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州阿育王山续志第十三卷目录

  • 送君房之育王山 (沈明臣)
  • 阿育王寺 (万表)
  • 游育王 (戎来賔)
  • 阿育王寺夜坐 (王思任)
  • 宿青玉楼 (沈明臣)
  • 陪家四兄育王寺晚眺 (杨承鹍)
  • 入育王寺(二首)
  • 礼舍利 (余寅)
  • 育王礼舍利 (吴栩)
  • 宿育王精舍 (庄学曾)
  • 观舍利 (周应治)
  • 同黄省庵杜武川两工部游寺 (李生时)
  • 阿育王山 (管大勲)
  • 灵菊轩记 (戴洵)
  • 初观时赋八律
  • 灵菊 (冯柯)
  • 育王殿宇重新(听冲法师讲经) (周应辰)
  • 寓广利寺赠柏亭上人 (吴礼嘉)
  • 观舍利塔 (林栋隆)
  • 赠育王晓上人 (汪坦)
  • 过玉几松堂见先文定留题 (张茂之)
  • 舍利殿记 (王章)
  • 游育王次高郡侯韵 (傅文渊)
  • 玉几峰 (余寅)
  • 陪友游育王山 (李玮)
  • 从天童过育王(二首) (谢三賔)
  • 极目亭望海
  • 宋左街僧统赞宁宝塔传(补遗)
  • 宋孝宗皇帝赐佛照禅师(补遗)
  • 登阿育王塔 (李德爱)
  • 佛迹亭 (李德爱)
  • 重过育王西塔院(三首) (周容)
  • 登阿育王塔 (方劬)
  • 阿育王山阻雪 (释德介)
  • 西塔院讯太初老宿 (释德介)
  • 丁丑夏日北上过育王別秋远和尚(二首) 释元乘

明州阿育王山续志卷第十三

送君房之育王山

避地少人烟 青山一笑便 江村黄叶雨 野寺白云天
闭户观秋水 焚香礼太元 即知能解脱 何必定逃禅

阿育王寺

避喧来海峤 元日坐禅林 自笑身逃影 还将景易心
寒流春雪化 叠翠暮烟深 幽寂非人境 应无积俗侵

游育王

古寺枕山阿 巾车此暂过 秋深红叶乱 天远白云多
绕殿惟松桧 侵衣半薜萝 来朝返城市 清梦复如何

阿育王寺夜坐

大海绕空山 高天当午夜 有佛松不言 无人月欲下
何处领深秋 此间从未夏 急愿寄如如 景语终难借

宿青玉楼

净土谁开青玉楼 白云如水万山秋 高天西去空𩀱眼 大海东来欲尽头
客梦梅花依木末 禅心江月淡帘鈎
远公姓氏曾知否 托宿吾将竟月留

陪家四兄育王寺晚眺

越绝千峰接化城 清秋台殿肃新晴 人烟谷口萧萧见 鸡犬云中寂寂鸣
白社不知高士出 青莲空羡法华生
匡家兄弟元同调 一任庐山万古名

入育王寺(二首)

登登觉路宝幢平 有竹扶人自在行 不尽秋风吹古瓦 半空曾放大光明
高峰爽气孤亭得 九月寒空万里清
天地几人逃幻刦 不妨今日拂衣轻

礼舍利

西来舍利有还无 金碧庄严极海隅 万里平分初地果 千人真说戒坛珠
浮图寂寂灯犹朗 法众纷纷鼓自趋
灵雨乍收清梵彻 香花吹落白氍毹

育王礼舍利

宝幢珠葢䕶真藏 一粒摩尼照大荒 入㓕止余金粟影 开函恍现玉毫光
娑罗古树高僧腊 错落天花满法堂
夜静但闻钟磬响 毒龙猛虎尽归降

宿育王精舍

阿育知名刹 春深度翠霞 虚无凭玉几 隐见出金沙
𩀱塔浮空逼 孤亭引径斜 松涛殷夜發 卧听欲无家

观舍利

梵界超尘刦 灵光乍有无 真看金作粟 始信玉为符
晃煜衘龙烛 熹微吐雁珠 摩尼千古在 皈首慧灯孤

同黄省庵杜武川两工部游育王寺归宿山庄

老人山谷最风流 李杜兼成汗漫游 心远正宜投寺僻 花多应是爱春柔
山空云尽飞元鹤 水涨沙平白鸥
欲上蓬莱渺何处 山庄高枕梦浮邱

阿育王山

锡山标灵杰 迢递东南来 鄮峰耸崒嵂 太白障崔嵬
金湖汇澄鉴 玉几舖平台 云气岭头分 阳光谷口开
中岩隐古刹 高亭盻蓬莱 梵音启天籁 塔影凌上台
舍利藏精光 佛迹印苍苔 神龙蛰沙井 变化腾九垓
烟岚晴亦雨 松风昼起雷 山花空色相 林鸟自喧豗
莲堂白日静 竹径元鹿猜 以兹惬胜赏 车葢常徘徊
名岩无今昔 尘刦有时灾 洞房几荒废 孤云自去回
此中堪招隐 前山有大梅

灵菊轩记

余因梦感修阿育王佛殿以万暦辛卯十月十五日至寺憇真如轩轩前石栏列植菊花十四本六红八黄又小三盆三本一黄二白谛视之红心中凹瓣一一可数黄无心瓣圆簇如毬白似黄差小然其花繁杂枝叶不整洁不足玩也十八日太守日观张公自郡城来顾同观舍利塔既別去返入轩僧真实等哗聚石栏前指菊谓余曰「此红菊独开黄花一朶可异也」余闻花可接心疑之谛视之果枝颠一黄朶状类红而独小不与他黄者类非接也心甚异之既而思之得佛理焉佛以真如最上觉为金刚体以心生计着烦恼为火宅以清净身心为入佛乘以无住而生为圆满智黄者金也白次金也红则火也盆一黄不与八黄列而无异八者无等等觉真体也二白清净已离于火而未成真大小二乘也六红有心而瓣有分別相六根烦恼火宅也八黄无心而瓣簇如毬转八识为圆满智也红中忽一黄独小其一根独返源而六根成解脱乎于是可以证八智超二乘登等觉矣余于是心敬之不敢亵视谓圣溷于凡而凡具圣当亦如此菊矣于是日玩之目十八日至十一月初七日长至红朶萎尽而小黄朶独鲜喟然叹曰「兹非尘销觉圆净乎」余每观舍利变幻心疑之今此菊从红出黄殆佛以此释余疑也已又思之菊歴春夏及秋末始花而入冬尤盛于化工甚备六阴尽众芳皆萎而菊独荣不灭也一阳生众芳皆萌而菊则萎不生也众花萎皆落地而菊不落不去也众花落皆结子而菊不结不来也餐之酒可以明目不昧也服之药可以延年不坏也五色皆有而独以黄名万行具足而中体不改也虽微今日之变异佛理固具焉而况变异昭昭可睹若此哉众咸疑舍利愚谓有疑于舍利请观之菊有疑于菊请观之舍利悟则物物皆舍利不悟则舍利亦物舍利出佛身乃旷刼之菊此菊入余目乃一时之舍利菊与舍利是一非二又其必待余来乃现类佛以菊语余而又欲托余以语世余故不得不为之记嗟乎凡学佛者皆曰寻本来靣目其亦寻之此菊也已于是又更名轩曰「灵菊」即说偈言而书之于壁

佛体本如如 逈无前后际 应身示天竺 寂照含大地
无余入湼槃 不坏遗舍利 十九入阎浮 一塔踊晋世
至今千余年 往往出灵异 心目所共瞻 人我获兼济
信念力自坚 疑情亦相继 余本业儒者 晚忽解中谛
如幻一亲观 倒梦期远离 辛苦见思惑 艰难究竟义
讵意石栏栽 即是金钟系
真无岂虚空 妙有非安置 人力偶尔排 天机自然具
一盆众中尊 二白垢尽去 六红列火宅 八黄表圆智
红中黄忽生 渐与顿皆诣 斯须获超脱 煆炼随根器
谅惟神转移 容假人思议 经律未讨论 法旨先昭著
造化谓无工 于菊良有意 此花色已真 彼珠光曷偽
花与珠成同 物与花相类 信知妙湛性 平等周一切
匪实又匪虚 如明复如昧 心智倘镜净 花珠皆筏喻
礼塔事犹闲 对塔功须致 正恐堕疑魔 宁忧乏补处
普愿道眼开 毋令玉屑眯

初观时赋八律

寒冬礼佛到禅房 红菊中开一朶黄 岂谓根尘堪解脱 故令金质露微芒
真如独立销香熖 火首周围捧法王
始信妙心含妙种 不须雨露不辞霜
阿育王山舍利奇 万人半信半犹疑 何如火里藏金色 恰似凡躯显圣仪
昔日元珠毛孔落 此时黄艳菊枝移
药栏宝塔居然在 目睹威灵心自知
一花一卉只寻常 似有神明为主张 看菊开时浑是赤 待余来日忽成黄
希踪偶与行期会 异事从教法界扬
共道此花真舍利 至心皈礼莫能忘
万象身中独露奇 每闻此语尚怀疑 庭前栢树亦禅理 砌畔菊花非化仪
红忽黄时忘次第 黄从红后渐迁移
分明说法无言语 注目寒枝才得知
纍纍菊蕋簇红粧 忽着枝头一黄 岂是花神呈变态 祗缘佛体吐光芒
哀求不借賔菩萨 收贮无烦阿育王
最是二旬群萎后 犹然鲜洁独凌霜
不坏金身处处藏 徧周沙界徧金刚 菊花亦是菩提树 石砌原为般若塲
变化有时多幻迹 元精无见总平常
欲知舍利今何在 指松枝也放光
菊分黄赤未为奇 一本𩀱开似可疑 本处正如含藏识 开时还似四威仪
灵根入地谁分剖 异色惊人孰转移
方悟无修亦无证 由来此意少人知
真如无色亦无光 岂有纷纷赤与黄 自是虚空原不动 何妨星电各𡸁芒
由来菊备四时气 合作人间百药王
好与石栏勤卫䕶 勿令摧折向氷霜

万 十九年长至后二日偶作承余汉城学宪远惠素卷命笔书之留为阿育王寺故事

赐进士出身朝列大夫南京国子监祭酒前春坊谕德掌翰林院事中允兼编修经筵讲官同修国史直吏曹舘奉川戴洵识

灵菊

余欲拜舍利 仿徉到育王 笙簧奏松里 锦绣茵石旁
有一景阳僧 引人灵菊堂 试问菊何灵 答言实异常
所栽本红种 开时一朶黄 正如衣黄者 赭袍侍庙廊
初开殊可怪 徐思理自彰 此花本隐逸 尝栽五柳庄
谁知千载后 上人踵其芳 我昔游金陵 听法聚宝冈
高陟花雨台 生香袭子裳 胡期来宝幢 复睹此灵祥
岂亦昙花堕 吐出金珠光 我有观花斋 紫英改素粧
怪其失故态 摘之令不扬 攷彼月令秋 菊宜艳中央
中央是正气 变幻夫何妨 吾斋若遇之 当令繁且昌
拾之以自佩 于以分余香
上人了正义 灵菊应煌煌 传灯原有借 固知续景阳

御赐贞白高士慈谿七十一翁冯柯

育王殿宇重新(听冲法师讲经)

不任灵山去海忙 恰能驻岭拾云藏 如钟静矣𩀱悬塔 象几天然独对堂
草徧庭心无相相 花吹谷口有香香
此来开示佛知见 会得当年亦在傍

寓广利寺赠柏亭上人

征鞍千里解秋风 暂洗红尘入梵宫 野鹤巢云𩀱柏古 疎钟度月半庭空
慧光𤇄𤇄分曹洞 风骨凌凌识远公
愧我宰官身未度 本来真性自圆通

观舍利塔

香台法相现嶙峋 灵塔飞来多宝新 不灭不生皆觉路 非空非色即真身
毫光白玉诸天出 祇树清阴四望均
翠𪩘斜临开玉几 大千世界转金轮

赠育王晓上人

当年海上看降钵 此日随云度石城 千载重来折芦处 月明沙白草青青

过玉几松堂见先文定留题感而踵韵

梦入名山又十年 于今登眺可逃禅 流云影落疎松裡 过雨痕收浅水边
鸟道琴樽横玉几 月催钟鼓直金仙
何期手泽留方丈 感慨重题修竹前

舍利殿记

尝旷览平原凭临大海望白波浸山黄烟惨日一切城郭阪隰人物虫鱼往古来今与尘起灭者俱倐焉幻化耳盖五欲尘劳六根烦火游戏诸相如业鬼借宅舍身受身宁有休歇一旦眼光堕地手脚忙乱此时摧撞息机晚矣办一日资粮庶留一日掌果若食橄榄正酸澁时勿得吐𨚫勿遽作不酸澁想久之帝座非遥浮云转低须眉不小六合犹隘禅家定慧与吾儒安虑其理一也余莅明州之鄞去城五十里有阿育王寺则住世之释迦舍利塔存焉由晋迄我明一千二百余年矣可使八塔造八万四千塔而万塔一塔可使五指放八万四千光而无光有光为光在塔何以忽涌地忽入海忽飞屋上忽重登舟塔异而光不为光不在塔何以忽如石忽如雪又忽如月轮相如水晶珠光异而塔不异后有权贵至寺戏问「舍利何在」笑翁指道傍松曰「此处即有」已而松枝皆放光然则舍利之在震旦者一十有九惟阿育王山显著特甚满大地山河皆松枝则皆舍利而已满凡夫愚妇皆松枝则皆释迦而已是故勤修身而缓稽効其人诚也光如其分量以应焉其人尤诚也光亦如其分量以应焉光自心發光自心见语云「不欺于火灭而后日中不怠不怨于家人而后明王敬之」夫行之知之不重难哉我辈魔重甚么鹘臭布衫破驴脊背何时打串乎元次山有云我目我耳我鼻我口目不随视耳不随听鼻不随气口不随言则吉祥殊胜只在本地浮屠铁鼎到处风光古人谓达摩治三军与槛弥坐胸中景象大可參照否则铁蛇入竹筒虽看尽三乘十二分教闻尽一千七百则公案何益焉料理末后著子冷暖在心余俱闲事直以參释迦未生的人可尔是塔也歴传供养䖍祷辄现昔称梁皇宣宗及武肃宋高等莫不以慈悲愿力摄受皈依然而造塔者周厉王时东天竺国之阿育王是也求塔者晋太康时并州猎师改号慧达而涌出鄮峰之刘萨诃是也予自暨来鄞数年于兹从瞻礼之余往来娑罗树下恒美生流唱驩动诚心谨斋沐而为之记记毕诵曰「树古庭空云消天净灵塔在东夕阳在西

宋左街僧统赞宁宝塔传(补遗) (传前阙诗五首)

阿育王宝塔者乃如来真身舍利所藏处也昔世尊入王舍城乞食路逢童子聚沙为戯见佛威仪心生欢喜即以沙土为面殷勤奉施佛授记曰「此童子吾灭度后于阎浮提作铁轮王有大威德四大洲中悉皆臣顺取吾八塔真身舍利造塔供养」佛灭度后果符昔记阿育王有大神力能役鬼神于一夜中碎七寳屑成八万四千寳塔彼时有耶舍尊者于五指间放八万四千道光明诸天夜义众各随光中往四天下遇八吉祥六殊胜地乃安一塔今皇宋轮王统领国土有一十九所显晦不同其显者与国为福与民为利也若明州鄮山所现者乃其一也西晋太康中有刘萨诃者并州离石人生在畋家弋猎为活得病至死见一梵僧语曰「汝罪深重应入地狱吾悯汝故宜往洛下齐城丹阳会稽有阿育王宝塔处顶礼懴悔得免此苦」既苏改业出家法名慧达(或云法达)如指南行至会稽海畔山泽处处求覔莫识基绪悲恼烦塞投告无所偶于一夜闻地下钟声即精诚恳切经于三日忽舍利宝塔从地涌出光明腾耀塔相青色似石非石高一尺四寸广七寸五层露盘四角挺然四靣窗虚中悬宝磬周以天王及诸佛菩萨善神圣僧天人等像相极精细瞬目注睛见八千像状咸悉具焉可谓神功圣绩非人智之所及也达既见塔悲喜无量昼夜精勤礼拜懴悔瑞应颇多(按传中刘萨诃者乃利賔菩萨示现岂偶然也

鄮县古城在勾章东三百余里其宝塔即县界孝义乡也《地志》云「阿育王造八万四千塔此其一也」《舆地志》云「释迦弟子能役使鬼神一日布于四天下造佛骨宝塔八万四千皆从地出」《会稽记》云「东晋丞相王导初过江时有道人神采不凡言从海上来相告曰『昔与阿育王同游鄮县安真身舍利塔阿育王与真人捧塔飞空入海诸弟子攀引不及一时俱堕化为乌石石如人形』」《名僧传》云「昔有神人捧塔飞行海上弟子中有未得道者堕地化为乌石犹作人形上有袈裟纹缕郡守褚琰遣使取看奇之」至今村名「塔墅」嶴名乌石也晋义熙元年安帝勅于鄮山造塔亭禅室度二七僧住持守䕶宋文帝元嘉中遣陈精并僧道祐广兴创建凿基下得大石函盛玻璃钟覆以铜镜又以金合盛银罂安三法身舍利并迦叶佛爪一(其色红)发一茎(伸之数尺置之成螺)刘宋文帝诏造木浮图三级藏之厚赐供给竟陵王發使奉珍异供施闻三级木塔未至崇敞欲增成五级忽梦神人告曰「阿育王塔无用增修」王问其故答曰「三十年后有大力人兴世增添耳」梁武帝普通三年勅建木浮图堂殿房廊赐额「阿育王寺」著作顾允祖作碑记记之大同五年上座僧绶奏木浮图隳损勅岳阳王萧𧦴增修至五层施黄金五百两铸金铜像四百躯写经论五百卷铸四大铁鼎以镇四角勅孙昭凡百供应付武帝昭明二真安于塔内萧𧦴取石函内舍利三颗浴之咒曰「浮者进上皇帝」其最大者浮遣主书吴文宠僧琏等四法师同进因勅免庄赋调给兵士三千人于寺外庄置营防卫定襄侯萧祗陈留阮孝鄮人黄玑会稽太守蔡兴宗散骑常侍王仲和太学博士顾谐东宫直侍王仲达并梁朝名士悉倾心皈向陈宣帝遥敬此塔度二七僧越州昌乐公杨异勾章令袁不约信向尤笃唐太宗世鄮县令王昭游礼近寺望见木塔第三层上有二人立皆举手托四级西南角遂问僧智悦曰「何人修塔」答曰「不曾修」因说所见遣人上塔验之其四层西南角㭿栱果坏令曰「善神示之欲弟子修耳」遂即修之敏法师领徒至寺一月敷讲道俗聚集夜中有人见百余梵僧绕塔行道以此询众寺僧「此常有之」永徽元年会稽处士张太元到寺礼塔与僧智悦连床寝息半夜闻塔前诵《金刚般若》了了分明二人往看一无所睹𡸁拱二年越州士曹唐元黙迎塔到州精严供养女婿杨氏醉入道塲宝塔忽然飞去元黙惊心作礼怅望乃见在西家屋上即送还本寺中宗皇帝远加敬仰勅送供施仍降诏委栖旷和尚如法香火国清智晞尊者到寺礼八万四千拜旋绕数周忽感紫文印于右臂方整明亮终身不没临终谓弟子曰「众圣封印心无虚焉吾定生弥勒内院矣」肃宗朝内供奉子璘者 州人也归省所亲经宿岳庙神人告曰「汝母在此受业」璘闻悲不自胜乃问曰「我母何罪而至于此」神曰「为师少年头疮多用鸡白调药疗之因招罪苦」璘告神释免神曰「罪系有分免即何缘若要免之往鄮山礼舍利宝塔」璘径到寺方礼四万拜母于塔前云里现身「吾承汝力已生忉利」璘遂止寺终身礼敬唐僧宗亮诗云「铁轮王使鬼神功灵塔飞来鄮岭东有客不随流水去磬敲疎雪淡云中」武宗澄汰沙门塔止越州府库宣宗重兴教法塔入开元寺鄮山论请开元固执观察判官蒯希逸判云「譬如人家宝物失之多年本主既认便须给还」太守王龟依判遣送归育王大中庚午岁正月斋日八千许人传塔供养天花纷纷而落其花如雪众以手擎旋即镕液至夜初又放五色光明是年有新罗僧夜入盗塔手捧绕亭亘夜而行不离本处懿宗咸通中观察使杨严奏舍利宝塔灵异实国内福境勅度三七僧精严香火天祐中太守黄晟本奉化人也迎塔往故乡供养上船顿重加人助力亦不能举晟叹曰「地薄无缘」遂止钱武肃王贞明二年丙子十二月遣弟铧并僧清外鸿泽等具船舫香花迎舍利宝塔明年上元夜回止西陵岸放光照明江中如昼武肃王躬扶彩辇从行至罗汉寺广陈供养一僧顶戴手搦一角忽然堕地随手安著屼然不动僧统今𬤇至晚䖍祷遂见其角火星迸散始知神力补铸耳丁丑岁勅造木浮图九层戊寅二月八日毕工四月八日安舍利塔第三层七宝龛中尔后累岁凡大会斋日多睹光明钱文穆王深加礼敬以职事殷繁请僧代礼宝塔其诚信如此元帅大王戊申重修彩绘其年九月二十六日放大光明周显德戊午岁二月中翰林承㫖陶[车*谷]来锡命礼入寺敬礼见舍利红色自谓吉祥再拜不已副使司天少监同至谓知塔大师义伦曰「是塔必不倾侧它日必平陷耳」至今四月十一日果为延火所焚舍利宝塔迎在龙华寺壬戌岁王㫖再造木塔遂于第二层安贮中龛百宝庄严观瞻者乱目设黄金宝座挂悬珠玉元帅大王因览大众毘尼部见吉利王为迦叶佛造塔金薄覆上寻遣指挥使凌超重加甃砌庄餙造檀香殿雕锼精丽百宝珠璎风触振响音如天乐別造金塔极丽穷华设使湘宫往制胡后前规亦未足侔也且舍利宝塔世人少知灵异据《感通传》天人曰「今鄮县是阿育王古塔小塔是贤刼初佛者有迦叶佛臂骨非人所见罗汉将往铁围山」若究此文则有二塔一将往铁围是迦叶佛骨一刘萨诃求出者是释迦舍利乃即今人天恭敬者且以神功不朽岁记深长虽补前文难述未来之瑞应更祈后哲好编无尽之徽猷赞宁想乾  笔之余虑多𨘤坠仰炎宋统天之 思欲播扬与刼齐修惟高不动者也时开宝五年岁在壬申正朔撰

宋孝宗皇帝赐佛照禅师(补遗)

大暑流金石 寒风结冻云 梅花香度远 自有一枝春

登阿育王塔

径僻长蓬茆 藤萝上塔稍 洞深蛇作窟 砌古鹤为巢
石槛岚常闭 金铃风自敲 囘头看绝顶 疑镇海门蛟

佛迹亭

游罢摄轻衫 攀崖探碧岩 蛟门飞雾雨 鸟道阻松杉
石岂人工凿 真如佛迹函 何年留一足 永𨚫谢尘几

重过育王西塔院(三首)

野鹿随云下 簷禽识磬还 兵戈成就我 得遂此中间
秋茶出釜绿 野子插瓶鲜 但寻幽事洽 未敢竟叅禅
空廊积莓苔 虎迹大如钵 忘机忽过桥 明月照林末

登阿育王塔

山高遥万仞 有塔同山齐 登级三五层 已见殿阁低
我欲观苍旻 上此万丈梯 仰视日欲寻 空中气惨凄
薱山岩欲堕 飞泉趂石澌 从高望其下 但见为尘泥
山花处处开 林杪子规啼 泉鸣幽谷中 平沙走长磎
四顾但一气 不复辨东西

阿育王山阻雪

春初频作客 树树有梅花 寒鸟栖无定 流云冻自遮
是山成玉几 何地辨金沙 不觉疎窗下 悠然竹又斜

西塔院讯太初老宿

昨来自太白 峰峰云起时 同人已前往 问余欲何之
抠衣度石岭 见塔如见师 故情何倾倒 香茗复自炊
示我山水册 笔墨多古奇 泉石有异质 幽鸟催新诗
联床一夜雨 萧萧在竹枝

丁丑夏日北上过育王別秋远和尚(二首)

又有长安此一行 匆匆话別畏途程 车轮马足风尘里 玉几时时忆旧情
指松之处话斜阳 松老𡸁枝色更苍 正值山中刚五月 一林梅子胜花香

校注

编按自〈游育王次高郡侯韵〉至〈极目亭望海〉只存目无内文 此处原作「晋文帝」据底本 p. 170 载诏造木浮屠三级藏舍利者应是「刘宋文帝」
[A1] 羡【CB】羡【志汇】
[A2] 毒【CB】𣫭【志汇】
[A3] 异【CB】以【志汇】
[A4] 刘宋【CB】晋【志汇】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明州阿育王山续志(卷13)
关闭
明州阿育王山续志(卷13)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