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念弥陀道场忏法卷第八

○求生行门第九

(夫求生行门者念有五门修有四方此方白业将熟彼土红莲已生盖观利钝之机广说顿渐之教初则量力修进己功夫乘闲暇之时取幽静之处或踵九品之轨则或依三辈之规绳或有良缘而结社或无胜侣则孤修须求同志深究佛乘勿与余人空谈世务只宜杜绝人事屏弃尘缘无义不言非时不出布衣蔬饭护戒持斋行愿回向于西方事理专修于净土若依此法决得往生阎浮精进不多时极乐逍遥无量劫)

今日道场同业大众相与發起往生大愿已竟次应渐依求生行门如法修进是以有愿无行其愿必虗有行无愿其行必孤要须行愿相符福智相资必得往生疾成圣道志意虔诚五体投地归依世间大慈悲父

  • 南无教主释迦牟尼佛
  • 南无世自在王佛
  • 南无西方阿弥陀佛
  • 南无七十七俱胝佛
  • 南无东南方现在一切诸佛
  • 南无最上广大云雷音王佛
  • 如是等佛如殑伽沙住在东南方广长舌赞佛土功
  • 德摄受法门
  • 南无文殊师利菩萨
  • 南无普贤菩萨
  • 南无观世音菩萨
  • 南无大势至菩萨
  • 南无清净大海众菩萨

又复归依如是十方尽虗空界一切三宝无量贤圣(一拜)

今日道场同业大众若欲劝人求生净土安心起行作业修因定得往生今于诸经集成众行奉劝人人随其广略依经修行尽获胜果颂曰

初修每日晨朝时  合掌面西持圣号
各念十声复顶礼  龙舒净土文内说

(龙舒文超脱轮回㨗径图略云大藏十余经言西方净土事人皆莲华中生衣食化成长生不老其修行法门有九品今节出众人可通行者□阿弥陀佛有大誓愿云我作佛时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十声念我名号而不生者我不作佛现世可以消灾解怨增福保寿每朝合掌向西顶礼念曰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大势至菩萨南无清净大海众菩萨已上名念十声复顶礼次念大慈菩萨赞佛忏罪回向發愿一遍)

十方三世佛  阿弥陀第一  九品度众生  威德无穷极  我今大归依  忏悔三业罪
凡有诸福善  至心用回向  愿同念佛人  尽生极乐国  见佛了生死  如佛度一切

(复顶礼而退此偈大有威力能灭一切罪长一切福教人念得福报至诚如是必中品生更加精进转以化人使更相劝化则上品生罪恶人修亦下品生此间念佛西方七宝池生莲华一朵标其姓名他日于其中托生比阴府记姓名待其命尽来追者大不同矣)

今日道场同业大众善摄心耳渴仰谛听天亲论曰若有愿生彼国者劝修五念门五门若具定得往生何者为五一者身业礼拜门所谓一心专志恭敬合掌香华供养礼拜彼阿弥陀佛礼即专礼彼佛毕命为期不杂余礼故二者口业赞叹门所谓专臆赞叹彼佛身相光明一切圣众自相光明及彼国中一切宝庄严光明等故三者意业臆念观察门所谓专意念观彼佛及一切圣众身相光明国土庄严等如观经说唯除睡时恒忆恒念恒想恒观此事等故四者作愿门所谓专心若昼若夜一切时一切处三业四仪所作功德不问初中后皆须真实心中發愿愿生彼国故五者回向门所谓专心自作善根及一切三乘五道一一凡圣等所作善根深生随喜如诸佛菩萨所作随喜我亦如是随喜以此随喜善根己所作善根皆悉与众生共之回向彼国故又到彼国得六神通回入生死教化众生彻穷后际心无厌足乃至成佛亦名回向门五门既具定得往生随起业行不问多少皆名真实业也

(大亲论云观行四修法用策三心五念之行速得往生何者为四一者恭敬修恭敬礼拜彼佛一切圣众故名恭敬修毕命为期誓不中止即是常时修准甘露疏云恭敬修复有五种一敬有缘圣主行住坐卧及便秽等皆获西方二敬有缘像教设弥陀像及持其教三敬有缘师友恭敬亲近故四敬同学人即同修净业者玄相劝益故五常敬三宝是彼生胜缘故如此敬修决定往生二者无余修所谓专称彼佛名专想专礼赞彼佛及一切圣众等不杂余业故名无余修毕命为期誓不中止即是常时修三者无间修所谓相续恭敬礼拜称名赞叹忆念观察回向發愿心心相续不以余业来间故名无间修又不以贪嗔烦恼来间随犯随忏不令隔念隔时隔日常便清净亦名无间修毕命为期誓不中止即是常时修四者回向修谓菩萨已免生死所作善法回求佛果即是自利教化众生尽未来际即是利他然今时众生悉烦恼系缚未免恶道生死等苦随缘起行一切善根且速回愿往生弥陀佛国到彼国更无所畏如上四修自然任运自利利他无不具足)

一行三昧求生门  独处空闲舍乱意
系心专念见弥陀  文殊般若如是说

(文殊般若云欲明一行三昧唯劝独处空闲舍诸乱意系心一佛不观相貌专称名字即于念中得见彼阿弥陀佛及一切佛等问曰何故不令作观直遣专称名字耶答曰乃由众生或业障重观难成就是以大圣悲怜直劝专称名字正由称名易故相续即生问曰专称一佛何故现多此岂非邪正相交一多杂现耶答曰诸佛大悲等故弥陀愿力深故问曰一切诸佛三身同证悲智果圆亦应无二随方礼念课称一佛亦应得生何故偏叹西方专礼念等有何义也答曰诸佛所证平等是一若以行愿来收非无因缘然弥陀世尊本發深重誓愿愿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以佛愿力易得徃生是故释迦及以诸佛劝向西方为別异耳亦非是称念余佛不能除障灭罪也)

齐戒观想弥陀佛  观音势至二大士
身生净土坐莲华  十六观经如是说

(十六观经修持法门略云斋戒洁清心净虑面西安坐闭目默然观想阿弥陀佛真金色身在西方七宝池中大莲华上坐其身长丈六两眉中间向上有白毫右旋转光明照曜紫金色身以停心注想于白毫更不得妄有分毫他念当令闭目开目悉皆见之盖欲念念不妄也如此久久念心成熟自然感应见佛全身此法最上谓心想佛时此心即是佛又过于口念也次观想观世音菩萨身紫金色手掌白莲华其天冠中有一立化佛次观想大势至菩萨身紫金色其天冠肉髻上有一宝瓶次想自身生于西方极乐世界于莲华中结跏趺坐作莲华合想开想见佛菩萨满虗空中)

今日道场同业大众诚心谛听称赞净土摄受经疏云念佛法门有二种谓心及口心为念体口为念相心念则深而难口念则浅而易皆是往生西方正行随其根器有上下故今略指陈心口法或即为二门且心念者于寂静处随六时中供养礼赞行道毕出道场来到所止处若欲入观念佛之事若坐若立正面西向一心合掌十称阿弥陀佛观音势至诸菩萨众大悲名發是愿言弟子现是生死凡夫罪障深重轮回六道若不可言今日遭遇真善知识得闻弥陀本愿名号虽复称念冀得往生奈以不识阿弥陀佛身相光明及观音势至二大菩萨愿佛不舍本弘誓愿慈悲摄受令弟子见或欲卧眠亦發此愿而于梦中时得见之

今日道场同业大众普为一切求生行者相与志心五体投地归依世间大慈悲父

  • 南无教主释迦牟尼佛
  • 南无西方阿弥陀佛
  • 南无当来弥勒佛
  • 南无大音赞佛
  • 南无净愿佛
  • 南无日天佛
  • 南无乐慧佛
  • 南无摄身佛
  • 南无威德势佛
  • 南无刹利佛
  • 南无得乘佛
  • 南无上金佛
  • 南无解脱髻佛
  • 南无乐法佛
  • 南无往行佛
  • 南无舍憍慢佛
  • 南无智藏佛
  • 南无梵行佛
  • 南无栴檀佛
  • 南无无忧名佛
  • 南无端严身佛
  • 南无相国佛
  • 南无莲华佛
  • 南无无边德佛
  • 南无天光佛
  • 南无慧华佛
  • 南无频头摩佛
  • 南无知富佛
  • 南无文殊师利菩萨
  • 南无普贤菩萨
  • 南无观世音菩萨
  • 南无大势至菩萨
  • 南无清净大海众菩萨

又复归依如是十方尽虗空界一切三宝无量贤圣(一拜)

三辈求生门

舍家弃爱作沙门  發菩提心修功德
佛与大众现其前  即得住生安养国

(无量寿经云佛告阿难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凡有三辈上辈者舍家弃欲而作沙门發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修诸功德愿生彼国临寿终时无量寿佛与诸大众现其人前即随彼佛徃生其国便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住不退地智慧勇猛神通自在是故阿难其有众生欲于今世见无量寿佛应应无上菩提之心修诸功德愿生彼国)

随缘修善持齐戒  悬缯散华然灯香
身随化佛生彼国  住不退转如上辈

(佛告阿难其中辈者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志心愿生彼国虽不能行作沙门大修功德当發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多少修善奉持斋戒起立塔像饭食沙门悬绘然灯散华然香以此回向愿生彼国其人临终无量寿佛化现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与诸大众现其人前即随化佛徃生其国住不退转功德智慧次如上辈者也)

若人十念或一念  欢喜信乐不疑惑
临终梦佛亦往生  功德次如中辈者

(佛告阿难其下辈者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志心欲生彼国假使不能作诸功德当發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意乃至十念念无量寿佛愿生其国若闻深法欢喜信乐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于彼佛以志诚心愿生其国此人临终梦见彼佛亦得徃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辈者也)

今日道场同业大众如佛所说无量寿经教修三辈求生行门相与志心五体投地归依世间大慈悲父

  • 南无教主释迦牟尼佛
  • 南无西方阿弥陀佛
  • 南无当来弥勒佛
  • 南无梵财佛
  • 南无宝手佛
  • 南无净根佛
  • 南无具足论佛
  • 南无上论佛
  • 南无弗沙佛
  • 南无提沙佛
  • 南无有日佛
  • 南无出泥佛
  • 南无得智佛
  • 南无谟罗佛
  • 南无上吉佛
  • 南无法乐佛
  • 南无求胜佛
  • 南无知慧佛
  • 南无善圣佛
  • 南无纲光佛
  • 南无琉璃藏佛
  • 南无名闻佛
  • 南无利寂佛
  • 南无教化佛
  • 南无日明佛
  • 南无善明佛
  • 南无众德上明佛
  • 南无宝德佛
  • 南无文殊师利菩萨
  • 南无普贤菩萨
  • 南无观世音菩萨
  • 南无大势至菩萨
  • 南无清净大海众菩萨

又复归依如是十方尽虗空界一切三宝无量贤圣(一拜)

九品求生门

志诚深心回向愿  不杀具戒诵大乘
修行六念化佛迎  是名上品上生者

(观无量寿经云阿难及韦提希上品上生者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發三种心即得往生何等为三一者志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發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徃生何等为三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發愿愿生彼国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徃生彼国此人精进勇猛故阿弥陀如来与观世音大势至无数化佛百千比丘声闻大众无量诸天七宝宫殿观世音菩萨执金刚台与大势至菩萨至行者前阿弥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与诸菩萨授手迎接观音势至与无数菩萨赞叹行者劝进其心行者见欢喜踊跃自见其身乘金刚台随从佛后如弹指项徃生彼国生彼国见佛色身众相具足见诸菩萨色相具足光明宝林演说妙法已即悟无生法忍经须臾间历事诸佛徧十方界于诸佛前次第授记还到本国得无量百千陀罗尼门是名上品上生者)

不必受持方等经  解第一义明因果
紫金台上见全身  是名上品中生者

(经云不必受持读诵方等经典若解义趣于第一义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行此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大势至无量大众眷属围绕持紫金台至行者前赞言法子汝行大乘解第一义是故我今来迎接汝与千化佛一时授手行者自见坐紫金台合掌叉手赞叹诸佛如一念即生彼国七宝池中此紫金台如大宝华经宿则开行者身作紫磨金色足下亦有七宝莲华佛及菩萨俱时放光照行者身目即开明因前宿习普闻众声纯说甚深第一义谛即下金台礼佛合掌赞叹世尊经于七日应时即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应时即能飞行徧至十方历事诸佛于诸佛所修诸三昧经一小劫得无生忍现前授记是名上品中生者)

深信因果奉大乘  但發无上菩提意
闻法位登十地初  是名上品下生者

(经云亦信因果不谤大乘發无上道心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及观音势至与诸眷属持紫金莲华化作五百佛来迎此人五百化佛一时授手赞言法子汝今清净發无上道心我来迎汝见此事时即自见身坐金莲华已华合随世尊后即得徃生七宝池中一日一夜莲华分开七日之中乃得见佛虽见佛身于众相好心不明了于三七日复乃了了闻众音声皆演妙法游历十方供养诸佛于诸佛前闻甚深法经三小劫得百法明门住欢喜地是名上品下生者是名上辈生想名第十四观)

受持五戒八戒齐  修行诸戒回向愿
见佛闻法证无学  是名中品上生者

(经云若有众生受持五戒持八斋戒修行诸戒不造五逆无诸过患以此善根回向愿生极乐世界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比丘眷属围绕放金色光至其人所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赞叹出家得离众苦行者见心大欢喜自见己身坐莲华台长跪合掌为佛作礼未举头项即得往生极乐世界莲华寻开当华敷时闻众音声赞叹四谛应时即得阿罗汉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脱是名中品上生者)

若人至心一日夜  持戒持齐无破缺
闻法即得须陀洹  是名中品中生者

(经云若有众生若一日一夜受持八戒斋若一日一夜持沙弥戒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仪无缺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戒香熏修如此行者命欲终时见阿弥陀佛与诸眷属放金色光持七宝莲华至行者前行者自闻空中有声赞言善男子如汝善人随顺三世诸佛教故我来迎汝行者自见坐莲华上莲华即合生于西方极乐世界在宝池中经于七日莲华乃敷华既敷开目合掌赞叹世尊闻法欢喜得须陀洹经半劫成阿罗汉是名中品中生者)

孝养父母行仁慈  临终复遇善知识
化生一劫证无学  是名中品下生者

(经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养父母行世仁慈此人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其广说阿弥陀佛国土乐事亦说法藏比丘四十八愿闻此事寻即命终譬如壮士屈伸臂顷即生西方极乐世界生经七日遇观世音大势至闻法欢喜过一小劫成阿罗汉是名中品下生者是名中辈生想名第十五观)

若人虽不谤尊经  造众恶业无惭愧
化生十劫十地初  是名下品上生者

(经云或有众生作众恶业虽不诽谤方等经典如此愚人多造恶法无有惭愧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以闻如是诸经名故除却千劫极重恶业智者复教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尔时彼佛即遣化佛化观世音化大势至行者前赞言善男子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作是语行者即见化佛光明遍满其室已欢喜即便命终乘宝莲华随化佛后生宝池中经七七日莲华乃敷时观世音大势至放大光明住其人前为说甚深十二部经已信解發无上道心经十小劫具百法明门得入初地是名下品上生者)

若有众生犯众戒  盗取僧祇三宝物
念佛忽托宝莲中  是名下品中生者

(经云若有众生毁犯五戒及具足戒如此愚人偷僧祇物盗现前僧物不净说法无有惭愧以诸恶业而自庄严如此罪人以恶业故应堕地狱命欲终时地狱众火一时俱至遇善知识以大慈悲为说阿弥陀佛十方威德广赞彼佛光明神力亦赞戒定慧解脱知见此人闻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地狱猛火化为清凉风吹诸天华华上皆有化佛菩萨迎接此人如一念顷即得往生七宝池中莲华之内经于六劫莲华乃敷观世音大势至以梵音声安慰彼人为说大乘甚深经典闻此法应时即發无上道心是名下品中生者)

若作五逆十恶业  应堕地狱受诸苦
临终念佛亦超升  是名下品下生者

(经云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不善业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如此恶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此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佛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此志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华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徃生极乐世界于莲华中满十二大劫莲华方开观世音大势至以大悲音声为其广说诸法实相除灭罪法已欢喜应时即發菩提之心是名下品下生者是名下辈生想名第十六观)

今日大众如佛所说十六观经劝修九品求生行门相与志心五体投地归依世间大慈悲父

  • 南无教主释迦牟尼佛
  • 南无西方阿弥陀佛
  • 南无当来弥勒佛
  • 南无人月佛
  • 南无罗睺佛
  • 南无甘露明佛
  • 南无妙意佛
  • 南无炎明佛
  • 南无一切主佛
  • 南无乐智佛
  • 南无山王佛
  • 南无寂灭佛
  • 南无德聚佛
  • 南无天王佛
  • 南无妙音声佛
  • 南无妙华佛
  • 南无住义佛
  • 南无功德威聚佛
  • 南无智无等佛
  • 南无甘露音佛
  • 南无善守佛
  • 南无利慧佛
  • 南无思解脱义佛
  • 南无音胜佛
  • 南无梨陀行佛
  • 南无善义佛
  • 南无无过佛
  • 南无行善佛
  • 南无文殊师利菩萨
  • 南无普贤菩萨
  • 南无观世音菩萨
  • 南无大势至菩萨
  • 南无清净大海众菩萨

又复归依如是十方尽虗空界一切三宝无量贤圣(一拜)

礼念弥陀道场忏法卷第八


校注

[A1] 已【CB】巳【卍续】
[A2] 己【CB】巳【卍续】
[A3] 已【CB】巳【卍续】
[A4] 已【CB】巳【卍续】
[A5] 回【CB】迥【卍续】
[A6] 己【CB】巳【卍续】
[A7] 已【CB】巳【卍续】
[A8] 回【CB】迥【卍续】
[A9] 回【CB】迥【卍续】
[A10] 已【CB】巳【卍续】
[A11] 回【CB】迥【卍续】
[A12] 回【CB】迥【卍续】
[A13] 已【CB】巳【卍续】
[A14] 但【CB】伹【卍续】
[A15] 已【CB】巳【卍续】
[A16] 已【CB】巳【卍续】
[A17] 已【CB】巳【卍续】
[A18] 回【CB】迥【卍续】
[A19] 回【CB】迥【卍续】
[A20] 回【CB】迥【卍续】
[A21] 已【CB】巳【卍续】
[A22] 已【CB】巳【卍续】
[A23] 已【CB】巳【卍续】
[A24] 回【CB】迥【卍续】
[A25] 顷【CB】项【卍续】
[A26] 但【CB】伹【卍续】
[A27] 回【CB】迥【卍续】
[A28] 已【CB】巳【卍续】
[A29] 回【CB】迥【卍续】
[A30] 已【CB】巳【卍续】
[A31] 己【CB】巳【卍续】
[A32] 已【CB】巳【卍续】
[A33] 已【CB】巳【卍续】
[A34] 已【CB】巳【卍续】
[A35] 已【CB】巳【卍续】
[A36] 已【CB】巳【卍续】
[A37] 已【CB】巳【卍续】
[A38] 已【CB】巳【卍续】
[A39] 已【CB】巳【卍续】
[A40] 知【CB】和【卍续】
[A41] 已【CB】巳【卍续】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礼念弥陀道场忏法(卷8)
关闭
礼念弥陀道场忏法(卷8)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