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疏私记卷第三

金刚身品

文为二告释题次就文下入文解释初又二先释题次复次下腾问意初云金刚身者生公曰长寿之与金刚皆共语丈六长寿为外应之迹金刚为内照之实实照体圆故无方也

金刚四义者次第对四悉可解

世界基本者金中胜者名为金精即最下金刚也

(居盛反健也)

所拟无前者谓所拟皆碎□□者

其色不定者譬第一义理以不定故能为□□作本遍生法界法若非圆摄焉能得入故云难视

次腾意中二先正腾次有人下述古初又三初正腾意次若以通下明法体互通以成三谛三今从別下结归品意初云通用一意者应一一牒余三十三答成初长寿之义故云也

圆通者法身无缺曰圆遍摄诸法曰通又体遍曰圆无隔曰通

次互通中云若以通当名等者谓离总出別答三十问故云非无別义揽別成总无非长寿故云无非通义

次述古中二先正分別次又他明下重释初又二先叙古次今明下正释于中云初已略说者常命等五纯陀品中已略说

四相(至)辨者四相属口业故对常辨

若束者束三十三问入初一问无非长寿

若散者离总出別散遍诸答皆为显于长寿常住意耳

次重释中二亦先叙古次今则下正释于中云枯林入灭者谓枯林中间入灭表双非显真也荣林入灭表双照显俗也东方下双非枯荣以显中道荣即是真下明即照而寂以显不思议真枯即是俗下□即寂而照以显不思议俗三谛即一谛复释上荣即是真一谛即三谛复释上枯即是俗差別下二然非差別下复释上中道显其遮照诸佛境界下结意显佛境体融三谛相即非三教九法界情虑思说二死三惑无能侵毁故喻之以金刚

次释中初云上问中含两者上问中上互具含两重因果前品已答长寿因果竟今复明金刚一重因果

皆法皆喻者一一身皆以金刚等为喻也

举所见者明迦叶执迹为难以扣妙释

碎为舍利者当碎为舍利也

次正答中就疏大科为六初示句数单复之相次然古下述旧解三天台下明今师释四私谓下辨私助释五古来下初四教以示百非浅深相別六依经下帖文以显三谛之相

或一存一亡者出单句相也

非念念灭者虽入涅槃不同二乘无常念念灭也

非身是身者此辨一句具存亡二身非身亡也是身存也

次述旧中非金刚前身者古人云金心已前犹属无常故名非身

是好身者非恶取好□即相好之身

因缘相成者法身为因应身为缘从□起劫用以逗物宜又众生为因法身为缘感应因缘致有应身化物故云相成

是空离空者明法身体遍虗空而不同虗空也

三今师中三种四句者单四句同彼止观中句法

前句约非者前非句不合是非相对为句亦合单用非非作四句身是是亦然

亦应前单后复者应先作单是单非四句竟然后作复非复是四句耳

四私助中为非何四句者未知不非何等四句也

今言非身者则以三藏百非为所非境通非藏別非前二圆非前三如是方显能非之极

除一法相者除一身一法外所现身者皆为应物故尔

五约教中亦不出其意者谓不辨百非为是何教百非今经非相意旨在何

浅深有异者权浅实深也

具足百福者破百非得百福是故司之

上中上者于上上中更上上耳

有有等者有为之法而为二十五有三界因果所拘故云有有此即以通斥藏作此说也

毒器不任贮食者无常之器不任贮无生及以常住之食食则煞无生常住人也

虗妄者斥藏也

空不得空便者邪空拆空之所不能破相无生之空故也

次第取证者先空次假后中胜劣亦尔登地为胜

一中无量者即于別教地前法也

无量中一者即于別教登地法也

非一非无量者双亡也不异者双照也

恶即中道亦开权也开前三教悉入圆宗

况百福空者具足应云况百福假百福中也

六帖文中经云非人天身者注经云虽为化物现受人天心无取著即自起然

非恐怖身者虽生死恐得四无畏也

非杂食身者不为四食所养以法喜禅悦自资也

如来之身非身是身者真身非生灭积取故非身应身无生不生无形不形故是身也

不生不灭等者宝性论云佛身无前际故不生无后际故不灭无中间故不住

不集不修者非积多法不待修故

无量无边者法身弥覆岂有边表也

无有足迹者住无方定也

无知无形者大悟无知妙像无形法身无形离诸相故

毕竟清净者双遣乃净

无有动摇者法身假寂孰能动耶

无受无行(至)有为者位满故不受已出三慧故受是闻慧行是思修如来舍修息照安静故也住位故不行不住生死故不住作即是业味即爱染杂即嗔毒如来性净故言无也又味即烦恼杂即是果非是有为者不随诸数故

非业(至)数者离有余果故非业离无余果故非果谓永断异熟生死因果故

非行非灭者行谓流转灭谓还灭佛观众生死及与涅槃同一如故

非心非数者相应相不取境界总別相故心王取总心数取別佛心无得是故言非

不可思议常不可议者三乘十地不能量也

无识离心者现分別故名识能生后有故名心今谓无分別故非识不生后有故非心

亦不离心者虽不分別而无事不知又自觉圣智真如心故

其心平等者绝高下故故言平无优劣故故言等又不简怨亲如虗空故

无有亦有者法身无像故无有亦通化故亦有

无有去来而亦去来者既无有色谁去谁来垂形六道见有去来

不破(至)不灭者离四相故不破乃至不绝体非未来故不出至现在不灭入过去

非主亦主者法身妙绝何依何主道王三千故云亦主

非有非无者不同二十五有故非有不同太虗故非无

非觉(至)不字者已断寻伺语言加行故非觉观非人非天故非字应人天名故非不字又离麤细心相故非觉观

非定非不定者心驰万境故非定寂然不动故非不定

不可见了了见者十地所不睹故不可见后身见故了了见

无处(至)宅者真则无处无常在五道故亦处宅

无暗无明者洞鉴三世故无暗现同凡夫故无明

无有寂静(至)静者分身散体炽然应物故无寂静常果恬然恒在定故故言亦寂静

是无所有(至)绝者无二十五有故无有不衣不食故不受功德无增故无绝

清净至诤者释上句也无是无非故无诤也

经无住处者涅槃无灭真所居也

不取不堕者不进求故不取不退故不堕

非法(至)田者绝轨相故非法化人故非非法绝言故非田应供故非非田

无尽(至)尽者历劫不穷故言无尽即是不尽故

离一切尽是空离空者无性无相故是空也离无常无我故离空也

离不常住(至)灭者绝言故不常住绝众相故非念念灭无有垢浊去秽不灭

无字(至)说者绝五尘也

亦非修(至)量者无所进故非修集无相待故非称量

非一非异者方圆殊应故非一真性不改故不异

非像(至)严者妙绝众相而相超世也

非勇(至)寂者摧四魔故非畏无静不静故无寂

无热(至)貌者动静一体其相难见

如来度脱(至)脱故者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余句例此此且附三藏教百非以释为后三教所非之境显今经圆旨也

又即入即出者谓入不定入故能即出出不定出故能即入即出即入故成二千

因有得果者此答复以何因缘得大坚固力句正明因有成果之力

是起后者起后请佛广答

三劝修者若不劝修无由契悟故复劝也

护法不坏者犹护不坏法为因获得不坏常住法身之果故云取相似因此即同类因也

经云不受五戒者此文应具两义一者全不受五戒元为护于正法二者观经文意既云不修威仪非不受戒但元为护法于五戒上诸威仪小罪不具持耳元为护法故得持刀等二释并通

弃事者身口七支是事今持刀等不具威仪名为弃事

存理者大教诠理名曰存理

无名行者虽能持戒而无名行不能护法

各各不能者为成四句是故著之

佛及仙豫者佛是法王仙豫是人王二王各能护

昔时平者佛在世时及正法时也

今昔俱平者今若大法可流行无难亦不应持仗等

经云守护(至)清净比丘者虽持戒无犯若不护持正法犹不名清净比丘

问中弃理者迦叶意云寂静比丘方名真僧若持刀执箭随护法者行者名秃居士律有诚制故须问起佛答意者若随护法者行为护正法方名持戒汝难非也

经云种种说者说权法也何以知之不能决定说众生有佛性故知是权

经言九部经典者即大乘九部也何以知之既云能师子吼广说谓除因缘譬喻论议三部也

经云利益安乐者安置众生入涅槃海中方名安乐

经云非持戒(至)得名者应云非持戒及护法者得秃居士名

经云余四十年等者此时欲灭正是护之时尔前未用护法为此义故护法功多

二名相成者由妙乐故无怒无怒故妙乐

王前生是第一者六卷泥洹云王为第二弟子觉德为第一弟子此言王第一者盖以先生彼国故尔

比丘是第二依者以得出家其位则深故得第二依

大乘声闻者由闻大涅槃经所证大法身示在小故得声闻之名

犹如画石者小乘人解如来无常犹如画水随画随合念念磨灭所以不取画水为喻

犹有师德者正意问言为堪师位为不堪为师耶法瑶曰随逐守护迹似破戒恐无人师之德欲明此人持戒之德不亏可师之道逾盛是以迦叶發斯问也

重问既自持戒者此问因前若煞若害文生护法比丘既自持戒无伴独自如何游行教化耶

律遇强缘者虽解律教须借白衣有力共能护法故曰强缘解经亦尔

经云杂僧等者善恶无作共成此人故名杂僧但自持戒不知布萨不知羯磨不知说戒等名愚痴僧

清净者以此二缘难坏一则不求名二则不违法律

经云若是声闻者元是小乘声闻也

律中明六种五法者十诵律七法卷第一云佛语诸比丘从今听五法成就满十岁若过应授共住弟子具足一畜弟子二学人三无学四神解五训诲六事用今经唯明神解一种五法故与律所列不同神解五法者谓明解五法也

四事与律等者律云一知犯二知非犯三知罪轻四知罪重五知诵波罗提木叉学利广说故云小异等

随时教化者今经菩萨为调伏众生不择时处择兴即说故云随时教

知重可见者知四夷犯不犯等相

佛入凡夫中等者应知圣人示同众生有自發迹有待他發如傅大士借嵩头陀發迹即是其例为物宜然非自不知

实受(至)痛者应问若实受痛如何得入地狱应知由证得不痛法方能示入若云有痛不应证之应为五百亭火经云观音菩萨为五百身在此教化或有恶比丘云弥勒佛应为五百身我亦是一人者不须证

如止观者彼观心持戒清净中云防止是戒义观亦如是三观名能防三惑名所防如此防止义遍法界不局在身口又毗尼灭灭身口诸非故又波罗提木叉保得解脱

又诵者背文暗持也

又律者诠量轻重分別犯非犯此即约律解名也一一皆合观心三惑之义广如彼文

知有余等者知有余涅槃无余涅槃也

结叹者佛法无量下结前如来尔下叹

除弟子恶邪者或起邪见不信因果等越出家入俗众及为外道等名为越济

余两五法者律云一知出家法二能作教师三能作戒师四能知依止师法五能知遮道法不遮道法此即第五说诲五法也

六事用五法者律云一能教弟子清净戒二能教阿毗昙三能教毗尼四弟子他方愁共不能乐致使来若自不能因他力致来五弟子若病能供给若自不能能使他供给如是五法成就满十岁若过应授共住弟子具足此即余两五法也

名字功德品

就疏文为四先释名字次而此下释功德三六卷下辨同异四就文下入文解释初云同者等者以名字二字同是涅槃体上之称故云同也异则离于二字谓名论召体难体德涉公云诠体为名标德曰字此字名大槃涅槃名即是字功德者义用也依能诠名成所诠义故曰名字功德品

次释功中又二先释名功德次称叹下释字功德文中云语善者宝亮曰上中下语合为一善欲明涅槃于语法中最上胜故名为上语十地无漏法为中语说生死苦无常乃至正因性为下语若说此三语尽不乖法则名为善瑜伽八十三云上语亦善者初善也谓听闻时生欢喜故中语亦善者中善也谓修行时无取□苦远离二边依中道行故下语亦善者后善也谓极究竟离诸垢故

义善者偏就理而谈

其文亦善者此偏就理上文叹教也

纯备者语乘体足也唯此经体明因果足故言纯备也

具足善者于偈中其义具足如雪山一偈即备常无常二义也

清净者此经理教真正于因果俱能亡相故曰清净

梵行者此经文理能生行人梵行也

金刚宝藏者此圆教所明圆果涅槃备一切功德不同孤灭解脱犹如宝藏

开善合为八者合冶城上中下为一故但成八

今依七譬者将七譬次第配七善文相可见初譬明大等七譬亦不出四悉文中两重初重中悕望永断者如食乳糜更无所须也次从又大是胜义下三又次第配为人等三但阙世界一若说三悉异即世界义则四悉义足

次字功德中菩萨之门者菩萨依诸佛所修习法而修行之故得为菩萨门

三辨异中非彼此中者一色一香无非大涅槃海中实道相不当彼此中流只犹入者不等致有彼中流之名

一问三答者上但问云何致彼岸今品则以彼岸此岸中流三意答之故云答过所问

四入文解释中经云文字章句者谓今大乘经即声上建立然文有二种一声上之文二是色字之文此中正是声上之文兼亦通其色字文也名者诠法自性如言色声等名也句者诠法差別谓说色等有漏诸苦有为无常空无我等说佛法身常乐等差別章谓诠义究竟满足也文即是字谓与名句作所依也故唯识论云名诠自性句诠差別文即是字为二所依且引法相以消经文

复能反本者受持涅槃是本后还复此故云反本

果与善殊者万善应在初万德应在后由善成德如何德故名果与善殊

不为缘生者夫缘生法皆是无常缘灭亦尔

软轻如初卷记已引诚论释竟

四相品

将释疏文为三一略释经题二从问愿佛下问答释疑三就口密下入文解释初云以四种相等者大涅槃是总四相是別离一涅槃以为四相开示分別合秘藏涅槃照然可见故云显然

又相者以标识为义亦曰显然

次释疑为二一问起二旧释下正释于中又二先叙旧次今明下正释初又先叙次是义下破初云无解脱者若入无余方解脱即是孤调解脱所以有法身般若时无解脱

更互相覆者昔无常覆常今常破无常名破为覆名之更互

昔三点无常者纵横三点也

昔说有为解脱者谓是有余解脱耳

智上意地能缘者犹是方便智上意地能缘名此以为解脱大乘望之犹是心王心所之法故曰意地能缘

今昔相成者昔成今今开昔以显涅槃正道也

次破中云四句皆覆正理者门名能通各执能通不契正理故名为覆

其间并决者四句互治四句即理皆须对古并决令归正彻正彻者何所谓秘密

正释为二先略释次更以下广释初云四句悉互相覆者三句覆一句一句覆三句等故云也次云不自不他者大涅槃海不当自他故云不也

自说己证名说者己所证以益于他故云说也

常无所宣名说者谓常说无说名无所宣

昔说法身者五分法身也

三释文中云口密者一相即四相四相即一相非一非四而一而四名之为密

一相者自正是涅槃正他亦尔能随善解亦复如之

四相一相者虽有四种之用只是一大涅槃故也

经云分別开示者此先标其意若取文顺应云大般涅槃开示分別有四相义四相者从所诠立名也僧宗曰言自正者一谓行正如律而行二谓解正审解佛常金刚已还是无常也二正他者使人受经同我所解

三能随问答者能令人悟故难答能答备上三事之本由善解因缘也

若佛如来者若昔小乘明如来者以起应故名为如来若大乘明如来以智契境名如境發智名来故名如来

诸因缘(至)境者十界五阴等名诸因缘又四仪所睹六尘无非因缘咸是所缘之境故曰正缘于境又此因缘通昔三悉莫非因缘

照因缘境者照一念三千即是实相照因缘境了达因缘即空假中名见诸因缘又无明为因了达即实相为缘方名为见

实相非因等者以法性为自无明为他推成四句皆无自性以显实相名之为见又实相非因即毕竟空故亦不在缘即不可思议假不共等二句即中道双亡双照如此了达实相方为见

举浅况深者比丘见火是浅事喻前佛境故云况深又火聚虽浅推成不思议境与前见因缘更无有二故得况前

经云比丘见火者此即圆教比丘义通衍门

观身亦然者推破四执达成三谛方名正见

抱火烧身者以不思议妙身投于妙火故不邪说僧宗曰別有因缘出枯树经佛将比丘空旷处行见有洞然枯树即问比丘此树可抱不答言可不又问设有逼汝合说佛是无常若不说者抱此枯树汝宁何耶世尊抱火死彼与此所见大同故得为证

亦应开一宝者古人见自正正他与自觉觉他义同所以问起为得开不

教门不同者四相三宝教门不同不可一例

岂非世界者为说阴入隔历世间之法未宜说阴无常所以含苏但当世界之益

以无我无常者于鹿菀中为说无常成于小乘贤圣既入圣名生善益得此益转入方等般若以大破小成对治益

夫乳养婴儿者胸前曰婴投之𮌎前而乳养之故曰婴儿

含苏者(胡绀反)谓以口飤口名含口自含则平声呼飤(辞吏反食也)说文从人俗作此饲又具玉曰含犹与也

慈是善本者无缘慈也

譬初信者信世界也

譬闻法自资者闻世界自资以成欢喜之相

益更成病者多赞世界合他躭著即名为病

况强软食者赞叹世界尚妨修行进趣之道况后三悉邪

堪可切磋者二乘已得小果来入方等恐净名弹折闻大不谤圆机冥發如切如磋以成道器

女人嘿念者显正他相也能令受者得解悟故若不先除念子之乱岂悟常说所谓善正人也

旧四释者亦无大妨故今不破

例如化童者如前听戒童子也

经云消化化字平声呼谓尽消也若去声滥于变化故不可用

女人称佛者僧宗曰此佛语也宝亮智秀皆云是女人语也

不堪对治者此明小人只宜生善未堪入于方等对治折伏等言其不堪即是料简

经云则不供足者若得二悉益已堪对治如硬食尚消况本软苏而当供足

经云功德已备者已得生善益名功德以备

经云为说六味者僧宗曰有为有三无为有三苦以变乐为用如酢能变甜也诸法所以流迁以无常切故犹如醎味能使非酢作醎也无我之言不自在故违情如苦味之不悦人也乐以悦己为义犹如甜味人所嗜也我者制御自由物无能碍如辛味之通發也常理湛然一相无异如淡味之无分別也以常解之慧火然八倒之惑薪以资慧命喻之为食此亦一途耳消今对治之文未为全当

经云烦恼为薪等者生善中及对治中所有烦恼名之为薪生善中及对治中能治智慧名智慧火用此三悉成今第一义常乐我净涅槃之食

凡圣合称者谓世出世凡圣皆有法譬也

又甜辛淡(至)报味者此出耶正名同若凡夫所执即为无常等三所破

此別有意者出世三味破世三味通于今昔五时之中悉用以大破小成对治悉便入第一义其用谈广故云也又为消经文所以合六为三而为世三出世例尔亦云此別有意小大通昔此约一代教门小大相对苦为四悉非独专在大乘自辨四相又今经既权实并明亦得小大共为四悉故云通也

其家有佛者观五阴家全是常住即名有佛华严云一切法无生一切法无灭若能如是解诸佛常现前智秀曰夫善依信立以信为家以此善心念念所缘唯在常住是则常住法身常在信家

佛举无方问者无人能问故佛自举无方者方法也即是越于规模格而设此问

余事例尔者余五度例尔

初不知彼者此释正显能施人德次释显所受人德僧宗曰夫施财为易施人名闻为难今就名闻以释何者谓人持戒少欲知足而此施主本意为显此人令德不在舍财是以于稠人广众之中施所不受彼既不受以众人而望之是则不受者少欲知足之誉显也施者能舍大施之名彰也

随喜不障者故大论云菩萨摩诃萨随喜于他如卖买香人及傍人三人俱得益故随喜福大

方便解之者此即施命故得大福又应知先举施酒宗为答者欲起下文断宍之制故以施宍在初

经云声闻天下者音问诗云鸣九皐声闻于天则名音问今亦如之己名达彼称之为闻彼得闻称之为闻亦一闻字二音呼之

经云食宍之人等者牒前一彼不食宍之释意来为问食宍者尚不应施况不食者而当施耶以不食宍者有大功德故也

尽应作佛者一切众生皆是当来之佛

精血不净者大论云一切众生身分皆是父母精血所成故不可啖

皆他命分者所受之物皆是他人支持身命之分

经云不听食肉者何故昔听今则不听而有何患耶

初地是大慈者若食肉者不得入初地故也夫煞伤大慈而啖伤小慈因小得大故小慈是大慈种

须云为我者谓不疑即得食若云为我将肉来即不得食亦不论煞

猕猴似人者以类同故故不可食

蛇似龙者龙于人有恩雨泽以时成熟五谷故不可食

九种者亮曰不见三谓未食时喜时已二喜不闻不疑各三亦尔宗曰见中三者见断命时见煞后屠割时闻中三者闻煞时闻屠割时疑三者此为为我煞耶乃至前后方便亦疑前后方便者欲煞前起方便心已起随喜心

经云我亦不说鱼肉等者佛意云昔说得食肉者但是𫏐时权说逗机而何以将𫏐时之言而难究竟之说

经云要是坏色者此即傍引畜衣为戒耳

经云胡麻油等者皆是脂腻故不得畜

(音蹈食财曰饕)(音铁贪食曰餮)若过等者裸形名不及饕餮名若过

经云各有者亦是为大涅槃须制断肉不同外道故云各有

经云异意者观机逗药顺物所宜且听食三种肉故云异意生公曰病有二种谓从意从想逗情而止谓之从意所贪无崖谓之从想是以小制损其意都制损其想除其贪意长其慈也

三种外故者见听食三种肉而更想于十种肉又须断十种断十种又更异想十种外一切肉故须一切皆断

经云悉皆恐怖者智秀曰人无害兽之心亦不害于人是以探鲠虎于山中狎翔鸥于海上若既食其肉矣岂害而永灭哉所以闻其害气生畏怨想

经云清净之食者法身菩萨分卫之食犹尚不食

经云蛊(公户反为养毒也)(勅于反)

三藏(至)因缘者因缘者是事相法门又是因缘所生法故属因缘之教

先须缘起者受戒前方便也

戒体者三羯磨即發无作方受已说相即是出相若据今文正是问随中意不是问受中意应二释

经云何故不为波斯匿者应云何故不为四部之众问波斯匿王顿制篇聚深妙之义而问渐制戒耶

王答五钱者盗至五钱罪则入死出家之人犯者罪应灭殡至于论罪每与国主參坏

经云或说深者泽洲云昔为波斯说无常名之为浅今日说常以之为深

或名犯者如来初出未广制戒名为不犯复广制戒名之为犯宝师云经是随机而说律是待缘方制说有不同所以今问阿毗达磨即性相求虽大小说法楷定所以不问也

戒是大乘常者此是今经大涅槃心所持云戒

问堕者问所防之罪能令众生堕于地狱畜生鬼等故名为堕律及木叉问其能防能防教法说之为律

知足净命者非正释木叉名乃就功用心中以明戒义耳声闻之法以少欲为业若遵少欲则所作日名增长举少欲以明戒也由有戒故成就威仪无所受畜故名净命

次答堕者堕义则通通于轻重故也

经云堕于地狱乃至阿鼻者八大地狱中阿鼻最下故曰乃至其业必重趣报无间故过暴雨

闻者已下说堕意修离过行不犯性罪名坚持戒遮过亦离名不犯威仪修集下修离著行

经云离身口等者泽洲云明离性罪今明不独在性

入戒等者入犹顺也五部律文制断重罪名为入戒遮离轻过名入威仪

深经善义者明显经法即诠定也与恶相违故言善义即诠慧也

遮受不净者百不净物也

一切善者谓断一切善相尽也

滋漫者慢音言澜漫也菓下作音万蔓莚也

十善譬顿教者如华严中菩萨戒已顿制竟以十善是正善法增上功德是行善法义味是其理法也

顿渐开合者谓施渐顿会渐归顿也

经云能说法等者谓感应道交非感而感非应而应同契秘藏皆不可思议

非一非四者亦一念心性大涅槃法不当一四可所以言非

一体三宝者如一相即四相四相即一相故得相类

今涅槃有妙有者得二十五王三昧名为妙有

今涅槃有所师法者实相妙理常寂光土是所依法也

悉据佛意者然小机自见小佛意恒实

不应名同者总牒前五难文意而以非之故云不应

所离所得者明今经所离烦恼则远所得常住涅槃则大

灭有灭果者灭有谓灭二十五有灭果谓灭果报身

今涅槃中有于诸佛者三身具足名有诸佛

似作三难者经中语含含于有有即是苦有文不彰灼故名为似从又如彼铁下即有文也

世智断惑者僧宗曰钴上之铁可譬凡夫伏结虽至非想后还复起佛则不尔永不复起

复生別惑者断麤惑已细惑显现名之为生

不同二边者凡夫有二乘空边蹑前常无常二难而为问答

如来(至)还生者意云如来或既灭有于妙有若有妙有即是还生生即同凡无常

经云有虽是有不还为木佛是妙有不还无常

名生于后者正取破瓶等以证断烦恼名生于后以证而拨涅槃

经云烧彼众生者烧凡夫通別二惑烧二乘別惑故名为诸

经云游诸觉华者华是意玩之境譬常乐我净是佛所证之法是菩提华也故仁王云有佛三昧华也

为遮皆圣者如下文云是大涅槃能建大义等皆圣所为迦叶云何难言如来烦恼未尽等

开显法身之密者能于法身示九界身名密开九界身即法名开身密

出种种身者为九界身开之与合俱名身密

一物覆等者若未说时三密俱覆说四相时方开口密口密虽开身意犹覆何者以未说故名覆隐显者开身密时解脱犹隐故云各开等

只覆于开者今家意云覆则俱覆开则俱开何者只开口时身意俱开但文不累书致成次第

于凡不解者不解即当覆也

余何可解者破云若开口密时不解开身意时何能得解

圣人之术事者佛以无谋大用何以将术事解之术言滥外人之用故不可也

宁非因缘者且顺古人所立其义则到一一无非感应道交故云因缘

妙慧者良由种智方有此用

无量不容一尘者无量即法界无量外更无一尘又尘即法界一尘之外更无有尘故云也

庄周达体者谓内达体虗如幻故能如此了见自身为胡蝶及梦中自见己身游天崖也

至德者佛也

初如文者我亦信如来度烦恼大海即是领旨其言有余故更难起谓启發如来身密之端也

经云若佛已度等者难意者若言已度何故复纳耶输今既纳者则应不断烦恼等

经云汝不应者用此句冠下汝不应言何缘纳耶输汝不应言实生

经云能建大义者明佛住大涅槃示十界身弥满法界无方大用重重无尽何但只能纳耶输生罗睺罗及下八复次皆是大义之相

通举菩萨者亮曰以少见佛性故名为住以下况上也

逈出因果者只是逈出因人之外

涅槃是因者菩萨望果行因故涅槃是因人所住

经云我已久住(至)变化者一从本佛乘迹示现二从法身起应示现王宫生等

翻曰妙者日能破暗即是实智内明

象王初生者僧亮曰天竺象王生时出胎即行七步知是象王菩萨始世示自在王相也

示过六道者尚未过二乘何能显佛身密

应七觉分者此释承当

西是秋方者万物至秋皆凋落如死也北为左四天下中单越胜也

东方者天竺以东为首以西为后以北为左以南为右东行示始一示始一示婴儿二明道首以示自在也

辨余生者谓过去于此阎浮示现出家等故属余生

将前意难后者将前口密中如迸火星永灭意来难此种种示现也

经云法身常存者存即妙有也

经云汝今不应作如是难者佛意云我暂借灯器以为况喻汝今不应难他喻也

经云譬云灯灭者分段烦恼因果但尽譬如灯灭犹余身智非大涅槃是小涅槃也

经云非数数来者生上退下名来在色界中又有一来而非数数即上流阿那含也

不受二边生者地住已上菩萨也

四相品下

通开三业者正明意密兼具余二

诸觉宝藏者宝藏口密欲珠是意密秘藏身密

见少佛性者初住已上所见也

无显无密者了达实相不当开云与密

龙树別意者名法华为秘密者谓开已无外曰密若言秘密经经皆等岂独法华故云通害诸经

故是无也者故是无秘密藏也

经云密藏者(在巷反下去更有三藏字同音唯诸经音皆作此说)

初诸如文者迦叶探取佛意言唯有密说无密藏也何者以昔常机未發心得说常而说无常之教意在于常岂有秘邪

鄙术者以幻者所作但令人见不令人得佛则不尔常愿众生同我所得岂名为藏

次九譬者泽洲云初一明如来言无隐覆故无秘藏二心无悭恡故无秘藏三法无缺少故无秘藏四无所负借故无秘藏五慈爱深重故无秘藏六恶根死尽故无秘藏七言无过失故无秘藏八重化所宜故无秘藏九法雨等润故无秘藏此亦一途名文而

经云秘藏者(在良反下有十六藏字同此音)

如人不从责主求物者如人欲索财物应就捉财人不见不就主索欲还无所佛亦如是实负众生出世法财常欲还之但众生不取义当于负

经云唯有一子者喻佛如来所教声闻名为一子

爱念者喻正相大悲也

将诣者喻将拟佛性之门也

师者喻于诸佛所师所谓法也

欲令受学者修学佛性也

惧不速成者喻恐未能解佛性义也

寻便将还者喻将还应身释迦初说小后说大也

其文问答者文中有二不也即问答也

经云所谓如来常在不变者如有妙有今昔俱皆不变故云常存

无常是通者此约含真二谛

若被接者开真出中名之为常若不被接咸归名曰无常

经云降大法雨者初后皆经大雨三草二木自禀益不同非龙王咎

昔权者且𫏐引喻于王说言无常

经云迹不可寻者僧宗曰身智俱亡也此亦昔言故应拂也下释云近于菩提涅槃无有方所事绝近情谓难寻也偈百如此谁能解也

举积明无积者先举财宝等是积聚之物声闻僧等不积聚此物名无积聚

又无积云积者二乘菩萨皆具此句即约法释何者二家不积世宝名无积无漏真理自具智断功德名为积然经中但明不积世财名无积聚若约非时取证名为积聚若得常乐我净方名无积又菩萨于世出皆得无积聚名无积

是无乐等者此明无作四谛

有灭故无苦者无二死三苦八苦也

是领解者谓法身之迹妙绝难寻寄大解脱而示灭也

不可求其崖底者谓广无崖深无底无非法界故不可求

略说三点者广博即法身无疣即般若至处即解脱故以三点喻之

体用成就者法身为体般若解脱是用又理性三因自有体用但在于理又修中亦有体用具足专在于修又用中有体即用而体又体中有用即体而用何故尔以三德一一皆具三法故使体用互融

自他具足者自行是体化他为用又若自行无用自行不满化他无体他无所证自他悉备方名具足

随名训释者大训广博且从训释

不可谓是待少之大者今是非大非少之大故无相待

贵在正法者贵在常住正法也

一人具八者一少欲二知足三远离四精进五正念六正定七正慧八不戏论谓少欲是道多欲非道等如四依品初释

经云无诸疮疣者三或二死因果并亡

此总翻彼总者兴皇但是臆度出道理涅槃既是西国总名亦应以此立大灭度总名翻彼涅槃以別翻別如文所难此是兴星难前师义

以別释总者他明令经是无疮疣等三义释涅槃之总

经云为拔毒箭者为拔三惑因毒箭涂以三德秘密妙药

经云令其离苦者令离二死果苦也

亦是互现者理应自行即具化他化他即具自行

所摄成处者所证谛理也

六道四圣者重明十界不出六道四圣也

但众生须调伏者有机兴者方可调之

在畜生至畏者已永离五怖畏故也

恒无饥渴者常以大涅槃食自资也

无人天事者人天但以三苦八苦物为事

经云有信之人者宝亮曰值以能生一念善已上乃至信首根立悉名治今则从观行已上分真等位皆名治

常住佛果有色者意非色之色名佛果色但云是色其言不了

经云言非色者宗曰今言声闻非色者不垂形六道也

为众生故说非色者昔教但言舍身尽灭不说三事既无三事则无法身垂应之色故言非色

为两缘者解膳之体非色非非色为众生现色等

经云何得住者假执苦教无色为难欲令佛释二乘之人非都无色是故佛以非想为喻实有细色说为非色

经云非非想天亦色者华严经宣菩萨鼻根闻于无色宫殿之香阿含经中说舍利弗般涅槃时色无色天泪下如春细雨阇婆提般涅槃时色无色天佛前侧立此云亦色

广明解脱者僧亮曰众生所好不同广赞解脱明无苦不尽无乐不备称情合愿吸引多端

头首数者但数又解脱者亦有八十四

九十七八者加十三夫解脱者亦有九十七

略不可解者不称今经文意故不用之

灵石者在台洲黄岩县

凡万法门者据理一句皆具一万法门以解脱之法一一皆互严互遍互具成百万法门今言万者一句是也

横竖(至)疣者三或二死并亡故名无疣

到解脱处者以一一句皆横遍法界竖彻真如所如横竖皆到解脱之理

具无缺者解脱一点即具三点方名具足

竖可厝言者意云只可以圆心照达无不横周法界竖穷如理岂可以纸墨尽之

为力不足者智力不及也

广上无疮疣者经中句句皆顺无疮疣义下二广上亦尔寻文对义相甚分明

经云远离等者百句一一皆须约四教释以显圆想

如云远离一切系缚者犹解脱体无二死三惑疮疣故也

又先系缚者是生死大苦

证解脱者是大涅槃大乐生死有万累涅槃有万淡解脱生死万累即是涅槃又一一句中应有五意一列名二解释三结四即如来五难解者重复分別又复文中多少不定或有初无后或有后无初或有中间而无初后于解释中或但法说或兼喻况喻有反顺其顺喻者解脱亦尔其反喻者解脱不尔法喻相对前却不定或有初法次喻后合或有先喻次法后合或但先法后喻无合或但先喻后法无合文相不定故先示之至文易晓

经云虗无者由证得虗无则远离一切系缚及疮疣

经云即无为法者实相无为法也由证无为所以虗无远离及无疮疣皆将后句传传庄严第一无疮疣句广博及解脱处亦尔是则一句皆以百广庄严之

经云名曰恒法者常以不迁无动嶷然为义恒以然不改为义亦左右之辞盖言终日恒然者也

经云若我无我者若我常见无我断见阙第三句非我第四句

经云唯断取著生死非我横生我心此之取著应断也佛经是理不断此也

经云名不空空者常乐我净是一实又解脱众苦是二实名不空空

经云空空者尼揵所计解脱无常乐我净一空又非解脱二空体是无常又非解脱名无所有

无作乐者只是无作乐耳

此彼既去者谓从此至彼此至彼岸耳

虽无此岸者令上劣胜二句

果断一分者等觉断一分即入妙觉名果断一分

皆非断非不断者或智无二故

不断而释者无常即常即非常非无常常即非常非无常故曰非也

去理外生死者去分段生死也

经云断一切相者贪是结本相名贪境贪与所贪系缚三有一切烦恼由之而起故生死之数因果无穷永断贪故次第而灭一切解脱

即一而三(至)而一者亦是无常即常等

离獦(至)近者但离生死耳

怖鸽(至)怖者举浅显深以舍利弗无缘慈未满由是別体三宝故尔前是別体三归者三跪文是

经云四魔者界内外各四魔也

经云无尽者涅槃常故无尽文中从则得安乐下宣说七法相即以明一体迦叶但举昔別体三以难今一体三故云举三难一

则非妙非宝者非佛性理故非妙非一体三宝故非宝

事三而一者经云则知佛性决定涅槃证事一也

经云名义俱异者证別体此別有一而三也

经云法名不觉者法以轨持为义谓轨生物解非觉义也

空名非善者泽州云非戒定慧中行善也谓法性虗空体是胜义善摄宝师云是无记性故对佛法说名非善

经云波阇者是佛姨母笠七日母便命终波阇乳养佛后出家波阇变臆手自织成金缕之纍待佛还宫拟用奉佛佛后还国波阇遂用奉献佛时告曰恩爱心施无大功德当供养僧僧具三归故今举之以显苦別体僧上具三

破別说三者破昔別体令入今一体也

经云是事不然者无生无灭其辞虽同其义全別虗空约对寻色立名解脱约对离障得名所对既异故云不然

经云为化众生故作喻者为缘说一说三如来之性本来无二

或言一三者意云或但说一或但说三或但说三或但说一云何作二种说若作三说即是无常

或时定说等者明如来为缘或说一体或说別体若于如来未曾有二如人害母于母一身或复得罪或不得罪

四领解者经中具领三义如来至处是领上解脱处义寿是领上广博义如来以常为寿横周竖穷故命是领上无疮疣义如来以智慧为命照达三或二死疮疣故以蒙广说三义故今具领此旨

四依品

就疏文为四初释题目次问如来下问答释疑三旧明下辨古今所明位行不同分此下入文解释初文依四悉以释题从四者数也下世界自他等异凭之而發乐欲之心故云利益次从答上云何下为人依于得大法人理善心發故云得也从三又昔下对治

昔人杂真偽者以人杂魔外须依鹿菀四谛法简之

今法混小大者由闻大取小又以大破小又以大开小为此义故名之为混即今经妙对治也

四从又昔依下第一义

舍此就彼者人外求法如舍此就彼今经开无常人法即非常非无常即佛性理故无所舍

次释疑中云不得作如来像者佛去世后天魔波旬亦能为之所以得为如来像

通论悉作者如前解脱中住首楞严种种示现即是通相

別在四果者化道易行矣

自有如来为如来者此约佛在世自化也

四依为如来者宜应见者𫏐时为之

四依为四依者四人更互为高下位即当本下迹高本高迹下等

四果为四果者权四果为实四果亦是四人互为高下也

四果不能为四依者简实四果不能为四依也

合则还是佛者含亦只是一身故也

初合依法者昔教但令依法也

三辨古今中云十三心者十住至第三行

十七心者从十住至第七行

初有烦恼者由烦恼未尽故无究竟涅槃

复有涅槃者第四依是因位之极虽有微细烦恼亦名涅槃究竟

约后但有烦恼者四依皆是分伏分断分证涅槃故尔唯观行位名观行涅槃也

中论是圆者依悕似圆且一生往与之

四十心共作四依者十住为第二依行向为第三依十地等觉为第四依还以十信为初依方会经文

別者等者应知四依是能引之人既从权未入实所引之众得入实者有超有次故须位位四依义犹住行向地浅深不同然初依菩萨皆在十信经文自云有人出世具烦恼性是名第一其位则定

初依唯弟子者且初具烦恼性以判

中间亦师等者望下为师望上为弟子

四入文解释中云标章叹者文中具叹人法也

不令他缘者不令魔外二乘执无常及恶比丘扰乱也

言建立者谓正法颓纲之时则能匡持建立也

能住者令正法不断名曰忆念又心思不忘名忆念正法

此三句自行德者如大论云菩萨摩诃萨所谓化他即是自行今四依亦尔

经云安乐人天者天来人中听法故也僧亮曰末世通法非声闻之位

而以配菩萨者但以声闻法眼出家其正故配之菩萨虽晦迹俗流而清白无染量同罗汉

不得言具烦恼事者通或已断所以通惑现行之事不复更起別惑被伏现行之事亦复不起但有別惑性在名具烦恼性僧宗四此从曰意止至世第一法拟地前三十心并是伏道未得真无漏也此亦通证初依之位今为判之即当名通义別也又云三贤之人虽伏烦恼所知二障令不现行未证无漏未能断种至于登地方能断种子烦恼故云具烦恼性此即別教义也

准通共乘者以四依出世身皆为二乘像则大小并弘约通教判其位最便三乘共学通別通圆故也

若准大乘十地者此依金光明经明圆人一生有超登十地之义以判故注云云

准大乘判者此准通教大乘以三乘共位至七地时正使已尽所以不还三界

若以七地为第三依者则以八九地留惑润生与物结净土缘为第四依

若细就圆者如前十住已上位位皆作三依住前为初依故注云云

但或体在者无明是同体惑故云体在

戒慧二学者定在其其间乘戒二门也

八大人觉者佛是大人菩萨亦得觉性与佛不別名八大人觉

出遗教者引小列大也

八人者八忍忍因也宗曰八忍地是圣人位

今言非此第八人者且是性地凡夫为初依也此师亦依三乘共位以判

別惑既除者断德分具也

与法相应者法身分显

修道得者智德分满也

位相小难者且古释不当名小难耳又亦缘云未得第二第三即是难也

四忍者亦是一途未为全当故今不用

以前简后者从浅向深以后简前者从浅法瑶师曰十地判为三住处六地已还未出三界秽国为一住处七地是二圆中间非净非秽为一住处八地已上相心都尽名为净国为一住处此第二人未得七地已上住处义似通教今亦不用

定当得果者当得妙觉果也

古来二释(至)解者举不可解显今可解

依增一集者达磨多罗集今师依此释为正

同是功用者此二同彼欲界修惑并未尽但名无功用第三依已离欲惑且名无功用

亦应以初果为一住处者更准倒破约色无色为二依位色无色既分为二初二二果亦应分为二依此二经文自合为一依焉得分色无色为二依耶

经云客尘烦恼等者若小乘人须斯二果既未离欲则欲界修惑现行者名为客尘俱生烦恼名旧烦恼尚未能离第三果人欲界烦恼见修永尽

若言有者无有是处宗曰以三界外惑为旧三界内惑为客此约枝本为义今师通幻三惑但不能障枝本之义亦同

今法身显等者昔日权教碎身舍利覆于法身今开显只此舍利即是法故云吾今此身

即是周旋者遍于有机缘处教化也

经云不亦得菩提者极果菩提也

断者(徒管反)约物体已离释

得佛所者有经中名等觉为等觉佛故第四依名得佛所得亦是因位分得之极也法华疏云三界因果皆名为他智断功德皆名己利己利具足故成应化又慧朗曰断诸烦恼释煞贼逮得己利释应化所作已办释不生

欲成佛即成者一转即入妙觉但为化他不取耳

至功妙用者四人皆契极理住四依位名为至功有降魔制外之用故云妙用不教菩萨自能体达魔界如故不须教也

经云我今不依至人者意云佛昔为瞿师说魔能为佛等我今但依法检校即得世尊何用合我依人故云不依

经云汝当检校者令依小乘经法检校如来昔曾为瞿师罗说四真谛彼悟初果如来去后魔来惑乱化作佛身告言长者问汝说法不尽于四谛外更有一种神我谛在长者推寻都无是理遂往请佛佛即教之若魔作佛汝当检验

已降伏然问观察者无呵其可问次令依教用实智而观察之

于佛尚须信智者佛所说法本应信受尚须观察何况余耶

偷狗者依六卷偷与狗別谓贼与狗俱入大乘法舍夫狗欲为盗必见其外无守护之人内有昏夜之暗是以得入魔亦如是外无善友知识内有无明覆心魔得为乱也

夫无明为夜者犹起无明魔耶为乱喻如夜入

婢使者宗云闻慧其卑喻之婢使以微明之中检魔虗实以五系之力魔即去矣然今师通取贤圣之位伏二种魔不专在闻慧位也

五尸者如忧波毱多入如意神通用身念处欲界不净观变作臰烂死尸系缚魔王以臰烂尸狗穿腹破𮌎褁魔王头以死狗头盖魔王顶上狗口虫脓流出随魔额汗流下入鼻口死狗前脚抱魔王额尸狗后脚抱魔颈臰烂死蛇绕颈编𦙄以为璎珞臂至手似如环钏死人绕腰死猪系脚(云云)

五种不净者第一卷记引五门观者谓苦空无常无我不净观也

经云亦可得近大涅槃者取意说者但用大涅槃心而降伏之方得近大涅槃住秘藏何用依人又但依佛于瞿师罗经中所说令依四真谛法检校于魔即足何用依人此释正消经意

经云非为不尔者若是大乘菩萨根性只用依法即得我意亦然但为声闻必须依人方得降魔之法

虽天而肉者肉天所见虽麤细之殊亦只共见因缘色耳

菩萨虽肉者六根净人是父母生身名之为肉行解彻理故能即如

勇健譬佛性者泽洲云佛具无畏称曰勇健十力摧耶说为威猛

四念处如弓者如空弓也令依无作道品而降伏之名教方便又闻慧如弓思慧如箭修慧如槊等又云修定持弓习慧执箭起通稍道四辨长钩神呪羂索

经云视人天者悲其不见佛性无楞严定喻之轻弱

魔无智慧者无照理之智不见佛性所以胆怯

经云大呼(虗故反)谓招彼为呼恐他曰呼

说五谛等者于四谛外计一神我谛五阴外计一神我阴十九界等例然

经云不应生于忧怖者圆伊大观达魔界如故无忧怖

经云令彼降伏者依无作三学而降伏之

闻魔界如者解深达理见魔即佛故如云也

内乘大乘者亮云一以积德深原二以大乘经力自能降魔

经云得阿竭陀药圆伊妙观譬阿竭陀药达魔界即佛界无二无別故云不畏一切此约观心合之

(芳灭反)谓性多嗔怒也若作弊者谓患也非文意又欲坏他善称弊欲败他善名害

或其术者谓不识其术也

声闻还本者谓得声闻本心等也

经云而作鄣碍者更不执无常等鄣于圆常大法

经云有如是力者修大乘者有体魔如力

饱德者福厚道富时

无医无药者无医合上佛灭无药合上正法衰羸

说有奢促者大根浓者则奢小根淡者则促

持法四十年者迦叶二十年阿难二十年故成四十年

后之兴没者亦是后八十年前四十年兴后四十年没

能融会大小者亦有不能融会者引此未为全当

迦叶佛得道日生者应悮或是相从而说

迦叶是长子者所有佛法皆付迦叶为是义故名为长子

经云纯食粟米者二乘人唯赞罗汉第一

经云受业报者二乘之人断业报也

经云是福人(至)不闻者明大乘人始从华严等来皆不闻无常苦空等名

粳粮譬常者以土人常食故

石蜜譬我者须坚即坚须软冷即竖煖即软用喻于我

以求有心者求二乘道名为求有何者即由不见佛性故也

方便智晓者此释未正今所不用

今明大行训之者大乘行法训令修学也僧宗曰四依菩萨乃广写大乘经典流通彼处一时从化譬举国共食

经云他方无量菩萨者但是菩萨机耳

经云其地则有金刚等者大法在人如地有金刚僧亮曰经所流布在地则地贵在人则人尊谓达五阴即佛性法因此法以成今法悉是金刚

王至深山者借前文语来成今意故也

植因深浅者先叹四依出世开演之意

分擘玄毫者十丝为一毫也以分一字一句说无量义如百句解脱等

指南宣杨者亡道宣扬非易

卷舒宇宙者舒之则充满法界卷之唯在一念心性一尘而以显常住秘藏当众宣畅使弥纶法界利益

永劫令闻者果遂若非四依之力博地轻弱焉能为之僧宗曰非德不传非因不树令时众慕道修因也

[土*藂](音聚)训轻

正戒毁是命浊者只由邪命毁戒

五种法师者合受持为一但成五

九河者此段经文正明生信难生解难具解难僧宗曰从熈连说二恒河是听者之因从三恒河至八河是说者之因此亦一途之说未显四依深浅之別

恒河者长八万四千由旬阔处四十里狭处十里方一肘直下至泥得一万斛砂其砂细如面

四恒从惑者惑多解浅故也

如仕至太尉等者自浅至深之官故易丞相是特达越次之官故难

初依人穷佛法尽者初依能知如来秘密之藏名为穷尽

何开佛法者九恒总对初依只成別教地前菩萨之法故非今经圆佛法也

劝福以遮罪者已谤者令不谤未信者令生信已信者令增进未有解信及不谤者但属于福僧宗曰劝信之意以闻经之缘其力不浅岂得不生深信耶

经云木头幡者无所复用故也

互举一边者自行化他必须具二方成自行化他

经郄者(倚戟反)

阶十住者解同十住故也

三报横论者且一往以生望生名之为横

三障竖论者亦且一往约三障次第前后而转名之为竖

则近菩提者则为已近初住菩提也

鉴诫者谓鉴照信谤者因果也

四依大益者四依弘宣功大故须供养亮曰明敬师之仪也四依之德实可尊贵能生人善宜供养也

问含二意者四依晦迹不可別也佛将欲说迦叶發问

兼众事者如河西所释又护法亦不出于乘戒二门此备具之人宜须供养即是兼也

以重夺轻者重上不惜何况于轻

若从昔法者以小乘教观格定故不应礼二旨只是意二意相违耶

经云持戒比丘(至)所犯者以礼俗破戒人则名为犯然文中但经上礼下持礼破二意若从义取別结三意具足

经云亦于余经者昔经中说亮曰二教相违不应二实必应一是一虗虽自持戒不治破戒法灭不救非我弟子不治上犯况应礼耶

文少而意广者文中但云为菩萨而说是偈是文少既云为菩萨则是许菩萨以持礼破上礼下出家礼俗即是意广

三三之疑者三定三难三结之疑皆遣

然答此一条者持礼破一条也

如上说者上经云迦叶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是经典正法灭时等文是也

增长非法者增贪嗔痴法时名为非法也

经云一切圣人隐者佛法灭时一切圣人悉皆隐遁

使人之浊者令浊人不浊也

未得机便者机未宜𫄙宜和浊光使大法宣通广行流布又四依菩萨皆先同后异示为破戒示为邪见示为所引皆取机便引接成熟入圆常已能引方息

如此破戒者亦礼破等名破戒非谓四依作破戒事

既释持毁者此先述一段文意也须具二释先为持毁释次为开大小乘释储君也亦名东宫亦名副二生公曰稽古有行居然可宗但人未推故名稚小

从此下能引所引破邪入正无常破常常破无常等皆须历五时教所用法门未至法华涅槃入实以消童子等文

栴陀罗者生公曰啈㥽为恶害智慧命

经云墓者取也

如树者下品之人

不能治破戒者但于中自生自死而犹如于树中品亦然

作威等者守逻不令持戒善人得入名为作威作破戒住持之事名为作福

七日系皷者亮曰知诸比丘不可力制欲以律治僧若有罪者以七灭诤法温命僧知

素贵者素行高即梵行之家(斯氏反)夫国家禅位皆有禅书金箱玉玺

求羯磨师者求持戒人为也

半国者谓共知僧事譬半国也

乌回等者十诵律三诵卷第三云鬬诤事云何以三灭诤事灭随以何住处有诤相言皆丘是事付闼利咤应受此事如法如毗尼如佛教灭者是事名灭若不能如法如毗尼如佛教断是事者应舍付僧僧又不能断者尔时僧应僧中立二乌回鸠罗应羯磨差此人令断是事乌回鸠罗比丘有十事僧应差知诤来往处根本善知诤能分別诤知诤起因缘知诤义善灭诤已更不令起持戒清净多闻多智僧应差此利咤乌回二人皆依法依毗尼等以白二羯磨断灭之故与此僧正僧都同也

长发慈也者亮曰发生人头准长为美命居德首以常为上大意亦同

王大欢喜者此𫏐欢喜不久破邪归于正道

不见至嫌者实行持戒者嗔也

我舍家法者谓舍大应且赴小机

作破戒众生者先同恶法密示正法为其羯磨师也

经云先王(至)药者先王者栴陀罗王也本召师恃云有三十三天不死之药许共食之所索童子童云破戒名下有常住妙药犹未共食栴陀罗王即作畜不净物有名文利养之解故云我实不知涉云前佛所有常住法名不死药贮在经藏不同修学名未共令不惜

破戒之众者破之戒众大机冥發故令持于破戒之众五阴法中佛性任为开晓也

经云闻王语者知其大机冥發也

经云即持归家者示五阴中本有秘藏故曰持归

依律苦切者未宜实相妙观且依小乘律教苦到忏悔此即先用无常助圆正法推寻

事理者先用无常事观令建无常常等理

中根悟等者将此王譬中下二根悟道不取王身入道为喻也

经云犹如死人者邪见已破大机冥發故云如死

经立本储君下譬开权也

师子御座者师子王所坐之处岂是野干所升

经云经理者经即始终理谓整理以始终整理邪徒令归正

彻分別决定者然小乘中犯重已更无悔处故名决定

经云不失婆罗门法者不失婆罗门威仪法也

经云其余居士者中下品持戒人叹也

经云若能驱遣者能善令其改邪入正故也

经云什物者什者杂也亦聚也然经中正许畜八不净物即是杂物也

汙道者汙无漏道也

汙威仪者彼善生优婆塞经具列其名一畜田宅二种殖根机三贮聚稻粟居壃求利四畜奴婢人民五畜养群畜六畜金银钱宝七畜象牙诸宝大床绵褥氍纬八畜一切铜铁釜镬畜此八种能汙净戒故云汙威仪也

若乖此说者若不为令改恶忏悔入大能引之人先同后异若不尔者则有罪也

经云以无憍慢者菩萨本无罪示同忏悔故云不名破戒

经云覆相说者昔经中权说也

经云如第二天者如三十二天奉释也

堤塘者戒如堤塘定慧如水若无四依出世令改恶从善则戒堤塘破坏定慧水尽(常愁反妨也度嵇反塘也)(正是林字作林呼亦得今从所禁反也)

不忏则失者四依亦同其忏为引实行故尔

我如纲者亮曰我是护戒是乘家之別事纲维既立则万行斯举

如別记者如净名疏中十门解释

经云有四种人者四依示同恶则内熟外生清净持戒比丘内外俱熟内生恶比丘内外俱生

譬凡愚执事者不识教纳人为知事不简僧之好恶一槩令其应供不能为他福田

经云诵市者得亮曰市是货易之所喻施主之家有彼相资之义分僧供养

功由请者喻如卖也

杂药(至)不別者谓破戒者难別

经云当依四法者应云昔日当依四法梁武者卧蒲席不吃荺蒻荺蒻与内相似故不食

昔人无常者虽是释昔一一皆与今经四法到辨只由昔人无常还禀无常之法不依于人则是不依于法余三亦尔

语若生著者语若在昔亦不名著以今大法望之故昔名著义体无著昔法下义则是真谛当分无著若望之即名为著若不是著何故二我于昔而不前进直至宝所

今法体无著著由于人识著者昔无常生灭分別之识不能见性故名为著

智解者昔能破四住烦恼名之为智不能见性智亦名著今约分別亦名为识即能见性为智解

经云如是四法等者佛昔令依四种法不令依人令曰但令依人不云依法为依法是为依人是故请会通

经云依法者明今昔无別法昔日依法则无其人今日之人亦无別法只昔法即是今法所以牒于昔法即是今日人法故云法即如来

结还依智者智能知法了法浅深故须依智

昔人既破者破即开也

人法不二者如来即涅槃法性法性即如来只名字位中尚尔何况真位而有二耶

若了悟者约开权释何者尚了无常即当等何况人法不二而可除耶又非但昔法即是秘藏人亦即是如来

叹德者经文语应先云如是四人等方可云若言如来无常等

经云是人(至)密语者此是相似解能以一妙音遍满三千界故云及能说

不为利养所转者此人设得供养闻前人说如来无常终不信受随前人转

经云是名定义者恐后人生疑故决定示之

经云不依语也者昔语无体三宝故不依

不羸劣即法身者法身即是金刚之身故无羸劣

满足即解脱者犹因圆果满则能处处现身说法调伏众生且偏对解脱据理满足通余二德

生凡夫过者佛说权经凡夫不了生于取著绮餝等过故不可依

又诸论者异道邪见语也

绮餝者谓世俗无义语也

贪求无厌者谓诸比丘顺文邪命语也

经云又复唱言等者谓谤法顺情语也

于饥馑世下依时谤戒语也

是真智者分证真智也亦通名字即已上也

经云随其自心者开权显实秘藏种智之心安住佛性无碍自在

经云若言如来入法者若言如来化缘自住秘藏法中者即了义说也

辨宗者辨前五双宗也

经云如是四依(至)证知者结如是四依应依止

经云名曰光明下三宝具足光明即佛宝不羸即法宝如来即僧宝

复是结二种者此明初文依义依法唯明于今不对于昔所以第三方结不依语归于初文依义即是依义小依语今昔对意足结于第二不依人文归于初文依法依人今昔相对意足只由结中二文相间致伎分为二三复由依法之文不別标章是故须云两依共释

经云堕阿鼻者权法不能令众生出于变易而令众生堕三无为坑名为堕狱

皆须二缘得畜者余三事堕用一净施必不得𨷂故云二缘又今经应具四缘方成了义纵除无檀越一事余三必具皆须云为建立正法方得畜之泽州云一观弟子有诸檀越重物即遮无则听畜二虽无檀越丰时即遮俭时听畜三虽俭时不为护法如来则遮为护听畜四虽为护法不作净施如来则遮净施听畜于此四中如来所遮名为说重如来所听名为说轻如是四法所应依止

障内外者肉眼见内天眼见外也

经云即法性者谓法体也

义者(至)不变者谓法性义也智者是佛智也如阿赖耶识在因名识至佛果位名大圆智

了义者大乘所诠能诠俱名了义也

邪正品

就文为五一双标次邪魔下双释三此品下示答分齐四依下略腾文旨五文为下正释文次双释又二先释邪次正者下释正初文者先邪党嫉正魔乱真道能惑始学人故宜辨其相从所诠以立名也重等恶因也四趣等恶果也

邪俗者于二十五有因果上更起苦因苦果故名邪俗

往昔行者若云如来往昔实苦行者是魔所说若云示同苦行为化众生者是佛所说

耶渐者者別人于信位中先分別俗入住破俗已入空住后非空而入假分別于假至十向后心方舍二边求于中道故云分別历別等也

亦三昧魔(至)等者如华严新经离世间品云菩萨摩诃萨有十种魔一者除魔生诸取者故二者烦恼魔生杂染故三者业魔能障破故四者心魔起憍慢故五者死魔舍生处故六者天魔自憍纵故七者善根魔恒执所取故八者三昧魔久躭味故九者善知识魔起著心故十者菩提法智魔常不舍故舍故故云等也无所知有別教但中独一清净真如不具缘了依正不融名无知

次释正中言四邪已引今经证成出相状竟但使翻邪即正不俟更引经文重示其相又四耶之体具其两向即成二义何者据是阐提等边即名邪恶据执正不令人出欲界边即名执正余三例然

众耶之本者邪恶是后三悉所观之境故属其本

清升者人天之善离四趣沉浊且生世善故曰清升

邪偏者能破六界因果名为真正

邪渐者取其能倒实相中边即名方正

五释文中经云应当依邪者如此四人能降四魔应当依邪为不可依此即问前起后也

次上四依者次上四依品而未也

为四部四果者魔变为四依像也

内怀煞害者煞害菩提心也

内挟邪谋者遮逻行人不令出界共生其天

无漏五阴者魔能变为无漏五阴之相应以有漏五阴善五阴法性五阴无等等五阴而观察之令魔偽不行

二乱行者若说十方面各行七步即平呼若说昔苦行即去呼二声并通

言不生生者若言如来实生者是魔说若云如来为机缘故不生而生者是佛说釜鍑(富音釜曰饮腹大有耳鍑曰开无耳)夸秕(音毗貌也谓以体柔人若作此毗训和夸谓大言也)

六十四能者大论第九云四韦陀经中治病法鬪战法星宿法祠天法歌儛论义难问法如是等六十四种世间伎艺净饭王子广学多闻若知此事不足为难

然今经中从治身呪术下亦略列其相但数不足耳

三十二相并业者相因相果合论成六十四

经云十八或人者从呪术至种画像是为十八或人之相

经云犯突吉罗(至)八百万岁者若目连问犯吉罗罪如四王天寿五百岁堕泥犁中

今经如忉利天八百万岁者只是大小两乘被缘不同耳

缘因云云者应以了了缘以缘资了共显正性

经云九部(至)夷邪者问意云如佛上说一切众生有佛性者九部经中未曾闻说既不说有上说有者岂不犯波罗夷邪

已应悔者责心悔也

赞叹得罪者不应罪也

大亦则遮者五大色中真赤色则遮宝法师云谓大庄严具足此又不足应言摩诃楞伽罗也

四谛品

就疏文为二一释题二从文为下释文初又三先示答文次述夺三今明此品下正释次述中旧二先明今昔二说不同次旧又下明五时辨谛事理有异初又二先叙旧次今问下征起以设难初文者僧宗曰四谛者慧所照境也自鹿菀至乎法华所说阶级大有不同准此教圆备明常住妙因必资中道妙观然非境无以辨智故举四谛以明因相也

此释亦为今疏所破止在界内者破曰道灭能破界内如何四谛俱在界外者俱云外界是何三界外耶若云出变易三界外方可云善

次破中云无量亦不出变易者多在別教地前

三是有为等者苦集是有为有漏道是有为无漏灭是无为无漏既具有无专名有量其义不成

犹有变易生死者既为变易生死所转

无为不成不无三相者不妨犹有苦集道也

次辨五时为二先述次今问下破初云五时者不云华严复以般若在方等前如余文

破约理者破云方等般若中亦有新入

得小益者岂非是事如何一向判属于理故不可用入观(至)绝相者始从四念处乃至世第一法等渐渐缘于无漏寂理而亡四谛之相

次破中云已如前难者既未出变易何能见性故同前破

若非有量者应云若非有量非无量何不出于中道之体既不出体验无別理

三正释中佛性实相者此二皆遍一切处也

能于四事者谓菩提即烦恼名集圣谛涅槃即生死名苦圣谛达烦恼即菩提名道圣谛达生死即涅槃名灭圣谛菩提是智果涅槃是断果即无作四谛故云心喜说真谛即是明了实相也

于不净中者于九界不净集谛中即是真智

于断灭中者于二乘灭谛即如来藏理

如来出世无为说此者法华云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即真证也

覆相今开者昔覆今开也

涂乳获洗者昔无常涂常今开无常即是真常义如洗除无常之药

二释文中但有次第等者唯灭谛章中有少不次第至文自见

一即是四者一谛如来性也

不解故苦者始从畜生乃至別教地前皆由不知如来境界唯苦无实即是俱苦而非谛

经云复有不知下举不知显成于知即名苦谛

一是苦非谛者凡夫但苦而无谛及不见佛性故云非实

二是苦是谛者明二乘是论而非实未见佛性故

三非苦非[*]论者即菩萨句方用释今品四真论

经云当知是人(至)苦恼者必堕恶趣是三涂果轮转生死是人天果增长诸结复起苦因多受苦恼复爱苦果亦可前是分段果后是变易果故云或果也

经云有能知(至)二字者泽洲云知常是眼见闻常是耳见常是法常住是报住

经云生天上者未有观行近生于天后得解脱者近在初住远在极果下三谛中皆尔泽洲云前是闻见故得生天方得证见故云解脱

经云真是修苦者真修谓自证入多益谓化他

经云若不知者此举不知以显于知

经云不生真智者谓不生解集而有真智也

经云以是因缘者亦由受不净物因缘不见佛性轮转二死等

又不得生天者不得华报也

及正解脱者不得涅槃报果也

经云若能知(至)不异者始终不异事理不异因果不异如此知者方名圣论

经云苦灭谛者应云苦集灭谛但举苦果则知有因故不具说

经云是我弟子者若不如是非我弟子

经云佛法僧者一体三宝是所缘境而修道品于三宝境一一无不了知常住不变解脱是所趣亦尔

即是因果俱常实结道灭者若将此文为总结四谛者于正释初应分为二先正理次从真见不总结今例一谛皆有六文故不须开开亦无失

四倒品

就文为二先释题次文为下正释初又二先总释次但倒下別释初云况显或义者引哀叹品中回过还诸比丘释成今品显于倒惑之相故云况显又上举境以明智此明惑以显解次別释文自为六于中为二先标列次一者下释于中又二先示相次先佛出下明起倒由初中云罗笼者无明自缚不得自在故云也

见想取著者谓凡夫外道横计身边等

见取著者谓邪求涅槃以非想为究竟

(俱面俱盻二反疾跛也急也正体合作獧字与上字同之)

言众多者举心违理无非是例故曰众多

而说倒谛者从惑因缘而成倒从解因缘说而谛

次明起由中又二先明由次佛初出下明设治之方初云执字亡旨者外人执常乐我净但得其某名不得常等之理二乘执无常等名不知无常即乐我净及即非常等理故云亡旨设

次治中云通亘前后者前佛后佛皆先用无常治等

离倒无谛者达生死道之法即涅槃等又达无常等

使相成者由解倒故成谛由迷故成倒如经文自释

可见近论四品相成者意云双用三品方成善业因故云正善具成就能作善业因则是三品为能成性品为所成能所合论故云四品

如偏识人入者应须双识人入如具知谛倒若只识人则成识正不识邪若但识入则如识邪不识正

杭人者杭譬常譬谛人譬邪譬倒应了杭为人解金杭是如了倒即谛方名具知

次正释中经云若有说言不修空寂得长寿者宝问云前文言不煞绝食等为长寿因今说修空为长寿因者何也答曰佛长寿因必须福慧双修前文据福此文据慧各据一门不相违也

涅槃疏私记卷第三

承保四年夏五月一日书写已了

僧定深之本


校注

告疑初 □□疑当前 □疑明 初疑约 金下疑脱刚 劫疑功 司字未消 众字疑剩 空疑宅 难疑叹 劫字恐误 诚字恐误 经卷第四 可不疑倒 然通燃 苦疑若 宗疑宍 彼字疑剩 皆经作生 复疑后 名疑日 菓疑草 可字疑剩 内疑因 有下疑脱边字 拨疑般 一等三字疑剩 经卷第五 家疑乘 意疑是 苦疑昔 疑疑说 阇上疑脱波字 笠疑生 变疑恋 苦疑昔 经卷第六 分疑今 生字疑剩 眼疑服 幻疑约 问疑向 无疑先 可疑所 冷等四字疑衍 亡疑当 说疑讫 经字疑剩 紧疑洁 皆疑比 内疑肉 当疑常 到疑倒 经卷第七 舍故二字疑剩 有字原本不明 倒疑到 了字疑剩 夺疑旧 论疑谛下同 不疑下 某字疑剩 金疑全
[A1] 已【CB】巳【卍续】
[A2] 已【CB】巳【卍续】
[A3] 已【CB】巳【卍续】
[A4] 已【CB】巳【卍续】
[A5] 已【CB】巳【卍续】
[A6] 已【CB】巳【卍续】
[A7] 已【CB】巳【卍续】
[A8] 己【CB】巳【卍续】
[A9] 己【CB】巳【卍续】
[A10] 已【CB】巳【卍续】
[A11] 已【CB】巳【卍续】
[A12] 已【CB】巳【卍续】
[A13] 已【CB】巳【卍续】
[A14] 已【CB】巳【卍续】
[A15] 已【CB】巳【卍续】
[A16] 已【CB】巳【卍续】
[A17] 己【CB】巳【卍续】
[A18] 己【CB】巳【卍续】
[A19] 已【CB】巳【卍续】
[A20] 已【CB】巳【卍续】
[A21] 已【CB】巳【卍续】
[A22] 已【CB】巳【卍续】
[A23] 已【CB】巳【卍续】
[A24] 已【CB】巳【卍续】
[A25] 已【CB】巳【卍续】
[A26] 已【CB】巳【卍续】
[A27] 已【CB】巳【卍续】
[A28] 已【CB】巳【卍续】
[A29] 已【CB】巳【卍续】
[A30] 已【CB】巳【卍续】
[A31] 己【CB】巳【卍续】
[A32] 已【CB】巳【卍续】
[A33] 已【CB】巳【卍续】
[A34] 已【CB】巳【卍续】
[A35] 已【CB】巳【卍续】
[A36] 已【CB】巳【卍续】
[A37] 已【CB】巳【卍续】
[A38] 巷【CB】[廿/大/(夗-夕)]【卍续】
[A39] 已【CB】巳【卍续】
[A40] 已【CB】巳【卍续】
[A41] 已【CB】巳【卍续】
[A42] 已【CB】巳【卍续】
[A43] 已【CB】巳【卍续】
[A44] 已【CB】巳【卍续】
[A45] 已【CB】巳【卍续】
[A46] 已【CB】巳【卍续】
[A47] 已【CB】巳【卍续】
[A48] 已【CB】巳【卍续】
[A49] 已【CB】巳【卍续】
[A50] 已【CB】巳【卍续】
[A51] 已【CB】巳【卍续】
[A52] 已【CB】巳【卍续】
[A53] 已【CB】巳【卍续】
[A54] 己【CB】巳【卍续】
[A55] 己【CB】巳【卍续】
[A56] 己【CB】巳【卍续】
[A57] 已【CB】巳【卍续】
[A58] 已【CB】巳【卍续】
[A59] 臂【CB】譬【卍续】
[A60] 已【CB】巳【卍续】
[A61] 丞【CB】亟【卍续】
[A62] 已【CB】巳【卍续】
[A63] 已【CB】巳【卍续】
[A64] 已【CB】巳【卍续】
[A65] 已【CB】巳【卍续】
[A66] 已【CB】巳【卍续】
[A67] 已【CB】巳【卍续】
[A68] 已【CB】巳【卍续】
[A69] 已【CB】巳【卍续】
[A70] 已【CB】巳【卍续】
[A71] 已【CB】巳【卍续】
[A72] 已【CB】巳【卍续】
[A73] 已【CB】巳【卍续】
[A74] 已【CB】巳【卍续】
[A75] 已【CB】巳【卍续】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涅槃经疏私记(卷3)
关闭
涅槃经疏私记(卷3)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