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大乘稻秆经讲记

  • 经题
  • 释经
    • 甲一 序分
    • 甲二 發起分
    • 甲三 所知事分
      • 乙一 标举征起
      • 乙二 依问解释
        • 丙一 流转门
        • 丙二 还灭门
    • 甲四 所知性分
    • 甲五 所知果分
    • 甲六 云何所知分
      • 乙一 胜义谛门
        • 丙一 观因缘
        • 丙二 观法
        • 丙三 观佛
      • 乙二 世俗谛门
        • 丙一 从有因缘所生门
        • 丙二 从无常因所生门
        • 丙三 从无我因所生门
          • 丁一 外因缘
            • 戊一 因相应
              • 己一 从能成因所生门
              • 己二 从无作者因所生门
            • 戊二 缘相应
              • 己一 从能成缘所生门
              • 己二 从无作者缘所生门
              • 己三 遮恶见
          • 丁二 内因缘
            • 戊一 因相应
              • 己一 能成因
              • 己二 无作者
            • 戊二 缘相应
              • 己一 明种种缘
              • 己二 能成缘
              • 己三 无作者
              • 己四 辨体相
              • 己五 释名义
              • 己六 明相续
              • 己七 离二边
              • 己八 明束因
                • 庚一 标
                • 庚二 列数
                • 庚三 作用
                • 庚四 解释
                • 庚五 无作者
                • 庚六 缘无作
                • 庚七 果无作
                • 庚八 事证明
                • 庚九 多业不一时受
                  • 辛一 现业
                  • 辛二 生业
                  • 辛三 后业
                  • 辛四 不定业
                • 庚十 遮恶见
    • 甲七 经之所要分
      • 乙一 除三世迷
      • 乙二 舍诸见
      • 乙三 明果利
      • 乙四 结信受

【经 题】

未讲本文以前先解经题经题「佛说大乘稻秆经」此本未标译人据炖煌石室本原题为法成译然法成其人不见高僧传亦无历史可以稽考北京刻经处所刊心经七译中有炖煌石室本心经一卷题三藏法师沙门法成译校刊者谓细玩其译文颇与此经及疏文相近故定为法成法师译亦非无根据也本经商务印书馆有单行本并附法成法师之随听疏校刊者为江宁江杜味农又藏经中有「佛说稻秆经」一卷阙译人附东晋录此译无大乘二字译文文句亦不同复有慈氏菩萨所说大乘缘生稻𦼮喻经一卷署三藏沙门不空奉诏译旁又载一名大乘缘生稻𦼮经考查所得本经共有三种译本而今天所讲则为出炖煌石室本之佛说大乘稻秆经

今考本经教义契合三乘共法和大乘不共法而于一切佛法俱能融会贯通且道理甚明显精要透切无何晦奥之处此就经之出处及内容言皆可证明为佛说学者幸勿以无译人故即生疑也

佛说者佛经上皆可有佛说二字虽亦有亦无实则无非佛说一切经中虽亦有声闻辟支菩萨及人天鬼神在家出家等众所说凡佛在世而经佛证明或印可者所说皆称佛说故名为经佛之一字义为觉者即是一大觉大悟者如中国于尧舜周孔等称圣人以其天地人物之世间事理靡不通晓佛亦如之不过佛所觉悟者非但世间事理无不通达即超世间法亦能见知明证不云觉人而曰觉者者以非人之一名可范围云觉者则超出三界五趣三乘贤圣之上超圣超凡又现圣现凡故祗可以者字代名之觉即无上遍正觉觉到真实之正理名正觉复以此正觉去普遍使一切有情皆觉名遍觉此自所觉之正觉乃至使人觉之遍觉皆臻极善极妙无有比之再超胜者名无上觉又正觉即自觉遍觉即觉他无上觉即觉行圆满二乘但能自觉不能觉他菩萨虽能觉他但未圆满故皆不能称佛唯觉行究竟是名佛陀佛是十方三世一切佛之通称此中专指本师释迦牟尼佛

大乘者佛经约可分为两类三乘共经大乘不共经三乘共法经无大乘二字唯大乘不共法经上有之然亦有大乘不共经而无大乘二字者总之三乘共经决无大乘二字大乘不共经则可有可无也乘者车也能运载也能从此处运到彼处车之功用也经之功用亦如之能运载有情从凡夫地到佛地从烦恼到菩提从生死至涅槃车有大小不同如人力车可乘一人汽车可乘四五人火车乃可乘数百人至数千人经亦如之小乘法但可自乘大乘法能乘一切人大乘是菩萨所乘之法亦是佛菩萨自觉觉他之法

稻秆者即稻梗也印度亦如中国南方人以米饭为食所以印度亦有稻梗一天佛与弟子游行旷野见田中有稻秆佛即假稻秆而明因缘生理后由舍利子与弥勒菩萨之问答将因缘生理重加阐明于是结集而成此经

经者三藏之区別名也经是常法义贯摄义一切法义俱有一定轨持各有不同不相联贯佛能有条理有次序将散漫不整之法义一一贯通摄持如缕贯花如线穿珠是名为经

【释 经】

自来释经俱作三分序分正宗分流通分瑜伽师地论摄释分将解释经之方式分作七分序分發起分所知事分所知性分所知果分云何所知分经之所要分法成法师译此经后曾作一随听疏即根据瑜伽论之七分以释此经今亦即依之作七分以讲此经

甲一 序分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及诸菩萨摩诃萨俱

结集之经等于现今开会之会议录会议录中有主席有出席列席者有记录者有一定时间有一定处所「如是我闻」即会议席上记录者之自称「一时」即开会之时间「薄伽梵」即会议中之主席「住王舍城耆阇崛山」即会议之地点「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及诸菩萨摩诃萨俱」即出席列席之大众

「如是我闻」之我非凡外念念执著之我乃结集此经之阿难所自称阿难多闻第一经多由他诵出为表明如是之经非自臆说亦非展转传说同于道听涂说实是我阿难亲从佛闻故言如是我闻

「一时」是不确定之时因印度人不重历史故考此经究为何年月日所说甚难且佛说经或在龙宫或在天上时间各各相差甚远究以何者为定若标龙宫之年月日则不适宜于天上如记天上之年月日则又不合乎人间而佛经在人间亦遍各国一切人民皆研究之纪年历法既不能一定故即以不定时标之统称之曰一时白话说之即是有一个时候亦即说听如是一经之时候

「薄伽梵」是梵语义甚广有作四义释者有作六义释者然通常以世尊二字译之世尊尊贵义如赞佛偈云『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此一偈可作世尊二字之注脚

「住王舍城耆阇崛山」王舍城在古五印度是中印度在今四印度即北印度城名王舍传说不一然较可靠者谓初本荒野无人居处后因国王至此来游造一行宫于此一王倡之众民和之渐聚渐多愈久愈众无意中成一大城因即号王舍城耆阇崛山此名灵鹫山在王舍城外佛在此说法时居多

「与大比丘千二百五十人」比丘是舍弃家属家财而出家之人比丘众是非常整齐非常严肃一举一动丝毫不苟所谓具净尸罗弘范三界即言比丘众之威仪具足也大者言是比丘之中年高德上名称普闻者是大比丘共有一千二百五十人因此一千二百五十比丘常随佛行又是佛最初转法轮时所教化者故特标之若具称之岂只一千二百五十人而已哉

「及诸菩萨摩诃萨俱」菩提萨埵省称曰菩萨菩提觉义萨埵有情义言能以正遍觉一切法义而成佛为目标即趋向无上菩提为志愿者皆名菩萨菩萨摩诃萨即菩萨中之大菩萨摩诃有大胜三义其量大其数多其质胜或其功大其才多其德胜名大菩萨

甲二 發起分

尔时具寿舍利子往弥勒菩萨摩诃萨经行之处到已共相慰问俱坐盘陀石上是时具寿舍利子向弥勒菩萨摩诃萨作如是言『弥勒今日世尊观见稻秆告诸比丘作如是说「诸比丘若见因缘彼即见法若见于法即能见佛」作是语已默然无言弥勒善逝何故作如是说其事云何何者因缘何者是法何者是佛云何见因缘即能见法云何见法即能见佛』作是语已

「具寿」即尊者或长老之年德俱高义舍利子乃佛弟子中之智慧笫一「弥勒」此云慈氏为一生补处菩萨舍利子因佛见稻秆而说「若见因缘彼即见法若见于法即能见佛」因佛说已默然未加解释舍利子不能了悟乃特至弥勒经行之处共坐盘陀石上而發问言「善逝何故作如是说其事云何何者因缘何者是法何者是佛云何见因缘即能见法云何见法即能见佛」由此可知凡佛所不说者一生补处菩萨皆可代说所未度者一生补处菩萨皆能度之佛见稻秆说法四句舍利子不了因此问弥勒而弥勒即能为说之也

「盘陀石」大石也可以多人共坐现普陀山亦有盘陀石观音菩萨曾于此坐

「善逝」善能随顺诸法法性而往逝佛德号之一

甲三 所知事分

乙一 标举征起

弥勒菩萨摩诃萨答具寿舍利子言『今佛法王正遍知告诸比丘「若见因缘即能见法若见于法即能见佛」者

上来舍利子闻佛所说「若见因缘彼即见法若见于法即能见佛」不能了解乃往弥勒经行之处问弥勒菩萨今即弥勒答具寿舍利子之问而阐说佛之所未说教也佛有恒河沙数无量无边甚多甚广今于一切佛中标以「今佛」盖即指释迦牟尼佛因在此界中其时过去佛已入涅槃未来佛尚未降生唯有释迦牟尼应世说法也

「法王」谓在一切法中得大自在有主导力能转一切法而不为一切法所转是即为一切法中之王名曰法王依最广义讲则法法皆王因一切法互为主伴此一法为主彼一切法为伴即此一法能摄彼一切法所谓『一色一香无非中道随拈一法皆为法界』是也主伴重重无穷无尽故法法皆主而法法无不为王也再进一步讲在一切法中唯以心法为一切法中之王心法外有心所更有色不相应行无为等心所乃心王之助伴色乃心之所变现不相应行与无为无非心王之所显现故一切法无不从心王而转所谓「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即是说一切法随心变现所谓『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故心堪为法中之王然心从无始以来被种种障所障随业报及烦恼习气所覆蔽缠缚因此不得自在无主导力同时于一切法中多有迷愚不能如实了知一切法不能如实印证一切法失法王义故复次一切法中无相平等之真如法性常住不变无生无灭常常时恒恒时法尔如是堪称法王然此常住不变之真如法性是一切法之主体而无显现诸法之用亦未能圆满法王义故法王者须常恒不变有自在显现转变诸法之作用合此二条件唯有佛陀故唯有佛陀能称法王

「正遍知」即无上正等正觉知有无遗知法有无量而知之一无遗漏无量知一切法无量而知亦无量此二「遍」义无颠倒知人天二乘知是有颠倒唯如来知无有颠倒此一「正」义不共知超出五趣三乘乃至等觉菩萨所不共故此一「无上」义故称佛为无上正遍知

「若见因缘即能见法若见于法即能见佛者」此一长句标也因舍利子疑此四句故问弥勒弥勒欲答先标之以便解释也

乙二 依问解释

丙一 流转门

此中何者是因缘言因缘者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愁叹苦忧恼而得生起如是唯生纯极大苦之聚

此依问解释分二流转还灭今流转分也「何者是因缘」者问也「此有故彼有」以下解释因缘义也何谓因缘即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由此一为缘之法有故彼法始有此一为缘之法生故彼法而得生起若无此法彼法不有彼法无故此法亦无此为彼因彼为此果无因不能感果无果亦不能显因因果相待而建立故

「无明缘行乃至生缘老死愁叹苦忧恼而得生起」而得生起一句贯通以上各句如说无明为缘行得生起乃至生为缘故老死愁叹苦忧恼而得生起

「无明」者六根本烦恼之一——即痴不明事理也无明之差別相有与第七识相应之恒行不共无明有与第六识相应之独行不共无明及前六识相应之共无明此中所言无明盖即指六识迷事迷理之无明「行」者能引生死业报之行业第六识相应最强胜有力之无明能發行行义甚广就狭义说即是前六识身语意之行业中能引一期果报之业此上二支是能引——依瑜伽释此不作三世解但作二世因果说

识乃至受为所引支由无明行业熏入第八识中即成业种将来识种起现行使第八识受报如人中善业熏入第八识成种则感善异熟人中恶业熏入第八识成种则感恶异熟第八识是总报主故无论善恶业将来感果必是八识所感果报之色心即是名色名谓非色四蕴受想行识是也色即五蕴中色法可见可触者为色不可见亦不可触为名此随异熟感果如何而色心各有不同从此引生六入六入即六根亦即是报身为无明行所引者也从此生触触是能触即心所法中之触心所和合根尘识所成由触生受受能感受也如苦受乐受不苦不乐之舍受等凡此皆为所引支为无明行所熏而引生此五种子故

爱取有三为能生支爱能滋润业报之种而无明及爱皆通诸烦恼發业以无明胜润生以爱胜故法华经云『三界生死贪爱为本』由爱故生死流转不得出离由有爱故业种之势力强胜有萌芽發生之用是名为取及至有则受报之种成熟将受三界二十五有之一有在此分位上名有

生老死愁叹苦忧恼等为所生支爱取有之所生故如种芽长出土面从生有至老死前业种势力微弱将另换新种而感来世果也

从无明至有之十支为现在世所造因生老死二支为未来世所受果是为二世一重因果谓无明行能引支因也识乃至受所引支果也是为一重因果爱取有三能生支因也生老死二所生支果也能生是因所生是果是为又一重因果

「如是唯生纯极大苦之聚」结也谓三界有漏无不是苦故四圣谛中第一即是苦谛人生由惑造业由业感苦展转相生犹如车轮是以轮回不息也

丙二 还灭门

此中无明灭故行灭行灭故识灭识灭故名色灭名色灭故六入灭六入灭故触灭触灭故受灭受灭故爱灭爱灭故取灭取灭故有灭有灭故生灭生灭故老死愁叹苦忧恼得灭如是唯灭纯极大苦之聚——此是世尊所说因缘之法

第二明还灭也既知老死由生为缘故有生由有为缘故有有由取为缘故有取由爱为缘故有爱由受为缘故有受由触为缘故有触由六入为缘故有六入由名色为缘故有名色由识为缘故有识由行为缘故有行由无明为缘故有从一生一不相紊乱而其枢要端在无明若无明灭则一切皆灭故无明关系至为重要生是从无明而生故灭亦是从无明而灭是以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乃至老死愁叹苦忧恼无不皆灭

「如是唯灭纯极大苦之聚」一句结还灭门也唯无明灭一切皆灭生死永亡烦恼永断纯极大苦变为清净极乐「此是世尊所说因缘之法」一句总结所知事分也言所谓因缘法者非他即此流转还灭而已

甲四 所知性分

何者是法所谓八圣道支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此是八圣道

「何者是法」一句问起下文「所谓八圣道」以下答也正见者明见正确之理对破迷事理之无明也正见三界是苦诸法无我或诸法本空见既明确则由见所起思维亦正常有正见必起正思维而身心世界事理因果无不属正思维由思维正而从思所發语言亦正一言之出必关大道故名正语正业身语意三业也语正则身心动作亦罔不正矣正命者谋正当之生活或正当之职业以求养活身命也若下口食方口食等则非正命矣正精进继续不断努力之谓如去恶修善破迷成觉是也正念明记不昧了了不忘之谓有一念不合正理即为失念正定念念不离正道时时与正道相应则能专住正理之境即成正定由正念所發定名为正定此八种圣道须三乘见道之后在修道位上修行八圣道圣道者合诸法正性所行之道也

甲五 所知果分

果及涅槃世尊所说名之为法何者是佛所谓知一切法者名之为佛以彼慧眼及法身能见作菩提学无学法故

「果及涅槃」者果谓由八圣道所得之四沙门果依果智能解脱生死证得安乐名为涅槃涅槃又名灭度灭除烦恼度出生死故此四沙门果及与涅槃均为佛世尊所说佛所说者是为佛法「何者是佛」者是问「所谓知一切法者」以下是答能如实遍知一切法名知一切法又名一切智智言佛智能知一切靡不究尽名一切智智能知一切法具一切智智者名之曰佛佛何以能知一切法「以彼慧眼及法身能见作菩提学无学故」慧眼者智慧之眼也有声闻慧眼有菩萨慧眼此中专指佛之慧眼法身者即法性身诸功德法所依故由有此无漏慧眼及无漏法身功德故能见一切法同时复能造菩提因如八圣道十二因缘法等是由因感果则能从未学位到有学位从有学位到无学位也有学者小乘初二三果人大乘初地以上无学者阿罗汉辟支佛及佛果也

甲六 云何所知分

乙一 胜义谛门

丙一 观因缘

云何见因缘如佛所说若能见因缘之法常无寿离寿如实性无错谬性无生无起无作无为无障碍无境界寂静无畏无侵夺不寂静相者是也

胜义谛门又分三今观因缘也云何能见因缘之法因缘之法是常无生灭故因缘之法无寿无生命相续其性本空故亦离寿本性既空何有寿命之短长可言故离寿亦如实性虽无寿离寿其性本空而此空性正恰如其实名如实性亦无错谬性此既如实常如其性常常如此普遍如此即是无错谬故亦是无生诸法不生灭常是寂灭相从无而有曰生诸法本空常住从何有生亦无起事有开始有隐没忽而發现曰起诸法既无生即无起亦无作法性常寂无有造作故亦无为无所作为故亦无障碍无二无三无有能障碍故亦无境界无分別故亦寂静诸法本来常如故亦无畏诸法无作无为无有能障碍之者故无怖畏亦无侵夺有侵夺者始有怖畏既无怖畏知无侵夺亦不寂静者本自寂静亦不有寂静相也盖胜义法中不可言说本空寂故中论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法华经云『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即是显此胜义因缘法也

丙二 观法

若能如是于法亦见常无寿离寿如实性无错谬性无生无起无作无为无障碍无境界寂静无畏无侵夺不寂静相者

此观法也上来从十二因缘观因缘此文从八圣道观法观因缘既如是见常无寿离寿等于法亦应作常无寿离寿等观察

丙三 观佛

得正智故能悟胜法以无上法身而见于佛

此观佛也得正智者得正遍觉之佛智也能悟胜法悟最胜第一义法也即以所证悟第一义法性为无上法身佛故从胜义谛以观因缘及法与佛皆一如无二如也

乙二 世俗谛门

丙一 从有因缘所生门

问曰何故名因缘答曰有因有缘名为因缘非无因无缘故是故名为因缘之法世尊略说因缘之相彼缘生果如来出现若不出现法性常住乃至法性法住性法定性与因缘相应性真如性无错谬性无变异性真实性实际性不虚妄性不颠倒性等作如是说

世俗谛门亦分三今第一从有因缘所生门也何名因缘有因有缘名曰因缘无因无缘不名因缘此因缘生果理本自常住如来出世若不出世无有变异也法性者因缘性也法住性者因缘之法本常住故法定性者诸法决定如是故与因缘相应性者无一法不从因缘生即无一法不与因缘相应真如性者无一法非真如故无错谬性乃至不颠倒性者意义相同不烦重释

丙二 从无常因所生门

此因缘法以其二种而得生起云何为二所谓因相应缘相应

从无常因所生门言一切无常生灭法有因无缘诸法不生有缘无因诸法亦不生须与因相应与缘相应然后诸法乃得生起

丙三 从无我因所生门

丁一 外因缘

戊一 因相应

己一 从能成因所生门

彼复有二谓外及内此中何者是外因缘法因相应所谓从种生芽从芽生叶从叶生茎从茎生节从节生穗从穗生花从花生实若无有种芽即不生乃至若无有花实亦不生有种芽生如是有花实亦得生

从无我因所生门分二外因缘内因缘外因缘中又分二因相应缘相应因相应中复分二从能成因所生门从无作者因所生门今从能成因所生也本经以稻秆名经故即以稻种为喻如稻初必从种生种生芽芽生叶叶生茎茎生节节生穗穗生花花结实此一定不变之过程一切稻中未有无花而可结实亦未有不从种子生有种子则芽生有花然后始有实结宇宙诸法莫不各循次序非独稻也

己二 从无作者因所生门

彼种亦不作是念我能生芽芽亦不作是念我从种生乃至花亦不作是念我能生实实亦不作是念我从花生虽然有种故而芽得生如是有花故而实即能成就应如是观外因缘法因相应义

从无作者因所生门也虽一切法无不从种生然种子无作者力不自居功以为我能生芽花亦不自居功以为我能结实以至芽不自认我不能自生必从种子而生实亦不自认我不能自结必从有花而结虽种也芽也花也实也各各独立种花不居功芽实不示弱然无种则无芽离花亦不实必种与芽相应花与实相应中间无能作者无所作者外因缘法当如是观

戊二 缘相应

己一 从能成缘所生门

应云何观外因缘法缘相应义谓六界和合故以何六界和合所谓地界等和合外因缘法而得生起应如是观外因缘法缘相应义地界者能持于种水界者润渍于种火界者能暖于种风界者动摇于种空界者不障于种时则能变种子若无此众缘种则不能而生于芽若外地界无不具足如是乃至水火风空时等无不具足一切和合种子灭时而芽得生

缘相应中分三今是能成缘所生也种子为诸法因助缘云何即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空界时界是也界者因义分义地界为缘能持种子不坏水界为缘能润渍种子發芽火界为缘能暖种子使速生长风界为缘能使种子动摇转变空界为缘能不障种使种得自由生长不有妨碍时界为缘能令种子由發芽而生叶乃至开花结实如无时缘则不变化矣一切众缘和合则种灭而芽得生

己二 从无作者缘所生门

此中地界不作是念我能任持种子如是水界亦不作是念我能润渍于种火界亦不作是念我能暖于种子风界不亦作是念我能动摇于种空界亦不作是念我能不障于种时亦不作是念我能变于种子种子亦不作是念我能生芽芽亦不作是念我今从此众缘而生虽然有此众缘而种灭时芽即得生如是有花之时实即得生彼芽亦非自作亦非他作非自他俱作非自在作亦非时变非自性生亦非无因而生虽然地水火风空时界等和合种灭之时而芽得生是故应如是观外因缘法缘相应义

从无作者缘所生也种子因既不自居功不自念我能生芽则六界缘亦然故此文即广明六界无作者力地不能持种乃至时不能变种然种子实无缘不生种子不自作自不能生自故亦非他作他不能作自故亦非自他俱作前已破自他故亦非自在作自在天等但横计而非有故亦非时变但有时亦不能变种故亦非自性生无自性不可知故然亦非无因而生世不见不从因及缘所生之法故虽六界缘和合能生然中间并无主宰造作者外因缘法当如是观

己三 遮恶见

应以五种观彼外因缘法何等为五不常不断不移从于小因而生大果与彼相似云何不常为芽与种各別异故彼芽非种非种坏时而芽得生亦非不灭而得生起种坏之时而芽得生是故不常云何不断非过去种坏而生于芽亦非不灭而得生起种子亦坏当尔之时如秤高下而芽得生是故不断云何不移芽与种別芽非种故是故不移云何小因而生大果从小种子而生大果是故从于小因而生大果云何与彼相似如所植种生彼果故是故与彼相似是以五种观外因缘之法

遮恶见文也外因缘法复有五种观法不常谓芽与种各有自相彼芽非种种非芽故非种坏时而芽始生亦非不坏而生故不断种灭芽生相续不断如秤两头高下时等故不移芽是芽种是种芽非种种非芽故小因生大果种子时小结果时大如树子小而长树大故与彼相似种是何种果即是何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因果相似故

丁二 内因缘

戊一 因相应

己一 能成因

如是内因缘法亦以二种而得生起云何为二所谓因相应缘相应何者是内因缘法因相应义所谓始从无明缘行乃至生缘老死若无明不生行亦不有乃至若无有生老死非有如是有无明故行乃得生乃至有生故老死得有

内因缘分二因相应缘相应因相应中复分二能成因无作者今能成因也内外之分即有情众生为内而无情器界为外如就人以言凡吾人身外之物皆可名外前文已将外因缘法因缘相应义说明今当说内因缘法之因缘相应义也因缘相应义中先说因相应义内因缘法之因相应义即十二有支因十二有支为吾人生死生起之根本故曰「无明不生行亦不有乃至若无有生老死非有」乃至二字超越中间八支识乃至有若内因相应即无明有故行生乃至生有故老死生此文与前外因相应文同

己二 无作者

无明亦不作是念我能生行行亦不作是念我从无明而生乃至生亦不作是念我能生于老死老死亦不作是念我从生有虽然有无明故行乃得生如是有生故老死得有是故应如是观内因缘法因相应义

无作者文也此文亦与前科无作者文同即是说十二有支中各不作念言我能生某某亦不作是念说某能生某因一法生死乃因缘和合之力无我无作者对内因相应义应如是观

戊二 缘相应

己一 明种种缘

应云何观内因缘法缘相应事为六界和合故以何六界和合所谓地识界等合故应如是观内因缘法缘相应事

缘相应文甚广故分八科第一明种种缘也内缘相应事亦如外缘相应是六界和合不过六界之中五界同外唯有识界是内独有外法无识故了別义为有情异于无情之不同点

己二 能成缘

何者是内因缘法地界之相为此身中作坚硬者名为地界为令此身而聚集者名为水界能消身所食饮嚼啖者名为火界为此身中作内外出入息者名为风界为此身中作虚通者名为空界五识身相应及有漏意识犹如束芦能成就此身名色芽者名为识界若无此众缘身则不生若内地界无不具足如是乃至水火风空识界等无不具足一切和合身即得生

第二明能成缘文有情身命之成以十二有支为因以六界为缘如无六界为缘则有情不生何以知之人身中之坚硬者如骨发皮爪等为地界凝聚地等成一躯体为水界水能凝结故所饮食能消化者为火界今之生理学亦言热能消化鼻口之出入息为风界一息不来生命难保故风界之为缘异常伟大即定中亦有微息不过不一定从口中出全身毛孔皆可出息入息为身中作内外通途者为空界如无鼻空不能嗅无耳空不能闻无口空不能食等五识身者五识即前五识身者聚义如眼识有眼识相应心心所聚耳鼻等亦然有漏意识简无漏意识生死流转皆有漏意识之业用五识与有漏第六识相互为依依五识起同时意识依意识能分別五尘五识不有同时意识无从生意识不有五识失了別功用互相依住分工合作然后乃能成就名色之芽由识为缘名色得生故有情以此六界为缘令其和合身即得生

己三 无作者

彼地界亦不作是念我能作身中坚硬之事水界亦不作是念我能为身而作聚集火界亦不作念我能消身所食饮嚼啖之事风界亦不作念我能作内外出入息空界亦不作念我能作身中虚通之事识界亦不作念我能成就此身名色之芽身亦不作是念我从此众缘而生虽然有此众缘之时身即得生彼地界亦非是我非是众生非命者非生者非儒童非作者非男非女非黄门非自在非我所亦非余等如是乃至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亦非是我非是众生非命者非生者非儒童非作者非男非女非黄门非自在非我所亦非余等

第三明无作者此文与前无作者文义意全同智者思之自知即广明六界之中但能为缘令生中间无我亦无作者非众生非命者等「众生」众多生死也「儒童」为造物主宰者所特別造出之特殊高贵之人格如大梵天所造之婆罗门基督为上帝所生之独生子等是「黄门」非男非女之人

己四 辨体相

何者是无明于此六界起于一想一合想常想坚牢想不坏想安乐想众生生者养育士夫儒童作者我所想等及余种种无知此是无明有无明故于诸境界起贪嗔痴于诸境界起贪嗔痴者此是无明缘行而于诸事能了別者名之为识与识俱生四取蕴者此是名色依名色诸根名为六入三法和合名之为触觉受触者名之为受于受贪著名之为爱增长爱者名之为取从取而生能生业者名之为有而从彼因所生之蕴名之为生生已蕴成熟者名之为老老已蕴灭坏者名之为死临终之时内具贪著及热恼者名之为愁从愁而生诸言辞者名之为叹五识身受苦者名之为苦作意意识受诸苦者名之为忧具如是等及随烦恼者名之为恼

第四辨体相无明即是无知于一切事理迷愚不了之谓无常计常苦中计乐等「一想」者作一个个体想也「一合想」者诸法聚集和合成身即认此为有实体起萨迦耶见「常想坚牢想」等皆由无知谬计由无明为先造贪嗔痴业行是名无明缘行乃至生缘老死愁叹苦忧恼「苦」「身受」也「忧」「心受」也五识相应受名身受意识相应受名心受

己五 释名义

大黑暗故故名无明造作故名诸行了別故名识相依故名名色为生门故名六入触故名触受故名受渴故名爱取故名取生后有故名有生蕴故名生蕴熟故名老蕴坏故名死愁故名愁叹故名叹恼身故名苦恼心故名忧烦恼故名恼

第五释名义大黑暗者由无明覆蔽真性光明隐没黑暗现前余文易了

己六 明相续

复次不了真性颠倒无知名为无明如是有无明故能成三行所谓福行罪行不动行从于福行而生福行识者此是无明缘行从于罪行而生罪行识者此则名为行缘识从于不动行而生不动行识者此则名为识缘名色故色增长故从六入门中能成事者此是名色缘六入从于六入而生六聚触者此是六入缘触从于所触而生彼彼受者此则名为触缘受了別受已而生染爱耽著者此则名为受缘爱知已而生染爱耽著者不欲远离好色及于安乐而生愿乐者此是爱缘取生愿乐已从身口意造后有业者此是取缘有从此彼业所生蕴者此是有缘生生已诸蕴成熟及灭坏者此则名为生缘老死

第六明相续也「福行」者谓今世造善希求来生富贵者也「罪行」者纵目前之欲造三涂之行也「不动行」者色无色界定中之行此中译文稍不顺理应云依无明起此三行者无明缘行也依此三行成福行识等行缘识也依福行识等起名色识缘名色也余文易了与上文对看更瞭若指掌不劳多讲

己七 离二边

是故彼因缘十二支法互相为因互相为缘非常非无常非有为非无为非无因非无缘非有受非尽法非坏法非灭法从无始已来如瀑流水而无断绝

第七离二边「互相为因互相为缘」者即十二有支亦可作因亦可作缘相互而作因缘生起诸法非常者有生灭故非无常者相续不断故非有为者无造作故非无为者有和合故非无因非无缘者即有因有缘也非有受者无作者故非尽法者因果无尽故非坏非灭者生灭相续和合不绝故此十二因缘因灭果生果生因灭前后相续如暴流水前能引后后能续前前后相流而不断绝十二因缘亦复如是令人生死流转无有尽时

己八 明束因

庚一 标

虽然此因缘十二支法互相为因互相为缘非常非无常非有为非无为非无因非无缘非有受非尽法非坏法非灭法从无始已来如暴流水而无断绝有其四支能摄十二因缘之法

笫八明束因分十标也将欲束以前所明因缘义总加辨释故先标出因缘体此一段文皆标文也所谓标者即前已说今复重出之谓

庚二 列数

云何为四所谓无明

列数也

庚三 作用

识者以种子性为因业者以田性为因无明及爱以烦恼性为因

作用识能受熏持种遇缘生现能發善恶之行业如田能造作种种种子爱与无明均属痴心所烦恼所蒙能令所造业行增长

庚四 解释

此中业及烦恼能生种子之识业则能作种子识田爱则能润种子之识无明能殖种子之识若无此众缘种子之识而不能成

解释也此即解释无明爱业及识谓业能生种子爱能润种子无明能殖种子若无业爱无明种子之识亦不成

庚五 无作者

彼业亦不作念我今能作种子识田爱亦不作念我今能润于种子之识无明亦不作念我今能殖种子之识彼种子识亦不作念我今从此众缘而生

无作者也累见前文思之可解

庚六 缘无作

虽然种子之识依彼业田及爱所润无明粪壤所生之处入于母胎能生名色之芽

缘无作也虽无我无作者而种识依业田有爱为资润无明为摄殖因缘和合入于母胎能生名色之芽由芽發六入等叶而成人等

庚七 果无作

彼名色芽亦非自作亦非他作非自他俱作非自在化亦非时变非自性生非假作者亦非无因而生

果无作也名色之芽虽能發生六入等叶而名色本身仍是名色本体并无作者之力故经云「非自作乃至亦非无因而生」常处中道法住法位也

庚八 事证明

虽然父母和合时及余缘和合之时无我之法无我我所犹如虚空彼诸幻法因及众缘无不具足故依彼生处入于母胎则能成就执受母胎之识名色之芽

证明也此即以父母和合生事作证明明证识种入胎有父母和合缘及其他所应具缘此中无我无人亦无我所犹如虚空空无所有但由众缘合成即以成芽不待作者因缘之法法尔如是

庚九 多业不一时受

辛一 现业

如眼识生时若具五缘而则得生云何为五所谓依眼依作意故眼识得生此中眼则能作眼识所依色则能作眼识之境明则能为显现之事空则能为不障之事作意能为思想之事若无此众缘眼识不生若内入眼无不具足如是乃至色作意无不具足一切和合之时眼识得生彼眼亦不作是念我今能为眼识所依色亦不作念我今能作眼识之境明亦不作念我今能作眼识显现之事空亦不作念我今能为眼识不障之事作意亦不作念我今能为眼识所思彼眼识亦不作念我是从此众缘而有虽然有此众缘眼识得生乃至诸余根等随类知之如是无有少法而从此世移至他世虽然因及众缘无不具足故业果亦现

明多业受不一时受业种无缘不生虽有业因而无现缘故如谷藏仓库中无水土之资润培养不能生长此业因亦如是藏于赖耶中无缘和合不生现行可保藏至永久故不须一时俱受文分四此明现业也能见诸色名眼识如感人中业报眼识从异熟起名异熟生眼识不常常现起必众缘具足则生起也缘有五眼根缘无眼根不能有眼识之见如眼根或闭或坏眼识不能起色缘无所见对之境亦不生明缘在黑暗中有眼亦等于盲不能见空缘无空间不见如近眼物中无空间亦不见作意缘此为心所法能警动应起心种引令趣境无此则眼识不生成唯识论及八识规矩颂等明有九缘加种子依根本依染净依分別依然种子即此中因种余三亦不明显此故不说此处据明显之五缘说理无违也经释五缘甚佳如说眼根为眼识所依色是眼识所缘境明能为显现之事空为不障事作意为思想事此五种缘既明显又紧要缺一眼识不生「内入眼」者即内六处中之眼根也「彼眼亦不作是念」以下破无作者也言一切皆是因缘法中间无我亦无能作者主宰其间前文已数见不鲜不烦讲矣「如是无有少法而从此世移至他世」以下明虽无作者而众因众缘具足则所应感果报亦现不因无作者故而不感然感果时无有少法可见从此至彼如从人中堕于恶趣无有少物从人中往至恶趣不过在此人中之因缘尽而彼恶趣之因缘和合生起而已可知全由因缘中间无作者力其理甚明念佛往生亦同此理无物从此土至彼方但是此土缘尽彼方缘合今人有计此身中有一物可往西方观诸因缘之理悖矣

辛二 生业

譬如明镜之中现其面像虽彼面像不移镜中因及众缘无不具足故面像亦现如是无有少许从于此灭生其余处因及众缘无不具足故业果亦现

明生业此以镜及面像为喻而明因缘也如镜照面面像不能移于镜中然众因缘和合镜中自有面影可见此业果亦然虽无物从此处移至彼处而因缘和合力业果自现

辛三 后业

譬如月轮从此四万二千由旬而行彼月轮形像现其有水小器中者彼月轮亦不从彼移至于有水之器虽然因及众缘无不具足故月轮亦现如是无有少许从于此灭而生余处因及众缘无不具足故业果亦现

明后业不必现受不必来世受可以保留至三四五世至百千万世是为后业月轮高悬天空广照无量而小器水中亦能现彼月影非彼月轮曾从彼移此也乃因缘合现业果亦然无物从此至彼因缘合力自然成果

辛四 不定业

譬如其火因及众缘若不具足而不能然因及众缘具足之时乃可得然如是无我之法无我我所犹如虚空依彼幻法因及众缘无不具足故所生之处入于母胎则能成就种子之识业及烦恼所生名色之芽是故应如是观内因缘法缘相应事

明不定业火无火种之因及炭薪等缘不能然烧因缘具足火势猛烈无我之法其性空寂犹如虚空但一旦因缘会遇入于母胎自能成就种子之识及名色之芽「是故应如是观内因缘法缘相应事」一句是总结

庚十 遮恶见

应以五种观内因缘之法云何为五不常不断不移从于小因而生大果与彼相似云何不常所谓彼后灭蕴与彼生分各异为后灭蕴非生分故彼后灭蕴亦灭生分亦得现故是故不常云何不断非依后灭蕴灭坏之时生分得有亦非不灭彼后灭蕴亦灭当尔之时生分之蕴如秤高下而得生故是故不断云何不移为诸有情从非众同分处能生众同分处故是故不移云何从于小因而生大果作于小业感大异熟是故从于小因而生大果如所作因感彼果故与彼相似是故应以五种观因缘之法

遮恶见不常最后灭蕴与生蕴各有不同灭蕴灭已生蕴始生生蕴非是灭蕴故后灭蕴者死时五蕴之报身生蕴者生时一期果报不断灭蕴灭非灭无不生仍有生蕴继续生起如秤两头高下平等此生彼灭彼灭此生平等平等不移昔因缘和合五蕴聚灭尽于昔今因缘聚合生于今并无由彼移此小因生大果如昔有人遇一辟支佛病供养苹果一个后来此人经九十一劫无病此修小因而得大果小因是出發点后因此善根增长故愈修愈大与彼相似修因与所感果必极相似修善得善修恶得恶是也

甲七 经之所要分

乙一 除三世迷

尊者舍利子若复有人能以正智常观如来所说因缘之法无寿离寿如实性无错谬性无生无起无作无为无障碍无境界寂静无畏无侵夺无尽不寂静相不有无坚实如病如痈如箭过失无常无我者我于过去而有生耶而无生耶而不分別过去之际于未来世生于何处亦不分別未来之际此是何耶此复云何而作何物此诸有情从何而来从于此灭而生何处亦不分別现在之有

本分文分四此第一除三世迷「无寿」等如前已说「不有」者不真实也「虚」者幻化也「诳」者欺诳不实也「无坚实」者如芭蕉也「如病如痈如箭」者苦痛也「过失」者不完全苦故「无常苦空无我」者无自性也「我于过去而有生耶」以下正明三世迷不应迷于过去而追求有生无生于未来也亦不应追求生于何处于现在也亦不应追求因三世者相待假定无有自体过去因缘和合则成过去未来因缘和合则成未来现在因缘和合则成现在所谓因缘亦无寿等总之一切法无性空寂本来涅槃

乙二 舍诸见

复能灭于世间沙门婆罗门不同诸见所谓我见众生见寿者见人见希有见吉祥见开合之见善了知故如多罗树明了断除诸根栽已于未来世证得无生无灭之法

舍诸见也「沙门」者不定为佛弟子之名词出家修行人皆可通称婆罗门为印度之最高智识阶级掌管文化教育事业生活清闲好發奇论每出特別见解故哲学科学之类多由婆罗门族所开發印度共分人民为四族婆罗门掌教化权谓从大梵口生因能教育人民代大梵化导也婆罗门译为梵志以生梵天为志故又名净裔以是大梵口生最为清净故刹帝利主管政治军事者多贵族阶级担负保护国家人民之大事谓从大梵天之肩生以其能担当大事也毗舍工商之类作生产事业谓从大梵天之肚生以其能解决肚饿问题也首陀列最下等农奴或奴仆之类从大梵之足生以別无他能但可支持人身而供人使役也印度外道甚多异见纷披故称「不同诸见」「我见」等易了「希有见」者奇怪少有之见也「吉祥见」者为人说休咎吉凶择日时等也开合诸见或多或少「如多罗树」以下明多罗树若从根栽一断则永不复生此无明烦恼断则无生无灭之法自然证得

乙三 明果利

尊者舍利子若复有人具足如是无生法忍善能了別此因缘法者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即与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明果利也证真如度众生而来名「如来」应受人天供养名「应供」具正遍知名「正遍知」明解善行无不具足名「明行足」善入涅槃名「善逝」世间法无不解名「世间解」为知识界之最高无上者名「无上士」能调度一切可度之人名「调御丈夫」虽亦能度女人从能度丈夫边说名调御丈夫堪为天上人间之导师名「天人师」具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名「佛」为世所尊名「世尊」「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者即受记作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云无上正等正觉

乙四 结信受

尔时弥勒菩萨摩诃萨说是语已舍利子及一切世间天阿修罗犍闼婆等闻弥勒菩萨摩诃萨所说之法信受奉行

结信受弥勒说法虽唯与舍利子说而一切天人阿修罗犍闼婆等亦遍布六方故闻弥勒所说即信受奉行阿修罗有天之福无天之德故曰非天也犍闼婆此云寻香闻有香气即往之鬼神也我今天所讲虽听众之中无有天神等而虚空之中实有无量无边天神在此听经闻法特人不觉耳但愿各位闻此经后亦当信受奉行以得无生法忍为佛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第三编 三乘共学(卷4)
关闭
第三编 三乘共学(卷4)
关闭
第三编 三乘共学(卷4)
关闭

有缘道友,欢迎一起论道同修。同频共振,请扫描下面二维码加我为好友,我拉你进群。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