妙法莲华经卓解卷第二
○譬喻品第三
尔时。舍利弗。踴跃欢喜。
(内解在心。名喜。欣动形色。名踴跃)。
即起合掌。瞻仰尊颜。
(瞻仰尊颜。无余思念。表开佛知见也)。
而白佛言。今从世尊。闻此法音。心怀踴跃。得未曾有。所以者何。我昔从佛闻如是法。见诸菩萨。受记作佛。而我等不预斯事。甚自感伤。失于如来无量知见。
(感伤者。闻褒大折小。内疑而外鄙。失如来知见者。失佛眼之见。失佛智之知也)。
世尊。我常独处山林树下。若坐若行。每作是念。我等同入法性。云何如来。以小乘法而见济度。是我等咎。非世尊也。
(是我咎者。由我迷权。何关理教。由我惑实。何关佛偏。追述昔非。是引过自归也)。
(不解方便者。不知三乘是方便之权。輙便信受。取证小果也)。
而今从佛闻所未闻。未曾有法。断诸疑悔。身意泰然。快得安隐。今日乃知真是佛子。从佛口生。从法化生。得佛法分。尔时舍利弗。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自足轮。至手。至毛孔。两肩。两腋。身如师子。齿具足。咽中津液。梵音深远。眼色白毫等)。
(自顶相。至眉。耳。身骨。指踝。面色。手足。仪容和悦。进止如象王。行法如鵞王)。
(自身口念无失。至智慧。知过去未来现在等)。
(昔疑今问)。
(生死中有涅槃。即大乘意。若生死中无涅槃。即小乘意)。
(邪见是凡夫著。入法性是二乘著。梵志即婆罗门。唯五天竺有)。
(广赞妙经。难逢难遇。当生敬仰。当尽心奉持。当熟思而有大觉悟)。
尔时。佛告舍利弗。吾今于天。人。沙门。婆罗门等。大众中说。我昔曾于二万亿佛所。为无上道故。常教化汝。汝亦长夜随我受学。我以方便引导汝故。生我法中。
(长夜受学者。昔虽大化未破无明。方便导引生我法中者。昔以大化。今生大解也)。
(悉忘者。废大习小也)。
我今还欲令汝。忆念本愿所行道故。为诸声闻。说是大乘经。名玅法莲华。教菩萨法。佛所护念。
(忆念本愿。是得解不虗。先施权教。成中途小善。后显真实。遂本愿大心也)。
舍利弗。汝于未来世。过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劫。供养若干千万亿佛。奉持正法。具足菩萨所行之道。当得作佛。号曰华光。如来。应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国名离垢。其土平正。清净严餝。安隐丰乐。天人炽盛。琉璃为地。有八交道。黄金为绳。以界其侧。其旁各有七宝行树。常有华果。华光如来。亦以三乘教化众生。舍利弗。彼佛出时。虽非恶世。以本愿故。说三乘法。
(身子于六十劫。行菩萨道。因婆罗门乞眼。唾而践。之身子嗔。退作凡夫。愿成佛日。开三乘法。故云本愿。身子即舍利弗)。
其劫名大宝庄严。何故名曰大宝庄严。其国中。以菩萨为大宝故。彼诸菩萨。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非佛智力。无能知者。若欲行时。宝华承足。此诸菩萨非初發意。皆久植德本。于无量百千万亿佛所。净修梵行。恒为诸佛之所称叹。常修佛慧。具大神通。善知一切诸法之门。质直无偽。志念坚固。如是菩萨。充满其国。舍利弗。华光佛寿。十二小劫。除为王子未作佛时。其国人民。寿八小劫。华光如来。过十二小劫。授坚满菩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告诸比丘。是坚满菩萨。次当作佛。号曰华足安行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其佛国土。亦复如是。舍利弗。是华光佛灭度之后。正法住世。三十二小劫。像法住世。亦三十二小劫。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以中道智。除二遍染。故国名离垢。以平等慧。断人我惑。故其土平正。惑断垢除。宜乎地如瑠璃也)。
尔时四部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迦等大众。见舍利弗。于佛前。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心大欢喜。踊跃无量。各各脱身所著上衣。以供养佛。释提桓因。梵天王等。与无数天子。亦以天玅衣。天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等。供养于佛。所散天衣。住虗空中。而自回转。诸天伎乐。百千万种。于虗空中。一时俱作。雨众天华。而作是言。
(上衣。即大衣。自回转。身子得记。法性自转。因果。依正。自他。悉转也)。
佛昔于波罗柰。初转法轮。今乃复转无上最大法轮。尔时诸天子。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心佛众生三妙法之轮也)。
(亦如是。如身子之领解得记也)。
尔时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今无复疑悔。亲于佛前。得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是诸千二百心自在者。昔住学地。佛常教化言。我法能离生老病死究竟涅槃。是学无学人。亦各自以离我见。及有无见等。谓得涅槃。而今于世尊前。闻所未闻。皆堕疑惑。
(昔说三是究竟。今又说一为真实。昔三今一。同异不分。故言皆堕疑惑)。
善哉世尊。愿为四众说其因缘。令离疑悔。
(前三后一即因缘)。
尔时。佛告舍利弗。我先不言。诸佛世尊。以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方便说法。皆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是诸所说。皆为化菩萨故。
(化菩萨。若权若实。皆入佛道也)。
然舍利弗。今当复以譬喻。更明此义。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
(此引接安慰也。前斥责既切。恐鄙怼自沉。今许其譬喻。使善解也)。
舍利弗。若国邑聚落。有大长者。
(长者即如来。一化之主也)。
其年衰迈。财富无量。多有田宅。及诸僮仆。
(年高。则博达今古。譬佛智德。衰迈。则根志纯熟。譬佛断德。财富无量。总譬万德也)。
其家广大。唯有一门。
(一门者。佛道门也。佛道。理一。理为教所诠。故名门)。
多诸人众。一百。二百。乃至五百人。止住其中。
(譬五道众生)。
堂阁朽故。墻壁𬯎落。柱根腐败。梁栋倾危。
周帀俱时。歘然火起。焚烧舍宅。
(八苦徧在四大四生。故言周帀。竝皆无常。故云俱时。歘然。譬本无今有。本无此苦。无明故有)。
长者诸子。若十二十。或至三十。在此宅中。
(譬众生性欲不同)。
长者见是大火。从四面起。
(譬六道众生也。四面譬身受心法。于身起净倒。于受起乐倒。于心起常倒。于法起我倒。起此四倒。故有生老病死。爱別离怨。五阴盛苦)。
即大惊怖。而作是念。我虽能于此所烧之门。安隐得出。
(为众生起大悲心。念其退大故惊。忧其起恶故怖。不为五浊八苦所危。名安。不为四倒所动。名隐)。
(著见名嬉。著爱名戏。不厌患者。不厌无常之苦。不患烦恼之集也。无求出意者。不修道。求灭度也)。
舍利弗。是长者作是思惟。我身手有力。当以衣裓。若以几案。从舍出之。
(知见譬衣裓。无畏譬几。十力譬案。如来以神通。發动此三法)。
复更思惟。是舍唯有一门。而复陿小。诸子幼稚。未有所识。恋著戏处。或当堕落。为火所烧。
(一门。即一佛乘。微妙难知。故言狭小。大乘善根微弱。名幼稚。众生诸根钝。不堪闻大道难度也)。
我当为说怖畏之事。此舍已烧。宜时疾出。无令为火之所烧害。作是念已。如所思惟。具告诸子。汝等速出。父虽怜愍。善言诱喻。而诸子等。乐著嬉戏。不肯信受。不惊不畏。了无出心。亦复不知。何者是火。何者是舍。云何为失。
(不惊畏者。不生闻慧。不生思慧。不识八苦五浊。能烧善根。如不知火。不识舍。不知丧失法身之由)。
(上文于所烧之门。安隐得出。今云若不时出。必为所焚。须知前得出者。即是法身出。今言若不时出等者。即是应身。示同众生有疾。若众生有善。乘机受化。则与应身时出。设方便。设三乘之权也)。
父知诸子先心。各有所好。种种珍玩奇异之物。情必乐著。
(昔曾习小。是知先心。性欲不同。是各有所好。习小。故以小接。不同。故开一为三)。
而告之言。汝等所可玩好。希有难得。汝若不取。后必忧悔。如此种种。羊车鹿车牛车。今在门外。可以游戏。
(羊车。声闻乘。鹿车。缘觉乘。牛车。菩萨乘。今在门外者。断见思。出三界外也)。
汝等于此火宅。宜速出来。随汝所欲。皆当与汝。尔时诸子。闻父所说珍玩之物。适其愿故。心各勇锐。互相推排。竞共驰走。争出火宅。
(是转法轮处。适愿者。机教相称。即闻慧。心勇锐。即思慧。互相推排。推四真谛理。排伏惑见。竞趣真道。速疾见理也。争出者。出三界苦。成无学果。断思惑尽。方出火宅)。
是时长者。见诸子等。安隐得出。皆于四衢道中。露地而坐。无复障碍。其心泰然。欢喜踊跃。
(子离火宅。心即泰然。四衢。四谛也。三界思尽。为露地。住果不进。云坐。见思惑尽。真谛理显。故无障碍)。
时诸子等。各白父言。父先所许玩好之具。羊车鹿车牛车。愿时赐与。
(大乘机發。志求佛道)。
舍利弗。尔时长者。各赐诸子。等一大车。其车高广。众宝庄校。周帀栏楯。四面悬铃。又于其上。张设幰葢。亦以珍奇杂宝而严饰之。宝绳交络。垂诸华璎。重敷婉筵。安置丹枕。驾以白牛。肤色充洁。形体姝好。有大筋力。行步平正。其疾如风。又多仆从而侍卫之。
(等者。法等也。各随本习。四谛六度。无量诸法。开示真实也。车高广。譬如来知见深远。众宝庄校。万行修饰也。周帀栏楯。总持万善也。四面悬铃。譬四无碍辩。幰葢者。慈悲普覆一切。杂宝严饰。如来大慈也。宝绳交络。譬四弘誓也。垂诸华璎。悦动众生也。重敷婉筵。一切诸禅柔软也。驾以白牛。譬无漏般若。体具万德也。筋。譬五根。力。取摧伏。行步平正。譬定慧均等。其疾如风。到萨婆若也)。
所以者何。是大长者。财富无量。种种诸藏。悉皆充溢。而作是念。我财物无极。不应以下劣小车。与诸子等。今此幼童。皆是吾子。爱无偏党。我有如是七宝大车。其数无量。应当等心各各与之。不宜差別。
(数无量者。譬今经开显。若教若行。皆示实相也。各与不差別者。不移本习。而示真实也)。
所以者何。以我此物。周给一国。犹尚不匮。何况诸子。
(譬大圆因显知见。无缘尚度也)。
是时诸子。各乘大车。得未曾有。非本所望。
(譬菩萨闻法。疑网皆除。三乘之人今得大车。善于变易。过本所望)。
况复方便。于彼火宅。而拔济之。
(教小本在于大。而今获大)。
世尊。若是长者。乃至不与最小一车。犹不虗妄。
(此述长者本意。若小若大。俱有本心。小非究竟。不须更与)。
何以故。是长者先作是意。我以方便。令子得出。以是因缘。无虗妄也。何况长者自知财富无量。欲饶益诸子。等与大车。佛告舍利弗。善哉善哉。如汝所言。
(二善哉者。述其免难不虚。以佛许三与一。自说为难。故以身子说不虗。取信也)。
舍利弗。如来亦复如是。则为一切世间之父。于诸怖畏衰恼忧患。无明暗蔽。永尽无余。而悉成就无量知见。力。无所畏。有大神力。及智慧力。具足方便智慧波罗蜜。
(神力者。深修禅定。能得神通。具足方便也)。
大慈大悲。常无懈倦。恒求善事。利益一切。而生三界朽故火宅。为度众生。生老病死。忧悲苦恼。愚痴暗蔽。三毒之火。
(三毒。即贪嗔痴。以其能坏出世善心。故名为毒)。
教化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见诸众生。为生老病死。忧悲苦恼之所烧煑。亦以五欲财利故。受种种苦。又以贪著追求故。现受众苦。后受地狱畜生饿鬼之苦。若生天上。及在人间。贫穷困苦。爱別离苦。冤憎会苦。如是等种种诸苦。
(明八苦之火。从四倒起。合上所见之火。从四面起也)。
众生没在其中。欢喜游戏。不觉不知。不惊不怖。亦不生厌。不求解脱。于此三界火宅。东西驰走。虽遭大苦。不以为患。
(不观苦集。故不生厌。不观道灭。故不求解脱。不以为患。无求出意也)。
(拔大悲之力。乐大慈之力)。
舍利弗。如来复作是念。若我但以神力。及智慧力。舍于方便。为诸众生。赞如来知见。力。无所畏者。众生不能以是得度。所以者何。是诸众生。未免生老病死。忧悲苦恼。而为三界火宅所烧。何由能解佛之智慧。舍利弗。如彼长者。虽复身手有力。而不用之。但以慇懃方便。勉济诸子火宅之难。然后各与珍宝大车。如来亦复如是。虽有力无所畏。而不用之。但以智慧方便。于三界火宅。拔济众生。为说三乘。声闻辟支佛佛乘。而作是言。汝等莫得乐住三界火宅。勿贪麤弊色声香味触也。若贪著生爱。则为所烧。汝速出三界。当得三乘。声闻辟支佛佛乘。
(声闻以四谛为乘。缘觉以十二因缘为乘。菩萨以六度为乘。运出三界。归于涅槃。出三界。在门外也)。
我今为汝保任此事。终不虗也。汝等但当勤修精进。如来以是方便。诱进众生。复作是言。汝等当知此三乘法。皆是圣所称叹。自在无系。无所依求。乘是三乘。以无漏根力。觉道。禅定。解脱。三昧等。而自娱乐。便得无量安隐快乐。
舍利弗。若有众生。内有智性。从佛世尊。闻法信受。慇勤精进。欲速出三界。自求涅槃。是名声闻乘。如彼诸子。为求羊车。出于火宅。
(此佛施三乘教也。信受。闻慧也。殷勤。思慧也。精进。修慧也。争出火宅。不能化他。如羊不顾后群也)。
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慇勤精进。求自然慧。乐独善寂。深知诸法因缘。是名辟支佛乘。如彼诸子。为求鹿车。出于火宅。
(缘觉深知诸法因缘。是法行人。从他闻法少。自推义多。故取鹿不依人。犹有回顾之慈也)。
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勤修精进。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无师智。如来知见。力。无所畏。愍念安乐。无量众生。利益天人。度脱一切。是名大乘。菩萨求此乘故。名为摩诃萨。如彼诸子。为求牛车。出于火宅。
(菩萨称一切智者。乃是佛智。望此修因。即是大乘兼运之意也。菩萨慈悲化物。如牛之安忍运载也)。
舍利弗。如彼长者。见诸子等。安隐得出火宅。到无畏处。自惟财富无量。等以大车而赐诸子。如来亦复如是。为一切众生之父。若见无量亿千众生。以佛教门。出三界苦怖畏险道。得涅槃乐。如来尔时。便作是念。我有无量无边。智慧力。无畏等。诸佛法藏。是诸众生。皆是我子。等与大乘。不令有人独得灭度。皆以如来灭度而灭度之。是诸众生。脱三界者。悉与诸佛。禅定解脱等。娱乐之具。皆是一相一种。圣所称叹。能生净妙第一之乐。
(一相。是实相。即法身。一种。是种智。即般若。能生净妙之乐。乐即无苦。名解脱。三德高广庄严。名摩诃)。
舍利弗。如彼长者。初以三车诱引诸子。然后但与大车。宝物庄严。安隐第一。然彼长者无虗妄之咎。
(三车诱引。除其五浊。五浊既除。大善自全。故但与大车也)。
如来亦复如是。无有虗妄。初说三乘。引导众生。然后但以大乘而度脱之。何以故。如来有无量智慧力无所畏。诸法之藏。能与一切众生大乘之法。但不尽能受。舍利弗。以是因缘。当知诸佛方便力故。于一佛乘。分別说三。佛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明如来出世。本欲说大。但为小智乐著三界。故以方便诱引。还与大乘。即称本心)。
(不知何者是火。不知三毒四倒也。不知何者为舍。不知四大五阴也。不知云何为失。不知失足堕三涂也。长者以法界为家。诸子以五阴为舍。法界常安五阴常危。总是权名。但了自心。无法不得)。
(三界无始为久。非今所造为故。无常卑鄙为顿弊)。
(头为殿。腹为堂。背为舍。念念相续无常。为高危)。
(周障是六识。屈曲是六根。六尘徧染六根。故言杂秽充徧)。
(以八鸟。譬八慢)。
(此譬嗔使)。
(此譬痴使。即无明也)。
(此譬贪使。野干类狐。夜鸣。恠兽)。
(此譬疑使。啀喍拒吻恶声也)。
(总譬五钝使。五利使)。
(此譬邪见)。
(此譬戒取)。
(此譬身见)。
(此譬见取)。
(此譬边见)。
(总结利钝使)。
(三界是佛化应之处。故云属于一人。由出去后。诸子无知。故令火起。喻起五浊也)。
(欲界四倒八苦如猛焰。色界四倒八苦如臭烟。毗舍阇啖精鬼)。
(无无漏资。故饥渴所恼。犹是轮回。故周慞走。鸠槃荼。云可畏)。
(宅主。即长者。立。如来在法身地。闻人言。闻佛言也)。
(理性本净。非三界法。名出。因无明故。便有生死。名入。大善未著。名稚小。无明所覆。名无知)。
(无定慧。故饥渴。坠欲界。故大火所烧)。
(既无大志。复不习小也)。
(用施三乘教也)。
(妙宝。即方便法)。
(驰走。即见谛。空地。即无学)。
(得化机。故庆快。教大缘。故云生。小熟。故云育。将养不易。故甚难。大种微。故愚小。起五浊。故名宅)。
(前云立。是惊怖意。今安坐。见子免难。得无畏也)。
(说法备具也)。
(前云垂诸华缨。秪是见者欣悦。今云处处垂下。乃明众机徧化也)。
(如来是七种方便。贤圣中尊。九种者。九界也)。
(三明者。宿命知过去苦。天眼知未来苦。漏尽断烦恼苦)。
(得佛知见如日。无明如夜。直至道场。妙觉位也)。
(所说一乘无三因缘。于十方土审实而求。唯一无三)。
(苦谛。不出六道生死。众生心喜者。称其本习也。真实无异者。实苦不可令乐也。一明机。一明应)。
(此明集谛)。
(此明灭谛)。
(集是能缚。苦是所缚。离苦集。使无所依。名得解脱)。
(法印。即实相印)。
(明如来三世利益。观过去善为说。观未来善为说。见在佛。常住灵鹫。阿惟越致。云不退转也)。
(佛种。了因性。正因性。因缘性也)。
(𫖪屈曲无毛也)。
(常生难处者。八难也。见佛难。闻法难。聋哑难。地狱难。饿鬼难。畜生难。不见佛。不闻法。是北洲难。又长寿天难)。
(谤经生罪。非经为罪缘。葢罪福由心。从佛元意。唯为生福。迷者自咎也)。
(利根。是现在。植善。是过去)。
(修慈是愍下。恭敬是尊上)。
(舍恶亲善是外求。持戒如珠是内护)。
(敬佛是自行。说法是化他。求法是请益之始。专修是归凭之终)。
(此总结十善人之相)。
○信解品第四
尔时。慧命须菩提。摩诃迦旃延。摩诃迦叶。摩诃目犍连。从佛所闻。未曾有法。世尊授舍利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發希有心。欢喜踊跃。
(善吉独称慧命。三人称摩诃者。通论皆大皆慧。又佛于般若命其转教。为慧人所命。故云慧命。發希有心。故为信)。
即从座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右膝著地。一心合掌。曲躬恭敬。瞻仰尊颜。而白佛言。我等居僧之首。年并朽迈。自谓已得涅槃。无所堪任。不复进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世尊往昔说法既久。我时在座。身体疲懈。但念空无相无作。于菩萨法。游戏神通。净佛国土。成就众生。心不喜乐。
所以者何。世尊。令我等出于三界。得涅槃证。又今我等。年已朽迈。于佛教化菩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生一念好乐之心。我等今于佛前。闻授声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心甚欢喜。得未曾有。不谓于今忽然得闻希有之法。深自庆幸。获大善利。
(闻希有法获开悟利)。
无量珍宝。不求自得。世尊。我等今者乐说譬喻以明斯义。譬若有人。年既幼稚。舍父逃逝。久住它国。或十二十。至五十岁。
(无明厚重。解心无力。故言幼稚。退大为舍。自覆曰逃。趣向生死为逝。涅槃法界。是佛自国。生死五欲。是为他国。退堕不返。云久住)。
年既长大。加复穷困。驰骋四方。以求衣食。渐渐游行。遇向本国。
(善根薰被为长大。在三界中。不得出要之术。为穷。八苦火烧。为困。遇向本国。明脱邪求正也)。
其父先来。求子不得。中止一城。其家大富。财宝无量。
(实相境为家。具足万德为富。五度福德名财。般若智慧名宝。导一切法。名无量)。
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玻瓈珠等。其诸仓库。悉皆盈溢。
(仓譬禅定。禅生百八三昧故。库譬实相。能發十八空智慧故。自资为盈。化外为溢)。
多有僮仆。臣史佐象。马民车乘。牛羊无数。出入息利。乃徧它国。
(象运圆教大乘。马运別教大乘。牛运藏通二教大乘)。
商估贾客。亦甚众多。时贫穷子。游诸聚落。经历国邑。
遂到其父所止之城。父每念子。与子离別。五十余年。而未曾向人说如此事。但自思惟。心怀悔恨。自念老朽。多有财物。金银珍宝。仓库盈溢。无有子息。一旦终没。财物散失。无所委付。是以慇勤。每忆其子。
复作是念。我若得子。委付财物。坦然快乐。无复忧虑。
(有可度之机。名为得子。与授佛记。名付法财。称于本心。复言快乐)。
世尊尔时穷子。佣赁展转。遇到父舍。
(由厌苦欣乐。推求理味渐渐积习。遂成出世善根。以此善根。能扣佛慈悲。故言遇到父舍)。
住立门侧。遥见其父。踞师子床。宝几承足。诸婆罗门。刹利居士。皆恭敬围绕。以真珠璎络。价直千万。庄严其身。吏民僮仆。手执白拂。侍立左右。
(真珠璎络者。即戒定慧。陀罗尼三昧四璎络也。价值千万者。即四十地功德。以严法身也。白拂者。权智之用。右即空智。拂四住尘。左即假智。拂尘沙尘。此二为中道方便。故言侍立)。
覆以宝帐。垂诸华幡。香水洒地。散众名华。罗列宝物。出内取与。有如是等。种种严饰。威德特尊。
(覆以宝帐者。真实慈悲也。华即四摄。幡即神通。香水即定水。散众名华者。谓戒定慧也。罗列宝物者。罗列诸地真实功德也。出内取与。自行为取。化他为与。威德特尊者。光明无边也)。
穷子见父。有大力势。即怀恐怖。悔来至此。窃作是念。此或是王。或是王等。非我佣力得物之处。
(智大名大力。神通大名大势。恐怖者。小机劣弱。怯惧大道也。悔来至此者。有退大之意。法身如王。报身如王等。乃大乘法报。非佣力得物者。小机不能受大化也)。
(下劣弃大取小。信浅疑深之状)。
时富长者。于师子座。见子便识。心大欢喜。即作是念。我财物库藏。今有所付。我常思念此子。无由见之。而忽自来。甚适我愿。我虽年朽。犹故贪惜。
(昔见众生退大取小。欲与无机。我常思念者。大悲所痛。无由见者。欲救拔而无机也。忽自来者。可度机發。甚适我愿也)。
即遣傍人。急追将还。尔时使者。疾走往捉。
(遣傍人者。理为正。教为傍。即是遣法身菩萨。为说大乘也。疾走往捉者。显露大乘。令赴机疾趣菩提也)。
穷子惊愕。称怨大唤。我不相犯。何为见捉。
(卒闻大教。乖心故惊。不识故愕。本不求大。用大化我。故云见捉)。
使者执之逾急。强牵将还。
(内既无机。外逼大化。即是强牵将还也)。
于时穷子。自念无罪。而被囚执。此必定死。转更惶怖。闷绝躃地。
(无大方便。必当永失三乘慧命。故言必死。小智不解大教。故言闷绝)。
父遥见子。而语使言。不须此人。勿强将来。
(既无大机。若现胜身。说大乘法。恐伤其善根。故言勿强)。
以冷水洒面。令得醒悟。莫复与语。
(面者。厌生死名背。向涅槃如面也。醒悟者。开小教。逗小机。令得离烦闷。悟四真谛也。莫复与语者。决定应息大乘教也)。
所以者何。父知其子。志意下劣。自知豪贵。为子所难。审知是子。而以方便。不语他人。云是我子。
(小乘厌苦欣空。畏难大法。审知二万亿佛所。曾發大心。故云审知是子。方便等者。于小乘教中。随他意语。方便覆护也)。
使者语之。我今放汝。随意所趣。穷子欢喜。得未曾有。从地而起。往至贫里。以求衣食。
(不为大教所逼。故欢喜。得免三途。故言从地。有小善生。故言而起。于四谛中求道法。故言求衣食)。
尔时长者。将欲诱引其子。而设方便。密遣二人。形色憔悴。无威德者。汝可诣彼。徐语穷子。此有作处。倍与汝直。
(此有作处者。见道。修道。是断见思之作处。倍与汝直者。五戒十善。止出三途。今四谛。十二因缘。能出三界。是为一倍。又外道六行。但能伏惑。今修四谛。则能断惑。得至涅槃。是为二倍也)。
穷子若许。将来使作。若言欲何所作。便可语之。雇汝除粪。我等二人。亦共汝作。
(若许者。有机是许。欲除见思惑。取证涅槃。不论净佛国土。成就众生。所以言雇汝除粪。共作相资也)。
(取道灭之价。除苦集之粪。父愍而恠者。恠其不求佛道。所失者大。所得者寡也)。
又以它日。于窓牖中。遥见子身。羸瘦憔悴。粪土尘坌。汙秽不净。
(修因智力少为羸。修因福力少为瘦。四住为粪土。无知为尘坌)。
即脱璎珞。细软上服。严饰之具。更著麤弊垢腻之衣。尘土坌身。右手执持除粪之器。状有所畏。
(二乘不宜见此相好。故脱之。尘土坌身者。现有烦恼。有为有漏也。左手喻实。右手喻权)。
语诸作人。汝等勤作。勿得懈息。以方便故。得近其子。后复告言。咄男子。汝常此作。勿复余去。当加汝价。诸有所须。盆器米面。盐醋之属。莫自疑难。亦有老弊使人。须者相给。
(令舍散入静。故言咄男子。勿复余去者。定不异缘也。当加汝价者。如意观中。能發无漏也。诸有所须者。正道皆从如意观中。求之即得也)。
(得信力故不欺。得精进力故不怠。得念力故不嗔。得定力故不恨。得慧力故不怨言。余作人者。远指外道等)。
即时长者。更与作字。名之为儿。尔时穷子。虽欣此遇。犹故自谓客作贱人。由是之故。于二十年中。常令除粪。
(由不舍小。大机不發。以是二十年中。常令除粪。二十年者。一无碍。一解脱。断见。九无碍。九解脱。断思)。
世尊尔时。长者有疾。自知将死不久。语穷子言。我今多有金银珍宝。仓库盈溢。其中多少。所应取与。汝悉知之。
(当为菩萨说。故云汝悉知之)。
我心如是。当体此意。所以者何。今我与汝。便为不异。宜加用心。无令漏失。
(为说般若。无令漏失也)。
尔时穷子。即受教勅。领知众物。金银珍宝。及诸库藏。而无希取一餐之意。然其所止。故在本处。下劣之心。亦未能舍。
(虽复慕大。未舍下劣心也)。
复经少时。父知子意。渐以通泰。成就大志。自鄙先心。
(二万亿佛所。受化之徒。名之为子。十方法身。为亲族。如来所共开化者。初说四谛。十二因缘生。次说方等。十二部经。次说摩诃般若。此则普集诸经。融通渐顿。会入此典。故名会国王也)。
即自宣言。诸君当知。此是我子。我之所生。于某城中。舍我逃走。竛竮辛苦。
(逃走者。背大乘。起无明。竛竮。孤独也)。
五十余年。其本字某。我名某甲。昔在本城。怀忧推覔。忽于此间。遇会得之。此实我子。我实其父。
(实从我受学。从我起解。我实曾于二万亿佛所。教大法。遁入生死。备经六趣。故云五十余年)。
今我所有。一切财物。皆是子有。先所出内。是子所知。
(一切大乘。万行万德。云一切所有。先所出内是子所知者。指昔日大品领教也)。
世尊。是时穷子。闻父此言。即大欢喜。得未曾有。而作是念。我本无心有所希求。今此宝藏。自然而至。
(自顾无心希望佛道。而今忽闻得记作佛。故云不求自得)。
世尊。大富长者。则是如来。我等皆似佛子。如来常说我等为子。世尊。我等以三苦故。于生死中。受诸烦恼。迷惑无知。乐著小法。
(三苦。由三受生。苦受。生苦苦。乐受。生坏苦。不苦不乐受。生行苦)。
今日世尊。令我等思惟。蠲除诸法戏论之粪。我等于中勤加精进。得至涅槃。一日之价。既得此已。心大欢喜。自以为足。便自谓言。于佛法中。勤精进故。所得弘多。然世尊先知我等。心著弊欲。乐于小法。便见纵舍。不为分別。汝等当有如来知见宝藏之分。世尊以方便力。说如来智慧。
(带三乘方便。说大乘实相)。
我等从佛得涅槃一日之价。以为大得。于此大乘。无有志求。我等又因如来智慧。为诸菩萨开示演说。而自于此无有志愿。所以者何。佛知我等。心乐小法。以方便力。随我等说。而我等不知真是佛子。
(佛以方便力。实相法。共二乘说。我等不识。所以不知真是佛子也)。
今我等方知。世尊于佛智慧。无所恡惜。所以者何。我等昔来真是佛子。而但乐小法。若我等有乐大之心。佛则为我说大乘法。于此经中。唯说一乘。而昔于菩萨前。毁訾声闻。乐小法者。然佛实以大乘教化。
(理惟一。故知昔三非实。今舍偽取真。定知非恡)。
(由善解故。自知我等真是佛子。本具广大法性。圆满功德。与诸菩萨曾无有异。但以自迷。妄想执著。流浪轮回。正如穷子。迷自家乡。逃逝他国。虽其父未敢即认也。五十年者。即是五阴。五阴中一念生。具五十种恶。驰骋四方者。流转四生也。依彼世智。期断烦恼。所谓借邪显正。如迦叶等。皆从外道而入佛乘也)。
尔时摩诃迦叶。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既息大化。故以方便说小乘法。而诱引之)。
(净六根五阴也)。
(语者即四念处也。勤作者。即四正勤也。荐席厚煖。即是观练熏修。四种禅定也)。
(未舍劣心。故宿草庵)。
(最上道。即是空慧般若。三界见思惑尽。故内灭)。
妙法莲华经卓解卷第二
校注
成或作取 树疑柱 灭疑戒 吾应作我 政疑故 作应作复【经文资讯】《卍新续藏》第 32 册 No. 617 法华经卓解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0-12-16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卍新续藏》所编辑
【原始资料】CBETA 人工输入,CBETA 扫瞄辨识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以类比况谓之譬。开晓令悟谓之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