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大藏经」杂记

上编 藏经的部类重出与异译

「大藏经」是我国对一切佛典的总称佛法本有经——「素呾缆藏」律——「毘奈耶藏」论——「阿毘达磨藏」总称三藏在佛法發展中又有大乘的「般若波罗蜜多藏」秘密大乘的「陀罗尼藏」如《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所说(大正八八六八下)原始结集的法与律都是称为素呾缆(修多罗)所以每泛称一切教典为「一切经」唐的经录中都有「入藏录」《开元释教录》中有本而「入藏」的共五千四十八卷这个数目每被称为「一藏」称一切经为「大藏经」是赵宋初开始刻印入藏的教典而引起的名词华文的「大藏经」自宋代刻板以来我国以外契丹(辽)高丽日本也都有华文「大藏经」的刻板本是相当多的到了近代我国还有《频伽大藏经》《佛教大藏经》《佛光大藏经》(在编印中)的编印流通五十年前我在普陀山慧济寺阅藏阅读的是「清藏」本近四十年除单行本外我都用日本的《大正新修大藏经》在阅读过程中偶尔發现些问题有的在记忆中有的在摘录中现在把它分类的叙述出来由于阅读的一向都是《大正新修大藏经》所以这裡要说的「大藏经」就是以《大正藏》为主的引用的教典编号出处在某卷某页也都是依据《大正藏》的

日本的《大正新修大藏经》是日本大正时代高楠顺次郎博士与渡边海旭博士共同發起编修的得到小野玄妙博士的努力经十三年的悠长岁月才完成八十五卷及《昭和法宝目录》三卷后来加入「图像」十二卷成为这部一百卷的大藏经这部大藏经质量并重包含了部分新發现的资料受到佛学界普遍的尊重在八十五卷中可分为三大类初三十二卷是我国古德从西方传译来的(四十九与五十卷中还有传译的十七部)代表了传入中国的印度佛教从三十三到五十五卷是我国古德的撰述——注释法义史传代表了中国传统的佛教五十六卷以下除八十五卷的「古逸」与「疑偽」外是日本古德的华文撰述代表了日本的佛教这部大藏经的内容印度的中国的日本的佛教是以中国佛教为中心的印度部分是中国人所传译的日本部分是继承中国所宏传探究而又有所發展的以中国佛教为中心的佛法日本学者能编成这样的大藏经中国佛教界应该庆幸也应该反省在八十五卷中中国著述的二十三卷而日本著述的是二十九卷日本古德的作品似乎分量多了一些不过这是日本佛教界所编修的呀

《大正藏》的编修据「刊行旨趣」说不是顺从古传的「编纂旧习」「错杂混淆」的如「严密博涉的校订」「周到清新的编纂」「梵汉对校」列出梵巴原语等而最便于阅览的是全藏八十五卷二九二〇部也就次第编列二九二〇号目含摄众多经而成一大部的如四部《阿含经》《大宝积经》等又将该经一一的编列号目所以检阅上的确非常便利我的研究重在中国译传的印度佛教所以《大正藏》的前三十二册成为我近四十年来的修学良伴然完善是不能「一蹴即至」的《大正藏》当然也还不能说「尽善尽美」以《南传大藏经》的经藏对勘汉译「四阿含」有些也还需要修正的这裡姑且不谈《大正藏》(前三十二册)的编校大抵以《高丽藏》为底本而以《宋藏》本等来校订的所以部类方面虽已有新的分类而校订的内容还不免受到古传的「编纂旧习」「错杂混淆」的影响在我长期的检阅中觉得有些是重复而应该删削的有些是编入部类不适当的有些是同本异译分编在各处没有注明而不便初学的我把它摘录出来不是为了批评《大正藏》而是提贡些意见作为将来發愿修藏者作參考

大藏经中有些是重复的重复的原因不一有的是从大部中「抄出」別行久了被认为不同的译本或是被编入大部而仍旧编列別本也有是古人的抄录混杂使人误认为又一译本重复本是应该删去的在《大正藏经》中(译者人名这裡姑且依《大正藏》说)

  • 八六 佛说泥犁经    东晋竺昙无兰译

本经从「闻如是」到「当复还入恶道中」(大正一九〇九中)确是《中阿含经》(一九九)《痴慧地经》的异译(缺智慧一大段)但接著说「闻如是佛说教如是比丘皆欢喜」(大正一九〇九中——九一〇下)显然是另一经本这一大段文句与竺昙无兰所译的四二《佛说铁城泥犁经》可以说是一致的(不同是抄录所引起的)这是竺昙无兰的另一译本所以附在《佛说泥犁经》下的部分应该删去如因文字小不同而要保存的话可改为四二经的「別本」

  • 四九九 佛为阿支罗迦叶自化(他)作苦经    失译

  • 五〇三 比丘避女恶名欲自杀经    西晋法炬译

这二经依《出三藏记集》(卷四)都是「抄」出的四九九经与《杂阿含经》(三〇二)经五〇三经与《杂阿含经》(一三四四)经文句都是相同的这都是「抄」出的应该删去

  • 一二八 须摩提女经    吴支谦译

本经是《增壹阿含经》(三〇)〈须陀品〉第三经的异译《大正藏》所载的別本——宋明本其实就是《增壹阿含经须陀品》第三经文句相同所以「別本」是应该删去的

  • 二三二 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梁曼陀罗仙译

本经二卷是《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七)〈曼殊室利分〉的异译一向列为「般若部」的异译到了唐代菩提流志编译《大宝积经》本经被编为《大宝积经》的(四六)〈文殊说般若会〉这样注明彼此是同本异译(別编)就可以了本经没有再编入「般若部」的必要应删去以免重复

  • 三三六 须摩提经    唐菩提流志译

在《开元释教录》(卷九)本经题作《妙慧童女所问经》唐长寿二年(西元六九三)译出神龙二年(西元七〇六)起菩提流志又译出《大宝积经》《大宝积经》四十九会是采用固有译本补译新译本新旧综合而成的三十会的〈妙慧童女会〉就是采用本经的文句相同本经只在「六种震动」少「天雨妙华天鼓自鸣说是语时于虚空中花散如雨天鼓自鸣三千大千世界六种震动」(大正一二八二下一一五四八中)缺少的三十四字分明是抄写者的脱落先译《妙慧童女所问经》后来编入《大宝积经》的三十会在译经史上有《妙慧童女所问经》与《大宝积经》的〈妙慧童女会〉但决不是再译所以本经已编入《大宝积经》不应在异译中再占篇幅应删去以免重出

  • 三三五 佛说须摩提菩萨经    姚秦鸠摩罗什译

这部经《出三藏记集》是没有的隋《历代三宝纪》(卷八)才说到鸠摩罗什所译的《须摩提菩萨经》检阅经文这是在竺法护所译的三三四《佛说须摩提菩萨经》中插入竺法护所译的五六七《佛说梵志女首意经》文一大段「女(汝)意云何无上正真之道(大正一二八〇下——八一中一四九四〇上——中)「女意」上多三十四字「之道」下多九字文义也不通顺这不是鸠摩罗什所译也不是「失译」人名而是妄人拼凑所成的应该删去

  • 四九二 佛说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汉安世高译

本经与乞伏秦法坚所译的四九五《佛说阿难分別经》是同本异译《大正藏》所依的《丽藏》本与明本相同而宋元本等大异所以附为「別本」——《阿难问事佛吉凶经》然检阅经文元等「別本」与法坚所译的《佛说阿难分別经》文句相同所以应删去宋元等「別本」

  • 七五一 佛说五无反复经    宋沮渠京声译

  • 七五二 佛说五无反复经    宋沮渠京声译

同一经名同一人译出是可疑的《大正藏》在七五一下附有宋元等「別本」七五二经是「明藏」本所特有的其实二经及別本(共三本)大体相同只是七五二经末后增一小段又少了一小段这本是一经不过在展转传写中文字上略有出入与脱落而已应列七五一经而以其他二本为「別本」以恢复一经的古说

  • 六一 佛说受新岁经    西晋竺法护译

本经与《增壹阿含经》(三二)〈善聚品〉第五经文句相同这是从《增壹阿含经》抄出并不是別译应删去以免重复

  • 二九五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法界品

唐地婆诃罗所译的从天主光童女到德生与有德兄妹——九位善知识的參访是晋译《华严经》所没有的现已编入晋译《华严经》了(大正九七六五上——七六七上)后来唐实叉难陀所译的八十卷《华严经》也采取了地婆诃罗所译的(大正一〇四一七中——四二〇上)已编入二部《华严经》似乎注明这部分是地婆诃罗译的就可以不必再別立了

在华文的译典中同本异译是相当多的也有只译出全经的一部分不同译本的保存可以了解我国佛教译经史的先后差別对印度佛教圣典的理解也是很有价值的如我国的《中阿含经》是说一切有部诵本《中阿含经》(一八一)《多界经》共六十二界赵宋法贤译的七七六《四品法门经》是五十六界而《中部》(一一五)《多界经》仅四十一界这是由于部派不同同一经典而内容大有出入这还是作为同本异译的即使是同一经本因时代先后而不同如《华严经》的〈入法界品〉在六十卷本八十卷本中及后出的四十卷本就可以發现增益与变化的痕迹同本异译的比较研究对佛法的正确理解是很有价值的凡是同本异译的应该先后次第不适宜散编在各处先后次第的也应该注明是同本异译这才能便于修学者的比较对于这《大正藏》是相当不完善的有些同本异译编者似乎也没有知道这样同本异译部分《大正藏》的编列有些是应该改正的

  • 八四五 佛说尊那经    赵宋法贤译

本经是《中阿含经》(七)《世间福经》的异译

  • 一四九五 善恭敬经    隋阇那崛多译

  • 一四九六 佛说正恭敬经    元魏佛陀扇多译

二经是同本异译

  • 七五五 佛说净意优婆塞所问经    赵宋施护译

本经是《中阿含经》(一七〇)《鹦鹉经》的异译本经初没有「白狗」因缘所以与《中部》(一三五)《小业分別经》更为接近本经共有(华文的)六译还有七八《佛说兜调经》七九《佛说鹦鹉经》八〇《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別经》八一《分別善恶报应经》八〇经也没有「白狗」因缘八〇与八一经增多了部分业报说所以文段要长一些经典在印度是有部派不同及先后增减的

  • 七七六 佛说四品法门经    赵宋法贤译

本经是《中阿含经》(一八一)《多界经》的异译

  • 七三七 所欲致患经    晋竺法护译

本经是《中阿含经》(九九)《苦阴经》的异译本经也与《增壹阿含经》(二一)〈三宝品〉的九经相当

  • 五三八 佛说呵雕阿那含经    晋竺昙无兰译

本经是《中阿含经》(四〇四一)两篇《手长者经》的异译

  • 五八二 佛说孙多耶致经    吴支谦译

本经是《中阿含经》(九三)《水净梵志经》的异译本经又与《增壹阿含经》(一三)〈利养品〉五经相当

  • 五一一 佛说蓱沙王五愿经    吴支谦译

本经主体部分是《中阿含经》(一六二)《分別六界经》的异译以蓱沙王五愿为缘起五愿出佛传后说弗迦沙为牛所触死是取《杂阿含经》(三〇二)经阿支罗迦叶的故事——以上七经应编入《中阿含经》的异译部分

  • 八〇三 佛说清净心经    赵宋施护等译

本经是《杂阿含经》(七一〇)经的异译

  • 八〇二 佛说信解智力经    赵宋法贤译

本经是《杂阿含经》(六八四七〇三)二经综合的异译

  • 八〇〇 佛说无上处经    东晋失译

《杂阿含经》(九〇二九〇三九〇四)三经分別说佛僧三宝的究竟无上本经是综合这三经的异译

  • 七八〇 佛说十力经    唐勿提提犀鱼译

  • 七八一 佛说佛十力经    宋施护等译

二经同本异译是《杂阿含经》(七〇一參阅六八四)经的异译

  • 六五五 佛说胜义空经    赵宋施护等译

本经是《杂阿含经》(三三五)经的异译

  • 五〇五 佛说随勇尊者经    赵宋施护译

本经是《杂阿含经》(二五二)经的异译

  • 五〇二 佛为年少比丘说正事经    晋法炬译

本经是《杂阿含经》(八一五)经的异译

  • 二一九 佛说医喻经    赵宋施护译

本经是《杂阿含经》(三八九)经的异译

  • 五〇四 比丘听施经    晋竺昙无兰译

本经是《杂阿含经》(二七一)经的异译

  • 七一八 佛说分別缘生经    赵宋法天译

本经是《杂阿含经》(一一八八二九八)经糅合而小有变化的异译本

  • 七一三 贝多树下思惟十二因缘经    吴支谦译

  • 七一四 缘起圣道经    唐玄奘译

  • 七一五 佛说旧城喻经    赵宋法贤译

这三部经都是《杂阿含经》(二八七)经的同本异译

  • 七九九 佛说略教诫经    唐义净译

本经是《杂阿含经》(二七二)经主体部分的异译也与《中阿含经》(一四〇)《至边经》相当——以上十五经应编入《杂阿含经》的异译部分

  • 七五六 佛说八无暇有暇经    唐义净译

本经是《增壹阿含经》(四二)〈八难品〉第一经的异译也与《中阿含经》(一二四)《八难经》相当

  • 五一三 佛说琉璃王经    晋竺法护译

本经的事缘与《增壹阿含经》(三四)〈等见品〉第一经相同

  • 五九五 佛说嗟韈曩法天子受三归依获免恶道经    赵宋法天译

本经的事缘与《增壹阿含经》(三二)〈善聚品〉六经相当

  • 一三八 佛说十一想思念如来经    宋求那跋陀罗译

本经是《增壹阿含经》的异译内含二「闻如是」也就是二经为《增壹阿含经》(五〇)〈礼三宝品〉第一经(四九)〈放牛品〉第十经的异译《大正藏》所注不精确——以上四经都是《增壹阿含经》的异译

  • 二七一 佛说菩萨行方便境界神通变化经    宋求那跋陀罗译

  • 二七二 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    元魏菩提流支译

二经是同本异译但二七二经多一〈王论品〉《大正藏》误以二七一及二七〇《大法鼓经》为同本异译《索引》也同样误注应改正

  • 三一〇 (宝积经45)无尽慧菩萨会    唐菩提流志译

  • 三〇七 佛说庄严菩提心经    姚秦鸠摩罗什译

  • 三〇八 佛说大方广菩萨十地经    元魏吉迦夜译

上三经是同本异译三一〇经已编入《大宝积经》三〇七与三〇八经应该编为《大宝积经》的异译六六四六六五——《金光明经》的〈陀罗尼最净地品〉就是依这部经而秘密化的

  • 三一〇 (宝积经18)护国菩萨会    隋阇那崛多译

  • 三二一 佛说护国尊者所问大乘经    赵宋施护译

  • 一七〇 德光太子经    晋竺法护译

上三经是同本异译一七〇经不应编在「本缘部」

  • 三一〇 (宝积经14)佛说入胎藏会    唐义净译

本经是从义净所译的一四五一《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杂事》(卷一一一二)中抄出编入「宝积部」的应该加以注明

  • 三一〇 (宝积经30)妙慧童女会    唐菩提流志译

  • 三三四 佛说须摩提菩萨经    晋竺法护译

二经是同本异译三三五《佛说须摩提菩萨经》三三六《须摩提经》——《妙慧童女所问经》应该删去前文已经说明了

  • 三一〇 (宝积经43)普明菩萨会    失译

  • 三五〇 佛说遗日摩尼宝经    汉支娄迦谶译

  • 三五一 佛说摩诃衍宝严经    失译

  • 三五二 佛说大迦叶问大宝积正法经    赵宋施护译

  • 一四六九 佛说迦叶禁戒经    宋沮渠京声译

  • 六五九 (大乘宝云经七)宝积品    梁曼陀罗仙共僧伽婆罗译

前四经是同本异译一四六九《佛说迦叶禁戒经》是本经后分的异译古人编入「律部」应改编为《大宝积经》四三会的异译六五九(七)〈宝积品〉也是本经的异译却被编入《大乘宝云经》中《大乘宝云经》的异译本(三种)都是没有这一品的

  • 四五七 佛说弥勒来时经    失译

本经也是四五三四五四四五五——三经的异译

  • 四六〇 佛说文殊师利净律经    晋竺法护译

  • 一四八九 清净毘尼方广经    姚秦鸠摩罗什译

  • 一四九〇 寂调音所问经    宋法海译

三经是同本异译不应分编在二处以编入「经集部」为宜

  • 四八九 佛说除盖障菩萨所问经    赵宋法护等译

  • 六五八 宝云经    梁曼陀罗仙译

  • 六五九 大乘宝云经    梁曼陀罗仙共僧伽婆罗译

  • 六六〇 佛说宝雨经    唐达磨流支译

四经是同本异译应该先后次第编在一处《大乘宝云经》多了一品——(七)〈宝积品〉是《大宝积经》(四三)《普明菩萨会》的异译

  • 四九二 佛说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汉安世高译

  • 四九五 佛说阿难分別经    乞伏秦法坚译

  • 七三九 慢法经    晋法炬译

三经是同本异译但《慢法经》仅是该经的前分《大正藏》分编在各处没有注意到是同本异译

  • 四七三 佛说妙吉祥菩萨所问大乘法螺经    赵宋法贤译

  • 六六一 大乘百福相经    唐地婆诃罗译

  • 六六二 大乘百福庄严经    唐地婆诃罗再译

三经是同本异译四八九《佛说除盖障菩萨所问经》(及异译各本)中卷七说「菩萨如风」有「百福之相」与本经大同这部经传出迟一些可说是摘出《除盖障菩萨所问经》的「百福之相」而自成一经的

  • 五五五 五母子经    吴支谦译

  • (別本)五母子经    吴支谦译

  • 七五〇 沙弥罗经    失译

二经是同本异译

  • 五九八 佛说海龙王经    晋竺法护译

  • 六〇〇 十善业道经    唐实叉难陀译

  • 六〇一 佛为娑伽罗龙王所说大乘经    赵宋施护译

三经是同本异译后二经仅是《海龙王经十德六度品》的部分异译

  • 六九〇 希有挍量功德经    隋阇那崛多译

  • 六九一 最无比经    唐玄奘译

二经是同本异译

  • 七二三 分別业报略经    宋僧伽跋摩译

  • 七二五 佛说六道伽陀经    赵宋法天译

  • 七二六 六趣轮回经    赵宋日称译

  • 七二九 分別善恶所起经    汉安世高译

四经是同本异译《分別善恶所起经》偈颂前多了一段长行

  • 七三四 佛说鬼问目连经    汉安世高译

  • 七四五 佛说杂藏经    晋法显译

  • 七四六 饿鬼报应经    东晋失译

三经是同本异译七四五《佛说杂藏经》后面多了一段槃提王月明夫人等故事

  • 七七二 大乘四法经    唐地婆诃罗译

  • 七七三 佛说菩萨修行四法经    唐地婆诃罗译

二经同本同一人译出应该是初译本与再治本

  • 八一一 佛说决定总持经    晋竺法护译

  • 八三一 谤佛经    元魏菩提流支译

二经是同本异译

  • 八四六 外道问圣大乘法无我义经    赵宋法天译

  • 一六四三 尼乾子问无我义经    赵宋日称等译

二本似乎是经论不同然文义次第是一致的应为同本別传的异译

  • 一五七 悲华经    凉昙无谶译

  • 一五八 大乘悲分陀利经    秦失译

二经是同本异译

  • 一九一 佛说众许摩诃帝经    赵宋法贤译

本经是一四五〇《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卷一——卷九的异译

  • 一九九 佛五百弟子自说本起经    晋竺法护译

本经是从一四四八《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药事》(卷一六——一八)中摘出別译的末品〈世尊品〉在《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药事》作长行

  • 一四九一 菩萨藏经    梁僧伽婆罗译

  • 一四九二 佛说舍利弗悔过经    汉安世高译

  • 一四九三 大乘三聚忏悔经    隋阇那崛多共笈多译

三经是同本异译

  • 一五五七 阿毘昙五法行经    汉安世高译

  • 一五五六 萨婆多宗五事论    唐法成译

二本是同本异译是一五四一《众事分阿毘昙论五法品》一五四二《阿毘达磨品类足论辩五事品》的异译《阿毘昙五法行经》五法前有苦法黠(智)等八智的解说应是抄写者附录上去的一五五五《五事毘婆沙论》是〈辩五事品〉的广释《大正藏》所注不分明

  • 一六四一 随相论    陈真谛译

本论解说一五五八《阿毘达磨俱舍论》的四谛十六行相应编于一五六一《俱舍论实义疏》以下

  • 一六一六 十八空论    陈真谛译

本论的内容是一五九九《中边分別论》的部分解释应编在《辩中边论》等以下

  • 一六一九 无相思尘论    陈真谛译

  • 一六二四 观所缘缘论    唐玄奘译

二论是同本异译

  • 一六二〇 解卷论    陈真谛译

  • 一六二一 掌中论    唐义净译

二论是同本异译

  • 三五五 入法界体性经    隋阇那崛多译

  • 三五六 佛说宝积三昧文殊师利菩萨问法身经    汉安世高译

二经是同本异译

  • 一四六七 佛说犯戒罪报轻重经    汉安世高译

  • 一四六八 佛说目连所问经    赵宋法天译

二经是同本异译《佛说犯戒罪报轻重经》在「目连闻佛所说欢喜奉行」又有「尔时尊者目连即说偈言」一段是《佛说目连所问经》所没有的一般说「闻佛所说欢喜奉行」表示经文的终了「目连即说偈言」是不合常情的偈颂是不属于这部经的是译者或后人所增附仰推为目连所说不过为了引人的尊重而已

  • 一五一一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    元魏菩提流支译

  • 一五一三 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论释    唐义净译

  • 一五一二 金刚仙论    元魏菩提流支译

  • 一五一五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破取著不坏假名论    唐地婆诃罗等译

无著造偈颂世亲长行解释一五一一与一五一三是这部论的同本异译一五一二是这部论释的广说一五一五的次第也是依这部论释而说的又兼取龙树的中观说后二论是解说前论不能说是同本异译的

印度传译部分《大正藏》共分为十六部「阿含部」「本缘部」「般若部」「法华部」「华严部」「宝积部」「涅槃部」「大集部」「经集部」「密教部」「律部」「释经论部」「毘昙部」「中观部」「瑜伽部」「论集部」部类的区分有了良好的新的开始但对传译教典的分部有些还需要作进一步的审定

  • 一二〇 央掘魔罗经    宋求那跋陀罗译

央掘魔罗与《杂阿含经》(一〇七七)经所说的当然是同一人但本经的内容呵斥一切法空说如来藏我解脱身有色怎可编入「阿含部」本经的思想与《阿含经》无关应编入「经集部」与六六六《大方等如来藏经》六六九《佛说无上依经》及五八〇《佛说长者女庵提遮师子吼了义经》等为一类

  • 一五六 大方便佛报恩经    失译

  • 一五七 悲华经    凉昙无谶译

  • 一五八 大乘悲分陀利经    失译

  • 一五九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唐般若译

这四部经编在「本缘部」都不大适合前三经应编入(大乘)「经集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说發菩提心依月轮观修三种秘密法门速证菩提应编入「密教部」

  • 一四八二 佛阿毘昙经    陈真谛译

本经二卷附题「出家相品」被编入「律部」其实这是真谛所传的「佛说九分阿毘昙」的残本本有九卷(九分)今只存二卷二卷的内容是前明因缘与《稻芉经》等相同(《佛说稻芉经》等作弥勒说)这是「九分毘昙」中的「分別说因缘」——因缘施设次明律相出家受具足的次第成立是「九分毘昙」中的「分別说戒」——戒施设这是真谛(依正量部)所传的「九分阿毘昙」残本应编入「毘昙部」

  • 一五〇五 四阿鋡暮抄解    苻秦鸠摩罗佛提等译

  • 一五〇六 三法度论    东晋僧伽提婆译

二论是同本异译本论不是四阿含经文的解释是犊子部系的阿毘昙论不是「释经论」应编入「毘昙部」

犊子部系的论书还有一六四四《佛说立世阿毘昙论》一六四九《三弥底(正量)部论》与上二部都应次第的编入「毘昙部」

  • 一五四九 尊婆须蜜菩萨所集论    苻秦僧伽跋澄译

本论就是瑜伽学者所传的「经部异师世友」的《问论》在说一切有部中这是「持经譬喻者」的论书应编入「论集部」

  • 一六三一 回诤论    魏毘目智仙共瞿昙流支译

  • 一六五六 宝行王正论    陈真谛译

  • 一六六〇 菩提资粮论    隋达磨笈多译

  • 一六七二 龙树菩萨为禅陀迦王说法要偈    宋求那跋摩译

  • 一六七三 劝發诸王要偈    宋僧伽跋摩译

  • 一六七四 龙树菩萨劝诫王颂    唐义净译

后三部偈颂是同本异译上列六部论都是龙树所作应编入「中观部」

  • 一六五四 因缘心论颂因缘心论释    失译

  • 一六六四 广释菩提心论    赵宋施护译

一六五四是龙树论一六六四是莲华戒所造都应该编入「中观部」

  • 一六六五 金刚顶瑜伽中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论    唐不空译(出)

本论应编入「密教部」

  • 四九八 佛说初分说经    赵宋施护译

经说佛化三迦叶化频婆娑罗王化二大弟子是佛传的一部分应编入「本缘部」

  • 二四〇 实相般若波罗蜜经    唐菩提流志译

  • 二四一 金刚顶瑜伽理趣般若经    唐金刚智译

  • 二四二 佛说遍照般若波罗蜜经    赵宋施护译

  • 二四三 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么耶经    唐不空译

  • 二四四 佛说最上根本大乐金刚不空三昧大教王经    赵宋法贤译

这几部经的心要是二二〇《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一〇)〈般若理趣分〉的异译〈般若理趣分〉的经义是属于「秘密大乘」的但没有密教的事相二四〇——二四三经译文附入了秘密字义及咒语二四四经更大为扩编成为秘密教的要典大乘经的陀罗尼或咒以护持佛法(及修行者)为主如著重秘密字门三密加持用作成佛方便的就属于秘密教上五部应编入「密教部」但应注明与「般若部」〈般若理趣分〉的关系

  • 二三〇 圣八千颂般若波罗蜜多一百八名真实圆义陀罗尼经    赵宋施护等译

  • 二四九 佛说帝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赵宋施护译

  • 二五八 佛说圣佛母小字般若波罗蜜多经    赵宋天息灾译

  • 二五九 佛说观想佛母般若波罗蜜多菩萨经    赵宋天息灾译

上四部应从「般若部」移编「密教部」在西藏大藏中这都是属于密部的

  • 三六八 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神呪    宋求那跋陀罗译

  • 三六九 阿弥陀佛说呪

  • 三七〇 阿弥陀鼓音声王陀罗尼经    失译

上三部应编入「密教部」《大宝积经》四十九会中(二)〈无边庄严会〉应属「秘密部」但已编入《宝积经》大部中只能如旧编列

  • 三九七 (九)宝幢分    北凉昙无谶译

  • 三九七 (一〇)虚空目分    北凉昙无谶译

  • 三九七 (一三)日密分    北凉昙无谶译

  • 三九七 (一四)日藏分    隋那连提耶舍译

  • 三九七 (一五)月藏分    高齐那连提耶舍译

  • 三九七 (一六)须弥藏分    高齐那连提耶舍译

三九七《大方等大集经》《大正藏》所依的六十卷本是隋僧就编成的如(一三)〈日密分〉(一四)〈日藏分〉是同本异译却集在一大部中是极不合理的《大集经》(九)〈宝幢分〉起与前八分的意趣不同每分都有陀罗尼广说龙夜叉星宿吉凶等与「秘密教」相通不过古来都作为「大集」部类也只好如此了

  • 三九七 (一七)十方菩萨品    高齐那连提耶舍译

这一品实是安世高所译的《明度五十校计经》僧就为了集成六十卷本《大集经》竟改变经名说是高齐那连提耶舍所译未免太荒唐了应恢复经名及译者名字编入「经集部」

  • 四〇五 虚空藏菩萨经    姚秦佛陀耶舍译

  • 四〇六 佛说虚空藏菩萨神呪经    失译

  • 四〇七 虚空藏菩萨神呪经    宋昙摩蜜多译

  • 四〇八 虚空孕菩萨经    隋阇那崛多译

上四部是同本异译虚空藏与上日藏月藏须弥藏都以藏(胎)为名性质也相同是「大集」而倾向秘密的

  • 七八七 曼殊室利呪藏中校量数珠功德经    唐义净译

  • 七八八 佛说校量数珠功德经    唐宝思惟译

  • 七八九 金刚顶瑜伽念珠经    唐不空译

前二经是同本异译这三部都应编入「密教部」

  • 六二 佛说新岁经    东晋竺昙无兰译

佛说《新岁经》本出于《杂阿含经》(一二一二)经又编入《中阿含经》(一二一)经但本经的内容已大为改观说到「虚空诸天八万四千咸见开化皆發无上真正道意」「十方诸菩萨天龙神王各从十方面而来合会」(大正一八六〇上中)明显的已经大乘化了不能说是《中阿含经》的异译应编入「经集部」

  • 一五三五 大乘四法经释

这是对世亲《四法经论》所作的「释题」说到大乘宗见有胜义皆空唯识中道法性圆融——三宗是我国古德的作品不应该编在「释经论部」

  • 二〇四四 天尊说阿育王譬喻经    失译

本经共十三则先举一事缘然后以佛(天尊)说「示语后世人」这是「譬喻」集应该编入「本缘部」阿育王事只是本经的第一则编在「史传部」是不适当的

下编 杂附疑偽与倒乱

华文佛典的传译从汉代到赵宋(以后还有少数的译品)起初是抄写流通的部类这么多有的又部分抄出(別生)流通经过了近千年的时间错误是难免的有的是不同的经篇(或残篇)有的是我国古德的作品两晋所传出的错误杂乱的情形特別严重古代的「经录」都曾为此而尽力但不免还有些可讨论的先从附录于经后(或中间)的说起

  • 五 佛般泥洹经    西晋白法祖译

《佛般泥洹经》末附记说「从佛般泥洹到永兴七年二月十一日凡已八百八十七年余七月十有一日至今丙戌岁合为九百一十五年是比丘康日所记也一千九百九十四年(大正一一七五下)这是佛灭年代的一项传说经是西晋白法祖译的「永兴」是西晋惠帝的年号但永兴是没有七年的所说的「永兴七年」可能是惠帝「元康九年」的误写这一附记可另行编入「史传部」的

  • 一六 佛说尸迦罗越六方礼经    汉安世高译

经文终了「作礼而去」以下有「佛说呗偈鷄鸣当早起披衣来下床澡漱令心净两手奉花香(供佛)不与八难贪随行生十方所生趣精进六度为桥梁广劝无极慧一切蒙神光」(大正一二五一下——二五二中)在多部异译中没有这一「呗偈」这是后人所增附的偈文古朴通顺表示在家佛弟子在信佛持戒的基础上以「六度为桥梁」而求成佛道提到了般若波罗蜜——「无极慧」是在家菩萨的形象这是中国人所造的好偈颂

  • 二三 大楼炭经    西晋法立共法炬译

「比丘欢喜前为佛作礼而去」经文已毕以下有「地深二十亿万里尽地起故」(大正一三〇九下)一段文「元本」「明本」缺这不是经文可能是古人解答世间成坏问题因便附在这叙述世间成坏的《大楼炭经》下

  • 二六 中阿含经(二一五)第一得经    东晋僧伽提婆译

经文末段是错乱的「欲若有人习此法爱敬无厌足」一段(大正一八〇〇中)宋本等是附在经后的这是《增壹阿含经》(二二)〈三供养品〉第十经的后段(大正二六〇八下——六〇九上)错附在这裡应从《中阿含经》中删去经后附有「若有断乐速者欢喜奉行」(大正一八〇〇下)这正是《中阿含经》文上接「于中若有断乐」的但抄写者略有增损原文应为

(于中若有断乐)「若有断乐(四字重出应删)速者此断乐速故此断亦说下贱于中苦(若)有断苦迟者此断苦迟故此断亦说下贱于中若有断苦速者此断苦速故此断(亦说下贱此断)(应增补六字)非广布不流布乃至天人亦不称广布(此下依经文说)

  • 三二 佛说四谛经    汉安世高译

末附「持宿命观如后事是也」——二十七字是后人所附应依宋本等删去

  • 六二 佛说新岁经    东晋竺昙无兰译

本经在「闻佛所说莫不欢喜作礼而去」又有「钵兰和偈」五言与七言的都有中间还有「一月已竟即得一智」等一段长行这是元本明本所没有的大概是校刻者认定为古人所附而删去的

  • 一二五 增壹阿含经(一)序品    东晋僧伽提婆译

第二品末附有「于今我首上便说偈曰」——二百九十九字应依宋本等在〈序品〉的「如上作偈」(大正二五五二上)这样也与《增壹阿含经》(五〇)〈礼三宝品〉第四经(大正二八一〇上)相合〈序品〉的长寿王经(译)作长生「善观者今优多罗比丘是」经说善尽是调达小有不合依〈序品〉优多罗是《增壹阿含经》的承受者似乎〈序品〉是再加修正的

  • 一二五 增壹阿含经(四六)结禁品    东晋僧伽提婆译

品末附有「闻如是一时欢喜奉行」(大正二七八〇下)依内容而论这是〈结禁品〉第五「十念」经应该依宋本等编在「十力」与「十非法亲近国家」间才能与〈结禁品〉的「录偈」相合

  • 一二五 增壹阿含经(四七)善恶品    东晋僧伽提婆译

品末宋本等有「经言百岁当经三百冬夏秋盖译者不善方言也」一段(大正二七八五下)是后人对经文的解说多读经论的自然知道印度的一年三季说附文可以删去

  • 一四五 佛母般泥洹经    宋慧简译

元本等在这部经的末后附有《佛般泥洹后变记》(大正二八七〇中——下)叙述佛泥洹后从百岁到千岁佛教出家众渐渐堕落的过程在《出三藏记集》(卷四)〈新集续撰失译杂经录〉中有《泥洹后诸比丘经》一卷异名有《泥洹后变记经》等可见这是另一经文与《佛母般泥洹经》无关应別立为一篇

  • 一六一 长寿王经    失译

经末附有礼赞佛的五言二十偈宋本等是没有的二十偈中如「敬谒法王来光若灵耀明」(大正一一七九中)「佛为海船师缚解致泥洹」(大正一一七八上——中)「佛所以度世龙敬承行礼」(大正一一九〇上)以上六偈见于失译的《般泥洹经》「八正觉自得从是通圣道」「至道无往返皆莫如泥洹」(大正四一四八上——下)以上四偈见于汉昙果共康孟详译的《中本起经》「听我歌十力大悲敷度经」(大正三四八〇上)四偈是见于吴支谦所译的《佛说太子瑞应本起经》「吾师天中天心净开法门」(大正四二五五中——下)二偈是见于吴支谦译的《撰集百缘经》虽还有四偈没有查明出处而偈颂也偶有一二字的润饰但可以断言的这赞佛的二十偈是我国古德所纂集的应该编入「赞颂」类

  • 一七二 佛说菩萨投身饲饿虎起塔因缘经    北凉法盛译

经末「礼佛而去」宋本续有「尔时国王闻佛说已终无绝时」——百二十七字这是后人对该塔现况的记述不是经文

  • 二〇四 杂譬喻经    汉支娄迦谶译

经说十二譬喻以后又说「有十八事人于世间甚大难是为十八事」(大正四五〇二上)十八事与「譬喻」的体裁不合在《出三藏记集》(卷四)〈新集续撰失译杂经录〉中有《十八难经》一卷「旧录所载」可见十八事本是另一经篇一定是被抄写者写在经后这才错了应从经末删去自成一篇

  • 二二五 大明度经    吴支谦译

在第一〈行品〉中附有非常简略的注释注中每说「师云」不知道是谁注的不会是道安的《道行集异注》可能是支遁的《道行旨(指)归》

  • 三八三 摩诃摩耶经    齐昙景译

《摩诃摩耶经》终了附有〈摩诃摩耶经八国分舍利品第二〉有人以为是《涅槃经》后分其实是从《长阿含经》(二)《游行经》抄出的文句大致相合只删略些重复的加上五言的两偈七言的五偈半这是古人抄出增附妄称〈摩诃摩耶经八国分舍利品第二〉与《摩诃摩耶经》无关「疑偽」而没有保存的必要

  • 四〇九 观虚空藏菩萨经    宋昙摩蜜多译

在经的末后丽本与宋本又有众多的佛名咒语「该是后人采集虚空藏经呪并诸经中佛名及呪以为劝世修行法」——「校勘大藏竹堂讲师」所批是正确的元本明本都删去了《大正藏》虽说「徒存似是姑为删之」不知为什么还是保存在经后这是应该删去的

  • 四三四 佛说称扬诸佛功德经    元魏吉迦夜译

经后附有「巍巍十方佛愿礼天人师」——六偈称扬十方世界佛功德劝学大乘这是出于《六菩萨亦当诵持经》的(大正一四七五二中)应删去

  • 四九一 六菩萨亦当诵持经    失译

本经初列六菩萨名号后又「別有四菩萨」是说念诵菩萨名号功德的中间有赞佛偈「巍巍十方佛愿礼天人师」——十二偈与经义不合应別立

  • 六〇三 阴持入经    汉安世高译

经后《丽藏》本附有「佛说慧印百六十三定解」宋本等是没有的考六三二《佛说慧印三昧经》说慧印三昧的境界「佛身有百六十二事难可得知」(大正一五四六一中)百六十三事与《慧印经》相当但文字小异可能是古师对慧印三昧依原文而校勘修正別出流行应编在《慧印三昧经》等以后

  • 六一〇 佛说内身观章句经    失译

经文后有「十一因缘章得道疾」——百二十四字这是另一经文《出三藏记集》(卷四)〈新集续撰失译杂经录〉在十与十一间有《十二因缘章经》应別立

  • 六一六 禅法要解    姚秦鸠摩罗什译

《禅法要解》卷上有「净观者甚可患也」一大段文字从「净观者三品」到「是名初学禅法门」(大正一五二九二中)是引用六一四《坐禅三昧经》卷上(大正一五二七二上)应删去「若定得胜心」以下(大正一五二九二中——下)也是净观出处待考

  • 七三五 四愿经    吴支谦译

《四愿经》后附有一千多字的长文内容是「佛念天地八方之外弟子闻经欢喜前受教」(大正一七五三七上——中)是一篇经文经前缺些不知是什么经这是应该別成一篇的「是为痛痒要识如谛知也欢欣受行」(大正一七五三七中——下)是《七处三观经》的后半別处已有《七处三观经》这裡的可以删去

  • 七四一 五苦章句经    东晋竺昙无兰译

在经末「作礼而去」有五言偈「天上福已尽三界皆礼佛」——二十六偈说三恶道与八难劝人信佛修行的应离此经而独立成篇

  • 七七一 四品学法经    宋求那跋陀罗译

经后附有二则「若失威仪一事者疾成大愿」(大正一七七〇八上)是上品出家戒律事「散侍法问曰会受真戒号」(大正一七七〇八上——中)是对下下品「散侍法」的再解说这二则是「四品学法」的解说

  • 九七七 佛说大白伞盖总持陀罗尼经    元真智等译

经后附有〈大白伞盖佛母总赞叹祷祝偈〉可以別立

  • 一四二五 摩诃僧祇律    东晋佛陀跋陀罗共法显译

律文终了有〈摩诃僧祇律私记〉〈摩诃僧祇律私记〉后附有《佛说犯戒罪报轻重经》与一四六七《佛说犯戒罪报轻重经》相同所以应从《摩诃僧祇律》后删去

  • 二九七 普贤菩萨行愿赞    唐不空译

  • 一一六七 八大菩萨曼荼罗经    唐不空译

这两部都是唐不空译的在经文后都附有《八大菩萨赞》「圆寂宫城门如彼成赞器」十偈(大正一〇八八一中——下二〇六七五下——六七六上)这都是附出不属经文应从二经中删去別立《八大菩萨赞》一部

大藏经中传译的教典有些是名不符实有些是内容不纯应值得提出辨別的

  • 一六〇 菩萨本生鬘论    赵宋绍德等译

论是圣勇菩萨造的赵宋绍德慧询等译出这部论实是两部论的凑合而又有所缺少的从第一卷偈颂——归敬述意〈投身饲虎缘起第一〉到卷四〈出家功德缘起第十四〉止是「菩萨本生」藏译的《本生鬘》也与此相同卷五起前有缺文说到「菩萨施行庄严尊者护国本生义边十一」(大正三四四下)这样的十二十三一直到卷十六末「菩萨施行庄严尊者护国本生之义第三十四是谓菩萨修行胜行」(大正三三八五下)这明显的是以护国(赖咤和罗)尊者的本生事缘阐扬布施的深义共有三十四节而本论从十一起显然的少了前十节这部论实是两部论《菩萨本生鬘》(十四事)《菩萨施行庄严尊者护国本生鬘》本论合为一部又有所缺佚到底是译者还是传者的错误呢

  • 三一五 佛说普门品经    西晋竺法护译

本经是《大宝积经》(一〇)〈文殊师利普门会〉的异译《普门品经》的宋明本等与唐译虽有长行偈颂的差別而内容是相同的《大正藏》以《丽藏》本为主与宋本等非常不同审细的研考丽本是依竺法护所译经敷衍解说加入可怪的异义如经中说「案内观历就是增附的异义如「入色为金翅鸟出色为文殊师利」(大正一一七七三中)「入欲为师子王出欲为维摩诘」(大正一一七七四上)特別是「等游嗔恚」说三尊六度无极内三尊——心如清净了名波旬师子王金翅鸟外三尊——佛外六度无极是事行(大正一一七七四下——七七五中)所说是非常的怪异经是佛为溥首童真说的增附者不知溥首就是文殊师利所以別说文殊师利名字五阴——色痛痒思想生死是安世高的古译增附者也糅合在内(大正一一七七五中)站在译经史的严正立场这(丽本)不能说是异译而是那一位敷衍附会的作品在《大宝积经》异译中应该删去如从保存资料著想那可以编入「疑偽部」再加注明

  • 四四一 佛说佛名经

《佛名经》的三十卷本是依菩提流支的译本(十二卷)增入法僧与忏悔文每卷末引偽经《大乘莲华宝达问答报应沙门经》从所引经论可推定为隋唐时代所编的种种错误经卷一末按语说得很明白虽因为「举国盛行」不敢删削但不是译本就不应该编入印度传译的「经集部」最好是编入「疑偽部」或在中国佛教部分立一「忏仪部」来容摄这些部类

  • 四四三 五千五百佛名神呪除障灭罪经    隋阇那崛多译

本经八卷卷二——五经名《五千五百佛名经》《古今译经图记》(卷四)《开元释教录》(卷七)全经都是称为《五千五百佛名经》的这部经有几点是值得注意的经名「五千五百佛」而实际是四千七百二十佛为什么名称与内容不符经名有「五千五百佛名」「五千五百佛名神呪除障灭罪」的二类差异《大正藏》本在(卷三)一千五百佛以下体裁有了变化佛名陀罗尼杂出一直到(卷五)一千七百三十五佛处又恢复了专称佛名的体例这就是经名与内容不符的原因吧除去了七八百佛名加入了众多的咒语这才名实不符了也许是印度的原典如此印度的某些教典是在不断的修正补充窜改而流传的

  • 四四六 过去庄严劫千佛名经    失译

  • 四四七 现在贤劫千佛名经    失译

  • 四四八 未来星宿劫千佛名经    失译

四四六经明本前有〈三劫三千佛缘起〉是从一一六一《佛说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中录出编成的(大正二〇六六三下——六六四上)可以删去

这三部「千佛名经」丽本宋本等与明本相当的不同丽本等在佛名中尤其是贤劫千佛每百佛就附入忏仪过去劫的末后几位佛是「南无须弥力佛南无摩尼珠佛南无金刚王佛」(大正一四三七一上)与佛教一般所说不合贤劫千佛名号是依《贤劫经》的从过去劫千佛名的不合可以推定为我国古德依贤劫千佛名而成为礼忏仪或者再加上过去及未来劫(忏仪也不全)不免有些随意编集到明代發现了过去佛名的错误才纠正删去忏仪重在称念佛名明本末后说「其无常者生无量寿佛国(大正一四三九九上)宋代以来念佛往生西方净土成为佛教界的风尚这是明代的修正本最好这都应该编入中国佛教部分的「忏仪部」

  • 六〇六 修行道地经    晋竺法护译

《修行道地经》卷七是〈弟子三品修行品第二十八〉依《出三藏记集》(卷二)竺法护所译的《修行经》七卷二十七品《三品修行经》一卷「安公云近人合大修行经」可见这本是不同的但合而为一已经太久了前六卷是《修行道地经》第七卷是《三品修行经》虽译者都称之为经其实《修行道地经》是论书中的「观行论」《三品修行经》是分別三乘修行的论典最好是恢复为原来的二部

  • 七四一 五苦章句经    东晋竺昙无兰译

《五苦章句经》是摄集佛说没有序起与流通的但丽本等都有「尔时佛告阿难」到「莫不欢喜作礼而去」(大正一七五四七下——五四八上)一段流通文文中说到「是经名净除罪盖娱乐佛法一名授无思议光菩萨道决」与「五苦章句」不合这段经文与鸠摩罗什所译的四八四《不思议光菩萨所说经》的流通分(大正一四六七三上)文句不同而意义相合考竺法护所译《出三藏记集》(卷二)说有《无思议孩童经》一卷或名《无思议光经》已经佚失了「无思议光」正与本经流通分相合可以断定的是这是竺法护《无思议光经》的残篇被抄写者误附在《五苦章句经》以后的为了保存残篇应编在罗什所译《不思议光菩萨经》以下

  • 七四二 佛说自爱经    东晋竺昙无兰译

这部经是依二一一《法句譬喻经双要品》佛说「心为法本心尊心使」的譬喻(大正四五八二中——五八三上)为底本而成的《法句譬喻经》原文可以在本经中勾画出来所以这不是译本是我国古德的改编应编入「疑偽部」

  • 七六八 三慧经    失译

经名与内容不符

  • 七九一 佛说出家缘经    汉安世高译

经说犯五戒的过失与出家因缘无关

  • 八〇一 佛说无常经亦名三契经    唐义净译

经分三段所以名为「三契」初后是偈颂传说是马鸣所作中段是《佛说无常经》正文《佛说无常经》可说是《杂阿含经》(一二四〇)经的异译所差异的只是对比丘或波斯匿王说而已可參考《杂阿含经》(三四六)经初段(为比丘说)《佛说无常经》是依此而来的在人病重死亡印度大乘佛教时期是诵读这三契《无常经》的

在经终了后有「若苾刍苾刍尼大段文字这是印度佛教的「临终方诀」《三契经》与「临终方诀」是印度佛教应付病死的宗教仪轨可编入「忏仪部」

  • 八〇六 佛说枯树经    失译

经上所说的是僧伽尸自移塔的事缘与经名「枯树」不合《出三藏记集》(卷三)〈新集安公失译经录〉有《枯树经》一卷「安公云出《中阿含》」《增壹阿含经》(三三)〈五王品〉末确有名为「枯树」的经但古译已佚失了这不是「经」可以编入「史传部」

  • 九八二 佛母大(金曜)孔雀明王经    唐不空译

《孔雀明王经》现有六种译本九八二是唐不空所译的经前有〈读诵佛母大孔雀明王经前启请法〉末后有回向發愿偈九八四梁僧伽婆罗所译九八五唐义净所译本九八七附秦录的失译本经前经后都有同样性质的文句这不只是经文而是诵经仪轨如一般「戒经」实际是诵戒仪轨一样秘密教典而称为经的多数附有坛法持诵法等与大乘经的体例不同

  • 一三三二 七佛八菩萨所说(大陀罗尼)神呪经    失译

本经四卷简称《七佛所说神咒经》依唐《开元释教录》(卷三)说「诸失译录阙而未书」这是到了唐代才被记入「失译录」的这部经的内容七佛龙王等说咒说偈(大正二一五三六中——五五六下)被编入一三三六《陀罗尼杂集》前三卷五戒神三归神十八护伽蓝神(大正二一五五七中——下)被编入《陀罗尼杂集》卷六四天王所说大神咒经共六十六首(大正二一五五七下——五六一中)被编入《陀罗尼杂集》卷七本经所说的八菩萨救脱是出于《拔除过罪生死得度经》——《药师经》的古译本大势至得大势本是同一菩萨的异译而本经却误解为二位了本经说断二十五有的二十五三昧十六童子(主众生命)释迦佛的十大说法等(大正二一五五七上——中)二十五三昧出于《大般涅槃经》但本经的三昧名字大都与《大般涅槃经》不同十六童子的名字多数依经典立名如法华三昧涅槃三昧首楞严放光华严维摩诘大集金光明佛藏三昧华首三昧等也有些不合理这不是依原文翻译的与一三三一《灌顶神咒经》等相类《出三藏记集》(卷四)〈新集续撰失译杂经录〉中有《七佛神咒》一卷《七佛各说偈》一卷大抵依据部分译典传说由古德纂集所成的约成立于晋代《陀罗尼杂集》也就是纂集的作品不免有「疑偽」的成分

  • 一四八七 佛说菩萨内戒经    宋求那跋摩译

本经题作宋求那跋摩译经文分二大段菩萨戒十二时十住菩萨行「佛说菩萨戒十二时竟」以下与题作东晋祇多蜜所译的二八四《佛说菩萨十住经》的文句相同这二部不可能是二人別译的考寻「经录」《出三藏记集》(卷四)有失译而阙本的《菩萨内诫经》隋《众经目录》(卷五)与《大唐内典录》(卷六)都是失译唐《开元释教录》(卷五)依高齐《法上录》说是宋求那跋摩译的祇多蜜译的《菩萨十住经》也初见于隋《历代三宝纪》(卷七)《菩萨内戒经》可能是「疑经」十住菩萨行部分与竺法护所译的二八三《菩萨十住行道品经》文句大同而明确些「菩萨受戒十二时」可说是非常的异义中国说十二时印度是分昼夜为六时的内戒的「内」是魏晋时代佛教的特殊术语(将在別处说明)这部经成立于东晋(或宋)有的「抄出」十住菩萨行部分这才又成为一经保存《菩萨内戒经》可见中国古代佛教的一斑但《佛说菩萨十住经》是可以从「华严部」中删去的

古代译出的《阿含经》每部都含有多数的经典在长期的抄写流通中不免有缺佚与次第倒乱的情形

  • 九九 杂阿含经    宋求那跋陀罗译

《杂阿含经》五十卷是宋求那跋陀罗译出的近代学者公认五十卷中的二三二五——两卷不是经的原文《杂阿含经》佚失了二卷大概是以求那跋陀罗所译的《无忧(阿育)王经》来补足的《出三藏记集》(卷四)〈新集续撰失译杂经录〉中有《阿育王获果报经》《阿育王于佛所生大敬信经》《阿育王供养道场树经》《阿育王施半阿摩勒果经》都注明是「抄《杂阿含》」的可见《杂阿含经》译出以来到《出三藏记集》的撰集不过五六十年就已经佚失错乱阿育王譬喻也已被编入《杂阿含经》了这两卷应从《杂阿含经》抽出別立《无忧王经》编入「史传部」缺失以外经卷次第也有错乱的如卷二一〇一二一三二三三一三六四一四三四六四七——一二卷《杂阿含经部类之整编》中我已有详细的叙述这裡不再重说

  • 一二五 增壹阿含经    东晋僧伽提婆译

《增壹阿含经》是由昙摩难提诵出而翻译的译经当时的释道安在〈增壹阿含经序〉中说「四十一卷分为上下部上部二十六卷全无遗忘下部十五卷失其录偈合上下部四百七十二经(大正二五九四上)依安公说似乎全部完整的诵出只是下部(以全经五十一卷来说下部约为后十八卷)没有「录偈」而已但现在所见到的没有所说那样的完整前三十二卷三十八品中有十二品没有「录偈」这能说「全无遗忘」吗反而与下部相当的十四品中却有五品是有「录偈」的经文的录偈不全也就是诵出者对经文次第的记忆不全经文就有颠倒错乱的可能依经中的「录偈」可以指出次第错乱的有一(卷五)〈壹入道品第十二〉与〈利养品第十三〉间的错乱〈利养品〉末「录偈」说「调达及二经皮及利师罗竹䏝孙陀利善业释提桓(大正二五七六上)比对经文「调达师罗」是〈壹入道品〉的七十——四经「竹䏝提桓」是〈利养品〉的三七——四经「竹䏝」与「孙陀利」间有(四)「那忧罗」经全偈有九经剩下〈壹入道品〉的一六经〈利养品〉的一二经共有八经也可自成一品〈安般品第十七〉〈惭愧品第十八〉〈劝请品第十九〉——三品间的倒乱〈劝请品〉二经下有「录偈」说「罗云迦叶二难(陀)大爱道诽谤梵请二事最在后(大正二五九三下)依偈比对「罗云」是〈安般品〉一经「迦叶非」是〈惭愧品〉的四十——七经「梵请二事」是〈劝请品〉的前二经以上十经成一偈一品〈劝请品〉三十一——九经別有录偈自成一品〈安般品〉除了第一经还有十经也自成一品〈惭愧品〉仅剩前三经一定有所脱落了〈声闻品第二十八〉与〈须陀品第三十〉间的倒乱〈声闻品〉末「录偈」说「修陀修摩均宾头尘鹿头广演义后乐柔软经(大正二六五四上)「宾头尘柔软」是〈声闻品〉全品七经「修陀修摩均」是〈须陀品〉全品三经依「录偈」次第〈须陀品〉应在〈声闻品〉前而且只是一品(十经)依上来三偈可见在一法三法四法中有「录偈」也还是有倒乱的

《增壹阿含经》的次第倒乱实由于诵出者的遗忘除「录偈」外还可以从次第去發见倒乱《增壹阿含经》是增一法从一法到十一法(说一切有部本以十法为止)的次第是结集者依据的原则然(四五)〈马王品〉是九法而第五经说声闻部辟支佛部佛部——三乘行而称叹(佛的)慈心最胜(大正二七七三中)第六经说三三昧耶而以空三昧为王三昧(大正二七七三下)第七经说佛(僧)三宝的没有三毒(大正二七七五上)这三经都是三法却编在九法中显然是错乱了《撰集三藏及杂藏传》说「难(问)答一一比丘念佛以是调意故名增一十一处经名放牛儿慈经断后增一经终(大正四九三上——中)一法以念佛为始十一法以〈放牛品〉的「慈经」为最后这一次第与《增壹阿含经》是大体相近的如(四九)〈放牛品〉以放牛十一法为第一经慈心十一功德为最后但〈放牛品〉第八经说沙门婆罗门行沙门婆罗门义第九经说五逆——调达的事缘都与十一法不合反而〈放牛品〉后(五〇)〈礼三宝品〉的一——三经说礼佛礼法礼僧当念十一事倒是应该编入〈放牛品〉的〈礼三宝品〉第四经以下(五一)〈非常品〉(五二)〈大爱道品〉都不是十一法与增一法的编次原则不合可说是诵出者忘失了次第一起编在后面而已〈中阿含经记〉说起初《增一阿含经》与《中阿含经》等「违本失旨名不当实依悕属辞句味亦差良由译人造次未善晋言故使尔耳」(大正五五六三下)《增壹阿含经》虽在洛阳修正一番远不如在建康重译的《中阿含经》来得好次第错乱文义又不善巧在我国所译的「四阿含」中《增壹阿含经》是最不理想的

  • 一〇一 杂阿含经(一卷二七经)    失译附吴魏录

全部二十七经末后一经別题《七处三观经》其余的都没有经名梁僧祐的《出三藏记集》(卷三)的〈新集安公古异经录〉中列举《色比丘念本起经》到《说人自说人骨不知腐经》下注说「安公云上四十五经出《杂阿含》祐校此《杂阿含》唯有二十五经而注作四十五斯岂传写笔散重画致谬欤〈新集安公古异经录〉的二十五经虽次第略有倒乱大致与这一卷本的《杂阿含经》相合一卷本的第九经与六一二《身观经》的文句相同第十经说四种妇的譬喻应该就是竺法护所译的《四妇喻经》(大正五五九上)十——二经是〈新集安公古异经录〉所没有的是后人附加进去的一卷本的《杂阿含经》与〈新集安公古异经录〉的对比仅缺《署杜乘披(婆)罗门经》佚失一经而增多二经末后再加《七处三观经》就成为二十七经了第九经就是《身观经》应删去以免重复第十经与《七处三观经》应別立为二经今对列〈新集安公古异经录〉与《大正藏》本的次第如下

〈新集安公古异经录〉
《大正藏》
色比丘念本起经
一二经
佛说善恶意经
一三经
比丘一法相经
一五经
有二力本经
一六经
有三力经
一七经
有四力经
一八经
人有五力经
一九经
不闻者类相聚经
二〇经
天上释为故世在人中经
二一经
爪头土经
二二经
身为无有反复经
二三经
师子畜生王经
二四经
阿须伦子披罗门经
二五经
披罗门子名不侵经
二六经
生闻披罗门经
二经
有桑竭经
三经
署杜乘披罗门经
(佚)
佛在拘萨国经
一经
佛在优堕国经
四经
是时自梵守经
五经
有三方便经
六经
披罗门不信重经
七经
佛告舍(利)日(〔曰〕)
八经
四意止经
一四经
说人自说人骨不知腐经
一一经
九经
一〇经
二七经

以上二十五经安公说出于《杂阿含经》后来也就总称为《杂阿含经》了其实也有出于《增一阿含经》的舍利曰(今本误作「舍日」)是舍利弗的古译阿须伦经中是译为「阿遫轮」的披罗门经中已改为「婆罗门」了

  • 一五〇A 佛说七处三观经    汉安世高译

  • 一五〇B 佛说九横经    汉安世高译

本经应分別的解说A《佛说七处三观经》二卷四十七经四十七经中《佛说九横(经)》《佛说积骨经》《佛说七处三观经》——三经是有经名的其他的四十四经没有经名检寻「经录」这就是《出三藏记集》(卷二)安世高所译的「杂经四十四篇二卷」附注说「安公云出《增一阿鋡》」今本四十七经中除去有经名的三经恰好是四十四篇而又是出于《增一阿含经》的《佛说七处三观经》是《杂阿含经》(四二)经的异译《佛说积骨经》是《杂阿含经》(九四七)经的异译《佛说九横(经)》在安世高的译典中也是自成一经的(与一五〇B《佛说九横经》是同译的別本)所以应除去三经恢复「杂经四十四篇」的古称或仿照一卷本《杂阿含经》的先例改名《增一阿鋡经》二卷附注「古称杂经四十四篇」《佛说七处三观经》与《佛说九横(经)》都应自成一经《佛说积骨经》是从一卷本《杂阿含经》抄出的文句相同这裡的应该删去

本经二卷四十七经《大正藏》所依(《丽藏》)本与《宋藏》本等次第不同依《宋藏》本等《大正藏》编号的一——三经三一——四七经是卷上四——三〇经是卷下不但二本的次第不同同一经文而分在两处的就有三经如一(一)经是《佛说七处三观经》只说到「何等为思」(大正二八七五下一六行)到(三)经才接著说(何等为思)「想尽识栽尽为思想尽识欢喜奉行(大正二八七六中一行——下一行)(三)经是三人说到「从后说」(大正二八七六上一六行——中一行)(四一)经接著说(从后说)「绝无有财产佛说如是(大正二八八一中二二行——下三行)(四一)经是三恶行说到「不舍身恶行便」(大正二八八一中一八行——二二行)在(一)经中接著说(便)「望恶便望苦亦如上说(大正二八七五下一六行——一八行)经文次第紊乱今依增一法次第改编如下(下是《大正藏》本次第)

增一法
 改编次第(原本)
 《大正藏》本
 二法
一经二人世间难得
三二经
二经二人世间难得
三三经
三经二人世间难得
三四经
四经二人世间难得
三五经
五经二人世间难得
三六经
六经二人世间难得
三七经
七经二人世间难得
三八经
八经二人世间难断难胜
三九经
九经二清白法
四〇经
 三法
一〇经三恶行
四一经上一经下
一一经三世(间)
四二经
一二经三行
四三经
一三经三安善乐
四四经
一四经三大病
四五经
一五经三恶本
四六经
一经上三经下(《七处三观经》)
一六经三守(身口意)
二经
一七经三辈人
三经上四一经下
 四法
一八经四行为黠所有
四七经
一九经四著
四经
二〇经四颠倒
五经
二一经四施(摄)
六经
二二经四行法轮
七经
二三经人有四辈
八经
二四经人有四辈
九经
二五经四辈云
一〇经
二六经四舍
一一经
二七经四行
一二经
二八经四家欢喜
一三经
 五法
二九经色力病寿豪
一四经
三〇经五福施
一五经
三一经布施有五品
一六经
三二经五法得道
一七经
三三经五行
一八经
三四经五种烦恼
一九经
三五经步行五德
二〇经
三六经五法行
二一经
三七经五恶
二二经
三八经五恼
二三经
三九经五恶不忍辱
二四经
四〇经五恶不耐行
二五经
四一经象有五相
二六经
四二经五恶不依他
二七经
 八法
四三经八欲
二八经
    疮有八辈
 九法
四四经九漏
二九经
三〇经(《积骨经》)
三一经(《九横经》)

出于《增壹阿含经》的「旧经四十四篇」是汉安世高所译的名为《杂阿含经》一卷本的二十五(今缺一)经《出三藏记集》是「失译」今推定为也是安世高的译典如色痛痒思想生死(大正二四九六中下)与安译的《七处三观经》相同经中说到「从移(后)说绝辞」(大正二四九四上)「说是绝」(大正二四九四下)「从后说绝」(大正二四九五中四九八上下)「从后说绝」就是「而说偈言」「复说偈曰」等异译这一特殊的译语在一五〇A《佛说七处三观经》——「旧经四十四篇」中「从后说绝」(大正二八七六上八七七下八八一下八八二上)也一再的说到安世高所译(六〇七)《道地经》是《修行道地经》的略译《道地经》说到「从后来说」「从后缚束说」(大正一五二三一上)「从后现说」(大正一五二三一中二三二中)「从后现譬说」「从后说」(大正一五二三一下)「从后缚束」「从后来结说」「从彼(后)舍来说」(大正一五二三一下)这都是《修行道地经》「于是颂曰」的异译也就是「从后说绝」「绝」是祇夜或伽陀的音译《道地经》的「缚」与「结」都可能是「绝」的讹写(「结」可能也是音译)祇夜是歌颂重颂以歌颂重说使意义更明白些所以意译为「从后说现」「从后现譬说」《道地经》可能是安世高(重禅观)的初译所以译得很不统一后来才一律的改为音译——「绝」(后人又改为「偈」)我国诗中的绝句——五绝七绝大概是依此而称为「绝」的


校注

[A1] 民国七八年撰
[A2] 《泥犁经》卷1(CBETA, T01, no. 86, p. 907, a13)
[A3] 《泥犁经》卷1(CBETA, T01, no. 86, p. 909, b1)
[A4] 《泥犁经》卷1(CBETA, T01, no. 86, p. 909, b2-p. 910, c21)
[A5] (1)《须摩提经》卷1(CBETA, T12, no. 336, p. 82, c21-22)(2)《大宝积经》卷98(CBETA, T11, no. 310, p. 548, b24)
[A6] 《大宝积经》卷98(CBETA, T11, no. 310, p. 548, b24-26)
[A7] (1)《佛说十一想思念如来经》卷1(CBETA, T02, no. 138, p. 861, a14)(2)《佛说十一想思念如来经》卷1(CBETA, T02, no. 138, p. 861, a26)
[A8] 《佛说除盖障菩萨所问经》卷7(CBETA, T14, no. 489, p. 720, a7)
[A9] 《佛说除盖障菩萨所问经》卷7(CBETA, T14, no. 489, p. 721, a8)
[A10] 《佛说犯戒罪报轻重经》卷1(CBETA, T24, no. 1467a, p. 910, c7-8)
[A11] 《佛说犯戒罪报轻重经》卷1(CBETA, T24, no. 1467a, p. 910, c9)
[A12] 《因缘心论颂因缘心论释》卷1「因缘心论颂龙猛菩萨作」(CBETA, T32, no. 1654, p. 490, a25-27)大英博物馆藏炖煌本 S. 1358【敦】同別本 S. 246.2【圣乙】
[A13] 《新岁经》卷1(CBETA, T01, no. 62, p. 860, a15-16)
[A14] 《新岁经》卷1(CBETA, T01, no. 62, p. 860, b8-9)
[A15] 《天尊说阿育王譬喻经》卷1(CBETA, T50, no. 2044, p. 171, a10-11)
[A16] 《佛般泥洹经》卷2(CBETA, T01, no. 5, p. 175, c22-26)
[A17] 《尸迦罗越六方礼经》卷1(CBETA, T01, no. 16, p. 251, c18)
[A18] 《尸迦罗越六方礼经》卷1「佛说呗偈『鷄鸣当早起被衣来下床澡漱令心净两手奉花香佛尊过诸天鬼神不能当低头绕塔寺叉手礼十方贤者不精进譬如树无根根断枝叶落何时当复连采华著日中能有几时鲜放心自纵意命过复何言人当虑非常对来无有期犯过不自觉命过为自欺今当入泥犁何时有出期贤者受佛语持戒慎勿疑佛如好华树无不爱乐者处处人民闻一切皆欢喜令我得佛时愿使如法王过度诸生死无不解脱者戒德可恃怙福报常随己现法为人长终远三恶道戒慎除恐畏福德三界尊鬼神邪毒害不犯有戒人堕俗生世苦命速如电光老病死时至对来无豪强无亲可恃怙无处可隐藏天福尚有尽人命岂久长父母家室居譬如寄客人宿命寿以尽舍故当受新各追所作行无际如车轮起灭从罪福生死十二因现身游免乱济育一切人慈伤坠众邪流没于深渊勉进以六度修行致自然是故稽首礼归命天中天人身既难得得人复嗜欲贪婬于意识痛想无厌足豫种后世栽欢喜诣地狱六情幸完具何为自困辱一切能正心三世神吉祥不与八难贪随行生十方所生趣精进六度为桥梁广劝无极慧一切蒙神光』」(CBETA, T01, no. 16, p. 251, c19-p. 252, b1)著=者【宋】【元】【明】自=有【元】【明】命=今【宋】【元】【明】
[A19] 《大楼炭经》卷6〈13 天地成品〉(CBETA, T01, no. 23, p. 309, c12-13)
[A20] 《大楼炭经》卷6〈13 天地成品〉(CBETA, T01, no. 23, p. 309, c13-29)
[A21] 《中阿含经》卷59〈4 例品〉(CBETA, T01, no. 26, p. 800, b19-27)
[A22] 《中阿含经》卷59〈4 例品〉(CBETA, T01, no. 26, p. 800, c1-5)
[A23] 《四谛经》卷1(CBETA, T01, no. 32, p. 816, c28)
[A24] 《新岁经》卷1(CBETA, T01, no. 62, p. 860, c10)
[A25] 《新岁经》卷1(CBETA, T01, no. 62, p. 861, a8)
[A26] 《增壹阿含经》卷1〈十念品 2〉「『于今我首上已生衰耗毛天使已来至宜当时出家我今已食人中之福宜当自勉升天之德剃除须发著三法衣以信坚固出家学道离于众苦』时长寿王告第一太子善观曰『卿今知不吾已首上生白发意欲剃除须发著三法衣以信坚固出家学道离于众苦汝绍吾位以法治化勿令有失违吾言教造凡夫行所以然者若有斯人违吾言者为凡夫之行夫凡夫者长处三涂八难之中』时王长寿八万四千岁善修梵行行四等心身逝命终生梵天上王善观忆父王教未曾暂舍以法治化无有阿曲『迦叶知不尔时摩诃提婆岂异人乎莫作是观尔时王者今释迦文是时长寿王者今阿难身是尔时善观者今优多罗比丘是恒受王法未曾舍忘亦不断绝善观王复兴父王勅以法治化不断王教所以然者以父王教难得违故』尔时尊者阿难便说偈曰」(CBETA, T02, no. 125, p. 553, c5-24)(于今偈曰)二百九十九字前页如上作偈次行文
[A27] 《增壹阿含经》卷1〈1 序品〉(CBETA, T02, no. 125, p. 552, a20)
[A28] 《增壹阿含经》卷1〈2 十念品〉(CBETA, T02, no. 125, p. 553, c20-21)
[A29] 《增壹阿含经》卷42〈46 结禁品〉(CBETA, T02, no. 125, p. 780, c7-14)
[A30] 《增壹阿含经》卷43〈47 善恶品〉(CBETA, T02, no. 125, p. 785, c12-17)
[A31] 《出三藏记集》卷4(CBETA, T55, no. 2145, p. 24, a21)
[A32] 《般泥洹经》卷1(CBETA, T01, no. 6, p. 179, b22-25)
[A33] 《般泥洹经》卷1(CBETA, T01, no. 6, p. 178, a29-b3)
[A34] 《般泥洹经》卷2(CBETA, T01, no. 6, p. 190, a4-7)
[A35] 《中本起经》卷1〈1 转法轮品〉(CBETA, T04, no. 196, p. 148, a6-9)
[A36] 《中本起经》卷1〈1 转法轮品〉(CBETA, T04, no. 196, p. 148, c11-14)
[A37] 《太子瑞应本起经》卷2「听我歌十力弃盖寂定禅光彻照七天德香踰栴檀上帝神妙来叹仰欲见尊梵释赍敬意稽首欲受闻佛所本行愿精进百劫勤四等大布施十方受弘恩持戒净无垢慈软护众生勇决入禅智大悲敷度经」(CBETA, T03, no. 185, p. 480, a11-18)定禅=禅定【宋】【元】【明】踰=逾【宋】【元】【明】软护=儒度【宋】【元】【明】决=慧【宋】【元】【明】
[A38] 《撰集百缘经》卷10〈10 诸缘品〉(CBETA, T04, no. 200, p. 255, b25-c3)
[A39] 《菩萨投身饴饿虎起塔因缘经》卷1(CBETA, T03, no. 172, p. 428, a1-2)
[A40] 《菩萨投身饴饿虎起塔因缘经》卷1(CBETA, T03, no. 172, p. 428, a3-11)
[A41] 《杂譬喻经》卷1(CBETA, T04, no. 204, p. 502, a8-21)
[A42] 《出三藏记集》卷4(CBETA, T55, no. 2145, p. 36, c12)
[A43] 《大明度经》卷1〈1 行品〉(CBETA, T08, no. 225, p. 478, b27)
[A44] 《观虚空藏菩萨经》卷1(CBETA, T13, no. 409, p. 678, a6-8)
[A45] 《观虚空藏菩萨经》卷1(CBETA, T13, no. 409, p. 678, a5-6)
[A46] 《佛说称扬诸佛功德经》卷3(CBETA, T14, no. 434, p. 105, a3-14)
[A47] 《六菩萨亦当诵持经》卷1(CBETA, T14, no. 491, p. 752, b17)
[A48] 《六菩萨亦当诵持经》卷1(CBETA, T14, no. 491, p. 752, b5-16)
[A49] 《阴持入经》卷2(CBETA, T15, no. 603, p. 180, b10)
[A50] 《佛说慧印三昧经》卷1(CBETA, T15, no. 632, p. 461, b22)
[A51] 《佛说内身观章句经》卷1(CBETA, T15, no. 610, p. 240, b14-22)
[A52] 《禅法要解》卷1(CBETA, T15, no. 616, p. 292, b5-c4)
[A53] 《禅法要解》卷1(CBETA, T15, no. 616, p. 292, b20)
[A54] 《佛说四愿经》卷1(CBETA, T17, no. 735, p. 537, a17-b16)
[A55] 《佛说四愿经》卷1(CBETA, T17, no. 735, p. 537, b16-c27)
[A56] 《五苦章句经》卷1(CBETA, T17, no. 741, p. 548, a1)
[A57] 《五苦章句经》卷1(CBETA, T17, no. 741, p. 548, a2-b24)
[A58] 《四品学法经》卷1(CBETA, T17, no. 771, p. 708, a13-19)
[A59] 《四品学法经》卷1「散侍法问曰『若有善男子欲入正道欲依大道而不耐戒当作何行以求福祥』师曰『亦有三事名散侍法好可奉何谓三一者身所护法二者供养法三者于同学法行此三事即胜作凡俗时百倍也又散侍身所能法者云何虽不持戒当与凡俗小异游居之处数就有经道之处若见世俗所行善者法之恶者莫用好言识也丑语勿名是为散侍第一法又散侍供养法者云何当侍三宝朝夕莫懈心常归向并修经书若居贫穷无用供养者当加勤仂见人福躬亲佐助心代其欢是为散侍第二法又散侍于同学法者云何当敬爱其辈无相憍慢坐起念之出入參之如己观也若行路者近则相问远当待望慎莫背忽是为散侍第三法』师曰『行者三事虽未即度犹如地多石多草种虽不好故得少少以续其时犹胜不种也种业不废会得好地所种乃成收歛有盈斯亦然矣行之不休福德扶持会受真戒号』」(CBETA, T17, no. 771, p. 708, a20-b11)〔何当懈〕九字-【宫】者=是【宋】【元】【宫】
[A60] 《摩诃僧祇律》卷40(CBETA, T22, no. 1425, p. 548, a29)
[A61] 《摩诃僧祇律》卷40(CBETA, T22, no. 1425, p. 548, b26)
[A62] (1)《普贤菩萨行愿赞》卷1(CBETA, T10, no. 297, p. 881, b18-c8)(2)《八大菩萨曼荼罗经》卷1(CBETA, T20, no. 1167, p. 675, c26-p. 676, a16)
[A63] 《菩萨本生鬘论》卷5(CBETA, T03, no. 160, p. 344, c16-17)
[A64] [-]【CB】大正【印顺】
[A65] 《菩萨本生鬘论》卷16(CBETA, T03, no. 160, p. 385, c5-6)
[A66] 《佛说普门品经》卷1(CBETA, T11, no. 315a, p. 772, b2)
[A67] 《佛说普门品经》卷1(CBETA, T11, no. 315a, p. 773, b28-29)
[A68] 《佛说普门品经》卷1(CBETA, T11, no. 315a, p. 774, a27)
[A69] 《佛说佛名经》卷1〈1 大乘莲华宝达问答报应沙门品〉(CBETA, T14, no. 441, p. 191, b15)
[A70] 《过去庄严劫千佛名经》卷1(CBETA, T14, no. 446a, p. 371, a7-8)
[A71] 《未来星宿劫千佛名经》卷1(CBETA, T14, no. 448b, p. 399, a4)
[A72] 《出三藏记集》卷2(CBETA, T55, no. 2145, p. 9, a10)
[A73] 《五苦章句经》卷1(CBETA, T17, no. 741, p. 547, c3)
[A74] 《五苦章句经》卷1(CBETA, T17, no. 741, p. 548, a1)
[A75] 《五苦章句经》卷1(CBETA, T17, no. 741, p. 547, c6-7)
[A76] 《出三藏记集》卷2「无思议孩童经一卷(旧录云孩童经或云无思议光孩童菩萨经或云无思议光经)」(CBETA, T55, no. 2145, p. 8, a21)
[A77] 《佛说无常经》卷1(CBETA, T17, no. 801, p. 746, b9)
[A78] 《出三藏记集》卷3(CBETA, T55, no. 2145, p. 16, c26)
[A79] 《增壹阿含经》卷25〈33 五王品〉(CBETA, T02, no. 125, p. 689, c6)
[A80] 《开元释教录》卷3(CBETA, T55, no. 2154, p. 510, b13)
[A81] 《佛说菩萨内戒经》卷1(CBETA, T24, no. 1487, p. 1032, c23)
[A82] 《出三藏记集》卷4「阿育王获果报经一卷(抄杂阿含)阿育王于佛所生大敬信经一卷(抄杂阿含)阿育王供养道场树经一卷(抄杂阿含)阿育王施半阿摩勒果经一卷(抄杂阿含)」(CBETA, T55, no. 2145, p. 25, b2-5)
[A83] 《增壹阿含经》卷1「四十一卷分为上下部上部二十六卷全无遗忘下部十五卷失其录偈也余与法和共考正之僧茂助校漏失四十日乃了此年有阿城之役伐鼓近郊而正专在斯业之中全具二阿含一百卷鞞婆沙婆和须蜜僧伽罗刹传此五大经自法东流出经之优者也四阿含四十应真之所集也十人撰一部题其起尽为录偈焉惧法留世久遗逸散落也斯土前出诸经班班有其中者今为二阿含各为新录一卷全其故目注其得失使见经寻之差易也合上下部四百七十二经」(CBETA, T02, no. 125, p. 549, a15-26)僧=僧畧【宋】
[A84] 《增壹阿含经》卷6〈13 利养品〉(CBETA, T02, no. 125, p. 576, a5-6)
[A85] 《增壹阿含经》卷10〈19 劝请品〉(CBETA, T02, no. 125, p. 593, c11-12)
[A86] 《增壹阿含经》卷20〈28 声闻品〉(CBETA, T02, no. 125, p. 654, a8-9)
[A87] 《增壹阿含经》卷41〈45 马王品〉(CBETA, T02, no. 125, p. 773, b9)
[A88] 《撰集三藏及杂藏传》卷1「难答一一比丘念佛以是调意故名增一此后二法思惟善心两法便生止意分別三处三知宿命漏尽四处四谛五处五根六处六大七处七觉八处八懅九处九止十处十力十一处经名放牛儿慈经断后增一经终」(CBETA, T49, no. 2026, p. 3, a27-b5)心=法【元】【明】三+(法眼)【宋】【元】【明】【宫】
[A89] [-]【CB】儿【印顺】
[A90] 《出三藏记集》卷9(CBETA, T55, no. 2145, p. 63, c25-26)
[A91] 《出三藏记集》卷3(CBETA, T55, no. 2145, p. 16, b17-18)
[A92] 《出三藏记集》卷2(CBETA, T55, no. 2145, p. 6, a13)
[A93] 《七处三观经》卷1(CBETA, T02, no. 150A, p. 875, c16)
[A94] 《七处三观经》卷1「『想尽识[*]栽尽为思想尽识如是为思想尽识何等为思想尽受行识是为八行识识谛见到谛定意为八如是尽思想受行识何等为思想味识所为思想因缘生乐得意憙如是为思想味识何等为思想恼识所为思想不常尽苦转法如是为思想恼识何等为思想要识所思想欲贪能解欲贪能断欲贪能自度如是为思想要识何等为生死识为六身生死识眼[*]栽生死识耳鼻口身意[*]栽行如是为生死识何等为生死习[*]栽习为生死习识何等为生死尽识[*]栽尽为生死尽识何等为生死欲尽受行识为是八行识谛见至谛定为八如是为生死欲灭受行识何等为生死味识所为生死因缘生乐喜意如是为生死味识何等为生死恼识所有生死不常尽苦转法如是为生死恼识何等为生死要识所为生死欲贪随欲贪能断欲能度如是为生死要识何等为识身六衰识眼[*]栽识耳鼻口身意[*]栽识如是为识识何等为识习命字习为识习如是习为识何等为识尽受行为识命字尽为尽识如是为识尽何等为识尽受行为识八行谛见至谛定为八如是为识尽欲受行如谛识何等为识味知所识因缘故生乐生喜意如是为味生为味识知何等为识恼识所识为尽为苦为转如是为识恼识何等为要识所识欲贪能活欲贪能度如是为要识如是比丘七处为觉知何等为七色习尽道味苦要是五阴各有七事何等为三观识亦有七事得五阴成六衰观身为一色观五阴为二观六衰为三故言三观比丘能晓七处亦能三观不久行修道断结无有结意脱黠活见道见要一证受止已断生死意行所作竟不复来还生死得道』佛说如是比丘欢喜受行」(CBETA, T02, no. 150A, p. 876, b1-c7)[*15-7]栽=裁【宋】*【元】*【明】*得=行【宋】【元】[*15-8]栽=裁【宋】*【元】*【明】*[*15-9]栽=裁【宋】*【元】*【明】*[*15-10]栽=裁【宋】*【元】*【明】*[*15-11]栽=裁【宋】*【元】*【明】*[*15-12]栽=裁【宋】*【元】*【明】*[*15-13]栽=裁【宋】*【元】*【明】*〔为〕-【宋】【元】【明】受=奉【宋】【元】【明】行下宋元明俱有佛说九横乃至卷上三千二百六十六字卷末出之
[A95] 《七处三观经》卷1「『绝无有财产亦不行布施是堕两侵眼在但无所见从是堕地狱无有眼到彼间处不自守者名为一眼盗弊态两舌妄语但有财产但世间自乐致法非法谀谄致大多财亦不自乐亦不布施已堕地狱一眼处两眼者最第一法致治生自所有自食亦布施从是行福自在如不黠自食亦施得时上天常不离法无有眼亦一眼但当远莫近黠人但当校计两眼两眼第一今世后世』佛说如是」(CBETA, T02, no. 150A, p. 881, b22-c3)
[A96] 《道地经》卷1(CBETA, T15, no. 607, p. 231, a3)
[A97] 《道地经》卷1(CBETA, T15, no. 607, p. 231, a16)
[A98] 《道地经》卷1(CBETA, T15, no. 607, p. 232, c11)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华雨集(三)(卷7)
关闭
华雨集(三)(卷7)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