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难过在何处

阿难称「多闻第一」为佛的侍者达二十五年在这漫长的岁月裡敬事如来教诲四众始终是不厌不倦明敏慈和应对如法在佛的大弟子中是一位值得尊敬的圣者

以律典为主的传记大同小异的说到阿难侍从如来到拘尸那佛入涅槃那时长老大迦叶率领五百位大比丘远远的赶来參预荼毘大典大迦叶当时發起选定五百位大比丘在王舍城结集法藏在發起结集时阿难几乎为大迦叶所摈弃在结集过程中大迦叶所领导的僧伽对阿难举發一连串的过失阿难不承认自己有罪但为了尊敬僧伽顾全团体愿意向大众忏悔如来在世时阿难是样样如法的(仅因优陀夷而为佛呵责过一次)如来涅槃没有几天就被举發一连串的过失这是不寻常的有问题的民国三十年我在〈哌㗘文集序〉就指出大迦叶与阿难间有著不调和我还以为两人的个性不同但现在看来这裡面问题很多呢阿难受到责备到底是些什么过失研究这一连串的过失就充分明白这是什么一回事發见了僧团的真正问题这是佛教史的重要关节让我不厌烦的叙述出来

阿难受责载于有关结集的传记各派所传大同小异南传《铜鍱律小品(一一)五百犍度》有五突吉罗(或译恶作)化地部《五分律》第五分之九〈五百集法〉(三〇)有六突吉罗摩偷罗有部旧传《十诵律五百比丘结集三藏法品》(六〇)有六突吉罗大乘中观宗《大智度论》(二)有六突吉罗论文仅出五罪与《十诵律》相同只是次第先后而已大众部《摩诃僧祇律杂跋渠》(三二)有七越毘尼罪(即突吉罗罪)法藏部《四分律》第四分〈五百集法毘尼〉(五四)有七突吉罗《毘尼母经》(四)有七过但仅出不问微细戒及度女人出家二事白法祖译《佛般泥洹经》(下)有七过但只说到不请佛住世八两部经律大抵与五六相近迦湿弥罗有部新律——《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杂事》(三九)有八恶作罪《迦叶结经》有九过失与《杂事》同此外《撰集三藏及杂藏传》(安世高译)只说了重要的四事在这些或多或少的过失中可归纳为三类有关戒律问题有关女众问题有关侍佛不周问题真正的问题是不问微细戒及请度女众所以《毘尼母经》只提到这两点《铜鍱律》《五分律》《十诵律》都以不问微细戒为第一过而《四分律》等都以请度女人为第一大抵当时阿难传佛遗命——「小小戒可舍」这一来引起了大迦叶学团的旧痕新伤这才一连串的举發连二十年前的老问题也重新翻出来

这些或多或少的过失总列如下但众传一致的仅一六——四事

  • 不问佛小小戒

  • 请佛度女人出家

  • 听女人先礼致汙舍利(佛身)——《四分律》与《僧祇律》作不遮女人礼佛致汙佛足《杂事》及《迦叶结经》作以佛金身示女人致为涕泪汙足

  • 以佛阴藏相示女人

  • 不请佛久住世间

  • 佛索水而不与——《杂事》作以浊水供佛

  • 为佛缝衣而以足蹑——《杂事》作浣衣《十诵律》作擘衣

  • 佛为说喻而对佛別说——《迦叶结经》作他犯他坐

  • 命为侍者而初不愿

阿难被责的真实起因是阿难在结集大会中向大众传达了释尊的遗命「小小戒可舍」据传说什么是小小戒由于阿难没有问佛所以法会大众异说纷纭结果大迦叶出来中止讨论决定为「若佛所不制不应妄制若已制不得有违如佛所教应谨学之(《五分律》三〇)什么是小小戒既然大家莫衷一是那不如奉行如来的一切律制已制的不得舍除没有制的不得再制那是怎样的忠于佛制然而「小小戒可舍」到底是释尊最后的遗命所以大迦叶的硬性决定不免违反佛陀的本意为了这大迦叶指责阿难为什么没有详细问佛犯突吉罗罪这一问题导火线一样大迦叶接著提出一连串的指责所以阿难的被责决不只是为了没有问明白而更有内在的问题

什么是小小戒小小戒或译微细戒杂碎戒小随小戒随顺杂碎戒禁在结集法会上虽并没有定论但在各家律典中都曾给予明白的解说

  • 一切戒法(《十诵律》一〇《鼻奈耶》《萨婆多毘尼毘婆沙》)

  • 除四事(《根有律》二七《萨婆多部律摄论》《二十二明了论》)

  • 除四事十三事(《僧祇律》一四《四分律》一八)

  • 除四事十三事二不定法(《五分律》)

如照第一类(《十诵律》等)解说那佛说「小小戒可舍」不等于全部取消了律制吗这是决无可能的那怎么会作这样的解说这无非强化反对「小小戒可舍」的理由照这类律师的看法小小戒可舍那就等于取消了一切律制所以凡主张小小戒(杂碎戒)可舍的就是不重律不持戒的比丘这一推论是有充分根据的比较有关五百结集的各家广律阿难的传达佛说有二类不相同的句法如《僧祇律》的「我当为诸比丘舍细微戒」《四分律》的「自今已去为诸比丘舍杂碎戒」《有部杂事》的「所有小随小戒我于此中欲有放舍令苾刍僧伽得安乐住」看起来这是为了「苾刍僧伽得安乐住」而作无条件的放舍其实是衬托出舍小小戒的过失而刻㓰出那些主张舍小小戒的丑恶原来小小戒可舍在现存的律典中是被看作非法的如大迦叶在来拘尸那途中听到跋难陀说「彼长老(指佛)常言应行是不应行是(即律制)应学是不应学是我等于今始脱此苦任意所为无复拘碍(《五分律》三〇)这裡的不再持律无复拘碍不就是舍小小戒得安乐住吗但这是大迦叶所反对为此而發起结集的又如波逸提中的轻呵毘尼戒(学处)也是说「用是杂碎戒为半月说戒时令诸比丘疑悔热恼忧愁不乐(《十诵律》一〇)这是说这些杂碎戒使人忧愁苦恼所以不必要它这岂非与舍小小戒令僧安乐一致大迦叶为此而决定了發起结集毘尼而阿难竟公然传达如来的遗命「小小戒可舍」这简直与大迦叶为难明瞭大迦叶与律师们的见地根本不同意小小戒可舍那对一连串的责难阿难也就不觉得可怪了

另有一类不同的句法如《十诵律》说「我般涅槃后若僧一心和合筹量放舍微细戒」南传《铜鍱律》及《长部》(一六)《大般涅槃经》说「我灭后僧伽若欲舍小小戒者可舍」《毘尼母经》说「吾灭度后应集众僧舍微细戒」这不是说随便放弃也不是说舍就舍而整篇的舍去众学法波逸提等这是要「僧一心和合筹量」的共同议决对于某些戒在适应时地情况下而集议放舍这裡请略说释尊制戒的情形释尊因犯制戒是發生了问题才集合大众而制为学处(戒)其中重要的如不净行大妄语等一经發现立刻集众制定不得再犯有些当时只呵责几句以后又有类似的情形發生觉得有禁止必要于是集众制定要知道「毘尼中结戒法是世界中实」(《大智度论》)是因时因地因人而制的多数有关于衣食行住医药等问题是为了僧伽清净和乐社会尊敬信仰而制立的所以如时代不同环境不同人不同有些戒法就必需有所改变就是释尊在世对于亲自制定的学处(戒)或是一制再制或是一开再开或是制了又开开了又制因为不这样戒法就不免窒碍难行所以如戒法(学处)固定化势必不能适应而失去戒法的意义释尊是一切智者深深理会到这些情形所以将「小小戒可舍」的重任交给僧伽以便在时地机宜的必要下僧伽可集议处理小小戒这才能适应实际不致窒碍难通但苦行与重戒者以为舍小小戒就是破坏戒法不要一切戒法只是为了便于个人的任意为非这与释尊「小小戒可舍」的见地距离实在太远也难怪他们坚决反对了据《五分律》(四)等说僧伽也可以立制——波逸提等但头陀苦行的优婆斯那不肯尊敬僧伽的制立而只承认佛制大概头陀行者重律制者确信律制愈严密愈精苦愈好这才能因戒法的轨范而清净修行所以佛所制的或佛所容许的(头陀行)也就是他们自己所行也许自觉得行而有效的不免做了过高的评价认为这样最好学佛就非这样不可这才会作出这样的结论「若佛所不制不应妄制若已制不得有违」从此戒律被看为惟佛所制僧伽毫无通变余地在律师们看来戒律是放之四海而皆准推之百世而可行的从此不曾听说僧伽对戒可以放舍可以制立(如有制立也只可称为清规等而一直受到律师们的厌恶)二千多年来的佛教界只容许以述为作私为改写(否则各家律典从何而来差別)不能集思广益而成为僧伽的公议时过境迁明知众多学处的无法实行而只有形式上去接受(受而不持是犯所以陷于犯戒的苦境而无可奈何)有些索性把他看成具文一切不在乎总之释尊所制的戒律本是适应通变而活泼泼的等到成为固定了的僵化了的教条就影响到佛法的正常开展追究起来不能不说是由于拒绝「小小戒可舍」的如来遗命所引起的

阿难传佛遗命不但没有为大众所接受反而受到一连串的责难这是既成事实也不必多说了惟各家律典同有轻呵毘尼(学处)戒再为一说由于阐陀或六群比丘宣称「用是杂碎戒为」而经如来制立学处结为波逸提罪佛世早已制立学处判为非法那释尊又怎么遗命——小小戒可舍不准比丘们说小小戒可舍而又遗嘱说小小戒可舍这似乎矛盾得有点难以相信这总不会是重法的阿难学系传佛小小戒可舍的遗命被大迦叶所领导优波离等重律学系所拒绝为了不使重法学系的重提遗命而特地制立这一学处吧论理是不会这样的但矛盾的事实值得律师们多多思考

与女众有关的过失最重要的是阿难恳求佛度女众出家此事见于各家广律的〈比丘尼犍度〉还有南传《增支部》(八五一)的《瞿昙弥经》与汉译《中阿含经》(二八一一六)《瞿昙弥经》大迦叶指责阿难求度女众出家犯突吉罗见于有关五百结集的律与论

求度女众出家的当时情况是佛的姨母摩诃波阇波提瞿昙弥与众多的释种女到处追随如来求佛出家但再三请求得不到释尊的允许他们是够虔诚的由于不得出家而苦切得不得了

阿难见到他们那种流离苦切的情况不觉起了同情心于是进见释尊代为请求据〈比丘尼犍度〉及阿难自己分辩的理由是摩诃波阇波提乳养抚育释尊恩深如生母一样为了报恩请准其出家(这理由只适用于瞿昙弥一人)阿难问佛女人如出家修道是否能证初果到四果——阿罗汉佛说是可以的阿难就请佛准女众出家因为不出家是不能得究竟解脱(四果)的这两项理由是《铜鍱律》《五分律》《四分律》《僧祇律》《阿含经》所一致记载的可断为当时代请的理由此外传说有诸佛都有四众弟子所以今佛应准女众出家这是一切有部的传说如《十诵律》(《大智度论》)《根有律》《迦叶结经》但在《五分律》恰好相反佛以「往古诸佛皆不听女人出家」而拒却《十诵律》等有了四众出家说就没有能得四果说以四众代四果可见为传说中的变化过去佛有否四众不仅传说相矛盾凭阿难的立场也不可能以此为理由摩诃波阇波提等都是释种阿难怜念亲族所以代为请求这只是迦湿弥罗有部——《根有律杂事》《迦叶结经》的一派传说想当然而已

为了报答佛母深恩女众能究竟解脱生死阿难一再请求如来准许女众出家这到底有什么过失呢阿难不认自己为有罪但大迦叶领导的法会大众显然別有理由《铜鍱律》等只责怪阿难的苦请如来而没有別说什么但在《毘尼母经》(三)《大智度论》(二)《撰集三藏及杂藏传》却说出了「坐汝佛法减于千岁」的理由意思是如来本不愿女众出家为了阿难苦求才允许了这才造成佛法早衰的恶果《毘尼母经》说了十大理由大意为女众出家信众减少尊敬供养了比丘缺少威德了正法也不久住了从经律看来释尊晚年的僧伽没有早年那样的清净大有制戒越多比丘们的道念修持越低落的现象为了这一情形大迦叶就曾问过释尊(《S》一六一三《杂阿含经》三二九〇五)这应该是由于佛法發展了名闻利养易得因而一些动机不纯的多来佛教内出家造成了僧多品杂的现象同时由于女众出家僧团内增加不少问题也引起不少不良影响头陀与持律的长老们将这一切归咎于女众出家推究责任而责备阿难如大迦叶就曾不止一次的说到「我不责汝(尼众)我责阿难(《十诵律》四〇等)意思说如阿难不请求女人不出家那不是这些问题都没有了吗不是梵行清净正法久住了吗佛法的品杂不净引起社会的不良印象大迦叶领导的僧伽是归罪于尼众的这才是指责阿难的理由

说到女众出家会使佛法早衰是各家广律的一致传说而且是作为释尊预记而表白出来例如《四分律》(四八)「譬如阿难有长者家男少女多则知其家衰微如好稻田而被霜雹即时破坏如是阿难若女人在佛法中出家受大戒即令佛法不久第一比喻如中国所说的阴盛阳衰女人出家多于男众也许不是好事但这不能成为女众不应出家的理由因为请求出家并不就是多于男众以第二比喻来说以男众喻稻麦以女众喻霜雹(《铜鍱律》作病菌)但男众真的是健全的禾苗女众就是霜雹病菌吗为比丘而制的重罪——四事十三事都与出家的女众无关但一样的犯了所以上述二喻只是古代社会重男轻女以女子为小人祸水的想法释尊起初不允许女众出家如认为佛早就把女众看成病菌那是不合理的佛会明知是病菌而仍旧移植病菌于禾田吗当然女众出家问题多多释尊是不能不加以郑重考虑的在重男轻女的当时社会女众受到歧视据律典说女众从乞求而来的经济生活比比丘众艰苦得多往来住宿教化由于免受强暴等理由问题也比男众多尤其是女众的爱念(母爱等)重感情胜于理智心胸狭隘体力弱这些积习所成的一般情形无可避免的会增加僧伽的困难但是释尊终于答应了女众出家因为有问题应该解决问题而不是咒诅问题在慈悲普济的佛陀精神中女众终于出家得到了修道解脱的平等机会

「女众出家正法减少五百年」如看作头陀行者大迦叶重律行者优波离等见到僧伽的流品渐杂而归咎于女众出家作出正法不久住的预想是近情的律师们却传说为释尊的预记因而陷于传说的极端混乱根据经律现有三项不同的叙述阿难一再请求佛允许了阿难转告瞿昙弥女众出家已成定局那时佛才预记女众出家正法减损五百年阿难听了没有任何反应这是南传的《铜鍱律》与《增支部》的《瞿昙弥经》所说所说与上面一样但末后阿难听了「悲恨流泪白佛言世尊我先不闻不知此法求听女人出家受具足戒若我先知岂当三请」这是《五分律》说的阿难听了而没有反应是不近情的如照《五分律》所说那在结集法会上早就该痛哭认罪了为什么不见罪呢阿难请佛佛就告诉他女人出家正法不久并为说二喻但阿难不管这些继续请求佛才准许了这是《四分律》《中阿含经瞿昙弥经》说的以常情论如明知这样还是非请求不可这还像敬佛敬法多闻敏悟的阿难吗老实说在请度女人时如释尊早就预记无论说在什么时候都与情理不合也就由于这样律师们将预记放在那一阶段都不合然而非放进去不可于是或前或后自相矛盾

阿难求度女众出家受到大迦叶的责难原因是不单纯的这裡再说一项那就是与大迦叶自己有关大迦叶出身于豪富的名族生性为一女性的厌恶者虽曾经勉强结婚而过著有名无实的夫妇关系后来就出家了这是南传《小部长老偈》北传有部《苾刍尼毘奈耶》等所一致传说的也许是他的个性如此所以在佛教中与尼众的关系十分不良好他被尼众们说是「外道」(《S》一六一三《杂阿含经》三二九〇六《十诵律》四〇)说是「小小比丘」(不是大龙象)(《十诵律》一二)说他的说法「如贩针儿于针师家卖」(这等于说圣人门前卖字)(《S》一六一〇《杂阿含经》四一一一四三)尼众故意为难使他受到说不尽的困扰(《十诵律》《根有律》等)大迦叶无可奈何只能说「我不责汝我责阿难大迦叶与尼众的关系一向不良好在这结集法会中因阿难传述小小戒可舍而不免将多年来的不平一齐向阿难责怪一番

阿难不认有罪好在他为了僧伽的和合不愿引起纷扰而向大众忏悔如换了別人作出反击女众出家是我阿难所请求的也是释尊所允可的这是二十年前()事了如以为我阿难有罪为什么释尊在世不向僧伽举發现在如来入灭还不到几个月就清算陈年老帐如真的这样反问也许金色头陀不能不作会心的微笑了

有关女众的其他两项过失也是有关侍奉不周的问题据《铜鍱律》说佛涅槃后阿难让女人先礼世尊舍利(遗体)女人涕泪哭泣以致汙染了佛足法显译的《大般涅槃经》(下)也这样说这一过失包含两项事实其他的部分经律有的只各说一端如《五分律》但说「听女人先礼」《四分律》与《长阿含经游行经》《般泥洹经》(下)只说「不遮女人令汙佛足」拘尸那末罗族人男男女女都来向佛致最后的敬礼阿难要男人退后让女人先礼据阿难自己辩解说「恐其日暮不得入城」(《五分律》)「女人羸弱不必得前」(《大般涅槃经》)所以招呼大众让女人先礼如在现代男人见女人让坐如有危险先撤退妇孺那么阿难的想法也就合乎情理了人那么多女人怎么挤得上去为了礼佛致敬如天晚不得回城家裡儿啼女哭怎么办如深夜在途中發生什么意外又怎么好让男人等一下以当时的情形来说阿难的措施应该是非常明智的但大迦叶代表了传统的男性中心就觉得极不合适所以提出来责难一番说到女人礼佛时(一向有礼足的仪式)啼啼哭哭以致汙染佛足据《长阿含经游行经》等说大迦叶来礼佛足时见到了足有汙色就心裡不高兴这虽然由于「女人心软」「泪堕其上」到底可说阿难身为侍者照顾不周如来的涅槃大典一切由阿难来张罗一时照顾不周可能是有的这是不圆满的但应该是可以原谅的

阿难在佛涅槃以后以佛的阴藏相给女人看如《十诵律》(《大智度论》所据)《僧祇律》《根有律杂事》《迦叶结经》所说这与上一则实在是同一事实的两项传说以律典来说恒河上流摩偷罗中心的一切有系以《十诵律》为本说阿难以阴藏相示女人就没有说女人泪汙佛足恒河下流华氏城中心的上座系以《铜鍱律》及《五分律》为本说到女人先礼致汙佛足就没有说以阴藏相示女人这可见本为部派不同的不同传说并非二事但晚期经律互相取舍有部新律(迦湿弥罗的)的《杂事》双取两说这才成为二过依情理说女人先礼泪汙佛足是极可能的而阴藏相示女人就有点不成话《杂事》把这两项说作阿难以佛的金色相示女人(不是没有遮止女人)以阴藏相示女人看作阿难自己要这样做就有点难信这种各派不一致的传说应加抉择经律的传说不一致但裡面应有一项事实这应该是女人先礼佛而汙佛足吧女人先礼在大迦叶领导的学众来说是大为不满的

还有三项过失是责怪阿难的「侍奉无状」三月前佛从毘舍离动身到拘尸那入灭一直由阿难侍从佛在拘尸那涅槃了怎么会涅槃呢虽说终归要涅槃的但面临如来涅槃圣者们不免惆怅多少会嫌怪阿难的侍奉不周所以下面三项过失阿难是否有过虽是另一问题而大迦叶提出来说说也还是人情之常

第一没有请佛住世经律一致传说佛在毘舍离时与阿难到附近的遮波罗支提(取弓制底)静坐佛告阿难说这世间毘舍离一带地方太安乐了不论什么人如善巧修习四神足成就要住寿一劫或过一劫都是可能的如来也是善修四神足成就这几句话暗示了世间并非厌离者所想像的一刻都住不下去如来是可以久住世间的如那时阿难请佛住世佛会答应阿难而久住的但佛这样的说了三次阿难毫无反应一声也不响不久恶魔来了恶魔曾不止一次的请入涅槃佛以要等四众弟子修证成就佛法广大發扬为理由而拒绝他现在恶魔旧话重提释尊就答应他于是「舍寿行」定三月后涅槃阿难知道了急著请佛住世但是迟了如来说一句算一句答应了是不能改变的方才为什么不请佛住世呢佛说那是「恶魔蔽心」使阿难不能领悟佛说的意思所以不知请佛住世——传说的经过是这样

这一传说所含蓄的启示的意义非常深远圣者们(一般人更不必说)的理智与情感是多少矛盾的从现象来说谁也知道诸行无常有生必灭但面对如来入涅槃也不免有情感上的懊怅总觉得不会就这样涅槃了的从实际来说入涅槃是超越生灭而安住于寂灭根本用不著悲哀但面对现实还是一样的感伤这在大乘《大涅槃经》表现得最明白纯陀明知如来是金刚身常住不变又一而再再而三的哀求如来不入涅槃所以佛入涅槃佛弟子心中所引起的情感与理智交织成的应该是「佛就这样涅槃了吗佛不应该这样就涅槃了的」佛的涅槃深深的存于弟子们的心中四神足是能發神通的定修四神足而可以长寿应该是佛教界的共信所以有「阿罗汉入边际定延寿」「入灭尽定能久住世间」的教说而定力深彻的确也有延长寿命的事实那么释尊四神足善修定力极深怎么不住世而就涅槃了呢传说中的「舍寿行」表示了佛寿本来长久是可以住世而不那么早入涅槃的这是佛弟子心中存有佛寿久远的信念恶魔一直是障碍佛的修行障碍佛的成道障碍佛的说法——不愿世间有佛有法的恶者佛有久远的寿命深湛的定力是可以久住应该久住世间而竟然不久住了这可说满足了恶魔的夙愿佛怎么会满足恶魔的希愿呢阿难日夕侍佛在做什么呢阿难不请佛住世如来早入涅槃——这一佛弟子间共同的心声因佛涅槃而立刻传扬开来成为事实正如耶稣一死门徒们心中立刻现起复活的愿望就成为事实一样

本来这只表示佛弟子心中「佛不应该这样就涅槃了的」的心声但一经公认阿难的问题可大了不请佛住世要负起如来早灭佛不久住的责任阿难当时以恶魔蔽心为理由不认自己有过失这等于说当时只是没有领会到这话的意义有什么过失呢《般泥洹经》(下)说得好「阿难下(座)言佛说弥勒当下作佛始入法者应从彼成设自留者如弥勒何这是该经独有的反驳肯定了释迦佛入涅槃的合理性也许在传说中有的觉得大迦叶的指责太过分了吧

第二如来索水而不与《五分律》(除《杂事》)等一致说大迦叶责备阿难为什么如来三次索水而不奉水在连串的责难中这是最近情的据南传《长部大般涅槃经》汉译《长阿含经游行经》说释尊受纯陀供养以后(约为涅槃前一日)在向拘尸那的途中病腹下血天又热口又渴在近脚俱多河附近身体疲极而小卧休息释尊嘱阿难取一点水来喝喝也好洗洗身(冲凉是最好的清凉剂)阿难因为上流有五百车渡河水流异常混浊所以要释尊等一下走向前面才有清水可喝病渴求水而不可得这对病人来说是太不体贴了当然可以看作侍者不敬佛不尽责的但阿难以为水太浊怎么好喝呢佛不久就涅槃了所以在一般人来说不管水清水浊要水而不奉水阿难总是不对的据律典所说阿难没有奉水连浊水也不取一点来是错误的因为没有清水取点浊水来也是好的如说「若佛威神或复诸天能令水清(《四分律》五四《大智度论》意同)不奉水一事在传说中变化了《根有律杂事》及《佛般泥洹经》《般泥洹经》就说阿难当时奉上浊水释尊只洗洗身而已可是奉上浊水当然还是错误的大迦叶责备说「何不仰钵向空诸天自注八功德水置汝钵中(《杂事》三九)这一事实应该是不奉水或者取点浊水洗洗而已但另一想法佛的威力天神的护持那有要清水而不可得的道理所以《长部》的《大涅槃经》说佛三索以后阿难不得已去取水见到河水非常澄清于是赞叹世尊的威力《长阿含经游行经》说阿难不奉水雪山的鬼神就以钵奉上清水这样阿难虽一再不奉水而释尊是喝到清水了这应该更能满足信仰者的心愿

第三足踏佛衣这是各家一致的传说但问题单纯只是责阿难不够恭敬而已阿难对佛的僧伽梨(或说雨浴衣)在折叠的时候(或说缝衣时洗濯时)用脚踏在衣上这未免不恭敬阿难说当时没有人相助恰逢风吹衣起所以踏在脚上这一事实在经律中还没有找到出处不过这些小事可能是佛入涅槃前不久的事以叠衣来说阿难每天都在为佛服务呢

在传记中还有几项过失但只是一家的传说是不足采信的佛要阿难任侍者阿难起初不答应《四分律》(五四)「世尊三反请汝作供养人而言不作得突吉罗罪此事见于《中阿含经侍者经》《根有律破僧事》等侍者是不容易的任务阿难当然要郑重考虑末了阿难以三项条件而答允了受到释尊的赞叹(考虑得周到)这怎能说是犯呢《根有律杂事》(三九)「世尊在日为说譬喻汝对佛前別说其事此是第三过这到底指什么事还不明了与《杂事》相符的《迦叶结经》说「世尊诃汝汝时恨言他犯他坐是为三过」该就是这件事了邬陀夷与舍利弗共诤灭受想定而阿难受到仅此一次的诃责当时阿难对白净说「是他所作而我得责(《中阿含经》二二)南传《增支部》(五一六六)有此受责一事而没有心怀嫌恨的话依汉译《中阿含经》也只是自己为他受过不好意思问佛而已《迦叶结经》又说「是众会中无婬怒痴而汝独有三垢之瑕是为九过《迦叶结经》所依据的《杂事》在说了阿难八过失以后接著说阿难烦恼没有尽不能參与结集法会要阿难离去《迦叶结经》的编者显然的出于误解也就算为一过其实如没有断尽烦恼也犯突吉罗罪那未证罗汉的弟子都犯了从传记来看北方的律师对阿难来说已不免尽量搜集资料而有罗织的嫌疑了这是与当时情形不合的

大迦叶领导僧伽对阿难举發一连串的过失当时的真实意义经上面逐项论究已充分明了不外乎戒律问题女众问题侍奉不周问题关于戒律阿难传达释尊的遗命「小小戒可舍」代表了律重根本的立场于小随小戒认为应该通变适应如僧伽和合一心可以筹量放舍而大迦叶代表了「轻重等持」的立场对小小戒可舍看作破坏戒法深恶痛绝所以结论为佛制的不得舍未制的不得制而成为律惟佛制永恒不变这是重法学系重律学系的对立重法学系是义解的法师实践的禅师(「阿难弟子多行禅」)重律学系是重制度的律师谨严些的是头陀行者这两大思想的激荡在五百结集七百结集中都充分表达出来

关于女众阿难请度女众出家释尊准女众出家代表了修道解脱的男女平等观大迦叶所代表的是传统的男性中心以女众为小人为祸害的立场这所以漠视问题全部而将正法不久住的责任片面的归咎于女众阿难让女众先礼舍利也被认为有汙如来遗体应该责难了——上来两项问题阿难始终站在释尊的立场

关于侍奉不周主要是释尊入涅槃激發了佛弟子的思慕懊怅而不免归咎于侍者父母不管多老了如一旦去世孝顺儿孙总会觉得心有未安的为了父母去世弟兄姊妹们每每对于延医侍病引起不愉快所以释尊入灭想到阿难不奉水一定是没有尽责释尊才不久住世这一类问题确乎是人情之常可是在那时加重了对阿难的指责从前请度女众出家所以「正法不久住」现在不请佛住世所以「如来不久住」如来的早灭正法的早衰都被看作阿难的过失问题本来平常但一经理论化问题就极端严重了好在阿难有侍佛二十五年从无过失的光荣历史而结集法藏事实上又非阿难不可这才浮云终于不能遮掩日月而阿难还是永久的伟大无限的光辉


校注

[A1] 民国五三年撰
[A2] 《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卷30(CBETA, T22, no. 1421, p. 191, c17-18)
[A3] 《摩诃僧祇律》卷32(CBETA, T22, no. 1425, p. 492, b5-6)
[A4] 《四分律》卷54(CBETA, T22, no. 1428, p. 967, b12-13)
[A5] 《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杂事》卷39(CBETA, T24, no. 1451, p. 405, b4-5)
[A6] 《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卷30(CBETA, T22, no. 1421, p. 190, b24-26)
[A7] 《十诵律》卷10(CBETA, T23, no. 1435, p. 74, b25-26)
[A8] 《十诵律》卷60(CBETA, T23, no. 1435, p. 449, b13-14)
[A9] 《毘尼母经》卷3(CBETA, T24, no. 1463, p. 818, b3-4)
[A10] 《大智度论》卷1〈1 序品〉(CBETA, T25, no. 1509, p. 66, a4-5)
[A11] 《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卷30(CBETA, T22, no. 1421, p. 191, c17)
[A12] 《十诵律》卷10(CBETA, T23, no. 1435, p. 74, b25)
[A13] 《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卷29(CBETA, T22, no. 1421, p. 185, b27)
[A14] 《撰集三藏及杂藏传》卷1(CBETA, T49, no. 2026, p. 2, a15-16)
[A15] 《十诵律》卷40(CBETA, T23, no. 1435, p. 291, a21-22)
[A16] 《四分律》卷48「譬如阿难有长者家男少女多则知其家衰微如是阿难若女人在佛法中出家受大戒则令佛法不久又如好稻田而被霜雹即时破坏如是阿难若女人在佛法中出家受大戒即令佛法不久」(CBETA, T22, no. 1428, p. 923, a1-6)
[A17] 《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卷29「若不听女人出家受具足戒佛之正法住世千岁今听出家则减五百年」(CBETA, T22, no. 1421, p. 186, a13-15)
[A18] 《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卷29(CBETA, T22, no. 1421, p. 186, a22-24)
[A19] 《十诵律》卷12(CBETA, T23, no. 1435, p. 85, b19)
[A20] 《杂阿含经》卷41(CBETA, T02, no. 99, p. 302, b16-17)
[A21] 《十诵律》卷40(CBETA, T23, no. 1435, p. 291, a21-22)
[A22] 《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卷30(CBETA, T22, no. 1421, p. 191, c1-2)
[A23] 《四分律》卷54(CBETA, T22, no. 1428, p. 967, c28)
[A24] 《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卷30(CBETA, T22, no. 1421, p. 191, c3-4)
[A25] 《大般涅槃经》卷3(CBETA, T01, no. 7, p. 207, a2)
[A26] 《四分律》卷54(CBETA, T22, no. 1428, p. 966, c7)
[A27] 《长阿含经》卷4(CBETA, T01, no. 1, p. 29, a2)
[A28] 《佛本行经》卷7〈29 大灭品〉(CBETA, T04, no. 193, p. 108, c21)
[A29] (1)《摩诃摩耶经》卷2「魔蔽汝故」(CBETA, T12, no. 383, p. 1011, a18)(2)《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卷29「魔蔽汝心」(CBETA, T22, no. 1421, p. 186, a24-25)
[A30] 《阿毘达磨發智论》卷12「云何苾刍留多寿行答谓阿罗汉成就神通得心自在若于僧众若別人所以衣以钵或以随一沙门命缘众具布施施已發愿即入边际第四静虑从定起已心念口言诸我能感富异熟业愿此转招寿异熟果时彼能招富异熟业则转能招寿异熟果」(CBETA, T26, no. 1544, p. 981, a12-17)诸=设【明】*
[A31] 《般泥洹经》卷2(CBETA, T01, no. 6, p. 191, a13-15)
[A32] (1)《四分律》卷54(CBETA, T22, no. 1428, p. 967, c21-22)(2)《大智度论》卷2〈1 序品〉「正使水浊佛有大神力能令大海浊水清净汝何以不与」(CBETA, T25, no. 1509, p. 68, a23-24)以+(故)【宋】【元】【明】【宫】
[A33] 《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杂事》卷39(CBETA, T24, no. 1451, p. 405, a29-b1)
[A34] 《四分律》卷54(CBETA, T22, no. 1428, p. 967, c3-4)
[A35] 《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杂事》卷39(CBETA, T24, no. 1451, p. 405, a20-21)
[A36] 《迦叶结经》卷1(CBETA, T49, no. 2027, p. 6, a18-19)
[A37] 《中阿含经》卷5〈3 舍梨子相应品〉(CBETA, T01, no. 26, p. 450, b2)
[A38] 《迦叶结经》卷1「是众会中无婬怒痴而汝独有三垢之瑕汝方当学成其道化众所作已办而汝未达是为九过」(CBETA, T49, no. 2027, p. 6, a27-29)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华雨集(三)(卷4)
关闭
华雨集(三)(卷4)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