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陆道场法轮宝忏卷第十

以上密坛宝法壬集已详金光明最胜王无量真言尚待补录其水陆本宗另作数条续于壬字之后但既非龙藏彚记所存又非蕅书所录殆或有或无矣然木本水源不忍弃置姑存梗概云以上壬字是增出诸法虽非一一单有卷册然圣所寄亦名法宝兹之忏法衔接而来兼及余法

一心奉请慈悲道场忏法(拜观同上)

梁天监年高僧倣净住子制

归依三宝第一 断疑第二 忏悔第三 發菩提心第四 發愿第五 發回向心第六 显果报第七 出地狱第八 解怨释结第九 自庆第十 警缘三宝第十一 忏主谢大众第十二 总發大愿第十三 奉为天道礼佛第十四 奉为诸仙礼佛第十五 奉为梵王等礼佛第十六 奉为阿修罗道一切善神礼佛第十七 奉为龙王礼佛第十八 奉为魔王礼佛第十九 奉为国王人道礼佛第二十 奉为诸王王子礼佛第二十一 奉为父母礼佛第二十二 奉为过去父母礼佛第二十三 奉为师长礼佛第二十四 为十方比丘比丘尼礼佛第二十五 为十方过去比丘比丘尼礼佛第二十六 为阿鼻地狱礼佛第二十七 为河饿鬼等地狱礼佛第二十八 为饮铜炭坑等地狱礼佛第二十九 为刀兵铜釜等地狱礼佛第三十 为火城刀山等地狱礼佛第三十一 为饿鬼道礼佛第三十二 为畜生道礼佛第三十三 为六道發愿礼佛第三十四 警念无常第三十五 为执劳运力礼佛第三十六 發回向第三十七 菩萨回向法第三十八 發愿第三十九 凡八段  嘱累第四十

一心奉请方等三昧行法(拜观同上)

隋智者大师说门人灌顶记

方等秘法具六缘第一一法缘二善知识三前方便四办衣五行法六供养 识遮障第二一洗浴调适二饮食调适三行道调适四坐禅调适 禁法第三一七日要心及诵呪二请师受戒及發露三见善恶业相及十法王子等不得向人说 内律要诀第四一明五篇戒灭不灭相二明十恶十善业灭不灭相 修行第五受戒第六不说

一心奉请法华三昧忏仪(拜观同上)

瓦官寺沙门释智𫖮采法华普贤观经及诸大乘经意撰此法门流行后代

劝修第一 方便第二 正入道场方法第三 正修行方法第四一严净道场二净身三三业供养四奉请三宝五赞叹三宝六礼佛七忏悔八行道旋绕九诵法华经十思惟一实境界 略明修证相第五

一心奉请法华三昧行事运想补助仪(拜观同上)

唐国清沙门湛然撰

撰香华礼佛等偈以便运想及逆顺十心略忏文等

一心奉请金光明忏法补助仪(拜观同上)

宋天台东掖山沙门遵式集

缘起第一 按文开章以定诠次第二 別明礼请洒散二法第三 略明能请及所求离过第四 总示事理观慧所依第五 补助正修十科事义第六一严净道场二清净三业三香华供养四召请诵呪五赞叹述意六称名散洒七礼敬三八修行五悔九旋绕自归十唱诵金光明典

一心奉请金光明最胜忏仪(拜观同上)

宋四明沙门知礼集

大段与前仪同而观慧文略

一心奉请往生净土忏愿仪(拜观同上)

沙门遵式采大本无量寿经及称赞净土等诸大乘经集此方法流布诸后普结净缘

一严净道场二明方便法三明正修意四烧香散华五礼请法六赞叹法七礼佛法八忏愿法九旋诵法十坐禅法

一心奉请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三昧仪(拜观同上)

东山沙门遵式始于天台国清集于四明大靁山兰若再治

叙缘起第一 明正意第二一庄严道场二作礼三烧香散华四系念数息五召请六具杨枝净水七诵三呪八披陈忏悔九礼佛旋绕十诵经

一心奉请千手千眼大悲心呪行法(拜观同上)

宋四明沙门知礼集

一严道场二净三业三结果四修供养五请三宝诸天六赞叹申诚七作礼八發愿持呪九忏悔十修观行

一心奉请炽盛光道场念诵仪(拜观同上)

宋天竺寺沙门遵式撰

第一设坛场供养 第 二示方法 第三拣众清净 第四诵呪法 第五三业供养礼请陈意自为七一供养二奉请三赞叹四作法持呪五礼佛六忏悔七行道旋绕 第六疑释 第七诫劝檀越

一心奉请观自在菩萨如意轮呪课法(拜观同上)

宋霅川沙门仁岳撰

一法式 二观想 三礼赞 四持诵 五忏愿 六证验 七释疑

一心奉请礼法华经仪式(拜观同上)

宋四明沙门知礼集

一心奉请释迦如来涅槃礼赞文(拜观同上)

沙门仁岳撰

一心奉请集诸经礼忏文(拜观同上)

唐西崇福寺释智升撰

上卷共有六段下卷约求生西方明六时礼法

一心奉请往生净土决疑行愿二门(拜观同上)

宋耆山沙门遵式撰

第一决疑门一疑师二疑法三疑自今竝决之 第二行愿门一礼忏门即世称小净土忏二十念门三系缘门四众福行

一心奉请净土境观要门(拜观同上)

元虎谿沙门怀则述

深明约心观佛境观不二法门

一心奉请莲宗宝鉴(拜观同上)

元庐山东林寺善法堂主优昙普度集

念佛正因第一九十四章 念佛正教第二凡十九章 念佛正宗第三凡八章 念佛正派第四凡二十二章 念佛正信第五凡六章 念佛正行第六凡十四章 念佛正愿第七凡七章 念佛往生正诀第八凡十二章 念佛正报第九凡五章 念佛正论第十凡二十五章 附楚山示众念佛警语晓山劝修净业箴

一心奉请阿弥陀经不思议神力传(拜观同上)

附隋录未详作者

一心奉请南岳思大禅师立誓愿文(拜观同上)一心奉请天台智者大师別传(拜观同上)

门人灌顶撰

一心奉请天台八教大意(拜观同上)

门人灌顶撰

前佛后佛自行化他究其旨归咸宗一妙佛之知见但机缘差品应物现行为实施权故分乎秘密不定化之仪式譬如药方所化之法譬如药味

一心奉请国清百录(拜观同上)

纂人同上

卷第一二立制法第一敬礼法第二乃至王重请书第五十卷第三四王谢义疏书第五十一乃至论放生书第一百 后有戒应题有严序及新添智者大禅师年谱事迹

一心奉请永嘉集(拜观同上)

唐慎水沙门玄觉述

旧分十门慕道志仪第一戒憍奢意第二净修三业第三奢摩他颂第四毗婆舍那颂第五优毕叉颂第六三乘渐次第七事理不二第八劝友人书第九發愿文第十 幽谿法师新定十门归敬三宝第一發宏誓愿第二亲近师友第三衣食警戒第四净修三业第五三乘渐次第六事理不二第七简示偏圆第八正修止观第九观心十门第十幽溪有注二册可作四卷尚未入藏甚妙南北两藏皆无禅宗二字流通作禅宗永嘉集幽溪作永嘉禅宗集

一心奉请金刚錍(拜观同上)

唐荆谿尊者述

序曰圆伊金錍以抉四眼无明之膜令一切处悉见遮那佛性之指偏权疑碎加之以刚假梦寄客立以宾主观者恕之

一心奉请始终心要(拜观同上)

唐荆谿尊者述

一心奉请十不二门(拜观同上)

唐荆谿尊者述

一色心二内外三修性四因果五染净六依正七自他八三业九权实十受润即释签中结释十妙文也以是妙观大体故后人录出別行

一心奉请十不二门指要钞(拜观同上)

宋四明沙门知礼述

叙曰十不二门者本出释签岂须钞解但斯宗讲者或示或注著述云云而事理未明解行无托荆谿妙解翻隐于时天台圆宗罔益于物爰因讲次对彼释之命为指要钞焉葢指介尔之心为事理解行之要也

一心奉请修忏要旨(拜观同上)

宋四明沙门知礼述

初通叙四行二正明法华三结归止观

一心奉请法智遗编观心二百问(拜观同上)

法孙继忠集

四明沙门谨用为法之心问义于浙阳讲主昭上人

一心奉请天台传佛心印记(拜观同上)

元传天台宗教兴教大师怀则述

深明性具圆宗直至人心见性成佛不同余宗缘理断九

一心奉请天台四教仪(拜观同上)

宋高丽沙门谛观录

本宗八教大意而详于名相略于前三教之十乘

一心奉请天台四教仪集注(拜观同上)

元南天竺沙门蒙润集

一心奉请宗镜录(拜观同上)

宋永明寺智觉禅师延寿述

一心奉请景德传灯录(拜观同上)

宋景德东吴沙门道原纂

先叙七佛并偈 始自摩诃迦叶终于南岳第九世青原第十一世共祖师一千七百十二人内九百五十四人有语见录余七百五十八人但存名字尽二十六卷 宝志善慧南岳天台僧伽万回丰干寒山拾得布袋十人及诸方襍举征拈代別语一卷 南阳大寂乃至法眼等十二人广语一卷 赞一卷 铭记箴歌一卷

一心奉请续传灯录(拜观同上)

不出编录人名

彚目义门云灵谷寺沙门居顶编始自汾阳昭终至天童礼及诺庵肇共三千一百一十八人内一千二百零三人有语见录一千九百零七人但存名字

一心奉请传法正宗记(拜观同上)

宋明教禅师契嵩编修

前有上皇帝书及许收入藏中书劄子并题䟦等 始祖释迦如来表一卷 迦叶至六祖传共五卷 正宗分家列传一千三百零四人共二卷 旁出略传二百五人宗证略传十一共一卷 定祖图一卷

一心奉请传法正宗论(拜观同上)

宋明教禅师契嵩编修

共有四篇广明达磨大师的有师承以破唐沙门神机之妄讥毁兼破付法藏因缘传

一心奉请宗门统要续集(拜观同上)

宋建康沙门宗永集

元保宁寺沙门清茂续集

释迦文佛 西竺应化圣贤 二十八祖 东土六祖 四祖旁出凡八世 五祖旁出凡三世 六祖下旁出凡二世 应化圣贤 未详嗣法 亡名古宿 南岳下凡十一世共二百四十八人五百五十三则机缘 青原下凡十世共二百六十四人五百五十四则机缘 续南狱下至十八世共二百一十二则机缘 续青原下至十四世共四十七则机缘

一心奉请禅宗正脉(拜观同上)

明弘治真如寺沙门如卺集

于五宗机缘中取其显明简直者集出使人易晓

一心奉请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拜观同上)

嗣祖比丘宗宝编灵谷住持净戒重校

韶州韦刺史请师于大梵寺说法师先说得法行由次说摩诃般若波罗蜜义并无相颂 次答实无功德之疑次答愿生西方之问要人净心则生净土不是说无西方也 次示定慧一体不二 次示一行三昧 次示心不住法道即流通心若住法名为自缚 次示教无顿渐人有利钝 次示坐禅元不著心亦不著净亦不是不动 次示坐禅实义 次传自性五分法身香授无相忏悔發四弘誓愿授无相三归依戒又说一体三身及颂

一心奉请古尊宿语录(拜观同上)

赜藏主集灵谷寺住持净戒重校

南岳让 马祖一 百丈海 黄蘗运 临济玄 兴化奖 睦州踪 南院颙 风穴沼 首山念 石门聪 汾阳昭 唐明嵩 慈明圆 南泉愿 子湖神力踪 赵州谂 云门偃 杨岐会 道吾真 白云端 佛照光 北磵简 物初观 晦机熙 笑隐䜣 仲方伦 觉源昙有宋濂藏衣塔铭 五祖演 叶县省 神鼎𬤇 翠岩芝 法华举 佛眼远 大隋真 投子同 鼓山晏 洞山初嗣云门 智门祈嗣香林 雪峰悦嗣大愚 云庵文嗣黄龙南 琅琊觉嗣汾阳 佛照禅师奏对录宋孝宗时嗣大慧杲

一心奉请黄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并宛陵录(拜观同上)

唐河东裴休集并序

即古尊宿语录中重出而稍略

一心奉请万善同归集(拜观同上)

宋永明智觉禅师延寿述

明众善所归皆宗实相

一心奉请唯心诀(拜观同上)

宋永明智觉禅师延寿述

于中略标百二十种邪宗见解

一心奉请定慧相资歌(拜观同上)一心奉请警世(拜观同上)

二竝永明寿禅师作

一心奉请明觉禅师语录(拜观同上)

明灵谷寺沙门净戒重校

上堂举古勘辨拈古赞等共六卷

一心奉请圆悟佛果禅师语录(拜观同上)

学徒若平集净戒重校

上堂语六卷 开示法语三卷 小參四众四卷 颂古一卷 拈古三卷 偈一卷

一心奉请大慧普觉禅师语录(拜观同上)

宋乾道门人蕴闻集

一心奉请中峰和尚广录(拜观同上)

元治至门人慈寂集

一心奉请真心直说(拜观同上)

元曹谿山老纳知讷述

凡十五章明正信异名妙体妙用乃至所往以释疑问 后附诫初心学人文又附皖山正疑禅师示蒙山法语 东山崇藏主送子行脚法语 蒙山示众 堂䟦

一心奉请高丽国普照禅师修心诀(拜观同上)

直指心性本来同佛既悟心或习轻则用自性定慧门或习重则用随相对治门皆与先修后悟者不同

一心奉请禅宗决疑集(拜观同上)

元西蜀智彻述

示提话头工夫次第

一心奉请修大方广佛华严法界观门(拜观同上)

唐终南山释杜顺集

略有三重真空第一理事无碍第二周徧含容第三三中又各辨十门

一心奉请华严法界玄镜(拜观同上)

唐清凉大华严寺沙门澄观注

即释前法界观门

一心奉请注华严法界观门(拜观同上)

唐圭峰兰若沙门宗密注

一心奉请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拜观同上)

唐沙门法藏述

一显一体谓自性清净圆明体二起二用谓海印森罗常住用法界圆明自在用三示三徧谓一尘普周法界徧一尘出生无尽徧一尘含容空有徧四行四德谓随缘妙用无方德威仪住持有则德柔和质直摄生德普代众生受苦德五入五止谓照法清虗离缘止观人寂怕绝欲止性起繁兴法尔止定光显现无念止事理玄通非相止六起六观谓摄境归心真空观从心现境妙有观心境秘密圆融观智身影现众缘观多身入一镜像观主伴互现帝网观 后有净源序

一心奉请华严金师子章(拜观同上)

唐沙门法藏述

因对武后问借庭前金师子为喻初明缘起二辨色空三约三性四显无相五说无生六论五教七勒十玄八括六相九成菩提十入涅槃以显华严教观

一心奉请金师子章云间类解(拜观同上)

宋沙门净源述

一心奉请禅源诸诠集都序(拜观同上)

亦名禅那理行诸诠集圭峰山沙门宗密述

但存序大意先判三宗三教然后会为一味以息鬬诤

此书用蕅书为蓝本其中次序议论十依七八故有于台详悉別宗略说之迹然台明则诸宗普明详悉于台亦不妨也至禅源一书稍涉指摘故引發蕅之议论今虽不存蕅说读者当知一切著作不必偏于一

至贤宗内之加顿教以补台莲池之论甚公其诠佛法之妙微別具神通共一手眼也

贤宗外如长者主张无心定之说利益何限且李之说以诸祖说经引例征文日益不足学者寻文之不暇何暇修行此痛切之论也

相宗微细不可执长者之旨而废之

一心奉请原人论(拜观同上)

斥迷执第一习儒道者斥偏浅第二习佛不了义教者直显真源第三佛了义实相教会通本末第四会前所斥同一真源皆为正义

一心奉请华严原人论解(拜观同上)

元长安大开元寺沙门圆觉述

即解前论科一卷解三卷

一心奉请注华严七字经题法界观门三十颂(拜观同上)

元归德法云沙门琮湛集注

右注解夷门山东智大师本嵩所述经题观门偈颂点示初机禅门眼目

一心奉请真唯识量(拜观同上)一心奉请八识规矩补注(拜观同上)

明鲁庵沙门普泰注

一心奉请六离合释(拜观同上)一心奉请陀罗尼襍集(拜观同上)

未详撰者今附梁录

第一卷七佛所说神呪并八菩萨所说神呪合十五首 第二卷释摩男阿难比丘普贤菩萨等共十八呪 卷第三摩醯首罗天等共呪十一首文殊说四弘誓虗空藏说四净土妙行观世音说四摄法救脱说四弘誓跋陀和说八菩萨妙行大势至说四誓利益众生心无疲倦得大势说四事拥护作佛事者坚勇说四菩萨妙行并诸菩萨天龙各各说偈 卷第四阿弥陀鼓音声王陀罗尼等共呪二十一首 卷第五除一切恐畏毒害伏恶魔陀罗尼等共呪二十七首 卷第六除肿陀罗尼等共呪九首五戒神名二十五三归神名有九护伽蓝神名十八烧香散华等呪共二十二首 卷第七灭一切罪得一切所愿陀罗尼等共呪七十九首 卷第八六字大陀罗尼经等共呪二十二首 卷第九阿咤婆拘上佛陀罗尼等共呪十首叹佛三昧经一段 卷第十定志慧见陀罗尼等共呪三十一首

一心奉请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拜观同上)

宋北辽金河寺沙门释道㲀集

开示修行一真大法界心及持诵准提呪法然与准提三译及尊那经竝不全合

一心奉请密呪圆因往生集(拜观同上)

智广慧真编集金刚幢译定

集诸经神呪三十三段华梵竝书

一心奉请昙无德部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拜观同上)

唐沙门释道宣撰

一心奉请南海寄归内法传(拜观同上)

唐沙门释义净撰

一心奉请受用三水要行法(拜观同上)一心奉请护命放生仪轨法(拜观同上)一心奉请说罪要行法(拜观同上)

三法竝义净法师作

一心奉请诸经要集(拜观同上)

广西明寺沙门道世玄恽撰

三宝部第一敬佛篇六缘敬法篇八缘敬僧篇三缘 敬塔部第二有七缘 摄念部第三有四缘 入道部第四有四缘 吹赞部第五有三缘 香灯部第六有四缘 受请部第七有八缘 受斋部第八有二缘 破斋部第九有二缘 富贵部第十有二缘 贫贱部第十一有五缘 奖导部第十二有七缘 报恩部第十三有三缘 放生部第十四有四缘 兴福部第十五有六缘 择交部第十六有五缘 思慎部第十七有五缘 六度部第十八布施篇有七缘持戒篇有二缘忍辱篇有三缘精进篇有三缘禅定篇有二缘智慧篇有二缘 业因部第十九有五缘 欲葢部第二十有三缘 四生部第二十一有六缘 受报部第二十二有九缘 十恶部第二十三有十缘 诈偽部第二十四有六缘 惰慢部第二十五有三缘 酒肉部第二十六有三缘 占相部第二十七有三缘 地狱部第二十八有八缘 送终部第二十九有九缘 襍要部第三十有十三缘

一心奉请经律异相(拜观同上)

梁沙门僧旻宝唱等撰

天部上下一二卷 地部三 应始终佛部第一四 应身益物佛部第二五 现涅槃后事佛部第三 造佛舍利塔第一造佛形像第二 法灭尽三六 外缘佛部第四七 自行菩萨部第一八 外化菩萨部第二九 随机现身上菩萨部第三十 随机现身下菩萨部第四十一 出家菩萨僧部第一十二 声闻无学第一僧部第二十三 声闻无学第二僧部第三十四 声闻无学第三僧部第四十五 声闻无学第四僧部第五十六 声闻无学第五僧部第六十七 声闻无学第六僧部第七十八 声闻不测浅深僧部第八十九 声闻学人僧部第九二十 声闻行恶行僧部第十二十一 声闻无学沙弥僧部第十一二十二 声闻无学尼僧部第十二二十三 转轮圣王诸国王部第一二十四 行菩萨道上诸国王部第二二十五 行菩萨道下诸国王部第三二十六 行声闻道上诸国王部第四二十七 行声闻道中诸国王部第五二十八 行声闻道下诸国王部第六二十九 诸国王夫人部三十 行菩萨道诸国王子部上三十一 行菩萨道下诸国太子部中三十二 学声闻道诸国太子部下三十三 诸国王女部三十四 得道长者部上三十五 襍行长者部下三十六 优婆塞部三十 七优婆夷部三十八 外道仙人部三十九 梵志部四十 婆罗门部四十一 居士部四十二 估客部四十三 男庶人部上四十四 女庶人部下四十五 鬼神部四十六 襍兽畜生部上四十七 禽畜生部中 虫畜生部下四十八 地狱部上四十九 地狱部下五十 竝引大小诸经中事相以示劝诚

一心奉请法苑珠林(拜观同上)

唐西明寺沙门释道世撰

劫量篇第一小劫有六部一述意二疫病三刀兵四饥馑五相生六对除大劫有四部一时量二时节三坏劫四成劫 三界篇第二初明四洲有十二部述意乃至优劣次明诸天有二十二部辨位乃至送终 日月篇第三有十三部述意乃至地动 六道篇第四诸天四部述意至报谢 人道八部述意至受苦 修罗七部述意至战鬬 鬼神十一部述意至舍宅 畜生十部述意至好酬 地狱八部述意至诫勗 千佛篇第五七佛九部述意至久近 因缘三部述意引证业因 种姓四部述意至求婚 降胎六部述意至奖导 出胎八部述意至校量 侍养三部述意养育善征 占相八部述意至百福 游学四部述意至校量 纳妃六部述意至神异 厌苦四部述意至厌欲 出家十部述意至会同 成道十部述意至变化 说法三部述意赴机说益 涅槃五部述意至弟子 结集二部述意结集 敬佛篇第六有七部述意乃至观音于中第四弥陀又六部述意至引证第五弥勒又五部述意至發愿 敬法篇第七有六部述意乃至谤罪 敬僧篇第八有四部述意乃至违损 致敬篇第九有六部述意乃至仪式 福田篇第十有三部述意优劣平等

归信篇第十一有三部述意小乘大乘 士女篇第十二俗男二部述意诫俗劝导 俗女二部述意奸偽 入道篇第十三有四部述意至引证 慙愧篇第十四有二部述意引证 奖导篇第十五有四部述意乃至业因 说听篇第十六有九部述意乃至利益 见解篇第十七有二部述意引证 宿命篇第十八有四篇述意乃至五通 至诚篇第十九有八部述意乃至济难 神异篇第二十有五部述意乃至襍异

感通篇第二十一有二部述意圣迹 住持篇第二十二有十部述意乃至鬼神 潜道篇第二十三有二部述意引证 妖怪篇第二十四有二部述意引证 变化篇第二十五有三部述意通变厌欲 眠梦篇第二十六有五部述意乃至无记 兴福篇第二十七有八部述意乃至洗僧 摄念篇第二十八有二部述意引证 發愿篇第二十九有二部述意引证 法服篇第三十有六部述意乃至违损

然灯篇第三十一有二部述意引证 悬幡篇第三十二有二部述意引证 华香篇第三十三有二部述意引证 呗赞篇第三十四有四部述意引证赞叹音乐 敬塔篇第三十五有六部述意乃至修故 伽蓝篇第三十六有三部述意营造致敬 舍利篇第三十七有五部述意乃至感福 供养篇第三十八有二部述意引证 受请篇第三十九有九部述意乃至施福 轮王篇第四十有五部述意至育王

君臣篇第四十一有六部述意至王都 纳谏篇第四十二有二部述意引证 审察篇第四十三有四部述意审怒审过审学 思慎篇第四十四有五部述意乃至慎过 俭约篇第四十五有二部述意引证 惩过篇第四十六亦二部 和顺篇第四十七有五部述意乃至和事 诫最篇第四十八有六部述意乃至襍诫 忠孝篇第四十九有五部述意乃至业因 不孝篇第五十有四部述意乃至弃父

报恩篇第五十一有二部述意引证 背恩篇第五十二亦二部 善友篇第五十三亦二部 恶友篇第五十四亦二部 择交篇第五十五亦二部 眷属篇第五十六有四部述意乃至离著 较量篇第五十七有七部述意乃至方土 机辩篇第五十八有三部述意菩萨罗汉 愚戆篇第五十九有三部述意般陀襍痴 诈偽篇第六十有六部述意乃至诈畜

惰慢篇第六十一有二部 破邪篇第六十二亦二部 富贵篇第六十三亦二部 贫贱篇第六十四有五部述意至贫女 债负篇第六十五有二部述意引证 诤讼篇第六十六亦二部 谋谤篇第六十七有五部述意乃至宿障 呪术篇第六十八有七部述意乃至襍呪 祭祠篇第六十九有三部述意献佛祭祠 占相篇第七十有二部

祈雨篇第七十一有四部述意乃至河海 园菓篇第七十二有五部述意乃至种子 渔猎篇第七十三有二部 慈悲篇第七十四有五部述意乃至观苦 放生篇第七十五有二部 救厄篇第七十六有五部述意乃至兽王 怨苦篇第七十七有五部述意乃至襍难 业因篇第七十八有五部述意乃至引证 受报篇第七十九有十二部述意乃至住处

罪福篇第八十有四部述意乃至福行

欲盖篇第八十一有二部五欲五葢 四生篇第八十二有五部述意乃至五生 十使篇第八十三有四部述意乃至断障 十恶篇第八十四有十三部述意业因果报杀生乃至邪见 六度篇第八十五有六部布施乃至智慧 忏悔篇第八十六有六部述意乃至洗忏 受戒篇第八十七有七部一述意二劝持三三皈四五戒五八戒六十善七三聚 破戒篇第八十八有二部 受斋篇第八十九有二部 破斋篇第九十亦二部

赏罚篇第九十一亦二部利害篇第九十二亦二部 酒肉篇第九十三有三部述意饮酒食肉 秽浊篇第九十四有四部述意五辛嚏气便利 病苦篇第九十五有六部述意引证瞻病医疗安置敛念 舍身篇第九十六有二部 送终篇第九十七有四部述意舍命遗送受生 法灭篇第九十八有九部述意五浊时节度女佛钵讹替破戒诤讼损法 襍要篇第九十九有十部述意四依四果四食净口鸣钟入众求法衰相襍行 传记篇第一百有六部述意翻译襍集般若兴福历算

一心奉请释迦谱(拜观同上)

萧齐释僧祐撰

释迦始祖劫初刹利相承姓缘谱第一 贤劫初姓瞿昙缘谱第二 六世祖始姓释迦氏缘谱第三 降生释种成佛缘谱第四 在七佛末种姓众数同异谱第五 同三千佛缘谱第六 内外族姓名谱第七 弟子姓释缘谱第八 四部名闻弟子谱第九 从兄调达出家缘记第十 从弟阿那律跋提出家记第十一 弟孙陀罗难陀出家缘记第十二 子罗云出家缘记第十三 姨母大爱道出家缘记第十四 父净饭王泥洹记第十五 母摩耶夫人记第十六 姨母大爱道泥洹记第十七 释迦种灭宿业缘记第十八 竹园精舍缘记第十九 祗洹精舍缘记第二十 发爪塔缘记第二十一 天上四塔缘记第二十二 优填王造旃檀像记第二十三 波斯匿王造金像记第二十四 阿育王弟出家造石像记第二十五 留影在石室记第二十六 双树般涅槃记第二十七 八国分舍利记第二十八 天上龙宫舍利宝塔记第二十九 龙宫佛髭塔记第三十 阿育王造八万四千塔记第三十一 塔宿缘记第三十二 法灭尽缘记第三十三 法灭尽相记第三十四 已上竝兼引大小乘经律以明化迹

一心奉请释迦氏谱(拜观同上)

唐释道宣撰

一叙所依贤劫 二叙氏族根源 三叙所托方土 四叙法王化相 五叙圣凡后胤 大意与前谱同而文简略

一心奉请释迦方志(拜观同上)

唐释道宣撰

封疆篇第一 统摄篇第二 中边篇第三 遗迹篇第四具明五印度百五十余国中佛事竝是西域记中录出 游履篇第五略明十六人往西求法 时住篇第七 教相篇第八纪历代所立寺数所译经数所度僧尼之数

一心奉请翻译名义集(拜观同上)

宋姑苏景德寺法云编

十种通号第一 诸佛別名第二乃至寺塔坛幢第六十四竝举梵名而释其义

一心奉请大明三藏法数(拜观同上)

明天竺山沙门一如集

一心奉请教乘法数(拜观同上)

明会稽沙门圆瀞集

始从一数终至八万四千各別名略引释之

一心奉请禅林宝训(拜观同上)

宋沙门妙喜竹庵共集东吴沙门净善重集

凡三百篇大概使学者削势利人我趋道德仁义

一心奉请缁门警训(拜观同上)

明嘉禾沙门如卺续集

始自溈山警䇿终于梁皇舍道事佛诏凡二百余首

一心奉请百丈清规(拜观同上)

元至元圣寿寺沙门德𪸩重编大䜣校正

分为九章大抵多是世谛流布不唯非佛世芳规亦且非古百丈风格矣

一心奉请佛祖统纪(拜观同上)

宋四明东湖沙门志磐撰

前有通例一卷 释迦本纪一 西土二十四祖纪二 东土九祖纪三 兴道下八祖纪四 诸祖旁出世家五 诸师列传六 诸师襍传七 未详承嗣传八 历代传教表九 佛祖氏系表十 山家教典志十一 净土立教志十二 诸宗立教志十三 三世出兴志十四 三界名体志十五 法门光显志十六 法运通塞志十七 名文光教志十八 历代会要志十九

一心奉请佛祖历代通载(拜观同上)

元大中祥符寺华亭念常集

目录一卷七佛偈及彰所知论一卷从第二卷至二十二卷载盘古乃至元朝至正年间一切三教事迹今分为三十四卷

一心奉请历代三宝记(拜观同上)

隋开皇十七年翻经学士费长房撰

初三卷上列甲子系以帝年下注佛生出家成道入灭乃至孔子初生问礼获麟等事讫至开皇时佛法东流翻译次第 次九卷详记历代译师所译经典 次一卷大乘录入藏目 次一卷小乘录入藏目 后一卷明皇三宝录总目

一心奉请高僧传(拜观同上)

梁嘉祥沙门释皎撰

序云始于汉明帝永平十年终至梁天监八年凡四百五十三载二百五十七人又旁出附见者二百三十九人开其德业大为十例一曰译经二曰义解三曰神异四曰习禅五曰明律六曰遗身七曰诵经八曰兴福九曰经师十曰唱导 译经始摄摩腾终求那毗地共三十五人 义解始朱士行终昙裴共百人 神异始佛圆澄终释保志共二十人 习禅始竺僧显终释慧明共二十一人 明律始释慧猷终释僧佑共十三人 忘身始僧群终昙弘共十一人 诵经始昙䆳终道琳共二十一人 兴福始慧达刘萨诃终法悦共十四人 经师始帛法桥终释慧忍共十一人 唱导始道照终法镜共十人

一心奉请续高僧传(拜观同上)

唐释道宣撰

序云始距梁之初运终唐贞观十有九年一百四十四载包括岳凟历访华夷正传三百三十一人附见一百六十人大为十例一译经二义解三习禅四明律五护法六感通七遗身八读诵九兴福十襍科 译经始僧伽婆罗终僧那提正十五人 义解法申始义褒终正百六十一人 习禅始僧副终慧明正九十八人 明律始法超终昙光正二十九人 护法始昙无最终慈藏正十八人 感通始勒那钵提终净辩正百十八人 遗身始法凝终道休正十二人 读诵始志湛终宝相正十四人 兴福始明达终慧云正十二人 襍科声德始慧明终宝岩正十二人

一心奉请有宋高僧传(拜观同上)

宋沙门赞宁智轮同奉敕撰

译经始唐义净终唐满月正三十二人 义解始唐窥基终宋义寂正七十一人 习禅始唐弘忍终宋德韶正百三人 明律始唐道宣终周澄楚正五十八人 护法始唐威秀终周道丕正十八人 感通始后魏檀特师终宋法圆正八十九人 遗身始唐僧藏终宋怀德正二十二人 读诵始隋行坚终宋守真正四十二人 兴福始周法成终宋师律正五十人 襍科声德始南宋智一终宋宗渊正四十五人

一心奉请法显传(拜观同上)

东晋沙门法显自记游天竺事

一心奉请大唐西域记(拜观同上)

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大总持寺沙门释辩机撰

记住还共一百三十八国中风土及佛法灵迹唯摩竭陀国最详

一心奉请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拜观同上)

唐昭仁寺沙门慧立本

即玄奘大师始终事迹也

一心奉请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拜观同上)

唐三藏法师义净撰

总有五十六人又重归南海传有师资四人

一心奉请比丘尼传(拜观同上)

梁庄严寺释宝唱撰

起晋咸和讫梁普通凡六十五人

一心奉请神僧传(拜观同上)

不出编录人名

始自汉摩腾终元胆巴凡二百八人

一心奉请弘明集(拜观同上)

梁释僧佑撰

牟子理惑论三十七篇 正诬论未详作者 宗炳明佛论一名神不灭论 孙绰喻道论 宗居士炳答何承天书难白黑论 颜光禄延之难何承天达性论 罗君章更生论 郑道子神不灭论 远法师沙门不拜王者论五篇 远法师答何镇南难沙门祖服论 远法师答桓玄明报应论 远法师三报论 道恒法师释驳论 明僧绍正二教论 周剡颙难张长史融门论 谢镇之折夷夏论 朱昭之难夷夏论 朱广之咨夷夏论 慧通法师驳夷夏论 僧愍法师戒华论 玄光法师辩惑论 记室刘勰灭惑论 僧顺法师析三破论 大梁皇帝立神明成佛义记并吴兴沈续作序注 萧琛难范缜神灭论 曹思文难范缜神灭论并二启诏答 大梁皇帝敕答臣下神灭论 庄严寺法云法师与公王朝贵书并公王朝贵六十二人答 何令尚之答宋文皇帝赞扬佛教事 高明二法师答李交州淼难佛不见形事并李书 司徒文宣王书与孔中丞稚珪释疑惑并牋答 恒标二公答姚主劝罢道书并书 僧僧迁鸠摩答姚主奏并书 远法师答恒玄劝罢道书并书 释僧岩答刘青州劝还俗书并刘答往返六首 习凿齿与释道安书 谯王书论孔释张新安答 郑道子与禅师书论踞食 范伯伦书与王司徒论踞食 义法师答范伯伦书并范重答 范伯伦与生观二法师书 范伯伦踞食表并诏往返四首 晋尚书何充等执沙门不应敬王者奏三首并诏二首 桓玄与八座书论道人敬王事并八座答 恒玄与王令书论敬王事并王令答往返八首 庐山远法师答桓玄论沙门不应敬王者书一首并桓玄书二首 桓玄诏沙门不复敬天子并卞嗣之等答往返五首 远法师与桓玄论料简沙门书一首并桓玄教一首 支道林法师与桓玄论州符求沙门名籍书一首 天保寺释道盛启齐武帝论检试僧事 郗嘉宾奉法要 颜延之庭诘二章 王该日烛 竺道爽檄泰山文 释智静檄魔文 释宝林破魔露布文 释僧佑弘明论

一心奉请广弘明集(拜观同上)

唐终南山释道宣撰

正篇第一始商太宰问孔子圣人终释彦悰通极论凡十五篇 辨惑篇第二始魏陈思王辨通论终唐李师政内德论凡十八篇 佛德篇第三始支道林佛像赞终舍利感应记凡六十余首 法义篇第四始晋戴安公释疑论终释明濬答博士柳宣书凡七十余首 僧行篇第五始东晋北道护支昙谛诔终百官驳仪表启状等及诏所亲表启论等凡五十余首 慈济篇第六始沈休文究竟慈悲论终梁武帝断酒肉文凡五首 戒功篇第七始远公与刘遗民书终南齐文宣公净行法门凡十首净住子净行法门始皇觉辨德门第一终發愿庄严门第三十一即慈悲忏之所宗也 启福篇第八始诸帝与太山朗法师书终唐太子西明寺钟铭凡四十余首 悔罪篇第九始梁简文谢敕为建涅槃忏启终梁陈皇帝依经悔过文凡十五首 统归篇第十梁武帝净业赋并序 梁高祖孝思赋 梁宣帝游七山寺赋 梁王锡宿山寺赋 魏高允鹿苑赋 李颙大乘赋并序 释慧命详玄赋 萧子云玄圃园讲赋释真观梦赋 江淹伤爱子赋 无为论 释道安檄魔文 魔主报檄 破魔露布文 平魔赦文 平心露布文 晋沙门支道林赞佛诗八首终宣法师秋日游东山寺寻朱昙二法师一首凡一百五十八首

一心奉请集古今佛道论衡实录(拜观同上)

唐终南山释道宣撰

后汉隆法道士表请角试事第一乃至唐天子在司成宣范义𫖳宅难庄易义第三十三皆辨释老优劣事

一心奉请续集古今佛道论衡(拜观同上)

唐沙门智升撰

西域天竺国事出后汉列传七十八

一心奉请集神州塔寺三宝咸通录(拜观同上)

唐麟德元年终南山释道宣撰

初明舍利表塔共缘二十 第二灵像垂降共缘五十 第三引圣寺瑞经神僧圣寺十二瑞经三十八神僧三十

一心奉请集沙门不应拜俗等事(拜观同上)

唐弘福寺沙门释彦悰纂录

故事篇第一土共十八首 故事篇下共十四首 圣朝议不拜篇第二上下 圣朝议拜篇第三上各有弹词 议拜篇下结成不拜

一心奉请破邪论(拜观同上)

唐沙门释法琳撰

广破傅弈邪说

一心奉请辩正论(拜观同上)

唐沙门释法琳撰东宫学士陈子良注

二教治道篇第一上下 十代奉佛篇第二上下 佛道先后篇第三 释李师资篇第四 十喻篇第五答传道士十异 九箴篇第六答外九迷论 气为道本篇第七 信毁交报篇第八 品藻众书篇第九儒推孝经佛备众典 出道偽谬篇第十略明八谬 历世相承篇第十一略辨九事 归心有地篇第十二引梁武帝舍道敕文及萧纶等受菩萨戒启后有法琳与尚书右仆射蔡国公书

一心奉请十门辩惑论(拜观同上)

唐兴善寺沙门释复礼撰

通力上感门一 应形俯化门二 净秽土別门三 迷悟见殊门四 显实得记门五 反经赞道门六 观业救舍门七 随教抑扬门八 化佛隐显门九 圣王兴替门十 答太子文学权无二释典稽疑

一心奉请甄正论(拜观同上)

唐佛授记寺沙门玄嶷撰

广破灵宝等经天尊等名之偽

一心奉请护法论(拜观同上)

宋无尽居士张商英述

广破欧阳修谤佛邪说申明佛理 后附李长者昭化院记及徐师川跋郑德舆后序

一心奉请镡津文集(拜观同上)

宋明教禅师契嵩撰

初一卷目录并行业记 前三卷即辅教篇重出 第四卷皇极论及中庸解五篇 第五至第七卷论原四十篇襍著六篇 第八卷襍著六篇万言书一封 第九卷书启共十三封 第十卷书启状共四十四封 第十一卷叙十四篇又九篇 第十二卷志记铭十二篇 第十三卷记铭表辞七篇述题书赞传评十二篇 第十四至十六卷非韩三十篇 第十七卷古律诗六十首 第十八卷唱和诗六十九首 第十九卷诸师序赞诗题疏并后序

一心奉请辅教篇(拜观同上)

宋明教禅师契嵩撰

原教 劝书三篇 广原教并序二十六篇 孝论并序一十三篇 坛经赞 真谛无圣论元在嘉祐集中

一心奉请元至元辩偽录(拜观同上)

元云峰禅寺沙门祥迈奉敕实录撰

妄立天尊偽第一乃至偷佛神化偽第十四并后记共二卷 当时侵夺僧寺及辨论敕复事实二卷圣旨梵毁诸路偽道藏经之 下火文 如意答石介怪记 圣旨特建释迦舍利灵通之塔共一卷

一心奉请三教平心论(拜观同上)

元静斋学士刘谧撰

先明三教竝是劝人止恶行善不可偏废次明极功浅深不同后广破韩愈之说并破欧阳程朱之说

一心奉请折疑论(拜观同上)

比丘子成号妙明著西域师子比丘述注

叙问第一 圣生第二言佛降诞之迹 问佛第三答不称姓名而称佛之问 喻举第四喻明佛经非是繁而不要 宗师第五言古今帝主贤士皆宗师佛 通相第六通明佛之妙相 论孝弟七 拒毁第八 评仪第九 举问第十答事鬼知死之问 解惑第十一解夷夏之惑 释谤第十二 辨施第十三 殊见第十四 随宜第十五 优劣第十六 先知第十七谓汉明以前已先有知佛者 尊释篇第十八客方崇佛 言符第十九脗合二教之理 会名第二十会同三教圣人之名

一心奉请一切经音义(拜观同上)

唐翻经沙门玄应撰

卷一华严大集日藏月藏大威德法炬六经 卷二大涅槃经 卷三般若十部 卷四见实等十九经 卷五海龙王等六十四经 卷六法华经 卷七正法华等四十四经 卷八维摩等七十一经律 卷九智度论 卷十般若灯等十论 卷十一正法念等四经 卷十二长阿含等十五经 卷十三般泥洹等八十七经 卷十四四分律 卷十五十诵僧祗五分三律 卷十六善见等二十一律 卷十七阿毗昙等五论 卷十八成实等十六论 卷十九佛本行集撰集百缘 卷二十陀罗尼等二十八集 卷二十一大菩萨藏等十三经 卷二十二瑜伽师地论 卷二十三显扬等十论 卷二十四阿毗达磨俱舍论 卷二十五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一心奉请新译大方广佛华严经音义(拜观同上)

唐京兆静法寺沙门慧苑述

一心奉请绍兴重雕大藏音(拜观同上)

宋精严寺释处观集

略如字彚共一百七十四部

一心奉请出三藏记集(拜观同上)

梁释僧祐撰

卷一集三藏缘记第一 十诵律五百罗汉出三藏记第二 菩萨处胎经出入藏记第三 梵汉译经文字音义同异记第四 前后出经异记第五 卷二新集撰出经律论录第一 新集条解异出经录第二 卷三新集安公古异经录第一 失译经录第二 凉土异经录第三 关中异经录第四 新集律分为五部记录第五 十八部记录第六 汉地四部记录第七 卷四新集续撰失译襍经录 卷五新集抄经经录第一 安公疑经录第二 新集疑经录第三 安公注经及襍经志录第四 小乘迷学竺法度造异仪记第五 长安叡法师喻疑第六 卷六至十一共经序一百十篇 卷十二襍录序十篇 卷十三至十五共传三十二篇

一心奉请众经目录(拜观同上)

隋翻经沙门法经等奉敕撰

大乘修多罗藏录第一有六分 一译一异译二失译三別生四疑惑五偽妄六 小乘修多罗藏录第二六分如前 大乘毗尼藏录第三六分如前 小乘毗尼藏录第四六分如前 大乘阿毗昙藏录第五六分如前 小乘阿毗昙藏录第六六分如前 佛灭度后撰集录第七西方圣贤一此土抄集二 传记录第八西域此方 著述录第九西域此方

一心奉请众经有录(拜观同上)

隋仁寿年翻经沙门及学士等撰有序

单本第一 重翻第二 別生第三 贤圣集传第四疑偽第五

一心奉请大唐内典录(拜观同上)

唐释道宣撰

历代众经传译所从录第一 翻本单重人代存亡录第二 总撮入藏录第三 与要转读录第四 有目缺本录第五 道俗述作注解录第六 支派陈化录第七 疑偽经论录第八 录目终始序第九 应感兴敬录第十 续录一卷

一心奉请武周刊定众经目录(拜观同上)

唐沙门明佺等撰有序

大乘单译经目一重译经目二三四五大乘律论目六小乘单译经目七重译经目八小乘律论贤圣集九十大小乘失译经目十一阙本经目十二见定入藏流行目上下十三十四附刊定偽经目录一卷

一心奉请古今译经图记(拜观同上)

唐翻经沙门靖迈撰

始自汉明帝时摩腾尊者终于唐太宗时玄奘法师各叙其所译经论

一心奉请续古今译经图记(拜观同上)

唐开元庚午岁沙门智升撰

始自唐贞观时沙门智通终于开元时金刚智国师

一心奉请开元释教录(拜观同上)

唐开元庚午岁沙门智升撰

总括笔经录上分为十卷 別分乘藏录下更为七有译有本录第一一千一百四十二部五千四十八卷 有译无本录第二 支派別行录第三 删略繁重录第四 补阙舍遗录第五 疑惑再详录第六 偽妄乱真录第七 有译有本中又为三一菩萨三藏录二声闻三藏录三圣贤传记录已上共为十一卷 入藏录三卷

一心奉请元释教录略出(拜观同上)

唐开元庚午岁沙门智升撰

即前入藏录用千字文编定

一心奉请至元法宝勘同总录(拜观同上)

元讲经论沙门庆吉祥等奉诏集

初总标年代括人代之宏网自汉明戊辰迄至元乙酉凡一千二百十九年历朝二十二代译师一百九十四人所出三藏一千四百四十部五千五百四十六卷 二別约岁时分纪录之殊异 三略明乘藏显古录之梯航开元录所纪一千一十六部四千五百七卷贞元录所纪一百二十七部二百四十二卷祥符录所纪二百部三百八十四卷景祐录所纪十九部百五十卷弘法录及舍遗编七十五部百五十六卷 四广列名题彰今目之伦序初契经藏分菩萨声闻菩萨藏中又分显密显中先列般若等五大部略同南北两藏二调伏藏亦分菩萨声闻三对法藏亦分菩萨声闻于中先出梵语经题次出此间经题后出译人及品数

一心奉请大藏圣教法宝标目(拜观同上)

元清源居士王古撰

即依勘同总录略标各经卷帙及品数大旨

一心奉请大明重刊三藏圣教目录(拜观同上)

即南藏目录分七十科 一般若部 二宝积部 三大集部 四华严部 五涅槃部 六五大部外重译经 七单译经 八小乘阿含部 九小乘单译经 十宋元入藏诸大小乘经 十一西土圣贤撰集 十二大乘律 十三小乘律 十四大乘论 十五小乘论 十六续入藏诸论 十七此方撰述

以下蕅师未有注诸书及蕅师未及见诸书

一心奉请略明般若末后一颂赞述(拜观同上)一心奉请集大乘相论(拜观同上)一心奉请佛母般若圆集要义论(拜观同上)一心奉请圣佛母九颂经义论(拜观同上)一心奉请诸佛世尊如来菩萨尊者神僧名经(拜观同上)一心奉请永乐御制序赞文(拜观同上)一心奉请缁门警训(拜观同上)一心奉请八识规矩补注(拜观同上)一心奉请百法明门论注(拜观同上)一心奉请八十八祖传赞(拜观同上)一心奉请大佛顶首棱严经正脉(拜观同上)一心奉请佛说阿弥陀经疏钞(拜观同上)一心奉请紫柏尊者全集(拜观同上)一心奉请憨山大师梦游全集(拜观同上)一心奉请性相通说(拜观同上)一心奉请庄子内篇注(拜观同上)一心奉请幻有传禅师语录(拜观同上)一心奉请雪峤信禅师语录(拜观同上)一心奉请天隐修禅师语录(拜观同上)一心奉请密云悟禅师语录(拜观同上)一心奉请大觉普济能仁琇国师语录(拜观同上)一心奉请明道正觉森禅师语录(拜观同上)一心奉请宏觉忞禅师语录(拜观同上)一心奉请梵网经直解(拜观同上)一心奉请毗尼止持会集(拜观同上)一心奉请毗尼作持续释(拜观同上)一心奉请毗尼关要(拜观同上)一心奉请大乘止观法门释要(拜观同上)一心奉请山茨际禅师语录(拜观同上)一心奉请相宗八要直解(拜观同上)一心奉请五百罗汉尊号(拜观同上)一心奉请明觉聪禅师语录(拜观同上)一心奉请首棱严经疏解蒙钞(拜观同上)一心奉请宗宝独禅师语录(拜观同上)一心奉请棱严经势至念佛圆通章疏钞(拜观同上)一心奉请观自在菩萨如意心陀罗尼呪经略疏(拜观上同)一心奉请药师瑠瓈光如来本愿功德经直解(拜观同上)一心奉请兜率龟镜集(拜观同上)一心奉请七俱胝佛母所说准提陀罗尼经会释(拜观同上)一心奉请溈山警䇿句释(拜观同上)一心奉请佛说四十二章经疏钞(拜观同上)一心奉请佛说八大人觉经疏(拜观同上)一心奉请成唯识论音响补遗(拜观同上)一心奉请妙法莲华经授手(拜观同上)一心奉请贤首五教仪(拜观同上)一心奉请重订教乘法数(拜观同上)一心奉请御选语录(拜观同上)一心奉请御录宗镜大纲(拜观同上)一心奉请御录经海一滴(拜观同上)一心奉请梁代所创水陆道场仪式(拜观同上)一心奉请宋代志磐法师依古重修法界圣凡水陆盛会修斋仪轨(拜观同上)一心奉请明代通行天地冥阳水陆仪文(拜观同上)一心奉请明代云栖法彚所载六卷水陆文(拜观同上)一心奉请仪润所集通行本水陆仪轨(拜观同上)

鸡园水陆通论依末后二种变化而出之也○

以下同主法一人白之

经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故求佛境界必依佛所言闻熏之功能發正因能除邪见昔人患病不治一异人命读药草之名每读药名病皆应声至雷丸则不敢应取以服之其病遂绝众生病多如声斯应如来妙药岂止雷丸以此一一名字称而拜之宿种善根渐当披露十方法脉从此环兴我等痛念无始以来不知身中无我空际有经丧本受轮至今未故于今日对兹法宝深悔前愆齐發真心顿悔前过(高声唱云)

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悉愿归命投诚一心忏悔(一拜起立问讯长跪云)

弟子众等(拜)普与含灵同此一心全涵万法自他心法实非异同无始迷茫忽然自异异同交發生无异同此异非同此同非异纵横刹劫依正相衔欲免轮回无有是处更起妄见云修不修求道虽勤失之愈远事理非圆理事不应理与理混事与事违平等圆通于斯尽失真药常现未能服行久而益昏不闻名字痛念我辈虽号凡夫一切如来或常承事无边海会说法重重信心人天动輙亿万或得净眼發无上心累劫多生遂忘此事今兹法宝万轴千轮是我欲言是我能听生生福尽慧亦消亡求之无从遇之无日诵之不解信之不圆说之多疎行之多错盲人大富触宝自伤总是罪愆无边發露肃恭忏悔(拜)即法即心仗佛灵恩光明内發如宝丝引如珠光衔如镜同空如剑利断断我深惑空我业根化阿颠迦入萨婆若吉祥初启馨香远闻十方龙天一齐感动欢声雷發妙力云兴圆护道场满足众愿我承佛慧转化群蒙宝润深孚密音圆奏令彼粗者咸妙蠢者都灵尽入真宗还依本位身身映入莲华之国念念全含薝葡之芬不使一人中途沦堕

(拜 绕念)

  • 南无常住十方佛
  • 南无常住十方法
  • 南无常住十方僧
  • 南无现坐道场毗卢遮那佛
  • 南无法报化三身一切诸佛
  • 南无空尘全现大方广佛华严经
  • 南无甚深十二部经
  • 南无宝手菩萨
  • 南无勇施菩萨
  • 南无护法藏菩萨

(三遍毕问讯)

  • 自归于佛当愿众生绍隆佛种發无上意(拜)
  • 自归于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拜)
  • 自归于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拜)
  • 南无华严海会佛菩萨三称(问讯退入观堂)

水陆道场法轮宝忏卷十(终)

No. 1499-B

光绪三年丁丑六月宝仁上善与刻经僧商量法宝事宝仁踴跃發愿认刻法轮宝忏以显密教意利益众生值九月病革恳于其母悟源上善以所存各善资及所蓄服用等罄尽无遗悉以布施而成此愿熊居士及本真上善等助之请命悟源应之宝仁乃念佛而去遂于是渐渐刻成经戊寅至己卯九月而功乃完所有人名回向刻于经尾书既成悟源请刻经僧愿以宝仁之愿力悟源之苦心竝同出资之诸上善人回向庄严同生净土莲华上品

刻经僧妙空记

法轮宝忏全部各随所施大小存亡皆得各受胜报玲珑解脱共满心期转身同赴净土莲华虗空楼阁善巧方便转度含灵


校注

入疑八 圆疑图 土疑上 葡疑卜
[A1] 已【CB】巳【卍续】
[A2] 采【CB】釆【卍续】
[A3] 宝【CB】实【卍续】
[A4] 采【CB】釆【卍续】
[A5] 但【CB】伹【卍续】
[A6] 刺【CB】剌【卍续】
[A7] 蘗【CB】蘖【卍续】
[A8] 蘗【CB】蘖【卍续】
[A9] 已【CB】巳【卍续】
[A10] 但【CB】伹【卍续】
[A11] 已【CB】巳【卍续】
[A12] 已【CB】巳【卍续】
[A13] 已【CB】巳【卍续】
[A14] 尼【CB】巳【卍续】
[A15] 已【CB】巳【卍续】
[A16] 己【CB】巳【卍续】
[A17] 已【CB】巳【卍续】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法界圣凡水陆大斋法轮宝忏(卷10)
关闭
法界圣凡水陆大斋法轮宝忏(卷10)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