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哀经四无畏品第二十
佛告族姓子:「如来至真有四无畏,谛住勇猛所作业者。吾为至真平等之觉,自了如此,诸天、世人、沙门、梵志、魔王、释梵不能障塞如来之法。言不晓了,成最正觉,未之有也。何故如来名等正觉?了一切法悉为平等无有偏党。其凡夫法及与佛法则悉平等,故成正觉;其所学法及不学法、缘觉之法与菩萨法至诸佛法,悉亦等之,故曰正觉。其计世俗及于度世,有罪、无罪,有漏、无漏,有为、无为,有数、无数,此二诸法亦悉等之,故成正觉。
「彼何故等?以空故等,故曰为等。诸见自然以无想等,想自然故;以无愿等,三界自然故;以无想等,所想自然故;以无行等,行自然故;以无起等,所起自然故;以无依等,所依自然故;能如审等,三世自然故;以慧等,无明恩爱自然之故;以泥洹等,生死自然故。
「又,族姓子!如来至真于一切法如是平等,故成正觉,是故名曰平等正觉。如其如来晓了诸法成最正觉,如是建立住于大哀,便为众生若干方便、种种因缘各为如应而分別说,则归命法因法而生,寻时灭尽苦恼之源。其此非师自称为师、不尊称尊、未成正觉自谓正觉。是故,如来于此俦类独无所畏,超绝无侣而无伦匹,是为如来十一之业。」
佛于是颂曰:
佛复告族姓子:「如来自知诸漏已尽,彼诸天人、天上世间无能讥谤如来至真、敢言诸漏不尽者。所谓如来诸漏尽者,如来已脱爱欲之源,心解诸欲无所罣碍。又,佛心者,已度诸漏,蠲除一切尘劳之行无所罣碍,是故名曰如来至真。诸漏已尽故显现世,以贤圣慧第一真谛无敢当前能遮蔽法雨,当令除灭秽修之行使其造证,以故曰尽。无有不尽、未曾生尽,以此名为尽。如来所尽谓真谛者无所复尽,已无所尽此则无为,其已无为彼则无受。无在不在,此无处所是谓兴立,成诸如来住无所生,是诸法住如法界住,此为应慧。如是应者则无所应,亦不灭度、亦无所成;如是像法则不可得诸漏形色,亦不除漏。
「如来大哀住权方便,皆为众生而演经典使除诸漏,是为如来十二之业。」
佛于是颂曰:
佛复告族姓子:「如来悉了蔽碍尘欲诸罣惑法而无罣碍,天上世间、诸天人民无能堪任毁于如来、言不应法。
「于彼何谓废退于法?又有一事令法废退。
「何言毁于如来为不为一?谓心愦乱不能专精。
「复有二法:一曰、不惭,二曰、无愧。
「复有三法:一曰、身行恶行,二曰、口出麁辞,三曰、意念毒害。
「复有四法,二行于四至不可至:一曰、𢘙悷,二曰、嗔恚,三曰、触忌,四曰、愚痴。
「复有五法:一曰、杀生,二曰、盗窃,三曰、贪婬,四曰、妄言,五曰、醉酒。
「复有六法:一曰、无恭恪心,二曰、秘惜经典,三曰、轻毁禁戒,四曰、不随定意,五曰、不怀法念,六曰、憍慢法师。
「复有七法:一曰、自大,二曰、甚慢,三曰、重慢,四曰、是我,五曰、邪慢,六曰、过诸贡高,七曰、无能及我。
「复有八法:一曰、邪见,二曰、邪念,三曰、邪言,四曰、邪业,五曰、邪活,六曰、邪便,七曰、邪意,八曰、邪定。
「复有九法,谓九害恼:一曰、我所敬者而轻蔑之,二曰、今现轻蔑,三曰、将来党侵,四曰、我所憎者而敬爱之,五曰、今现钦敬,六曰、将来钦敬,七曰、曾侵毁我,八曰、今现侵我,九曰、将来侵我,缘是之故起恼害心。
「复有十法,谓十恶业:一曰、杀生,二曰、盗窃,三曰、婬妷,四曰、妄言,五曰、两舌,六曰、恶口,七曰、绮语,八曰、无明,九曰、鬪诤,十曰、邪见,是为所行从不顺念。
「见应顺法而不爱乐,堕于颠倒立在阴盖,依倚邪见、恩爱之弊则失正法,违远妨废。身、口、心行如来悉知——如其所知,知诸蔽碍——所说如审。如是法者致于蔽碍,当除此法;已能除去故为说法,令诸众生去诸阴盖超然则出,是为如来十三之业。」
佛于是颂曰:
佛复告族姓子:「如来晓了贤圣所行,寻造平等尽苦恼;众生习善因是得生,若造平等便灭患害。假使诸天、世间人民不能障蔽如来正法,谓于至尊不应众圣之所宗奉、不任大道,佛永无畏。
「何谓所宗?谓一乘道。净众生有二法:一曰、寂然,二曰、所愿。
「复有三法:一曰、空,二曰、无想,三曰、无愿。
「复有四法,谓四意止:一曰、身意,二曰、痛痒意,三曰、思想意,四曰、法意。
「复有五法:一曰、信根,二曰、精进根,三曰、意根,四曰、定根,五曰、智根。
「复有六法:一曰、念佛,二曰、念法,三曰、念众,四曰、念施,五曰、念戒,六曰、念天。
「复有七应法:一曰、意觉意,二曰、法觉意,三曰、精进觉意,四曰、欢悦觉意,五曰、信觉意,六曰、定觉意,七曰、护觉意。
「复有八应法:一曰、正见,二曰、正念,三曰、正言,四曰、正业,五曰、正活,六曰、正便,七曰、正意,八曰、正定。
「复有九应法:一曰、第一禅,二曰、第二禅,三曰、第三禅,四曰、第四禅,五曰、虚空慧正受,六曰、以慧正受,七曰、不用慧正受,八曰、有想无想而为正受,九曰、灭于一切诸痛思想正受。
「复有十应法:一曰、离杀生,二曰、离盗窃,三曰、离贪婬,四曰、离妄言,五曰、离两舌,六曰、离恶口,七曰、离骂詈,八曰、离绮语,九曰、离嗔恚,十曰、无邪见住于正业。是谓应行,离于所生,是为诸善三十七品——合集戒品、成于定品、合于慧品、究竟解品、通达度知见品——成贤圣谛离于所生。
「复次,所谓离于所生,谓修行平等贤圣之事。所谓应贤圣者,彼无法品若二、不二,有权、无权,有进、或退,若生、不生,无受、无舍,道所越度诸不平等二事之行。诸法无二,则如审慧修所依生。
「如来以此无所生行为众生说;若能行此,众生归斯寻尽苦恼,是为如来第十四业。」
佛于是颂曰:
大哀经十八不共法品第二十一之一
佛复告族姓子:「如来至真而无缺漏,智者、愚者得未误失所行正法。所以者何?如来至真身行无阙则为至真平等之觉,威神巍巍,端正殊绝。威仪、礼节、视瞻、举动顺于等行,被服法衣、手执应器,行步、进止、往来、周旋经行、坐立猗卧,出入郡国、州城、大邦、县邑、聚落,足不蹈地,千辐相文自然轮现,柔软殊妙香洁莲华而现乎地。如来之足践于其上,其有虫蚁含血之类,遇如来足昼夜七日而得安隐,寿终之后复生天上。其法衣被自然四寸不𭣋其体,随蓝之风不能动衣,其傍众生皆得获安。是故言曰如来之身无有缺漏。
「又,族姓子!如来至真有所演辞未曾有短,智者、愚者不能得便求瑕阙者。所以者何?如来至真所言以时,演辞至诚如实无虚,应谊合法顺如律教,所言平等,言行相应,语无违失,应不应时。口所说者皆悦一切众生之心,无有复重,谊理美要成就庄严;口演一音悉应众生志性所念,各得闻知忻然解达。是故名曰如来至真言辞无短。
「又,族姓子!如来至真心之所念亦无误失,而令智者及与愚者求得便者心念法失。所以者何?如来常定无有不寂,怀众生类得其心本,除诸误失而为说法,是为如来十五诸业。」
佛于是颂曰:
佛复告族姓子:「如来至真无有麁教,所宣音响而令诸魔及与官属并外异学裸形露精殊別异术而得便者。如来无言亦无有声,离诸猗著。如来难说,一切众生咸皆启受不以有为,亦复不处在于无为。如来身行靡不究畅,口言无短。而今所行,人得其便,不与世诤。是故,如来无有音响,常顺空行。如来无我亦无所受,复无贪业离一切趣。是故,如来无有诤讼。
「设无音响,因此蠲除众生音响而为说法,是为如来十六之业。」
佛于是颂曰:
佛复告族姓子:「如来常念未曾忽忘,亦无愦乱,意不迷慌而违远法也;如来常定,为一切智诸通之慧,则以脱门定意正受。以无能忘,普见一切众生心行之所住处,观察其本,便以应谊而为说法,不违法谊,辩才开明,随顺无逆。其不忘者,去来今慧无所罣碍,咸见三世。因其己身,自以其心未曾忽忘,慈愍十方一切众生亦复如是,慇懃念济而为说法,是为如来第十七业。」
佛于是颂曰:
佛复告族姓子:「如来至真心常静然,无有不定,坐起、行步、卧寐、饮食。言辞寂然,常以一心。如来至真三昧微妙,所度无极越乎彼岸,禅思一心初无阴蔽,普察众生诸有形类行定者、不定者;永无敢睹察如来思惟念所见心也,除其如来神圣所建,作其威灵乃能见耳。
「设如大圣常定一心,三昧亦然,不可上下为人说法、不复观察。所以者何?常见一切众生心故。
「佛之圣慧巍巍如是——不可攀逮,玄如虚空,无有表里,靡不通达——是为如来第十八业。」
佛于是颂曰:
大哀经卷第五
校注
【经文资讯】《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13 册 No. 398 大哀经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1-12-16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大正新修大藏经》所编辑
【原始资料】萧镇国大德提供,维习安大德提供之高丽藏 CD 经文,维习安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毛佩君、廖予安、廖予慈大德提供新式标点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