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婆塞戒经卷第一

集会品第一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林中阿那邠坻精舍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五百比丘尼千优婆塞五百乞儿

尔时会中有长者子名曰善生白佛言「世尊外道六师常演说法教众生言『若能晨朝敬礼六方则得增长命之与财何以故东方之土属于帝释有供养者释提桓因则为护助南方之土属阎罗王有供养者彼阎罗王则为护助西方之土属婆楼那天有供养者彼婆楼那则为护助北方之土属拘毘罗天有供养者彼拘毘罗则为护助下方之土属于火天有供养者天则为护上方之土属于风天有供养者彼亦为护』世尊佛法之中颇有如是六方不耶

「善男子我佛法中亦有六方所谓六波罗蜜东方则是檀波罗蜜何以故始初出者为出智慧光因缘故彼东方者属众生心若有众生能供养彼檀波罗蜜则为增长寿命与财南方即是尸波罗蜜何以故尸波罗蜜名之为右若人供养亦得增长寿命与财西方即是羼提波罗蜜何以故彼西方者名之为后一切恶法弃于后故若有供养则得增长寿命与财北方即是毘离耶波罗蜜何以故北方名号胜诸恶法若人供养则得增长寿命与财下方则是禅波罗蜜何以故能正观察三恶道故若人供养亦得增长命之与财上方即是般若波罗蜜何以故方者即是无上无上故若有供养则得增长命之与财善男子是六方者属众生心非如外道六师所说

「如是六方谁能供养

善男子唯有菩萨乃能供养

「世尊以何义故名为菩萨

佛言「得菩提故名为菩萨菩提性故名为菩萨

「世尊若言得菩提已名为菩萨者若未供养彼六方时云何得名为菩萨耶若以性故名菩萨者谁有此性有此性者则能供养若无性者则不能供养是故如来不应说言彼六方者属众生心

「善男子非得菩提故名菩萨何以故得菩提者名之为佛未得菩提乃名菩萨亦非性故名菩萨也

「善男子一切众生无菩提性如诸众生无人天性师子狗犬等性现在世中和合众善业因缘故得人天身和合不善业因缘故得师子等畜生之身菩萨亦尔和合众善业因缘故發菩提心故名菩萨若有说言一切众生有菩萨性者是义不然何以故若有性者则不应修善业因缘供养六方善男子若有性者则无初心及退转心以无量善业因缘故發菩提心名菩萨性

「善男子有诸众生受行外道不乐外典颠倒说故發菩提心或有众生住寂静处内善因缘發菩提心或有众生观生死过發菩提心或有众生见恶闻恶發菩提心或有众生深知自身贪欲嗔恚愚痴悭嫉为呵责故發菩提心或有众生见诸外道五通神仙發菩提心或有众生欲知世间有边无边故發菩提心或有众生见闻如来不思议故發菩提心或有众生生怜愍故發菩提心或有众生爱众生故發菩提心

「善男子菩提之心凡有三种谓下若言众生定有性者云何说言有三种耶众生下心能作中心中心作上上心作中中心作下众生勤修无量善法故能增上不勤修故便退为下若善修进则名不退若不修进名之为退一切时中常为一切无边众生修集善故名不退转若不如是是名退转如是菩萨则有退心及怖畏心若一切时中为一切众生修集善法得不退转是故我记是大喜地不久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善男子三种菩提无有定性若有定性已發声闻缘觉心者则不能發菩提之心善男子譬如众僧无有定性是三种性亦复如是若有说言定有性者是名外道何以故诸外道等无因果故如自在天非因非果

「善男子或有人说菩萨之性譬如石中定有金性以巧方便因缘發故得为金用菩萨之性亦如是者是梵志说何以故梵志等常言尼拘陀子有尼拘陀树眼有火是故梵志无因无果因即是果果即是因尼拘陀子具足而有尼拘陀树当知即是梵志因果是义不然何以故因细果麁故若言眼中定有火者眼则被烧眼若被烧云何能见眼中有石石则遮眼眼若有遮复云何见善男子如梵志说有即是有无即是无无则不生有不应灭若言石中有金性者金不说性性不说金善男子因缘故则有和合缘和合故本无后有如梵志言无即永无是义云何金合水银金则灭坏若言有不应灭是义云何若说众生有菩萨性是名外道不名佛道善男子譬如和合石因缘故而有金用菩萨之性亦复如是众生有思名为欲心以如是欲善业因缘發菩提心是则名为菩萨性也善男子譬如众生先无菩提后乃方有性亦如是先无后有是故不可说言定有

「善男子求大智慧故名菩萨欲知一切法真实故大庄严故心坚固故多度众生故不惜身命故是名菩萨修行大乘

「善男子菩萨有二种一者退转二者不退已修三十二相业者名不退转若未能修是名为退复有二种一者出家二者在家出家菩萨奉持八重具足清净是名不退在家菩萨奉持六重具足清净亦名不退

「善男子外道断欲所得福德胜于欲界一切众生所有福德须陀洹人胜于一切外道异见斯陀含人胜于一切须陀洹果阿那含人胜于一切斯陀含果阿罗汉人胜于一切阿那含果辟支佛人胜于一切阿罗汉果在家之人發菩提心胜于一切辟支佛果出家之人發菩提心此不为难在家之人發菩提心是乃名为不可思议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恶因缘所缠绕故在家之人發菩提心时从四天王乃至阿迦腻咤诸天皆大惊喜作如是言『我今已得人天之师』」

优婆塞戒经發菩提心品第二

善生言「世尊众生云何發菩提心

「善男子为二事故發菩提心一者增长寿命二者增长财物

「复有二事一者为不断绝菩萨种二者为断众生罪苦烦恼

「复有二事一者自观无量世中受大苦恼不得利益二者虽有无量恒沙诸佛悉皆不能度脱我身我当自度

「复有二事一者作诸善业二者作已不失

「复有二事一者为胜一切人天果报二者为胜一切二乘果报

「复有二事一者为求菩提之道受大苦恼二者为得无量大利益事

「复有二事一者过去未来恒沙诸佛皆如我身二者深观菩提是可得法是故發心

「复有二事一者观六住人虽有转心犹胜一切声闻缘觉二者勤心求索无上果故

「复有二事一者欲令一切众生悉得解脱二者欲令众生解脱胜外道等所得果报

「复有二事一者不舍一切众生二者舍离一切烦恼

「复有二事一者为断众生现在苦恼二者为遮众生未来苦恼

「复有二事一者为断智慧障碍二者为断众生身障

「善男子發菩提心有五事一者亲近善友二者断嗔恚心三者随师教诲四者生怜愍心五者勤修精进

「复有五事一者不见他过二者虽见他过而心不悔三者得善法已不生憍慢四者见他善业不生妬心五者观诸众生如一子想

「善男子有智之人發菩提心已即能破坏恶业等果如须弥山有智之人为三事故發菩提心一者见恶世中五浊众生二者见于如来有不可思议神通道力三者闻佛如来八种妙声

「复有二事一者了了自知己身有二者知众生苦如己受苦为断彼苦如己无异

「善男子若有人能發菩提心当知是人能礼六方增长命不如外道之所宣说

优婆塞戒经悲品第三

善生言「世尊彼六师等不说因果如来今说因有二种一者生因二者了因如佛初说發菩提心为是生因是了因耶

「善男子我为众生或说一因或说二因或说三因或说四因或说五因或说六七至十二因言一因者即生因也言二因者生因了因言三因者烦恼言四因者所谓四大言五因者未来五支言六因者如契经中所说六因言七因者如《法华》说言八因者现在八支言九因者如《大城经》说言十因者如为摩男优婆塞说十一因者如《智印》说十二因者如十二因缘

「善男子一切有漏法无量无边因一切无漏法无量无边因有智之人欲尽知故發菩提心是故如来名一切智

「善男子一切众生發菩提心或有生因或有了因或有生因了因汝今当知夫生因者即是大悲因是悲故便能發心是故悲心为生因也

「世尊云何而得修于悲心

「善男子智者深见一切众生沈没生死苦恼大海为欲拔济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未有十力四无所畏大悲三念我当云何令彼具足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虽多怨毒亦作亲想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迷于正路无有示导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卧五欲泥而不能出犹故放逸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常为财物妻子缠缚不能舍离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以色命故而生憍慢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为恶知识之所诳惑故生亲想如六师等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堕生有界受诸苦恼犹故乐著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造身意不善恶业多受苦果犹故乐著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渴求五欲如渴饮醎水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虽欲求乐不造乐因虽不乐喜造苦因欲受天乐不具足戒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于无我我所生我我所想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无定有性流转五有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畏生老死而更造作生老死业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受身心苦而更造业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爱別离苦而不断爱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处无明暗不知炽然智慧灯明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为烦恼火之所烧然而不能求三昧定水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为五欲乐造无量恶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知五欲苦求之不譬如饥者食于毒饭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处在恶世遭值虐王多受苦恼犹故放逸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流转八苦不知断除如是苦因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饥渴寒热不得自在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毁犯禁戒当受地狱饿鬼畜生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色寿命安隐辩才不得自在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诸根不具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生于边地不修善法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处饥馑世身体羸瘦互相劫夺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处刀兵劫更相残害恶心增盛当受无量苦报之果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值佛出世闻说甘露净法不能受持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信邪恶友终不追从善知识教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多有财宝不能舍施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耕田种作商贾贩卖一切皆苦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父母兄弟妻子奴婢眷属宗室不相爱念是故生悲

「善男子有智之人应观非想非非想处所有定乐如地狱苦一切众生等共有之是故生悲

「善男子未得道时作如是观是名为悲若得道已即名大悲何以故未得道时虽作是观观皆有边众生亦尔既得道已观及众生皆悉无边是故得名为大悲也未得道时悲心动转是故名悲既得道已无有动转故名大悲未得道时未能救济诸众生故故名为悲既得道已能大救济故名大悲未得道时不共慧行是故名悲既得道已与慧共行故名大悲

「善男子智者修悲虽未能断众生苦恼已有无量大利益事善男子六波罗蜜皆以悲心而作生因

「善男子菩萨有二种一者出家二者在家出家修悲是不为难在家修悲是乃为难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有恶因缘故善男子在家之人若不修悲则不能得优婆塞戒若修悲已即便获得善男子出家之人唯能具足五波罗蜜不能具足檀波罗蜜在家之人则能具足何以故一切时中一切施故是故在家应先修悲若修悲已当知是人能具戒智慧若修悲心难施能施难忍能忍难作能作以是义故一切善法悲为根本

「善男子若人能修如是悲心当知是人能坏恶业如须弥山不久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人所作少许善业所获果报如须弥山

婆塞戒经解脱品第四

「善男子若善男子善女人有修悲者当知是人得一切法体诸解脱分

善生言「世尊所言体者云何为体

「善男子谓身是身意从方便得方便有二一者耳闻二者思惟复有三种一者惠施二者持戒三者多闻

善生言「世尊如佛所说从三方便得解脱分是三方便有定数不

「不也善男子何以故有人虽于无量世中以无量财施无量人亦不能得解脱分法有人于一时中以一把𪎊施一乞儿能得如是解脱分法有人乃于无量佛所受持禁戒亦不能得解脱分法有人一日一夜受持八戒而能获得解脱分法有人于无量世无量佛所受持读诵十二部经亦不能得解脱分法有人唯读一四句偈而能获得解脱分法何以故一切众生心不同故

「善男子若人不能一心观察生死过咎涅槃安乐如是之人虽复惠施持戒多闻终不能得解脱分法若能厌患生死过咎深见涅槃功德安乐如是之人虽复少施少戒少闻即能获得解脱分法

「善男子得是法者于三时中——佛出世时缘觉出时若无是二阿迦尼咤天说解脱时——是人闻已得解脱分善男子我于往昔初發心时都不见佛及辟支佛闻净居天说解脱法我时闻已即便發心

「善男子如是之法非欲界天之所能得何以故以放逸故亦非色天之所能得何以故无三方便故亦非无色天之所能得何以故无身口故是法体者是身欝单曰人亦所不得何以故无三方便故是解脱分三人能得所谓声闻缘觉菩萨众生若遇善知识者转声闻解脱得缘觉解脱转缘觉解脱得菩萨解脱菩萨所得解脱分法不可退转不可失坏

善生言「世尊说法之人复以何义能善分別如是等人有解脱分如是等人无解脱分

「善男子如是法者二人所得谓在家出家如是二人至心听法听已受持闻三恶苦心生怖畏身毛皆竖涕泣横流坚持斋戒乃至小罪不敢毁犯当知是人得解脱分法

「善男子诸外道等获得非想非非想定寿无量劫若不能得解脱分法当观是人为地狱人若复有人阿鼻地狱经无量劫受大苦恼能得如是解脱分法当观是人为涅槃人善男子是故我于欝头蓝弗生哀愍心于提婆达多不生怜念心

「善男子如舍利弗等六万劫中求菩提道所以退者以其未得解脱分法虽尔犹胜缘觉根利

「善男子是法有三谓下下者声闻中者缘觉上者佛也善男子有人勤求优婆塞戒于无量世如闻而行亦不得戒有出家人求比丘戒比丘尼戒于无量世如闻而行亦不能得何以故不能获得解脱分法是故可名修戒不名持戒

「善男子若诸菩萨得解脱分法终不造业求生欲界无色界常愿生于益众生处若自定知有生天业即回此业求生人中业者所谓施修定

「善男子若声闻人得解脱分不过三身得具解脱辟支佛人亦复如是菩萨摩诃萨得解脱分虽复经由无量身中常不退转不退转心出胜一切声闻缘觉善男子若得如是解脱分法虽复少施得无量果少戒少闻亦复如是是人假使处三恶道终不同彼三恶受苦若诸菩萨获得如是解脱分法名调柔地何故名为调柔地耶一切烦恼渐微弱故是名逆流

「若善男子有四种人一者顺生死流二者逆生死流三者不顺不逆四者到于彼岸善男子如是法者于声闻人名柔软地于诸菩萨亦名柔软复名喜地以何义故名为喜地闻不退故为喜地以何义故名为菩萨能常觉悟众生心故如是菩萨虽知外典自不受持亦不教人如是菩萨不名人天非五道摄是名修行无障碍道

「善男子夫菩提者有四种子一者不贪财物二者不惜身命三者修行忍辱四者怜愍众生善男子增长如是菩提种子复有五事一者于己身中不生轻想言我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二者自身受苦心不厌悔三者勤行精进不休不息四者救济众生无量苦恼五者常赞三宝微妙功德有智之人修菩提时常当修集如是五事

「增长炽然菩提种子复有六事所谓檀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是六种事因一事增谓不放逸菩萨放逸不能增长如是六事若不放逸则能增长

「善男子菩萨求于菩提之时复有四事一者亲近善友二者心坚难坏三者能行难行四者怜愍众生复有四事一者见他得利心生欢喜二者常乐称赞他人功德三者常乐修集六念处法四者勤说生死所有过咎善男子若有说言离是八法得菩提者无有是处

「善男子若有菩萨初發无上菩提心时即得名为无上福田如是菩萨出胜一切世间之事及诸众生

「善男子虽有人言无量世界有无量佛然此佛道甚为难得何以故世界无边众生亦尔众生无边佛亦如是假使佛道当易得者一佛世尊则应化度一切众生若尔者世界众生则为有边善男子佛出世时能度九万九那由他人声闻弟子度一那由他而诸众生犹不可尽故名无边是故我于声闻经说无十方佛所以者何恐诸众生轻佛道故——诸佛圣道非世所摄是故如来说无虚妄如来世尊无有妬心——以难得故说无十方诸佛世尊善男子无量众生發菩提心不能究竟行菩萨道若人难言若有现在无量诸佛何故经中但说过去未来二世有无量佛不说现在无量佛耶善男子我一国说过去未来有恒沙佛现在世中唯一佛耳

「善男子真实义者能得佛道无量众生修行佛道多有退转时有一人乃能得度如庵罗花及鱼子等

「善男子菩萨有二种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萨得解脱分法是不为难在家得者是乃为难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恶因缘所缠绕故

优婆塞戒经三种菩提品第五

善生言「世尊如佛所说菩萨二种一者在家二者出家菩提三种一者声闻菩提二者缘觉菩提三者诸佛菩提若得菩提名为佛者以故声闻辟支佛人不名为佛若觉法性名为佛者声闻缘觉亦觉法性以何缘故不名为佛若一切智名为佛者声闻缘觉亦一切智复以何故不名为佛言一切者即是四谛

佛言「善男子菩提有三种一者从闻而得二者从思惟得三者从修而得声闻之人从闻得故不名为佛辟支佛人从思惟已少分觉故名辟支佛如来无师不依闻从修而得觉悟一切是故名佛

「善男子了知法性故名为佛法性二种一者总相二者別相声闻之人总相知故不名为佛辟支佛人同知总相不从闻故名辟支佛不名为佛如来世尊总相別相一切觉了不依闻无师独悟从修而得故名为佛善男子如来世尊缘智具足声闻缘觉虽知四谛缘智不以是义故不得名佛如来世尊缘智具足故得名佛

「善男子如恒河水三兽俱香象兔不至底浮水而过马或至底或不至底象则尽底恒河水者即是十二因缘河也声闻渡时犹如彼兔缘觉渡时犹如彼马如来渡时犹如香象是故如来得名为佛声闻缘觉虽断烦恼不断习气如来能拔一切烦恼习气根原故名为佛

「善男子疑有二种烦恼疑无记疑二乘之人断烦恼疑不断无记如来悉断如是二疑是故名佛

「善男子声闻之人厌于多闻缘觉之人厌于思惟佛于是二心无疲厌故名为佛

「善男子譬如净物置之净器表里俱净声闻缘觉智虽清净而器不净如来不尔智器俱净是故名佛善男子净有二种一者智净二者行净声闻缘觉虽有净智行不清净如来世尊智行俱净是故名佛

「善男子声闻缘觉其行有边如来世尊其行无边是故名佛

「善男子如来世尊能于一念破坏二障——一者智障二者解脱障——是故名佛如来具足智因智果是故名佛

「善男子如来出言无二无谬亦无虚妄智慧无碍乐说亦尔具足因智时智相智无有覆藏不须守护无能说过悉知一切众生烦恼起结因缘灭结因缘世间八法所不能污有大怜愍救拔苦恼具足十力四无所畏大悲三念身心二力悉皆满足

「云何身力具足善男子三十三天有一大城名曰善见其城纵广满十万里宫室百万诸天一千六十六万六千六百六十有六夏三月时释提桓因欲往波利质多林中欢娱受乐由乾陀山有一香象名伊罗钵那具足七头帝释發念象知即来善见城中所有诸天处其头上旋行而往其林去城五十由延是象身力出胜一切香象身力正使和合如是香象一万八千其力唯敌佛一节力是故身力出胜一切众生之力世界无边众生亦尔如来心力亦复无边是故如来独得名佛非二乘人名为佛也以是义故名无上师名大丈人中香象师子龙王调御示导名大船师名大医师大牛之王人中牛王名净莲花无师独觉为诸众生之眼目也是大施主是大沙门大婆罗门寂静持戒勤行精进到于彼岸获得解脱善男子声闻缘觉虽有菩提都无是事是故名佛

「善男子菩萨有二种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萨分別如是三种菩提是不为难在家分別是乃为难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恶因缘所缠绕故

优婆塞戒经修三十二相业品第六

善生言「世尊如佛所说菩萨身力何时成就

佛言「善男子初修三十二相业时善男子菩萨修集如是业时得名菩萨兼得二定菩提定二者有定有二定一者知宿命定二者生正法因定善男子菩萨从修三十二相业乃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其中间多闻无厌菩萨摩诃萨修一一相以百福德而为围绕修心五十具心五十是则名为百种福德

「善男子一切世间所有福德不及如来一毛功德如来一切毛孔功德不如一好功德聚合八十种好功德及一相功德一切相功德不如白毫相功德毫功德复不得及无见顶相

「善男子菩萨常于无量劫中为诸众生作大利益至心勤作一切善业是故如来成就具足无量功德是三十二相即是大悲之果报也转轮圣王虽有是相相不明了具足成就是相业体即身意业修是业时非于天中北欝单曰唯在三方男子之身非女人身菩萨摩诃萨修是业已名为满三阿僧祇劫次第获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善男子我于往昔宝顶佛所满足第一阿僧祇劫然灯佛所满足第二阿僧祇劫迦叶佛所满足第三阿僧祇劫善男子我于往昔释迦牟尼佛所始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發是心已供养无量恒沙诸佛种诸善根修道持戒精进多闻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修是三十二相业已了了自知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观掌中庵摩勒果其业虽定修时次第不必定

「或有人言如来先得牛王眼相何以故为菩萨时于无量世乐以善眼和视众生是故先得牛王眼相次得余相

「或有说言如来先得八梵音相余次第得何以故为菩萨时于无量世恒以软语先语实语教化众生是故先得八梵音相

「或有说言如来先得无见顶相余次第得何以故为菩萨时于无量世供养师长诸佛菩萨头顶礼拜破憍慢故是故先得无见顶相

「或有说言如来先得白毫毛相余次第得何以故为菩萨时于无量世不诳一切诸众生故是故先得眉间毫相善男子除佛世尊余无能说如是相业

「善男子或复有人次第说言如来先得足下平相余次第得何以故为菩萨时于无量世布施持戒修集道时其心不动是故先得足下平相

「得是相已次第获得足下轮相何以故为菩萨时于无量世供养父母师长善友如法拥护一切众生是故次得手足轮相

「得是相已次第获得纤长指相何以故为菩萨时至心受持第一第四优婆塞戒是故次得纤长指相足跟长相

「得是相已次第获得身𦟛满相何以故为菩萨时善受师长父母善友所教勅故是故次得身𦟛满相

「得是相已次得手足合网缦相何以故为菩萨时以四摄法摄众生故是故次得手足网缦相

「得是相已次第获得手足柔软胜余身相何以故为菩萨时于无量世以手摩洗师长父母身除去垢秽香油涂之是故次得手足软相

「得是相已次得身毛上向靡相何以故为菩萨时于无量世常化众生令修戒一切善法是故次得毛上靡相

「得是相已次第获得鹿王腨相何以故为菩萨时至心听法至心说法为坏生死诸过咎故是故次得鹿王腨相

「得是相已次第获得身方圆相如尼拘陀树王何以故为菩萨时于无量世常施一切众生病药是故次得身方圆相

「得是相已次第获得手过膝相何以故为菩萨时终不欺诳一切贤圣父母师长善友知识是故次得手过膝相

「得是相已次得象王马王藏相何以故为菩萨时于无量世见怖畏者能为救护心生惭愧不说他过善覆人罪是故次得象马藏相

「得是相已次得软身一一孔中一毛生相何以故为菩萨时于无量世亲近智者闻乐论闻已乐修乐治道路除去棘刺是故次得皮肤柔软一一孔中一毛生相

「得是相已次第获得身金色相何以故为菩萨时于无量世常施众生房舍卧具饮食灯明是故次得金色身相

「得是相已次第获得七处满相何以故为菩萨时于无量世可嗔之处不生嗔心乐施众生随意所须是故次得七处满相

「得是相已次第获得缺骨满相何以故为菩萨时于无量世善能分別善不善相言无错谬不说无义可受之法口常宣说不可受者不妄宣传是故次得缺骨满相

「得是相已次得二相——一者上身二者颊车——皆如师子何以故为菩萨时于无量世无两舌教他不为是故次得如是二相

「得是相已次得三相四十齿白净相齐密相何以故为菩萨时于无量世以十善法教化众生众生受已心生欢喜常乐称扬他人功德是故次得如是三相

「得是相已次第获得四牙白相何以故为菩萨时于无量世修欲界慈乐思善法是故次得四牙白相

「得是相已次得味中最上味相何以故为菩萨时于无量世不待求已然后方施是故次得味中上味相

「得是相已次得二相一者肉髻广长舌何以故为菩萨时于无量至心受持十善法教兼化众生是故次得如是二相

「得是相已得梵音相何以故为菩萨时于无量世自不恶口教他不为是故次得梵音声相

「得是相已次得牛王绀色目相何以故为菩萨时于无量世等以慈善视怨亲故是故次得牛王目相

「得是相已次得白毫相何以故为菩萨时于无量世宣说正法实法不虚是故次得白毫光

「得是相已次得无见顶相何以故为菩萨时于无量世头顶礼拜一切圣贤师长父母尊重赞叹恭敬供养是故获得无见顶相

「善男子菩萨二种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萨修如是业是不为难在家之人是乃为难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恶因缘所缠绕故

优婆塞戒经卷第一


校注

中印度三藏【大】*天竺三藏法师【宋】【元】【明】【宫】* 译【大】*于姑藏译【宋】【元】【宫】* 祇树【大】祇陀【宋】【元】【明】【宫】 楼【大】娄【宋】【元】【明】【宫】 天【大】*〔-〕【宋】【元】【明】【宫】* 助【大】〔-〕【宋】【元】【明】【宫】 彼亦【大】风则【宋】【元】【明】【宫】 六【大】十【元】 则【大】*即【宋】【元】【明】【宫】* 寿命【大】*命之【宋】【元】【明】【宫】* 离【大】梨【宋】【元】【明】【宫】 则【大】亦【宋】【元】【明】【宫】 方【大】〔-〕【宋】【元】【明】【宫】 上【大】生【宋】【元】【明】【宫】 善男子【大】〔-〕【宋】【元】【明】【宫】 有【大】〔-〕【宋】【元】【明】【宫】 修集【大】下同修习【宋】【元】【明】【宫】下同 怖畏【大】恐怖【宋】【元】【明】【宫】 大喜地【大】大毒蛇【宋】【元】【宫】人决定【明】 發故【大】故發【宋】【元】【明】【宫】 何【大】阿【元】 是【大】永【宋】【元】【明】【宫】 为退【大】退转【宋】【元】【明】【宫】 腻【大】贰【宋】【宫】尼【元】【明】 优婆塞戒经【大】*〔-〕【明】* 经【大】*〔-〕【宫】* 姓【大】性【明】 之道【大】〔-〕【宫】道【宋】【元】【明】 胜【大】胜于【宋】【元】【明】【宫】 苦【大】菩提性【宋】【元】【明】【宫】 今【大】所【宋】【元】【明】【宫】 苦【大】若【元】 息【大】自【元】 (身体果)三十六字【大】〔-〕【宋】【元】【明】【宫】 (身体悲)十二字【大】〔-〕【宋】【元】【明】【宫】 (又见果)二十四字【大】〔-〕【宋】【元】【明】【宫】 净法【大】〔-〕【宋】【元】【明】【宫】 〔信邪生〕二十字-【三】【宫】 (信邪悲)十六字【大】〔-〕【宋】【元】【明】【宫】 又见众生【大】〔-〕【宋】【元】【明】【宫】 蜜【大】*密【宫】* 切【大】〔-〕【宋】【元】【明】【宫】 诸【大】谓【明】【宫】 曰【大】*越【明】* 解脱分【大】*解脱分法【宋】【元】【明】【宫】* 多【大】〔-〕【宋】【元】【明】【宫】 念【大】〔-〕【宋】【元】【明】【宫】 佛也【大】诸佛【宋】【元】【明】【宫】 是【大】〔-〕【宋】【元】【明】【宫】 渐【大】〔-〕【宋】【元】【明】【宫】 若【大】〔-〕【宋】【元】【明】【宫】 为喜地【大】菩萨故【宋】【元】【明】【宫】 复【大】〔-〕【宋】【元】【明】【宫】 二种【大】有二种【宋】【元】【明】【宫】 以【大】〔-〕【宋】【元】【明】【宫】 人【大】〔-〕【宋】【元】【明】【宫】 而【大】*〔-〕【宋】【元】【明】【宫】* 觉【大】悎【宋】【元】【明】【宫】 具【大】具足【宋】【元】【明】【宫】 渡【大】下同度【宋】【元】【明】【宫】下同 犹如【大】如彼【宋】【元】【明】【宫】 根原【大】本原【宋】【明】【宫】本源【元】 具【大】满【宋】【元】【明】【宫】 利【大】梨【宋】【元】【明】【宫】 夫【大】天【宋】 优婆塞戒经【大】〔-〕【明】卷第二首【圣】圣本译号缺 一【大】一者【宋】【元】【明】【宫】 有【大】得【宋】【元】【明】【宫】 因【大】国【宋】【元】【明】【宫】【圣】 及【大】如【圣】 毫【大】毫相【圣】 虽【大】难【圣】 也【大】〔-〕【圣】 修【大】修习【宋】【元】【明】【宫】 恒沙诸【大】恒河沙【圣】 耶【大】也【宋】【元】【明】【宫】【圣】 先语【大】〔-〕【宋】【元】【明】【宫】 拜【大】顶【圣】 毛【大】光【元】【明】 次【大】次第【圣】 次得【大】〔-〕【圣】以得【宫】 网缦【大】缦网【宋】【元】【明】【宫】【圣】 网缦【大】缦网【宋】【元】【明】网【宫】【圣】 向【大】〔-〕【宋】【元】【明】【宫】 施戒【大】戒施【圣】 闻【大】问【宋】【元】【明】【宫】 棘【大】蕀【宋】【元】【宫】 错谬【大】谬错【圣】 无【大】不【宋】【元】【明】【宫】 宣【大】演【圣】 中【大】〔-〕【宋】【元】【明】【宫】【圣】 无【大】然【宫】 教【大】净【宋】【元】【明】【宫】 中【大】〔-〕【宋】【元】【明】【宫】 二【大】三【圣】 世【大】世中【圣】 得【大】〔-〕【宋】【元】【明】【宫】 自【大】百【圣】 相【大】明【圣】 圣贤【大】贤圣【宋】【元】【明】【宫】【圣】 之人【大】菩萨修是业者【宋】【元】【明】【宫】【圣】 發愿【大】优婆塞戒经發愿【圣】不分卷【圣】
[A1] 婆【CB】娑【大】
[A2] 是【CB】【丽-CB】见【大】(cf. K14n0526_p0255a13)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优婆塞戒经(卷1)
关闭
优婆塞戒经(卷1)
关闭
优婆塞戒经(卷1)
关闭

有缘道友,欢迎一起论道同修。同频共振,请扫描下面二维码加我为好友,我拉你进群。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