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道地经卷第四

劝悦品第二十

承慧得度众  道成清为流
其智常饮此  服以法甘露
厥水而无尽  犹穿漏不断
愿归智慧种  道德已具足
其以羸弱者  承学意自达
造度定意使  立志法禅思
其佛天中天  行权善方便
现无量智慧  身心归稽首

假使修行發羸弱心心自念言「我得善利乎八难得闲居自在吾已逮遇一切智师而有归命其法无欲众僧具成吾已梵行种道而有成者或向道者众人堕邪我顺正道余人行反吾从等行吾不久为法王子天上人间难戒德香不匿其功德得不恼热尔乃安隐服解脱味日当饱满获救济安度于恶路无有恐惧乘于寂观入八道行到无恐难趣泥洹城」以是自劝遵奉精勤于是颂曰

修行设羸弱  常侥遇法利
吾得归世尊  正法及众僧
方便欢喜心  以劝羸弱意
常专思遵奉  是谓为修行
初学及道成  人杂如丛树
以离于邪径  便立在正路
戒德以为香  譬如林树
忽然而解脱  得道则普现
而从佛生经法树  因众要钞如采华
正法须臾有懈怠  欲令自勉故说是

修行道地经行空品第二十一

各自名人物  悉知其本号
众生微苦  如莲花根丝
以审谛观故  无有吾我想
上不计身  愿礼无著尊
其光照于世  如炬明冥室
厥心之所睹  一切无固要
我归命彼觉  其心行平等
察诸天及人  普见如空

设修行者有吾我想而不入空则自克责「吾衰无利用心罣碍不顺空慧乐吾我想」忧戚自勉诱心至空诫其志诱之向因至本无三界皆空万物无常有是计者谏进其心令不放逸于是颂曰

其不解空有我想  志则动起如树摇
劝诱厥心向空无  不久当获至本净

譬如国王而有俳儿其俳母终持服在家王欲闻说使人召之王欲相见俳自念言「吾有亲老适见背弃今王严急若不往者当夺我命或见诛罚母虽寿终无他基业宜当应之不违尊命阳作俳戏得王欢心强自伏意制于哀戚不复念母则自庄严和悦被服便往奉外阳嘲说令王欢喜退自思念遭于母丧心中悲戚如火烧草呜呼痛哉何忍当笑适罹重丧窃畏国王即制哀心如水浇火遂复俳戏稍忘诸忧戏笑益盛令王踊跃其修行者亦当如是诱进道心使解空无除吾我想因是习行遂入真空于是颂曰

譬如王有俳  身遭重忧丧
阳笑除忧戚  心遂欢喜悦
修行亦如是  稍诱心向空
耀近慧明  志定不动转

是故行者当顺空教设诫其心或中乱者起吾我想则自思惟「譬如有人合集草木以用作欲渡广河其水急暴漂而坏栰吾诱进心从来积日勤苦叵言乱志卒起违其专精有吾我想」于是颂曰

譬如合集草木  山川江河漂之坏
爱欲之河急如是  意念于寂则向空

「譬如夏月热燋草木得霖雨时便复茂生五谷丰盛吾思惟空则无吾我设不思惟便兴身想」于是颂曰

譬如于彼霖雨时  诸枯草木悉茂生
设使修行思惟空  则捐吾我无想念

修行自念「吾所以坐欲求灭度实事叵设有我者可方求之我本空无有吾我今欲分別身之本无我何所是宁有身乎」于是颂曰

其处我想解乃觉  常谛观之为本无
设使随俗不自了  若如冥中追于盲

其修行者退自思惟「有身成我衣食供养有余与他是为吾我计本悉空假使有难先自将护然后救他若舍身已复有余患则当追护人一切贪皆由身兴无复他是故知之身为吾我」于是颂曰

诸贪财色皆为身  设有恐难先自护
永不顾人唯慕己  是故俗人为吾我

修行自念「当观身本六事合成何谓为六一曰地二曰水三曰火四曰风五曰空六曰神」何谓为地地有二事内地外地于是颂曰

地水火风空  魂神合为六
身六外亦六  佛以圣智演

何谓身地身中坚者发毛爪齿垢浊骨肉皮革筋连五脏肠胃屎秽不净诸所坚者是谓身地于是颂曰

人身积之若干  发毛爪齿骨皮肉
及余体中诸所坚  是则谓为内身地

彼修行者便自念言「吾观内地是我身不神为著之与内合乎身合为异吾我別乎」当观剃头下须发时著于目前一一分发百反心察何所吾我设一毛我安置余者若毛悉是斯亦非应为若干身又除须发从小至长亦难计量若持著火烧其发时便当亡发从四生一曰因缘二曰尘劳三曰爱欲四曰饮食计是非身则无吾我须发众缘合我适有一发堕地设投于火若捐在厕以足蹈之于身无患在于头上亦无所益以是观之在头在地等而无异于是颂曰

头上虽多发  增减亦无异
设除及与在  亦不以为忧
谛观察是已  则无有吾我
是故分別了  各各无有身

假使彼发为吾我者如截葱薤后则复生以是计之当复有我所以者何其葱薤者自毁自生一切皆空非吾无我假使须发与神合者如水乳合犹尚可別设使须发有吾我者初在胎中受形识时都无发毛尔时吾我为在何许后因缘生以是知之发无吾我发生不生若除若在计无有身以是观之草苗及发一无有异于是颂曰

假使须发有吾我  便当可见如葱薤
犹刍草剉斩之  观体与草等无异

其修行者思惟如是「本无有吾今不见我」晓了若斯不怀狐疑如发无我一切亦然发毛爪齿骨肉皮肤悉无所属谛观如是地无吾我我不在地于是颂曰

身发种类无吾我  分別体内百千段
于中求之无有身  譬如入水而求火

其修行者心自念言「吾求内地都无吾我当察外地傥有吾我依外地耶」何谓外地与身不连麁强坚固离于人身谓为土地山岩沙石瓦木之形𨱎石珊瑚虎魄车磲马瑙琉璃水精诸树草木苗稼谷物诸所积聚于是颂曰

山岩石瓦地树木  及余诸所有形类
其各离身众殖生  是则名曰外地种

其修行者观于外地则知内地无有吾我所以者何内地增减则有苦安尚无有身何况外地当有体耶设有破坏断截烧灭垦掘剥裂不觉苦痛宁可谓之有吾我乎故外内地皆无所属等而无异于是颂曰

譬如内地无吾我  何况在外而有者
以观无我等无异  省之同空而不別

何谓为水水为在我我为在水水有二事内水外水何谓内水身中诸软湿腻肪膏血脉髓脑涕泪涎唾肝胆小便之属身中诸湿是谓内水于是颂曰

肝胆诸血脉  及汗肪之属
涕泪诸小便  身中诸湿者
散体有柔  与神不相连
通流遍身中  是谓为内水

其修行者唾在前谛观视之以木举之我著此乎假使依是日日流出弃捐灭没将定在外不计是我亦不护之假使木擎有吾我者盛著器中以何名之如是观者谛知无身所以者何计于形体无有若干以此之比水种众多水则无我内外亦尔于是颂曰

假使我如水  水消我则灭
如身水稍长  我者亦应尔
如弃体中水  不贪计是身
谛观如是者  则无有吾我

其修行者复更省察已见内水无有吾我当观外水为有我耶我依水乎何谓外水不在己者根味茎味枝叶花实之味醍醐麻油雾露浴池井泉沟渠涝水江河大海地下诸水是谓外水于是颂曰

地上诸可名水者  及余众药根茎味
与身各別不相连  是则谓之为外水

其修行者谛观外水分別如是而身中水尚无吾我有所增减令身苦痛何况外水而有身乎设有取者于己无损若有与者于身无益以是观之此内外水等而无异所以者何俱无所有于是颂曰

身中诸水无吾我  设有苦乐及增减
如是外水岂有身  苦乐增减而无患

今当观察诸火种火有我耶我著火乎何谓为火火有二事内火外火何谓内火身中温暖诸热烦满其存命识消饮食者身中诸温此为内火于是颂曰

身中诸煖消饮食  温和存命诸热
是则体分及日光  斯谓名之为内火

其修行者当作等观身中诸温或热著头或在手足脊脇如是观者各各有异计人身一不应有我谛视如是则无所属是为内火于是颂曰

分別计人身  心察火无我
所处若干种  各各不见我

其修行者便自思惟「吾求内火则无有身观外火为有我乎我依火耶」何谓外火与身不连谓火及炎温热之属日月星宿所出光明诸天神宫地岸山岩凿石之火衣服珍琦金银铜铁珠玑璎珞及诸五谷树木药草醍醐麻油诸所有热是谓外火于是颂曰

日月炎火及星宿  下地诸石光热者
及余一切诸温暖  是则名曰为外火

其修行者思惟外火所睹如是则知外火不可称数火有二事有所烧煮火在草木不焚草木所处各异设外火中有吾我者则不別异以故知之外火无身亦不在彼内火外火俱而无异所以者何等归于空于是颂曰

所以有此火  唯烧热炊熟
山岩诸石子  所积聚如是
各各所在异  炽然不一时
外火为若  是故知无我

今当观察诸所风气为有我我在风耶何谓为风风有二事内风外风何谓内风身所受气上下往来横起脇间腰风通诸百脉骨间之风掣缩其筋力风急暴诸风兴作动發则断人命此谓内风于是颂曰

载身诸风犹机关  其断人命众风
喘息动摇掣缩体  是则名曰为内风

其修行者当作是观「此内诸风皆因饮食不时节起及余因缘风不虚發风若干种步步之中各各起灭于彼求我而不可得以是言之求于内风而无吾我」于是颂曰

人身动风及住风  计若干种从缘起
此各殊异非有我  是故内风而无

其修行者心自念言「今求内风则无有我当复察外」何谓外风不与身连东西南北暴急乱风飘风冷热多少微风兴云之风旋岚动风成败天地及持水风是谓外风于是颂曰

四方诸风及寒热  旋岚之风亦成败
持云尘清并飘风  是则名曰为外风

其修行者观风如是则自念言「外风不同或大或小或时中适或时盛热持扇自扇若有尘土而拂拭之急疾飘风逝惊人旋岚之风立在虚空天地坏时拔须弥山两两相搏皆令破坏举下令上飘高使堕相𢴤碎坏皆使如尘计身有一无有大小外风既多又复大小观内外风等无差特所以者何俱无所属」于是颂曰

若使执扇除汗暑  人身中风及旋岚
虚空众风亦无我  是则名曰为外风

其修行者皆能分別了此四大虽尔未舍不解身空所在作为辄计有身亦言有吾以观本无计内四种及外四种俱等无异识则为猗内亦无所猗所以者何其心意识而不在内识亦不与身四大相连于是颂曰

当观察此四种分  其无慧者常怀疑
色痛行识不连内  安当相著外四种

其修行者假使狐疑当观本原能解其则知如审譬如种树而生果实非是本子亦不离本一切如是因获四大如有五阴则在胞胎成心精神形如浊酪则生息肉稍稍而成小儿之身从少小身便至中年是若干种本从胎起既成就身非初合身亦不离初始从胎精稍稍成形中年精神所处大种之变渐渐日长以观本无则无有我等无差特四种法尔精神所处渐渐成其无精神亦转长大于是颂曰

内由心生实  如树从子出
心如树因果  外种亦如是
其身法亦然  因心念众想
厥外种无意  安能有众想

譬如外种或有出金后有工师或出铜铁或出铅锡或出银者或出𨱎石车磲马瑙琉璃水精珊瑚虎魄金刚金精众宝其于外种出如是辈琦𪻺珍异计身内种胎中始生若二肉抟名为眼相其目中光有所见者名曰为目中黑瞳因于内睛得见外形内外相迎然后为识识何所兴谓痛若如从目生痛意亦复如是内外诸种等亦无异从内诸种心痛本从内起不由于外于是颂曰

护于外种  用出金银故
内种亦如是  二肉抟成眼
从眼根睹色  因色而成识
由心起众想  内自在号识

其修行者傥有是疑所谓内种颇有踰者所谓内中之内自觉言「朦瞑之人不闻不了其心反耶入于贡高所见身者则是吾所我为有体我或在内观他人身亦如是也所睹如斯不能起踰佛解人身四大五阴及诸衰入因号之身我所他人计此内外凡俗言耳如俗所言吾欲从之设不从者傥有诤讼学道之人未曾计形」于是颂曰

我宁有胜乎  能超内我
愚𫘤亦如是  无慧随邪见
言语有增减  凡俗所说耳
智慧除如是  分別无特异

其修行者见知了了成清净慧设使内种是我所者常得自在当制诃之进退由人所以知之无我者何不得自在戚于衰老须发自白爪长齿落面皱皮缓颜色丑变筋脉为缓肉损伤骨风寒热至相错不和脓血浊乱计外四大亦复如是或有掘地山崩谷坏风或增或损用不自在是故无身由此知之内外诸种无吾非我于是颂曰

生老病死至  犹尚不自在
外地亦如  崩掘常增减
内众事成身  外种亦若干
如实正谛观  则知无吾我

修行自念「我心云何」从久远来四大悉空反谓我所譬如夏热清净无云游于旷泽遥见野马当时地热如散炭火既无有水木皆枯及若沙地日中炎盛或有贾客失众伴辈独在后行上无伞盖足下无履体面汗出唇口燋乾热炙身张口吐舌劣极甚渴四顾望视其心迷遥见野马意为是水谓为不远似如水波其边生树若干种类鸳鸯皆游其中「我当至彼自投坑底复出除身垢热及诸剧渴疲极得解」尔时彼人念是已后尽力驰走趣于野马身劣益渴遂更困顿乏心乱即复思惟「我谓水近走行有里永不知至此为云何本之所见实是何水自惑乎」遂复进前日转晚暮时向欲凉不见野马无有此水即觉之「是热盛炎之所作耳吾用渴极遥见野马反谓是水」于是颂曰

遥见日盛炎  谓是流水波
以渴困极故  意想呼是河
暮遂向凉  更谛察视之
乃知是野马  吾惑谓为水

修行自念「吾本亦然渴于情欲追之不息著终始爱还自燋然守疑想痴网所盖野马见惑吾从久远唐有是心贪著于我谓是吾所今已觉了所睹审谛身所想见斯已除矣」今睹六分无有吾我观一毛发永不见况于体中毛孔诸物解身一毛有若干说况当讲论一切地乎于是颂曰

观其身谓有我  愚渴见炎亦如是
知此六分非我所  有是心者合德

其修行者当复思惟「愚者不明發心生想是吾斯我」彼意所念众想邪行初起谓念后起谓行思是然后心中风动令口發言倚四大身计吾有我是事皆空无吾无我唯是阴种诸入之根是故有身因号名人男子丈夫萌类视息载齿之种志从内动因风有声令舌而言譬如大水高山流下其震动畅逸行者闻之亦如深山之呼者即应人舌有言本从心起亦犹如是于是颂曰

依倚诸种想众法  本从邪思起意念
因长成身有言说  出若干义如山川

其修行者当复自念「是四种身无吾无我转相增害」譬如有人财富无数而有四怨四怨念言「此人大富财宝不呰田地舍宅器物无量奴婢仆使无所乏少宗室亲友皆亦炽盛吾等既贫复无力势我辈不能得报此怨当以方便屈危斯人当以何因成其方计常亲近之乃可报怨」尔时四怨诈往归命各自说言「我等为君趋走给使以当奴客所欲作为愿见告勅」其人即受悉亲信之令在左右四怨恭肃晚卧早起悚栗叉手诸可重作皆先为之不避剧难尔时富者见彼四怨恭敬顺从清净言和卑下其意甚爱之谓此四人「是吾亲亲踰卿者」所在坐席辄叹说之「是吾亲友亦如兄弟子孙无异是辈所有可作为吾终不违」有是教已食饮同器出入參于是颂曰

亲近无数便  除慢不逆命
卑下如家客  顺意令欢喜
怨安能行此  是等为本讐
在世有嫌结  依之如亲友

尔时富者亲是四怨心未曾踈然后有缘与斯四人从其本城欲到异县自共窃议「此人长夜是我重讐今者在此堕吾手中既在旷野无有人民此间前后所伤非一也今斯道路离城玄隔去县亦远前后无人边无候望亦无放牧取薪草人射猎之者也今正日中猛兽尚息况人当行垂可危」于时四怨捉富者发抴之著地骑其胸上各陈本罪一怨言曰「某时杀我父」第二人言「卿杀我兄第三人言「汝杀我子」第四人言「汝杀我孙今得卿便段段相解截其头解解斩之自省本心曾所作不皆思惟之今汝亡命至阎罗狱」尔时富者尔乃觉耳「是我怨家反谓亲亲初来附吾吾爱信之食饮好乐不为悋惜视之如子吾所欲得悉著其前久欲害我我不觉耳今捉我头扑之在地陈吾万罪截吾耳鼻及手足指剥皮断舌今谛知卿是我仇怨」于是颂曰

其人相随  怨家像善友
口软心怀毒  如灰覆盛火
现信无所持  剥吾如屠羊
其人心乃觉  是怨非亲友

修行如是等观此义「吾本自谓地风四事属我今谛察之已为觉知是为怨家骨锁相连所以者何身水增减令發寒病有百一苦本从身出还自危己也若使身火复有动作则發热疾百一之患本从身出还复自危也风种若起则得风病百一之痛也地若动者众病皆兴是为四百四病俱起也是四大身皆是怨讐悉非我许诚可患厌明者捐弃未曾贪乐」于是颂曰

火本在于木  相揩还自然
四种亦如是  不和危其身
明人常谛观  省察其本原
是内四大空  此怨何为乐

其修行者自思惟念「吾观四种实非我所当观空种为何等类空者有身身为有空」何谓空种空有二事内空外空何谓内空身中诸空肠胃孔窍臭秽之属骨中诸空众脉𥆧动是辈名为内空也于是颂曰

如莲华诸  体空亦如斯
骨肉皮动𥆧  身内空无异

其修行者当作斯观「身中诸孔皆名曰空不从此空而起想念不与空合所以者何意从心起意意相续本从对生其意法者当自观心观他人心无亦空无所依以三达智察去今皆无所有若干方便省于内空永不见身是故内空而无吾我」于是颂曰

观于内种何所在  永不得我如毛尘
是故身空心意识  譬如冥影但有名

其修行者当作是观「已见内空悉无所有当复观外为何等类为有我依之耶」何谓外空不与身连无像色者而不可见不可获无有身形不可牵制不为四种之所覆盖因是虚空分別四大而依往反出入进退上下行来屈申举动下深上高风得周旋火起山崩日月星宿周匝围绕得因而行是为外空于是颂曰

不见其色像  能忍无罣
众人因往还  屈申及动作
众水所通流  日月风旋行
山崩若火起  是谓为外空

其修行者谛观如是「而身内空尚非吾所况复外空而云我乎」执心专精内外诸空等无有异所以者何有苦乐故也不可捉持无有想念已无心意无有苦乐不当计我于是颂曰

是身中诸空  计体了无我
何况于外空  当复计有
察于内外空  悉等无差异
以不与苦乐  离于诸想念

今当观察心神之种心有我我依心神耶何谓心神心神在内不在外心依内种得见外种而起因缘神有六界心之识也彼修行者当作是知目因色明犹空随心以是之故便有眼识于是颂曰

因内诸种大  及外众四分
如两木相钻  火出识如斯
耳鼻身口意  分別成六事
色为罪福主  是名曰诸识

其眼识者不在目里不在外色色不与眼而合同也亦不离眼从外因色内而应之缘是名识于是颂曰

譬如取火燧  破之为百分
而都不见火  观火不离木
其诸识之种  计之亦若斯
因六情有识  察之不可

譬如有王上在高楼与群臣百僚俱会为王时在于山居为仙人子群臣迎之立为国王未曾听乐闻鼓箜篌琴瑟之声其音甚悲柔和雅妙得未曾有顾谓群臣「是何等声其音殊好」于是颂曰

如仙人王在闲居  来在人间闻琴声
其王尔时问群臣  「是何音声殊乃尔

群臣白王「大王未曾闻此音耶」于是颂曰

群臣报王曰  「王未曾闻
如王见试者  臣不宣恶言

王告群臣言「吾身本学久居雪山为仙人子其处闲居与此差別以故不闻」于是颂曰

王以本末为臣说  止在闲居法为乐
游于独处故不知  不能分別此音声

尔时傍臣前启王「大王欲知是名曰琴」于是颂曰

王未曾闻此  不解音所出
臣言人中尊  是者名曰琴

王告傍臣「便取琴来吾观之何类」即受勅命则持琴来王告之曰「吾不用是取其声来」傍臣报曰「是名曰琴当兴方便动作功夫乃有声耳何缘举声以示王乎」于是颂曰

其王有所问  群臣寻答曰
「其声不可获  无有自然音

王问群臣「兴何功夫而令有声」群臣白王「此名曰琴工师作成既用燥材加以筋缠以作成竟复试厥音令不大小使其平正」于是颂曰

治用燥材作斯琴  覆以薄板使内空
复著好弦调其音  然后尔乃声悲和

臣启王曰「鼓琴当工巧节相和不急不缓不迟不疾知音时节解声麁细高下得所又既晓赋叹咏之声不失节习于鼓音八音九韶十八之品品有异调其弦之变三十有九」于是颂曰

其音而悲和  宣畅声逸殊
四部声柔软  能歌皆通利
晓了诗赋咏  若如天伎乐
得如是人者  鼓琴乃清和

群臣白王「如斯师者调琴弦声尔乃悲快如向者王之所闻声已灭尽矣不可复得设人四方追逐其音求之所在而不可获」王谓群臣「所谓琴者无益于世无有要矣是谓为琴令无数人放逸不顺为是见欺迷惑于人取是琴去破令百分弃捐于野」于是颂曰

若干功夫成其音  是为虚妄迷惑俗
假使无鼓声不出  烦劳甚多用是为

其修行者作是思惟「譬如彼琴兴若干功尔乃成声眼亦如是无风寒热其精明彻心不他念因外明所睹色者无有远近色无细微亦不覆盖识非一种因是之缘便有眼识」于是颂曰

如琴若干而得成  声从耳闻心乐之
无有众病目睛明  设无他念名眼识

所从因缘起眼识者其缘所合无常非我之物因从眼识而致此患设有人言「有常乐命是我所者」是不可得此为虚言安可自云「眼识我所」以是知之身无眼识也眼识无常诸所想亦复如是审谛观者知其根本一切诸法皆非我所譬如御车摘取芭蕉之树一叶谓之为坚在手即微次第擿取至其根株无一坚固亦不有要安能令刚也修行如是从初發意时观其毛发「为是我所为在他所」审观如是察其发头一切地种并及精神视察无身

如吾曾闻「日入夜冥有人独行而无有月光遂至中遥察见树谓之为贼如欲拔刀张弓执戟危我不疑心怀恐怖不敢复前举足移动志甚愁戚恼不可言天转向晓星宿遂没日光欲出尔乃觉知非贼是树」其修行者当作是观「我自往昔愚痴所盖谓有吾身及头手足脇脊胸腹诸所合聚行步进止坐起言语所可作为稍稍自致学问晓道智慧聪明愚痴之冥遂为浅薄尔乃解了无有吾我骨锁相连皮革裹缠因心意风行步进止卧起语言有所作为」于是颂曰

有人冥行路  望见树谓贼
愚人亦如是  见身计有我
明无吾我人  积众事成体
骨锁诸孔流  因心神动风

吾曾闻之「昔有一国年少辈游在江边而相娱乐以沙起城或作屋室谓是我所各各自护分別所为令不差错作之已竟中有一子即以足触坏他沙城主大嗔恚牵其头发以拳打之举声大叫『某坏我城仁等愿来助我治罪』众人应声悉往佐助而挝治之足蹈其身『汝何以故坏他人所作』其辈复言『汝破他城当还复之』共相谓曰『宁见此人坏他城不其有効者治罪如是』各自在城而戏欣笑勿复相犯」于是颂曰

小儿作沙城  触之皆破坏
戏笑而作之  谓为是我所
各各自怀心  是吾城屋界
而已娱乐中  如王处国宫

「尔时小儿娱乐沙城谓是我所将护爱之不令人触日遂向冥各欲还其心不恋不顾沙城各以手足蹋坏之去而归其家」于是颂曰

小儿积沙以为城  在中娱乐尽黄昏
日适向冥不恋慕  即舍其城归还家

其修行者当作是观「吾未解道计有吾我恩爱之著普护身色老病将至无常对忽尽灭矣今适舍色心无所乐以智慧法分別散坏四大五阴今已解了诸入之衰皆非我所如今五阴非身所有过去当来现在亦然」其观生死以如是者便能具足得至脱门欲求空者顺行若斯于是颂曰

其有习欲者  不舍恩爱著
普自将护身  如人奉敬亲
若离于情欲  如月蚀光伏
知身如沙城  不复计吾我

其修行者见三界空不复愿乐有所向生何谓无愿而向脱门所有境界婬怒痴垢假使起者制而不随是谓无愿而向脱门想如是已了是者谓三脱门其修行者所以专精唯欲解空于是颂曰

三界不见我  所睹皆为空
安能复求生  一切不退还
设心常思念  无想无愿空
如在战鬪中  降伏除怨贼
观五阴本无  依倚在人
过去及当来  现在亦如是
积聚勤苦身  一切悉败坏
明者观五阴  如水之泡沫
若得无想愿  睹三界皆空
致三脱安隐  悉度众苦恼
见吉祥不远  如掌中观文
是谓为沙门  无有终始患
省察觉佛诸经法  为求解脱永安隐
义深广演说总哀  令行者解多讲空

修行道地经卷第


校注

西晋译【大】〔-〕【圣】 前页不分卷【宋】【元】【明】【宫】 得度众【大】德度泉【宋】【元】【明】【宫】 服【大】脱【宋】【元】【明】【宫】 穿【大】穷【宋】【元】【明】【宫】 已【大】*以【宋】【元】【明】【宫】* 使【大】便【宋】【元】【明】【宫】【圣】 乎【大】于【宋】【元】【明】【宫】 居【大】〔-〕【宋】【元】【明】【宫】 逮【大】还【宋】【元】【明】 有【大】身【宋】【元】【明】【宫】 而【大】〔-〕【宋】【元】【明】【宫】 吾【大】我【宋】【元】【明】【宫】 难【大】叹【宋】【元】【明】【宫】 恼热【大】热恼【宋】【元】【明】【宫】 恶路【大】恶露【圣】 到【大】致【宋】【元】【明】【宫】 精勤【大】精进【宋】【元】【明】【宫】 道成【大】成道【宋】【元】【明】【宫】 熏【大】种【圣】动【宫】 得【大】德【圣】 众【大】般【宫】 钞【大】抄【圣】 勉【大】*免【圣】* 卷第四终【宋】【元】【明】【宫】 修行道地经【大】*〔-〕【宋】【元】【明】【宫】【圣】*卷第五首【宋】【元】【明】【宫】 众生【大】来主【元】 上【大】常【宋】【元】【明】【宫】 炬【大】灯【圣】 无【大】人【宋】【元】【明】【宫】 用【大】利【宫】 诫【大】试【宋】【元】【明】【圣】 诱【大】恒【宫】恤【圣】 之【大】定【宋】【元】【明】【宫】【圣】 劝诱【大】劝进【宋】【元】【明】【宫】 本【大】于【宫】 阳【大】*佯【宋】*【元】*【明】* 现【大】觐【圣】 适罹【大】适罚【宫】这罗【圣】 当【大】复【圣】 耀【大】燿【圣】 诫【大】试【宋】【元】【明】 栰【大】*筏【元】【明】* 栰【大】筏【宋】【元】【明】【宫】【圣】 爱欲【大】爱乐【宫】 热【大】暑【宋】【元】【明】【宫】 求【大】失【宋】【元】【明】【宫】【圣】 方【大】放【圣】 我【大】然【宋】【元】【明】【宫】 由【大】*犹【宋】【元】【明】【宫】【圣】* 讨【大】计【宋】【元】【明】【宫】【圣】 种【大】瑕【宫】 一【大】二【宫】 须【大】〔-〕【圣】 便当【大】当便【元】【明】 须【大】〔-〕【宋】【元】【明】【宫】 适【大】*这【圣】* 堕【大】堕在【宋】【元】【明】【宫】 薤【CB】【碛乙-CB】【宋】【元】【明】【宫】*蕜【大】* 当【大】是【宋】【元】【明】【宫】 犹【大】由【宋】【元】【明】【宫】 剉【大】茎【宫】【圣】 不怀【大】一坏【宋】【元】【明】【宫】 内【大】肉【宋】【元】【明】【宫】 虎魄车磲马瑙【大】虎珀车𤦲玛瑙【宋】【宫】琥珀𤥭璖玛瑙【元】琥珀砗磲码碯【明】虎珀砗磲码碯【圣】 余诸【大】诸余【圣】 苦安【大】苦毒【宋】【元】【明】【宫】 剥【大】割【宋】【元】【明】【宫】 是【大】〔-〕【圣】 软【大】濡【圣】 唾【大】泪【元】【明】 将定【大】杇之【宋】【元】【明】打之【宫】捉之【圣】 在外【大】在水【宫】 盛【大】成【圣】 稍【大】消【明】 已【大】*以【宋】【元】【明】【圣】*省【宫】 水【大】*外【宋】【元】【明】【宫】* 为有我耶【CB】【丽-CB】无有我耶【大】为有水耶【宫】 何【大】何谓外乎何【宫】 醍醐【大】下同𮠺醐【圣】下同 浆【大】酱【宋】【元】【明】【宫】 可【大】河【宫】 者【大】著【宋】【元】【明】 背【大】背也【宋】【元】【明】【宫】【圣】 观【大】视【圣】 火【大】光【宋】【元】【明】【宫】 斯【大】此【宋】【元】【明】【宫】 耶【大】乎【宋】【元】【明】【宫】 力【大】刀【宫】【圣】 载【大】戴【宋】【元】【明】【宫】 动【大】种【圣】 虚【大】空【宋】【元】【明】【宫】 身【大】我【宋】【元】【明】【宫】 旋岚【大】*随蓝【宋】【元】【明】【宫】【圣】* 飘【大】*漂【宫】* 逝惊【大】断擎【宋】【元】【明】【宫】逝擎【圣】 破【大】碎【宋】【元】【明】【宫】【圣】 相𢴤碎坏【大】相搪碎败【宋】【元】【明】相𢴤碎败【宫】 执【大】热【宋】【元】【明】【宫】 汗【大】于【圣】 外【大】水【宫】 相【大】想【宋】【元】【明】【宫】【圣】 原【大】*无【宋】【元】【明】【宫】【圣】* 根【大】相【宋】【元】【明】 树【大】种【圣】 酪【大】酷【圣】 于【大】于【宋】【元】【明】【宫】 中【大】十【宫】 大【大】〔-〕【宋】【元】【明】【宫】【圣】 变【大】处【圣】 躯【大】体【宋】【元】【明】【宫】 英【大】玉【宋】【元】【明】 如【大】于如【宋】【元】【明】【宫】 搏【大】抟【宋】【元】【明】【宫】揣【圣】下同 睛【大】*精【宋】【元】【明】【宫】【圣】* 瞳【大】童【圣】 耳鼻口意【大】耳鼻身口意【宋】【元】【明】【宫】取鼻身口意【圣】 护【大】诸【明】【宫】 根【大】想【宋】【元】【明】【宫】 自【大】有【明】 耶【大】邪【明】【圣】 吾所我【大】吾我所【宋】【元】【明】 起【大】超【宋】【元】【明】【宫】 佛【大】弗【宋】【元】【明】【宫】【圣】 耶【大】邪【圣】 如是【大】是如【宋】【元】【明】【宫】 丑【大】酸【宫】 脓【大】体【宋】【元】【明】【宫】【圣】 此【大】是【宋】【元】【明】【宫】 木【大】〔-〕【圣】 伞盖【大】散盖【圣】 体【大】躯【宋】【元】【明】【宫】【圣】 惑【大】下同或【圣】下同 意【大】忆【圣】 坑【大】沈【宋】【元】【明】【宫】 身【大】身中【宋】【元】【明】【宫】 乏【大】促【圣】 有里【大】数里【宋】【元】【明】 永【大】水【明】 何水【大】河水【宋】【元】【明】【宫】 自【大】目【圣】 即【大】既【宋】【元】【明】【宫】 暮【大】晏【宫】【圣】 守【大】为【宋】【元】【明】【宫】【圣】 有【大】有也【宋】【元】【明】【宫】【圣】 孔【大】中【宋】【元】【明】【宫】 讲论【大】论讲【宫】【圣】 观【大】睹【宋】【元】【明】【宫】【圣】 有【大】是【宋】【元】【明】【宫】 诸【大】谓【宋】【元】【明】【宫】【圣】 合【大】令【宫】 倚【大】下同猗【宋】【宫】【圣】下同 种【大】起【宫】 载【大】戴【宫】【圣】 动【大】〔-〕【宫】【圣】 向【大】响【宋】【元】【明】【宫】 增【大】憎【宋】【元】【明】【宫】【圣】 使【大】从【宋】【元】【明】【宫】【圣】 乏【大】复【圣】 此【大】四【圣】 方计【大】方便【宋】【元】【明】【宫】 趋【大】趣【宋】【元】【明】【宫】 以当【大】当如【宋】【元】【明】【宫】【圣】 悚【大】竦【宋】【元】【明】【宫】 心意【大】意心【宋】【元】【明】【宫】【圣】 亲亲【大】*亲友【宋】*【元】*【明】* 踰【大】喻【宋】【元】【宫】 兴【大】与【圣】 乘【大】承【宋】【元】【明】參【宫】 便【大】使【明】【宫】 玄隔【大】悬旷【宋】【元】【明】【宫】玄旷【圣】 猛兽【大】禽兽【宋】【元】【明】【宫】【圣】 垂【大】甚【宋】【元】【明】【宫】【圣】 抴【CB】【丽-CB】枻【大】扑【宋】【元】【明】【宫】 第【大】弟【圣】 截【大】断【宋】【元】【明】【宫】 阎罗狱【大】阎罗王狱【宋】【元】【明】【宫】 我【大】但【宋】【元】【明】【宫】我但【圣】 来【大】交【宋】【元】【明】【宫】【圣】 心【大】尔【宋】【元】【明】【宫】【圣】 锁【大】琐【宋】【元】【宫】【圣】 热疾【大】热病【圣】 本【大】本来【圣】 痛【大】病【宋】【元】【明】【宫】 曾【大】甞【宋】【元】【明】【宫】 揩【大】概【宋】【元】【明】【宫】【圣】 𥆧【大】润【宋】【元】【明】【宫】 名【大】名曰【宋】【元】【明】【宫】 孔【大】空【圣】 斯【大】是【宋】【元】【明】【宫】 无亦空【大】亦空无【明】【宫】 倚【大】*猗【圣】* 我【大】见【宋】【元】【明】【宫】 空【大】孔【宫】【圣】 我【大】我乎【宋】【元】【明】【宫】【圣】 不【大】弗【宋】【元】【明】【宫】【圣】 碍【大】阂【圣】 通【大】逼【宫】 旋【大】游【宋】【元】【明】【宫】【圣】 有【大】〔-〕【宋】【元】【明】【宫】 诸【大】之【宫】【圣】 所【大】耶【宋】【元】【明】【宫】 差异【大】差別【宋】【元】【明】 与【大】兴【宫】【圣】 因内【大】目因【宫】 种大【大】大种【宋】【元】【明】【宫】 外【大】目外【宋】【元】【明】【宫】 分【大】別【宋】【元】【明】【宫】【圣】 为【大】臣【宋】【元】 殊【大】*姝【圣】* 耶【大】此【宋】【元】【明】【宫】 群【大】〔-〕【宫】【圣】 止【大】小【宫】 傍【大】*旁【圣】* 言【大】曰【宋】【元】【明】【宫】【圣】 曰【大】为【圣】 则【大】即【宋】【元】【明】【宫】 声【大】音【宋】【元】【明】【宫】【圣】 寻【大】皆【宋】【元】【明】【宫】 巧【大】挠【宋】【元】【明】 得【大】〔-〕【宫】【圣】 又【大】〔-〕【宋】【元】【明】入【宫】【圣】 咏叹咏之【大】诔叹诔之【宋】【元】诔叹咏之【明】诗叹咏之【圣】 不【大】可【圣】 三【大】四【宋】【元】【明】【宫】【圣】 畅声【大】声畅【宫】【圣】 声【大】鼓【宋】【元】【明】【宫】【圣】 斯【大】此【宋】【元】【明】【宫】 要【大】益【宫】【圣】 欺【大】斯【圣】 因【大】内【宫】 诸【大】识【宋】【元】【明】 发头【大】头发【宋】【元】【明】【宫】【圣】 有【大】〔-〕【宋】【元】【明】【宫】 半【大】夜【宋】【元】【明】【宫】 所可作为【大】所作【圣】 裹【大】里【宋】【元】 年少【大】少年【宋】【元】【明】【宫】 游【大】放【圣】 打【大】扠【圣】 大叫某【大】大噭其【宋】【元】【明】【宫】大噭某【圣】 我【大】吾【宋】【元】【明】【宫】 所作【大】城【宋】【元】【明】 効【大】校【圣】 归【大】家【宋】【元】【明】【宫】 为【大】作【宋】【元】【明】【宫】【圣】 归还【大】还归【宋】【元】【明】【宫】【圣】 普【大】并【宋】【元】【明】【宫】 到【大】来【宋】【元】【明】【宫】 色【大】也【宋】【元】【明】〔-〕【宫】 诸【大】〔-〕【圣】 生死【大】死生【宋】【元】【明】【宫】 蚀光伏【大】蚀光明【宋】【元】【明】【宫】食光服【圣】 有所向【大】而有所【宫】 想【大】*相【宋】【元】【明】【宫】【圣】* 伏除怨贼【大】伏除贼怨【宋】【元】【明】【宫】化除贼怨【圣】 身【大】中【宫】 泡【大】有【宋】【元】【明】【宫】 有【大】为【圣】 光明皇后愿文【圣】 四【大】五【宋】【元】【明】【宫】 〔-〕【大】(劝悦品第二十行空品第二十一)【圣】
[A1] 为【CB】【丽-CB】无【大】(cf. K29n0984_p1158a12)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修行道地经(卷4)
关闭
修行道地经(卷4)
关闭
修行道地经(卷4)
关闭

有缘道友,欢迎一起论道同修。同频共振,请扫描下面二维码加我为好友,我拉你进群。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