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道地经卷第

弟子三品修行品第二十八

巍巍佛德尊  威神不可量
道法随时化  度脱诸十方
睹见生死瑕  为现法桥梁
呰终始苦  嗟叹于泥洹
分別弟子快  而顺示厥行
稍稍而开导  乃至于大安

若有修行见终始患地狱之毒畜生之恼饿鬼之苦人中忧愦天上无常不可堪矣展转周旋譬如车轮恩爱之別怨咎集会愁恻之痛叵具说言从累劫来与父母违兄弟离阔妻子之乖涕泣流泪超于四海饮亲之乳踰于五江四渎之流或父哭子或子哭父或兄哭弟或弟哭兄或夫哭妻或妻哭夫颠倒上下不可经纪种勤苦根愚痴之元修行见然皆患厌之但欲免斯生死之病昼夜精进不舍道义求于无为自见宿命从无量劫往反生死设积身骨过须弥山其髓涂地可遍天下三千世界计死若周其血流堕多于古今天下普雨修行自察如是之厄千万劫说犹不可竟故弃舍家除发去须专精求道不慕世荣若如明者不贪尸形于是颂曰

修行见终始  地狱之苦恼
畜生饿鬼厄  天下世间別
生死之展转  譬如于车轮
父子兄弟乖  妻息子离戚
涕哭泪流下  超于四海水
饮亲之乳  踰于五江河
修行故舍家  专精为道法
不慕时俗荣  如明者舍毒

修行自念「我身或来不可称限不自觉知合会离別忧欝之痛譬如剧醉不可了之枉说趣语自为审谛恩爱之著譬如胶漆不能自济则行精进远俗近道」譬如有人远游他国贾作求利至彼未久兴大疾病死亡者众十不遗一死尸狼借臭处叵言既无良医又无好药可以疗之其人恐怖悔诣彼国设不来者不遭此难夙夜反侧愁不可言「设我病瘳一还本国无有还时」其人适遇得一大医饮药针炙疾稍稍愈气力强健即反本土与家相见自陈值厄困不可言令以后终不敢行不至彼土一衣一食何所求耶唯欲自宁安知余人也后念若闻彼土之名战栗惶懅不欲出舍而守其身弟子如是见五道苦生死无息夙夜专精坐禅念道得世尊教咨嗟泥洹毁呰终始是为良医饮之好药疾则除者谓佛法经去三毒也死尸狼借谓五阴六衰悔至其国者自惟念言「从累劫来周旋生死恩爱之著犹心多端不见苦谛道谛已得道证畏苦厌身早般泥洹不能还教固在然炽须佛世尊示本无一乃当进前得不退转进却自由」于是颂曰

譬如有人远行贾  至于彼国遭疾病
众人死亡十遗一  死尸狼借无藏者
心自悔恨至其国  吾何不遇值此殃
则得良医疗其疾  便还本土难复行
畏生死患亦如是  睹于五道周旋苦
自责本咎不觉道  终始辛苦甚忧恼
一心精进求泥洹  欲度世间诸怖惊
恶终始困犹死尸  专志而向无为城

修行恐畏「或当命尽不得度脱还归三涂难得拔出不当懈怠计有吾我如世凡人与三宝乖窈窈冥冥」譬如昔者有众贾人远行治生更历旷野无人之处行道疲极便眠睡卧亦不持时不严兵仗大贼卒至而无觉者不施弓矢为贼所害中有力者便走得脱饥困归家更复设计求强猛伴复顺故道行贾求利每冥息寐持时行夜严正弓箭贼见如是不敢前格知之难当便自退去窈窈冥冥者谓为痴网因痴致行而生识著名色六入更乐生老病死愁忧啼哭痛不可意行治生者谓修行也疲极卧寐者谓不晓了非常非身也无行夜者谓不思惟深经之义也兵仗不严者不遵大慈大悲之慧趣欲自救不念众生贼来见危者谓坐禅思不入空而为五阴六衰所堕四颠倒非常谓常苦谓有乐非身谓有身空谓有实命尽生天赐还世不离三涂也强者力走得脱归家者谓得罗汉也即求强伴更治生者谓至泥洹知罗汉限不至究竟见佛受教更發大意为菩萨也与众为伴相随行者谓六度无极诸等行也兵仗严正持时行夜者谓大慈大悲分別空行不著不断也退还者谓不起法忍无罣碍慧睹三界空不畏生死一切四魔皆为之伏也于是颂曰

修行恐命尽  或入三恶道
不复计吾我  归命于三宝
犹昔有贾人  远行求财利
睡眠而卧寐  为恶贼所害
中有强健者  尽力走得脱
归家说遭厄  今乃得安耳
已得罗汉道  乃自知为限
不能入生死  以泥洹为碍
更合强猛伴  严兵时行夜
贼见不敢前  便退归本土
在于无为界  知泥洹为限
则發菩萨意  行大慈大悲
分別深空行  不著无所断
周旋度生死  无有三界难

修行奉法入四等心无大慈悲譬如小龙能雨一县而不周遍虽为人民润不足言罗汉行道四等如是若如海龙普雨天下无所不润菩萨大人大慈大悲普及众生无所不济佛天中天见心如是便为现限莫踰泥洹稍稍进之至于大道知本迷惑喻有一人而有三子父少小养至令长大衣食医药未曾令乏父转年长气力衰微谓诸子言「汝辈不孝生长活汝使成为人吾既年老不欲供养报乳育恩反逼我身求财衣食何缘尔乎当告县官治杀汝等」子闻父教即怀恐怖归命于父「我辈兄弟愚痴所致不识义理不顾父母恩养之德爱重望深不自察非今闻严教即当奉命遵修孝道超凡他人夙夜匪懈无辱我先」时彼诸子各行治生入海采珍得诸七宝供给父母至孝巍巍唯念二亲不自顾身获大光珠名曰照明即往奉父父见明珠头白更黑齿落更生为大长者远近归仰是谓父慈子则为孝也为弟子行无有大慈父有三子者谓心识也养长子者谓婬愚痴著于三界也衣食之者谓五阴六衰十二因缘缚也子长续求供养者谓诸情欲不知厌足也父恐欲诣县官告者谓觉非常欲断六入子受其教奉行孝道者谓归命佛三子更孝顺者布施奉戒智慧之元也入海得七宝者至七觉意成罗汉道也遂至孝者知弟子限至泥洹界更發大意为菩萨道得照明珠父更少者现在定意见十方佛无所罣碍也于是颂曰

昔者有一人  而生有三子
养育令长大  故求父衣食
父告于三子  「吾又年老极
汝当供养父  既大索吾力
告言汝向官  榜笞以五毒
子闻父之命  则奉行孝道
入海求七宝  供奉于尊父
又得照明珠  父则更年少
三子心意识  情欲不知足
父诃更孝顺  谓施戒道慧
遵于七觉意  成罗汉泥洹
受佛大深教  更發菩萨心
道德甚巍巍  睹见十方佛
不碍四大身  犹空无所拘

譬如昔者而有一鼈从海出游至于岸边有一大狐追之欲危其命鼈觉狐来藏头四足覆于甲下狐住待之「设出头足我当抟食」鼈急不动狐极舍去鼈还诣于大神龙王其本末求为龙王身乃无所畏能制五阴不为魔娆得泥洹道得为龙者入菩萨道不畏四魔救济众生于是颂曰

如鼈缩头足  不畏罗汉然
得飞为龙神  菩萨亦如是

譬如有人远行求财涉于寒暑谓得大利或处遇贼亡失其业又有明人自于本土造方便计利入无量供给四方积功累德计无常行空非身观外万物成败之事或得禅定成罗汉道更从發意求为菩萨或有达者知四大空无有内外行大慈悲加哀十方虽有所度为无所度道无远近解慧为上得平等觉无去来今若如虚空于是颂曰

如人远贾作  弟子亦如是
积功观恶露  察万物非常
菩萨如明人  求利不远游
无生死泥洹  得成平等觉

其修行者恐畏生死恶三界难畏苦厌身不了本无趣欲越患不念众生譬如军坏诸羸劣人唯欲自救不济危厄有此心者佛则为说除三毒之恼泥洹为快离冥就明譬如导师将大贾人远涉道路于大旷野断无水草贾人呼嗟谓涂悠悠安能所至永为穷矣时彼导师聪明博学亦有道术于贾人心之所念厌患涉路则于中道化作一国城邑人民土地丰乐五谷平贱贾人大喜转共议言「一何快乎本谓弥久何时脱难到于人间适有此念便至此城当复何惧」时众贾人便住彼土快相娱乐饮食自恣从意休如欲厌之城郭则没不见国土贾人皆怪何故如此也导师答曰「卿等患厌谓道悬旷永无达矣吾故化城国土人民使得休息见汝厌之故则没之」佛言如是弟子之行畏终始苦谓生死恼惧三界患早欲灭度故为示之罗汉易得诱进使前度于生死而尽三垢得无为道自以为达成就具足临灭度时佛则住前现于大道「是未为通發无上正真之道也得无所从生法忍至一切智乃为达耳」譬如有国遭于三厄何等为三一曰盗贼二曰谷贵三曰疾病众人流散走到他国久后国安或有往还者或有恐怖三难之患永不可反佛言国者谓三界也遭三厄者谓三毒垢也舍诣他国谓罗汉也国安还者谓菩萨以得无所从生法忍一切深慧还入三世度一切也遭于三厄而不还者罗汉以得无为惧三难处而不能还度脱众生也于是颂曰

譬如众贾人  行于大旷野
疲极恐不达  导师化城郭
众人住休息  安止有日月
知其心厌已  便没不复现
佛世尊如是  见畏生死难
便为现无为  使度三界苦
临般泥洹时  为示大道化
逮无从生  广济于一切
又譬如大国  卒遭三厄患
各散诣他国  国安还不还
畏生死之难  是谓为弟子
还国不以恐  菩萨化十方
权慧方便化  皆令得其所
譬如大船师  往返无休息
佛世尊如是  法身来往
周旋于一切  如日光普现

修行道地经缘觉品第二十九

其从缘觉而不自了既發无上正真道不与善友而受真法专自反行假使奉教六度无极而皆有想欲得尊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威神尊重不了善权佛现色身反谓有身便堕缘觉如有男子欲见大海游到陂池及众江河于彼求宝而获水精小明月珠自以逮得金刚尊光从菩萨心而还退者不晓如来无出入法空而无形道无三世去今也而谓见空以为定矣而不了知适空之行适度三界不能进前上不及佛复踰弟子中道而止譬如有人欲见天帝而睹边王则谓是帝欲学正觉意有齐限不解深慧还堕缘觉亦如是也若有斯心佛便导示缘觉之法

譬如长者年又老极其子众多有大殿舍柱久故腐中心火兴诸子放逸淫于五乐不觉此父时念言「此舍久故柱心火然转恐柱摧坏殿镇之当奈之何」欲作方便诱化使出令免火难父则于外作诸伎乐使人呼诸子「各当赐汝象马车乘摩尼之珠」诸子遥闻伎乐之声又被父命悉驰出舍往诣父所父则各赐诸子宝车好乘等而不偏诸子白曰「向者尊父呼我等出各赐异珍今者何故所赐一等」长者告曰「吾殿久故柱中心腐而内生火吾恐柱摧镇杀汝等故作伎乐呼汝辈出吾心乃安皆是我子等爱念之故悉与之珍宝车乘」佛言其故殿舍谓三界也柱腐欲坏者谓三毒之患周旋生死柱内火然谓众想念也长者谓如来也诸子放逸谓著三界欲也作伎乐者谓佛说罪福呼诸子出各赐与者现三道教也诸子悉出父等与宝者为现大乘无有三道临灭度时乃了之耳于是颂曰

譬如有长者  诸子甚众多
五乐自迷惑  著于故殿舍
柱腐而欲坏  中心而生火
父恐殿舍崩  镇杀其诸子
因作众伎乐  出子等赏赐
佛世尊如是  从缘觉意成
临灭度之时  佛则往其前
为现一法教  大乘等无异

修行發意欲求大道不了本无著佛色身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人中之尊譬如有人闻四方帝号转轮王主四天下而有七宝诸子千人力皆勇猛城广且长东西四百有八十里南北二百八十里也中有大殿方四十里四宝床座人民炽盛五谷丰熟快乐无极伎乐之音有十二部夫人婇女八万四千诸国治王八万四千象马车乘其数亦然王有四德何谓四德长者梵志凡庶小民皆敬圣帝如子奉父王爱念之犹母哀子王所教化则受奉行远近归命如人仰天依地得活复有四德无寒无热初不饥渴生未曾病本祐所致其人闻之欲往见帝慕其圣教便發进行于道疲劳见一异道则顺入中睹一大城人民炽盛树木流水乐不可言谓是城郭为圣帝邦便止其又斯虽乐鬼神之处其人不觉也时有天王名曰休息即睹其人为解说之「此非圣帝处也是鬼神国也」转轮圣王威德巍巍尔乃欣然亲近奉从若有發意学菩萨道不了深义不分別空世间无佛出入闲居处于树下观察万物非常身不久立不解本无以得缘觉自以为成临般泥洹佛在前住为现大法深妙之教十二因缘本无有根也晓本末空无去大慈大悲不见三界无泥洹想乃成正真度脱一切也于是颂曰

譬如有人求圣王  及见一城谓是邦
诸小国王忆转轮  在中娱乐谓大通
休息天王往见之  则为解说此鬼土
非为大帝转轮王  尔乃惊怖自知非
便發往诣大帝邦  见威神德大巍巍
吾冥不解久迷惑  则奉圣王常侍从
欲学大道不了了  还堕缘觉亦如是
然后受佛深微行  乃至无上正真道
光光佛威德  其德济众生
等心加一切  除三毒之名
永脱生死苦  道因智慧成
清净如日光  彻照三界冥

修行道地经菩萨品第三十

其修行者因自思惟「人在生死譬如车轮反覆上下而不离地终始若斯往返之患不离三界皆是本痴不了本无谓有四大猗之为谛复如有人见师化幻而谓是人不知化成愚人如是贪著吾我计有身命不晓其体地」譬如有人远出欲游行诣他国素闻道难常怀惧心畏于盗贼四向望候遥见诸坞众石草木谓有大贼数千百骑当奈之何各走驰散不知所凑中有导师呼语众人「勿得便舍至剧难处而无水浆或值穷厄不济身命或困乏极尔乃来还往返既久加复疲劳悉失财物当何依怙裸匮饥冻反当求恃而从豪富归命举假且自安心共相率化遣人探候设无贼者径可进前假使有来坚志共战当令走坏所以者何一人欲死十人不当十人欲死百人不当百人欲死千人不当千人欲死万人不当万人欲死天下纵横」众人受教不复驰散皆住严待遣人探窃唯见草木瓦石之属永无盗贼众人忻欢尔乃进前皆谓导师天下无双智慧明达诚非世有举动进止辄从其命不敢违失菩萨大人修行如是为一切导解三界空一切如化五阴犹幻恶生死而灭其身开化十方为示正路嗟叹菩萨深远无侣周旋三界度脱生死弟子既小志常怀惧趣欲灭身不及一切又不究竟当复还退从發意始明人因此闻菩萨教皆發无上正真道意也于是颂曰

菩萨大士为修行  了一切空身如化
因缘合成得是体  坐心不正追逐邪
譬如贾人远游行  遥见树木谓是贼
心各怀懅而驰散  导师解之心乃安
菩萨如是解本无  为一切师广说法
示弟子等大道深  如日光出无浮云

菩萨学道稍稍渐前至无极慧因六度无极分別空行积功累德无央数劫乃得佛道譬如有人少小仕进始为困贫转得大富求为丞尉遂成令长进二千石稍到州牧征公卿大臣转至帝王转轮圣王天帝梵尊为菩萨道次第学者亦譬如是稍稍發意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一心智慧缚制六情除去三毒阴衰之盖向空无愿之法至不退转近成具事一生补处犹如磨镜洗治平铁稍稍令细遂复發明稍稍习行六度无极积功累德不可计劫自致得佛开度十方于是颂曰

如人少仕进  至尉及令长
二千石州牧  四征至公卿
大王并转轮  日月天帝释
菩萨亦如是  稍稍积功德
奉六度无极  行是得至佛
开化十方人  悉令至大安

菩萨学定专精一心稍去众垢进化其志譬如有人欲行入海日月行前而往不退虽遭饥寒未曾动移不计远近勤劳之厄行不休息遂至海边合人上船入海采宝虽知三难不以为到大龙王所居之宫从求如意上妙明珠欲给穷乏龙王与之「施一切勿得爱惜众人蒙光而不耗减」其人得珠蒙恩忽还以至一国无不得安菩萨如是等心行道欲济众生一心念佛其所在方专精向之未曾懈废七日十日三月一载不为俗想一心向佛并化众生乘摩诃衍无极之教见十方佛受教得定三昧不动为一切讲譬如从龙王得如意珠广及众人

譬如有人而闻天上有好玉女端正姝好意欲往见无有神足夙夜思想卧起不忘积有年岁未曾他念便于梦中得往见之坐起进止菩萨如是一心思惟向某方佛积年不息得三昧定行不偽懈累劫不厌自致得佛菩萨行道大慈大悲哀加一切

昔有一人其目不明不见日光心中忧悒虽有日明我眼盲冥不能睹当奈之何求得神师饮之甘露内病即除其眼精彻得睹日光察八方上下及诸人民初發大意六入五阴三毒未除不能得见十方诸佛从成就菩萨受法深教行四等心解三界空便得三昧见十方佛从定意起救济众生譬如珍宝著水精上如以其器受于瑠璃瑠璃之色令器同像菩萨如是一心念佛无有他志即得定意见十方佛因佛威神本德所致见佛世尊于是颂曰

譬如有人行入海  未曾懈癈乃至耳
合人乘船至龙王  从求大宝如意珠
以施一切莫不蒙  菩萨如是行四恩
大慈大悲行大道  一心精进三昧门
如人闻天有玉女  夙夜思惟梦得见
菩萨如是等精进  见十方佛无不遍
又如目冥思日光  良医治之眼即明
菩萨如是专向佛  未曾休息不退转
如以珍宝著水精  展相光耀无不照
菩萨如是三昧定  从佛受教遍教化

菩萨积功累德欲度一切视之如父视之如母视之如子视之如身等而无异为五道人勤苦无量不以为剧虽历五道生死之患地狱之苦饿鬼之毒畜生之恼天上世间终始之厄心不回动行大慈悲四恩无厌救济十方免众想念譬如彼月初生之时若小羊角日稍大遂至成满光明普照众星独次第学道为菩萨法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一心智慧经无数劫勤苦之行身心相应言行相副念十方人若如父母无有亲踈譬如种树稍稍生芽后生茎节枝叶华实渐行如是从初發意便喜向佛以获悦心休息恶道成就六度无极之法入善方便不起法忍一切佛慧则转法轮示现灭度分布大法后生蒙恩

犹如有人欲立大屋先平其地渐兴根基累其墙令至高大以材木覆梁柱牢坚以瓦瓦之涂治仰泥作悉成了而垩洒之白壁赤柱俨然巍巍然后请会亲族门室善友乡党无不周遍饮食作乐无不欣欢菩萨如是积行无量不以勤苦而有厌懈睹彼众生展转五道终始周旋如磨不定發大慈悲无盖之慧欲救一切犹若如空无所不覆道德以成现处三界示于色身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令众见悦为十方人而师子吼一切闻声莫不归伏各从本心成三乘行于是颂曰

初發意菩萨  慈念诸十方
如父母子身  等心无希望
渐渐發行迹  如树芽至茎
枝叶节华实  种者功不唐
菩萨亦如是  稍稍奉行道
功德以成满  平等最吉祥
犹若起大屋  平地始基墙
累之令高大  覆盖正圆方
请会亲乡党  饮食作乐
菩萨救众生  度脱以道光

何谓超行适發道意至不退转无所从生具足成就至阿惟颜俱行菩萨何缘独尔解三界空五阴无处四谛无根缘想而生十二之因以痴为元观察痴元亦无处所有所著求则名之痴慧者了无譬如幻师还观化人不见有人菩萨如是省三处空犹如野马梦幻芭蕉深山之但可有名而不可见昔有一人自于梦中见有国中多诸人民王大严急群臣奉事不敢失意五谷平贱衣被䌽色倡伎娱乐其人睹之欣然为观往见国王王便立之以为大臣赐与官职仆从田宅七宝踊跃无量又自见身复入地狱饿鬼之中化为驴身在辈中鸣忽然上天七宝宫殿玉女相娱从梦便觉不睹所获则自解了五道如梦一切本无而不可得分別此慧则不退转至无处所权慧具足明学大道观心如幻五阴六入若如群臣细滑之法五道所有皆如彼人所梦觉也见无所见亦无梦想是谓超越至无极慧不缘次第于是颂曰

人身及五阴  观之无处所
四谛十二缘  一切悉如化
如其夜梦见  一国大快乐
为王作大臣  伎乐而豪富
入地狱饿鬼  为驴辈中鸣
天上七宝殿  相娱悟不见
慧者观三界  五阴悉如梦
以了无处所  逮得不起忍
道法无远近  犹空无所处
心空解本无  忽如日大光
当尔时之慧  无得无所失
道无去来今  觉乃本无一

何谓超行人本一故用不解之便起吾我适著便缚以缚求脱不著无缚何谁求脱譬如五事而住虚空不能为彼虚空作垢心本如空五阴之毒喻如五事不蔽心本晓了无形慧无罣碍入深法忍不以次第譬如有人曾为凡人家既困乏行诣佛所遂檀越食發一好心「我身宿罪不能布施今得贫厄衣不蔽形食不充口又不作福因佛求食我设有财广施供佛及诸圣众给足穷乏」尔时世尊及与圣众各自罢去乞士自责「吾本薄祐不能兴德获斯困匮」思惟是已卧荫树下日已差中余荫皆移所卧树下其影不转体诸垢坌悉为除去自然有威时国王崩当得贤人以为君主募一国中无不周遍独见乞士有超异德树荫覆之若如大盖往启群臣咏其威德人民咸喜严驾奉迎立为国王以得帝王普兴德化供佛众圣

人在生死五道之苦五阴六入十二因缘闻佛深法本无之慧大慈大悲加于一切虽欲度人不见有人度无所度不见吾我三界如响一切无我等犹虚空则超入慧不退转法无所从生阿惟颜事名之有德亦无所获譬如日出众冥皆索还成平等无所适莫不见有缚亦无所脱譬如金山自然无作晓求金者辄如得之不以为难人本清净而无垢秽觉了此慧便入道门而无罣碍犹空自净无有净者于是颂曰

如人久困贫  乞食从众圣
便自还克责  吾宿积罪冥
便發恭敬意  慈念于众生
若得为帝王  给施于万姓
则卧于树下  其影荫彼形
使者启群臣  悉往而奉迎
立之为国王  事佛及众圣
菩萨亦如是  超越解本净
德高为巍巍  度脱诸群生
五事不污空  心净如宝英
救济五道厄  使除终始
如月十五日  星中而独明

昔有一人欲往见佛知为云何身形何像所说何趣阿难遥见前白佛言「此远来者为是何人」佛言「阿难未曾有人」其人径前欲得睹佛而不见之佛身忽然永不在座人自思惟「故来觐佛而不见之」察念何谓便自解了「世尊法身本无有形用吾我人而现此身譬如深山人呼响应因对有声法身无处何缘欲见」适思此已便逮无所从生阿惟颜了无内外普等若空超入正觉于是颂曰

昔有人發意  欲见佛世尊
其尊何等类  说法义云何
阿难问何人  佛言未曾有
尊身忽不现  怪之何所凑
便自解了慧  佛身无所游
空体慧住道  示现无不周
道法如向应  等心无怨讐
解义若斯者  如空莫不覆

發意菩萨欲救一切观四大身因缘合成若如幻化譬如假物则非我所有亦非他人犹如合材机关木人因对动摇愚者睹之谓为是人慧明察之合木无人一切三界皆空如是十二因本无有往返若水中影无有形名如是行者超入法城于是颂曰

初發意菩萨  解四大本空
视生死泥洹  一切睹皆同
譬如借他物  当还所取供
不计吾我人  除去诸曚曚
不见心意识  道明越海江
三界如幻化  菩萨受讽诵
五道犹野马  众恶悉佛种
劝化诸未解  法身不转动

或有慧人自然發意「如来之行不因言说而至正觉如日大光一时普遍解空义者无道俗观等如虚寂永不可名譬如旷野污埿之中无有下种自然有生青莲芙蓉茎华菩萨如是在恩爱中三界之难忽然慧解不见生死不住泥洹教化一切令至大安」于是颂曰

于是發意为菩萨  分別空义解本末
以入道法无所乏  智慧具足神通达
犹如莲华生污泥  發如来意成菩萨
开化一切众生类  等住法门为正觉
华生泥中清净好  四种之色喻四等
超越次第阿惟颜  勇猛力伏首楞严

菩萨修道譬如飞鸟飞行空中无所触碍以空为地不畏于空菩萨如是發意之顷便入道慧善权方便不以为心等如空无所住止离生死不乐泥洹俱不增减譬如五种䌽色各异皆因草木草木根生悉因从地地下有水水下有风风因空立如是计本悉无所有若如浮云忽有气来况无所至菩萨如是解三界空喻之如风无所住止计有吾我便有三处见有我安计有彼不明无冥无净不净便入本无亦无出入

譬如昔者有一小虫心怀金刚住于海边阎浮大树高四千里树则震动不能自安树神问之「卿何以故震动不安」树报之曰「虫住我上所以不安」神又问曰「金翅大鸟立于仁上何故不动小虫处上而独战栗」树报之曰「此虫虽小腹怀金刚吾不能胜是故摇动」其小虫者谓發意菩萨也其大树者谓三界也树动不安者谓發意菩萨超至深慧达阿惟颜三千大千世界为六反震动其金翅鸟住上不摇谓诸弟子四道虽成无所能感也于是颂曰

譬如小鸟住大树  战栗不安五枝散
菩萨大士亦如是  超行成就动三千
其心坚固如金刚  度脱一切生死患
弟子犹如金翅鸟  处在三界无所感

菩萨解慧入深微妙不从次第犹如有人卒立为帝凡夫之士晓了本无心等如空而无处所至阿惟颜昔者虚空忽有药树枝叶普覆八隅上下其气照下诸毒草木恶气悉除长育天下诸有好人大小悉安地高为平卑者则高天下太平无有溪谷及与山陵七宝自然雨堕甘露人民大小莫不以欢「吾本有福以离众患出入行步无所畏难无有恶兽盗贼之苦药树自然蒙者皆安风雨时节五谷丰熟面色和悦衣食化至无有众恼」犹如大树忽然生空普照天下若有凡夫在生死中卒解深慧至真本无而无罣碍气照天下者谓彼菩萨放大光明以成为佛除一切人婬痴垢也长育令安谓使四辈奉行道义也令高下平者使五道人皆获平等慧七宝自然者谓七觉意也雨甘露者谓讲菩萨法也人民安隐五谷丰滋谓终始断逮五神通遂至大义阿惟颜住于是颂曰

如人卒立为国王  菩萨大士亦如是
晓了深慧至无极  得成佛道度十方
犹如虚空生大树  根株枝叶四分布
照于八隅上下方  地高下平五谷滋
人在生死凡夫身  忽解深法惠流布
令十方人度三涂  等心一切雨甘

修行道地经卷第(丹藏促为六卷)


校注

七【大】八【宋】【元】【明】【宫】 呰【大】*訾【宋】【元】【明】【宫】* 踰【大】喻【宋】【元】【明】【宫】 经纪种勤【大】称该动勤【宋】【元】【明】【宫】 免【大】勉【宋】【元】【宫】 于【大】千【宋】【元】【明】【宫】 湩【大】𡦢【宋】【元】【宫】𡦢【明】 或【大】惑【明】【宫】 令【大】今【宋】【元】【明】【宫】 后【大】复【宋】【元】【明】【宫】 战栗【大】战慓【宋】【宫】 者【大】〔-〕【宋】【元】【明】【宫】 已【大】*以【宋】【元】【明】【宫】* 早【大】卑【宋】【元】【明】毕【宫】 甚【大】其【宋】【元】【明】【宫】 持【大】*待【明】* 不【大】弗【宋】【元】【明】【宫】 有【CB】【碛乙-CB】【宋】【元】【明】【宫】身【大】 晓【大】时【宋】【元】【明】【宫】 也【大】*〔-〕【宋】【元】【明】【宫】* 静【大】净【宋】【元】【明】【宫】 迷【大】述【元】 赐【CB】【碛乙-CB】【宋】【元】【明】【宫】[𬇙*昜]【大】 限【大】根【宋】【元】【明】【宫】 退【大】早【宋】【元】【明】【宫】 愚【大】〔-〕【宋】【元】【明】【宫】 因【大】〔-〕【宋】【元】【明】【宫】 榜【大】棒【宋】【元】【明】【宫】 于【大】子【宋】【元】【明】【宫】 其【大】某【宋】【元】【明】【宫】 王【大】〔-〕【宋】【元】【明】【宫】 行【大】〔-〕【宋】【元】【明】【宫】 界【大】畏【宋】【元】【明】【宫】 于【大】为【明】 息如欲厌之城【大】息心如欲厌城【宋】【元】【明】【宫】 世【大】界【宋】【元】【明】【宫】 逮【大】还【宋】【元】【明】【宫】 皆【大】各【宋】【元】【宫】 来【大】无【宋】【元】【明】【宫】 返【大】反【宫】 堕【大】随【明】【宫】 众江【大】泉江【宋】【元】【明】【宫】 踰【大】有【明】 灾【大】炎【宋】【元】【明】【宫】 免【大】勉【宋】【元】【明】 长者【大】尊者【宋】【元】【明】【宫】 赏【大】当【宋】【元】【明】【宫】 土【大】上【宋】【元】【明】【宫】 及【大】反【宋】【元】【明】【宫】 微【大】妙【元】【明】 猗【大】倚【宋】【元】【明】【宫】 复【大】譬【宋】【元】【明】【宫】 化幻【大】幻化【宋】【元】【明】【宫】 恶【大】得【宋】【元】【明】【宫】 懅【大】惧【明】 仕【大】士【宋】【元】【明】【宫】 困【大】国【宋】【元】【明】【宫】 征【大】正【宋】【元】【明】【宫】 阴【大】除【宋】【元】【明】【宫】 想【大】相【宋】【元】【明】【宫】 及【大】乃【宋】【元】【明】【宫】 是【大】足【宋】【元】【明】【宫】 懅【大】剧【宫】 偽【大】为【宋】【元】【明】【宫】 不【大】而不【宋】【元】【明】【宫】 也【大】〔-〕【宋】【元】【明】【宫】 彻【大】微【宋】【元】【明】【宫】 懈癈【大】解厌【宋】【元】【明】【宫】 思惟【大】思想【宋】【元】【明】【宫】 日【大】月【宋】【元】【明】【宫】 辉【大】耀【宋】【元】【明】【宫】 若如【大】如若【宋】【元】【明】【宫】 累【大】*叠【宋】【元】【明】【宫】* 梁【大】梁【宋】【元】【宫】 瓦【大】盖【宋】【元】【明】【宫】 垩【CB】【碛乙-CB】【宋】【元】【明】【宫】污【大】 悲【大】慧【宋】【元】【明】【宫】 以【大】*已【宋】【元】【明】【宫】* 种【大】积【宋】【元】【明】【宫】 倡【大】昌【宋】【宫】 向【大】*响【宋】【元】【明】【宫】* 欣【大】惊【宋】【元】【明】【宫】 在【大】在于【宋】【元】【明】【宫】 遂【大】逐【宋】【元】【明】【宫】 差【大】著【宋】【元】【明】【宫】 往【大】住【宋】【元】【明】【宫】 无我等犹【大】无求等犹如【宋】【元】【明】【宫】 觉【大】学【宋】【元】【明】【宫】 五【大】吾【宋】【元】 冥【大】惊【宋】【元】【明】【宫】 思【大】见【明】 超【大】起【宋】【元】【明】【宫】 诸【大】语【宋】【元】【明】【宫】 讽【大】谁【宋】【元】【明】【宫】 俗【大】欲【宋】【元】【明】【宫】 埿【大】泥【宋】【宫】 污【大】淤【宋】【元】【明】【宫】 菩萨【大】怛萨【宋】【元】【明】【宫】 伏【大】休【宋】【元】【明】【宫】 于空【大】虚空【宋】【元】【明】【宫】 乏【大】之【宋】【元】【明】【宫】 离【大】难【宋】【元】【明】【宫】 见【大】计【宋】【元】【明】【宫】 震动【大】战动【宋】【元】【明】【宫】 以【大】〔-〕【宋】【元】【明】【宫】 摇动【大】动摇【宋】【元】【明】【宫】 意【大】〔-〕【宋】【元】【明】【宫】 枝【大】支【宋】【元】【明】【宫】 隅【大】*嵎【宋】【元】【明】【宫】* 普【大】气【宫】 气【大】普【宋】【元】【明】 惠【大】慧【宋】【元】【明】【宫】 露【大】露罽宾文士竺侯征若性纯厚乐道归尊好学不倦真为上儒也赍此经本来至炖煌是时月支菩萨沙门法护德素智博所览若渊志化末进诲人以真究天竺语又畅晋言于此相值共演之其笔受者菩萨弟子沙门法乘月氏法宝贤者李应荣承索乌子剡迟时通武支晋支晋宝等三十余人咸共劝助以太康五年二月二十三日始讫正书写者荣携业侯无英也其经上下二十七品分为六卷向六万言于是众贤各各布置【宋】【元】【明】【宫】 七【大】八【宋】【元】【明】【宫】 丹藏卷【大】〔-〕【宋】【元】【明】【宫】
[A1] 贾【CB】【丽-CB】恶【大】(cf. K29n0984_p1182a07; T15n0606_p0224c10)
[A2] 说【CB】【丽-CB】脱【大】(cf. K29n0984_p1184c23; T15n0606_p0227a11)
[A3] 饥【CB】【丽-CB】肌【大】(cf. K29n0984_p1185b01; T04n0206_p0519b05)
[A4] 女【CB】【丽-CB】如【大】(cf. K29n0984_p1186a14; T01n0073_p0879b15)
[A5] 当【CB】【丽-CB】常【大】(cf. K29n0984_p1188b17)
[A6] 达【CB】【丽-CB】远【大】(cf. K29n0984_p1189a10; T15n0606_p0230b10)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修行道地经(卷7)
关闭
修行道地经(卷7)
关闭
修行道地经(卷7)
关闭

有缘道友,欢迎一起论道同修。同频共振,请扫描下面二维码加我为好友,我拉你进群。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