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州阿育王山续志卷第十六
先觉攷(补遗)
- 晋开山利賔菩萨(并州离石人,姓刘,名萨诃,法号慧达。西晋太康三年,鄮阴求塔出现,开山。歴宋、齐、梁、陈、隋、五代,皆律居讲席,其住持俱莫可攷。)
- 宋禅宗第一代宣密素禅师(嗣云居齐公。宋端拱元年,奉勅自保福禅寺主此山,寺始为十方禅刹。按朱金华碑载,寺之主僧自宣密素公始可攷见。至洪武十一年,约之裕公代经六十三传矣。七月初一日忌。)
- 第二代守初禅师(筠州人,俗姓刘。天禧五年住此山,易寺南向。八月初七日忌。)
- 第三代常坦禅师(嗣福昌善公。三月廿一日忌。)
- 第四代澄逸禅师(嗣育王坦公。八月十七日忌。)
- 第五代大觉琏禅师(字器之,漳州龙溪陈氏子,嗣泐潭澄公。皇祐中,仁宗召对化成殿,问佛法大意。奏对称㫖,赐大觉禅师之号,又赐御书诗颂十有七篇,建宸奎阁。十二月廿九日忌。)
- 第六代宝鉴达禅师(饶州余氏子,嗣福严感公。十二月廿二日忌。)
- 第七代觉禅师(八月廿八日忌。)
- 第八代真戒振禅师(嗣瑞岩鸿公。十一月二十日忌。)
- 第九代宁禅师(十一月三十日忌。)
- 第十代月堂昌禅师(四明吴氏子,嗣云峰慧公。十月初十日忌。)
- 第十一代无竭昙禅师(嗣宝宁玑公。正月十五日忌。)
- 第十二代聪禅师(六月廿一日忌。)
- 第十三代了空潭禅师(六月廿九日忌。)
- 第十四代真歇了禅师(十月初一日忌。)
- 第十五代无示谌禅师(九月十七日忌。)
- 第十六代佛智裕禅师(嗣圆悟勤公。十一月十八日忌。)
- 第十七代圆悟粹禅师(十月初八日忌。)
- 第十八代野堂崇禅师(四明人,嗣泐潭清公。五月十三日忌。)
- 第十九代黙禅师(六月廿七日忌。)
- 第二十代大慧杲禅师(嗣圆悟和尚,置般若庄田。八月初十日忌。)
- 第二十一代大圆璞禅师(嗣大慧杲公。二月初五日忌。)
- 第二十二代慈航朴禅师(二月初八日忌。)
- 第二十三代妙智廓禅师(八月初四日忌。)
- 第二十四代佛照光禅师(嗣大慧杲公。三月十七日忌。)
- 第二十五代秀岩瑞禅师(闽人,嗣佛照光公。六月廿三日忌。)
- 第二十六代退谷云禅师(嗣佛照光公。十月十三日忌。)
- 第二十七代空叟印禅师(西蜀人,嗣佛照光公。六月初三日忌。)
- 第二十八代海印空禅师(十一月十九日忌。)
- 第二十九代晦庵明禅师(嗣鼓山永公。五月十一日忌。)
- 第三十代孤云权禅师(陕西人,嗣佛照光公。十一月十七日忌。)
- 第三十一代如庵崇禅师(九月十三日忌。)
- 第三十二代晦岩光禅师(八月十二日忌。)
- 第三十三代无凖范禅师(嗣卧龙先公。三月十八日忌。)
- 第三十四代石堂明禅师(二月初七日忌。)
- 第三十五代大梦因禅师(十月廿九日忌。)
- 第三十六代痴绝冲禅师(嗣荐福生公。三月十五日忌。)
- 第三十七代断崖躬禅师(三月初十日忌。)
- 第三十八代晦室明禅师(七月三十日忌。)
- 第三十九代笑翁堪禅师(嗣无用全公。三月廿七日忌。)
- 第四十代偃溪闻禅师(嗣淅翁琰公。六月初十日忌。)
- 第四十一代东谷光禅师(嗣华藏祚公。)
- 第四十二代毒川济禅师(嗣淅翁琰公。六月十四日忌。)
- 第四十三代虚堂愚禅师(四明人,嗣法于道塲岩公。)
- 第四十四代西江谋禅师(南昌吴氏子,嗣淳庵净公。)
- 第四十五代淮海肇禅师(通州潘氏子,嗣淅翁琰公。)
- 第四十六代物初观禅师(鄞县横溪陆氏子,嗣净慈简公。)
- 第四十七代藏叟珍禅师(南安吕氏子,嗣妙峰善公。五月廿一日忌。)
- 第四十八代东叟恺禅师(嗣大川济公。十二月十四日忌。)
- 第四十九代寂窓照禅师(福之闽县邓氏子,嗣枯禅镜公。)
- 元第五十代顽极弥禅师(嗣痴绝冲公。)
- 第五十一代清溪沅禅师(嗣枯禅镜公。八月廿八日忌。)
- 第五十二代朽庵祥禅师(嗣华藏净公。五月初五日忌。)
- 第五十三代横川珙禅师(永嘉林氏子,嗣灭翁礼公。三月十八日忌。)
- 第五十四代愚极慧禅师(嗣石田薰公。六月廿五日忌。)
- 第五十五代东岩日禅师(嗣西岩惠公。五月初九日忌。)
- 第五十六代东生明禅师(嗣顽极弥公。▆二月廿三日忌。)
- 第五十七代石湖美禅师(金陵毕氏子,嗣无文传公。)
- 第五十八代月江印禅师(慈谿刘氏子,嗣虎岩伏公。)
- 第五十九代石室瑛禅师(嗣晦机熙公。三月十七日忌。)
- 第六十代雪窓光禅师(嗣东屿海公。六月初一日忌。)
- 第六十一代性空达禅师(嗣雪窓光公。七月廿八日忌。)
- 明第六十二代大千照禅师(嗣东屿海公。十月初七日忌。)
- 第六十三代约之裕禅师(毘陵陈氏子,嗣笑隐䜣公。)
- 第六十四代象先舆禅师(嗣雪窓光公,重建下塔,筑黄贤塘,得田二千余亩,又市史氏田一千五百亩,名忠义庄、崎头庄。)
- 第六十五代南宗定禅师(嗣孚中信公。)
- 第六十六代別峰在禅师(嗣天界昙公。)
- 第六十七代天章玘禅师(嗣雪窓光公。)
- 第六十八代原素俭禅师(嗣原明良公。)
- 第六十九代契庵得禅师(嗣大千照公。)
- 第七十代宗冕轩禅师(嗣法未详。)
- 第七十一代西竺来禅师(嗣慈舟济公。十月初八日忌。)
- 第七十二代北宗济禅师(嗣西源达公。)
- 第七十三代少林宗禅师(嗣芳林鬯公。)
- 第七十四代古章宪禅师(嗣天界泐公。)
- 第七十五代椿龄寿禅师(嗣忍庵慈公。十一月廿二日忌。)
- 第七十六代无方超禅师(嗣物先羲公。)
- 第七十七代莹中玥禅师(嗣契庵得公。)
- 第七十八代用常宪禅师(嗣別峰在公。)
- 第七十九代西原远禅师(嗣元极顶公。)
- 第八十代澹庵学禅师(嗣元极顶。永乐间,钦召擢右街之任。六月初二日忌。)
- 第八十一代体元正禅师(嗣天渊𤀹公。正统九年,钦召至京,开万善戒坛。十二月廿四日忌。)
- 第八十二代圭中璧禅师(嗣无作行公。)
- 第八十三代懒庵儆禅师(嗣法未详。)
- 第八十四代清源本禅师(姚江陈氏子,嗣灵隐借庵。)
- 第八十五代伴云㞰禅师(嗣益宗学公。八月初七日忌。)
- 第八十六代大用成禅师(嗣法未详。)
- 第八十七代大本中禅师(嗣益宗学公。)
- 第八十八代印空海禅师(嗣洁空通公。)
- 第八十九代白庵金禅师(嗣法未详。)
- 第九十代月庭全禅师
- 第九十一代松林茂禅师
- 第九十二代古心恒禅师
- 第九十三代大海澄禅师
- 第九十四代如海福禅师(本郡朱氏子,嗣清源本公。)
- 第九十五代无涯广禅师
- 第九十六代东溟浩禅师
- 第九十七代宗静邃禅师
- 第九十八代大止进禅师
- 第九十九代玉庭珍禅师
- 无漏瓶禅师(嗣妙峰觉公,阐天台教观,重建舍利塔殿。九月初二日忌。)
- 秘藏理法师(宛陵人,嗣无漏瓶公,纂修《育王山志》。)
- 密云悟禅师(嗣幻有传公。七月初七日忌。)
- 清太白雪禅师(昆山徐氏子,嗣费隐容公。八月二十八日忌。)
- 祖林明禅师(嗣太白雪公。九月十八日忌。)
- 嵩岩灵禅师(嗣太白雪公。六月廿七日忌。)
- 法钟觉禅师(嗣太白雪公。十一月初六日忌。)
- 秋远碧禅师(嗣法钟觉公。十一月十九日忌。)
- 逊安让禅师(嗣秋远碧公。十一月初二日忌。)
- 嵩来荃禅师(嗣秋远碧公。)
舍利懴仪序
葢闻法身无象,因万物以赋形;道体无方,随众生而应迹。爰自𩀱林示寂,中夜还源,玉毫敛影于人间,宝相潜辉于宇内。所遗舍利,三分攸分,乃造浮图,八国是奉。属当五天之地,经歴一百余年,爰有圣君,厥名阿育,乘铁轮而应世,受佛记以为王。志在福田,心存佛法。甫闻舍利,始事请求。于是塞恒水之刀轮,机关不转;开世王之宝箧,油火才乾。(阿阇世王取佛舍利,藏恒河中,作千岁灯供养。中安金箧,用盛舍利,外置刀轮,四靣旋转,流水激之,轮无停晷。阿育王欲取之,殆不能得。有莲花比丘教以掷柰塞之,轮即不转。乃下取舍利,才开金箧,油尽火灭。)乃役鬼神之智力,载求罗汉之神通;集众香以成泥,碎七宝而为末。八万四千之佛塔,终夜告成;二千三百之人寰,即时分布。百神奋足,争驰五指之光;万鬼昂头,齐睹半空之臂。(阿育王取佛舍利,令诸鬼神以香泥宝末,一夜造成八万四千宝塔。请耶舍尊者舒指放光八万四千道,诸鬼各随一光尽处安置一塔。尊者于虚空中以手障日,诸鬼望之,普天之内,一日之中同时下塔。)塔庙于焉始盛,佛法由是大兴。彼居中夏,数乃众多;此属东方,处唯十九。阿育造塔之岁,则是周厉王之共和年也。自余诸处,圣迹罕存;唯兹四明,灵踪尚著。昔在西晋,年曰太康,有并州刘萨诃者,利賔菩萨也;愍众生之造业,示同类以化人。罹罪而入幽冥,惧苦而求救㧞。梵僧指示,舍利是求。觉而發心,寻即改业。化身应世,暂为畋猎之民;大士出家,还作比丘之相。于是北背并汾,南游江浙。慕浮图而顾盻,念舍利以追寻。万里关山,岂惮驱驰之苦?数年道路,宁知䟦涉之劳?由是登陟鄮峰,徘徊玉几。钟韵忽闻于地下,塔婆高涌于岩头。一片青山,显出千年之圣迹;数重磐石,长留万古之神踪。从兹建屋度僧,借僧守塔。地号东南佛国,僧称累代人龙。迨乎有梁启运,兹山之额号始彰;大宋肇兴,厥寺之扁题重焕。嘉祥屡發,灵异叠生:或𡸁相好于塔中;或放光明于松顶;或数旬礼拜,慈亲离冥报之殃;或频月熏修,尊者获印文之瑞;乃至或燃一臂,神归净土九莲。(唐钦禅师,于育王舍利塔前燃一臂,求生净土。)或舍全身,亲证念佛三昧。(明慧广禅师,礼舍利塔,光中见佛,乃悲泪曰:「某何德,感如来希有瑞相!」遂焚身以报佛恩。〔实贤〕)自悲生晚,不能亲睹佛身;幸喜缘深,犹得躬逢圣迹。于己亥夏,特申瞻礼,恭诣此山。三月安居,六时悔过。但以凡诚浅劣,难扣慈悲;宿业深沉,未蒙感应。是以重述行仪,再申恳到。终身从事,毕命为期。不唯自省过愆,亦与人同懴悔。沉疴未起,每怜同病之人;浪子不归,频下思亲之泪。文无足观,义或可取。所冀障山飜倒,转成功德之山;业海乾枯,化为智慧之海。六根都摄,修净业于此身;三昧早成,见弥陀于即世。凢我同志,毋忘此心!同𡸁愿力于千生,共报佛恩于万劫云尔。
赠荃公和尚住持方丈序
自佛法入中国来,寰宇必有花宫以奉佛,又必有名僧住持以䕶卫花宫。所谓住持者,非徒供养守䕶种种庄严而已,必能宣金石之微言,示玉毫之真相;三千大千之世界靡不瞻依,四谛十二之因缘毫无凝滞,而后克当住持之一席也。若鄞之育王广利寺,乃供奉如来舍利,为海内第一之丛林。自晋太康,歴六朝、五代、唐、宋、元、明,至我朝千有五百余年,凡见闻随喜、礼拜皈依者,无不如亲承接足,顿破无明,了悟法身。余奉特简,作宰翁洲,经今十载。往返郡城省会,每不歴蛟门之险,取道于育王,信宿两宵。非贪数瞻舍利,喜寺中嵩来荃和尚,通儒术,书畵赡逸,尝与之茗椀香炉谈诗说偈。其法兄号逊安者,寂处方丈,无言无动,无见无闻。所有宏汲引以济俗、题究竟以开氓者,悉荃和尚酬应。而且积四方供奉舍利之香金,辟拾翠楼五六间于西南隅;又搆娑罗阁,以补旧时之所有;又修葺东偏大禅堂,以备随喜礼拜者之栖止;又甃石明堂,以新三摩地、种八福田;又徧搜残碑断碣,以不没前人之旧迹,兼彰法宝之名区。凡十数年来之苦行勤修,皆主方丈者之所当留意。而逊公深居简出,高清净无为;荃和尚惟恐泊与淡相遭,頺堕委靡,将千数百年之精蓝,一旦至于溃败不可收拾,亟出而一一代主方丈者为之。则荃和尚,固非佛所称空生、身子为长老而已,乃善根夙植,欲请佛住世,常转法轮,俾一切恒沙人尽离苦海而登彼岸。此虽起当年妙喜老僧、大觉禅师再生今日,宣微言、示真相,亦不是过也。彼世之髠而缁,不解空生大觉如海一沤,而营营汲汲惟方丈之是谋;与夫胸不谙儒佛书,口不说仁义事,踞名山木上座,诩诩自称为大和尚以傲世者,倘与荃和尚同堂晤语,有不赧然汗流浃背哉?今复月逊公谢世,丈室无人。远近僧众与䕶法檀越,亟请荃和尚继席主持育王。余与荃和尚交好多年,颇如昌黎之于文畅,永叔之于慧勤,东坡之于佛印。闻其于今二十六日进方丈,何能嘿无一言?苐荃和尚之道德,远胜乎文畅诸僧;而余之为文,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深有歉乎!韩、苏之洸洋雄放,永叔之超旷清幽,恐不足表扬荃和尚于万一也。或者,育王所供舍利,为如来法身,常住不坏;今文亦得借舍利,永留刼石中,不等寻常寺院住持,庸庸终归于澌灭也夫!文林郎.知定海县事.今迁山西宁武.同知罗浮.发弟黄应熊顿首撰
游育王寺
嵩公和尚入城,李海若孝亷招同人集𩀱桐斋,时值新霁,限韵
和前韵
钱塘江候渡,寄怀荃上人(二首)
苏长公〈宸奎阁记〉、张无垢〈妙喜泉铭〉仆地已久,乾隆丁巳冬竖之殿庭
题无异堂(乾隆己未,重新无异堂后庭,去其壅塞,开辟窗牖,堵间甃宋刻石碑,手植牡丹、海棠、蔷薇、蘐草、杜鹃其上。)
寄怀嵩公和尚
寄育王嵩来和尚
留別荃公上人(二首)
寄怀荃和尚
过育王寺
请启
伏以育王名刹,创自太康;舍利祥光,明于震旦。久为四海人天之胜地,尤为一方因果之精蓝。非凭老栢乔松若神龙之呵䕶,能免荒烟蔓草如荆棘之纠缠?恭惟荃公大和尚,幼擅人龙,夙标威凤。蓄云洩雨,翠披玉几之峰峦;浴日涵星,光映金沙之井水。指幡悟曹溪之句,非风自翻;立雪叅少室之机,无臂打断。早宜继秋翁而为宗主,温恭偏让于逊公。今既虚丈室,而当住持利人,宜登乎法座;况世尊传有密㫖,信手已授▆▆。今舍利徧现祥光,觌靣莫遮罗扇。伏祈绍智灯于鹿苑,扬慧日于龙楼。精义解頥,处处一标见月;微言折角,人人五逆闻雷。俨同菩萨转轮,超生生之世界;不啻如来说法,度万万之恒沙。(经)等萍寓尘寰,生浮幻泡。深媿两嘘之未习,敢希三笑之重新。胡饼再拈,何妨呷些汁下;香梨饱吃,也须还我渣来。如是我闻,最初事毕。伏惟鉴纳,临楮翘瞻!发弟万经、蒋拭之、范从律、全祖望、邵铎、郑性、周定▆、陈美训、周式雅、陈汝登、张士坛、范基、谢訚祚、陈本醇、李世法、范城、李昌泉、张懋建、李自新仝顿首
重建钟楼记
浙东西名刹五,阿育王其一也。旧有钟,元延祐年所铸。乾隆丁巳,余过寺,不见钟楼。问寺僧,知康熙前壬寅,寺毁于火,钟亦堕地,在荒烟蔓草中者,将近百年矣。阅丙寅,余再过寺,见寺左有楼翼然。主僧嵩来上人指谓余曰:「曩君来,钟在地,今悬斯楼矣。」因备言建楼始末。由乙丑春,鄞邑令傅公柟至寺,见钟不列于悬,捐赀三十金,令上人植木于殿,为架以悬之。上人念钟高,非楼不能容;且殿为礼佛塲,植木架钟不适于观。因鸠工庀材,于青龙左方辟地建楼数十楹。周以重簷,缭以疏绮。高三丈六尺,广如其长而减二尺。经始于乙丑仲秋,落成于丙寅孟夏。楼既成,悬钟扣之,噌吰之音四达。计糜金钱,以缗计者四百。除傅侯所捐外,余皆上人衣钵赀也。嗟乎!方今梵刹圮毁,寺僧视之如秦越,不问也。即假名修建募化,所得亦先归私槖,余方公诸常住。如上人之捐赀以建钟楼者有几人哉?有几人哉?因援笔而为之记。乾隆十一年岁次丙寅秋九月,赐进士出身.勅授文林郎.内阁中书舍人.改知四川成都府安县事.慈谿郑羽逵撰
同人登阿育王寺钟楼
寄育王嵩和尚
寄谢嵩来和尚诗箑
寄怀嵩公和尚(集古)
阿育王寺
玉几堂看雪
题秋水闲房(六首)
寄玉几嵩公(六首)
【经文资讯】《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 A012 册 No. GA012n0011 明州阿育王山续志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2-01-05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中国佛寺史志汇刊》所编辑
【原始资料】法鼓文理学院、中华佛学研究所之「中国佛教寺庙志数位典藏」专案提供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