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遗教经讲要

  • 悬论
    • 一 释经题
    • 二 明译史
  • 释经
    • 甲一 叙分——六种成就
    • 甲二 正宗分——二重法要
      • 乙一 共法要
        • 丙一 对治邪业
          • 丁一 根本净
          • 丁二 方便净
          • 丁三 明戒德
          • 丁四 显戒益
        • 丙二 对治妄苦
          • 丁一 根欲放逸苦
            • 戊一 根放逸苦
            • 戊二 欲放逸苦
          • 丁二 多求饮食苦
          • 丁三 懈怠睡眠苦
        • 丙三 对治烦恼
          • 丁一 对治嗔恚
          • 丁二 对治憍慢
          • 丁三 对治谄曲
      • 乙二 不共法要
        • 丙一 少欲
        • 丙二 知足
        • 丙三 远离
        • 丙四 精进
        • 丙五 不忘念
        • 丙六 禅定
        • 丙七 智慧
        • 丙八 不戏论
    • 甲三 四番流通
      • 乙一 劝修流通
      • 乙二 证决流通
      • 乙三 断疑流通
        • 丙一 显余疑
        • 丙二 断余疑
        • 丙三 重劝修
      • 乙四 付嘱流通

【悬 论】

一 释经题

佛是梵音佛陀的简称在中国古书上或称浮图浮屠等至于佛字的意义就是觉者也就是大觉大悟者譬如有学问的人称他为学者得大觉大悟的人就称他为觉者但是所谓觉者并不是稍微有些觉悟要一点迷谬颠倒都没有了才能被称为觉者这是一个很不易当的名称所以应称为无上遍正觉者这觉悟要正确如果有邪解偏见的错误决不能混称为正觉这是简別邪见外道的同时这位正觉者又是对于宇宙事理无所不知觉的所以叫做遍正觉这是简別二乘的再由遍正觉而至于无上则又超越菩萨大凡一切无明妄想烦恼颠倒等等都是与梦一样无上大觉的佛陀这些梦是都没有了所以一切业障生死痛苦也都没有了如此的大觉大悟者就谓之佛他不但自己大觉大悟而且以正觉遍觉去觉他又不但自觉觉他而已并且要使众生皆得到无上的觉悟是谓之觉行圆满然佛的名称是一种普遍的名词——此世界有佛他世界也有佛但是我们这个世界中的佛法都是从释迦牟尼而传流下来的教化换言之就是释迦牟尼佛的「遗教」所以我们称释迦牟尼佛为本师佛留给我们的遗教有经律论三藏宝典这部「佛遗教经」的教法是释迦牟尼佛将入涅槃最后遗下来的教训是给住持佛教的比丘弟子做规范的所以特名遗教

这部佛遗教经又名「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其取名的意义和遗嘱一样是释迦牟尼对于弟子们最后的遗嘱如国民党孙总理的遗嘱一样经之一字是遍通众经的名词佛典上有经律论三藏的分別经是佛为大众所说的种种教法后来弟子们把它集录了下来便成为经经在佛典中包括最多此外还有律是佛为弟子订立的规制佛在世弟子行止有所不决可以问佛但般涅槃后佛嘱弟子可以去依律而行是历代佛子将经中的精义尽量的發挥出来是谓之论佛教之有经律论的分別犹如儒者之有经史子集的四库分类后世复于经律论三者所不能摄收的都归入杂藏裡面这部经虽有许多教诫弟子的话但并不入于律而是入于经的为什么这佛遗教经又叫做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呢因为这部经是佛将要涅槃的时候说的梵语涅槃此云灭度即是消灭烦恼度过生死到达彼岸的意思再引申充分的说就是德无不圆患无不寂的圆寂所以这部佛遗教经又名佛垂涅槃略说教诫以上所说的就是这部经的经题略释

二 明译史

凡是佛的经典都是佛对弟子所说的教法佛涅槃后由弟子集录下来由道高德重的长老弟子把它背诵出来经过大多数弟子会议通过后才公布出来便成为经律但当时的经律或是印度古典文的梵文或是摩竭陀通俗文的巴利文而中国文的经典都是翻译过来的这部佛遗教经是由姚秦天竺沙门鸠摩罗什翻译成中国文的天竺是地名即现在的印度沙门是译音其义就是勤息谓出家人是为著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鸠摩罗什是梵音译曰童寿即译本经者之名字其人所译经典虽不及唐三藏玄奘法师的多但除奘师而外无有出其右者罗什法师主意译所以他译出的经文和中国固有的文字一样非常流利畅达盛受欢迎如法华般若等经皆为什师最有名之译述本经裡的文字也是很畅达流利的

【释 经】

甲一 叙分——六种成就

释迦牟尼佛初转法轮度阿若憍陈如最后说法度须跋陀罗所应度者皆已度讫于娑罗双树间将入涅槃是时中夜寂然无声为诸弟子略说法要

这段经文是标明六种的成就大凡每一部的集成必先具列六种成就不过这部佛遗教经的六种成就和別的经有些不同別的经都开端冠曰如是我闻一时佛在什么国等本经则不然这段文的首句释迦牟尼佛五字是法师成就释迦是佛的姓氏译曰能仁其所以姓释迦者因为他的族中在许多年代以前诞生了一位聪明仁慈的新国王后来他的老父王为他易姓氏曰释迦所以志其能也牟尼是佛的尊称译曰寂默佛原名悉达多这个名字是后来的尊称因为他从静默中成就非常的智慧无时无刻不在静定中因名牟尼初转法轮度阿若憍陈如最后说法度须跋陀罗这四句中含有两种成就一是法门成就二是弟子成就初转法轮最后说法这是标明法门成就佛对弟子及非弟子所说的教法皆称为转法轮即辗转不息之谓又轮如金刚轮的锋利无与比伦能摧坏一切坚固物质转法轮者喻佛所说的教法能摧除一切众生的烦恼业苦又如车轮能运众生出生死海到彼岸中国道家运气于周身谓之转法轮这完全是错误的那末什么是转法轮的正义呢就是佛把心中所觉悟的证法發之于言音此言音即谓之教法使听法的人印入脑海再辗转成为证法的教法传播人人的脑海才谓之转法轮又如碾米的机轮能把糠碾去使稻子成为上白的米佛的说法也能解脱众生无明烦恼使成智慧觉悟故名转法轮初度阿若憍陈如最后度须跋陀罗这两句是明弟子成就阿若是名译曰解又曰无知憍陈如是姓译曰火器佛初成道即至鹿野苑度憍陈如等五人为说四谛之法憍陈如是五比丘中的一位首先了解得无知妙知故名阿若须跋陀罗译曰好贤他是佛最后的一个弟子他皈依佛的时候他的年龄已经一百二十岁了他原是一个外道后来听说佛将入涅槃便急忙地赶至佛的住所想见佛求法请见至再阿难恐其嚣扰不允许他见佛直待佛亲听阿难和须跋陀罗争执不已乃亲唤之入见为说八正道须跋陀罗遂得初果是为佛最后得度的弟子是时佛所应度者皆已度讫是明佛出世度生事毕是为大总相成就于娑罗双树间将入涅槃是时中夜寂然无声是为因果自相成就娑罗坚固之义双树云者这树四方各二一荣一枯上面的枝干相合下面的根株相连表示四德圆满能破八倒因果自相者双树间是因自相将入涅槃是因共果自相是时中夜是总自相寂然无声是別自相是谓因果自相成就为诸弟子略说法要是为分別总相成就诸弟子者表示人差別略说法要者表示世出世间法位差別佛将入涅槃时已中夜于时于会两无复得尚为诸弟概说法要其慈悲心的流露犹之为人父者在弥留的时候不惜自己的苦痛谆谆的为他的子孙告诫哩

甲二 正宗分——二重法要

乙一 共法要

丙一 对治邪业

丁一 根本净

『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暗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等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

凡是求解脱烦恼的出家弟子统名比丘比丘有四义一曰除馑福田之称二曰怖魔因为出家弟子为求解脱烦恼消灭一切颠倒梦想所以魔王见了便生怖畏故曰怖魔三曰乞士比丘受二百五十戒以乞食为生活抛弃一切家产祗存三衣一缽四曰破恶佛于将涅槃时对比丘弟子说应尊敬波罗提木叉波罗提木叉是戒律的译名其意义为別解脱又曰处处解脱佛所以嘱比丘弟子要恭敬尊重戒者是因他自己将涅槃了佛在世时佛是一部活的戒律诸比丘的行止有所不决可以直接去请问他但是佛涅槃了以后弟子去请问那个呢所以佛就把制定的戒律对比丘说于我涅槃后你们应当尊重戒律依著奉行即能达到解脱尊重戒律即是尊重我我在世领导你们我涅槃了领道你们的就是戒律这戒律就等于黑暗中遇著明灯一样决不会把路途走错的你们有了戒律应当欢喜如得至宝要晓得戒律就是你们将来的导师和我在世做你们的导师一样

丁二 方便净

『持戒者不得贩卖贸易安置田宅畜养人民奴婢畜生一切种植及诸财宝皆当远离如避火坑不得斩伐草木垦土掘地合和汤药占相吉凶仰观星宿推步盈虚历数算计皆所不应节身时食清净自活不得參与世事通致使命咒术仙药结好贵人亲厚媟慢皆不应作当自端心正念求度不得包藏瑕疵显异惑众于四供养知量知足趣得供事不应蓄积

这段文字是明方便戒远离清净文分二段从持净戒者至垦土掘地是教诫比丘不得同凡俗做相似的生产事业以增过失又下是教诫比丘不得做与外道相同的不正当的技术借以蓄聚财物而损智慧此中前半段凡说明十一事不得贩不得买不得贸易不得安置田宅不得蓄养人民不得蓄养奴婢不得豢养畜生不得种植一切不得蓄聚财宝当远离市廛十一不得斩伐草木垦掘土地凡此十一事皆能令比丘等增长过失消灭功德故出家修行人切宜持戒复次比丘不得有类似外道邪术借歛财物凡五事不得合和汤药不得占相吉凶不得仰观星宿不得推步盈虚不得历数算计这种外道邪术皆足以妨害正当的因缘所以比丘要力持净戒不能有凡夫那样经营生产事业而以乞食为生活清心寡欲引生善根种子否则诸善功德不得生起与白衣凡夫没有差別如此可知戒是善德的源泉安稳的住处所以比丘要安住于戒法节身以防无逸节食以防无餍不參与世事以远离扰乱尊重自性不轻贱而自误自端其心保持正念不得包藏瑕疵自污净戒积聚心垢不得借邪术以惑众生于四供养应自知量所得供事不得蓄积以蔽智慧的生起盖此中经文前者明远离凡夫俗事后者明远离邪术住持净戒以求如来的清净法身

丁三 明戒德

『此则略说持戒之相戒是正顺解脱之本故名波罗提木叉因依此戒得生诸禅定及灭苦智慧

此段明戒能增长诸善功德所谓戒乃是顺解脱之本比丘果能持戒生定则能解脱诸苦烦恼是谓由戒生定因定發慧以真智慧无不从戒定生起也

丁四 显戒益

『是故比丘当持净戒勿令毁缺若人能持净戒是则能有善法若无净戒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当知戒为第一安隐功德之所住处

此中明劝修戒的利益谓比丘应当住持净戒不使戒体毁损勿令戒相残缺是劝比丘不离戒行若虽有善法而不持戒则善法必逐渐丧失所以比丘应当安住于戒精进勤修

丙二 对治妄苦

丁一 根欲放逸苦

戊一 根放逸苦

『汝等比丘已能住戒当制五根勿令放逸入于五欲譬如牧牛之人执杖视之不令纵逸犯人苗稼若纵五根非唯五欲将无涯畔不可制也亦如恶马不以辔制将当牵人坠于坑陷如被劫贼苦止一世五根贼祸殃及累世为害甚重不可不慎是故智者制而不随持之如贼不令纵逸假令纵之皆亦不久见其磨灭

根就是五根即眼身也在中国向来叫做五官出家比丘应该紧守根门叫他不能放逸到五尘内去五尘就是色假使五根放逸五尘就会生出种种的痛苦于是邪淫妄语等种种的恶事也便由此而發生所以比丘第一要守护五根勿任放逸要使耳不邪听眼不邪视鼻不贪香口不嗜味身不求逸然后方能一心修行否则一任五根纵逸到五尘于是便引起了贪嗔痴等烦恼所以比丘应当紧守根门不使放逸致遭诸苦犹如牧牛的人执杖视之不令犯人家的禾苗致遭人家干涉之痛苦纵牛害苗尚致遭苦傥纵五根不仅使五欲增长没有止境势必将法身慧命从此断伤沈沦苦海没有出期为恶马所累堕于陷坑苦止一世如为五根所害则殃祸世界痛苦何堪设想

戊二 欲放逸苦

『此五根者心为其主是故汝等当好制心心之可畏甚于毒蛇恶兽怨贼大火越逸未足喻也喻如一人手执蜜器动转轻躁但观于蜜不见深坑譬如狂象无钩猿猴得树腾跃踔蹲难可禁制当急挫之无令放逸纵此心者丧人善事制之一处无事不办是故比丘当勤精进折伏汝心

此中再进一步来制止心的放逸即对治五欲心五根心为其主心的可畏更甚于五根毒蛇恶兽烈火的为害不足以喻心的为害之甚譬如有人手执蜜器在路上经行其心但眷怀在蜜器因堕于深坑五欲心的牵人堕落亦复如是又如狂象无钩猿猴得树无法制止必当预先防心不令他伤害善事如果能把心专精于所修行之善法则无一事不成所以修行的人第一要尽心极力去制止贪欲假使只能制止五根而不能制心则一旦溃围而出必發生种种不善的行为一个人的五欲心既像毒蛇又像猛兽不去制止它真是危害无穷以前有一个人白天在路上去抢人家的金子给人家捉住了问他道白天裡路上的人很多你为什么敢抢人家的金子这人答道因为我在抢金子的时候眼睛裡只看见金子而不瞧见有人这就是说一个人为贪欲心所蔽遂都无所见又譬如象饮酒后气力很大狂醉奔走如象奴没法制伏它则这狂象势必会闯大祸这就是说一个人發动了贪欲心而不去制住它则有说不尽的危险如果一个修行的人能够将心制住在戒律之中或智慧布施之中使心集中一处不生妄想则烦恼无明妄想都会消灭而去做救世救人的功德了所以我们应该把放逸于五尘的贪欲心以戒律来制住它精进勤求诸善法而折伏之

丁二 多求饮食苦

『汝等比丘受诸饮食当如服药于好于恶勿生增减趣得支身以除饥渴如蜂采华但取其味不损色香比丘亦尔受人供养趣自除恼无得多求坏其善心譬如智者筹量牛力所堪多少不令过分以竭其力

此中对治多求饮食苦凡是出家的比丘对于饮食要知量毋事多贪应该视同服药一般因为服药的目的是在于治病至于饮食的目的亦无非是在于医治饥渴病而已所以出家修行的比丘不要管饮食的好坏祗要能充饥就算了事与蜂之采蜜是在味而不坏色香一样如比丘们接受了长者居士的饮食供养切不要多求而自發生贪念祗求其能治愈饥渴病就是了所以比丘们用以求受饮食的缽其大小以食量为标准量大则缽大量小则缽小譬如智者牧牛量其力量的大小使负物件的轻重不使过于负重损其精力比丘求食其理亦尔

丁三 懈怠睡眠苦

『汝等比丘昼则勤心修习善法无令失时初夜后夜亦勿有废中夜诵经以自消息无以睡眠因缘令一生空过无所得也当念无常之火烧诸世间早求自度勿睡眠也诸烦恼贼常伺杀人甚于怨家安可睡眠不自警悟烦恼毒蛇睡在汝心譬如黑蚖在汝室睡当以持戒之钩早屏除之睡蛇既出乃可安眠不出而眠是无惭人也惭耻之服于诸庄严最为第一惭如铁钩能制人非法是故比丘常当惭耻勿得暂替若离惭耻则失诸功德有愧之人则有善法若无愧者与诸禽兽无相异也

此中对治懈怠睡眠苦谓比丘应令心修习禅定勿令时间空过就是在初夜后夜亦必须诵念佛经以收其放心住于禅定勿使贪著睡眠一生空过应该晓得人命是无常的一口气换不过来马上就死所以应早早自求解脱以备自度度人勿任睡眠凡人皆有许多烦恼在乘隙而动如果稍一不慎戒定心就会给他破坏无余所以要极力的制服这种烦恼假使發生了这种烦恼增长炽盛宛如一条最毒的黑蚖蛇藏在房裡一样那么我们要想安眠势必先要钩除这条毒蚖然后方能安安稳稳的睡眠出家比丘应该先除去了这昏昏睡眠的烦恼否则睡眠如毒蚖在房就去安眠决为睡眠所害这便是无惭无愧的人一个人要有惭愧羞耻的心方能勇于改过所以比丘要常抱惭愧心使善业增长如无惭耻一任放逸为恶则功德尽失与禽兽何异以上所说是共法要中之对治妄苦也

丙三 对治烦恼

丁一 对治嗔恚

『汝等比丘若有人来节节支解当自摄心无令嗔恨亦当护口勿出恶言若纵恚心则自妨道失功德利忍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所以者何嗔恚之害则破诸善法坏好名闻今世后世人不喜见当知嗔心甚于猛火常当防护无令得入劫功德贼无过嗔恚白衣受欲非行道人无法自制嗔犹可恕出家行道无欲之人而怀嗔恚甚不可也譬如清冷云中霹雳起火非所应也

我们要谋改善要从内心做起所谓心理建设亦必先之以革命把心上所有的恶习都革得乾乾净净使内心重新改造完成精神的建设至于改革要诀首在制伏烦恼出家比丘应该以法身慧命为第一生命而以肉体为第二生命因为要维持第一生命方能达到人生的目的才有保存第二生命之意义决不能以肉体生命去妨害第一生命如孔孟所说的「杀身成仁」和「舍生取义」就是因为仁义要比肉体来得重要的原故虽然有人来节节支解你亦应该将心收入佛法勿任放纵而生愤怒假使你的心一嗔恚则你已放弃佛法而成为颠倒无智无慧的人了所以能忍者才可以算得是修行的智人但是这个忍与平常的怕他强暴而忍耐的完全不同因为这些强暴者来无理侵犯我们的身体等的人他是无知无识可怜可悯的人我们是不应去和他计较祗能用忍受的方法来感化他而不取敌对行为这才是有力的大人假使一个比丘常常發生愤怒心则善法破坏沉沦一无结果所以比丘应视嗔恚心如猛火一样勿令延烧使百般功德尽失俗人因没有佛法来制住他的嗔恚心所以遇事愤怒尚情有可原而出家比丘已舍了五欲应依佛法制住嗔恚心不使發生愤怒反之则理所不许譬如清冷云中霹雳起火这岂是应该有的事

丁二 对治憍慢

『汝等比丘当自摩头已舍饰好著坏色衣执持应器以乞自活自见如是若起憍慢当疾灭之增长憍慢尚非世俗白衣所宜何况出家入道之人为解脱故自降其身而行乞耶

此中对治憍慢贡高谓比丘已削发出家弃了一切名利富贵舍服饰而著坏色衣服拿了缽去乞食以资生活到这地步还有什么憍慢心呢假使这时再起憍慢心应自摩顶警觉否则迷溺其中不克自救憍即自以为什么事都胜人一筹不肯去请求人家看轻別人之谓也至于慢呢就是自己觉得有恃无恐而去欺凌旁人的意思譬如我今天吃了好的东西穿了好的衣服就去憍人并去凌慢別人这都是出家人所不应当具有的心理本来憍慢心世人都不应有又何况出家人如释迦牟尼他本来是一个王子他侭可以憍慢別人但他竟肯抛弃王位消灭憍慢而修苦行于是结果便成了佛设有贡高则应自思我为求解脱烦恼已降其身而行乞化憍复用为

丁三 对治谄曲

『汝等比丘谄曲之心与道相违是故宜应质直其心当知谄曲但为欺诳入道之人则无是处是故汝等宜应端心以质直为本

此中明对治谄曲谄曲心就是欺骗的心譬如有一个人他对于这个人本来是不以为然的但他为求得別种希图起见而竟百般的去逢迎他用种种的方法去欺骗他以博他的欢心这就叫做谄曲心也是一种虚偽欺骗的行为这种心根本上是与道心互相违反的因为道心是质直的是毫无虚偽的如果一生了谄曲心则他决非修道的人所以比丘们的心应以质直为本经文至此共同法要业已终了此下明不共法要

乙二 不共法要

丙一 少欲

『汝等比丘当知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恼亦多少欲之人无求无欲则无此患直尔少欲尚宜修习何况少欲能生诸功德少欲之人则无谄曲以求人意亦复不为诸根所牵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所忧畏触事有余常无不足有少欲者则有涅槃是名少欲

前者明共法要已了此明不共法要共法要为三乘五乘之所共不共法要乃专成就出世间之圣人功德也文分为八少欲功德知足功德远离功德不疲倦功德不妄念功德禅定功德智慧功德毕竟功德此即初也多欲的人烦恼必多少欲的人烦恼亦无但由少欲即能减少烦恼尚应修持何况更能生诸功德并且寡欲者则心无谄曲所谓无所欲则刚其心境坦白质直不为根尘牵累是为菩萨菩萨为菩提萨埵之简译其义训曰觉有情就是能够立志求得菩提度脱众生之痛苦使皆享安乐的人所以菩萨应以一切众生忧患为忧患以一切众生安乐为安乐不单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像这样才配称最大的大人才能进而成无上遍正觉

丙二 知足

『汝等比丘若欲脱诸苦恼当观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隐之处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不知足者常为五欲所牵为知足者之所怜愍是名知足

此中明知足功德学佛的人能够知足便得安隐自己能解脱烦恼的缠缚并且还能够度人所以佛于此对弟子谆谆的教以知足观察贫贱的阶级一个人果能知足即是得到安隐的处所所以知足的人他的胸境常是快乐的纵令他的睡所是一块草地而他却以为有地可以安息是亦足矣夫复何求类如孔子的门人颜回他的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仍不改其乐所以学佛的人应当知足才是否则不知足而为五欲所扰乱不但不能学佛成佛并且永远沈沦苦海没有出期

丙三 远离

『汝等比丘欲求寂静无为安乐当离愦闹独处闲居静处之人帝释诸天所共敬重是故当舍己众他众空闲独处思灭苦本若乐众者则受众恼譬如大树众鸟巢之则有枯折之患世间缚著没于众苦譬如老象溺泥不能自出是名远离

此明远离功德人既知少欲又能知足那末还应进而修远离功德避去热闹的场所因为热闹场所嚣尘杂遝能使人心散乱不得安定神志所以欲求寂静安乐者应远离热闹的场所如闭关住岩洞茅蓬皆是为进修远离功德果能远离热闹独处闲居的人他必为帝释诸天所敬重但是处空闲不是为的懒惰是为的没有人来扰乱可思维苦的發源培植智的生长假使喜欢处于热闹场所的人便不能专精思维并且还要为差別因缘增加苦受譬如大树为众鸟聚集其枝干之上那末他的枝干必受其损坏致于枯折醉心世俗缚著的人他永远沈没烦恼的苦海没有出期譬如醉酒的老象溺于泥泞无力自救比丘既然出家应预自计勿使深缚烦扰不能自救

丙四 精进

『汝等比丘若勤精进则事无难者是故汝等当勤精进譬如小水长流则能穿石若行者之心数数懈废譬如钻火未热而息虽欲得火火难可得是名精进

业精于勤荒于嬉勤则不堕精则不杂此所以教弟子要精进勤修智慧并且要专一的去干如果能专精勤修智慧则智慧无有不开疲倦懒惰则一事无成滴水终能穿石钻木取火不退必得否则一暴十寒前功徒弃是以比丘要恒时精勤

丙五 不忘念

汝等比丘求善知识求善护助无如不忘念若有不忘念者诸烦恼贼则不能入是故汝等常当摄念在心若失念者则失诸功德若念力坚强虽入五欲贼中不为所害譬如著铠入阵则无所畏是名不忘念

此不忘念就是要常存正念假使要求善知识帮助我知行的發展那么无过于时时存著正念把他提持著不给少许时的散失正念是对邪念而言如把正念离开那末邪念便要乘机而入正念坚固则虽入欲境无妨禅宗二祖所谓我自调心何干汝事他是常存正念的人譬如著铠甲的人到战场上去他可无所畏惧因为他有所戒备贼不能害

丙六 禅定

『汝等比丘若摄心者心则在定心在定故能知世间生灭法相是故汝等常当精勤修习诸定若得定者心则不散譬如惜水之家善治隄塘行者亦尔为智慧水故善修禅定令不漏失是名为定

人心是散乱的往往因著散心便流入六尘五欲之中受种种的苦恼所以比丘如求智慧的生起要能摄心修习禅定由定發慧才能得无上解脱成就大希有事譬如惜水的人必先修治隄塘才能保持水的外溢比丘如防智慧水外溢必须摄心修习禅定

丙七 智慧

『汝等比丘若有智慧则无贪著常自省察不令有失是则于我法中能得解脱若不尔者既非道人又非白衣无所名也实智慧者则是度老病死海坚牢船也亦是无明黑暗大明灯也一切病者之良药也伐烦恼树之利斧也是故汝等当以闻思修慧而自增益若人有智慧之照虽是肉眼而是明见人也是为智慧

若有智慧则能远离一切障碍故有智慧者应恒自省察不令所行增长过失过失少则能度过生老病死的大海自度度人是名道人比丘既不如法修道又非白衣俗人则此等人不伦不类无所名其为何如人也智慧乃是度生死海的坚固宝筏破无明黑暗的光明大灯同时也就是对治生死病的良药斩伐烦恼树的利斧比丘如不保持智慧恒自省察则虽闻佛法正如病人得医生的良药而不煎服必至丧生智慧有三即闻思修三要由智慧乃能增长一切善业

丙八 不戏论

『汝等比丘种种戏论其心则乱虽复出家犹未得脱是故比丘当急舍离乱心戏论若汝欲得寂灭乐者唯当善灭戏论之患是名不戏论

前七段明长养方便功德这一段是显示自性远离非对治法与前面逈不相同所以遗教论称为毕竟功德人的自性本来是清净的但是因著戏论的扰乱便与清净性渐渐的相违了虽然得著初果实智者已见四谛理把分別烦恼断去但是俱生烦恼还是潜伏著在待机活动因为这些烦恼是从无始以来的戏论所熏习成就既极微细更难于断舍所以见道乃至四果欲得究竟涅槃于种种戏论应当舍离时时的观察使二障习气毕竟不生经文至此正宗分已告终了

甲三 流通分——四番流通

乙一 勤修流通

『汝等比丘于诸功德常当一心舍诸放逸如离怨贼大悲世尊所说利益皆已究竟汝等但当勤而行之若于山间若空泽中若在树下闲处静室念所受法勿令忘失常当自勉精进修之无为空死后致有悔我如良医知病说药服与不服非医咎也又如善导导人善道闻之不行非导过也

诸功德者指共法要与不共法要而言比丘常当依著第一义心去精进修行不使这个心有些微的放逸当如防患恶贼以时刻的注意如来以大悲心说法至此已说尽无遗比丘但当依著专精而修修行处所要择闲静的山林思念所受的法要勿令此身增长过失常常以精进自勉不使此身空过白白地死掉且须及早而行毋待欲行而不能行时以致迟悔如来对诸比丘说法犹如妙手回春的医生对病用药一服即愈但是病者不服因而亡身这是病者自招之祸非医者之过也又如善导如文可知

乙二 证决流通

『汝等若于苦等四谛有所疑者可疾问之毋得怀疑不求求决也』尔时世尊如是三唱人无问者所以者何众无疑故时阿㝹楼驮观察众心而白佛言『世尊月可令热日可令冷佛说四谛不可令异佛说苦谛实苦不可令乐集真是因更无异因苦若灭者即是因灭因灭故果灭灭苦之道实是真道更无余道世尊是诸比丘于四谛中决定无疑

如来一代教法苦集灭道四谛摄尽苦集二谛摄尽世间因果灭道二谛摄尽出世间因果佛于此际乃问在会闻法诸弟子对于所说的四谛教法如有犹豫不决的可赶速的發问问了三次没有一人發问因为没有疑惑的了于是天眼第一善能观察众心的弟子名阿㝹楼陀即席發言来证明如来所说教法决无差误纵令冷的月可以叫他变成热的热的太阳可以叫他变成冷的但是如来所说的四谛教法决定没法把他稍微变更所以他在佛的面前说我们弟子决定无疑阿㝹楼陀亦作阿那律译日无贫他在过去很久的饥荒时代曾经供养过辟支佛一食获得九十一劫中往来人天常受福乐凡有所求皆能如愿故曰无贫世界是业识变现的相分坏时太阳可以变成冷的成时月也会变为热的但是佛所说的四谛教法乃是众生业果的原理绝对没有变易的可言我人生苦的由来是我们过去造作诸惑业的积集形成的如人因著苦而引生出灭苦的要求由苦因灭而至于苦果随灭这就叫做灭谛道谛者即戒定慧三学能断苦因苦果而证无上遍正觉是为道谛集是苦因苦是集果灭是道果道是灭因学者应知

乙三 断疑流通

丙一 显余疑

『于此众中若所作未办者见佛灭度当有悲感若有初入法者闻佛所说即皆得度譬如夜见电光即得见道若所作已办已度苦海者但作是念世尊灭度一何疾哉』

这段经文是阿㝹楼陀因为才证初果二果三果的有学人而说盖因证初二三果者还未断俱生惑见著如来欲涅槃仍有一种悲哀如阿难尊者等忧悲哭泣是至于所作已办的四果阿罗汉但有世尊灭度为什么这样迅速的感想

丙二 断余疑

阿㝹楼陀虽说此语众中皆悉了达四圣谛义世尊欲令此诸大众皆得坚固以大悲心复为众说『汝等比丘勿怀悲恼若我住世一劫会亦当灭会而不离终不可得自利利他法皆俱足若我久住更无所益应可度者若天上人间皆悉已度其未度者皆已作得度因缘自今已后我诸弟子辗转行之则是如来法身常在而不灭也

这是佛普为未来者永断疑惑所以他说诸比丘不必怀疑而兴悲恼我虽住世一劫也是要取涅槃的人生必死既有聚会亦必有离散至于生而不死聚而不散这是绝对没有的道理又说所修三大阿僧祇劫的自利已经圆满度人的事也做完了照这样看来就是再住在世上也无所补益至于应得度的凡是天上人间皆已度尽未来应有得度者同时把度他们的教法也通统说好了从今以后汝等弟子只要把法辗转流通这就如来法身不灭等于没有取般涅槃一样切勿忧悲苦恼怀著如来为什么涅槃这样快的悲感应知如来的取般涅槃是觉行圆满应生欢喜

丙三 重劝修

『是故当知世皆无常会必有离勿怀忧恼世相如是当勤精进早求解脱以智慧明灭诸痴暗世实危脆无坚牢者我今得灭如除恶病此是应舍之身罪恶之物假名为身没在老病生死大海何有智者得除灭之如杀怨贼而不欢喜

这段是明世界相无常并引己作证劝勤修证

乙四 嘱付流通

『汝等比丘常当一心勤求出道一切世间动不动法皆是败坏不安之相汝等且止勿得复语时将欲过我欲灭度——是我最后之所教诲』

常当一心是嘱付弟子应知无常之速当专一其心住于净慧以求解脱欲界为动法色无色界为不动法虽然三界有动不动的分別但总是无常无我的不过住寿长短有百年千年五百劫八万劫的差別罢了复谕阿㝹楼陀等勿再發言延迟时间盖以中夜分将要到临如来要即于其时取般涅槃是我最后之所教诲正表示了这部经是如来最后的遗训


校注

[A1] 敛【CB】歛【太虚】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第三编 三乘共学(卷3)
关闭
第三编 三乘共学(卷3)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