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华手经卷第九

不退转品第三十

佛告舍利弗「如来今当断汝等疑亦令将来读诵是经说者受者皆得断疑舍利弗如来名为一切智者一切见者一切说者无法不见无法不闻无法不觉无法不知了达三世无所罣碍舍利弗如来名为无等等者于一切法悉得正解自然自在无有所如来今欲于大众中作师子吼置是愚人行邪道不须广说若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于是法中应当一心勤行何以故应作是念『诸佛无量阿僧祇劫所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我于是中若生懈怠必当不信违逆不受不能达知

「舍利弗菩萨若行四法则坏诸佛无上菩提何谓为四离于善友属恶知识随其所学毁坏大乘是名初法舍利弗菩萨有所得见深计我心闻甚深经便大惊当坠大坑是第二法舍利弗菩萨杂学外道经书巧于诤论多人所敬是人不能自调伏心亦复不能调伏诸法不调伏故不行大乘是第三法舍利弗菩萨毁禁不能随顺佛所制戒闻是深空净妙戒法心不了达不能信乐违逆不受是第四法菩萨有是四法不能信受毁坏菩提

尔时世尊欲明此义而说偈言

「若近恶知识  亦随其所行
故不乐佛道  坏无上菩提
杂学外经典  善巧诸诤论
其有發言者  即皆能破坏
虽自称智者  而实是愚痴
如是缘故  不信于菩提
若人贪著我  随有所得见
闻是甚深法  而生大惊畏
是人不能解  如实空寂
不了达菩提  亦不能信乐
以破戒缘故  能起不善业
不能随顺学  如佛所说戒
恶口而两舌  好出他人过
如是不善人  无恶而不造
是故当远离  不信菩提道
随我所赞法  常当勤修学
若人欲见佛  欲知如是法
当安隐持戒  从是生真智
若人持净戒  菩提心转固
深净持戒  能灭恶觉观
故求菩提者  当深净持戒
是人于佛道  无有所疑难

「又舍利弗菩萨有四法能护佛道何谓为四自行持戒深發善心安住戒博闻正典不杂邪论闻佛经法能勤读诵常乐独处顺远离行舍利弗菩萨若成如是四法能护佛道

尔时世尊欲明此义而说偈言

「菩萨住戒中  不以戒自高
更求甚深法  决定微妙义
以第一深法  求无上菩提
但修佛正法  不习外道论
终不乐读诵  路伽耶经典
不好讥刺论  但拥护佛法
常行寂灭法  乐住空闲处
无有诸色欲  能娆乱心者
我今所赞叹  是微妙四法
为成佛道故  汝等当修学
我于世世中  常行如是法
拥护佛法已  故能成大智
护持佛法故  不堕贱恶道
常生尊贵处  为众所侍卫
能得大财富  而不为放逸
速以造福业  知财无常故
若施则属我  不施非己物
我身及财产  命终皆舍去
能得善眷属  亦得善知识
父母诸亲族  能令住佛法
常乐行善法  亦令他信乐
以是得大喜  我修正法故
常生于世间  富贵族姓家
所生不放逸  常乐行善法
于身命财利  不生坚固想
诸佛甚难值  无难处亦难
见佛得无难  能起大利益
心常乐出家  因是生智慧
心生大喜悦  而求最胜慧
常安住法中  能起无上道

「又舍利弗菩萨有四法心常喜悦修道自慰能自了知必当作佛名闻十方何谓为四内外所有能尽惠施安住戒中修诸福德于众智中为最尊胜为深法故不惜身命有读诵是深经者能加供奉礼敬救护具此四法心常喜悦能自安慰我必作佛名闻十方

尔时世尊欲明此义而说偈言

「悉舍诸财产  安住净戒中
众智中最胜  不疑空寂法
若见有读诵  受持及演说
如是深经者  供以众乐具
是故此菩萨  常喜心行道
能自记作佛  常为世中尊
若过去未来  今现在诸佛
皆为授记言  汝必当逮觉
若人随学此  诸佛所学法
当知是菩萨  安住无上道
此法佛所赞  诸菩萨所行
是人住其中  故能成佛道
譬如以坏瓶  从高而坠下
中间无有碍  当知必破坏
菩萨亦如是  能修习此道
中间无碍者  必当得作佛
譬如人织作  以经纬相次
于中无妨碍  能速得成就
菩萨亦如是  常修习此法
于中不懈  乃至得成佛
若人于良田  稼植诸果树
时时加溉灌  渐令得滋茂
随时而养护  为障风寒热
此树渐增长  荣欝妙华实
其荫甚清凉  令人乐止息
华果给众生  为之作利益
菩萨亦如是  始种菩提心
渐修菩萨道  咨问多闻者
以时行惠施  常净持禁戒
诸余菩萨法  亦行不懈息
如是次第行  当坐于道场
坏破诸魔  成无上菩提
随时转法轮  世界所不转
渐度脱众生  将导无量众
如是大智人  發此无上心
世世不退转  乃至成菩提
是故汝等今  当渐修此法
时至当作佛  随时转法轮

「又舍利弗菩萨有四法终不退转无上菩提舍身当为转轮圣王得随意福得大身力如那罗延作转轮王舍四天下而行出家既出家已能得自在修四梵行命终当得生梵世上作大梵何谓为四舍利弗菩萨若见塔庙毁坏当加修饰乃至一块若一抟泥是为初法乃至得作大梵天王舍利弗菩萨若于四衢道中多人观处起佛塔庙造立形像为作念佛善福之缘若转法轮及出家相若坐道场若坏魔军若现神若般涅槃若从天上来下之相是第二法乃至得作大梵天王舍利弗菩萨若见比丘僧坏为二部诤讼嗔恚互相过恶菩萨尔时勤求方便令其和合是第三法至得作大梵天王舍利弗菩萨若见佛法欲坏能读说乃至一偈令法不绝勤行修集为护法故敬养法师专心护法不惜身命是第四法菩萨若成是四法者世世转身作转轮王得大身力如那罗延舍四天下而行出家既出家已能得随意修四梵行命终当得生梵世上作大梵王

尔时世尊欲重明此义而说偈言

「若见佛塔坏  能勤加修饰
菩萨以是故  当得大身力
于四衢道中  造立佛塔庙
显示佛德相  令众心得净
故获大福报  名闻广流布
亦得大眷属  多人所称赞
若见僧毁坏  更共相诤讼
方便令悔过  还使得和合
以是福缘故  勇健无能胜
能获大身力  犹如那罗延
见佛法欲灭  无有信受者
能一心救护  不贪惜身命
见护持法者  加供奉礼敬
为诸天侍卫  诸佛所护念
以救护法  当为转轮王
游行四天下  以法化诸国
虽治诸国  而不为放逸
能恶厌众欲  舍国行出家
能修乐四禅  具诸神通力
净修四梵行  常乐诸善福
于此命终已  得生梵世上
于诸梵天中  当为自在王
是四上妙法  诸佛所称赞
我本为菩萨  亦亲近修习
随所听闻法  如说而修行
具足到彼岸  逮无上菩提
若人能修学  我本所行法
世世常尊贵  大力难沮坏
常得人中尊  忉利诸天王
亦于欲界中  得作自在王
又至色界中  而作自在王
一切处尊贵  谁不行是道
能净持禁戒  能深有惭愧
所愿皆得成  住诸善福本
勤修行不怠  具行忍禅定
得无上大智  明了一切法
百千万亿种  无量方便法
皆悉能成办  速知其义趣
能于一句中  演散无量义
善巧众技术  常于中最胜
常得大智慧  辩才无有量
专心行菩  舍离余智慧
常行质直心  善修正见故
能得值诸佛  舍离一切难
是乘为最大  诸佛之所赞
于是微妙乘  不限诸过咎
不限诸盲者  亦不限聋者
及癃残百  瘖痖诸丑陋
亦不限贫穷  及失福德者
不限造恶业  恶趣因缘者
谁闻赞是乘  无一切诸恶
而当不修学  唯除乐恶者
是故求智者  当求是佛慧
修学此慧故  到诸法彼岸
我世世所生  常处尊贵家
端正力勇  具足诸眷属
我初不懈怠  勤修行精进
能净持禁戒  常一心行慧
随我过去世  所修行善法
令皆受是报  汝等且具观
过百千万亿  无数那由他
于尔所世界  我智悉通了
亦悉知是中  一切众生心
又知其所行  及深心所乐
我知其所应  化以菩提心
亦知调伏心  又能令炽然
我以佛眼见  是世界众
知所应教化  拔济生死中
随时往说法  教化示导之
现诸神通力  皆令得欢
众生若贪著  身色及财富
为现诸过失  因是得涅槃
若人有深缚  依于诸邪见
亦为示有见  令知其过咎
随众生所贵  种种诸形色
我即为化现  示令知正道
是人得法已  欢悦心加敬
即念言是佛  愍我故教化
即时归依我  又归依圣法
然后渐令得  拔诸苦恼箭
为是人说法  令得寂灭道
是人闻我法  渐渐至涅槃
如我知现在  诸法悉无碍
过未来世  其智亦如是
佛身甚高大  不可得限量
大神通力者  尚无能见顶
佛力无有量  亦无有边际
以是无量力  弥覆恒沙界
何等是如来  真实形色相
一切众生类  无能限量者
若有众生来  欲见佛形色
即见种种身  不能取定相
见佛变化身  心得大欢悦
种种称赞我  是则为错谬
一切众生类  无能见佛身
乃至以天眼  亦所不能睹
汝等今所见  是佛神通力
真佛身相者  不可得思议
佛于一毛孔  所现神通力
所利益众生  尚不可思议
于一毛孔中  出无数亿光
能过恒河沙  无量诸世界
汝等今赞我  真坐于此众
十方世界中  亦各自谓尔
我以一切智  说佛智慧力
犹尚不能尽  而况诸声闻
诸佛难思议  法亦难思议
若能信此者  报亦难思议

尔时会中有七岁童子名曰撰择从坐而起合掌向佛而说偈言

「世尊我發心  愿当如法王
闻不思议法  而發大庄严
请一切众生  设大法施会
作是师子吼  如所说能成
世尊我从今  永不贪家属
今于佛法中  出家修正道
出家修进行  及禅定智慧
故逮是正觉  今我亦修学
我深生欲乐  愿速听出家
发被法服  常修行上法
当以知见力  简择是世
我当为世尊  唯愿听出家
我无众生想  无有众生故
达知是法已  当为众生说
破魔军众已  恐怖诸外道
坏裂邪见网  为众作大利
我行安乐道  能至于涅槃
是道无生相  故不可思议
除断我痴冥  法明照于世
当说如实法  随诸法性相
得大神通力  现诸希有事
众生若见者  渐断一切疑

尔时世尊告撰择言「善哉善哉童子汝于我法欲出家

「唯然世尊

即时如来而说偈言

「虽不服染衣  心无所染著
则于佛法中  是名真出家
虽不除饰好  能断诸结缚
心无缚无解  是名真出家
虽不受禁戒  心常离诸恶
开定慧德行  是名真出家
虽不受持法  能坏诸法故
离一切法相  是名真出家
若不分別我  亦不得众生
而心不退没  是名發菩提
若發菩提心  不得尽心相
无得而不动  是人不可坏

尔时舍利弗作如是念「今此童子發意已来其已久如佛乃为说是甚深法」时舍利弗以偈问佛

「是撰择童子  所行为多少
闻是甚深法  而心不惊畏
是人于先世  曾见几所佛
闻此甚深法  即便能信受
曾从几如来  闻如是深法
今闻世尊说  而心不退没

即时世尊以偈答曰

「是撰择童子  曾于此世界
从无量诸佛  闻是甚深法
我知此童子  鸯伽摩伽国
闻诸佛  修行菩萨道
能明了达知  阴界并诸入
知三脱门  是处及非处
迦尸憍萨罗  此中所闻法
我皆悉知见  亦如上二国
是撰择童子  已到智彼岸
善法极增长  故得如是智
算数诸伎艺  及世界文颂
如是诸智事  悉皆不忘失
一切世界智  无不可废忘
出世之智慧  谓知诸法空
若人能了达  一切法空相
经历无量劫  终不失此智
是名大智慧  能灭诸烦恼
乐此空智者  于法无恼患

时舍利弗问童子言「汝于佛法欲出家也

童子对曰「不欲出家我今即为已出家也

时舍利弗以偈问曰

「我今不见汝  身被染法服
亦不剃须发  云何言出家
汝亦无应器  和尚阿阇梨
又不受禁戒  云何名出家
于何众受戒  谁为白羯磨
此是佛法中  次第出家法
汝无此众事  云何名出家
如是诸所问  当见如实答

时撰择童子以偈答曰

「若不著袈裟  不著非袈裟
不舍不受法  名著真袈裟
我受智袈裟  不生诸忧恼
是衣净无垢  我常著此服
断除诸结使  则为剃发须
力所断故  后更不复生
我器不思议  能受一切法
不盈亦不减  常持众善法
我自行善法  终不从他受
自成一切智  是受具足戒
佛为我羯磨  观诸法等故
常修行佛道  随逐于诸佛
是名我出家  亦是我戒法
是则我衣钵  亦是白羯磨
我所行无量  于尊法造业
从一佛国  复至一佛
安处于道场  行不思议施
我终不独  当共无量众

尔时世尊谛视童子即时童子须发自堕袈裟著身如新除发七日之后得五神通即于其处忽然不时此世界地大震动众生恐畏天鼓自鸣百千伎乐同时俱作有大光明普照天地时佛微笑种种妙色无量焰光从口而出三绕世界还从顶入

尔时阿难偏袒右肩合掌向佛以偈问曰

「众中最胜调御师  行上福德巍巍尊
智慧通达无障碍  今问普智无上觉
世尊何缘故微笑  佛不妄笑必有因
谁应从佛得受记  唯愿世尊断我疑
世尊口出大光明  其明普照诸世界
周匝绕此世界已  还从顶上入不
当为何人作利益  谁于佛慧得受记
故使世尊现微笑  大光普照佛世界
今是世界悉庄严  一切众生皆悦乐
而心安靖不放逸  现如是等神通力

佛告阿难「汝今见是撰择童子身被法服即于此处忽然不现耶

阿难对曰「唯然已见

「阿难当知今是童子于此灭已即便现于阿閦佛土妙喜世界尽彼寿命净修梵行即于是身续增其寿如此天帝释提桓因即于现身更增寿命撰择童子即以此身从一佛土至一佛土亦于诸国续增寿命如是展转经历无量阿僧祇劫未曾离佛于诸佛所皆以现身续增其寿过是无量阿僧祇劫然后当得无上菩提得成为佛曰大智撰择其佛世界名常照明阿难彼土众生终不受胎皆悉化生于莲华上结加趺坐彼佛国界具如是等种种众妙福德庄严

「阿难萨有四法转身当作善来比丘终不受胎莲华化生即于现身续增寿命何谓为四自乐出家亦劝他人令行出家亦为佐助出家因缘即出家已为之说法示教利喜是名初法复次阿难菩萨自能勤行求诸佛法亦化他人勤行求法是第二法复次阿难菩萨自行和忍亦化他人令住忍中是第三法复次阿难菩萨自能习行方便深發大愿亦化他人令行方便及發大愿是第四法阿难菩萨若成是四法者转身当作善来比丘终不受胎莲华化生即于现身续增寿命

「复次阿难萨若成四法终不退失无上菩提何谓为四菩萨坚固深發无上菩提之心常乐见佛听法无厌常行实语不乐欺诳阿难菩萨若成是四法者无上菩提终不退转

即时世尊欲明此义而说偈言

「坚固深發心  常乐见诸佛
听法无厌足  常住实语中
见苦恼众生  深生愍念心
知众生心已  随应而说法
是人常听法  其心无厌
常發勤修行  增长智慧故
常为诚信者  安住实语中
其有所言说  终无有错谬
若于是四法  随时而修学
当得佛菩提  转无上法轮
我说是法中  得无量果报
谁闻如是法  而不修学者

「复次阿难菩萨摩诃萨若成四法终不忘失无上菩提诸天神皆来劝助常不离于众圣福田若无诸圣便于众会自为福田何谓为四菩萨摩诃萨勤行不懈教化众生令發无上菩提之心勤行不懈奉如来为求法故尊敬心供奉法师若见众生恐畏苦恼施以无畏菩萨若成是四法者世世不失菩提之念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供奉诸佛  尊敬佛法  亦以敬心
供奉法师  见诸苦恼  恐畏众生
即施无畏  救诸苦恼  以是善根
常得见佛  天神劝言  当勤修行
若不见佛  及佛弟子  若辟支佛
诸圣福田  能自出家  修寂灭智
入深禅定  起五神通  得神通已
游诸世界  入诸聚落  令众住法
众生闻  离于不善  不起恶业
转相敬顺  众生从是  皆得安乐
彼以法尊  我亦如是  人自行法
得是福德  自利利他  谁不行善
故求佛道  当行是法  终不失佛
不思议智
「我本修是法  度善福彼岸
了达是法已  得无上菩提
我实是世雄  亦世界最胜
又能与世界  无上妙智慧

「阿难以是缘故当知菩萨能行是法利益众生则能修习具足佛法阿难乃往过去无量无边阿僧祇劫即于此界阎浮提处有大国王名曰方音王大夫人生一太子时诸天神同声唱言『行善法人今出于世』王闻是声即时惊怪『何名为法何名非法』阿难是王太子渐渐长大至年七岁诣父王所稽首礼足于一面立问父王言『云何为法云何非法』时方音王以偈答

「『行施持戒断爱欲  行忍坚住诸善福
离杀盗婬诸不善  是名诸圣所赞法

「尔时太子以偈问曰

「『父母所说法  若在家治国
得遍行耶  愿时答此
可行不可行  唯愿如实答
实语度恶道  不畏堕地狱
妄语堕恶趣  当受无间苦
是故勿妄语  如实为我说

「时方音王以偈答

「『若在家治国  不能具诸善
刀杖楚害人  是中何有法
若人不从命  我嗔發恶口
强夺他财物  系闭加楚毒
我若出游观  民众悉恐畏
皆念王今出  我等遭何
若我处正坐  有司将罪人
罗列在我前  言王随意治
我审其罪咎  即便加楚害
但为他事故  自起众罪业
若纵则相妨  国界则乱坏
故我苦切治  民众则恐畏
言王大威严  甚恶无慈愍
谁当住此国  敢不随教
时太子法行  从王闻此偈
生厌心白王  『我欲具行法
我不贪国位  为他起罪业
当舍离父母  出家具修法
若王不见听  我今当自害
饮毒自坠高  或以刀自杀
王闻子誓已  即大忧恼言
『汝随意自娱  我当治国事
当恣汝财产  游戏诸林
何用是出家  为人所形笑
盛年受五欲  老至当出家
命促难保信  僶未生厌心
答言『受世乐  无厌增嗔恼
出家离众秽  常修行慈
独在空闲野  于是起净乐
当依止此处  持戒修梵行
王可共出家  国民众何益
为他造恶业  自受地狱苦
吞食热铁丸  及饮沸销铜
邪行起罪业  宛转地狱中
铁钉钉其体  热铁鍱缠身
又以铁犁牛  耕裂坏其体
狱卒甚可畏  青眼而黄头
将人到镬汤  铁叉回转身
经历千万岁  备受众苦恼
罪业深重故  求死不能得
若从镬汤出  复入大火坑
其身猛焰起  如焚乾竹林
若得出火坑  即复堕火山
从火山下  复入沸屎坑
是中沸焰起  铁𭉨虫唼身
无量亿千岁  涌没于其中
或于此得脱  复入竹刺林
猛火大焰起  热炭烧烁身
入此林中时  四面大风起
鼓动此竹林  刺割其身体
或从此得出  即复入刀林
枝叶如剑戟  刀矟及戈
即入此林时  四面起暴风
飘雨诸锋刃  段段割截身
如是雨刀剑  割截身体时
无量亿千岁  苦毒不可忍
或于此得出  即入灰河中
皮肉悉烂尽  唯有骸骨连
经历无量岁  具受众苦恼
或从此得出  复入销铜河
融铜泛溢满  击浪震大音
回旋百千匝  波涌而扬涛
经流地狱堑  罪人悉入中
即堕此中时  波浪所颠覆
不能得崖底  漂没于中流
或从此得出  罗刹在岸边
黄眼而长齿  还捉收缚之
捉已而问言  「汝欲何所求
答言「我饥乏  唯须食为先
即时恶罗  置热铁地上
令吞热铁丸  烧烂其五
内外俱燋然  遥见大灰河
谓是清冷泉  奔走自投身
若于此得脱  还入沸屎
刀山及火坑  轮转此众苦
王富贵无常  不久当败坏
身命及尊贵  佛说皆无常
故当受我言  舍国共出家
命终当生天  亦得离众苦
出家处空闲  修净戒禅定
常乐行慈悲  及修空寂灭
尔时自当知  无有与等者
得寂灭安乐  犹如大梵王
太子如是说  时王及夫人
并余一切众  无能障碍者
王子出家已  求法行禅定
具足五神通  为众演说法
修行寂灭心  乐说空无我
诸法无缚解  当说如是法
『诸人今皆当  一心正观法
是阴界入中  何有我我所
百千亿众生  闻法已出家
父王及夫人  亦于法出家
是人出家已  發如是愿言
『王子所求法  愿我皆得之
随学是菩萨  皆發无上心
随其所说  成佛入涅槃
阿难彼王子  求法化父母
令住佛法者  汝谓异人乎
阿难汝勿疑  即今我身是
为众作大利  令住佛道中
我从發意来  常一心求法
勤进力坚固  终无有懈息
我常修是法  无有懈惓心
终不生狐疑  当得佛道不
常志乐菩提  修习上精进
求法以乐心  故得最胜慧
若人求菩提  当如我修学
终不退失利  成佛转法轮

为法品第三十一

佛告阿难「菩萨有四法闻所说法达其意趣能得智慧得堪受法得坚固念具足义法何谓为四發勤修行求如是等甚深经法得是法已如所说住自住于法亦能劝导令多众生入是法中入法中已能为解说示教利喜

尔时世尊欲明此义而说偈言

「菩萨求深法  能得无上乐
未得如是法  终不中懈
闻是甚深法  于独处思惟
是所闻法  常一心修学
能教化他人  令如己所住
非但以言说  身行引导之

「复次阿难菩萨摩诃萨为斯法故常随法师作是念言『我所不闻不知之法或当乖互失是法利』」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若有多闻人  常随逐亲近
视之如法王  为修集法故
我所未闻法  不知其义趣
因缘或乖错  则失是法利
生坚固精进  舍离一切欲
常求决定法  以增真智慧
亲近有智人  多闻及利根
为众所尊  能持此经者

「复次阿难菩萨摩诃萨如所闻法广为人说而不为法之所伤害阿难云何为法之所伤害若有比丘贪著名称衣服饮食卧具汤药种种利养为他赞说随顺头陀甚深净戒空相应法又自不能如说修行是名比丘为法所害

尔时世尊欲明此义而说偈言

「菩萨闻是法  为大众广说
当如佛所行  勿为法所害
勿为资生故  亦勿为称赞
恒以慈悲心  而说无上法
于苦恼众生  而起大慈悲
当一心说法  为利众生故
若人以利养  为大众说法
于世利故  则为法所害
当随从智者  如其所说学
不为法所害  是名拥护法
十方诸世尊  皆称赞是人
善哉能说法  亦住此法中

「复次阿难菩萨摩诃萨若求法时不取法师恶视嚬蹙轻贱慠慢如是诸过恒如所应一心求法阿难菩萨云何如应求法若诸师长如法教授安住其中为具足法勤修行以诸衣服饮食卧具汤药所须而供奉之是名菩萨如应求法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菩萨求法时  不取法师过
随为他人说  亦自住其中
菩萨求法时  如所说应住
如法而求法  安住是法中
是故求法者  应如所说住
是名为初法  谓能如说行
故能证寂灭  如我之所说
我本学是法  能得是菩提
常应勤求法  于法生敬心
所从闻法者  应生世尊想
应作如是念  此则我大师
是人开导我  令住正道中
是则我世尊  心常加尊敬
因是大师故  舍离于世乐
阿难汝当知  乃往过去世
过无量无边  不可思议劫
有佛现于世  号须弥山王
是佛灭度后  弟子违须罗
利根有大智  为众赞说法
决了甚深义  达知阴界入
能到戒彼岸  分別阿毘昙
善修三学法  坚持佛法藏
须弥山王佛  加其神通力
求诸佛大智  了达甚深
是比丘福德  说之不可尽
时华大城中  有豪贵长者
富有诸财产  福德故高
其名为乐善  多人所宗敬
持戒有德行  名闻广流布
是长者一时  到违须罗所
即以多闻智  随宜为说法
长者闻法已  喜心發是言
『我所有财产  尽以相供
时彼比丘言  『善哉能大施
闻法得信解  是佛法根本
以所有财物  奉上法师已
于二十岁中  常随为给侍
是乐善长者  随从法师时
得闻种种法  心终无厌足
又發如是心  欲种种供
如是供施时  心终不懈倦
一来问讯时  持二十亿金
以奉上法师  即皆为受用
常如是数数  随时而供给
以是供给故  心得大欢
违须罗法师  所将诸弟子
亦复皆供给  各以千两金
既奉尔所金  又各献三衣
一一衣价直  二十亿两金
又为违须罗  及诸比丘
各各起房舍  高广甚严好
造一一诸  各二十亿金
床榻诸被褥  皆具足严饰
法师常随时  于此中说法
为众作大利  乃至终其寿
是乐善长者  加供奉其尸
积众香阇维  起塔百由旬
七体七宝塔  以盛师舍利
安置大塔中  常华香供养
此乐善长者  如是设供
终值无量佛  永不堕恶道
善福缘故  八十亿劫中
常为大梵王  亦恒见诸佛
又八十亿劫  为忉利天王
常得见诸佛  以种种供养
又于尔所劫  为转轮圣王
能见诸佛  亦皆深供奉
从是已次第  复得值无量
无数阿僧祇  那由他诸佛
既值无量佛  亦无量供奉
能问诸佛道  佛亦随义答
阿难汝谓彼  于华大城中
大名闻长者  为是异人乎
汝勿怀此疑  即今我身是
我尔时奉事  违须罗法师
为具佛法故  作如是供养
是善根缘故  得无上菩提
我供给法师  所造诸德本
获大果报  至今犹不尽
我从是因缘  世世转高
得见无量佛  亦闻诸佛法
彼诸佛所答  亦如我今说
是名真佛道  汝等当修学

阿难白佛言「甚奇希有如来乃从久远已来深积德本于过去世常得尊贵世尊违须罗比丘今为现在为入涅槃

佛告阿难「是比丘今未入涅槃于我法中行菩萨道

阿难复言「希有世尊乐善长者供事法师因是德本逮无上菩提而是法师今犹甫尔行菩萨道

佛告阿难「是违须罗不能如我發菩提心恒以乐道而求菩提舍是苦行阿难我于长夜常以苦道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本修行菩萨道时作如是愿『若有众生多随恶业堕三恶道备受诸苦我于尔时当成正觉度脱此诸苦恼众生

「阿难是违须罗所修行愿说不可尽算数譬喻亦不能明以大行施深發无上菩提之心以此善根作如是愿『若我修行菩提道时其有众生未入法位及求声闻辟支佛者此诸众生得见我身若闻我名皆得必定无上菩提』」

阿难白佛言「世尊是违须罗法师受彼乐善上供给者今或在此大众会中

佛告阿难「违须罗比丘在此众中今于我前立者是也

叹会品第三十二

阿难白佛言「希有世尊今此大众行净人会

佛言「如是如是阿难如汝所言此众皆是行净人会谓诸菩萨摩诃萨众阿难此会大众为师子会无所畏会为大龙会为殊特会无比之会

阿难白佛言「世尊何故名为大人会为师子会

「阿难于一切法破大无明利益无量无数众生發大愿故名大人会是诸菩萨發大庄严能摄一切诸佛法故名师子会

「又复阿难如师子王处深谷中随所住处诸小虫兽不能得近以不堪受其气响故若有近者闻其气响即皆躄地阿难是菩萨会诸大人会大师子会殊特之会及无比会亦复如是随所在处魔若魔天魔所使人得娆近或来近者即得苦恼恐畏心悔还没不现不堪菩萨大神德故

「阿难如师子王三發声吼其声遍闻一由旬内上下亦各彻一由旬阿难是师子吼诸小师子尚皆怖畏况余鸟兽白香象王闻其吼声亦皆怖畏不能自制失声大呼阿难是菩萨会大师子会无所畏会诸新学者假名菩萨如小师子闻大吼声即时潜伏

「阿难是大众中诸恶菩萨贪著利养求广名称闻大菩萨说甚深法皆大惊坠深坑谷何以故是大菩萨说空无相作之声诸小菩萨著于吾我诸入亦著持戒禅定智慧著诸道果亦著涅槃及诸佛故不能堪受

「阿难于佛法中何谓为空无相无作我虽说空而于其中无法是空亦无所属无以为空亦无处所阿难说无相此中无法可名无相亦无所属亦无有法以为无相亦无处所阿难我说无作是中无法可名无作亦无所属亦无有法以为无作亦无处所阿难如来虽说是可断法而于此中无可断法亦无断者无用断法无所断处阿难如来虽说是可证法而于此中无所证法亦无证者无用证法无所证处阿难如来虽说是可修法而于是中无所修法亦无修者无用修法亦无修处阿难如来虽说是散坏法而于是中无法可坏亦无坏者无用坏法亦无坏处阿难如来虽说是有为法而无有法是有为也亦无所属亦无所用是有为法阿难如来虽说是无为法而于其中无无为法亦无所属亦无所用是无为法阿难如来虽说垢法而于是中无法是垢亦无所属亦无所用是垢法也阿难如来虽说净法而于是中无法是净亦无所属亦无所用是净法也阿难是则名为一切法印不可坏印不可变异于是印中亦无印相

「阿难若诸菩萨能得此印是名真实人中师子能独步者无惊畏者以师子吼恐诸外道皆令潜伏降诸魔众诸贪著者所不能及怖增上慢动我见者不信魔使悦诸佛子能为十方一切众生开佛法藏能建法幢击大法鼓吹大法令诸佛子得饮法味分別法施能演说法充足善

「阿难如师子王从所住出三發声吼师子之子闻是声已喜而奋迅无所怖畏顾视四方阿难诸大智师子之会无恐畏会大智士会为真菩萨深發无上菩提心者善根未熟若闻如是诸法实相师子吼声不惊不畏更增喜心

「阿难如师子王随所住处独步无畏如是大师子会恐畏会有于佛法發大庄严發无等侣无二庄严作如是念『我当独得成无上菩提当无等侣证诸佛法

「阿难如师子王有师子牝若怀妊时一受无二阿难是师子会无恐畏会大菩萨会所有菩萨發大乘心更不复受二乘之念阿难如师子王欲害众兽若大若小等加一力阿难是师子会无恐畏会大菩萨会所有说法皆以一心普令等解是故阿难今此大会名师子会

上坚德品第三十三

尔时会中有一比丘名曰坚意即从坐起偏袒右肩恭敬合掌白佛言「世尊我欲供奉是经法故亦欲供奉三世诸佛及诸菩萨学是法者亦欲劝助令增善根以是事故今以所珍奉上世尊」即以上衣散如来上又执中衣而白佛言「今以此衣奉献世尊愿于来世在在所从闻此法者随佛意故亦奉是衣」即时坚意往诣星得比丘所言「汝善知识佛赞我故共以此衣奉上如来」即与星得共持是衣为增善根欲以上佛

即时如来现大神尔时阿难及诸四众皆于衣中得见如来种种神变

阿难白佛言「希有世尊

如来虽知故问「阿难汝见何义名为希有

尔时阿难欲明此事以偈白佛

「我等于此衣  见无量菩萨
心發菩提  赞佛已飞去
又见诸菩萨  皆从此衣中
取无量百千  阿僧祇种衣
取是诸衣已  即奉十方佛
我见此彼处  无量神通力
奉上佛衣者  佛皆与授记
是人渐行道  皆当得作佛
随其所住处  皆能净佛土
众生各各谓  于此处成佛
又见无量亿  种种诸伎乐
从是出法音  空中闻佛声
我见三千界  诸佛皆充满
世尊我今念  自谓非声闻
神通力希有  曜惑我心目
我今以圣智  观三界皆空
我于此空智  及尽无生智
如是众智中  常不失正念
但以业报根  于中有错谬
四众咸欢悦  飞在于空中
皆悉坐众宝  千叶莲华上
又于此衣中  见十方世界
诸佛世导师  及大众围绕
又见诸上人  行不思议施
为求菩提故  常亲近诸佛
以知是因缘  能大利众生
能自身现化  遍十方说法
我衣中所见  其事不可尽
见衣中菩萨  欢喜心尊敬
如梵王自在  了达神通力
多闻大辩才  皆得陀罗尼
转佛正智轮  如是遍十方
又见诸菩萨  所游诸世界
皆变成众宝  华香诸庄严
见佛坐道场  转无上法轮
如是佛神力  皆于衣中现
能于诸世界  变化若干形
说法为利益  皆令住菩提
今所见希有  是事难可信
佛神力无量  能示于众生
佛为良福田  受施中第一
施者得大果  能断一切苦
若我千万劫  称扬不能尽
为谁故示现  如是神力事
谁当净佛土  修是菩萨道
谁得此神力  愿佛断我疑
七宝诸莲华  其大如车轮
众菩萨坐上  游空到十方
觐佛已还此  即逮无上觉
世界广严净  现不思议力
我于此世界  见有一菩萨
勤进行菩提  手执衣而立
愿佛说是事  云何而修学
此必昔曾无量施  亦行无量随喜心
愿与一切众生共  是故今见皆得乐
世尊为我说是事  断一切众心所疑
故比丘造此愿  为是星得为坚意

佛告阿难「且待须臾坚意菩萨欲有所问后当答此

时坚意菩萨白佛言「世尊欲有所问若佛听许乃敢咨请

佛告坚意「恣汝所问当为汝说令得欢喜

时坚意言「世尊所言入法门者云何为法云何为门云何得入唯愿世尊具分別说此名为法是名为门如是得入此名入者

尔时坚意以偈问曰

「云何为上法  云何是法门
云何入此门  唯愿答是
云何入是门  能得佛菩提
云何说法时  辩才无穷尽
是法从何来  今来住何所
云何于诸法  其念不错谬
云何名入相  云何名已入
云何说法时  诸法现在前
说种种法时  云何心不乱
云何无量劫  辩才不断绝
如是诸菩  为何所志求
说法无边际  而无增上慢
是菩萨先世  云何施回向
世世说法时  辩才不断绝
本云何持戒  云何净修
云何戒回向  而心不劣弱
云何修行忍  云何修习忍
以是故能到  无尽无上际
云何發勤进  云何如修习
常能于世世  不离佛菩提
云何起禅定  云何而修习
于定观何法  能得无尽辩
云何求智慧  亲近而修习
是慧在何处  而得不断辩
住无上善法  说诸法实相
思量佛智慧  甚深寂灭空
读诵种种经  决定诸义趣
而不欲演说  以离实智故
我问佛是义  断一切众疑
于未来世中  当有诸法师
云何当亲近  云何咨问法
云何修法行  云何拥护法
以处非处力  为我说是义
令我断未来  一切众生疑

尔时佛告坚意菩萨「善哉善哉能问如来是甚深义汝于过去无量佛所久殖德本供奉礼敬咨受难问坚意我念汝昔于此世界虚空分中曾从六万八千诸佛问如是义诸佛答汝所问义时无量众生得大利益是故当知汝于过去诸如来所深种善根坚意乃往过去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有佛出世号出宝光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寿命半劫有七十亿阿罗汉众皆悉漏尽心得自在出宝光佛与诸大众游行国邑俱共安居是时阎浮提地大广博纵广七万由旬尔时世有刹利灌顶转轮圣王名上坚德王四天下

「坚意尔时阎浮提有八十亿城皆悉广大长四十由旬广三十由旬静丰乐人民炽盛阎浮提中有一大城纵广正等八十由旬街巷端直行列相当一一街巷各广五里中有小城名曰安隐上坚德王止住其中坚意是大城傍七万园林适无所属众生普共游戏娱乐有一大园纵广正等八十由旬王所游观宝树七重周匝围绕亦以七宝七重罗网罗覆其上树间七重亦以七宝七重墙壁七重宝堑周回围绕

「时出宝光佛与七十亿阿罗汉众恭敬围绕游行诸国到安隐城上坚德王闻佛大众俱游诸国来到此城心大欢喜往诣佛所头面礼足于一面坐尔时彼佛观王深心宿行因缘即便为说断众生疑令众欢喜菩萨藏经上坚德王闻法欢喜作如是念『我今宁可以众妙具严饰此园奉上如来令其受用』即于其中起七十亿诸僧房舍妙衣覆地有七十亿经行之处床榻卧具亦七十亿皆悉办已往诣佛所头面礼足而白佛言『唯愿世尊哀愍我故及诸大众受明日请』出宝光佛默然许之王知受已顶礼佛足右绕已去即于其夜为佛及僧备诸供具种种肴饍——转轮圣王所食之味

「晨朝诣佛而白佛言『饭具已办唯愿知』出宝光佛著衣持钵与七十亿大阿罗汉恭敬围绕往诣园中次第而坐上坚德王见佛及僧众坐已定手自斟酌种种美味恣其所须皆令饱满知佛及僧饭食已讫澡手涤钵奉佛及僧各以一衣如是施已自执金钟澡如来手而作是言『我以此园及诸房舍经行之处床榻卧具并守园者施佛及僧唯愿受用亦以自身供给于佛』」

佛告坚意「上坚德王供给出宝光佛朝夕随时常来听法是乃至半劫咨问彼佛诸法因果相续佛随问答利益无量无数众生坚意汝谓彼时名上坚德转轮王者岂异人乎勿造斯观即汝身是坚意我念汝昔于过去世闻是法故以无上供供养千佛如来于今亦当为汝说此法门入法相故

佛说华手经卷第九


校注

转【大】行【宋】【元】【明】【宫】 了【大】*通【宋】【元】【明】【宫】* 正解【大】解脱【宋】【元】【明】【宫】 归【大】师【宋】【元】【明】【宫】 法【大】*事【宋】【元】【明】【宫】* 何以故【大】精进所以者何【宋】【元】【明】【宫】 达知【大】通达【宋】【元】【明】【宫】 离于【大】远离【宋】【元】【明】【宫】 畏【大】*怖【宋】【元】【明】【宫】* 杂【大】虽【宫】 行【大】信【宋】【元】【明】【宫】 净妙【大】清净【宋】【元】【明】【宫】 不能【大】能不【宫】 如是【大】是因【宋】【元】【明】【宫】 于菩提【大】无上道【宋】【元】【明】【宫】 随【大】堕【宫】 灭【大】义【宋】【元】【明】【宫】 亦【大】故【宋】【元】【明】【宫】 缘故【大】因缘【宋】【元】【明】【宫】 隐【大】住【宋】【元】【明】【宫】 深【大】*清【宋】【元】【明】【宫】* 中【大】*品【宋】【元】【明】【宫】* 若成【大】*成就【宋】【元】【明】【宫】* 深【大】净【宋】【元】【明】【宫】 拥【大】*守【宋】【元】【明】【宫】* 喜悦【大】*劝喜【宋】*【元】*【明】*欢喜【宫】* 而求最胜慧【大】求最胜智慧【宋】【元】【明】【宫】 能尽【大】尽能【宋】【元】【明】【宫】 福【大】*功【宋】【元】【明】【宫】* 有【大】见有【宋】【元】【明】【宫】 奉礼敬救【大】养恭敬守【宋】【元】【明】【宫】 众智【大】智慧【宋】【元】【明】【宫】 记作佛【大】受记別【宋】【元】【明】【宫】 常【大】*当【宋】【元】【明】【宫】* 随【大】修【宋】【元】【明】【宫】 有【大】障【宋】【元】【明】【宫】 碍者【大】障碍【宋】【元】【明】【宫】 怠【大】息【宋】【元】【明】【宫】 成佛【大】佛道【宋】【元】【明】【宫】 稼植【大】种殖【宋】【元】【明】【宫】 惠施【大】施惠【宋】【元】【明】【宫】 萨【大】提【宋】【宫】 军【大】众【宋】【元】【明】【宫】 成无上菩提【大】得成无上道【宋】【元】【明】【宫】 界【大】间【宋】【元】【明】【宫】 大智【大】*智慧【宋】【元】【明】【宫】* 天【大】王【宋】【元】【明】【宫】 善福之缘【大】功德因缘【宋】【元】【明】【宫】 力【大】通【宋】【元】【明】【宫】 涅槃【大】*泥洹【宋】【元】【明】【宫】* 比丘【大】众【宋】【元】【明】【宫】 众【大】〔-〕【宋】【元】【明】【宫】 至【大】〔-〕【宋】【元】【明】【宫】 修集【大】精进【宋】【元】【明】【宫】 敬【大】供【宋】【元】【明】【宫】 当【大】常【元】 重【大】〔-〕【宋】【元】【明】【宫】 德相【大】功德【宋】【元】【明】【宫】 得【大】清【宋】【元】【明】【宫】 福报【大】功德【宋】【元】【明】【宫】 若见僧【大】见众僧【宋】【元】【宫】见众生【明】 以是福【大】是福因【宋】【元】【明】【宫】 救【大】*守【宋】【元】【明】【宫】* 奉礼【大】养恭【宋】【元】【明】【宫】 者【大】故【宋】【元】【明】【宫】 界【大】土【宋】【元】【明】【宫】 乐【大】集【宋】【元】【明】【宫】 善福【大】*功德【宋】【元】【明】【宫】* 当【大】常【宋】【元】【明】【宫】 无上菩提【大】得无上道【宋】【元】【明】【宫】 能【大】*清【宋】【元】【明】【宫】* 得成【大】成就【宋】【元】【明】【宫】 不怠【大】精进【宋】【元】【明】【宫】 行忍【大】忍辱【宋】【元】【明】【宫】 速知【大】通达【宋】【元】【明】【宫】 技【大】伎【宋】【宫】 萨【大】*提【宋】【元】【明】【宫】* 病【大】疾【宋】【元】【明】【宫】 慧故【大】智慧【宋】【元】【明】【宫】 健【大】猛【宋】【元】【明】【宫】 行【大】智【宋】【元】【明】【宫】 令【大】今【宋】【元】【明】【宫】 是【大】果【宋】【元】【明】【宫】 心【大】生【宋】【元】【明】【宫】 悦【大】*喜【宋】【元】【明】【宫】* 深【大】染【宋】【元】【明】【宫】 于【大】止【宋】【元】【明】【宫】 生所【大】所尊【宋】【元】【明】【宫】 悦心加【大】喜加恭【宋】【元】【明】【宫】 依【大】*命【宋】【元】【明】【宫】* 过未来世【大】过去未来【宋】【元】【明】【宫】 恒河沙【大】恒沙等【宋】【元】【明】【宫】 赞【大】谓【宋】【元】【明】【宫】 而【大】何【宋】【元】【明】【宫】 报亦【大】果报【宋】【元】【明】【宫】 撰【大】*选【宋】*【元】*【明】* 修进行【大】行精进【宋】【元】【明】【宫】 今我【大】我今【宋】【元】【明】【宫】 发【大】头【宋】【元】【明】【宫】 简【大】拣【宋】【元】【明】【宫】 界【大】*间【宋】【元】【明】【宫】* 乐【大】*隐【宋】【元】【明】【宫】* 我【大】诸【宋】【元】【明】【宫】 于世【大】世间【宋】【元】【明】【宫】 善哉【大】〔-〕【宋】【元】【明】【宫】 也【大】*耶【宋】【元】【明】【宫】* 是名真【大】名真实【宋】【元】【明】【宫】 德行【大】功德【宋】【元】【明】【宫】 法【大】诸【宋】【元】【明】 名【大】真【宋】【元】【明】【宫】 尽【大】是【宋】【元】【明】【宫】 闻【大】问【宋】【元】【明】【宫】 法【大】事【宋】【元】【明】【宫】 并【大】亦【宋】【元】【明】【宫】 知三【大】三解【宋】【元】【明】【宫】 及非处【大】非处等【宋】【元】【明】【宫】 已到智【大】到智慧【宋】【元】【明】【宫】 伎【大】技【元】【明】 诸智事【大】等诸智【宋】【元】【明】【宫】 不【大】可【宋】【元】【明】【宫】 废【大】痴【宫】 之【大】间【宋】【元】【明】【宫】 谓知【大】所谓【宋】【元】【明】【宫】 尚【大】上【宫】 众【大】处【宋】【元】【明】【宫】 诸所【大】等谓【宋】【元】【明】【宫】 发须【大】须发【宋】【元】【明】【宫】 力【大】刀【宋】【元】【明】【宫】 诸法【大】法平【宋】【元】【明】【宫】 界【大】*土【宋】【元】【明】【宫】* 土【大】*国【宋】【元】【明】【宫】* 食【大】饭【宋】【元】【明】【宫】 见【大】现【宋】【元】【明】【宫】 恐【大】*怖【宋】【元】【明】【宫】* 福【大】*功【宋】【元】【明】【宫】* 缘【大】因【宋】【元】【明】【宫】 受【大】*授【宋】【元】【明】【宫】* 现【大】见【宋】【宫】 靖【大】静【宋】【元】【明】【宫】 得【大】〔-〕【宋】【元】【明】【宫】 为【大】〔-〕【宋】【元】【明】【宫】 曰【大】名【宋】【元】【明】【宫】 加【大】跏【宋】【明】【宫】 萨【大】提【宫】 即【大】既【宋】【元】【明】【宫】 行【大】行精进【宋】【元】【明】【宫】 勤行【大】精进【宋】【元】【明】【宫】 和忍【大】柔和忍辱【宋】【元】【明】【宫】 若成【大】*成就【宋】【元】【明】【宫】* 萨【大】*萨摩诃萨【宋】【元】【明】【宫】* 菩提之心【大】道心【宋】【元】【明】【宫】 无上菩提【大】无上道【宋】【元】【明】【宫】 愍念【大】怜愍【宋】【元】【明】【宫】 常【大】当【元】【明】 足【大】惓【宋】【宫】倦【元】【明】 修行【大】*精进【宋】【元】【明】【宫】* 佛菩提【大】无上道【宋】【元】【明】【宫】 菩提【大】道念【宋】【元】【明】【宫】 龙神【大】神等【宋】【元】【明】【宫】 离于众圣【大】远离贤圣【宋】【元】【明】【宫】 诸【大】*贤【宋】【元】【明】【宫】* 不懈【大】*精进【宋】【元】【明】【宫】* 奉【大】*养【宋】【元】【明】【宫】* 尊【大】*恭【宋】【元】【明】【宫】* 难【CB】【丽-CB】【宫】离【大】 菩提之【大】无上道【宋】【元】【明】【宫】 欲重宣【大】欲明【宋】【元】【明】【宫】 天神劝言【大】若得见佛【宋】【元】【明】 勤修行【大】起精进【宋】【元】【明】【宫】 若辟支佛【大】辟支佛等【宋】【元】【明】【宫】 已【大】法【宋】【元】【明】【宫】 离于【大】远离【宋】【元】【明】【宫】 得无上菩提【大】逮得无上道【宋】【元】【明】【宫】 缘故【大】*因缘【宋】【元】【明】【宫】* 习【大】集【宋】【元】【宫】 出于世【大】出世间今出世间【宋】【元】【明】【宫】 曰【大】白【元】 行【大】*布【宋】【元】【明】【宫】* 行忍【大】忍辱【宋】【元】【明】【宫】 婬【大】等【宫】 父母【大】如父【宋】【元】【明】【宫】 得【大】闻【明】 时【大】具【宋】【元】【明】【宫】 义【大】事【宋】【元】【明】【宫】 堕【大】坠【宋】【元】【明】【宫】 以【大】即以【宋】【元】【明】【宫】 曰【大】〔-〕【宋】【元】【明】【宫】 罪【大】事【宋】【宫】 但【大】徒【元】【明】 令【大】命【宋】【元】【明】【宫】 若王【大】王若【宋】【元】【明】【宫】 馆【大】观【宋】【元】【明】【宫】 僶未【大】勉勿【元】【明】[仁-二+勉]未【宫】 喜【大】惠【宋】【元】【明】【宫】 铁犁牛【大】热铁犁【宋】【元】【明】【宫】 将人到镬汤【大】持人倒爨镬【宋】【元】【明】【宫】 堕【大】循【宫】 出【大】已【宋】【元】【明】【宫】 涌【大】踊【明】【宫】 炭【大】竹【宋】【元】【明】【宫】 矟【大】槊【宋】【元】【明】【宫】 牟【大】𫓴【宋】【元】【明】【宫】 不可忍【大】无可方【宫】 灰【大】*醎【宋】【元】【明】【宫】* 涌【大】踊【宋】【宫】涌【明】 经【大】迳【宋】【宫】 崖【大】涯【元】【明】岸【宫】 刹【大】利【元】 藏【大】脏【明】 地【大】池【宋】【元】【明】【宫】 及火坑【大】火坑等【宋】【元】【明】【宫】 轮转【大】转轮【宫】 当【大】常【宋】【元】【明】【宫】 上【大】土【明】 法【大】行【元】【明】【宫】 勤【大】精【宋】【元】【明】【宫】 惓【大】倦【元】【明】 达其【大】通达【宋】【元】【明】【宫】 义法【大】威仪【宋】【元】【明】【宫】 怠【大】息【宋】【元】【明】【宫】 是【大】其【宋】【元】【明】【宫】 令【大】今【明】 集【大】习【明】 常【大】当【宋】【元】【明】【宫】 敬【大】故【宋】【元】【明】【宫】 赞【大】*讲【宋】【元】【明】【宫】* 当【大】常【宫】 恒【大】但【宋】【宫】 于【大】止【宋】【元】【明】【宫】 拥【大】守【宋】【元】【明】【宫】 嚬蹙【大】颦蹙【元】颦戚【明】 诸【大】*等【宋】【元】【明】【宫】* 恒【大】但【宋】【元】【明】【宫】 足【大】其【宫】 加【大】行【明】 修行【大】精进【宋】【元】【明】【宫】 奉【大】养【宫】 是菩提【大】无上道【宋】【元】【明】【宫】 于世【大】世间【宋】【元】【明】【宫】 须【大】头【宋】【元】【明】【宫】 有大智【大】大智慧【宋】【元】【明】【宫】 达知【大】通达【宋】【元】【明】【宫】 大智【大】智慧【宋】【元】【明】【宫】 法【大】义【宋】【元】【明】【宫】 福【大】功【宋】【元】【明】【宫】 明【大】名【明】 宗【大】寂【宋】 德行【大】威德【宋】【元】【明】【宫】 给【大】*养【宋】【元】【明】【宫】* 施【大】养【宋】【元】【明】【宫】* 悦【大】*喜【宋】【元】【明】【宫】* 众【大】等【宋】【元】【明】【宫】 塔【大】坊【宋】【元】【明】【宫】 诸被褥【大】被褥等【宋】【元】【明】【宫】 严饰【大】庄严【宋】【元】【明】【宫】 奉【大】*养【宋】【元】【明】【宫】* 七体【大】十层【宋】【元】【明】七𫭟【宫】 设【大】诸【宫】 已【大】养【宋】【元】【明】【宫】 善福【大】福因【宋】【元】【明】【宫】 能【大】得【宋】【元】【明】 得无上菩提【大】今得无上道【宋】【元】【明】【宫】 诸【大】功【宋】【元】【明】【宫】 获【大】得【宫】 尊【大】贵【宋】【元】【明】【宫】 违【大】是违【宋】【元】【明】【宫】 菩提【大】觉【宋】【元】【明】【宫】 恒【大】但【宋】【元】【明】【宫】 随【大】堕【宫】 诸【大】众【宋】【元】【明】【宫】 提【大】萨【宋】【元】【明】【宫】 行【大】*清【宋】【元】【明】【宫】* 如是【大】〔-〕【宋】【元】【明】【宫】 何【大】以何【宋】【元】【明】【宫】 为师子【大】师子等【宋】【元】【明】【宫】 躄【大】僻【明】 得娆【大】能得【宋】【元】【明】【宫】 神【大】威【宋】【元】【明】【宫】 畏【大】*怖【宋】【元】【明】【宫】* 何以故【大】所以者何【宋】【元】【明】【宫】 作【大】*愿【宋】【元】【明】【宫】* 著于【大】贪著【宋】【元】【明】【宫】 亦【大】著【宋】【元】【明】贪【宫】 说【大】*虽说【宋】【元】【明】【宫】* (亦无也)八字【大】无所用法【宋】【宫】 净法也【大】清净法【宋】【元】【明】【宫】 降【大】坏【宋】【元】【明】【宫】 䗍【大】螺【宫】 入【大】人【宋】【元】【明】【宫】 师子之【大】善师子【宋】【元】【明】【宫】 声已喜而【大】音声欢喜【宋】【元】【明】【宫】 诸大智【大】大智慧【宋】【元】【明】【宫】 士【大】王【宫】 为【大】有【宋】【元】【明】【宫】 萨【大】萨摩诃萨【宋】【元】【明】萨摩诃萨等【宫】 未【大】成【宋】【元】【明】【宫】 喜心【大】欢喜【宋】【元】【明】【宫】 恐【大】怖【宫】 菩提【大】道【宋】【元】【明】【宫】 众【大】诸【宋】【元】【明】【宫】 卷第九终【宋】【元】【明】【宫】 卷第十首【宋】【元】【明】【宫】 佛赞【大】请从【元】【明】佛请【宫】 力【大】通【宋】【元】【明】【宫】 义【大】事【宋】【元】【明】【宫】 心【大】猛【宋】【元】【明】【宫】 于【大】虚【宋】【元】【明】【宫】 以知【大】知以【宋】【宫】以如【元】【明】 尊【大】恭【宋】【元】【明】【宫】 了【大】通【宋】【元】【明】【宫】 正智【大】智慧【宋】【元】【明】【宫】 诸菩萨【大】菩萨等【宋】【元】【明】【宫】 此神力【大】是神通【宋】【元】【明】【宫】 世界【大】国土【宋】【元】【明】【宫】 勤【大】*精【宋】【元】【明】【宫】* 故【大】何【宋】【元】【明】【宫】 义【大】事【宋】【宫】 佛菩提【大】无上道【宋】【元】【明】【宫】 来【大】为【宋】【元】【明】【宫】 如【大】〔-〕【宋】【元】【明】【宫】 萨【大】萨等【宋】【元】【明】【宫】 戒【大】诫【宋】 心【大】得【宋】 修行忍【大】修忍辱【宋】【元】【明】【宫】 习【大】*集【宋】【宫】* 如【大】而【宋】【元】【明】【宫】 修【大】随【宋】【元】【明】【宫】 拥【大】守【宋】【元】【明】【宫】 令【大】今【明】 礼【大】恭【宋】【元】【明】【宫】 大【大】甚大【宋】【元】【明】【宫】 万【大】万那由他【宋】【元】【明】【宫】 提【大】提中【宋】【元】【明】【宫】 静【大】隐【宋】【元】【明】【宫】 罗【大】弥【宋】【元】【明】【宫】 树间【大】楼阁【宋】【元】【明】【宫】 时【大】时时【宋】【元】【明】【宫】 供给于佛【大】供养给事【宋】【元】【明】【宫】 供【大】供养供【宋】【元】【明】【宫】 是【大】是供养【宋】【元】【明】【宫】 因果【大】因缘果报【宋】【元】【明】【宫】 岂【大】是【宋】【宫】 闻【大】问【宋】【宫】 次页不分卷【宋】【元】【明】【宫】
[A1] 抟【CB】搏【大】
[A2] 名【CB】【丽-CB】多【大】(cf. K12n0396_p1398a11)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佛说华手经(卷9)
关闭

有缘道友,欢迎一起论道同修。同频共振,请扫描下面二维码加我为好友,我拉你进群。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