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法华玄义科文第三

  • ○第四位妙(四)
    • 初明来意
    • 二但位下略叙诸位权实
    • 三今经下略述今经(二)
      • 初略叙意
      • 三今药下略属对(二)
        • 初列经
        • 二前三下属对
    • 四小草下依经广解(六)
      • 初小草位(三)
        • 初略引经以立
        • 二果义下辨其因果
        • 三人位下正释(二)
          • 初人(三)
            • 初辨其因
            • 二下品下略明其果
            • 三皆是下重明人主
          • 二天乘下天(二)
            • 初略叙三界天因
            • 二正法下正释(二)
              • 初广释欲界(三)
                • 初明四王心(二)
                  • 初明四王住处(四)
                    • 初持鬘天
                    • 二次迦下迦留波陀天
                    • 三第三下常恣意天
                    • 四第四下箜篌天
                  • 二次日下辨日行天
                • 二不杀下通辨六欲天因
                • 三三十下辨后五天(五)
                  • 初三十三天
                  • 二第三下清净天
                  • 三第四下兜率陀天
                  • 四第五下涅摩地天
                  • 五第六下波罗尼蜜天
              • 二色无下略例二界
      • 二中草位(二)
        • 初定人以判因果
        • 二旧云下正释(三)
          • 初破古
          • 二此即下略示二论
          • 三今略下广释有门(二)
            • 初标
            • 二初明下释(二)
              • 初声闻(二)
                • 初贤(二)
                  • 初列
                  • 二通稳下释(三)
                    • 初释名
                    • 二天又下功能
                    • 三一初下正释(七)
                      • 初五停心
                      • 二別相念
                      • 三总相念
                      • 四煗法
                      • 五顶法
                      • 六忍法
                      • 七世第一法
                • 二七圣下圣(三)
                  • 初列位
                  • 二通名下释名
                  • 三一随信下正释(七)
                    • 初随信行
                    • 二随法行
                    • 三信解(三)
                      • 初通释名字
                      • 二是人下竖论证人(二)
                        • 初次第证(二)
                          • 初约那含等三分一位深浅(三)
                            • 初须陀洹
                            • 二次明下斯陀含
                            • 三次明下阿那含
                          • 二复次下以胜进等三辨四果阙具
                        • 二复次下超越证
                      • 三是信下横判根类
                    • 四见得
                    • 五身证(二)
                      • 初竖释观相
                      • 二是阿下横判诸类
                    • 六时解脱罗汉
                    • 七不时解脱罗汉
              • 二支佛
      • 三上草位(二)
        • 初立门
        • 二从初下明位(三)
          • 初三祇位
          • 二若过下百劫位
          • 三从上下佛果位
      • 四小树位○
      • 五大树位○
      • 六一实位○
  • ○四小树位(二)
    • 初明三乘同异
    • 二先明下正明位(二)
      • 初分章
      • 二一乾下随释(二)
        • 初明三乘共十地(十)
          • 初乾慧地
          • 二性地
          • 三八人地
          • 四见地
          • 五薄地
          • 六离欲地
          • 已办地
          • 八支佛地
          • 九菩萨地
          • 十佛地
        • 二二简下简名別义通(二)
          • 初分章
          • 二通义下随释(二)
            • 初就通中菩萨別立忍名而义通(二)
              • 初明立位意(二)
                • 初指文
                • 二別立下立意
              • 二乾慧下正释(二)
                • 初正释(九)
                  • 初乾慧地(四)
                    • 初通立共意
                    • 二而菩下立別意
                    • 三虽知下释四弘相(二)
                      • 初广释初誓(二)
                        • 初释
                        • 二故金下引证
                      • 二次三下略例余三
                    • 四是为下辨异
                  • 二复次下性地(三)
                    • 初立共意
                    • 二而菩下释行相立別意
                    • 三如之下判位辨异
                  • 三复次下八人见地(三)
                    • 初立共意
                    • 二而菩下正释
                    • 三何者下明立忍所以
                  • 四复次下薄地(三)
                    • 初立共意
                    • 二而二下斥二乘
                    • 三菩萨下正释
                  • 五阿那下离欲地(四)
                    • 初立共意
                    • 二而不下斥二乘
                    • 三菩萨下正释
                    • 四所以下明立地所以辨不同相(二)
                      • 初明观谛用智不同
                      • 二故大下引论证菩萨名立
                  • 六阿罗下已办地(二)
                    • 初辨异
                    • 二故大下引证
                  • 七辟支下支佛地
                  • 八九地下菩萨地(四)
                    • 初略立
                    • 二菩萨下略辨
                    • 三是则下略辨
                    • 四齐此下辨尽不尽
                  • 九过菩下佛地(二)
                    • 初略立
                    • 二五相下辨异(三)
                      • 初成道异
                      • 二七转法轮异
                      • 三八入下入涅槃异
                • 二是为下结判
            • 二二用下用別名名別义通(二)
              • 初释(四)
                • 初来意
                • 二別名下列別位
                • 三铁轮下对位(二)
                  • 初释前九
                  • 二佛地下释佛地(二)
                    • 初指前文
                    • 二此佛下与三藏辨同异
                • 四是则下结
              • 二问初下料简(五)
                • 初重(二)
                  • 初问
                  • 二答(二)
                    • 初见(三)
                      • 初云同异
                      • 二但通下难
                      • 三若断下纵
                    • 二又惑下思(二)
                      • 初出异
                      • 二前后下兼前总判
                • 二重(二)
                  • 初问
                  • 二答(三)
                    • 初略判
                    • 二何者下释
                    • 三此乃下正判
                • 三重(二)
                  • 初问
                  • 二答
                • 四重(二)
                  • 初问
                  • 二答
                • 五重(二)
                  • 初问
                  • 二答
  • ○五大树位(三)
    • 初标章
    • 二此为下列门
    • 三此別下正释(三)
      • 初出经论不同(六)
        • 初得名
        • 二此正下位法所依
        • 三无量下通列(三)
          • 初举四数
          • 二有无下列四法
          • 三云何下释四法
        • 四別教下判
        • 五然实下判傍正
        • 六既有下结示不同(二)
          • 初略示
          • 二若华下示教不同(三)
            • 初列教(二)
              • 初经
              • 二又十下论
            • 二又断下明教相不同
            • 三所以下明不同意(二)
              • 初明圣教大意
              • 二今若下明今家用圣教意(四)
                • 初总列大意
                • 二诸圣下诫劝修行
                • 三今判下正示用三经意
                • 四今谓下释(三)
                  • 初依璎珞判位名数
                  • 二断伏下依大品断伏高下
                  • 三对观下依涅槃对观行法门
      • 二总明下总明位(二)
        • 初标
        • 二一约下释(三)
          • 初约璎珞(二)
            • 初列
            • 二初十下释
          • 二二约下约大品
          • 三三约下约涅槃
      • 三別解下別明位
  • ○六一实位(二)
    • 初标
    • 二此为下释(二)
      • 初列十意
      • 二一简下随释(十)
        • 初简名义(二)
          • 初指下文
          • 二今约下辨今意(二)
            • 初标列三意
            • 二名通下释(三)
              • 初名通义圆(二)
                • 初述(二)
                  • 初述二名与小教同
                  • 二此名下结
                • 二何者释(二)
                  • 初释初名(三)
                    • 初以杀贼义释
                    • 二又彼下以不生义释
                    • 三彼是下以应供义释
                  • 二彼但下释后名
              • 二名別下名別义圆
              • 三名义下名义俱圆
        • 二明位数(二)
          • 初标列
          • 二数者下释(三)
            • 初释数(四)
              • 初列古师
              • 二今谓下斥旧(三)
                • 初总斥
                • 二然平下別述难意
                • 三究竟下引经部所明皆有两意
              • 三又有下重述破(二)
                • 初述
                • 二今例下难(三)
                  • 初正举权实两证
                  • 二大论下引大论譬(二)
                    • 初引论
                    • 二若见下例论意
                  • 三故普下引普贤观证
              • 四论诸下正明今意(三)
                • 初总述用位意
                • 二还约下列位数
                • 三今于下释(二)
                  • 初述今文所立(二)
                    • 初述
                    • 二若人下释(二)
                      • 初大师(三)
                        • 初正释(五)
                          • 初初品(二)
                            • 初述境
                            • 二欲开下依信起行(二)
                              • 初正明十乘行法(三)
                                • 初总明行意
                                • 二圆行下总示行相
                                • 三略言下別示行相(二)
                                  • 初举数
                                  • 二谓识下列圆行
                              • 二举要下结束示位
                          • 二行者下二品(四)
                            • 初正明第二品相
                            • 二内外下明品中十观
                            • 三金刚下引证(三)
                              • 初引金刚以证能资
                              • 二初品下举次品资于前品
                              • 三论云下弥勒论以证能资力大
                            • 四闻有下结位
                          • 三行者下三品(三)
                            • 初明第三品相
                            • 二安乐下引三文证
                            • 三说法下结位
                          • 四上来下四品(四)
                            • 初明位相
                            • 二大品下引证
                            • 三此则下明位意
                            • 四事福下结位
                          • 五行人下五品(二)
                            • 初明位相(二)
                              • 初总明
                              • 二若布下別示六度之相
                            • 二具足下结位
                        • 二如此下结叹
                        • 三若欲下决位
                      • 二私谓下私释(二)
                        • 初总对
                        • 二初品下別对
                  • 二一明下广释诸位(七)
                    • 初十信(五)
                      • 初牒五品为十信因
                      • 二以善下正明十法横竖对十信(二)
                        • 初竖对
                        • 二璎珞下横对
                      • 三普贤下引证
                      • 四入此下功能(二)
                        • 初正叙功能
                        • 二仁王下引仁王证
                      • 五此位下指广所明(二)
                        • 初总举
                        • 二华严下引众多文
                    • 二十住(五)
                      • 初总牒信为入住之因
                      • 二初發下明三法开發
                      • 三举要下明十法分成(二)
                        • 初大师释出初住十法(二)
                          • 初正释
                          • 二华严下称叹
                        • 二私谓下私会释
                      • 四故仁下略引证
                      • 五此位下指广教法
                    • 三十行
                    • 四十回向
                    • 五十地
                    • 六等觉
                    • 七妙觉
            • 二二次下引证多少○
            • 三料简下料简○
        • 三明断伏○
        • 四明功用○
        • 五明麤妙○
        • 六明位兴○
        • 七明位废○
        • 八开麤显妙○
        • 九引经○
        • 十妙位始终○
  • ○二二次下引证多少(三)
    • 初总标
    • 二大涅下广引(二)
      • 初引诸经(二)
        • 初大经(二)
          • 初正引释(二)
            • 初引月爱三昧以证位中智断(二)
              • 初证约智断论法身(二)
                • 初譬
                • 二光色下合
              • 二大经下证约法身论智断(二)
                • 初譬
                • 二法身下合
            • 二大经下引第二经以证三德
          • 二问何下释疑(二)
            • 初问
            • 二答
        • 二大品下大品(二)
          • 初引经
          • 二诸学下释疑(二)
            • 初出疑
            • 二但论下释(二)
              • 初引论文略释意
              • 二今谓下以字义意释(四)
                • 初略引字义
                • 二华严下引华严与字义同
                • 三经云下引经释四十二字为证
                • 四广乘下引经文次第以证字义(二)
                  • 初正引
                  • 二经文下结酬
      • 二此经下引此经(二)
        • 初引三品通证始终圆位(二)
          • 初明因位(二)
            • 初引两品证内外凡
            • 二方便下引方便以证圣位(二)
              • 初正引
              • 二南岳下引南岳释证(二)
                • 初以事证
                • 二又经下引理证
          • 二又云下释果位
        • 二又譬下引二品別证四十二因果位(二)
          • 初引譬喻品
          • 二序品下引序品
    • 三如上下结酬
  • ○三料简(二)
    • 初料简品位(二)
      • 初料简品位(二)
        • 初料简品(二)
          • 初问
          • 二答
        • 二此诸下料简位(二)
          • 初恐失佛旨
          • 二如此下明诸位非圣莫测(三)
            • 初总明难测
            • 二华严下引华严证
            • 三且置下引例(二)
              • 初引大师举极浅位以明难测(二)
                • 初叙事
                • 二此语下章安述
              • 二又且下展转比决(二)
                • 初约内法(二)
                  • 初无漏方便
                  • 二又置下事禅
                • 二又置下约外事
      • 二末代下戒劝
    • 二又以下以四句料简开合(二)
      • 初正明四句
      • 二诸经下明开合意
  • ○三明伏断(二)
    • 初正明圆位伏断(二)
      • 初正明位(二)
        • 初凡(二)
          • 初外凡(五)
            • 初立
            • 二诸教下斥权
            • 三大经下引证
            • 四例如下引例
            • 五今此下辨有无兼中
          • 二十信下内凡(三)
            • 初立
            • 二如经下引证(二)
              • 初引此经
              • 二如璎下引璎珞
            • 三当知下结位
        • 二若入下圣
      • 二若约下判通別(二)
        • 初约位判(二)
          • 初別
          • 二若论下通(四)
            • 初下名通上(三)
              • 初初住已去通上(二)
                • 初明名通
                • 二大经下引证
              • 二亦名下五品之名通上(二)
                • 初以伏义通上(二)
                  • 初立
                  • 二仁王下引证
                • 二伏是下复次贤义通上(二)
                  • 初立
                  • 二普贤下引证
              • 三伏忍下十信之名通上
            • 二伏顺下上名通下(二)
              • 初立
              • 二思益下引证
            • 三又就下二名徧通(二)
              • 初事理
              • 二又分下始终
            • 四若约下因果互通无別文
        • 二若约下约因果辨(二)
          • 初标向文
          • 二通者下释(二)
            • 初通(二)
              • 初单判(二)
                • 初正判
                • 二大经下举別以释通
              • 二等觉下重判
            • 二约分下別(二)
              • 初略判
              • 二云何下略释(二)
                • 初释伏顺位
                • 二无明下释无生位
    • 二复次下兼明诸位(二)
      • 初约別教(五)
        • 初出旧解不同
        • 二此不下斥
        • 三当是下略判
        • 四若见下辨非(二)
          • 初明旧判见不应前尽(三)
            • 初略举过
            • 二地持下引证
            • 三第九下叙地持意结难
          • 二若思下明旧判思不应前尽(三)
            • 初略斥
            • 二何者下引华严释(二)
              • 初引
              • 二此是下释出经意
            • 三若七下重斥
        • 五今明下结正
      • 二问界下重料简(二)
        • 初问
        • 二答(四)
          • 初约苦轻重答
          • 二又思下约障理近远答
          • 三复次下约超果答
          • 四前后下结酬
  • ○四明功用(二)
    • 初释名
    • 二五品下正释(二)
      • 初凡位功用(二)
        • 初略明分外凡内凡位(二)
          • 初外凡
          • 二若六下内凡
        • 二涅槃下寄此通辨四依位(四)
          • 初略述经意
          • 二人师下明旧判失旨
          • 三地前下且依古人出別判位
          • 四若推下今家准別及始终以立圆位
      • 二从初下圣位功用(四)
        • 初略举
        • 二若竖下明功用意
        • 三譬如下譬
        • 四初住下释相(三)
          • 初明初住位
          • 二如是下明二住去至等觉位
          • 三论其下明妙觉位
  • ○五明麤妙(二)
    • 初标
    • 二小草下释(二)
      • 初略判(二)
        • 初一往明二麤別圆妙
        • 二而別下重明別麤圆妙
      • 二又三下格位判(三)
        • 初以藏通格圆
        • 二若別下以別格圆(二)
          • 初格地前
          • 二若登下格登地(二)
            • 初正格
            • 二何者下释所以(三)
              • 初正释
              • 二若与下约与夺释齐不齐
              • 三故知下判(二)
                • 初约位判(三)
                  • 初法
                  • 二譬如下譬
                  • 三別教下合
                • 二以我下约因果判
        • 三是知下结归(二)
          • 初法
          • 二大论下譬
  • ○六明位兴(二)
    • 初问
    • 二答(三)
      • 初列机缘四悉不同
      • 二是故下列赴机十六种说
      • 三为是下结
  • ○七明位废(二)
    • 初总叙意
    • 二须识下正明废(二)
      • 初叙破立之意(三)
        • 初明如来破立之意
        • 二若毗下明龙树破立之意
        • 三若常下明今师破立之意(二)
          • 初破(二)
            • 初破(三)
              • 初破大乘不立小失
              • 二常途下破小乘师谬用大失(三)
                • 初总破弃小用大
                • 二此有下直破其谬用之失
                • 三纵令下纵难其不识大乘谬用之失
              • 三又別下单破別教执非实教失
            • 二往者下明破立意
          • 二而圆下立(二)
            • 初立
            • 二若文下谦退
      • 二先叙下正明废(二)
        • 初结前生后
        • 二若佛下正明废(二)
          • 初总叙渐顿三法四果
          • 二二道下释(三)
            • 初释二道(三)
              • 初列经
              • 二何者下述今意
              • 三今明下正释(四)
                • 初藏教(二)
                  • 初释(二)
                    • 初约菩萨(五)
                      • 初更述初立三藏
                      • 二教云下明初立意
                      • 三欲求下明须废
                      • 四即便下明废相
                      • 五本望下明废意
                    • 二若约下约二乘
                  • 二为此下结
                • 二元禀下通教(二)
                  • 初正释(三)
                    • 初菩萨(三)
                      • 初总述废立意
                      • 二立通下明废意
                      • 三智者下正明废相
                    • 二菩萨下佛
                    • 三二乘下二乘
                  • 二此通下辨共不共(四)
                    • 初双标
                    • 二共般下分別
                    • 三故知下辨失
                    • 四通教下判废不废
                • 三若別下別教(三)
                  • 初述立別
                  • 二若破下正明废
                  • 三此随下明废意(二)
                    • 初地前全废
                    • 二地上下地上但废高皈下
                • 四圆八下圆教(四)
                  • 初直明不废
                  • 二大经下明不废意
                  • 三昔从下明不废之义
                  • 四文云下引证
            • 二昔于下释三法(三)
              • 初立所行不废
              • 二三乘下明三乘须废
              • 三今会下重述所行不废
            • 三昔四下释四果(二)
              • 初正辨四果(二)
                • 初释
                • 二若从下结
              • 二然三下以教行等例更分別(二)
                • 初三一对辨(二)
                  • 初释(二)
                    • 初约教(二)
                      • 初废不废(二)
                        • 初标
                        • 二何者下释
                      • 二圆教下立不立
                    • 二诸行下以行智等例
                  • 二若历下寄此且明判开(二)
                    • 初约五味判
                    • 二但说下开(二)
                      • 初开成于圆
                      • 二无量下更叙施(三)
                        • 初正明
                        • 二成道下引证
                        • 三相传下释疑
                • 二又教下教行等对辨(二)
                  • 初正释(五)
                    • 初以教对行位为四句(二)
                      • 初列
                      • 二云何下释
                    • 二若就下约废不废等教行位三四句
                    • 三又废下单约教以废闻相对为四句(二)
                      • 初列
                      • 二云何下释
                    • 四又废下单约智废修相对为四句(二)
                      • 初列
                      • 二云何下释
                    • 五又废下单约位废入相对为四句(二)
                      • 初列
                      • 二云何下释
                  • 二问废下问答释疑(二)
                    • 初问
                    • 二答
  • ○八开麤显妙(二)
    • 初结兴废并约前教
    • 二即三下显今经意(三)
      • 初述开意
      • 二开生下正明开(二)
        • 初通开初心(二)
          • 初通举开义(二)
            • 初开凡夫未發之心
            • 二若始下开诸教博地初心
          • 二诸初下历圆教诸位入妙不同
        • 二若开下別开诸位(三)
          • 初藏教
          • 二次开下通教
          • 三若开下別教
      • 三若决下将所开与本妙比决(二)
        • 初结前
        • 二今更下举譬(二)
          • 初譬
          • 二诸教下合(二)
            • 初合
            • 二初心下况
  • ○九引经(二)
    • 初叙来意
    • 二彼文下正引(二)
      • 初正引(二)
        • 初四教(二)
          • 初正引(四)
            • 初三藏(二)
              • 初引(二)
                • 初引
                • 二何者下释(二)
                  • 初正释
                  • 二故释下引证罗汉同佛
              • 二问此下料简
            • 二三十下通教(二)
              • 初引
              • 二凡夫下释(二)
                • 初释
                • 二前以下辨异
            • 三第九下別教(二)
              • 初引
              • 二乳譬下释
            • 四二十下圆教(二)
              • 初引
              • 二此譬下释(二)
                • 初释
                • 二圆信下辨异(三)
                  • 初法
                  • 二如牛下譬
                  • 三忍草下合
          • 二前四下明引经之意(三)
            • 初说意
            • 二藏通下示四教醍醐位別(二)
              • 初示四教
              • 二璎珞下引证圆教
            • 三前两下列(二)
              • 初判
              • 二以是下结判
        • 二第二下不定秘密(二)
          • 初列五味
          • 二此譬下释(二)
            • 初标
            • 二一通下释(二)
              • 初举两意
              • 二行人下释(二)
                • 初通释两意
                • 二若众下正明發相(二)
                  • 初正明發相(二)
                    • 初华严
                    • 二若历下四教(四)
                      • 初藏
                      • 二通
                      • 三別
                      • 四圆
                  • 二若有下判二妙(二)
                    • 初进入
                    • 二若置下按位
      • 二诸经下以法华意结归(三)
        • 初明诸经不具
        • 二至此下明法华方具
        • 三次第下释二妙相
  • ○十妙位始终(二)
    • 初略叙来意(三)
      • 初明无差
      • 二良由下明有差
      • 三约此下明不差而差而不差及不二相
    • 二如下下正释(二)
      • 初引方便品(二)
        • 初正明(二)
          • 初引似位之始终(二)
            • 初引文(二)
              • 初举不知
              • 二除诸下正明能知
            • 二声闻下释
          • 二初开下明真位之始终
        • 二如此下明所乘不同(二)
          • 初所乘不同(四)
            • 初略标
            • 二乘有下释
            • 三若言下释乘所至不同
            • 四初心下正明圆乘三相不同(三)
              • 初乘教至六根(二)
                • 初标
                • 二我圆下结
              • 二教乘下乘行至初住(二)
                • 初标
                • 二我圆下结
              • 三初住下乘证至妙觉(二)
                • 初标
                • 二住无下结
          • 二复次下所行不同(二)
            • 初复举別教以明未终
            • 二圆教下圆教二门共方始终(二)
              • 初迹门
              • 二若至下本门
      • 二又如下引分別品(二)
        • 初正引
        • 二将前下略指前文
  • ○第五三法妙(二)
    • 初来意释名(二)
      • 初正明来意
      • 二言三下释名
    • 二此即下正释(二)
      • 初列章
      • 二一总下解释(七)
        • 初总明三轨(五)
          • 初标列
          • 二名虽下结意
          • 三经曰下引教释意
          • 四故大下引证解释
          • 五前明下摄前四妙(二)
            • 初摄同
            • 二若然下释疑(二)
              • 初疑
              • 二重说下释(二)
                • 初大师(三)
                  • 初初义
                  • 二二者下次义
                  • 三三者下第三义(三)
                    • 初略迹本末
                    • 二从性下历位
                    • 三自成下总结
                • 二私谓下章安(二)
                  • 初释
                  • 二此诸下结意
        • 二历別明三轨(二)
          • 初总明开合(二)
            • 初总论开合大意
            • 二佛从下別开出方便乘(六)
              • 初征
              • 二如大下引经示相
              • 三何者下释其开相
              • 四又依下引证(二)
                • 初引经证
                • 二又云下引定力
              • 五例如下引例(二)
                • 初举能例
                • 二今以下所例
              • 六以是下结意(二)
                • 初正结释
                • 二亦是下例结
          • 二次历下约教別明(二)
            • 初标
            • 二三藏下释(四)
              • 初藏教(二)
                • 初明三乘三轨
                • 二此教下明教意
              • 二通教(二)
                • 初明三轨
                • 二此教下明教意
              • 三別教(三)
                • 初正明三轨(二)
                  • 初正明
                  • 二故大下引证解释
                • 二然摄下引摄大乘辨非(二)
                  • 初列释
                  • 二此三下斥(二)
                    • 初总
                    • 二何者下別(六)
                      • 初明不融之相
                      • 二是则下判
                      • 三元夫下明教意(二)
                        • 初叙诸经论意
                        • 二龙树下明龙树意同
                      • 四此语下今家诫示
                      • 五又何下重斥判
                      • 六若执下诫劝
                • 三若能下结示
              • 四圆教(二)
                • 初正释(三)
                  • 初略释三法(二)
                    • 初释
                    • 二三法下融通(三)
                      • 初法
                      • 二如点下譬
                      • 三三法下合
                  • 二若迷下明三障(四)
                    • 初正明三障以障三轨
                    • 二若即下明破障显轨
                    • 三真性下结显三轨以成三德
                    • 四此两下结成能严所严
                  • 三法身下辨体用(二)
                    • 初法
                    • 二下文下引譬证
                • 二是名下结成乘意(二)
                  • 初以人显所乘
                  • 二无字下明乘之所至(二)
                    • 初立疑征起
                    • 二若自下释疑(二)
                      • 初以运义释乘(二)
                        • 初略释
                        • 二故文下引证(三)
                          • 初法
                          • 二譬如下譬
                          • 三果乘下合
                      • 二复次下有运不运释乘(二)
                        • 初略立
                        • 二祇动下融通(二)
                          • 初融通
                          • 二例如下引例释前圆乘不二
        • 三判麤妙○
        • 四开麤显○
        • 五明始终○
        • 六类三法○
        • 七悉檀料简○
  • ○三判麤妙(二)
    • 初约四教(二)
      • 初三麤(三)
        • 初藏(四)
          • 初明三相(二)
            • 初总明三法
            • 二四念下明三法所至
          • 二既是下明教意
          • 三不见下引证
          • 四半字下判决
        • 二通(二)
          • 初明三法(二)
            • 初总明
            • 二乾慧下明所至
          • 二此亦下判
        • 三別(三)
          • 初明三法(二)
            • 初总明三法
            • 二十信下明三法所至
          • 二缘修下明教意
          • 三若尔下判
      • 二圆教下一妙(二)
        • 初正释(二)
          • 初正释三法(二)
            • 初正释(二)
              • 初正释
              • 二祇点下融通
            • 二祇点下以大车释成(二)
              • 初明体中融即
              • 二又点下明与具度融即(二)
                • 初释
                • 二不思下以不思议结不异
          • 二如是下明所至(二)
            • 初释
            • 二又云下引证
        • 二故瓦下以现事验
    • 二若将下约五味
  • ○四开麤显妙(三)
    • 初总标
    • 二经言下释(三)
      • 初初句开人天(三)
        • 初引经立相
        • 二此是下明过失
        • 三今示下正为开
      • 二经言下次句开別教(三)
        • 初引经立相
        • 二若执下明过失
        • 三今开下正为开(二)
          • 初正开
          • 二如轮下加三譬以显开相
      • 三经言下第三句开藏通(三)
        • 初引经立相
        • 二即是下明过失
        • 三今若下正为开
    • 三从人下结
  • ○五明始终(二)
    • 初总标来意
    • 二何者下正释(二)
      • 初况约一界
      • 二今但下局一念十界(四)
        • 初以三道性相体等为理性三轨(三)
          • 初标
          • 二若有下释(三)
            • 初烦恼道(二)
              • 初法
              • 二如冰下譬
            • 二又凡下业道(二)
              • 初法
              • 二如竹下譬
            • 三凡夫下苦道(二)
              • 初法
              • 二如迷下譬
          • 三夫有下结(二)
            • 初正结
            • 二故净下引证
        • 二若言下以力作因缘为修得三轨
        • 三如是下如是果报为究竟三轨
        • 四本末下明本末究竟(二)
          • 初等前三种
          • 二亦是下三谛等
  • ○六类通三法(二)
    • 初标
    • 二前以下释(五)
      • 初明来意(二)
        • 初正明
        • 二何者下释
      • 二三道下列
      • 三诸三下明十条意
      • 四三道下生起
      • 五一类下正释十条(十)
        • 初三道(二)
          • 初正释(二)
            • 初总对
            • 二苦道下別释(三)
              • 苦道(二)
                • 初释
                • 二下文下引证
              • 二烦恼下烦恼道(二)
                • 初释
                • 二文云下引证
              • 三资成下业道(二)
                • 初释
                • 二文云下引证
          • 二三轨下结位
        • 二三识(二)
          • 初正释(二)
            • 初总对
            • 二若地下正释(三)
              • 初明互执成诤
              • 二今例下引例和诤(二)
                • 初引近事
                • 二三识下正例(二)
                  • 初释
                  • 二摄论下引论证
              • 三下文下正释
          • 二庵摩下结位
        • 三三佛性(二)
          • 初正释(二)
            • 初总对
            • 二故下下別释
          • 二若知下结位
        • 四三般若(二)
          • 初正释(二)
            • 初总对及指前三
            • 二故下下正释
          • 二若三下结位
        • 五三菩提(二)
          • 初正释(二)
            • 初总对
            • 二故下下別释(二)
              • 初对师位释
              • 二若就下对弟子位释
          • 二不一下结位
        • 六三火乘(二)
          • 初正释(二)
            • 初总对
            • 二故下下別释(三)
              • 初约师位自行(二)
                • 初引经
                • 二住大下释
              • 二又舍下约弟子位自行
              • 三于一下约师位化他
          • 二不纵下结位
        • 七三身(二)
          • 初正释(二)
            • 初总对
            • 二若新下別释(二)
              • 初列释七文(二)
                • 初前二他经
                • 二此文下后五下此经
              • 二三轨下引文总释前七(二)
                • 初略结
                • 二故普下正对
          • 二若此下结位
        • 八三涅槃(二)
          • 初破古(三)
            • 初述古
            • 二今以下出正解
            • 三若将下破
          • 二三涅槃下释(二)
            • 初略对
            • 二文云下正释(二)
              • 初今经
              • 二大经下大经
        • 九三宝(二)
          • 初正释(二)
            • 初总对
            • 二故法下別释(二)
              • 初引他二经
              • 二故下下引今经二文
          • 二一体下结
        • 十三德(二)
          • 初正释(二)
            • 初总对
            • 二彼明下別对释(二)
              • 初释会
              • 二二经下破古(二)
                • 初总斥
                • 二唯知下別破(三)
                  • 初破佛性
                  • 二又涅下破总名
                  • 三但涅下明经宗別
          • 二若三下结位
  • ○七悉檀料简(二)
    • 初问
    • 二答(二)
      • 初述意(四)
        • 初总明用四悉
        • 二随俗下別明用相
        • 三朝三下明四悉意
        • 四善巧下结叹
      • 二今通下正释(二)
        • 初举章门
        • 二具说下释(二)
          • 初以四悉释此十条(二)
            • 初初
            • 二备说下后
          • 二次明下明妙不妙(二)
            • 初料简(二)
              • 初判(三)
                • 初略立二谛以判四悉(二)
                  • 初判
                  • 二若然下料简(二)
                    • 初问
                    • 二今言下答
                • 二前三下约化城宝渚以判
                • 三若余下约五时教判
              • 二若不下开
            • 二五品下结位
  • ○第六感应妙(二)
    • 初来意(三)
      • 初判前五妙
      • 二境妙下果满得名(二)
        • 初释
        • 二释论下引证
      • 三果智下正明感应来意
    • 二即为下开章解释(二)
      • 初列
      • 二释名下释(六)
        • 初释感应名(二)
          • 初列
          • 二释名下释(三)
            • 初释名(二)
              • 初总立名
              • 二而经下別释(二)
                • 初释机(二)
                  • 初明用机为名例知缘感
                  • 二机有下正释机名(三)
                    • 初微义
                    • 二开义
                    • 三宜义
                • 二次明下释应(三)
                  • 初赴义
                  • 二对义
                  • 三应义
            • 二四悉檀帖解(二)
              • 初标
              • 二若微下释
            • 三料简(三)
              • 初一重(二)
                • 初问
                • 二答
              • 二二重(二)
                • 初问
                • 二答
              • 三三重(二)
                • 初问
                • 二答
        • 二明相(二)
          • 初正释(二)
            • 初标
            • 二约善下释(二)
              • 初略举机应两相
              • 二若善下释(二)
                • 初释机(二)
                  • 初征起
                  • 二解者下释(三)
                    • 初单恶为机
                    • 二或单下单善为机
                    • 三或云下相带为机(二)
                      • 初判
                      • 二或取下正释
                • 二次约下释应(三)
                  • 初单慈为应
                  • 二或单下单非为应
                  • 三或合下相带为应
          • 二问众下广问答料简(五)
            • 第一重(二)
              • 初问
              • 二答(二)
                • 初通答机应之由
                • 二或用下別答机应之相(二)
                  • 初通相(二)
                    • 初机(二)
                      • 初善(二)
                        • 初释(三)
                          • 初过去
                          • 二或可下现在
                          • 三或可下未来
                        • 二故大下证
                      • 二恶亦下恶
                    • 二应亦下应
                  • 二若通下別相
            • 第二重(二)
              • 初问
              • 二答
            • 第三重(二)
              • 初问
              • 二答
            • 第四重(二)
              • 初问
              • 二答(二)
                • 初破
                • 二无性下立(二)
                  • 初通立能所
                  • 二而能下別判出能所(二)
                    • 初判
                    • 二若更下诫劝
            • 第五重(二)
              • 初问
              • 二答
        • 三明同异○
        • 四明相对○
        • 五明麤妙○
        • 六明观心
  • ○三明同异(四)
    • 初标名
    • 二一就下列章
    • 三但众下叙不同意
    • 四今略下释(三)
      • 初就四句论不同(三)
        • 初列
        • 二其相下释(四)
          • 初冥机冥应(三)
            • 初标
            • 二若过下释
            • 三不见下结
          • 二冥机显应(三)
            • 初标
            • 二过去下释
            • 三如佛下结
          • 三显机显应(三)
            • 初标
            • 二现在下释
            • 三如须下结
          • 四显机冥应(三)
            • 初标
            • 二如人下释
            • 三此是下结
        • 三若解下结感应益意(四)
          • 初劝其自励以生善
          • 二若见下劝信因果以息恶
          • 三若不下劝解四意知不弃其功
          • 四释论下引论文证须解四意
      • 二就三十六句论不同(二)
        • 初指前四句略举
        • 二若具下机应各列一十六句(二)
          • 初列(二)
            • 初机(二)
              • 初列根本四句(三)
                • 初列四句
                • 二冥是下略列四相
                • 三如佛下事引证相
              • 二于一下十六句
            • 二机既下应
          • 二一机下结
      • 三就十法界论不同
  • ○四明相对(三)
    • 初标章
    • 二一明下列四文
    • 三诸三下释(二)
      • 初释四意(四)
        • 初明诸有苦乐与三昧慈悲相对(二)
          • 初总述
          • 二地狱下正释(二)
            • 初释(二)
              • 初并列
              • 二论其下释(二)
                • 初机
                • 二无垢下应(三)
                  • 初标
                  • 二初修下列
                  • 三以因下释
            • 二是为下结
        • 二机关等相对
        • 三三十六句相对
        • 四別圆相对(二)
          • 初总标
          • 二若历下正释(二)
            • 初释(二)
              • 初释一有
              • 二分別下例余有
            • 二简无別文
      • 二问颇下料简(二)
        • 初问
        • 二答
  • ○五明麤妙(三)
    • 初标
    • 二一明下列章
    • 三一机下解释(二)
      • 初判麤妙(二)
        • 初正判麤妙(二)
          • 初机(二)
            • 初地狱(二)
              • 初判麤妙(三)
                • 初立具十
                • 二然阿鼻下释疑
                • 三即判下正判
              • 二麤机下辨生熟召应不同(二)
                • 初麤
                • 二妙机下妙
            • 二其余下余九例
          • 二二明下应(二)
            • 初总论应(二)
              • 初辨因果(二)
                • 初因果
                • 二故慈下引证
              • 二若无下举非显是(二)
                • 初非
                • 二以慈下是正明应相
            • 二三藏下约教辨判(三)
              • 初藏通(三)
                • 初判
                • 二譬如下譬
                • 三何者下释所以
              • 二若別下別接通
              • 三若別下別圆(二)
                • 初法
                • 二如一下譬
        • 二此是下结
      • 二开麤显妙(二)
        • 初单约机应
        • 二诸大下约五味经(二)
          • 初华严等
          • 二无量下无量义与今经(二)
            • 初无量义
            • 二今经下今经(三)
              • 初法说
              • 二譬如下譬
              • 三此譬即下明开合意
  • ○第七神通妙(三)
    • 初标
    • 二一明下列
    • 三来意下释(四)
      • 初明次第(三)
        • 初举前生后(二)
          • 初举前
          • 二若正下生后
        • 二谓身下略示后文之相(二)
          • 初列
          • 二普门下释(二)
            • 初引普门证
            • 二游于下释经意(二)
              • 初约身口表意(二)
                • 初法
                • 二如见下譬(三)
                  • 初譬
                  • 二若见下合
                  • 三故两下结
              • 二又化下从多少以论(三)
                • 初正论多少
                • 二经言下引证
                • 三示身下正辨多用身口(四)
                  • 初释二身二鼓
                  • 二此是下明身口所由
                  • 三若示下明所兼之意
                  • 四亦是下举二行以释二身二鼓
        • 三上辨下正明次前有此文来(二)
          • 初法说
          • 二世人下譬况(二)
            • 初举小譬
            • 二小尚下以小况大
      • 二名数(四)
        • 初列数
        • 二此六下释名
        • 三然此下次第
        • 四释论下虗实
      • 三同异(二)
        • 初凡夫
        • 二二乘下圣人(四)
          • 初藏教
          • 二通教
          • 三別教
          • 四圆教(二)
            • 初广释(二)
              • 初出不同
              • 二然经下由今经以六根为通之意(二)
                • 初明意
                • 二今云下释(二)
                  • 初明所依
                  • 二文云下出通相(二)
                    • 初且依眼根略释(三)
                      • 初略引此经
                      • 二毗昙下借毗昙自尔之言
                      • 三鸯堀下引鸯堀
                    • 二见有下判真似
            • 二问若下料简(二)
              • 初问
              • 二答(三)
                • 初例不同
                • 二正法下引正法华证等
                • 三今经下复引今经证互用
      • 四麤妙(二)
        • 初判(二)
          • 初通叙变化所作不同(三)
            • 初立
            • 二如璎下引证
            • 三若应下各辨不同
          • 二若应下正释(二)
            • 初正(二)
              • 初教(二)
                • 初释(六)
                  • 初四趣
                  • 二若应下人天
                  • 三若应下二乘
                  • 四若应下通教
                  • 五若应下別教
                  • 六若应下圆教
                • 二如是下结
              • 二若得下味(二)
                • 初四味
                • 二此经下今经(三)
                  • 初总判是妙
                  • 二所以下別示妙相
                  • 三此用下总示妙相
            • 二若应下依(二)
              • 初重判所属两意不同
              • 二今且下正释(二)
                • 初释初意(三)
                  • 初引大论总列(二)
                    • 初列
                    • 二皆由下结示
                  • 二若戒下释所以
                  • 三净秽下结归
                • 二若作下第二意(二)
                  • 初标意
                  • 二佛以下正释(二)
                    • 初释(二)
                      • 初释(六)
                        • 初四趣
                        • 二以善下人天
                        • 三佛以下藏教
                        • 四佛以下通教
                        • 五佛以下別圆教
                        • 六佛以下圆教
                      • 二如是下结
                    • 二今将下判(二)
                      • 初约教(二)
                        • 初约教判
                        • 二就无下约无记化化判(二)
                          • 初正判
                          • 二如经下引经
                      • 二又约下约下约五昧(三)
                        • 初正约五昧
                        • 二又诸下重约麤妙难易转判
                        • 三唯一下约能所判麤妙
        • 二又诸下开
  • ○第八说法妙(二)
    • 初标
    • 二诸法下释(二)
      • 初来意(三)
        • 初约说不说明来意
        • 二前药下神通后明为来意
        • 三演说下正明说意
      • 二即为下正释(二)
        • 初列章
        • 二释法下解释(六)
          • 初叙法名(二)
            • 初略标释名意
            • 二先出下正释名(二)
              • 初出法尚解(二)
                • 初列章
                • 二体一下随释(七)
                  • 初体
                  • 二相
                  • 三制名(二)
                    • 初分三意
                    • 二何者下释相(三)
                      • 初释修多罗等三就字句为名
                      • 二授记下释授记等八就事立名
                      • 三方广下释方广从所表立名
                  • 四定名
                  • 五差別(五)
                    • 初修多罗(九)
                      • 初名通体总
                      • 二第二下直说別相
                      • 三三者下论所解释
                      • 四又杂下对论以经
                      • 五又如下论为经本
                      • 六又经下对偈长行
                      • 七又云下祇夜所颂
                      • 八又如下对別律论
                      • 九又如下对別取通
                    • 二偈陀祇夜(二)
                      • 初偈陀(四)
                        • 初通总偈
                        • 二二除下四句偈
                        • 三三偈下不重颂偈
                        • 四四如下不随事偈
                      • 二祇夜下祇夜(二)
                        • 初标
                        • 二颂意下释(三)
                          • 初颂意
                          • 二颂事下颂事
                          • 三颂言下颂
                    • 三授记(二)
                      • 初释名
                      • 二授记下正释
                    • 四无问自说(二)
                      • 初无能问
                      • 二二非下不待问
                    • 五方广
                  • 六相摄
                  • 七料简
              • 二释法下大师正标释(三)
                • 初直标十二名
                • 二部者下通名(二)
                  • 初部
                  • 二经者下经(三)
                    • 初略释
                    • 二然阿下斥论师
                    • 三世俗下举世经义以释出世
                • 三修多下释十二部別名义(十二)
                  • 初修多罗
                  • 二祇夜
                  • 三和伽罗那(二)
                    • 初总释
                    • 二夫授下通释先以表记
                  • 四伽陀
                  • 五优陀那(二)
                    • 初总释
                    • 二如佛下出相(三)
                      • 初且举小
                      • 二又如下正明
                      • 三乃至下明通摄之相
                  • 六尼陀那
                  • 七阿波陀那
                  • 八伊帝目多伽
                  • 九阇陀伽
                  • 十毗佛略
                  • 十一阿浮达摩
                  • 十二优波提舍
          • 二分大小○
          • 三对缘同异○
          • 四判所诠○
          • 五明麤妙○
          • 六明观心
  • ○二分大小(二)
    • 初大小相望以论通別(三)
      • 初小九望大三对十二为通別(三)
        • 初略标三九別
        • 二通而下释十二通小(五)
          • 初明通小
          • 二故涅槃下证通小意
          • 三大品下举况
          • 四有经下若通小故大小俱十二
          • 但是下释三別在于大则十二唯大(三)
            • 初斥通义
            • 二故別下正立別
            • 三何者下释小无三
        • 三又涅下明十二大小共
      • 二有人下大九望小三对十二为通別(二)
        • 初明大別在九
        • 二通语下明大通十二
      • 三有经下大一望小─一对十二为通別(二)
        • 初別立十一
        • 二若言下亦通具十二
    • 二为缘下明通別意
  • ○三对缘同异(四)
    • 初辨法名有无(二)
      • 初立生熟两机
      • 二若众生下明机生则无十二部名(四)
        • 初正明不立其名
        • 二故天下引例(三)
          • 初西方
          • 二此间下此方
          • 三若法下引权行大士
        • 三故地下引证
        • 四若深下泛明出没
    • 二次约下正明对缘之相(二)
      • 初通立大小两机
      • 二今总下通列显秘等教(二)
        • 初列两种四教
        • 二一者下释两四教(二)
          • 初释密等四教(二)
            • 初明去取
            • 二若对下正释
          • 二二者下明藏等四教
    • 三前以下明所依
    • 四虽复下明摄法
  • ○四判所诠(二)
    • 初叙意
    • 二若说下正明诠相(二)
      • 初人天
      • 二若为下明出世(四)
        • 初渐
        • 二若说下顿
        • 三若说下不定
        • 四若约下渐中四教
  • ○五明麤妙(二)
    • 初列五名
    • 二一就下释五义(五)
      • 初约理
      • 二约言
      • 三约所诠
      • 四约众经(二)
        • 初迹(三)
          • 初五味
          • 二又诸下判
          • 三又云下开(四)
            • 初法
            • 二譬如下譬
            • 三二乘下合
            • 四故论下证
        • 二复有下本
      • 五正约此经(四)
        • 初标
        • 二如修下释
        • 三当知下结
        • 四开麤下开
  • ○第九眷属妙(二)
    • 初列章
    • 二所言下解释(五)
      • 初明来意(五)
        • 初总明次第
        • 二譬如下略释眷属名义
        • 三行者下寄例以释眷属义
        • 四他土下明眷属之由对他土辨异(二)
          • 初正明由
          • 二故二下引证
        • 五昔教下对麤辨妙(二)
          • 初正明对辨
          • 二从闻下別明所生(四)
            • 初总明三慧生
            • 二从佛下別明三慧生
            • 三三慧下总结思修并因于闻
            • 四故次下结
      • 二明眷属(二)
        • 初标列
        • 二理性下释(二)
          • 初明理性眷属(三)
            • 初明理同
            • 二故云下引证
            • 三此是下结归
          • 二二业下释余四眷属(二)
            • 初通约四教结缘成熟(四)
              • 初明结缘不同(二)
                • 初立二类
                • 二不失下释二类(二)
                  • 初释不失心人
                  • 二其失下释失心人
              • 二若信下受道不同
              • 三结缘下明成熟不同
              • 四虽复下结成眷属
            • 二今三下別约四教释四眷属(二)
              • 初释(四)
                • 初约藏教(二)
                  • 初释三(三)
                    • 初明业生(五)
                      • 初明垂三藏迹
                      • 二往日下叙昔施化
                      • 三缘未下明今日相遇
                      • 四昔殷下明受道不同
                      • 五若不下明此佛一段眷属义绝
                    • 二三愿下愿生(三)
                      • 初正明眷属
                      • 二因之下明受道不同
                      • 三不得下眷属义绝
                    • 三四神下神通(二)
                      • 初正释(二)
                        • 初正明三藏通生(三)
                          • 初正明眷属
                          • 二或为下受益不同
                          • 三若残下亦明缘绝
                        • 二三藏下明以大乘意说有生
                      • 二愿通下料简愿通不同(二)
                        • 初问
                        • 二约自下答(三)
                          • 初略答自力及教不同
                          • 二神通下约本处有身无身
                          • 三三藏下约大小二教重辨
                  • 二此等下辨无四
                • 二往昔下约通教(二)
                  • 初正明眷属
                  • 二通教下对辨应生
                • 三往昔下约別教
                • 四往昔下约圆教
              • 二问法下料简(二)
                • 初一重(二)
                  • 初问
                  • 二答(二)
                    • 初列
                    • 二一熟下释(三)
                      • 初释熟他(六)
                        • 初明能应
                        • 二若得下明于所化辨能化功
                        • 三如华下引证能化(二)
                          • 初通引
                          • 二摩耶下別引人类
                        • 四复次下释疑(四)
                          • 初通释
                          • 二何者下举例释
                          • 三调达下別引人类释
                          • 四故华下以所得法门验释
                        • 五如是下通结意
                        • 六诸余下约今经以判妙
                      • 二二为下释自熟
                      • 三三为下释本缘(二)
                        • 初略明
                        • 二若別下更以通別两释以简本缘
                • 二二重(二)
                  • 初问
                  • 二答
      • 三明麤妙○
      • 四明法门○
      • 五辨观心○
  • ○三明麤妙(二)
    • 初判(二)
      • 初约教(二)
        • 初正约四教(二)
          • 初三麤
          • 二此经下一妙(二)
            • 初正释(三)
              • 初理性眷属妙
              • 二往昔下成熟妙(二)
                • 初结缘妙
                • 二一切下释前结缘
              • 三今于下内外眷属妙
            • 二譬如下譬
        • 二今问下责偏部以显妙(二)
          • 初责
          • 二故知下判麤妙(二)
            • 初略判
            • 二所谓下历诸妙独显
      • 二若将下约味
    • 二又开下开
  • ○四明法门(三)
    • 初分別(三)
      • 初列经文
      • 二若尔下征起
      • 三若三下历教分別(四)
        • 初藏
        • 二通
        • 三別(二)
          • 初释
          • 二故无下引教
        • 四圆
    • 二前来下判(二)
      • 初约教
      • 二用此下约味
    • 三诸经下开
  • ○五辨观心(二)
    • 初列
    • 二爱心下释(二)
      • 初释(三)
        • 初释(二)
          • 初前二(二)
            • 初释(二)
              • 初爱心
              • 二邪相下见心
            • 二何者下结
          • 二若能下后四
        • 二判五下判
        • 三又决下开
      • 二明事下寄此文后总明功能

天台法华玄义科文第三

左街僧录主管教门公事住持上天竺灵感观音教寺传天台宗教特赐慧光法师臣若讷上进


校注

[A1] 已【CB】巳【卍续】
[A2] 已【CB】巳【卍续】
[A3] 辨【CB】办【卍续】
[A4] 已【CB】巳【卍续】
[A5] 苦【CB】若【卍续】
[A6] 但【CB】伹【卍续】(cf. L116n1490_p0480b15; T33n1717_p0908b25)
[A7] 赐【CB】[-]【卍续】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法华三大部科文(卷3)
关闭
法华三大部科文(卷3)
关闭
法华三大部科文(卷3)
关闭

有缘道友,欢迎一起论道同修。同频共振,请扫描下面二维码加我为好友,我拉你进群。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