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行般若经卷第六

摩诃般若波罗蜜阿惟越致品第十五

须菩提白佛言「阿惟越致菩萨当何以比当何以观其行当何以相何从知是阿惟越致菩萨

佛言「阿惟越致菩萨如逮得禅者不动摇如罗汉辟支佛地佛地是佛地如本无终不动佛说本无闻不言非空是中本无入本无是所本无如本无亦不言非如是入中入中以闻是本无以若转于余处闻心终不疑亦不言是亦不言非如是本无如本无住其所语不轻所言不说他事但说他正他人所作不观视用是比用是相行具足知是阿惟越致菩萨阿惟越致终不形相沙门婆罗门面不祠祀跪拜天不持华香施于天亦不教他人为身不生恶处不作女人身当持十戒——不杀生强盗婬泆两舌嗜酒恶口妄言绮语不嫉妬骂詈——不疑亦不教他人为身自持十戒不疑复教他人守十戒于梦中自护十戒亦复于梦中面目见十戒阿惟越致心学诸法皆安隐为世间人说经持深经授与令得分德住悉致愿使得经令用分德住阿惟越致闻说深经时终不疑不言不信亦不恐惧语柔微妙至密少睡卧行步出入心安谛无乱时徐举足蹈地安隐顾视所斐服衣被净洁无垢坋无𧎇𧒓身中无八十种虫所有功德稍稍欲盛满心极清净悉受得之其功德过出于世间

须菩提白佛言「云何菩萨心清净当何以知之

佛言「是菩萨所作功德转增多其心极上自在无所罣碍悉逮得其功是心甚清清洁过于阿罗汉辟支佛道上如是阿惟越致有来供养者不受用喜一切无悭贪说深经时未甞于中有厌极也正在智中深入若余所欲有问深经者持是深般若波罗蜜为说之其有他道所不能正者持是深般若波罗蜜为正之从是经中所出法悉持无常之事相语之诸世间经书所不能解者持是深般若波罗蜜为解之用是故弊魔来到是菩萨所便于边化作大八泥犁一泥犁中有若干百千菩萨化作是以便指示之言『是辈皆阿惟越致菩萨从佛受决以今皆堕泥犁中佛为授若泥犁耳设若作阿惟越致受决菩萨者若当受疾悔之言「我非阿惟越致」若悔之言尔者便不复堕泥犁中当生天上』」

佛言「设是菩萨心不动转者是阿惟越致弊魔复化作其师被服往到菩萨所诡语『若前从我所闻受者今悉弃舍是皆不可用也若自悔过受疾悔之随我言者我日来问讯汝不用我言者终不复来视汝若莫复说是事我不复欲闻是故说是皆非佛所说余外事耳汝今更受我所语我所说皆佛语』」

佛言「菩萨闻是言其心动转者不从过去佛受决未上菩萨举中未在阿惟越致地设是菩萨心不动转者知是深经空所致作是思惟终不信他人语譬若比丘得阿罗汉不复随他人语悉明见经中证是为空所致终不可动如阿罗汉辟支佛道所念法终不可复是菩萨为在阿惟越致地住向佛门终不可复还是为极度用是比用是相行具足知是阿惟越致菩萨复有弊魔化作异人往到菩萨所作是语『若所求为勤苦耳不求佛法也若空负是勤苦为用是勤苦之难为求若在恶道中以来大适今得为人汝不当于是中思惟不当自患厌耶当复于何所更索是躯汝何不早取阿罗汉道用佛为求之』是菩萨心不动转者知是阿惟越致弊魔不能动转舍去更作方便化作若干菩萨在其边住因指示言『若见不耶是悉菩萨皆供养如恒中沙佛以皆与衣被饮食床卧具医药悉具足皆从如恒中沙佛受行法问慧当所施行如法住如法求皆入中作是学作是受作是行悉以尚不能得佛若学以来甫尔当何因得佛』菩萨闻是言心不动转者弊魔复舍去不远复化作诸比丘示之言『是悉阿罗汉过去世时皆求菩萨道不能得佛今皆取阿罗汉已如是比丘当何从得佛』菩萨闻是语心不动转当觉知魔为

佛言「作是作是求作是行于是深般若波罗蜜中住心不动转者如是比相行具足知是阿惟越致

佛言「菩萨当作是学作是求护是教受佛教当念行于他方闻魔语如是心不动转不可移觉知魔为菩萨作是学不得佛者佛语为有异佛语终不欺也弊魔复往到菩萨所作是诡嬲言『佛如空是经不可得边幅不可得是经中我悉知已皆空耳若为是中勤苦若不当觉知魔为此事魔作是经云何欲于中欲得作佛是非佛所说』菩萨当谛觉知是魔所为菩萨作第一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三昧越阿惟越致不随录是四禅是所禅作三昧越用人入欲中故禅三昧是菩萨终不随禅教其功德极过禅上去有共称誉名字者不用不称誉者亦不用作忧其心终不动乱常念世间人善出入行步坐起常端心正志少婬意在家者与妇人相见心不乐憙常怀恐怖与妇人交接念之恶露臭处不净洁非我法也尽我寿命不复与相近当脱是恶露中去譬若有人行大荒泽中畏盗贼心念言『我当何时脱出是阨道中去』当弃远是婬泆畏惧如行大荒泽中亦不说其人恶何以故诸世间皆欲使安隐故也

佛言「如是菩萨其福具足得之是皆深般若波罗蜜威神力使作是念是菩萨和夷罗洹化诸鬼神随后亦不敢近附菩萨终不失志心不妄起身体完具无疮癞极雄猛终不诱他人妇女若有治道祝行药身不自为亦不教他人为见他人为者心不喜也终不说男子若女人为事亦不说非法之事亦不生恶处用是用是相行具足知是阿惟越致菩萨

须菩提白佛言「菩萨用何等故名为阿惟越致

佛言「菩萨不与国王若世俗城郭聚落会人从事不与盗贼若军师兵刃从事不与男子女人从事不与余道人若祠祀诸鬼神酒肉谷食从事不与香及烧香若缯䌽利业调戏从事不与海中若诸所欲从事不与弊恶无反复好鬪乱人者从事但与深般若波罗蜜从事心终不远离萨芸若常在中不志常行中正不行时常称誉贤善者上常随善知识不与恶知识相随常求佛法愿欲生异方佛刹用是故常与佛相见供养之从欲处色处空处从彼间来生中国常于善人黠慧中生在工谈语晓经书家生常不好豫世俗之事生不犯法常在大国中生常在边地生也用是比用是相行具足用是故名为阿惟越致菩萨终不言我是阿惟越致亦不言我非亦不疑我非阿惟越致地亦不言我是阿惟越致地若有人得须陀洹道在其地终不疑魔事适起即觉知魔稍稍来不听随在阿惟越致地终不疑不懈怠譬若有人作恶逆尽其寿命心终不可转使作善不念恶是恶心至死终不休是菩萨住中正在阿惟越致地心不可移动十方终不能复转其心自有道地终不疑无阿罗汉辟支佛心不念佛难心大无有极安隐坚住其地无有能降之者作是住无有能过是黠者用是故弊魔大愁毒『是菩萨心如刚铁不可转』便复更作佛形往语菩萨言『若何不于是间取阿罗汉证若未受决得阿耨多罗三耶三菩若不得是比不得是相菩萨用是比用是相行具足如是尚不得佛若当何因得之』」

佛言「设是菩萨闻魔语若心不动者是菩萨从过去怛萨阿竭受决已得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是故觉知魔作佛形像来言是非佛也魔耳欲使我心摇我心不可

佛言「是菩萨心不可动转者从过去怛萨阿竭受决已授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住阿惟越致地何以故用是比用是相行具足故知是阿惟越致菩萨悉得法者悉行中正当代不惜身命是菩萨一切法悉受得之过去当来今现在佛所有法悉得持护用是故当为不惜身命未常懈怠无有厌时怛萨阿竭及诸弟子说经时心终不疑亦不言非佛闻说深般若波罗蜜终心不有疑亦不言非如是菩萨逮无所从生法乐于中立持是功德悉具足用是比用是相行具足是为阿惟越致菩萨

摩诃般若波罗蜜道行经怛竭优婆夷品第十六

须菩提白佛言「阿惟越致菩萨极从大功德起常为菩萨说深法教入深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若乃内菩萨使入深何等为深空为深无想无愿无识无所从生灭泥洹是为限

须菩提白佛言「泥洹是限非是诸法

佛言「诸法甚深色痛痒思想生死识甚深何等为色痛痒思想生死识甚深如本无色痛痒思想生死识本无尔故甚深

须菩提言「难及也天中天色痛痒思想生死识妄消去便为泥洹

佛言「甚深与般若波罗蜜相应当思惟念作是住学如般若波罗蜜教菩萨随是行当思惟念如中教应行一日是菩萨为却几劫生死譬如婬泆之人有所重爱端正女人与共期会是女人不得自在失期不到是人宁有意念之不耶

须菩提言「其人有念思想当到欲与相见坐起宿止言语

佛言「其人未到之间能有几意起念

须菩提言「是意甚多甚多

佛言「菩萨念深般若波罗蜜如是一日心不转者却生死若干劫菩萨学般若波罗蜜如中教如中所说思念随是行一日为却恶除罪若有菩萨远离深般若波罗蜜正使布施如恒中沙劫不如是菩萨随深般若波罗蜜教一日其功德出彼上若复有菩萨寿如恒中沙劫并持前所布施与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不得深般若波罗蜜若复有菩萨随深般若波罗蜜中行如中教其功德出彼上若复有菩萨寿如恒中沙劫布施如前持戒具足若复有菩萨求深般若波罗蜜从念起说经其功德出彼上若复有菩萨持经布施其功德转上得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是菩萨持经布施以来深入是中随是教其功德出彼上若复有菩萨以经布施不深入是中转不及也若复有菩萨持经布施复深入是中常有离时为般若波罗蜜所护其功德甚多甚多

须菩提白佛言「所识有著者此二何所功德为多

佛言「菩萨所识若求深般若波罗蜜乐于空无所有乐尽乐无常念是为不离般若波罗蜜如是菩萨得功德不可计阿僧祇

须菩提白佛言「不可计复言阿僧祇有何等异

佛言「阿僧祇者其数不可尽极也不可计者为不可量计之了不可得边尔故为不可计阿僧祇

须菩提言「佛说不可计色痛痒思想生死识亦不可计

佛语须菩提「汝所问者何因使色痛痒思想生死识不可计不可量

须菩提问佛「何等为不可量

佛言「于空中计之为不可量无愿计之如是不可量

须菩提言「空计是法不可计

佛言「云何我常不言诸法空

须菩提言「如怛萨阿竭所说法悉空

佛言「诸法悉空不可尽不可计经无有各各慧无有各各异怛萨阿竭但分別说耳空不可尽不可量是想是愿是识是生是欲是灭是泥洹随所喜作是为说作是现示作是为教怛萨阿竭所说如是

须菩提言「难及也天中天经本空耳云何复于空中说经是经不可逮如我了佛语诸法不可逮

佛言「如是诸法不可逮

佛言「如是诸法不可逮空耳是为不可逮

须菩提言「如佛说本无不可逮愿解不可逮慧有增有减

佛言「不也

须菩提言「若有不可逮慧有增有减檀波罗蜜尸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惟逮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不增不减若不增波罗蜜者菩萨何因近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何缘得阿惟三佛设不减波罗蜜者菩萨何因近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何缘近阿惟三佛

佛言「是不可逮慧不增不减菩萨求深般若波罗蜜若守者如是沤惒拘舍罗菩萨不念檀波罗蜜增亦不念减复作是念但名檀波罗蜜所布施念持是功德施与作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施如是尸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惟逮波罗蜜禅波罗蜜菩萨求般若波罗蜜若守者得沤惒拘舍罗不念般若波罗蜜有增有减是但名为般若波罗蜜求之若守者發心念持是功德施与作阿耨多罗三耶三菩

须菩提白佛言「何等为阿耨多罗三耶三菩

佛言「本无是也是本无不增不减常随是念不远离是即为近阿耨多罗三耶三菩坐不可逮法不可逮慧若般若波罗蜜皆不增不减菩萨念是不远离为近阿耨多罗三耶三菩

须菩提白佛言「菩萨持初头意近阿耨多罗三耶三菩若持后头意近之

佛言「初头意后来意是两意无有对

须菩提言「后来意初头意无有对何等功德出生长大

佛言「譬如然灯炷用初出明然炷用后来明然

须菩提言「非初头明然炷亦不离初头明然炷亦非后明然炷亦不离后明然炷

佛问须菩提「云何如是不

须菩提言「如是天中天

佛言「菩萨不用初意得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亦不离初意得亦不用后意得亦不离后意得也

佛言「云何是为得阿惟三佛不

须菩提言「阿惟三佛甚深是因缘菩萨不用初意得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亦不离初意得亦不用后意得亦不离后意得也

佛言「云何心前灭后复生耶

须菩提言「不也

佛言「心初生可灭不

须菩提言「可

佛言「当所灭者宁可使不灭

须菩提言「不也

佛言「本无宁可使住不

须菩提言「欲住本无当如本无住

佛言「设令在本无中住宁可使發坚固不本无宁有心无心不离本无宁有心不见本无不作是求为深求不

须菩提言「天中天作是求为无所求何以故是法了不可得亦不可见

佛言「菩萨求般若波罗蜜为求何等

须菩提言「为求空

佛言「设不空为求何等

须菩提言「为求

佛言「云何去想不不也是菩萨为不去想

须菩提言「不作是求忘想何以故求想尽者设想灭者即可灭也便得阿罗汉是为菩萨沤惒拘舍罗不灭想得证向无想随是教

舍利弗谓须菩提「若有菩萨有三种事向三昧门守三昧门一者空二者无三者无愿是三者有益于般若波罗蜜不但昼日益夜梦中亦当复何以故佛说昼夜梦中等无异

须菩提言「若有菩萨昼日有益于般若波罗蜜夜梦中亦复有益

舍利弗言「云何若梦中有所作宁有所得不佛所说经如梦中所有

须菩提言「梦中所作善觉大喜为益梦中所作恶觉不喜为减

舍利弗言「设于梦中杀人其心喜觉以言『我杀是人快乎』如是云何

须菩提言「不𭮆尔皆有所因缘心不空尔会有所因缘若见若闻若念为因缘尔故知耳从是中令人心有所著令人心无所著是为不忘尔皆有所因缘故」舍利弗言「所作皆空耳何因心有所因缘」须菩提言想因缘是故心因缘从是起

舍利弗言「菩萨梦中布施持是施与作阿耨多罗三耶三菩如是有施与无

须菩提言「弥勒菩萨近前在旦暮当补佛处是故知当从问

舍利弗白弥勒菩萨「我所问须菩提言『弥勒菩萨能解之』」

弥勒言「如我字弥勒当解乎当以色痛痒思想生死识解慧乎持是身解耶若空若色痛痒思想生死识解慧色痛痒思想生死识空无力当所解是法了不见也亦不见当所解者是法了不见当得阿耨多罗三耶三菩者

舍利弗言「弥勒菩萨所说为得证

弥勒言「不也我所说法不得证

舍利弗便作是念「弥勒菩萨所入慧甚深何以故常行般若波罗蜜以来大久远矣

佛问舍利弗「云何若自见作阿罗汉时不

舍利弗言「不见也

佛言「如是菩萨不作是念『我受决是法当于中得阿惟三佛亦无有得阿惟三佛』菩萨作是行为求般若波罗蜜终不恐我不得阿惟三佛随是法中教求般若波罗蜜用是故我无所畏菩萨至大剧难虎狼中时终不畏怖心念言『设有啖食我者为当布施行檀波罗蜜近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愿我后作佛时令我刹中无有禽兽道』菩萨至贼中时终不怖惧设我于中死心念言『我身会当弃捐正令我为贼所杀我不当有嗔恚为具忍辱行羼提波罗蜜当近阿惟三佛愿我后得佛时令我刹中无有盗贼』菩萨至无水浆中时心不畏怖自念言『人无德使是间无水浆愿我后得阿惟三佛时使我刹中皆有水浆令我刹中人悉得萨芸若八味水』菩萨至谷贵中时心不恐怖自念言『我当精进得阿惟三佛使我刹中终无谷贵令我刹中人在所愿所索饮食悉在前如忉利天上食饮』菩萨在疾疫中时心念言『我终无恐惧正使我身死是中会当行精进得阿惟三佛令我刹中无有恶岁疾疫者必当降伏魔官属』」

佛言「菩萨闻是阿耨多罗三耶三菩阿惟三佛却后大久远乃得佛者心不恐怖从本际起意学以来用不为久也譬如人意一转顷耳何以故无有本际故

佛说是时有优婆夷从坐起前至佛所为佛作礼长跪白佛言「我闻是不恐不怖必降恐怖之处索阿耨多罗三耶三菩得阿惟三佛已当说经

佛笑口中金色光出优婆夷即持金华散佛上持佛威神华皆不堕地阿难从坐起斐袈裟前为佛作礼长跪问佛言「佛不妄笑既笑当有所说

佛言「是怛竭优婆夷却后当来世名星宿劫是中有佛名金华佛是优婆夷后当弃女人身更受男子形却后当生阿閦佛刹从阿閦佛刹去复到一佛刹从一佛刹复生一佛刹如是无终极譬如遮迦越王从一观复游一观从生至终足不蹈地是优婆夷从一佛刹复到一佛刹尝不见佛

阿难心念「如阿閦佛刹诸菩萨会者是为佛会耳

佛知阿难心所念佛言「是诸菩萨会者悉度生死已是优婆夷后当作金华佛度不可计阿罗汉令般泥洹是时佛刹中无有禽兽盗贼无有断水浆若谷贵疫者其余恶事悉无有

阿难问佛「是优婆夷从何佛已来作功德

佛言「乃昔提和竭罗佛所作功德初發意求佛提和竭罗佛时亦复持金华散佛上愿言『持是功德施与作阿耨多罗三耶三菩者』」

佛言「如我持五华散提和竭罗佛上即逮得无所从生法乐于中立授我决言『却后无数劫若当为释迦文佛』是优婆夷尔时见我从佛授决其心亦念『我亦当授决得阿耨多罗三耶三菩如是菩萨受决』」

佛语阿难「是怛竭优婆夷于提和竭罗佛所初發起本阿耨多罗三耶三菩阿惟三佛

阿难白佛言「是怛竭优婆夷所求已度

佛言「已度

道行般若经卷第六


校注

后汉译【大】卷之六【圣】 摩诃般若波罗蜜【大】〔-〕【宋】【元】【明】【宫】摩诃般若波罗蜜道行经【圣】 何【大】何以【宋】【元】【明】【宫】 以【大】*已【宋】【元】【明】【宫】*【圣】 本【大】入本【圣】 他【大】中【宋】【元】【明】【宫】【圣】 相【大】想【圣】 类【大】貌【圣】 当【大】常【宋】【元】【明】【宫】 恚【大】怒【圣】 目【大】自【元】【明】【圣】 语【大】言【圣】 软【大】濡【圣】 坋【大】圿【宋】【元】【明】【宫】【圣】 𧎇𧒓【大】蚤虱【宋】【元】【明】【宫】虮虱【圣】 得【大】德【圣】 洁【大】*净【圣】* 阿【大】*〔-〕【圣】* 所【大】〔-〕【宫】 大八【大】八大【宋】【元】【明】 泥犁【大】下同泥黎【圣】下同 一【大】一一【宋】【元】【明】 是【大】知是【圣】 是【大】此【圣】 说【大】语【宫】 还【大】逮【圣】 住【大】〔-〕【圣】 勤苦【大】求勤苦【圣】 乎【大】于【宋】【元】【明】【宫】 以【大】*已【圣】* 久【大】久远【圣】 知【大】求知【圣】 中【大】河【宫】 饮【大】饭【宋】【元】【明】 悉【大】悉皆【圣】 中【大】河【宫】 不【大】〔-〕【宫】 当【大】若当【宋】【元】【明】【宫】【圣】 当【大】如【宋】【元】【明】【圣】 学【大】觉【宫】 相【大】如是相【圣】 越【大】〔-〕【圣】 嬲【CB】【宋】【宫】【圣】甥【大】娆【元】【明】𤲶【丽-CB】 极【大】底【宋】【元】【明】涵【宫】 越【大】越致【宫】 录【大】缘【宋】【元】【明】 昧【大】摩【圣】 名【大】若【宫】 喜【大】〔-〕【圣】 善【大】若【宫】 阨【大】死【宋】厄【元】【明】【圣】 治【大】蛊【圣】 符【大】持【宫】 祝【大】呪【宋】【元】【明】【宫】【圣】 若【大】共【元】【明】 为【大】〔-〕【宫】【圣】 比【大】皆【圣】 聚【大】邑【圣】 盗贼【大】贼盗【圣】 调【大】诸【宫】 常【大】〔-〕【圣】 无【大】无有【宫】【圣】 不【大】有【宋】【元】【明】 头【大】愿【明】 常【大】*尝【明】* 若【大】*如【圣】* 在【大】自在【宋】【明】【宫】【圣】 不【大】在【圣】 得【大】得也【元】【圣】 刚【大】钢【宋】【元】【明】【宫】 取【大】早取【圣】 用【大】〔-〕【宫】 像【大】象【圣】 动【大】转【元】【明】【圣】 经【大】是经【圣】 说【大】言【宋】【元】【明】【宫】 终【大】经【宋】【元】【明】【宫】终心【圣】 摩诃道行经【大】道行般若波罗蜜经【宋】【元】【宫】〔-〕【明】 竭【大】端【圣】 妄【大】安【宋】【元】【明】【宫】【圣】 为【大】〔-〕【宋】【元】【明】【宫】 正【大】政【圣】 以【大】持【圣】 常【大】尝【宋】【元】【明】【圣】尚【宫】 无【大】于无【圣】 僧【大】〔-〕【圣】 崖【大】涯【元】【明】 何【大】〔-〕【宋】【元】【明】【宫】所【圣】 想【大】相【圣】 现示【大】示现【宋】【元】【明】【圣】 (不可佛语)八字【大】〔-〕【圣】 沤惒罗【大】下同沤和拘舍罗【圣】下同 炷【大】灯炷【宋】【元】【明】【宫】【圣】 然【大】灯【宫】 后【大】〔-〕【圣】 灭【大】灭也【圣】 不【大】〔-〕【宫】 令【大】命【宫】 固【大】〔-〕【宋】【元】【明】【宫】【圣】 〔想佛言〕-【圣】 想【大】〔-〕【圣】 佛言【大】〔-〕【圣】 去【大】〔-〕【圣】 忘【大】亡【宫】 种【大】〔-〕【宋】【元】【明】【宫】【圣】 相【大】想【宫】 益【大】有益【圣】 夜【大】日【宋】【元】【明】【宫】 𭮆【大】然【圣】 想因【大】因想【圣】 与【大】觉【宫】 前在【大】在前【圣】 知【大】〔-〕【圣】 者【大】〔-〕【宋】【元】【明】【宫】 我【大】或【宋】𧤅【元】【明】【宫】 啖【大】啖【圣】 在所【大】所在【圣】 人【大】〔-〕【圣】 斐【大】被【宋】【元】【明】【宫】【圣】 婆【大】〔-〕【圣】 是【大】是劫【圣】 复【大】不【圣】 终【大】有终【圣】 尝【大】常【宋】【元】【宫】 病【大】疾【宋】【元】【明】【宫】 疫【大】瘦【圣】 已【大】以【圣】 作【大】〔-〕【宫】 文【大】父【圣】 授【大】*受【圣】* 道行译【大】〔-〕【宋】【元】【明】【宫】【圣】不分卷【宋】【元】【明】【宫】【圣】
[A1] 盛【CB】【丽-CB】成【大】(cf. K05n0006_p0721a11)
[A2] [-]【CB】【丽-CB】千【大】(cf. K05n0006_p0721b04)
[A3] [-]【CB】【丽-CB】佛【大】(cf. K05n0006_p0724b16)
[A4] 弗【CB】【丽-CB】佛【大】(cf. K05n0006_p0725b20)
[A5] 生【CB】【丽-CB】世【大】(cf. K05n0006_p0726b05)
[A6] 閦【CB】【丽-CB】【碛-CB】阁【大】(cf. K05n0006_p0726b04; Q05_p0213a24)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道行般若经(卷6)
关闭
道行般若经(卷6)
关闭
道行般若经(卷6)
关闭

有缘道友,欢迎一起论道同修。同频共振,请扫描下面二维码加我为好友,我拉你进群。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