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疏记卷第八

师子吼品四

经云若有父母者外人意云由汝无父母却他父母己眷属文中二释初即却他父母儿二正却他父母

经云敢者果也谓果已许之

如贤愚经者彼经第二降六师一时佛在王舍城竹园之中时洴沙王已得初果信敬之心倍复隆厚常设上妙四事供养佛及比丘僧乐人同善有六师富兰那等先素出世邪见倒说诳惑民庶迷冥之徒信服耶教王即严贺往至佛所以事白佛六师纷纭欲得讲术以理奇语其意不息唯愿世尊现其神力化他耶恶尔乃从善因使我曹得睹其变佛告瓶沙我自知时于时如来及与众僧从王舍城往毗舍离六师之徒觉张唱言久知瞿昙智术单浅诸人犹豫不信我言尅期桷术自省不如嘿然逃去至毗舍离诸六师辈贡高转盛各共相率当必追穷求捔神力佛与众僧至𤘽[尒*目]王名优填将诸群臣亦来奉迎等佛复与诸比丘至越祇国王名纯真陀罗亦如前迎等佛复与众僧即向特叉尸利国王名因陀婆弥等佛复舍去往波罗捺王名梵摩达等佛复舍去往迦毗罗卫国瓶沙王等诸国人民亘川满野逐趣舍卫六师等到见彼斯匿具自陈说本末情事欲与瞿昙决捔神力临期逃避不可要勒今与天众逐至王国大臣当使与我等决于臈月一日佛在试场波斯匿王是日设食清晨躬手授佛杨枝佛受嚼竟掷残著地堕地便正蓊而起根茎勇出高五百由旬枝叶云布周帀亦尔渐复生华大如车轮遂复有菓大五升瓶根茎枝叶纯是七宝食其菓者美踰甘露香气四塞闻者情悦香风来吹更相棠触枝叶皆出和雅之音一切人民睹兹树变仰敬之心住益纯厚佛乃说法应适其意心皆开解志求佛者得果生天致甚众多二日优填王请佛于时如来化其两边成两宝山严显可睹众宝杂合五色晖耀若于种树行列山上华菓茂盛出微妙香山顶又有成熟粳米滑美百味甘之附口人民之类自恣而食已怀悦仰慕逐深佛便称适为说妙法各得领解三日纯真陀罗请佛供养奉佛净水俟以泺漱佛吐其水化成宝池周帀四边各二百里纯以七宝共相间杂其池中水八德具足水底遍满七宝之沙八种莲华大如车轮青黄赤白红绿紫杂香气纷馥大会睹此皆称叹佛无量功德随众心方便说法各得开解四日因陀婆弥王请佛佛于是日令其宝池四面自然有八渠流还相灌注自然回转水流有声其声清妙皆说诸法五根五力七觉八道三明六通六度四等一切闻睹心皆开解五日梵摩达王请佛供养佛于日口中放光金色赫弈遍大千土光明所触一切众生三毒五阴皆自然息身心快乐便为说法各得开解六日诸律昌辈请佛佛于是日普令大会一切众生心心相知各各一人知一切心所念善恶佛便为说若于妙法皆得开解七日释众请佛佛于是日化诸会者悉令自观为转轮王七宝千子诸王臣民喜度无量佛为说法适悦其意八日受帝释请为佛作师子座如来升座帝释侍左梵王侍右众会切静然坐定佛徐伸辟以手按坐欻然有大声如象鸣吼应时即有五大神鬼权灭𣏞枻六师惊怖奔突而走慙此重辱投河而死四分律云斯尼外道波梨子等自系而死六师徒类九亿人众皆来归佛求为弟子佛言善来比丘须发自落法衣在身皆成沙门佛为说法示其法要漏尽结消得罗汉九日梵王请佛佛自化身高至梵天成严高显十日四天王请佛尔时世尊普令大众见佛色身遍诸天中一日须达请佛佛于是日于高座上自隐其身寂灭不见但放光明出柔濡音分別演畅诸法之要在会之人闻法解悟十二日质多居士请佛供养佛于此日入慈三昧出金色光遍照大千光触众生三毒心息十三日纯真陀罗王请佛供养佛于是日身升高座放于齐光分作雨奇离身七刃头各有华上有化佛如佛不异十四日优填王请佛华散佛上变其华作千二百五十七宝高车高至梵天诸高车中皆有佛身放大光明遍三千土众会睹率喜敬交怀佛为说法皆發大心十五日萍沙王请佛佛预勅王唯须食具王但严辨器物极令饶多食时已到诸器悉满甘饍百味普令众会饱足有余食已身心自然安乐其外道至未信伏者此是大权所为为婆枳城机缘欲熟故未受化遂至于彼枳佛而来以共熟之

经云得须陀洹(至)罗汉果者为破邪外先得小果

经云庵罗女者是女妹丽端正恐诸比丘见已生念故教比丘观于念处以破贪欲等

十六智知见中一者是彼十六中第九我见谓横计五阴名之为我

人在向中者谓扄也百论亦称为向即是牖孔中见外此是一识外道所计彼作二种破一作不遍破二作但见外物不见自内根以破

借诸因缘者经中眼见𨷂一空缘俱有四缘余五根俱用四缘

经云所见真实者凡所见色了从缘生实无有我方名真实

或云別部者他人云外道中別部所计也

善恶自在者应善恶自然而有

经云则非空也者佛所说空不同于我所计空也

趣取一事者他意云趣尔举一事为首表四方皆足表应化身灭者本从法身起应今化缘毕摄迹归本故以枯乾表之

应有所以者为众生缘宜不同而以双树表于枯荣令达非枯非荣即其所以

大自在天者以外人计邪常乐我净佛以四双而表破之

西方行佛教者西天竺也

此中众生者在双树会机熟众生也

其棠树者甘棠谓秋小梨树也昔周武王弟邵公名奭辅王政恐孤寡单弱之人不能仁官府申公诉邵公恒出郊外止此树下听断人讼以理清平上下无怨风化大行其后邵公虽亡民敬其树不敢犯之歌咏之声千载不绝故云在以甘棠去而益咏不云得佛未见所出

法身亦尔者未得度者作得度因缘

众生悦时等者四悉意也

各有前后者一时有四月二为前二为后也

二法身者真法身即平等等法身应法身即五分法身

俱为照世者俱为破除世间众生暗冥也

四德者此释为正

如来身密自在者非生现生非灭现灭随感而现故云自在

初本等者不云真应立本迹名者真应则迹中具有若云本迹其义则遍何者非生现生从本垂迹非灭现灭摄迹归本故立此名

经云无亏盈者众生机未息而唱灭者名亏众生机息不唱灭者名盈又为未得度者作得度因缘又远被未来当当之益今此唱灭称适机宜故以满月无亏无盈而以表之

言庄严者但以法严树由人得法故以人严若无人严树不端美

具德者具四德也

具行者自行满也

多知者知十二部经也

多见者皆见佛性也

巧示者正其文句等

巧说者为人解脱等皆于己身具上诸法方堪庄严双树

经云从佛所闻者六人皆须约双非二边以释所谓非二边天眼非二边少欲非二边圣行空等

经云大智者照穷横竖也

利智者照事速也

疾智知境速也解脱智者离诸障也

深智者照穷于理也

横智者于义愽通也

无边智者穷佛教海也

无胜智者高出余人也

实智者无颠倒也

或是略说等者四悉所宜也

对上六师者六师计邪常等四以六正破其六邪令归正辙入大涅槃

又六人庄严双树者经历五时在枯在荣来至今经方能究竟庄严非枯非荣所以同于如来能严

身子至不忧者以得非枯非荣故不可作小乘解释

初虽非正难者然经文意但是请常住此庄严双树利益众生若入涅槃众生无益为此义故复当于问

经云性无住住者只此身本性无住今亦无住故云无住住

经云如来已断一切色缚者色如幻住如幻去如幻众生机缘如幻云何请

经云住名憍慢者汝今请住则同二乘凡夫是憍慢人

妙体非有者从诸圣至楞严定专约法体

从又无住者名处非处下约用众生有机则住名为是处无机若住名为非处

从又无住者名修四念处下约因明无住对前即是因果俱无住也

从又无住者名无边下重约法体明无住

十地穷学者此释无意故今不用

相续道中者从十地去念念相续也

经云譬如虗空者前法文中因果及用皆如虗空故以虗空为喻

反以著別简空者经中明若有恶得善报善得恶报等容可请住世无此理云何请住

恐是六地者通教六地也

经云以真女身者此简现在不舍女身得菩提若有此事可言请住

经云为欲度脱下明四悉益物初云未种善根令得种故有世界意已种下为人意已熟下第一义意轻贱善法下对治意为与文殊下复是世界以文殊纯陀迦叶并是發起之众共熟未熟为欲教化下复是生善为观不共下复是第一义为欲呵责下复是对治为令众生尊重下复是生善

时时调均者如是时中宜修即照而寂如是时中宜修即寂而照如是时中宜修寂照均调即是舍相

如是修者方名调均初本中者一切众生有根本禅等定本自有之非始今有故云初据本有

取造事心专者河西意取专心在一境名为三昧如修初禅心专缘初禅名为造事此约初禅等释

非谓犹是问境之一者简今定体非前间家唯缘一境之定今明员定乃是即寂而照即照而寂故得名一切智

以定一于一切者此是同体即寂而照故名一切等

乃取善修者今是中道同体定慧修得员极之善乃名善修之定

先答其慧相者此是即寂而照故云以住如是等

答其舍相者定慧均调即是舍相舍相即中道体也

门户入住出相者若小乘根本四禅等但是世间九定调心入禅住禅出定门户次第不能即寂而照故云正作乃至不作照知

舍体二事者即照而寂名三昧即寂而照名智慧方名平等

即空即假即中者即照而寂名空即寂而照名假寂照不二即中道舍相

经云奢摩他下有五释初能灭昏烦二能调不调三能灭喧四能离五欲五能灭浊

经云退者谓下品净定憙为下地烦恼所败名退分非是已退又为自地烦恼所杂亦名退分中品净定坚守自地不为下地烦恼所败又不为自地烦恼所陵杂名为住分上品净定能厌自地欣求上静名为胜分能作大益是决定分有漏心中学观谛理趣向圣道名作决定分能生圣道名大益

百论云达分三昧者文悮此达分三昧在成论彼论第一贤圣品云阿罗汉者九种退相守相死相住相可进相不坏相慧解脱相俱解脱相不退相最钝根者名退相退失三昧无漏智慧不能现前守相者根小胜故若护三昧则不退失死相者根又小胜深厌诸有是人不能得三昧故无漏智慧难得现前设得喜失故求死也住相者若得三昧不进不退进相者若得三昧转深增益不坏相者得三昧已种种因缘不能败坏是人住存达分三昧慧最利故善取三昧入住起相故不可坏因灭尽定故有二人先由慧力解脱惑障又得灭定解脱定障名俱解脱唯唯由慧力于烦恼障得解脱未离定障名慧解脱不退相者所有功德尽无退失如是九种名无学人此达分三昧正当第六明矣

经云一无食三昧者是初禅离揣食宝法师云是未至定厌段食名无食三昧

无过三昧者亦是初禅离欲界恶身

意清净者是二禅离六识中觉观麤动名身清净内净一处名为一心

因果俱乐者是三禅修因招果唯乐受相应名为俱乐

常念三昧者是四禅已上唯一舍受相应无喜乐受故名常念

经云观骨三昧者即不净观治

贪慈三昧者慈悲观治嗔也

十二因缘者即缘生观治痴也

阿那波那者即数息观治散乱也

念觉者即是记时寻伺十八界性差別求我颇得即无我观已上是五停心观即菩提方便观也

观生灭者即无常观也然今疏中依河西所释则深诸三昧既通凡夫二乘菩萨所得深浅皆通

异体非者定慧均等体非异故即名为舍但略不论

师子吼品五

定慧相资者此即合行相资通于观行等位故置相资之名何者以法互资名为相资法体无二名为相即文意正在相即

经云若毗婆舍等者然师子吼约法二法体异为问何者定伏慧断如佛上说何故而言定慧无二佛答但云毗婆舍那不云奢摩他者意云慧尚不可得何况有定故不说之

亦非破问者此问当理故不非人但非佛昔日权教不融之说

余例可知者谓藏通也

非破外之闲邪者闲阑也故肇中论序云百论治外以闲邪斯文袪内以流滞外无所用故名为闲亦是佛法外闲法也

经云有智慧时则无烦恼者全惑是智故无所破全智是惑复无能破此专约观行已上照惑体同以释故云一论体同

其犹水火者水火性异怨贼性异

祈于异处者祈求也渠希反异处即圆融相即法也

[(虎-儿+巾)*ㄆ]者𧆞文也谓文彩分明炳亦明也

经云谁有智慧者谁谓宰主也

己忌物者唯有圆人忘泯能所也

经云凡夫众生则应能破者凡夫无智故也

经云物念应破者初修观观烦恼即是究竟破初既不破后亦不破

经云若初到便破者意云若初到即破者此不名破何以故初心但名为伏验知初到不名为破

若初念不能者只缘念体是一初既不能后念焉胜故皆无破以別人于法界外立其能所故须非之今明圆融无破而破破而无破惑智相即体本无二六即甄之以论破耳

是缺减义者虽有众盲与一盲无別若一智不能多智亦尔所以一多俱名缺减此属前三教有能所故也

智性自断者智性本自是能断烦恼亦本自是所断

经云毗婆舍那决定者此夺別人智慧决不能被法界烦恼性故下疏云此夺智慧无断惑之功即其证也

智是性灭者慧性自念念灭也

经云一性灭者体性自是寂灭

二毕竟灭者断惑得灭名毕竟灭

方所者方由法也

妙能断惑者即惑是智如全氷是水方名妙破

在危而安者体生死即涅槃故

处损能益者达烦恼即菩提也

经云执急即断者都管反釜为钖者以甘土为锅炼金银用之非釜锅也

无名而名者三三昧名同小乘故用无名而名以简异也

定即有门者体散即寂故属有门

慧空门者慧能荡相故属空门

两亦门者十二部经双诠空有又除惑故名亦有证实故名亦无

化他四悉者宜修定者功用有门宜修慧者巧用空门等即是化他之相

十二法为问者问此十二法为是涅槃为非涅槃

若其是者为何同异故更问起

经云无因缘故名无生者涅槃不属因缘下诸法例尔

经云一信心具足下具明亲近善友等四法此文稍广第一二三并是近善友心须有信戒品清净七八属听开正法五者精进属如说修行四六九十属思惟其义

经云实语者不妄语也妙语者不恶口也时语者合时善言不两舌也真语者不绮语也语端者托佛告纯陀之言以为问端

经云如法句偈者十诵律说有一金锵从地而出欲锵佛足佛作神通上升虗空至色究竟锵亦不舍佛便入海锵亦随遂潜入须弥锵还遂入周遍十方处处逃避恒不舍还复本生锵乃伤足因说此偈

开权者作决定说且顺权机此是施开之开也

恶业不定者恶因故为善何用修于梵行求涅槃耶

人定之过者以业在人定则有过

恐物情疑者如诸小乘经中见如来金锵马麦等报犹谓佛实有报所以今经释疑但为众生而非实也

经云现世报者是过去世现在报也

不能具说者如首楞严经云佛告坚意云何于一念中行于六度答曰是菩萨一切悉舍心无贪著名檀心善寂灭毕竟无恶名尸知法尽相于诸尘中而无所伤名羼提勤观释心能知离相名毗梨耶毕竟善寂调伏其心名禅那知心无心通达心相名般若此即圆教菩萨六度也然事六度若无牙严尚不名密况复理耶何者如檀无戒不生善道无忍感报卑陋无进形质尫微无禅便成散善无智不了无常犹如富人余事并𨷂余五无五唯说可知一度须五庄严各各助行有力故也如止观第二广明牙劓严之相故云不能具劓(鱼器反截也)(五割反绝也)

菩萨断一切惑无生后报者若据初得无生忍望于妙觉由有生后今且约得无生忍边名为现报

即指应身者此解不及约法身以释

此业难成者为修一相非一生即得故无现报

结不定为得者谓得涅槃也

经云眷属多者六度道品多虽有小恶业不能遮障下诸譬例如此释

经云一则有目者行解具足方得入清净池

经云一则多食说过去善厚今虽少恶无如之何

应是辐轴者若据经云则不移处此第二解

当戒慧二事者慧摄于定由慧破惑其心则静但合为二

入住出三相者谓修善入出住百千三昧也

无生住等者三相是因缘生法虗假不实犹照达即无生等

梵行中具三法者梵行虽以慈悲为本若无戒防三障慧荡三惑定安其心不名净行

经云作十恶等者十善翻十恶十善通深浅为诸教本故

经云不修身我(至)见等者约见修二道以论三学

天口者以火供养天愿天细受故名天口

经云衣食之恩者故大论云是身难御无返复背恩如小儿故云都不忆念

经云则能怀身者若造重业则怀常身法身

经云不耐饥渴者若不修三学不能耐此

经云菩萨(至)身寂者菩萨专以身戒心慧等而为安乐不乐生死身寂

经云驰食蜜(至)草者涉公云外国有草状如苟𣏌其刾蜜犹如甘露驰贪蜜味而受刾刾乃至于死不顾刾也

𫟃(音任)

四大和合者犹四大成六根致有假名实法之异故名二身

经云若见戒者见有戒体防止戒相修时名因成时名果圣上凡下多戒名聚总一別二自此他彼息过多灭戒等准前可知

经云若见慧者见慧体体谓慧安觉知慧相余准前数

师子吼品六

那有六道差別者若有六道差別应有六道佛性

不能吸得菩提者既有佛性任运自得菩提用修道

先领旨者如佛所说业若不定得

亦不定者我今已领又一切众生悉有佛性

要当修习八圣道者方得见性我今领此

经云何因缘故者问意者一切众生既有佛性因圣道缘何故不尽得是涅槃邪

世尊若一切下重难一牒经者牒现病品经正取若不遇不闻为难盛

备手足者备缘了也

凡说六河者虽六不同唯是一河若不修道品则是生死河若修道品即是涅槃河故知只是一河佛性亦尔修者得见即是涅槃不修不见即是生死故云生死论得下五例然

七净华者准净名疏云戒净者正语业命心净者正精进念定见净者正思惟断疑净者是见道知道非道净者亦名分別净道迹知见净者亦名行净此二是修道道迹智断净名涅槃净即无学道

若约教者別圆须用同体见思以释

今言求因者约华以表修因也

游诸觉华者游于果地七觉华也

[卄/迨]然別者达生死即涅槃非[卄/迨]

现在无信者不信出世因果也

将五而退者若入𤏙位则得不退名为将立所以念处名为而退

今生不修者由过去善深今生暂發菩提心观于念处遇缘而退名不习浮

昔日经没者今入内凡方得不没

四方者须陀洹对东方余三果次第配三方

不知大乘出处者不见佛性名不知出处正当今文

经云即去者度河而去也

从其心边者从其度众生心边故云心安生死

经云即名五大者外人计四大及虗空大此五和合共成一身故云五阴即五大

经云一阐提(至)六因缘者正断一体三宝及断世出世二种因果名一阐提

上座他谓贤圣众中耆年虽多而僧数少名上座摩诃僧祇此云大众以因贼住比丘名为大天未出家前犯三逆罪谓煞父煞母煞阿罗汉造三罪已深生忧悔欲求灭罪因即家便能读诵三藏然其众内耆年虽少而众数多名大众部

大集经亦预指五部者大集第二十七云我涅槃后我诸弟子受持如来十二部经书写读诵颠倒解义颠倒宣说所以说故覆隐法藏名昙摩毱多此云法蜜部经云覆即是密义或云法藏藏即密义法名四分缠言而复读诵书写外典受有三世及以内外破怀外道善能论义说一切性悉得受戒凡所问难悉能答对是故名为萨婆帝婆此部三世有实三性悉得受戒法名十诵经言说无有我及以受者转诸烦恼犹如死尸数论外道执有实受用尘境名为受者转犹舍也喻死尸此名迦叶毗名重空观法名解脱此有戒本相同五分缠言不作地相水火风相虗空识相名弥沙塞此言著有无观法名五分经言皆说有我不说空相犹如小儿名为婆蹉富罗婆蹉此番为犊富罗此翻为子正是犊子部此部计我非是即蕴亦不离蕴而有实我律本不来经言广博遍揽五部经书是故名为摩诃僧祇此云大众此有其律首疏云总別有其六部僧祇是总前五別此僧祇部众僧行解虗通不生偏执遍顺五见以通行故故知是总钞文云僧祇是根本部余是五部明知有六也宗轮云至第二百年流出三部一假说部二说出世部三鷄胤部言一说者真谛云此部执世出世法无有实体但一假名名一说部二说出世者此部明世间法从颠倒生皆是虗妄故非实有悉是假名出世之法不从到起有道果二空二空智亦真实实境能生真境智智能通真实境故是实有也三鸡胤者上古有仙染鷄生子是此之族文殊问经云是律主姓次第二百年大众部中复出一部名多闻部真谛云具足诵出浅义深义深义者即大乘义名多闻部次第二百年大众部中复出一部名说假部大乘基云此部所说世法有假有实次第二百年满有一出家外道舍邪归正亦名大天非造逆大天他于大众部出家受戒多闻精进居制多山与彼部僧重详五事因兹率诤分为三部一制多山者此云灵庙谓初生成道转法涅槃四处皆有灵庙供养故也二西山住部制多山西名西山住三北山住部制多山北名北山住本来別说合成九部二上座部至三百年初迦多衍尼子于上座出家盛弘一味法少弘经律既卒部旨遂分为两部一说一切有部者有二一有为三世二无为离世即虗空择灭非择灭其体皆有名一切有亦名说因部谓此部立义广出所因也二上座部转名雪山部上座弟子本弘经教说因部起多弘对法既闲义理能伏上座上座部弱遂移入雪山避之从所住处为名也次第三百年从说一切有部流出一部名犊子部上古有仙染犊生子自后仙种皆云犊子即婆罗门姓次第三百年从犊子部流出四部一法上部有法可上故名法上二贤胄部贤者主之名胄者苗裔之义是阿罗汉之苗裔故言贤胄三正量部谓权[狂-王+(鱼*予)]刊定名之为量量无耶谬故言正也四蜜林山部即近林翁繁蜜部主君此从所居为名也次第三百年从说一切有部复出一部名化地部部主昔作国王化沾地上人鹿后舍国出家从本为名名化他部次第三百年从化地部流出一部名法藏部或名法蜜经及真谛名法护部此罗汉是目连弟子目连灭从法护习师所说以为五藏一经藏二律藏三论四呪藏五菩萨藏化他部中有同其所立五藏者別为一部名法护部次至三百年未从说一切有部流出一部名饮光部梵云迦叶波此云饮光迦叶是性上古有仙人身光极盛饮弊余光令不现故此部主是彼苗裔也至四百年初从说一切有部复出一部名经量部此师唯依经为正量不依律乃及对法凡所解义以经为证此从部主为名也本末別成十一部辨前大众九部合二十部也

经云信施等者亦信一体三宝及善恶因果等

若作別义者別教在昔十行方能为他广宣流布回向后心方见佛性

常恒无变者即被接人未至今经皆知当住即今经中通教三乘共恒之人此位与四教内凡共故云小大两位俱在其中故须达退二释

三乘初业者彼属方等部叙昔退大之后及以中间不愚于小今经显露闻常权取小果为苏息故与今经三乘非例多有所关于小大及五时八教来至今经并知常住权取四位之果以为苏息不可尅定判之又此合文从第二人去先牒初人行法次出第二人行相第三人则先牒初二人次修习智慧下出第三人行相第四人先牒前三人次修习智慧下示第四人行相第五人先牒前四人次修习智慧下示第五人行相第六人先牒前五人行相次习下示第六人行相第七人先牒前六人次修下示第七人行相

经云住大高山者前菩萨但至因行浅处今住极位高大之山验此而论是佛位也

故分四人者圣位分四四果为一支佛菩萨佛为四也

既具两文者通別二文也

欲令吸取者石不动而䥫自来名之为吸众生亦尔既具佛性不修无作道品而菩提自证义当吸取

经云虽是有法者自然报法也

经云不修道者不修无作道品焉能见性

此地般若现前者古人将十波罗蜜竖对十地所以般若对第六现前

地即是当者谓常计也

彼作彼受者应云非彼作彼受也

吸芥者吸草芥也异法出生者由无作道品因缘生常乐我净由恶业因缘生二十五有因果正言一因一缘所生无非异法又由道品因缘三惑灭佛性生又只是常无常等因缘各异名为果法

(呼郭反广雅云豆角谓之荚其叶谓之藿)

经云有佛者十二因缘本性自有不由佛出方乃有之

经云十二因缘无定住处者三道即三德佛性故无定处

经云法界法入答者十八界十二入五阴之法皆是因证所得无非法性所以皆云法也

无的一业者无的別修一业为地大作因火大等亦尔虽无別因而复四大力用𡋕等而复各不相似

佛性亦尔者修无作道品因缘成熟佛性即显故云时至即现

即离两句者即故存离故亡

若取六法等者单若计六法各是佛性即同众盲也

取不即不离者不即故俱理而不离故修道品必得如王大臣有智慧也

广历诸法者何但十二因缘即是佛性四谛道品等法悉然

或言常徧者计我大色小色在我中

或言芥子者此计色大我小也

亦破即离者无我破即无无我破离

皆是假名者我与无我皆因缘所成虗假不实但有假名不同开善所立无体有用等

众生亦应得者当名得也

经云一子地者佛是究竟一子地也

知物根缘者知病识药应病授药等

別有名教者诸经中有此名数也

十二因缘是观智者但是因因性也

別有所出者如今经观十二因缘智四教不同谓下中上上上智及四教大本中净名疏中广释故注云云

经云顶三昧者极位菩萨所得故受顶名

经云一切众生(至)而不能知者未来当得菩提即是不可思议

经云大涅槃(至)不思议者此经能说佛性名不可思议

𢇲(美皮涉公云和[打-丁+崇]类又述音𢇲粟也)(洛嵇反)

经云顺风而行者波涛皷激令大海渐深也

那作单解者但作横竖不二三谛相即亡双照皆不可思议方称经旨那只作竖深之解

第十三卷 迦叶品初

释疏为二先释题次就文下解释初又三先略明立名之由次开善下述古释三今明下示章意初云善始等者前發三十四问其义谈广名为善始今更重问显其用义即是其修

前随义题品者前虽是迦叶發问其义包广但随义类以立品目不云迦叶良由此也

述古中慈光善巧住持者此下明佛性胜用能摄善星及极恶阐提偏邪外道皆是如来无缘慈光普示佛性令法久住故云住持

三章意中二先正示章意次此经下辨异以显立名所从初如文初文又二先标意以征起次一义下別释释中云佛性义(至)种子者正以佛性为菩提种子

佛性胜用者佛性是胜法若非胜法焉有胜用

从恶五阴等者从善阴生无漏五阴从无漏五阴生涅槃阴始自阐提恶阴乃至等觉无非果性

由来解者古来皆作此解也

果果性至应身者三世示现三世也

因中佛性(至)世摄者正因佛性全在生死故属世摄

合三乘者同到彼岸

故六道皆有佛性者一一皆具五种佛性也

前品別据万善了因者前品广破定业示不定令修道品使见佛性即约行明修故属了因今品约遍摄故属缘因

从初意者从此五章初意则与初列大章立名同也

次释文为三先标列章门次旧解下述古三断善下正释初又二先列章次以虗妄下释章意言以虗妄力者无別虗妄只佛性全为虗妄对断善边立名为便

次述古中又四先述次今明下略非以示正义三旧云下重述古释四义下广破初云两人更递者一人作善即一人作恶一人作恶即一人作善次示正义中云如河中七种者此七经历度河或超或次见于佛性三重述中云接识义者起信记引且此公立义未起四住者起信疏记中古人有此义若起四住亦有佛接去成佛何但未起者

四广破中云与八万劫者与外人计如缕丸尽自然得道同也

应在別处者应在无烦恼处也

上数破此义者如师子吼中最多此计以佛性力故如石自吸等

包括始终者六譬皆先菩萨次二乘后阐提菩提义当华严所以始终对于五时

文鳞中者但且一往随文对之

经云世间之义者含阐提言世间因果出世果因

家业者诸佛以化人为事所以最后不弃阐提

义兼无差者若非平等焉能等教故云无差

象不足者若差別约事而论象力火尽力犹恐不足此但消譬合法不齐

经云何故罗汉于阿罗汉者善星意云罗汉是小阿罗汉是大何故世尊小人于大人所生妬嫉心耶

而宛然相见者夫人鬼不合相见

今得相见者验是大权示现

不见后接者不见修罗后手接入海

无碍者遍断世出世善故名无碍

如无漏无碍者此是分例无漏一發永无失没阐提遇缘即發善心故非全例

向时作恶者但有正因善未有修得善也

理外者未顺佛教修行众生也

不能救之者了种微弱故云不能

又佛性是常者正因佛性也

语势牵劳令者经云众生我性佛性是常谓以真我显于佛性相从俱常也

经云具足庄严者谓修得缘了也

即是有善者若是有善何故名一阐提

经云快發斯问者能多利益令后世众生而得正解

因中说果者现在因中有未来果性也

经云说果为因者如云佛三十二相等在众生身名说果为因

经云说命为食者如因食得命食是因命即是果今云说命为食者正是果中说因也

故论云触不定者成论第三云问曰今地等火皆是色香味触众无差別耶答曰不定如石土中有色香味触或但有色触如金银等或水有色香味触或有三色香触或风中有触无香或有香触是故不定

皆是无记者以善根昧劣故属无记

求业对善思者夫身口作善皆由意故以求业对善也

经云身业口业意业者业所依也取业求业者业相应也施业解业者业自性也给养亲友自相染爱奉事师长但为人情设施外人唯祈恩田由斯施等皆邪业也

经云不求因果者不求佛性因及菩提

色香非苦者阐提但有怜爱之善喻如色香非苦

并无记性者无记有四一异熟二威仪路三功巧处四通果异熟者谓三界五道果报五阴即异特熟故变异熟故异类熟故具上三义故名异熟二威仪有二一威仪事谓行住坐卧四尘为性二威仪心即意识势力强盛能引發威仪眼等五识自性羸劣虽缘威仪不能引起威仪第七末那唯执赖邪为内我既不缘色等四尘所以不發威仪第八赖邪虽缘色等诸尘亦性是羸劣不能引發威仪言路者谓威仪行路也三功巧者一切巧事谓䌽画彫镂五尘为体二功巧心即是意识眼等非威仪准前四通果者谓证果有于通用亦名变化无记六一变化事谓改易形质无而歘有小乘以五尘为性大乘以五阴为性二变化心即是意识

为中下云云者谓更有转中为上下也

不定断善者若能改恶發心则不断若不發心则断故名不定

若定则不尔者若是定者应永住地狱既无是理则知不定

问可见者若听出家是不知根云何而言具足根力

经云具足十力者即是十力中第四知根力也

约余人为答者显如来具足根力非但知善星一切众生上下根悉能知也

经云无异路者造恶造善皆无异路何以故若發菩提心必至佛性泉若起阐提心必至三恶泉

举事问者既举事为问还依事奉答

就果合者就现果身合也

就因者由因致果故次就因合

说教不定者由机不定致令如来说教不定佛如明镜普现众像故云照根不同

众生不达者未得教法深益之人致有斯诤

特是略耳者过去谢是故不说又由过去善根令生善根说现知性是故略之

初智人闻有等者此约二谛相即而知

闻有无者约双照时即达双亡若说双亡时即知双照等

又闻有者小乘教也谓闻小乘即知弹指合掌无非佛因何况小乘而不皆入一乘宝渚故云闻有知无等

一二等者只是有无以法何者以被机故若说于有即无而有若说于无即有而无故云不作二说亦是闻于有闻即具余三门

不解对治者说有说无治其著有著无也

封疆不同者谓土境不同人风各异人风既异则根性不同如来随根说教不定良由此也

唯得肉食者说令无肉味方得食之

九住言不见者说九住不见十住

所证佛性者且顺机缘宜作此说

涅槃八味者如前名字功德品中说

次释一义者帝释是善义内以善法调意故名一义

经云帝释者此云能作天主

憍尸迦者过去世时波罗奈国有婆罗门姓憍尸迦此云本时性也

宝顶者从髻中明珠

为名宝幢者与修罗战胜遂立胜幢名为宝幢

无过者若去声呼为佛檀越无诸过恶也复云超诸天表则平声呼

论家(至)为此者只是过未四谛智比于现在故得比名今意在大不须依论以释泽州亦云佛知生死无常若无我不净知涅槃法常乐我净为八

七如梵行者此释可依

经云四食者色阴中有段食识阴中有识食行阴中有思触二食受想不论

言色阴有段食者香味触是段食性色阴所摄余三可知

四识住处者有漏阴中除识一种自余四阴为识所依谓识住色中识住受中识住想中识住行中以无二识故不云识住识中今文中云但除色者意取四阴即四识住也

阴通内外者段食在外思触识三食在内

烦恼者正在行阴者行阴彰显最与烦恼应相又善恶阴俱属烦恼若法相师闻说烦恼是五阴应大惊恠引此文示之

亦名三修者更进一释明三乘皆观五阴修身戒心得成三乘也

经云所谓因果者三世十二因缘不出因果也

只教悭人等者此即转势说法只令悭人但行余五度若行余五住任运自能行施余五互为首亦尔

经云舍利弗(至)怜愍者举资显师独具根力

萨婆多据事者此是有部宗多据现事也

有一工巧者将此文证前纯陀品则知纯陀身是工巧之子子者男子之通称故古人作大匠子释

因成是体等者相续但是因成经时前后得相续名相待但是因成横待竖待得相待名故此二待并名为用

色心之总者支支皆具色心也

若为其佛性义者亦且顺前一师所立佛性之义今亦同彼立以显正义故也

经云功德者谓有巧即德功因德果对下因果也

合义者合会义也

于草木计者既云离阴有我故于草木而计为我

即有六者以中有足五道为六此计无中阴家及遮计有中阴家义若计有中阴应有六道既无六道但有五道验知无中阴明矣

若言有者但佛为缘別开耳

经云无色众生无有中阴者毗昙法中说除四空余一切处定有中阴以无色界无处所故

用等智者佛弟子外人等用有漏忻厌智断惑名为等智

但禅定退者以忻厌心修纵得上界禅亦有退

此定难捉者此定睒烁疾利不得久停难可捉持但以忻厌心修得二三果则有退若据次第修人得电光定从欲界入初禅不云有退

经云乐多游行者身无趣游行口无趣谈话即其相也

经云一内外二因缘者一受生烦恼于生时起贪等结二鄣道烦恼现起染汙妨碍圣道彼罗汉受生烦恼一向不起名为不退鄣道烦恼得有起义名为有退又约烦恼因缘分別一性使不断为因故起二以不正思惟故起三缘力故起阿罗汉人无前二因而起烦恼名为不退缘力生结名为有退谓见增上可贪境界暂尔生贪是即摄心断之令灭又有漏等智断结则有退无漏智断结则无有退又钝根有退利根无退

经云有时解脱者以要待时方得解脱时有六种一得好衣二得好食三得好卧具四得好处五得好说法人六得同学待此六时名为钝根不假此六得解脱者为利根

寄言故有为者依教说是有为又依俗谛是有为

已坏三因者爱取有三因也

经云心即上行者生天也下行者三途也

经云心定常者谓定有也

经云获得正道从须陀洹去皆名正道成论有鄣不障者五欲兼重业即障道若单五欲则不障

经云定遮正道者若在家人遮于初果以为正道

五方便者念处及𤏙等四

经云远离烦恼者但是伏烦恼名远离也

经云诸外道(至)断四禅烦恼者用忻厌心断四禅修惑即修习𤏙等观發世一法并是顺宜并在得入圣果

相应思为正体者夫施者皆以意思深信方能有施故以意思为体由意思故即以身口助之令所作成就畅其意

地施定无三者只是随宜乐欲不同而有此说计

有三无为者一虗空无为颂云此中空无碍明虗空无为以无碍为性由无障故色于中行名为虗空二择灭无为颂云择灭谓离系择者慧也由慧简择四圣谛故灭者涅槃不生名灭择内所得灭名为择灭三非释灭无为颂云毕竟碍当生別得非择灭言当生者当来生法此当生法缘会则生缘阙不生于不生时得非择灭此非择灭碍当生法令永不起名毕竟碍言別得者谓非择灭有实体性缘阙位中起別得得故非择灭得不因择但由𨷂缘名非择灭论云如眼与意专一色时余不见闻等色声香味触落谢过去毕竟不起得非择灭名云云

经云不从智缘者谓不从择灭得灭但是从于𨷂缘而灭即是计有非择灭无为

经云若近若远者过去为远现在为近

若细者细谓隣虗尘

以就事为言者夫云色者约事有于能造所造皆如前文今但別为一机宜作此说唯有能造不云所造昙无德定云无作非色者亦应云非心彼部明无作戒非色非心为体僧祇破前雨师立应云以心为体前念戒中已释

不作心果者明无表色不为心果何者以无表自以身口作色为因發于无表色为果但是以色因發色果故非心因果也

经云其心虽在恶者此明无作色不属于心何者以心在善恶无记中既不失戒验知不属于心

河西云不生余色者同于不作异色因果也

先举圣人者圣人观破凡阴即是圣阴故云皆无明所出又凡夫迷圣阴即成凡夫又若作阴盖义人天阴盖三趣二乘阴盖三界有漏菩萨阴盖无漏佛阴盖覆一切众生令得大涅槃

经云从受因缘者应从爱因缘未敢改

一云天摄者谓是天种

二云鬼神者是鬼神种也

下三趣(至)为一有者明下三趣若更开者地狱亦有轻重不同饿鬼亦有上中下品畜生复有水陆空行不同亦应分为多有今但一趣自为一有人有四州不同不云修罗者且消经三字也

因果者二十五有不出因果也

善恶者三善为善三恶为恶

七识处者三空为三初二三禅为三欲界人天为一故合为七论云不乐住三途及无想非非想处三恶有苦煎逼识不乐安第四禅处有无想定残害识识不乐居非想一地非想灭定亦残害心识识不乐居故非识住

八福者泽州云人中富贵为一六欲天为六初禅已上合为一是为八此释可依

经云及受一戒者受三归已但标心持一戒即得说相时但标心持一戒名受一戒亦不须云并受五但持一

经云或一念者只是时外一念非谓一刹那为一念

经云不名得齐者一日一夜是齐分故所以减此但名得戒善不名得齐

有犯重舍即失者犯重已即失戒也

二法灭尽者正像末法灭尽即失戒也

二根生时者若二根互转则不失谓僧为尼尼戒具足为僧亦尔轮中具明然今文中正明二形生舍

经云如多罗树头者此是抑挫之言亦不一向失戒示为者𤏙等四善根位为入无漏因也

受道者最初受得戒为示道等基止也

一三皆是大乘者此皆在法华前及涅槃后闻三乘归一乘悉是大乘初心之人有此执诤又若闻法华开权显实已必无此诤若法华经前显露教无有彰灼说三乘归一乘之义故知必是尔前密闻而生执诤又大论中问何名诤法答三藏是诤法衍门少有此事今言诤者多在三藏三乘若大乘有诤悉在初心

经云须陀洹(至)不得佛道者余国所得此文非例

近代者于涅槃经起诤名为近代又梁代已来亦有此计亦名近代

当果与真神者以计当得名

离众生有心及众生者谓众生及心即得菩提名为即众生

有多世界则有者若萨婆多十方亦无

迦叶品二

若十使下辨异也

经云是名执著者内心执著也

经云若从他闻者从佛闻也

若自寻经者佛灭后自寻经也

若他故教者四依边闻也

经云先见牛者黑特牛也

有三譬者举三以责问者若先曾见后容有疑佛实不示曾说须陀洹人必无有退汝又不见何得于须陀洹人而有疑耶

先问涅槃者涅槃为定有为定无为何相貌

如此事理者涅槃理也浊水事也

经云遇浊水者此譬无理何者若先曾见后于余处更见浊水方可有疑既未曾见何得有疑

经云苦非苦者谓于寒热等苦见非苦涅槃故云于涅槃中而生疑也

自能生福者任运而能生福不同外计自然

冬收水土者对前牧少也

三州柔弱者三洲之人富乐执见心劣无于刚决

经云有五事者谓施人色力寿命安乐辨才

经云如盖是一者脑盖也

昔有智慧等者此约隔世明习因习果也

清升善根者人天善根也

徐仆射理人者善能决断他人是非己身有犯而不闲答问

天柱瑜者天柱山亦名望秦山瑜即顿悟禅师配天柱寺后武婆时改为道树寺(云云)

经云非是下劣者利根之人方能断善

利人初入等者谓初人狱怖畏时生以有三念已如上说

先领旨者如佛上说三世因善可断果善不可断断善之人复有佛性今领此旨

通別三世者为过去下是別为遍三世是通也

即有两难者初若未来下难令非未来次从何故下难令在未来若在未来三世所摄云何言常难现在亦尔

令非现在者若是现在何以不见既不可见云何言当

一云是了因者见有可见之言即判属了因亦有此义

二谓正因者见有如来亦说佛性之言谓是众生有即名正因今意与九地佛性相当

若谓往时者未来断善前名为往时

(云云)何道谛三十七品者只一道谛分別则有三十七品不同名分別答苦集灭亦然

答之缘由者皆是分別之因由耳

经云七事者常乐等四唯在于果真实善三则是通因因则属于三世果则一向非世所摄

初明虽有而无者虽有佛及等觉之性由烦恼故常果未显属于三世故云而无

虽无而有者必定当得常果故云而有

故不得言非三世法者修因所证故属三世

当相者佛性当体非三世摄若果地佛性一向非三世摄具此三义其理究尽

未来全见者全见之时不属三世

若善五阴者由初证得常乐习果之阴以在因故犹属三世

重明后身者因与分果皆属三世约修证说若言当体皆非世摄

失念者破因既云现前如何失念若言失念不应现前与凡何別(云云)

有无常一事者此约相夺以说既无于常义当无常

经云定有佛性等者若言定有现在未见若言定无未来必得故以遮止令勿定说即名置答

反质答之者只反质答不答所问义当置答

经云遮止者谓遮其命莫定执

二莫著者前迦叶我闻不答下是其著相故佛非之令其莫著

因中因果者习因习果也

经云非是过去等者如来果性也

恶法五阴一向因性者非但凡夫一向名恶一分烦恼结业未尽亦名恶法一向因性

应身果性者吾今此身即是法身常身得专属三世

经云杂血乳者佛性与无明烦恼业杂由未清净名为杂血

果中备有等者须陀洹等是因中习果醍醐即菩提果也

既在未来者众生若现在三十二相等何云未来能生善根现在既无云何而言未来能生现受乐报者善恶二报也

终不生果者未来业若生方得于果若无于业终不生果

佛答意者众生虽有佛性要修缘了方乃得之以由烦恼未有二因今未得果合第一譬至

不生果者未来若修缘了方能得果故云佛性因缘能生也

若铿然固执者若定执正因佛性者如执灯明未出不能破暗

若因缘假名者若晓未来因缘会得则能得见如了灯日虽复未至未出不可定执不能破暗

经云能生众生佛性者能生初住及后身等佛性

经云若言五阴是佛性者若云众生有佛性应在阴心之内云何说言非内非邪

经云或时有时解脱解脱者现在得入

岂有无真俗之中者业道即俗烦恼道即真苦道即中三道即三谛所以中道非真俗外

复应双是者谓双是者谓双照也

及如虗空者计外也

根尘合者生即法界全根是根即法界全生是根坐无二方名为合即体一

又佛性如虗空者明众生依正未造之时本如虗空造已亦如虗空遍一切处又佛性如世间道有未行者有欲行者有正行者已行者虽有未行等不同不可突道有二佛性亦尔悉皆无二

理无二是者十方三世诸佛同一法界而无二理

事毫差者一生无非法界故也

先出二执者而众生不知故执菩萨为自行化他生二边执故遮之

经云佛性非内非外者约遮权以说亦内亦外

约开权显中道以说下去例尔

经云金刚之身等外也十力等内也

若定执者即堕边是故如来皆先遮此二边一一悉以法界释之

经云内善思惟下约修行起计以说

经云檀波罗蜜下亦是约修行定执堕边以说

经云不断者现在不能断也

不灭者未来必得故灭犹如灯

炎者此取炎炎相续不断为譬

经云时节异者水土时异

经云有净不净者若發心断烦恼即净现虽未净未来必净

经云亦生不生者修习缘会即反此不生

经云是名执著者若云乳中已有于酪不假酵𤏙即名执著

经云离是二事者离执著虗妄已修习必得

谁作次第者次第者皆由因缘和合方有酪等若无方便谁作次第

经云不等者只是由心不遍而起偏执

经云智者闻涅槃经人即是智者

经云明欲者欲为發识之缘故云欲也

经云异果者草为乳因乳为草果求酪于乳草中定无

无章门者非一因生一切即是无章门也

经云以余缘故者盐是淡物之余缘也

经云譬如种子者类于盐执其相则同

先责难者责即难也

经云盐亦应有微不醎性者难意者不醎之总既有醎性盐醎应有不醎性耶此即互难难有今无难无今有也

经云盐一切者只是一切法如盐譬也

经云次第说故者内四大种子本从因缘而有名为次第

不从方便者不从外四大而增长内也

依理起教者由佛性理起教方有能诠之用依教以立行故次明修因等用

別明自意语者自意是今经正意故更別释

经云知幻者知幻方法因也

知幻人者能为幻人也

知幻果报者知由因致果也

知幻伎术者知幻功能也

知故煞者煞业也

知煞人者能煞人也

知煞果报者知因煞生死堕地狱有异就果来生人中寿命短促有等流果所感依报乏少光鲜有增上果

知煞解脱者知煞贪爱母无明父等得解脱也

又是知因煞得解脱也

煞五婆罗门等乃至知耶见者略余业道故云乃至知耶见者知不信因果也

知邪见人者知一阐提也

知邪见果报者知邪见人死堕阿鼻是异熟果来生人中邪见转增是等流果依报眷属悉皆𨷂乏是增上果

知邪见解脱者知因耶见识达正道名为解脱

得无量罪者波斯匿王先有诚教

有犯佛者罸财入官彼闻得罪谓招此罪故求与财(云云)

随自他意可知者说有是随他说无是随自说俗是随他说真是随自说常乐等是随自说无常等是随他

经云十住菩萨少见佛性者初住菩萨尚具见佛性

今言十住少见者但赴他冥乐耳

就一法即略者一行一解一一皆有略广相对

经云不应语者不与世法出世法相应故不应说

经云鹿子母者是毗舍佉夫人有子名鹿

无有而有者十力等本来体如虗空名之为无犹修即断而智所成有十力等故曰无有而有

有所无者有谓烦恼等今由即知而断断烦恼之有而今无

不善无记者略不牒于善聚又善堪助菩提故略不说又善恶成无记报阴也

经云圣非圣等者圣无为实寂静非净非界烦恼非取受记非有非三世非时常乐我净非色等非内入非外入非十二因缘并类无所有而有余句并类有所无

经云后身菩萨(至)余菩萨者此文须存二释若言后身不解佛性即前二教补处其余菩萨即补处已下若作与夺释者圆位等觉尚未穷妙觉极地佛性况等觉已下菩萨然疏中正作此释故云尚自不了又別教向中菩萨亦未能解何况行住已下名余菩萨事开业行因果別教俗谛十法界业行因果药病等不同及世界俗谛世味熟德等二乘皆不识

应身为世谛者化叵难量不可思议故非二乘能了上文云现病是佛境界非二乘所智即其例也

何处说世谛者意云何处经中说世谛此亦自是一解今经自云耆山说也

別有所关者五时八教七重二缔等遍于一代或盈或缩相入相即及开显等皆非二乘所知

境界性者恶耶堪为佛所观境未有一毫之智名境界性

万善了因者了因了于万善名了因性

亦名缘因者指上万善也

众生性者众生名通通于深浅既云俱有通名众生佛性

一句至七句者此通就今中通大章共释故云一句至于七句

自他语两亦者抑挫阐提现在未有佛性名亦无当来必得名亦有又昔未發心名亦无今方發心名亦有

俱无者善人无恶边恶人无善边故云名各无一边

善根人有无得之性者有于无所有有所无句也

次单约理内者此约法法内眷属以释也

谓此为能解者他自谓此释为得意也

又约三谛者三缔摄法尽由未得三谛不至彼岸

俱无中道因果者未有缘了真因分果也错鱼(七略反)

但求实利者谓顺涅槃以求解脱名从戒戒经云不具随道者不具定道无作也

余六深阴者伽陀此云重颂尼陀那此云因缘阿波陀那此云譬喻阇陀伽此云本生毗佛略此云方广阿浮陀达摩此云未曾有此六深阴难解故不信今意应如法华玄文第八引达磨多罗云不信六部互不相通谓小无广问记大无缘喻义但信六部其互相通谓修多罗衹夜伽陀伊帝曰多伽阇陀阿浮达磨以文消今其理雅合

经云智不具足者从初發心唯求佛智名此具足降此之外皆不具足(鸟唤反惊叹也)

前四方便者五停一別念二总念三𤏙法四若准下三十三经初一不净二念处三因缘四𤏙法与此少异

大乘则通三十心者此依別教大乘以释则住行对余四方便十回向对也

第一属到彼岸者分到彼岸因

前第二者用前第二人为缘也

仍本似位者此释为胜

刀长者(音彫)

此殊不见理者不见通別二教彼岸所至

故知涅槃有异者大小二涅槃不同小涅槃不见性分段变易二死异

通別互举者生死河別唯佛能度涅槃河通通于四人

涅槃疏私记卷第八

承保四年五月书写之了


校注

经卷第二十八 讲字原本不明 经卷第二十九 经卷第三十 不疏作即 要经作应 经卷第三十一 经卷第三十二
[A1] 己【CB】巳【卍续】
[A2] 已【CB】巳【卍续】
[A3] 已【CB】巳【卍续】
[A4] 已【CB】巳【卍续】
[A5] 请【CB】诸【卍续】
[A6] 已【CB】巳【卍续】
[A7] 已【CB】巳【卍续】
[A8] 已【CB】巳【卍续】
[A9] 但【CB】伹【卍续】
[A10] 己【CB】巳【卍续】
[A11] 已【CB】巳【卍续】
[A12] 已【CB】巳【卍续】
[A13] 已【CB】巳【卍续】
[A14] 但【CB】伹【卍续】
[A15] 已【CB】巳【卍续】
[A16] 已【CB】巳【卍续】
[A17] 已【CB】巳【卍续】
[A18] 已【CB】巳【卍续】
[A19] 但【CB】伹【卍续】
[A20] 但【CB】伹【卍续】
[A21] 但【CB】伹【卍续】
[A22] 已【CB】巳【卍续】
[A23] 己【CB】巳【卍续】
[A24] 但【CB】伹【卍续】
[A25] 清【CB】消【卍续】
[A26] 真【CB】其【卍续】
[A27] 已【CB】巳【卍续】
[A28] 已【CB】巳【卍续】
[A29] 已【CB】巳【卍续】
[A30] 已【CB】巳【卍续】
[A31] 已【CB】巳【卍续】
[A32] 已【CB】巳【卍续】
[A33] 已【CB】巳【卍续】
[A34] 已【CB】巳【卍续】
[A35] 已【CB】巳【卍续】
[A36] 已【CB】巳【卍续】
[A37] 己【CB】巳【卍续】
[A38] 已【CB】巳【卍续】
[A39] 两【CB】雨【卍续】
[A40] 已【CB】巳【卍续】
[A41] 已【CB】巳【卍续】
[A42] 已【CB】巳【卍续】
[A43] 已【CB】巳【卍续】
[A44] 但【CB】伹【卍续】
[A45] 已【CB】巳【卍续】
[A46] 已【CB】巳【卍续】
[A47] 已【CB】巳【卍续】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涅槃经疏私记(卷8)
关闭
涅槃经疏私记(卷8)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