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疏私记卷第七

德王品之二

佛性不持者既有佛性何不住持令不堕狱若堕于狱当知佛性无有住持之力

若无四德者若有佛性何无四德之用既无此用岂有佛性耶

经云若断(至)我净者若断于性云何复云当得常乐我净耶

前难令涅槃无常者指前卷末

悉皆令转者若一切不定阐提及二乘皆应即转成菩提佛菩萨已得菩提竟皆悉转成阐提等又应知诸佛是定中不定而为众生现生灭故阐提二乘是不定中定以一切皆当得菩提故

叹现德者为欲利益及怜愍等悉是现德之相

经云以不决者后时方得涅槃

凡法为外等者凡夫法为外二乘法为内又二乘等法为外大乘法为内又意业为内身口所作为外又界内善为内外界善为外中道佛性非此二边有漏等亦同此简

性非已得者佛性非断已还得既无新得之理验知佛性不断

又断已得下消经中若断已得

经文云色与相者青黄等是色方圆等是相又碍是色性青黄等形现可睹者名为色相香味等例尔

经云生相者十二因缘不定也

方便道者只是示迹不定

此二不灭者涉公云内则护方外障尘坌亦表如来内心坚净外相藏美

中间坏者万累俱消

经云如诸国王者世间国王诸天拥护名为天子称世间天

生天者二十八天善因所感名为生天余二可知旧解及兴皇所释非无一途但不相即及𨷂遮照故今不用

今明鬼即非鬼下于鬼上具三谛义非鬼即鬼下于非鬼上亦三谛义即非鬼非非鬼下于非非鬼上亦三谛义足此即一句皆俱三谛是一即三下复疎上三谛若不复疎不成圆谛一一句皆尔又至释文经中皆作双照以释良由中体具足遮照故须二种释之

佛现儿像者佛现三尺儿像化此长者破其恩爱恩爱即欲爱烦恼破此爱已得第三果

经云亦能知他众生心者知九法界众生心也

经云如来生在东天竺地者竺者种也胤也劫初之时梵世诸天顺后受业下阎浮提化生人间五天竺国本是天种名为天竺如来生处

住婆提者转法轮处舍卫国是

或王舍城者得道处也

又私谓(至)易解者私意云置此是得宜也

明七漏者然文中列七漏全是成论文

开边为断常者决定有我无我

是假我者揽五阴以立宰主名为假我

真我者只是神我耳

我能作因者能作善恶因也

此苦最通者三界皆有故名为通行

具无常者无常是因苦根是果

无常等四各有因者此未全当大体非无此释

烦恼等四者谓阴死等四魔今亦有此判

秉行之众者此且约秉法为僧须明理僧境智和合是专志义方是真僧

永断于生死即解脱者自既脱于二死即能处处现身令他永断二死故名解脱

由我能听者由我听法得见真我

以三观治三漏者欲有无明三也

若能至心听即世界者今助二释成世界义何者听法心喜故属世界二者有能听所听所听中有名有义故属世界

论中云一法下对治也

涅槃只是因缘之法者由缘法了所成故属因缘

除正因性者正因属理所以除之

只是浅深者前品犹是浅位菩提今不痛即深位菩萨也

惊柝者(音托击柝)周易云重门击柝以待暴客如持更等

德王品三

经云无念慧者念中无慧故也

偏据苦中生念者今之念偏于四心中偏据行心麤故亦是行心中细刹那刹那常起故属行心于三受中偏据苦受余三心二受非无念漏心稍轻微且不论之又由余三心二受助成行心故尔

起贪嗔等者具十恶业故云作种种恶

初少许法说者譬说八文法但一段名为少许

初六譬道缘者若能深心思惟得入方便道名为道缘

无明能构众生四大者由无明构造养育此身所以无明譬之如王余二解非无一意稍不顺经

显然者断非私隐故云显然

为回[(厂@((既-旡)-日+口))*页]此即走中回[(厂@((既-旡)-日+口))*页]

五根至栖托者五根取境流入意地是故五根为识栖托

即入空者于外凡位中修习人空观方便也

安心空境者安心念处境也

经云咄哉男子者惊觉令發也

六尘能劫善财者正由内六根取境致令失财若内根不出尘则不入今偏名尘为师也

无明暗心者由无明暗为六尘蔽

断常冲击者于五阴上更起断常名为漂急漂字去声呼

筏不可依者初心恐道品微弱故云也

譬众善法者诸助涅槃善法也

两手譬权实二智者观俗名权智观真名实智戒定二法对上二智三学具足道品之法此三摄尽

经云截流而去者渐渐入无漏也

在此在流者未断生死烦恼为此岸菩萨修行伏惑未断及未至极果俱名中流今又文八譬通于四教二乘菩萨所观

次合八譬者一一合文皆先云观身如箧等次皆云菩萨观是四等通于毒蛇等寻文可见

四大有内外者外四大与内四大同故但合内

诱引众生者修观慧时方知诱引

但前三心者受想识三心也

无明为始者此约一期报身以说

经云三垢者贪嗔痴三垢也

如人望舍者初心修观观于五阴未见阴理犹如望舍

六根无情者清净四大名为无情

亦不具四者地具四微其力薄故水具三微无香火具二微无香味风但一触力最大故此由外人所计若佛法中一大皆具四微

尘是滓累者二乘为变易六尘滓累喆(音哲)

但此开二河者若从因说名烦恼河若从果说名生死河又破烦恼河入涅槃河到于彼岸

六河如下第十二疏释第七譬

戒定智慧者及第八到彼岸皆须通四教道品

鬪诤本者由各定报故尔

佛犹有漏者示同有漏者有漏也

经云有涅槃大涅槃者此二涅槃俱在满果

既经长时者亦不出从晨朝至中夜若据请答闻不闻中有涅槃但是从德王初至今为长时尔

多有所含者含于大小涅槃二理及世间涅槃辨通五时名为多含

经云如人观骨者假想观也

如舍利弗等者二乘之人虽断正使不断习气有习气故感变易身不得如来常乐法身非大涅槃也

言习者身子有嗔习难陀有贪习毕陵有慢习槃特有痴习如牛呞比丘斋后爵饭如迦叶阿难闻大树紧那罗王皷七宝琉璃琴迦叶起儛阿难歌吟皆由习气使尔如止观第四及法华疏记第二广说

就我见明习者正是二乘別惑

前开宗者指前纯陀品

无凝然常者纯陀品中古人有四种常今但引二

经云即是皇名者二月星现生长万物名毗舍佉星

第十 德王品四

皆约无分別等者无分別谓证大乘涅槃而论分別十种功德五神通等別故云若十若五

若欲开此为四者今还列上闻闻等三种四句其体无殊故云何浅之有

不以二相见者世尊天眼非但唯见细色亦于细色即见佛性五眼皆然故云不二

对地亦应无失者既是圆融十德横竖对地亦应无失

带圆法门者今经专明以大涅槃心修五行而证十德证有次与不次若以十德竖对十地义当于別十德互融无非圆证名之带圆又今经带实明权如次第修证已同圆复名为带又带权明实显权力故是则前三助圆皆知常住若据此意是则始证圆修却成圆带

于別与经部合者今经部中尚兼藏通何况于別虽具四教共知圆常佛性但修行时有次不次互相兼带则是部中正意

与五时会者今经明开权显实与法华同又同名醍醐若用权显实与前四味同何者由具次不次二行故尔

与诸教合者今经具明次第不次第则同前教咸知佛性复不同前

与逗机合者逗四种机前三助圆咸归秘藏

经云一心作一等者二乘欲作神通要先入定于定心中方能作所期事若欲更为別事须出定已更作期心然后入定方能为之故云不得众多

经云所现身相等者一一文中皆言数量者为存方便教意以显不次故尔

经云先取声相者此由叙昔皆须先缘声相而修今则转用大涅槃心修所以先述在昔修相

经云体非是果者非果之果故得是常

经云不作佛相者不作能说人相也

经云以无相相者于观于四德无非法界而得涅槃故云无相相

原由恶心者亦有人闻恶声能观此恶增其观慧故也

经云庭燎(力召反诗云庭燎火烛也广雅云燎烧也)

乃借天眼文助结者只是指于昔所不见而今得见正是结文以显不与二乘共相无別借文

先横知六道者具足知十法界众生心念纵让佛果须云知九法界心

今云六道者且依现文

次竖知十六心者此就迟速并异菩萨之人欲知初心即能知之余心心亦尔声闻人欲知第三苦类忍心至第十六道类智心方始得知支佛欲知第三苦类忍心至第七集类忍心方乃知之问何故偏言欲第三心耶答其他心通依上界禅起欲知他人无漏心时还缘观上无漏之心同地易知于彼观上无漏心中苦类为首故偏言之

言至第七心者以缘觉人欲知他苦类忍心拟意观察彼心已谢起苦类智缘觉寻观追而不及即于上界集上伺之故偏言第七

前知六道下今家判释慈成上

梵行者此明初地菩萨无缘之慈与上各別何得成

经云慈名世谛者二乘之慈名为世谛

经云不从缘者舍偏得圆不属众生缘法缘故也

经云阐提慈者有怜妻爱子之慈

经云犯重禁等慈者由慈爱于恶境名之为慈

经云舍黄门慈者黄门无志屠等爱于恶境名慈

经云不见持戒者此约毕竟戒说也

亦是生空等者初依其烦恼谁云证于生法二空性地属通此不可用

以初捡心者以大涅槃心捡之

验三亦然者根胜既具十三根增长既具十根本根深根广等三亦须具十三

具十余四者根胜既具十三及十根本乃至根长等四一一皆具十三及十

修亡相檀者令修亡三檀也

止伏欲界恶者且约持戒伏身口恶为劣外人例如上答

无畏者如前则生不动国文皆具止行二善

又夫修净立行者皆先为求涅槃心为本即以此心摄于众生同生其国

十四有者各经中有则为二十八

生乐论义者乐慧人也

乐禅定者只应云乐定禅语滥色界四禅

然生尼咤等者此名遍没始从初禅经历十七天处舍初天生次天如是传传至色究竟超者从欲界超至色究竟此此正是全超也

若生无色者此即无色般也无色亦有勤修速进二行

方般涅槃者今文不论

不云中生者以中般但名为中不名于生故不论之

轮转余势者然果报未亡者但是酬因之余势耳

非圆意者今须依开权显实以大涅槃心修达生死身即法身常身何况二乘而不即法身耶宁待入于变易方得转矣须依亦即甄之

经云上中上者亦名上胜上

经云初發心者初修十五心成就满足又五十心因果合成一百心也

经云八十者初两十二为二十四五大星东方岁星南荧西太白北辰星中镇星为二十九北斗星为三十马天三十一行道三十二婆罗三十三功德三十四

二十八宿者东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南方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西方七宿娄胃昴毕觜參北方七宿斗牛虗危室壁为六十二地水火风为六十六梵陀提拘臂首半母为七十四四天王为七十八造书婆薮为八十世人所事或名为天惑名为神

色净故者缘因资般若名为色净故般若净般若了缘因故云般若净故色净

经云大至火天多属四天王处梵天八臂天首罗天属色界楼陀天等皆属欲界天

经云中表俱净者中谓法身表谓应身

四臂或当主此者四譬次第对四悉随文释相可见

不见色相者作业外彰身口名为色相又十二因缘俱属于色故皆云色

不见色缘者烦恼润业名为色缘

不见十二因缘空者空即不空故云不见

不见因缘假者假即是空故云不见

亦不见中者即二谛双亡中亦俱寂故云亦不见中

一切法亦如是者四谛六度等悉具三谛亡泯双照故云如是

次为他离怨者以烦恼是菩萨大慈之境故不名怨

五住菩萨者即別教五住菩萨上能出假也

经云八魔者菩萨昔以分离界内四今则破于界外四名为离八河西所释自是一途非应大道今所不用

三种业者有漏无漏非漏非无漏三也

例一切等者有谓生死无谓二乘常为有边断为空边垢为有边净是空边缚脱亦尔菩萨修大涅槃中道双非诸二也

经云我实不生阎浮提者且约方便教意我自有净土权示在此导利众生

经云慈氏菩萨者明土本净秽由于生如净名中如来之趾案地即其例也

信首诸根者如华严十种六根

开善全是三藏菩萨者既云犹生欲界具于五事只成三藏菩萨义以此菩萨根具位在第一祇初

中间登地者亦未知为属何教今须在圆

前四是报果等者若入初地俱名习果俱名报果不须分之

经云其义各异者在持戒布施得五事自有依大涅槃修行得五事汝何以将浅而难于深

经云有分果者以世间施招人天依报正报皆有限量名为有分感生死根名为有果修大涅槃证大涅槃正报依报体周法界无数无量名为无分永超二死名为无果而获中道大般涅槃无因无果之果也

三忍者等觉为上忍十地为中忍八地已下为下忍

退非菩萨者非第十地菩萨也

佛菩提智者等觉用佛菩提智断最后品入妙觉例如住前修观断一品无明即入初住此义非为难见然古人解要有进退

不应悬殊者应如前第五功德冶城云通外凡及三十心乃至对登地等故云不应悬殊

穷觉者等觉也

此一三昧者金刚三昧也

何异金刚般若者引彼经意者破古人金刚三昧不应一向唯在等觉如金刚经云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此则犹通初心何呪不通诸地

以烧草为譬者初地断惑如烧草以显中道如存山

经云无有折损者无有能摧破

此三昧者经云在于大众色亦不定者此明一行于随众行大论三十八云如颇利珠随前色变自无定色诸法亦尔或常无常论以一理应于众理释曰理行如珠教法如日情如众物观如现色

德王品五

于位则浅者以初闻正法及是第二周始故云位浅

初证不闻闻者下九功德并与初功德证同故云也

弃其内德等者由内证实理能外化他不可偏作自行以释

寄事而表理者寄求善知识等事而表诸地证法浅深不同亦如善才求善知识得法浅深即其例也

例如净名者例同也彼经观众生品云此室释迦牟尼佛阿弥陀阿閦宝德宝燄宝月宝严乃至十方无量诸佛是上人念时即皆为来广说诸佛秘要法藏已还去以显登地已上须近善友听法不同古人专在浅位

经云而作近因者今此四法通于別圆前之二教并不谈中为此义故不任为今经近因故须先简若开显无作圆常何简之有又今明四法须具二义一示地前可修得入登地二入地已仍须四法筞發令疾入后位

慧品为正者大涅槃了因种智为正行缘因为助行

诸佛起發者如华严中八地菩萨欲沉空十方诸佛同时而劝正明化他亦须自近善友令他近善友等

经云有人身遇众病者三惑重病也

热譬爱者热病之人贪一切食故喻于爱

次冷譬痴者病冷之人身体痺死无所觉知如痴无识

劳譬慢者劳人诸事不能状

如于慢下譬嗔者痢病不可禁制故譬于嗔

疟譬疑者或發不發又或寒或热如疑犹影疑自疑他等

通別之惑名同体异者通惑于见思上立利钝名別惑于尘沙无明上立利钝见思之名故云也

经云离十恶等者此并是双流之行

修行十善者十善为诸行之本故令修行十善

四行戒施者此即乘戒俱急也

配前五人者一菩萨二佛等五今明不尔只一人身具此五法不须配前

而实已润者纵未显获已得冥资

似如一化者十二部对华严方等兼鹿菀部中有小涅槃即后教

谓八圣道者此无作道品用毕竟空修以大般涅槃

经云夫听法所言夫者下蕴深旨今亦如是始于弹指小善终至圆常通一切法皆为显于十一空涅槃极理故云夫也

经云要以系念等者同前三解而修于行故云思惟

经云三三昧者皆以大涅槃心修一一无非法界达二十五有而见一实等

经云如法修行者此文专约开权以释

经云不生不老者离分毁变易二种生死等

经云软语及呵责语者即劝诫二门二门具于四悉如法华疏第五说

经云若有触者喻身业若有念者喻意业说业说即口业具譬三业修行

经云众罪得灭者喻能生善灭恶也

经云不观种性者譬不择机缘

钱财者譬为众生已不求恩报

无据者尽无生二智教门唯云罗汉得之不曾云初果亦得故云无据

此出阿含者如中阿含舍利弗教化病经中说有彼长者字须达多身重有病于时遣使问信世尊并请舍利一[(厂@((既-旡)-日+口))*页]舍利遂往须达见来即欲下床舍利便止別坐一床慰喻长者莫怖莫怖所以者何诸凡夫人成就不信身坏命终堕于恶道生地狱中长者今日已有上信以是信故能灭苦痛生极乐处或得斯陁或得阿那含长者已得须陀洹果故不说之此初慰喻善戒二多闻三惠施四善思五正见六正志七正解八正脱九正智十一一慰喻辞同初初十中前五是世间善后五出世间就出世中正见正志是无碍道慧名正见正思惟名正志正解正脱是解脱道然河西所引复不与此全同

一目谓法眼及法慧者此释为胜今亦用之且约专心听受属于法眼修行属慧以慧观察令见佛性故也

一目为天眼者此释无意为是修得为是报得耶

上果不伏听下果法者意云凡近善友须简劣从胜故尔

宁复(至)五欲者无心思五欲五欲任运亡故云宁复有心

经云四颠倒即断者须云八倒断也

经云能令一切凡夫(至)苦恼者从凡夫至须陀洹皆为四苦所苦不云后三果者上果轻微且略不说

经云如法修行者称法性而修行也又是称教法而修行也

一明正行二善者此是双流之行遍灭法界恶遍生法界善

二明空无常解者此即乘戒双修达常乐我净无非法界名一切空

佛具万德者以实而言只四德摄法无外何略之有

善实是不虗者实外无法故曰不虗

故名解脱者此明得禅

外道望下不得禅者得解脱名

互有与夺者实而言之与故有真实夺故非但无常乐我真实但无

经云依世俗道者依世智忻猒心断下八地惑名依世道

所以无常者谓现在未有于常但有无常

后仍结异者从不名佛性下是

后身佛性者等觉佛性阙我乐剩见

言六少见者现在未见未成一转即入妙觉全见所以现在名少见也

五善者涅槃分果善也

以义异故者此辨因位菩萨心中佛性由有烦恼与佛果地佛性不同

开善云此二者即指今经六七二文

即文判之者古人判之只前所列文是八住

至六住有五者一真二实三净四善五可见此阙第九住中第一常名若与常名则不异也

五住初住有五者一真二实三净四可见五善不善谓修者善不修者不善

善与不善异者前八住单善在第四此文善不善存第五故云异也

经云一者可证者若能修者方乃分证

知法章具二义者经中句句皆具一体別体二义故云若善不善等应身佛即別体也

知实相者览前三宝等无非实相非因非果之体所以更约实相释之是故经中句句双非以显于体又句句皆有別体谓初住已上而有遍于诸德之用又前五知见及正行二善空解等皆是果上所有证之法故有別体差別不同等用故云遍通诸果皆有异义

经云若善者涅槃善也

经云若知不知者知一体小外不知

经云若修不修者修者善不修者不善一一并是双流之行皆对小外简之

此前未说至之言者此前未说虗空实相文后已有行结之相从是名菩萨修因下文是

又前未说者应知今实相泯今五文无非实相非因非果及非有非无悉明双流之行

又前未说者复以真空荡前六文无非虗空

真空者即毕竟空理异二乘空

事空者将事空以显毕竟空

涅槃空者偏约所证又此又三空即约三谛明空若合三为二即二谛明空又真空是法说事空是譬说涅槃空是合

经云不见虗空者真空之体不见故

经云虽有五眼所不见者此即见而不可见

经云慧眼见者真空唯慧眼见即不可见而见

经云若是无物下简出世间之空非其真空以世间空除物方有若除物有空空乃名有故云乃有为实

经云以常无者只由无常致无真空常乐我净

一云虗空不可见者此释顺经今用之

二云至识心见者明虗空非六七识心之所见如实相体非六七识所见六七识心但见光明如由別体三宝导此识心成行得见一体三宝故云方得见空

人总于法者法谓常乐我净

实相既通者通于涅槃如来佛性故有三乐

此据正因者此即合理性三因为正性以未见故但名正性

问断烦恼处然德王问言如来昔说身智尽处以为涅槃今说烦恼尽处是其涅槃二言相乖故须重问

未是涅槃者当知初断烦恼处

未是涅槃言处者约身上断烦恼尽处也

答魔之词出长阿含长阿含第二云又告比丘吾今所以诫汝者何天魔波旬向来请我佛意无欲可般泥洹今正是时宜速灭度我言止止波旬佛自知时须我诸比丘集乃至诸天并见神变波旬复言佛昔于罗尼连禅水边阿由波尼俱律树下初成佛道我时白佛佛意无欲可般涅槃今正是时宜速灭度尔时如来即报我言止止波旬我自知时如来今未取灭度须我诸弟子集乃至天人见神变化今正是时宜可灭度我言止止波旬佛自知时不久住也是后三月当般涅槃时魔即念佛不虗言今必灭度欢喜踊跃忽然不现魔去未久我即于遮波罗塔定意三昧舍寿住命据此舍寿犹是随机

不同月令者此是旧月令新月令无此说

周家时者周家十一月是年朝所以二月即成于四月三月即是十二月为岁朝不得用此闻立月增减以释此时与彼不同但依第二释

谓嘿为灭者灭即涅槃也

经云波旬意谓等者波旬嫉佛化人恐夺其徒属空其宫殿欲得佛不化人即是涅槃

是僧宝故者菩萨但僧宝无涅槃故简僧异佛法也余之十文者一一皆对二乘简出大涅槃相又二乘对外道非涅槃二乘亦得不织不覆等名涅槃若对如来二乘涅槃即名织覆等织覆只是系缚

经云不生烦恼乃名涅槃者二乘虽得涅槃犹生別惑非大涅槃

而菩提实未全除者纵破一品无明变易五阴而未全除又纵示同六道之阴而亦不为阴所覆盖

皆是因缘者只由三世因缘和合所成无有自性

又若约圆说者皆由法性为因无明为缘而生于阴

一根有三者苦乐平平三受也

即离四见者一即色是我二离色是我三色大我小我住色中四我大色小色住我中四阴例尔各有四句

现在有我者谓色有我色无我亦有亦无非有非无以为四句一一皆云神及世间常等余文但云现在常无常等四其名虽异而义是同

经云身见者谓计我如麻豆及母指或计遍身计计我不妄亦名我见此见依身故名身见计我断常名为边见由计断常不信因果复计此我以为自然宜初世性即二十五谛又计从父母微尘梵天等生皆名耶见执耶为道名非因计因名为戒取复因此见通至非想信此非余名为见取

小不次第者前三同彼四戒五施六天

前是四禅者以大涅槃心修此四禅为入涅槃方便

通则至前者通于初心即体达五阴无非法界

更修百八三昧者如大品经中广说

经云守护导涅槃之心能导行人至于乐果如世导者善知前途通塞之相若不护之焉至宝所

以慧异者准法华疏云定具足名心自在慧具足名慧自在定慧具足名俱解脱人故大论云慧得好解脱心得好解脱

无复无知者无取相无知二烦恼也

烦恼趣心者谓烦恼覆心覆慧也

二云九地等者不须离对但上下文初地已下住住皆具三种四句为定

皆令缚解者难意皆令本是解本是缚又为心即是解为待缘方解耶

若心本有烦恼者若本有者不能令心得解

若本无者已是解如何今日方云解脱定有下二句准此正难

无缚无脱者既无缚无脱如何复言心得解脱

前四明无所缚者此明心性不为贪等所缚

后一明能缚者此明贪等不能系缚于心故也

明无解者诸佛菩萨既不拔虗空中刾验知无贪不名为解

明无得解者此明无因也

明无得解道者既其无因宁得有果

经云如过去灯者如大论云灯来时无暗有暗时无灯故云灯不灭暗今明惑即是智智即是惑故无能破

但随义为三者但随经文次第以判为三非专次第答前三问

据正义者佛立中道正义非德王耶义

因缘中道者因缘即是中道也

经云善男子心亦为不贪等者上难云若心有慧可云心得解脱心既无慧如何云心得解脱耶

佛答意者心体本非有非无本来无系为是义故说心得解脱

经云亦非不系者遇缘即为所系也

非心者非无心也

双非两舍者今为显出中道心体本无系缚所以双非两舍耶小二边不云即边而中意在此也

经云细即是常者计隣虗尘也

经云以时节者外人计时为心因由某时故而生其贪故彼计云时来众生熟时去相摧促时能觉悟人故说时为因

经云以不能知心因缘者不知心性中道本净因缘而为无明系缚轮回六趣受二十五有生死

经云被无明枷下明不断惑凡夫次从有人随于圊厕下四譬断结外道

经云一切凡夫唯观于果者唯计即阴是我离阴是我等

不观因缘者一不观世间末因缘二不观本因缘本因缘者即法性因无明为世间因缘即法性人而不逐之但逐无明块而不放舍二十五有终无出期

一明因果至故有者中道心性非因非果依性而修便获于果贪心亦尔

经云识则得生者因率尔五识生第六意识也

二明心性(至)和合者心性本净无有和合由无明故致有和合又由略因缘而有和合譬如氷有和合故有团圆水无和合故无团圆

经云诸佛菩萨(至)不净性者若言心性本净为惑所覆犹属教道且顺权说

若云本心清净众生闻者趣于耶见谓心即是不肯修道为令众生断除贪等方见佛性故云终不定说等若依实理心性本来未净犹如无始唯水无水虽全是氷则不得云氷不是水众生心性亦复如是虽本是无明则不得云非是三德秘藏是故圆人唯观无始三道即三德故不同权人却覆方见

经云云何心共贪生者此句明一切凡夫与贪俱生俱死

经云谓火灾者亦应云无明法性因缘达此因缘即得大般涅槃下三句若断尽则不共贪灭初地菩萨为众生示有俱灭

经云除不动地者初地菩萨犹有烦恼名共贪生永无有灭故云不共贪灭

经云譬如日月等者此文譬显亦顺教道若依实理烟等即是日月

经云不贪之心者本净心也

难行苦行者中道之行难行也

经云无常见常等者实是无常计为耶常实是真常计为无常余三亦尔实是脱法即计为缚实是缚法即计为脱

经云非乘见乘者非乘为天人乘又是三乘实是一乘计为三乘实是三乘计为一乘

经云总別之相者总为计我別谓计所故云便作色相等

经云见日月等相者此计寿者见也

经云若见我是色我者即色计我以为一句

色中有我者色是我虗空色大我小也

第二句我中有色者色是我璎珞我大色小也

第三句色属于我者色是我僮仆系属于我也

第四句初一我见后三我所执我我所名身见色阴既然余四类尔总执五阴为二十身见

经云畜二沙弥者如僧护经云二沙弥共被相抱卧死入䥫被地狱若不共卧畜亦无过

经云修习三十七品者举因行法以显初住已上所证

德王品六

浅深非一者虽有浅深悉明证位功德而言

三十七品者无作道品也

直起中怀者直是内证名起中怀不为耶曲缘之取碍

多就理明者专就证论也

二信因果者如纯陀施食得五事果施是因报是果

信二谛名者圆二谛三谛者即二谛而论三也

只是一体隐显为异者二智隐二身显也

以根深故即增长者牒终行布施下文

一切诸法等者从若诸沙门下是一切法也

次戒闻智慧者戒即牒前戒闻即牒前多闻智慧即牒前亲近善友以五法互相资故

不见横竖者虽有横竖之相而实无横竖修行故云也

左右解之者应云由内解故无疑由无疑故有内解

经云有少善者正因佛性名少善也

初开经时说者指现病品

经云日从山中出者日从山东而出今言山中出者但是寄山显相而言中耳中出譬本有佛性至正南譬现在身若不闻不戒等令不至西譬既有佛性必得涅槃更无所疑

通慜者慜达也

以新破新者般若破取有智德成

以故破故者无始无明灭故断德成

作恩念恩者前证受新法句应摄入此句中

十二因缘大树者过去二支为根现在五支为质现在三因为华未来二支为果

魔王共战者亦可将前能闻能答对此文

只应解于初后二者前难本只难于现病品末第三菩萨之人遇与不遇自能得善發涅槃心今何故要叹佛性方令得涅槃耶二者前难现病品末第一阐提遇与不遇俱不能發

今难意者阐提既有佛性应自能發何俟闻叹方能發耶前难文菩萨在初阐提在后二乘在中

中间举来者前问中举来也然德王本不难二乘但相从举来耳

经云若不遇下重释前二乘及阐提

经云一阐提辈(至)涅槃者据现在无修缘了名为不得

一阐名信提名不具者信具二善阐提所无

恶欲之边者以恶极故名之曰边

经云佛性非信等者佛性非信进念定慧众生不具信等名一阐提

又不具者过去非无少善但现在无修得善名为不具

而有是理者当来必得涅槃故云也

箜篌譬众生身者譬五阴实法也

经云众生佛性(至)无住处者不属五阴也

叹善者叹佛性善也

经云我所作也者若言诸佛等听我所作名无惭愧人

经云不为生天等者不为二十五有而持戒也

经云不作破戒者谓四重不作缺戒者谓十三不作瑕戒者谓世已下不作杂戒者定共戒也

经云不生憍慢者菩萨以大涅槃心轻重等持而忘其相

得善戒者由于持戒而得涅槃善也

经云欲说善道者欲说涅槃善因令众生得涅槃善果方名真善友也

但令伏下界恶者今亦不全非此释消经亦有其理

浣人猒秽者作背舍观但取猒秽为背舍观不取净相

经云尸利毱多者涉公云尸利毱多火坑陷佛毒食药佛如来于时履不烧食毒不损彼舍耶见为佛弟子

十二文多者今经十二部犹兼于权故且除之

除全体者谓涅槃通权及遍一部其体广愽故以除之

但取四偈者四偈显义同圆是故偏取

但取常住者以今昔善根相扶只闻常住二字性变易即达三德秘藏

取寂嘿者只说即无说故云多闻不离理即其义也

故知损之者周易云以至于无为肇公改用今且依肇以佛性理极名为无烦恼损尽亦名无为

经云法无性者涅槃之法无自性等体即法界遍一切处故云无性

经云难作能作者此约闻已起行若定知此难得涅槃必须行之不可直云我今唯观实相端拱守理未为全当一一皆依中理以忍二边之恶等

不存著者谓妄其功也

经云色者非地水火风者色体本是毕竟空故非地等

又不离地水等者地等全体是空也

经云以相似续者凡夫不知色性本空横计前念似于后念相续不断

菩萨得者具前多闻中始从十二部至常说法五事故名得

经云不得现见诸佛菩萨者不得现与诸佛菩萨而为眷属但是魔眷属耳

经云若盐能令非醎者空非颠倒如何修得

见不空法者我于凡夫见不空处而见于空故非颠倒

今言非空使空者今达于有而令其空故云使空

经云阐提者数论外道也

七地菩萨能入寂灭者初地念念入法流心心趣解脱及七地已入寂灭何须寂忍唯在佛地

以前文为体者兴皇取后涅槃经显示佛性为体此师取前修习三十七品为体

余皆可见者檀摄二觉谓除舍也尸摄三谓正语业命忍摄四谓念根念力念觉正念进摄八谓四正勤进根进力进觉分正精进禅摄八谓四如意定根定力定觉分正定思摄十谓四念处慧根慧力择觉喜觉正见正思合三十五余有二信通三十五一切诸法信为本故谓信根信力婆沙以实体十一摄三十七先以七觉收余六科谓四念处及慧根慧力正见入择法觉分四正勤进根进力及正方便正方便是正精进入进觉分四如意足及定根定力正定入定觉分念力正念入念觉分是即二十四法摄入七觉

余不入者谓二信为一及正思惟一语业命实但二并七根本觉成三十七正命入语业中然于七摄中摄喜入择摄除入舍又但舍中实体但十以十合语业命三为一戒支故

道品入涅槃者无作道品也

方近于理者十德始末不离一心三谛而解释之方

摄十德理体降此释者悉皆不可

第九已上者正是第九已下皆尔

经云轮回生死者轮回分段变易生死也

经云五种盐者案四分律药犍度中有而五种盐初五者谓黑盐丸盐楼盐摩盐支头(府移反)后五谓卤盐新陀婆盐施遽海盐此等名或约色辨或约处明若此上五盐谓颗盐绿盐赤盐白盐印盐盐有多类大略五耳

第十一 师子吼品

文为二先释题次就品下入文解释初又二先正释题次地人下释品来意初又三先述古次非为下纵夺三此俱下正释次纵夺中意者然从菩萨一边标题非为不得但不可一向三正释中又二先标意次何者下释释中三初据文义以释次或者下问答释疑三今明下附四悉法门以释成初云能吼无量者佛是果人益于因下故云能吼等次释疑又二先立疑次答下释

目者(音以古字)此是会意字师(所类反五偈曰师㐽巾曰师)

三释成中云世界者师弟及三业六即异故属世界为人者子者为资也亦慈也资故生自善慈故生他善对治者治前三教不能决定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之世然別人地前虽知未能定说所以三教俱为所治第一义者师居众位之上穷佛性原故当第一义

题具多意者具师第六即四悉开显佛性之义

次释意中二先述古次今明下释初又二先正述今悉下略非

云非菩萨说者此明菩萨但是能问佛性人不应名能问为说由问故说说在于佛佛说入证佛性以酬菩萨之问为此义故不可偏从菩萨题其品目乖各者乖角亦得

次就品下入文解释中云皆属了因者万善属缘因由能了知了于万善万善方能资于正理所以万善属于了因

有性无性者正取有性为果性及果果性有众生句亦取有众生为正因

有真无真者取此二句为境界性唯有二十五有恶境

又生智者数数观之智显境境發智故名为生

习因因果者上句取有因下因取有果

三句者取有作有业为报因取有报为报果

因性者取二因以为因性因因性取二果以为果性果果性

依作无作者作谓造作故属因性

十八修者但依前列亦章数即足

同异若此者同谓不出佛性异即如上诸意是即同而不同不同而同

但未为得意者劝问虽引十八条意在佛性若但依佛別劝师子吼亦作別问焉能显于佛性所以未为得意

总劝者但劝问佛性也

敦劝者正应须问令众得益

经云白佛言者此三字犹属经家不可置上句末将此三字成于下句其顺文体

譬法身者此是十力四无畏等法所成之身

地即尸罗者尸罗不清净三昧不现前尸罗为众善之本如如意足依戒而發

经云欲坏非师子者前三教皆不能为师子吼

经云为欲令住处净者三德秘藏三惑不染也

举非者非二乘外道凡夫所能也

前合举非者声闻缘觉等自法华前皆未能作决定之说故云非也

前三问问法者谓约法为问

问人者约人为问也

一问果性者他见有云何为佛性即名为问果

次问因性者见有以何义故即名为因

后双问者常乐我净通于因果

今将后人来问前法者初将一切众生问理佛性体次将十住菩萨问分佛性义后将如来问究竟佛性名又将三人历于一法遍问并通云何众生佛性体云何住菩萨佛性体云何佛佛性体佛性体既同云何复有浅深不等耶余佛性义佛性名亦尔

初问理佛性体者未有缘了之用故名为体

直言般若者但云般若不云波罗蜜是故属福

若此土则福胜慧者净土一劫持戒不如此土从旦至食时无嗔碍心故云福胜但尔

尚智慧者谓但慕仰极果智慧也

十住菩萨至通教者住为能依地为所依以通教第十地菩萨同于通佛俱能八相故云十地菩萨为如佛所以菩萨同佛属智慧庄严九地已下俱属福德

若消此文等者意云此一段文犹是叙昔故作今昔二意消之在昔闻常须论密入是教不定人入不定故云利根人等

最下既然者三藏菩萨及人天既于法华前密得无生通別菩萨及人天二乘人岂不能耶

我若二严等者难意云我若具二严亦应能答佛若具二严亦应能问二义既齐问答不成故云非也

非是一二于一二者明今二严非是差別一二之一二乃是一体无差之一二又是无一二之一二也不同凡夫定执一二也

亦是言于无言者类如净名中三十二菩萨即是言于无言文殊即以无言于言净名杜口即是无言无言今具二严同彼三十二菩萨也

非是言于言者不同凡夫二乘相也

良以双亡一二等者师子吼是即照而亡如来是即亡而照所菩萨授双亡佛授双照虽然各授为显亡照而无亡照

若无一二等者意云先有一二方可双亡一二若无一二无法可亡

不见空边者边即中故名为亡边中即边故名为亡中中边俱寂体即法界无二相方名第一义空

经云及与不空者亦是中道不空而空也

非前非后者別教第一义空在真俗后名为浅深圆则俱在一心故

非前后空者者谓宰主即二边宰主也

此乃名同者二乘以离断常为中道菩萨以出假称机为中道凡夫但以所行作中道想如此三人皆非佛性中道其名虽同而体永异

经云苦乐行者二乘以行苦行破生死苦名为苦行得小涅槃名为乐行

无圆遍之义者此之三人无于佛性中道法界圆普之理见也既言果下释经中涅槃句

知此果从因因生者佛性境为因性具能观智为因因由此二因生于二果

中道者下释中道二字皆显现下释经中种子二字何者由中道种因等四性得显又由四性种子中道得显也

能生两因两果者由佛性种子能發缘了二因成菩提涅槃二果

又是种子能显中道者由缘了二因种子能显中道故云更互

又种子者三道中即三因种子如净名经云六入七识等为如来种不同唯识立种子义

奈此文何者只缘经中云涅槃又云中道又云种子若不依今解释文甚难消

又是傍正者且对能观所观义便立傍正名又应更云佛性傍为缘了种子余两可知二生死他云是论中不生亦不灭句三断常是论中不断亦不常句然论八不不与今文相应不用此释

不一不异者果是不异因是不一

当得上果者所计之常是其上法由作此计当来得于上果故云能得

最上菩萨如理而见者明诸佛菩萨如于无常见人所见如于常见人所见即是如于二种道理所见也

而是两边之上者此句消经中何以故即是上故文此即指第一义空出过前凡夫外道二人之上

经云生死本际者无明是过去本际有爱是现在本际又十二因缘即是三道名为本际

两因夹一果者文中正明现在五果即是中道能破生死但云二因夹一果

名中道者何能破于生死耶

经云中道之法者只众生三道因果即是中道之法

经云如贫人者二十五有贫人也

前后举非等者凡夫是前非二乘是后非菩萨居中名为中

是下第三正释此章

无常无断者二乘不见佛性无常乐我净智断二因

不得以因之家之因为因因者不得以能观智家所观境为因因境但是单因耳只得以能观智为因因智是从因起因故曰因因不得以果果家之果果亦尔

得以因家之果者以能观望观所而得果名若现望涅槃果则名为因因境

但是因者十二因缘但是所观理性之境故名为因

境体非因者非因因也

然譬与法乖者法中则以二法为因譬文则以一事为二因二果亦尔今但取法譬俱有二因二果名同为譬

例二果亦尔者涅槃当体是果望智复名果果复涅槃之果涅槃当体是果复涅槃作果故名果果

经云是因是果者观十二因缘智与涅槃为因名为是因阿耨菩提是智慧家果名为是果

缘性则二者从是因句开出二因从是果句开出二果非因非果谓正性

合缘为正者重属当上合二为一文也

正无复数者正当无正岂是数量耶

经云无知无见者能知所知无能见所见境即智智即境无二无別故曰甚深

广释甚深者六门一一皆明十二因缘即是中道佛性凡小及偏菩萨自体虽具而不能见唯佛明了故曰甚深

经云虽无受者即不常而有果报即不断受者虽灭谓不常果不败亡谓不断无有虑智谓不常利合而有故不断

经云无有终始者十二因经三世轮回如旋火轮故无终始

亦应少见其始者谓一断一切断故得少见

始名今互显没者明菩萨但云见终约用观智断惑或以释或最末后名终

始则杳然者此约或起初后以释十住菩萨但初断其终未见即法性之微细无明原始故云杳然

十住破元品无明者初破一品也

当果不起者变易果不起也即是品品皆有当果也

自性无所有为易者体达现在十二因缘即法性则易穷十二因缘不染而染无初则难所以菩萨但见其终

私谓初住所断者此约观智初断一品以反释然经中且约分数为终以说

并始断故者初住十住菩萨并是始断也

故知贤位者此显別地前未见也

经云栢毱者皮毱也为人所打不得自在凡夫亦尔常为十二有轮所载流转三界无有边际

类前定乐行等三者前定乐行是出假菩萨今在地上论见不了了即是別教得入之人则不得全同且存教道云同前耳

望十住为不见者此亦未可初住已见如何望后即名不见

一个菩提者菩提无別如何望十住为不见耶若言不见初住等应別有一个菩提

经云即第一义空者此说佛性当体是空不同十一空中第一义空彼空第一义名第义空

即五佛性者五亦不出三因以佛性只作三因结亦得

正当此难者亦如正法念经云佛见众生身中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具足结跏趺坐及地论中不用修道

佛作此说者正当师子吼菩萨难也

然但明佛性下简非若言佛性在当下正释

借缘而具者借缘了也

罪当非现者正因现在未显名非现众生现有名非当

若见此意者言众生现有亦得当有亦得何者由现有故当来缘具方证故无诤也

约缘成果者众生由迷缘故未见未足佛菩萨从破惑缘得故有诸地等不同故云也

事用未足者全未有用亦名未足

分有用者亦名未足

经云虽无地狱阴界诸入者众生虽未有佛阴界入未来必得佛阴界入

经云本有今无者此偈意者为师子吼本作无差別难佛作差別答虽云差別三谛具足故云三世有法无有是处

亦差亦无差者上半差下半无差不一不异下融通三谛结归偈旨

今长行释者文为二初正释次更约下重约本末结成三谛融即以释初又二先述意次若生死下释释中又三先释上半及长行三世有句次生死虽复下束成二谛以消上半三本有之有下释下半结成中道双亡无差正意次结成三谛中云二河相望者谓生死河涅槃河若无上原不知河之底深

本末非本者生死之本非涅槃本也

本末非末者涅槃之末非生死之末也

非本非末者生死涅槃之本非本本即末故生死涅槃之末非末末即本故不属三世也

又此四番释者大体不出差与无差何者前三释上半差第四双非释下半无差

又经中凡有三种者须作一例大体释之若言有涅槃即须云三世本今俱有涅槃若言无者三世本今俱无涅槃生死本今有无今亦尔又三世在皆有佛性是即三世有法则有是处三世有法斯无是处方称偈旨

即是三谛者初两本末为俗第二句为真三四是中道遮照一一皆是差即无差无差即差等

不即心为佛性者佛性当具现在心未即是也

不取众生为佛心者当来佛时非今迷心意云要修方得不修不得故云也

心不即为佛性者迷心不即同果佛性也

六度庄严者缘了二严也

岂同万善者简车体异具度也

经云庄严毕竟者约修习以说毕竟毕竟者约所至所严理体佛性以说

更无別体者若能严不严所严则能取体別今能严唯严所严所严复严能严故无二体

经云首楞严者约理性论楞严三昧也

经云有五种名楞严约依理修习定得名般若约智金刚约喻谓所拟皆断师子吼约说佛性约法身理体又此五名楞严金刚从定立名般若师子从慧作名佛性总于四名

和阇梨者呼为大地者俱舍颂云受想思触欲慧念与作意胜解三摩地遍于一切心释云前三句标列第四句释得大地法名受者谓领纳苦乐不苦不乐相想者取像谓于前境取差別想也思者造作谓能令心有所造作也独对根境识三和合而生能有触对欲者谓希求所作事业慧者于法有能简释念者谓于缘明记不忘作意者作动于意谓能令心惊觉为性胜解者谓能于境印可此事如此非不如是赴殊胜解三摩地者此云等持持心于一境转亦持心所从强说心遍于一切心者释得名也此十心所遍通三性四心三界九地有漏无漏一切心品故名大地地即心王此十法依心地起名大地

法通五品者法起十数者十数前后而起不得俱时故云义说为十

释论名为徤相三昧者大论第三十七云首楞严三昧者秦言徤相分別知诸三昧行相多小浅深如大将知诸兵力多少故名徤相

应须说我者谓说真我也

经云我当从其启受齐法者法者外道意云可中佛为说常我即受佛齐法

会通者有即说无无即说有名为会通

色有二十种者俱舍云色有二种一显二形或开二十如论日焰名光月星火药诸焰名明余色可见名影翻此为暗形平等曰正不平等为邪庸者薄翳也

经云以药力故者缘了药力故也

经云非一切者名为三宝者不见一体三宝也

经云得见一分者一住皆见一分佛性也

如初日月者前月末后月初虽复未见不得言无

或稍稍尽者并譬初住已上

即事未有者若云未有十力等用此则可然

若云现无此性者即成违经

为惑所䨱者只由此言即成于害何者既云为惑所䨱即当已有三十二相具足

若除烦恼即得见者只成別义故不可用

未会圆旨者亦是未成圆备也

佛性非一二三者前三师各执堕于三门虽堕三门以各执故不能通理见于佛性但成诤论

以求通者若执一求所通终不可得故劝令舍也

如云见象者今家解释如得象身若得象身不失身尾等

两国中间者更立上胜净土为三土

七八地者并断习气者但成通教义

不出破烦恼言者但出三名不云破烦恼已皆得见性故云也

释论三观者引彼文者不会今经彼以慈心不净因缘等三治贪等三今经三种破已皆得见性故不同彼

真谛破假病者心缘至理则破假名之病

是伏非断者破见思证真谛义当伏于尘沙无明故也

出功德者从空出假假是利他功德又一空一切空下能约圆中三人以释自有一人知于圆融乐观一空一切空而见佛性自有一人亦知圆融而宜观一假一切假而见佛性自有一人亦知圆融而但观一中一切中而见佛性所以皆云三谛俱空等

亦未能知者古人无四教释义所以不知破之深浅

是就別意者犹对三教名为別意

前譬就外者月譬等是外也心则为内等者应知十二因缘支支皆具色心今且一往分于色心为内外耳是则一支皆具余支

私谓文中等者经中既云为内外事是知外则兼于依报尘境也

非谓以十二至境者然经中正为辨支支皆具佛性非谓专辨观境

然过去之果者此则不论略果及略因但所二因生于今五果也

七日为识者此释不当舍中阴色初一念染汙心识托父母精血妄想起于华池等爱即名识支岂待七日方得识名次师释当毗婆沙释从识至于现身死来合有十时胎内五时胎外五时名为五分与今文同

与众生名者假名众生也

五果之后者受是五果最后支

行中稍增者稍能造业贪受增长也

但转名名者但将现在识名未来生将现在名色等名未来老死以果同故

经云歌罗逻时死者谓六入未具一歌罗逻二阿浮陀三卑尸四伽那五波罗奢呵如是答时名名色

于此位时死者但具前四支而

不具苦受者于三受中除重苦受但有余二无重想无重爱虽无其重而有于乐受及平平二故具十二

经云十二部(至)不闻者此叙昔兼带部中小乘十二不闻佛性昔虽不闻不可云涅槃十二亦无佛性合三十六句下云何非苦非乐句但有双非一句准诸句合有苦非苦二句则成三十六句又章门及解释文大体专明众生本具此理诸法具足与诸佛菩萨更无差別修习即得

经云解了大涅槃经者由涅槃经诠十二因缘得见佛性故云也

初约善恶共解者初一善男子能约善法释

次从欲有三种下至是名恶欲纯约恶法释从云何大欲下约善恶共解

解脱翻无累者此说无据不可用

众生应以应身为体者若言天行以定为体如众生以应身为体永不相关故无此理

经云夫少欲至树下者此约高下以释亲近国王等此是下色出家人

私云皆不尔者今经以大涅槃为性体岂用小轮以释

内外缘得乐者外谓大涅槃及上界禅法如从外来也

出菩萨地经者菩萨善戒论一名菩萨地经第二云何名快乐义快乐义有五种一者因乐因行善法得他世乐是名因乐二者受乐从因因缘身得增长心得安隐是名受乐三者断受乐修习圣道断诸受故道得增长无有诸受名断受乐四者远离乐永离烦恼身心无患名远离乐五者菩萨乐受常乐故名菩萨乐始从修因终至后果故云从浅至深也

闻见者从教闻也

师子吼品二

若欲闻见者劝于凡夫令依教相而闻称教而见

明见义者若能依教观察得有见义复论中四明能见之行方得证见

经云如来心相者若能依教见自心相则见如来心相净名云如自观身实相观佛亦然即其证也

取闻见等者与上辨异也今约凡夫修行已思惟观察闻见则强眼见则弱以眼但见佛身而无于观慧

知是方便等者今则依教知如来平等法身所有应迹皆为众生方便示现此则为缘故不同上

经云为谁受身等者则知如来为众生现身说法也

经云以身恶业加者前恶境加佛也

经云物无见过者只是吃食细耳

经云不诸破法结者如幻如化等以明中道故不破也

两舍是两教者前两教但离断常假立中名而无中体所以初不破法结为两舍也

相成是別教者即不度众生句及非一切成句此二属別谓地前二观成登地中道名曰相成

双照者即凡有所说及说不为利二句属双照也

经云正语者软言合法名正语离妄不虗说为实语言无乖离应时和合故曰时语言无绮异称当法理说为真语

经云二种因缘者闻见眼见名因缘以此二种依教修行必见如来心相

即四依人者意云四依或示麤细当以难知何能依教知如来心相耶

初二滥后二者初人行细及第二人心细滥第三人初人心不正第二人行不正滥第四人也

直置僧宝者四依也

经云至舍利弗影犹战栗者此明戒之功用以验究竟不究竟也

经云若为正法者以大涅槃心受持也

经云亦名闻见者结能见佛性即是闻见故云亦也

经云根浅者信根浅易动也

是市易法者若有要求如市易法以易贵

任运法尔者十四法相成任运从浅至深故云也

经云是故菩萨性自下结前十三句

先领旨者由二因得二果实如佛说

经云戒则无因者以戒在初但有于果更无別法为戒作因故云无因

经云涅槃无果者解脱既为涅槃因涅槃又为常乐我净作因故知涅槃无果若其无果是无常法云何如来说言由持戒故得见佛性住大涅槃耶

涅槃居在诸行之末者涅槃句前文中在第十一疏此为难且云末耳

经云犹如燃灯者无因缘则无灯缘合方有缘

合有者则成本无今有以有还无是无常法涅槃亦尔应是无常

偏结一边者不结持戒一边应云持戒若尔是为常法

释迦日短者从晨朝至中夜

瓶由拒立者谓因瓶故立拒又因拒故瓶立即是互为因果此释未全会经今家只取拒三足互为因果二足假足而立一足又假二足而立三足递互相对一为单因二为重因喻果及果果亦尔(音笋)(音拒)

更互上下者上时则下为因上为果下时上为因下为果此释则谏今不全用

若尅定三世者不取过去二因现在五果现在三因未来二因以显因果因果但取更互相缘以显因因果果之相

而复不许用毗昙义者古来皆不用此义以解今文今师意云但借大生小生之言譬此文因果因果义亦无失

经云生能生法者明于大生但能生于色心等法不能自生其犹生世间眼不自见犹不得自解不自生故由生生明其大生由小生生小生偏能生于大生故名生生大生为此生生所生名生生生生不自生赖生生故

生者明其小生由大生生小生虽复能生大生不能自生故赖大生生此即正消经文

大相是因者能引起小相故所以小相为因因又亦可小相为因大相为因因以为本法作因故又大相于八有能但举一相即具八相小相于一有能只能生一大相故

是习果故者由破烦恼所得故是习果也

无相待因者显涅槃为绝待因所成也

但是语势者但毕竟无语势与无相似非全同于有时无等以毕竟无常乐我净为体故非正意

笼散者云散故有也

互无之意者如旃陀罗无婆罗门法婆罗门无旃陀罗法也

有小分是涅槃毕竟无与涅槃俱是寂灭无涅槃体具常乐我净所以毕竟望于余五分名小分是

经云众生父母者由诸结成众生众生得父母方能成就所以父母名为了因

经云六度是生因者亲能生菩提故

后横竖者八正横六度竖也

世人俱屈此并者若云生果是无常者屈于涅槃涅槃是常也

且用首楞严通者且以楞严定为生因也

如步屈虫者破初师次如鸟除二翅者破次师鸟不成就如佛性无体

岂作单解脱者犹非相即双是故也

次师以独在中即名单脱先破因中有果者正破因内有果也

佛性中道者合上故名众生悉有佛性也

世人求酪取乳者世人求酪则取于乳若求佛性于五阴求

如何而言佛性非内性应在内者何故而言佛性非内耶

经云我亦不说乳中有酪者我亦不说乳中已有酪果但云有酪性耳

乳即是空者乳体本是毕竟空借因缘有但假名

经云一切生法等者难意者一切诸法不假因缘时至自成众生佛性亦复如是何故复云非内非外

佛答意者者我但云乳有酪性何时复说乳时已有酪果故云乳时无酪

初作即空夺者乳酪因缘而有因缘皆不可得故云即空

经云金铁师者乳若已酪者众生有性及已是佛则如一人有其二能既无二种名字云何难言乳已有酪何不从角者师子不知角是酪缘但取角非酪因为难

经云角性煗者角具四大煗即是火性也

举非果为难者酪是乳果庵摩非是乳果以为乳果之难

经云乳灌者乳为树缘因树子是正因

须两因者正因缘因二也经举四大譬一因也

复有几因者经中但云为是何因疏云几者正意问言为只用一因为总用二因故云几因也

正为众生者众生五阴即正因性

庄严至假名者他见正因者谓诸众生即云假名是正因佛性

复有境界者境界乃是正因此复太通前后不及今所不用

生其阴躯者谓六度能为阴身正因作缘显于佛性非谓六度生于阴身

不应余解者还须如前非内非外而解

可更思之者虽非内外而内而外今依三谛思之

若有己面者自生求不可得

见他面者他生求亦不可得二求皆不可得定知乳中无于酪果

知马无驹者马既无驹乳酪果

并是兄弟者云因中有果者如女有子子更生子子又有孙已有者则是一复所生故云并是兄弟世无此理何故计言因中有果乳譬亦然

若乳有酪者即应已有生苏乃至醍醐

经云若其(至)酪性者正意云乳无乐果

知子无树者是故当知乳无乐果下诸文皆须此结

已患臰者如有人明日欲服苏今日应已闻苏香世无此理验知乳中定无酪果

[沃/食](于据反也)

既其不定者师子吼于不定中作定问佛约定中作不定答此得大体

若此经云因缘故生者即是本无今有

因缘故灭者即是本有今无佛性非生非灭即是三世有法无有是处然须约三谛准前三文以消偈旨不可只消上半

经云一切众生(至)身如我者此为破执只得云众生但有佛性不得云即同佛身

经云不牵者不可牵引等也

经云虗空界者众生身中若无空界一切风血悉不得行转动俯作悉皆不得又众生阴身本是平等空又众生具足六界所成四大空界识界

经云金刚珠者无能毁坏佛性亦尔三惑二死无能毁坏

经云有佛性性者有自佛性及有果佛之性故云性性正言为子

应能自了者应能自了酵𤏙而生于酪

已足为八者以乘足他乘则为了他则是正他数于乘乘则是正他为了

別有一法自了了他者若智断外別有一法

能自了他为了因者即非了因

经云已同酪坏者同前酪喻中若有性了何须外缘破此同彼

泛举三答者正在转答余二非正故云泛举

经云𢭏压乃得者佛性亦尔缘了资發必当得故

且法王所为者只是佛随机宜说有说无岂可以世情执诤

经云应当观察者众生若修缘了必当得见

据正因执有者前文先破因中有果由被此破今则执正因是为难

中道正性者难意者正因是有若无正因世尊何故复言一切众生以有佛性必定当得菩提耶

经云若尼𤘽陀子等者设并意者若尼𤘽陀子名佉陀罗子容可尼𤘽陀不生尼𤘽陀树今见尼𤘽陀子非佉陀罗子验知尼𤘽陀子有尼𤘽陀树既无互生之理则知众生定有

正因佛性傍举者傍举类为并也瞿昙自是瞿昙验知众生有正因性

经云尼𤘽陀子(至)不得称为等者难意者尼𤘽陀子若不名佉陀罗子者众生佛性应非佛性乃名草木性耶

经云乱想故不见者如人视一𤘽则为余物所乱

经云云表星者云外星也

经云豆在豆聚者将一豆置本聚中则不识者新来之豆

经云不同如是八种者八种虽不可得见而体是有尼𤘽陀子定未有树枝叶华果故云不同

经云今则有之等者由有树性后具因缘方得有树佛性亦尔由本有性后具缘了方得成就而悉见之若如此者是则无咎

举非果为难者佉陀非尼𤘽果也

经云二俱无故者尼𤘽陀子中无尼𤘽陀树及无佉陀罗树何故难言子有树耶何不出油者既不出油验知子有于树

经云因缘故有者如子因缘故有树以压因缘故出油佛答但云有油不言有胡麻油所以被进一难

既非外义者此非外计义但是佛法修行起计故非破之

菩萨且尔者亦应云众生亦尔以菩提心因缘故而得成佛

非关佛性佛性无發者进退作难也

经云无菩提心者无菩提心明本无因心亦无阿耨多罗明本无果心故得类性以结难辞

人天不须佛性者若只求人天但唯世善不用知性性专为无上菩提之因故言也

经云心是无常者然心虽依性發發未称性故属无常

阐提不發者若能發心则佛性不断由不發心名断善根阐提实不能断佛性也

经云五缘成者牒前难中生苏要待因缘所谓人功水瓶钻绳方成苏也

经云一名者同一矿名喻诸众生同一假名

一实者同用四大以为体质喻诸众生五阴为实

所出不同者以喻性別

经云义僧亦尔者此第一义僧即是佛也

经云诸佛和合者此即缘了满足圆备之僧众生有此果佛满足之性

志愿强弱者志愿坚固及正助合行乃不退

经云不作心者无菩提志愿及行也

疑心者疑自为有佛性为无佛性疑涅槃为有为无等

恡惜身财者如前若闻入地狱经无量劫方得菩提亦不为苦等

于涅槃至不灭者方有退之人谓言真令一切众生永入灭度名为涅槃所以生于怖畏之意涅槃是永不灭之法

心不堪忍者不能堪忍修习故

心不调柔者或乐人天或乐二乘或乐出假皆是不调柔心余例可知

自轻己身者不自信己身有佛性

三不仁者春秋传第八云仲尼曰臧文仲其不仁者三不知者三下展禽(展禽柳下惠文仲知柳下惠贤而使在下位己欲立而立仁人)废六关注寒关阳关之属凡六也关所以禁绝未游而废也妄织蒲(家人贩席也言其与民争利也)三不仁也作虗器(谓居蔡山栉梡也有器而无其位故曰虗也)纵逆祀(听夏文跻僖公)祀爰居(海岛曰爰居止于鲁东门外文仲以为神国人祀也)三知也今引六中之一以况出家觉道之徒切令舍于世务故云臣有所妨

又句句应论观慧者只于释经与三谛等合即当现解

坐驰者庄周当贵坐亡坐驰无益

又专念下小乘空观也又念苍生下別教出假爱见大悲

若能无念者起信论云若人能观无念则为向佛智故唯念一心三谛佛性之理故云一心中觉于文非要为利根人即文成现以消经文成于信行所別起现相为傍

经云众因缘者览上诸因缘也

以假人制心者他云假傍人制己心

心缘于法者法谓法身实相之法以大涅槃心常师此法故无边耶之僻

深浅自在者贪欲恶心起时制令见性即是于浅见深名不浅心名为自在

经云涉路而去者如前迟得名退故今云而去

不退之行者皆是无生忍不退之行也

经云四摄者布施者如法求财常思施爱语者已安处令安乐利行者自利利他平等摄取同事者谓利益故同其事业又行而说名布施无染心说名爱语授他无疲名利行离过安他名同事前是并约财后是约法

今趣举三十二相者一切法无非佛因且趣举三十二相业

求佛心便者业是佛因举因求果为便若圆修者一一无不为成法身故也

𦟛(勅龙)

经云七处满者大品经云两手两足项两肩余相可解然三十二相因虽各各论其真因者持戒精进精进无戒尚不得人天身况余相耶此则三藏教相本空无生是通教相本道种智是別教相本实相是圆教相本八十种好经文不释今依大论八十九解八十种好次三十二相而辨八十种好者相好乃同是色法皆为庄严显發佛身但相总而好別相若无好则不圆满轮王释梵亦有相以无好故相不微妙通云好者可爱乐也八十种好庄严身故天人一切之所爱乐故云好也即是以慈修身故有此清净相好之身业也一无见顶者二鼻高好孔不现三眉如初月绀瑠璃色四耳轮相成五身竖实如那罗延六骨际如拘𤨏七身一时回如象王八行时足去地四寸而印文现九爪如亦铜色薄而细泽十膝骨坚著圆好十一身清洁十二身柔软十三身不曲十四指长纤圆十五指文藏覆十六脉深不现十七踝不现十八身润泽十九身自持不逶迤二十身满足二十一识处满足二十二容仪满足二十三住安无能动者二十四威振一切二十五一切乐现二十六面不太长二十七正容貌不挠色二十八面具足满二十九唇如频婆菓色三十言音深远三十一齐深圆好三十二毛右旋三十三手足满三十四手足如意三十五手文明直三十六手文长三十七手文不断三十八一切恶心众生见和悦三十九面广姝四十面净满如月四十一随众生言和悦与语四十二毛孔出香气四十三口出无上香四十四仪容如师子王四十五进止如象王四十六行法如鹅王四十七头如摩陀那果四十八一切声分具足四十九四牙白利五十舌色赤五十一舌薄五十二毛红色五十三毛软净五十四广长眼五十五孔门相具五十六手足赤白如莲华色五十七齐不出五十八腹不现五十九细腹六十身不倾动六十一身持重六十二其身大六十三身长六十四手足软净滑泽六十五边光各一一丈六十六光照身而行六十七等观视众六十八不轻众生六十九随众生音声不增不减七十说法不著七十一随众生语言而为说七十二發音报众声七十三次第有缘说法七十四一切众生不能尽观相七十五观者无猒足七十六发长好七十七发不乱七十八发旋好七十九发色青姝八十手足有德相又法华疏解八十种好与此不同谓二十指手足表里八处平满疎膝䏶六庭好妙肩肘腕六处满两𦞳奇中三处好𣎑丸二处马藏一两膊二腰脐二脇腋乳六腹胷背项四上下牙上下唇[齿*唐]两颊两鬓两目两肩两鼻孔两耳显圆若分別四种好义准相可知

业果即了因者成于果也

总结四法者如下众生等四是也

而一五性者一总五別也

上两番者一破因中有果二破因中无果

文理抗行者解释经文不会涅槃理体名为抗行

诸佛境界者今明境界唯在果性

以其烦恼起故是常者烦恼虽起而佛性是常

问果果等者问意者果果在佛众生如何是常了因有能了所了万善复有转动自因之果岂得名常

皆不可思议者能了即所了所了即能了因即果果即因无非法界常住岂非不可思议

第十二卷 师子吼品三

缚解者前卷广破因中有果无果为建立众生悉有佛性竟众生以何因缘而得见之故次明于缚解

经云应无缚解者更分字解者正性无缚体本不生不灭缘性无解惑体本净故无缚解

此惑体性者只此事惑体性即起即灭故无可缚

经云因此五阴等者此文大体明因不即果用因致果譬文亦然合文但用法文意消即得

经云为汝分別解说者为汝分別此阴至彼不至彼等

经虽有五情者五情欲谢渐渐羸弱故无觉知

经云理无西逝者逝由往也日既从东没西更无往东之理又只是此影更无归西之理二释并通

即死明生者此取合文成于譬意也

经如灯生暗灭者即生即灭即灭即生更无余心同也

经云如䗶印印泥者䗶印在泥中间名之为印

此身非是中阴所出者明中阴身非是中阴自生由于死阴业因缘故有

经云文非泥出者文由于䗶印也

经云不余处来者亦由䗶泥和合而有文现故云也

如大理狱者此是世断狱官类于中阴定判善恶方可受生又善恶过去已定中阴中但是判断其事又云住阴中或经七日或经多日多日义强为受胎因缘难会又父母精血如泥识托其中如父

(麤官反)而揣者应云段食食若和水则不可揣今言揣者未为全当

既有想阴者思想生处等夫食者资身得住名食中阴身得住由此三食

古人有四食章者如成实论云饼菓饭等名为段食思求段食令命不绝名为思食冷𤏙等触名为触食心识持身令不灭坏名为识食若依毗昙一切色法持身不坏悉名段食心数法中思为思食触为触食六识心王名为识食今经所说多同毗昙

能云善觉观者谓思想善恶及思生处即是觉观

经云于母生爱者男子受生于母生爱于父生嗔见父是其竞色女人受生于父生爱于母生嗔

此是我见者谓是我已有故属我见

空中无生刾者死五阴本空无烦恼刾云何今修圣道断之

经云如卷等者只揽指为卷亡卷是指若不了者谓卷指殊阴与烦恼亦复如是迷故系缚解全法性合掌等例疏中所释复是一途

报在故有缚者此缚即脱也

渧者此所自天而堕为渧滴者此约一滴当体也

养育者如母养子子待于母为样

诸法虽毕竟空者五阴及烦恼名诸法也

未圆者未圆满也

生煞羊家者由前世恶缘未尽而生此家非无漏使尔

六譬者六譬中但释初一后一中四不释

此开习报两因者以道力习因也

生恶国者由诸恶报因牵生恶国

下上者谓六度菩萨当不可得何况后教菩萨

无边心者缘无边识名无边心

净聚者离于多缘心聚一处名为净聚

水中丈夫者世界初未有地但在水中坐外道观见名为水中丈夫

更通上者前一期及念念文是

过去二因者亦应更云现在三因未来二果故非涅槃

标两章门者共亦有过各亦有过故双问之

经云可算数者人人各得是可数法

不一故非共者终者即得故

不二故非各者以体同故

法界体性者但取净分法界体文弃五六七识又不辨同而复异异复当同

若尔下便破

我解彼等者我解彼人解处彼人解我处解是故不异

亦无观境者无所观境界因性也非因非果云何有正因涅槃之体

从缘现故者终者必得故也

经云忍辱草者草譬佛性同牛食譬修八正道者醍醐譬得佛果

经云亦不得名萨婆若智者果智唯一各各得者智不名一各各得之等名各各得之故不一不相妨碍故不异

经云无漏正中道者中道无漏之理心佛众生同共有之无有障碍修者皆得不同世道障碍之喻

经云四生法界者谓十八界有谓三有也道谓二十五有因修二十五三昧破之

经云置毒乳中者乳喻众生本有清净佛性无始闻一句了因与此本性俱时而有互相薰互相發众生随在五道之中重闻教法随五道力發则不定故云乃至醍醐余文借此譬五时教

修道因缘者此叙往昔修道因缘无始已成駈魔逐外駈尽即入涅槃今昔皆为成就众生故托处时及人而度脱之

非处非时等者简除机未会处等

十六大国者长阿含经云一央伽二摩竭提三迦尸四居萨罗五䟦祇六末罗七支提八䟦沙九居楼十乐阇罗十一阿湿波十二婆蹉十三苏罗婆十四乾陀罗十五釰浮沙十六阿梨提广如经说

经云汝不应言𤘽尸(至)如人乘船凡有四譬皆是大处大人大药大船以度法界大机众生不云小又一从广至狭故居此城二示小即大一尘之处无非法界三机宜止此而度脱之汝不应言极陋隘小

报發心者昔于此处發菩提心今叙往昔以熟物机故云也

(所求反)

经云奉修十善法者上上十善谓法界法也

经云修习慈心悲喜舍心者从本四心垂迹四心以化众生

遍六大城者遍于大城駈逐六师皆是主伴共熟机缘故

溃乱者(胡对反)谓溃散逃向他国诱诸众生

(芳灭反𫏐见)初亦曾瞥闻未审知之

经云十力者一是处非处力即是四种四谛智决定因果知生灭之集决受三界之苦斯有是处生灭之集若至无余涅槃斯无是处若生灭之道能尽苦入涅槃斯有是处生灭之道若至三界斯无是处二业根智力知四种集谛等三禅定力知四种道谛八定分別浅深照了不差四根力知过去苦集不同五欲力知现在苦集乐欲不同六性力知未来苦集得失不同七至处道力知四种道谛所至之处八宿命力照过去一世多世种性好恶寿命长短九天眼力照未来好丑十漏尽力知四种灭谛所证无漏心慧等解脱

经云四无所畏者一一切智无畏即是俗知四种苦谛为他分別明示过患决定师子吼无微畏相无能难言是法非法二障道无畏四种集谛障四种道灭决定师子吼无微畏相无能难言此非障道三尽苦道无畏四种道谛能行是道得尽苦出世间决定师子吼无微畏相四无漏无畏即四种灭谛各有所证各有所灭决定师子吼无微畏相然十力无畏若约教分別则藏知生灭四谛通知生灭无生二种四谛別则次第知四种四谛自浅阶深圆则一心中知四种四谛咸归圆常佛性六即甄分如余文广说

经云五智者诚论第六五智品云一法住智诸法生起名法住智如生缘老死乃至无明缘行以有佛无佛此性常住故曰法住二泥洹智者知此法藏名泥洹智如生灭故老死灭乃至无明灭故诸行灭三无诤智者随以何智不与他诤此名无诤智四愿智者于诸法中无障碍智名为愿智五边际智者随行者得最上智以一切诸禅定薰修增长若于增损寿命等中得自在力名边际智

涅槃疏私记卷第七

承保四秊五月三日书写已了

以同月七日一校已了


校注

经卷第二十 经卷第二十一 经卷第二十二 之趾疑足指 在疑有 经卷第二十三 但疑亦 宜疑冥 经卷第二十四 经卷第二十五 利疑和 经疑*绿(绿ハ缘カ[○@编] 法字原本不明 经卷第二十六 依下原本有十余字空处 乳上疑脱无字 一字疑剩 经卷第二十七 了疑尔尔
[A1] 已【CB】巳【卍续】
[A2] 已【CB】巳【卍续】
[A3] 已【CB】巳【卍续】
[A4] 已【CB】巳【卍续】
[A5] 已【CB】巳【卍续】
[A6] 已【CB】巳【卍续】
[A7] 已【CB】巳【卍续】
[A8] 已【CB】巳【卍续】
[A9] 已【CB】巳【卍续】
[A10] 已【CB】巳【卍续】
[A11] 已【CB】巳【卍续】
[A12] 已【CB】巳【卍续】
[A13] 已【CB】巳【卍续】
[A14] 已【CB】巳【卍续】
[A15] 已【CB】巳【卍续】
[A16] 已【CB】巳【卍续】
[A17] 已【CB】巳【卍续】
[A18] 已【CB】巳【卍续】
[A19] 已【CB】巳【卍续】
[A20] 已【CB】巳【卍续】
[A21] 已【CB】巳【卍续】
[A22] 已【CB】巳【卍续】
[A23] 已【CB】巳【卍续】
[A24] 已【CB】巳【卍续】
[A25] 已【CB】巳【卍续】
[A26] 已【CB】巳【卍续】
[A27] 已【CB】巳【卍续】
[A28] 已【CB】巳【卍续】
[A29] 已【CB】巳【卍续】
[A30] 已【CB】巳【卍续】
[A31] 已【CB】巳【卍续】
[A32] 已【CB】巳【卍续】
[A33] 已【CB】巳【卍续】
[A34] 已【CB】巳【卍续】
[A35] 已【CB】巳【卍续】
[A36] 已【CB】巳【卍续】
[A37] 已【CB】巳【卍续】
[A38] 已【CB】巳【卍续】
[A39] 已【CB】巳【卍续】
[A40] 已【CB】巳【卍续】
[A41] 已【CB】巳【卍续】
[A42] 已【CB】巳【卍续】
[A43] 己【CB】巳【卍续】
[A44] 已【CB】巳【卍续】
[A45] 已【CB】巳【卍续】
[A46] 已【CB】巳【卍续】
[A47] 已【CB】巳【卍续】
[A48] 已【CB】巳【卍续】
[A49] 已【CB】巳【卍续】
[A50] 己【CB】巳【卍续】
[A51] 己【CB】巳【卍续】
[A52] 己【CB】巳【卍续】
[A53] 己【CB】巳【卍续】
[A54] 已【CB】巳【卍续】
[A55] 璃【CB】琉【卍续】(cf. K12n0390_p1079c08)
[A56] 容【CB】客【卍续】
[A57] 持【CB】特【卍续】
[A58] 已【CB】巳【卍续】
[A59] 或【CB】惑【卍续】
[A60] 已【CB】巳【卍续】
[A61] 已【CB】巳【卍续】
[A62] 已【CB】巳【卍续】
[A63] 已【CB】巳【卍续】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涅槃经疏私记(卷7)
关闭
涅槃经疏私记(卷7)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