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州阿育王山续志第十五卷目录

  • 舍利懴仪序 (释成皎)
  • 同人由天童至阿育王寺 (董胡骏)
  • 前题 (吴毓贤)
  • 前题 (李暾)
  • 放光松 (董胡骏)
  • 放光松 (吴毓贤)
  • 放光松 (李暾)
  • 入育王寺 (何𫟸)
  • 陪叶芬洲中镇自太白过育王(二首) (钱际盛)
  • 涌现岩(十景)
  • 玉几峰
  • 金沙井
  • 放光松
  • 赤堇峰
  • 佛迹亭
  • 鬼谷祠
  • 望海亭
  • 妙喜泉
  • 袈裟石 (释畹荃)
  • 礼舍利塔 (黄应熊)
  • 礼舍利塔 (释成衡)
  • 放光松 (李宝黙)
  • 和李拙园寅长原韵 (黄应熊)
  • 松坛铭(并序) (释畹荃)
  • 放光松 (释元煌)
  • 放光松 (释元晟)
  • 放光松 (释元访)
  • 放光松 (释通礼)
  • 放光松 (释兴源)
  • 放光松 (释成传)
  • 放光松 (释畹荃)
  • 将至武彝留別嵩公和尚(二首) (释元煌)
  • 拾翠楼落成 (释畹荃)
  • 和拾翠楼原韵 (李暾)
  • 和拾翠楼原韵 (张珽)
  • 和拾翠楼原韵 (黄应熊)
  • 和拾翠楼原韵 (陈汝登)
  • 和拾翠楼原韵 (李世法)
  • 和拾翠楼原韵 (陈昌运)
  • 和拾翠楼原韵 (钱际盛)
  • 和拾翠楼原韵 (周式雅)
  • 登拾翠楼(四首) (李暾)
  • 登拾翠楼(适黄海门同寅至限韵) (郑大德)
  • 和郑改之寅长韵 (黄应熊)
  • 和前韵 (钱际盛)
  • 和前韵 (陈汝登)
  • 和前韵 (薛泰友)
  • 赠拾翠楼主人 (郑大德)
  • 奉和郑改之寅长原韵 (黄应熊)
  • 奉和原韵 (陈汝登)
  • 奉和原韵 (钱际盛)
  • 娑罗阁落成手植花草寄友人 (释畹荃)
  • 娑罗阁䟦 (郑羽逵)
  • 娑罗阁记
  • 寄育王嵩公和尚(五首) (谢訚祚)
  • 冐雨游阿育王寺(三首) (李昌泉)
  • 礼塔出山留別嵩来和尚 (释实贤)
  • 赠育王嵩侄和尚 (释明哲)
  • 春日过访嵩公和尚(二首) (沈澜)
  • 秋日寄嵩公(二首) (范核)
  • 唐阿育王寺田碑䟦 (朱𢑱尊)
  • 承恩堂记 (谢訚祚)
  • 乾隆十六年 赐紫沙门(持荃)恭纪
  • 乾隆二十二年 赐紫沙门(持荃)恭纪
  • 承恩堂纪事奉贺嵩公大和尚 (薛泰友)
  • 立秋后游阿育王寺奉赠嵩来禅师 (宋鉴)
  • 戊寅畅月小诗奉赠嵩来大和尚兼续秋水闲房集 (蔡其發)

明州阿育王山续志卷第十五

舍利懴仪序

葢闻法身非相因感乃形神智无方待叩斯应良由机分小大则见境故有差殊障別重轻而睹相或成同异实当人之自尔非我佛之使然至若情存敬信在木石亦可开心意兆乖张虽真仪犹难启悟是则理随事变法从缘起者也然又微生简亵祸不旋踵甫事修崇福堪立召

阿育王作八万四千于世杀罪寻消(阿育王杀八万四千夫人复于城外造立地狱治诸罪人耶舍知王杀罪应堕地狱即遣比丘化王生信王悟问比丘言「杀八万四千夫人罪可得赎否」答言「各为人起一塔塔中著一舍利罪可消耳」王即寻觅阿阇世王所得如来舍利分与鬼神令各还所部于一日之中立八万四千塔满阎浮提世间人民号「阿育王塔」)

隋高祖立八十三塔于州亲恩遂报(皇帝于仁寿元年六月十三日御仁寿殿即降生日也岁于此日营造福善报父母恩延诸沙门与论至道遂于海内诸州选高爽清净三十处起舍利塔以十月十五日正午奉迎舍利一时起塔并现灵瑞次年正月二十三日复分舍利五十三州故前后共有八十三塔也)

刘萨诃地狱之苦借懴悔以得除(西晋太康二年并州弋猎刘萨诃暴卒至地狱见观音大士谓曰「汝罪应入地狱今洛阳临淄建邺鄮阴成都五处有阿育王造佛舍利塔可往瞻礼其罪得灭」既苏出家名慧达即往会稽山泽处处寻觅至鄮县乌石山闻地下钟声恳求三日地涌方坛斵土得舍利寳塔青色是石非石高一尺四寸乃西域于阗国造可谓神功圣迹非人智所及也达就塔建精舍殷勤礼懴瑞应颇多愚按西晋时鄮县隷会稽故鄮县旧为越州之地言鄮县者有山曰鄮故以名焉鄮县今浙江宁波府鄞县是也)

迦罗越雨寳之因由供养而克致(《譬喻经》云阿育王国有迦罗越其人福德世间希有意有所须应念即至阿育王闻使召见之越知王意便于王前以手东指即时空中七寳雨下不可限量余方亦如之王问罗汉答云「过去九十一劫毘婆尸佛入湼槃后迦罗越以七寳及取好华上塔四靣散下而为供养即𤼵誓云『使我世世食福自然』由是功德唯受胜福」)

刁逵殷请分一为三(晋义熙元年有林邑人某者得一舍利每于斋日放光沙门慧邃随广州刺史刁逵在南敬其光相欲请之未及發言而舍利自分为二逵闻心悦殷勤请之又分为三模长干佛像以舍利著像髻中)

僧会诚求应前及后(吴赤乌四年外国沙门康僧会创达江表设像行道众以为妖权召会问曰「佛有何灵瑞」曰「佛晦灵迹遗骨舍利应现无方」权曰「何在」曰「神迹感通祈求可应」权曰「若得舍利当为兴寺」经三七日至诚求之遂获瓶中旦呈于权光照宫殿乃为立寺名建初后孙皓虐政欲除佛法有臣谏曰「且少宽假如无神验诛除未晚」皓从之召会曰「若能现验助君兴之弗则国有常刑」一众惊恐会喻之曰「佛留舍利止在今日前已有应后岂罔哉」恰期便获皓乃欣伏革诚应化)

魏明帝生疑欲毁知神効而崇尚益坚(魏明帝洛阳城中本有三寺其一在宫之西寺僧每系舍利在幡刹上斥见宫内帝患之将毁除时有外国沙门居寺乃赍金盘盛水置舍利于中五色光明腾燄不息帝见叹曰「非无神効安得尔耶」乃于道东造周闾百余间名曰「官佛图精舍」由是信道弥笃)

冯元嗣乘怒将焚受冥罚而归投始复(歧州歧山县人冯元嗣者素性强暴母兄承舍利来欲修礼敬元嗣怒曰「此有何验而礼敬之若舍利有功德家中佛像亦有功德先取佛像烧之」将毁舍利忽暴死经三日复活「我到一处似是地狱有大鸟飞来啄睛啖舌大火烧烙眉发皆堕又被杖打」由是请僧懴悔对舍利前号哭自扑后得稍安未经一年竟死)

法颜兴砂石之叹光發回心(晋竺长舒得舍利寳之其子为沙门名法颜每欲归俗因叹曰「舍利砂石耳何足为贵」伊父投之水中见五色三帀光高腾数尺法颜见此异征而归俗之心遂寝)

徐椿读梵荚之书信孚现瑞(宋高平徐椿初信佛读经得二舍利著罂中渐增至二十后寄广陵令刘馥馥私开之唯空罂椿在都忽自得之葢法寳应世祥瑞益蕃大都皆敬而得之慢而失之者矣)

于戏灵踪既伙不尽身经神异颇饶难为言备(夫舍利东流绵歴圣代传记所载亦不备详然有国兴崇无尚于隋散诸海内莫可徧经且神瑞开發未易周知俱非笔舌所得尽述者也今畧陈梗槩使敬者慢者知有祸福存焉耳)

成皎不揣固陋僭述懴仪理或阙乎观心文实尘于视听只合退藏自课岂敢出示同人然皆本夫圣经并非专于私臆行将息影于玉几山侧(摩腾谓汉明帝曰「阿育王塔震旦有十九处」大士告刘萨诃曰「洛阳圣塜建邺长干鄮阴玉几临淄成都五处有阿育王塔」按鄮阴玉几者玉几山名山形如几在鄮山之阴故言鄮阴今鄞县阿育王寺案山是也刘萨诃求得舍利供奉此处今塔现在有悔罪者时可申诚故我四明月波磐法师《佛祖统纪》云「今十九处不可备知而考之五处唯鄮阴之塔显于世间可得瞻礼信乎海濒群生末代值佛之幸也」)摄心于窣堵波前(梵语窣堵波此翻方坟又翻灵庙言塔者具云塔婆此翻高显然建立佛塔其意有三一表人胜二令他信三为报恩又云有舍利者名塔无者名支提此翻灭恶生善处)切柏代香终朝伏欵卷帘进月永夜抒诚破黑业之重关显明德于灵府适彼乐土实获我心随喜见闻咸资妙证云尔

同人由天童至阿育王寺

览胜何知村路长 相寻老树正苍苍 山凭玉几当门翠 水绕金沙满磵香
殿指劫灰存古刹 龛藏舍利有神光
吾生自媿躭尘俗 白发方登选佛塲

前题

深山𥦖窱路偏长 竹树蒙茸色更苍 𩀱塔髻分凌汉古 一池镜净带花香
到门目夺虬龙影 入室神凝舍利光
半日相羊一宵宿 恰胜诗酒万千塲

前题

出岭沿山一路长 到来红日未苍苍 零零落落山枫老 小小黄黄野菊香
游屐连朝无雪气 碧天万里有春光
追陪行乐人间少 歴徧东村古道塲

放光松

古树郁轮囷 盘根无龌龊 种植忘岁月 风雨歴晦朔
凭依有神灵 奇异显禅觉 千寻势倒垂 百围手难握
老𠏉翠欲流 新枝秀可扑 苍龙已脱鳞 潜虬犹露角
来观爱摩挱 咏歌费雕琢 入山为此君 安能来数数

放光松

太白见古松 胷已澣龌龊 兹松更奇古 知歴几望朔
传闻舍利光 灵踪现先觉 飞龙擘晴空 纷拏难把握
连蜷曲复曲 枝枝向人扑 何年植山阿 岿然峙殿角
朴拙自天成 不假人力琢 我今始见之 安得往来数

放光松

眼内现玲珑 心中忘龌龊 茂滋春日和 劲敌寒风朔
我来即起涛 物灵竟先觉 频频以诗赋 神奇难把握
胡为千万枝 尽向一边扑 地力幻虬龙 天生异头角
今宵拟状之 又费空摩琢 吾年衰老矣 还期过数数

入阿育王寺

几日禅关惬素心 溪边清趣竹边阴 追寻且遍游山屐 那怕纡回曲径深
标格亭亭逈出尘 翛然物外见天真(谓嵩上人) 案头积得诗千首 露浣蔷薇不厌频

陪叶芬洲中镇自太白过育王

傍蚤呼舆出岭来 将军游兴亦雄哉 竹阴一尽竹兜稳 石塔𩀱标石迳开
风过鱼腥留客盼 碑残鸟迹侭人猜
秪怜善病维摩瘦(时嵩上人患疟 )懒去山门掘芋魁
宋塌唐碑旧有声 火云刦后仅徒荣 惟余老𠏉虬松古 长对清流碧沼横
玉几喜开新气象(时嵩上人方新葺玉几松堂 )涛笺还是昨题名
正宜结伴同觞咏 又苦匆匆入郡城

涌现岩

远脉分天竺 灵山接越州 光从耶舍至 人自萨诃求
塔影藏山骨 钟声到海陬 刹竿当此建 卓立已千秋

玉几峰

太古兹山在 重重翠色浓 浑如苍玉琢 自有白云封
树密藏文豹 泉深起蛰龙 吾宗门户峻 堪对此高峰

金沙井

自古能神应 澄泉在碧嵌 山川遗胜地 碑碣竖重嵒
雩祭潭云黑 灵翻海雨咸 空亭斜日外 古甃石巉巉

放光松

光放三千尺 形奇六百年 高枝几坠地 老𠏉欲叅天
霁夜亭亭月 晴春暧暧烟 幽人纪妙绝 吟就占松篇

赤堇峰

赤壤多灵草 崖根出剑精 地从山势结 脉向海门生
甬水春流合 蛟川夕照横 苍苍翠微际 一路有钟声(《越绝书》云赤堇之山破而出锡以造寳剑)

佛迹亭

旷刦曾来此 遗踪不可磨 荒亭围草木 古壁绕藤萝
鸟向云中去 人从树杪过 回看百年内 尘里掷如梭

鬼谷祠

何使秦仪辈 纵横七国兵 高风存古庙 深隐忆阳城
野水数围曲 荒原一望平 春来祠宇外 寂莫有啼莺(在寺西南白云山)

望海亭

危亭登一览 与世隔尘泥 晓日沧溟外 长江赤堇西
地连吴楚远 天近斗牛低 极目穷三岛 何须跨海鲵

妙喜泉

绕径多苍翠 莓苔处处侵 一泓清且洁 千尺冷偏深
石妙当年句 泉澄此际心 坚珉重拂拭 细读漫沉吟

袈裟石

苍藓云根石 空山岁月长 孤标青似铁 群卧白如羊
苏供何曾喜 秦鞭岂复伤 袈裟千古迹 任世阅沧桑

礼舍利塔

轻㠶便捷渡汪洋 彼岸登时到育王 竺国何年来舍利 浮屠今日放祥光
峰环玉几千寻碧 水漾金沙一派黄
胜迹奇观殊可爱 石坛松树正苍苍

礼舍利塔

才睹金钟掌上擎 恍然似觉六铢轻 乍看白色何其皎 俄吐红光分外明
桂魄自从银汉出 龙珠宛在玉盘行
奇哉再拜方翘首 纍纍松枝缀水晶

放光松

育王有古松 观者皆称怪 其名曰放光 根深体自泰
独立寺之中 高出世之外 弗愁风雨侵 不畏雪霜害
大小千万枝 上下总一派 望之倒欲眠 挹之俯如拜
左右倩扶持 非因老而惫 鬔松貌不凡 团𪢮荫非隘
仿佛一头陀 趺坐胸无介 我来与盘桓 竟日兴未艾
忽然万籁鸣 心目益为快

和李拙园寅长原韵

松乎名放光 干老貌亦怪 倒压百千枝 屈曲安而泰
坚实积于中 英华發于外 根本既不摇 斧斤又无害
恍如山之环 恍如泉之派 恍如龙之蟠 恍如虎之拜
俯视世一切 𡸁头岂是惫 天地不见宽 斯坛不见隘
四时不改青 三公不易介 日月与同光 苍苍宁有艾
玉几我常来 我来松亦快

松檀铭(并序)

宋淳祐间笑翁堪禅师住持育王时樗寮张寺丞即之问道于师不异山谷之厚于晦堂尝往来玉几甚爱此松颜其室曰玉几松堂一日明守驺从入寺绝不与师语偕至松下忽问曰「舍利何在」师以手指松曰「见么」已而松枝纍纍如水晶珠光曜烁人放光之名实始乎此后笑翁谓樗寮曰「此松着地吾当复来」此事载在《物初賸语》呜呼松之名闻海内久矣康熙甲午春先师秋老人谓荃曰「吾于松下已筑一坛但未砌石耳子当为吾成之」荃即命工甃石加石栏于其上因为之铭铭曰

玉几之松𡸁千年 霜皮老𠏉金石坚
盘柯诘曲何蜿蜒 却如蛇蚓屈复拳
奇形秀㧞名山川 风雨忽疑龙出渊
抟风攫雾势叅天 交枝骤叶生云烟 摩挱相对绿阴前 筑石为坛供啸眠
当时此处集高贤 太守曾叅一指禅
须臾光放五彩鲜 枝枝叶叶宝珠悬
俯仰今昔岁月迁 清涛谡谡生层颠 芳名奇绝千载传 异代应须琬琰鎸

放光松

梅竹參差绕万枝 奇松中立最相宜 自能夜逼星辰冷 谁觉春回日影迟
指处尚云当此处 种时已定有今时
𡸁𡸁古𠏉真堪畵 畵里传神莫过诗

放光松

惯经霜雪老虬枝 却与东南古寺宜 托迹偶因人信浅 品题无拒客来迟
一池湛湛忽为影 千尺亭亭非傲时
舍利有光还在否 我来瞻礼漫题诗

放光松

昔年指点老松枝 磊落光交色更宜 百尺凌霜寒日静 几经寉唳暮春迟
轻阴细叶风涛起 皎月孤根烟雾时
试看往来频过此 与君相对漫敲诗

放光松

龙鳞夭娇岁寒枝 栖鹤栖云两得宜 疎影隔窗挂月久 清涛满院听钟迟
岂无苍翠存孤𠏉 不比柔条逐四时
闻说当年光射处 至今催我一吟诗

放光松

年年光亦放多时 不改青春老更宜 僧有云心堪徙倚 鸟无鹤骨漫栖迟
凛然独立氷霜地 久矣将腾风雨时
应笑叶公难著笔 禅房相对好吟诗

放光松

歴尽氷霜不损枝 盘桓留我更相宜 云遮鳞影成龙久 风作涛声宿寉迟
闪闪有光惊昔日 亭亭如葢仰今时
素心不厌同朝夕 蹋遍空阶赋好诗

放光松

夕阳红碎映疎枝 磅礡孤根此际宜 一夜狂风龙去远 半空清唳寉归迟
昔年磊落悬珠异 今日推敲得句时
古𠏉幸无秦氏爵 千秋难赋大夫诗

将至武彝留別嵩公和尚(二首)

暂辞空谷远 一笠事云游 可似离巢鸟 真同不系舟
畏人心已懒 避俗意难留 更有伤情处 临岐水不流
旅况真萧索 杖头未挂钱 半囊惟敝衲 一箧是陈编
客梦浮云外 乡心落日前 应知重聚首 订在雪梅天

拾翠楼落成

筑室苍翠间 旦暮学老圃 披襟向清风 斯焉豁眉宇
一草与一花 奚必择膏土 一椽与一茅 便足蔽风雨
放眼看云山 千峰如环堵 兹楼既落成 媿作泉石主
心远林壑殊 神凝木石伍 道人日无事 风月时领取

和拾翠楼原韵

喜君善叅禅 为农复为圃 春冬病疟容 今来展眉宇
我室一丈地 我院一撮土 淋漓复连绵 见闻苦霪雨
君语筑楼成 千峰如环堵 我闻即欲登 借为斯楼主
云烟变幻收 木石寂静伍 荷香与松涛 晨夕各领取

和拾翠楼原韵

育王古招提 天然好园圃 为访高僧来 一径通静宇
得瞻舍利光 宛游极乐土 绿霏竹外烟 翠落松间雨
峰峦列作屏 花木栽环堵 偶来世外闲 欣然值贤主
我与云为隣 云与我为伍 顾兹红尘中 何物堪与取

和拾翠楼原韵

我署假滃洲 亦辟小园圃 那得如吾师 面山添屋宇
尔不慕繁华 我𨚫净土 晨夕闻钟鱼 天花散法雨
阁成翠微间 诗赋满四堵 几回喜同登 不知谁是主
问我索匾额 斯楼孰可伍 松竹与青山 眼前任所取

和拾翠楼原韵

我欲爽垲更 玉不积元圃 仍近市廛居 弗获新簷宇
胡为观空人 切切营乐土 创撮清汉楼 仰邀天花雨
岂于三觉中 犹隔墻一堵 俯看松放光 非楼其谁主
为人意良多 构成绛云伍 扁舟盍我招 风光亟分取

和拾翠楼原韵

未瞻井干高 先知花盈圃 读诗神已驰 俨见焕簷宇
玉几夙吾爱 今更为乐土 亟欲往一豋 新楼联旧雨
俯临老龙鳞 盘旋翠作堵 百尺想斯楼 允得其所主
天机通禅心 静与青山伍 行将避夏长 凌空爽共取

和拾翠楼原韵

羡君百尺楼 可禅复可圃 经年时过访 今来新楹宇
我屋近郭西 蕞尔小撮土 庭竹渐依稀 蔬植和风雨
堪爱君楼好 天然筑百堵 终宵留此宿 竟作斯楼主
云烟袭我身 城市罕俦伍 晨起挹荷香 清芬自领取

和拾翠楼原韵

霉霪老屋倾 愁肠结春圃 忽闻方外人 琼楼焕绀宇
岂真彼西方 洵可称乐土 乐土果可求 愿施法王雨
五丁移我家 睫时兴百堵 与君作比隣 晨夕迭賔主
或与古松參 或与秋荷伍 何必王粲登 作赋始足取

和拾翠楼原韵

入山憇禅林 屋外花盈圃 遁迹羡高僧 数椽筑新宇
灌园频汲泉 种竹多培土 殿角立长松 时时作风雨
满目多青山 靣靣如环堵 我从翁州游 东道遇有主
到此万虑蠲 何者堪为伍 皓月与清风 舍此复何取

登拾翠楼

读诗知楼成 梦欲一见之 今来四靣望 高爽深秋时
层叠山围翠 阴晴日影移 幽寻人各拾 自得还自怡
老梅𠏉交错 并立墻之傍 喜其大寒节 能漏新春光
欣赏不我负 作伴安禅房 雪天宜一访 梅头浮暗香
念彼松放光 南牖开宜始 惜哉一树遮 不获览全美
奚不亟伐之 相对妙无比 松亦感知音 忽尔涛声起
谁谓楼小小 我爱地旷旷 四时树好花 心眼获舒畅
嗟余虽老矣 时来携短杖 苍翠拾无穷 且望身无恙

登拾翠楼(适黄海门同寅至限韵)

结伴春游胜 挑灯倡和新 山光四面隐 月色一宵匀
遣兴多佳致 相逢又故人 乘槎天上去 岛瘦更为隣(时海门北上)

和郑改之寅长韵

平日旧游地 今朝雅会新 客窗欣唱和 春夜话停匀
又遇一知己(谓姚用周 )相逢半故人 不孤原我辈 暂宿亦为隣

和前韵

翠向楼前拾 诗从霁后新 梅花红欲谢 柳絮绿初匀
不觉来吟侣 因缘快主人 更余清韵出 绝胜竹为隣

和前韵

舌耕荒圃旧 春负堇峰新 动静远分逈 穷通气不匀
无缘同彦会 徒自作诗人 何日生涯足 烟霞长结隣

和前韵

春鸟春呼去 山楼山更新 峰高云半抹 岫远黛轻匀
浅草弥漫谷 飞花乱扑人 诗题黄鹤上 崔颢与谁隣

赠拾翠楼主人

又看名蓝新结茅 纷纷尘雾已全抛 会空宁避三生劫 绝迹思栖百尺巢
公有诗篇留客盼 我无解悟任渠嘲
来朝欲別松林去 翠影依人雨打包

奉和郑改之寅长原韵

玉几松前拟结茅 翠微收拾莫相抛 老梅近喜迎新牖 乳燕初来认旧巢
现在云山供去取 随缘风月助吟嘲
主人幽雅无他伴 鱼磬诗瓢一搭包

奉和原韵

嵩公久不顾衡茅 我肯轻将拾翠抛 一树松尝为厦荫 三间楼可作书巢
幕天席地飞吾兴 弄月吟风任世嘲
眼底人情看极熟 只须学打衲僧包

奉和原韵

不向他方另结茅 先人祖席肯轻抛 辟开径作新新屋 留彼云来片片巢
珠履棕鞋随客至 春花秋月侭人嘲
悟空色相蘧庐里 两大原从一粟包

娑罗阁落成手植花草寄友人

户外烟云石上苔 置身原不染尘埃 数茎白发从他出 满砌闲花任意栽
古树雨余莺啭后 小楼晴敞燕飞来
而今拟结东林社 再种池莲近竹梅

娑罗阁䟦

丁巳三月过阿育王寺访嵩来上人上人拉余游娑罗阁葢寺旧有娑罗树明太守蔡公所植也乡先达御史林公祖述纪之以碑后寺火树亦毁焉而碑尚存上人得之乱石中甃碑于堵以阁三楹临之颜曰「娑罗」不忘旧也上人属余求九沙万太史书其额时太史年七十九余恐不复任笔墨事矣比至武林与太史言之太史曰「吾生长甬东未曾游育王寺今假此题名何幸」遂欣然书之呜呼上人之愿为不虚矣

娑罗阁记

娑罗一名鹤翎四月花开如辛夷大者如牡丹本西域种自佛法流入中国后遂间为中国所有志言中华产娑罗处有三若南浙则天台而台又必于华顶石梁间见之移之他所即槁云非菩萨道塲不可故佛号亦有曰娑罗树王洵异种也甬东鄮山育王寺明万 癸未郡守蔡公肖兼植娑罗于寺之西偏以寺有佛舍利为晋慧达刘萨诃所卓锡故后寺毁而娑罗久作烟火中物丁巳春嵩来上人得短碣于荒草断础间洗剔已嵌诸垣壁建小阁三楹请编修万公经𨽾三字以存其名而进士郑君羽逵为之䟦葢与林御史之记后先相辉映矣或语上人曰「此去天台不远何不分华顶石梁之种以续之」予曰「有阁有记则有娑罗矣夫有生之娑罗有灭无色之娑罗无穷且子不闻乎菩提之庵不必尽植菩提之树罗汉之殿不必尽栽罗汉之松况有于昔者不必有于今有于心者不必有于目姑以是存其名可也」上人欢喜讃叹曰「子可谓善言娑罗阁矣请记此以寿诸石

寄育王嵩公和尚(五首)

玉几山前两度过 缘悭一夕共吟哦 不知早有神交意 暌隔无嫌廿载多
方外论交孰远公 君应莲社振宗风 不嫌灵运尘心在 明月追陪笑语中
山阁新成十笏居 芦帘棐几闭关如 暗香只许梅花入 和月挑灯夜读书
虬枝盘曲䕶琳宫 鳞甲分明欲化龙 一自诗僧吟好句 毫端光夺放光松
平生车笠苦寥寥 𨚫喜空门缔世交 水淡醴甘俱莫问 此中正信漆投胶

冐雨游阿育王寺(三首)

𩀱塔苍茫里 四山云气中 绿簑人荷锸 短屐客扶笻
溪涨添秋雨 松涛怒晚风 欲图今日景 应唤米南宫
灵秀无𩀱地 庄严不二门 方池莲叶倒 古殿劫灰存
礼塔披云影 寻碑剥藓痕 钟鱼声动处 僧课肃黄昏
偶随康乐屐 来宿赞公房 晤靣恨何晚(谓嵩上人 )谈心喜欲狂
观诗分佛火 趺坐占禅床 为听无生论 寒宵觉未长

礼塔出山留別嵩来和尚

十年瞻礼真身塔 每念吾师缱绻心 慈父不逢当日面 使人空寄远方音
虽知好药心还喜 自恨痴儿病已深
今日辞师出山去 一回顾盼一沉吟

赠育王嵩侄和尚

两三月已作南游 促膝人逢雨后秋 碑纪育王灯入史 诗裁吴越凤鸣楼
湘云万里归何日 玉几千寻望正悠
𨚫愧短藜虚过去 鸿音蚤待豁𩀱眸

春日过访嵩公和尚(二首)

幽栖习禅寂 镇日掩松关 语妙叅宗镜 诗清似杼山(时以吟出示)
川光随岭灭 梵响入云闲 趺坐依岩磴 尘寰窅莫攀
汤公堪起病 曲盝老唫身 软语耽松壑 高风賸㲲巾
廵檐梅破腊 咒食鸟窥人 幽趣凭谁问 寒岩只自春

秋日寄嵩公(二首)

山窗聚首忆当时 信宿曾淹两日期 座上数公年正少 客中留我句偏迟
东臯雾薄连高阜 舍利龛明待白眉
自笑年年悭一舫 聊裁尺素寄相知
无书约莫十年交 讵忍禅关忘久要 梦逐谿山天未晓 思萦茶笋月先招
黄花红叶青帘市 翠竹苍松白石桥
自媿吾衰非昔比 秋深频望路迢遥

唐阿育王寺常住田碑䟦

唐〈阿育王寺常住田碑〉秘书监正字郎万齐融撰其初赵州刺史徐峤之书既隳于宼明州刺史于季友于僧惠印所睹旧文邀处士范的重书太和七年冬事也寺建于晋太康二年田赐于宋元嘉二年额更于梁普通三年释道宣录神州塔寺以是塔居第一焉碑题越州都督府鄮县者齐融神龙中与贺知章贺朝张若虚邢巨包融等俱以吴越之士知名见刘晌《唐书文苑传》《国秀》《搜玉》二集曾载其诗《唐书》以「贺朝万」为一人「齐融」为一人误矣唐自武德四年诸州置总管未久更都督府至乾元元年始号越州而鄮县即故鄞州开元二十六年始割县置明州齐融撰碑时犹属越州也碑引诗「倬彼甫田岁取十千」以甫作硕不知何所本其隂有记则于季友辞附〈赠范的诗〉的亦有和韵之作胡氏《统籖》季氏《全唐诗》均未之载季友太保𬱖次子也尚宪宗女惠康公主拜驸马都尉授羽林将军制系元稹所草史不言其为明州刺史《宰相世系表》第书绛宋等州刺史云

承恩堂记

今上御极之十六年春驾幸江浙以三月初驻跸杭州既周询民间疾苦次苐召见文武官僚大典毕行欢心胥洽乃以暇晷遍览天竺灵隐诸胜翠华所过古刹名僧咸俯伏道左仰觐天颜而吾宁阿育王山住持嵩来荃和尚以奏对称㫖独膺殊眷特赐紫袈裟龙縀袍及宫绸䌽縀御茶绣袋等物回銮而后复颁赐御书《心经》赏赉周叠宠锡无已此今日承恩堂之所由建也予惟一人有庆无论山陬海澨均荷生成即佛侣僧徒罔非皇仁之所沾被阿育王为明州第一丛林自晋太康以迄于今舍利之灵异昭着中外其为福国庇民由来已久无俟缕述矣然其间岁月既久屡有盛衰当宋元时宸翰频颁帑金时逮士大夫之奉朝命瞻拜敬礼者络绎不绝而及其既也珠宫贝阙化为刦灰古碣穹碑鞠于茂草当此之时千年佛火不绝如綫孰能恢龙象之力令震旦名山重新碧落迄与普陀天童鼎足而峙且骎骎乎动九重之清问而邀内府之光华乎哉而乃知今此之承恩优渥非惟舍利之灵异昭𡸁閟而必發亦住僧之修持功行有开必先也夫省方问俗意在观民行庆施惠动遵古制我国家定例自督抚诸大臣而下其得与赐赉者不能多有今以方外山僧膺兹异数其足以贲山川之色而增草木之辉者殆难言罄宜荃公之亟亟焉以承恩为幸特建此堂为佑圣祝嘏地也予读《育王山志》见金华黄文献公所作碑记知元至正间寺僧悟光尝有承恩阁之建然考其颠末特出上所赐白金币帛为搆造杰阁之费而上仍设像座下仍为传宗之堂后仍为方丈之堂其所为承恩者犹槩举之词未若此堂专为承恩而建以表其感戴之诚且切也而悟师既经营相度建阁于四百余年之前荃公复鸠工建堂于四百余年之后祖武孙绳后先济美其用意又得毋同乎文献记中有云「昔大觉禅师怀琏归老兹山于其君之赐有所弗受而光独思所以彰吾君之德一辞让一恭敬同出于古者之所谓礼」夫既同出于礼矣而礼又岂以今古殊乎兹堂之建其信不容已也夫独愧予以鞅掌荒落之余无能企文献如椽之笔而荃公以是见属不欲重违其请遂诠次其所以建堂之意而归之至堂之为楹若干以间计者若干高若干修且广若干荃公自能载笔而书以遗其嗣法姑不一一赘云

乾隆二十年岁次乙亥六月之吉赐进士出身勅授文林郎陕西甘肃平凉府镇原县知县壬申万寿恩科甘闱乡试同考官蛟水谢訚祚撰赐进士出身勅授文林郎翰林庶吉士加一级侍直内廷知山东武定府商河县事己酉科江南乡试丙辰恩科山东乡试戊午科山东乡试同考官鄞范从律篆额

乾隆十六年春皇帝南巡至浙三月初五日(臣)(持荃)于六和塔道左恭迎圣驾龙颜大悦即日内大臣传㫖召至行宫申刻恩赐紫袈裟一顶内造龙縀袍一袭宫䌷两轴䌽縀二端御茶六瓶宫制绣袋一对本年六月十七日宁波府知府(臣)(邦祐)恭賫御书《心经》墨宝到山奉㫖赐阿育王寺(臣)(持荃)即阙谢恩乾隆十九年夏月(臣)(持荃)恭纪

乾隆二十二年今上翠华重幸二月二十七日(臣)(持荃)同浙省名山住持僧众在拱辰桥外恭迎圣驾即随驾进城二十八日午刻同各山住持僧众到外行宫恭请圣安天颜大喜荷蒙独唤阿育王寺臣僧名随即趋前奏应当赐荷包一对初四日辰刻内大臣奉㫖(臣)(持荃)至宫门赐东莞香一盒龙縀宫绸八疋绣袋一对谢恩后即日酉刻忠勇公傅奉㫖传(臣)(持荃)至宫门特恩赐紫当即谢恩初六日仍于拱辰桥外送驾回銮赐紫沙门(持荃)恭纪

承恩堂纪事奉贺嵩公大和尚

天子西泠驻翠华 南宗长老荷褒嘉
十年破衲颁宫锦 两腋清风赐郑茶
巽命传来依佛日 心经捧出散天花 因营绀宇酬宸眷 立石铭恩万载赊

立秋后游阿育王寺奉赠嵩来禅师

为借半日闲 暂入招提境 曲径借细草 密林碍日影
乍疑秋已到 微凉生袖领 顿使尘襟豁 万缘一时屏
偃葢蟠虬龙 翠围插峻岭 中有高僧卧 弄笔消日永
赠我新制多 音响殊清冷 山雷雨欲来 元谈人逾静
移时复喧填 延𥩟發深省

戊寅畅月小诗奉赠嵩来大和尚兼续秋水闲房集

风尘逐逐马蹄忙 偶尔公余叩上方 九峰环浮暮霭 一声钟冷落斜阳
云深径曲禅心定 山静僧闲诗思长
相与忘形谈最剧 息机此际即𦏁皇
萍逢世外意相深 煑茗清谈夕永今 问我琴堂慙雅化 读公秋水羡高吟
松风声觉三更梦 霜月光寒一寸心
漫道法门无着处 浪花云片就中寻

校注

编按此篇仅存目无内文 编按此篇仅存目无内文 编按畅月指农历十一月嵩来和尚卒于清高宗乾隆二十四年(1759)依此推寻「戊寅畅月」乃是乾隆二十三年十一月(1758.12.01-1758.12.29) 「稾」为底本「槀」的勘误又《正字通》云「稾」同「稿」
[A1] 刺【CB】剌【志汇】
[A2] 模【CB】摸【志汇】
[A3] 僭【CB】僣【志汇】
[A4] 却【CB】郤【志汇】
[A5] 却【CB】郤【志汇】
[A6] 羡【CB】羡【志汇】
[A7] 净【CB】凈【志汇】
[A8] 羡【CB】羡【志汇】
[A9] 羡【CB】羡【志汇】
[A10] 稾【CB】槀【志汇】
[A11] 刺【CB】剌【志汇】
[A12] 普【CB】晋【志汇】
[A13] 刺【CB】剌【志汇】
[A14] 刺【CB】剌【志汇】
[A15] 陕【CB】陜【志汇】
[A16] 羡【CB】羡【志汇】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明州阿育王山续志(卷15)
关闭
明州阿育王山续志(卷15)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