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教令

沙门坏佛像以恶逆论

(开皇二十年十二月)辛巳诏曰「佛法深妙道教虚融咸降大慈济度群品凡在含识皆蒙覆护所以雕铸灵相图写真形率土瞻仰用申诚敬其五岳四镇节宣云雨浸润区域并生养万物利益兆人故建庙立祀以时恭敬敢有毁坏偷盗佛及天尊像岳镇海渎神形者以不道论沙门坏佛像道士坏天尊者以恶逆论

(《隋书》卷二《高祖纪下》45)

沙门坏佛像以恶逆论

帝以年龄晚暮尤崇尚佛道又素信鬼神二十年诏沙门道士坏佛像天尊百姓坏岳渎神像皆以恶逆论

(《隋书》卷二十五《刑法志》715)

赐死王谊

于时上柱国元谐亦颇失意(王)谊数与相往来言论丑恶胡僧告之公卿奏谊大逆不道罪当死上见谊怆然曰「朕与公旧为同学甚相怜悯将奈国法何」于是下诏曰「谊有周之世早豫人伦朕共游庠序遂相亲好然性怀险薄巫觋盈门鬼言怪语称神道圣朕受命之初深存诫约口云改悔心实不悛乃说四天王神道谊应受命书有谊谶天有谊星鹿二川岐州之下岁在辰巳兴帝王之业密令卜问伺殿省之灾又说其身是明王信用左道所在诖误自言相表当王不疑此而赦之将或为乱禁暴除恶宜伏国刑」上复令大理正赵绰谓谊曰「时命如此将若之何」于是赐死于家时年四十六

(《隋书》卷四十《元谐传》1170)

上慰(王谊)而释之

时上柱国王谊有功于国与谐俱无任用每相往来胡僧告谐谊谋反上按其事无逆状上慰谕而释之

(《隋书》卷四十《王谊传》1171)

高颎被斩

独孤皇后知颎不可夺阴欲去之夫人卒后言于上曰「高仆射老矣而丧夫人陛下何能不为之娶」上以后言谓颎颎流涕谢曰「臣今已老退朝之后唯斋居读佛经而已虽陛下垂哀之深至于纳室非臣所愿」上乃止

顷之颎国令上颎阴事「其子表仁谓颎曰『司马仲达初托疾不朝遂有天下公今遇此焉知非福』」于是上大怒囚颎于内史省而鞫之宪司复奏颎他事「沙门真觉尝谓颎云『明年国有大丧』尼令晖复云『十七十八年皇帝有大厄十九年不可过』」上闻而益怒顾谓群臣曰「帝王岂可力求孔子以大圣之才作法垂世宁不欲大位邪天命不可耳颎与子言自比晋帝此何心乎」有司请斩颎于是除名为民

(《隋书》卷四十一《高颎传》1182)

炀帝命五郡沙门设佛供

炀帝北巡至恒安见白骨被野以问侍臣侍臣曰「往者韩洪与虏战处也」帝悯然伤之收葬骸骨命五郡沙门为设佛供拜洪陇西太守

(《隋书》卷五十二《韩擒虎传》1343)

僧尼挟那左道者并皆禁绝

(太建十四年)夏四月丙申立皇子永康公胤为皇太子赐天下为父后者爵一级王公以下继帛各有差庚子「镂金银薄庶物化生土木人彩华之属及布帛短狭轻疏者并伤财废业尤成蠹患又僧尼道士挟邪左道不依经律人间淫祀祅书诸珍怪事详为条制并皆禁绝

(《南史》卷十《陈本纪下第十》302)

诏禁屠杀含孕

(永年)十一月甲申诏禁屠杀含孕以为永制己丑帝于式乾殿为诸僧朝臣讲《维摩诘经》

(《北史》卷四《魏本纪第四》139)

天保元年八月诏

(天保元年八月)庚寅诏曰「朕以虚薄嗣弘王业思所以赞扬盛绩播之万古虽史官执笔有闻无坠犹恐绪言遣美时或未书在位王公文武大小降及庶人爰至僧徒或亲奉音旨或承传旁说凡可载之文籍悉条封上

(《北史》卷七《齐本纪中第七》247)

诏禁网捕鹰鹞

(天统)五年春正月辛亥诏以金凤等三台未入寺者施大兴圣寺二月乙丑又诏禁网捕鹰鹞及畜养笼放之物夏四月甲子诏以并州尚书省为大基圣寺晋祠为大崇皇寺

(《北史》卷八《齐本纪下第八》291)

辨释三教先后佛教为后

(建德二年)十二月癸巳集群官及沙门道士等帝升高座辨释三教先后以儒教为先道教次之佛教为后

(《北史》卷十《周本纪下第十》359)

颁舍利于诸州

(仁寿元年六月)乙丑废太学及州县学唯留国子一学取正三品以上子七十二人充生颁舍利于诸州

(《北史》卷十一《隋本纪上第十一》424)

违制之事悉宜停断

(武德九年)夏五月辛巳以京师寺观不甚清净诏曰

释伽阐教清净为先远离尘垢断除贪欲所以弘宣胜业修植善根开导愚迷津梁品庶是以敷演经教检约学徒调忏身心舍诸染著衣服饮食咸资四辈

自觉王迁谢像法流行末代陵迟渐以亏滥乃有猥贱之侣规自尊高浮惰之人苟避徭役妄为剃度托号出家嗜欲无厌营求不息出入闾里周旋阛阓驱策田产聚积货物耕织为生估贩成业事同编户迹等齐人进违戒律之文退无礼典之训至乃亲行劫掠躬自穿窬造作妖讹交通豪猾每罹宪纲自陷重刑黩乱真如倾毁妙法譬兹稂莠有积嘉苗类彼淤泥混夫清水又伽蓝之地本曰净居栖心之所理尚幽寂近代以来多立寺舍不求闲旷之境唯趋喧杂之方缮采崎岖栋宇殊拓错舛隐匿诱纳奸邪或有接延廛邸邻近屠酤埃尘满室膻腥盈道徒长轻慢之心有亏崇敬之义且老氏垂化本贵冲虚养志无为遗情物外全真守一是谓玄门驱驰世务尤乖宗旨

朕膺期驭宇兴隆教法志思利益情在护持欲使玉石区分薰莸有辨长存妙道永固福田正本澄源宜从沙汰诸僧道士女冠等有精勤练行守戒律者并令大寺观居住给衣食勿令乏短其不能精进戒行有阙不堪供养者并令罢遣各还桑梓所司明为条式务依法教违制之事悉宜停断京城留寺三所观二所事竟不行

(《旧唐书》卷一《高祖本纪》16)

令道士女冠尼等并尽礼致拜其父母

(显庆二年)六月己未朔皇子旭轮生乙丑初令道士女冠尼等并尽礼致拜其父母乙亥制蓬莱宫诸门殿亭等名

(《旧唐书》卷四《高宗本纪》(上)83)

社稷陵寝寺宇等并依永淳已前故事

(神龙元年)二月甲寅复国号依旧为唐社稷宗庙陵寝郊祀行军旗帜服色天地日月寺宇台阁官名并依永淳已前故事

(《旧唐书》卷七《中宗本纪》136)

改中兴寺为龙兴寺

(神龙三年二月)庚寅改中兴寺观为龙兴内外不得言「中兴」

(《旧唐书》卷七《中宗本纪》143)

天下滥度僧尼

(景龙元年)天下滥度僧尼道士女冠并依旧

(《旧唐书》卷七《睿宗本纪》157)

令道士女冠僧尼致拜父母

(开元)二年春正月关中自去秋至于是月不雨人多饥乏遣使赈给制求直谏昌言弘益政理者名山大川并令祈祭丙寅紫微令姚崇上言请检责天下僧尼以偽滥还俗者二万余人(开元二年春正月)闰月癸亥令道士女冠僧尼致拜父母

(《旧唐书》卷八《玄宗本纪》(上)172)

诏绫锦花文不得用盘龙对凤狮子万字等

(大历六年四月)戊寅「纂组文绣正害女红今师旅未息黎元空虚岂可使淫巧之风有亏常制其绫锦花文所织盘龙对凤麒麟狮子天马辟邪孔雀仙鹤芝草万字双胜透背及大繝绵竭凿六破已上并宜禁断其长行高丽白锦大小花绫锦任依旧例织造有司明行晓谕

(《旧唐书》卷十一《代宗纪》298)

诏自今更不得奏置寺观及度人

(大历十四年)六月己亥朔(诏)自今更不得奏置寺观及度人

(《旧唐书》卷十二《德宗本纪》上321)

诏送岐州无忧王寺佛指骨

岐州无忧王寺有佛指骨寸余先是取来禁中供养乙亥诏送还本寺

(《旧唐书》卷十三《德宗本纪》369)

命沙门道士文儒官讨论三教

(贞元十二年四月)庚辰上降诞日命沙门道士加文儒官讨论三教上大悦

(《旧唐书》卷十三《德宗本纪》下383)

诏僧尼道士全隶左右街功德使

(元和二年)二月辛酉诏僧尼道士全隶左右街功德使自是祠部司封不复关奏

(《旧唐书》卷十四《宪宗本纪》上420)

诏「僧大通医方不精」

(穆宗)诏曰「山人柳泌轻怀左道上惑先朝固求牧人贵欲疑众自知虚诞仍更遁逃僧大通医方不精药术皆妄既延祸衅俱是奸邪邦国固有常刑人神所宜共弃付京兆府决杖处死」金吾将军李道古贬循州司马宪宗末年锐于服饵皇甫镈与李道古荐术人柳泌僧大通待诏翰林泌于台州为上炼神丹上服之日加躁渴遽弃万国

(《旧唐书》卷十六《穆宗本纪》475)

诏五坊鹰隼并解放

(长庆二年)十二月丁亥朔诏五坊鹰隼并解放猎具皆毁之

(《旧唐书》卷十六《穆宗本纪》501)

宪宗朝有敕禁私度戒坛

(长庆四年十二月)乙未徐泗王智兴请置僧尼戒坛浙西观察使李德裕奏状论其奸幸时自宪宗朝有敕禁私度戒坛智兴冒禁陈请盖缘久不兴置由是天下沙门奔走如不及智兴邀其厚利由是致富时议丑之

(《旧唐书》卷十七上《敬宗纪上》513)

盗销钱为佛像者请以盗铸钱论

(宝历元年)十月庚子朔河南尹王起奏盗销钱为佛像者请以盗铸钱论

(《旧唐书》卷十七上《敬宗上》517)

唐武宗下敕毁佛寺等

(会昌五年)夏四月敕祠部检括天下寺及僧尼人数大凡寺四千六百兰若四万僧尼二十六万五百秋七月庚子敕并省天下佛寺中书门下条疏闻奏「据令式诸上州国忌日官吏行香于寺其上州望各留寺一所有列圣尊容便令移于寺内其下州寺并废其上都东都两街请留十寺寺僧十人」敕曰「上州合留寺工作精妙者留之如破落亦宜废毁其合行香日官吏宜于道观其上都下都每街留寺两所寺留僧三十人上都左街留慈恩荐福右街留西明庄严」中书又奏「天下废寺铜像钟磬委盐铁使铸钱其铁像委本州铸为农器瑜石等像销付度支衣冠士庶之家所有金铁之像敕出后限一月纳官如违委盐铁使依禁铜法处分其土石等像合留寺内依旧」又奏「僧尼不合隶祠部请隶鸿胪寺其大秦穆护等祠释教既已厘革邪法不可独存其人并勒还俗递归本贯充税户如外国人送还本处收管

八月

朕闻三代已前未尝言佛魏之后像教浸兴是由季时传此异俗因缘染习蔓衍滋多以至于蠹耗国风而渐不觉诱惑人意而众益迷洎于九州山原两京城阙僧徒日广佛寺日崇劳人力于土木之功夺人利于金宝之饰遗君亲于师资之际违配偶于戒律之间坏法害人无逾此道且一夫不田有受其饥者一妇不蚕有受其寒者今天下僧尼不可胜数皆待农而食待蚕而衣寺宇招提莫知纪极皆云构藻饰僭拟宫居物力凋瘵风俗浇诈莫不由是而致也况我高祖太宗以武定祸乱以文理华夏执此二柄足以经邦岂可以区区西方之教与我抗衡哉贞观开元亦尝厘革㓰除不尽流衍转滋朕博览前言旁求舆议弊之可革断在不疑而中外诚臣协予至意条疏至当宜在必行惩千古之蠹源成百王之典法济人利众予何让焉其天下所拆寺四千六百余所还俗僧尼二十六万五百人收充两税户拆招提兰若四万余所收膏腴上田数千万顷收奴婢为两税户十五万人隶僧尼属主客显明外国之教勒大秦穆护祆三千余人还俗不杂中华之风于戏前古未行似将有待及今尽去岂谓无时驱游惰不业之徒已逾十万废丹雘无用之室何啻亿千自此清净训人慕无为之理简易齐政成一俗之功将使六合黔黎同归皇化尚以革弊之始日用不知下制明廷宜体予意

(《旧唐书》卷十八上《武宗本纪》604)

唐武宗下敕

(会昌五年)十月乙亥中书奏「泛水县武牢关是太宗擒王世充窦建德之地关城东峰有二圣塑容在一堂之内伏以山河如旧城垒犹存威灵皆盛于轩台风云疑还于丰沛诚宜百代严奉万邦式瞻西汉故事祖宗尝行幸处皆令邦国立庙今缘定觉寺例合毁拆望取寺中大殿材木于东峰以造一殿四面置宫墙伏望名为昭武庙以昭圣祖武功之盛委怀孟节度使差判官一人勾当缘圣像年代已久望令李石于东都拣好画手就增严饰初兴功日望令东都差分司官一员荐告」从之

十一月甲辰「悲田养病坊缘僧尼还俗无人主持恐残疾无以取给两京量给寺田赈济诸州府七顷至十顷各于本管选耆寿一人勾当以充粥料

(《旧唐书》卷十八《武宗本纪》606)

改寺名

会昌五年留守李石因太微宫正殿圮陊以废弘敬寺为太庙迎神主祔之又下百僚议皆言准故事无两都俱置之礼唯礼部侍郎陈商议云「周之文有镐洛二庙令两都异庙可也然不宜置主于庙主宜依礼瘗于庙之北墉下」事未行而武宗崩宣宗即位因诏有司迎太微宫寓主祔废寺之新庙而知礼者非之制皇长男温可封郓王二男泾可封雅王第三男滋可封蕲王第四男沂可封庆王

五月左右街功德使奏「准今月五日赦书节文上都两街旧留四寺外更添置八所两所依旧名兴唐寺保寿寺六所请改旧名宝应寺改为资圣寺青龙寺改为护国寺菩提寺改为保唐寺清禅寺改为安国寺法云尼寺改为唐安寺崇敬尼寺改为唐昌寺右街添置八所西明寺改为福寿寺庄严寺改为圣寿寺旧留寺二所旧名千福寺改为兴元寺化度寺改为崇福寺永泰寺改为万寿寺温国寺改为崇圣寺经行寺改为龙兴寺奉恩寺改为兴福寺」敕旨依奏诛道士刘玄靖等十二人以其说惑武宗排毁释氏故也

(《旧唐书》卷十八十《宣宗本纪》614)

修创会昌毁寺

(大中元年)闰三月「会昌季年并省寺宇虽云异方之教无损致理之源中国之人久行其道厘革过当事体未弘其灵山胜境天下州府应会昌五年四月所废寺宇有宿旧名僧复能修创一任住持所司不得禁止

(《旧唐书》卷十八下《宣宗本纪》617)

每寺立三纲

郎中员外郎之职掌祠祀享祭天文漏刻国忌庙讳卜筮医药僧尼之事凡天下寺有定数每寺立三纲以行业高者充诸州寺总五千三百五十八所三千二百三十五所僧二千一百二十二所尼每寺上座一人寺主一人都维那一人凡僧簿籍三年一造凡別敕设斋应行道并官给料凡国忌日两京大寺各二以散斋僧尼文武五品已上清官七品已上皆集行香而退天下州府亦然凡远忌日虽不废务然非军务急切亦不举事余如常式

(《旧唐书》卷四十三《职官志》(二)1831)

凡天下寺观三纲

凡天下寺观三纲及京都大德皆取其道德高妙为众所推者补充申尚书祠部

(《旧唐书》卷四十四《职官志》(三)1885)

鬻爵度僧尼

(天宝)十月辛巳朔日有食之癸未次彭原郡诏御史谏官论事勿先白大夫及宰相始鬻爵度僧尼

(《新唐书》卷六《肃宗本纪》157)

祠部置郎中员外郎各一人掌祠祀天文僧尼等事

祠部郎中员外郎各一人掌祠祀享祭天文漏刻国忌庙讳卜筮医药僧尼之事珠玉珍宝供祭者不求于市驾部比部岁会牲之死亡输皮于太府郊祭酒醴脯醢黍稷果实所司长官封署以供两京及碛西诸州火岁再祀而禁民祈祭

(《新唐书》卷四十六《百官志》(一)1195)

殿中御史分察寺观

凡十道巡按以判官二人为佐务繁则有支使国忌斋则与殿中侍御史分察寺观莅宴射习射及大祠中祠视不如仪者以闻

(《新唐书》卷四十八《百官志》(三)1240)

道士女官尼见夫子必拜

崇玄署令一人正八品下丞一人正九品下掌京都诸观名数与道士帐籍斋醮之事新罗日本僧入朝学问九年不还者编诸籍道士女官见天子必拜凡止民家不过三夜出逾宿者立案连署不过七日路远者州县给程天下观一千六百八十七道士七百七十六女官九百八十八寺五千三百五十八僧七万五千五百二十四尼五万五百七十六两京度僧道士女官御史一人莅之每三岁州县为籍一以留县一以留州一以上祠部道士女官一以上宗正一以上司封

有府二人史三人典事六人掌固二人崇玄学博士一人学生百人隋以署隶鸿胪又有道场玄坛唐置诸寺观监隶鸿胪寺每寺观有监一人贞观中废寺观监上元二年置漆园监寻废开元二十五年置崇玄学于玄元皇帝庙天宝元年两京置博士助教各一员学生百人每祠享以学生代斋郎二载改崇玄学曰崇玄馆博士曰学士助教曰直学士置大学士一人以宰相为之领两京玄元宫及道院改天下崇玄学为通道学博士曰道德博士未几而罢宝应永泰间学生存者亡几大历三年复增至百人天下僧道士女官皆隶鸿胪寺武后延载元年以僧尼隶祠部开元二十四年道士女官隶宗正寺天宝二载以道士隶司封贞元四年崇玄馆罢大学士后复置左右街大功德使东都功德使修功德使总僧尼之籍及功役元和二年以道士女官隶左右街功德使会昌二年以僧尼隶主客太清宫置玄元馆亦有学士至六年废而僧尼复隶两街功德使

(《新唐书》卷四十八《百官志》(三)1252)

为(太宗)刻玉像

高祖仕隋时太宗方幼而病为刻玉像于荧阳佛祠以祈年久而刓晦(张)仲方在郑敕吏治护镂石以闻传于时

(《新唐书》卷一百二十六《张九龄传》4432)

禁断屠宰

(乾化二年)四月己酉丙辰「近者星辰违度式在修禳宜令两京及宋州魏州取此月至五月禁断屠宰仍各于佛寺开建道场以迎福应

(《旧五代史》卷七《太祖纪第七》106)

不许妄求师号紫衣

(龙德元年)三月丁亥朔祠部员外郎李枢上言「请禁天下私度僧尼及不许妄求师号紫衣如愿出家受戒者皆须赴阙比试艺业施行愿归俗者一听自便」自便原本作「自使」今据文改正(影库本粘签)(末帝)诏曰「两都左右街赐紫衣及师号僧委功德使具名闻奏今后有阙方得奏荐仍须道行精至夏腊高深方得补填每遇明圣节两街各许官坛度七人诸道如要度僧亦仰就京官坛仍令祠部给牒今后只两街置僧录道录僧正并废

(《旧五代史》卷十《末帝纪下》146)

天下寺观门额并复旧名

(同光元年十月)(丙戌)是日又诏除毁朱氏宗庙神主偽梁二主并降为庶人天下官名府号及寺观门额曾经改易者并复旧名

(《旧五代史》卷三十《庄宗纪第四》414)

不得辄造寺院私自剃度

(天成元年)十一月戊午壬戌以前房州刺史朱罕为颖州团练使是日诏曰「应今日已前修盖得寺院无令毁废自此已后不得辄有建造如要愿在僧门并须官坛受戒不得衷私剃度

(《旧五代史》卷三十七《明宗纪第三》512)

赐号弘梵大师

(天福二年春正月)丙寅是日(高祖)诏曰「西天中印土摩竭陀舍卫国大菩提寺三藏阿阇梨沙门室利缚罗宜赐号弘梵大师

(《旧五代史》卷七十六《高祖纪第二》995)

城郭村坊不得创造僧尼院舍

(天福四年十二月)丙辰诏今后城郭村坊不得创造僧尼院舍

(《旧五代史》卷七十八《高祖纪第四》1034)

禁止天下僧尼典买院舍

(开运二年)秋七月乙未朔甲寅左谏议大夫李元龟奏请禁止天下僧尼典买院舍从之

(《旧五代史》卷八十四《少帝纪第四》1109)

诏废无名额僧尼寺院五十八所

(广顺三年闰正月)己酉开封府奏都城内录到无名额僧尼寺院五十八所诏废之

(《旧五代史》卷一百一十二《太祖纪第三》1490)

诏限州郡寺数

(显德二年五月)甲戌诏曰

释氏贞宗圣人妙道助世劝善其利甚优前代以来累有条贯近年已降颇紊规绳近览诸州奏闻继有缁徒犯法盖无科禁遂至尤违私度僧尼日增猥杂创修寺院渐至繁多乡村之中其弊转甚漏纲背军之辈苟剃削以逃刑行奸为盗之徒托住持而隐恶将隆教法须辩否臧宜举旧章用革前弊

诸道州府县镇村坊应有敕额寺院一切仍旧其无敕额者并仰停废所有功德佛像及僧尼并腾并于合留寺院内安置天下诸县城郭内若无敕额寺院祗于合停废寺院内选功德屋宇最多者或寺院僧尼各留一所若无尼住祗留僧寺院一所诸军镇坊郭及二百户已上者亦依诸县例指挥如边远州郡无敕额寺院处于停废寺院内僧尼各留两所今后并不得创造寺院兰若王公戚里诸道节刺已下今后不得奏请创造寺院及请开置戒坛男子女子如有志原出家者并取父母祖父母处分已孤者取同居伯叔兄处分侯听许方得出家男年十五已上念得经文一百纸或读得经文五百纸女年十三已上念得经文七十纸或读得经文三百纸者经本府陈状乞剃头委录事參军本判官试验经文其未剃头间须留发髻如有私剃头者却勒还俗其本师主决重杖勒还俗仍配役三年两京大名府京兆府青州各处置戒坛候受戒时两京委祠部差官引试其大名府等三处祗委本判官录事參引试如有私受戒者其本人师主临坛三纲知事僧尼并同私剃头例科罪应合剃头受戒人等逐处闻奏候敕下委祠部给付凭由方得剃头受戒应男女有父母祖父母在別无儿息侍养不听出家曾有罪犯遭官司刑责之人及弃背父母逃亡奴婢奸人细作恶逆徒党山林亡命未获贼徒负罪潜窜人等并不得出家剃头如有寺院辄容受者其本人及师主三纲知事僧尼邻房同住僧并仰收捉禁勘申奏取裁

僧尼俗士自前多有舍身烧臂炼指钉截手足带铃挂灯诸般毁坏身体戏弄道具符禁左道妄称变现还魂坐化圣水圣灯妖幻之类皆是聚众眩惑流俗今后一切止绝如有此色人仰所在严断递配边远仍勒归俗其所犯罪重者准格律处分每年造僧账两本其一本奏闻一本申祠部逐年四月十五日后勒诸县取索管界寺院僧尼数目申州州司攒账至五月终以前文帐到京僧尼籍帐内无名者并勒还俗其巡礼行脚出入往来一切取便

是岁诸道供到帐籍所存寺院凡二千六百九十四所废寺院凡三万三百三十六僧尼系籍者六万一千二百人

(《旧五代史》卷一百一十五《世宗纪第二》1529)

禁私度僧尼

(龙德元年)三月丁亥朔禁私度僧尼

(《新五代史》卷三《末帝本纪》28)

括西京寺观

(太平兴国四年五月)优赏归顺将校尽括僧道隶西京寺观官吏及高赀户授田河南

(《宋史》卷四《太宗本纪》(一)62)

遣官谢天地宗庙寺观

(嘉佑元年)辛未司天监言自至和元年五月客星晨出东方守天关至是没壬申遣官谢天地宗庙社稷寺观诸祠

(《宋史》卷十二《仁宗本纪》(四)239)

命宰臣祈福于宗庙寺观

(嘉佑八年)戊辰初御延和殿以疾未平命宰臣祈福于天地宗庙社稷及寺观又祷于岳渎名山

(《宋史》卷十三《英宗本纪》254)

佛改号大觉金仙僧为德士

宣和元年春正月乙卯「佛改号大觉金仙余为仙人大士僧为德士易服饰称姓氏寺为宫院为观」改女冠为女道尼为女德

(三月己未)诏天下知宫观道士与监司郡县官以客礼相见

(《宋史》卷二十二《徽宗本纪》(四)403)

诏德士并许入道学依道士法

(宣和元年)五月丙午朔有物如龙形见京师民家丁未诏德士并许入道学依道士法

(《宋史》卷二十二《徽宗本纪》(四)404)

复寺院额

(宣和二年六月)丁亥复寺院额

(《宋史》卷二十二《徽宗本纪》(四)406)

换给僧道度牒

(建炎四年正月)己巳换给僧道度牒人输钱十千

(《宋史》卷二十六《高宗本纪》(三)476)

诏括寺观田租

(建炎四年十一月)诏诸路转运司括借寺观田租芦场三年

(《宋史》卷二十六《高宗本纪》(三)484)

卖度牒钱

(绍兴元年)三月庚子朔张浚进鬻田及卖度牒钱六十三万缗助军用

(《宋史》卷二十九《高宗本纪》(六)548)

停给度僧牒

(绍兴十二年五月丙午)停给度僧牒

(《宋史》卷三十《高宗本纪》(七)556)

命僧道纳免丁钱

(绍兴十五年正月)辛未初命僧道纳免丁钱

(《宋史》卷三十《高宗本纪》(七)562)

减僧道免丁钱

(绍兴二十九年九月丙申)蠲中下户所欠税赋及江浙蝗潦州县租丁酉减僧道免丁钱己亥蠲见监赃罚赏钱

(《宋史》卷三十一《高宗本纪》(八)593)

鬻僧道度牒

(绍兴三十一年二月)乙丑复鬻僧道度牒

(《宋史》卷三十二《高宗本纪》(九)599)

举子不得以申佛书为学

时科举罢词赋专用王安石经义且杂以释氏之说凡士子自一语上非新义不得用学者至不诵正经唯窃安石之书以干进精熟者转上第故科举益弊公著始令禁主司不得出题老庄书举子不得以申佛书为学经义參用古今诸儒说毋得专取王氏复贤良方正科

(《宋史》卷三百三十六《吕公著传》10775)

求有名称僧道加以恩命

开运末契丹主兀欲立求有名称僧道加以恩命惟憕隐不受

(《宋史》卷四百六十一《方伎上苏澄隐传》13511)

予度牒告身

浙西田亩有直千缗者似道均以四十缗买之数稍多予银绢又多予度牒告身

(《宋史》卷四百七十四《奸臣传》(四)13782)

无令(佛寺)徒费财用

(大定十四年)四月乙丑上谕宰臣曰「闻愚民祈福多建佛寺虽已条禁尚多犯者宜申约束无令徒费财用

(《金史》卷七《世宗本纪》(中)161)

僧尼以后并听拜父母

(明昌三年三月)癸巳尚书省奏「言事者谓释道之流不拜父母亲属败坏风俗莫此为甚礼官言唐开元二年敕云『闻道士女冠尼不拜二亲是为子而忘其生傲亲而徇于末自今以后并听拜父母其有丧纪轻重及尊属礼数一准常仪』臣等以为宜依典故行之」制可

(《金史》卷九《章宗本纪》(一)221)

敕长老大师大德不限年甲

(承安元年六月)丁卯敕自今长老大师大德不限年甲长老大师许度弟子三人大德二人戒僧年四十以上者度一人其大定十五年附籍沙弥年六十以上并令受戒仍不许度弟子道士女冠亦如之御史大夫移剌仲方罢庚午幸环秀亭观稼

(《金史》卷十《章宗本纪》(二)239)

降僧道空名度牒

(承安二年四月)甲子祈雨于社稷尚书省奏比岁北边调度颇多请降僧道空名度牒紫褐师德号以助军储从之

(《金史》卷十《章宗本纪》(二)241)

放僧道戒牒三千

(泰和二年)十二月癸酉以皇子晬日放僧道戒牒三千

(《金史》卷十六《宣宗本纪》(下)259)

赏募河西诸蕃部族寺僧

(元光元年二月)乙酉陕西西路行省请以厚赏募河西诸蕃部族寺僧图复大通城命行省枢密院筹之

(《金史》卷十六《宣宗本纪》(下)361)

僧尼道女冠有师号许服花纱绫罗丝䌷

大定十三年太常寺拟士人及僧尼道女冠有师号并良闲官八品以上许服花纱绫罗丝䌷

(《金史》卷四十三《舆服志》(下)986)

《释道令》十条

(泰和元年)十二月所修律成名曰《泰和律义》自《官品令》《职员令》之下曰《祠令》四十八条《杂令》四十九条《释道令》十条

(《金史》卷四十五《刑志》1024)

(泰和六年)寺观则设纲首

(《金史》卷四十六《食货志》(一)1031)

惟神佛像钟等则存之

(大定)十一年二月禁私铸铜镜旧有铜器悉送官给其直之半惟神佛像腰束带鱼袋之属则存之

(《金史》卷四十八《食货志》(三)1070)

试僧女冠三年一次

掌凡礼乐祭祀燕享学校贡举仪式制度符印表疏图书册命祥瑞天文漏刻国忌庙讳医卜释道四方使客诸国进贡犒劳张设之事凡试僧女冠三年一次限度八十人差京府幕职或节镇防御佐贰官二员僧官二人道官一人司吏一名从人各一人厨子二人把门官一名杂役三人僧童能读《法华》《心地观》《金光明》《报恩》《华严》等经共五部计八帙《华严经》分为四帙每帙取二卷卷举四题读百字为限尼童试经半部与僧童同道士女冠童行念《道德》《救苦》《玉京山》《消灾》《灵宝度人》等经皆以诵成句依音释为通中选者试官给据以名报有司凡僧尼官见管人及八十道士女冠及三十人者放度一名死者令监坛以度牒申部毁之

(《金史》卷五十五《百官志》(一)1234)

僧道官师德号度牒寺观院额等并听买之

(兴定)三年河南颇丰稔民间多积粟汝砺乃奏曰「国家之务莫重于食乞于河南州府验其物价低昂权宜立式凡内外四品以下杂正班散官及承荫人免当儤使监官功酬或僧道官师德号度牒寺观院额等并听买之司县官有能劝诱输粟至三千石者将来注授升本榜首五千石以上迁官一阶万石以上升职一等并注见阙庶几人知劝慕多所收获」上从之

(《金史》卷一百七《高汝砺传》2359)

敕僧也里可温有家室不持戒律者占籍为民

(至元七年)九月庚子敕僧也里可温有家室不持戒律者占籍为民十一月壬子河西诸郡诸王顿舍民协力供给

(《元史》卷七《世祖本纪》(四)131)

诏谕归附官吏士民军匠僧道等各安己业

(至元十二年二月)戊申诏谕江汉阳安庆等处归附官吏士民军匠僧道人等令农者就耒商者就涂士庶缁黄各安己业如或镇守官吏妄有搔扰诣行中书省陈告

(《元史》卷八《世祖本纪》(五)161)

名山大川寺观庙宇不许拆毁

(至元十三年二月)丁未诏谕临安新附府州司县官吏士民军卒人等曰

前代圣贤之后高尚儒卜筮通晓天文历数并山林隐逸名士仰所在官司具以名闻名山大川寺观庙宇并前代名人遗迹不许拆毁鳏寡孤独不能自存之人量加赡给

(《元史》卷九《世祖本纪》(六)178)

禁西番僧持军器

(至元十三年闰三月)甲子禁西番僧持军器

(《元史》卷九《世祖本纪》(六)181)

敕西京搜索五台僧匿逃奴

(至元十六年五月)丙辰以五台僧多匿逃奴及逋赋之民敕西京宣慰司按察司搜索之

(《元史》卷十《世祖本纪》(七)211)

日本僧

(至元十六年八月)戊子范文虎言「臣奉诏征讨日本比遣周福栾忠与日本僧继诏往谕其国期以来年四月还报待其从否始宜进兵」又请简阅旧战船以充用皆从之(甲辰)置大护国仁王寺总管府以散扎儿为达鲁花赤李光祖为总管

(《元史》卷十《世祖本纪》(七)215)

置五台山建寺伐木

(至元二十年三月)御史台臣言「平滦造船五台山造寺伐木及南城建新寺凡役四万人乞罢之」诏「伐木建寺即罢之造船一事其与省臣议

(《元史》卷十二《世祖本纪》(九)252)

江南营田提举司掌僧寺赀产

(至元二十七年戊午)立江南营田提举司秩从五品掌僧寺赀产

(《元史》卷十六《世祖本纪》(十三)335)

免征僧尼地租

(至元二十八年十二月己巳)宣政院臣言「宋全太后瀛国公母子以为僧有地三百六十顷乞如例免征其租」从之

(《元史》卷十六《世祖本纪》(十三)353)

帝师统领诸国僧尼释教事

(至元二十八年十二月辛卯)授吃剌思八斡节儿为帝师统领诸国僧尼释教事

(《元史》卷十六《世祖本纪》(十三)354)

僧官总统以下有妻者罢之

(至元三十年十月)戊申僧官总统以下有妻者罢之

(《元史》卷十七《世祖本纪》(十四)374)

僧道权势之家私匿盗贩

(至元三十一年五月戊寅)禁诸司豪夺盐船递运官物僧道权势之家私匿盗贩

(《元史》卷十八《成宗本纪》(一)384)

罢宣政院所刻河西《藏经》板

(至元三十一年十一月丁巳)罢宣政院所刻河西《藏经》板

(《元史》卷十八《成宗本纪》(一)389)

诏僧人犯奸盗诈偽听有司专决

(大德二年三月)戊子诏僧人犯奸盗诈偽听有司专决轻者与僧官约断约不至者罪之

(《元史》卷十九《成宗本纪》(二)418)

罢江南诸路释教总统所

(大德三年五月壬午)五月壬午罢江南诸路释教总统所

(《元史》卷二十《成宗本纪》(三)427)

赐昭应宫兴教寺地各百顷

(大德五年二月)戊戌赐昭应宫兴教寺地各百顷兴教仍赐钞万五千锭上都乾元寺地九十顷钞皆如兴教之数万安寺地六百顷钞万锭南寺地百二十顷钞如万安之数

(《元史》卷二十《成宗本纪》(三)434)

诏僧官僧人犯罪御史台与内外宣政院同鞫

(大德六年正月庚戌)诏自今僧官僧人犯罪御史台与内外宣政院同鞫宣政院官徇情不公者听御史台治之

(《元史》卷二十《成宗本纪》(三)439)

罢护国仁王寺元设江南营田

(大德七年)八月己丑罢护国仁王寺元设江南营田提举司

(《元史》卷二十一《成宗本纪》(四)454)

罢僧官有妻者

(大德七年九月)丙子罢僧官有妻者

(《元史》卷二十一《成宗本纪》(四)455)

僧录占官田

(大德九年十月辛丑)常州僧录林起祐以官田二百八十顷冒为己业施河西寺敕募民耕种输其租于官

(《元史》卷二十一《成宗本纪》(四)466)

中书省请内外犯法之人悉归有司依法裁决

(大德十一年十二月)中书省臣言刑法者譬之权衡不可偏重世祖已有定制自元贞以来以作佛事之故放释有罪失于太宽故有司无所遵守今请凡内外犯法之人悉归有司依法裁决

(《元史》卷二十二《武宗本纪》(一)492)

禁西番僧从驾上都禁白莲社

(至大元年五月)丙子以诸王及西番僧从驾上都途中扰民禁之禁白莲社毁其祠宇以其人还隶民籍御史台臣言「比奉旨罢不急之役今复为各官营私宅臣等以为俟旺兀察都行宫及大都五台寺毕工然后从事为宜」有旨「除𠇗头三宝奴所居余悉罢之

(《元史》卷二十二《武宗本纪》(一)498)

以释教都总管兼领囊八地产钱物

(至大元年十月)甲辰从帝师请以释教都总管朵儿只八兼领囊八地产钱物为都总管府达鲁花赤总其财赋以西番僧教瓦班为翰林承旨

(《元史》卷二十二《武宗本纪》(一)503)

改护国仁王寺昭应规运总管府为会福院

(至大元年十月)乙巳改护国仁王寺昭应规运总管府为会福院秩从二品

(《元史》卷二十二《武宗本纪》(一)504)

僧人诉讼悉归有司

(至大四年二月)丁卯命西番僧非奉玺书驿券及无西蕃宣慰司文牒者勿辄至京师仍戒黄河津吏验问禁止罢总统所及各处僧录僧正都纲司凡僧人诉讼悉归有司

(《元史》卷二十四《仁宗本纪》(一)539)

禁诸僧寺毋得冒侵民田

(至大四年十月)丁丑禁诸僧寺毋得冒侵民田

(《元史》卷二十四《仁宗本纪》(一)547)

西僧累释重囚寺观每岁征租

(皇庆二年四月)乙酉御史台臣言「富人夤缘特旨滥受官爵徽政宣徽用人率多罪废之流近侍托为贫乏互奏恩赏西僧以作佛事之故累释重囚外任之官身犯刑宪辄营求内旨以免罪诸王驸马寺观臣僚土田每岁征租亦极为扰民请悉革其弊」制曰「可」(皇庆二年六月)乙亥诏谕僧俗辨讼有司及主僧同问续置土田如例输税

(《元史》卷二十四《仁宗本纪》(一)556)

僧人作佛事择释狱囚命中书审察

(延佑元年三月)乙巳以僧人作佛事择释狱囚命中书审察

(《元史》卷二十五《仁宗本纪》(二)564)

赐开元寺田

(延佑三年正月)壬戌赐上都开元寺江浙田二百顷华严寺百顷

(《元史》卷二十五《仁宗本纪》(二)572)

敕五台灵鹫寺置铁冶提举司

(延佑三年十月)庚寅敕五台灵鹫寺置铁冶提举司十一月壬寅大万宁寺住持僧米普云济以所佩国公印移文有司紊乱官政敕禁止之

(《元史》卷二十五《仁宗本纪》(二)575)

给帝师寺廪食钞万锭

(延佑四年正月)己未给帝师寺廪食钞万锭

(《元史》卷二十六《仁宗本纪》(三)577)

建帝师巴思八殿于大兴教寺

(延佑五年十月)壬辰建帝师巴思八殿于大兴教寺给钞万锭

(《元史》卷二十六《仁宗本纪》(三)586)

严鞫白云宗总摄沈明仁

(延佑六年九月)癸巳以作佛事释大辟囚七人流以下囚六人(十月乙卯)中书省臣言「白云宗总摄沈明仁强夺民田二万顷诳诱愚俗十万人私赂近侍妄受名爵已奉旨追夺请汰其徒还所夺民田其诸不法事宜令核问」有旨「朕知沈明仁奸恶其严鞫之

(《元史》卷二十六《仁宗本纪》(三)591)

治沈明仁罪

(延佑七年正月)辛卯江浙行省丞相黑驴言「白云僧沈明仁擅度僧四千八百余人获钞四万余锭既已辞伏今遣其徒沈崇胜潜赴京师行贿求援请逮赴江浙并治其罪」从之

(《元史》卷二十六《仁宗本纪》(三)593)

罢造永福寺

(延佑七年)二月壬(午)〔子〕罢造永福寺赈大同丰州诸驿饥以江浙行省左丞相黑驴为中书平章政事丁巳修佛事戊午祭社稷建御容殿于永福寺(延佑七年)己巳修镇雷佛事于京城四门罢上都乾元寺规运总管府

(《元史》卷二十七《英宗本纪》(一)598)

御史刘恒请兴义仓及夺僧道官

(延佑七年五月)壬寅监察御史请罢僧伶滥爵及建寺豢兽之费丙午御史刘恒请兴义仓及夺僧道官

(《元史》卷二十七《英宗本纪》(一)602)

税江渐僧寺田

(至治二年三月)庚辰「江浙僧寺田除宋故有永业及世祖所赐者余悉税之

(《元史》卷二十八《英宗本纪》(二)621)

括江南僧有妻者为民

(至治二年十一月甲午)括江南僧有妻者为民

(《元史》卷二十八《英宗本纪》(二)625)

禁僧道度牒

(至治三年二月)丁亥敕金书《藏经》二部命拜住等总之(三月)辛亥以圆明王道明之乱禁僧道度牒符录

(《元史》卷二十八《英宗本纪》(二)629)

税僧道邸舍积货

(泰定元年四月丙寅)税僧道邸舍积货

(《元史》卷二十九《泰定帝本纪》(一)646)

江南民贫僧富

(泰定二年正月乙未)中书省臣言「江南民贫僧富诸寺观田土非宋旧置并累朝所赐者请仍旧制与民均役」从之以籍八思吉思地赐故监察御史观音宝锁咬儿哈的迷失妻子各十顷戊戌造像辇甲辰奉安显宗像于永福寺给祭田百顷

(《元史》卷二十九《泰定帝本纪》(一)653)

天下僧道有妻者皆令为民

(致和十月戊午)敕「天下僧道有妻者皆令为民

(《元史》卷三十二《文宗本纪》(一)718)

立大承天护圣寺营缮提点所

(天历二年十月)己丑立大承天护圣寺营缮提点所秩正五品

(《元史》卷三十三《文宗本纪》(二)742)

诸王寺观拨赐田租

(天历二年十月辛丑)诸王公主官府寺观拨赐田租除鲁国大长公主听遣人征收外其余悉输于官给钞酬其直

(《元史》卷三十三《文宗本纪》(二)743)

僧还俗者听复为僧

(天历二年十二月乙未)诏「诸僧寺田自金宋所有及累朝赐予者悉除其租其有当输租者仍免其役僧还俗者听复为僧己亥遣使驿致故帝师舍利还其国给以金五百两银二千五百两钞千五百锭币五千匹加谥汉长沙王吴芮为长沙文惠王壬寅命江浙行省印佛经二十七藏甲辰以明年正月武宗忌辰命高丽汉僧三百四十人预诵佛经二藏于大崇恩福元寺丁未中书省臣言「在京酒坊五十四所岁输课十余万锭比者间以赐诸王公主及诸官寺诸王公主自有封邑岁赐官寺亦各有常产其酒课悉令仍旧输官为宜」从之

(《元史》卷三十三《文宗本纪》(二)746)

岁例给粮大万安寺等十二寺

(至顺二年五月)丙戌太禧宗禋院臣言「累朝所建大万安等十二寺旧额僧三千一百五十人岁例给粮今其徒猥多请汰去九百四十三人」制可

(《元史》卷三十五《文宗本纪》(四)784)

诸寺作佛事每岁十六为定式

(至顺二年五月甲辰)宣政院臣言「旧制列圣神御殿及诸寺所作佛事每岁计二百十六今汰其十六为定式」制可

(《元史》卷三十五《文宗本纪》(四)786)

免万安寺坛主职

(至顺二年九月庚辰)御史台臣言「大圣寿万安寺坛主司徒严吉祥盗公物畜妻孥宜免其司徒坛主之职」从之

(《元史》卷三十五《文宗本纪》(四)791)

敕僧道与民一体充役

(元统二年正月)癸卯敕僧道与民一体充役

(《元史》卷三十八《顺帝本纪》(一)820)

佛事布施费用太广

(元统二年四月)乙酉中书省臣言「佛事布施费用太广以世祖时较之岁增金三十八锭银二百三锭四十两缯帛六万一千六百余匹钞二万九千二百五十余锭请除累朝期年忌日之外余皆罢」从之

(《元史》卷三十八《顺帝本纪》(一)821)

禁私创寺观庵院

(元统二年十二月)是岁禁私创寺观庵院僧道人钱五十贯给度牒方听出家

(《元史》卷三十八《顺帝本纪》(一)825)

有妻室之僧令还俗为民

(至元元年闰十二月)凡有妻室之僧令还俗为民既而复听为僧

(《元史》卷三十八《顺帝本纪》(一)831)

禁滥予僧人名爵

(至元)五年春正月癸亥禁滥予僧人名爵

(《元史》卷四《顺帝本纪》(三)851)

罢南方白云宗

(尚文)又奏斥罢南方白云宗与民均事赋役

(《元史》卷一百七十《尚文传》3988)

严治僧道斋醮

是月(洪武五年四月)诏曰「天下大定礼仪风俗不可不正僧道斋醮杂男女恣饮食有司严治之

(《明史》卷二《太祖本纪》(二)27)

僧道斋醮百官不得行香

孝肃周太后英宗妃宪宗生母也昌平人天顺元年封贵妃宪宗即位尊为皇太后其年十月太后诞日帝令僧道建斋祭礼部尚书姚夔帅群臣诣斋所为太后祈福给事中张宁等劾之帝是其言令自后僧道斋醮百官不得行香二十三年四月上征号曰圣慈仁寿皇太后孝宗立尊为太皇太后

(《明史》卷一百十三《后妃传》(一)3518)

士子作文每窃释氏教诏戒厉之

时士大夫多崇释氏教士子作文每窃其绪言鄙弃传注前尚书余继登奏请约禁然习尚如故(冯)琦乃复极陈其弊帝为下诏戒历

(《明史》卷二百十六《冯琦传》5705)


校注

[A1] 祅【CB】祆【正史】
[A2] 己【CB】已【正史】
[A3] 己【CB】已【正史】
[A4] 祅【CB】祆【正史】
[A5] 己【CB】已【正史】
[A6] 己【CB】已【正史】
[A7] 己【CB】已【正史】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正史佛教资料类编(卷7)
关闭
正史佛教资料类编(卷7)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