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婆塞戒经卷第二

發愿品第七

善生言「世尊是三十二相业谁能作耶」佛言「善男子智者能作

「世尊云何名智者

「善男子若能善發无上大愿是名智者

「菩萨摩诃萨發菩提心已意等所作善业愿为众生将来得果一切共之菩萨摩诃萨常亲近佛声闻缘觉善知识等供养恭敬咨问深法受持不失作是愿言『我今亲近诸佛声闻缘觉善友宁无量世受大苦恼不于菩提生退转心众生若以恶心打骂毁辱我身愿我因是更增慈心不生恶念愿我后生在在处处不受女身无根二根奴婢之身复愿令我身有自在力为他给使不令他人有自在力而驱使我愿令我身诸根具足远离恶友不生恶国边裔之处生豪姓色力殊特财宝自在得好念心自在之心心得勇健凡有所说闻者乐受离诸障碍无有放逸离身意一切恶业常为众生作大利益为利众生不贪身命不为身命而造恶业利众生时莫求恩报常乐受持十二部经既受持已转教他人能坏众生恶见恶业一切世事所不能胜既得胜已复以转教善治众生身心重病见离坏者能令和合见怖畏者为作救护护已为说种种之法令彼闻已心得调伏见饥施身令得饱满愿彼不生贪恶之心当啖我时如食草木常乐供养师长父母善友宿德于怨亲中其心等一常修六念及无我想十二因缘无三宝处乐在寂静修集慈悲一切众生若见我身触之者远离烦恼』菩萨虽知除菩提已不求余果为众生故求以弘利

「善男子菩萨若能如是立愿当知是人即是无上法财长者是求法王未得法王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具足三事则得名为法财长者一者心不甘乐外道典籍二者心不贪著生死之乐三者常乐供养佛僧宝

「复有三事一者为人受苦心不生悔二者具足微妙无上智慧三者具善法时不生憍慢

「复有三事一者为诸众生受地狱苦如三禅乐二者见他得利不生妬心三者所作善业不为生死

「复有三事一者见他受苦如己无异二者所修善事悉为众生三者善作方便令彼离苦

「复有三事一者观生死乐如大毒蛇二者乐处生死为利众生三者观无生法忍多诸功德

「复有三事一者舍身二者舍命三者舍财是三事悉为众生

「复有三事一者多闻无厌二者能忍诸恶三者教他修忍

「复有三事一者自省己过二者善覆他罪三者乐修慈心

「复有三事一者至心奉持禁戒二者四摄摄取众生三者口言柔濡不麁

「复有三事一者能大法施二者能大财施三者以此二施劝众生行

「复有三事一者常以大乘教化众生二者常修转进增上之行三者于诸众生不生轻想

「复有三事一者虽具烦恼而能堪忍二者知烦恼过乐而不厌三者自具烦恼能坏他结

「复有三事一者见他得利欢喜如己二者自得安乐不乐独受三者于下乘中不生足想

「复有三事一者闻诸菩萨苦行不怖二者见有求者终不言无三者终不生念我胜一切

「善男子菩萨若能观因观果能观因果能观果因如是菩萨能断因果能得因果菩萨若能断得因果是名法果诸法之王法之自在

「善男子菩萨有二种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萨立如是愿是不为难在家菩萨立如是愿是乃为难何以故在家菩萨多恶因缘所缠绕故

优婆塞戒经名义菩萨品第八

善生言「世尊如佛所说菩萨二种一者假名菩萨二者实义菩萨云何名为假名菩萨

「善男子众生若發菩提心已乐受外术及其典籍持讽诵读即以此法教化众生为自身命杀害他命不乐修悲乐于生死常造诸业受生死乐无有信心于三宝所生疑网心护惜身命不能忍辱语言麁悔恨放逸于己身所生自轻想——我不能得无上菩提——于烦恼中生恐怖想亦不勤修坏结方便常生悭贪嫉妬嗔心亲近恶友懈怠乱心乐处无明不信六度不乐修福不观生死常乐受持他人恶语是名假名菩萨

「善男子复有众生發菩提心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闻无量劫苦行修道然后乃得闻已生悔虽修行道心不真实无有惭愧不生怜愍乐奉外道羊祀天虽有微信心不坚固为五欲乐造种种恶猗色财生大憍慢所作颠倒不能利益为生死乐而行布施为生天乐受持禁戒虽修禅定为命增长是名假名菩萨

「实义菩萨者能听深义乐近善友乐供养父母善友乐听如来十二部经受持读诵书写思义为法因缘不惜身命财物其心坚固怜愍一切口言柔濡先语实语无有恶语及两舌语于自身所不生轻想舒手惠施无有禁固常乐修磨利智慧虽习外典为破邪见出胜邪见善知方便调伏众生于大众所不生恐怖常教众生菩提易得能令闻者不生怖心勤修精进轻贱烦恼令彼烦恼不得自在不放逸常修忍辱为涅槃果持戒精进愿为众生趋走给使令彼安隐欢娱受乐为他受苦心不生悔见退菩提心生怜愍能救一切种种苦恼能观生死所有过罪能具无上六波罗蜜所作世事胜诸众生信心坚固修集慈悲亦不悕求慈悲果报怨亲中其心无二施时平等舍身亦尔知无常不惜身命以四摄法摄取众生知世谛故随众生语诸众生受苦之时其心不动如须弥山虽见众生多作诸恶有少善者心终不忘于三宝所不生疑心乐为供养若少财时先给贫穷后施福田先为贫苦后为富者乐赞人善为开涅槃所有伎艺欲令人学学胜己生欢喜心不念自利常念利他意业所作诸善终不自为恒为他人是名实义菩萨

「善男子菩萨有二种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萨为实义菩萨是不为难在家菩萨是乃为难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恶因缘所缠绕故

优婆塞戒经义菩萨心坚固品第九

善生言「世尊义菩萨者云何自知是义菩萨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修苦行时先自诫心善男子我念往昔行菩萨道时先从外道受苦行法至心奉行心无退转无量世中以灰涂身唯食胡麻小豆粳米米𢇲等日各一粒荆棘恶刺㭬木地石以为卧具牛屎牛尿以为病药盛夏之月五热炙身孟冬之节𠋆体或受草食根食茎食叶食果食土食风食作如是等诸苦行时自身他身俱无利益虽尔犹故心无退转出胜一切外道苦行

「善男子我于往昔为四事故弃身命一者为破众生诸烦恼故二者为令众生受安乐故三者为自除坏贪著身故四者为报父母生养恩故菩萨若能不惜身命即自定知是义菩萨

「善男子我于往昔为正法故剜身为灯三千六百我于尔时具足烦恼身实觉痛为诸众生得度脱故谕心令坚不生退转尔时即得具足三事——一者毕竟无有退转二者得为实义菩萨三者名为不可思议——是名菩萨不可思议

「又我往昔为正法故于一劫中周身左右受千疮苦尔时具足一切烦恼身实觉苦为诸众生得度脱故谕心令坚不生退转是名菩萨不可思议

「又我往昔为一鸽故弃舍是身尔时具足一切烦恼身实觉苦为诸众生得度脱故谕心令坚不生退转是名菩萨不可思议

「善男子一切恶诸烦恼业即是菩萨道庄严伴何以故一切凡夫无有智慧正念之心故以烦恼而为怨敌菩萨智慧正念具足故以烦恼而为道伴恶友及业亦复如是善男子舍离烦恼终不得受恶有之身是故菩萨虽现恶业非身意恶所作是誓愿力以是愿力受恶兽身为欲调伏彼畜生故菩萨现受畜生身已善知人语法语实语不麁恶语不无义语心常怜愍修集慈悲无有放逸是名菩萨不可思议

「善男子我于往昔受熊身时虽具烦恼烦恼于我无自在力何以故具正念故我于尔时怜愍众生拥护正法修行法行受瞿陀身劫宾耆罗身兔身蛇身龙身象身金翅鸟身鸽身鹿身猕猴羖羊鸡雉孔雀鹦鹉虾蟇——我受如是鸟兽身时虽具烦恼烦恼于我无自在力何以故具正念故怜愍众生拥护正法修行法行

「善男子于饥馑世我立大愿以愿力故受大鱼身为诸众生离于饥渴食我身者修道念道无恶罪过疾疫世时复立大愿以愿力故身为药树诸有病者触我及食皮肤血肉病悉除愈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受如是苦心不退转是名义菩萨

「菩萨修行六波罗蜜时终不悕求六波罗蜜果但以利益众生为事菩萨深知生死过患所以乐处为利众生受安乐故菩萨了知解脱安乐生死过患而能处之名菩萨不可思议菩萨所行不求恩报受恩之处常思反报善男子一切众生常求自利菩萨所行恒求利他是名菩萨不可思议菩萨摩诃萨具足烦恼于怨亲所平等利益是名菩萨不可思议

「善男子若诸外道化众生时或以恶语鞭打骂辱摈之令出然后调伏菩萨不尔化众生时无麁恶语嗔语绮语唯有濡语真实之语众生闻已如青莲遇月赤莲遇日善男子菩萨施时财物虽少见多乞求不生厌心是名菩萨不可思议菩萨教化愚痴边地恶众生时心无疲厌是名菩萨不可思议

「善男子菩萨有四不可思议一者所爱重物能以施人二者具诸烦恼能忍恶事三者离坏之众能令和合四者临终见恶说法转之是名菩萨四不可思议

「复有三事不可思议一者呵责一切烦恼二者处烦恼中而不舍之三者虽具烦恼及烦恼业而不放逸是名菩萨三不可思议

「复有三事不可思议一者始欲施时心生欢乐二者施时为他不求果报三者施已心乐不生悔恨是名菩萨三不可思议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作是行时自观其心『我是名菩萨义菩萨乎』众生若能作如是事当知是人即义菩萨也

「善男子菩萨有二种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萨作如是事是不为难在家菩萨为如是事是乃为难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恶因缘所缠绕故

优婆塞戒经自利利他品第十

善生言「世尊云何菩提云何菩提道

佛言「善男子若离菩提无菩提道离菩提道则无菩提菩提之道即是菩提菩提即是菩提之道出胜一切声闻缘觉所得道果是名菩提菩提之道

善生言「世尊声闻缘觉所得道果即是菩提即是菩提道云何言胜

「善男子声闻缘觉道不广大非一切觉是故菩提菩提之道得名为胜犹如一切世间经书十二部经为最第一何以故所说不谬无颠倒故二乘之道比菩提道亦复如是

「善男子菩提道者即是学即是学果云何名学行菩提道未能具足不退转心是名为学已得不退是名学果未得定有是名为学已得定有第三劫中是名学果初阿僧祇劫犹故未能一切慧施一切时施一切众生施第二阿僧祇劫虽一切施未能一切时一切众生施如是二处是名为学第三阿僧祇劫能一切施一切时施一切众生施是名学果善男子菩萨修行施忍辱智时是名为学到于彼岸是名学果

「善男子有是惠施非波罗蜜有波罗蜜不名为施有亦惠施亦波罗蜜有非惠施非波罗蜜善男子是施非波罗蜜者声闻缘觉一切凡夫外道异见菩萨初二阿僧祇劫所行施是波罗蜜非惠施者如尸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是亦是惠施亦波罗蜜者菩萨第三阿僧祇劫所行施是非施非波罗蜜者声闻缘觉持戒修定悲是善男子非施非波罗蜜是名为学亦施亦波罗蜜是名学果

「善男子夫菩提者即是尽智无生智也为此二智勤心修集三十七品是名为学得菩提已是名学果

「自调诸根次调众生是名为学自得解脱令众生得是名学果

「修集十力四无所畏大悲三念是名为学具足获得十八不共法是名学果

「为利自他造作诸业是名为学能利他已是名学果

「习学世法是名为学学出世法是名学果

「为诸众生不惜身财是名为学为诸众生亦不悋惜身财寿命是名学果

「能化众生作人天业是名为学作无漏业是名学果

「能施众生一切财物是名为学行法施是名学果

「能自破坏悭贪嫉妬是名为学破他悭贪嫉妬之心是名学果受持五根修行忆念是名为学教他修集成就具足是名学果

「善男子菩萨信根既自利已复利益他自利益者不名为实利益他者乃名自利何以故菩萨摩诃萨为利他故于身财不生悭悋是名自利菩萨定知若用声闻缘觉菩提教化众生众生不受则以天人世乐教之是名利他利益他者即是自利菩萨不能自他兼利唯求自利是名下品何以故如是菩萨于法财中生贪著心是故不能自利益也行者若令他受苦恼自处安乐如是菩萨不能利他若自不修施多闻虽复教他是名利他不能自利若自具足信等五根然后转教是名菩萨自利利他

「善男子利益有二一者现世二者后世菩萨若作现在利益是不名实若作后世则能兼利

「善男子乐有二种——一者世乐二者出世乐——福德亦尔菩萨若能自具如是二乐二福化众生者是则名为自利利他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具足一法则能兼利谓不放逸复有二法能自他利一者多闻二者思惟

「复有三法能自他利一者怜愍众生二者勤行精进三者具足念心

「复有四法能自他利谓四威仪

「复有五法能自他利一者信根二者持戒三者多闻四者布施五者智慧

「复有六法能自他利所谓六念

「复有七法能自他利谓坏七慢

「善男子若沙门婆罗门长者男女或大众中有诸过失菩萨见已先随其意然后说法令得调伏如其不能先随其意便为说法是则名为下品菩萨

「善男子菩萨二种一者乐近善友二者不乐乐善友者能自他利不乐近者则不能得自他兼利

「善男子乐近善友复有二种乐供养不乐供养乐供养者能自他利不乐供养不能兼利

「乐供养者复有二种能听法不能听至心听者能自他利不至心听则无兼利

「至心听法复有二种一者能问不能问能问义者能自他利不能问者则不能得自利他利

「能问义者复有二种至心持不能持至心持者能自他利不至心者则不能得自利他利

「至心持者复有二种一者思惟不思惟能思惟者能利自他不思惟者则不得名自利他利

「能思惟者复有二种一者解义不解义能解义者能自他利不解义者则不得名能自他利

「解义之人复有二种如法住不如法住如法住者能自他利不如法住者则不得名自利他利

「如法住者复有二种一者具足八智二者不能具足何等八智一者法智二者义智三者时智四者知足智自他智六者众智七者根智上下智是人具足如是八智凡有所说具十六事一者时说至心说次第说和合说随义说喜乐说随意说不轻众说不呵众说如法说十一自他利说十二不散乱说十三合义说十四真正说十五说已不生憍慢十六说已不求世报

「如是之人能从他听从他听时具十六事一者时听二者乐听三者至心听四者恭敬听五者不求过听六者不为论议听七者不为胜听八者听时不轻说者九者听时不轻于法十者听时终不自轻十一听时远离五十二听时为受持读十三听时为除五欲十四听时为具信心十五听时为调众生十六听时为断闻根善男子具八智者能说能听如是之人能自他利不具足者则不得名自利他利

「善男子能说法者复有二种一者清净不清净不清净者复有五事一者为利故说二者为报而说三者为胜他说四者为世报说五者疑说

「清净说者复有五事先施食然后为说为增长三宝故说断自他烦恼故说为分別邪正故说为听者得最胜故说

「善男子不净说者名曰垢秽名为卖法亦名污辱亦名错谬亦名失意清净说者名曰净洁亦名正说亦名实语亦名法聚

「善男子若具足知十二部经声论因论知因知喻知自他取是名正说听者有四一者略闻多解二者随分別解三者随本意解四者于一一字一一句解如来说法正为三人不为第四何以故以非器故如是四人分为二种一者二者熟者现在调伏生者未来调伏

「善男子譬如树林凡有四种一者易伐难出二者难伐易出三者易伐易出四者难伐难出在家之人亦有四种一者易调难出二者难调易出三者易调易出四者难调难出如是四人分为三种一者呵责已调二者濡语而调三者呵责濡语使得调伏复有二种一者自能调伏不假他人二者自若不能请他令调复有二种一者施调二者呪调是调伏法复有二时一者喜时二者苦时为是四人说正法时有二方便一者知世事二者为其给使善男子菩萨若知是二方便则能兼利若不知者则不能得自利他利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为利他故先学外典然后分別十二部经众生若闻十二部经乃于外典生于厌贱复为众生说烦恼过烦恼解脱叹善友德呵恶友过赞施功德毁悭过失菩萨常寂赞寂功德常修法行赞法行德若能如是是名兼利

「在家菩萨先自调伏若不调伏则不出家在家菩萨能多度人出家菩萨则不如是何以故若无在家则无三乘出家之人三乘出家修道持戒诵经坐禅皆由在家而为庄严善男子有道有道庄严道者所谓法行道庄严者所谓在家出家菩萨为在家者修行于道在家之人为出家者而作法行在家之人多修二法一者二者出家之人亦修二法一者二者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兼有四法如是名为自利利他菩萨若欲为众生说法界深义先当为说世间之法然后乃说甚深法界何以故为易化故

「菩萨摩诃萨应护一切众生之心若不护者则不能调一切众生菩萨亦应拥护自身若不护身亦不能得调伏众生菩萨不为贪身护身皆为调伏诸众生故菩萨摩诃萨先自除恶后教人除若不自除能教他除有是处是故菩萨先应自施持戒知足勤行精进然后化人菩萨若不自行法行则不能得教化众生

「善男子众生诸根凡有三种菩萨诸根亦复三种谓下下根菩萨能化下根不及中中根菩萨能化中不及上根上根菩萨能三种化

「善男子菩萨有二种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萨自利利他是不为难在家菩萨修是二利是乃为难何以故在家菩萨多恶因缘所缠绕故

优婆塞戒经自他庄严品第十一

善生言「世尊菩萨摩诃萨具足几法能自他利

「善男子具足八法能自他利何等为八一者寿命长远二者具上妙色三者身具大力四者具好种姓五者饶财宝六者具男子身七者言语辩了八者无大众畏

善生言「世尊何因缘故菩萨得寿命长乃至大众不生怖畏

佛言「善男子菩萨摩诃萨无量世中慈心不杀以是因缘获得长寿无量世中常施衣以是因缘获得上色无量世中常坏憍慢以是因缘生上种姓无量世中常施饮食以是因缘身力具足无量世中常乐说法以是因缘多饶财宝无量世中呵责女身以是因缘得男子身无量世中至心持戒以是因缘言语辩了无量世中供养三宝以是因缘无大众畏

「如是八事有三因缘一者物净二者心净福田净云何物净非偷盗物非圣遮物非众共物非三宝物非施一人回与多人非施多人回与一人不恼他得不诳他得不欺人得是名物净云何心净施时不为生死善果名称胜他得色不断家法眷属多饶唯为庄严菩提故施为欲调伏众生故施是名心净云何福田净受施之人远离八邪名福田净善男子以如是等三因缘故八法具足

「善男子菩萨所以求于长命欲为众生赞不杀故菩萨所以求上色者为令众生见欢喜故菩萨所以求上种姓为令众生生恭敬故菩萨所以求具足力为欲持戒诵经坐禅故菩萨所以求多财宝为欲调伏诸众生故菩萨所以求男子身为欲成器成善法故菩萨所以求语辩了为诸众生受法语故菩萨所以求不畏大众为欲分別真实法故

「善男子是故菩萨具足八法能自他利能如是行是名实行善男子菩萨摩诃萨有八法者具足受持十善之法乐以化人具足受持优婆塞戒乐以化人虽得妙色终不以是而生憍慢虽持净戒多闻精进大力好姓多饶财宝终不以此而生憍慢不以幻惑欺诳众生不生放逸修六和敬菩萨具足如是等法虽复在家不异出家如是菩萨终不为他作恶因缘何以故惭愧坚故

「善男子在家之人设于一世受持如是优婆塞戒虽复后生无三宝处终不造作诸恶因缘所以者何二因缘故一者智慧不放逸善男子于后恶处不作恶事有四因缘一者了知烦恼过故二者不随诸烦恼故三者能忍诸恶苦故四者不生恐怖心故菩萨具足如是四法不为诸苦一切烦恼之所倾动善男子不动菩萨有五因缘一者乐修善法二者分別善恶三者亲近正法四者怜愍众生五者常识宿命

「善男子菩萨具足如是八法若闻讥毁心能堪忍若闻赞叹反生惭愧修行道时欢喜自庆不生憍慢能调恶人见离坏众能令和合扬人善事隐他过咎人所惭耻处终不宣说闻他秘事不向余说不为世事而作呪誓少恩加思欲大报己怨者恒生善心怨亲等苦先救怨者见有骂者反生怜见他偷时默然不动见来打者生于悲心视诸众生犹如父母宁丧身命终不虚言何以故知果报故于诸烦恼应生怨想于善法中生亲旧想若于外法生于贪心寻能观察贪之过咎一切烦恼亦复如是虽复久与恶人同处终不于中生亲善想虽与善人不同居止终不于彼而生远想虽复供养父母师长终不为是而作恶事乏财之时见有求者不生恶想虽不亲近凶恶之人而其内心常生怜愍恶来加已以善报之自受乐时不轻他人见他受苦不生欢喜身业清净持四威仪即以是法用化众生口业清净诵读如来十二部经即以是法用化众生意业清净修四无量亦以是法开化众生假身受苦令他受乐甘乐为之世间之事虽无利益为众生故而亦学之所学之事世中最胜虽得通达心无憍慢己所知勤用化人欲令此事迳世不绝于亲友中不令作恶乐以上八法教化众生说因说果无有错谬爱別离时心不生恼观无常故受乐受时心不耽荒观苦无常善男子菩萨具足如上八法则能施作如是等事

「善男子菩萨二种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萨修是八法是不为难在家修集是乃为难何以故在家菩萨多恶因缘所缠绕故

优婆塞戒经二庄严品第十二

善生言「世尊云何菩萨自他庄严

佛言「善男子菩萨具足二法能自他庄严一者福德二者智慧

「世尊何因缘故得二庄严

「善男子菩萨修集六波罗蜜便得如是二种庄严精进名福庄严智慧名智庄严复有六法二庄严因所谓六念念佛名智庄严念戒名福庄严

「善男子菩萨具足是二庄严能自他利为诸众生受三恶苦而其内心不生忧悔若能具足是二庄严则得微妙善巧方便了知世法及出世法善男子福德庄严即智庄严智慧庄严即福庄严何以故夫智慧者能修善法具足十善获得财富及大自在得是二故故能自利及利益他有智之人所学世法于学中胜以是因缘便得财富及大自在菩萨具足如是二法则能二世自他利益智者若能分別世法及出世法世间法者一切世论一切世定出世法者知阴菩萨知是二法因缘故能二世自他利益善男子菩萨虽知世间之乐虚妄非真而亦能造世乐因缘何以故为欲利益诸众生故

「善男子是二庄严一正因一者慈心二者悲心修是二因虽复流转生死苦海心不生悔复次菩萨具足二法而能庄严无上菩提一者不乐生死二者深观解脱是故亦能二世利益了知法相得大智慧能令自他财命增长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具足二法一切施时不生忧悔见众恶事而能堪忍菩萨施时观二种田一者福田贫穷田菩萨为欲增福德故施于贫苦为增无上妙智慧故施于福田为报恩故施于福田生怜愍故给施贫穷舍烦恼故施于福田成功德故施于贫穷增长一切乐因缘故施于福田欲舍一切苦因缘故施于贫穷菩萨若施所亲爱处为报恩故若施怨仇为除恶故菩萨摩诃萨见来求者生一子想是故任力多少施之是则名为施波罗蜜菩萨施时离于悭心名尸波罗蜜能忍一切求者之言名忍波罗蜜所施之物手自授与名精进波罗蜜至心系念观于解脱名禅波罗蜜不择一切怨亲之相名般若波罗蜜善男子如诸众生贪心杀时一念具足十二因缘菩萨施时亦复如是一念具足如是六事是名功德智慧庄严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造作不共法之因缘名福庄严教化众生悉令获得三种菩提名智庄严复次善男子菩萨若能调伏众生名智庄严同于众生受诸苦恼名福庄严菩萨能令一切众生离于恶见名智庄严能教众生住信多闻智慧名福庄严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具足五法则能庄严无上菩提何等为五一者信心二者悲心三者勇健四者读诵世论不生疲厌五者学诸世业亦不厌之

「善男子菩萨具足二种庄严则有七相何等为七一者自知罪过二者不说他过三者乐瞻病人四者乐施贫人五者护菩提心六者心不放逸七者一切时中常至心修六波罗蜜善男子复有七相何等为七一者乐化怨仇二者化时不厌三者要令成熟解脱四者己所知世语世事以化众生心不贪著五者能忍一切恶事六者终不宣说他人所不喜事七者见破戒者及弊恶人心不嗔恚常生怜愍善男子菩萨摩诃萨知是七相则能自利及利益他

「善男子菩萨二种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萨为二庄严是不为难在家修集是乃为难何以故在家多有诸恶因缘所缠绕故

优婆塞戒经卷第二


校注

發愿【大】优婆塞戒经發愿【圣】不分卷【圣】 力为他【大】他为【宋】【元】【明】【宫】 生【大】自【圣】 障【大】碍【圣】 利【大】利益【宋】【元】【明】【宫】 恶【大】著【圣】 我【大】食【圣】 等一【大】平等【圣】 修集【大】下同修习【宋】【元】【明】【宫】下同 事【大】法【圣】 忍【大】〔-〕【宋】【元】【明】【宫】【圣】 是【大】此【圣】 濡【大】*软【宋】【元】【明】【宫】【圣】* 菩萨【大】之人【圣】 优婆塞戒经【大】*〔-〕【明】* 教【大】转【宋】【元】【明】【宫】 乐【大】〔-〕【宋】【元】【明】【宫】 生死【大】生死中【宋】【元】【明】【宫】 网【大】罔【宋】【元】【明】【宫】 犷【CB】【元】【明】穬【大】 羊【大】𨒫【圣】 猗【大】倚【元】【明】 师【大】师长【宋】【元】【明】【宫】 刀【大】力【圣】 不【大】无【圣】 过罪【大】罪过【宋】【元】【明】【宫】【圣】 怨【大】恐【圣】 相【大】想【宋】【元】【明】【宫】【圣】 诸【大】语【圣】 伎【大】技【元】【明】 学【大】觉【圣】 生欢喜心【大】心生欢喜【圣】 实【大】〔-〕【宋】【元】【明】【宫】 诫【大】试【宫】 米𢇲【大】糜【圣】 㭬【大】椽【宋】【元】【明】【宫】 氷【大】水【圣】 𠋆【大】衬【明】亲【宫】 弃【大】离【宋】【元】【明】【宫】 谕【大】*喻【宋】【元】【明】【宫】【圣】* 三【大】二【圣】 不生【大】而不【宋】【元】【明】【宫】 友【大】*有【圣】* 有【大】友【明】 非【大】不【圣】 为【大】欲【圣】 熊【大】罴【宋】【元】【明】【宫】【圣】 猕猴【大】猕猴身羖【圣】 复【大】我【圣】 髓【大】体【圣】 安【大】寂【宋】【元】【明】【宫】 名【大】故【圣】 濡【大】*软【宋】【元】【明】【宫】* 盲聋【大】聋盲【圣】 名【大】假名【圣】 也【大】耶【宋】【元】【明】【宫】【圣】 卷第二终【圣】此下圣本有孝谦天皇愿文 利他【大】他利【宋】【元】【明】【宫】 菩提【大】菩提善根【宋】【元】【明】 慧【大】惠【宋】【元】【明】【宫】 施【大】〔-〕【宫】 时施【大】施时【宫】 是【大】是是【宋】【元】【明】【宫】 行【大】作【宋】【元】【明】【宫】 天人【大】人天【宋】【元】【明】【宫】 二福【大】〔-〕【宫】 乐【大】乐近【宋】【元】【明】【宫】 一【大】一者【宋】【元】【明】 能得【大】得名【宋】【元】【明】【宫】 自利【大】能自【宋】【元】【明】【宫】 者【大】〔-〕【宋】【元】【宫】 八【大】八者【明】 喜乐【大】乐喜【宋】【元】【明】【宫】 盖【大】苦【宋】【元】【明】【宫】 自利【大】为自【宋】【元】【明】【宫】 错【大】诸【元】 净【大】清【宋】【元】【明】【宫】 呪【大】况【元】 知【大】〔-〕【宋】【元】【明】【宫】 有【大】十【元】 持【大】自持【宋】【元】【明】【宫】 饶财【大】财饶【宋】【元】【明】【宫】 者【大】〔-〕【宋】【元】【明】【宫】 成【大】盛【宋】【元】【明】【宫】 此【大】是【宋】【元】【明】【宫】 耻【大】〔-〕【宋】【元】【明】【宫】 愍【大】心【宋】【元】【明】【宫】 受【大】少【宋】【元】【明】【宫】 迳【大】经【宋】【元】【明】【宫】 友【大】厚【宋】【元】【明】【宫】 法【大】〔-〕【宋】【元】【明】 二法【大】三法【宫】 一【大】二【宋】【元】【明】【宫】 足【大】是【宋】【元】【明】【宫】 二【大】二者【宋】【元】【明】【宫】 解【大】能【宋】【元】【明】【宫】 弊【大】蔽【宋】【元】【宫】
[A1] 己【CB】已【大】
[A2] 鸡【CB】【丽-CB】鷄【大】(cf. K14n0526_p0262c03)
[A3] 第【CB】等【大】
[A4] 他利【CB】【丽-CB】利他【大】(cf. K14n0526_p0265a17)
[A5] 己【CB】已【大】
[A6] 己【CB】已【大】
[A7] 己【CB】已【大】
[A8] 护【CB】【丽-CB】获【大】(cf. K14n0526_p0268b22)
[A9] 己【CB】已【大】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优婆塞戒经(卷2)
关闭
优婆塞戒经(卷2)
关闭
优婆塞戒经(卷2)
关闭

有缘道友,欢迎一起论道同修。同频共振,请扫描下面二维码加我为好友,我拉你进群。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