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通三慧大斋道场仪
〔题解〕
《圆通三慧大斋道场仪》,又名《三慧圆通大斋道场仪》、《观音道场仪》、《观音大斋仪》、《圆通科》、《观音科》、《观音仪》、《观音斋》等。中国佛教宋代科仪著作,亦为明清云南阿咤力僧和西南诸省应赴僧习用科仪。八卷。宋代成都府教授侯溥(1032-1080?)集著。
本科仪以《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等佛经为主要依据,參证各种观音灵验故事编撰而成。
侯溥,字元叔。河南人。曾任眉州著作佐郎和成都府教授。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载,侯溥熙宁三年(1070)曾应贤良方正科:「侯溥称灾异皆天数。又用王安石《洪范说》,云:『肃时雨若非时雨顺之也,德如时雨耳。』众皆恶其阿谀而黜之。」时值王安石新政,朝廷朋党甚盛,但王安石深得宋神宗信用。史载,此年举贤良方正,朝廷诸臣曾为是否录取孔文仲争议再三。孔文仲虽得反王安石者极力举荐,但终因王安石之反对而遭黜。而本科仪署名「眉州著作佐郎成都府教授侯溥贤良集」,证明侯溥虽遭反王安石者极力反对,但最后还是中了贤良方正科,未曾被黜。本科仪署名亦可与《画继》中「侯溥贤良」相呼应,以纠史乘之错误。
侯溥善文翰,与当时文人赵抃、苏轼、王箴(眉州人,苏轼之妻兄)、侯仲遄等均有交游,或有唱酬(可參见《成都文类》、《蜀中广记》、《范太史集》等)。在编撰本科仪时,侯溥还引录了赵抃《西园圆通颂》部分内容。
关于侯溥撰写《圆通三慧大斋道场仪》之事,史籍亦有反映。《画继》载:
智平,成都清凉院僧也。善画观音。南商毛大节得其像以归。过海,风浪大作,开展恳祈,光相忽现,如大月轮,长久之间,已数千里。侯溥贤良载之《观音仪》中。今水陆院普贤阁所画像,其徒虚己作水石,见存。
侯溥之卒年未详。根据本科仪卷首宋元丰元年(1078)赵林序称:「《观音斋》者,眉州著作佐郎侯君元叔之集也。元叔于予为故人,誊书见及,求为之序。」则其年侯溥健在。又《范太史集》卷四九《右武卫大将军赠华州观察使追封华阴侯墓志铭》称:
侯讳仲遄,字行可。……初与教官侯溥游甚欵密,溥死累年,因过其墓,作诗以吊之。……元祐二年正月己巳卒。
侯仲遄逝于元祐二年(1087),故侯溥应卒于1078年到1087年之间。碑文中且有「溥死累年」云云,揆诸当时情状,侯溥或卒于1080年前后。
《续资治通鉴长编》载「陶及溥皆眉州人」。但《东坡油水颂跋》尾题「熙宁四年(1071)八月九日河南侯溥元叔题」,说明侯溥自己称是河南人。《续资治通鉴长编》载侯溥为眉州人,或因侯溥曾为眉州著作佐郎之故。
除了《圆通三慧大斋道场仪》外,侯溥尚有著作数种传世,见收于《成都文类》、《四川通志》、《全蜀艺文志》、《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等。经点校整理,大都已收入《全宋文》卷1737和卷1738。今将其唱和赵抃《西园圆通颂》的诗《西园圆通颂》录文,作为附录,以为參考。
本科仪未见中外佛书载录,亦未为历代大藏经所收,但形成后即广泛流行。宋绍兴十二年(1142),大足地区已有人据之「修设圆通妙斋」。1981年,贵州沿河县尚有应赴僧据之举行「观音圆通胜会」。
本科仪至今未發现印本。据笔者所知,有如下数种抄本传世:
一、清光绪抄本。该抄本未见《教诫仪文》,故已非全本。
二、昆明应赴僧左光福先生藏复印本。该本与清光绪抄本内容大同小异,但编排差別较大。与光绪抄本仅分为《教诫仪文》、《(初、二、三时)仪文》、《(教诫、初、二、三时)提纲》和《(教诫、初、二、三时)密教》四类共八册不同,该抄本分为《教诫仪文》、《教诫纲密》、《初(二、三)时请佛纲密》、《初(二、三)时仪文》、《初(二、三)时仪密》、《初(二、三)时纲密》、《表忏缘由仪文》七类共十四册,排列组合较为烦琐。
该抄本略有残页。从行文不避讳玄、弘等字来看,或为清初以前抄本。惜未见复印所据原抄本,尚不能作最后判定。
三、民国抄本。存《三慧圆通道场开坛、请佛、结界、散花》、《三慧圆通道场第二时中密经、赞偈》两册。前者卷末题记称该抄本系应赴僧、密士仁沛(姓高,名如山,字玉山,号映堂)为补配清光绪本,于1921年所抄。但这两册与光绪抄本相配仍然不全。
四、甘肃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藏明抄本。从公布的目录看,该抄本主要存《密教》和《仪文》部分,未见《教诫》和《提纲》部分,故亦不全。
五、云南省昆明市某处所藏旧抄本。据藏者介绍,由于残破,已经无法据之举行法会。详情待查。
由于笔者掌握的《圆通三慧大斋道场仪》编排秩序各不相同,诸抄本残缺部分不能相互补充,因此在整理时,衹能根据科仪搭配组合的程式,以清光绪抄本《提纲》为线索,尽可能补全清光绪抄本。对清光绪抄本残缺的《教诫仪文》部分,以左光福先生藏复印本、民国抄本相对应内容补配。对清光绪抄本未录但在举行法会时要与《仪文》配合使用的经文,则根据民国抄本补入(为避免打乱光绪抄本顺序,补入经文录于注释中)。因此,整理本是三种抄本的综合本。
但是,整理本目前仍不完整。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因条件限制,此次未能參校甘肃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藏明抄本、云南省昆明市某处所藏旧抄本。
第二,清光绪抄本中一些见于仪文的程序在《提纲》中缺省,衹有纲目。而在左光福先生藏复印本中找不到对应的文字,无从补配,暂时衹能存目。
第三,与《仪文》相配合的经文未能补全。在笔者所见诸本中,仅民国抄本中单独抄录了与光绪抄本《仪文》(中)相配合的经文。但由于民国抄本不全,衹有与光绪抄本《仪文》(中)相对应的经文,没有与光绪抄本《仪文》(上、下)相对应的经文,所以与《仪文》相配合的经文亦不全。
上述不足,衹能留待将来补足。更希望将来能够發现新的、完整的传本。
尽管如此,对于备受学界关注的观音信仰研究来说,本科仪无疑提供了一份新的材料。
按照《藏外佛教文献》之《录文校勘体例》,本次整理存在转换底本的情况。具体情况是:
底本:(按先后顺序排列)
昆明应赴僧左光福先生藏复印本。
民国抄本。
清光绪抄本。
校本:由于本文献情况特殊,校本的使用也较复杂与特殊,详述如下:
以昆明应赴僧左光福先生藏复印本为底本时,仅以光绪抄本《提纲》參校,称之为甲本。
以民国抄本为底本时,仅以昆明应赴僧左光福先生藏复印本參校,称之为甲本。详情随文说明。
以光绪抄本为底本时,以昆明应赴僧左光福先生藏复印本为甲本,以民国抄本为乙本。由于甲、乙本与底本内容组合有较大差异,仅择甲、乙本中可校者參校。由于科仪往往通过内容互见的方式来进行连贯,不少内容在同一种抄本的《教诫》、《提纲》、《仪文》、《密教》中往往会重复出现,故光绪抄本各本相互间内容重出时,对重出内容亦作适当的互校。
由于诸底本与校本的文字不能完全对应。故本文献仅注明诸底本的起讫,对于校本的起讫,不一一注明。在校记中也不一一注明各校本的行文。
由于现在能够利用的诸本均残缺不全,故《藏外佛教文献》在此所發表的文本,实际是按照科仪程式,综合现有各种资料,对《圆通三慧大斋道场仪》重新进行整理的结果。这种整理方法,已经超出《藏外佛教文献》原定的《录文校勘体例》的有关规定,属于一种新的佛教典籍的整理方法。
目前民间流传的科仪传本大多残缺不全,不少文献的现存形态均类似《圆通三慧大斋道场仪》,应该如何整理这类文献,对我们来说,也是新的课题。因此,《藏外佛教文献》力图探索一种整理这类科仪文本的新方法。这次对《圆通三慧大斋道场仪》的整理,就是一种尝试。上述努力的效果如何,要请读者诸君检验。
〔录文〕
观音斋仪文序
《观音斋》者,眉州著作佐郎侯君元叔之集也。元叔于予为故人,誊书见及,求为之序。予谨按《楞严经》云: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發心;自觉已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莫不随缘赴感,悉示妙严;接物利生,曲垂悲悯。燃光明灯,破一切冥途;驾大慈航,度无边苦海。常乐我净,举足皆是;生老病死,无尘不入。
(举)皈依无量寿尊佛 《大佛顶首楞严经》(入纲)
惟我补陀大士,天竺威神,辟方便门,發如是愿。种种解脱,何止八万四千法门利益之多;念念归依,胜奉六十二亿菩萨之众。何异乎鸿钟在𥵂,叩之者随大小之鸣;巨鉴当轩,临之者亡妍媸之遁。疾乎空谷之响应,焕然皎月之影随。见闻觉知,备载诸教;因缘会遇,岂虚示人?(入纲)
于戏!如夜扪枕,得通身手眼之机;若鸡抱子,有啐啄同时之喻。精神所至,不昧圆通;正念既专,靡差毫发。斋仪之设,其可忽诸?
时元丰改元戊午九月日推诚保德切臣资政殿大学士正奉大夫右谏议大夫前知成都军府事兼管内桥道劝农叟兼州路屯驻洎本诚兵马铃辖上柱国南阳郡开国侯食邑一千户食实封二百户赐紫金鱼带赵林谨序
此斋各随家业厚薄,以备供献,不须枉费,衹要志诚,严洁为本。请七僧或五僧、三僧,任意一僧充启请法师,一僧充加持法师。先扫洁庭宇,或就寺院,安排观音法席,或雕刻塑粧观音一尊,便可开建道场。若能尽画,或塐诸观音变相者,即端庄严。
其法席前,备十九分或八分香、花、灯、菓、斋食、乳酪、酥蜜、茶水,以充供养。经虽言乳酪、酥蜜,若不能尽备,即亦无害。唯斋食一件,候第三时启请了,方下供养。所以用十九分者,按《普门品》化身十九相之义。如衹具八分亦可者,盖取十九身束为八类之义。
此外別安排十分斋食,并茶、香、灯、花、菓,任意別作一位附近法席,候第三时启请了,用供献天曹、地府、水府、十方诸鬼神。候道场散了,取观音面前斋食三分,投之江河。如去水太远,即弃之荒野,及以些小投屋瓦上,以饲飞禽。所余斋食,不得令当日吃荤血人食之。
此斋所诵真言等,一一是大藏教中观音自说,或佛为观音所说。凡人闻居念诵,俱延福寿。
(举)归依大势至菩萨 《大佛顶首楞严经》
先一日斋,须洁浴,不茹荤血。请加持僧持咒,咒柴二十一枝,候作斋食时,令于鉎釜下,衮柴烧之。持咒咒油,以备燃灯。又持《大悲心》二十一遍,咒安息香。又持咒咒井花水一缾,以备净水。候僧俗入道场,即加持僧倾水于净器中,以柳枝洒道场四畔,如立界至,以去触秽。又各以一、二滴洒僧俗衣上,方得入道场。其不经净水所洒之人,不得入道场内,衹得遥远瞻礼。
(举)南无无垢净光佛
南无佛陀耶。南无达么耶。南无僧伽耶。南无阿利耶。跋路吉羝。摄婆罗耶。菩提萨埵耶。摩诃萨埵耶。摩诃伽楼尼伽耶。多绖他。呵私陀私。呼楼呼楼。周楼苏楼苏楼。娑婆诃。
(观音咒油真言)
南无佛陀耶。南无达摩耶。南无僧伽耶。南无阿利耶。跋路吉羝。摄婆罗耶。菩提萨埵耶。摩诃萨埵耶。摩诃伽楼尼伽耶。多绖他。私利私利。地利地利。私利地利。婆婆诃。
(观音咒净水真言)
唵。㫊暮伽。惹攞跛啰。塞啰缚臡吽。
(烧香供养香真言)
唵。健驮塞。叵罗抳。縒漫亸米伽。跛啰塞普啰𤙖。
唵。塞普鲜。健悌。塞普啰𤙖。
(观音咒米真言)
唵。阿谟伽。啰阇钵啰底。车啰伽摩地阇。讫柳嘘拏。讫柳嘘拏。么林莎诃。(止)
(诸部因缘 梵语心经)
校注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一五,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5246页。 參见《全宋文》(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等,2006年),第99册,第104~105页。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一五,第5246页。 《全宋文》,第79册,第391页。 《大足石刻铭文录》,重庆出版社,1999年,第31页。 「圆通三慧大斋道场仪」,底本行文无。但此为本文献总题,故据封皮题签补。 「圆」,昆明应赴僧左光福先生藏复印本为底本始此。 「入纲」,底本无,据文意补。下同。 「大佛顶首楞严经」,底本作「大佛顶首」,据文意补。下同。 「戊」,底本作「成」,据文意改。 「郎」,底本作「即」,据文意改。下同。 「府」,底本作「府府」,据文意删。 「侯」,底本作「侠」,据文意改。 「蜜」,底本作「密」,据文意改。下同。 「束」,底本作「东」,据文意改。 「礼」,根据甲本,底本「礼」字下当缺「道场本末仪宣演」、「道场由致仪宣演」、「道场修设仪宣演」、「道场警策仪当演」、「道场劝诫仪宣演」、「道场咒净仪宣演」诸节内容。但目前尚未找到可以补配的内容。 「流」,甲本作「儒」。 「无」,甲本作「何」。 「油、水、米、花、香、灯供」,甲本无。 「缘」,甲本作「田」。 「净水」,甲本作「水米」。 「大明神咒经」,底本无,据甲本补。 「秘密」,甲本作「密咒」。 「尊胜咒」,底本无,据甲本补。 「灭」,昆明应赴僧左光福先生藏复印本为底本部分止此。【经文资讯】《藏外佛教文献》第 W12 册 No. ZW12n0098 圆通三慧大斋道场仪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0-12-24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藏外佛教文献》所编辑
【原始资料】方广锠大德提供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