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三乘共法
三乘共法,是出世间法,是建立在五乘共法的基石上的。如不备人天功德,沈沦在三恶道中,当然不能發心了脱生死。即使现生人间,如作恶多端,无惭无愧,害人害世,丧失了人性;连做一平常人都不成,还会發心了生死吗?所以成就人天功德的,才能修学出世间的三乘共法。五乘共法,上面已说过了,现在来叙述三乘共法。
出世间的三乘法,根本在出离心,要首先学习發起。世间的一切,是不永恒的、不彻底的、不自在的,也就是世间——众生是苦的。肯定了世间彻底是苦的,才会引發出离心。照一般的感受经验来说,世间有忧苦的,也有喜乐的,也有不苦不乐无所谓的,这是不能说人生世间都是苦的。要知道,『世间是苦』这个论题,是深一层的看法。佛在经上说:『以「一切行无常」故,「说诸」所有「受」悉「皆」是「苦」。』从表面看,虽有苦受、乐受、不苦不乐的差別,但深刻的观察起来,就不能不说一切是苦。因为世间的一切,不问是身心、是器界,是个人、家庭、国家,这都是迁流的、造作的。都是因缘和合所作的,所以说造作。都在生灭、生死、成坏的过程中,所以说迁流。迁流造作的,名为行(事象)。这一切行,都是无常的,不永久的。从『诸行无常』去看,那么现前的忧愁苦恼,不消说是苦的了(佛称之为苦苦)。就是一切喜乐,如财富、尊荣、健康、聪明……,虽然感到了满足,但到了变化的时候,苦就跟著来了(佛称之为坏苦)。就使是不苦不乐、平淡恬静,既然不离迁流变化,迟早免不了苦。正像航行大海中,烂醉如泥,但直向礁石危滩驶去,你说熟醉不知苦乐的旅行者,不是可悲哀的吗(佛称之为行苦)?所以从这一切行是无常的、不永久的、不彻底的、不可保信的观察起来,就不能不说『诸受皆苦』;不能不说:世间如火宅,三界如牢狱。
修学佛法的,如有这种深切的认识,那么无论怎样喜乐,也不会留恋。就是上升天国,尽情享受,也不感兴趣。「缘此」就能發「生厌离」生死的决心。有了这样的认识,引發这样的意欲,从学习中养成了坚强的志愿。苦哉!苦哉!这世间不是安乐乡;不但不能永久的住著,简直一刻儿也住不下去。正像处身在火宅当中,急于要逃出火宅一样。这种厌离心生起来,成为坚定的志愿,就会「向于解脱」生死的大「道」,走上了脱生死的境地。没有这种出离心,一切修行、一切功德,都只是世间法。有了出离心,那一切功德,就被出离心所摄导,成为解脱生死的因素,称为『顺解脱分善』。这就是说:这种善根,已成为随顺趋向解脱的因素了。出离心是出世法的根本,口口声声说了生死的学佛同人,应反省自己,看看自己有没有这种心情。
發出离心而修出世法的,根机并不一致。统摄来说,佛「随」顺听众的「机」感不同,安「立」了「三乘」的差別。三乘是: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法华经》等,从特殊的意义说:佛为声闻说四谛,为缘觉说十二缘起,为菩萨说六波罗蜜。其实出世法都是观甚深义——四谛与十二缘起的,不过在菩萨道中,著重广大行的六波罗蜜多而已。
在这三乘共法中,「正化」的是「声闻」乘;菩萨与缘觉,可说是旁化。因为在三乘共法的《阿含经》等,仅有二位菩萨:一、未成佛前的释迦菩萨,说法时已经成佛,是说法的教主,并不是受教者。二、弥勒菩萨,在释迦佛的法会中,受记作佛。如果说佛说三乘,那么当前的菩萨行者,只有这弥勒一人而已。六(十)波罗蜜,那是古德(『先轨范师』)传来的本生谈,也不知道是给谁说的。缘觉根性,也并不太多。缘觉原是无师而独觉的,是不用秉受教法的。但缘觉根性的大迦叶等,在释迦佛出世说法时,也作了佛的弟子;总算在佛的声闻弟子中,有些是缘觉根性。所以专从此土的释迦佛法来说,主要是声闻乘。在古代,声闻就是佛弟子的通称,也就是听闻佛的声教而悟道的。有这种意义,所以天台宗称之为三藏教,因为这也有菩萨,不但是小乘的;贤首宗却称之为小教,因为事实上,是以小乘声闻法为主的。从释迦佛法的显了边说,虽然如此,如从十方三世一切佛的佛法来说,修学出世法的,确有声闻、缘觉、菩萨的三乘教法。
在佛的声闻弟子中,也有种种的根性,先说在家与出家的二类。
释尊的时代,印度社会的风尚,正走上极端的路子。有的是乐行者,就是纵欲的享乐主义者,这是大多数。大家在物欲的追求中,争取、享受,为无穷的欲望所奴役。最极端的,有庸俗的顺世外道,还有性欲崇拜的遍入外道,以男女交合为大乐,看作解脱生死的妙法。相反的是苦行者,就是禁欲的克己主义者,这如各沙门团。当时的出家外道,最极端的,是耆那教徒。他们过著极端的苦行,有的不穿衣服;有的冷天卧在冰上,暑天晒在太阳下;或者睡在荆棘上。吃的,有的不吃熟食,专吃野菜水果;有的喝水;有的服气。戕贼自己的身心,被看作神圣的修行。释尊初转法轮,首先揭示了不苦不乐的中道行,认为极端的乐行与苦行,都不能使自己的身心正常,不能引导到解脱的境地。所以佛的真「解脱道」,是「远离」那「苦」行与「乐」行「二边」,而保持那中道的以智化情的生活——克制自己,而不可戕贼自己;受用维持生存所必须的享受,而不可放纵。唯有这样,才能引上解脱的正道。
佛以中道行为正鹄,而当时的根机,是有偏苦、偏乐倾向的。适应这不同的根性而引导他,所以声闻弟子,就有在家与出家二类。在家与出家,主要是生活方式的不同。当时,佛为大众说法,有的听了法,或者悟了真谛,就自愿归依三宝,作佛的在家弟子。有的听了法,或者悟了真谛,就自愿随佛出家,作佛的出家弟子。在信仰、修行、证悟上,在家与出家,是没有差別的。那为什么有的自愿在家,有的自愿出家呢?这就是由于性情及生活好尚的不同。所以,佛为了随「顺摄」受「乐行者」,有在家弟子。他们照样的夫妻儿女,还是从政、从军、农工商贾,过著「在家」的生活。如频婆沙罗王、末利夫人、须达多长者、质多长者、黎斯达多大将等,虽过著在家生活,却「修」学佛的正「法行」,如三归、五戒、定、慧等。只要有出离心,虽过著丰裕的生活,但不碍修行,一样的了脱生死。一方面,为了随「顺摄」受「苦行者」的根性,有出家弟子,多数是从出家外道处转化来的,如五比丘、摩诃迦叶、三迦叶、舍利弗、目犍连等。他们惯习于出家,过著严肃的生活:少欲知足、不畜钱财、不近淫欲,这才自愿作「出家」的「沙门」。沙门是梵语,勤息的意思,是各种出家者的通称。但这是大概的分类,如动机不纯,或被动的出家者,就有乐行根性的。如佛回到故乡,释迦族的年轻子弟,大批来出家,如阿难等,精神上就与大迦叶等不同。同样的,在家弟子中,也有过著严肃生活的。总之,顺乐行的在家也好,顺苦行的出家也好,只要有出离心,过著不过分纵欲、不过分苦行的中道生活,都是佛的声闻弟子。依法修行,都有证得声闻道果,解脱生死的可能。
在这出家人中,也有不同的根性,表现不同的风格。「或」者是爱「乐独住」的,名为无事比丘(阿兰若比丘)。他们住在山林旷野,塚间住、树下宿,或者是简陋的草庵。吃的、穿的,都非常清苦。不愿与大众共住,免得人事烦心。甚至不愿意乞化,不愿意说法。这类独住比丘,都是自利心重,急于修习禅观的。此外,「或」者是爱「乐人间住」的,名为人间比丘。这是大众和合共住,不离僧团;大都住在近郊,经常游行人间,随缘在人间教化。虽还是一样的精勤修行,但过著集体生活,与社会保持密切联系。佛教的發展,主要是人间比丘的功德。
如释尊常与弟子共住,游行各国,教化众生,是人间比丘的榜样。佛也曾独处三月,修习安那般那,便是独住的榜样。依佛法的真意义来说,独住,是要内心离烦恼而住;否则怎么安静的环境,也还是妄想散乱。反之,如心地安静解脱,独住也得,大众住而人间游化也得。但在学者的根性偏好中,显出二大类不同;这也近于独觉与声闻的不同风格。
这又是两大类的根性不同,是通于在家、出家的。在声闻弟子中,「或是随信行」的,是钝根;「或是随法行」的,是利根。信与智,是学佛所不可缺少的功德。有信又有智,是佛法与外道(基督教等)的最大差別。信是情意的,智是理性的,学佛的要使这二者,平衡进展到融和。因为『无慧之信,增长愚痴』;『无信之慧,增长谄曲』。佛法说信智一如,但在学者的根性来说,有是重信的,一切以信为前提而进修的;有是重智的,一切以智为前提而进修的。所以虽然究竟的目标一致,但下手时,信与智不免偏重,形成了佛弟子的二大类。
『行』,是由于一向的惯习而造成特性的意思,如『贪行』、『嗔行』等。所以,随信行是个性惯习于信顺,一切随信心而转的。这类根性,如遇到了佛法,师长只要叫他怎么做去就得了。他并不想追求所以然,怎么说,就怎么信、怎么行。这类根性,切勿给他详细开示,说多了不但不感需要,有的反而糊涂起来。真是『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主要是亲近善知识,依师长的教授而修学的,简单直捷,提起便行,从修习的经验中,渐长智慧。可是法行人就不同了,他是一向惯习于理性(法)的,先要追求所以然,打破沙盆问到底。听了师长的教导,要加上自己的观察、推求、參证经论。有了深刻的理解,这才深信不疑,精进修学。这类的根机是利根,因为法行人更有引导人进修的能力。这二类根性,都是信智不离的,但不免偏重。不但初学的如此,就是证了果,也还是个性不同的。
上面说到,發出离心的,有声闻、缘觉、菩萨,有在家的、出家的,有独住的、人间住的,有信行人、法行人。「虽」然有这「种种」不同的根「性」,表现的风格不同,只要他真能發起出离心,就「同」样的能「修出离行」,达到解脱生死的目的。
一般人,总以自己的个性、自己的偏好去衡量一切,而不知学佛(这还是共三乘的)是有不同类型的。这才重信的,把专究法义的法行人看作不修行,而自己才是利根;重视慧解的,把重信者的信行看作盲修瞎炼(这可能是盲修,要看师长的教导怎样)。又如有的偏重山林,赞美精苦的生活,甚至说『行必头陀,住必兰若』,轻视人间比丘。而游化人间的,又每每轻视独住比丘,说是自私自利。又如在家与出家的,也常因观点的不同而互相轻毁。过去,佛教是偏重出家的。不问是否能适合出家的生活,是否能少欲知足,是否对利养心与眷属心能不太染著,大家来出家了,而多数不合于出家的性格,这才僧格低落了。不是争名利,便是图享受。打著弘法利生的招牌,实际是争地盘、打天下,或者摄受徒众、争取信众,造成与佛法无关的派系恶果。也许做在家弟子,还适当得多,可以多修集些功德呢!总之,学佛是有不同根性、不同风格的,所以应尊重別人,更应该认识自己。
先来说明出世三乘共法的总纲。「佛说」的法门,虽然是随机说法,无量无边,但归结起来,所说的「解脱道」,不外乎「四谛与缘起」法门。离开了这,是没有出世佛法的。谛,是不颠倒,所以也有确实的意思。佛的出世法门,是以苦、集、灭、道四者,正确的开示了人生世间的特性(苦)、世间苦恼迫切的原因(集);说明超越世间、消除一切苦迫的境地(灭),以及达到灭除苦恼的方法(道)。佛的出世法,主要是以四谛来说明的。佛法是信智相成的,决不说信了就可以得救。我们必须认清人生的苦迫性、苦痛的原因,这才能从消除苦痛的原因中,体验真理,而得到解脱,不再受无限生死的苦迫。说到缘起,并非与四谛各別的。主要是从苦迫的现实,而层层推究,寻出苦痛的根源,發见了苦因与苦果间所有相生相引的必然轨律。这就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病死。这是典型的十二缘起说,实在就是苦与集的系列说明。缘起,是说这些(苦、集等)都是依缘(关系,条件,原因)而才能存在的、發生的。所以可从因缘的改变中,使它消解而达到解脱,这就是灭、道二谛。所以,在下文的说明中,以四谛为纲,而同时说明了缘起法门。
一般以为:四谛与缘起,是小乘法。不知大乘的「甚深诸佛法」,也都是「由是而显示」出来的。约偏重的意义说:小乘法著重于苦与集的说明;大乘法著重于灭与道,特別是灭的说明。就以大乘的中观及瑜伽二宗来说,中观者对于空性,瑜伽者对于缘起,都不曾离开了四谛与缘起一步。经上说得好(《胜鬘经》):小乘是有量的四谛、有作的四谛;大乘是无量的四谛、无作的四谛。又说(《涅槃经》):下智观缘起,得声闻菩提;……上上智观缘起,得佛菩提。佛法不出四谛与缘起法门,只是证悟的偏圆、教说的浅深而已。
四谛,就是「苦集与灭道」。这四者,经中称为「四圣谛」。人人都有苦恼,人人都有烦恼(集),为什么偏说四圣谛呢?从事实来说:苦是人生世间的苦迫现实;集是烦恼与从烦恼而来的业力;灭是灭除烦恼,不再生起苦果;道是戒、定、慧,是对治烦恼、通达涅槃的修法。但这些,唯有圣者才能从事实中体认出来,确实的证见它。所以《涅槃经》上说:凡夫有苦而无谛,圣者有苦有苦谛。又如《遗教经》说:『佛说苦谛,真实是苦,不可令乐。集真是因,更无异因。苦若灭者,即是因灭,因灭故果灭。灭苦之道,实是真道,更无余道。』人生世间的苦恼性,烦恼的招集性,涅槃的灭离性,戒、定、慧的对治性、能通(涅槃)性,是确实的、必然的、绝对的,唯有圣者才能深切体悟到,『决定无疑』,所以叫做四圣谛。
四谛中,先说苦谛,这是现实的身心世界为我们所应该首先体认的。「苦」是逼恼的意思,逼切身心而致困恼不安的。佛曾说了种种苦的分类,但从人类的立场来说,最切要的是八苦。一、所「求不得」苦:无论是名誉、权位、眷属、财富……,这是人人所希求的,可是却常常是求之不得。希求而得不到,是苦恼;有了,得到了,希求它不致失去;或發生困难而希望不要它,可是却不如心愿。经上说『所欲若不遂,恼坏如箭中』,就是求不得苦。这是我们在对于外物关系所引起的困恼。二、「怨」憎聚「会」苦;三、恩「爱別离」苦:这是我们在对于社会(可通于五趣)关系所引起的困恼。意见不合的、相怨相恨的,不见倒也耳目清净,可是却要聚在一处,共住、共事、共谈,无法谅解而却又无法离开,真是苦恼之极。反之,父母、兄弟、夫妇、儿女、朋友,最亲爱的,却不能不生离死別,常陷于远地相思或『此恨绵绵无尽期』的失望回忆中。四、「生」苦;五、「老」苦;六、「病」苦;七、「死」苦:这是我们在对于身心所引起的困恼。一般人总以为生是可乐的,老、病与死亡才是悲哀的;不知道生了就不能不老,不能不病,不能不死。老、病、死由生而来,那生有什么可乐呢?生是苦根,老、病、死如枝叶花果一样。从根芽到结果,都是苦的。
从我们对外物、对社会、对身心的关系中,分別为七种苦。如推究起来,这些苦,「总」是「由」于「五蕴聚」而有。五蕴,是五类(五聚)不同的事素,也就是我们身心的总和。这五蕴自身,存在著一切苦痛的症结;在对外物、对社会、对身心,就不能免于上说的七苦。我们所以有一切问题、一切苦恼,并不是別的,只是因为有了这个五蕴——身心自体。五(取)蕴是苦恼的总体,与前各別的七苦,合称为八苦。
┌─对外物所引起的───所求不得苦 │ ┌─怨憎聚会苦 五取蕴苦─┼─对社会所引起的─┴─恩爱別离苦 │ ┌─生苦 └─对身心所引起的─┤ 老苦 │ 病苦 └─死苦
上文「所」说的「五蕴」,是五类不同的事素。同类相聚,每一类都包括了很多的事素,所以叫蕴,蕴就是聚集的意思。佛说到苦谛,每约五蕴来说。经中曾说:五蕴像五个拔刀的贼,这正是使众生苦迫,而无法逃脱魔区的东西。五蕴到底是那五类呢?是「色受想行识」。一、色蕴:色的定义是『变碍』,是可碍又可分的。有质碍,就是有体积而占有空间的;有质碍,就是可分析的、可破坏的:这就是现代所说的物质。但从物质生起的能力,佛法也称之为色。虽然所说能力化的色,指善恶行为的潜能,然与现代所说的『能』,也很有类似的见地。二、受蕴:受的定义是『领纳』。在内心触对境界时,领受在心,引起内心的情感,感到或苦或乐的,叫做受;受就是内心的情绪作用。三、想蕴:想的定义是『取像』,就是认识作用。在认识境界时,内心就摄取境相,现起表象作用;再加构想、联想等,成为概念;依此而安立种种的语言或文字。四、行蕴:行的定义是『造作』。在对境而引起内心时,心就采取行动来对付,如经过心思的审虑、决断,發动为身体的、语言的行动。行,本是思心所,是推动内心去造作的心理作用——意志作用。因此,凡以思——意志为中心的活动,所有一切复杂的心理作用,除了受、想以外,一切都总括在行蕴裡。五、识蕴:识的定义是『了別』——明了、识別。我们的内心,原是非常复杂的。把不同的心理作用分析起来,如受、想、思等,叫做心所;而那内心的统觉作用,叫做心。此心,从认识境界的明了、识別来说,叫做识;所以识是能识的统觉。色是物质的,受、想、行、识是精神的;轮回在生死中的众生,就是这五蕴。我们所自以为是我,或是我的,其实都离不了五蕴,不外乎身心的活动,物质与精神而已。
众生的五蕴,叫五取蕴,因为是从过去的取——烦恼而招感来的。从取烦恼而生的,本质上已免不了苦痛。而现在有了这五取蕴,由于取烦恼的妄想执著,所以又苦上加苦。佛说有『四识住』法门:我们的「取识」(与烦恼相应的识),是不能没有境界的。取识的境界,不外乎四事:物质的色;情绪的受;认识的想;造作的思。取识在这些物质的或精神的对象上,一直是「处处住」著,看作可取、可得、可住、可著的。取、得、住、著,都表示取识与对象的「染著」,像胶漆的黏著似的,「不能」脱「离」。识对境界有了染著,那境界的每一变动,都会引起内心的关切,不能自主的或苦或乐,当然是免不了苦痛。树上的叶子落下,你可能并无反应,那因为你没有看作与自己有关的。如心爱的人,心爱的权位、财富……,尤其是最关切的自己的生存,受到威胁,或濒临死亡的边缘,那就会感到无比的痛苦。这因为你染著他,看作自己或自己的。取识的对境染著,正像陷身于网罗或荆棘丛中一样。总之,识是能住著的,色、受、想、行是所住著的;总合为五蕴,就是一切苦痛的总汇。
众生的身心自体,就是苦恼的总聚。除了五蕴的开示而外,佛又有六处说(又十二处)、六界说(又十八界)。所以「此」苦聚,「复由六处」来开示。六处,是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意处。六处又叫六根,都是『生长』的意义。六处是身心自体的又一分类,说明了由此六根门,摄取境界,發生了別的识。六处是认识活动必经的门户,通过这六根门,才能發生认识。如眼、耳、鼻、舌、身,是物质的,是能见色、闻声、嗅香、尝味、觉触的生理官能,佛说是极微妙的色法,所以应该是神经。意是能知一切法的心理官能,心识的源泉。众生的认识,是不能离开六处而成立的。六根能摄取六种境界,就是色、声、香、味、触、法。依六根门而摄「取」六「境」,就能發「生」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六识是依六根而發生的,六根是增上缘;也是缘六境而發生的,六境是所缘缘。因为根与境对了別的识来说,都有生长的作用,所以也可以总合六根、六境,名为十二处。不过从众生的身心自体来说,经中大都著重眼等六处。六处为根门,这才取六境而生六识。等到六识起来,不但是了別境界,而且是烦恼相应,取著境界。取著境界,这个自心身体,就陷在苦痛的深渊了!
对于苦聚的身心自体,佛「或」著重于物质的分类,而说「六界和合」。如说:『四大围空,有识在中,数名为人。』六界,是六类,是构成众生自体的六项因素;界是种类或因素的意义。六界是: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也叫六大。地、水、火、风四(大)界,是物质特性的分类,意义有深有浅。从浅近处说:身体的骨肉等坚硬性,是地界;血汗等润湿性,是水界;温热性,是火界;呼吸运动等轻动性,是风界。这是物质——生理的一切。空界,是空间。如脏腑中空隙,眼耳鼻口等空隙,以及周身毛孔,都是空界。换言之,物质的身体,是充满空隙的。识界,就是了別、取著的六识。有了这六种因素,就成为众生。
众生成就的身心自体,经上每说『得蕴,得界,得处』,这是众生苦聚的一切。有了这,就有了生命(约通俗说),也就有了苦迫。这正如老子说的『吾有大患,为吾有身』。但在外道的思想中,除了这身心现象而外,还有永恒不变的『灵』,或者叫『我』,才是流转于地狱、人间、天国的主体。其实,这是众生愚痴的幻想产物。「世间」众生在生死六道中受「苦」,苦因苦果的无限延续,更没有別的,「唯」是这蕴、界、处而已。
在佛说苦聚的开示中,一、指出了这是彻底的苦迫性,『真实是苦,不可令乐』。如不给以彻底的修治,是没有任何希望的。二、指出了苦聚的事实,众生才能从『灵性』、『真我』的神教迷妄中解脱出来,才有解脱自在的可能。修学出世的圣法,这是必要而首先应该深切解了的。
以下,说明集谛。集,是为因为缘而生起的意思。众生世间的「苦」果,为什么会不断的「生」起呢?这是「由」于「业集」。业,是为善为恶的行为(表业),又从善恶行为而引起的潜力(无表业)。因业力的积集,苦果就从业力而集起了。但「业集」又为什么生起呢?这是「由」于「惑」。惑,是迷惑,是烦恼的通称。因众生内心的不良因素,烦动恼乱,这才有业的集起。
说到这,应该了解一个重要的问题。要知道,业力的招感苦果,烦恼是主要的力量。烦恼对于业,有二种力量。一、「發业」力:无论善业或恶业,凡能招感生死苦果的,都是由于烦恼直接或间接的引發而起的。所以如断了烦恼,一切行为就都不成为招感生死的业力。二、「润生」力:业已经造了,成为众生的业力;但必须再经烦恼的引發,才会招感苦果。这如种子生芽一样,虽有了种子,如没有水分的滋润,还是不会生芽的。也就因此,如烦恼断了,一切业种就乾枯了,失去了生果的力量。由于烦恼的發业与润生,在因「缘会」合时,才有业种的招「感苦果」。所以,一般但说业感,是说得不够明白的。假如要说业感生死,倒不如说由无明等烦恼而感生死,说得更扼要些。
集谛中,招感生死的业力,在〈五乘共法〉中,已经说到。现在略说「业有」二类的三业。一、「身语意」三业:这是从业的所依而分类的。身体的动作,或是恶的,如杀生、偷盗等;或是善的,如不杀、不盗等。这不但是一般的生理活动,而是带有道德或不道德性质的身体动作。这种身体的动作,名为身表业,业就是动作的意思。由此身体的动作,引起潜在的动能,名为身无表业。这虽然无可表见,但是物质的能力化,有著招感果报的作用。同样的,语言的表达(文字,可说是语业的身业化)中,妄语、两舌等是恶的;诚实语、和合语是善的,名为语表业。由此语言的表达,而引起潜在动能,名为语无表业。身业与语业,属于生理的动作,及引起的动能,都是属于物质的。意业,是属于心的。与思心所相应的心心所法,是意业。有人说:业的体性,是思心所。内心的活动,是意业。由内心的發动而表现于身、语,这种动身、發语的思,就名为身业、语业。这样的解说,是倾向于唯心论的说明。然而,佛说善与恶的身业、语业,是天眼所见的色法。所以,说(无表)业是物质引起的特种动能,应该更妥当些。二、「善恶及不动」三业。善业与恶业以外,什么是不动业呢?这是与禅定相应的业。与色或无色定相应的业,当然是善的;但禅定的特征是不动乱,所以业也叫不动业。这种不动业,能招感色界及无色界的生死。因此,善业与恶业,是专指能感欲界生死的业力而说。
无论是身、语的动作,或者由此而引起的动能——表业与无表业,依佛法说,这都是生灭无常的,刹那就过去了的。「业」已刹那「灭」而过去了,那怎么还能招感后果呢?对于这,经中或比喻为「如种」子:如草木的开花结子,虽然凋谢枯萎了,但种子还会生芽、抽枝而發叶的。或者比喻为如熏「习」:像藏过名香的匣子,香虽已经取出了,但匣裡还留有香气一样。因此后代的学者,就成立种子说或习气说,来说明业力感果的可能,但这到底是通俗的譬喻而已。依佛法的深义来说,过去了,或者说刹那灭了,这并非说等于没有,而只是从现实存在而转化为另一姿态。可以说:灭了,过去了,不是没有,而还是存在的。当然,这与存在于现在的不同。如物质的从质而转化为能,决非没有,但不能以体积、质碍等物质概念来局限它。所以业力的刹那过去,一样的存在(当然不是现在),只要遇到因缘的会合,就会招感果报,如能的化而为质一样。假使因缘不和合,业是永久存在的,无论是「百」劫、「千劫」、万劫、无量数劫,业力「不」会「失」去,还是会感果的。
众生,「随」著不同的「业」,招「感生死」果报,一生又一生的延续下去,常在五趣中流转。由于这是烦恼所引發的、烦恼所滋润的,所以无论业是怎样的善,高尚到什么地步,终究「不出于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是众生活动的三大区域。在这三界以内,永久是生死不了。所以出世的三乘圣法,就是要从根本上消除生死的原因,而不致再受三界生死的系缚,这才能实现佛法大解脱的目标。
再说到集谛中的「烦恼」。这是内心的不良因素、坏分子。无论是知识的、感情的、意志的,凡是不正确、不恰当的,使我们因此而烦动恼乱,引生不安定、不和谐、不自在;由此烦恼,造作种种业,更引起未来的苦迫:这都叫做烦恼。烦恼是非常复杂的,在烦恼中,「贪」、「嗔」、「痴」,是一切「不善」法的「根本」,所以叫做三不善根。根本,是什么意思呢?这是说:一切烦恼,可以分为三大类:一、贪类;二、嗔类;三、痴类。一切烦恼,无非这三烦恼的支派流类。如爱、染、求、著、悭、谄、憍、掉举等,是贪类。忿、恨、恼、嫉等,是嗔类。见、疑、不信、惛沈、忘念、不正知等,是痴类。众生都是有烦恼的,但各有偏重。一向惯习于多起某类烦恼,就会造成不同的个性,如贪行人、嗔行人、痴行人。如三类没有偏重的,就称为等分行人。更详细的,有『人情凡十九辈』的分类。
烦恼太多,这裡不能广说,就举三不善来说吧!一、「痴」是愚痴,也叫无明,从对于真实事理的无所知而得名。但不是说什么都不知,反而这是知的一类,不过是错误颠倒,似是而非。「如醉」酒,也「如」著了「迷」的。是的看成不是的,不是的却看作是的;有的以为没有,没有的以为是有。不应该说的而说,不应该笑的而笑,不应该哭的而哭,不应该作的而作。迷迷糊糊,颠颠倒倒,疑疑惑惑,这就是愚痴的相貌,最难根治的烦恼。从他的不知来说,是不知善恶、不知因果、不知业报、不知凡圣、不知事理。从他的所知所见来说,便是『无常计常,无乐计乐,不净计净,非我计我』。不是对于真实事理的疑惑,就是对于真实事理的倒见。二、「嗔」:这是不满于境界而引起的恶意。如發作出来,就是忿,是诤,是害,是恼怒。如藏在心裡,就是怨,是恨,是嫉妒。这种过失,是非常严「重」的。不但因此而作坏事,有些好事,也因为不能容忍,一念的嗔恨心起而破坏了。我们与众生间,从过去到现在,都有著密切的关系。所以应有慈悲心(无嗔害心),才能有利于自己,无损于別人;才能做到自他和乐、自他两利。可是嗔烦恼,是恰好相反,成为穷凶极恶的罪恶来源。经上说:『一念嗔心起,八万障门开。』又说:嗔如火一样,会『焚烧诸善根』。三、「贪」:这是染著自我及有关自己的一切。顾恋过去的,耽著现在的,希求未来的。虽不是嗔火一样的严重,却是水一样的渗入,彻骨彻髓,「过」失极其「深」切。贪爱,主要是自我的爱恋,从现在到未来。如对人,那就是爱我的父母、我的儿女、我的兄弟姊妹、我的朋友等。对事物,那就是爱我的财富、我的事业、我的学问、我的名誉等。有了贪心,虽是可以做成很多的好事,但由于以自我的爱染为本,所以是不彻底的,有时会一转而起嗔他心——嗔是爱的相反面。爱到极点,有时会嗔恨到极点。神教说『上帝爱世人』,我想在他们想像中的上帝,这话是对的。因为爱极了,所以会恨到极点,如洪水为灾,几乎使人类与动物绝了种(见〈创世记〉)。这是『上帝爱世人』的最好事例,因为有爱就有嗔,爱与嗔是难得分离的。所以从佛法来说,这是凡夫的真面目。庸俗的神教徒,还能想像出超庸俗的真正道德吗?而且,有了爱染,染著了一切,一切的变动就会牵动自心而引起苦痛。所以佛说:『爱生则苦生。』
烦恼的三大分类,可说是专约欲界,尤其是约人类而说。如在色界与无色界,嗔恚就不会生起了。所以,「佛」在统「摄」一切众生所有的「诸烦恼」中,又另有「见」、「爱」、「慢」、「无明」——四烦恼的分类。这是可从种种意义,作不同解说的。现在略说三义。一、古德称此为『四无记根』。并非严重的恶性,而却是烦恼的,名为有覆无记。研讨到微细的烦恼,这四者被發见出来。特別在大乘的唯识学中,这四烦恼,是被看作与第七识相应的烦恼。在没有证真理、断烦恼的圣者,这四烦恼是一直没有离开过的,成为众生烦恼的内在特性。在这一解说中,称为我痴、我见、我慢、我爱。本来没有我(常住不变自在)的,看作有我,名我痴。由于自我的错觉,因而执为确有的,名我见。由于执有自我,而对自我有妄自尊大感,名我慢。不但妄自尊大,而且爱恋此自我,名我爱。一切众生自我中心的活动,就在这种内在的烦恼特性下开展起来。二、在《阿含经》中,常见到这一系列的分类。拿人类来说,从烦恼而来的错谬,可以分为二类:(一)、认识上的错误,名为见;这只要有正确而坚定的悟解,就可以改正过来的。(二)、行动上的错误,称为爱;这要把握正确的见地,在生活行为中,时时照顾,不断磨练,才能改正过来。所以有的说:『知之匪艰,行之维艰。』在从凡入圣时,断了部分烦恼,但还没有究竟,称为『余慢未尽』。慢是微细的自我感,及因此而引起的自我中心活动;如彻底断尽了,就得到解脱。不过,罗汉们的习气还没有净,习气就是最微细的无明——不染污无知;如能这也断尽,那就真正究竟清净了。三、痴——无明,为一切烦恼的总相。如由此而分別起来,属于知的谬误,是见;属于情的谬误,是爱;属于意志的谬误,是慢。一切烦恼,总不外乎这些。
每一烦恼,都有發业与润生的功能,也就都有集起生死的力量。但最根本的烦恼,是什么呢?在四谛的说明中,以爱为主,因为爱是染著而起苦的根本。其他经论,总是说:无明为本;我我所见为本。这可以举一比喻:如人陷身在棘藤遍布的深草丛中,眼目又被布蒙蔽了,怎么也不得出来。眼目被蒙蔽了,如无明;棘藤草丛的障碍,如爱。所以经中也说:无明及爱,为生死的父母(因)。但陷身在棘藤丛草中,想要从中出来,那么眼目蒙蔽的解脱,是首要的。所以理解到:无明为生死的根本,而解脱生死,主要是智慧的力量。无明,不是说什么都不知,反而是充满迷谬的知。其中最主要的,是不知无我我所,而执有自我,执著我所的一切。所以,无明就是『愚于无我』;从执见来说,就是我我所见了。我,是『主宰』的意思:主是自己作得主的;宰是由我支配他的。所以我我所见是以自我为中心,而使一切从属于我:我所有的、我所知的、我所支配的,一切想以自己的意欲来决定。众生在有意无意中,确是这样的营为一切的活动。这是以自我为中心而统摄一切的(当然,就是大独裁者,连西方的上帝在内,都不会完全成功),也是如胶如漆而染著一切的;这是一种凝聚的强大向心力。这样的活动所成的力量(业),就是招感生死而造成一个个众生自体的力量。众生自体,本没有不变而独存的自体如外道所说的『神我』、『灵性』,而只是身心(五蕴,六处,六界)的总和活动。由于「我我所」见的执取,才生起自我(常恒自在的)的错觉。由于我我所见「摄」取的缘「故」,就会造成向心力,而凝聚成一个个的自体。但这是从业力招感的,而业力是有局限性的,所以经过多少时间(一期的寿命)就业尽而死亡了(也有因为福尽及横死的)。但我我所见为本的烦恼,还在發挥它的统摄凝聚力,这才又引發另一业系,展开一新的生命。众生就是这样的「死生」、生死,「永」远的「相续」下去,成为流转生死、茫无了期的现象。
四谛的苦谛与集谛,已约略说明了。现在要说缘起法门,缘起就是集苦相生的竖的说明。要知道,不只是由集而生苦,苦也是能起集的。如众生在感到了生的苦报后,依此业感的身心苦果,又有烦恼与业的活动。所以,「苦」与「集」是互「相钩」引、互相「缠」缚,也就是展转为因果的。明白了这,对「死生」的「从缘」而「起」,已有了扼要的了解。要知缘起说的主要意义是说:一切的存在,都是从因缘而起的。那因缘,也还是从因缘而生的。所以每一存在的事物,从过去看,都是从因缘而有的,这就是果了。从这而看到未来,又都有影响未来的力量,所以这也就是因了(且约前后因果说)。在这样的见解下,神教的创造说,成为不可能。因为一切由神而生起,而神却是不从因有的。这种为因而不从因有的创造者(神,作者),是非现实的,仅是幻想的产物。所以,佛说生死无始。拿苦与集来说:苦从集生,而集又依苦而起,一向是这样的展转相续。如从一点钟而到十二点,又从十二点而到一点钟,不能说最初从何而起一样。生死的无始相续,就是从缘起的正见中發现出来。
「佛说」缘起,因随机不同,所以有不同的开示。「十二支」说,只是说得更完备些,成为佛教缘起说的典型而已。如说集与苦,也是缘起。或说三支:烦恼、业、苦。从烦恼起业,由业感苦果,又依苦果而生起烦恼。或说五支,这是《阿含经》中常见的,就是:爱、取、有、生、老病死。或者说十支,是: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病死。或说十二支,就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有缘生,生缘老病死。十二支,就是十二分。在众生生死延续的过程中,观察前后相生的因果系列,而分为十二。古人称此为『分位缘起』,是很有道理的。也唯有如此观察,才能充分明了生死延续的过程。但缘起的原则是一,而说明是可以多少不同的。研究起来,这十二支,应该是不同说明的总合,所以也不一定专依古人的分位缘起说。佛说十二支缘起,有种种譬喻。或说「如城」:众生在十二缘起的因果系中,像在四周围绕的城中,不得其门而出。可以出来的地方——城门,又有守卫巡逻的,所以过门也不能出去。众生在生死中,虽有可以由此而解脱的地方,但为烦恼所困惑,一直没有冲破这缘起的连锁而得到解脱。又说「如果树」:如从种子發芽,生枝叶、开花、结果;果实又成为种子,又会發芽、生叶。虽然在前的不就是后来的,却有因果的密切关系。种果相生,一直延续下来,拿这作为生死缘起相续的比喻,是最亲切不过的。
缘起支的叙述,很多是从识支开始的,所以经说:『齐识而还,不能过彼。』可是,在识支以前,有的又加上无明与行二支,成为十二支。在《阿含经》中,一再说:『无明覆,爱缘系,得此识身。』无明、爱(行)、识三者,可以看作完整的、独立的缘起说。等到与识支以下相综合,才成为十二支的。现在,先从这三支自成系统的意义来说。
「无明」「所覆」,「爱结」「所系」,在上面的譬喻中说过。生死流转,如陷身在棘藤深草丛中,眼目又被蒙住,不能脱离一样。无明,是知的迷谬错乱,所以像布物的蒙蔽了眼目。经上说:『真义心当生,常能为障碍,俱行一切分,谓不共无明。』无明确是对于通达真实义的智慧,起著蒙蔽障碍作用的。爱有染著的作用,使人系缚在生死中,所以譬喻为结。从烦恼来说:无明是属于知的,是认识上的错乱;爱是属于情意的,是行为上的染著。有了这两大因缘,众生就感到了「有识身」——众生自体,而「相续」的流转生死。这也就是无明为父、贪爱为母,和合而生生死众生的意思;与经说的『诸业爱无明,因积他世阴』,也大体一致。这三事,说尽了生死流转的主要项目。得有识身,是有取识的结生相续,为一新生命的开始。这样的无明、爱、识身,无始以来,从过去到现在,现在到未来,一直是这样的,不断的「相续」「不已」。
在一般的十二支缘起中,第二支是行,行是业的別名。行业,不是別的,只是与爱相应的、思心所所發动的行为。所以三事说的无明、爱、识,与十二支中的无明、行、识,是可以相通的。如从十二支的立场来说,识是现在这一生的开始。拿人来说,就是当父精母血结合时,有识的刹那现起,因而结成有心识作用的新生命。这样的有识结生的新生命,从何而来呢?这是从前生的业种所引發的;业就是行支。当前一生的最后死亡时,虽然身心崩溃了,但过去所造作的业能,并未消失;等到因缘和合,就随著业力善恶的不同,而得或苦或乐的果报体,成为一新的个体、新的生命。行业的感果,是离不了烦恼的發业与润生的。无明就是烦恼,是以我我所见为摄导的烦恼的总名。这样,由于过去世的烦恼——无明,有过去世的业——行;从过去世的烦恼与行业,才有现生的生命开始——识。从无明而行而识,说明了从过去到现在的生死历程。
十二支中的识,是一期生命的开始。有些经典,从识支说起,这因为:推求现实的身心活动,到达识的结生相续阶段,已到了生死业报识的核心。后代唯识学者,以异熟的阿赖耶识为中心,来说明生死杂染的一切,可说是吻合佛意的。「缘」此结生的「识」,就「有名色」支的生起。名是心理的,色是生理(物理)的。由于识的结生,身心就开始發展。照经上说,不但因识而有名色,也因名色而有识。这意思是说:我们的一切身心活动,是要依于有取识(唯识学中叫作阿陀那识)的摄取而存在。反之,也因为身心的活动,有取识才能存在。正像没有领袖,就不可能有群众的组织活动;如没有群众,领袖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但在十二缘起支中,著重在识缘名色,应解说为:名色是精血和合以后,还是肉团的阶段。
「从」此名色而进一步的开展,就生起眼、耳、鼻、舌,加上身、意,「有」了「六处」的差別,这已到了形成人体形态的阶段。
胎中虽有眼耳等根,还不能见色闻声等。一到出了胎,从此六「根」开始了与六尘「境」界「相」关「涉」的活动,根境相触而起一般的认识,叫做「触」。根、境、识三者,因触而和合,也可说因三者的和合而有触。认识开始,就到了重要的关头。在触对境界时,首先發生了合意的,或不合意的,或非合意不合意的反应,这叫可意触、不可意触、俱非触。不幸得很,众生的认识,是不离无明蒙蔽的——『无明相应触』。所以触对境界后,就会依自我中心的执取,起种种的复杂心理,造种种的善恶行为;生死轮回,是不能避免的了。佛所以教诫弟子,要『守护根门』。在根境相触时,如有智慧的观照,就称为『明相应触』,那就能从此透出,裂破十二缘起的连锁。
「从触」的可意或不可意,当下就能「生于受」。可意的,起喜受、乐受;不可意的,起苦受、忧受;非可意不可意的,就起舍受。如有智慧而正念现前的,就不起味著,不为情感的苦乐所惑乱;否则就危险了。
没有正念正知的,都是依「缘」此或苦或乐的「受」味,生「起」深深的「爱」著:爱著自我,爱著境界。这时候,已以主动的姿态,对生命与尘世,倾向爱恋而作不得主。此后,只有愈陷愈深,无法自拔。上面从识的结生,说明了身心的开展过程,以及对境而引起内心的活动情况。触是认识的,受是情感的,爱以下是意志的活动了。
内心有了「爱」染,爱心的「增」强,就进展到「名」为「取」。取有四:执取自我,叫我语取。一般的追求五欲,叫欲取。而宗教与哲学家们,不是执取种种错误的见解——见取;就是执取种种无意义的戒条、苦行——戒禁取。这是从爱染生命与尘世,进而作思想的或行为的取著,造成世间一切苦难的结局。
爱与取,正是依著烦恼而有的一切活动。「因」此烦恼的活动,就起「集」成「后有」的业种。这在十二支中,叫有支。有,是三有:欲有、色有、无色有,就是三界的生命自体。但这裡所说的,不是现实生命的存在(有),而是能起后世生命的业力,也可说是未来生命的潜在。有了这,那么现生死了以后,未来识又会结「生」。生了,就不能不「老」不「死」。生、老死的「相随」而来,便是未来生死相续的简说。
十二支,可以分为三世,有两重因果:过去因(无明与行)生现在果(识、名色、六处、触、受),现在因(爱、取,及有)生未来果(生、老死)。同时,前生以前有前生,后世以后(如不了脱生死)有后世,三世因果相续说明,就是无限生死相续的历程全貌。
现在来说灭谛。灭有两个意义:一、是灭除;二、是寂灭。灭除了苦痛的根源,才能解脱生死苦,实现涅槃的寂灭。从灭除来说:众生在生死轮回中,从苦生苦,苦个不了,这是要灭除的对象。然解除众生的生死苦迫,佛法并不著重到外界去改善,因为外物的改善,是不能彻底解决问题的。也不从这个色身去努力,如外道的修精练气、求长生不老那样,因为有生必有灭,长生与永生,不过是众生的颠倒妄想。虽然苦报是业力所感的,但问题却是烦恼。有了烦恼,就会發业、润生;如断了烦恼,即使有无量业种,也就乾枯而不再起用。所以佛肯定地指出:要「灭」除生死大苦,「应」该「灭于惑」——烦恼。如「惑灭」了,那就不再造业了,过去所有的业也就乾枯无用了。这样,生死「苦」果,就会彻底的「灭」除。
说到烦恼的灭除,当然也要从根本的烦恼去著手。如伐大树一样,专门斫枝摘叶,是不能达成目的的。如断了树根,那即使是暂时發叶,也终究是会死去的。说到烦恼的根本,当然是愚痴无明了。无明,主要是迷于无我的无明,还有染著于境界的贪爱。一是障于智的,一是障于行的。从修学佛法来说,应该先通达无我,得到无我真智的契证;然后从日常行中,不断的销除染爱。但到圆满时,这都是解除了的。经中时常说:『离贪欲者,心解脱;离无明者,慧解脱。』所以现在说「解脱于痴爱」,无论是知见,无论是行为,都不再受烦恼的系缚,而且是把烦恼彻底的去除了。这样,就能「现证」到涅槃的「寂灭乐」。现证,是亲切的、当前的证会,是无漏的直观体验。体验到的,就是寂灭,得到解脱自在的安乐。涅槃寂灭,是现实所证验的,并非推托到死了以后,这是佛法的特色。内心的烦恼销融了,直觉到无障无碍、平等不动、自在的圣境,叫做寂灭。这好像从火宅中逃出来,领略到安全与清凉;也像从烦嚣斗争中出来,享受到和谐而平静的境地一样。经论中每以寂、静、妙、离,来形容这灭——涅槃。所说的乐,也不是冲动性的乐感,而是舍去烦恼重担而得来的自在——『离系之乐』。
苦痛的原因(集)消除了,生死大苦也就从此结束,得到了涅槃的大解脱。但无始以来,苦与集是不断的延续,如不修对治道,是不会自动结束的。所以要说到道谛,道才是佛弟子修学的心要,如生病而请医生,主要是为了服药一样。
「能灭苦集」的道,是些什么呢?虽然众生的根性不同,有利有钝,有声闻、缘觉、菩萨,佛也应机而说有多少不同的法门,但真正能出离生死的,是「唯有一乘道」,也可说只有一乘——一道。乘是车乘,能运载人物,从此到彼。佛所说的法门,能使众生从生死中出来,到达究竟解脱的境地,所以称法门为乘。同样的,道是道路,是从此到彼,通往目的地所必经的;所以修持的方法,也称为道。我们知道,众生是同样的生死;生死的根源,是同样的迷执。苦与集的体性是一样的,那出离生死苦的法门,那裡会有不同呢?所以佛在《阿含经》中,曾明确地宣说一乘法,也就是『一道出生死』,『同坐解脱床』。
出离生死的一乘法——不二法,从证悟真理来说,是无二无別的(『同入一法性』);从修行的方法来说,是同样的。适应众生的不同根性,佛是说有种种方法的,但除了方便引导的以外,论到出离生死的道体,并无差別,总不出于「三学」(学是学习,不是学问)。三学,应称为『三增上学』,就是增上戒学、增上心(定)学、增上慧学。增上,是有力的,能为他所因依的意思。因为三学有相依相因的关系,是求解脱者必不可缺的学程;决没有不修戒而能成就定,不修定而能成就慧,不修慧而能得解脱的道理。然佛在说明道谛时,最常用的内容分类,还是「八正道」。八正道,应称为『八圣道分』,或『八圣道支』。这是成圣的正道,有不可缺的八种成分。这就是: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八正道就是三学,如正见、正思惟是慧学;正语、正业、正命是戒学;正念、正定是定学;正精进是遍通三学的。此八支圣道,是三学,也就是一乘。佛为须跋陀罗说:外道们没有八正道,所以没有圣果、没有解脱。我(佛)法中有八正道,所以有圣果、有解脱。这可见八正道是「能入于涅槃」的唯一法门了。这在大乘的《楞伽经》中,也还是这样说:『唯有一大乘,清凉八支道。』
在道谛的说明中,八正道的体系最完整。但现在依三学来说,说到慧学时,再叙述八正道,以明佛说道品的一贯性。
「初」说「增上尸罗」:尸罗是梵语,意译为戒,有平治、清凉等意思。一般听到戒,就想到戒条,其实这是成文的规制,是因时、因地、因机而不同的;重要的是戒的实质。戒的力用,是恶止善行。依佛的本意,决非专从法制规章去约束,而要从内心的净治得来。烦动恼乱的内心,为非作恶,那就是热恼忧悔。如心净持戒,就能不悔,不悔就能得安乐,所以戒是清凉义。又烦恼如满地荆棘,一定嘉谷不生。心地清净的戒,如治地去草一样,这就可以生长功德苗了。然心地怎能得清净呢?这就是信,就是归依。从『深忍』(深切的了解)、『乐欲』(恳切的誓愿)中,信三宝、信四谛。真能信心现前,就得心地清净。所以说信是:『心净为性,……如水清珠,能清浊水。』从此净信中,發生止恶行善的力量,就是一般所说的『戒体』。所以说到得戒,无论是在家的优婆塞、优婆夷戒(八戒,是在家而仰修出家戒的一分);沙弥、沙弥尼戒(式叉摩那戒,是沙弥尼而仰修比丘尼戒的一分),比丘、比丘尼戒,起初都是以三归依得戒的。自愿归依,自称我是优婆塞等,就名为得戒。后来为了郑重其事,比丘、比丘尼戒,才改订为白四羯磨得戒。如没有净信,白四羯磨也还是不得戒的。所以戒是从深信而来的「心地」清「净」,从心净而起誓愿,引發「增上」力,有「护」持自「心」、使心「不犯」过失的功能。
戒,也称为律仪。梵语三跋罗,如直译应作等护;义译为律仪,从防护过恶的功能而得名。律仪有三类:一、如真智现前,以慧而离烦恼,就得道共律仪。二、如定心现前,以定而离烦恼,就得定共律仪。三、如净信(信三宝、四谛)现前,愿于佛法中修学,作在家弟子或出家弟子,就得別解脱律仪。从净治清凉来说,这都是戒,这都是先于戒条而为法制戒规的本质。从归信而得的別解脱律仪,属于人类。这或是男人,或是女人;或是在家,或是出家;或是成年,或是童年。由于社会关系、生活方式、体力强弱等不同,佛就制订不同的戒条,如五戒、十戒等,使学者对于身语行为的止恶行善有所遵循。因此,称为波罗提木叉,意义为別解脱戒,这是逐条逐条的受持,就能「別別」的「得」到「解脱」过失。一般重戒律的,大抵重视规制,每忽略佛说能净内心的戒的本质。古代禅师,每说『性戒』,是重视内心清净、德性内涵的。但偏重证悟的清净,也不是一般所能得的。其实,佛法是『信为能入』、『信为道源』;真切的净信,誓愿修学,才是戒学的根本。
受持的戒律中,「在家」弟子,有近事律仪,这就是优婆塞、优婆夷的「五」戒。还有近住律仪,就是在家而仰修出家法的「八戒」,作一日夜或短期的修持。这都「如前」五乘共法中「所说」的。五戒与八戒,本是声闻的在家弟子戒;以出离心来修学,为了脱生死而受持,就是出世的戒法。不过,如以增上生心,为了求得现生与后世的安乐而受持,就成为人天乘法。有以为五戒只是人天乘法,这是不对的。
在声闻弟子中,「出家」的「戒」法,分「类」为「五」:一、「沙弥」戒;二、「沙弥尼」戒。这是出家而还不曾完备出家资格的,可说是出家众的预科。沙弥,义译为勤策,是精勤策励,求脱生死的意思。男的叫沙弥,女的叫沙弥尼,意义完全一样。只是女众,在语尾上附有女音(尼)而已(印度语法,男性、女性是尾音不同的)。论到戒法,沙弥与沙弥尼相同,都是十戒。十戒是: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六、不香华鬘严身;七、不歌舞倡伎及故往观听;八、不坐卧高广大床;九、不非时食;十、不捉生像金银宝物。前九戒,与近住戒相同。
出家以后,受了这十戒,才算是沙弥或沙弥尼。这是出家戒,所以完全制断淫行。六、七、八——三戒,都是少欲知足的淡泊生活。佛制的出家生活,以少欲知足为原则。衣食住药——四资生具,都从乞化得来。衣与食,不得多蓄积,以免引起无限的贪欲,何况手持金银宝物呢!常行乞食法,所以奉行过午不食戒。后二戒,虽只关于饮食与财物,但在佛的制度中,与不淫戒显出了出家人的特性:舍离了夫妇关系,也舍弃了经济私有。在我国,虽说僧众是募化为生,但实是采取了经济自决办法。如饮食是自己煮食(这就难怪持非时食戒的少了),财产是自己经营,房屋是自己修建。至于田产收租、经忏论价等,与出家生活的本意,越来越远。所以我国的良好僧众,也每只是严持根本戒而已。严格的说,我国的比丘僧,也许还不及沙弥呢!
三、「比丘」戒;四、「比丘尼」戒:这是过著完全远离恶行与欲行的生活,完备僧格的出家人,为僧团的主体。比丘,译义为乞士,是过著乞化生活的修道人;女的就叫做比丘尼。从戒法来说,比丘与比丘尼戒,是同样完全的,只是由于社会关系、情意强弱,佛分別制为比丘及比丘尼戒。平常说: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五百戒,这是大概说的,意味著尼戒要严格得多。实际是:比丘戒二百五十左右,比丘尼戒三百四十左右。
發展完成了的僧伽制度,出家后先受沙弥(沙弥尼)戒,再受比丘(比丘尼)戒。研求佛的本制,原是摄受归心三宝,而自动發心(成年而有自由意志的)出家的。所以發心出家的,或者说『善来比丘!于我法中快修梵行』,就算得比丘戒,成为比丘;或者说三归依的誓词,就算得戒,名为比丘。这本是不需要沙弥这一级,当然更不需要先受沙弥戒了。后来,为了信徒的儿女,父母死了,孤零无依,佛才慈悲摄受他们。在七岁以上的,出家作沙弥(沙弥尼),受沙弥戒,修学出家法的一分;等到年满二十,再给他受比丘戒。从此,比丘(比丘尼)以前,有此预修一级。甚至二十以上出家的,或因缘不具足,没有受比丘戒,也叫做(老)沙弥了。然在僧制中,如年满二十出家的,虽没有受沙弥戒就直接受比丘戒,也还是得戒的——这是吻合佛制本意的,不过从發展完成的僧制来说,似乎不太理想而已。
五、「式叉摩那」戒:这是女众,属于沙弥尼以上、比丘尼以下的一级。式叉摩那,译义为学法女,是在二年内受持六法戒的一类。这实在还是沙弥尼(女众出家的预修),不过仰修比丘尼戒的一分而已。佛制女众出家,起初当然也只是比丘尼,其后增立沙弥尼,后来又增列式叉摩那,成为出家女众的三级制。起因是:有曾经结婚的妇女来出家,她早已怀了孕,受比丘尼戒后胎相显现,生了儿子。这是会被俗人误会、讥嫌的,有辱清净僧团的名誉。因此,佛制定式叉摩那:凡曾经结过婚的,年在十岁以上(印度人早熟早婚);没有结婚的童女,年在十八岁以上,在受沙弥尼戒后,进受六法戒二年。起初虽为了试验有没有胎孕,但后来已成为严格考验的阶段。如在二年中犯六法的,就不能进受比丘尼戒,要再受六法二年。二年内严持六法不犯,才许进受比丘尼戒,这是比沙弥尼戒严格得多了。女众的心性不定,容易退失,所以在完成僧格(比丘尼)以前,要经这严格的考验。天主教中,修女出家,也要经三次考问,比男众严格得多。不过这一制度,我国也许从没有实行,也许印度也不受尊重。因为沙弥及尼戒、比丘及尼戒虽各部多少不同,而大致都还算一致,唯独这二年的六法戒,各部的说法不同。旧有部的《十诵律》,法藏部的《四分律》,都说六法,而不完全一样。新有部的《苾刍尼毘奈耶》,『二年学六法六随法』,这是二种六法。大众部的《僧祇律》,『二岁随行十八事』,这是三种六法。二年六法的古说是一致的,而六法的内容不同,这可以想见,这一学法女的古制早就不曾严格遵行,这才传说纷纭了。
佛弟子虽有在家二众、出家五众;论戒法,虽有八类(加近住的八戒),但戒体的清净,有防非止恶的功能,有生长定慧的功德,却是一样的。所以,在家也好、出家也好,男众、女众、童年、成年也好,只要信愿恳切,發起净戒,都是可以依之而解脱生死的。
「于」此八种戒「中」,比丘与比丘尼所受的,名为「具足戒」。具足,是旧译,新译作『近圆』(圆就是具足)。近是邻近,圆是圆寂——涅槃。这是说:受持比丘、比丘尼戒,是已邻近涅槃了。虽然佛制的每一戒法,如能受持清净,都可以生长定慧的,解脱生死的,但比较起来,比丘、比丘尼戒,过著离欲(五欲、男女欲)出俗的生活,在这物欲横流的世间,比其他的戒法,是最严格的、最清净的,最能胜过情欲的。所以,这在佛制的「戒法」中,「最」为殊「胜」。受了具足戒的,位居僧宝,为僧团的主体,受人天的供养。
具足戒是戒法中最殊胜的,所以受具足戒也是最不容易的。论年龄,要满二十岁。论受戒的师长,要有三师——和尚、羯磨阿阇黎、教授阿阇黎,还要有七师作证明。就是在佛法不兴盛的边地,也非三师、二证不可。这比起在家戒的从一师受,沙弥及尼戒的从二师受,显然是难得多了。假使是受比丘尼戒,先要受二年的六法戒,还要从二部受戒,这是怎样的郑重其事!所以發心受具足戒的,要求三衣,要求师,要得僧团的许可;这是以「殷重」恳切的心情,经众多的因缘和合,才能「受得」具足戒。得来如此不易,那就应特別珍惜,好好的「护持」,如渡海的爱护浮囊,如人的爱护眼目一样。切「莫」疏忽放逸,在环境的诱惑下、烦恼的冲动下,「失坏」了这无价的戒宝!如不能依此殊胜的戒法,生人间、天上,或解脱生死,反而袈裟下失却人身,这是多么可痛心的事呀!
在具足戒中,比丘戒约二百五十戒左右。其中「极重」的「戒」,「有四」(尼戒有八)。极重戒,是绝对不可犯的;犯了如树木的截了根一样,如人的断了头一样,也像作战的失败投降,为他方取得完全的胜利一样。犯了极重戒,在僧团中可说是死了。四重戒是:一、「淫行」:这是绝对禁止的,无论过去曾有过夫妻关系,或者人与畜生,凡發生性行为的,即使是极短的时间,也是犯重。但佛法并非理学家那样的重视皮肉的贞操,主要是因为心有欲意、心生快感。所以如遇到被迫的行淫,而心无欲乐意思的,仍是不犯。二、「不与取」,就是窃盗,主要是财物的窃取。凡不经同意,存著窃取的心而取,无论用什么手段,都是。不过极重戒是有条件的,依佛的制度,凡窃取五钱以上的,就是犯重。这五钱,是什么钱呢?古今中外的币制不一,佛为什么这样制呢?因为当时的摩竭陀国法,凡窃取五钱以上的,就宣判死刑;所以佛就參照当时的国法,制定盗取五钱以上的犯重戒。这样,如犯不与取的,依当时当地的法律,凡应判死刑的就犯重,应该是合于佛意的。三、杀生,极重戒指「杀人」而说。这包括自己下手,或派人去杀,以及堕落胎儿等。这在五戒、十戒中,也一样是禁止的。四、「大妄语」,是妄语中最严重的。如没有证悟的而自称证悟,没有神通的而自说有神通,或者妄说见神见鬼,诱惑信众。或者互相标榜,是贤是圣;或者故意的表示神秘,使人發生神圣的幻觉。这都是破坏佛教正法,毫无修学的诚意,最严重的恶行。犯了这四重戒,就「破」坏「失」去了「沙门」的体「性」,也就是失去了沙门——出家人的资格。沙门,是梵语,义译为勤息,是勤修道法、息除恶行的意思。如犯了这四重戒,虽然出家,已完全失去出家的资格了。
在佛制的僧团中,如有人犯重,就逐出僧团,取消他的出家资格。不但不是比丘,连沙弥也不是。犯重的,是会堕落的。不过,如犯淫而当下發觉,心生极大惭愧,恳求不离僧团的,仍许作沙弥,受持比丘戒。不过无论怎样,现生是不会得道成圣的了!
除了不准忏悔的极重戒而外(不容许忏悔而留在僧团内),犯了其「余」的「戒」,或是「轻」的,「或」是「重」的,都应该如法忏悔。轻与重也有好多类:最轻的,只要自己生惭愧心,自己责备一番就得了。有的要面对一比丘,陈说自己的错失,才算清净。严重的,要在二十位清净比丘前忏悔,才得出罪。但总之,是可以忏悔的、应该忏悔的。
这裡,有一要点,就是「犯」戒「者」,切「勿覆藏」自己的罪过。忏悔,意义是乞求容忍,再将自己所有的过失發露出来。如犯戒而又怕人知道,故意隐藏在心裡,这是再也没法清净了。依佛法来说,谁没有过失?或轻或重,大家都是不免违犯的。只要能生惭愧心,肯忏悔,就好了。这正如儒家所说的:『过则勿惮改。』凡是犯戒而又覆藏的,过失是越来越重。一般人,起初每是小小的过失,犯而不忏悔,就会继续违犯下去;久了,就会恬不知耻的犯极重戒。举喻说:如瓮中藏有秽物、毒素,如把它倒出来暴露在日光下,很快就清净了。如盖得紧紧的,生怕秽气外洩,那不但不会清净,而且是越久越臭。所以佛制戒律,对于犯重罪而又覆藏的,给予加重的处分。同时,凡有惭愧心、慈悲心的比丘,见到同学、师长、弟子们犯罪,应好好的劝他忏悔。如不听,就公开的举發出来(但也要在适当的时候)。这才是助人为善,才能保持僧团的清净。在僧团中,切勿互相隐藏,而误以为是团结的美德。
忏悔,佛制是有一定方法的。如依法忏悔了,就名为「出罪」,像服满了刑罪一样。出了罪,就「还」复戒体的「清净」,回复清净的僧格。凡是出罪得清净的,同道们再不得旧案重翻、讥讽、评击;假使这样做,那是犯戒的。关于忏悔而得清净,可有二种意义。凡是违犯僧团一般规章的,大抵是轻戒,只要直心發露,承认错误,就没有事了。如属于杀、盗、淫、妄的流类,并非说忏悔了就没有罪业。要知道犯成严重罪行的,不但影响未来,招感后果,对于现生,也有影响力,能障碍为善的力量。如一落入黑社会中,就受到牵制,不容易自拔一样。發露忏悔,能消除罪业,对于今生的影响,真是昨死今生一样。从此,过去的罪恶,不再会障碍行善,不致障碍定慧的熏修,就可以证悟解脱。这如新生一样,所以称为清净,回复了清净的僧格。假使不知忏悔,那恶业的影响,心中如有了创伤一样。在深夜自思、良心發现时,总不免内心负疚,热恼追悔。热恼忧悔,只是增加内心的苦痛,成为修道为善的障碍。所以一经忏悔,大有『无事不可告人言』的心境,当然是心地坦白,「不」再为罪恶而忧「悔」,也就自然能心「得安乐」了。儒家说『君子有过,则人皆见之』,又说『君子坦荡荡』,这都是心无积罪、心安理得的气象;这才有勇于为善的力量。
出家众的戒,极为深细,学者应研求广律,才知开遮持犯、还出还净的法门。
以下两颂,论意义,也是在家弟子所应学习的;但从事相来说,是佛特別为出家弟子说的。这是(世间道)向于出世离欲道的必备资粮。著重在戒行,为习定的方便。
在家、出家的七众弟子,在修学(世)出世道中,首先要安住净戒,以净戒为根本。凡「能持于净戒」的,身口意「三业」都能「清净」,这才能生、能证世出世间的一切功德。如《遗教经》说:『若人能持净戒,是则能有善法;若无净戒,诸善功德皆不得生。』如约比丘、比丘尼的具足戒来说,那就要:一、守护所受的別解脱戒;如犯了,不可覆藏,立刻生惭愧心,如法忏悔。二、对佛制的『轨则』——行住坐卧等威仪、衣食等应守的规定,尊敬师长,护侍病人,听法,修定等一切善行——这些,都要如法学习,做到合于律的规定,又适应世间,才能不被社会的正人君子、教内的高僧大德所呵责。三、不要到歌舞娼妓、淫坊、酒肆、政治机关去走动,因为这是容易生起不净心行的地方。四、就是小小的罪,也不可看为轻易,而要谨严的护持。能这样受持学习,就能安住于净戒,引生一切善功德了!
这包含了四项修法。一、「密护于根门」,就是《遗教经》的制伏五根及制心。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是认识的门路,也是六识——劫功德贼的入门,所以叫根门。五根是见色、闻声、嗅香、尝味、觉触的;意根是知一切法的,为六根中最主要的。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外乎见色、闻声、……知法。这可要严密的守护,像看门人,见到鸡犬乱闯、小偷等进来,就加以拒绝,或立刻驱逐出去。一般人,在见色、闻声等时,总是取相。合意的,就取相而引生贪欲等;不合意的,就取相而引生嗔恨等。不能控制自心,跟著烦恼转,就会造业而堕落,像牛的乱闯,踏坏苗稼了。所以,在见色、闻声等时,要密护根门。这并不是不见色、不闻声,而是在见了、闻了时,能『制而不随』烦恼转。如见美色而不起淫意,见钱财而不作非分想,这要有正知、正念才得。对于外来的境界或内心的境界,要能正确认识它的危险性、是好是坏,叫正知。对于正知的,时时警觉,时时留意,叫正念。如没有正知,外境现前,心随烦恼转,认贼作父,欢迎都来不及,那怎么能制伏劫功德贼呢?如没有正念,时时忘失,如小偷进门,大箱小笼搬了走,还呼呼的熟睡,没有發觉,那怎能制伏呢?能谨密的守护根门,才能止恶,才能恶法渐伏、功德日增。说修行,在平常日用中,要从这些地方著力!
二、「饮食知节量」:对于出家众,依赖施主、依赖乞食而生活的,这是特別重要的。生在人间,为生理所限制,饮食是免不了的,没有便无法生活,所以佛说:『一切众生皆依食住。』但依赖施主而生活的,应该思量到:饮食是维持生活所必须的,不可在美味上著想。落下咽喉,还有什么美呢?在家人为了物资的取得、保存,發生了种种的苦难(战争原因,也大半为了这个)。现在,施主为了福德而施舍,不应该好好修行、报施主的恩德吗?所以饮食,不是为了淫欲,也不是为了肥壮、勇健、无病或者长生不老,更不是为了面色红润端严,只是为了生存,为了维持短暂的生存——就是维持营养的需要,不致因饥渴、疾病而苦恼。身心有力,才能修行、出离生死。如不知节量,贪求无厌,不但专在身体上著想、滋味上著想,对施主也会起颠倒心、生嫌恨心——多生烦恼,多作恶业。在家人对于经济生活尚且要知节量,何况依施主而生活的出家人呢!
三、「勤修悟瑜伽」:这是有关睡眠的修持法。为了休养身心、保持身心的健康,睡眠是必要的。依佛制:初夜(以六时天黑,夜分十二小时计,初夜是下午六时到十时)、后夜(上午二时到六时),出家弟子都应过著经行及静坐的生活。中夜(下午十时到上午二时)是应该睡眠的,但应勤修觉悟瑜伽。换言之,连睡眠也还在修习善行的境界中。睡眠时间到了,先洗洗足,然后如法而卧。身体要右脇而卧,把左足叠在右足上,这叫做狮子卧法,是最有益于身心的。在睡眠时,应作光明想;修习纯熟了,连睡梦中也是一片光明。这就不会过分的昏沈,不但容易醒觉,也不会作梦;作梦也不起烦恼,会念佛、念法、念僧。等到将要睡熟时,要保持警觉,要求在睡梦中仍然努力进修善法。这样的睡眠惯习了,对身心的休养最为有效,而且不会乱梦颠倒,不会懒惰而贪睡眠的佚乐。佛制:中夜是应该睡眠而将息身心的。头陀行有常坐不卧的,俗称不倒单,其实是不卧,并非没有睡眠,只是充分保持警觉而已。《遗教经》说:『中夜诵经以自消息,无以睡眠因缘,令一生空过。』然依一切经论开示,中夜是应该睡眠将息的。在初夜静坐时,如有昏沈现象,就应该起来经行;如还要昏睡,可以用冷水洗面,诵读经典。所以,不可误会为:中夜都要诵经,整夜都不睡眠。这也许译文过简而有了语病,把初夜(后夜)诵经译在中夜裡,或者『诵经以自消息』就是睡眠时(闻思修习纯熟了的)法义的正念不忘。
四、「依正知而住」:出家人在一般生活中,无论是往或还来,(无意的)睹见或(有意的)瞻视,手臂支节的屈或伸,对衣钵的受持保护,饮食、行、住、坐、卧、觉悟、语、默、解劳睡等,都要保持正知。在每一生活动作中,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应该做不应该做,适当或是不适当的时候,做得好不好。总之,在这些事情中,能事事正知,就不会落入错误过失中去。
修学出世道的,要能够随遇而安。不可多求多欲,俗语也说:『人到无求品自高。』对衣服、饮食、医药、日常用品,随缘所得的,就要「知足」。不但多得了心意满足,就是少得了,或者得到的不太合意,也能知足。能这样,烦恼就少了,心也安了,容易修行。人不能离群,有群就有人事。如欢喜谈话、欢喜事务、欢喜人多,就障碍远离。有的,整天忙碌碌的在事务上转。有的,与人聚谈,『言不及义』,整天说些『王论、贼论、食论、饮论、妙衣服论、婬女巷论、诸国土论、大人传论、世间传论、大海传论』。总之,这都是增长爱染,不能身心远离、在静处修行的。所以要「心远离」,不欢喜世论、世业,才能专心佛法。说到远离,一般是远离群聚住在清净处,或者一个人住(『独住』),如闭关就是这一作风。但主要还是心远离;心不能远离,住茅蓬、闭关,都是徒然。过去大陆上,常见闭关的,有些精神失常;有的托名病缘,中途出关。这都由于心不远离,过不了安静修行的生活,这怎么能解脱生死呢?所以对物欲要知足,对人事要心远离,这才能「顺于解脱」的三「乘」法门,能趣向出世解脱的道果。
这是结前起后;现在要从戒增上学,说到心(定)增上学了。
上面所说的密护根门、饮食知量、觉悟瑜伽、正知而住、知足、远离,都是「能净尸罗」的;能这样去行,戒学一定会如法清净。虽然戒以杀、盗、淫、妄为根本,但如在日常生活中贪求饮食、贪乐睡眠,不能守护根门,不能自知所行,对物欲不满足,对人事不远离,那一定会烦恼多、犯戒作恶。所以佛制戒律,不但严持性戒,并且涉及日常生活、团体轨则、举止威仪。将一切生活纳入于如法的轨范,犯戒的因缘自然就少了;犯戒的因缘现前,也就能立刻警觉防护了。这样,自然能做到戒法清净。所以说到戒学,切勿轻视这些饮食等日常生活、以为无关紧要才是!
这样的戒学清净,也就「是定」学的「方便」。这是修定所必备的基础,也可说是修定的准备工作。经上说:『戒净便得无(热恼追)悔;无悔故欢;欢故生喜;由心喜故,身得轻安;身轻安故,便受胜乐;乐故心定。』这因为持戒清净的一定心安理得,自然能随顺趣入定学。如从日常生活的如法来说,不会贪求滋味、饮食过量,不会贪著睡眠、终日昏昏的,随时能防护根门,正知所行,这都就是去除定障。所以戒清净的,『寝安,觉安,远离一切身心热恼』;『无诸怖畏,心离惊恐』;身心一直在安静中。如加修定学,自然就顺理成章,易修易成。一般人只是爱慕禅定功德,却不知从持戒学起。不知道自己的身心一直在烦动恼乱中,如狂风骇浪一样,就想凭盘腿子、闭眼睛、数气息等,一下子压伏下去,这就难怪不容易得定了。就使有一些定力,由于戒行不净、意欲(动机等)不正,也就成为邪定,结果是为邪魔非人所娆乱,自害害人。
为了修定而持戒,叫做增上戒学。那么戒学清净,当然要依戒而「进修于定学」了。首先要肯定认识:如修定而想有成就,那一定要『离欲及恶不善法』。因为定是属于色、无色界的善法,如心在欲事上转,不离欲界的恶不善法,那是不能进入色界善法的。这一点,有些人是忽略了。念念不忘饮食男女,贪著五欲,对人做事不离恶行,却想得定、發神通,真是颠倒之极!最颠倒的,道教中有,印度教中也有,听说也有混进佛法中来的,这就是想从男女淫乐中修定,说什么性命双修啦、身心双修啦!这不单是哄骗愚人,特別是诱惑那些有钱有势而身心日渐衰老、想纵情享受而乾著急的人物(从前都流行于宫廷、宰官间)。其实,道教徒也有看不惯这股邪风,而予以严正评击的。浅薄的道教徒,都还有知道邪正的,有佛法正知见的,还会错误吗?原来,印度的『三摩钵底』一词,意义是等至——平等能至,指禅定的心境而说。但印度人也称男女性交为三摩钵底——『雌雄等至』,因那时也有心意集中、淫乐遍身,类似定心的现象。这正如现法涅槃的外道,拍拍吃饱了肚子说:这就是涅槃(苦去而安乐)一样。想得定而又舍不得欲乐的,从三摩钵底的字义中,有意无意的杂揉起来,这才修精炼气,在色身及淫欲上用功,而不觉得误入歧途了,这真是可悲可悯!
在应「离」的欲及恶不善法中,欲是「五欲」,恶不善法是「五盖」。五欲是净妙的色、声、香、味、触,这是诱惑人心贪著追求的物欲。修定的,要摄心向内,所以必须离弃它。对于五欲境界,要不受味——不为一时满意的快感而惑乱,反而要看出它的过患相,以种种理论、种种事实来呵责它。看五欲为偽善的暴徒、糖衣的毒药,如刀头的蜜,这才能不取净妙相,不生染著;染著心不起,名为离欲。在五欲中,男女欲是最严重的;这是以触欲为主,摄得色、声、香的欲行。男女恩爱缠缚,是极不容易出离的。多少人为了男女情爱,引出无边罪恶、无边苦痛。经中形容为:如紧紧的绳索,缚得你破皮、破肉、断筋、断骨,还不能舍离。这是与定相反的,所以就是在家弟子,如想修习禅定,也非节淫欲不可。
五盖,是欲贪盖、嗔恚盖、惛沈睡眠盖、掉举恶作盖、疑盖。这都是覆盖净心善法而不得發生,对修习定慧的障碍极大,所以叫盖。欲贪,从五欲的净妙相而来。嗔恚,从可憎境而起。惛沈的心情昧劣下沈,与睡眠邻近,这是从暗昧相而来的。掉举与惛沈相反,是心性的向上飞扬。恶作是追悔,是从想到亲属、国土、不死,及追忆起过去的事情,或乱想三世而引起的。疑从三世起,不能正思惟三世的诸行流转,就会著我我所,推论过去世中的我是怎样的,……,这一类的疑惑。这要修不净想来治欲贪,修慈悲想来治嗔恚,修缘起想来治疑,修光明想(法义的观察)来治惛沈睡眠,修止息想来治掉举恶作。这五盖能除遣了,定也就要成就了。
为了修發真慧而修习禅定的,叫心(定)增上学,就是住心法门。佛多教授「不净」观「及持息」念,使弟子们从此下手,修定而修發真慧的。这在古代,「名」这二者为「二甘露」门。印度语的甘露,与中国传说的仙丹相近,是不死药。佛法以此譬喻不生灭的涅槃;修习这二大法门,能了脱生死,所以叫甘露门。其后,阿毘达磨论师,加上界分別,称为『三度门』。
佛所开示的禅观,如约众生的烦恼特重不同,修习不同的对治,使心渐归安定清净来说,古师曾总集为『五停心』(玄奘译为五种净行),就是:以不净观治贪欲,慈悲观治嗔恚,缘起观治愚痴,界分別治我慢,持息念治寻思散乱。这是针对某一类的烦恼特別强而施用的不同治法,但一般说来,佛是多以这二大法门来教授的。这不但对治欲贪、散乱(这是障定最重的),依此修成禅定,也可由此进修真慧而了生死的。
不净观,是先取死尸的不净相而修习的,就是九想:一、青瘀想;二、脓烂想;三、变坏想;四、膨胀想;五、食啖想;六、血涂想;七、分散想;八、骨锁想;九、散坏想。这是对治贪欲——淫欲贪、身体爱最有力的。持息念,俗称数息观,是心念出入息(呼吸)而修定的,就是六妙门:一、数;二、随;三、止;四、观;五、还;六、净。还有十六胜行,那是持息念中最高胜的。
「依」著上面所说的法门——不净想、持息念,「而」修习「摄心」,不使散乱的,就是修定。无论是修定,或者修观慧,起初都是有所缘境相的,如以青瘀等不净相为境,或以出入的呼吸为境。对于所缘的境相,如观察思惟它,就是修观;如依著而摄心不散,心住一境,便是修定了。修定的方法很多,是可以依种种的所缘相而摄心的。不过从对治主要的定障——贪欲与散乱,引發正定而说,不能不说这二法是更有效的、更稳当的!在修习摄心的过程中,如能达到远离五欲、断除五盖,那么定心明净,会很快的發生功德而成就的,所以说「摄心」能「得正定」。约一般的禅定说,不是邪定、味定,就是正定。约出世法说,那无漏定才是正定呢!
三乘贤圣弟子,是为了修發真慧而修定的。定境由浅而深,阶位不一,到底那些定可以作为依止而修發真慧呢?总摄修發的一切定法,不出这样的大阶位——四禅、八定(还没有灭受想定,这是圣者所修证的,姑且不说)。四禅是: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八定是:四禅以外,再加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如从一般的散心渐修而入定境时,第一是未到定,那是初禅根本定以前的,是将到初禅而还不是初禅的近分定。如将到城市而先到近郊,也有一些商舖一样。再进,是修到初禅。在初禅与二禅中间,有名为中间禅的。将到二禅而还没到时,有二禅的近分定。从此以上,每一定,都可以有中间定、近分定、根本定三类。但大概的总摄起来,就是四禅、八定,或者在初禅根本以前,加一未到定就是了。在这四禅、八定中,最后的非想非非想定,定心过于微细了,心力不够强胜,不能依著它而修發真实慧。所以「能」够「發真慧」的,「佛说」只「有七依」定,就是: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七定。但最初的未到定,也是可以發慧的;这是初禅的近分定,所以就摄在初禅中。
关于定学的修习,就是摄心令住的修法,下面会有更详明的说明。
道谛,是三学、八正道。戒学、定学,都说过了,现在要说到慧学。慧学就是八正道中的正见(还有正思惟),所以综合起来说:「增上慧学」,就是「出世正见」。什么是增上慧学?为了作为解脱的依止而修慧,叫增上慧。这当然不是俗知俗见,而是究竟的真实慧了。正见也如此,如上面说到的知善恶、知业报、知前生后世、知凡圣,都还是(佛教的)世间正见。为了悟真理、断烦恼、得解脱,要有出世的正见。什么叫出世?就是超过和胜出一般世间(凡夫)的意思。或是悟解真理的正见,或是离烦恼的无漏正见,都叫出世正见。在说明上,现在是著重于胜义——真实义的知见。
慧,梵语般若。在佛法所修的一切功德中,般若是最究竟的:有了般若,可说到了家;体悟真理、解脱生死的大事,已经能够成办;涅槃城大门,已经打开。如没有般若,什么行门,都不能解脱生死。般若又是最根本的:般若是领导者,启导一切功德的进修,与一切功德相应。在三学中,慧学最后,为能得解脱的依止;而在八正道中,却以正见为首。这说明了般若在佛法中的地位,是彻始彻终的;它是领导者,又是完成者!
在三乘共法的经典裡,慧是有很多名称的,如慧、见、明、观、忍、智、觉;正观、正见、正知、正思惟;如实观、如实知、如实见、如实知见、如实思惟;择法等。
出世的解脱法门,不出乎四谛与缘起的二大纲,所以说到出世的慧学,也就是通达缘起与知四谛的慧。现在,先从正见缘起来说。
上面说到过的十二缘起说,在一般人的心目中,这不过是烦恼起业、业感苦果的说明,说明了生死的无限延续并非神造而已。就是部分的分別法相的佛学者,也每每如此。如真的这样,这不过是缘起的世间正见,怎么能解脱生死呢?阿难曾代表过这样的见地,以为缘起是很好懂的。「佛」就因此「为阿难说」:『诸缘生(起?)法,其义甚深。』「缘起义」是「甚深」甚深,如大海一样的,不容易测度到底裡的。要知道,缘起是佛在菩提树下觉证得来的,不要说人,就是天(玉皇大帝之类)、魔、梵(耶和华等),也都是不能通达的。这是佛法超越世间、胜出世间的根源,当然是『甚深极甚深,难通达极难通达』的了!缘起实在太深了!如十二支的因果相生,说明了生死的无限延续,这已经是很深的了!再来观察:众生的生死,始终在这样的——十二支的情形下流转;只要是众生、是生死,就超不过这十二支的序列。所以十二支是生死的因果序列,有著必然性与普遍性的。从因果的不同事实,而悟解到一切众生共同的必然理性,坚定的信解,这才得到了初步的成就。但还要再深入,彻悟更深的真义。
佛的开示缘起,总是说:『依此有彼有,此生故彼生;谓无明缘行,行缘识……生缘老死。』要知道:无明、行……老死,这十二支的因果相生,是缘起的事实或缘起的序列;而「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才是缘起的法则。因果的所以成为因果,生死的所以成为生死,都离不了这个——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定律。这样,就进到了缘起事物的一般理性了!试问:因果到底是什么意义呢?怎样才会成为因果呢?依佛开示的缘起来说:有,是存在的意思。这不是自有、永有的存在,而是生灭的存在,所以又说生——生是现起的意思(约彻底的意思说,存在的就是现起的,现起的就是存在的)。为什么能存在?为什么会现起呢?这是离不了因缘的。依于因缘的关系,才能存在的、现起的。那个因缘呢?也是存在的、现起的;它如不是存在的与现起的,就不能成为果法存在与生起的因缘了!那个因缘自身,既然是存在的、现起的,那当然也要依于另一因缘。就是另一因缘,当然也不能不是存在的与现起的了。这样的深刻观察起来,尽世间的一切事事物物,尽一切众生的生死死生,无非是成立于这样的原理:因存在(有)所以果存在,因现起(生)所以果现起。一切都是依于因缘的,也就是离不了因缘的,离了因缘是不能存在的。依这『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定律而观察起来,什么都不是自有的、永有的,一切世间,一切生死,无论是前后的、同时的,都无非是展转相关的、相依相待的存在。展转相关的、相依相待的存在,才能成为因果。所以,从佛悟证的『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因果定律,就能正见因果的深义,而不是庸俗的因果观了!
依照这深刻的因果观,来正观一切,就能正确地了解:一切是「无常」的,是「空」、「无我」的。存在与生起的一切法,都是无常的。你看!器界在成而坏,国家在兴而衰亡,众生在生而老死。如粗显的说,是一期无常:如器界的成坏、众生的生死,似乎都经过一安定时期而后灭尽。但细微的说,是刹那无常:一切都是刹那刹那的生灭著,才生即灭而不住的。这一切,为什么会是生灭无常的呢?这是缘起呀!从因缘而有的,不能不依于因缘,缘无也就归于无了;是从因缘而生起的,当然也依缘而灭了。依缘而存在与生起的一切,必然会是生灭无常的。经中说到无常,用无常、无恒、不可保信、不安稳等来说明。所以因缘所生的一切法——约众生的自体来说,都是不永久的、不可靠的,末了总是归于灭尽的。说到空与无我,可以作多种不同的解说,现在且约无我来说。我,是主宰的意思。主,是与他不相干,自己作主;宰,是別的要由我来支配。总之,我是自由自在自主的。大家都觉得有我,一般宗教也都说众生(或专约人类说)有一个我(有的叫做灵)。但我在那裡呢?是怎样的呢?一般人没有考虑过这些;到了宗教与哲学家手裡,经一番推究,这可问题多了,意见也纷歧了。但总之,觉得不能没有常住不变的、自由自在的东西,作为众生——人的生命主体;并且觉得这个常住而自主的,也就是安乐的,这将来才好回到天国或归于解脱,去享受永恒的自由。然在佛的正观中,(像他们主张的)我是并不存在的。众生,不是別的,只是五蕴呀、六处呀、六界呀,只是身心的因果现象——存在与生起。这一切是不息的流变,那裡有常住不变的我?是相依相待的存在,那裡有独立的我?不常住、不独存,这那裡有自主自由(乐)的我呢?无常无我的正观,如佛所常说的『色(等一切法)无常,无常即苦(不安隐,不自由),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观者,名真实正观』。
这样,器界也好,众生也好,一一法也好,都「惟」是「世俗」的「假有」了。除去世俗的假有,什么也不可得。什么叫世俗?什么叫假有呢?世俗,有浮虚不实的意思。经我们——一切众生的虚妄分別心而發现的一切,觉得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心裡觉得的那个,觉得就是称之为什么的,庸常所认识到的一切——体质、形态、作用,一切都是世俗的。世俗的,就是假有的。假有,不是说什么都没有,是施设而有的意思(也叫做假名),就是依因缘而存在、而现起的。这虽然因果法则历然不乱,但这是假施设而有的。佛在《阿含经》的《胜义空经》中说:是无常的,空、无我的,『除俗数法。俗数法者,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所以,无常无我的一切因果法,佛称之为世俗的假有。举例来说吧!人是六根取境引發六识的综合活动。但是,如眼根能见色,因为能见色所以确定有眼根,但到底什么是眼根呢?其实『眼不实而生,生已尽灭』;也就是『眼生时无有来处,灭时无有去处』。因为眼根是缘起的有、缘起的生,你不能想像为有一真实的眼根从那裡生出来。说到见色,也不是有一独存体能单独负起见色的作用,见色也是要有种种关系才能成就的,所以也不能说有真实自体的眼根能够见色。这样,眼根是才生即灭的,你也不能想像为有一真实自体的眼根灭到那裡去了。《胜义空经》的开示,够明白了。所以,世间的一切——器界、众生,一色一心,都是世俗假有——缘起的存在。这是无常、无我的,但在展转相关、相依相待下,众生是和合的、相续的存在,流转不绝于生死大海。生死死生的相续不已,也就是轮回不已、苦痛不已。
无常无我的生死,从烦恼起业,从业起苦果,又从苦果起惑、业。这缘起的生死,是否会永远不断的生死流转下去?不!生死是可以解脱的。为什么可以解脱?就因为它是缘起法的缘故。佛在开示了缘起的生死流转以后,接著就开示生死的还灭说:『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无明灭故行灭,行灭故识灭……纯大苦聚灭。』缘起法是依于因缘而存在的,凡是依缘而存在与生起的,那就不会是常恒不变的;存在的会归于不存在,生起的终归会尽灭。生死法,虽一向在即生即灭中,但由于烦恼、业的不断相续,灭而又生,所以苦果也就不断地相续下去。如能净治烦恼,无明、爱等不起了,那业力也就销息,生死也就停止了。如风虽是瞬息不住的,可是风吹不息,水就掀起大波浪,一层层的起伏不断;风一停,海就波平浪静了。所以生死可以解脱,是因为生死是缘起的假名有。佛在《阿含经》中,曾这样说过:『不见一法可取(著)而无罪过者。』所以若取著实法而又说没有,是错误的。真实有的,是不可能成为没有的;如说实有的成为没有,那思想上就犯了很大的错误。佛不是那样说的,生死法是缘起的、假有的,所以是不可取著的;本没有一真实的生,也就不是有一实法灭去了。从这如幻的缘起法中,發见了生死解脱的可能性,也由此而到达生死解脱的境地。怎么能到达呢?一切法是缘起的假名——假法、假我,是如幻的,是无常、空、无我的。而无明——我痴、我见、我慢、我爱等一切烦恼,却迷蒙了真相,把一切法——众生看作真实的,想像为有一永恒自在的我。一切从自我中心去活动,于是到处执著,造善恶业而流转了。如正观缘起,通达是无常、无我的,那自我中心的妄执失去了对象,烦恼也就不起了(烦恼也是缘起的生灭),生死也就解脱了。佛所以这样说:『无常想者,能建立无我想。圣弟子住无我想,心离我慢,顺得涅槃。』
正观缘起的无常无我,离烦恼而解脱生死,名为得般涅槃。涅槃到底是怎样的呢?那是深而更深的。佛为阿难说有为与无为法,也就是缘起与「缘起」的「空寂性」,说是「义倍复甚深」。如说:『此甚深处,所谓缘起(有为)。倍复甚深难见,所谓一切取离、爱尽、无欲、寂灭、涅槃。』这所以大乘经中,每以大海譬生死缘起的深广难测,而以最深的海底来形容最极甚深的法性。缘起是相对的假名,众生为无明所蒙蔽了,不见缘起的本性空寂,也就不知但是无常、无我的业果延续。如真能正观缘起,不取不著,断尽烦恼,生死永息,那就体证到缘起法性的寂灭。正像风停,体现到波平浪静一样。依一般来说,声闻弟子是渐次悟入的。从无常而通达无我,从通达无我,离我所见、我爱等而契入涅槃。但这是从正观缘起而来的,缘起是与空寂相应相顺的,如《阿含经》说:『如来所说修多罗,甚深明照,难见难觉,不可思量,微密决定明智所知……空相应随顺缘起法。』这是唯证方知的『甚深广大,无量无数,永灭』。换言之,这是没有边际可说的,是超越假名的相对界而不可以数量说的,也不可以想像为在此在彼的,如说:『于未来世永不复起,若至东方,南、西、北方,是则不然:甚深广大,无量无数,永灭。』那不是没有了吗?不能说是有,也不可说是没有的,如说:『离欲灭息没已,有亦不应说,无亦不应说,有无亦不应说,非有非无亦不应说。……离诸虚偽,得般涅槃,此则佛说。』总之,这是超越了假名相对界(缘起),而契入绝对界,什么也不可说,说著也不对。但这是从正观缘起的空寂而悟入,也就是缘起法性的实证。
上来所说的,「是佛」在《阿含经》等「所说」的,名为「缘起中道义」。中道,是正确的、恰好的,没有偏差、不落于两边邪见的。佛法的中道观,是从缘起法的正观中显出,为佛说法的根本立场。所以,正观也称为中观,正法也称为中法了。说到不落二边,经中都依众生自体说。众生,是缘起的生灭。缘起是不落两边的,不像众生边执所想像的。这都依佛说而成立,如说:『若见言命即是身,彼梵行者所无有;若复见言命异身异,梵行者所无有。于此二边,心所不随,正向中道。……谓缘生老死,……缘无明故有行。』这是不一不异的缘起中道。又如说:『自作自觉(受),则堕常见;他作他觉,则堕断见。义说法说,离此二边,处于中道而说法,所谓此有故彼有……。』又如说:『若先来有我,则是常见;于今断灭,则是断见。如来离于二边,处中说法,所谓是事有故是事有……。』这都是不常不断的中道。佛说中道,都是依缘起而立论的;最重要的,要算不有不无的缘起中道了。
佛为删陀迦旃延,说过不落有无二边的缘起中道。迦旃延,是不著一切相而深入『胜义禅』的大师。大乘龙树的《中观论》、弥勒的《瑜伽师地论》,都引证这《阿含经》的教授,来说明诸法的真实相。所以这一教授,在抉择佛法的缘起正见中,有著无比的重要性。佛对迦旃延说:『世人颠倒,依于二边,若有若无。』佛的圣弟子呢?『正观世间集者,则不生世间无见。如实正观世间灭,则不生世间有见。迦旃延!如来离于二边,说于中道,所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换言之,世人不知缘起义的,颠倒妄执,不能脱出二边——有见与无见的窠臼;佛弟子依缘起法正观,那就不起有见与无见了。譬如说:世间人见人生了出来,就执为是实有的而起有见;等到死了,大都是执为实无而起无见的。又如在生死流转中,一般人是执为实有的;听见了生死、入涅槃,就执著以为是无了(世人因此大都是怕无我、怕空、怕涅槃的)。但是,佛弟子依著缘起中道去观察时,如见到世间灭,也就是生死解脱了,就不会起有见。因为缘起如幻的相对性,在涅槃寂静中是不能安立的;而且,既是可灭的,在生起时也就决非实有,实有是不会依缘而灭的。如见到生死世间的集起,就不会起无见。因为缘起的如幻假有,不是什么都没有的;而且,既是可生的,在灭时也决非实无了。还有,了解缘起的此有彼有、此生彼生——世间集,所以生起现前时,知道缘起的流转相续,不会觉得一死了事而起无见的。了解缘起的此无彼无、此灭彼灭,当生死解脱时,也不会执有实我得解脱的。总之,一切是缘起的,唯是缘起的集、灭,并没有实我、实法,所以不起有见;没有实我、实法,所以也不会起无见的。真能正观缘起,就能「不著有」见、「无见」,依中道「正见」而「得解脱」了。三学的增上慧学——甚深般若,八正道的正见,都是缘起的中道观。所以佛弟子能不著常我,不落断常、一异、有无的执见,破无明而了脱生死。
出世的解脱道,是以缘起及四谛法门为纲要的。所以说到正见,除知缘起的集、灭外,还有四谛的正见,这是经中特別重视的。正见流转还灭的缘起法,是依因而起、依因而灭的正见。但这不是空洞的因果观、有空观,而是无明缘行等的依缘而有,无明灭就行灭等的依缘而无。因果相依的必然性,从中道的立场、如幻假有缘起观中,正确的体见它,深入到离惑证真的圣境。四谛,也是因果的:苦由集而生,灭依道而证,这是世间与出世间两重因果。观察的对象,还是现实苦迫的人生。从苦而观到集(如从老死而观到爱、取为缘……,到无明为缘一样),然后觉了到集灭则苦灭的灭谛(如知道无明灭则行灭……老死灭一样)。但怎能断集而证灭呢?这就是修道了。道是证灭的因,也是达成集苦灭的对治。这样,知四谛与知缘起,并非是不相关的(十二缘起也可以作四谛观,如老死、老死集、老死灭、灭老死之道,……经中说为四十四智)。所以缘起「正见」,也「即是」知「四谛慧」。不过在说明上,缘起法门著重于竖的系列说明,四谛著重于横的分类而已。
佛在鹿野苑,最初为五比丘大转法轮,就是四谛法门,也就是称为『三转十二行相』的法轮,明白表示出对四谛的次第深入。当时,佛先指示了:那些是苦,那些是集,什么是灭,什么是道。这应该是剀切分別,详细指示。不但要知道那些是苦的、那些是苦的集因,苦必从集生,有集就有苦等事理,而且要知道这些苦是真实的苦,决无不苦的必然性。这是第一转(四行),是开示而使其了解深信的。接著,佛更说:苦是应知——应该深切了知体认的;能深切信解世间是苦迫性,才会發生厌离世间,求向解脱。集是应该断的,不断便生苦果,不能出离生死了。灭是应该证得的,这才是解脱的实现。道是应该修习的,不修道就不能断集而证得灭谛。这是第二转(四行),是劝大家应该『知苦、断集、证灭、修道』,从知而行,从行而去实证的。接著,佛再以自身的经验来告诉弟子们:苦,我已是彻底的深知了;集,已经断尽;灭,已经证得;道,已经修学完成。也就是说:我已从四谛的知、断、证、修中,完成了解脱生死、体现涅槃的大事,你们为什么不照著去实行、去完成呢?这是第三转(四行),是以自身的经验为证明,来加强弟子们信解修行的决心。佛说四谛法门,不外乎这三转十二行相的法轮。在弟子的修学四谛法门时,首先要「如实知四谛」:从四谛的事相、四谛间的因果相关性、四谛的确实性(苦真实是苦等),从『有因有缘世间(即是苦的)集,有因有缘(这就是道)世间灭』的缘起集灭观中,知无常无我而流转还灭,证入甚深的真实性。应这样的如实知,也就能知集是「应断」的,道是「应修」的,「惑苦灭应证」的。依正知见而起正行,最后才能达到已知、已断、已灭、已修的无学位,「由」于苦集「灭」而「得涅槃」。
对于四谛的如实知见,引起了见谛(真实)得道的问题。在四谛中,体见什么才算得证?由于学者的根性、修持方法的传承不同,分为顿渐二派。观四谛十六行相,以十六(或说五)心见道的,是渐见派——见四谛得道,是西北印学派的主张。而中南印度的学派,是主张顿见的——见灭谛得道。当然,这是千百年来的古老公案,优劣是难以直加判断的。依现有的教说来參证,从佛法本源一味的见地来说:见四谛,应该是渐入的。但这与悟入缘起空寂性——也就是见灭谛得道,是不一定矛盾的。经说没有前三谛的现观(直觉的体验),是不能现观道谛的;四谛是渐入,犹如梯级的,这都是渐入渐证的确证。但四谛现觉的深见深信——也称为『证信』,不是证入四种真实理体;谛是审谛不倒的意思,所以是指确认那四类价值而说。如苦:这些生死有为,是无常的、不安稳的,是无我而不自在的;这种生死事实的苦迫性,能深知深信而必然无疑,就是见苦谛。烦恼与引生的善恶业,是能起生死。使生死不断生起的真正原因,也就是惑业的招感性,深知深信而必然无疑,便是见集。断了烦恼,不起生死,那种寂静、微妙、出离的超越性,更没有任何系缚与累著的自在性,深知深信而不再疑惑,便是见灭。八正道,有了就有出离,没有就决不能出离;八正道的能向涅槃所必由的行迹性,能深知深信而不再疑惑,名为见道(谛)。这种印定苦集灭道的确信无疑,是四类价值的深知深信,当然是先后生起而印定的,但这无碍于缘起空寂性——灭谛的体见。缘起空寂性,就是『甚深广大,无量无数,永灭』;这是超越缘起相对性的『正法』;本来如此,必然如此,普遍如此,而称为『法性,法住,法界』的。见灭谛,不是上面所说的价值确信,而是体见那超越相对性的寂灭性自身;这是平等不二的,没有次第可说。学者在正观缘起的集灭中,达到离爱无欲而体见寂灭性,就是得道;四谛也当然证得了。但在智见上,应有引起的次第意义。如一下子發见了宝藏,又一样一样的点收一样——这是古德所说的一种解说。顿入、渐入,应该就是这样的。见寂灭而证道,为古代无数学者所修证的,是不容怀疑的事实;称此为灭谛的体见,是寂灭性自身的体见,与见四谛的见——四类价值的确认不同。
在中道的正见中,有著一定的程序,主要是:「先得法住智」,「后得涅槃智」。佛为深摩说:『不问汝知不知,且自先知法住,后知涅槃。』这是怎样的肯定、必然!什么是法住智?什么是涅槃智?依《七十七智经》说:一切众生的生死缘起,现在如此,过去、未来也如此,都是有此因(如无明)而后有彼果(如行)的,决不离此因而能有彼果的,这是法住智。所以,法住智是对于因果缘起的决定智。这虽然是缘起如幻的俗数法(如不能了解缘起的世俗相对性、假名安立性,而只是信解善恶、业报、三世等,就是世间正见,不名为智),但却是正见得道所必备的知见。经上说:如依此而观缘起法的从缘而生、依缘而灭,是尽相、坏相、离相、灭相,名涅槃智。这是从缘起的无常观中,观一切法如石火电光,才生即灭,生无所来,灭无所至,而契入法性寂灭。这就是:『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由无常(入无我)而契入寂灭,是三乘共法中主要的解脱法门(还有从空及无相而契入的观门)。所以,法住智知流转、知因果的必然性,涅槃智知还灭、知因果的空寂性;法住智知生灭,涅槃智知不生灭;法住智知有为世俗,涅槃智知无为胜义。「依俗」谛的缘起因果,而后「契」入缘起寂灭的「真实」,这是解脱道中「正观法」的必然历程,一定「如是」而决无例外的。
说到这裡,觉得佛教中,每有一种错误的倾向,就是不求法住智,而但求涅槃智。特別是备有世间一般知识、年老而求佛法的。对于因果缘起的必然性、四谛的价值决定,常是并无希求;有的以为这早都已经知道,而不知梦都没有梦想过;却以为需要的是开悟、是明心见性。不知道没有修成法住智,涅槃智是不会现起的。由于偏向证悟,弄到一开口、一下手,似乎非说心说性、谈修谈证不可。于是乎失去了悟入的必要过程,空谈些心性、空有、理事,弄得内外也不辨了。过去的大德们,就有错认定盘星,以为孔颜乐处、《大学》明明德、孟子致良知,就是祖师西来大意。因此有的就高唱『东方圣人此心焉,西方圣人此心焉』,好像儒佛融通起来。其实,儒门大师,即使翻过语录、用过存养功夫,那一位是确认三世因果的?那一位从缘起的流转还灭中求正见的?那一位体见一切众生平等的?根本都没有三世因果决定的法住智,必然是漂流于佛法的门外。理学大师都不能赞同佛法,而要以拒杨墨的态度来排斥佛老,为什么?就是于佛法没有正见,不知佛法的涅槃智是依缘起因果的法住智而进修得来。所以,如以为只要谈心说性,或者说什么绝对精神之类,以为就是最高的佛法,那真是误入歧途、自甘沈沦了!
无漏的八正道支,是同时成就的。但在修习过程中,有次第引生的意义。从先后的引生来说:正见以后,是「正思」惟,是对正见所见的,作更深入的正确思惟。正见可说是从闻(或从佛及佛弟子闻,或从经典闻)而来的慧学,正思惟是从慎思明辨而来的慧学。有正见的,一定成就正信;有信的一定有要求实现的意向。所以从正见而来的正思,是引發了向解脱的真实欲求。也就因此,古译正思惟作『正志』或『正欲』。从无常的正见中,引發正思,就「向于厌」。众生对于自我及世界是热恋著的;正思的向于厌,就是看到一切是无常、是苦,而对于名利、权势、恩怨等放得下。这是从深信因果中来的,所以厌于世间,却勇于为善、勇于求真,而不像一般颓废的灰色人生观什么也懒得做。从无我的正思中,「向」于「离欲」,于五欲及性欲,能不致染著。如听到美妙的歌声,听来未始不好听,可是秋风过耳,不曾动情;歌声终了,也不再忆恋。如手足在空中运动一样,毫无碍著。从涅槃寂静的正思中,向于「灭」,心向涅槃而行道,一切以此为目标。这三者,表示了内心的从世间而向解脱,也就是真正的出离心。出离心,贯彻了解脱道——八正道的始终,不过正见著重于知厌、知离欲、知灭而已。以下六支,都是向此而修习的。
正见与正思,是慧学。依于正思的要求实践,必然的引發「正语」、正「业及」正「命」——三正道支。正语,是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合法的语言文字。正业,指不杀、不盗、不淫——合法的身业。正命,是合法的经济生活。有正确的见地,进求解脱生死,一定会表现出合法的行为。这三者,都是以清「净」的「戒」学「为」体「性」的。在家弟子的正命,是要有合法的职业,合理的取得钱财。在使用方面,不可过于浪费,也不可过于悭吝,应该遵行佛说的中道生活。出家弟子,一向是依施主的信施而生活,所以佛特別告诫。出家人的正命而非邪命,我想引《遗教经》的一节来说明。如说:『(出家弟子)持净戒者,不得贩卖贸易,安置田宅,畜养人民、奴婢、畜生;一切种植及诸财宝,皆当远离,如避火坑。不得斩伐草木、垦土掘地,合和汤药、占相吉凶、仰观星宿、推步盈虚、历数算计,皆所不应。节身时食,清净自活。不得參与世事、通致使命,咒术仙药、结好贵人、亲厚媟慢,皆不应作。当自端心,正念求度,不得包藏瑕疵、显异惑众;于四供养,知量知足,趣得供事,不应蓄积。此则略说持戒之相。』
这是对于上来正道的合说。修学解脱道的,开「始」是先要正「直其见」解,这就是正见与正思。其「次」是要清「净其行」为,这就是正语、正业与正命。正业、正语、正命,如双「足」,足是能向前进的。不但要有两只脚,还是要无病的、能走的。正见与正思,如眼「目」,眼目能明见道路。不但有眼目,而且要是目无眚翳、见得正确。不论要到什么地方,一定要认清目的地、认识道路,又要能一步步的向前进。有了这「两」方面的「相」互助「成」,才能达到目的地。一般的行路都如此,何况向解脱道呢?这当然要足目相成,才「能达于彼岸」的涅槃。这说明了:出世的解脱法门(世间善道也如此),非先有正确的见解、清净的行为不可。否则,不管你说修说证,决无实现的可能。如在火宅中,瞎子(有足)与跛子(有目)不肯合作,或只是瞎子或跛子一个人,那怎么能脱离火宅的灾患呢?
有了正确的见地、清净的行为,自然身安心安,而可以进修趣证了。这要有「正勤」,是向厌、向离欲、向灭的精进,也称为正精进。佛说正勤为『四正勤』:一、没有生起的恶法,要使它不生。二、已生的恶法,要断除它。三、没有生的善法,要使它生起。四、已生的善法,要使它增长广大起来。正勤是通于三学,有普「遍策發」推动的力量,就是一切离恶行善的努力。如戒学,正勤是离毁犯而持净戒的努力。定学呢,正勤是远离定障(如五欲、五盖等),而修定善的努力。慧学呢,这是远离邪僻的知见妄执,而得正见、正思的努力。这一切,都要精进修习,才能成功。世间的善事,都还非努力不可,何况出世大事?所以佛在游行,休息时听到阿难说精进,就立刻起坐,表示对于精进的无限崇敬。
有了正知见与清净戒,可以修定,但要「由念」的修习得来。念是专心系念,为摄心不乱的主要修法。但这裡,还是以出离心为导向的。而所修的念,不是念別的,就是从正见、正思惟得来的正念,这是与慧相应的、向于涅槃的正念。正念修习成就,能「得正定」。约定境说,就是上面所说的七依定,佛又特別重视四禅(这是最容易發慧的定)。这不是一般的定,是与念慧相应的、向涅槃的胜定,所以叫正定。定慧齐修,末了,「依」正「定」而「起」现「证」缘起寂灭性的无漏「慧」,也就是涅槃智。出世的无漏「慧成」就,就断烦恼、证真理、了生死而「得解脱」。到此,才完成修习出世解脱道的目标。解脱、涅槃,由修习八正道而成,所以佛说道谛,总是说八正道,誉为『八正道行入涅槃』。
在这三学、八正道的叙述中,似乎有不同的次第:三学是戒而定,定而慧;八正道是慧而戒,戒而定。其实,道次是一样的。因为,慧学不但是首先的,也是究竟的,所以八正道的次第是:正见是闻慧。正思惟是思慧;思惟發起正语、正业、正命,是戒学。正精进遍通一切,特別是依著精进而去修正念、正定,是定学。定与慧是相应的,就是修慧。等到从定而發无漏慧,是现证慧——真实的慧学,从此而得解脱。所以,佛说的解脱道,三学与八正道一样:不离闻、思、修及现证慧的次第,也就是依戒而定,依定而慧,依慧得解脱的次第。三学与八正道的一致性,试列表如下:
正见───────────闻慧位 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思慧位────戒增上学 ┌──修慧位─┬──定增上学 │ └─┐ 正勤、正念、正定──┤ ├慧增上学 │ ┌─┘ └──现证慧位┴──得解脱
佛说道谛,总是说八正道支。但散在各处经中,「佛说」的修道项目,更有种种「道品」。道品,是道类,是将修道的项目,组成一类一类的。经中将道品,「总集」为「三十七」道品,分七大类:(一)、四念处;(二)、四正勤;(三)、四神足;(四)、五根;(五)、五力;(六)、七觉支;(七)、八正道支。这七大类——三十七类,为什么叫道品?道是菩提的意译,这些都是修行而得三菩提——正觉的不同项目,所以叫道品。四正勤与八正道,上面已经说到。还有,四念处是: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念处是慧相应的念,重在观慧。如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四神足是定,定为神通所依止,称为神足。虽是定,但由修發三摩地的主力有由欲、由勤、由止、由观而不同,所以分为四神足。五根是:信根、勤根、念根、定根、慧根。这五项功德,修得坚定而为引發功德的根源,名为根。五力,就是上面的五事,但已有降伏烦恼等力量,所以叫力。七觉支是: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这是道品中的重要一类,为引發正觉的因素。
解脱生死的道品,为什么说有这七类——三十七品呢?古人以为:「道」体是「同」一的;修习的功德,本来是很多的,佛说的也只是举其主要而说。众生的生死是同一的,解脱生死的道,不会是不同的;不过「随」众生的根「机」不同,佛就说有別「异」的道品而已。因为从经中看来,任何一项道品(其实是包含一切功德,不过举其重要而说),都是能解脱生死的,都说为『一乘道』的。将一切道品总合起来,解脱道的主要项目,不外乎十类:
一、信——信根,信力。
二、勤——四正勤,勤根,勤力,精进觉支,正精进。
三、念——念根,念力,念觉支,正念。
四、定——四神足,定根,定力,定觉支,正定。
五、慧——四念处,慧根,慧力,择法觉支,正见。
六、寻思—正思惟。
七、戒——正语,正业,正命。
八、喜——喜觉支。
九、舍——舍觉支。
十、轻安—轻安觉支。
道的主要项目虽有此十种,但正见成就,就能得信成就;而喜、舍、轻安,不外乎定中的功德。所以八正道的叙述是最圆满的,而三学是最简要的。
「或」者说:在个人修学的程序上,这七类道品,都是需要的,「是浅深」次第的差「別」而一类类的进修。这是说:初修学时,修四念处;到了煖位,修四正勤;顶位修四神足;忍位修五根;世第一位修五力;见道位修八正道;修道位修七觉支。但这也不过约特胜的意义说说而已。
出世的解脱法门——四谛、缘起,道谛中的三学、八正道,都如上文说过了。这都「是圣」者「所」修「行」的,也「是圣」者「所证」得的。修行、证入,都离不了这些,这是释迦佛金口开示的正法。离了这,別无可归依的法门,別无能解脱的途径,別无永恒的归宿。这是佛弟子所应决然无疑信受奉行的!因此,「三乘」——声闻、缘觉、菩萨佛——一切「圣者」,都是依著这唯一的正法,同受唯「一」的解脱「味」,如长江大河入海,都同一咸味一样,同入「涅槃城」而得究竟的安息。论上说『三兽渡河』、『三鸟出网』,虽然飞行有远近,渡水有浅深,但总是不离于虚空与大河,所以说『三乘同入一法性』,『三乘同坐解脱床』。
能证这四谛与缘起法的圣者,想简略的叙述一下。首先,不问声闻、缘觉、菩萨,「通」泛的「论」起来,每一圣者,在「解脱道」的修行中,都是「经」历了「种」、「熟」、「脱」三阶段的。一、初听佛法,生起厌离心,从此种下了解脱的善根,如种下种子一样。如没有出离心种,怎么听法修行,都是不会解脱的。二、以后,见佛、听法、修持,使解脱心种渐渐的成熟起来,如种子的生芽、發叶、开花一样。三、到末后,一切成熟,才能证果,如开花而结果实一样。有些佛弟子,一听佛法,当下悟入而证果;有的勤苦的修学了一生,还是不能得道。今生修行而能不能证入,证入的迟入或者速入,那是决定于过去生中的修习。如过去没有种下解脱心种,现在初生厌离心而修行,就想迅速证果,正像种下种子就想结果,那怎么成呢?如前生已修到了成熟阶段,那今生一出头来,见佛闻法,便能证悟了(甚至有不必再用功行,就会圆证的)。所以,在今生「修证」过程中,「有迟速」的不同,但这是决定于前生的准备如何,并「非由」于「利钝」的差「別」。利根与钝根,当然是有的,那就是上面说过的信行人与法行人了。著重于依师学习,以信为先的,是钝根;著重于自力学习,以慧为先的,是利根;但这都是要经历种、熟、脱三阶的。依现生的修证而论,是不能以证入的迟速来决定他是利或钝的。
近代的佛教界,有许多观念,都是与经论相反的。他们以现生的修证努力,或悟证迟速来分別利钝,而不知恰好相反。重信与重慧的差別以外,凡急求速成的,才是钝根;大器晚成的,才是利根。如以三乘来说,声闻根性是钝,缘觉根性是中,菩萨根性是利。声闻是钝根,从發心到解脱,快些的是三生,最迟也不过六十劫。缘觉的根性要利些,从發心到解脱,最快的也要四生,最迟的要一百劫。菩萨是利根,他要修三大阿僧祇劫才究竟解脱呢!关于根性的利钝,在大乘不共法的申述中,再依经论来说明。
再来叙述圣者证入的次第。声闻乘的修行者,证入圣果,一向分为四级,先说初果。
观缘起法无常、无我而契入缘起空寂性的,就是体「见」「正法」,也叫做『入法界』。「初」入正法的圣者,「名须陀洹」果。须陀洹,是梵语,译义为『预流』或『入流』。修行到此,契入了法性流,也就參预了圣者的流类。须陀洹果的证入,经中形容为:『见法,得法,知法,入法;得离狐疑,不由于他;入正法律,得无所畏。』所以,这是现见的、自觉的,于正法有了绝对的自信。
初果圣者,已断了生死的根本——最主要的烦恼。照后代论师的分析,条理起来,烦恼是非常多的。但大体可分为二类:一、见道所断的烦恼:是以智慧的体见法性而断的那部分,也称为见惑。二、修道所断的烦恼:是要从不断的修习中,一分一分断除的,也叫做修惑。现在初果所断的,属于见惑。这也包含极多的烦恼,论师们称为八十八惑。但佛在经中,总是重点的说『断三结』。我见结、戒禁取结、疑结——「三结」,初果是彻底的「断」了,「无」有丝毫的剩「余」。结是系缚生死的意思,所以断了三结,也就是解开了生死的死结。我见,是自我的妄执,为生死的根本。从我见而来的,是我所见,断见、常见,一见、异见,有见、无见……。我见断了,这一切也就都断了。戒禁,是无意义的、外道的戒行。见到了真理,不会再以为外道的宗教行为是可以得解脱的,不会再执取它,也就不会再去学习它。外道的戒禁极多:浅些的,如不吃烟火食,不剃发,守庚申,持牛戒、狗戒、猪戒(不吃猪肉),不吃血等。离奇起来,如食大便小便、男精女血;热天晒在太阳裡,冬天睡在寒冰上;种种忌讳、祈禳。这形形色色的禁戒,现在都不会执取为清净了。疑,是对于佛、法(四谛、缘起)、僧的狐疑不定。见了正法,是彻底明见,再不会将信将疑。在修行的过程中,这些烦恼,早已伏而不起;到了证见法性,才是断了根,永无生起的可能。所以,断是彻底断尽,不只是不现起而已。以三结为首的一切见所断惑,都由于真智现前、体见法性而断尽了。
见了正法,断了烦恼,也就断了生死,因为生死苦果是以烦恼为根源而生起的,因断果也就断了。证到初果,可说「无量生死」都已经「息」了。经上说:如大池的水都乾了,只剩一滴、二滴一样。分別来说,在没有证悟法性以前,未来的生死是无数量的;等到初入圣流,断了三结,再『不堕恶趣』。三恶道的业都失效了,三恶道的苦果再也不会生起了。剩下来的,人间、天上的业果,称为『极七有』。就是说:最多是七往天上、七还人间,一定要永断生死入涅槃。这样看起来,到了初果,生死几乎都尽断了。现在虽还是生死身,虽可能还有七天七人的生死,但实已见到了生死的苦边,生死再不会无休止的延续下去了,所以在圣位中,初果是最可宝贵的、最难得的!得了初果,可说生死已了(一定会了)。如破竹一样,能破第一节,第二节以下,是不费力的一破到底。这是学佛法者当前的唯一目标。
说明从初果而二果、三果、四果,就要说到断惑。但这有一番特殊意义,与初果的断惑不同,应该加以解说。先说一譬喻:如一棵大树,把它连根拔起,那它是死定了。然而,在三日、五日,或者半月、一月间,它可能还会發芽开花。过了相当时期,才完全枯黄死去。这应该知道:使大树继续不断生活下去的,是根,是根吸收水分、养料的力量。大树本身,虽保有相当的生活能力(如业),但必须水分与肥料的滋养。树皮与树叶,虽也能吸收多少,维持树的生活,但由于树根的拔起,它不能维持长久,终于会全部死去。假如在太阳下暴晒,那枯黄得更快。众生的生死解脱,也是这样。生死的真正根源,是我见;须陀洹断了我见,生死就解脱了,如大树的连根拔起,必死无疑一样。其余未断的烦恼——修所断惑,滋润固有的业力使他生在天上、人间。剩下的烦恼,无论作(小)恶,或修戒、修定,都不能成为人天的总报业与引业(只能是別报业与满业),否则,生死也许还会无休止的在人间、天上延续下去。然而不会了,它仅能滋润旧业,使他往生天上、人间。就是这样,由于我见断了,修惑也不能无限止的延续、永远润生下去。正如树皮与树叶的吸收养分,不可能维持大树的长期生存一样。证得初果的,如不断进修,可能这一生就证入涅槃。如拔起的大树,在烈日下,很快会枯黄了。如进修停顿,特別是在家弟子们为家庭、职业、生活所累,但烦恼也是会萎缩,很快会断尽的;充其量,也只维持七返生死而已。所以证得初果的,虽可能有『隔阴之迷』,但决不像凡夫一样。无论怎样,也还是生死已有边际,可说生死已了。
第「二」果,「名」叫「斯陀含」。斯陀含是梵语,译义为『一来』。因为或是由初果而进修,或是经过了人间、天上的六番生死,修道所断的烦恼大大的削弱了力量,可说是断去了一分。剩下的修惑,所能润生的力量,已只有一生天上、一来人间,再不能延续下去了。到了这一阶段,由于「进」修而减「薄」了「修」道所「断惑」,只有一番生死的力量,所以称为斯陀含果。
再进一步,是「三」果,「名」叫「阿那含」。阿那含是梵语,译义为『不来』或『不还』。就是说:阿那含果死后,「离欲」界而上生色界或者无色界,一定就在那边入涅槃,再「不复还」来生欲界了。这或是由二果而进修,在这生中证不还果;或是返来人间,只剩这一往天上的生死了。从断烦恼来说,欲界的修道所断惑到此已断尽了,所以不再能成欲界的生死。但佛在经中,总是说:『五下分结尽,得阿那含。』五下分结是:身见、戒禁取、疑、欲贪、嗔。这五类,都是能感欲界生死的,所以叫下(对上二界)分。但身见、戒禁取、疑,在见道得初果时,先已经断尽了,现在又进一步的断尽了欲贪与嗔,也就是断尽了一切欲界修惑。嗔恚,是专属于欲界的烦恼。贪,是通三界的,但欲贪指欲界的贪欲而说。欲贪断尽了而证得三果的,虽然身在人间,但对欲界的五欲、男女的性欲,已经不再染著。所以如证得三果,就是在家弟子,也是会绝男女之欲的。
体见正法而断了见惑的圣者,知见是绝对的正确了。但在一切境界上,爱染的力量还很强,所以可能进修停顿,或者再生人、天,忘失本来。不过修惑是自然萎缩(如拔了根,树皮会乾枯一样),圣道的潜力一定会现起,一定会再向前进的。在这再进修中,无论是行住坐卧、衣食语默、毁誉得失、衰老病患、待人接物,在这一切境界上,能提起正念,时时照顾,不断熏修,这能使爱染为本的修惑渐渐销融净尽。这是二果以来都是如此的。
证得初果或二果、三果,现生不断进修;或是阿那含(三果)死后,生到上界,圣道现前,到了「断惑究竟」净尽的时候,就证第四果,「名」为「阿罗汉」。阿罗汉也是梵语,译义是『应』,意思说这是真正应受人天供养的圣者。或译为『无生』、『杀贼』,是说:到此阶位,杀尽了一切烦恼贼,不会再有生死的生起了。总之,这是断尽烦恼、断尽生死的极果。所断的烦恼,论师说是色、无色界的修断烦恼。佛在经中说:『断五(顺)上分结得阿罗汉。』五顺上分结是:色贪、无色贪、掉举、慢、无明。色贪、无色贪,是色界与无色界的贪染。掉举、慢、无明,也应该是二界不同的;但修惑以染爱为本,所以特约二界而分別为二类。这五结,是使众生生于上界的,现在也断了,就断尽了系缚三界的一切烦恼。烦恼既断尽了,那依烦恼润生而感果的「故」业——从前以我见为中心而造的业力,已经完「毕」而不再有效。又「不」会再「造新」业,所以未来的「生死」苦果,「更无」生起的因「缘」了。所以阿罗汉现有的生死身,到了寿命尽时,就『前蕴灭,后蕴更不生』,而入于不生不灭的无余涅槃——声闻乘的进修,以此为最究竟的果位。
经中说到阿罗汉,有六种、九种等分別。现在说二大类:「此」阿罗汉,「或」是「慧解脱」的,「或是俱解脱」的。俱解脱,就是定与慧都解脱的。要知道,定与慧,都有烦恼障蔽它,所以不能现起;如能现起,就从这些障碍而得解脱。经中时常说到:『离贪欲者,心(定)解脱;离无明者,慧解脱。』这是说:依慧力的证入法性,无明等障得解脱;以定的寂静力,使贪爱等障解脱。如世间的外道们,也能离欲界烦恼(欲爱等)得初禅;离初禅烦恼得二禅;……离四禅烦恼(色界烦恼)——色爱等尽,得无色界的空无边处定;……离无所有处烦恼,得非想非非想定;但不能离非非想处烦恼,所以不脱生死。在佛弟子的修证上,如约少分说,都可说有这定与慧的解脱,如依未到定或七依定而發无漏慧的,断见道所断惑,都可说有此二义。但如约全分来说,就大大不同。如修到阿罗汉的,以慧力断尽无明为本——我见为本的一切烦恼,那是不消说的,大家都是一样的。如依定力的修得自在来说,就不同。如依未到定或初禅而得阿罗汉的,就于初禅或二禅以上的定障,不得解脱。即使能得四禅八定,也还不能彻底解脱定障。如能得灭尽定的阿罗汉,无论是慧是定,都得到了究竟解脱,约得到定慧的全分离障说,称为俱解脱阿罗汉。如慧证究竟而不究竟解脱定障,就称为慧解脱阿罗汉。生死苦果,依慧证法性而得解脱,所以定力不得究竟,也没有关系。阿罗汉的定力,是浅深不等的,所以可分好几类。
俱解脱阿罗汉,不消说是能得「六通及三明」功德的。其他的阿罗汉,凡能得四根本禅的,都能修發三明、六通。六通是:神境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尽通。神境通能:变多为一,变一为多,隐显自在,山河石壁都不能障碍他;入水,入地,还能凌空来去、手摸日月等。天眼通能:见粗的又见细的,见近的又见远的,见明处又见暗处,见表面又见裡面,尤其是能见众生的业色,知道来生是生天或落恶趣等。天耳通能:近处远处,听到种种声音。能听了人类的不同方言,连天与鸟兽的语声,也都能明了。他心通能:知道他众生心中所想念的。宿命通能:知众生前生的往因,作什么业,从那裡来。漏尽通能:知烦恼的解脱情形,知烦恼已否彻底断尽。六通中的漏尽通,是一切阿罗汉所必有的;其余的五通,要看修定的情形而定。这五通,不但佛弟子可以修發,外道也有能得到五通的。虽然说六通无碍,但所知所见的也有广狭不同,唯佛才能究竟。六通的前五通,是通于外道的,但三明是阿罗汉(三乘无学)所专有的。三明是:天眼明、宿命明、漏尽明。这就是天眼、宿命、漏尽三通,但在阿罗汉身上,彻底究竟,所以又称为明。天眼明是能知未来的;宿命明是能知过去的。漏尽明以外,特別说这二通为明,就是对于三世业果明了的重视。阿罗汉有这样的殊胜功德,所以是「世间」的上「上福田」,应受人天的恭敬供养。
再举两个譬喻,来赞叹阿罗汉的功德。
一、证得阿罗汉果的圣者,智慧断尽了烦恼,所以是「明」而又「净」。在触对一切境界时,可以「恒不动」来说明。阿罗汉的功德,有『六恒住』。在见色闻声等六境起用时,恒常是『不苦不乐,舍心住正念正智』,这就是不动。在触对六境时,或是合意的,或是不合意的,但不会因此而起贪、起嗔。一切利誉得失,在圣者的心境上,是不受外境所转动,『不能妨心解脱慧解脱』。俗语所说的『八风吹不动』,就是阿罗汉的境界。这如经上说:『六入处常对,不能动其心,心常住坚固,谛观法生灭。』经中曾有云散日现的比喻:凡夫,如乌云密布,完全遮蔽了太阳。证初果时,如乌云的忽然散开,露出了太阳一样。但乌云太多,还在忽而遮蔽、忽而显现的变动中。云渐渐淡了、散了,到末后,浮云净尽。阿罗汉极明极净,正「如日」光朗照,「处」在万里无云的「晴空」中一样。
二、证得阿罗汉的圣者,无论定力的浅深怎样,在没有舍报以前,总是生活在世间。一样的吃饭、穿衣、来去,一样的游化人间、待人接物。他的身体、他的环境,还是世间的有漏法,还是无常、苦、不净的。然而,阿罗汉生活在这世间中,却不受杂染的环境所熏变。所以他在「一切世间行」中,清净「不染如莲华」一样。莲花是生于淤泥中,而却『微妙香洁』。周茂叔以莲花譬君子,其实人中君子,怎么比得莲花,阿罗汉才像莲花呢!
三乘共法的教化主机,是声闻乘,上面已大略说到。第二是缘觉乘。从证真断惑的地位来说,缘觉与声闻是一样的。但他的主要不同处:一、是「不由他觉」,也就是无师自悟的。传说:有一国王,游览王家花园,见香花盛开,非常欢喜。不久,一群宫女来采花,那棵绚烂的花树,一下子被折得不成样子。国王见了,深深的受到无常的感觉,就静坐思惟,由无常而悟入了缘起的寂灭,成了圣果。因为是无师自悟的,虽不能如佛那样的大转法轮,但比起声闻弟子(要依师长教诲)来,到底略胜一著。所以缘觉的根性,比声闻要利一点。二、不由他觉的智慧,是由「于远离」而「生」的。远离,是远离愦闹、远离人事。他在因中,在证果以后,都是独往独来的、厌离人事的。他过著精严的十二头陀行,孤居独处,没有师长,没有同学,也没有弟子。据说:这都出于没有佛法的时代,现乞食的出家相,但不会说法,只是现神通而已。传说中,也有大众共住的缘觉,但这本是声闻根性,缘熟了自然证阿罗汉果,不过出于无佛的时代,所以也叫做缘觉而已。这一类圣者,「名」曰「辟支迦佛」,译义是独觉,也作缘觉,是由于观缘起而成道的缘故。证得辟支佛果的,与声闻乘的阿罗汉果,地位相同。所以,辟支佛与声闻,常「合说为二乘」;如与發菩提心的大乘相对论,就叫做小乘。
校注
【经文资讯】《印顺法师佛学著作集》第 12 册 No. 12 成佛之道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1-12-09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印顺法师佛学著作集》所编辑
【原始资料】印顺文教基金会提供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