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不等观杂录卷二
佛学书目表
书名
箸者译者
卷数
刻版处
识语
华严部
华严经
唐实义难陀译
八十卷
扬州藏经院
佛初成道时。七处九会。说圆融无尽法门。为诸经之王。非阅疏论著述。鲜能通其义也。
华严悬谈
唐澄观撰
八卷
长沙上林寺
悬叙十门。统明全经大旨。即疏钞之首。
华严疏钞
同
二百二十卷
金陵刻经处
以四分科经。發挥精详。后人得通华严奥旨者。赖有此书也。
华严合论
唐李通玄撰
一百二十卷
同
提倡圆顿法门。与禅相为表里。
华严著述集要
刻经处辑
同
荟萃各家撰述。学华严者。万不可少。
方等部
圆觉经近释
唐佛陀多罗译
明通润释
六卷
同
十二菩萨。各別请问。佛一一答之。
维摩经注
姚秦鸠摩罗什译
僧肇注
八卷
同
维摩示疾。诸大菩萨往问。说不可思议解脱法门。
金光明最胜玉经
唐义净译
十卷
同
四卷金光明经广行于世。此十卷者。文义详备。最宜流通。
心地观经
唐般若译
八卷
同
纯显真如一心。兼明万行修证。文言流畅。旨趣幽深。
胜鬘经宝窟
刘宋求那跋陀罗译
唐吉藏作宝窟
十五卷
同
唐以前盛弘此经。后世无人提倡。因其奥义难通也。今幸宝窟来自扶桑。学者可得门径矣。
思益梵天所问经
姚秦鸠摩罗什译
四卷
同
学禅宗者。宜阅此经。
观佛三昧海经
东晋佛陀跋陀罗译
十卷
同
此经事理交含。依文修观。现身得见释迦如来。
佛报恩经
失译人名出后汉录
七卷
同
如来往劫修行。皆是证无生忍以后之事。非凡情所能测度。其中表法。可以理喻。
地藏本愿经
唐实义难陀译
二卷
同
说地藏菩萨因地發心。并地狱可畏之相。以儆愚顽。而开觉路。
净土部(方等部内开出)
无量寿经义疏
曹魏康僧铠译
隋慧远疏
六卷
同
说弥陀因地發四十八愿庄严净土。此疏从日本传来。
观无量寿佛经疏钞
刘宋畺良耶舍译
陈隋智𫖮疏宋知礼钞
四卷
扬州藏经院
佛说十六观门。利根上智。依之修行。速超上品。疏钞用三观释之。显圆妙理。
观无量寿佛经四帖疏
唐善导疏
四卷
金陵刻经处
从日本传来。内分玄义分。序分义。定善义。散善义。故名四帖
阿弥陀经义疏
姚秦鸠摩罗什译
宋元照疏
一卷
同
佛说净土法门。令众生一心念佛。即得往生。不受轮转。
阿弥陀经疏钞
明袾宏撰
四卷
同
用贤首家法一事一理。逗机正说。
往生论注
婆薮槃头菩萨造论
元魏菩提留支译
魏昙鸾注
二卷
同
唐以前谈净土之书。除十疑论外。仅见此本。其精妙处。后人所不能及。
净土十要
明智旭集
十卷
扬州藏经院
上起智者。下至袁宏道。皆系精要之作。
往生集
明袾宏辑
三卷
金陵刻经处
略录古今往生事迹。加以赞论。
省庵语录
国朝实贤作
二卷
扬州藏经院
专弘净土。时人称为莲宗第九祖。
法相部(方等部内开出)
楞伽经
刘宋求那跋陀罗译
四卷
金陵刻经处
性相并谈。文义简古。
入楞伽心玄义
唐法藏撰
一卷
同
此卷从日本得来。全疏既失。观此可知大意。
解深密经
唐玄奘译
五卷
同
学法相者。以此为宗。
大乘密严经
唐大广智不空译
三卷
同
长行甚少。五言偈居多。
瑜伽师地论
弥勒菩萨说
无著菩萨传
唐玄奘译
百卷
同
内有五分说十七地。奘师译成。太宗大为赞赏。因作圣教序。
成唯识论
护法等菩萨造
唐玄奘译
十卷
同
梵本十种。奘公会为一部。剖析精微。学法相者。最宜深究。
成唯识论述记
唐窥基撰
六十卷
同
此书元末失传。后人以不见为憾。今从日本得来。慈恩一宗。其再兴乎。
因明论疏
商羯罗主菩萨造
唐玄奘译
唐窥基疏
八卷
同
用三支比量。简辨真似。能立能破。不为他宗所破也。
相宗八要解
明明昱解
八卷
同
雪浪恩公采集。明昱补古注所未备。开相宗之初门。
般若部
金刚经注解
姚秦鸠摩罗什译
明宗泐解
一卷
金陵刻经处
宗天亲二十七疑解释。最便初学。
金刚宗通
明曾凤仪撰
九卷
同
引证渊博。会通宗旨。文义畅达。震醒聋瞆。
心经五家注
唐靖迈 法藏
明宗泐 德清 智旭撰
五卷
同
此经注解甚多。俗解无益。邪解有害。择正解之精当者。汇为一编。
仁王护国经
唐大广智不空译
二卷
同
波斯匿王请问。佛说般若护国法门。
六波罗密多经
唐般若译
十卷
同
前五度一一与般若相应。方成无漏善也。
大智度论
龙树菩萨造
姚秦鸠摩罗什译
百卷
扬州藏经院
释摩诃般若经九十品。初品具译全释有三十四卷。余皆十倍略之。
法华部
妙法莲华经
姚秦鸠摩罗什译
七卷
金陵刻经处
开权显实。统收一代时教。
法华会义
明智旭撰
十六卷
扬州藏经院
智者大师法华文句。文义繁多。阅者每难卒业。智旭删繁就简。以便初学。
妙玄节要
明智旭节
二卷
同
节略智者大师法华玄义而成此本。
尼犍子授记经
元魏菩提留支译
十卷
同
宣说世出世法。曲尽其妙。
涅槃部
大般涅槃经
北凉昙无谶译
后分唐若那跋陀罗等译
四十二卷
金陵刻经处
扶律谈常。显佛不灭。
涅槃玄义
隋灌顶撰
二卷
同
开为五重。统说全经大意。
集一切福德三昧经
姚秦鸠摩罗什译
三卷
扬州藏经院
受持此经。令三宝种永不断绝。
佛遗教经节要
姚秦鸠摩罗什译
宋净源节要
明袾宏补注
一卷
金陵刻经处
佛说此经。犹后世之遗嘱。后代学人。皆宜遵守。
秘密部
楞严正脉
明交光撰
四十卷
同
披剥陈言。独申正见。發挥经义。超越古今。
准提陀罗尼经
唐金刚智译
一卷
同
治病却魔。祈福修真。四种神呪。随宜
大悲陀罗尼经
唐伽梵达摩译
一卷
同
奉持。
尊胜陀罗尼经
唐佛陀波利译
一卷
同
秽迹金刚呪经
唐无能胜译
一卷
同
显密圆通
宋道㲀集
二卷
同
略明显教。广明密教。以准提为宗。欲知呪术功能。须阅此集。
施食(仪轨补注)
明袾宏述
二卷
同
三业相应。力用无边。阅此补注方知施食非易事也。
阿含部(小乘经)
增壹阿含经
符秦昙摩难提译
五十卷
扬州藏经院
此经明人天因果。从一增一。义丰慧广。
长阿含经
姚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
二十二卷
同
辨邪正。明报应。以长为目者。开斥修途。所记长远也。
杂阿含经
刘宋求那跋陀罗译
五十卷
金陵刻经处
此经说事既杂。別为一部。内有小半与中阿含。增壹阿含相同。而文顺畅。
大乘律(小乘律专为出家者设故不载)
梵网经
姚秦鸠摩罗什译
二卷
金陵刻经处
上卷说四十心地。下卷说十重四十八轻戒。
梵网经菩萨戒疏
唐法藏撰
十卷
同
此疏从日本传来。学菩萨道者。最宜深究。
菩萨戒本经笺要
北凉昙无谶译
明智旭笺
一卷
同
广明开遮持犯。在家出家。均宜受持。
大乘论(小乘论未刻)
大乘起信论义记
马鸣菩萨造论
梁真谛译
唐法藏记
七卷
附別记一卷
金陵刻经处
此论总括群经要义。法藏作记。曲尽其妙。学者熟读深思。自能通达三藏教海。
大乘起信论纂注
明真界注
二卷
同
取贤首疏长水笔削记。删繁就简。纂辑成文。以便初学。
大乘起信论直解
明德清解
二卷
同
称性直谈。雅合禅门之机。以上二种。可作义记先导
中论
龙树菩萨造
青目菩萨释
姚秦鸠摩罗什译
六卷
杭州慧空经房
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六朝僧专门学习。是为三论宗。
般若灯论
龙树菩萨偈本
分別明菩萨释论
唐波罗颇密多罗译
十五卷
金陵刻经处
般若明灯。照破幽暗。显真空理。当处无生。凡夫与佛。平等一如。
十二门论宗致义记
龙树菩萨造
姚秦鸠摩罗什译
唐法藏记
四卷
同
此论意旨。即孔子所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法藏义记。發挥尽致。于此会得。即入三空解脱门。
法界无差別论疏
坚慧菩萨造
唐提云般若等译
唐法藏疏
二卷
同
论中深义。人不能晓。得法藏疏。方知法界平等之妙旨也。
發菩提心论
天亲菩萨造
姚秦鸠摩罗什译
二卷
扬州藏经院
非菩提心。无由作佛。慨發大心。兼行六度。而后佛果可期矣。
西土撰集
四十二章经解
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
明智旭解
三经合本
金陵刻经处
佛教东来。首译此经。
贤愚因缘经
元魏慧觉译
十三卷
扬州藏经院
慧觉等八人。在于阗大会。共记所闻。集为一部。皆系佛及弟子化度众生之事。
诸经要集
唐智严译
三卷
同
集诸经中菩萨行门六十六条。法珠之宝聚。大乘之龟鉴。
坐禅三昧经
僧伽罗刹造
姚秦鸠摩罗什译
二卷
金陵刻经处
说五种观门。以治五障。并说四禅四空念佛等法。
禅宗(以下支那撰述)
御选语录
雍正朝梓行
十九卷
金陵刻经处
自肇公至莲池凡十六家。继以历代禅师。前后二集。以当今法会为殿。
指月录
明瞿汝稷集
三十二卷
杭州慧空经房
上起七佛。下至大慧。采集偈颂普说机锋语句。成一家言。
续指月录
国朝聂先集
二十卷
金陵刻经处
起自南宋。讫于国初。恰与前录相接。
肇论略注
姚秦僧肇作
六卷
同
达摩未来以前。提倡宗乘者。肇公与竺道生二人而已。生公作论数篇。不传于世。惜哉。
宝藏论
姚秦僧肇作
一卷
同
此等宝藏。人人有之。一经指出。即能受用。争奈穷子执迷不悟。可哀也已。
六祖坛经
唐慧能大师说
门人记
一卷
同
达摩西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传至六祖。其道大行。
禅源诸诠集
唐宗密述
四卷
同
融通宗教。会成一味。此其序也。全书久亡。求之东瀛。亦不可得矣。
宗镜录
宋延寿述
百卷
扬州藏经院
以一心为宗。照万法如镜。凡各家互相是非者。皆以深理通之。诚圆融无碍法门也。
万善同归集
同
三卷
金陵刻经处
一心具万善。万善归一心。不滞有为。不住无为。行菩萨道之正轨也。
心赋注
同
四卷
同
心无形相。而可赋乎。既赋矣。而又注之。诚描写虚空之妙手也。
高峰语录
元原妙撰
一卷
同
直截根源。脱落窠臼。最足激發參学人志气。
中峰广录
元明本撰
三十卷
扬州藏经院
刊华就实。因事明理。其间煅炼之稳密。勘辨之明确。无假借。无回护。凛凛然烈日严霜。诚宗门之巨擘也。
天台宗
大乘止观释要
陈慧思述
明智旭释
六卷
扬州藏经院
详明三番止观。皆先观而后止。大师自证之法也。唯引起信论能生一切世间出世间善因果故之言。于善下添一恶字。莲池大师辩之详矣。
释禅波罗密
隋智𫖮说
弟子法慎记
十卷
长沙上林寺
广明各种坐禅法门。
小止观
隋智𫖮述
二卷
杭州慧空经房
欲学坐禅。此法最为切近。
天台四教仪集注
元蒙润集
十卷
同
学天台教观者。以此为圭臬。
教观纲宗
明智旭述
二卷
金陵刻经处
简要不繁。最便初学。
传记
释迦如来应化事迹
国朝永珊集
四卷
扬州藏经院
采集各经。绘图二百八幅。大致依如来成道记。
高僧传初集
梁慧皎撰
十四卷
金陵刻经处
自汉迄梁。正传二百五十七人。附见二百三十九人。
高僧传二集
唐道宣撰
四十卷
扬州藏经院
自梁迄唐。正传三百三十一人。附见一百六十人。
高僧传三集
宋赞宁撰
三十卷
同
自唐迄宋。正传五百三十人。
禅林僧宝传
宋惠洪撰
三十卷
金陵刻经处
取宋代宗门之杰出者。八十有一人。各为传而系之以赞。
比丘尼传
梁宝唱撰
四卷
同
自晋迄梁。凡六十五人。
居士传
国朝彭际清述
五十六卷
扬州藏经院
自汉以来。正传。二百二十七人。附见七十九人。
善女人传
同
二卷
金陵刻经处
自晋以来。正传一百三十八人。附见九人。
杂集
龙藏目录
乾隆三年定
一卷
金陵刻经处
统计七百二十四函。七千二百四十卷。十五万三千三百七十四纸。
阅藏知津
明智旭辑
四十四卷
同
分別部类先后次序。与藏本不同。每部之下。但载品中事理大概。使人自知纲要。
法苑珠林
唐道世撰
百卷
常熟小石山房
以佛经故实。分类编排。凡一百篇。大旨推明罪福之由。以生人敬信之念。
翻译名义集
宋法云编
二十卷
金陵刻经处
内分六十四类。以梵语译华言。并释其义。
教乘法数
雍正十三年重订
十二卷
杭州慧空经房
从一数至八万四千。备列教中名相。俾学者易于寻讨。
慈悲道场忏法(俗名梁皇忏)
梁志公宝唱等集
十卷
金陵刻经处
内分四十品。礼忏法门。此为最古。
禅门日诵
宁波天童寺增辑
一卷
同
早晚课诵为僧家所必需。此外有可删者存之。以顺俗也。后附十宗略说。用开初学知见耳。
弘明集
梁僧祐撰
十四卷
同
荟萃汉魏六朝高僧名士辩论三宝之作。文既遒雅。义亦切要。
镡津文集
宋契嵩撰
二十卷
扬州藏经院
内多护教之言。
续原教论
明沈士荣著
二卷
金陵刻经处
辩论宋儒谤佛之言。最为透彻。
云栖法汇
明袾宏述
同
内分三类。一释经。二辑古。三手著。门人裒集大师遗书。尽于此矣。
梦游集
明德清著
五十五卷
扬州藏经院
憨山老人著作甚多。解释经论数百卷。各別流行。门人搜其遗稿。汇成此集。
道家(与佛法相通者附录于此)
老子翼
明焦竤辑
八卷
金陵刻经处
采辑古注六十四家。增以自作笔乘为解老者最为详备之书。
道德经解
明德清著
二卷
同
憨山此解。历十五年而成。句斟字酌。极臻玄妙。
庄子内篇注
明德清著
四卷
同
庄子三十三篇。以内七篇为精要。故憨山注之。
阴符经發隐
石埭杨文会注
一卷
同
以佛法解释。与旧注迥不相同。
(谨案此表曾由新安汪氏于清光绪壬寅岁用活字版印于沪渎盖就彼时已刻版者列表故壬寅后续出之书均未之及编者识)
等不等观杂录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