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疏私记卷第四

疏卷第六 释如来性品

疏文为二先释题次就答下入文解释初文为九初正释次诸师下破古三地人下叙地人所释四又论下判失五今明下重释以显题旨六间答下释疑七有师下述生起相八然此一品下示正答文九论人下述古初中二初约果性释次又如来下约因性释

初言允同三世者谓诸佛皆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故云允同三世不同即世界也

举初以标后者初谓如来即后世尊正云说于十号为生物善故属为人

破诸异计者破三乘外道异计故属对治

又如来下第一义可解

次约因性释中初文佛与生异因果以异显同故属世界

又果之本下为人举显目隐为生理善也

又性理下对治举如来性胜弃九法界劣令入一性故属对治

文如来名通下第一义

以如示人者乘机利物故名示人

次破古中又二先序次义皆下破

初云能避苦求乐者正由此言即为所破何者佛性体遍有何彼此夫彼此者悉是无常故非性义

次破中云不以心神等者六法等下文自释不可用释此品故今不用

三序地人释中三先序次是义不然下略破三私谓下结判以斥失言

非无一边者论师非不得別教之义故云一边又前诸师计心神六法但得内外一边今佛性非内外而内而外故不用古所释

四判失中偏据本有者但成正因而无缘了

偏据缘了者但云众生心神六法故属缘了而无正因缘了无体故不可用

据当果者当果不通于因故今不用

如盲触象者各得尾耳失象正体

五重释题云中岂独一法者如诸偏据一法者是佛性非有下列四句若得四悉之意四句互说皆通藏者下明有门中具四悉益

以有接断者为生断见之人理善故说佛性

是有以有破常者说于佛性真常妙有破于横计常见之人属对治

悟佛性(至)非有下明佛性是通所理四门是能通门故云佛性非有

如人问桥者彼方等陀罗尼经第三云我于往昔作一比丘时有居士设大施会于一切沙门婆罗门贫穷下贱所须珍宝衣服饮食我时贫穷故诣会所于其中路见有大桥于其桥上见众多人忩忩往来时诸人中有一智者已愚意问彼人言是桥何人之所作耶是何从何来今向何处去此木何林所生何人所斫何象所载此木为是青松白松如是次第说于七千八百问尔时智者便语我言咄痴沙门居士请汝但步路去至于会所可得悦意汝今徒问如是等事于身无利咄痴沙门今且速去还当语汝我时闻此便到曾所食已荡尽财物无余已懊恼结根㘁叨是何苦哉却到桥上见向智人智人问言汝为憔悴多不吉耶答言我向徒问无益之言使我果不值于饮食财物智人语我夫为沙门于身无益理不应问应观诸法于身利者宜应须问云何为利谓不赞己不毁他观平等法自既利己复能利他是时有九十亿诸忉利天听智者说發菩提心是故当知佛性四门皆可入道诸家偏执如彼问

桥亦隐亦显者始从名字乃至等觉并具二义且如名字位中解故名显未见名隐观行位中有观故名显未证故名隐相似见故名显未证真性名隐分证故名显未穷后位名隐

亦外亦内者如经下合是也

六释疑中理或合论者性在惑中故名为藏

全不论惑者从理性本净而说

七生起相中六道区分者应云十法界毁阴得罪者由妄心毁妄阴故得罪也

今存之者今家用此义也

八示正答文处中僧亮曰答云何作善业大仙今当说以广长专金刚二果之因也上略明因故以慈悲护法为本今广明故从三归终至十地法瑶曰佛性是正因善业是缘因故引之以示因果

业始性终者若据众生佛性未名为终今从菩萨所问以说既问云何作善业极是问始既云能见难见性见即问终僧宗亦同此判

九述古中二先述次今明下正判初云既其无我者破其假我既云是假则无真我故云谁御

次正释中云不能作于善业者此明理性位未能为善业

握出藏己者明究竟位不须善业中间须作善业

中间四句者中间四即也

若约四句者得四句更束六即位作隐显名隐不能理即也显不须究竟即中间四即位位具于隐显如前说第四句谓善业体非隐非显也

次入文释于中从四倒品生者由前倒故不见佛性从此问起为定有我为定无耶

若定有者一切众生悉应成佛何故今日悉在二十五有之中而不得出故云有则非有

不得说者为有我病及耶我病故不得说佛性

释疑者说二种教即是释疑

经云我者(至)悉有者夫如来藏我及佛性体一而义异具八自在为我义乘如实道名为如来以不改故谓之佛性悉有者常乐我净是佛性也因亦有果果亦有果故也

经云烦恼所覆者即覆论我不同別發劫覆见

我为缘说之者若众生有四悉机宜说当来方得成佛而为说之

窘渠陨(反急也迮也)谓乏缘因资种智达故云乏缘

有能生力者能生行解之力

此性包含者五阴十二入十八界一一无非三谛法界故曰包含僧亮曰得金藏者必能富人若见佛性则得成佛

此性广转者一色一香无非三德秘藏法界之法故云也

家人者宰主为家人

俱迷于理为无有知者泽州云二十五有众生名为家人人有胜劣名为大小同不解性名无知者

但菩萨者三藏菩萨也但声闻亦尔论人许三藏三乘外別有共位三乘故著但菩萨等

出儗菩萨为大者出儗菩萨义兼藏通出假俱不知

经云时有异人者泽州云异人喻佛劝修佛超群俗故名异人善解造修显性之法名知方便以法告示名语女人劝之断障令善益彼名雇除草

缘为化力者说佛性为我作化他之力也

经云善知方便者巧显佛性也

经云我今雇汝者僧宗曰拟宜之譬耳

经云我知方便者以三达四辨必能广说

经云尚自不知者僧亮曰同身事近异身则远近尚不知况远者乎

经云我今审能者生曰公理不可没唯我能知

经云掘出者生公曰除结惑之覆为掘见佛性为出

言同哀叹者彼亦有二病二药也

彼譬显者彼譬已成劣三修

此譬隐者示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也

女譬前佛者后佛亦行先佛法也

经云是女愁恼等者毉之与母随义为喻取其长养慧解之义如母治惑之义如毉更无別旨

无我苦味等者此即以甜和苦通名为苦亦与真常相违

经云以苦味用涂者生公曰无我之教非物所嗜为苦味也僧宗曰应云毉以药涂而云母者表无异体故也

经云不可复触者爱染名触身皆是无常名不可触

真我缘起者此明大机冥發显终未受故云除复邪我病去无我药

经云我已洗竟者无耶常等病不复更用无常之药故云洗竟

经云渐渐还饮食于方等般若大机冥發成通別人故云渐渐还饮

人別者九界不同

法通者佛性无二

人別非佛者众生但有佛性者未有常乐我净等德故云非德

昔既无別人者今昔人既不异昔人无常法性是常此之常法昔复属谁

经云不应生怖者不应方等惮發不受般若无心怖取来至法华涅槃方知已有故云不得

不有总唱无者若有我者不应流转二十五有既流转生死验知无我

始生终没者验知无常差別等亦作此难

六双为十二难者始终一差別胜负一因缘一苦果苦缘一忘念一处一难

现用者现在但有无常之用无有常用验知无常无真我也

应无生灭者生始灭终也

前譬得而失者明佛答为二初文者本有性理故得遇缘起惑故失后譬失而得者从雪山下文是也

无失(云云)佛性之理不当得失由于解惑论得论失故注(云云)

言王家者泽州云喻如来三千世界是佛化处名为王家凡夫众生惑性增强名为力士心有佛性故言眉间有金刚珠

经云都不自知者法瑶曰以耶惑之首坏正信之额正信既破岂知有佛性耶虽不知有而至理羼然如珠没皮中也

经云因珠入体者因珠故成二乘乃至成圆常住大涅槃也

机名于佛者有通名別名机亲者名別通助者曰通

失非失者入皮故失停住故不失

当果在当者众生即虽未得来世方具喻如影现于外

佛智默照者没在皮里为默影现于外为照

惑轻曰皮者谓喻二乘也

经云心怀惊等者昔来只见自身无常不净今日忽闻我身即是常住性犹如明镜照了分明无常有变易故起奇想

经云不能亲近善知识者不能亲近实教知识

所以不见佛性下去例

然无不成者由不识故还同生灭违于无我即见真我无我方成

经云不知无我之处者不知无我本是真性

作此斥者令于无我即达真我故云尚自不知等

所以失理者以烦恼覆故虽有佛性众生不见名为失理

倒惑交加者起断破常起常破断等名曰交加

初分得者名字已上俱得分名高曰譬十地菩萨闻佛说已能见少分明佛性理幽远也

行者闻说知烦恼性之下有佛性也

(徒红反筒也)桶他孔反下为正譬

十地了因者以禀教修行始从初地已上修得了因契于果地三德之法故云以因承果

过去生生者佛于过去处处修十地因熟今日令亦众生修因尅果又禀教修行通于中间四即

经云是药时者因力分满名之为熟又理从缘显名药熟时阴身中现名从地出显在行心名集木筒证会本性名味真正

又集木筒中者理理教中集又了能显正名集

六味譬六道者若別譬者苦酢无常醎无我苦乐甜我辛常淡随义用之处处皆通

经云真味(至)月者不与偽杂为真性必在人不可迁转如停留也圆明不偏喻之如月性云非男非女者为不定根人又是无色界根性

经云实有煞生者生公虽怀五阴无损佛性伤五阴故名曰煞生不可以无损谓无不善业也

六法只是五阴者此破定执不可计以神亦尔

复当前难者消此文虽便计定有无性之惑覆于有性之理故不可用

有住不住者佛性之体住非不住令众生性作住不住

说妨前后文者前后文皆明毕竟清净非内外等

石砂等者喻煞六道五阴也

佛性教作善恶者非但起善由于佛性起恶亦由于此

经云汝今欲知(至)义不者欲知众生身中秘藏真实义不

经云惑有眼毒生等者宝亮曰更显方等成毒不成意也

反覆相成者只是毒药成甘露甘露成毒药

伤毁破坏者破法身也

入理生善者智德成显体

破恶者断德成也

诸文之下各有合譬者此三行中各有合及譬也

似约三谛者约圆融三谛菩萨当于三教

免魔缚者己身一体三宝即魔界是佛界焉更有于能缚也

善分別者分別昔归为权今归为实也

经云则是我之性者性不假舍我自身而归彼佛若舍我归彼是则弃本从未非为真归是以劝令深识自身当果之性

生理善者一体三宝是理善之极即智德分成破恶

毒药者谓断德分满故云二但有得也

又我性者是因性也

有佛性者谓果性必有如此解者审入秘蜜藏也

经云如我所说偈者指上若能谛观下二行偈也

初并不受者我今都不知下是谓并不受別体三宝及果地一体三宝

复并归依者迦叶曰佛言我亦归三宝下是

佛皆不许归者佛意唯令自归依己身中一体三宝己善业不许归他

初总云不知者三宝既有真有偽今欲归之而作善业但不知真归之处故不知也

性云云何归佛者佛能除畏故云安慰法能断疑故言自在僧是福田故曰无上利

如前四相中说者如四相品下卷结百句解脱文说谓一切众生怖畏生死诸烦恼故受三归等

是无预约自照者不能自照己身三宝

经云众生业亦然者众生造善恶业必当感善恶果亦如子在胎必当生不久又若修善业必当见己身一体三宝故云亦然泽洲云并法同喻众生身中三宝真性能生当果名众生业同子有无故名亦然

或令归现者大乘別体即是一体

或令归当者众生当得自身一体也

经云以其不知故者若不知而归则不成归故文在生死

经云假名优婆塞者三归不成岂是真实

经云汝于诸菩萨者通于住前住上也

贤劫则第四者是释迦也

第七佛者亦是指释迦诸非但名同十方亦等本起报经云释迦为能文为儒义言能儒此美迦叶有弘法之功矣

经云归依圣僧者承正解以示人善道也

何不以正我翻于邪我者此则互难令出二门对治之相

正路者三归是趣佛正路

诸有所无有者三惑二死并已故也

三隐时一体者众生一体三宝全在理性故名隐时

昔日须依者今涅槃教兴故不须依于佛性

至法僧者法性有觉照之义为佛宝性有轨生物解之义为法宝境智和合即僧宝问何故要令归依己身一体不许归依余二耶答恐忘自身一体故不听归他也

理缘者真谛理性缘也即当今家昔教第一义

就缘者顺机修行即当为人

对缘即当对治因缘者昔但顺随世间因缘即当世界

即对治意者若消此文正用对治意

冥得余三悉益者非无其义故注云云

经云若欲随顺世间法者今世世教兴故须归依一体昔但是随顺世间方便引接令归別体

经云于我身中者心佛众生三无差別故举佛身以显众生身具一体与佛无异正令众生于自身中起塔庙想法僧亦然

问身有法僧者此以別体问于一谛体也

言身有法僧者意云闻法是法宝出家为僧是僧宝

能说此法者说于己身有法性即是法宝能常忆持观察即是僧宝

他尚归依我等者他尚归我一体汝何以不自归汝自身中一体而但归他別体邪又他尚归我即指自身为我他尚归我我岂不自归己身一体耶依此释亦便

经云我当次第者次第示众生一体三宝之相

不敢为例者一体三宝非二论所明故不敢例法华云真声闻者昔日由偽今方真实即成同体方便义说为他

作化一体者我自得一体已能为他作一体归依之处故云我

当举体者全体是也

而不相违者不达即和合是僧义

作此分则者汝今不应同于生盲不见一体

二乘得圣者未得二乘圣者同前凡夫结自身说別者时机未宜且作別说引一体大将譬了因者大将雄猛能破强敌以安国如了因即般若遍荡三惑以照理太子譬正因者当绍王位以治国如正因即法身遍一切处常益众生大臣譬缘因者大臣辅佐内称主心外通民庶以助国如缘因即解脱助了以显正性

经云不应生下劣心者不应如诸声闻不知一体故也

如王先者意云王子不应生下劣心应如先王故得成前绍继大王譬亦三臣中第一譬正性调伏诸臣譬了因下臣依持譬缘因故云亦尔

经云我示三事者示谓示现別体以化众生又示谓指示示于众生一体之上有于三义所以疏中作指示释后释为正

经云刚力者所拟皆断自身一体能断別体疑网故喻之如刀

不取別体者不取昔別体也

已成者果地已成一体于我无预故不听依何者恐迷自身一体还同小外

经云大勇猛者知于自身有佛性一体三宝者皆名勇猛

经云清净行处者一体是圆观所观之境故云处也

经云奇特之事者一体三宝超过九法界之表昔所不说今方宣示故叹奇特

经云亦当证知者此即自述我亦当证此秘藏

真三归处下度愚迷者令他悉入秘藏故注云云

称叹佛性等者即是称叹众生心中现在隐时一体当成显时一体与佛无二故约相好叹之以我众生己身一体隐显相好之相明矣

乖中之惑者由乖中道为三惑所覆也

此有非道者若定计有无不名中道双非有无方名中道

经云若我住者常见之人说有神我住五阴中名为我住即是常法不离于苦外道宣说神我是常故从其意宣说为常法五阴是苦我住阴中名不离苦

若无我者举其断见断见之人说无生死假名之我乃至涅槃真我亦无以无我故修行无利无所资润故无所益

经云若言苦者为苦迁变故属于断

亦常亦断者有妄乐故属常为苦逼故属断

不知是谁者应有此计未见其有故云不知

见修断过等者见前人修断有过即自修常见修常亦尔

尺蠖(乌反郭味蠖)易云日往月来月往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暑来暑往寒来暑相推而岁成焉往者屈也来者伸也屈伸相感而利生焉尺蠖之屈以求伸也彼意明其自然相成今用舍一取一

如彼蠖虫对前无我者第三句既云无我第四句应云修余

法我者是则名曰如来秘藏今言法常者悮也

常是通者此义有妨余五皆通何独常耶

经云修余法苦者生死本是法身而二乘等但作苦解

经云修余法乐者只边即是中道佛性大善下四句亦尔疏中欲显中道为胜故且简边理相应即以辨中道

经云及正解脱果法也津通也

中道分明者经云中道远离二边即是分明之相

愚尚不疑者若以此解为正者应云愚人尚自不疑

何况智者而当有疑而生

诸见至轻便者愚人闻于中道增其利便如服苏轻便何以故见利易悟义如轻便又本是诸见分別之人今闻中道不二佛性于中得解如服苏轻便后解为正苏

是好药者佛性有力无畏之用能破断常名为好药亦得轻便者于断常中得见佛性名为轻便

迷惑意者若依六卷以释即当前文愚人无疑之意

说有为无等者此即显中道妙有等无二

异不二者无別二来异于不二复无不二来异于二当知二即不二不二即二即非二非不二

三聚者色心非色心三也

地风亦尔者止须治地止足治风又上息治沉重地病下息治虗悬风

病不善毉者即二乘人不知佛性是也

初可见者如来合良医知诸烦恼合善知而为除断合偏發

开示下合消息

不应染著者佛性犹如虗空不应生著

有即表无者有谓妙有体同虗空

道理不无者真善妙有性同虗空不得一向定断灭之无

若定说者则名妄语应能放光说法现力无畏芳

何以哩然者若定有者推检之时应有应对现无应对则不定有

乃至四句者僧宗曰即色之过如僧佉离色之过如卫世师计一神我不一不异如犊子道人断见外道计一切无复与前反皆是诤讼

经云佛性种子者种以能生为义既具三因佛性必得菩提何谓无常

经云假名不实者夫有言者但是假名不应定执佛性亦尔不定有无

解惑对辨者只是愚智相对总法是境智不二也

先举无明者此约业惑不二以明中道僧宗曰生死体空从本已来无二无別涅槃体如如亦本来无相此是体识诸法实相之理成中道行

如此释者宛然成二非为不二

次举行识者此约业苦明不二

经云白法黑法者善恶二法也僧宗曰通漏无漏明因果也

经云应修一切苦者苦即法身凡夫如何作世乐

解悬指般若者以般若中盛明无二

故得引同深奥品者彼灯炷品中明前𦦨后𦦨俱不能燋炷燋炷亦不离前后𦦨已文说非独今明重出谬性

非经不辨是章门者凡从因缘生酪者即是立章门若云不自不他生酪者即是破章门何故不立本为故置二门

经云乃至醍醐亦复如是者五味之上皆有一是一非故云亦尔

不应相似相续者破自生者自生是独一之法将谁相似今酪身似于乳复续乳后而生身续他有验不自生故云自生是一往也

若计他生者身应破云乳酪时异相味皆异时等身异他生义不成

经云先有酪相者以乳中先有酪性还生后酪名为自生

六位者六即判得醍醐故云肥腻譬佛性等他经复云明起者由別起智明而断于惑致属次第教意由惑智解不相即此释违

今经就修习缘了者今助破之前次断先明岂非解了而云浅近耶

先定者为乳中定有酪性为定无酪性而我未解故问

是义云何乃名为生者若先有即是已生云何而言从乳因缘而生于酪身假因缘验乳无酪性

乳中亦应有草者乳中亦应有于草子也

初研譬者研其定有定无等故云研譬

经云不可定言(至)酪者不可二字冠下二门

经云不生菟角者菟角是定无但有其名乳中身不定生于无故知不得说云乳中定无酪性

以理解释者令违因缘之法皆是假说而理体本是真常故名理解又是依于道理解释

众生福力者众生语通故约三种释

经云从因缘生酪者酵燸浆水等为因缘

经云牛味者即乳味也

经云是乳灭已者身得酵燸即转为酪名为灭

醪音劳以物搅之者颇求树汁等投于乳中名为酵非谓用于酒酵但是借酵字消经而若作醪字此是清劳字(力救反高飞)

开转断义者如前转无明断无明得明与上相似又正是无明转即变为明与在前文同故云开转

经云虽同一咸者譬一切众生虽同为无明所覆皆有上妙佛性之水

若消譬者咸水之中自有八功德水不杂于咸

经云种种功德者功德譬佛性毒草喻无明

经云刹利等者应云九法界众生皆为烦恼所覆不见佛性

四象至等者案西域记象有四一嗢钵罗二钵特摩三杓特迦四奔茶利迦即是青黄赤白四色又一钵头摩象二优钵罗象三𤘽物头象四分陀利象

于天雷时耳上有其钵头摩华文生者说之以为钵头摩象余三亦尔

三云此象者解此同第二释

经云增长法身者法身体无增长由众生终有浅深名为增长

第二答能见难见者僧亮曰上三归中明我性有佛性似如有神我之性为佛性也今广明佛性非有非无离乎二边处于中道无相可执其性玄妙非二乘所测十住大士犹尚暧昧岂非难见耶

浅行闻见者住前菩萨也

经云佛性甚深甚深者谓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深之极也故重置甚深之言

经云云何甚深(至)入者佛性有何相状不可得见而复难入耶

总举十譬者观经文十譬与止观十乘观法相应第一譬不思议境故一谛三谛即空假中名为佛性

经云以一指示者一一皆须云问言见不僧亮曰金錍譬诸经教一指譬三乘诸经说三涅槃实欲显一常住涅槃文隐义微譬一指也二指譬法华破二涅槃一乘虽显义未明了譬二指也三指譬今曰佛性常乐之说

即便少见者悉身已居终终则感果理鄣说已便见始则力微难说虽示不了是以经说十地菩萨见终不见始也

如疏破譬三忍者寂灭一思在佛是故除之

又初地(至)十地下约通教释此譬一谛下约圆教释

惑于无我者昔教迷于无我谓是真实不达无我即是真常之我故云惑于无我

经云虗空鹅鴈者由虗空无明所鄣见佛性鹅鴈了此与上求义同身有上求必具下化

经云譬如醉人者由无明醉见真常远路不明了此与安心义同以止观安于法性之道若无寂照焉能见道

经云遍行求水者由无明渴逼迷闷不见佛性清水此与破遍义同遍破二死三惑之旷野方能少见三谛之白

经云远(至)大舶者由处虗空无明见佛性楼橹了此与通塞义同导师若不识通塞焉能过五百由旬达于佛性楼橹之是非

经云通夜者游无明夜见三德佛性了此与道品义同道品是通三德佛性之门如通夜游

经云王事所拘者由无明事所拘见佛性牛聚了此与助道义同因他得见岂非助道

经云为是虫耶者由无明虫见佛性尘明此与次位义同以实相心持戒一作一止自浅阶深六即位別

经云为是牛等者为无明牛障弊见佛性人了此与安忍义同安忍人牛等速顺

经云见尽菩萨者由无明天像等见尽菩萨真性明此与离爱义同离于相似天像䇿进令见真菩萨像也

经云云何肉眼而能见者且约六根净人父母所生眼为问实通凡夫

经云随顺契经者小乘经也

而有识者非空识二处识而自有细识

而有想者非空识之有想非不用处之无想而自有细想此就同界释

若理内凡夫者依佛教修内凡人也

王子富于法财者菩萨道尊譬之王子凡夫无德譬之贫人

互相者感应相开名为互相

往反者如大通佛时机来相应名往众生退大流转名反子身退大文亦息化亦名为反故云往反

经云有一好刀者真我常住谓之有一自在可悦谓之好解则断惑喻之刀结习永尽谓净妙第一

言持刀者身舍捐应也

法皆随者义云持去

机感刀密者机兴则应谢应息𢟅来𢟅去机皆不知义如逃行而非彰灼名之为蜜

(于琰反又是盐反)

典诰者谓有典教也

经云我库藏中无是刀者小乘真谛库中无耶我刀也

五方便者五停但是对治初门用五停治惑令堪修念处是故除之又复合总別念为一并四善根为五

素为亲厚者若取意说即是昔于大通佛所曾结丈法今文正意明于往昔曾禀小化故云亲厚

未欲破此耶计者明小乘人来欲破此耶计机缘未宜故也

唯明无我者此性文迮但云无我及皆悉不见我刀真实之相未说无我等教

经云时王大㗛者僧亮曰双树之说真实相也

文字品

就文为二先释题次文中下释文初文为四先略释题以开密下述旧三今明彼下破四今依下广释约三谛以显文字具三谛之用初文者僧宗曰已广因果及广流通然以文理合为经体故此品广文鸟月二喻广理文理既鄣于经无𨷂智秀曰以十四音用表圆理自为满字表未圆理谓之半字此亦同古人之例二三如文四广释又二先约三谛释次即字无字下融通复疎三谛初文三初文是空能灭半字者开半即满更无半相名为灭半次文云半字是诸经书下假也

文章根本者从一涅槃流出半字等开此诸经等即是圆常名为开秘

三从又云若解下中道也

即字无字下次融通复疎三谛又三先结次譬如下譬显开三一一字下合初法中无字空也无字即字假也亦即下双非具足下双照也

次喻中又二先正譬显次一即种种下释成三谛之相初俱成一器空也次而种种不失假也

三亦名种种下中也

次释文中如如前解者从一云根本下纯是涅槃大法名认归此约先失而后认为此义故异于开权

后解者但云是佛方便之说也

非认者非先失而后认

非与者非先与方便而后与在真实何者一切本是大涅槃法

文理之本者小为大本因小得入于大故法华云我此九部法随顺众生说入大乘为本即其证也

经云是法非法者是法满也非法半也

即是开半明满以旁随字者谓十二音入于迦佉已下三十四字

以字随音者以迦佉已下三十四字随阿等十二音而皆出生一十二字如迦迦随于恶阿之音而得余皆例尔然泽洲云梵章中有十二章其悉昙章以为第一于中合五十二字悉昙两字是题章名余是章体所谓恶阿乃至鲁流卢楼外国正音名亿力伊离栗离此是初章就此章中迦佉已下三十四字是其字体初十二字是生字章末后四字是呼字音将初十二呼后迦等生字之时

有单呼者依后四中栗离二音

其复呼者用后亿力伊离二单复呼中并有长短声別故有四音前后合说有十六音

而经说十四音者前十二中后二助音非是正音故除此二然今依义净三藏寄归传云恶疴益伊屋乌颉里(是一字)蹊梨(是一字)里离翳蔼汙奥庵阿右十六字皆是声韵向余字上配之凡一一字便有十六之別□□□犹若四声于一字上即有平上去入四番之异其□□□□□□

涅槃云十四音者不言末后二字以与初字形无□□□□別也其颉里蹊梨四字成西方二字更加里□□离始成四字为此古人有鲁流卢楼之失深成译者之过其文字品自非对授终无解理

脚佉伽唬我者捙社缮喏咤诧荼䘺拏多他拕[牛*且]娜跛叵婆𭊃右五五二十五字名便缮那此之一名自因多义一未成文义二成文义三男女根义四齐酱义五气味义等然其大意总是第三转声能简別义此二十五字未将上韵来配时但是半字不堪呼召野啰婆舍洒娑诃蓝叉(末后二字不入其数)右脚等二十五字并下八字总有三十三字名初章皆须□□上声读之不可著其字而为平去入也且如将十六韵声配三十三时初一脚字成十六之別然当今时俗始教童多不道颉里(一字)蹊梨(一字)(一字)(一字)四字所以但有十二之殊若为十六者亦成无过以其四韵用处不多是以人皆不存十二声者谓是脚迦(上短下长)抧鸡(美移反上短下长)短俱(上短下长)鸡计(上长下短)孤告(上长下短)甘个(两声俱短个字用力出气呼佉等十二声并宜昉此)此十二字皆可两两相随唤之仍须二字之中著子注而取短长也余三十二字皆可昉斯总有三十今十二名第二章了悉谈总有十八章但学书得一章识字略足渐学余也然依此旨消经者义略周矣

经云则能摄护大涅槃者东提头赖色常王护常无常南毗留勒迦乐王护乐无乐西毗留博叉我王护我无我北毗沙门净王护净不净不令外人取其枝叶斫伐破坏云云

书缺二字者僧亮曰言十四音所列十二端应经云书缺二字此为证也如前引义净所说此亦未当

所言字者梵云阿察罗此方义翻名为无尽与彼涅槃常义相同梁武由此意四开善同绿洲如前说五庄严复能生与前生共为十四故不可也六治城过同庄严

河西以前十二等者若无义净所解此释犹可依用何者以鲁流卢楼前十二为十四音

二语者夫云语者多字方成二字为语故未可用

力未成为半者谓将上韵来配但是半字故云未成以得阿等十二字遍入诸字一字皆具十二字方满名故云也

无牵申等满者前文无于引无常合成满字之常如前所引四斥为菓

是童所不习学者如前颉里等四字始教童多不习学可然若言卢楼二字童不学未有凭据

经云重童者上声呼下去重字字皆随音势上声呼之

经云超声者那罗等九字是超声谓满口五音具足鴹调之声名曰超声

经云虽复处在阴界入者不即六法但理而不不离六法由于五即方得见性

经云是故半字义者若从本体流出以释则平昔法性为满字本满为半字本半字复为世间本若从末为本则世间文记等为半字本半字为满字本满字法性本虽展转相依其体无二

又半字义(至)烦恼者半字虽于真谛全是无明別惑所以半字为烦恼本性云半人但是居不足之地皆亦半人

更明无字之义者僧亮曰上云一切善法根本人谓亦与如来为本佛无师悟非字所摄名离文字性云无字义耶者耶常及二乘但名有字而无字下常乐之义

鸟喻品

就文为二一释题二文为下释文初又二先略释次旧解下广释初又二先引河西次今更下正释初云真应者常是真无常是应

月喻隐显者隐喻应身无常显喻真身常住法瑶曰法身玄妙寂冥绝于视听之表于情为隐见丈六谓之为极名显

达常无常者达阴界入即是常无常即非常非无常故名隐显法瑶曰昔说无常为令得常得常由乎无常岂得相离是则共成一圣名共圣行

破曰凡言共者二行并观今昔身乖何名共行

依二谛三谛者然经但明二谛相即以不思议二谛即三谛所以依义作三谛释

一教一切教者圆教遍摄遍开一切教也

次广解文为三初叙旧中云此乃两类为两双者若作异类为两双喻双流行亦得

问中问娑罗者上问中云云何共圣行娑罗迦隣提也

舍利者鹭鹫鸟也

次然汉下略非以示正义

相中云呼为双流者谓凡夫所修名双流行圣人所行名双流用

三问为凡下问答斥非以显正为三先问次他解下先叙旧三今言下正释初又二先问起为解释之谛次他解下释初问意云身言双流为凡共凡行常无常为凡与凡共行无常为凡与凡共行常为与圣久共行等更不得立第四句若立则同上也

次他解中文二先述他解次又一家下重叙失初又二先叙他次此不应尔下破失譬旨

初云但识金等者金譬常𨱎譬无常

次重叙二先叙失次明下破三正释中云双飞双息者即力而理名双息即理而力名双游二谛即中名双息中即二谛名双游非二中亦尔又无常常即非常非无常名双息非常非无常即常无常名双游又安置诸子秘密藏中我亦自入亦名双息

雌雄亦成者二鸟即一鸟一鸟即二鸟方曰双游

横竖者一行具一切行为横一一无不契于秘藏名竖又六即浅深名竖位位遍摄诸法名横

凡与凡共行者谓一切凡夫共行此双流行

凡圣共行者凡夫观无常常全是圣人涅槃常无常圣人观常无常全众生生死是何故尔法体无二若凡自观凡夫常无常不名双游圣人亦尔要达凡圣法体无二方名凡圣共行

非凡非圣共行者凡圣俱契非常非无常秘藏之理不当凡圣故也

文𨷂圣与圣共行句如前说约人法者六即人涅槃法良由人得法浅深不同故尔

次释文中合中云但是略耳者文中但云是苦无常我等三不云是苦乐无常即常无我真我何以略之以显法同谓苦即乐等

经云云何是苦无常等者问意云何只苦无常等如迦隣提鸟双游耶

前多斥倒者指哀叹品常破无常也

只生死中有异法等者以于生死作异见异解何者二乘于生死作苦等异菩萨于生死作常等异名为异法法体本来相即方曰双游

借此以显无常者借于世间𫏐时无变之常显成世间常义

经云汝今不应(至)说者先前其闻非故云不应一往生之问者意云一往观迦叶时如来同于诸物似于无谛之问实非无谛

然佛下出非无谛之相

今问忧悲等者此出问意如下迦叶引出作难何者涅槃若无忧悲佛于余经中何故说言如来亦有忧悲若有忧悲即是无常不

经云直以世谛(至)常者佛意云前借世也菓𫏐时之常以为况喻岂谓如来只同此菓

经云虽有烦恼之身全是佛性故曰如无

经云譬如金朴者亦作此针说文作此矿朴(普木普角二反与璞同)五譬皆是分喻不同波水之喻何者融朴为金金出朴存若喻双游于义未忉

经云譬如众海归流者亦是分喻由入方咸无忧悲

即有我者真我也有忧悲即无我者闻世有无我也

经云无想天等者初明无想不得定有若无想下不得定无以是义下结无定处以其无想而有寿命故无定处如来忧悲亦尔无解慈悲实无忧悲为众生故任运而有所以譬之如无想天

经云依枝等者神依和合树居所以不得偏依枝节此即明其非有

虽无定下显其非无佛法亦尔

合譬者无忧悲合有我而于下合无我

但于无中说者如来无解慈悲无思无念由众生扣任运而有若等义

说忧悲者一大慈悲故忧二权应故忧平等法性实无忧喜故云义说

经云微尘(至)立者虗空尚不立于微尘况有舍宅耶又舍虽不定因虗要因空地而立

经云性无住故者虗空不受物舍宅性不住空故云性无住也

病常者耶常病也

安隐而游者住大涅槃而遍游法界泽州云二鸟喻佛如来五浊增时名为盛夏烦恼识盛名为水长佛选正法化人令住名选高原不及约起倒以释则顺经文

兼常无常等者应更云名第一常第一无常等

经云死匂者匂能证表即是死果之处

经云无天眼者若有世尊真天眼者方见真我

云何至智慧台者升高见下故知如来有于忧悲

月喻品

就文为二先释题次今分下入文解释初为六初明二品相成以显题盲次河西下述河西释三问答下释问答意四梁武下傍引儒宗所计以明天地日月之相五长河含下示正教所明以异儒六此品下示答文意初二如文三释意中云两问一答者如上云何得广大等有二问但用四依一品答一两答者如上问云何得长寿则作两重因果答河西只是一句者就河西言品虽有三意只是一但一问一答而余之二句两问一答一问两答文中少有此力故云可解今师意云三十四问皆是一问一答为定

月取亏盈者亏为隐盈为显显喻真身亏喻应身

曰用长短者长喻显短喻隐

星以去凶者吉譬显凶喻隐以论适宜然泽州云上来明佛定业作用下约日月星宿三喻明佛身口二业作用今明二行及以隐显莫非三业适宜不可分二现违经文

月摄日星者月能亏盈尽夜俱视光用是同故得摄二

四引儒中云髀(𢍉婢反)(苏旱反)日月横行者谓东西行耳

绕天地转者从天上没地下转也

五引正教中云角行者落角行也

次入文解释中用答三问者上只一问含于三问故今答三

自然运转者由众生业力使转矣

持风者持在空中

二住风者令住不堕下

如作盗人者阿含经云有有人偷苽云咄咄月莫出待我偷苽了任汝出不出名不乐见

三三本摄者依佛法但立三时虽立三时三四十二亦与四时同也

非简贼住者佛法不立秋时若简贼住应问汝是何时受戒若云秋时即是贼住西国俗中本立四时既未入佛法不知佛法立时之限又律中夏不安居得提罪春冬不安居得吉罪

春秋同者曰长短同凉气同故不立秋时

(都聊反人性也)其作除故等者此恠星至国王崩立故云除故布新

经云一经耳者法瑶曰起一闻之功终籍此慧众恶消除不言一经历耳烦恼便尽正显此经功能灭恶生善齐法身也

菩萨品

就文为二先释题旨次今就下入文解释初又三一腾答意次释菩萨下释义以显标名三然河西下判得失初云上有十三者突非阿罗汉半不答及魔波旬合为一问但有十三然耶正品疏现开为身声两答则有十四若开罗汉则有十五若据上开初行为四问是十三则有十六虽然盈缩大体终取十五为定若上为十三菩萨品则须答十三大众品应答八问

佛事者纯明常乐我净及非常非无常法也

此下明菩萨修行大般涅槃故属菩萨力

答十二至十七者古人意云大众问但答六问

次释义中菩萨义(至)四重者正为及简出未發心

得菩萨名者非此四摄故先列之

三力供养者籍草亦云布草燃灯及石蜜浆为三供养已發愿我当来成佛亦名释迦

侍者弟子皆同虗信者只于三藏实有铿然块碍缘生之法体达如幻虗心而信故名虗信

乾慧者慧未得先生先浅水为乾

摄法不尽者不能于一中先量先量中一等又不能摄圆教智释因果惑理八种之法故云不愚退

不摄一切众生者別人入十信發心方名菩萨十信已前未發心者此教不摄

佛根性者前三教但是菩萨法圆乘方名佛法所以独菩萨乘不摄于圆妙觉闻即菩萨者众生先上谓佛是佛尚名众生何得不名菩萨

理性为因者理性为因涅槃教光为其菩提种解此即名为未發心菩萨又皮应知纳

涅槃教光薰者得为菩提因名未發心菩萨阐提及前三教根性约未转边闻悉不受不得名为未發心菩萨又直指圆乘根性名未發心菩萨

从谤而信者从理性迷闻涅槃教转成名字则名發心

岂会经宗者今经以圆常真伊之教纯诠醍醐佛性以为其宗故不得作余解

三判中云此答四问者从此至为病汙只有四问

不为病汙者由见性故不为病汙为是义故而答诸问同显佛性一意

而少眉目者今师所明圆常佛性与河西同犹如一面而皮辨于诸答別別不同以显佛性如面具于眉目

次入文中云叹经傍答者因大涅槃教光遍触一切众生为其菩提心因即名叹经此大涅槃教能诠一切众生理性涅槃由理性具得菩萨名即名答问但是从略名为傍耳

善根微少者正出未發心菩提之相今用此释故不非之

经云众生虽无菩提之心者涅槃教光薰其内心为作菩提之因正当理性未發心菩萨

此品之前者生善在今灭恶文前故云之前

前品之末者月喻品末云譬如日出时众雾下有十行六字是灭恶文

次仰非者若云涅槃光入毛孔得为菩提因者义应不然何以故夫言因者文却修行方始得遂蒙光成因故未可也

持犯等难者即是持犯先有差別

经云何故说四依义者若云一切众生闻因涅槃光而發心者只用此光众生尽發何故如来灭后复令四依出世治恶赏善耶

积善方解者別人修行动经却数方及成因

经云除一阐提者具三障故谓不见因果烦恼障也

说无因果业鄣也

世世积恶今成阐提报障也

大福大事者圆乘根性方能供养无量诸佛等名为大福闻是经也得为菩提因缘获菩提果此即感应道交大涅槃藏佛性因果名为大事

经云无量诸佛等者今是实發不同照连等权要须经却不堕三恶者经云堕三恶者在观行位身未断惑戒缓乘急致有退耳

经云若有闻是大涅槃(至)菩提以者此正明未發心理性菩萨以闻经故得菩萨名经为其菩提之因了此即转成名字菩萨疏中云闻涅槃是名字菩萨者且从闻经不用發心边释故除理性菩萨涂疮譬闻慧者药但在皮薰渐渐除故譬思慧涂目目能见境故譬修慧

开善但九譬者今师为十前金刚譬能破坏一切后金刚取其体蜜不受外尘殊成两別

要路者是菩提路始也

为后世开眼者为彼世人开秘藏之眼

逆顺各若十者若顺十以则从细至麤从无明起乃至一阐提以若逆十以则权一阐提以起以至先明如止观第四卷

明忏护是其二者是彼十中云二约善以明忏悔者是彼第七修补过昔三业作罪不许昼夜今善身口意䇿励不休非移山岳安填江海以此翻彼纵恣三业心

经云夷坦者夷平也坦宽也

生死际者穷无始罪原即是无际之际

至先至处者穷未来罪境讫至先生忍臣方名至处

经云猕猴者猕猴譬阐提月譬涅槃水譬有浅相善水中譬菩提阐提虽闻涅槃菩提之名终不能得如彼猕猴也缘起如僧祇律第七云佛告诸比丘过去世时有城名波罗奈国名伽尸于空闲处有五百猕猴游行林中到一尼俱律树下有井树下有井中有月影现时猕猴主见是月影语诸伴言月今日死落在井中当共出之莫令世间长夜暗冥共作议言云何能出时猕猴主言我知出法我提树枝汝提我尾展转相连乃可出之时诸猕猴即如主言展转相提未至水猕猴重枝折堕井死而时树神便说偈言是等𫘤捺兽痴众共相随唯自生共恼何能救世月佛告诸比丘尔时猴主今提婆达多是伴者今六群比丘是尔时也曾更相随顺受诸若恼今复如是

经云犹覆火者由愚人见现在不见未来以先明覆佛性因果火亦是覆世间因果之火

恶不即受报者阐提生报非现报故以报在将来矣以上不字而冠于下明长行中如乳成酪应如偈中亦用上不字冠下如乳句不如乳即成酪也

经云无目者但见现在不见未来也不见罗汉道罗汉能断未来生死而此人不见也

重举非者作小谤大即是其非

经云投之浊水者谓众生五阴浊水也

疏云先常(至)八种者先常苦空等五是实观因解等三是似想观合为八灭八种病四倒三毒及等分也

经云过八种术者僧高曰此经理圆功德力胜故言过也

不忏过去者宿恶若多须用潟药

常德譬薰者薰药遍体喻常德体通

乐德譬丸者丸药补益故喻乐

示三途苦报者谓指示三途是苦报之处令其發心

此教须去者忘教诠理故云文字即解脱义说为去

母譬经教者母本是發唯少依教修行故云与我母药如疏所

十地行满者过十月也即譬十地满足

慢为乾者慢高爱下以喻乾湿超悟记云初地菩萨有大悲故不取涅槃名推乾有大智故不住生死名去湿此与兴皇同

除断常诸倒者由除无明八倒即除大体无判

经云乳𫗦者𫗦口中嚼食也

涂皷譬著教者所涂之皷譬受化机受于教法名为著教泽州云新毒药譬理大皷教以佛菩萨新所诠理资成教法故云也

(赤白痢竹例反)齐为席下齐是诸肠[腮-心+日]原故也

前答除鄣者指前除三障文也

前是法身善逝身者由诸佛法身冥加自行方得成就又逝由往也即唱灭之力身令自行成就

经云若得顺风者譬修行得闻大涅槃法则疾至萨云彼岸

一体多约果人者一体三宝此约究竟果位证得以释地住也上但是分得今唯极果

经云如来密语其除难解者四十余年未曾显说如来常存无有变易来至法华涅槃方始显说名为密语

如四非常者是无常苦等四也

各有其意者谓以大乘说常破于无常等今文正意佛说一法智臣善解常即无常无常即常生即无生无生即生是佛密语如何作相破释故今不用

今寄一事者谓约法释也

佛说生灭等者只生灭一法而生四解方名智臣此约教下之法释约门释者约能通教门故有二释之异六卷盐器与此同初明不动乐德也次无相净德也三明常□□也四佛性我德也次第对四门意亦应別解

经云波罗奢树等者总以三树譬涅槃经衰灭之时不解密语常雨不降不得常里水陆枯悴譬无人天善

经云众生薄福者值此恶时即是薄福由恶比丘致令法无威德

经云哀哉大险者不解如来微密秘藏必堕三途流转无故名大险

所遮则开等者经中无此意不须此释

经云时有一人者譬受学求法人也

余知见者除境智外泛尔触释名余知见又是用无常等观以助正观名助为余

善男子下备合者僧高曰从善男子至美味合第一加水从是诸恶人至之语合第二加从抄前至伴侣合第三加从受畜至水乳合第四加昙谶曰止取杪前著中后为三加中后著前为四加

说必依谛者涅槃常理实不可说依二谛说如加二分水

经判出两句者经中二句分明余二句者女人不知佛性只是女人女人男子若知佛性则名男子男子为成四句故具说之

双辨起没者大法与处名起不与处名没故指罽宾等即其相也

兼遣上开者答问文少故名兼也

然此是答问下先腾疑意文为二一设疑以征释从何故复言下次腾兼答疑意初文二先设疑征问次河西下释疑初云疑何不决者意云纯陀从前至今闻佛所说疑何不决今更令他腾耶

次释疑中云二人为支者不如云唯益是存也

次腾中二先设闻次今举下释言

悬与理同者然迦叶本问与纯陀之悬会故佛释纯陀之疑迦叶之难悬解

若举偈(至)无差者具足应云差即无差无差即非差非无差方释迦叶之疑

此一偈凡四出下是第四如来为释分为四初示所出意次成论下出异解释三今则下正释四观师下述观师所释初文

经云本有今无者本有无常今无无常

本无今有者本无佛性今有佛性此二句是牒纯陀差別之疑何者然纯陀本将昔难今将今难昔佛即用下半泯其差別之见何者本有今无亦无是处本无今有亦无是处所以牒其二句而以无差释纯陀之疑所以章安于一一句皆作三谛等释又应更云本有无常今有无常者今昔俱须见性故又本无常今无无常无常即理故又本有佛性今有佛性是性无二故又立故差別三世有法斯有是处忘故三世有法无有是处

大意是同者同显一无差意也

亦为下亦三释根者传至二十六最为下根性也

次异解中皆有立有破可见破中云正是纯陀所疑者金刚前后相应望正是差別与纯陀疑有何別耶

非开得意者偈意正见纯陀差即无差故云三世有法无有是处若不相即则非偈意

即昔日之今者谓今日无昔日般若何以故此二句犹是金刚心前致非今日般若金刚心也后者亦是差別何名无差三乘至涅槃正是无差別同于纯阿能释疑

本有烦恼等者此即破烦恼得涅槃亦是差別还同纯陀何成释疑本无涅槃亦尔

疑难宛然者纯陀疑宛然迦叶难宛然

体用具足者有于本有今无等因果之用也

亦应隐而不显者今日身显已不隐別昔日隐应不得显此亦差別何关释疑

三藏师者谓真谛三藏也

生死无始等者释第二本无今有句也

涅槃有始下释本有今无句也

惑灭道存者小乘破烦恼方得涅槃即是无常亦是现在过去者释迦是现在即是本有今也灭度复是今无现在未来者即是本无今有者弥勒当成佛故

有三可三等者只缘差与无差体不相即所以差与无差并成差別故今不用

今明不尔下今师对古人释

开三不失一者于一佛乘分別三故

合一不失三者即同体方便故本有今无合差即无差句本无今有合无差即差故云斯有是处

三世有法斯有是处者为顺化仪故为顺机宜故为实设权故为引入实故为双流行故为存今昔因果故何者若无因果众生即佛何用修道故立因果引令至极然纯陀疑正执昔曰三乘因果差別为难佛今以无差別之差別因果而答亦遣纯陀之疑故云三世有法有是处

无常常者差即无差常即无常无差即差非常非无常三世有法无有是处

境智非境智者差即无差故非境智无差即差而境而智即非境非智三世有法无有是处

因果非因果者我体非因非果犹能我人因果名生例如境智明差等相

本有只是有者有句也今无亦是无者无句也

又云上半是有者本有二字也下半是无者今无二字也

两派者今昔为两派上半不融为两派

三正释中云一谛即三谛者此明本是即家之差何以执昔小差难本大差

三谛即一谛者今永无差何以难今令同昔小无常之差只无一句即三前具足方释差別之疑

亦是无常即常等者为纯陀本执昔无常为疑故约无常等以释疑

此则何难不遣者遣迦叶难也

何疑不除者除纯陀疑也

一有一切有(至)世界者此即三谛无差別之差別释纯陀等定差別之疑难故属世界

对治者一实之无治昔三乘差別之有

即为人者亦有故生真俗之力善亦无故生中道之理善又亦有故生三乘力善亦无故生一乘理善

一悉即具四者一悉皆具四句即四悉相可解

四明观师所解又二先述次此解下结判初云三句出所非者无有是处为能非可

今无者本有烦恼今无烦恼也

此无可令有者今有佛性也

非今之本者本本不同今本今本即是一实也

此今非本者今今非本今本今无佛性令令有佛性为此义故今本不同并是他释泽州云佛于过去无量劫前有生死身名本有当于尔时无常法身说为今无佛于过去无量劫前无前法身名为本无当于尔时有生死身说为今有若就凡夫二乘论之彼于现在有生死身名为本有无常法身说为今无又于现在无常法身名为本无现有生死无常之身故曰今有三世有法无有是处者破他定义此言不足若具应言三世无法亦无是处若就佛论佛本所有生死之身三世恒有无无是处已断离本无法身三世恒无无是处佛今已得若就凡夫二乘论之彼本所有生死之身三世恒有无有是处故当必除断彼本所无常住法身三世恒无无有是处故当必修证以是义故诸佛菩萨声闻缘觉亦有差別如此释者疑难宛然以是而观当代盛行之疏解释若斯况其余耶是故录之令知同异仰劝后学深因今师之解意气包括释难遗疑方称经旨

众生业报者无始有于正因佛性报也

何曾证入者大涅槃体不当出入

假设之言者世虽无佛由有涅槃教在无容二乘取小涅槃必住大涅槃故云而实不尔

经云名为善有者大般涅槃是极善法妙有法故名善有

经云乃有一佛出者僧宗曰圆解难固常倒易生无善灭佛不得恒现善机希有所以时一出世背化失机动经劫数云何说大致教唯以三乘级引故知小果权施而非实也

经云性相者由性外相同异云何

第九答上者问中有犹如乐未生云何名受乐用此半偈助成不坏众义

经云欲护正法者内护常住不坏之法众生受者后为不坏眷属

检觅则无者但有假名所以推捡无体不识

手足者谓不识身手足之色也

已下注第十 大众问品

就文为两一释题次就初下入文解释初又二先正释题次河西下腾问数初云为大众所问之境者但见释迦一一毛孔出诸化佛皆领五十二众受纯陀等供即互相问纯陀有何福德少许粳粮充足如许大众因此得名名大众问品

无为大众者观师意云迦叶无为大众问故名大众问品泽州云上来广明菩提之因此下次明如来涅槃之因因诸大众请以论之就斯以题故云大众所问品

次腾数子云兼答远离病问者即是超答此问

经云纯陀过已等者与物尸城中眷属也

经云种种光明者前青黄等外

复放种种光明者为普收大会供养故放种种光明意在于此又古佛道法过中不食其时身至不容發言故放光以显意也

经云执持衣钵者此是无供之众

经云一一毛孔等者皆是无供之众及五十二众故云无量

经云自受纯陀者僧宗曰法身无像应化何殊

自受纯陀者示请立有人显彼无宿愿之异耳

经云所食之物者无纯陀之少麤亦无大众之多妙故云亦无差別

经云供养谁者若无佛受供寂后檀行何能得满故有此叹

经云诸佛法应尔者机兴则来机谢则去故云应尔

经云已经无量劫者如法华寿量品所明文远

经云永处安隐处者已住于三德秘藏即处也

经云汝闻应修行者常观涅槃行道令最后檀满

十三偈者僧宗曰无指的文正应各除前后四偈取中央偈大意明佛法身圆极应而不灭前四偈一往应喻后四偈令其安安有在不应愁恼

经云假使乌与鵄者六双六双中皆先一偈违问答碍文可见

经云尔乃永涅槃者佛意云如上诸鸟得如亲兄弟我方入涅槃身无得如兄弟之义验我不曾涅槃何故谓我入涅槃耶

七叶至臰者涉公云七叶无香可喻生死婆师馨馥可况法身迦留果毒喻烦恼身镇显极甘喻常乐身假令臰花發香毒果变甘则是纯生善生善无恶佛化方休今身未然云何永灭

佛果冥真者虽云冥真不离通真冥真尚可出真更非故应责云出照何境复断何惑

经云无有愚痴者虽有烦恼如无烦恼故名无痴

经云是旃陀罗者此云煞者煞菩提心害于慧命罪岂过此

大众属上句者此自是一途未为全当

经云独受我供者如来不可思议一一赴彼心念他彼自迷

经云譬如药树者此即灭恶身也

兼答远离者秘密文广则当于正余二文略名之为兼

隐覆者有余覆无余也

经云一切契经云一切契经者经通大小有余无余亦通大小如下释

二取三罪人者能改恶能护法所以取之

经云持戒(至)差別者持戒毁戒尽可布施赞叹复有何差我今不解愿佛为说

经云唯除一人者佛不彰灼云除

一阐提者为欲惊觉时众生于后问非唯除一阐提趣向阐提心者亦须简之

经云我今未解者不知如何即是破戒之人故云未解

虽非即是者且据现说彰口未知内心趣向在何故名虽非即是

经云若犯四重(至)正法者于一身上重叠犯四重五逆要有诽谤正法方名阐提有人虽犯四重等由信因果谤法之人不信因果故名阐提

经云所言破戒其义云何者但破律仪即名破戒于为复別有所犯名为破戒我今未解故云其义云何

六妙药者今家法华方等忏法皆先以逆顺十心等而为方法今此六药与彼大同亦可通用

三护正法者此当四弘中法门无边誓愿

知夫忏悔者皆须先發菩提心若不發心罪则不灭上求下化不成

五达罪相者即是观罪性空寂

生护法心者有佛法处护令不断绝无佛法处建立令得与显河西云發心达罪者即是无生忏悔谤坐念实相亦与此六意会

经云譬如日出等者大涅槃曰能除一阐提暗冥之心

浅行菩萨者前三教贤位菩萨闻涅槃而發圆解也

经云本性弊恶者未改悔前名本性恶

经云得生天中者得生第一义天中也

如种破核者身自无善种河能令他而生善种

前一切施等者一切之言则成有余之说若言三乘得报异者则是实说

经云王舍等者王舍城中有优婆塞力尼乾问施福尼乾答云施我得福施佛无报优婆塞闻嫌不平等遂来问佛佛知其意即答其言一切布施唯可赞叹彼闻欢喜生信敬心是故如来而说此偈

经云亦为菩萨(至)秘藏者证无余义乃至菩萨人中之雄摄取持戒舍弃破戒皆是无余之义

经云少分一切者有余之义故也

九十五种等者九十三道名体俱邪修多罗阿毗昙二名正而体耶故名修多罗鬼阿毗昙鬼

指实行二乘者除应化二也

经云第四八戒者具更分持之人也

非因非果者实相之理名为正道故云非因非果常乐等法是能通门名为助道

经云等视众生者差即无差故云等视无差即差为随宜故作有余说

经云唯愿小停住者佛是三宝中胜何不久住世间利益我等又佛受供也必入涅槃力不得止且小停留待三人至

表迹应无常者机息应谢应迹亦灭复何可恠

经云尔时大众生菩提心者此是闻法已为报法恩及發心也故重供养

大论(至)跛兔者大论第二十六释精进无减中云乃往过去无量阿僧祇劫有大树林多有禽兽野火来烧三边俱起唯有一边而隔一水众兽穷逼逃命无地乘尔时为大身多力鹿以前脚跨一岸以后脚距一岸令众兽蹈背上而渡皮完尽坏以慈悲力忍之至死寂后一菟来气力已竭自强努力忍令得过已背折堕水而死前得度者今诸弟子是最后菟须发陀是

第七卷 现病品

释文为两初释题次从就文为四下入文解释初文二一述旧次今皆下正释初文者更有僧宗曰上来所说当宗虽举未有發实将显至人患累斯昼是以先示病相因请更起光仪显胜以表无病之旨因答第二十九所问也

开善答离一切病者佛实无病示现有病令他离病以现病答上云何诸菩萨远离一切病问望

后为正者以现病品在五行初故属后为正

次正释又二先释名次就品下释疑于中又二先立疑次由前下释可见

次入文解释中偏言四分者以此四种缘力而生现能發业招集病果故偏举之

通別病因者有病之因莫过四箭如来也

离不应有病内救外济者或唯内救无外济或唯外济无内救容有病因世尊身内外具足何解称病而不为诸众生说无上法

经云尸波罗蜜者戒学也诸禅等定学也修诸正懃慧学也

经云教大迦叶者此是迦叶童子语大迦叶是佛长子已于法华得授记竟何不为说令入念不退位四卷意者弟子不同即世界大乘即第一义理不退即生大乘理善治恶即对治治事理之恶

经云不治诸恶比丘者世尊在世不治世尊去后何人能治

经云缠者十缠也一无惭二无愧三嫉四悭五悔六眠七掉举八昏沈九忿十覆释曰无慙者不重贤善于诸功德及有德人无敬无崇无所忘难无所随属说名无慙言功德者戒定慧也有德人者有戒定慧人也无忌难者无畏惧也不随属者不作弟子礼也无愧者颂云于罗不见怖谓诸善士可呵厌法说名为罪于此罪中不见能招可怖畏果说名无愧嫉者谓于诸兴盛力令心不喜悭者谓财法巧施相违悔者谓于恶作力身不称以遂生追悔即此追悔解恶作起何者良由先因恶作方起追悔故知恶作是追悔所依也眠者谓令以昧略为性掉举者谓令心不静也昏沈者谓身以重性于善法中无所堪任忿者谓令心愤□说名为愤隐藏自罪说名为覆无慙悭掉举是贪家等流果无愧眠昏泛是无明等流嫉忿是嗔等流悔是疑等流覆者若有智人覆是贪等流无智人覆是痴等流犹此十使缠绕众生缠绕净心故也

盖谓五盖一欲贪二嗔恚三昏眠四掉悔五疑谓贪恚盖障戒昏眠盖障慧掉悔盖障定定慧无故于四谛疑疑故能障解脱及解脱知见盖覆缠绵心神眠暗戒定慧等皆不得發若经部释眠障定掉悔障慧今此五盖通于界内外不专唯在欲界故也

单慢开为两者从慢上开为两也

著我所由者阴为著我之由又是著我我所名为所由即我慢相

增上慢者未得上法自谓也得名增上慢

憍慢者于其父母师长等边不能等敬名为憍慢成论中名慠慢

放逸者不修善法也

贡高者者是慢之类也自恃名高陵他名慢也

对心(直类反谓怨也)频申等者惛沉睡眠之相

果中说因者重病是果此病由于往业所致故名果中说因不

经云修菩提时(至)金刚身者经中皆先因世乐愿于众生令得出世上上法乐方成如来之行

经云从金刚际起者从初即用种智断烦恼而感此座故云智力

外道称佛等者外人毁呰世尊为甘蔗种牛粪种瞿昙是本姓故从本称之

经云不知方等典者意云若知等典人则知化佛不灭度不知之人则生永灭之见为是力故请起息恶

经云唯有诸菩萨(至)善射人者明诸菩萨及文殊能知如来毕竟常住如善射人凡夫外道皆生无常之想故请息恶也

莲华是瑞者华从毛孔而出色相敷荣验知无病

华能含菓者表于修因感果有自在解脱之用

前亦放光者通指前文放光其光过百千日

言非病所能者非实病者所能放光也身放光明即大悲薰身

经云阿鼻地狱等者正法念等经梵言泥黎此义译为地狱谓地下有狱故言地狱狱缚也谓缚罪人不得解脱也婆沙云梵言捺落迦此言受苦器即是苦之器具也亦云那落迦此言受苦者谓是罪人也昔人不解分別但总言地狱言捺落迦者具有四义一不可乐二不可救三暗冥四名地狱今经中所说四中之一也瑜伽云此下三万二千踰膳那有等活等活下四千踰膳那有黑绳等七如是也下六捺落迦相去皆隔二千由旬其八寒地狱皆小于热地狱俱舍乃云下过二万至无间底极为浅近又准长阿含经俱舍智论等地狱有八一名想瑜伽云等活大论名活活受苦相者谓彼有情多共聚集种种苦具次第而起更相残害闷绝躃地空中有大声言此诸有情可还等活可还等活次彼有情𩖖然复起如前苦具还更残害由此因缘长时受苦业尽方出大论云狱卒唤之咄诸罪还活故名活活二名黑绳智论云此中罪人为谓狱卒以黑绳拼之或为四方或为八方长者金𢭃𢭃者令长而斩截之落其手足等此人宿因谗贼中良妄语恶口狂煞无辜故受此报业尽方出三众合谓彼诸有情为狱卒駈逼令入两䥫𦏌头大山之间彼身入已两山迫之身被迫亡一切门中血便流注如雨铁𦍞头马头象头师子头虎头亦复令和合置大铁槽中压之如压甘蔗血便流注复和合有大铁山从上而堕令彼有情跏在地若斫若刾或梼或裂等业尽方出四号叨谓彼有情寻求舍宅便入大铁室中即便火起由此烧然极烧然遍极烧然身被烧苦痛逼切發声号叨长时受苦业尽方出五大号叨谓彼室宅其如胎藏苦身过前發声遂大六烧热谓彼狱卒以诸有情置无量踰缮那三热大铁热上左右转之表里烧抟又以大铁串从下贯之彻顶而出反覆而炙令彼有情诸根毛孔中悉皆焰起等长时受苦业尽方出七极烧然谓以三支大热铁串从下贯之彻其两转反顶而出又以三热大铜鍱遍褁其身又复倒掷如前三热弥满水大铁镬中而煎煑之其阳涌沸令此有情随汤飘转或出或入没令其血肉及以皮脉悉皆销烂唯骨璅在寻复[漉-比+(人*人)]置热铁地上令皮肉血脉复生如故长时受苦业尽方出八名阿鼻此云无间智论云此之地狱纵广四千由旬正法念经说纵广八万由旬七重铁城七层铁网六十八隔周帀七重皆是刀林四大铜狗身长四十由旬眼如掣电耳如釰树有十八狱卒卒有八头头有十角皆如牛头一头有士四眼眼散铁丸置罪人口中即烧其口及以咽喉彻于腑藏从下而出等长时受苦业尽方出言无间者其中有五一报无间舍身即受二受苦无间(中无乐故)三时无间(定一却故)四命无间(中无绝故)五形无间(其身充满八万由旬)一人多人同处其中不相障碍皆悉遍满业不思议也此八大狱各有十六小地狱周帀围绕各各纵广五百由旬故俱舍颂云此八捺落迦我说甚难越以热铁为地周帀有铁墻四面有四门开闭以铁局巧安布分量各有十六层八大地狱一一地狱各有四门一一外皆有四增且如无间自有四门一门之外有四地狱一煻煨增二尸粪增三锋刃增四醎河增一煻煨增煻煨齐睐彼诸有情出求舍宅游行至此下足之时皮肉筋骨并皆销烂举足还生二谓尸粪增死尸粪为泥此诸有情为求舍宅从前出渐渐游行陷入其中首足俱没等三锋刃园俱舍云锋刃增一铦刃路有利刀釰仰为路二釰弃林三铁刾林彼诸有情从前出游行至此下足之时皮肉筋骨悉皆消烂举足之时还复如故等四烈河园俱舍云醎河增有广大河沸热水弥满其中彼诸有情寻求舍宅从彼出已来堕此中犹如以豆置之大镬然猛炽火而莫之随汤腾涌周旋回复于河两岸有诸狱卒手执林索及以大网烈而住遮彼有情不令得出等所言增者谓从根本狱出更遭此苦故名增也一门有四即四四一十六狱也阿鼻既尔余七大狱亦然并其根本合有一百三十六所也又有孤独𤥶落迦所受苦相处所虽小种种苦具无不具如吉祥问大采渌豆子经广说其相

经云八寒地狱者一頞部陀若依新译頞部陀此云疱极重广大塞触所触一切身分悉皆卷缩如疮疱二剌部陀此云疱犹如疱渍脓血流出三頞唽咤四嚯嚯婆五虎虎婆亦云歇唽汰郝郝凡虎虎凡受罪有情苦音差別以立其名六温钵罗此云青莲华由广大寒触一切身分悉皆青游皮庸破裂故也七钵特摩此云红莲华过此青色变红亦似红莲华八摩诃钵特摩此云大红莲华谓寒更甚身色[袖-由+余]红也然今引与经中列名大同小异名虽小异其义大同在文可见

是一一华下化佛利益经中具有依正及三业利益在文可寻

序品中云有顶者如彼三当释故

经云云举昔证今者已除病因病果验知今日无病

经云如言如来者谓是如来密语故也

此中三病人异前者今文中前三病人全是大众问品中三人彼但有此不差之人今文则剩有不差不差故与前异

与前硕异者此与四依品并涅槃彼为护法则駈遣恶人若有破戒者不听受独读诵大涅槃经今则许其發心为菩提种故听其供养等又此文初三病人于前则三人之列于今但成一耳

差差者即开出

怖畏等者即开许菩萨也

中者即是不差差人次后开五种是也

断三结者问见或既有八十八使如何但说断三结即令得果答论云此三种结三三昧近对治法身见是空近对治法戒取是无愿近对治法疑是无相近对治法复次三结生或增上身见生六十二戒取生一切苦行谓投头拔发等疑于过未一切处生犹豫又云疑过去因现在果疑现在因未来果故但说三十四

二十八者谓人七天七为十四人天名

经云中阴为二十八须会释之者法华疏第七云然大经有三文第十经云成菩提第十九经云至大涅槃第二十经云得阿耨菩提心若得菩提心必至菩提及涅槃得菩提心谓至因菩提涅槃谓至果果中有智断菩提是智涅槃是断具说始终具说智断故说三文记家释云第三是因前二是果果中既是智断二德故后發心菩萨可指初住分得智断就经三文皆云八六四二岂可因果同经尔许时耶此且一经故菩提涅槃并通因果若教仍权但至初住纵至极果其教亦权岂必八六等方至极果耶则与一生入地生身得忍为妨

五下分云云者问何解此五名顺下分答下谓欲界此五顺益下分界故名顺下分谓贪恚不出欲界身见不出我心戒取不出下法疑不出凡夫又贪欲嗔恚故不过欲界故有能超上生有顶由身等三还生欲界故说贪嗔如方狱□身见等三如防逻人故俱舍论云由二不谓贪嗔由三复还下谓身见戒取疑五上分者一色界贪二无色界贪三色无色掉举四色无色慢五色无色无明由此五种能令有情不超上界名顺上分结以贪过重两界別论经过

八万劫等者泽州解云一约厌心种子强故名钝根经多劫等方發菩提心善厌心种子弱故经劫少名为利根速能發菩提心言猒心者谓从初忻乐无漏以重故令根钝如是利钝根別故始自八万至十千也天台大师意则不然由界内经生多少不同致令界外其根利钝不等不约忻猒而释

涅槃疏私记卷第四


校注

经卷第九 疏无若字 身疑既 经卷第十 解疑缘 力疑事 眠疑昏若睡 烈通列 尼剌或作泥赖 烈一作裂
[A1] 已【CB】巳【卍续】
[A2] 已【CB】巳【卍续】
[A3] 已【CB】巳【卍续】
[A4] 已【CB】巳【卍续】
[A5] 己【CB】巳【卍续】
[A6] 己【CB】巳【卍续】
[A7] 己【CB】巳【卍续】
[A8] 已【CB】巳【卍续】
[A9] 已【CB】巳【卍续】
[A10] 已【CB】巳【卍续】
[A11] 已【CB】巳【卍续】
[A12] 已【CB】巳【卍续】
[A13] 已【CB】巳【卍续】
[A14] 已【CB】巳【卍续】
[A15] 己【CB】巳【卍续】
[A16] 己【CB】巳【卍续】
[A17] 己【CB】巳【卍续】
[A18] 己【CB】巳【卍续】
[A19] 己【CB】巳【卍续】
[A20] 已【CB】巳【卍续】
[A21] 己【CB】巳【卍续】
[A22] 己【CB】巳【卍续】
[A23] 己【CB】巳【卍续】
[A24] 已【CB】巳【卍续】
[A25] 已【CB】巳【卍续】
[A26] 已【CB】巳【卍续】
[A27] 己【CB】巳【卍续】
[A28] 已【CB】巳【卍续】
[A29] 已【CB】巳【卍续】
[A30] 醍【CB】醒【卍续】
[A31] 已【CB】巳【卍续】
[A32] 已【CB】巳【卍续】
[A33] 已【CB】巳【卍续】
[A34] 已【CB】巳【卍续】
[A35] 已【CB】巳【卍续】
[A36] 已【CB】巳【卍续】
[A37] 已【CB】巳【卍续】
[A38] 拘【CB】𤘽【卍续】(cf. X37n0661_p0199b20)
[A39] 已【CB】巳【卍续】
[A40] 已【CB】巳【卍续】
[A41] 已【CB】巳【卍续】
[A42] 已【CB】巳【卍续】
[A43] 已【CB】巳【卍续】
[A44] 已【CB】巳【卍续】
[A45] 已【CB】巳【卍续】
[A46] 已【CB】巳【卍续】
[A47] 已【CB】巳【卍续】
[A48] 已【CB】巳【卍续】
[A49] 已【CB】巳【卍续】
[A50] 已【CB】巳【卍续】
[A51] 已【CB】巳【卍续】
[A52] 已【CB】巳【卍续】
[A53] 已【CB】巳【卍续】
[A54] 已【CB】巳【卍续】
[A55] 已【CB】巳【卍续】
[A56] 已【CB】巳【卍续】
[A57] 离【CB】难【卍续】
[A58] 已【CB】巳【卍续】
[A59] 已【CB】巳【卍续】
[A60] 已【CB】巳【卍续】
[A61] 已【CB】巳【卍续】
[A62] 已【CB】巳【卍续】
[A63] 已【CB】巳【卍续】
[A64] 已【CB】巳【卍续】
[A65] 剌【CB】刺【卍续】
[A66] 已【CB】巳【卍续】
[A67] 已【CB】巳【卍续】
[A68] 使【CB】便【卍续】
[A69] 已【CB】巳【卍续】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涅槃经疏私记(卷4)
关闭
涅槃经疏私记(卷4)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