玅法莲华经入疏卷第六

玅法莲华经授记品第六

此品是为中根人作譬说中第四如来授记段也良由中根闻法譬二周开三显一具足领解如来述成虽自知作佛而时事未审若蒙佛诚言授其当果劫国决定近远了莂则大欢喜今从佛授与得名故言授记品也梵音和伽罗此云授记也言授记者亦云受记受决受莂授是与义受是得义记是记事决是决定莂是了莂皆授记义也然诸经破受记如净名云从如生得记耶从如灭得记耶如无生灭则知无授记也又思益云愿不闻记名又大品云受记是戏论今经云何有授记耶若见有记记人此见须破云无记也若菩萨誓记此记须与不可专执净名也又世谛故记第一义故无记又三悉檀故记第一义悉檀故无记也不可以真难俗事而守思益大品也若约今经论破须具五义一破方便教所得近记二破始记者生染著心三为显实理记无记相四为未合记者息希望心五为宜闻破著得益者故皆须破记又衍门破小以圆破偏皆可论破义但此品机应具足领解佛述成竟令时事决了闻记获益八相诱物悉檀逗会是故明记也当知今经有通途之记如法师品初一句之记若別与记如三周后说者是也又此经有三因之记若正因记如常不轻若缘因记如法师品十种供养若了因记如授三根人也若正因记名广记缘了记名陿记也又有迟记如声闻速记如龙女又有佛记如此品文或菩萨记如常不轻又有悬记如化城品未来现在弟子是也然他经但记菩萨不记二乘但记善不记恶但记男不记女但记人天不记畜今经十界俱记畅佛本怀也若首楞严经有四种记今经具之未發心与记如常不轻品發心现前无生三种之记三周是也又璎珞第九有八种记中今经有己众俱知近觉远不觉及近远俱觉三种记尔以由今经实义已畅化圆显露故也又元诸佛本为大事因缘法华经故出现于世普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至今经大事已显已说竟众生已入畅佛本怀众生愿满法应与记如父遇子岂不付财又行人无量世行愿愿在今佛文云其本愿如此故获斯记此两缘是世界悉檀故记又二乘闻经改小入大圆因已足因必招果故如来与记时众咸知發愿愿为生身法身内外眷属或愿但生彼土饶益众生此两是为人悉檀与记又授二乘记破欲退大入小菩萨何者若定有二乘可退为小今无二乘何所可退又破欲發二乘心者彼证自舍我何为取又破未改小执者闻便改小又将证小即不取证此四是对治悉檀也又无生现前必由实解开佛知见不谬又明了佛性故与授记小乘入实决定作佛若尔一切众生亦有佛性何不与记耶然众生但正无缘今闻经信解缘正具足开佛知见知佛性见佛法见佛性此两是第一义悉檀与记故知此四记摄上诸受记尽上三段皆以譬喻说之此中授记请文亦设譬喻也此品大分为二初正与中根三人授记二许为下根宿世之说初又二先授迦叶次授三人竝皆有长行偈颂迦叶长行为六段

尔时世尊说是偈告诸大众唱如是言我此弟子摩诃迦叶于未来世当得奉觐三百万亿诸佛世尊供养恭敬尊重赞叹广宣诸佛无量大法

此是第一明行因也

于最后身得成为佛名曰光明如来应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此明第二明得果也

国名光德劫名大庄严

此是第三明劫国也

佛寿十二小劫

此是第四明寿命也

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

此是第五明正像久近也

国界严饰无诸秽恶瓦砾荆棘便利不净其土平正无有高下坑坎堆阜瑠璃为地宝树行列黄金为绳以界道侧散诸宝华周徧清净其国菩萨无量千亿诸声闻众亦复无数无有魔事虽有魔及魔民皆护佛法

此一段是第六明国净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告诸比丘我以佛眼见是迦叶于未来世过无数劫当得作佛而于来世供养奉觐三百万亿诸佛世尊为佛智慧净修梵行供养最上二足尊修习一切无上之慧

此四行颂上行因也

于最后身得成为佛

此半行颂上得果也

其土清净瑠璃为地多诸宝树行列道侧金绳界道见者欢喜常出好香散众名华种种奇妙以为庄严其地平正无有丘坑诸菩萨众不可称计其心调柔逮大神通奉持诸佛大乘经典诸声闻众无漏后身法王之子亦不可计乃以天眼不能数知

此六行明国净

其佛当寿十二小劫

此半行即颂上佛寿

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

此一行偈颂正像也

光明世尊其事如是

此半行总结无劫国名耳授迦叶记竟次授三人记

尔时大目犍连须菩提摩诃迦旃延等皆悉悚栗一心合掌瞻仰尊颜目不暂舍即共同声而说偈言

大雄猛世尊诸释之法王哀愍我等故而赐佛音声

此一行偈三人正请

若知我深心见为授记者如以甘露洒除热得清凉如从饥国来忽遇大王膳心犹怀疑惧未敢即便食若复得王教然后乃敢食

此二行半开譬请也

我等亦如是每惟小乘过不知当云何得佛无上慧虽闻佛音声言我等作佛心尚怀忧惧如未敢便食若蒙佛授记尔乃快安乐

此二行半合上譬请也

大雄猛世尊常欲安世间愿赐我等记如饥须教食

此一行结上请下三人记各有行因得果劫国寿命法住数量但旃延中无劫国名余并同也

尔时世尊知诸大弟子心之所念告诸此丘是须菩提于当来世奉觐三百万亿那由他佛供养恭敬尊重赞叹常修梵行具菩萨道

此明善吉行因相也

于最后身得成为佛号曰名相如来应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此明善吉得果之相

劫名有宝国名宝生

此明劫国

其土平正玻瓈为地宝树庄严无诸丘阬沙砾荆棘便利之秽宝华覆地周徧清净其土人民皆处宝台珍妙楼阁声闻弟子无量无边筭数譬喻所不能知诸菩萨众无数千万亿那由他

此明善吉国净

佛寿十二小劫

此明善吉寿命

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其佛常处虗空为众说法度脱无量菩萨及声闻众

此明善吉法住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诸比丘众今告汝等皆当一心听我所说

此一行颂上诫听也

我大弟子须菩提者当得作佛号曰名相当供无数万亿诸佛随佛所行渐具大道

此二行颂上行因也

最后身得三十二相端正姝妙犹如宝山

此一行颂上得果也

其佛国土严净第一众生见者无不爱乐佛于其中度无量众其佛法中多诸菩萨皆悉利根转不退轮彼国常以菩萨庄严诸声闻众不可称数皆得三明具六神通住八解脱有大威德其佛说法现于无量神通变化不可思议诸天人民数如恒沙皆共合掌听受佛语

此六行半颂上国净

其佛当寿十二小劫

此二句颂上佛寿也

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

此一行颂上正像授善吉记竟

尔时世尊复告诸比丘众我今语汝是大迦旃延于当来世以诸供具供养奉事八千亿佛恭敬尊重诸佛灭后各起塔庙高千由旬纵广正等五百由旬以金银瑠璃砗磲码碯真珠玫瑰七宝合成众华璎珞涂香末香烧香缯葢幢幡供养塔庙过是已后当复供养二万亿佛亦复如是供养是诸佛具菩萨道

此上旃延行因之相

当得作佛号曰阎浮那提金光如来应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此明旃延得果之相

其土平正玻瓈为地宝树庄严黄金为绳以界道侧妙华覆地周徧清净见者欢喜无四恶道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道多有天人诸声闻众及诸菩萨无量万亿庄严其国

旃延国净

佛寿十二小劫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

佛寿像正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诸比丘众皆一心听如我所说真实无异

此一行诫听也

是迦旃延当以种种妙好供具供养诸佛诸佛灭后起七宝塔亦以华香供养舍利

此二行颂上行因也

其最后身得佛智慧成等正觉

此三句颂旃延得果

国土清净度脱无量万亿众生皆为十方之所供养佛之光明无能胜者其佛号曰阎浮金光菩萨声闻断一切有无量无数庄严其国

此三行一句颂上旃延国净授旃延记竟

尔时世尊复告大众我今语汝是大目犍连当以种种供具供养八千诸佛恭敬尊重诸佛灭后各起塔庙高千由旬纵广正等五百由旬以金银瑠璃砗磲码碯真珠玫瑰七宝合成众华璎珞涂香末香烧香缯葢幢幡以用供养过是已后当复供养二百万亿诸佛亦复如是

此明目连行因之相

当得成佛号曰多摩罗䟦栴檀香如来应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此明目连得果之相

劫名喜满国名意乐

此明劫国也

其土平正玻瓈为地宝树庄严散真珠华周徧清净见者欢喜多诸天人菩萨声闻其数无量

此明目连国净

佛寿二十四小劫

此明佛寿

正法住世四十小劫像法亦住四十小劫

此明目连法住久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此弟子大目犍连舍是身得见八千二百万亿诸佛世尊为佛道故供养恭敬于诸佛所常修梵行于无量劫奉持佛法诸佛灭后起七宝塔长表金刹华香伎乐而以供养诸佛塔庙

此四行半颂目连行因相

渐渐具足菩萨道于意乐国而得作佛号多摩罗栴檀之香

此一行半颂上得果兼颂国名

其佛寿命二十四劫

此半行颂上佛寿也

常为天人演说佛道声闻无量如恒河沙三明六通有大威德菩萨无数志固精进于佛智慧皆不退转

此二行半颂国净相

佛灭度后正法当住四十小劫像法亦尔

此一行偈明正像法住已上如来与四弟子授记文竟

我诸弟子威德具足其数五百皆当授记于未来世咸得成佛我及汝等宿世因缘吾今当说汝等善听

此二行半许为下根更说宿世此人已闻法譬复见上中受记而犹疑不了深生愧耻欲增进其道先许总记更说宿世因缘已上从第二卷经尔时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今无复疑悔讫此文是如来为中根人作譬喻说中四段文竟后品为下根作宿世说也

玅法莲华经化城喻品第七

释化城喻品者夫化者神力所为也以神力故无而欻有名之为化防非御敌称之为城也当知内合二乘涅槃者权智所为也以权智力无而说有用教为化防思御见名为涅槃也此乃如来权巧苏息方便引入实未究竟而言灭度耳故知权假施设故言化城喻品此中四悉若通方义立乃从于权智也若从机说无而欻见已生喜即世界益得入苏息即为人益防非御敌即对治益而言灭度第一义益也又若从能引权立此城即世界化为生小善即为人化且除见思即对治化终引入大即第一义化此约因缘释题也若约教者初三藏二乘于斯涅槃生安隐想生灭度想为是极也若通教二乘与三藏同菩萨不尔释论云如父过险一脚入城一脚门外忆妻子故从城入险誓愿扶余习入生死而不以空为证也別教不道城如化用城防险从城门径过将城作方便断见思惑不道此为极也圆教知无贼病亦不须城故言化城也今是圆教意故题为化城喻品从破计故且云化若开显无非真实在昔则斥夺但云不堪亦未曾云涅槃是化故至今教动执开权方云是化乃至显实化乃成真即宝渚故故知藏通谓极非化別教非极非化圆教非极是化亦可是极是化亦可是极非化与藏通教言同意別也此约教释竟若本迹释本住三德涅槃之城迹入化城若从化主迹示说化观心例知此品说因缘事下根得悟应名宿世品品初广说因缘末则结譬化城若从前应称宿世经家从末故言化城也又上根疑薄但取道树三七思惟以明机缘中根疑浓加以譬喻探取二万亿佛所教无上道以为机缘下根疑复厚则明宿世久远机缘此就通论三时者从宿世之始明久远因缘语其中间言其化城明其究竟言其宝所经家处中标品收得初后从此义便故言化城品也化城是权宝所是实何意弃实从权立品耶由知城是化则知宝所是实故标化不失实此释品目竟次当示此品章节者从此品及后品是迹门中第三周如来为下根作因缘说开权显实令入一乘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也此周三品经文例前亦应四段但领解述成皆在授记段中何者若不领解安得授记述成故兼得二意又领解述成得记或前后不定领解或念默發言不同其文少不足分品但入他段中耳此品正说因缘后两品授记初又二一先明知见久远二明宿世因缘即由如来三达远明如见今日所引往事决定不虗然后说宿命也此二各有长行偈颂初长行为三

佛告诸比丘乃往过去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尔时有佛名大通智胜如来应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其国名好成劫名大相诸比丘彼佛灭度已来甚大久远

此一节文是初明佛知见久远三科中初出所见事即是大通智胜佛好成大相三事耳

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地种假使有人磨以为墨过于东方千国土乃下一点大如微尘又过千国土复下一点如是展转尽地种墨于汝等意云何是诸国土若筭师若筭师弟子能得边际知其数不不也世尊诸比丘是人所经国土若点不点尽抹为尘一尘一劫彼佛灭度已来复过是数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阿僧祇劫

此是第二举譬明久远也

我以如来知见力故观彼久远犹如今日

此是第三结见昔如今也经中应具出前渐后顿之相文略耳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念过去世无量无边劫有佛两足尊名大通智胜

此一偈颂上初所见事也

如人以力磨三千大千土尽此诸地种皆悉以为墨过于千国土乃下一尘点如是展转点尽此诸尘墨如是诸国土点与不点等复尽抹为尘一尘为一劫此诸微尘数其劫复过是彼佛灭度来如是无量劫

此四偈颂上次譬久远也

如来无碍智知彼佛灭度及声闻菩萨如见今灭度诸比丘当知佛智净微玅无漏无所碍通达无量劫

此二偈颂上三结见昔如今也从品初讫此是因缘周中初明如来知见久远文竟

△下文从长行佛寿五百去是第二正明宿世因缘文为两初结缘由二正结缘由中又两一远由二近由远由又二初大通智胜佛成道次明十方梵请法初成道为五

佛告诸比丘大通智胜佛寿五百四十万亿那由他劫

此是正明宿世因缘中结缘由中初远由二初大通成道中五科初明佛寿长远下不颂此文

其佛本坐道场破魔军垂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诸佛法不现在前如是一小劫乃至十小劫结加趺坐身心不动而诸佛法犹不在前

此是远由第二明佛坐道场所经时节成道前事也但诸佛道同为缘事异释迦苦行六年艸生攒䏶至肘不觉诸天哭唤动地不闻移坐得道弥勒即出家日得道彼佛十劫犹不现前非根有利钝道有难易缘宜奢促应示长短耳然其佛破魔军等一切八相垂迹之处皆先破魔准说法华亦应先渐复云破魔似同秽土若准寿长复非秽土故知同居净秽其相葢多故成道等不可全同此土三藏故知不可苦引小教以消彼文

尔时忉利诸天先为彼佛于菩提树下敷师子座高一由旬佛于此坐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适坐此座时诸梵天王雨众天华面百由旬香风时来吹去萎华更雨新者如是不绝满十小劫供养于佛乃至灭度常雨此华四王诸天为供养佛常击天鼓其余诸天作天伎乐满十小劫至于灭度亦复如是

此明成道前经时节诸天供养

诸比丘大通智胜佛过十小劫诸佛之法乃现在前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是远由第三明大通佛正成道也

其佛未出家时有十六子其第一者名曰智积诸子各有种种珍异玩好之具闻父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舍所珍往诣佛所诸母涕泣而随送之其祖转轮圣王与一百大臣及余百千万亿人民皆共围绕随至道场咸欲亲近大通智胜如来供养恭敬尊重赞叹已头面礼足绕佛毕一心合掌瞻仰世尊以偈颂曰

大威德世尊为度众生故于无量亿岁尔乃得成佛诸愿已具足善哉吉无上世尊甚希有一坐十小劫身体及手足静然安不动其心常憺怕未曾有散乱究竟永寂灭安住无漏法今者见世尊安隐成佛道我等得善利称庆大欢喜众生常苦恼盲瞑无导师不识苦尽道不知求解脱长夜增恶趣减损诸天众从冥入于冥永不闻佛名今佛得最上安隐无漏法我等及天人为得最大利是故咸稽首归命无上尊

此是远由中第四明佛成道后眷属供养

尔时十六王子偈赞佛劝请世尊转于法轮咸作是言世尊说法多所安隐怜愍饶益诸天人民重说偈言

世雄无等伦百福自庄严得无上智慧愿为世间说度脱于我等及诸众生类为分別显示令得是智慧若我等得佛众生亦复然世尊知众生深心之所念亦知所行道又知智慧力欲乐及修福宿命所行业世尊悉知当转无上轮

此远由中第五明十六子请转满教法轮如今佛说华严也已上明大通佛成道毕下去明十方梵请为二

佛告诸比丘大通智胜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十方各五百万亿诸佛世界六种震动其国中间幽冥之处日月威光所不能照而皆大明其中众生各得相见咸作是言此中云何忽生众生又其国界诸天宫殿乃至梵宫六种震动大光普照徧满世界胜诸天光

此明远由诸梵请文中初威光照动也言威光者过去因果经云萨婆悉达处胎时三千国土朗然大光日月所不照处大明其中众生各得相见初成道时亦复如是朝为色天中为欲天晡为鬼神说法夜亦如是若闻经人习观解者忽生众生如自心性本净阴入界覆之则暗若修观慧本性理显见自心大明又两山是二谛其中间是中道日月光是二智佛光是中道无分別智光照本有三谛洞明也

△下从尔时东方下第二十方梵请文为二先九方后上方九方为四一东二东南三南四总明六方前三方梵文各有七如下节经者是然列十方梵文正本中先四方次四维次上下此则竝是随译者意故正本列数与此多异未知梵本次第如何

尔时东方五百万亿诸国土中梵天宫殿光明照曜倍于常明

此是初九方初东方梵请先睹瑞也

诸梵天王各作是念今者宫殿光明昔所未有以何因缘而现此相

此东方第二明梵惊骇也

是时诸梵天王即各相诣共议此事而彼众中有一大梵天王名救一切为诸梵众而说偈言

我等诸宫殿光明昔未有此是何因缘宜各共求之为大德天生为佛出世间而此大光明徧照于十方

此第三相问决

尔时五百万亿国土诸梵天王与宫殿俱各以衣裓盛诸天华共诣西方推寻是相见大通智胜如来处于道场菩提树下坐师子座诸天龙王乾闼婆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恭敬围绕及见十六王子请佛转法轮

此是第四寻光见佛

即时诸梵天王头面礼佛绕百千帀即以天华而散佛上其所散华如须弥山并以供养佛菩提树其菩提树高十由旬华供养各以宫殿奉上彼佛而作是言惟见哀愍饶益我等所献宫殿愿垂纳处时诸梵天王即于佛前一心同声以偈颂曰

世尊甚希有难可得值遇具无量功德能救护一切天人之大师哀愍于世间十方诸众生普皆蒙饶益我等所从来五百万亿国舍深禅定乐为供养佛故我等先世福宫殿甚严饰今以奉世尊惟愿哀纳受

此是第五明三业供养此及下去时诸梵天雨众天华其华如山树座犹下其相如何不思议事彼此无碍

尔时诸梵天王偈赞佛各作是言惟愿世尊转于法轮度脱众生开涅槃道时诸梵天王一心同声而说偈言

世雄两足尊惟愿演说法以大慈悲力度苦恼众生

此是第六东方梵请转半字教如今佛说三藏教也与下东南方同

尔时大通智胜如来默然许之

此是第七大通默许已上七段东方梵请文竟

又诸比丘东南方五百万亿国土诸大梵王各自见宫殿光明照曜

此明东南方梵请亦有七此是初明睹瑞

昔所未有欢喜踊跃生希有心

此是第二惊骇

即各相诣共议此事时彼众中有一大梵天王名曰大悲为诸梵众而说偈言

是事何因缘而现如此相我等诸宫殿光明昔未有为大德天生为佛出世间未曾见此相当共一心求过千万亿土寻光共推之多是佛出世度脱苦众生

此是第三相问决也

尔时五百万亿诸梵天王与宫殿俱各以衣裓盛诸天华共诣西北方推寻是相见大通智胜如来处于道场菩提树下坐师子座诸天龙王乾闼婆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恭敬围绕及见十六王子请佛转法轮

此明第四寻光见佛

时诸梵天王头面礼佛绕百千帀即以天华而散佛上所散之华如须弥山并以供养佛菩提树华供养各以宫殿奉上彼佛而作是言惟见哀愍饶益我等所献宫殿愿垂纳受尔时诸梵天王即于佛前一心同声以偈颂曰

圣主天中天迦陵频伽声哀愍众生者我等今敬礼世尊甚希有久远乃一现一百八十劫空过无有佛三恶道充满诸天众减少今佛出于世为众生作眼世间所归趣救护于一切为众生之父哀愍饶益者我等宿福庆今得值世尊

此明第五三业供养

尔时诸梵天王偈赞佛各作是言惟愿世尊哀愍一切转于法轮度脱众生时诸梵天王一心同声而说偈言

大圣转法轮显示诸法相度苦恼众生令得大欢喜众生闻此法得道若生天诸恶道减少忍善者增益

此明第六请法初东方与此东南请转半字教如今佛说三藏教也

尔时大通智胜如来默然许之

此是第七明默许也已上东南方梵请七段竟

又诸比丘南方五百万亿国土诸大梵王各自见宫殿光明照曜

此去即明南方梵请亦七段此是初睹瑞也

昔所未有欢喜踊跃生希有心

此是第二明惊骇也

即各相诣共议此事以何因缘我等宫殿有此光曜而彼众中有一大梵天王名曰妙法为诸梵众而说偈言

我等诸宫殿光明甚威曜此非无因缘是相宜求之过于百千劫未曾见是相为大德天生为佛出世间

此是第三明相问决也

尔时五百万亿诸梵天王与宫殿俱各以衣裓盛诸天华共诣北方推寻是相见大通智胜如来处于道场菩提树下坐师子座诸天龙王乾闼婆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恭敬围绕及见十六王子请佛转法轮

第四明寻光见佛也

时诸梵天王头面礼佛绕百千帀即以天华而散佛上所散之华如须弥山并以供养佛菩提树华供养各以宫殿奉上彼佛而作是言惟见哀愍饶益我等所献宫殿愿垂纳处尔时诸梵天王即于佛前一心同声以偈颂曰

世尊甚难见破诸烦恼者过百三十劫今乃得一见诸饥渴众生以法雨充满昔所未曾睹无量智慧者如优昙盋华今日乃值遇我等诸宫殿蒙光故严饰世尊大慈愍惟愿垂纳受

第五明三业供养也

尔时诸梵天王偈赞佛各作是言惟愿世尊转于法轮令一切世间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皆获安隐而得度脱时诸梵天王一心同声以偈颂曰

惟愿天人尊转无上法轮击于大法鼓而吹大法螺普雨大法雨度无量众生我等咸归请当演深远音

此明第六请法也

尔时大通智胜如来默然许之

此是第七明默许已上明南方梵请文毕下文经家避繁例上总明六方也

西南方乃至下方亦复如是

此乃总明六方也此中六方与前南方共七方请转对半明满如今佛说方等耳已上并明九方请赞毕

○此下去明上方请秖有六段世尊即说故无默许也

尔时上方五百万亿国土诸大梵王皆悉自睹所止宫殿光明威曜

此初明睹瑞也

昔所未有欢喜踊跃生希有心

第二明惊骇也

即各相诣共议此事以何因缘我等宫殿有斯光明而彼众中有一大梵天王名曰尸弃为诸梵众而说偈言

今以何因缘我等诸宫殿威德光明曜严饰未曾有如是之妙相昔所未闻见为大德天生为佛出世间

此是第三明相问决也

尔时五百万亿诸梵天王与宫殿俱各以衣裓盛诸天华共诣下方推寻是相见大通智胜如来处于道场菩提树下坐师子座诸天龙王乾闼婆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恭敬围绕及见十六王子请佛转法轮

第四明寻光见佛也

时诸梵天王头面礼佛绕百千帀即以天华而散佛上所散之华如须弥山并以供养佛菩提树华供养各以宫殿奉上彼佛而作是言惟见哀愍饶益我等所献宫殿愿垂纳处时诸梵天王即于佛前一心同声以偈颂曰

善哉见诸佛救世之圣尊能于三界狱勉出诸众生普智天人尊愍哀群萌类能开甘露门广度于一切于昔无量劫空过无有佛世尊未出时十方常暗瞑三恶道增长阿修罗亦盛诸天众转减死多墯恶道不从佛闻法常行不善事色力及智慧斯等皆减少罪业因缘故失乐及乐想住于邪见法不识善仪则不蒙佛所化常墯于恶道佛为世间眼久远时乃出哀愍诸众生故现于世间超出成正觉我等甚欣庆及余一切众喜叹未曾有我等诸宫殿蒙光故严饰今以奉世尊惟垂哀纳受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第五明三业供养也

尔时五百万亿诸梵天王偈赞佛各白佛言惟愿世尊转于法轮多所安隐多所度脱时诸梵天王而说偈言

世尊转法轮击甘露法鼓度苦恼众生开示涅槃道惟愿受我请以大微妙音哀愍而敷演无量劫习法

第六明请法准此偈文上方梵请带半明满如今佛说般若始从前佛成道寿长远讫此明结缘远由竟

△下从尔时大通智胜受十方下结缘近由文为二一先转半字法轮二诸子请转废半明满字法轮初为三一受请二正转三闻法得道然此中应说三乘如序品文而今不说者正为下根论结缘开显等略不言六度耳

尔时大通智胜如来受十方诸梵天王及十六王子请

初佛受请也由佛受请说法故后得覆讲正作结缘近由也

即时三转十二行法轮若沙门婆罗门若天魔梵及余世间所不能转谓是苦是苦集是苦灭是苦灭道及广说十二因缘法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灭

第二正明三转法轮谓示劝证也示谓示其相状劝谓劝其令修证谓引己证彼今略辨三转之相示者谓此是苦乃至此是道劝者谓苦应知集应断灭应证道应修证者苦我已知不复更知乃至道我已修不复更修委释如大论俱舍若以大小经论转法轮义同异之相尽著此中纸数盈百尚不可尽但令知彼先小后大同此土耳故不多述也亦对见谛思惟无学也又为声闻三转为缘觉再转为菩萨一转此约所为也何故尔由根利钝此一往说耳通方例皆三转何故三转诸佛语法法至于三为众生有三根故大论及婆沙委作此说也初为五人云何作三根耶复有八万诸天何故无三根耶人天通有三义故也为生三慧三根三道故若闻等不同是三慧悟有前后即三根见修无学即三道也无色般义准亦有但非因转法轮得耳此释三转竟言十二行者一约四谛教二约十六行初教十二者四谛各用示劝证为教主也行十二者三转皆生眼智明觉四法为行十二也又教十二为能转四皆佛说故是能也行十二是所转者度入彼心故言所也又行十二是轮者轮以摧惑十二教非轮者教从化主故况佛知时知机亦不无行而徒转尔此且一往也若作二轮义眼智明觉者约四十八法开此四心成十六心谓苦法忍为眼苦法智为智比忍为明比智为觉余三谛亦尔故成十六心三根人各得十六心故成四十八行也十二谛是教法轮十二行是行法轮故作二轮教行相修共能摧惑况复教行俱由佛转是故教行俱得名轮又教轮则能转轮唯是一权智所转则有十二教也若行法轮能转之教有十二所转之行亦十二或通三人或约一人今就见谛道三人利根闻示转即生眼智明觉三人合举故言十二行当知初转法轮得见谛解三乘之人方有十二也此释十二行竟释所不能转者沙门不闻尚不能知名何况能转支佛虽悟口不能说婆罗门虽闻其名不解其理魔梵亦尔故法轮名唯从佛得佛若不说尚不知名岂能转耶夫转者转此经度入他心令彼得悟破六十二见乃名转法轮为无此义魔梵等所不能转也此略释不能转人毕四谛者且约大小一化卷舒明之若大乘四谛初转二谛次转一谛次转无谛当知从无四谛舒四卷四归无舒卷秪是开合异名耳若小乘四谛以生灭为体大乘以无生为体释四谛毕十二因缘者还是別相细观四谛也即是因二果五因三果二耳若总相而离三世也约苦集即有无明乃至老死约道灭即有无明灭乃至老死灭也此別名也又通论者通观十二缘二乘生灭十二因缘为菩萨无生十二缘又三乘亦通论四谛二乘有量四谛为菩萨无量四谛又三乘人亦可通论皆修六度故大品發趣品云阿罗汉支佛因六波罗蜜至彼岸摄大乘云凡夫二乘皆有六度但不同耳

佛于天人大众之中说是法时六百万亿那由他人以不受一切法故而于诸漏心得解脱皆得深玅禅定三明六通具八解脱第二第三第四说法时千万亿恒河沙那由他等众生亦以不受一切法故而于诸漏心得解脱从是已后诸声闻众无量无边不可称数

此是第三闻法得道也初少中多不受者不受四见悟初果也得解脱者以初显后即脱子果两缚得无学也深妙定者即俱解脱人也已上三科是名初转半字法轮竟

△下从尔时十六王子皆出家去第二重请满字法轮文为七段

尔时十六王子皆以童子出家而为沙弥诸根通利智慧明了已曾供养百千万亿诸佛净修梵行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初明王子出家诸根者六根也六根清净故言通利即相似位也又六根互用故言通入佛境界故言利也智慧明了者开示悟入也彼佛初说圆顿诸子大乘功德悉皆具足愍诸方便重请佛开权显实也

俱白佛言世尊是诸无量千万亿大德声闻已成就世尊亦当为我等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我等闻皆共修学世尊我等志愿如来知见深心所念佛自证知

第二明请法也言声闻皆已成就者明其障除机动是故为请也我等志愿如来知见者此妙法华经但明佛之知见唯志于此即正请满字废半之文明显若此也

尔时转轮圣王所将众中八万亿人见十六王子出家亦求出家王即听许

第三明所将众亦随出家

尔时彼佛受沙弥请过二万劫乃于四众之中说是大乘经名玅法莲华教菩萨法佛所护念

第四明佛受请说法也言过二万劫者上开三既久不容中间无事望下文意二万劫中必说方等般若文云说六波罗蜜及诸神通事般若是行神通是事诸方等经多明不可思议事行也颂中又云分別真实法者分別故始自色心终至种智皆不出实相故云真实二苏之后即说法华满教也

说是经十六沙弥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皆共受持讽诵通利说是经时十六菩萨沙弥皆悉信受声闻众中亦有信解其余众生千万亿种皆生疑惑

第五时众有解不解言十六沙弥信受及二乘即信得解者其余千万皆生疑惑是不解众即与十六子结法华之缘者也

佛说是经于八千劫未曾休废

第六明说法时节也

说此经即入静室住于禅定八万四千劫

第七明说法已入定也然诸佛奚甞不与定俱但由物机在十六子结缘齐限故尔许时此正是结缘之近由由佛入定不出诸疑惑众无所咨问十六子于后为不解者覆讲说经也文中明入定处所即是静室正入定即是住于禅定入定时节即是八万四千劫已上始从佛告诸比丘大通智胜佛寿五百四十万亿那由他劫讫此经文是明远近结缘之由竟

△下从是十六菩萨知佛入室下第二正明结缘就此有二先法说结缘次譬说结缘就法说复有三第一明昔日共结缘二明中间更相值遇第三明今还说法华于第一中复有四一者知佛入室所以得说佛知一化将毕不复熟此一段之人故令王子共其结缘又知此等必出王子究竟得度所以入定久而不出分科总示毕

是时十六菩萨沙弥知佛入室寂然禅定

第一知佛入定

各升法座亦于八万四千劫为四部众广说分別妙法华经

第二诸王子覆讲法华结缘也

一一皆度六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等众生示教利喜令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第三说法时众获益也皆發菩提心故云度若初發心时誓愿当作佛已过于世间即是度七方便彼岸义也

△下第四佛从定起称叹劝信复有二

大通智胜佛过八万四千劫从三昧起往诣法座安详而坐普告大众是十六菩萨沙弥甚为希有诸根通利智慧明了已曾供养无量千万亿数诸佛于诸佛所常修梵行受持佛智开示众生令入其中

此初正称叹菩萨也

△下是第二劝信有二

汝等皆当数数亲近而供养之

此先劝物亲近也

所以者何若声闻辟支佛及诸菩萨能信是十六菩萨所说经法受持不毁者是人皆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来之慧

第二释劝意已上从知佛入定讫此初明昔结缘三科毕

佛告诸比丘是十六菩萨常乐说是妙法莲华经一一菩萨所化六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等众生世世所生与菩萨俱从其闻法悉皆信解以此因缘得值四万亿诸佛世尊于今不尽

此第三明中间常相逢值有三种若相逢遇常受大乘此辈中间皆已成就不至于今若相逢遇其退大仍接以小此辈中间犹故未尽今得还闻大乘之教三但论遇小不论遇大则中间未度于今亦不尽此人始自初闻小时为初结缘复于中间唯习于小今遇王子初且闻小此第三类人未曾闻大便即流转今方受大乃至灭度后得道者是也人见释迦一代教中一分声闻未發心者便即判云永灭无發是则不知如来长远之化如上尘数多许时节今始得罗汉当知无生法忍何易可阶耶一云大圣善巧依四悉檀作如是说或说佛道长远或说佛果易得若对治厌道长远说短若对于道生轻易想者说长或为發生宿善或随世间所欲或为闻说长短即得入第一义当知言如许多劫方今得罗汉者此是权行四悉檀引诸实行令入道耳此经何文赴其乐短龙女是也法师品中虽无时节计应非远小乘教中尚乃秖云六十百劫出界但经八六四二虽大小有殊犹在权教故实教中六根五品一世可期乃至金光明经一生十地故南岳用普贤观意云六根极迟不出三生虽四悉赴机随好长短论其自行终无端拱法华实教秖应实说何故劫数犹短说长言权实者论所行法时节乃是诱进疲夫应知权教一向说长如婆沙三祇及诸大乘经无量劫此则定不可短虽实教中有长有短若依实道定短为正如常不轻轻毁之众秖经四千亿佛皆悉得度岂有必经多尘劫耶虽然长短在机理岂尔耶既长短约人但不笃自勤何须论他时节长短此明中间相遇

△下从诸比丘去第三明今日还说法华此文复二先会古今后明还说法华先会古今复二一结师之古今二会弟子古今

诸比丘我今语汝彼佛弟子十六沙弥今皆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十方国土现在说法有无量百千万亿菩萨声闻以为眷属其二沙弥东方作佛一名阿閦在欢喜国二名须弥顶东南方二佛一名师子音二名师子相南方二佛一名虗空住二名常灭西南方二佛一名帝相二名梵相西方二佛一名阿弥陀二名度一切世间苦恼西北方二佛一名多摩罗䟦栴檀香神通二名须弥相北方二佛一名云自在二名云自在王东北方佛名坏一切世间怖畏第十六我释迦牟尼佛于娑婆国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初结师古今也十六沙弥是古八方作佛是今

△下第二会弟子古今复为二一会现在二会未来现在中自为四

诸比丘我等为沙弥时各各教化无量百千万亿恒河沙等众生从我闻法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第一会现在不退住菩提也

此诸众生于今有住声闻地者我常教化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诸人等应以是法渐入佛道

第二明退者今住声闻也

所以者何如来智慧难信难解

第三释退住意

尔时所化无量恒河沙等众生者汝等诸比丘

第四正结会古今已上四段总是初现在弟子文毕

△下去第二会未来弟子复为二

及我灭度后未来世中声闻弟子是也

初正会也

我灭度后复有弟子不闻是经不知不觉菩萨所行自于所得功德生灭度想当入涅槃我于余国作佛更有异名是人虽生灭度之想入于涅槃而于彼土求佛智慧得闻是经唯以佛乘而得灭度更无余乘除诸如来方便说法

第二释疑也疑者云现在者得闻佛说法华得入一道可是结缘之流未来者不闻法华而入灭度此岂能舍小得入一乘耶故经释云虽灭度之后终会得闻我于余国作佛得闻是经余国者三乘通教有余国也此乃横竖二对横论土体与教相当竖论约土用教多少则二乘人于彼有余已成通人也亦有于此已成通人谓从鹿苑至方等部重入通教成无生人亦非更用此教断惑也除诸如来方便说法者断疑也三是方便说也其实无三会古今毕

△下从诸比丘去第二正明今日还说法华就此复三一时众清净二正说法华三释前开三意

诸比丘若如来自知涅槃时到众又清净信解坚固了达空法深入禅定

初明众清净也涅槃时到者诸佛出世教化将毕之时即说此经如迦叶佛日月灯明等说此经竟即入涅槃释迦说法华经竟仍唱当灭言众又清净者化道欲毕众机当熟熟谓智断二德具足故清净言表烦恼尽即断德也信解坚固者信即四不坏信俱舍论云经说有四证净谓佛法僧戒此四即是所证也若见三谛时得法戒二也若见道谛时兼得佛僧则是见四谛证四净信也解即无漏正解了达真谛具诸禅定此智断立也尔时堪教大道闻必信受也此以鹿苑对涅槃时此释乃应方得譬喻品意也复次众又清净者得三藏教益免难也信解坚固者于方等教心相体信也了达空法闻般若教说法于空法中心得了达即转教意此应信解品意释之也

便集诸菩萨及声闻众为说是经世间无有二乘而得灭度唯一佛乘得灭度耳

第二正说法华也集诸菩萨即聚会亲族等是说此经也上释亲族法身大士影响众者以此文验之其义明矣集诸菩萨是会亲族及声闻众是命其子也

比丘当知如来方便深入众生之性知其志乐小法深著五欲为是等故说于涅槃是人若闻则便信受

第三释开三意也若世无二乘得灭度者何故如来前说权教耶故经释云比丘当知如来方便深知众生有小性欲著于五尘弊于五浊故先说三令破弊免难后说一也经文既云无有二乘而得灭度岂可必立定性者也已上从是十六菩萨沙弥知佛入室是明正结缘中初法说文毕

△下从譬如去是正结缘中第二譬说也譬有开合此文难见故委分判对上二周也初开譬为二第一导师譬譬上覆讲共结大缘即拟火宅之总譬方便之略颂也第二将导譬譬上中间相遇今还说法华也若中间相逢从我闻法皆为三菩提者不为此人设譬若中间相逢于今有住声闻地者正为此人设第二譬即拟火宅之別譬方便之广颂也初导师譬即拟火宅总譬方便略颂中之六意也就此其文有五此中作譬但云始终那不作信解中父子相失长者惊入火宅不虗等名譬既不同应与上二周永乖如何对法同耶凡作譬名各逐义便上取机感有无故言父子相失父子相见若取感应始赴机故言惊入火宅此中明将导众人世世相值那得言相失先久结缘那得言始应为此义故不作相失惊入名耳文不合用而其意则通何者相失相见既是中根得悟已后领于今日未有大小化前名为背父及明见父不识之咎譬中云惊入者我虽背父而父不舍恒思我机机至之初故有惊入之义若论机应结缘已后奚甞不随如今文耶此中既云中间相遇乃至今日相见得度故知中间不无相失惊入也当知随逐由惊入惊入故相见相见由相失各举一边大旨无別也既云随逐不云失等今既得益何故不作不虗譬上来已四处合二十二番开权显实其义已彰不虗本欲劝信下根信在不久故不须也

譬如五百由旬

此明导师中初五百由旬譬然释此五百人师及经论异出多解不同委在疏辨今依此经释之三界果报处为三百有余国处为四百实报国处为五百此约生死处解也下文合譬云知诸生死生死即是处所明矣但佛旨难知更须广解见惑为一百五下分为二百五上分为三百尘沙为四百无明为五百下文合譬云烦恼险难恶道义相扶此约烦恼释也又入空观能过三百入假观能过四百入中观能过五百下文合譬云善知险道通塞之相即双知因果二种五百义相扶此约能度观智释也

险难恶道旷绝无人怖畏之处

第二险难恶道者譬生死因果分段变易此即果险难也见思五住即因险难也由此因果故言恶道也无人者道有二种一旷绝有人可依二无人可依譬生死中有涅槃烦恼中有菩提虽复旷绝则有人可依若生死烦恼无菩提药中无病病中无药是则旷绝无人可依若有依无依俱行旷路此即藏通二乘也若別圆二教非旷有人也此即譬上未度之众烦恼重故于如来智慧难信难解经云此诸众生于今有住声闻地者我常教化至难信难解文也即拟上火宅中火起譬柱根腐败梁栋倾危至欻然火起文也方便品中安隐对不安隐法文是也

若有多众

第三若有多众者此譬王子所化未度之众也

欲过此道至珍宝处

第四欲至宝所也欲过此险道求至种觉故言至珍宝处也譬上覆讲法华拟药艸喻中一味雨一门等

有一导师聪慧明达善知险道通塞之相

第五正明导师即第十六王子也眼耳清净曰聪意清净曰利总而言之即六根清净也智即一心三智也明即具足五眼又三明为明十力为达即药草中密云火宅中长者方便中今我亦如是上是第一导师譬中四譬竟

△下去是第二将导众人譬此与火宅方便中別譬广颂意同也就此为三

将导众人欲过此难所将人众

初明所将人众譬者通是结缘之众也若別论者昔得大益被将已竟未得大益正是所将若约五百人三十子中未得开悟之人本缘不失而为导师所将同上火宅长者见火惊怖方便品见五浊而起大悲心也

△第二中路懈退喻为二一退大拟上息一二接小拟上施三初退大自为三

中路懈退

初明中路懈退譬也初中路者非是半途名中路但以發心为始至佛为终此两楹间而起退意故名中路懈退即拟上无大机也

白导师言我等疲极而复怖畏

第二白导师譬也白导师言者自有通途慈悲导师如文云有一导师将导众人者是也自有结缘导师如文云所将人众白导师言是也自有权智导师如文云导师多诸方便是也自有实智导师文云导师知此人众是也今言白导师者正白结缘之导师也以其退大则大灭接小则小生一生一灭感于法身呼此为白王子知其退大即是闻其所白善根微弱无明所翳故言疲极惮生死名为怖畏即拟上不受劝诫我等疲极即是不受劝门而复怖畏即不受诫门也

不能复进前路犹远今欲退还

第三不能复进譬也不能复进前路犹远者见思尘沙无明难可卒断也然用小乘接之不令顿还本处亦有进义即拟上息化也已上是第二中路懈退中初退大拟上息一中三科文总是譬上中间相值退大乘心即以小接与火宅中不用身手而叹三车希有方便品息大乘化念用方便意同也已上三文拟上息一毕也

△下去是中路懈退譬中第二即以小接上施三上火宅方便开三乘法皆有四意此中具足也

导师多诸方便

此初喻拟宜即火宅云此舍已为大火所烧我及诸子若不时出必为所焚我今当设方便至得免斯害法说云寻念过去佛至亦应说三乘

而作是念此等可愍云何舍大珍宝而欲退还

第二喻伤其失宝譬知有小无大也譬喻云父知诸子乃至云情必乐著法说云作是思惟时至我亦随顺行

△此下是第三化作城譬自为二先作化后说化正施方便也

作是念以方便力于险道中过三百由旬化作一城

此先作化也上车譬云吾为汝等造作此车今城是有故须先作也

告众人言汝等勿怖莫得退还今此大城可于中止随意所作若入是城快得安隐若能前至宝所亦可得去

次说化即化城譬拟上劝示证也汝等勿怖莫得退还者劝转令前进入城也今此大城可于中止随意所作者是示转示城可住也若入去是证转赞城安隐也前至宝所亦可得去者三藏教中未论前进义在衍门约共菩萨然上作化说化者前虽云化作一城乃是意轮故知说化即口轮也非意无以说说必身轮身轮但据示为丈六先须意轮不谋而运故知三轮未甞暂离

是时疲极之众心大欢喜叹未曾有我等今者免斯恶道快得安隐于是众人前入化城已度想生安隐想

此是第四入城喻受行悟入也大欢喜即闻慧未曾有即煖位免恶道即顶位快安隐即忍位前入城即见谛位已度想即无学位此与火宅适子愿勇锐推排出宅同也已度想如得尽智安隐想如得无生智又具智德如已度证断德如安隐想已上四文是接小拟上施三文毕

△下去是第二将导喻中第三灭化城至宝所此中有二一知息二向宝所也

尔时导师知此人众既得止息无复疲倦

初知众息已也既得止息无复疲倦者譬上涅槃时到众又清净免难大机發也

即灭化城语众人言汝等去来宝处在近向者大城我所化作为止息耳

次引向宝所也即灭化城引向宝所譬上正说法华示真实相宝所有二义若用究竟则以极果为宝所上文云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也若分入即以初發心住为宝所故上文云无上宝聚不求自得又云得佛法分佛子所应得者已得之大经云须陀洹者八万劫到到初發菩提心处也此取钝根任运用八万十千等至若如三藏中四果不经少时皆得入大岂须八万之与十千耶验知八万等其教是权未至界外者尚于此生法华即發岂定界外必尔许耶当知诸教长远之位多是教道岂有出界闻胜应说必须更经八六四二虽尔若不释此开权妙经岂可专輙泛有此说令浅根者便生疑谤佛世尚经四十余年不显真实言宝所在近向者大城我所化作即举废权譬以帖显实譬也上文云如来智慧难信难解是诸人等应以是法渐入佛慧拟方便中云我令脱苦缚逮得涅槃者佛以方便力示以三乘教也当知此中文秖云灭化即至宝所不云城中经诸味者准信解品文理必须有也古师对中间料拣车城有无三一动静车城皆譬无生智车何故无城何故有而车三城一车城动静耶今师答释约众生心车城俱有约佛智明亦有亦无权智所明为有如城实智所明为无如车又实智所明说城如化故亦无权智所明为子造车故亦有又若约能设教故俱有约所证理故俱无覆实故有开权故无施权故有废权故无俱是造作故有俱是化他故无故知法华非但化城亦是化车皆逐便耳又约今化城更与上二周对论同异当知化城正意为退大取小人傍为發轸学小人上二周正意为發轸学小人傍为退大人也以文云前路犹远今欲退还上二周未有此语但云没苦及以所烧此亦一往亦可退大者利通上二周元小者钝应在第三又应明车城今昔之义三车通今昔昔指三味今谓法华故二教中俱有三车但昔正用今述昔耳又化城唯今至今经中初设之时即云化作者以是声闻大机动时得说教意云城是化正施小时云是实故故未道是化又化城在昔对人亦三三车在昔对理亦一车城二果俱在涅槃城有化名车岂非化忽若许化同异云何三车为说法轮作譬化城为神通轮作譬一往二轮虽复小异论其施化大旨仍同今从便易通且从化说宜从教不可互执又车约声作譬诸子闻而不见城乃为色作譬又可车亦通色说城是教城既有教城还是动城与二使云何使能指示如教诠理城为息患教动而城静教即四谛十二缘有异城是二智入无余不异教通因果城车但在果教通有为无为城车但在无为权智谓车是无名教施设故实智谓车是有无离文字说解脱故权智照城为有引众生故实智照城是无偏真非实故权智照车是三逗三缘故实智照车是一俱会一乘故权智照城为一是偏真故实智照城为三如来藏故权智照城为静断故实智照城为动灭此化故权智照车为运运入无余故实智照车为静不动不出故如此释与旧不同旧秖在小尔凡五处开三显一为有何异通论无异別论有差方便品约教开三显一文云如来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无二亦无三也火宅约行开三显一车是运义运则譬行文云各乘大车游于四方嬉戏快乐也信解中约人开三显一结会佣作之人即是长者之儿我等昔来真是佛子也药艸喻中约差別即知权同依一理无差別即知实差別无差別无差別而差別令知此意耳终不说言无一有一此约自行权实二智随自意语故佛能知而众生不知也亦是通前通后知不知明权实也今化城正约理开三显一宝所化城皆是小大两理破除二乘化理显于宝所真实一理也然虽各明教行人理及知不知且随文相一往而说故一一文皆须竝具四一等下去五百领解举珠为譬亦是约理也此乃第三周将毕具录料简要释通方此是喻说中第二将导文毕

△下去第二合譬先正合后举譬帖合而不次第耳

诸比丘如来亦复如是

初合上第五导师譬

今为汝等作大导师

第二合上第三多诸人众譬此以能将显多所将也

知诸生死烦恼恶道险难

第三合上第二险恶道譬

长远

此是第四合上第一五百由旬譬也

应去应度

第五合上第五正明导师聪慧明达亦是合上第四欲过险道至于珍宝所也

△下从若众生去合第二将导譬譬本有三今亦合三

若众生

此一句合上第一将导人众也

△下但闻去合上第二退大接小譬若众生住去合上第三灭化将至宝所也第二譬本有退大接小今具合之上退大有三意

但闻一佛乘者

初合上中路懈退无机意也

则不欲见佛不欲亲近

此第二不欲见佛不欲闻法合上白导师不受诫劝也

便作是念佛道长远久受勤苦乃可得成

此第三合上不能前进息化意此合退大三喻文毕

△下从佛知去合上小接退譬本有四今合但三

佛知是心

初合上导师多方便拟宜意也

怯弱下劣以方便力

第二合上此等可愍知有小机也

而于中道为止息故说二涅槃

合第三现作化城众人入城譬也而于中道说二涅槃者三界惑尽尘沙无明未破于此两楹判有余无余二涅槃此约惑也亦是声闻缘觉涅槃此约二乘智也又分段已尽变易未除二死之间判为有余无余此约生死二死中间名为中道亦可作空有二边共不共真俗权实大小等说之此合接小三喻毕

△下去合上第三将至宝所上文有二今合亦二

若众生住于二地

此是合将导师譬中第三灭化至宝所中初合上知止息已譬也

如来尔时即便为说汝等所作未办汝所住地近于佛慧当观察筹量所得涅槃非真实也但是如来方便之力于一佛乘分別说三

次合上将向宝所譬也正合文毕

△下去是第二牒譬帖合也

如彼导师为止息故化作大城

初牒接退譬来合施三也

既知息而告之言宝处在近此城非实我化作耳

此牒灭化譬来合上显一即上文云即灭化城乃至为止息耳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第二偈颂四十九行半偈颂上上有二今初二十二行半颂结缘之由次二十七行颂第二正结缘上由有近远今初十二行颂上远由次无量慧世尊下十行半颂近由上远由有二今初六行颂大通成道次六行颂十方梵请转法轮上成道中有五

大通智胜佛十劫坐道场佛法不现前不得成佛道诸天神龙王阿修罗众等常雨于天华以供养彼佛诸天击天鼓并作众伎乐香风吹萎华更雨新好者

今初三行颂上第二将成道前事也

过十小劫乃得成佛道诸天及世人心皆怀踊跃

此第二一行颂上第三正成道

彼佛十六子皆与其眷属千万亿围绕俱行至佛所头面礼佛足而请转法轮圣师子法雨充我及一切

此第三二行颂上第五十六子请转法轮兼颂上第四成道眷属申供养略不颂第一佛寿长远也

△下去六行颂上十方梵请上文有二

世尊甚难值久远时一现为觉悟群生震动于一切

初一行颂上威光动耀也

东方诸世界五百万亿国梵宫殿光曜昔所未曾有诸梵见此相寻来至佛所散华以供养并奉上宫殿请佛转法轮以偈而赞叹佛知时未至受请默然坐

此三行別颂东方也

三方及四维上下亦复尔散华奉宫殿请佛转法轮世尊甚难值愿以大慈悲广开甘露门转无上法轮

此二行总颂九方也已上颂初远由毕

无量慧世尊受彼众人请

此半行颂上第一受请也

为宣种种法四谛十二缘无明至老死皆从生缘有如是众过患汝等应当知

次一行半颂上第二正转二乘法轮

宣畅是法时六百万亿姟得尽诸苦际皆成阿罗汉第二说法时千万恒沙众于诸法不受亦得阿罗汉从是后得道其数无有量万亿劫算数不能得其边

第三三行颂上第三时众闻法得道也

△此下五行半第二王子重请转满字法轮有七

时十六王子出家作沙弥

初二句颂第一王子出家

皆共请彼佛演说大乘法我等及营从皆当成佛道愿得如世尊慧眼第一净

次一行半颂上第二正请转大乘法也

佛知童子心宿世之所行以无量因缘种种诸譬喻说六波罗蜜及诸神通事分別真实法菩萨所行道

此第三二行颂上过二万劫文即是中间说方等般若也

说是法华经如恒河沙偈

此第四半行正颂第四受请说法华

彼佛说经静室入禅定一心一处坐八万四千劫

第五一行颂第七说经已入定略不颂第三父王所将八万求出家及第五闻经之众有解不解并第六说经时节长远已上明结缘近由竟

△下去二十七行颂上正结缘上文有二今初八行颂法说次十九行颂譬说上法说有三今初三行颂上第一昔结因缘次一行颂上第二中间相值次四行颂第三今日还说华也二昔结缘有四

是诸沙弥等知佛禅未出

初半行颂佛入定也

为无量亿众说佛无上慧各各坐法座说是大乘经于佛宴寂后宣扬助法化

第二一行半颂上正覆讲法华也

一一沙弥等所度诸众生有六百万亿恒河沙等众

第三一行颂上闻法得益略不颂第四佛起定称叹也已上三文颂结缘毕

彼佛灭度后是诸闻法者在在诸佛土常与师俱生

第二一行颂中间相值遇

△下去第三四行颂上今日还说法华上文有二

是十六沙弥具足行佛道今现在十方各得成正觉尔时闻法者各在诸佛所其有住声闻渐教以佛道我在十六数曾亦为汝说是故以方便引汝趣佛慧

初结会古今上有现在未来今此三行颂结会现在师弟今不颂第二弟子未来中不退明退住小释退意正结会及未来释疑竝阙颂

△下去是第二一行颂上说法华上文有三

以是本因缘

初一句颂上第一时众清净以是本因缘今日时众免难机發也

今说法华经令汝入佛道慎勿怀惊惧

次三句颂上第二为说是经也略不颂第三释开三意也从是诸沙弥等讫此是颂上法说竟

△下去第二有十九行颂上开合譬初十一行半颂开譬后七行半颂合譬上开譬为二今初三行颂五百由旬譬次八行半颂将导譬上五百譬有五但不次第及不颂第四宝所

譬如险恶道迥绝多毒兽又复无水艸人所怖畏处

初一行颂上第二险恶道喻也

无数千万众欲过此险道

次半行颂上第三多诸人众喻

其路甚旷远经五百由旬

第三半行颂上第一五百由旬

时有一导师彊识有智慧明了心决定在险济众难

第四一行颂上第五有一导师聪慧明达此颂初导师开譬毕

△下第二有八行半颂上第二将导譬上文有三今颂亦三

众人

初二字颂上第一所将导人众譬也

△第二中路懈退权立化城譬次导师知已下第三二行半颂第三灭化引至宝所譬上第二文有二初懈退次接退

皆疲倦而白导师言我等今顿乏于此欲退还

此初三句三字颂上懈退第二白导师譬也上懈退中有三今略不颂第一中路又不颂第三不能复进

△次下有五行颂作化上接退化作有四意今文具颂

导师作是念此辈甚可愍如何欲退还而失大珍宝

初一行颂第二伤失大譬

寻时思方便当设神通力

次二句颂初作念拟宜即上导师多诸方便也

化作大城郭庄严诸舍宅周帀有园林渠流及浴池重门高楼阁男女皆充满

此初一行半颂正作化譬诸舍宅者诸空观境也园林者二乘总持无漏法林也九次第定为渠流八解脱为浴池重门是三空门又是重空三昧尽无生智为楼阁高出也男女是定慧也观心解者智体周备如城隍善法圆足如郭之围绕毕竟空为舍宅真善能成自行如男子能干家事慈悲外化如女外嫡也

即作是化慰众言勿惧汝等入此城各可随所乐

次一行颂上说化也

诸人既入城心皆大欢喜皆生安隐想自谓已得度

此第四一行颂上第四入城也中路譬竟

△导师知息已下第三两行半颂第三灭化引至宝所上文有二

导师知息

今初一句颂上第一知息已也

集众而告言汝等当前进此是化城耳我见汝疲极中路欲退还故以方便力权化作此城汝今勤精进当共至宝所

次两行一句颂灭化引向宝所也始从譬如险恶道讫此颂上开譬竟

△下去第二有七行半颂第二合二譬初半行颂合第一五百譬次七行颂合第二将导譬

我亦复如是为一切导师

初半行颂合上第一五百由旬譬即导师譬五百由旬从所行说上合五百有四今但半行总颂而

△第二合将导譬

见诸求道者中路而懈癈不能度生死烦恼诸险道

此一行合中路懈退上颂开譬不颂中路亦不颂不进今合中路又无余二

故以方便力为息说涅槃言汝等苦灭所作皆已办

此一行颂合接退作化也

△下去五行颂第三合灭化引至宝所上文合二今颂亦二

既知到涅槃皆得阿罗汉

初半行颂第一知息已也

尔乃集大众为说真实法诸佛方便力分別说三乘唯有一佛乘息处故说二今为汝说实汝所得非灭为佛一切智当發大精进汝证一切智十力等佛法具三十二相乃是真实灭

次三行半颂第二合灭化引向宝所也合息化偈中即有三德秘密藏义汝证一切智即是般若具三十二相即是法身乃是真实灭即是解脱三法不纵不横即是见佛性也

诸佛之导师为息说涅槃既知是息引入于佛慧

此一行颂帖合也已上长行偈颂总是为下根第三周正因缘说中广开三显一竟

玅法莲华经入疏卷第六


校注

三疑四 远应作近 三疑二 四疑五 间应作周
[A1] 己【CB】巳【卍续】
[A2] 已【CB】巳【卍续】
[A3] 已【CB】巳【卍续】
[A4] 已【CB】巳【卍续】
[A5] 已【CB】巳【卍续】
[A6] 已【CB】巳【卍续】
[A7] 已【CB】巳【卍续】
[A8] 已【CB】巳【卍续】
[A9] 已【CB】巳【卍续】
[A10] 已【CB】巳【卍续】
[A11] 已【CB】巳【卍续】
[A12] 已【CB】巳【卍续】
[A13] 已【CB】巳【卍续】
[A14] 已【CB】巳【卍续】
[A15] 已【CB】巳【卍续】
[A16] 已【CB】巳【卍续】
[A17] 已【CB】巳【卍续】
[A18] 已【CB】巳【卍续】
[A19] 已【CB】巳【卍续】
[A20] 已【CB】巳【卍续】
[A21] 已【CB】巳【卍续】
[A22] 已【CB】巳【卍续】
[A23] 已【CB】巳【卍续】
[A24] 已【CB】巳【卍续】
[A25] 已【CB】巳【卍续】
[A26] 已【CB】巳【卍续】
[A27] 已【CB】巳【卍续】
[A28] 已【CB】巳【卍续】
[A29] 已【CB】巳【卍续】
[A30] 已【CB】巳【卍续】
[A31] 已【CB】巳【卍续】
[A32] 已【CB】巳【卍续】
[A33] 已【CB】巳【卍续】
[A34] 已【CB】巳【卍续】
[A35] 已【CB】巳【卍续】
[A36] 已【CB】巳【卍续】
[A37] 已【CB】巳【卍续】
[A38] 已【CB】巳【卍续】
[A39] 已【CB】巳【卍续】
[A40] 己【CB】巳【卍续】
[A41] 已【CB】巳【卍续】
[A42] 已【CB】巳【卍续】
[A43] 已【CB】巳【卍续】
[A44] 已【CB】巳【卍续】
[A45] 已【CB】巳【卍续】
[A46] 已【CB】巳【卍续】
[A47] 已【CB】巳【卍续】
[A48] 已【CB】巳【卍续】
[A49] 已【CB】巳【卍续】
[A50] 已【CB】巳【卍续】
[A51] 已【CB】巳【卍续】
[A52] 已【CB】巳【卍续】
[A53] 已【CB】巳【卍续】
[A54] 已【CB】巳【卍续】
[A55] 已【CB】巳【卍续】
[A56] 已【CB】巳【卍续】
[A57] 已【CB】巳【卍续】
[A58] 已【CB】巳【卍续】
[A59] 已【CB】巳【卍续】
[A60] 已【CB】巳【卍续】
[A61] 已【CB】巳【卍续】
[A62] 已【CB】巳【卍续】
[A63] 已【CB】巳【卍续】
[A64] 已【CB】巳【卍续】
[A65] 已【CB】巳【卍续】
[A66] 已【CB】巳【卍续】
[A67] 已【CB】巳【卍续】
[A68] 已【CB】巳【卍续】
[A69] 已【CB】巳【卍续】
[A70] 已【CB】巳【卍续】
[A71] 已【CB】巳【卍续】
[A72] 已【CB】巳【卍续】
[A73] 已【CB】巳【卍续】
[A74] 已【CB】巳【卍续】
[A75] 已【CB】巳【卍续】
[A76] 已【CB】巳【卍续】
[A77] 已【CB】巳【卍续】
[A78] 已【CB】巳【卍续】
[A79] 已【CB】巳【卍续】
[A80] 已【CB】巳【卍续】
[A81] 已【CB】巳【卍续】
[A82] 已【CB】巳【卍续】
[A83] 已【CB】巳【卍续】
[A84] 已【CB】巳【卍续】
[A85] 已【CB】巳【卍续】
[A86] 已【CB】巳【卍续】
[A87] 已【CB】巳【卍续】
[A88] 已【CB】巳【卍续】
[A89] 已【CB】巳【卍续】
[A90] 已【CB】巳【卍续】
[A91] 已【CB】巳【卍续】
[A92] 已【CB】巳【卍续】
[A93] 已【CB】巳【卍续】
[A94] 已【CB】巳【卍续】
[A95] 已【CB】巳【卍续】
[A96] 已【CB】巳【卍续】
[A97] 已【CB】巳【卍续】
[A98] 已【CB】巳【卍续】
[A99] 已【CB】巳【卍续】
[A100] 已【CB】巳【卍续】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法华经入疏(卷6)
关闭
法华经入疏(卷6)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