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八大人觉经讲记

  • 悬论
    • 一 经题的诠释
    • 二 翻译人的考证
  • 释经
    • 甲一 缘起分
    • 甲二 正说分
      • 乙一 自利行
        • 丙一 正修四念住
        • 丙二 別观爱取缘
          • 丁一 觉贪爱为苦
          • 丁二 觉追求增罪
      • 乙二 二利行
        • 丙一 精进度懈怠
        • 丙二 智慧度愚痴
      • 乙三 利他行
        • 丙一 等怨亲而施慈
        • 丙二 涉尘俗而不染
        • 丙三 代受苦而普济
    • 甲三 流通分
      • 乙一 结成二利
      • 乙二 劝诵八事

【悬 论】

一 经论的诠释

今天所讲的是「佛说八大人觉经」在这七个字裡包含著许多意义须加以扼要的解释

「佛」我们中国人大家都知道的但其正确的义理恐多未有相当的认识考「佛」字的来源是从梵文方面繙译过来的今此「佛」字即「佛陀」一音的略繙繙释的通例有译音或译义的不同「佛陀」也是繙音未繙义的例如翻 Washington 为华盛顿France 为法兰西Italy 为意大利German 为日耳曼等等「佛陀」亦译「浮图」「浮屠」等在吾国人的习惯上往往叫「塔」为「浮图」其实考诸梵文称塔为「塔婆」并非「浮图」也今英文繙「佛」字为 Buddha 较为妥适

译其意义「佛」乃觉者例吾国人称有学问者为「学者」称至尊者为「圣人」——包含著先觉先知的意味而印度亦尊称最觉悟者为「佛」推广言之无论何时何代有完全觉悟而无丝毫迷惑者皆可称佛经云人人皆可成佛人人皆有佛性但这个「佛」字是专指释迦牟尼而言并非他人「释迦」为姓「牟尼」为名如孔仲尼孟轲一样释迦是能仁之义牟尼是静默之义在二千七百年前——比孔子早些——生于印度修行功满本了大悲心就出来普度众生

「说」既然有了佛自然有佛说的经现在所讲的八大人觉经即为佛说诸经中之一种是释迦牟尼佛将自己所证验到的实相说给一切众生听希望他们觉悟以前种种的错误离开过去种种的迷惑依佛所说的标准和方法去上求佛道下化众生

「八大人觉」即八件佛菩萨的究竟觉悟不同常人的肤浅了解「佛」字的意义前面已经说过现在且把菩萨二字说明一下一般人的观念以为泥塑木雕的偶像就是菩萨不知道就声音上讲为梵文「菩提萨埵」的简称就意义上讲则为「觉有情」——与先觉觉后觉的意义相同合言之「菩提」译为「觉」「萨埵」译为「有情众」——谓觉悟一切有情众生

佛与菩萨亦有不同的地方佛为已证果的圣人已完成的学者菩萨为愿求佛道的贤人正在修行的学人菩萨修学的功夫也大有深浅的不同虽可同称曰菩萨而高下悬殊例如观音菩萨之有三十二应和十四无畏的大功能而新發心学人程度甚为幼稚惟其能够念念修习佛法处处利益有情日新月异步步趋近佛地故亦得称为新發心菩萨总而言之「菩萨」是修学佛道之人并非偶像现在僧寺裡多塑有诸佛菩萨的肖像者不是叫人迷信其造像的意义是要叫一般修行的人们对于诸佛菩萨的尊像發起一种信仰恭敬的心理由此确信其所说的经论摹傚其所修的法门以期同证到无上正等正觉的果位

「大人」是专指诸佛菩萨而言非就博地凡夫立论因为诸佛菩萨在有情众生裡福德的庄严智慧的特达地位的殊胜能力的卓异在在都能超过一切凡情俗见更能具足同体大悲心發起四种的宏大誓愿普于三千大千世界裡去拔济无量数迷惑颠倒的众生使他们也能同登觉路共证菩提其愿力的宏大智力的圆融世上的人们谁能与之比拟正如吾国古书裡说的『唯天为大唯尧则之』的「大」字有同样的意义

「觉」在近世心理学上所讲的觉义约有三种感觉知觉直觉若与佛法比较起来虽大有深浅广狭的不同而其普遍的共同性也大率类似心理学上的所谓感觉是对五官上之接触而言若就佛法讲则为前五识之现量作用所说的知觉即佛法中第六识之相应五十一心所法中之慧心所所谓直觉亦是佛法裡第六识依潜伏第七识所起的欲知其详可參阅成唯识论但是学佛人们的初起觉心不外从第六识的慧心所上渐渐转成菩提——即从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以到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所以我们烦恼杂染的众生心理要转成清净菩提是要靠著觉要脱离生死的痛苦也是要靠觉悟的

「经」在中国古书裡说『经常道也亘万古而不变历千祀而常新』而佛说的话也可以为天下万世的常法故直译为「经」经的梵音「修多罗」本应繙为「契经」二字意谓佛所说的法能契合历万劫而不磨的真理并能契合众生千变万化的机宜所以用「契经」二字方是圆足的繙译

二 翻译人的考证

这部经为释迦牟尼佛所说其弟子为之追记结集录成梵文后来有沙门安世高把此经的精要处译成汉文流行中国考安世高本为安息国王子因信仰佛法让位给其叔父而自己出家为僧在东汉桓帝时始来中国他所繙译的佛经共有二十九部一百七十六卷为吾国佛经初期译史上的第一流人物

【释 经】

甲一 缘起分

为佛弟子常于昼夜至心诵念八大人觉

这几句话是八大人觉经的总冒「为佛弟子」是皈依佛法僧能依佛法而修行者「常于昼夜」在吾国分一画一夜为十二时印度则分一昼一夜为六时佛叫一般修行的弟子们日间固当精勤修学虽在上半夜十点钟以前在下半夜三点钟以后亦须儆醒觉悟修习正法唯在中夜时方可休息四五点钟「至心」为切实恳到毫无虚偽的心理「诵」须将经文背诵纯熟不得糢糊想像「念」是要心念非要口念俗人有将「念」字写做「念」字错误可笑总之为佛弟子者宜将佛说八大人觉经用最诚恳的态度丝毫也不放松一字一句在心中明记不昧借以去敬仰思维那至高无上的八种觉

甲二 正说分

乙一 自利分

丙一 正修四念住

第一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空苦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偽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四念住是什么即四念处观谓修行者的心理当统一集中念念不忘的住在四种的观察裡四种观察一无常观二苦空观三无我观四不净观

无常观「世间无常国土危脆」说世间上——世间二字包括一切——的万事万物无不刹那变迁历成住坏空而总归乌有好像空中浮云水上泡影镜裡空花暂现即逝没有永远不灭的可能性非但众生的正报无常就是众生所依报的国土也不能常住如沧海变为桑田江流积成陆地罗马帝国的灭亡都是国土危脆的殷鉴世人所坚执的天长地久的观念真是愚痴之至如果能虔修这「无常观」看破世界不生贪嗔心不造诸有漏业则就可以解脱一切了

苦空观「四大苦空」四字是苦观的观法「四大」就是地地为坚固质——人身裡的爪发骨骼皆是水为液质——人身裡的涕泪血液等皆是火为热力——如人体内的温度风为动力——如人们的呼吸由此可知我们的色身无非从此质力二者交互组合而成惟这个四大组成的幻质在自然界的大气裡因冷热燥湿风雨寒暑的变化未免要發生矛盾冲突而生出种种疾病渐渐衰老终至于死虽然在数十年的生命过程中不无暂时的愉快但结果仍归于痛苦老子曰『吾之大患为吾有身』与这个意义相同故佛兴大慈大悲心说此苦空观意欲令行者抛弃目前暂时的欢乐而脱离未来的大苦

无我观「五阴无我」的五阴即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在五阴除色阴外余四阴皆属心法我们常说的「我」究竟是什么构成的呢盖以四大等色阴与余四阴和合而成我身换句话说「我」是四大五阴的代名字倘把那四大五阴细细分析起来何尝有我相存在呢据医学家说人身七年一转变则七年前的我非今日的我七年后的我又非今日的我了再拿呼吸而论若以吸入时的气为我有而呼出时气则属于何人倘以清醒时为我则睡熟时又是谁呢我们的理想中不是常常想去恶行善吗为什么有时候仍要去作恶犯罪不能自作主宰呢既不能自作主宰不是等于没有我自己吗所以「我」字的建立不过为自骗自的一种名词那裡有真实的价值呢所以修行的应当知道「阴」是有遮蔽真性的意义虽能与诸法和合相续成为一期的众生或世界但「生灭变易虚偽无主」没有实在的东西既然明瞭五阴本空四大假合则那裡还有「我」呢故无我观成就后即能破除我执超出三界了

不净观「心是恶源形为罪薮」这两句经文是说不净观何以言之因为凡夫有漏身躯充满著精神上和物质上的矛盾性在这矛盾律中生起了贪嗔疑慢的根本烦恼造了许多罪恶所以我们不净的幻质无非是恶的贮藏所那裡有美的区域何不回过头来细细想一想从前种种杀他物以养己身损他财以利己家等等的行为推其根源不过欲维持一己的生命而已虽用尽伎俩费尽心血去保护己身而其生存的光阴亦不过仅仅数十寒暑终归于消落湮沉聪明者对于这不净的躯壳宜深生厌离幡然觉悟立刻去止歇一切利己的痴心极力去追求无上的觉道才好

「如是观察渐离生死」这二句是结成修观的效能如果佛弟子们能够依照上面所说的「世界无常」的无常观「四大苦空」的苦观「五阴无我」的无我观「心是恶源」的不净观念念观察事事警策即能渐渐的绝灭一切颠倒愚痴的心思和行动定能随顺真如法性共入正遍智的大觉海了

丙二 別观爱取缘

经云『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依这十二缘起法看来其第一支的「无明缘行」是为生起世界众生轮回的根本倘能不起无明自然没有以后的种种烦恼了但是凡夫能力薄弱不能在第一支上用功只得从爱取二缘中下手从爱取二缘中观察怎样去观察呢须对于眼前的六尘境界上不起丝毫贪爱取著之念譬如浪云过太空洪炉点微雪事来顺应事过即弃没有留恋追悔的痕迹由此顺序渐进方能了生脱死试看对于佛法没有用过功的人们那一个不是对于六尘境界而生贪爱——对顺境就起了愉快喜乐的情感逢逆境就起了怨恨恼怒的嗔火由贪爱不歇的动机进而变为坚强的执取心由此坚强的执取心来造成种种恶业幻成生死轮回的苦果岂不是深可怜悯的吗现在分开二节来讲

丁一 觉贪爱为苦

第二觉知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欲」通善恶无记三性与贪心所相应的染欲即为十二缘起中的「爱」支质言之平常希望的心可以善可以恶如目欲看美色鼻欲嗅异香苟能明瞭对六尘境界所起的欲其结果是痛苦没有欢乐则能勒马悬崖歇诸驰求回向少欲无为的一条路上行去一切损人利己的行为就不去干了财产名誉的储蓄和扩大心也消归乌有了种种身为形役形为物役除死方休的举动也会停止了在另一方面积极的去做慈悲喜舍方便济人的工作果能这样则恶止善修那裡还有流转生死的苦报啊

丁二 觉追求增罪

第三觉知心无厌足惟得多求增长罪恶菩萨不尔常念知足安贫守道惟慧是业

多求心属十二因缘中之「取」支一般普通人贪求声色货利愈多愈妙愈没有厌足心试看近代欧美人的唯物主义愈演愈烈把世界上的经济完全垄断日本人的自大政策将我国的东北四省强行占据弱小民族为自卫计不得不起来反抗从此兵连祸结杀人盈野若照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循环律其往返报复岂有尽期惟有菩萨则不与众人同流合污常生知足之心能知足则能常乐怎样能使人知足呢这不难比量而知我们若把富于我者贵于我者来做我们的对象自然心怀不知足的意念了倘拿贫于我者贱于我者的人们来比较一下则知足的心理自然不禁要油然發生咧苟能把知足心确立坚固自能安贫乐道衣取蔽体食取充饥此心湛然不著于声色货利了立身既能少欲知足自可专去勤求慧业因为世间万事万物的真理只有宁静淡泊者方能见到一般利欲薰心者休想梦见

乙二 二利行

丙一 精进度懈怠

第四觉知懈怠堕落常行精进破烦恼恶摧伏四魔出阴界狱

这是二利行中的精进度懈怠什么叫做二利行呢是自觉觉他同时并行的意义「懈怠堕落」谓好逸恶劳人们的常情若是不努力振作好像大火的燎燥流水的趋湿其坠落的速率疾如飘风了「常行精进」「精」是纯粹不杂的工行「进」是勇往直前有进无退的精神菩萨常思自利利他故要自强不息以遂其自度度人的广大志愿「破烦恼恶」「恶」者善之反其根本是六种烦恼不正见——学说之不正当者人心上若充满著烦恼好像屋子裡住著许多毒蛇猛兽怎能住得平安快乐呢是以行者要去破除烦恼和驱逐屋内的毒蛇猛兽一般必须令其销声匿迹才可安乐「摧服四魔」四魔是烦恼魔——贪嗔等习气能恼害行人五阴魔——使修行者困于色等五阴生起种种苦恼死魔——能破人善法断人命根天魔——力能阻人行善使其半途而废所以修学的人们当用智慧来观察正念为觉照努力进攻使「四魔」无立足地方为乾净「出阴界狱」「阴」就是色受想行识的五阴「界」为欲界色界无色界的三界如果能摧服四魔则五阴不能局三界不能囿岂不打破阴界的牢狱了吗修此者当以大行普贤菩萨为模范因他有大无畏的精神能制止种种恶德进行一切善业至于所骑的白象也是代表他负重致远忍苦耐劳的态度能够一肩荷担普济众生的大事而精进不已也

丙二 智慧度愚痴

第五觉悟愚痴生死菩萨常念广学多闻增长智慧成就辩才教化众生悉以大乐

「愚痴生死」谓一切因缘所生诸法本来空无自性愚痴的人们不明真理倒行逆施——本欲求乐而反得苦本欲离苦而反遭殃由此颠倒虚妄幻成轮回难免流转生死苦海了「菩萨常念广学多闻增长智慧成就辩才」菩萨深深觉悟为愚痴的缘故而流转生死所以必须要广学多闻以增长智慧增长智慧的程序约分三种闻慧——从多闻所成的为闻所成慧思慧——既然有了闻慧的基础就可从此在内心上思量考察在本身上躬践实行可以得到更正确的概念成为经验上的道理这叫做思所成慧修慧——有了思慧的根本更须令其集中统一成为甚深禅定能在此禅定中照见森罗万象灿然不昧是为修所成慧由是随机应变成就无碍辩才「教化一切悉以大乐」把这无辩碍才去教化众生使其远离愚痴得究竟乐修此智慧度愚痴的模范者为文殊菩萨因为他所骑的狮子能作智慧吼为折伏一切愚痴兽类的代表而其所执的宝剑又能作为摧残一切众生的痴惑迷乱行为的利器

乙三 利他行

丙一 等怨亲而施慈

第六觉知贫苦多怨横结恶缘菩萨布施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

菩萨修二利行成功之后则思专行利他方便惟念过去的无量劫中常在贫苦的环境裡过活常因贪欲不遂未免胸怀抑塞怨天尤人多绪恶缘故今宜行财施法施无畏施以普济众生何谓财施是将一切所有的金银财物国城妻子有来乞者无间怨亲平等施与何谓法施对于有来求教佛法的正理者宜随机设化有教无类何谓无畏施是要去很勇敢地为他人扶危解厄百折不挠只顾他人的利益不念自己的危险「不念旧恶不憎恶人」虽有无恶不作的坏人现在能改过向善则其昔日的旧恶当毋庸重提倘有大逆不道的人们来我处乞法当因其一念之善而设法启迪之决不要因其劣迹众多有意去拒绝他们塞其自新的道路令其永无悔改的机会弥勒菩萨常以欢喜笑脸迎人不分善恶慈心相向平等施与可做修此行者的代表人物

丙二 涉尘俗而不染

第七觉悟五欲过患虽为俗人不染世乐常念三衣瓦缽法器志愿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远慈悲一切

这是已证得真理的菩萨意欲去普度有情不忍离开众生只得与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们前去接近例如观音菩萨的三十二应——应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现宰官身度脱之应以白衣身得度者即现白衣身度脱之虽然行者之身常与俗人同好恶共生活而其本心则早已超出一切众生之上对于世人所喜乐的财利誉饮食睡眠等五欲已毫不染著「常念三衣」僧伽梨郁多罗僧安陀会「瓦缽法器」是僧人受食时的法器行者虽与世俗和光同尘然其心中则常常想念那朴素简陋的衣缽很愿意去出家为僧所以他本身所践履者无非清净洁白的梵行在俗而不同于俗在尘而不染于尘惟普施涉俗利生的慈悲行为其终身的鹄的修此行的代表当推观音菩萨

丙三 代受苦而普济

第八觉知生死炽然苦恼无量發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

「生死炽然苦恼无量發大乘心普济一切」菩萨烛见世人在生死轮回之间营营扰扰造作无量无边的杀盗淫妄罪恶劫火虽炽燃烧著这个世界尚还乐著嬉戏不求出离即由此發起最慈悲恳切的广大同情心好像己饿己渴的一样假设了种种善巧方便去普济一切众生「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这几句是菩萨更进一层的体恤众生心以为众生柔弱不能受此身心大苦自愿代其受苦令诸众生反得安乐像地藏王菩萨为众生故深入地狱不自以为苦而以众生的苦为苦所以修此行者当以地藏的心为心

从第一觉正修四念住第二觉贪爱为苦到第三觉追求增罪都是菩萨自利的行动于德是属于断德照一般普通眼光看来似乎太偏于消极方面其实依佛法来讲并非消极盖欲令行者先从事于积极的准备以为他日利人基础譬如要去救济沉溺水裡的众生必要自己先登彼岸方可设法施救若自他俱在沉溺之中怎么可以谈到救人的问题呢第四觉之精进度懈怠第五觉之智慧度愚痴为二利行在德则属于智德不明佛法者必要笑其为不可能的事实利己利人是两方面的工作怎样好在同一时期裡兼顾并到呢不知学贵实验经验可以补学术之不足学术可以助经验之發展交相为用互相为利不能偏废的所以菩萨一面须将其已修得者培养而扩充之同时亦须兼利他人以为慈悲心的实验这样方能止歇一切恶念进行种种善事了第六觉之等怨亲而施慈第七觉之涉尘俗而不染第八觉之代受苦而普济在尖锐的批评家的臆想中必以人不顾己身专利他人未免太积极了不知佛法的中心思想本是利世主义苟能有益于人虽肝脑涂地亦无所顾惜因其出發点为同体大悲其目标为欲令众生同证菩提故能以极大勇猛修大慈大悲的事行也此经文虽简括但义极丰富起于自利终于利人具足普贤文殊弥勒观音地藏之五大模范菩萨的修行标准果能依此修行则生死轮回定可脱离圆满菩提不难证到了

甲三 流通分

乙一 结成二利

如此八事乃是诸佛菩萨大人之所觉悟精进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槃岸复还生死度脱众生以前八事开导一切令诸众生觉生死苦舍离五欲修心圣道

这一段是流通分中的结成二利章流通分是什么是佛说完一经后嘱咐弟子使其将此经流通后世以传至无穷「如此八事至涅槃岸」此八种诸佛菩萨所觉悟的道理修行者可依此进修一切无漏圣慧更当从此乘法身船——一切法真实性——渡过充满著生死烦恼的汪洋苦海达到功行圆满的寂静彼岸「复还生死修心圣道」此谓菩萨既然修行功业圆满达到寂灭场地应当永远休息不问世事了因其慈悲心切又复倒驾慈航重来人间利用自己昔日由此得度的八觉方便来教化众生令其亦依此八觉修行则可以觉悟生死是苦勤求脱离厌弃五欲去专修佛道

乙二 劝诵八事

若佛弟子诵此八事于念念中灭无量罪进趣菩提速登正觉永断生死常住快乐

为佛弟子者当诵此文字简明义理充足的佛说八大人觉经聚精会神于念念中明记不昧久而久之自能断生死苦灭无量罪得究竟乐盖此经是佛法的结晶能供给人人心中所要求的最高目标施诸一身而身安推之一家而家安放之一国而国安希望听此经的大众踴跃兴起共诵此经共修此行则吾国人心安定战事消灭于无形国家自然安荣世界人类亦可共享和平幸福了


校注

[A1] Italy【CB】Italg【太虚】
[A2] German【CB】Gesman【太虚】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第三编 三乘共学(卷2)
关闭
第三编 三乘共学(卷2)
关闭
第三编 三乘共学(卷2)
关闭

有缘道友,欢迎一起论道同修。同频共振,请扫描下面二维码加我为好友,我拉你进群。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