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1522-A

本朝吴僧道原惧佛教之弗传分祖立宗次叙其说将以破学者之昏暗犹灯之相续而明之不可掩也噫嘻道原之作有得于吾子思扬雄之意欤二子语道之传则曰自尧舜至于孔子子思孟诃氏言道之用则曰君子道暗然而日章又曰圣人之道犹日中二者之言其道原谓之灯说乎余于外典虽未深了公余稍休未甞不以圆觉为应世法门比因取此集阅之其叙述入道之由标指契理之妙敷倡宗旨诱据后学所以异于吾儒之教者几希惜非善本讹舛既多磨灭滋甚遂载加仇挍命工镂板用广其传庶有补于将来云

淳熙六年四月二十二日 皇子魏王 䟦

No. 1522-B

古者大典大册之于国家也必藏诸玉府使子孙世守之罔敢逸队以贻训将来祖宗赖之有光若夫教门之大典大册则异矣如来世尊具正徧知说十二部修多罗利益三界其本生本事二部者诚以宿命他心之智照了过去现在未来无量数劫诸佛之出兴轮王之治化世界之成坏民物之生息皆目睹耳闻而身历之其广颂长偈则阿难记持于先迦叶结集于后当是时惜其流通之未至于斯土也史之缺文孔子且犹叹美之而况见圣谛第一义之所在哉法师慧皎者生会稽出家𨽻业嘉祥寺性姿纯粹素获乡里重誉博学为时所歆艶慨往圣之迹难追悼来哲之名易没微我后人孰任其责廼援史例作传始于汉明终于梁武凡其僧之秉大福缘乘宿愿力随机应化天子所师尊诸侯所宾礼怀香华而西迈获贝叶以东归隐约枯槁以全节守趺宿傲睨以极激扬莫不访来其出处之详考索其言行之实则其志之勤如此继而澄照道宣师则㳂梁而唐通惠赞宁师则㳂唐而宋立十科成书行世然辞章之出大率六朝五季之余也体制衰弱略无先秦西汉风太史黄公庭坚读而陋之尝欲删治适未皇及可恨也觉范德洪师顾独润色梁传以承子长孟坚之业卒无所事于唐宋二传噫隘矣盖佛法非僧业弗行僧业非佛法弗明必佛法以之行僧业以之明其六学十二科而已矣且波罗蜜多之为言度也度则学之至学则度之渐耳苟举学以观佛则知佛之究乎十二而度乎六举科以观僧则知僧之循乎十二而学乎六故未能以译经传宗者不足与语慧也未能以遗身利物者不足与语施也未能以弘法护教者不足与语戒也未能以摄念持志者不足与语忍辱也未能以义解感通者不足与语精进也未能以证悟神化者不足与语定也学诚济川之舟筏欤既济者舍之未济者用之在佛曰度则既济之谓也在僧曰学则未济之谓也惟佛不以己之既济而忘其未济者故每于华严鹿苑方等般若法华涅槃会上称扬赞叹六学功德而橹櫂于舟筏以待济兹太史黄公之甚留意于梁唐宋三传也予为阅诸龛藏以䌷绎之遂苗穮发栉以属藁而藏去焉时则至正己丑间也岁癸卯予归自天台就养于象山智门之正趣堂日庵广慧氏请予藁以图锓梓予未即许也会日庵丐闲从燕寂而复元福报师寔于予同门伯仲获以公举主斯席尤力从臾不由是而张六学以正佛法之要列十二科以別僧业之緐学有序所以序佛法之本然也科有赞所以赞僧业之当然也得传一千二百七十又三得人如传之以卷计之古传之卷得七十又四新传之卷得三十是何古传之卷赢新传之卷缩也有解者曰古传之赢也赢于卷而不赢于传新传之缩也缩于卷而不缩于传亦犹以学易度而度未甞易以科分学而学未甞分是固教门之典册也非欤尚览者其察旃

至正丙午六月望四明沙门  昙噩

六学十二科

  • 一慧学 (译经科 一之二) (传宗科 三之八)
  • 二施学 (遗身科 九) (利物科 十)
  • 三戒学 (弘法科 十一之十四) (护教科 十五之十六)
  • 四忍辱学 (摄念科 十七之十八) (持志科 十九之二十)
  • 五精进学 (义解科 廿一之廿三) (感通科 廿四之廿六)
  • 六定学 (证悟科 廿七之廿八) (神化科 廿九之三十)

新修科分六学僧传目录

卷第一 慧学  译经科 汉迦叶摩腾 汉竺法兰 汉安清 汉支楼迦谶 汉竺佛朔 汉优婆塞安玄 魏康僧铠 魏昙谛 魏帛延 吴康僧会 吴惟祇难 晋竺昙摩罗刹 晋朱士行 晋帛尸黎密多罗 晋僧伽䟦澄 晋昙摩难提 晋佛图罗刹 晋僧伽提婆 晋竺佛念 晋鸠摩罗什 晋弗若多罗 晋佛陁䟦陁罗卷第二  译经科 宋佛駄什 宋昙摩耶舍 宋昙无忏 宋浮陀䟦摩 宋智严 宋宝云 宋求那䟦摩 宋僧伽跋摩 宋畺良耶舍 齐求那毗地 梁僧伽婆罗 魏昙曜 魏菩提流支 魏勒那摩提 魏北天竺佛陀扇多 陈拘那罗陀 陈须菩提 陈法泰 隋那连提黎那舍 隋阇那崛多 隋逹摩笈多 唐波罗颇迦罗密多罗 唐慧赜 唐伽梵达磨 唐阿地瞿多 唐智通 唐若那䟦陀罗 唐佛陀多罗 唐地婆诃罗 唐提云般若 唐慧智 唐弥陀山 唐般剌密谛 唐智严 唐实叉难 唐义净 唐阿你真那 唐菩提流志 唐怀迪 唐飞锡 唐勿提提羼鱼 唐般剌若 唐良秀 唐莲华 唐牟尼室利 唐尸罗达磨卷第三 慧学  传宗科 魏昙柯迦罗 梁达磨 梁僧副 北齐慧文 北齐慧可 北齐慧光 陈慧思 陈玄光 后梁慧成 周慧命 隋智𫖮 隋慧耀 隋僧璨 隋智锴 隋波若 隋法彦 隋智越 隋道悦卷第四  传宗科 唐智晞 唐法向 唐灌顶 唐智首 唐智璪 唐法顺 唐慈藏 唐普明 唐道信 唐法融 唐智岩 唐道宣 唐玄奘 唐慧明 唐弘忍 唐神会 唐慧能 唐智威 唐本净 唐义湘 唐窥基 唐昙璀 唐慧安 唐神秀 唐法持 唐破灶堕 唐道俊 唐法藏卷第五  传宗科 唐文纲 唐道岸 唐玄觉 唐元珪 唐印宗 唐神英 唐僧达 唐智威 唐巨方 唐义福 唐䟦日罗菩提唐普寂 唐一行 唐戍婆揭罗僧诃 唐行思 唐圆寂 唐思睿 唐怀让 唐灵着 唐玄素 唐香育 唐智封 唐玄朗 唐降魔藏 唐志贤 唐慧忠 唐进平 唐昙一 唐道坚 唐慧空 唐阿目佉䟦折罗 唐慧忠 唐掘多 唐道隐 唐恒月 唐湛然 唐思公 唐道一 唐福林 唐皓玉 唐智满 唐敷□ 唐怀空 唐真亮 唐藏用 唐神邕 唐希迁 唐圆震 唐昙真 唐法钦 唐无名 唐慧演 唐澄心 唐行觉 唐石藏 唐地藏 唐道邃卷第六  传宗科 唐澄观 唐光宝 唐道悟 唐宝备 唐法如 唐道通 唐法普 唐智藏 唐怀海 唐怀恽 唐灵坦 唐元浩 唐神凑 唐惟宽 唐灵默 唐智常 唐神暄 唐隐峰 唐智藏 唐道行 唐甄叔 唐自在 唐南印 唐慧涉 唐无业 唐天然 唐如会 唐道树 唐大毓 唐道行 唐昙藏 唐惟俨 唐宁贲 唐崇信 唐昙晟 唐甄公 唐灵彖 唐元观 唐惟则 唐无等 唐明觉 唐圆修 唐普愿 唐智藏 唐圆智 唐法融 唐法常卷第七  传宗科 唐崇演 唐好直 唐宗密 唐崇珪 唐金植 唐齐安 唐恒政 唐普岸 唐神鉴 唐志远 唐灵祐 唐玄䇿 唐希运 唐寰中 唐宣鉴 唐藏鱼 唐从谏 唐义玄 唐鉴宗 唐日照 唐普化 唐良价 唐藏广 唐大安 唐慧寂 唐庆诸 唐全豁 唐惟靖 唐玄泰 唐玄绍 唐从谂 唐慧沐 唐安元 唐文喜 唐寰普 唐洪𬤇 唐慧恭 唐道膺 唐有缘 唐恒通 唐楚南 唐义存卷第八  传宗科 梁无作 梁师备 梁本仁 梁光仁 梁智闲 梁大同 梁本寂 梁存寿 梁师彦 梁居遁 唐休静 唐惟劲 唐栖隐 唐慧稜 唐桂琛 唐如敏 唐道怤 晋善静 晋师会 晋全付 晋灵照 晋智朗 汉行备 周文益 周慧明 周行因 宋彦求 宋道潜 宋从彦 宋绍岩 宋德韶 宋行满 宋延寿 宋缘德 宋晤恩 宋义寂 宋永安卷第九 施学  遗身科 晋僧群 宋昙称 宋法进 宋僧富 宋法羽 宋慧绍 宋僧瑜 宋僧庆 宋慧益 宋昙弘 齐法光 齐法凝 周普圆 隋普济 唐法旷 唐汾州亡名 唐会通 唐玄覧 唐束草师 唐无染 唐行明 周普静 宋守贤 宋文辇 宋怀德卷第十 施学  利物科 晋法相 晋慧力 宋慧受 宋僧洪 宋僧亮 宋法意 宋僧慧 宋僧瑾 梁慧开 梁僧护 梁法悦 周僧明 梁法京 隋通幽 隋慧达 隋智琳 唐住力 唐慧胄 唐慧住 唐道积 唐德美 唐昙献 唐法诚 唐慧震 唐智通 唐慧云 唐法成 唐业方 唐慧云 唐崇业 唐玄覧 唐楚金 唐怀玉 唐明准 唐幽玄 唐寂然 唐法兴 唐僧竭 唐昙休 唐智广 唐慧闻 后唐贞峻 后唐智晖 周智江 宋常觉卷第十一 戒学  弘法科 晋支道林 晋竺道潜 晋竺僧敷 晋道整 晋道安 晋法汰 晋法遇 晋僧[((素-糸)*力)/石] 晋昙摩流支 晋道融 晋卑摩罗叉 晋僧叡 晋僧肇 晋慧远 晋道恒 宋法显 宋昙无竭 宋慧猷 宋竺道生 宋慧叡 宋昙摩密多 宋智猛 宋慧严 宋僧业 宋僧导 宋慧询 宋求那䟦陀罗 宋僧璩卷第十二  弘法科 齐法颕 齐玄畅 齐志道 齐僧远 齐智林 齐法瑗 齐法悟 齐僧审 齐法琳 齐法[鬳*虫] 齐智称 梁僧祐 梁法超 梁道禅 梁法云 梁僧旻 梁慧约 魏法建 魏昙鸾 齐僧范 周亡名 周僧玮 后梁法常 陈昙瑗 陈慧布 陈智文卷第十三  弘法科 隋昙延 隋灵藏 隋道正 隋信行 隋昙崇 隋道成 隋智舜 隋法纯 隋真观 隋玄镜 隋觉朗 隋灵𥙿 隋智脱 隋僧善 隋僧照 隋僧粲 隋洪遵 隋法进 隋真慧卷第十四  弘法科 唐僧晃 唐吉藏 唐智藏 唐法素 唐慧龄 唐普济 唐智满 唐道暀 唐僧邕 唐道哲 唐善慧 唐道岳 唐玄琬 唐志超 唐静琳 唐昙韵 唐慧进 唐靖迈 唐昙光 唐复礼 唐怀素 唐爱同 唐道亮 唐秀公律师 唐德感 唐道氤 唐光仪 唐玄俨 唐慧日 唐法慎 唐道绰 唐鉴真 唐惟慤 唐守直 唐圆照 唐辨才 唐慧明 唐道遵 唐摩駄都 唐道澄 唐大光 唐慧琳 唐端甫 唐知玄 梁智宣 晋光嗣 晋景超 晋志通 晋道舟 晋遵诲 周道丕卷第十五 戒学  护教科 齐僧钟 齐道盛 魏昙最 魏昙臻 齐昙显 周道安 周僧勔 周静蔼 隋僧猛 隋智炫 隋慧远 隋普济 隋法充 隋慧重 隋慧觉 隋静端 隋大志 隋彦琮 隋𩇕渊 隋静玄卷第十六  护教科 唐智诜 唐普旷 唐昙选 唐法通 唐法藏 唐明瞻 唐慧乘 唐宝琼 唐僧凤 唐慧净 唐慧琎 唐智实 唐法琳 唐慧满 唐道积 唐法常 唐慧立 唐义褒 唐威秀 唐明导 唐法冲 唐法明 唐利涉 唐神悟 唐乘如 唐法真 唐常达卷第十七 忍辱学  摄念科 晋帛远 晋康法朗 晋道宝 晋于法兰 晋竺法崇 晋法和 晋昙邕 宋法成 宋慧果 宋僧隐 宋慧斌 宋慧亮 宋僧镜 宋超进 宋法瑶 齐僧宗 梁僧林 梁尚圆 梁道珍 魏道辨 齐慧嵩 齐道纪 周卫元嵩 后梁法懔 后梁法忍 陈智远 陈慧峰 隋慧𠷐 隋法性 隋宝积 隋道粲 隋智教 隋僧范 隋昙观 隋静凝 隋玄景 隋昙迁 隋净辨 隋道判 隋罗云 隋法智 隋德山 隋法显 隋明璨 隋僧盖 隋道顺 唐法应 唐绍阇梨 唐保恭 唐法祥 唐僧定 唐满意 唐慧暠卷第十八  摄念科 唐慧萧 唐空藏 唐法护 唐慧斌 唐慧休 唐慧璧 唐宝相 唐道会 唐弘智 唐明隐 唐明解 唐神楷 唐诠律师 唐法玩 唐玄嶷 唐元崇 唐灵一 唐亡名 唐洪正 唐惟实 唐志鸿 唐严峻 唐志玄 唐慧灵 唐大义 唐清江 唐雄俊 唐潜真 唐神皓 唐灵彻 唐少康 唐上恒 唐清彻 唐惟则 唐慧琳 唐广修 唐宗亮 唐文质 唐增忍 唐元表 唐愿诚 唐全玭 梁彦偁 梁国道者 梁齐已 唐从礼 唐无迹 唐诚慧 唐可周 唐𮗿光 晋自新 汉洪真 汉若虗 宋师律 宋守真 宋岩俊卷第十九 忍辱学  持志科 晋支孝龙 晋康僧渊 晋竺法乘 晋竺僧度 晋慧持 晋慧永 宋道渊 宋道温 宋道亮 宋智一 齐昙迁 齐法慧 梁僧乔 梁慧韶 梁慧皎 梁昙准 梁道宋 梁慧简 梁道登 魏法贞 魏僧意 齐昙遵 齐昙衍 齐僧远 齐昙隐 齐法上 陈洪偃 陈慧明 陈法朗 隋法愿 隋法安 隋僧渊 隋僧世 隋富上 隋明芬 隋法韵 隋法顺 隋明御 隋智果 隋靖嵩 隋慧瓒 隋慧常 隋慧辨 隋洪林 唐智周 唐智命 唐玄鉴 唐智保 唐慧𫖳(江夏李氏) 唐慧𫖳(清河张氏) 唐宝岩 唐慧持 唐道宗 唐智正 唐智 唐玄续 唐行等 唐慧思 唐慧熙 唐三慧 唐神素 唐志宽 唐灵润 唐元康 唐无碍 唐法琰 唐智凯 唐慧旻卷第二十  持志科 唐法显 唐慧明 唐道兴 唐法朗 唐僧瑗 唐道英 唐慧警 唐玄奘 唐真法师 唐待驾 唐法炯 唐继陀 唐义宣 唐含光 唐朗然 唐圆观 唐如净 唐惟忠 唐辨秀 唐无侧 唐皎然 唐玄晏 唐难陀 唐云邃 唐真乘 唐昙清 唐清源 唐道标 唐法藏 唐慧照 唐文举 唐怀信 唐定兰 唐智𫖳 唐行严 唐常遇 唐高闲 唐全清 唐僧彻 唐文瓒 唐允文 唐鸿休 唐希圆 唐慧则 唐元慧 广亡名 唐宝安 梁贯休 后唐贞辨 后唐可思 后唐鸿莒 晋息尘 唐道育 汉宗季 唐恒超 唐行瑶 唐光屿 宋皓端 宋法圆卷第二十一 精进学  义解科 晋于法开 晋于道䆳 晋僧光 晋竺僧辅 晋竺法雅 晋昙徽 晋道立 晋竺道壹 晋昙影 晋道祖 宋慧观 宋慧安 宋慧静 宋僧苞 宋昙鉴 宋昙无成 宋僧含 宋僧弼 宋僧彻 宋慧静 宋梵敏 宋道猛 宋道猷 宋慧通 宋僧柔 齐僧渊 齐道慧 齐弘充 齐僧慧 齐昙度 齐慧次 齐慧隆 齐慧基 齐法安 齐僧印 梁智秀 梁道超 梁慧琳 梁僧盛 梁僧韵 梁僧密 梁智欣 梁法护 梁智顺 梁法通 梁保亮 梁僧询 梁慧集 梁法全 梁昙裴 梁僧若 梁明彻 梁僧迁 梁法开 梁慧超 梁慧澄 魏道宠 齐慧顺 齐道凭 齐灵询 齐道慎 周慧善 周宝彖 周宝海 后梁僧迁卷第二十二  义解科 陈慧勇 陈宝橘 陈警韶 陈安廪 陈慧荣 隋慧弼 隋慧哲 隋智方 隋慧隆 隋智隐 隋法朗 隋法瓒 隋宝儒 隋慧最 隋慧畅 隋明诞 隋道端 隋宝宪 隋僧昕 隋智揆 隋宝安 隋宝𪨷 隋道生 隋辩寂 隋法楷 隋能智 隋道嵩 隋慧藏 隋道庄 隋法澄 隋法论 隋僧昙 隋智炬 隋辩义 隋慧海 隋明舜 隋法彦 隋道密 隋智聚 隋净愿 隋志念 隋智凝 隋法总 隋慧旷 隋童真 隋智梵 隋智润 隋净业 隋敬脱 隋僧朗 隋本济 隋智光 隋昙遂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 唐昙良 唐智嶷 唐灵璨 唐海顺 唐智琚 唐昙瑎 唐法侃 唐善胄 唐慧觉 唐道颜 唐宝袭 唐慧迁 唐道庆 唐静藏 唐普明 唐法周 唐慧诞 唐辩相 唐道杰 唐功迥 唐神迥 唐智琰 唐法砺 唐道基 唐智徽 唐法恭 唐神照 唐玄会 唐僧辩 唐道亮 唐道洪 唐道因 唐普光 唐道世 唐法宝 唐道光 唐会隐 周圆测 周嘉尚 周彦悰 周义忠 周慧沼 周宗哲 唐浮丘 唐道成 唐恒景 唐智升 唐圆晖 唐玄逸 唐灵㟧 唐法海 唐慧苑 唐神迥 唐崇政 唐良贲 唐省躬 唐神清 唐乘恩 唐丹甫 唐慧普 唐玄畅 唐玄约 梁彦晖 梁从审 后唐虗受 后唐景霄 后唐贞诲 后唐归屿 后唐令𬤇 汉僧照 汉巨岷 汉从隐 汉梦江 汉希觉 周智诠 周澄楚 宋传章 宋继伦 宋义楚 宋义庄 宋普胜卷第二十四 精进学  感通科 晋安慧则 晋竺法义 晋帛法桥 晋昙翼 晋昙戒 晋僧济 晋竺昙猷 晋竺慧达 晋法安 晋帛僧光 晋法旷 晋昙邃 晋支昙兰 宋慧义 宋僧诠 宋昙谛 宋净度 宋道冏 宋昙翼 宋道汪 宋法愍 齐法度 齐弘明 齐昙超 齐慧敬 梁法宠 梁慧超 梁僧融 魏超达 魏道泰 魏法力 魏僧朗 魏僧照 魏乘禅师 魏慧凝 齐真玉 齐僧达 齐圆通 齐道丰 齐慧宝 齐僧云 齐僧安 周僧妙 周慧瑱 后梁道穆 隋昙询 隋洪献 隋法庆 隋慧云 隋慧恭 隋道幽 隋慧欢 隋慧海 隋智通 隋灵干 隋行坚 隋法泰卷第二十五  感通科 唐道宗 唐林生 唐法通 唐慧因 唐遗俗 唐玄秀 唐圆光 唐明净 唐法喜 唐智兴 唐道昂 唐洪满 唐慧聦 唐昙藏 唐帝示阶 唐道𢙏 唐僧明 唐昙荣 唐瑜 唐慧稜 唐慧眺 唐法敏 唐世瑜 唐慧 唐智聦 唐僧彻 唐慧祥 唐云睿 唐明度 度僧伦卷第二十六  感通科 唐明濬 唐慧悟 唐解脱 唐静之 唐智勤 唐智显 唐法聦 唐明慧 唐员相 唐清虗 唐岸禅师 唐礼宗 唐华严和尚 唐文照 唐道鉴 唐法江 唐守如 唐法秀 唐慧符 唐处寂 唐德秀 唐僧云 唐慧秀 唐怀道 唐宝达 唐元皎 唐怀一 唐子隣 唐玄宗 广大川 唐怀感 唐法诜 唐齐翰 唐法照 唐道义 唐三刀 唐智镫 唐普明 唐自觉 唐西域亡名 唐无着 唐法照 唐守素 唐会宗 唐鉴空 唐定光 唐法相 唐法正 唐东京容僧 唐鉴源 唐惟忠 唐灵幽 唐惟恭 唐遂端 唐智𮗿 唐𡩋师 唐法藏 唐神智 梁鸿楚 晋法本卷第二十七 定学  证悟科 晋竺僧显 晋竺法慧 晋慧元 晋慧嵬 晋贤护 晋法绪 宋僧伽达多 宋玄高 宋僧周 宋慧通 宋法期 宋慧安 宋道法 宋普恒 齐阿那摩 梁植相 梁慧胜 魏志湛 魏佛陀 魏慧达 齐僧稠 周僧崖 周猷禅师 后梁僧景 隋慧意 隋道舜 隋道仙 隋慧岩 隋慧越 隋慧偘卷第二十八  证悟科 唐慧超 唐慧超 唐昙伦 唐道休 唐道英 唐慧显 唐慧方 唐通达 唐法空 唐玄爽 唐慧仙 唐僧衒 唐善伏 唐元晓 唐僧藏 唐正寿 唐神鼎 唐慧朗 唐真表 唐怀玉 唐子瑀 唐大行 唐安静 唐明瓒 唐怀空 唐无漏 唐广陵大师 唐神会 唐道齐 唐代病师 唐梁山寺亡名 唐文爽 唐本净 唐清观 唐永安 唐元表 唐头陀 唐祝融禅师 后唐全宰 汉狂僧 汉潭州亡名 宋王罗汉 宋宗合 宋道固 宋师蕴 宋旷师卷第二十九 定学  神化科 晋僧朗 晋犍陀勒 晋诃罗端 晋竺佛图澄 晋单道开 晋竺佛调 晋耆域 晋涉公 晋佛陀耶 晋昙霍 晋史宗 晋昙始 宋杯渡 宋法朗 宋慧覧 宋邵硕 齐法匮 齐僧慧 齐慧通 梁宝志 梁明达 魏檀特师 魏河秃师 魏勒那漫提 周香阇梨 周僧度 周僧成 周昙相 梁法行 梁法聦 陈善慧大士卷第三十  神化科 隋童进 隋法进 隋智旷 隋无相 隋法安 隋岑阇梨 隋法喜 隋普安 隋钦师 隋僧朗 唐贾逸 唐转明 唐明恭 唐慧琳 唐又德 唐通阇梨 唐智则 唐僧会 唐慧宽 唐抱玉 唐佛陀波利 唐僧伽 唐封干 唐万回 唐如一 唐无相 唐道悟 唐普满 唐阿足师 唐茶笼山罗汉僧 唐义师 唐些些 唐海云 唐辛七师 唐和和 唐契此 唐金和尚 后唐道贤 晋怀濬 晋行遵 晋曹和尚 周僧缄 宋点点

六学僧传目录(终)

No. 1522

新修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一

慧学

自梵夹西来而佛法东被盖语言文字至是而后始通也佛法者义理之奥也然义理之于天下无所异其所异者独五方之音声耳语言文字音声之所在而佛法义理之所寄也苟通乎音声则语言文字与佛法之奥举通而性相诸宗之辩乃可得而传矣译之功其不亦谓之大欤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经之明文悬记今日故以译经传宗二科系之慧学之下以著见吾教之统绪焉

译经科一

汉迦叶摩腾者

西竺人也善大小乘素以佛法游化诸国甞至一小国而大国来侵腾为讲金光明经以却之于是声振五天永平七年辛卯帝梦金人佩日光飞于殿廷旦问其臣王遵傅毅曰此何祥哉傅毅进曰周昭王二十四年四月八日常星不现太史苏由记之曰西国圣人有所谓佛者生焉千年之后声教乃至陛下所梦殆其神乎于是遣蔡愔秦景等十八人西求所梦者至大月氏国遇腾与俱以十年甲午至洛阳献释迦像并贝叶诸经诏舘于鸿胪寺设所献于南宫清凉台并关阳显节陵上而祠拜焉后于洛之西雍门外別营白马寺以徙居之白马者西方相传谓昔有恶王欲尽毁诸塔庙而王之白马忽绕塔悲鸣王悟遂停毁人赖其德故塔庙之建类多以白马名焉寺则因摩腾始居鸿胪寺而名也帝甞幸其寺腾进曰寺东何舘帝曰昔地忽隆起如阜夷之复然夜有光怪民以圣塚呼之疑其为洛阳地神也故祀之至今腾曰噫非也读中印土金藏诠曰如来示灭百年怒伽王造八万四千宝塔填佛舍利其中耶舍尊者以手掩日出种种光徧虗空界役诸鬼神捧塔同时而葬葬东支那土者十有九处此其一也帝大惊即驾幸圣塚有圆光现塚上三身现光中侍卫呼万岁帝且喜且悲曰非西来大士朕安知大圣垂祐哉诏受制度于腾而塔其上塔九成高五百尺越明年光又现天香郁然于塔顶有金色手尺许如出琉璃中驾至拜赡而光随步武旋绕自午及申而灭时梵僧伽摩罗等九人适至礼而叹曰我于竺乾所见者三处今复获见此非缘幸耶没于洛阳所住寺

汉竺法兰者

中天竺人也幼从师出家日诵经论数万偈五天学者举师之至月氏适与汉使愔景遇复得迦叶摩腾相率东游其志固已决矣然诸学者苦遮挽不使行于是崎岖间出佗道会腾于洛阳明帝劳勤至顷习汉语译所献十地断结佛本生法海藏佛本行四十二章经等五部今仅存四十二章其余皆以乱离散失

初武帝之开昆明池也得黑于池深处人无识者或以问东方朔朔曰可问西域道人及是而问兰兰曰此过去劫世界坏时劫烧兰后终于洛阳寿以貌观之若五六十者

汉安清

字世高安息国王之适子也幼以孝闻博学无所不知甞闻燕语谓人曰当有饷食者至已而果至俊誉被西域家居一饭奉身王薨既除服即让位叔父为沙门读契经尤精阿毗昙而禅经略尽其妙历化诸国桓帝初至中国即通华言其先后所译经凡三十九部词达义明学者宗之宿命神迹甚著灵帝末关中大乱曰我当如江南有问其故者答曰我前生比丘也有同学性嗔每乞食稍逆意辄切齿檀越如是者二十年时我将如广州偿宿负与之诀曰若明经又精勤但多怒死有恶报我得道当先度若既至广会宼乱道逢恶少年唾手刀曰得汝矣遂见杀今同学报在庐山我可无往而负初心哉䢼亭湖神庙甚灵能分风送往来之舟有取神竹者未许而斫怒覆舟植竹斫处过者息汗下清同舟三十辈奉牲请福神輙降语曰舟有沙门可延致清至神复语曰我果不能逃子別时语今家此湖千里皆所辖坐多嗔故致恶报然好施故致宝玩故人情所钟远来悲欣兼抱然旦夕且死恐秽江湖当迁死山西泽中计必入地狱有缣千疋并杂宝物幸为我建塔寺资冥福也清曰吾远来又久別何不出形相劳苦乎神曰形丑异奈何清曰第出之无伤也于是出其首帐中则大蟒也清作梵语呪之蟒若雨涕者俄不见清舟未發有美少年盛衣冠跪清前若致谢状清又呪之乃去舟人问谁氏曰庙神也自是庙如丘墟而蠎竟毙西山泽中今浔阳蛇村是也清至南昌建塔造寺始号东寺今俗呼为大安云清因至广州而求曩昔害己少年舘其家叙前事相向感叹且曰吾尚有余报在会稽今当往而少年愿必俱至越行市中或相殴悮击清遂卒清本王种西域之至中国者举谓之安侯则中国之封爵虽外国知所重如此沙门道安以清所译经辞畅义足诚与亲禀慈尊无所异

汉支楼迦谶者

本月氏人性姿纯敏以严净毗尼著称志弘大法灵帝时至洛阳光和中平之间译般若道行首楞严等经又译阿阇世王宝积等十余部后不知所终

汉竺佛朔者

斋道行经自天竺至洛阳光和二年出般舟三昧经支谶传梵语河南孟福张连 笔受

汉优婆塞安玄者

安息国人性沈鸷愽极群书灵帝末至洛阳以功称骑都尉而以荷法为己任与沙门严佛调出法镜经玄口授梵语而佛调笔受

佛调临淮人少颕悟好学亦有都尉之称传译之妙不减安侯又撰十慧传时有沙门支曜康巨康孟详者皆于灵献时以慧学获誉京洛间曜译成具定意小本起等经巨译问地狱事经孟详译中本起及修行本起两经此经乃沙门昙果得于迦维罗国同竺大力者译之而未善者

魏康僧铠者

嘉平之末至洛阳译郁伽长者等四经

魏昙谛者

正元之中至洛阳译昙无德羯磨法

魏帛延

不知何许人有才智甘露中至洛阳译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六部不知所终

吴康僧会

其先康居国人也父商于中夏往来海上遂家于交趾生会会幼孤为沙门弘雅有识量笃志好学善属文孙氏有江左佛教未化会志在振兴赤乌十年至建业营立茆茨设像行道国人初见沙门惊异之有司以闻权曰是汉明帝所梦佛神之遗风耶诏至问状会曰如来大师已千岁然灵骨舍利神变无方昔阿育王奉之为塔至八万四千此其遗迹也权曰舍利可得乎曰可得权曰苟可得则当为塔之不然面谩之罪其无赦会请期以七日于是戒其属曰法之废兴在此一举宜加意焉至期无应又展七日又无应权曰果面谩我趣烹之会惧更请展期以死求之又七日夜闻有声铿然出缾中视之五色之光错發大呼曰获舍利矣黎明进之权与公卿聚观大惊曰希世之瑞也会因言舍利威神一切世间无能坏者权使力士碎之砧椎俱陷而光明自若于是塔之佛陀里又为寺号建初志其始也教法因大兴权薨皓嗣位不道尽毁神祠波及寺宇臣寮谏曰先帝感瑞创建其可毁哉遣张昱诘会会挫其词理昱屈乃去会送至门昱指寺傍淫祠曰玄化远被近者不革何哉会应声曰疾雷破山聋者不闻非雷之罪天下之理通则万物悬应阻则肝胆之间不啻楚越昱以会才高闻皓迎至之问曰佛之所谓善恶报应可得闻乎对曰明主以孝慈治天下则赤鸟翔而老人现以仁德育万物则醴泉洌而嘉禾生善既有瑞恶亦如之故为恶于隐鬼得而诛之为恶于显人得而诛之易称积善余庆诗言求福不回虽儒典之格言即佛教之明训皓曰然则周孔已明安用佛教对曰周孔不欲深言故粗示其略佛教不止浅言故详示其要皆为善也圣人唯恐为善之不多陛下以为嫌何也皓无以詶之遂罢宿卫治圃得金像皓使置秽处蒙不洁以为咲乐俄得肿疾呻吟彻昼夜卜之曰坐犯大神祷诸神祠不效宫人有奉佛者曰盍亦祷诸佛乎皓悟迎像殿上龛而供事之且请会说法会指其理要晓譬之皓求读沙门戒本会取本业百二十五愿分二百五十事以示皓而使皓于行住坐卧增益其善意皓既受五戒疾良乃严饰其像而身事之凶虐为稍减会译小品六度集杂譬喻等经注安般守意法镜道树三经天纪四年四月吴亡九月会殁晋咸和中苏峻叛火所建塔司空何充复修完之平西将军赵诱谓人曰言塔有光诞也俄光五色出塔顶诱肃然增敬又于寺东重造小塔云

会未至吴时有优婆塞支谦字恭明一名越本月氏人又有支谶支亮亮字纪明学于谶谦又学于亮博观群书通六国语为人颀瘠而黑眼白童子黄时为之语曰支郎眼中黄形躯虽小是智囊献帝末避地于吴权召见悦之拜为博士使辅东宫吴志略之云

吴维祇难

天竺人也世以火祠奉异道法有小乘沙门解呪术远行而暮就难家求宿难忌释子而宿之门外沙门戏以呪术灭其所事之火难乃迎沙门入室而火复然难大神异之遂归命佛乘弃火祠事沙门为和尚出家受三藏精义又善四含游化诸国黄武三年与竺律燄者同至武昌赍法句经梵本翻译之难律𦦨皆未善华言故经辞多质晋法立更译之为五卷法巨笔受词始达意立又別译小经百余本永嘉之乱多亡失焉

晋竺昙摩罗刹

此云法护其先月氏人姓支氏后家炖煌八岁弃家师事沙门竺高座日诵万言性纯粹苦行笃学武帝时京师寺像虽崇丽而方等深经未至护慨然随师游历西域诸国凡三十六种异言异书皆精研无遗遂东归自炖煌至长安随轩译写为晋文如贤劫法华光赞等百六十五部以行世法被中华护力也护山居每漱㵎中樵者秽㵎侧㵎为涸护叹曰人之无德致清泉不流苟无以给正当移去耳俄泉流如故后立寺于长安青门外声称甚远众常千人惠帝西奔开中扰乱护与弟子东下至渑池而殁寿八十八世号炖煌菩萨

晋朱士行

颕川人有气节弃家嘿自穷经读竺佛朔所译道行经恨文简古弗尽佛意甘露五年如雍西渡流沙至于阗得旁行书正本遣弟子不如檀此言法饶送洛阳方發有小乘学者白王曰不当使婆罗门书入汉地恐乱正典以聋盲其人王入其语留之士行乞火其经以验邪正遂投经火中火灭而经自若国人大神之乃得行至陈留仓垣水南寺有天竺优婆塞竺叔简道士无罗叉同译为放光般若皮牒故本今在豫章大安寺行殁于于阗寿八十阇维身不散祝曰若真得道法当毁败应声而散收骨为窣堵波

晋帛尸棃蜜多罗

此云吉友西域国王子也让位于弟如吴泰伯出家东游诸国永嘉中至关中值乱渡江止建邺建初寺世呼为高座丞相王茂弘见之曰我辈人也太尉庾元规光禄周伯仁太常谢幼舆廷尉桓茂伦一时名士皆造门结好声名著缙绅间友甞对导解带槃薄尚书令卞望之适至友正容肃然人问其故对曰王公风鉴期人卞令范度格物吾正当以是应之耳桓廷尉欲为友作目久而未得或云尸棃蜜可谓卓朗桓绝欲以为尽品题之极大将军王处仲在南夏闻友为诸公器重心未然之及见不觉欣然致敬周𫖮为仆射领选临入局过语叹曰为朝廷选贤得如君者真令人无媿耳𫖮殁[*]尉其孤对坐作梵呗清响凌云又呪语千余言而去导曰外国之不为富贵所惑者有君一人而友咲曰若使我如诸君今日岂得在此耶时传以为名言友高简不学晋言以持呪称初江夏未有呪友译孔明王经诸神呪以授弟子觅历咸康中殁寿八十余友好于石子冈行头陀遂葬其地成帝为树刹塚侧有沙门亡其名自关右来为造寺号高座

晋僧伽䟦澄

此云众现罽宾国人也渊懿有识量博究三藏特善禅数经诵阿毗昙毗婆沙精入其义纵浪诸国以弘化为己任苻坚建元十七年至关中初大乘经典未广禅数学方盛现既至道俗归之以为法匠秘书郎赵正请出阿毗昙毗婆沙梵本与道安等宣译现口授外国沙门昙摩难提笔缀其文佛图罗刹宣译之秦沙门敏智润以词建元十九年四月集译至秋方毕又以婆须蜜胡本自随明年与昙摩难提僧伽婆共执梵本沙门佛念宣译慧嵩笔受道安法和对挍现有威仪关中追法焉后不知所终

晋昙摩难提

此云法喜兜佉勒国人龆齓弃家性慧敏覆诵增一阿含经有名诸国志弘教法冐流沙东来苻坚建元初至长安坚延见恩礼特重中土未有四含武威太守赵正者请出其本时慕容冲叛军兴关中扰动正为法忘死力请不于是与道安集义学译中增一二阿含并先所出毗昙心三昧度等佛念传译慧嵩笔受凡两年而就及姚苌兵连关内世路艰阻辞归西域

晋佛图罗刹

不知何国人纯粹有高行该覧传记闲习汉言久游中夏宣译梵本见重于世云

晋僧伽提婆

此云众天姓瞿昙氏罽宾国人少学道专以求师为急研味三藏尤善阿毗昙心甞诵三法度论以为入道之径为人有威仪进止堪睹鉴识深渺恂恂善诱人苻坚建元初至长安初僧伽䟦澄昙摩难提所译婆须蜜二阿含毗昙广说三法度等凡百余万言慕容之难兵戈惊扰未尽意旨而道安又弃世不及刊正后东山清平提婆乃与冀州沙门法和讲究稍习华言因知前所出经舛讹提婆更出阿毗昙广说众经为证会姚兴王秦法道特盛法和入关于是提婆渡江如匡山为慧远所宾礼以大元中请出阿毗昙心及三法度等译于般若台隆安元年游京师一时名士争先愿见又为瑯琊王珣所宾礼延请于其舍讲阿毗昙名僧毕集提婆徇义吐词粲然成文时王弥在座感悟增敬珣问法网道人阿弥所得如何答曰大略全是小未精到耳明年珣又集京师义学沙门慧持四十余人更请重译中阿含罽宾国沙门僧伽难叉执梵本提婆翻为晋言书成妙极意得世秘重之其在河洛凡译众经百余万言后不知所终

晋竺佛念者

凉州人少年出家有敏识为人慈和学兼内外晓华戎之音名著关中秦建元中僧伽䟦澄昙摩难提译诸经时多名流念独出其右至译增一阿含念多析別研练尽其义味两年乃毕自世高支谦以来无如念者故为苻姚两朝译人之冠又出菩萨璎珞十住断结曜胎中阴等经方就绪未定藁遂卧疾终于长安道俗嗟惜焉

晋鸠摩罗什

此云童寿天竺人也世为相国大父达多有重名父炎将嗣相位避之出家东度葱岭龟兹王闻其名郊迎之尊以为国师王有妹年二十才敏绝人诸国交聘不许及见炎逼以妻之生二子其一罗什其一则弗沙提婆始什之妊也其母慧解倍常黎大寺多名僧有得道者呼女伴往听法忽通天竺语难问锋出有达么瞿沙者见曰是必孕智子为说舍利弗在胎时事什生七岁母因野行见塚骨从炎乞出家炎不可因不食六日气如缕乃许之遂与什俱落发母以专精禅观获初果什诵经日千偈偈三十二字凡三万二千言义亦自通龟兹人方加礼事母輙擕什避去游诸国什九岁渡新头河至罽宾师事异僧槃头达多受杂藏中长两阿含凡四百万言达多奇之什自是声称达王王集异道立论相攻难异道慢什年小不为备什乘隙折困之异道媿伏王设上供差大僧营视惟恐其去年十二母擕还龟兹而诸国交聘以好爵悉不应已又擕至月氏北山尊者见之谓其母曰此沙弥使三十五岁毗尼无玷者度人如优波鞠多不尔正一俊法师耳至沙勒顶戴佛私念大而轻如此耶即重不胜失声下之母问其故曰儿心分別轻重耳遂留沙勒一年愽覧五明诸论及阴阳星算皆妙达其要沙门喜见劝王请什开法当有二益国中比丘耻不及之而加精进龟兹王必以为尊什是敬己也来修旧好王然之于是会道俗如其劝什真率忽绳墨或者疑之时有莎车王子须利耶跋陀參军王子须耶利苏摩兄弟皆弃国位为沙门苏摩尤才辩甞为什说阿耨达经以阴界诸入皆空无相恠而问曰此经乃坏破诸法至是耶因共研核大小乘移时而什悟叹曰吾昔于小乘如以𨱎石为金遂受中百二论十二门观等温宿国龟兹之北境也有异道立义击鼓求论辩什适随母在焉卒挫衂之自是名重葱左居龟兹广说诸经学徒自诸国来者云委尼阿竭耶末帝王女也博观群经已证二果闻法欣跃更请开演什益分別诸法本空阴界假名非实等法义听者晓悟年二十即王宫从卑摩罗叉受戒学十诵律顷之母谓龟兹王白纯曰汝国寻衰柰何谓什曰方等深教不可思议传至东土惟尔之力但于汝无利惜哉什曰必使大化流传虽苦无所恨母以为然寻往天竺进登三果什独留止国之新寺后于寺侧得放光经而文字隐蔽不可读什心知其魔不为动既而可读耳闻空中语曰智人何用此书什曰小魔敢尔留二年益习大乘经论龟兹王为张金座锦耨使坐以说法什以其师盘头达多未悟大乘请往化导俄其师至什为先说德女问经盖以其多明因缘空假而昔与师俱所不信者师谓什曰汝于大乘见何异相而遽尚之什曰大乘深妙有法皆空非小乘滞相偏局可拟也师曰汝言一切皆空甚可畏也汝亦知舍有爱空之患乎昔有狂人使工绩缕已极其细好矣狂人犹以为未工指空曰此缕也狂人曰我何不见工曰缕细我良工且不见况他人乎狂人喜厚饷之汝之空法正类此也什曰小乘执有大是颠倒如人病目见空中华以为实有坐以待果要人共甞其不为明目者所咲乎于是达多悟礼什为师西域诸国咸伏什神异其说法时诸王皆长跪坐侧令什践而陞座焉苻坚闻之久有迎什意建元十二年丁丑正月太史奏云有星现外国分野当有大智人入辅中国坚曰朕闻西域有鸠摩罗什将非此耶乃遣骁骑将军吕光等率兵七万西伐龟兹谓光曰若获罗什即驰驿送之光军未至什谓龟兹王曰当有勍敌从日下来宜恭承之勿抗其锋王不纳發兵拒光大为光所破遂获什光见其齿少易之强妻以龟兹王女什不可光曰道士岂复非气血生耶尚何辞乃饮以醇酒闭之密室光还中路屯师山下什曰宜从屯陇上光不纳夜果大雨潦起水深数丈死者数千人光异之光欲留王西国什曰推运揆数此不宜留前有福地可居还至凉州闻苻坚已为姚苌所害于是窃号河右属姑臧一日大风什曰不祥之风当有奸叛然不劳而自定俄有叛者寻皆殄灭沮渠蒙逊先推建康太守段业为主光遣子纂率众讨之时论以业乌合纂有威声势必全克光以访什答曰此行未见其利纂果败于合黎会郭起兵纂军轻骑还又为仅以身免

中书监张资病光博营救疗外国道人罗叉云能瘥资病光喜络赐不赀什知叉诳诈告资曰叉不能为徒烦费耳冥运虽隐可以术试之乃以五色丝作绳结之烧为投水中若出水还成绳者病不可愈浮为绳自若未几资亡光亦寻卒子绍袭位纂杀之自立有猪生子三首黑龙升井中蟠卧殿前比旦失之纂以为瑞号殿为龙翔俄又升于当阳宫门又改为龙兴门什曰比日潜龙出游豕妖呈异龙者阴类出入以时今屡见灾也是必下人有谋者宜克己修德以答天戒纂不纳竟为从弟超所杀什在凉州积年吕光父子既不弘道故蕴其深解无所宣化姚兴遣姚硕德西破吕隆迎至为国师初延入西明阁逍遥园译出众经多所暗诵又览旧经纰缪与沙门僧叡僧肇等八百余人传受其旨更出经论凡三百余卷僧叡才识高明常随什传写什每为叡言西方辞体特重文制其宫商体韵以入管弦为善凡觐王见佛必有赞德经中偈颂皆其式也但翻梵为秦失其蔚藻虽得大意殊乖文体正如嚼饭饲人非徒无味乃令人呕哕也什甞以颂赠法和云心山育明德流薰万由延哀鸾孤桐上清音彻九天凡十偈词喻皆尔雅好大乘志在敷演常叹曰吾著笔大乘阿毗昙非迦旃延比也无深识者因凄然而止著实相论二卷注维摩经皆肆笔成文无所窜定兴奉之若神甞讲经于草堂寺兴及朝臣大德沙门千余人肃容观听兴曰法师才明超悟海内无双何可使法少种嗣哉遂以妓女十辈逼令受之什亦曰定中常见小儿登吾肩欲障也自是不住僧坊別立廨舍诸僧或欲效之什乃聚针于谓曰若能食此乃可耳因举匕进针如常食卑摩罗叉律师什受律师也至则欣迎尽礼卑摩未知被逼事问曰汝于汉地有大缘受法者几何人什曰经律未备新经皆什所传三千余人相从授法但什以业重障深于律有缺不能深弘耳杯渡比丘在彭城闻什在长安叹曰吾与此子戏別三百余年相见杳然未期迟有遇于来世耳什未终夕日觉四大不愈乃口出三番神呪令外国弟子诵之以自救未及致力转觉危殆于是力疾別众曰因法相遇殊未尽心方复后世自以暗昧谬充传译所出经论唯十诵律未及删烦若义契佛心焚身之日舌不焦坏遂终于逍遥园偽秦弘始十一年八月十二日晋义熙五年也阇维果舌存焉晋书有传

晋弗若多罗

此云功德华罽宾人少出家精研三藏而嗜味十诵以奉持毗尼为学者宗尚秦弘始初至关中姚兴延见如礼罗什见必增敬六年十月集义学僧数百人于中寺延请多罗出十诵梵本罗什翻为晋文方半而罗什殁学者痛之

晋佛陀䟦陀罗

此云觉贤迦维罗卫人甘露饭王裔也大父达磨提婆此云法天旅游北天竺因家焉父达摩修耶利此云法日与母俱蚤世跋陀养于舅氏三岁矣其从祖有鸠婆利者爱其慧敏度为沙弥年十七受业禅师佛大既登具益精经律僧伽达多久与同学而识其神俊然所造诣则未之知也游罽宾国坐密室中䟦陀遽来问何自暂往兜率致敬弥勒语卒不复见达知其已证圣矣秦沙门智严至罽宾请跋陀宣授禅法于东土许之于是历六国至交趾既附舶望见海岛指以语众欲游焉舟人以风顺不肯留俄而转风舶至岛下众咸以为神于是一舟听其进止有顷欲發䟦陀又止之發者果覆没忽中夜呼众欲急發众方寐不应跋陀乃自整帆独發旋贼掠余舶至青州闻什在长安往从之什倒屣门迎大悦恨相得之晚议论多發药谓什曰公所释未出人意而致高名何耶什曰吾年运已往学者妄相粉饰公雷同为高可乎秦太子泓延至东宫对什论法问曰法云何空答曰众微成色色无自性故色常空又问既以极微破色复云何破一微答曰诸师或破析一微我意不尔又问微是常耶答曰以一微故众微空以众微故一微空宝云译出此语不解其意皆谓跋陀所计微尘是常他日更请跋陀曰法不自生缘会故生缘一微故有众微微无自性则是空矣宁当言破一微乎

秦既崇向出入宫阙者三千余僧贤静退颓然而偶谓弟子曰昨见天竺五舶俱發众闻为显异而贤有弟子自言得阿含果有以飞语闻者祸起不测众多遁去贤不以为意[((素-糸)*力)/石]道恒曰佛犹不听说己所得法五舶之说何所穷诘又弟子诳惑互生异同于律有违理不同止贤笑与慧观等四十余人渡江姚兴惊[((素-糸)*力)/石]即遣使追之不可遂至匡山沙门慧远迎待甚勤敬遣门人昙邕致书关中解其摈事又请出译禅数诸经五舶果至游江陵道化益盛施者奔走焉跋陀不受持一行乞而宋武帝为太尉讨刘毅在江陵陈郡袁豹为长史随府䟦陀甞从豹乞未餍辞退豹曰意似未足䟦陀曰檀越施心有限耳豹呼左右益饭饭果尽豹大惭即问慧观而知其为人竟启太尉请相见邀与俱止京师道场寺沙门支法领于于阗得华严前分三万六千偈未有宣译内史孟𫖮右军褚叔度讲䟦陀译之沙门法显游西域得僧祗律请䟦陀译语在显传䟦陀译观佛三昧经六卷泥洹及修行方便等论十五部一百十七卷元嘉六年没寿七十二

新修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一(四明胡泰之刊)


校注

谓下疑有脱字 则异一作亦犹是 修多罗一作法 无其等五十七字 来疑求 六上一有呜呼二字 数下一有其附者存而弗筭七字 序上一有八十二岁四字 难下疑脱陀字 子疑予 怒疑恕 尉通慰欤下同 光疑先 阿下疑脱那字
[A1] 已【CB】巳【卍续】
[A2] 己【CB】巳【卍续】
[A3] 已【CB】巳【卍续】
[A4] 魏【CB】魂【卍续】
[A5] 已【CB】巳【卍续】
[A6] 已【CB】巳【卍续】
[A7] 但【CB】伹【卍续】
[A8] 己【CB】巳【卍续】
[A9] 己【CB】巳【卍续】
[A10] 已【CB】巳【卍续】
[A11] 已【CB】巳【卍续】
[A12] 已【CB】巳【卍续】
[A13] 已【CB】巳【卍续】
[A14] 己【CB】巳【卍续】
[A15] 已【CB】巳【卍续】
[A16] 已【CB】巳【卍续】
[A17] 己【CB】巳【卍续】
[A18] 已【CB】巳【卍续】
[A19] 已【CB】巳【卍续】
[A20] 已【CB】巳【卍续】
[A21] 己【CB】巳【卍续】
[A22] 已【CB】巳【卍续】
[A23] 已【CB】巳【卍续】
[A24] 已【CB】巳【卍续】
[A25] 己【CB】巳【卍续】
[A26] 已【CB】巳【卍续】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新修科分六学僧传(卷1)
关闭
新修科分六学僧传(卷1)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