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法华玄义科文第五

  • ○四圆教(二)
    • 初列章
    • 二上三下随释(二)
      • 初简圆门(二)
        • 初叙简意(二)
          • 初明简意(二)
            • 初通对三门以显圆妙
            • 二故文下引文证圆
          • 二上两下简上藏通
        • 二別圆下正简(二)
          • 初略明简意
          • 二一融下正简(二)
            • 初列十门
            • 二寻此下释(二)
              • 初总明释意
              • 二一明下正释(三)
                • 初正释十门(二)
                  • 初正释十门(十)
                    • 初融不融(三)
                      • 初正约融不融以辨两教(二)
                        • 初举別教(二)
                          • 初明执门生过(二)
                            • 初明彼论生过(二)
                              • 初明执门
                              • 二四门下明生过(二)
                                • 初明过体不同(二)
                                  • 初正明过相
                                  • 二前三下简前(二)
                                    • 初简
                                    • 二妙有下结劝
                                • 二如周下举譬
                            • 二今时下明此方学者生过
                          • 二然別下释疑
                        • 二圆门下明圆教(三)
                          • 初略明门融
                          • 二有无下明立门意
                          • 三而此下正明融相
                      • 二复次下更寄破会辨融不融(二)
                        • 初标
                        • 二若破下释(二)
                          • 初別(二)
                            • 初约破
                            • 二又会下约会
                          • 二若圆下圆(二)
                            • 初破(三)
                              • 初破別
                              • 二別教下以二乘凡夫况
                              • 三是则下结皈
                            • 二圆会下会(三)
                              • 初会凡夫以二乘菩萨况
                              • 二汝等下会柝法二乘以通別三乘况
                              • 三汝是下总结会一切人法
                      • 三复次下约经文前后明融不融(二)
                        • 初明別
                        • 二若先下明圆
                    • 二即法不即法(三)
                      • 初即不即(二)
                        • 初別
                        • 二若有下圆
                      • 二复次下徧不徧
                      • 三复次下约经文前后
                    • 三明佛智非佛智(二)
                      • 初正释(二)
                        • 初別
                        • 二若有下圆
                      • 二复次下判別圆及约诸经文前后
                    • 四明次行不次行(三)
                      • 初正释(二)
                        • 初別
                        • 二若以下圆
                      • 二复次下判圆別
                      • 三或前下约诸经文前后
                    • 五明断惑不断惑(二)
                      • 初通叙断不断意
                      • 二若別下正分別(三)
                        • 初正释(二)
                          • 初別
                          • 二若圆下圆
                        • 二复次下判圆別
                        • 三或前下约诸经文前后
                    • 六明实位不实位(三)
                      • 初正释(二)
                        • 初別
                        • 二若有下圆
                      • 二复次下判圆別
                      • 三或前下约诸经前后
                    • 七果纵不果纵(三)
                      • 初正释(二)
                        • 初別
                        • 二若有下圆
                      • 二复次下判圆別
                      • 三或前下约诸经前后
                    • 八圆诠不圆诠(三)
                      • 初正释(二)
                        • 初別
                        • 二若有下圆
                      • 二复次下判圆別
                      • 三或前下约诸经前后
                    • 九约难问
                    • 十约譬喻
                  • 二今以下结示
                • 二复约下约五味分別
                • 三今经下辨今相及四门相不同○
      • 二明圆观○
  • ○三今经下辨今文相反四门相不同(二)
    • 初释十相四门(二)
      • 初十相(二)
        • 初标
        • 二观一下释
      • 二十意下四门(二)
        • 初结前生后
        • 二若言下正释四门
    • 二四相下结意
  • ○二明圆观(三)
    • 初別释(二)
      • 初指所依门
      • 二今依下正释门中观法(二)
        • 初明有门观法(二)
          • 初略标门列数
          • 二对前下正释(二)
            • 初正释(十)
              • 初识所观境(二)
                • 初待对立妙
                • 二不思下释(三)
                  • 初立四谛(二)
                    • 初总标四谛
                    • 二谓生下別释(二)
                      • 初苦灭相对(二)
                        • 初苦灭(二)
                          • 初明苦即是灭
                          • 二净名下引证(二)
                            • 初引经
                            • 二不可下释经意
                        • 二亦是下集道互融
                      • 二烦恼下集道相对(二)
                        • 初集道(二)
                          • 初明集即是道
                          • 二净名下引证(二)
                            • 初引经
                            • 二此即下释经意
                        • 二亦是下苦灭互融
                  • 二亦是下兼通异名
                  • 三此名下结门
              • 二真正發心(三)
                • 初正明弘誓
                • 二无缘下结成誓体
                • 三慈善下结誓成相
              • 三遵修定慧(三)
                • 初结前生后(二)
                  • 初结前两观
                  • 二岂可下生后安心
                • 二修行下正明安法(二)
                  • 初法
                  • 二譬如下譬(二)
                    • 初斥不均
                    • 二若两下叹均调
                • 三体生下明安心行相(二)
                  • 初正明行相
                  • 二于一下明行相该摄
              • 四能破法徧(三)
                • 初譬(二)
                  • 初譬断德
                  • 二如无下譬智德
                • 二若生下合
                • 三虽复下结(二)
                  • 初明智断不二
                  • 二何者下释智断不二所以
              • 五善知通塞(三)
                • 初譬
                • 二知生下合
                • 三始从下结意(三)
                  • 初寄竖门以明一念
                  • 二节节下正结检校
                  • 三若不下结失
              • 六善用道品(三)
                • 初正明四念
                • 二能破下明破倒具品等
                • 三又知下结成枯荣
              • 七善用对治
              • 八善知次位
              • 九善能安忍(二)
                • 初通立
                • 二若观下別释
              • 十法受不生(四)
                • 初明相似法起
                • 二相似下明顶堕
                • 三此爱下明离爱入位
                • 四观生下明位所证法
            • 二是名下结成经体
        • 二余三下余三略例
    • 二是十下示此经文十观之相(二)
      • 初正引
      • 二是十下结例
    • 三复次下结斥伤叹(三)
      • 初结斥(二)
        • 初结今意
        • 二固非下斥
      • 二世人下伤叹(三)
        • 初伤(二)
          • 初法
          • 二悲夫下譬
        • 二若识下叹(二)
          • 初叹教法无缺
          • 二半如下叹弘法无机
        • 三虽无下益
      • 三欲具下指广
  • ○三示麤妙(二)
    • 初列章
    • 二释(二)
      • 初就能所判麤妙(二)
        • 初分別能所麤妙(二)
          • 初略立能所
          • 二自有下以两种四句分別(二)
            • 初教(二)
              • 初列
              • 二三藏下释
            • 二又自下味
        • 二问答释疑(二)
          • 初问
          • 二答(三)
            • 初明通其意
            • 二何者下历教解释(四)
              • 初藏教(二)
                • 初作三对四一不同
                • 二文字下判门意
              • 二通教(二)
                • 初作三对四一不同
                • 二通教下判门意
              • 三別教(二)
                • 初作三对四一不同
                • 二不即下判门意
              • 四圆教(二)
                • 初作三对四一不同
                • 二此教下判门意
            • 三今祐下明用门之意
      • 二约诸门判麤妙(二)
        • 初约教(四)
          • 初藏教(二)
            • 初教(二)
              • 初约门(三)
                • 初通论
                • 二若从下別论
                • 三今约下从行所宜
              • 二若就下约悉
            • 二又约下行
          • 二通教(二)
            • 初教(二)
              • 初约门(二)
                • 初通论
                • 二就赴下別论
              • 二又约下约悉
            • 二若于下行
          • 三別教(二)
            • 初教(二)
              • 初约门
              • 二若约下约悉
            • 二又识下行(二)
              • 初约十观
              • 二迦罗下判
          • 四圆教(三)
            • 初明圆门融妙
            • 二若尔下明四悉机异(二)
              • 初征起
              • 二但因下释(五)
                • 初明赴机四异
                • 二何者下释异所由
                • 三欲乐下明机感之相
                • 四以世下正明赴机
                • 五缘既下结成妙门
            • 三此就下更结圆门判麤妙意(二)
              • 初总标
              • 二何者下释(二)
                • 初明释判意
                • 二如地下正判(二)
                  • 初明地论教道多诤
                  • 二但圆下与別门辨诤轻重(二)
                    • 初举圆门唯通无塞
                    • 二但四下正对辨轻重(二)
                      • 初标
                      • 二別教下释(二)
                        • 初別重
                        • 二圆门下圆轻(三)
                          • 初正明轻相
                          • 二如此下明益相
                          • 三故论下引论(二)
                            • 初引论
                            • 二何者下释(三)
                              • 初明皆实
                              • 二亦俱下明俱虗
                              • 三实故下判
        • 二若以下约味(二)
          • 初通明五味(二)
            • 初约法以明五味
            • 二诸声经约人及重辨利钝菩萨
          • 二涅槃下別判涅槃(二)
            • 初正判涅槃(四)
              • 初略判诸门权实
              • 二何者下明用权门意与前诸教诸门对辨
              • 三如梵下引事为证
              • 四故知下举一喻一法正出部意
            • 六法华下更与法华辨异
  • ○四示开显(二)
    • 初问起
    • 二答中下答出开意(三)
      • 初明同异(二)
        • 初与中论对辨须否
        • 二若法下与前后诸教对辨须否
      • 二谓开下正明开(三)
        • 初凡夫(四)
          • 初开爱见生死之法
          • 二开一下开人
          • 三开一下开教
          • 四开一下开理
        • 二开一下二乘(四)
          • 初开法
          • 二开一下开教
          • 三开一下开行
          • 四开一下开理
        • 三开诸下菩萨(二)
          • 初总
          • 二別教下別
      • 三若门下结妙
  • ○五徧为众经体(二)
    • 初列
    • 二一此下释(五)
      • 初今经体种种异名(二)
        • 初引一部诸名
        • 二如是下释会诸名名异体一
      • 二诸经体种种异名(二)
        • 初问列疑
        • 二答(三)
          • 初斥
          • 二诸经下正释
          • 三故言下结
      • 三傍正料简(二)
        • 初约教(三)
          • 初通辨傍正(二)
            • 初通标
            • 二正即下分別(二)
              • 初论別相
              • 二偏真下明相带
          • 二故中下引文
          • 三小乘下正约四教
        • 二若约下约味(二)
          • 初约体
          • 二又正下约诸名(二)
            • 初标列
            • 二此则下结体
      • 四此彼料简(二)
        • 初结前生后
        • 二或名下正料简(二)
          • 初列四句
          • 二三藏下释(二)
            • 初教
            • 二历五下味
      • 五麤玅开麤显妙(二)
        • 初判(二)
          • 初简绝待体
          • 二但傍下明所待麤(二)
            • 初教(二)
              • 初四教
              • 二藏通下更判
            • 二历五下味
        • 二开麤下开(三)
          • 初总标意
          • 二或开下正约教等论开(二)
            • 初兼开教等
            • 二或开下正开体(二)
              • 初正开
              • 二开方下引证
              • 三深观下示开方法
          • 三一切下结
  • ○六徧为诸行体(二)
    • 初列章
    • 二行同下解释(四)
      • 初诸行同异(二)
        • 初总标
        • 二钝者下行相(二)
          • 初立二行义通
          • 二三藏下正以二行历教(二)
            • 初历四教(二)
              • 初明行相(二)
                • 初竖
                • 二若横下横
              • 二若横下结行意
            • 二重明下重约圆(二)
              • 初明横竖行(二)
                • 初竖
                • 二横行下横(二)
                  • 初正明横体
                  • 二此文下广引文证
              • 二竖行下结成事体
      • 二依经修行(三)
        • 初立迟速二行
        • 二若随下明行须体
        • 三诸经下正示行相(四)
          • 初列四行名
          • 二诸行下正示体
          • 三念念下示行相
          • 四然小下历教分別(二)
            • 初教(二)
              • 初藏教(二)
                • 初辨同异
                • 二亦备下正明行有体
              • 二通教下三教
            • 二以此下味
      • 三麤妙(二)
        • 初教
        • 二历五下味(二)
          • 初通约五味
          • 二依诸下明味中诸部
      • 四开麤(二)
        • 初开三藏及藏中小行
        • 二三藏下以三教况(二)
          • 初况
          • 二开依下重述小善
  • ○七徧为诸一切法体(二)
    • 初正释(二)
      • 初明观经所依之体
      • 二一切下明能依诸法(二)
        • 初略立
        • 二大经下引大经立相(四)
          • 初举总明別
          • 二若然下离开具四
          • 三当知下结成能依
          • 四净名下引证能依从所依立
    • 二然所下判开(二)
      • 初判(二)
        • 初叙所判之意
        • 二诸法下正判(二)
          • 初教
          • 二历五下味
      • 二开麤下开
  • ○第三明宗(二)
    • 初叙来意
    • 二释宗下开章正释(二)
      • 初开章
      • 二简宗下解释(五)
        • 初简宗体(二)
          • 初破非显正(二)
            • 初破非(二)
              • 初破一(二)
                • 初出非
                • 二今所下破(二)
                  • 初破(二)
                    • 初法(三)
                      • 初略示正相
                      • 二体若下破
                      • 三云何下结斥
                    • 二又柱下譬
                  • 二宗若下结
              • 二又宗下破异(三)
                • 初略示
                • 二宗非下破
                • 三宗体下结
            • 二今言下显正(四)
              • 初正显
              • 二释论下引证
              • 三当知下结示
              • 四而复下重简別因果不同(二)
                • 初简(三)
                  • 初譬
                  • 二發七下合
                  • 三若识下结
                • 二例如下例(二)
                  • 初以佛性涅槃为例
                  • 二又佛下以涅槃相好为例
          • 二远师下私广叙旧辨非(十二)
            • 初远师
            • 二龙师下龙师
            • 三慧观下观师
            • 四印师下印师
            • 五光宅下光宅师
            • 六有人下权实二智为宗
            • 七又师下名为宗
            • 八有师下名常住为宗
            • 九有师下显了常为宗
            • 十有言下万善为宗
            • 十一有言下无漏为宗
            • 十二有人下悟为宗
        • 二正明宗(二)
          • 初释(二)
            • 初迹(四)
              • 初引经文
              • 二亦明下正释
              • 三而显下定傍正
              • 四故于下结
            • 二从踊下本(四)
              • 初引经文
              • 二亦明下正释
              • 三文义下定傍正
              • 四故于下结
          • 二合前下结(二)
            • 初结成宗意
            • 二所以下结示经文
        • 三众经同异(三)
          • 初双标
          • 二迹因下双释(二)
            • 初释迹(三)
              • 初通为诸经宗
              • 二大品下別示其同相(二)
                • 初通辨诸部因果(三)
                  • 初大品(二)
                    • 初立宗(二)
                      • 初正立宗以显別(二)
                        • 初正立
                        • 二般若下示宗相
                      • 二故云下明具因果以辨通
                    • 二叡师下引叡师证(二)
                      • 初立因果
                      • 二文中下证
                  • 二净名下净名
                  • 三华严下华严
                • 二下辨诸部中因果不同(二)
                  • 初对部
                  • 二又将下对味
              • 三是为下总结
            • 二二本下释本(三)
              • 初标
              • 二若三下释(二)
                • 初重叙诸教诸部
                • 二今经下明本门因果
              • 三故师下结
          • 三今经双结
        • 四明麤妙(二)
          • 初判
          • 二开麤下开
        • 五结因果(二)
          • 初开章
          • 二夫经下随释(二)
            • 初结因果(二)
              • 初通途明诸经各有因果
              • 二若开下別显今经因果(二)
                • 初明迹本二门得益不同
                • 二神力下引证得益因果(二)
                  • 初引证
                  • 二非因下解释(二)
                    • 初总释
                    • 二从七下別释(二)
                      • 初示正因果(二)
                        • 初历別约位(二)
                          • 初以初因对极果释
                          • 二从于下以分分因果释(二)
                            • 初立
                            • 二用无下释
                        • 二复次下通总约位(二)
                          • 初迭立因果
                          • 二妙觉下判释
                      • 二何者下简似位及以性德(二)
                        • 初明简似位
                        • 二若取下简性德
            • 二四句料简(二)
              • 初标
              • 二问若下释(二)
                • 初约两种四句分別(二)
                  • 初问
                  • 二答(二)
                    • 初标
                    • 二自有下列释(三)
                      • 初正释(二)
                        • 初渐圆四句(二)
                          • 初通列一种四句
                          • 二渐圆下释兼两义(二)
                            • 初以圆对偏四句
                            • 二复次下于圆自为四句
                        • 二三十下贤圣四句(二)
                          • 初初四句
                          • 二又十下次四句
                      • 二今借下引譬
                      • 三此经下结益
                • 二问既下约教互显分別(二)
                  • 初问
                  • 二答(二)
                    • 初正答
                    • 二此义下例渐圆及开显等(三)
                      • 初例前四句
                      • 二结因下例结因果
                      • 三然后下例开显
  • ○第四论用(二)
    • 初释名(三)
      • 初略释(二)
        • 初直释(二)
          • 初立
          • 二如来下释
        • 二祇二下功用相即
      • 二前明下对宗广简(二)
        • 初例
        • 二何者下正简(二)
          • 初略立
          • 二宗用下简(三)
            • 初列
            • 二宗用下释
            • 三若论下结示
      • 三若得下结皈
    • 二论用下开章解释(二)
      • 初开章
      • 二一正下解释(五)
        • 初明力用(二)
          • 初正明力用(二)
            • 初通约迹本辨非显是(二)
              • 初辨诸经所无(二)
                • 初双标所无
                • 二不正下双释所无
              • 二如此下明今经具足(三)
                • 初双明具本迹二义对斥他经(二)
                  • 初迹
                  • 二余经下本
                • 二今经下正明今经具斯二义独超众典(二)
                  • 初迹
                  • 二又破下本(二)
                    • 初废迹
                    • 二又显下显本(二)
                      • 初正显本
                      • 二抺十下明显本之益
                • 三画由下双结叹(二)
                  • 初因
                  • 二直至下异
            • 二复次下重以二乘对涅槃明今经胜用(二)
              • 初明前经经及教主拱手不治
              • 二至如下引涅槃阐提对辨(二)
                • 初举涅槃
                • 二二乘下重举今经能治二乘(二)
                  • 初举二乘难治
                  • 二今则下明今经能治(二)
                    • 初明能化人法至妙
                    • 二色身下明所化身方知益深(三)
                      • 初身益
                      • 二令心下智益
                      • 三其耳下总明身智得益功用
          • 二上已下更展转比决(二)
            • 初比决(二)
              • 初结前生后
              • 二如汉下正比决
            • 二佛权下指广举例
        • 二明同异○
        • 三明历別○
        • 四对四悉檀○
        • 五悉檀同异○
  • ○二明同异(二)
    • 初问起
    • 二答(二)
      • 初总答名通而事別
      • 二藏通下出其別相(二)
        • 初出诸教诸部不同(二)
          • 初出小教力用短浅
          • 二净名下出大部纵兼显实不断近疑(二)
            • 初释
            • 二故权下结异
        • 二今经下出此经异相(二)
          • 初释(二)
            • 初释迹
            • 二破执下明本
          • 二如是下结异
  • ○三明历別(二)
    • 初开章
    • 二释迹下解释(二)
      • 初別释迹门(二)
        • 初列
        • 二此意下释(二)
          • 初释(二)
            • 初释(二)
              • 初通
              • 二今就下別(十)
                • 初破三显一(三)
                  • 初属对所以
                  • 二何者下叙昔
                  • 三今破下述证此经
                • 二癈三显一(三)
                  • 初属对所以
                  • 二虽破下叙昔
                  • 三正直下述今
                • 三开三显一(三)
                  • 初属对所以
                  • 二约教下叙昔
                  • 三今开下述今
                • 四会三显一(三)
                  • 初属对所以
                  • 二大品下叙昔
                  • 三此经下述今
                • 五住一显一(三)
                  • 初属对所以
                  • 二而众下叙昔
                  • 三故言下述今
                • 六住三显一(三)
                  • 初属对所以
                  • 二寻念下叙昔
                  • 三又昔下述今
                • 七住非三非一显一(二)
                  • 初约理
                  • 二约事下约事
                • 八覆三显一
                • 九住三用一
                • 十住一用三
            • 二但权下结
          • 二破三下对十妙
      • 二別释本门(三)
        • 初标数
        • 二若扶下述意
        • 三所言下列释(二)
          • 初列
          • 二通就下释(二)
            • 初释(二)
              • 初通
              • 二若別下別(二)
                • 初正別释(十)
                  • 初破迹显本(三)
                    • 初属对
                    • 二序品下释对意(二)
                      • 初叙迹(二)
                        • 初述动执之文(二)
                          • 初列引文
                          • 二如文下述文(三)
                            • 初述序品文(二)
                              • 初叙文
                              • 二今言下出文意
                            • 二方便下述方便品文(二)
                              • 初叙文
                              • 二当知下出文意
                            • 三宝塔下述宝塔品文(二)
                              • 初述文
                              • 二分身下出文意
                        • 二推三下结迹文意
                      • 二所以下拂迹
                    • 三故文下引文证结(二)
                      • 初正引
                      • 二直举下释文意
                  • 二癈迹显本(三)
                    • 初属对
                    • 二昔为下释对意(二)
                      • 初叙迹
                      • 二今障下拂迹
                    • 三文云下引文证结(二)
                      • 初正引文
                      • 二即是下释文意
                  • 三开迹显本(三)
                    • 初属对
                    • 二祇文下释对意(二)
                      • 初就法(二)
                        • 初叙迹
                        • 二今若下拂迹
                      • 二就理下就理
                    • 三文云下引文证结
                  • 四会迹显本(三)
                    • 初属对
                    • 二寻迹下对意(二)
                      • 初叙迹
                      • 二诸迹下拂迹
                    • 三文云下引文证结
                  • 五住本显本(三)
                    • 初属对
                    • 二即如下释对意
                    • 三文云下引文证结
                  • 六住迹显本(三)
                    • 初属对
                    • 二即是下释对意
                    • 三文云下引文证结
                  • 七住非迹非本显本(三)
                    • 初属对
                    • 二即是下释对意
                    • 三文云下引文证结
                  • 八覆迹显本(三)
                    • 初属对
                    • 二若执下释对意
                    • 三文云下引文证结
                  • 九住迹用本(三)
                    • 初属对
                    • 二他身下释对意
                    • 三文云下引文证结
                  • 十住本用迹(三)
                    • 初属对
                    • 二非生下释对意
                    • 三文云下引文证结
                • 二佛散下结引证意
            • 二破迹下对十妙
  • ○四对四悉檀(二)
    • 初叙意
    • 二今束下正释(二)
      • 初开章
      • 二迹又下解释(二)
        • 初迹门(二)
          • 初开章
          • 二別者下解释(二)
            • 初別束(四)
              • 初束三为为人
              • 二破三下束三为对治
              • 三生三下束二为世界
              • 四住一下束二为第一义
            • 二通明下通束(二)
              • 初释(二)
                • 初释一番
                • 二余九下余例
              • 二故知下结意
        • 二本门(二)
          • 初标
          • 二住迹下释(二)
            • 初別
            • 二次通下通
  • ○五悉檀同异(二)
    • 初叙意标列
    • 二迹门下释(二)
      • 初迹(二)
        • 初释(三)
          • 初释
          • 二故知下结意
          • 三文云下引证
        • 二问法下问答料简(二)
          • 初问
          • 二答(三)
            • 初法
            • 二譬如下譬
            • 三此经下结
      • 二發迹下本
  • ○第五判教相(二)
    • 初明来意(二)
      • 初正明来意
      • 二但圣下述开章意(五)
        • 初述大意意
        • 二前代下述异解释
        • 三离阡下述明难意
        • 四然义下述去取意
        • 五南岳下述判教意
    • 二酪明下开章解释(二)
      • 初列章
      • 二大意下解释(五)
        • 初大意(三)
          • 初明说之根本
          • 二说余下正明大意(四)
            • 初明教法优劣(二)
              • 初明余经当机当部不涉始终(三)
                • 初总略标示
                • 二至如下別明前后诸教(五)
                  • 初乳教
                  • 二若说下略教
                  • 三若诸下生苏教
                  • 四若般下熟苏教
                  • 五若涅下涅般教
                • 三凡此下总结诸教未穷
              • 二今经下明今经化缘教旨始末该摄远近(二)
                • 初叙诸经以为纲目
                • 二但论下明今经以为纲格(二)
                  • 初叙始末
                  • 二大事下正明今经
            • 二其宿下明物机不同(二)
              • 初明四种根性不同(四)
                • 初说华严
                • 二其不下说阿含
                • 三既得下说方等
                • 四若宜下说般若
              • 二过此下明今经纯一根性教意纲纪(二)
                • 初明开显
                • 二当知下结成纲纪(三)
                  • 初法
                  • 二譬如下譬
                  • 三故无下引无量义意以合譬
            • 三如是下明如来能鉴(二)
              • 初明鉴机来久(二)
                • 初总述
                • 二文云下別指(二)
                  • 初略明始终一期佛意(三)
                    • 初明佛垂世本意
                    • 二文云下明用小化本意
                    • 三文云下明适机化仪
                  • 二信解下重牒信解领鉴证成
              • 二当知下明佛意难测(二)
                • 初正结
                • 二文云下引证
            • 四又已下明校量所说(二)
              • 初引法师品与一代校量
              • 二将说下以疑请文与诸经校量(二)
                • 初明与诸经一向异
                • 二唯华下唯华严与法华广辨同异(二)
                  • 初总明同异
                  • 二身子下別比决(三)
                    • 初正比决(二)
                      • 初斥古师云法华请者唯小
                      • 二又弥下救法华不及菩萨疑请(二)
                        • 初引齐
                        • 二又本下明胜意(三)
                          • 初总明请人说者所说法胜
                          • 二若彼下別明眷属胜
                          • 三又彼下明化主胜
                    • 三但此下结皈本文疑多请倍之意
          • 三若能下结劝
        • 二出异(二)
          • 初明三意通用
          • 二一者下明诸师不同(十)
            • 初虎丘岌师
            • 二宗爱法师
            • 三定林柔次等师
            • 四北地师
            • 五菩提流支
            • 六佛陀三藏
            • 七五宗教
            • 八六宗教
            • 九北地禅师二种大乘教
            • 十北地禅师一音教
        • 三明难(二)
          • 初难南三(二)
            • 初难五时(二)
              • 初正难(三)
                • 初难五时(二)
                  • 初叙意
                  • 二若言下正难(五)
                    • 初难十二年前有相教(二)
                      • 初牒其所立
                      • 二成论下难(四)
                        • 初总下十二年前及以有相
                        • 二又阿下单以空难
                        • 三又成下难十二年前唯小(二)
                          • 初引殃堀
                          • 二又大下引大论
                        • 四复次下以成论破意难(三)
                          • 初直以论师斥意难教成虗设
                          • 二又拘下以得道人难得道不无则教成无相
                          • 三又若下以得道与无相双柝(三)
                            • 初难得道不得道教同无相及以邪说
                            • 二又若下难得道仍存有相道亦成外
                            • 三有相下结成过相
                    • 二难十二年后无相教(二)
                      • 初牒所立以略非
                      • 二若言下广破(六)
                        • 初难无相不成
                        • 二若言下难不明佛性(三)
                          • 初单以正因佛性难(二)
                            • 初以共不共般若难
                            • 二大经下以名义同难(四)
                              • 初引五名中有佛性般若难
                              • 二彼即下彼师救
                              • 三若尔下重破
                              • 四又涅下重引文结同
                          • 二故知下以三佛性难(三)
                            • 初牒涅槃般若明实相法性为正因对二因为三因
                            • 二金刚下重引金刚论证般若为了因
                            • 三但名下举譬结难
                          • 三若言下以八十年不说佛性难(二)
                            • 初牒所计
                            • 二涅槃下难(三)
                              • 初以八十年佛亦说常难
                              • 二释论下引大论祗是一身分生法难(二)
                                • 初分二身
                                • 二释论下二身合
                              • 三小乘下以小况并难
                        • 三若言下以般若无会三难(二)
                          • 初泛引天子發心
                          • 二若入下引声闻發心正明会义(二)
                            • 初引经
                            • 二若声下释
                        • 四若言下以般若无弹诃难(四)
                          • 初引斥智
                          • 二又十下引斥教
                          • 三又云下以引失教旨难
                          • 四岂有下结
                        • 五若言下以般若是第二时教难(二)
                          • 初引诸经
                          • 二经经下结难
                        • 六若言下以般若通十二年前难
                    • 三难第三时褒贬教○
                    • 四难第四时同皈教○
                    • 五难第五时常住教○
                • 二难顿下难共用顿等三教○
                • 三次难下难用涅槃五味○
              • 二五时下结难○
            • 二今更下重难前文用三时义○
          • 二次难下难北七○
        • 四去取○
        • 五判教○
  • ○三难第三时褒贬教(二)
    • 初牒所计
    • 二今问下正难(四)
      • 初难方等不应在般若之后
      • 二又弥下难被弹不应独在声闻
      • 三若言下难不应以七百之寿用判方等(三)
        • 初难
        • 二文辨下再辨
        • 三又云下引证常身
      • 四又不下以三佛性难同涅槃常住(三)
        • 初引经题总具三脱即三佛性难
        • 二且复下引下文具三脱三佛性难
        • 三三藏下结难
  • ○四难第四时同皈教(二)
    • 初牒文总斥
    • 二法华下別难(二)
      • 初略举法华明常辨性
      • 二华严下別引并难(三)
        • 初引明常文(五)
          • 初以华严为并难(二)
            • 初以迹门并难
            • 二又华下以本门并难
          • 二又无下以序文验为难
          • 三若言下以勅语多少为难
          • 四文云下引今文
          • 五法华下引三身为难
        • 二又云下引佛性(五)
          • 初引不轻文
          • 二法华下引法华论
          • 三又涅下引涅槃遥相为指
          • 四又涅下引涅槃同明一乘
          • 五且涅下泛举涅槃独劣
        • 三处处下破神通(二)
          • 初略举身土不灭验非神通
          • 二破神下正破神通义
  • ○五难第五时常住教(二)
    • 初牒
    • 二问成下难(二)
      • 初以二谛为难
      • 二众生下例难
  • ○二难顿下难共用顿等三教(二)
    • 初难顿(二)
      • 初以同难
      • 二权虽下以別难
    • 二次难下难不定(三)
      • 初总举诸经
      • 二问殃下別引殃掘列众明常
      • 三净名下以净名为并(三)
        • 初以同有弹诃为并
        • 二又净下以诃在昔与殃掘同为难
        • 三若谓下以明常被缘为难
  • ○三次难下难用涅槃五味(二)
    • 初叙其非
    • 二此现下別明难(二)
      • 初总斥非
      • 二何者下释(五)
        • 初难从牛出乳为有相教(三)
          • 初以非初说及无十二部为难
          • 二彼即下彼救
          • 三今问下纵难(二)
            • 初直纵难
            • 二大经下引第七中判其堕罪
        • 二若言下难从乳出酪为无相教(四)
          • 初牒计
          • 二修多下明难
          • 三解云下彼救
          • 四若言下重破(三)
            • 初以譬喻等例破
            • 二般若下以余经例般若直说为难
            • 三若言下破第二时
        • 三从修下难从酪出生苏为褒贬教(二)
          • 初牒计
          • 二净名下指前文破
        • 四从方下从生苏出熟苏为同皈教(二)
          • 初牒计
          • 二经文下正破(二)
            • 初破回文
            • 二涅槃下引涅槃破其谬立
        • 五从般下难从熟苏出醍醐为常住教(二)
          • 初牒计
          • 二此亦下正破
  • ○二五时下结难
  • ○二今更下重难前文用三时义
  • ○二次难下难北七(六)
    • 初难五时(二)
      • 初难初时(二)
        • 初牒计
        • 二彼经下正难(六)
          • 初单约戒善难(二)
            • 初直难
            • 二从以下纵难
          • 二又彼下用彼经体难
          • 三又云下以五戒为诸行本难
          • 四又提下以经中结得道众难
          • 五复次下以结集法藏次第难(二)
            • 初难不预五时
            • 二何者下释不预所以
          • 六若言下以在初难一音
      • 二余四下余四同上
    • 二难半满(二)
      • 初牒计略斥
      • 二从得下正斥(二)
        • 初斥半教(二)
          • 初总难
          • 二如提下引诸文
        • 二从般下斥满教(二)
          • 初引论以明法华秘密难
          • 二又若下以三昧名展转互难(二)
            • 初正难
            • 二能譬下结难
    • 三难四宗(四)
      • 初难因缘宗(二)
        • 初以通途因缘为难
        • 二又因下假名义同不应立异为难
      • 二难假名宗(二)
        • 初据本论得道为难
        • 二又释下引大论空门为证
      • 三难不真宗(三)
        • 初引大论弹方广破
        • 二若谓下难不明佛性
        • 三何但下难幻化语通立宗不成(二)
          • 初难
          • 二若诸下结
      • 四难常宗(二)
        • 初以八术并难
        • 二彼云下重述彼救重破(五)
          • 初述计
          • 二宗则下重破其宗教真不真等不应別立
          • 三彼引下破其谬引失意
          • 四若尔下以因缘假名为例
          • 五覆却下结难
    • 四难五六两宗○
    • 五难有相无相大乘教○
    • 六难一音教○
  • ○四难五六两宗(二)
    • 初破(二)
      • 初破五宗(二)
        • 初指四宗同前
        • 二若言下正破法界宗(二)
          • 初难(二)
            • 初以涅槃难(二)
              • 初以二部不应优劣难
              • 二若常下以二法对并为妨难
            • 二大品下以大品难
          • 二而独下结
      • 二次难下破六宗(二)
        • 初指四宗与前同意
        • 二今问下正破真圆二宗(二)
          • 初真常二宗对并为难(二)
            • 初以同异对并
            • 二何者下释不异(二)
              • 初释异非妙法
              • 二又真下判既非妙法何殊不真等
          • 二次难下难圆宗(二)
            • 初牒计总斥
            • 二大品下別难(二)
              • 初以果法俱融难
              • 二又云下以因法俱融难
    • 二此六下总责无凭
  • ○五难有相无相大乘教(二)
    • 初总斥
    • 二何者下別斥(三)
      • 初以二谛相即难(二)
        • 初举二谛
        • 二一切下引证
      • 二华严下以经部大体难(二)
        • 初准部中所明义不应別
        • 二若纯下明別立有妨
      • 三大品下重引大品结
  • ○六难一音教(二)
    • 初立计总斥
    • 二若但下別难(二)
      • 初以鹿苑施小四谛破
      • 二若纯下以信解衣缨二身破
      • 三若言下所化及成能化破
      • 四若言下以法华纯一纵难破
      • 五华严下引华严仍二破
      • 六故知下结难意
  • ○四去取(二)
    • 初释章名
    • 二若五下正释(二)
      • 初明研详去取(二)
        • 初別研详(二)
          • 初研详南三(二)
            • 初广研详五时(二)
              • 初总
              • 二若言下別(五)
                • 初有相教
                • 二若十下无相教
                • 三若言下褒贬教
                • 四若言下同皈教
                • 五第五下常住教
            • 二四时下略斥余二
          • 二北地下研详北七
        • 二众家下总结意
      • 二若除下明取名用义同异(三)
        • 初结前生后
        • 二云何下正明用义异相(二)
          • 初约南三
          • 二用提下约北七
        • 三设取下结
  • ○五判教(二)
    • 初正明大师判教(二)
      • 初列章
      • 二一大下解释(六)
        • 初大纲(三)
          • 初标
          • 二一顿下列
          • 三今释下释(二)
            • 初二门意
            • 二先约下正释(二)
              • 初释二称(二)
                • 初约教门解(三)
                  • 初顿教(二)
                    • 初释
                    • 二诸大下结
                  • 二渐教(三)
                    • 初约始终共名为渐
                    • 二又始下约人在教以判为渐
                    • 三又中下从方等之初至法华前皆名为渐
                  • 三不定(二)
                    • 初略点示
                    • 二今依下引经解释(三)
                      • 初引教
                      • 二此谓下释经(二)
                        • 初明不定之由
                        • 二若如下正明不定
                      • 三是名下结
                • 二约观门解(三)
                  • 初顿
                  • 二渐(二)
                    • 初释
                    • 二若的下重別指
                  • 三不定
              • 二今辨下简示称叹(二)
                • 初简
                • 二是名下结
        • 二引三文证(二)
          • 初总标
          • 二方便下正引(三)
            • 初引方便品(三)
              • 初引文
              • 二我始下解释(二)
                • 初释顿(二)
                  • 初正释方便品先顿意
                  • 二序品下引二文助释顿后明渐(二)
                    • 初引二文(二)
                      • 初引序文(二)
                        • 初引今佛
                        • 二又文下引古佛
                      • 二又下下引踊出
                    • 二如此下判益相不同(二)
                      • 初立不同
                      • 二何者下释(五)
                        • 初约机缘
                        • 二如牛下约化主(二)
                          • 初譬
                          • 二佛亦下合
                        • 三三教下约教味(二)
                          • 初单约华严得名
                          • 二五味下对余教味得名复殊
                        • 四又约下约行
                        • 五以此下结意
                • 二次开下释渐(二)
                  • 初述方便品(二)
                    • 初正引方便品
                    • 二非但下释古佛同然
                  • 二故涅下引涅槃证(二)
                    • 初引法譬
                    • 二渐机下释味名所以
              • 三方便下结示
            • 二引无量义经○
            • 三引信解品○
        • 三五味半满相成○
        • 四明合不合○
        • 五通別料简○
        • 六增数明教○
    • 二章安杂录○
  • ○二引无量义经(二)
    • 初引文
    • 二佛眼下释经意(二)
      • 初明初大后小
      • 二若依下明初小后大(二)
        • 初明先小后大之意(二)
          • 初略标
          • 二所以下释
        • 二次说下正明后大(三)
          • 初方等(六)
            • 初略述其部大旨
            • 二故身下明被弹之人
            • 三然方下明被弹之时
            • 四何者下明受弹之意
            • 五自昔下明弹诃之益
            • 六按无下结时
          • 二按无下般若(二)
            • 初引经略立
            • 二大品下释经意(四)
              • 初略释经意
              • 二又云下明部中共別
              • 三大品下结成次第
              • 四复言下结益
          • 三又解下法华(二)
            • 初引教略立
            • 二何者下释(三)
              • 初明顿说之意
              • 二故下下引证结意
              • 三复言下结益(二)
                • 初明与涅槃同味
                • 二又灯下明化缘不同故有无不等(四)
                  • 初释
                  • 二譬如下譬
                  • 三法华下引证(二)
                    • 初引证
                    • 二约此下结
                  • 四问何下料简释疑(二)
                    • 初问
                    • 二答
  • ○三引信解品(二)
    • 初引证领五时教(五)
      • 初证乳教(二)
        • 初引文
        • 二此领下释意
      • 二尔时下证酪教(二)
        • 初引文
        • 二此领下释意
      • 三又经下证生苏教(二)
        • 初引文
        • 二此领下释意
      • 四是时下证熟苏教(二)
        • 初引文
        • 二此领下释意
      • 五复经下证醍醐教(二)
        • 初引文
        • 二此领下释意
    • 二此五下结两经同味(二)
      • 初明二经味同
      • 二然二下以起尽同相释同味之意(二)
        • 初标
        • 二如法下释(二)
          • 初正明起尽同
          • 二又涅下重辨
  • ○三五味半满相成(二)
    • 初明单用有妨
    • 二今明下正明相成(二)
      • 初略明离过
      • 二若华下正判(二)
        • 初正判
        • 二如来下明半满之功(二)
          • 初举化主称难叹
          • 二四大下述声闻领解
  • ○四明合不合(二)
    • 初总明来意
    • 二若华下正明合不合(二)
      • 初正释(三)
        • 初明五味有合不合(三)
          • 初前三味不合
          • 二般若下般若有合不合
          • 三若至下法华一向合
        • 二自鹿下明合不合所以(二)
          • 初通明三乘得合之处(二)
            • 初明在法华
            • 二若于下明在涅槃
          • 二若论下別显声闻得合之处(二)
            • 初标二教
            • 二秘密下释二教(二)
              • 初秘
              • 二若就下显(三)
                • 初论未入位随处得入者
                • 二若住下明住果不过法华
                • 三未入下明法华中上慢之辈来至涅槃
        • 三总就下四句𫓬別合不合相
      • 二问菩下问答释疑
  • ○五通別料简(二)
    • 初列章
    • 二通別下解释(三)
      • 初约通別(二)
        • 初释(二)
          • 初略立
          • 二若华下释(二)
            • 初明前四味通后(四)
              • 初华严通后(二)
                • 初引经释(二)
                  • 初明通至二经
                  • 二又像下明通至涅槃(二)
                    • 初正引经
                    • 二夫日下述意
                • 二故莲下况结
              • 二若修下酪味通后(四)
                • 初略立
                • 二何者下证成
                • 三释论下以结集证成
                • 四当知下总结
              • 三若方下方等至后(二)
                • 初立
                • 二何者下释(二)
                  • 初释
                  • 二故知下结
              • 四般若下般若通后(二)
                • 初立
                • 二何者下释(二)
                  • 初正引经释
                  • 二又释下引事证
            • 二若涅下明涅槃法华通前(二)
              • 初涅槃(二)
                • 初立
                • 二何者下释(二)
                  • 初据道理
                  • 二大经下证
              • 二若法下法华(二)
                • 初分显现
                • 二故身下结
        • 二问涅下问答释疑(二)
          • 初问
          • 二答
      • 二益不益(二)
        • 初叙意
        • 二释此下分释(三)
          • 初约用益(二)
            • 初释(二)
              • 初譬
              • 二初说下合
            • 二不可下结(二)
              • 初以譬结(二)
                • 初譬
                • 二华严下合(二)
                  • 初正合
                  • 二于小下以譬帖合
              • 二少分下明譬意
          • 二二如下约良医譬简(三)
            • 初譬
            • 二佛亦下合
            • 三此若下结(二)
              • 初结盈缩意
              • 二此取下结用譬意
          • 三三约下约行人(二)
            • 初正释(二)
              • 初正约小乘行人得名不同
              • 二行人下结不同意
            • 二问为下更问答料简(二)
              • 初问
              • 二答(三)
                • 初顿(二)
                  • 初释
                  • 二大经下引大经
                • 二自有下渐(二)
                  • 初释
                  • 二大经下引大经
                • 三自有下不定(二)
                  • 初释
                  • 二大经下引大经
      • 三约诸教(二)
        • 初总以五味对凡夫及四教(二)
          • 初引经
          • 二今释下释譬
        • 二今当下一一教各具五味(二)
          • 初略标
          • 二大经下各释(四)
            • 初藏教
            • 二当通下通教
            • 三当別下別教
            • 四当圆下圆教(三)
              • 初顿
              • 二若无下渐
              • 三从佛下不定
  • ○六增数明教(二)
    • 初列章
    • 二夫教下解释(二)
      • 初迹门(三)
        • 初序
        • 二初约下释(八)
          • 初一法(二)
            • 初正明开合(二)
              • 初从大一以开诸一(二)
                • 初开
                • 二若于下合
              • 二若于下从大一以开小一(二)
                • 初开
                • 二若断下合
            • 二是故下总结
          • 二二法(二)
            • 初明开合
            • 二始则下总结
          • 三三法
          • 四四法(二)
            • 初四教
            • 二又四下四门
          • 五五法(二)
            • 初列二五
            • 二从初下二开合
          • 六六法(二)
            • 初列
            • 二初开下示开合相
          • 七七法
          • 八八法
        • 三若得下结
      • 二本门(三)
        • 初标
        • 二复次下立本门三种法相(二)
          • 初通示本从一佛界开出无量形类
          • 二如是下结
        • 三从一下正明开合(六)
          • 初一法(二)
            • 初开合
            • 二此是下结
          • 二次从下二法
          • 三从三下三法
          • 四四法下四法
          • 五约五下五法
          • 六乃至下例余三
  • ○次记者下章安杂录(二)
    • 初杂记异闻(四)
      • 初料简般若与法华以辨同异(二)
        • 初难(二)
          • 初列经文
          • 二此三下结问
        • 二有人下会通(二)
          • 初会般若胜(二)
            • 初引他会(二)
              • 初会(三)
                • 初义立二慧(二)
                  • 初立
                  • 二般若下结
                • 二又般下引证(二)
                  • 初引第一义悉檀意
                  • 二又九下引下一部以明二慧
                • 三善众下结胜
              • 二问众下问答释疑(二)
                • 初问
                • 二答
            • 二今谓下明今会(二)
              • 初斥
              • 二会通下章安会通
          • 二他会下会法华胜(二)
            • 初古师会(二)
              • 初会(二)
                • 初古会
                • 二然密下今判
              • 二问般下问答释疑(三)
                • 初一重
                • 二二重
                • 三三重
            • 二门虽下今会(二)
              • 初章安立问责
              • 二今谓下以共不共破
      • 二众经下明经论诸藏离合(二)
        • 初列二藏乃至八藏
        • 二通二下通诸藏意入今四八教
      • 三问四下明四教名义所凭(二)
        • 初明他问答(二)
          • 初问
          • 二答
        • 二月灯下今引教通会(二)
          • 初通经(二)
            • 初引月灯三昧经
            • 二私释下章安释(二)
              • 初会一重(二)
                • 初別对
                • 二又一下通对(四)
                  • 初对藏教
                  • 二又诃下对通教
                  • 三又烦下对別教
                  • 四又涅下对圆教
              • 二彼经下指广
          • 二地论下通论(二)
            • 初引论
            • 二私释下会
      • 四达摩下破古五时七阶不同(三)
        • 初略述古异(三)
          • 初立渐顿
          • 二又云下立了不了
          • 三又言下立一音
        • 二今验下破(二)
          • 初破渐顿(二)
            • 初总破顿渐(三)
              • 初破
              • 二然不下纵
              • 三但不下下略示
            • 二人言下別破渐中七阶五时(二)
              • 初破初时人天二阶
              • 二人言下破余四时五阶(三)
                • 初破第二时
                • 二人言下破第三时
                • 三言四下破第四时
          • 二然大下破了不了(二)
            • 初广破(二)
              • 初对四经明皆有了(三)
                • 初引大经明三经名异体同
                • 二大品下明三经义同言异
                • 三人以下引人为验(五)
                  • 初寄隐本
                  • 二又舍下寄显本
                  • 三又涅下引互指同
                  • 四又法下龙女所得同
                  • 五龙树下明所付同
              • 二复应下总约诸经明皆有了
            • 二若尔下结离
        • 三人情下今立(二)
          • 初结生
          • 二摩得下正释(五)
            • 初引文立藏(三)
              • 初引摩得勒论文
              • 二又佛下引结集者
              • 三龙树下引大论
            • 二然教下对藏分人(二)
              • 初略分
              • 二声闻下释出所以(二)
                • 初释二种声闻
                • 二菩萨下释出二菩萨
            • 三然此下简于傍正明立藏意
            • 四问佛下问答释妨
            • 五今之下开藏对教(二)
              • 初正对
              • 二非唯下叹结
    • 二惟文下述己推师结前生后
  • ○二唯文下述己推师结前生后(三)
    • 初述记者意(二)
      • 初述略意
      • 二若由下述须广意(二)
        • 初法
        • 二如捕下喻
    • 二师云下述禀师作意(二)
      • 初谦退
      • 二虽然下劝叹(三)
        • 初教
        • 二非直下观
        • 三圆通下结
    • 三此备下结此生下

天台法华玄义科文第五


校注

[A1] 已【CB】巳【卍续】
[A2] 已【CB】巳【卍续】
[A3] 己【CB】巳【卍续】
[A4] 己【CB】巳【卍续】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法华三大部科文(卷5)
关闭
法华三大部科文(卷5)
关闭
法华三大部科文(卷5)
关闭

有缘道友,欢迎一起论道同修。同频共振,请扫描下面二维码加我为好友,我拉你进群。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