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畹荃「明州阿育王山续志」盖续郭子章之志而作也本非独立成书乾隆二十二年刋本乃正续合刻此续志解题并于郭志合写不另撰一篇阅者鉴之

明州阿育王山续志第十一卷目录

  • 宋太宗皇帝御赞舍利
  • 宋英宗皇帝赐怀琏手诏
  • 奉使道中寄育王山长老常坦 (王安石)
  • 与育王大觉琏禅师 (苏轼)
  • 戏赠育王虚白长老 (王安石)
  • 与大觉禅师琏公书 (苏轼)
  • 寄大觉禅师(二首) (王安石)
  • 舍利塔记畧 (苏轼)
  • 与大觉禅师琏公 (苏轼)
  • 大觉鼎铭 (苏轼)
  • 与赵得麟书 (苏轼)
  • 祭大觉禅师 (苏轼)
  • 游育王寺(二首) (楼异)
  • 和楼试可游育王(二首) (舒亶)
  • 次韵知郡学士钱公游育王山 (胡宗愈)
  • 呈妙喜 (吴潜)
  • 夏日游玉几山 (谢翱)
  • 寄育王贤上人 (谢翱)
  • 题鄮岭接待 (释德光)
  • 景德灵隐禅寺佛照禅师札
  • 佛照光禅师塔铭 (周必大)
  • 《西湖志余》云
  • 育王祭无极和尚 (无文灿)
  • 笑翁禅师行状 (物初观)
  • 上壑翁相国启 (物初观)
  • 寄育王东堂 (释文益)
  • 䟦此庵师祖手帖 (释清欲)
  • 游育王寺(二首) (高翥)
  • 横川和尚住持育王疏 (释道贯)
  • 陪阮使君游玉几山 (戴表元)
  • 育王长老见惠茶瓜次韵奉答(三首) (袁桷)
  • 育王珙禅师示寂二纪屿上人回山中因寄塔主 (袁桷)
  • 偕刘胡二友游育王寺 (朱右)
  • 前题 (刘鼎)
  • 前题 (胡琏)
  • 赠育王肇藏主 (释无愠)
  • 谢天童平石砥问疾(二首) (石室瑛)
  • 阿育王古迹诗(六首) (无名氏)
  • 大觉琏师以𨶒立本画水官见遗报以诗 (苏洵)
  • 和育王十二题 (杨屯田)

明州阿育王山续志卷第十一

宋太宗皇帝御赞舍利

功成积刦印文端 不是南山得恐难 眼睹数重金色润 手攀一片玉光寒
炼时百火精神透 藏处千年莹彩完
定果熏修真秘密 正心莫作等闲看

宋英宗皇帝赐怀琏手诏

大觉禅师怀琏受先帝圣眷累赐宸章屡贡诚恳乞归林下今从所请俾遂闲心凡经过小可庵院任性住持或十方禅林不得抑逼坚请

奉使道中寄育王山长老常坦

道人少贾海上游 海舶破散身波浮 抱金满箧人所寄 吹簸偶得还中州
嬴身归来不受报 秪取斗酒相献酬
欢娱慈母终一世 脱弃妻子藏岩幽 苍烟寥寥池水漫 白玉菡蓞吹高秋
夜然柏子煮山药 忆此东望无时休
塞垣春枯积雪溜 沙砾盛怒黄云愁
五更疋马随雁起 想见郊郭花稠稠 百年夸夺终一邱 世间满眼真悠悠
寄声万里心绸缪 莫道异趣无相求

与育王大觉琏禅师

奉別一十五年几一世矣会见无时此怀可知到此日欲奉书因循至今辱书具审起居安稳南方耆旧彫落惟明有老师杭有辩才道俗所共依仰葢一时盛事此来得从辩才游老病昏塞颇有所警發恨不得见老师更与钻磨也岁莫山中寒苦千万为众自重

戏赠育王虚白长老

白云山顶病禅师 昔日公卿各赠诗 行尽四方年八十 𨚫归荒寺有谁知

与大觉禅师琏公书

要作〈宸奎阁碑〉谨以撰成衰朽废学不知堪上石否见參寥说禅师出京日英庙赐手诏其畧云「任性住持」者不知果有否如有切请录示全文欲添入此一节切望子细录到即便添入仍大字写一本付侍者賫归上石也惟速为妙碑上別作一碑首如唐以前制度刻寺额十五字仍刻二龙夹之碑身上更不写题目自古制如此最后方写年月撰衔姓名更不用著立石人及在任人名衔此乃近世俗气极不典也下为龟趺承之请令知事僧依此

寄大觉禅师(二首)

山木悲鸣水怒流 百虫专夜思高秋 道人方丈应无梦 想复长吟拟惠休
单已安那示入禅 草堂难望故依然 山今岁莫终岑寂 人更天寒最静便
隐迹亦知甘自足 平心岂吝慰相怜
所闻不到荆门耳 人老采新又一年

舍利塔记畧

大雄氏真身舍利乃戒定慧熏修所成其灭后百年周厉王时东天竺国有阿育王造宝塔八万四千贮释迦文佛真身舍利请邪舍尊者放光遣神光所止处布于天下禹贡荒服之内凡十九所四明鄮山当其一自晋迨今歴千九十七年为阿育王寺太康中猎人刘萨诃病死见梵僧指往会稽舍利塔处懴悔乃苏因与僧惠连至会稽竭诚徧祷一夕闻钟声隐隐响地中又二宿声渐近迟明宝塔涌出地上诸天花雨万姓懽欣塔高尺有四寸广七寸体质殊异莫辨其何物中悬小金磬覆如葢径可寸许舍利缀于磬之中圜转不定初见如水晶珠大如芡实已如弹丸已加大如瓜如车轮五色变幻光彩射目不可迫视或见如大桐子白色或见如椒荳大青色或无所见由晋宋皆有名刻姑摭其畧云

与大觉禅师琏公

人至辱书伏承法候安裕倾向倾向昨奉闻欲舍禅月〈罗汉〉非有他也先君爱此畵私心以为舍施莫如舍所甚爱而先君所与厚善者莫如公又此畵颇以灵异累有所觉于梦寐不欲尽谈嫌涉怪尔以此不欲俗家收藏意只如此而来书乃见疑欲换金小罗汉开书不觉失笑近世士风薄恶动有可疑不谓世外之人犹复尔也请勿复谈此某此乏人可令賫去兵卒之类又不足分付告吾师差一谨干小师赍笼仗来迎取并古佛一轴亦同舍也钱塘景物乐之忘归舍弟今自陈州得替当授东南幕官冬初恐到此亦未甚的诗笔计益老强或借得数首一观良幸到此亦有拙恶百十首闲暇当录寄也

大觉鼎铭

乐全先生遗我鼎𤮧我复以饷大觉老禅在昔宋取之以兵书曰「郜鼎」以器从名乐全东坡与之以义书曰「大觉之鼎」以名从器挹山之泉烹以其薪以苦以甘咨尔学人

与赵得麟书

明守一书托为致之育王大觉禅师仁庙旧所礼遇尝见御笔赐偈颂其畧云「伏睹大觉禅师」其敬之如此今闻其困于小人之言几不安其居可叹可叹太守聪明老成必能安全之愿公因语款曲一言正使凡僧犹当以仁庙之故加礼而况其人道德文彩雅重一时此老今年八十二若不安全当使何往恐朝廷闻之亦未必喜也轼方与撰〈宸奎阁记〉旦夕附去公若见此老且为致意

祭大觉禅师

维年月日具位苏轼谨以香茶蔬菓致奠故大觉禅师器之之灵于穆仁祖威神在天山陵之藏二十九年当时遗老存者几人矧如禅师方外之臣颂诗往来月璧星珠昭囘之光下烛海隅昔本无生今亦无灭人怀昭陵涕泗哽咽我在壮岁屡亲法筵馈奠示別岂免凄然尚飨

游育王寺(二首)

余倾年同舒公中丞出东城驭小舟至宝幢市中以蓝舆至行未数里入阿育王山谒大觉禅师留蒙堂十有五日琏时已年老不复作诗但夜坐禅谈诗皆余倡而舒公和也

涧底无尘猿捉月 云间有路客吹箫 诗禅可但𩀱能妙 人境须知两已超
尘世光阴自若川 鄮山遗塔故依然 平生有意莲花社 此地相逢柏子禅
纸云烟瞻御墨 一奁氷玉玩灵泉
无端尚省来时路 忽似溪翁转钓船

和楼试可游育王(二首)

參天松栢绿阴阴 古佛岩前一路深 猿鸟不惊如有旧 云山相对自无心
数泓寒水云藏雨 十里轻沙地布金
杖屦更知非世境 上方日日海潮音
由来去住不相关 嬴得随缘到处闲 笑出海云飞一锡 行分江月过千山
微言定许谁人叩 胜事偏于俗士悭
咫尺蒙堂隔霄壤 城东搔首只空还

(凡赓酬五十余首集中往往有不录者迨至三十四年余守乡邦遵承御笔赐镇水神符于定川之宝山海洋有巨鱼出迎高数丈其大如船鳞角照日观者千余人事闻朝廷日游广利宫谒渊灵祠躬礼三井遍歴山川栋宇一一如昨追叹三贤之不见欲之天童以雨作下山宣和庚子仲春四日鄮山楼异试可题于明月堂)

次韵知郡学士钱公游育王山

使节行春入鄮山 老农扶杖倚山看 长松偃地蛟龙卧 古殿摩空星斗寒
醉里云烟生酒靣 吟余风月动毫端
病来不得陪觞豆 一览新诗意思宽
佛迹盘纡三四里 绿萝缘石树交阴 老僧踞坐形容古 野雉驯飞岁月深
名利不休空白日 尘埃无路到幽林
拟投簮绂栖禅去 囘首难忘济物心

(伯父资政简修公嘉祐戊戌乡荐第一明年礼部奏名天子临轩皆擢第二调奉国军节度推官和知郡学士游育王山诗即紫微舍人钱公君倚也后五十六年慎修权领郡事刊刻于石政和四年冬至前三日朝请郎通判台州权管勾明州军州事慎修书)

呈妙喜

不是心兮不是佛 通身一串金锁骨 赵州叅见老南泉 解道镇州出萝卜

夏日游玉几山

曳舟来山中 出郭税吾驾 独慕欣众腾 晨發乃及夜
岂无城中山 爱此是幽野 横陈玉几峰 隐䕶碧殿瓦
并州古男子 礼塔于兹舍 而我饮冰人 犹为内热者
拟携桃枝笙 舒卷得饷暇 明席织海草 因之一枕借
冷风吹雪空 相与坐其下

寄育王贤上人

余今秪老身 从昔少埃尘 失蜀年为客 居山石作隣
南游宗竺法 西路问巴人 开户藤花落 多浮茗椀春

题鄮岭接待

玉几峰高难措足 行人多向半途休 无栖泊处开门户 个个教伊到地头

景德灵隐禅寺住持佛照禅师德光札子奏

(臣)一介坏衲尸素丛林幸际明时重沾恩渥顷从台州光孝奉圣㫖令洒扫灵隐道塲飘忽已及五年屡对龙光欵亲圣训自惟人才卑陋识见单微徼冐遭逢一至于此举今并古实所罕闻惟仁宗朝大觉禅师怀琏道契宸衷曲蒙异睠续以年老丐还东州佳处以安晚节庆遇一时辉映千载仰惟陛下天资颕悟圣德同明其厚德深仁足以比踪仁祖而神机道妙窃拟过焉(臣)之孱琐不材不及大觉远甚况今侵寻衰老岂宜久居辇寺深欲乞归林下力行此道以报鸿私窃睹明州阿育王山广利禅寺见缺住持本寺乃奉安释迦舍利宝塔区处邱壑幽邃可与衲子安禅办道(臣)愚敢望圣慈矜怜草芥特与前去补处庶几与怀琏遭遇仁庙时事异世同辙(臣)敢不益励操修精廑香火祈永天算以效蝼蚁之诚冐犯雷霆屏息候命(臣)无任战栗震惧之至进止

四月二十九日三省同奉圣㫖依所乞右札付佛照禅师德光淳熙七年五月立石于阿育王山

佛照光禅师塔铭

法不孤起道不虚行续佛慧命必有其人其人为谁佛照禅师是已师讳德光姓彭氏临江军新喻县人曾祖厶祖尧训父术皆乐施喜释氏尝籍乡里贫户计口给钱宣和辛丑岁母袁氏梦异僧入室有孕生师骨相奇庞伏犀贯顶袁州木平山有妙应大师伯华者善相谓此子他时空门梁栋也初入小学诵书十行俱下父母既亡依伯父循以居一日延僧追修师视佛书若素习然绍兴辛酉大慧禅师宗杲南迁过邑师年二十一望见曰「此古佛也吾安得事之」自是有意出家后二年入光化禅院受业于足庵普吉研究宗㫖日以精进吉还闽命从月庵善果于东禅服勤三年是时妙湛佛心圆觉乾元越山诸禅刹名僧相望师一一咨叩闻江西百丈道震严冷宝峰择明峭㧞具入其室一日见饶州天宁应庵昙华送化主颂叹曰「此真临济种草」亟往依之虽箭锋相直然碍膺未决复从果老于溈山果入寂还江西谒典牛天游于云岩见卍庵道颜于圆通会昙华移庐山之东林婺州之𩀱林师皆从之丙子岁闻大慧住四明阿育王山喜曰「缘法在兹矣」已而果大彻慧示以赞畧曰「有德必有光其光无间隔名实要相称非青黄赤白」归径山明月堂奉事益䖍遇其说法座下争执笔抄录师一歴耳根终身不忘有问輙举其慧解葢天资也慧入寂分座仰山乾道丁亥台守李侍郎浩延住鸿福阅五年徙光孝郡城大火寺亦焚荡师念灾余财施必艰航海过泉州人兢喜舍厚载而归殿宇一新

师号拙庵「吾平生多得拙力」孝宗皇帝雅闻其名淳熙三年春诏开堂灵隐寺遗中使赐香是冬召出观堂留五昼夜数问佛法大意师数奏直截上大悦赐佛照禅师之号赠御颂明年再对进〈宗门直指〉以都下劳应接丐闲山林七年夏上用仁宗待大觉禅师怀琏故事亦以育王处之逮移御重华趣令入觐漏下十刻乃退绍熙四年改涖径山师力辞上曰「欲时相见耳」庆元元年许还育王归老东庵尽鬻赐赉物直数万缗之钱置田岁增谷五千石以助常住费(详见陆待制游记中)师常曰「佛经有大报恩七篇谓释子当由孝以极其业」乃即水陆堂东偏设位岁时祀其祖祢云嘉泰三年仲春忽语曰「吾将行矣」三月十七日手写遗表及贻书常所厚者二十日晨兴集众叙別敛衣收足说偈而逝三日入龛容貌如生塔全身于东庵之后谥于朝勅特赐普慧宗觉大禅师塔名圜鉴僧腊六十夏嗣法遍满四方得度者一百二十余人名公贵卿多从师游东海国人往往望风皈敬

初琏六十岁自汴京来育王寿八十三师始终适同兹其异也八月侍者正玸持遗书来「先师与公幸接乡隣同受阜陵异知以塔铭见属其行实则同里兵部章侍郎颕为之」余闻时节因缘针芥啐从上诸圣不能强为喻筏刻舟徒增我慢又况对御法语世已流布得道原流接物机要丛林门弟各存语录姑叙住世大畧如此铭曰

我闻万生 各具物性 人有未见 见或未尽
伟哉光公 宿习戒定 顿入悟门 遂传心印
福慧两足 行解兼进 巍巍孝宗 见圣由圣 与师晤言 谓發深省
晚归东庵 不倦接引 八十三年 报缘已竟
勿云镜明 昔现今隐 一物本无 何用照映
勿云谷虚 有叩随应 十方皆空 何论销殒 摘叶拈花 击风捕影
持问塔中 解颜微哂

《西湖志余》云

庆元府阿育王寺有舍利塔殿宋嘉熙中頺非得万缗不可修有一行童發愿募缘修造「今惟八大王荣邸最有力」持疏劝缘大王止题一千缗行童归不能成乃断臂流血不止而死其事莫有言者度宗于庚子岁八大王府中降生日夜啼哭不止一乳母抱之行廊庑下入小阁见粘一塔影忽然而笑去而复顾揭塔影置其手中遂不复啼哭乳母以告大王王忽悟题疏事下本寺访之言行童以某年月日死正度宗生之日也大王因捐赀以成其塔殿度宗取入宫时理宗梦有告之者曰「此十年太平天子也」遂立为太子云云

育王祭无极和尚

嘉泰开禧间先空叟唱江西之学于玉几师是时年盛气锐振励其间如文远之在赵州躭源之在南阳也嗟夫空叟墓田桂松參天矣国中大刹布武而升方行吴越發挥家学属意于师者极不浅也烂遗墨之鲜明羞众香之芳烈塔中有灵几何不怆然动色也哉伤今怀古忧心如焚谁其似之经东暮云

笑翁禅师行状

师名妙堪号笑翁四明慈溪毛氏子生有道韵顶相平满额广伏犀甫冠锐欲超俗父兄不夺其志乃从邑之芦山院野庵道钦薙发受具戒钦使徧參歴依金山息庵观净慈肯堂充灵隐松源岳诸大老之门未泮所疑时天童无用全禅师以妙喜竹篦勘验来者特卷祴东还造丈室用得之眉睫间问曰「汝游山僧耶」师曰「行脚僧」用曰「作么生是行脚事」师以坐具一摵用笑曰「此僧敢来捋虎须且令參堂去」职师侍香激扬锥劄尽无用之用嘉定甲戌妙胜虚席制使程公覃帖请出世一香为无用拈三年移金文又三年移报恩宝庆乙酉移虎邱明年闽帅方岩王侍郎请主雪峰绍定己丑有诏主灵隐三年迁明之大慈开山移翠岩淳祐壬寅有诏主净慈育王久虚席朝论念迦文真身所在思能振起者精择得师表辞一再不许淳祐癸卯领寺夙𡚁尽洗气象一新法堂最圮会其费伙上出内帑以赐师倾钵幐荆湖制帅孟无庵拱又以数万缗助乃撤旧图新其余腐桡漫漶乃葺乃涂师以寺昔被遇昭陵而下三朝皆有奎画之笔今上独未有乃奏请焉金榜玉画交映岩谷京兆大资赵公与筹奏以师再莅灵隐党僧辈惮其严借势沮之师亦以痼疾恳辞曰「既老且病不能应世矣」通守永嘉曹公邰拉同寮徐公献子入山问疾且谋与制使颜侍郎请于朝用佛照故事以东堂佚老师笑曰「吾今日行矣复何言」乃书偈曰「业镜高悬七十二年一槌击碎大道坦然」掷笔而逝当淳祐戊申三月廿七日也寿七十二腊五十七度弟子二百余人嗣法黄龙道详翠岩宗古明因寿岳连云惟枋报恩德云荐福道粲等当育王命下之日师在翠岩知事往白涓刚礼仪师曰「汝姑去俟吾报」一夕叶舟从一行一力昧爽行松径小休于亭遣报寺曰「老僧已至但设堂供表礼足矣」时太守有不悦于师一日驺从入山守绝不与师语偕至舍利殿忽问曰「舍利在何处现」师以手指松曰「在此」俄绀珠金光發自所指处一众欣悦守改敬焉育王有僧名超者厚于财死因致讼财没军资库至师已廿余年方营舍利殿轩得㫖以此充其费而亡僧之名始脱官籍矣平居制行冰檗长物亦不轻用惟于补常住资众缘倾倒无靳色如斵石屋以覆明教嵩之窣堵尊先哲也市田归里之宝严院以助修期报怙恃也至于重锓《妙喜语要》补刊〈大觉塔铭〉皆表章正宗而开导后学之事其涉世如川行寓缘如云凝不低颜以趋时不屈法以顺人其为人行事皆无用之用又以语录一编并刊以传

上壑翁相国启

夏用孟琯槐布繁阴恭惟钧候一柱擎天三灵叶吉(某)藐尔缁褐幸际明时于去冬侥迁玉几进寺倐五阅月惕弗遑宁赊籴以兴役估衣盂以率檀资外山门暨库堂之大权菩萨阁已有成効方将再新宸奎淳熙二阁等慈堂及抽换翻盖舍利殿等处斧斤斵削间而事力全缺租额素鲜岁又薄收无以济之则中辍矣伏惟光范清峻相国尊严敢易以此事千载思兴建之缘自非大际遇则罔克有成淳熙间妙智廓之建舍利殿遭遇孝庙则魏丞相之力也嘉定间无凖范之建东西两阁则史卫王之力也笑翁堪之建法堂及舍利殿轩则孟保相之力也兹欲起废植僵以接大觉琏遭遇仁祖时所建二百年旧规将凭谁之力欤伏惟大勋德大力量天子之所倚民社之所恃灵山付嘱根于一念之微而發于宏䕶之间佛法赖以全盛也舍大丞相其谁求哉夫释迦乃住世之佛玉几所藏真身舍利则阿育王所造八万四千塔之一也皇宋累朝敬信宣请入内供养恩霈宠锡御墨绚烂载诸金石刻辞歴歴可攷绍兴间兀术入山取塔塔为僧所藏怒欲火其寺忽壁间瑞像發光出水轮藏不拨自转兀术惧再拜而去舍利宝塔之现于世镇中国佑生灵其为益也多矣拟望钧慈𡸁释迦真身之所在特为斯刹作大主张则起此一方之废俾复见全盛特一反掌间耳化机密运之及敷奏荐扬之力又何啻廓之遇魏相范之遇卫王沈沈壮丽绳绳禅侣香煖生祠像严钧矩凝眸梵帙拥帔深禅福源不拒于涓流寿址不厌于增培埜人所当効忱者敢不自効也哉干冐钧严不胜惶惧恳请俯伏俟命之至

寄育王东堂

灵源大士居照默 横川老师居山寮 高风相去三百载 人世南朝自北朝

䟦此庵师祖手帖

育王师祖老腕有回天之力一洗浇漓顿还淳古所与妙胜长老小帖虽寻常数语无一点俗气而况笔意精妙不可及启侍者既入保福一庵之室宝之宜矣

游育王寺(二首)

晓策乌藤上育王 入山随处得徜徉 碑头龙䕶先皇字 塔上鱼悬外国香
徧谒僧房尝苦茗 闲听社媪说毫光
山深日短行难尽 僧遣头陀办客床
精蓝游歴地 景物自情亲 鹤引登山客 僧迎礼塔人
名花千佛供 乔木万夫身 碑刻东坡作 重来为拂尘

横川和尚住持育王疏

鄮岭东震之鹫峰鹫峰西天之鄮岭真身塔涌即佛现前弹压山川贵得人物相称能仁东堂横川禅师宗㫖续临济杨岐应庵之脉说法无琢雕绘藻入时之辞真摧邪魔山之金刚王宝杵也燕京雁宕相距数千里之遥总摄除檄专僧敦请尊其道也如此虽则闲居宜老应物非时当念祖道靡委渝胥来作中流砥柱

陪阮使君游玉几山

花满车茵酒满船 乱云堆里访枯禅 林深何处无芳草 人静有时闻杜鹃
神屋尽飞青䃸磹 灵潭阴罩赤蛇蜒
居然悟得松风梦 囘首庐山三十年

育王长老见惠茶瓜次韵奉答(三首)

玉几峰迎宝塔前 弥天消息是真传 蒲团禅板都忘𨚫 似笑当年手指天
迸石春芽宝所藏 枯松手拾许深烹 能令星斗珠玑绽 要使江山锦绣张
道人种玉光千顷 深陋长安亩一金 只恐冰霜难下齿 特将妙语助清音

育王珙禅师示寂二纪屿上人囘山中因寄塔主

石塔累荒土 月落冰稜稜 永怀跏趺叟 松风吹不譍
山房旧净供 素壁一枝藤 语默绝禅观 机深超祖乘
击石迸新火 诸天化为灯 上有白玉峰 丹梯杳难登
黄流巨野涨 虎啸悬厓崩 斯道倘未冺 微言足搜征

偕刘胡二友游育王寺

鄮峰山下育王寺 舍利宸奎世所传 词翰久推坡老笔 塔幢犹记太康年
天开玉几平如掌 地涌金沙细出泉
况是同游得良伴 仲秋风日正清妍

前题

宝幢山色削芙蓉 舍利相传记佛踪 野鹤循簷窥晓钵 渊灵听法候晨钟
文光尚映宸奎阁 云气长连玉几峰
出郭已无尘俗虑 来朝杖屦更从容

前题

明月堂前玉几青 上方歴歴记曾经 浮图舍利原多幻 高阁宸奎旧有铭
隔水松声来鹤背 满山雨气带龙腥
相逢恰是中秋夕 共话三生坐翠屏

赠育王肇藏主

大藏小藏 八靣玲珑 一拨便转 岂较西东 玉几峰前 振铎须弥
顶上撞钟 著著随机 利物头头 开發盲聋
大千一掷三十反 风从虎也云从龙

谢天童平石砥问疾(二首)

是身无我病根深 ▆愧文殊远访临 自有岩花谈不二 青灯相对笑▆▆
法身徧在一切处 ▆▆▆空得自由 太白鄮峰烟雨裡 笋舆来往亦▆▆

阿育王古迹

陶隐君戒室(梁天监十五年陶贞白先生宏景诣阿育王塔前受五大戒)

勾曲华阳天 松风爱谡谡 处静上层楼 梁武何由黩
脱尘契育王 受戒了缘夙

璘公供奉泉(肃宗朝内供奉范子璘为母懴雪入阿育王礼塔有供奉泉)

密密石丛盘 涓涓云窦出 孝思格山灵 甘泉随杖溢
旴江拈韵歌 事与慈湖一

琏公辞钵亭(仁宗赐大觉琏禅师龙脑钵琏辞钵谢恩曰「吾法以铁瓦为之此钵非法」对使者焚之)

赐诗建阁藏 仁皇即是佛 龙脑钵坚辞 物原无有物
心清松下风 玉几凭崪屹

坦长老还金坊(坦公少同人商贾海舶破千金受人寄托冐重险还其家)

受人寄金托 险阻冐万里 完璧归主还 非为名利起
一片信行坚 表裡玉壶氷

杲公归祴阁(径山宗杲禅师与侍郎张九成忤秦相国窜梅阳十七年绍兴丙子有㫖住持阿育王寺)

毘耶杜口人 谈玄莫逆契 缪丑嫉恶深 焚牒居瘴疠
归放赤堇山 般若田普济

王文公祠(文公令鄞多惠政建祠近阿育王寺)

半山执政偏 惠独施鄞土 斗门东谷间 利泽沾▆普
漠漠茂草区 谁还问祠宇

大觉琏师以𨶒立本画水官见遗报以诗

水官骑苍龙 龙行欲上天 手攀时且住 浩若乘风船
不知几何长 足尾犹在渊 下有二从臣 左右乘鱼鼋
矍铄相顾视 风举衣袂翻 女子侍君侧 白颊𡸁𩀱鬟
手执雉尾扇 容如未开莲 从者八九人 非鬼非戎蛮
出水未成列 先登扬旗旜 长刀拥㫄牌 白羽注强拳
虽服甲与裳 状貌犹鲸鳣 水兽不得从 仰靣以手攀
空处走雷霆 雨雹晦九川 风师黑虎囊 靣目昏尘烟
翼从三神人 万里朝天关 我从大觉师 得此诡怪篇
画者古阎子 于今三百年 见者谁不爱 予者诚以难
在我犹在子 此理宁非禅
报之以好词 何必画在前(诗见《声画集》)

和育王十二题

遥闻金在沙 知是虚名号 世人方竞贪 何兹有遗宝(金沙池)
佛迹空在兹 佛心无处所 寻迹以求之 似学邯郸步(佛迹峰)
万物虽散殊 孰非道之体 何必石岩岩 方疑金色臂(七佛石)
梵教一来东 群心日归向 土石至无情 也作披缁怏(袈娑衣)
月色固无改 台基亦不坏 嗟哉玩月人 古来谁复在(明月台)
形模皆自然 树立岂人力 松影与秋光 扫成真水墨(石屏峰)
田苗自枯稿 井鳗人所祷 若教龙有灵 此鱼何足道(灵鳗井)
璘师凿此泉 晨夕奉亲老 因知达者心 岂尝离孝道(供奉泉)
尝闻有为法 佛说如梦幻 胡然窣堵波 香花耀凡眼(育王塔)
晋后千百年 兹殿俨如昔 梵宇若皆然 应须省民力(八角殿)
典干既凌夷 群材共论谢 惟有青青松 于今被王化(晋年札)
长疑佛界中 天女来行乐 为怕山风寒 仙衣尽(津忍)重着(重台莲)

校注

[A1] 此「版本说明」一文在原书为无页码之插页今为标记架构上之需要且以 p0630a 为虚拟页栏码
[A2] 纸【CB】𥿄【志汇】
[A3] 赓【CB】𢋫【志汇】
[A4] 简修【CB】修简【志汇】
[A5] 石【CB】力【志汇】
[A6] 敛【CB】歛【志汇】
[A7] 谥【CB】谥【志汇】
[A8] 皈【CB】敀【志汇】(cf. GA012n0011_p0751a03)
[A9] 啄【CB】喙【志汇】
[A10] 圮【CB】圯【志汇】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明州阿育王山续志(卷11)
关闭
明州阿育王山续志(卷11)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