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诃止观科文卷第一

昔天宝十四年临安私元年建巳国清再书勘校未周众已潜写属海隅丧乱法侣星移或将入潭衡或持往吴楚宝应于浦阳重勘虽不免脱漏稍堪自轨怱恐传写见无此注可以辨別泛例诸经应为三段今阙流通但有序正
  • 将释止观文为(二)
    • 初明序分(二)
      • 初通序(六)
        • 初四字例经如是
        • 二四字例经我闻
        • 三智者二字例经教主
        • 四大隋下例经一时
        • 五于荆下例经说处
        • 六一夏下重明分齐(二)
          • 初时分齐
          • 二虽乐下明法分齐
      • 二然挹下別序(二)
        • 初明付法之由(三)
          • 初寄譬说
          • 二论曰下引文证
          • 三法门下释疑生后(二)
            • 初约法举譬为问
            • 二行人下答(二)
              • 初总答
              • 二大觉下別答(二)
                • 初双酬两问
                • 二始鹿下略明说处
        • 二法付下明付法祖承(二)
          • 初明金口祖承(二)
            • 初正明付法(二)
              • 初列(二十三人)
              • 二付法下结
            • 二诸师下明付法之益(三)
              • 初总标
              • 二昔王下正明益
              • 三闻法下结益
          • 二此之下明今师祖承(三)
            • 初总举所传人法
            • 二智者下別明传授之人(二)
              • 初正明传授之人(四)
                • 初明智者(二)
                  • 初明德业
                  • 二故经下引证
                • 二智者下南岳
                • 三南岳下惠文
                • 四文师下龙树
              • 二疑者下释疑问答(二)
                • 初立疑
                • 二然天下设答(二)
                  • 初旁引注人答
                  • 二又论下正引论文答
            • 三天台下別明所传之法(三)
              • 初正明所传之法(二)
                • 初略(四)
                  • 初标
                  • 二一渐下列
                  • 三皆大下示教境及名
                  • 四渐则下示三种行相
                • 二略说下广(二)
                  • 初结前生后
                  • 二渐初下正释(二)
                    • 初明渐次不定(二)
                      • 初解释(二)
                        • 初明渐次
                        • 二不定下明不定(二)
                          • 初不定
                          • 二或指下明不定体
                      • 二疑者下料简(二)
                        • 初问答(四)
                          • 初问
                          • 二然同下答
                          • 三此章下次问
                          • 四然同下次答
                        • 二一切下引证
                    • 二圆顿下释圆顿(二)
                      • 初释(二)
                        • 初约止观(二)
                          • 初立所缘境
                          • 二系缘下明能缘止观
                        • 二巳界下约四谛(二)
                          • 初明谛相
                          • 二无苦下结
                      • 二法性下结(二)
                        • 初以止观结
                        • 二虽言下体不二
              • 二渐与下引教诚证○
              • 三既信下示所传部处○
    • 二今当下明正说○
  • ○二渐与下引教诚证(二)
    • 初结前生后
    • 二如了下正引文证(二)
      • 初正证顿(三)
        • 初正引证(二)
          • 初广引华严(二)
            • 初正引经(二)
              • 初引经
              • 二此菩下解释(二)
                • 初引经例章
                • 二云何下具解释(六)
                  • 初释闻圆法
                  • 二云何下释圆信
                  • 三云何下释圆行
                  • 四云何下释圆位
                  • 五云何下释圆自在庄严(三)
                    • 初法
                    • 二譬如下譬
                    • 三菩萨下合
                  • 六云何下释圆建立众生(三)
                    • 初法
                    • 二故举下譬
                    • 三菩萨下合
            • 二初心下举况
          • 二如来下略引诸经(二)
            • 初引法华明说人不轻
            • 二常啼下引余经明求者志大
        • 二一日下明法恩难报
        • 三一经下指广举例
      • 二疑者下请证余文(二)
        • 初疑问
        • 二然经下答(二)
          • 初正答(二)
            • 初总答
            • 二净名下別答(四)
              • 初引四经各证三义(四)
                • 初净名证
                • 二大品下大品证
                • 三法华下法华证
                • 四大经下大经证
              • 二无量下引无量义唯证渐
              • 三华严下引六经唯证顿义
              • 四华严下复引华严证三
          • 二上来下劝信
  • ○三既信下示所传部处(三)
    • 初正示(二)
      • 初结前生后
      • 二正示文相
    • 二虽有下诚劝(二)
      • 初诫劝
      • 二论云下引论证
    • 三疑者下料简(三)
      • 初问答除疑(二)
        • 初问
        • 二然但下答(二)
          • 初总斥
          • 二大经下別答(三)
            • 初引二经正酬前难
            • 二大经下引大经般若二谛助证可能
            • 三净名下融通说不说(三)
              • 初引三经正明融通
              • 二法华下引法华重翻前难
              • 三大经下引大经明感应故说
      • 二若竞下明说文意(三)
        • 初法
        • 二如月下譬
        • 三今人下合
      • 三若封下示破执文之方(三)
        • 初示观法
        • 二为此下结通前难
        • 已略下通前目结
  • ○第二今当下明正说(五)
    • 初标章(三)
      • 初正标
      • 二十是下明用十数意
      • 三始则下明十章功能
    • 二生起下生起(五)
      • 初释生起义
      • 二至理下释通別
      • 三缘由下释异名
      • 四所谓下正明生起相由
      • 五祇为下释生起意
    • 三分別下分別(二)
      • 初明分別意
      • 二今十下正明分別(二)
        • 初问
        • 二初八下答
    • 四料简下料简(七)
      • 初问答
      • 二问答
      • 三问答(二)
        • 初问
        • 二答(二)
          • 初分二门
          • 二教是下正答(二)
            • 初约化主论得不得(二)
              • 初约化主论不得
              • 二或得下约主论得
            • 二若修下约行者论得不得(二)
              • 初论不得
              • 二發宿下义立于得
      • 四问答
      • 五问答
      • 六问答
      • 七问答(二)
        • 初问(二)
          • 初双定
          • 二若是下双难(二)
            • 初难是门
            • 二若非下难非门
        • 二答
    • 五解释下广解(十)
      • 初大意(五)
        • 初释意意
        • 二谓發下列章
        • 三云何下生起
        • 四生起下对显
        • 五就發下广释(五)
          • 初發大心(三)
            • 初标
            • 二初方下列
            • 三菩提下释(三)
              • 初释方言
              • 二今简下简非(二)
                • 初正简非(二)
                  • 初简心
                  • 二道亦下简道(二)
                    • 初总举数
                    • 二若其下正释十心(四)
                      • 初別释十心(二)
                        • 初別释(三)
                          • 初正释(十)
                            • 初地狱道
                            • 二若下畜生道
                            • 三若下鬼道
                            • 四若下修罗道
                            • 五若下人道
                            • 六若下天道
                            • 七若下魔罗道
                            • 八若下尼揵道
                            • 九若下色无色道
                            • 十若下二乘道
                          • 二若心下举略显广
                          • 三或开下明开合
                        • 二举一下明用十心意(二)
                          • 初列意
                          • 二如论下引证
                      • 二或先下对是简非(二)
                        • 初法
                        • 二譬象下喻(二)
                          • 初譬
                          • 二象譬下合(二)
                            • 初约是非合
                            • 二又象下约俱非合
                      • 三又九下四谛简非(二)
                        • 初直就四谛(二)
                          • 初约苦灭
                          • 二前九下约集道
                        • 二有为下约诸经(二)
                          • 初列
                          • 二又九下释(四)
                            • 初苦谛
                            • 二次有下集谛
                            • 三次善下道谛
                            • 四次缚下灭谛
                      • 四若得下结简非意(二)
                        • 初明简十心意
                        • 二初心下结叹
                • 二问行下寄是简非(二)
                  • 初问
                  • 二答(二)
                    • 初破性过
                    • 二但下明感应方可离非(二)
                      • 初正明感应(四)
                        • 初标感应
                        • 二如子下举譬
                        • 三净名下引证
                        • 四动法下行相
                      • 二禅经下以四随等释成(二)
                        • 初以四随等释成(二)
                          • 初正释成(二)
                            • 初列
                            • 二将护下释
                          • 二智度下以四悉等会同(二)
                            • 初总(三)
                              • 初会四悉
                              • 二更引下会五复次
                              • 三此五下会五缘(四)
                                • 初略会
                                • 二若不下明感应意
                                • 三论云下引证(三)
                                  • 初正引证
                                  • 二如是下解释
                                  • 三有三下结同四悉
                                • 四故知下总结意
                            • 二然四下別(三)
                              • 初又举通名
                              • 二今说下会通名(二)
                                • 初会
                                • 二当知下结
                              • 三随乐下会別名(三)
                                • 初以随会悉
                                • 二又五下以因缘会随悉
                                • 三又五下以因缘会复次之
                        • 二又圣下以三止观结(二)
                          • 初正结(二)
                            • 初明以三结(三)
                              • 初标列感应
                              • 二或四下释成
                              • 三如是下例结
                            • 二又以下明以一结
                          • 二又五下结章广略
              • 三显是下明显是○
          • 二修大行○
          • 三感大果○
          • 四裂大网○
          • 五皈大处○
      • 二释名○
      • 三体相○
      • 四摄法○
      • 五偏圆○
      • 六方便○
      • 七正观○
      • 八果报
      • 九起教
      • 十旨皈
  • ○二显是下明显是(三)
    • 初标列
    • 二四谛下释(三)
      • 初明四谛(三)
        • 初正明四谛(三)
          • 初正明四谛(二)
            • 初依经例
            • 二生灭下解释(四)
              • 初明生灭
              • 二无生下明无生灭
              • 三无量下明无量(二)
                • 初正释(四)
                  • 初苦谛
                  • 二又集下集谛
                  • 三又道下道谛
                  • 四又灭下灭谛
                • 二又三下以四悉结
              • 四无作下解无作
          • 二若以下对土(二)
            • 初竖对
            • 二若横下横对
          • 三又总下以因缘释成(二)
            • 初正释
            • 二故大下引证(二)
              • 初引经
              • 二又中下引论(三)
                • 初对四四谛(二)
                  • 初通对
                  • 二又解下別对
                • 二又偈下对因缘(二)
                  • 初略对
                  • 二故文下引论文判
                • 三当知下结同
        • 已分下约诸经(二)
          • 初列章
          • 二推理下解释(二)
            • 初正释(二)
              • 初广释前四(四)
                • 初推理(三)
                  • 初标
                  • 二法性下释(四)
                    • 初生灭
                    • 二推无下无生灭
                    • 三推无下无量
                    • 四推无下无作
                  • 三若推下重示功能
                • 二睹佛下睹佛相好(二)
                  • 初标
                  • 二若见下释(四)
                    • 初劣应相好
                    • 二若见下胜应相好
                    • 三若见下报佛相好
                    • 四若见下法佛相好
                • 三云何下现神变(二)
                  • 初标
                  • 二若见下释(四)
                    • 初劣应神变
                    • 二若见下胜应神变
                    • 三若见下报佛神变
                    • 四若见下法佛神变
                • 四云何下闻法(二)
                  • 初正明闻法不同(三)
                    • 初明闻法所从
                    • 二闻生下正明闻法(四)
                      • 初闻生灭
                      • 二闻下闻无生灭
                      • 三闻下闻无量
                      • 四闻下闻无作
                    • 三若得下结闻法之意
                  • 二夫一下以论偈结之(三)
                    • 初略明用论意
                    • 二若言下正示结相(四)
                      • 初明生灭(二)
                        • 初正结
                        • 二若作下辨异
                      • 二若因下无生灭(二)
                        • 初正结
                        • 二此三下辨异
                      • 三若谓下无量(二)
                        • 初正结
                        • 二此得下辨异
                      • 四若谓下无作
                    • 三当知下总结
              • 二其净下略明后六
            • 二上来下以三止观结(三)
              • 初释(二)
                • 初标
                • 二然法下释(三)
                  • 初正释顿
                  • 二今言下释渐(四)
                    • 初法
                    • 二所以下譬
                    • 细下举例
                    • 四或云下示相
                  • 三或言下释不定(二)
                    • 初列
                    • 二如是下结
              • 二若作下总结
              • 三皆是下劝益
        • 三问答料简○
      • 二中约下明四弘○
      • 三约六下约六即○
    • 三然上下结斥○
  • ○三问答料简(二)
    • 初正料简(三)
      • 初问答(二)
        • 初问
        • 二答(二)
          • 初正答
          • 二例如下引例
      • 二问答(二)
        • 初问
        • 二答(二)
          • 初正答
          • 二故大下引证
      • 三问答(二)
        • 初问
        • 二答
    • 二若见下举例
  • ○二中约下四弘(二)
    • 初明来意(三)
      • 初结前生后
      • 二又四下分別同异
      • 三如此下正结来意
    • 二夫心下正解(五)
      • 初正明四弘誓(四)
        • 初释生灭(四)
          • 初正明谛境(二)
            • 初正明谛境(四)
              • 初集境
              • 二色泡下苦境
              • 三四山下道境
              • 四竖破下灭境
            • 二经言下引证(二)
              • 初引证
              • 二火宅下结责
          • 二是故下起誓
          • 三如释下引例
          • 四以明下简非显是
        • 二次祇下明无生灭(三)
          • 初正明谛境(五)
            • 初正明谛境
            • 二如水下总举譬
            • 三思益下引证
            • 四集既下別举譬
            • 五经言下重引证(二)
              • 初引证
              • 二依例下引例
          • 二但愍下依境發誓
          • 三以达下简非显是
        • 三次观下別教四弘(五)
          • 初明誓境(二)
            • 初总明四谛境
            • 二三界下別明四谛境(二)
              • 初苦集(二)
                • 初总
                • 二谓如下別(二)
                  • 初別释集谛
                  • 二如是下別释苦谛
              • 二还翻下道灭(三)
                • 初总(二)
                  • 初法
                  • 二譬如下譬
                • 二所谓下別(二)
                  • 初道
                  • 二是人下灭
                • 三分別下结
          • 二观此下出入假相
          • 三九缚下简非
          • 四起大慈下正明發誓
          • 五是为下结显是
        • 四次根下圆教四弘(四)
          • 初正明谛境(二)
            • 初正明三谛境(四)
              • 初总标(三)
                • 初标一念三谛
                • 二若根下标根尘法界
                • 三并是下标互融
              • 二云何下別释(三)
                • 初法(三)
                  • 初正释
                  • 二当知下结皈
                  • 三非三下复踈
                • 二譬如下譬
                • 三此一下合
              • 三华严下引证(四)
                • 初引经明理齐
                • 二思益下引二经证理齐
                • 三普贤下引观经明佛体徧
                • 四当知下结
              • 四若尔下释疑(二)
                • 初立疑
                • 二此举下释(二)
                  • 初释
                  • 二勿守下诫
            • 二若得下明四谛境(二)
              • 初释
              • 二无明下结(二)
                • 初结
                • 二如融下譬
          • 二众生下正明發誓(二)
            • 初弘明誓之由
            • 二是故下正明發誓
          • 三故名下显是
          • 四前三下辨异
      • 二问前下料简(二)
        • 初正料简(二)
          • 初问
          • 二答
        • 二譬如下举譬
      • 三又一下一是异名(三)
        • 初正明异名(三)
          • 初一大事
          • 二又是下不思议
          • 三又是下无作
        • 二又是下引证
        • 三若例下举例
      • 四前三下判权实(二)
        • 初判
        • 二若能下结
      • 五譬如下约譬广叹(二)
        • 初约理以明生善灭恶德(二)
          • 初正释(二)
            • 初明生善德
            • 二如师下明灭恶德
          • 二举要下结要(二)
            • 初结(二)
              • 初以功能结
              • 二若解下以止观结
            • 二止观下会异名
        • 二宝梁下约事以明生善灭恶德(二)
          • 初明生善
          • 二又如下明灭恶(五)
            • 初以所灭之恶显法胜妙
            • 二若能下举能灭菩提(二)
              • 初法
              • 二如百下譬
            • 三此经下判教(二)
              • 初列
              • 二初菩下况
            • 四行者下劝进(二)
              • 初法
              • 二如暗下譬
            • 五问因下杂料简(二)
              • 初问
              • 二答(二)
                • 初约法门次第答
                • 二又因下约法相通別答
  • ○三约六下约六即显是(四)
    • 初明用六即所以(二)
      • 初设问
      • 二答(二)
        • 初引论
        • 二若智下释所以
    • 二谓理下正释(三)
      • 初列名
      • 二此六下离过
      • 三理即下正释(六)
        • 初理即(三)
          • 初正释
          • 二亦是下会异名
          • 三即寂下止观结
        • 二名字下名字即(三)
          • 初正释
          • 二亦是下会异名
          • 三若末下正观结
        • 三观行下观行即(三)
          • 初正释(二)
            • 初正释
            • 二释论下引证
          • 二亦名下会异名
          • 三恒作下正观结
        • 四相似下相似即(二)
          • 初正释
          • 二圆伏下会异名
        • 五分真下分真即(二)
          • 初正释
          • 二亦名下会异
        • 六究竟下究竟即(二)
          • 初正释
          • 二亦名下会异
    • 三总以下举譬
    • 四问释下料简(三)
      • 初问答(二)
        • 初问
        • 二答
      • 二问答(二)
        • 初问
        • 二答
      • 三问答(二)
        • 初问
        • 二答
  • ○三然上下结斥(二)
    • 初结
    • 二故知下引譬斥
  • ○第二修大行(四)
    • 初来意(四)
      • 初标
      • 二夫欲下释
      • 三善解下举喻
      • 四法华下引证
    • 二行法下开章
    • 三通称下释名(三)
      • 初略述
      • 二大论下引论
      • 三法界下释论文
    • 四一常下別释(二)
      • 初正释(四)
        • 初明常坐三昧(二)
          • 初指所依教
          • 二今初下开章別释(二)
            • 初开章
            • 二方法下別释(二)
              • 初方法(二)
                • 初标
                • 二身开下释(三)
                  • 初身开遮(十)
                    • 初正约四仪
                    • 二成可下约众
                    • 三居一下约处
                    • 四安一下约资具
                    • 五九十下约时
                    • 六结跏下约要期
                    • 七除经下约除疑
                    • 八随一下约方所
                    • 九时刻下约刹那
                    • 十所开下约诫劝
                  • 二口说口说默(三)
                    • 初明为除障故说(二)
                      • 初正明说
                      • 二所以下解释(二)
                        • 初一番释(二)
                          • 初譬
                          • 二行人下合
                        • 二如人下一番释(二)
                          • 初譬
                          • 二行人下合
                    • 二若于下明为除迷故说
                    • 三诵经下举况
                  • 三意止下意止观(二)
                    • 初正明止观(三)
                      • 初略出止观(四)
                        • 初通用止观立身心相
                        • 二蠲除下正明修观
                        • 三信一下明劝信(二)
                          • 初正劝信
                          • 二闻此下诫劝
                        • 四此法下会异(二)
                          • 初別会四名
                          • 二如是下通会诸名
                      • 二能如下重明观法身(五)
                        • 初结前境法成十号
                        • 二观如下明境智不二
                        • 三此观下结叹观智
                        • 四见佛下明观成见佛
                        • 五为一下明誓愿庄严
                      • 三观众下明观三道(二)
                        • 初正明用观(三)
                          • 初观苦道
                          • 二观贪下观烦恼道(二)
                            • 初明三谛相
                            • 二不舍下明三观相
                          • 三观业下观业道
                        • 二法界下释成(二)
                          • 初立
                          • 二何以下释
              • 二劝修下明劝修(四)
                • 初说法
                • 二譬如下举譬(二)
                  • 初譬
                  • 二四众下合
                • 三身子下领解
                • 四佛言下佛印(二)
                  • 初印
                  • 二若人下劝
        • 二明常行三昧○
        • 三明半行半坐三昧○
        • 四明非行非坐三昧○
      • 二复次下广料简○
  • ○二明常行三昧(二)
    • 初开章
    • 二方法下別释(二)
      • 初方法(三)
        • 初开章
        • 二此法下明所出经
        • 三身开下正释(三)
          • 初身开遮
          • 二口说下口说默
          • 三意论下意止观(二)
            • 初正明止观(二)
              • 初缘三十二相为观境
              • 二又念下正明三观(三)
                • 初明空观(二)
                  • 初略解
                  • 二何以下重释
                • 二如梦下假观
                • 三自念下中观(二)
                  • 初正明中观
                  • 二偈云下重释中观
            • 二婆沙下校量
      • 二劝修下劝修
  • ○三明半行半坐三味(三)
    • 初标章开章
    • 二此出下略出二经行相
    • 三方等下正解释(二)
      • 初明方等(二)
        • 初方法(三)
          • 初身开遮
          • 二口说下口说默
          • 三意止下意止观(二)
            • 初明修观(二)
              • 初则先明实相观法(三)
                • 初通示境观
                • 二经言下正明观法
                • 三此与下引同
              • 二以此下历事修观(二)
                • 初约经名方便(二)
                  • 初约经名修观
                  • 二令求下约方修观
                • 二道场下约尊容道具
            • 二事忏下明破障
        • 二劝修下劝修
      • 二约法下明法华(二)
        • 初开章
        • 二方法下別释(二)
          • 初明方法(二)
            • 初开章
            • 二身开下正释(二)
              • 初开遮兼于说默
              • 二意止下意止观(三)
                • 初引二经定有相无相(六)
                  • 初列二经示相违
                  • 二二经下略会相违
                  • 三安乐下互引示同
                  • 四南岳下证同
                  • 五特是下明相违所以
                  • 六妙证下判文意
                • 二今历下历文修观
                • 三皆法下结
          • 二劝修下劝修
  • ○四非行非坐三味(二)
    • 初通释名略立观境(六)
      • 初释別名对辨同异(三)
        • 初立名不同
        • 二虽复下明体同
        • 三今依下依教立名
      • 二行者下略示观法
      • 三诸数下释疑立观
      • 四对境下释境异名
      • 五如是下斥倒立真(二)
        • 初斥
        • 二觉者下立
      • 六若观下立名之意(三)
        • 初明摄法坏使义同
        • 二故诸下举略摄广
        • 三随自下从例立意
    • 二然此下开章別解(二)
      • 初开章解释(二)
        • 初列
        • 二诸经下释(四)
          • 初约诸经释(二)
            • 初正约观音(二)
              • 初明此章摄广
              • 二且约下明今用经意(二)
                • 初明约事仪
                • 二经云下明修观(二)
                  • 初正明修观(二)
                    • 初明二乘观法(二)
                      • 初明观四谛(二)
                        • 初观六尘
                        • 二地无下观五阴
                      • 二观阴下明观因缘
                    • 二销伏下明三陀罗尼对破三障(三)
                      • 初破报障(二)
                        • 初破障
                        • 二毗舍下明功能
                      • 二破恶下破业障(二)
                        • 初破障
                        • 二破梵下功能
                      • 三六字下破烦恼障(二)
                        • 初破障
                        • 二净于下明功能(二)
                          • 初约惑
                          • 二六字下约处(二)
                            • 初总约六道
                            • 二广六下別约二十五有
                  • 二此经下结成三乘
            • 二诸大下以诸经例
          • 二二历下约诸善○
          • 三三以下约诸恶○
          • 四四观下约诸无记○
      • 二复次下以三止观结○
  • ○二二历下约诸善(二)
    • 初开章
    • 二初明下別释(二)
      • 初分別四运(二)
        • 初正分別
        • 二料简(二)
          • 初问答(二)
            • 初问
            • 二答(二)
              • 初答未念(三)
                • 初法
                • 二如人下譬
                • 三心亦下合
              • 二念已下答念(三)
                • 初法
                • 二如人下譬
                • 三念已下合
          • 二问答(二)
            • 初问
            • 二答(三)
              • 初总斥简非(五)
                • 初总斥非
                • 二若过下牒难
                • 三云何下引例为难(二)
                  • 初引佛为例
                  • 二鬼神下举劣况胜
                • 四当知下结
                • 五偈云下引证
              • 二若起下结斥
              • 三行者下劝进
      • 二次历下历众善(三)
        • 初示舍广从略
        • 二若有下历十二事意
        • 三初论下正解释(二)
          • 初正约作受以明四运(二)
            • 初约十二事共论檀(二)
              • 初约六受(二)
                • 初约眼根色尘修观(三)
                  • 初明空观
                  • 二因缘下假观(二)
                    • 初牒空境作十界生因
                    • 二眼识下別明十界(四)
                      • 初明四趣
                      • 二他惠下明人天
                      • 三观四下明二乘
                      • 四观巳下明菩萨(三)
                        • 初三藏菩萨
                        • 二所以下通菩萨(二)
                          • 初斥三藏
                          • 二今观下正明通教(二)
                            • 初明因位(二)
                              • 初正明观法
                              • 二金刚下引证(二)
                                • 初引经
                                • 二直言下消经意
                            • 二又观下明果佛
                        • 三如下別菩萨
                  • 三若空下中观
                • 二观声下例观余尘
              • 二次观下约六作(二)
                • 初正释(二)
                  • 初举行缘(三)
                    • 初空观
                    • 二而由下假观
                    • 三又观下中观
                  • 二住坐下余五例
                • 二故法下引证
            • 二前约下约十二事各论六(二)
              • 初标同异
              • 二行者下明六度互严(六)
                • 初以五严檀度(二)
                  • 初广于行中具六(四)
                    • 初正释(二)
                      • 初明檀中六度(二)
                        • 初正释
                        • 二具如下指教
                      • 二又行下逐难重以辨禅慧过失(二)
                        • 初明禅(二)
                          • 初举禅过
                          • 二今观下明禅得
                        • 二行者下明慧(二)
                          • 初明慧过
                          • 二即反下明慧德(二)
                            • 初正明慧德
                            • 二大论下引证
                    • 二如是下结成三昧
                    • 三又破下结成诸波罗蜜
                    • 四摄受下举多况少
                  • 二若于下以十一事略例
                • 二次更下以五严尸(二)
                  • 初正释(二)
                    • 初约十二事中尸(二)
                      • 初约作受明事戒境(二)
                        • 初正明事戒
                        • 二但名下斥事
                      • 二若得下明理观戒(二)
                        • 初明观意
                        • 二谓观下正约三观(三)
                          • 初空观
                          • 二能如下假观
                          • 三心既下中观
                    • 二色者下以五度严(二)
                      • 初约色广明(三)
                        • 初正释
                        • 二色色下结成三昧
                        • 三何但下结成恒沙佛法
                      • 二观色下以十一事略例
                  • 二法华下引证
                • 三次历下以五严忍
                • 四次历下以五严精进(二)
                  • 初明事境(五)
                    • 初示旧解
                    • 二义而下先略斥旧
                    • 三例无下举例
                    • 四今且下出今师意
                    • 五而非下正斥事
                  • 二今观下明理观
                • 五次历下以五严禅(三)
                  • 初总举事斥禅
                  • 二观入下正明观理
                  • 三故论下斥谬(二)
                    • 初斥谬
                    • 二此是下引论主意
                • 六次历下以智慧为头历十二事(二)
                  • 初总引论具有事理
                  • 二今且下正释(二)
                    • 初明事智
                    • 二四运下明理观(二)
                      • 初正明观法
                      • 二约余下历三昧等
          • 二问答料简○
  • ○二问答料简(二)
    • 初问
    • 二答(三)
      • 初答六度
      • 二观如下答止观
      • 三又般下重述六度
  • ○三三以下随自意约诸恶(二)
    • 初标
    • 二夫菩下释(二)
      • 初明观境(二)
        • 初明通相善恶(二)
          • 初释
          • 二如此下结
        • 二今就下別相善恶(三)
          • 初明別善恶相
          • 二善法下简示
          • 三前虽下释观恶所以(五)
            • 初重举自他之恶
            • 二纵不下纵释
            • 三出家下况释
            • 四凡夫下明用观所以
            • 五如佛下明用观有益(三)
              • 初明恶不妨道(二)
                • 初正示人(二)
                  • 初通举凡夫
                  • 二鸯堀下別示人类
                • 二若诸下结
              • 二又道下明道不妨恶
              • 三譬如下举譬善恶体性
      • 二若人下明修观(二)
        • 初明对蔽设观方法(三)
          • 初法
          • 二譬如下譬
          • 三于蔽下合
        • 二云何下正明用观(二)
          • 初于贪嗔二蔽广示(二)
            • 初约贪用观(二)
              • 初明用观(三)
                • 初明观空(二)
                  • 初正明诸句用观(二)
                    • 初明推四句(二)
                      • 初举四运
                      • 二为当下空观(二)
                        • 初列四句
                        • 二若未下却覆推捡
                    • 二还转下转句迭推
                  • 二观贪下结成空观(二)
                    • 初正明观成
                    • 二若蔽下结观成气分
                • 二又观下明假观
                • 三如是下明中观(四)
                  • 初辨观相
                  • 二所以下释
                  • 三无行引证(二)
                    • 初引无行
                    • 二净名下引净名
                  • 四山海下举譬
              • 二常修下结位(二)
                • 初正判位
                • 二于贪下以诸法例
            • 二次观下略于嗔恚修观(四)
              • 初观境
              • 二当恣下起观方便
              • 三观四下正用观
              • 四是为下引证
          • 二观犯下余四蔽略例
  • ○四四观下约诸无记(四)
    • 初立境观(四)
      • 初出无记相为境
      • 二所以下一往折伏
      • 三大论下引接开通
      • 四观此下推成观境
    • 二又历十二事明观法
    • 三法性下以正观结
    • 四于无下引证结例
  • ○二复次下以三止观结
  • ○二复次下广料简(四)
    • 初与三三昧对简方法有无(六)
      • 初以方法与理观对辨同异
      • 二但三下以三三昧与随自意对辨方法动障多少
      • 三若但下单约方法与理观辨得失
      • 四又不下问成不成
      • 五若事下以三三昧与随自意对辨有问无问
      • 六方法下以方法与理观对辨
    • 二问上下简劝修有无(二)
      • 初问
      • 二答(三)
        • 初标无意
        • 二淮河下广斥劝修失意之人(三)
          • 初通约师资自行化他有灭法之失(二)
            • 初明因师资之失以灭法(四)
              • 初明师自行之失
              • 二不识下明教他之失
              • 三盲无下责其师资迷谬之失
              • 四遂令下明民主因兹轻灭之失
            • 二史记下引事以例师资灭法之失(二)
              • 初引史记以例其师妄授
              • 二又阮下举失礼以例弟子谬受(三)
                • 初公卿𢽾阮
                • 二宇文下周武信识
                • 三譬如下邻女𢽾嚬
          • 二其师下斥师有化他违教差机之失(四)
            • 初明差机远旨之失(二)
              • 初正明失旨
              • 二佛说下引佛意责(三)
                • 初法
                • 二譬如下譬
                • 三佛亦下合(二)
                  • 初明佛说当机(二)
                    • 初明宜恶
                    • 二若有下明宜善
                  • 二佛具下引佛说责
            • 二复次下举时结过(三)
              • 初释用恶时意
              • 二汝今下引譬引事
              • 三破坏下结过
            • 三复次下举事验教
            • 四又不下结失傧弃(二)
              • 初举过相(三)
                • 初正结差机之失
                • 二净名下引净名证
                • 三自是下伤叹
              • 二若见下正明傧弃(二)
                • 初法
                • 二无令下譬
          • 三复次下斥师自行行偏违心之失(二)
            • 初以事难其行偏(二)
              • 初法
              • 二譬如下譬
            • 二难其下以事难违心
        • 三所以下结无劝修意(二)
          • 初法
          • 二如服下譬
    • 三问中下简四三昧有无二○
    • 四问善下简根遮有无○
  • ○三问中下简四三昧有无(二)
    • 初问
    • 二答(二)
      • 初明自行(二)
        • 初譬
        • 二若一下合
      • 二若用下明化他(三)
        • 初法
        • 二譬如下譬
        • 三烦恼下合(二)
          • 初约一人
          • 二若为下约多人(二)
            • 初总约四三昧
            • 二又约下別约一一三昧
  • ○四问善下简根遮有无(三)
    • 初正明根遮(二)
      • 初问
      • 二答(三)
        • 初引论列
        • 二初句下二解释(四)
          • 初初句
          • 二次句下第二句
          • 三次根下第三句
          • 四后句下第四句
        • 三以是下总结
    • 二大经下以大经明乘戒释成根遮
    • 三又经云引事成乘戒(二)
      • 初证成乘
      • 二如醉下证成戒
  • ○第三明感大果(二)
    • 初正释
    • 二问次下料简(二)
      • 初问
      • 二答
  • ○第四明裂大网(二)
    • 初约观心自除疑网
    • 二若欲下破他疑网
  • ○第五明归大处(二)
    • 初总序来意
    • 二指皈下释章名
    • 三今更下广解(二)
      • 初正释三德(三)
        • 初约总別两番以明三德(三)
          • 初总相(二)
            • 初释
            • 二大经下引证
          • 二別相下別相
        • 二复次下重辨总別成不思议一中具三(二)
          • 初正明不思议(三)
            • 初明法身
            • 二若谓下明般若
            • 三若谓下明解脱
          • 二复次下约事理始终不思议(二)
            • 初总释
            • 二又说下別释
        • 三若达下结前总別
      • 二复次下寄指皈名以明三德
    • 四指皈下总结会(二)
      • 初会
      • 二当知下结

摩诃止观科文卷第一


校注

[A1] 记【CB】[言*巳]【卍续】(cf. X01n0001_p0001a08)
[A2] CBETA 按依池丽梅之研究成果唐肃宗于上元二年九月二十一日敕令其年号去「上元」之号但称「元年」年以该年十一月为岁首月以斗所建辰为名依序称为「建子月」「建丑月」此纪年法沿用至元年建巳月(四月)十五日代宗宣敕改元「宝应」为止(池丽梅〈荆溪湛然与袁晁之亂 〉《普门学报》34(2006)第96-97页
[A3] 已【CB】巳【卍续】(cf. 池丽梅〈荆溪湛然与袁晁之亂〉《普门学报》34(2006)第96页)
[A4] 宝【CB】【宫-CB】▆【卍续】(cf. 《福州藏》(日本宫内庁书陵部藏大藏经第6068帖第4图第4行))
[A5] 已【CB】巳【卍续】
[A6] 已【CB】巳【卍续】
[A7] 已【CB】巳【卍续】
[A8] 已【CB】巳【卍续】
[A9] 已【CB】巳【卍续】
[A10] 二【CB】三【卍续】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法华三大部科文(卷12)
关闭
法华三大部科文(卷12)
关闭
法华三大部科文(卷12)
关闭

有缘道友,欢迎一起论道同修。同频共振,请扫描下面二维码加我为好友,我拉你进群。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