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行般若经卷第四

摩诃般若波罗蜜叹品第七

佛言「弥勒菩萨摩诃萨作阿耨多罗三耶三菩阿惟三佛时亦当于是处说般若波罗蜜

须菩提白佛言「云何弥勒菩萨摩诃萨于是处说般若波罗蜜

佛语须菩提「弥勒菩萨摩诃萨于是成阿惟三佛时不受色说般若波罗蜜不空色说般若波罗蜜不受痛痒思想生死识说般若波罗蜜亦不空识说般若波罗蜜亦不脱色说般若波罗蜜亦不缚色说般若波罗蜜亦不脱痛痒思想生死识说般若波罗蜜亦不缚识说般若波罗蜜

须菩提白佛言「般若波罗蜜甚清净天中天

佛言「色亦清净

须菩提言「故般若波罗蜜清净

佛言「痛痒思想生死识亦清净

须菩提言「故般若波罗蜜清净

佛言「如是空之清净

须菩提言「故般若波罗蜜清净

佛言「色清净无瑕秽般若波罗蜜亦如是痛痒思想生死识清净无瑕秽般若波罗蜜亦如是

佛言「如空无瑕秽故般若波罗蜜亦清净

须菩提白佛言「其受学诵般若波罗蜜者终不横死若干百天若干千天常随侍之若善男子善女人为法师者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说法时功德不可复计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得其功德不可复计若守般若波罗蜜者其功德出是上去何以故须菩提般若波罗蜜者即是珍宝故于法无有作者亦无有得法者亦无有持者何以故法甚深故亦不可见亦不可得亦无有得者须菩提亦不见般若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亦不可名亦无有见得般若波罗蜜者所索不可得亦不见般若波罗蜜甚深如是亦无有生处般若波罗蜜无所行亦无所不行般若波罗蜜亦无有持法者亦无有守法者如空无所取无所无所见亦不无观亦不无见三千大千刹土诸天子飞在上俱皆观便举声共叹曰『于阎浮利地上再见法轮转』」

佛谓须菩提「无两法轮为转亦不想有一法轮转不转是者即般若波罗蜜

须菩提言「如是天中天极安隐摩诃波罗蜜是于菩萨摩诃萨无所罣碍法阿耨多罗三耶三菩阿惟三佛是无有法成阿惟三佛者何所法轮惟三佛见法为转无所还法为转亦无法有恐者无有法而忧者何以故若有两法为不可得何所法亦无法转者故诸法如空无所转亦无法有还者乃至诸法亦为无所有

佛语须菩提「空者无所转亦无转还亦无亦无愿亦无生死亦无所从生不有转亦不转还作是说者是为说法无所说者亦无所得亦无有证作是说法亦不般泥洹作是说法亦无有尽

须菩提白佛言「无极波罗蜜如空无有极天中天一等波罗蜜者于诸法悉平等天中天二恍忽波罗蜜者为本空天中天三无上波罗蜜于诸法无所著天中天四无人波罗蜜无有身天中天五无所去波罗蜜无所至天中天六无所有波罗蜜无所持天中天七无有尽波罗蜜无有极天中天八无所从生波罗蜜无所灭天中天九无作波罗蜜无有造者天中天十不知波罗蜜无所得天中天十一无所至波罗蜜无所到天中天十二无垢波罗蜜用净故天中天十三无著波罗蜜无所得天中天十四梦波罗蜜无有我天中天十五清净波罗蜜无瑕秽天中天十六不可见波罗蜜无有处天中天十七定波罗蜜不动摇天中天十八无念波罗蜜悉平等天中天十九不动摇波罗蜜法不移天中天二十无欲波罗蜜本无故天中天二十一无所生波罗蜜无所向天中天二十二寂波罗蜜无有想天中天二十三无恚波罗蜜无有恨天中天二十四无人波罗蜜本无故天中天二十五不观波罗蜜法无所从起天中天二十六不至边波罗蜜无所止天中天二十七不腐波罗蜜无有败天中天二十八无不入波罗蜜诸罗汉辟支佛所不及天中天二十九不乱波罗蜜无有误天中天三十不可量波罗蜜无有小法天中天三十一无形波罗蜜于诸法无所罣碍天中天三十二不可得波罗蜜无所生天中天三十三无常波罗蜜不有坏天中天三十四无苦波罗蜜诸法不相侵天中天三十五无我波罗蜜于诸法无所求天中天三十六空波罗蜜于诸法不可得天中天三十七无有想波罗蜜于诸法无所出天中天三十八力波罗蜜于诸法为有胜天中天三十九不可计佛法波罗蜜于诸法出计去天中天四十自然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是天中天四十一于诸法亦无自然故

摩诃般若波罗蜜道行经持品第八

释提桓因作是念「其闻般若波罗蜜者皆过去佛时人何况学持讽诵学持讽诵已如教住者是人前世供养若干佛已今复闻深般若波罗蜜学持讽诵如教住其人从过去佛时问事已是善男子善女人为更见过去三耶三佛从闻深般若波罗蜜以不疑不恐不难不畏

舍利弗白佛言「菩萨摩诃萨信受深般若波罗蜜者当视之如阿惟越致何以故天中天般若波罗蜜甚深本用精进信般若波罗蜜故设有轻般若波罗蜜其人前世时亦轻般若波罗蜜已所以者何用不信乐深般若波罗蜜为不问佛及弟子之所致以是故当知之

释提桓因语尊者舍利弗「般若波罗蜜者为甚深难及其有说深般若波罗蜜若不信者其人为未行菩萨道反持作难自归般若波罗蜜者为自归萨芸若慧已

舍利弗语释提桓因「如是如是拘翼归萨芸若慧者以为自归般若波罗蜜何以故从是中出怛萨阿竭阿罗呵三耶三佛萨芸若萨芸若慧者是般若波罗蜜之所照明于般若波罗蜜中住者无不解慧

释提桓因白佛言「菩萨摩诃萨萨芸若云何行般若波罗蜜云何于般若波罗蜜中住云何解般若波罗蜜中慧

佛言「善哉善哉拘翼乃作是问今發汝者皆佛威神之所致若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者不住色中如色不住者即为行于痛痒思想生死识中不住如是识不住者即为行于色中不究竟如色不究竟者尔故不于色中住痛痒思想生死识不究竟如识不究竟者尔故不于识中住

舍利弗白佛言「般若波罗蜜者甚天中天般若波罗蜜者难得见边幅天中天

佛语舍利弗「色亦甚深不住如色甚深不住如是色甚深不住者是即为解痛痒思想生死识甚深不住如识甚深不住如是识甚深不住者是即为解色亦甚深不随如是色甚深不随如是色甚深不住如色甚深不住是为色甚深不随痛痒思想生死识甚深不随如是识甚深不随如是识甚深不住是识甚深不住是为识甚深不随

舍利弗白佛言「般若波罗蜜甚深天中天当于阿惟越致菩萨前说之闻是慧法不疑亦不痴之

释提桓因问舍利弗「菩萨摩诃萨未受决者于前说之将有何等异

舍利弗言「是菩萨求佛已来大久远为已受决若未受决闻之便于中受决亦复不久若见一佛若见两佛便受决作阿耨多罗三耶三菩菩萨摩诃萨未受决者闻是恐畏即舍还去

佛语舍利弗「如是如是菩萨摩诃萨求佛道以来大久远若受决未受决者皆闻深般若波罗蜜

舍利弗白佛言「我亦乐喜闻是语天中天乐人令得安隐

佛语舍利弗「若乐者于我前说之

舍利弗言「譬若是菩萨摩诃萨天中天自见于梦中坐佛座知今近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成至阿惟三佛如是天中天菩萨摩诃萨得闻深般若波罗蜜者是菩萨摩诃萨学已来大久远今受决不复久其功德欲成满菩萨摩诃萨当作是知其得深般若波罗蜜者其功德欲成满

佛言「善哉善哉舍利弗乃乐作是说皆佛威神之所致

舍利弗白佛言「譬如男子行万里天中天若数万里者到大空泽中是人遥相见牧牛者若牧羊者若见界若见庐舍若见丛树作是想念『如见郡如见县如见聚落』若欲见闻作是想稍稍前行且欲近之不复畏盗贼菩萨摩诃萨得深般若波罗蜜者亦如是天中天今受决不复久亦不畏当堕阿罗汉辟支佛道地何以故上头有想以闻见得深般若波罗蜜譬若男子欲见大海天中天便行之大海若见树有树想若见山有山想当知大海尚远稍稍前行不见树亦无树想不见山亦无山想亦念知大海且至亦不久于中道无复有树亦无树想复山亦无山想是男子尚未见大海是应且欲为至是菩萨摩诃萨当作是知天中天若闻得深般若波罗蜜虽不见佛从受决者是为今作佛不久若闻得深般若波罗蜜者如若春时树天中天其叶稍稍欲生如是不久当有华实何以故是树本之瑞应想知不久当有叶若华实阎浮利人者皆大欢喜曾见是树想知不久叶华实当成熟如是天中天菩萨摩诃萨得见深般若波罗蜜者其功德欲成满今于般若波罗蜜中自致成就是菩萨摩诃萨当知之过去世时学般若波罗蜜其功德欲成满之所致以是故复得闻深般若波罗蜜天上诸天无不代喜者想见过去菩萨摩诃萨受决时知是菩萨摩诃萨今复受决不久作阿耨多罗三耶三菩譬如女人有天中天稍稍腹大身重不如本故所作不便饮食欲少行步不能稍稍有痛语言软迟卧起不安其痛欲转当知是妇人今产不久菩萨摩诃萨亦如是天中天其功德欲成满若得闻见深般若波罗蜜其念行者当知是菩萨摩诃萨今受决不久得作阿耨多罗三耶三菩

佛言「善哉善哉舍利弗若所说者悉佛威神之所致

须菩提白佛言「难及也天中天怛萨阿竭阿罗呵三耶三佛悉豫了了署菩萨摩诃萨

佛语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昼夜念世间悉使得安隐伤念天上天下以是故自致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成作佛时悉为说法

须菩提白佛言「如是菩萨摩诃萨天中天行般若波罗蜜者当云何行得成就

佛语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者不观色过为行般若波罗蜜不观痛痒思想生死识过为行般若波罗蜜不观色无过为行般若波罗蜜不观痛痒思想生死识无过为行般若波罗蜜不见是法为行般若波罗蜜亦不见非法为行般若波罗蜜

须菩提白佛言「天中天所说不可计

佛语须菩提「色亦不可计痛痒思想生死识亦不可计不知色者是为行般若波罗蜜不知痛痒思想生死识者是为行般若波罗蜜

须菩提白佛言「谁当信是者天中天是为菩萨摩诃萨行

佛谓须菩提「何所为行正使菩萨摩诃萨行者为得字耳是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者于力无所近于四事无所畏亦无所近于佛法亦无所近于萨芸若亦无所近何以故力者不可计四事无所畏亦不可计佛法亦不可计萨芸若亦不可计色亦不可计痛痒思想生死识亦不可计诸法亦不可计心亦不可计正使菩萨摩诃萨作是行者为无所行是为行般若波罗蜜正使作是行者为得字耳

须菩提白佛言「般若波罗蜜者甚深珍宝中王天中天般若波罗蜜者大将中王天中天般若波罗蜜与空共鬪无能胜者天中天从是中不得断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疾书是经者至一岁乃至竟何以故是善男子于珍宝中多有起因缘至使中断

须菩提言「于般若波罗蜜中弊魔常使欲断

佛语须菩提「正使弊魔欲断是经者会不能得胜菩萨摩诃萨

舍利弗问佛言「持谁威神恩弊魔不能中道断之」佛告舍利弗「皆佛威神及十方阿僧祇刹土现在诸佛假威神之恩诸佛悉共念之悉共授之悉共护之菩萨摩诃萨已为得护佛所授者舍利弗弊魔不能得中道断之何以故十方阿僧祇刹土现在诸佛皆共护般若波罗蜜若有念说诵者若有学受书者皆是诸佛威神之所致

舍利弗白佛言「菩萨摩诃萨若有念诵者若持学书者以为诸佛威神之所拥护

佛语舍利弗「皆是诸佛威神恩是菩萨摩诃萨学般若波罗蜜者当知之为护佛所护

舍利弗言「若有学持诵般若波罗蜜者佛以眼悉视之

佛语舍利弗「怛萨阿竭以佛眼视学持诵般若波罗蜜者最后若书持经卷者当知是辈悉为怛萨阿竭眼所见已

佛语舍利弗「菩萨至德之人学受持是经者是菩萨摩诃萨今近佛坐为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最后若有书持是经者是辈人极尊得大功德如是舍利弗怛萨阿竭去后是般若波罗蜜当在南天竺其有学已从南天竺当转至西天竺其有学已当从西天竺转至到北天竺其有学者当学之」佛语舍利弗「却后经法且欲断绝时我悉知持般若波罗蜜者若最后有书佛悉豫见其人称誉说之

舍利弗问佛「最后世时是般若波罗蜜当到北天竺

佛言「当到北天竺其在彼者当闻般若波罗蜜复行问之当知是菩萨摩诃萨作衍已来大久远以故复受般若波罗蜜

舍利弗言「北天竺当有几所菩萨摩诃萨学般若波罗蜜者

佛语舍利弗「北天竺亦甚多菩萨摩诃萨少有学般若波罗蜜者若有说者闻之不恐不难不畏是人前世时闻怛萨阿竭阿罗呵三耶三佛以是菩萨至德之人持净戒完具欲为一切人作本多所度脱是辈人索佛道者我知是善男子善女人今近萨芸若作是学者在所生处常学是法便行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是善男子善女人为极尊魔终无那何不能动还令舍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是善男子善女人闻是波罗蜜者以得极尊劝乐摩诃衍功德还近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是善男子善女人虽不见我后世得深般若波罗蜜者为已面见佛说是语无异是为菩萨行当所施行其有若干百人若干千人索阿耨多罗三耶三菩者当共教之当共劝乐之当为说法皆令欢喜学佛道

佛语舍利弗「我劝助是善男子善女人至德学菩萨道有作是教者心心展转相明是善男子善女人有代劝助者是辈欲行菩萨道者干百人若干千人索阿耨多罗三耶三菩者当共教之当共劝乐之当令欢喜学佛道是辈善男子善女人心中踊跃欢喜者愿生他方佛刹以生异方者便面见佛说法复闻波罗蜜皆悉了了知之复于彼刹教若干百千人皆行佛道

舍利弗白佛言「难及也天中天以过去当来今现在法无所不了悉知当来菩萨摩诃萨行令是辈不懈精进学入六波罗蜜中

佛言「是善男子善女人有行是法者所求者必得若所不求会复自得是善男子善女人本愿之所致不离是法虽不有所索者自得六波罗蜜

舍利弗问佛「从是波罗蜜中可出经卷耶

佛语舍利弗「是善男子善女人深入般若波罗蜜者于是中自解出一一深法以为经卷何以故舍利弗其有如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教者便能教一切人劝助之为说法皆令欢喜学佛道是善男子善女人自复学是法用是故所生处转得六波罗蜜

摩诃般若波罗蜜道行经觉品第九(丹觉魔品)

须菩提问佛言「善男子善女人于学中当有効验天中天当何以觉其难

佛语须菩提「心不乐喜者当觉知魔为菩萨摩诃萨心卒妄起者觉知魔为菩萨摩诃萨书是经时若有雷电畏怖当觉知魔为菩萨摩诃萨书是经时展转调戏当觉知魔为菩萨摩诃萨书是经时展转相形当觉知魔为菩萨摩诃萨书是经时左右顾视当觉知魔为菩萨摩诃萨书是经时心邪念不一当觉知魔为菩萨摩诃萨心不在经上数从坐起当觉知魔为菩萨摩诃萨自念『我未受决在般若波罗蜜中』心乱便起去当觉知魔为菩萨摩诃萨自念『我字不在般若波罗蜜中』心不喜乐当觉知魔为菩萨摩诃萨自念『我乡里郡国县邑不闻般若波罗蜜及所生处了不闻是』其意欲悔便即舍去其人却后当复更劫数乃有所得甫当于若干劫中喜学余经不住萨芸若弃舍深般若波罗蜜去若学余经者为以舍本取其末有学般若波罗蜜者亦知俗法复知道法譬若狗子从大家得食不肯食之反从作务者索食如是须菩提当来有菩萨弃深般若波罗蜜反索枝掖般若波罗蜜为随异经术便堕声闻辟支佛道地譬若男子得象观其脚于须菩提意云何是男子为黠不

须菩提言「为不黠

佛言「是菩萨有德之人为二辈中有弃深般若波罗蜜去反修学余经得阿罗汉辟支佛道于须菩提意云何是菩萨为黠不

须菩提言「为不黠

佛言「如是当觉知魔为

佛语须菩提「譬若男子欲见大海者常未见大海若见大陂池水便言『是水将无是大海』于须菩提意云何是男子为黠不

须菩提言「为不黠

佛言「如是菩萨有德之人般若波罗蜜去反学余经堕声闻辟支佛道地于须菩提意云何是菩萨摩诃萨为黠不

须菩提言「为不黠

佛言「是菩萨摩诃萨当觉知魔为譬若绝工之师能作殿舍意欲揆作如日月宫殿令高无不见者于须菩提意乃能作不

须菩提言「日月宫殿甚高终不能作

佛言「于须菩提意云何是男子为黠不

须菩提言「为不黠

佛言「如是须菩提当来行菩萨道者得闻深般若波罗蜜不可意便弃舍去反明声闻辟支佛法于中求萨芸若于须菩提意云何是菩萨为黠不

须菩提言「为不

佛言「是菩萨摩诃萨当觉知魔为若男子欲见遮迦越罗者未见遮迦越罗反见小王想其形容被服谛熟观之便呼言是为遮迦越罗于须菩提意云何是男子为黠不

须菩提言「为不黠

佛言「如是须菩提甫当来有菩萨得闻深般若波罗蜜反不可意便弃去入声闻法中欲求萨芸若于须菩提意云何是菩萨为

须菩提言「为不黠

佛言「是菩萨摩诃萨当觉知魔为譬若男子大饥得百味之食不肯食之更食六十味之食于须菩提意云何是男子为黠不

须菩提言「为不黠

佛言「如是须菩提甫当来有菩萨摩诃萨得闻深般若波罗蜜而不可意便弃舍去入声闻法中求萨芸若欲得作佛于须菩提意云何是菩萨摩诃萨为黠不

须菩提言「为不黠

佛言「是菩萨摩诃萨当觉知魔为譬如男子得无价摩尼珠持水精比之欲令合同于须菩提意云何是男子为黠不

须菩提言「为不黠

佛言「如是甫当来有行菩萨道者得闻深般若波罗蜜反持比声闻法于声闻法中欲得萨芸若作佛于须菩提意云何是菩萨摩诃萨为黠不

须菩提言「为不黠

佛言「是菩萨摩诃萨当觉知魔为

「复次须菩提书般若波罗蜜时若有财利起闻是言便弃舍去是菩萨摩诃萨为自作留难

须菩提问佛「如是得书成般若波罗蜜不

佛言「不能得书成之是善男子当觉知魔为

「须菩提若善男子多少书是经者其言『我书般若波罗蜜』于是中想闻其决欲有所得当觉知魔为其作想求者为堕魔界

「复次须菩提书般若波罗蜜时意念乡里若念异方若念异国若念王者若念有贼若念兵若念鬪意念父母兄弟姊妹亲属复有余念魔复益其念乱菩萨摩诃萨意为作留难当觉知魔为

「复次须菩提若有财利——震越衣服饮食床卧具病瘦医药——悉具足来闻菩萨耳令意乱不得学诵书成般若波罗蜜当觉知魔为

「复次须菩提佛深魔从次行乱之令菩萨摩诃萨不复乐欲得沤惒拘舍罗便不可意问般若波罗蜜

佛言「我广说菩萨摩诃萨事其欲学沤惒拘舍罗者当从般若波罗蜜索之其不可般若波罗蜜便弃舍去为反于声闻道中索沤惒拘舍罗于须菩提意云何是菩萨为黠不

须菩提言「为不

佛言「如是菩萨摩诃萨当觉知魔为

「复次须菩提若受经之人欲闻般若波罗蜜法师身得不安如是菩萨摩诃萨当觉知魔为

「复次须菩提法师适安欲与般若波罗蜜其受经者欲复转去两不和合亦不得书成般若波罗蜜如是菩萨摩诃萨当觉知魔为

「复次须菩提学经之人来欲受般若波罗蜜其心欢悦法师欲至他方如是两不和合不得学书成般若波罗蜜如是菩萨摩诃萨当觉知魔为

「复次须菩提法师意欲有所得若衣服财利受经之人亦无与心两不和合不得学成般若波罗蜜如是菩萨摩诃萨当觉知魔为

「复次须菩提受经之人无所爱惜在所索者不逆其意法师所有经卷而不肯现亦不顺解其受经者便不欢乐两不和合不得学书成般若波罗蜜如是菩萨摩诃萨当觉知魔为

「复次须菩提法师适欲有所说其受经之人不欲闻知如是两不和合亦不得闻般若波罗蜜如是菩萨摩诃萨当觉知魔为

「复次须菩提法师若身疲极卧欲不起不乐有所说受经之人欲得闻般若波罗蜜如是两不和合得闻般若波罗蜜如是菩萨摩诃萨当觉知魔为

「复次须菩提若欲书般若波罗蜜若欲说时于众中傥有来者反说诽谤『用是为学多负勤苦』言泥犁禽兽薜荔甚大勤苦语人言『当早断生死』如是者菩萨摩诃萨当觉知魔为

「复次须菩提若欲书般若波罗蜜若欲说时其有来人坐于众中称誉天上快乐所欲悉可自恣其作禅者可得在色天中念空寂者可得在无色之天是皆无常勤苦之法不如于是索须陀洹道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道便不复与生死从事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当觉知魔为

「复次须菩提法师念『我是尊贵有来恭敬自归者我与般若波罗蜜若有不恭敬自归者我不与之』受经之人自归作礼恭敬不避处难法师意悔不欲与弟子经闻异国中谷贵语受经人言『善男子知不能与我俱至彼间不谛自念之莫得后悔』弟子闻其所言甚大愁毒即自念言『我悉见经已不肯与我当奈之何』如是两不和合不得学书成般若波罗蜜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当觉知魔为

「复次须菩提法师欲到极剧之处语受经人言『善男子能知不其处无谷有虎狼多贼五空我乐往至彼间谛自思议能随我忍是勤苦不』复以深好语与共语弟子悉当厌已心不复乐稍稍赐还如是须菩提乃作是碍不得学般若波罗蜜如是菩萨摩诃萨当觉知魔为

「复次须菩提法师健行乞多有方略殊不肯与弟子经反欲懈堕舍去便语受经人言『善男子知不我当有所至』则有所问如是两不和合不得学书成般若波罗蜜如是菩萨摩诃萨当觉知魔为

「复次须菩提弊魔常索其方便不欲令有学诵受般若波罗蜜者

须菩提问佛「弊魔何因常索其方便不欲令有学诵受般若波罗蜜者

佛语须菩提「弊魔主行诽谤是非波罗蜜『我有一一深经快不可言是故为波罗蜜』如是须菩提弊魔主行诽谤之令新学菩萨辈心为狐疑便不复学诵书是经菩萨摩诃萨当觉知魔为

「复次须菩提魔事一起时令深学菩萨为本际作证便堕声闻中得须陀洹道如是菩萨摩诃萨当觉知魔为

道行般若经卷第四


校注

后汉译【大】卷之四【圣】 摩诃般若波罗蜜【大】〔-〕【宋】【元】【明】【宫】摩诃般若波罗蜜道行经【圣】 是【大】〔-〕【圣】 月【大】用月【圣】 功德【大】功功德【圣】 若【大】若有【圣】 见【大】可见【圣】 持【大】收【宋】【元】【明】【宫】教【圣】 惟三佛见法为转【大】为转无所见法为转【元】【明】为转无所见法为轮【圣】 还【大】逮【宫】【圣】 而【大】有【圣】 忧【大】忧者【元】【明】 想【大】相【明】 不【大】无【圣】 天下无一等记数【明】* 忽【大】惚【宋】【元】【明】【宫】 诸【大】于诸【元】【明】【圣】 想【大】相【圣】 品目同异如品第六 以【大】*已【圣】* 归【大】自归【圣】 蜜【大】蜜中【圣】 萨芸若【大】〔-〕【明】【圣】 云【大】〔-〕【宫】 即为行【大】是为即【圣】是即为行【宋】【元】【明】【宫】 者【大】〔-〕【圣】 深【大】*深者【宫】* 深【大】深者【宋】【元】【明】【宫】 是【大】如是【宋】【元】【明】【宫】【圣】 痴【大】厌【宋】【元】【明】【宫】【圣】 两【大】二【圣】 便【大】便从【圣】 以【大】已【元】【明】【圣】 皆【大】〔-〕【宋】【元】【明】【宫】皆当【圣】 如【大】若【圣】 相【大】想【宋】【元】【明】【宫】【圣】 丛【大】聚【宫】 堕【大】随【圣】 以【大】*已【圣】* 山【大】〔-〕【宫】 亦【大】即【元】【明】【圣】 复【大】复有【圣】 如若【大】若如【宋】【元】【明】【宫】如【圣】 如【大】知【圣】 瑞【大】相【宋】【元】【明】 想【大】〔-〕【宋】【元】【明】【宫】相【圣】 想【大】*相【圣】* 见【大】闻见【圣】 喜【大】嘉【圣】 譬【大】譬若【宋】【元】【明】【宫】 女【大】妇【宋】【元】【明】【宫】【圣】 娠【大】躯【宋】【宫】体【圣】 软【大】濡【宋】【元】【明】【宫】 摩诃萨【大】可计诸【宫】 欲【大】故【宫】 疾【大】自【圣】 至【大】〔-〕【宋】【元】【明】【宫】 因【大】魔因【元】【圣】 问【大】白【圣】 能【大】能得【圣】 告【大】语【圣】 假【大】加【圣】 菩萨【大】是菩萨【圣】 护【大】〔-〕【宋】【元】【明】【宫】诸【圣】 当【大】当复【圣】 者【大】〔-〕【圣】 耶【大】*那【宫】* 衍【大】行【宋】【元】【明】【宫】【圣】 闻【大】问【宋】【元】【明】【宫】【圣】 便【大】续【宋】【元】【明】【宫】【圣】 贵【大】实【元】 那【大】耶【宋】【元】【明】 还【大】逮【宋】【元】【明】【宫】 道【大】之道【圣】 干【大】千【宫】 千【大】千百【宫】 皆悉【大】悉皆【圣】 百【大】〔-〕【宋】【元】【明】【宫】百人若于【圣】 皆【大】皆令【圣】 经名同异如品第六 觉【大】觉魔【宋】【元】【明】【宫】【圣】 丹觉魔品【大】〔-〕【宋】【元】【明】【宫】【圣】 觉【大】学【圣】 须菩提【大】须菩提言【圣】 觉【大】当觉【圣】 枝【大】支【圣】 常【大】尚【元】【明】【圣】 般若【大】深般若【元】【明】【圣】 行【大】有行【元】【明】【圣】 若【大】善【宫】 反【大】及【宋】【宫】 弃【大】弃舍【明】 更【大】便【元】【圣】 问【大】闻【宋】【元】【明】【宫】 言【大】语【宋】【元】【明】【宫】【圣】 书【大】当【圣】 为【大】是为【圣】 震【大】起震【宋】【元】【明】【宫】起振【圣】 饮【大】饭【宋】【元】【明】 佛【大】佛经【宋】【元】【明】【宫】 法【大】经法【圣】 沤惒罗【大】下同沤和拘舍罗【圣】下同 觉知【大】知觉【宫】 如【大】〔-〕【圣】 学【大】学书【圣】 觉【大】〔-〕【宫】 得【大】得学【圣】 犁【大】𪏭【圣】 根【大】之根【圣】 五【大】王【宫】【圣】 所【大】〔-〕【宋】【元】【明】 寂【大】〔-〕【宋】【元】【明】【宫】 在【大】〔-〕【圣】 处【大】剧【宋】【元】【明】【宫】【圣】 学【大】学诵【圣】 贼【大】盗贼【宋】【元】【明】【宫】【圣】 泽【大】泽中【宋】【元】【明】【宫】【圣】 往【大】住【圣】 是【大】此【圣】 言【大】讯【宋】【元】【明】【宫】【圣】
[A1] 欢【CB】【丽-CB】劝【大】(cf. K05n0006_p0708c23)
[A2] 当【CB】【丽-CB】常【大】(cf. K05n0006_p0710b16)
[A3] 丐【CB】【丽-CB】匈【大】(cf. K05n0006_p0711b24)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道行般若经(卷4)
关闭
道行般若经(卷4)
关闭
道行般若经(卷4)
关闭

有缘道友,欢迎一起论道同修。同频共振,请扫描下面二维码加我为好友,我拉你进群。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