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闻法趣入

上来归依三宝归依以后应该『多闻正法』这才能趣入佛道有以为佛法在乎修行听法有什么用岂不见楞严会上阿难尊者『一向多闻未全道力』不能免脱摩登伽女之难吗不知道阿难尊者问题在『一向多闻』而并不是闻一切圣典都说修学佛法非闻法不可如什么都不闻怎么会知道了生脱死怎么知道有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怎么知道有向上一著怎么知道这是佛教正法如一切都不听不闻连归依三宝也不会呢

由闻知诸法由闻遮众恶由闻断无义由闻得涅槃

这是圣典中赞叹闻法功德颂可说佛法中一切功德都由闻法而来说到『闻法』龙树菩萨说由三处闻从佛闻法从佛弟子闻法从经典闻法从佛及弟子闻法是亲闻语言的开示所以经上说『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不过释迦如来涅槃以后我们只能从佛弟子闻法了虽然十方诸佛——东方药师西方弥陀佛等现在说法但对于此时此地的我们除非已经闻法修行到相当程度是不可能亲聆佛说的从经典闻法就是自己『以古为师』从阅读经论中去了解佛法所以从佛弟子闻法或者阅读经教都称为闻法学佛法就从此下手

多闻正法略说有四类功德「由」于听「闻」正法能「知」道「诸法」什么是诸法如善法恶法有漏法无漏法等听了才知道这一切知道应该修集或者应该舍弃法是合法的意义——善听了佛法就知种种善法可以依著去修学「由」于听「闻」正法能「遮」止「众恶」——或是内心的恶念或是见于身语的恶行如听闻了正法知道什么是恶的有什么恶果就能将恶心息下来遮止恶心的现起「由」于听「闻」正法能制「断」种种「无」意「义」事有些外道虽有求解脱心却误入歧途修种种苦行——不食不卧裸形等以为修这些苦行可以得道他们自己修苦行也以苦行来教导学众这些苦行佛名之为无义就是毫无意义的自找苦吃的愚痴事听闻了佛说的正法自然就远离这些苦行正道修行不落外道窠臼了「由」于听「闻」正法如法修行能「得涅槃」解脱这样佛法的一切功德不是都由听闻而能得到吗

如器受于水如地植于种应离三种失谛听善思念

佛在开示正法时总是告诫听众说『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因为如听法而不能如法那就不能得到闻法的功德了现在举两个譬喻来说明听法时应离去的三种过失

初喻「如」在天下雨时以应量「器」——钵或杯盆等承「受于」雨「水」「应离」去「三种」过「失」如将钵或杯倒覆在空地上那雨水就不能进去如钵或杯中有秽汁毒素那即使受到了水不但无用而且还会害人如钵或杯有了裂缝那即使清净无毒也还是漏得一无所有这如听法的人如不注意不专心(如倒覆)那听了等于没有听虽然专心听可是心有成见有怀疑有邪执(如有秽汁毒素)那对于听受的正法不能生起功德反而会引發邪见毁法的罪恶心中虽没有成见疑惑可是内心散乱事务怱忙不久还是忘得一乾二净像这样的听法——有了三种过失那就不能得闻法所应得的功德所以说应该「谛听」应该「善思」应该善「念」

第二喻「如」在「地」上种「植」谷豆等「种」也有三失落在砂石上那是不会發芽的落在荆蔓丛生的土内即使能發芽也无法生长不久就枯萎了落在肥沃的土上没有莠草障碍可是没有深藏在土内不久就被鸟雀啄去了如播种而如此有什么收获呢听闻佛法也如此闻法——闻熏习就是出世心法种但如不注意领受或领受而与杂染心相杂或心虽清净而是不久又遗忘了——如这样的闻法是不会有结果的所以闻法而求有利益必须离去三种过失好好的听闻思惟忆念才得

病想医药想殷重疗治想随闻如说行佛说法如镜

当听法的时候要用什么态度来接受佛法呢释迦佛说众生身有三病——老心有三病——贪如来为此而出世换言之佛是大医王法是良药僧是护病者——三宝的出现世间是为了救济众生身心重病的所以听闻佛法的应该有这样的观想「病想」自己从无始以来就为身心重病所缠绕弄得求生不能求死不得生死死生苦痛无穷自身有重病所以有忧苦这是必须确定认识的如不觉得自己有病或觉得有病而不肯求医药那就与佛法无缘了「医」想知道自身有重病非一般人(外道)所能医治佛弟子——说法师才是能治此重病的良医所以亲近善知识恭敬供养如病人的信赖医师礼聘医师一样「药想」医生治病不是读读药方就有效要使用治疗的针药说法师也如此开示教导修行方法要依著法药去服用才能根治身心的重病否则如读药方而不服用那有什么用呢如经上说『我虽宣说极善法汝若闻已不实行如诸病者负药囊终不能疗自体病』四「殷重疗治想」生死大病真是病入膏肓幸遇良医良药也要久服法药才能见效可是有些学众希望立刻见效少少修习还不能解脱生死重病就失望而懈怠下来这样的不能励力进修那还有什么希望呢

佛法不是知识的传授更不是作为娱乐的消遣品佛法是认清自己有病而求良医法药的所以「随」所听「闻」的正法应痛下决心「如」所「说」而努力修「行」「佛」曾「说」过我说的「法」「如镜」子一样是要你反照自己的佛法这么说就得观察自己有没有种种过失种种功德如有过失就应该惭愧忏悔远离过失如没有过失应生欢喜心如观见自己有功德应该生欢喜心如没有功德应努力去修习总之听闻佛法是作为自己修持的准绳听法而能见于实行这是最重要的

趣入正法者应亲近善士证教达实性悲愍巧为说

正法虽可以从经典去了解但主要还是要从说法师去听闻法师的开导比起自己阅诵到底迅速而容易得多所以为了要「趣入正法」进求佛道「应」该「亲近善士」——善知识尤其是大乘善知识佛曾以『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说为预入圣流所必备的四大条件这可见亲近善知识的重要了

怎样才算是善知识呢这不是因为他徒众多寺院大相貌好或者是世法场中多知多识因为他有「证」德指三学修证——善戒清净成就定成就观慧成就「教」德深入经藏成就多闻能开示导引学众进修大乘正道「达实性」实性是正法的別名这或者由现证慧通达或是从闻思教理得通达「悲愍」有慈悲心不是为了名闻利养而是能清净(为利益众生)说法「巧为说」成就辩才能善巧方便的为众说法所以容易了解容易得益如成就这些功德那就是了不得的大善知识了可是末法时代全德的善知识是难得遭遇的而修学佛法却又不能没有师友所以不能不退求其次经上说如有八分之一的功德也可以亲近《涅槃经》说『四依』——四种可以为人依止的师长初依人虽没有断烦恼证实性但已能通达佛性义十六分之一总之末世善知识难逢如于佛法的行解有一分长处胜过自己也就不妨如法亲近了

观德莫观失随顺莫违逆佛说满梵行学者应尊敬

无论是全德的善知识少分功德的善知识如不能如法亲近都不能得应得的功德所以对于善知识要「观」察他的功「德」「莫观」察他的过「失」如听受善知识的教导或从举止动静待人接物处去学习只要有一分长处就注意他的长处而修学这样虽然是少分功德的知识也可以得到法益反之如不观功德专在善知识的缺点上著想不是这样不对就是那样不够那虽然逢到全德的大善知识也毫无利益因为全德善知识也不能一切圆满没有一些缺点的所以亲近善知识应随时提醒自己来这裡做什么不是为了寻求知识的过失而是想学习师长的长处能这样就到处有师长可亲近随处都能得益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也就是这个意思

亲近善知识扼要的说要「随顺」师长的意旨使师长欢喜切「莫违逆」师命就是师长有所呵责也应受责不可生嫌恨心恚恼心怎么能使师长欢喜呢要随力供养种种财物为师长服劳务照著师长的开导教授去修行佛法的恭敬亲近善知识完满的表现『尊师重道』的精神假使师长要你作种种非法呢那是不应该随顺的但应该婉转的说明不能奉行的意思修学佛法如不能如法尊敬师长想得到佛法的功德那是完全不可能的如经上说『若彼于师住嫌恨心或坚恶心或恚恼心能得功德无有是处

某次如来赞叹善知识的功德阿难说『半梵行者所谓善知识』「佛说」『莫作是言纯一「满」净「梵行」清白所谓善知识』阿难的意思亲近善知识那清净梵行可说已完成一半了可是佛的意思亲近善知识可说圆满清净梵行已经完成佛是怎样的重视善知识所以「学者」「应」该「尊敬」供养善知识亲近善知识的功德《华严经》等都说得非常详明

离彼三途苦不生长寿天佛世生中国根具离邪见

古人说『善知识难遇佛法难闻』遇到这难得的良好机缘切莫看得太容易了要知道得闻佛法要离八难才得要脱「离」地狱傍生饿鬼——「三途」的「苦」报如生在这三恶道中就没有听法的机缘了虽然大力鬼王龙王等也有来听法的但是机缘太少而且还不能出家受戒随佛修行要「不生」在「长寿天」中无色界有四天——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色界有无想天寿命都极长如非想非非想天的寿命有八万大劫这些都是没有机缘听法的据《增一阿含经八难品》说凡是生天的都称长寿天都是难得闻法修行的所以上不生诸天下不堕三途唯有人身才能逢此难逢的佛法不过生得人身也还要五生逢「佛世」——佛出世与佛法住世的时代如生在佛出世以前佛法衰灭以后那人身也无缘闻法修行了还要「生」于「中国」中国对边地而说凡有佛或僧众弘扬佛法的地方就是中国反之便是边地如生长边地没有佛法那虽然与佛同时也不能闻法修行还要六「根具」足如眼盲耳聋舌不能说话心狂或暗钝到不能明了事理那虽然佛世生在中国也是徒然了虽没有上来所说的障难可是生长邪见家或是生长外道教区外道家庭或是颠倒邪见久习成性那也还是与佛法无缘所以说「离邪见」这八事平常称为八难是学佛的障难依梵语应译为『八无暇』就是八种没有修学佛法的时机这样我们不落八难是应该怎样的欢喜呀

生死流转中人身最难得忆梵行勤勇三事胜诸天

有人把人生看得太无意义了或是知能低或是环境坏于是自怨自恨自虐不能發心来修学佛法不知道在这「生死流转」的五趣「中」「人身」是「最」为「难得」的这是希有难得的机会如看轻自己而空过了实在是太不值得人身的难得可从两方面说在生死流转中生恶趣的多如大地土生善趣的少得如爪上的灰尘生善趣的如生天上就长期受乐等到从天殒没又是堕落的多所以人身的难得譬如盲龟的浮沈大海中海中飘著一块木板中间有一孔盲龟伸出头来恰恰在木孔中这是怎样的难以遇到流转生死而得到人身也是这样的不容易

还有人身虽有种种苦痛不如意事但实是很难得的据经上说人的「忆」念「梵行」「勤勇」——「三事」不但不是三恶道所及还「胜」过「诸天」多多人能忆念过去保存历史的经验因而人类的思考力推理力特別發达这叫做忆念胜人能不计功利克制自己修习梵行——清净行使自己的身心清净合理有利于人群等为了这克己牺牲都愿意人类的道德精神非常伟大叫做梵行胜人类为了达成某一目的能忍苦忍难精勤勇猛的做去非达到目的不止这叫勤勇胜儒家说智仁勇为人类的三达德与佛说大体相同所以人为众生中最可宝贵的成贤成圣成佛作祖都是尊重此人类的伟大而努力向上所作成的经上说如诸天命终其他的天就说『愿得生于安乐趣中』他们所仰望的乐土就是人间人身还是诸天所仰望的乐土怎么生而为人反倒自怨自卑空过此生呢

难得今已得精勤修法行莫使入宝山垂手叹空归

人身「难得」「今已得」到了那应该怎样的欢喜把握这难得的时机「精勤」的「修」习正「法行」呢生命是无常的经说『人命在呼吸之间』切勿等待明日明年或者将来趁此大好时光在佛法门中勇往直前的行去才能于佛法有所得益「莫使」悠悠忽忽空过一生等到一息不来于佛法中还是一无所得如「入宝山」见种种奇珍异宝却不知急急的拣取受用等到时间到了离开宝山这才「垂」著一双「手」徒然的懊悔慨「叹」「空」空的「归」去生前不努力临死徒伤悲这有什么用呢

闻法而發心随机成差別

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而發心」来修学由于众生的根性不同一味的佛法也就「随机」差別而「成」为种种「差別」了说到發心就是立定志愿所作所行以所愿为目标而前进發心并不是偶然的起心动念要發起信愿达到坚定

如来或大菩萨说法时如听者为一人那当然应机说法适合听者的根性授以浅深不同的法门如在大众中如来有不可思议的神力所以在听众听起来都各以为佛说他能懂的语言说他要听的法门所以说『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在这种情形下不妨说闻到什么法门自己便是适应于这种法门的根机了可是一般说法师不易有『一音说法』的能力也不一定有识別根机的能力那只有弘扬自己所解所行或大多数能解能行的法门听众听到这样法门便不一定是适应这一法门的根性了有的从经典去闻无论是随手取来或是循序而读或是听人说而选读都不能说遇到什么就是什么根机了例如西藏密法盛行南方小乘盛行中国从前禅宗盛行几乎到处如此你能说西藏都是密宗根性南方都是小乘根性中国从前都是顿悟的根性吗所以自己是什么根性主要依自己所發的心愿而定切不要读诵受持某种法门便自以为是什么根机了从前西藏有一喇嘛修习成佛的密法结果却证了声闻果有人以此事问善知识善知识说修密法而证小果总算还好还有修习密法而成天魔外道呢所以不要偏执什么法门是大是妙还是检点自己的發心要紧

下求增上生现乐后亦乐中發出离心涅槃解脱乐最上菩提心悲智究竟乐

关于向上的發心修学真是万別千差说不能尽但归纳起来不外乎三类增上生心出离心菩提心这就是弥勒菩萨所说的下士中士上士

佛法中「下」品人(这是佛法中的下品在一般世间是上品)的發心是「求增上生」心什么叫增上生就是来生所得的果报比起今生来要增胜一些上进一些例如相貌寿命名誉财富权位眷属知识能力身体的健康家庭的和乐朋友的协助等这一切都希望来生比今生好得多在佛法中这是不彻底的但却是正当的因为这确是以正当的方法求向上的进步这裡面还分为二类愿生人间愿生天上这种人天乘根性求「现」生「乐」更求「后」生「乐」因为依佛法修持能得现生安乐来生也能得善报不过在某种情形下但求后生福乐就是现生刻苦一些牺牲一些也未尝不可所以现生乐而后生乐的最为理想不得已现生苦而后生乐也不要紧至于现生享受而来生受苦或者现生冤枉受苦而来生苦痛无边那不属于如来正法而是颠倒邪行了以人天的福乐为目标因此發心为此而修行都属于佛法的下士凡發此增上生心那纵然修持出世法也不过人天福报反之如有此愿而却造作种种恶行那是业力强大下堕三途想求增上而不可得了

「中」品人士「發」的是「出离心」增上生心的人天果报虽说不落恶道而且是向上进步但进步又进步终究在三界以内流转并不能到达究竟地步如生天的从欲界而色界从色界而无色界一直生到非想非非想天再也不能上进一旦业力享尽又开始堕落由此深刻理解感觉得『三界无安犹如火宅』而發起出离三界生死的志愿能这样發心修集出世的法行那就能了脱生死得「涅槃」的「解脱乐」解脱乐是从离去烦恼而得到的与世间乐的乐极生悲乐去苦来完全不同这是彻底了脱生死不再流转比起下士的人天善果彻底究竟得多这裡面又分二类声闻乘缘觉乘合称为『二乘』發心与结果大体相同上面说过發出离心的虽修大乘胜法而充其量也不过证得小果反之如發出离心而不修出离行或者造作非法恶行那又是业力胜过愿力连人天善报也不可能呢

「最上」品人發的是大「菩提心」梵语菩提是觉悟的意思如来果位的一切功德称为『无上正等菩提』是以大觉为中心而统摄一切功德的發菩提心就是上成佛道的大志愿中士的出离心虽说是究竟的但还不够高尚这犹如船舶在中途失了事大家落在水裡如有人不顾一切尽力游登岸上望著水中的难友们无动于衷自己舒适的躺下来休息从脱险来说那人是成功的从人类的德性来说这人是不圆满的所以有人不愿独善其身不愿个己解脱而發愿来自救救人自利利他希望能与一切众生同登彼岸但这要怎样才有可能呢唯有佛能完成此一大志愿佛的大智大悲大愿大力才能彻底的救度众生这样就以佛为榜样而發成佛的大志愿这就是菩提心菩提心發起了修菩萨行自利利他到究竟圆满时——成佛有大「悲」大「智」能得最极「究竟」的大涅槃「乐」本著这上成佛道下化众生的目标而發心修行才是佛法中的上上發心上上品人希望学佛同人大家能以此为目标而修行

依下能起上依上能摄下随机五三异归极唯一大

佛法虽有下上法的分別但从究竟的意义——一切无非成佛之道的立场来说这不是独立的不相关的而有著相依相摄的内在关系如图

        ╭────╮        │一大乘法│        │ (上)│      ┌─┘----└─┐      │  三乘共法  │      │   (中)  │    ┌─┘--------└─┐    │    五乘共法    │    │     (下)    │    ┴────────────┴

这一三层的高塔由底层到最高层有著相依相摄的关系从相依来说依底层为基础才能建立中层依(下)中层为基础才能建立上层如一心想建最上层而不从下中建起那一定是脱空妄想永不成就这样在佛法的三类中也是「依下」士法「能起」中士法依中士法能起「上」士法这如龙树菩萨说『以得增上生渐得决定胜』决定胜就是中上的究竟解脱法这一次第本是《阿含经》中所说的『诸佛常法』提婆菩萨也说『先遮止非福中间破除我后断一切见若知为善巧』遮非福是离恶行善的下士法破我是无我解脱的中士法断一切见是尽一切戏论的上士法能知这一先后次第才能于一切佛法而得善巧所以提婆菩萨又说『正等觉说此方便如梯级

从相摄来说如三层塔的建立有中层就有下层有最上层就一定有中下层所以在佛法中「依上」士法「能摄」得中下士法依中士法一定能摄得「下」士法如《法华经》中说二乘为三百由旬大乘为五百由旬然五百由旬中就含摄得三百由旬三百由旬就是五百由旬的中站这一相摄的见地为贯摄一切佛法善巧一切佛法所必须的太虚大师称下士法为五乘共法中士法为三乘共法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称下士法为共下士道中士法为共中士道这一『共』字就是汉藏智者不谋而合的正见也就是相依相摄的标帜

依上面的道理所以从适应众生来说佛法是「随机」方便有「五」乘——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的不同或著重出世法佛说有「三」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的別「异」根机不同法门当然也有不同了然从如来出世本怀来说一切法门无非成佛之道「归」宗究「极」「唯」有「一」乘或「大」乘这不是说一切众生都要成佛归根结底有一乘法就得了这是说从佛法归于究极的立场说一切(上中下)佛法都是成佛的一乘——大乘法例如声闻乘(中士)的修出离行得涅槃果而佛在法华会上认为这是方便说其实就是大乘法所以说『汝等所行是菩萨道』《大智度论》也说『二乘智断即是菩萨无生(法)忍』又如《法华经》说『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等一香一华的供养一举手一低头的敬礼一称佛名这些人天善法(下)在同归大乘的立场都是成佛的一乘法

一乘与大乘有些人觉得不同其实是一样的如《法华经》及《胜鬘经》都说一乘法有时也就称为大乘不过大乘一名多用在与二乘相对处而一乘多用在一切都要成佛的说明上同样的情形如著重因位就称为菩萨乘如著重果德就名为佛乘这只是随义而立名不同在修学佛道的全体历程上都先后贯摄而没有胜劣的差別

不滞于中下亦不弃中下圆摄向佛乘不谤于正法

佛法的始终次第上来已简略说明所以修学佛道「不」应该「滞」留「于中」「下」士的历程上如滞留于中士下士法就成为人天道小乘道而不能契合如来说法的本意了如从新竹来福严精舍停滞在半路上虽说风景幽美但不登观音坪不到福严精舍怎能见山色湖光海波塔影呢發菩提心以成佛为目标也就「不」应该舍「弃中」士及「下」士法因为这一切都是菩萨所行道都是成佛的法门有些人求高求妙以为大乘不需要中下士法不知道弃舍了三百由旬怎能到达五百由旬的宝所呢因此经历菩提正道的修学者要「圆」满贯「摄」一切——中下法而同「向」于「佛乘」切「不」可好高骛远谈玄说妙在一味的无边法门中横生枝节以致「谤于正法」毁谤正法有两类人以为某经某法不是佛法这类谤法可说人人都能發觉知道远离有人以为我是大根机不需要中下法有以为因果善恶等法门为下愚人说与我无关有以为大乘法中只要某部经(甚至是其中的半部)某佛某咒就好了有了某经某佛某咒就等于一切佛法再不用其他了有以为只要真实修行不要闻思经教这些人可说是异途同归都是舍弃了无边经典舍弃了无边行门取一滴水而弃大海却自以为大海尽在于此这在他们个人愚痴锢蔽似乎过失还小而对于佛法的弘扬却成为大障碍这一类的毁谤正法由于不识佛法纲宗论上说『无慧之信增长愚痴』愚痴是怎样可怕呀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成佛之道(卷2)
关闭
成佛之道(卷2)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