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宗教兴衰与儒家

中国的传统文化过分著重于当前事实所以宗教的情绪一向不够热烈特別是在理学支配下的时代

中国固有的民族宗教如古典的《书》《诗》《礼》《易》《春秋》(诸子一分)等所传说的是上层的王侯士大夫的宗教诸子传说的一分与山海经等所传说的有著较迟的民间的庶民宗教的成分中国的宗教观老早就适合于宗法制父家长制阶级制祖宗的崇拜最为普遍但著重于近亲的三代七代所以如创造神教——人类之父的思想不能發达而最高神只是帝王(天子——民族长子的意味)的宗教特权天是象征宇宙的统一神上帝是民族的祖先由于民族的代兴帝也就有赤帝黄帝白帝等帝王以自己的祖宗配天配上帝使本有宇宙大神民族祖神的神格在祖宗的祭祀中冲淡了诸侯依封地所在而祭名山大川庶民不过祭祖宗祭里社(土地庙)灶等而已「礼不下庶民」上层的宗教也是庶民无分的天神地祇人鬼有著多神教的特色而被组织化层级化织成秩然有序的神界适应于政治的封建世界我的故乡有谚语说「风吹箬帽告诉天天高皇帝远」中国一般平民对于政治与宗教上的帝王与天神可望而不可及关系确是那样的非常松弛

中国宗教的又一特质是世俗的这因为停滞于自然宗教的缘故以人间罪恶苦痛而求生天国以世间为虚幻而寻求解脱这种西方式与印度式的宗教在中国不能發展成长生天与自我解脱的宗教要求在以自然哲学为基础的道家中發展为神仙说也还是充满人间现实乐的内容天地人间有著高尚宗教成分的神格被局限为上层者的宗教而民间信仰祭祖灶而外始终为鬼教与巫教的领域中国宗教的分化就是政治上大人与小人的分化劳心的治者与劳力的被治者的分化宗教的精神始终是世俗的功利的(如宗教精神堕落就是贿赂的)然而不管如何中国古代到底是有宗教的

从浑融的民族文化中首先分化出而成为大宗的是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本是宗教师(如以主持婚丧礼节为职业即是「小人之儒」)而倾向于现实的教育与政治这虽是上层的(大人之学)但促进中国文化的普及民间有著不可磨灭的功绩整理古典从事政治教育这使得儒者所代表的成为中国文化主流孔子是儒家的大成者对于上层的宗教信仰也是有的如「迅雷烈风必变」「乡人傩朝服而立于祚阶」等都可以看出他有某些宗教情绪然而在他倾向于现实的政治与教育中孔子虽不是反宗教的却有非宗教的浓厚色彩「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子不语怪力乱神」「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虽尊重祭礼但不说「神在」而说「如神在」凡有关宗教的——宇宙的来源死后的命运鬼神的情况神秘的现象这都被孔子置而不论「敬鬼神而远之」确是孔子以来的儒家精神特別是「圣人以神道设教」充分表示了不知宗教是什么但知利用宗教作为统治愚民的工具这种非宗教的功利观与唯物论者的宗教观实在看不出什么不同

孔子的时代以来民间的文化大大地提高在政局的混乱变革过程中由于王纲失坠而天子独占的宗教失去了尊严社会的文化發达造成诸子百家的战国时代宗教色彩特浓的如墨家的「敬天」「明鬼」老庄的「久视」「真人」说阴阳家的「符谶」「五行」说在战国时代有著进一步的發展江淮一带的黄老之学全真葆命趋向于独善的隐逸这与燕齐一带的方士道都是后来道教的主要根源道教是在这些上综合民间的巫教而形成的实为中国民族宗教的大杂脍当时的儒家从《中庸》到《孟子》唯心的形而上学大有进步也重视身心修养周秦间的儒者结合了阴阳五行符谶加深了神秘的气息

战国时代的诸子不但儒与法重视现实的政治道家与墨家也还是不离治国平天下道家是天子南面之术而阴阳家的五德终始说也与政治的变革要求相呼应此外儒家仰慕西周的政教而高推尧舜的禅让墨家本出殷宋而高推夏禹道家高推黄帝而许行他们更高推神农除了法家的法后王而外大家都披上一领复古的外衣

儒家的孟子是值得注意的人物在儒家中他不大重视礼乐而好谈身心性命孔子还推重管仲而孟子偏重王道羞谈霸业孔子说「性相近也」而孟子偏说性善他不但弘道而自认为卫道者大骂杨朱墨翟以为「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儒者的中道精神代以偏激的唯心论对于未来的宋儒起著重大的示范作用

从秦到汉初政治是道家而兼法家宗教方面为道教根源的方士道非常隆盛秦始皇淮南王汉武帝都是(方士)道的信仰者他们有充沛的生命力丰富的想像力秦皇是六国的统一者汉武是北逐匈奴西通西域的雄主淮南王也有帝皇的企图他们渡著神秘的宗教生活而事功却非常卓著宗教是近于道的学术是以道而统百家的中国文化灿烂的时代大统一大扩展的时代并不属于儒者

儒冠儒服的儒者多少有点保守拘泥烦琐的礼仪「言必称尧舜」即使不是复古的也是重古的这是不能适应当时——混乱与不得不变改的时代总算叔孙通通权达变这才凭一套尊君的礼仪取得政治一席地汉武帝是(方士)道教的信仰者文化上却来一次独尊孔子罢斥百家我以为儒家隆盛到成为文化主流应追谢秦皇的「以吏为师」「焚书坑儒」(实在也是阴阳符谶化的)一般学派经这一番打击经多年战乱都衰落了而古代典籍的保存研究亏了重视古典的儒者而传续下来在文化领域中儒者无形间取得了优越的地位无为而治的道家政治因人口增加经济繁荣而显得紊乱谨慎老成廉洁忠实的儒者在帝王心目中一天天被重视起来然而两汉的儒者与孔子的非宗教精神并不相合他们神化了孔子以为孔子预为汉家立法五经的纬书也出来了符谶也被尊重论休征天人合一的董仲舒是代表者取得政治权威的儒者是一般宗教化的虽然宗教的见解并不高明这样的儒者王莽是有数的人物他模倣周公实行禅让复古但终因拘泥古制不达治道而完全失败从此以来儒家的理想政治再也不曾尝试过

战国以来的道家阴阳家到汉代逐渐形成有组织的道教张鲁张角张修都是大同小异的他们所重的是祭祀祈禳忏悔厌胜符水治病预言世界大乱予人类以光明的远景导引吐纳辟谷的长生术是独善的一流也与此相呼应一方面专守经学的儒家崇古拘礼引起一分学者的不满这是重文学重事功重后王学览百家的「通人」这有著道家的气息大抵不信谶纬等迷信也不信方士的神秘为玄学与清谈的前驱汉儒的迷妄固陋逐渐蜕变纬谶也被废置了加上汉末的党祸急剧的没落下来

汉末以来的道教经葛洪陶宏景寇谦之他们一方剽窃佛经一方创作渐与玄学相融合他们称天师使帝王受天的符命但一般社会的宗教活动不外符水祈禳或吐纳烧练的长生术佛教起初与道教相并而行等到不断传译而充实兴盛以后南朝的玄学为佛教的义学所代替北方朴实而重事功道教与佛教相争佛教受到多次打击但还是日渐壮大从汉末到唐初宗教方面全为佛教与道教唐代更有新来的景教摩尼教等这都是一般的平等的宗教中国古代的阶级宗教毫无力量政治上学问上儒家虽有强大的地位然真能代表儒家的并不太多除少数唯物论者(如神灭论者范缜)而外都接受佛教与道教的信仰而第一流的学者属于佛教

从汉到唐儒家虽一度独占然非宗教精神始终不曾起重大作用儒家所保存的古代传来的宗法的宗教(王侯与庶民分別的宗教)不能支配社会人心人类的宗教要求贫乏的功利的道教不能适应人心外来的佛教这才一天天發达發达到笼罩一切的领导地位虽有多少争论而真能互相协调予社会以合理的推进属于这一时代汉末以来的变乱到隋唐而再度统一隆盛扩展唐融摄著极多的外来文化而笼罩一切吐纳众流的指导精神不外乎佛教与道教中国民族的充实与扩展等到唐武宗的毁灭一切外来宗教开始非常的复古的剧变

唐代为一华戎混融的大帝国摄受了甚多的外来文化重用了附属与归化的边族人士其后引起安禄山的叛乱藩镇的跋扈(特別是回纥的非常骚扰)五代的混战局面也只是这一局势的延长与扩大在这种情况下启發了中华民族主要为儒者的反抗在唐的国力衰退中由于壮丁逃避财政困难佛教首先受到注意早在宪宗时代韩愈便以卫道自任开始反佛教反佛老的运动他虽只是一位词章仕宦的文士根本代表不了儒家但引起的影响却非常深切从民族精神的自觉说是有价值的但结果發展为排斥一切外来文化演进到独尊孔子的新时代这对于中华民族不免利弊參半而且弊多于利了

北魏以来的佛教發展出漠视经教的重行学派一是昙鸾道绰善导以来的持名念佛一是达磨门下到六祖而大盛的參禅念佛非常普及在一般民间影响很大这是通俗的他力的佛教偏重信愿主要是传授于出家的僧众间这是重实质的自力的佛教偏重智证还有偏重悲行的三阶教受到政治的压迫而衰歇了与经过秦皇的焚书坑儒而儒家演进为中国文化主流一样经过唐武宗的破灭佛法禅宗也就演进为中国佛教的主流在内乱频仍中民生凋弊毁法而后寺院经像的恢复不容易唯识等都衰落了独有禅者山边林下到处安身深入东南山地辟土开荒讲求经济自足以法堂代佛殿过著专精笃实淡泊强毅的出家生活虽然对于中国文化佛教义学的理解不足但凭他的特长与当时环境的适应取得了代表佛教的领导权

北宋的佛教虽也有天台与贤首宗的复兴而主流还是禅宗当时自称上承尧周公孔子道统的理学开始兴起了但推行新政新学的王安石蜀派的大小苏都还是儒佛并重的作为理学主流的洛派在程伊川被贬以后弟子们都还是倾向禅宗由于金兵侵入而到达南宋时代国族的危机更深理学也更隆盛而完成佛教也就慢性的衰落下来说到理学当然是儒家在《易》《大学》《中庸》《孟子》的思想基础上融摄了道学与佛学特別是佛教的禅宗發展为体系严密内容充实的理学理学与禅者的关系我曾说过「宋代理学巨子之故乡十九为四百年来南禅盘根错节开化之区理学家之精神作风无一不出于自信自尊重质轻文体道笃行雄健精严之禅风如程门师资之往返有类參谒居敬穷理明道统有语录亦类禅宗象山之即心即理明其在我一扫注疏之繁唱六经为我注脚则尤近矣」

禅宗自有他的伟大处但他偏重心性的体证过著山边林下的淡泊生活有著急了生死的精神虽自称为教外別传的最上乘而作风却活像声闻行径无边佛法被狭隘为「佛法无多子」深邃的义学精密的论理都被看作文字戏论而忘却了这是佛教中偏重智证的一流晚唐以前禅宗都还重在僧众间其后广泛的为一般学者所爱好在这种风气中儒者不能不接受他而又从两方面抗拒他由于异族凭陵所激起的民族感情下意识地轻视印度传来(其实早已成为中国文化内容)的佛教禅者重于自了与出离精神不能为重人事重现实的儒者所同意新的儒者面对隆盛的佛教——其实是禅宗而从辨夷夏道伦常的立场抨击佛教——其实是禅宗的自私遗弃人事透过佛道思想而重新活跃的儒家——理学师承了孟子的攻击精神孟子攻讦杨现在转化为攻讦佛似乎不攻讦佛就算不得孔氏之徒从中国固有思想而融摄了部分的印度佛教理学是成功的孔子的非宗教精神到理学家的排斥佛老才充分的發挥出来民族文化自尊心的高扬發展为复古的(菲薄秦唐的辉煌成就)排斥宗教的文明问题就在这裡

理学的新儒者也有「静坐」「寻孔颜乐处」有著类似禅者的宗教经验也能唤起为圣为贤的景仰向往鼓舞起为道卫道的热诚然这仅是少数者在一般民间无法完成这样的信愿本来禅者也有同样情形然不久禅者早已發展为辉煌寺宇庄严的像设钟鼓仪制使儒者赞美为「三代礼乐尽在是矣」佛教的一般为念佛(特重音声)上层为禅悟南宋而来渐倾向于贯通综合所以佛教不但是少数者的证悟更是一般人类的皈信处儒者呢几乎恢复了古代的阶级宗教排斥佛以为中国的有识人物是不应该信佛老的充其量老也不过「圣人以神道设教」的化治愚民的工具他自己即使有类似宗教的信愿也不能普遍而对于一般的宗教被看作愚民迷信造成了一般的非宗教——无信仰的社会在知识阶级——中国正统文化的儒者间造成对于宗教的错觉根深蒂固

禅者是著重体证的真切的悟境是性灵的直观所以禅者应用象征的表现方式流露出直觉的艺术的壮美禅者的心境大抵不适于研究经教不能重视名理却不妨美的文艺禅者轻视义学其实他根本无法学会严密的义学但却能發出意境高远而平淡现成的好诗文真正的禅者不是拘谨的是热情的杀活自在的但理学者恰好相反孔子以来的儒者早就偏重于曾子一系的狷道理学者承受这样的传统复古的向往道貌岸然的尊严不免流于拘谨或者流于冷酷纯正的理学者于诗文书画等都是不大高明的太子折一枝鲜花理学的老师也要噜苏一番想到私塾时代的老夫子岂不是从过分谨严而流于冷酷在理学的社会中「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被看作合乎天理当然理学大师也不乏高明人物但给予一般的印象多少有点「迂」「酸」总结的说一句儒家發展到理学是辉煌的成就但世间法难得圆满他缺少一种应有的东西即没有真切的宗教情操宗教世界的为人热情

在中国文化大扭转的过程中有两点是值得注意的唐武宗毁废宗教以来部分的宗教转入地下活动秘密宗教开始活跃起来如佛教的弥勒出世与摩尼教的明王治世逐渐融合而成为白莲教等唐代以来佛教的通俗说教(俗讲)如变文之类非常發达在佛教义学昌明的时代会产生优美的通俗文学是不致太离经的但由于教学的衰落由于理学兴起而上层阶级多少离开佛教逐渐流为不佛不道又儒又佛的宗教文学明清以来的种种「宝卷」都从此而来这都与秘密宗教相结合秘密宗教并非没有合理的思想代表著知识水准低落者的宗教要求这并非不可以引入正道但被看作邪教被取缔而取缔是从来不曾有效反而由于宗教的转入地下愈来愈迷妄这可见不能尊重与發展高尚的宗教像儒者那样的宗教观宗教界的情形会变得更坏然这不但是宗教界的苦难是中国民族中国社会的莫大损害中国民族逐渐的成为拘泥怯弱妄自尊大囿于狭小的现实不再有雄浑阔大强毅虚心的汉唐盛德了

元代皇家是崇佛的儒者被编为「九儒十丐」的阶级虽也还尊敬孔子而理学当然只能困守然而佛教也并不曾得益除了不立文字的传统而外因蒙古人而进来的蕃僧造成了中国佛教非常混乱的局面短短百年的外族统治儒佛都受到严重的伤害总算明太祖出来结束了这一混乱的世局皇觉寺僧出身的明太祖对佛教有护持的热情论理佛教应该在中国重走好运而事实却越来越坏这真是出乎意外然而并不希奇只是不理解佛教的真义与受到理学者的影响

明太祖的护持佛教是毫无问题的他不断的诏谕僧众应怎样的来弘扬佛法成祖也信佛极深到武宗更学会梵文自称大庆法王嘉靖以前的明代佛教处于有利的情势下然而却意外的受到伤害

太祖谕僧纯一说「既弃父母以为僧当深入危山结庐以静性」太祖以为「诸祖经佛之道所在静处不出户牖」他所订的僧制「或居山泽或居常住或游诸方不干于民」太祖心目中的佛教主要是山林的禅者他们自耕自食(演变为放佃的地主)「不干于民」不知道佛制比丘的游化人间受民间的施与就随分随力的将佛法深入到民间不干于民的僧制与此相反使佛教与社会脱节

这裡面隐藏著一大问题太祖本与白莲教有关但在军事胜利中重用儒者来治理政事太祖尊崇大成理学的朱熹制定八股以朱注四书为准绳来考试士子这个崇佛的皇朝由于尊崇理学及理学者当政佛教即无形的被伤害了禅者的自食其力本是深入山林的不得已从韩愈以来儒者一直在攻讦僧众的不耕而食不织而衣以及寺院像设的糜费所以太祖的奖励僧众深入山林去自食其力或居常住而过著地主生活经忏生活「不干于民」多少减少儒者的压力然而僧众的经济建筑在寺产经忏而不建筑在广大的信众身上这怎能不走向没落明代的出家人完全被置于儒家的伦理思想下「凡僧道士女冠并令拜父母祭祀祖先丧服等第皆与常人同违者杖一百还俗」这完全违反了佛制使超越的宗教精神屈服于现实的政治威力这等于暗示了出家的非法为理学者的空前胜利尤其是「释道二教自汉唐以来通于民俗难于尽废惟严其禁约毋使滋蔓」露骨的表示了温和的非宗教精神禅者为代表的佛教本已走向山林理学者攻讦他隐遁自私其实是惟恐他不如此佛教被压迫而退入山林放弃了社会的文化与慈济活动中国文化才成为理学的一家天下这个崇佛的皇朝到末季佛教是衰落极了如严嵩死在卑田院其实是佛教慈济事业的悲田院但当时的佛教衰落到连名称都弄不清了如紫柏大师来京师弘法当然会接触到朝臣因此被诬陷而死在狱中有些人怪他不知道高蹈山林到京师来自取其辱憨山大师到南昌仅有不穿僧服不受戒的和尚到广东南华时情形更坏二百年来要僧众不干于民退出社会去隐修的护法方针证明了根本的错误刬绝了佛教的慧命

还有一个问题太祖是出身于秘密结社的白莲教他深切的知道宗教徒的集合对于黑暗政治是有危险性的所以太祖严厉的取缔秘密结社他的僧众「不干于民」「不得与民杂处」「不得奔走市村以化缘为由」都含有政治防范的意味这到清代说得更明白「聚众为匪之众都由奸邪僧道主谋平时煽惑愚民日渐酿成大案」专制政治發展到极点的明清统治者不怕圣人之徒的理学家却怕愚民的僧道唯一的防范方法限制他奖励他与民众脱节

清代的儒者复活了汉代经学的研究极有成绩但理学家在政治上的地位由统治者的推重还是丝毫不曾动摇而且清代的经学并非两汉的经学两汉的经学渗透了宗教的仰信而清代经学却继承了理学的反宗教精神清代的佛教(道教的情形更坏)一直在衰落中而理学传统的排斥宗教的政治压力真是变本加厉越来越凶恶起初顺治康熙雍正(初年)与中国文化的关系还不深都有佛教的信行虽然这都是禅宗的禅宗的天童一系一时非常隆盛但到了雍正晚年不满意三峰派的与文人学士相往来运用帝王的威力彻底的破坏了他到乾隆更取著理学正统的立场严厉的对付佛教与道教——天主教等

「僧道不得于市肆诵经托钵陈说因果敛金钱违者惩罚」「若有官及军民之家纵令妻女于寺观神庙烧香者笞四十罪坐夫男无夫男者罪坐本妇其寺观神庙住持及守门之人不为禁止者与同罪」依此《大清会典》的律令来看僧众(道流)不但被迫而不干于民不出户牖不得游行教化而且还严厉的取缔妇女们到寺庙进香礼拜营为宗教生活佛教与道教完全被封锁在山门以内一些自以为儒学正统的缙绅门第往往挂起「僧道无缘」的牌子即是这种反宗教意识的表白自认为精通中国文化的乾隆帝他公开的表示同意儒家的观点「释道是异端」「在国家则为游民」他一登位即下谕痛责佛教界首先将顺治康熙雍正三帝与佛教的关系割绝了接著通行「甄別僧道」的工作他容许「山林修道布衣粗食独善其身」而压抑了宗教的社会活动使成为孤立的脱离社会的分子被整肃的僧道们所有的财产没收归公这一来宗教界大大的惶惑不安起来乾隆三次下谕说明这并非屏斥异端只是对付为害佛道为害社会的偽僧偽道然而他的真意其后表白为「此教流传已久人数繁多一时难以禁革是以朕令复行颁给度牒使目前有核查将来可以渐次减少此朕经理之本意也」「渐次减少」是他的目的是他同意儒者观点「禁游惰劝力作之本意」而所以不曾断然禁绝并非尊重真僧真道而是数十万人的生活问题他以为「僧道亦穷民之一」「今之僧道不过乡里无依之贫民窜入空门」佛教被看作穷老孤独残废的收容所佛教与道教等的真意义全被抹煞如乾隆二年谕说「释道是异端然读诵经书之礼教者得罪圣贤比异端更甚凡星相杂流回回教天主教一概禁绝不行」嘉庆十年谕说「释道二氏尚不可信况西洋教耶」理学精神在政治上的成功重要是一切宗教的排斥养成了中国知识分子的非宗教传统乾隆以后一切秘密结社的宗教活动强化进行反政府的活动是不无原因的清末的天主教徒为帝国主义作侵略先锋造成种种教案其中中国知识阶级的仇教活动也不是没有责任的理学传统的政治人物不知宗教对于人生的真意义使其向上的發展而进行反宗教的抹煞政策充其量承认他「劝善戒恶化导愚顽」但自称圣贤之徒的知识分子当然是不需要了这种排斥宗教的政治当然不会做到彻底但说到宗教就联想到迷信的错误却在中国知识分子的心裡根深蒂固的传下来这被称为中国正统的非宗教文化果真是中国民族的幸福吗

时代开始大改变西方的势力跟著坚利的舰队而来儒家无法适应迅速的没落了号称中国正统文化千百年来占有政治与教育的儒家——主要是理学可说是清一色的中国知识界但仅是废八股开学堂失去了教育权不消十年廿年等于全部消失脆弱到如此的不堪一击似乎太希奇了全中国的孔庙都不知怎样的变了还比不上饱经摧残压迫的佛教与道教多少能为了拆庙毁像而呼号反对这便是非宗教的无信仰的上层文化缺乏坚强力量的真凭实据

辛亥光复以来西洋文化的传入与打倒迷信表裡的同时进行神教徒并非不知道自己的真面目只是利用打倒迷信来摧残中国固有的信仰——祭祖宗也是迷信多少涂抹些洋式情调的新知识分子不脱旧知识分子的非宗教传统现在是科学时代讲求实证实用当然更要反对宗教反宗教或者说打倒迷信这一来更为彻底不但打倒迷信——宗教而且还要打倒礼教本来无力的宗教与道德力经不起五四运动的袭击而完全解体然而科学与民主精神始终没有成就西洋新宗教——依中国的正统文化应说是新迷信除了兜搭得外国人的分子而外也不能迅速建立起来中国民族的精神进入了真正的真空状态五四运动的领导者——胡适他们都是继承传统的非宗教者(胡适的非基督教非宗教态度并非美国式的实验哲学)觉得自己「百事不如人」决心要引导中国民族去全盘西化(这是外国人所最赏识的)结果唯物的共产主义据有了中国大陆發动洗脑运动这能说不是全盘西化吗近来少数的有心人痛心五四以来的全盘西化打倒孔门礼教弄到神州陆沈而不知从中国人心中摧毁最强大的反共力量——宗教信仰不是別的是宋明以来的理学理学者要压倒异端——佛道而自己却不是宗教在下的局促于伦常家庭为当前的功利所奴役在上的仅是形而上的玄学这都不能从崇高意境的景慕中唤起光明与热情养成强毅坚决的信念孔子说「民无信不立」我们现在尝受无信仰的恶果了

宗教情绪的养成对于民族的强盛有著怎样的作用说来话长然而日本都是有信仰的民族连摧毁宗教的苏联(恶果在后面看著吧)也还是千百年来的宗教区唐的隆盛都不是无信仰者的业绩我是神教迷信的反对者然而我坚决的相信迷信比没有信仰好得多

我的论列并非故意要挑剔儒家——理学在今日儒家与佛教应该是同病互助的时候儒家以及理学仅是有缺点不是根本要不得他是有著光荣的一面的不过以中国正统文化自居的学者大抵不能同情宗教或仅是同情形而上学像梁漱溟熊十力马一浮冯芝生都对中国文化有认识而且也接触到佛教但对宗教都是缺乏真切信解的抗战期间有新儒家运动运动还在开始而排斥宗教的——「二氏」「佛老」这一类陈腔滥调又逐渐的搬出来了我们现在又避难来台湾中国文化的运动一定有人在努力这是应该努力的这是复兴民族的真正动力希望能扩大胸襟如隋唐以前一样勿再陷入无信仰的理学窠臼勿偏以儒家为中国文化勿偏以理学为儒家从古典中国文化到周秦的子学两汉的经学六朝隋唐的佛学宋明以来的理学近代传来的西学从古代的儒家近代的三民主义线索中贯彻各时代的文化取精用宏来铸造新的中国文化中国文化的新生才是中国民族复兴大业的完成

中国文化的运动者不能忽略文化中的宗教因素那怕是迷信的假如中国的知识界永远把宗教看作迷信落伍有宗教信仰的也不敢拿念珠挂十字架怕人讥笑那么中国的文化将真是永远的落伍了


校注

[A1] 民国四二年撰
[A2] 灶【CB】灶【印顺】
[A3] 灶【CB】灶【印顺】
[A4] 启【CB】启【印顺】
[A5] 《佛教史地考论》(ref yinshun::vol:22;page:p87)
[A6] 《敕修百丈清规》卷8(CBETA, T48, no. 2025, p. 1159, a15-16)
[A7] 《释鉴稽古略续集》卷2(CBETA, T49, no. 2038, p. 932, b8-9)
[A8] 《释鉴稽古略续集》卷2「诸祖踵佛之道所在静处不出户牖」(CBETA, T49, no. 2038, p. 938, b13-14)
[A9] 《释鉴稽古略续集》卷2「或居山泽或守常住或游诸方不干于民」(CBETA, T49, no. 2038, p. 938, c12-13)
[A10] 《释鉴稽古略续集》卷2(CBETA, T49, no. 2038, p. 938, c13)
[A11] 《(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二氏部汇考》卷2(CBETA, X88, no. 1660, p. 474, b21-22 // Z 2B:23, p. 179, c14-15 // R150, p. 358, a14-15)
[A12] 《(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二氏部汇考》卷2(CBETA, X88, no. 1660, p. 474, b17-19 // Z 2B:23, p. 179, c10-12 // R150, p. 358, a10-12)
[A13] 《释鉴稽古略续集》卷2(CBETA, T49, no. 2038, p. 938, c13)
[A14] 《释鉴稽古略续集》卷2「凡僧人不许与民间杂处」(CBETA, T49, no. 2038, p. 936, c16)
[A15] 《释鉴稽古略续集》卷2「一僧合避者不许奔走市村以化缘为繇」(CBETA, T49, no. 2038, p. 938, b19)
[A16] 敛【CB】歛【印顺】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我之宗教观(卷2)
关闭
我之宗教观(卷2)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