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隐寺位于浙江杭州西湖灵隐山。灵隐山与天竺山合称武林,距城十余里。其山控湖扼江,有龙盘凤翥之状,为仙灵区宅。其呼猿洞与冷泉亭,乃钱塘八景之一。寺始建于东晋咸和三年(三二八),为竺僧慧理所创,葛洪书山门榜曰「绝胜觉场」。此寺于隋前之兴废莫考,至唐代骆宾王避祸隐于此,灵隐之名大著。大历六年(七七一)重修,会昌(八四一~八四六)废教,寺毁僧散。后稍兴复,规制未宏。至吴越钱忠懿王时,命永明延寿禅师重为开拓,殿宇一新。宋真宗景德四年(一〇〇七)赐称「景德灵隐禅寺」。宋室南渡后,高宗、孝宗翠华屡幸,当时号称禅窟,为五名山之第二。元至正十九年(一三五九),寺毁于兵,二十三年(一三六三)重建。明洪武、永乐、宣德数度兴建,复还旧观。隆庆三年(一五六九)毁于雷火,万历间重建。其后经战乱,寺殿多毁。清顺治年间宏礼重建,康熙二十八年(一六八九)赐名「云林寺」,此后均称云林寺。寺志旧有明万历间白珩所修稿,清康熙二年(一六六三),孙治重修为十二卷;十年(一六七一)徐增就孙志重编为八卷,分为十四门:开山、重兴、山水、梵宇、古塔、古迹、禅祖、法语、檀越、人物、艺文、诗、遗事、杂记,后附「山地荡总目」。开山、重兴、山水三门记建置。梵宇、古塔、古迹记形胜。禅祖记历代住持之传略。法语载高僧上堂语录。檀越、人物记与本寺有关之人物,艺文、诗、遗事、杂记则录历代诗文、碑记与遗闻逸事也。山地荡总目则载本寺之田产也。康熙以前,灵隐寺文献略备于此。因志成之时,在康熙赐名之前,故仍以灵隐寺名。此志初刻于康熙十一年(一六七二),兹据光绪十四年(一八八八)钱塘丁氏重刋本景印。
钦定四库全书提要
灵隐寺志八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国朝孙治撰,徐增重编。治,字宇台,仁和人。增,字子能,吴县人。其书因明万厤中昌黎白珩之志稍增损之,体例与他志略同,惟以宦游寄寓之人概收之〈人物〉一门,则事涉创造,于义未安。
序
方内名山、祖席琳宫莫不有志,一以显山川名胜,二以表兴创功勋,次则人物雄奇、宫殿瑰丽、畋渔旧闻、搜罗怪异、建置沿革之由、再造中兴之绩,莫不绮绾绣错、纤毫备载。顾以天下灵山、区中名胜独可以无志乎?又况灵隐以一百余代禅祖之后,其中或开创、或重兴、或建功业几条、或置殿堂几带,功业难冺,莫不表扬。独先师具德老人,荼瘁二十余年,举全座灵山,尺寸而鼎兴之。从外至内,殿阁巍峩、堂寮鳞砌、佛像严丽、金碧辉煌,随一殿一堂、一房一舍、一楼一阁,皆一手擎出,脱体斩新。虽曰重兴,实同开创,又可以无志乎?有志也,唐宋以来旧志有无,不可得考,所见者白珩子佩氏之志而已。白志太略,又用笔近俚、搜讨未备,不成佳书。先师重建灵隐之后又有志矣,则吾友孙宇台祉翁之笔也。宇台于先师重建功业极力發挥,已十有六七;独于灵隐名胜,开章發轫,辩论太多,纡回曲折,乐成辩駮山水之书,似乖传信。先师临上双径,手是编亲授显,嘱以校讐付刻。戒显一览,觉多所未安。适吾吴门故友徐子能氏惠顾冷泉,余乃笃留,馆之丈室。初属涂抹拙集,次举白、孙二志力求典窜。子能乃焚膏继晷,尽力校仇研磨,秃尽管城,坐穿皋比。阅一载而后成,举白志之俚俗者而雅驯之,孙志之迂曲者而直捷之。肰后开门见山,如飞来、冷泉,举目洞达。先师重兴大业,葢天盖地,和盘托出矣。有此书也,不惟先师血汗永耀灵山,并一百余代禅祖,其崩崖裂石之法语、飡冰嚼雪之高风,及古今巨公伟人、奇文异藻,囊括殆尽。虽不比二酉厔𥂕之藏,以此悬之国门、名山,岂不共昭垂不朽哉?爰付剞劂,质之大方。灵山一会,从此永远未散矣。
康熙岁次壬子闰七月既望,灵隐嗣法继席门人戒显百和南撰
序
昔大圣人之立教垂世也,皆有时节因缘。盖不于前、不于后,适当其际,因时制宜之谓也。释迦老子说法四十九年、三百余会,始以因缘,次以境智,终以般若解脱,末后拈花,此正法之时节因缘也。既而阿难结集,鸠摩罗什翻译,乃至康僧会之建塔、梁武帝之忏法,此象法之时节因缘也。是时讲席弥天、法师争立,妙论狃于文字;达摩从西天来,直提正令、埽尽见闻,此祖师之时节因缘也。今已在末法中矣,兴末法之圣人岂尚有待欤?苍生困苦已深,末法之圣人其心不知若何汲汲、而无如时节因缘之未至也!震旦自孔子述经后五六百年,圣教渐远。司马迁本太史公以成《史记》,于是班固从而傚之,辑前汉一代事迹而为书。自此而降,代各一书,故有「二十一史」之称。《史记》中列八书,《前汉书》乃变而为十志。后世人又傚之,于是郡县有志、寺亦有志,此《武林灵隐寺志》所由来也。灵隐寺志最初者已不可得见,所得见者白志与孙志耳。白子佩氏为易庵大师修志,在明万历壬辰;孙宇台氏为具德和尚修志,在康熙癸卯。九年冬余过灵隐,时晦山和尚住持,属余重修之。郑夹漈尝有言:「志者宪章之所赖,非深于典故者不能。」江文通亦云:「修史之难莫过于志。」吾辈不谙法门事,则修寺志不尤难乎?史迁谓之整齐故事,一似易之。此在子长则然,后汉而下正以整齐为难耳。余幼尝侍教于大君子矣,习其绪论;今余已六十,衰迟自弃,从不敢身预其事。兹既已有人整齐之,而余何必复修之?修之而余不辞者,盖有故焉。圣叹尝言之:「适幸作得一篇文字,可惜早间欲作而为他事所夺,失却一篇文字。假今不作、明日作,当更另有一篇文字。」此深知时节因缘之道者也。是故在易庵时有易庵时之灵隐志书,在具和尚时有具和尚时之灵隐志书,在晦和尚时又有晦和尚时之灵隐志书,时节因缘,先后固不得相假也。虽然人各有心、各如其面,用我之手握我之笔、發抒我之意,以为我所修之志各求其当,遑计修志之前有其人焉,不敢与之或有异同;又遑计吾志修之后有其人焉,与我绝不异同也。即我既修之后,属我重修,我亦不能必其无异同焉。我总听之于时节因缘而已矣。
康熙十年岁在辛亥夏六月望日,吴门徐增子能氏书于灵隐寺面壁轩
序
樵者于樵之外无所事焉;然武林为佳山水,而樵者又生长其间,则安得默然而已耶?具德礼和尚,临济之大宗匠也。其以众人之请而来至此也,盖翦其蓬蒿而居之。越十有三载而琳宫梵宇焕然而鼎新焉。樵者乐山林之宠荣,又不可以无志;虽然,灵隐有志前此矣。万历三年,昌黎白氏之所修者,吾见之矣。白氏为志凡三易稿,而帝虎杂出、年祀淆乱,况以陋劣如樵者哉?虽然,以大师之灵、竭樵之志虑,则于今昔记载、或冀其有当于万一焉耳。若以比方于杨衒之之《洛阳伽蓝》,则樵岂敢?
康熙二年癸卯秋七月,西山樵者孙治撰
武林灵隐寺志序
名山多有志,而作者殊难其人。非作者之难其人,而名山之难志也。盖纪事务奇则怪迂以滥耳,标理猥并则庞杂以淆目,而径露寡闻者畏上古如雷门,好奇吊诡者视世俗如蒙茸。甚矣!名山之难志而益以见作者之难其人也。予读樵者志灵隐十二卷,雅而不诬,赡而有体;其举赜也,虽幽隐不废;其述类也,虽猥近不遗。斌斌乎置于古作者之间,又奚疑焉?余生长武林,喜述旧闻。即如葛立之《鹤林玉露》、僧怀显《钱唐胜迹》、傅牧《西湖古事》、周益公《平园日记》、牟应隆《隆山杂记》、四水潜夫《武林旧事》、杨瑀《山居新录》、岳珂《桯史》、刘孟熙《霏屑录》、叶子奇《草木子》之类,名不能尽述,而存者或寡。樵者网罗,无所缺失,按部就班,入其中者如玄圃西山、侯鲭獭髓无以异也。又其逸气隽句又如读先秦以上檀、考、公、谷之书,予惊怖其言而无极也。然则具德和尚重兴灵隐,功冠八纮,道光千载,而斯志直空前后,其不朽矣乎!樵者为谁?予友孙子宇台。孙子之称「西山樵者」,盖其志也。
康熙二年岁次癸卯秋八月,严沆颢亭氏撰
灵隐寺志总目
序
山图
卷之一
开山
重兴
山水
卷之二
梵宇
古塔
古迹
卷之三(上)
禅祖
卷之三(下)
禅祖
卷之四
法语
卷之五(上)
檀越
卷之五(下)
人物
卷之六(上)
艺文(碑记)
卷之六(下)
艺文(记 序 志 表 书 疏 赞 言 论 铭)
卷之七
艺文(跋 启 塔铭 塔表 行状)
卷之八(附山地数)
诗
遗事
杂记
山地荡总目
旧存
檀施
续置
武林灵隐寺志卷之一
开山始迹
原夫西方圣人之教被于震旦也。汉明帝兆金身之梦,白马驮经;康僧会恊舍利之求,赤乌建塔。由是而降,圣教大行。彼方圣贤乘运显迹,或遥空振锡,或随处托生,所在之处,建立道场以保佑君国、利济民生,其心甚远,其功甚大。近代天下大刹在吴越间者,推灵隐寺为首。然开山实自理公,踵其后者岂得忘其所始耶?志开山第一。
灵隐寺在今杭州武林山,去城十余里。其山控湖扼江,有龙盘凤翥之状,为仙灵区宅。东晋咸和三年,竺僧慧理游至武林,见飞来峰而叹曰:「此为天竺灵鹫峰小岭,不知何代飞来。」人咸不信。理公曰:「此峰向有黑白二猿在洞修行,必相随至此。」理公即于洞口呼之,二猿立出。有此因缘,连建五刹:灵鹫、灵山、灵峰等;或废或更,而灵隐独存,厯代以来永为禅窟,五灯互照,临济子孙居多。今重兴者为具德和尚,是法运使然也。
重兴缘起
吾于兴废之际而重有感乎其人也。古来大刹不一,其始也有善知识以创之;迨其后,至瓜分房屋,各利其生,殿阁荒凉,鞠为茂草,往往然也。今观灵隐,金碧庄严冠于诸方,而亦知二十年前衰落之不堪也。嗟乎!不有住持,其何以寺?不有废者,其何以兴?然则灵隐之废,天之所以开大善知识也。志重兴第二。
昔理公之开山也,固非偶然;今灵隐之重兴也,亦多奇兆。明季以来,寺已废败。本山二十四房,于顺治六年己丑,敦请临济正宗三十二代具德大和尚住持。和尚乃三峰老人之嫡嗣、天童老人之法孙也。天童一棒,当下直捷;三峰玄要,宏畅纲宗。具和尚兼而行之,道风广被;十坐道场,位下法从动以千计。是时和尚在佛日,先有乌程金姓者寓灵隐,梦寺中鼓吹迎大慧禅师至;又僧数辈梦明教禅师嘱迎和尚。更有异者,佛日忽一日至夜半,四无人声,闻伽蓝殿閧然。细聆之,则灵隐伽蓝与佛日伽蓝相争也。于是本山僧众、阖郡护法敦请不已,而和尚于己丑进院。至则慨然曰:「夫所谓道场者,上以庄严尊像、敬礼三宝,使人得以瞻仰;下以键鎚衲子、传佛祖慧命;外以接待宰官、居士,内以安置诸执事、一应僧众,寮屋缺一不可。今无歇足处,则鹫岭飞来之瑞、理公开建之功乃至于此!」即率大众,躬亲秉耒,斩棘除壤。凡事先之,不辞劳苦,乃于庚寅冬集料兴工。若法堂、方丈、客舍、僧寮、钟楼、浴室等,次第而成,焕然一新矣。大殿岁久方思修葺,而大殿灾,此岂神天佛祖以为非和尚不能鼎建,而故以是委和尚欤?旧殿高十三丈,度非百万金钱不可就。功程浩大,揆之世情,人咸难之。和尚立排众议,乃發誓愿曰:「大丈夫出家学佛,身非我有。担荷重远,为末劫津梁,顾造一佛殿而便束手卸肩耶?」于是坚金刚心,奋勇猛力,众心既齐,人天协助。所最难办者无如巨材,乃命工师求诸徽、严、常、玉等山。山深水远,卒不能下。不日水大發,从空泻出,咸惊灵异。宰官、护法、檀越施财,贫者用力,役夫助工,其聚如云,其心如火,不三年而殿成。上梁之日,人来观者十有余万,拥塞如山,咸颂和尚法力,其声如雷,诸山谷应。说者谓:「自建造以来,未见若斯之盛者也。」其余寮舍,寛敞足以容众,四方来參者岁以万指计,云水往来日以二三千指计。宾客辐辏,无一𡩬晷。使人虚往实归,譬如甘露水,咸得满愿。因缘福报至矣极矣,非真天下大善知识,何以有此?未几,应径山之请,乃请法嗣云居补处,即今之晦山和尚也。和尚具大才,少与吴梅村祭酒同笔研,名籍甚。甲申春,闻李贼破京,恸哭焚书,即以金刚王宝剑斩断葛藤,于千华老人处受具,于具德老人处传法印。日夜究心纲宗,与从前祖师如镜照花、如水和乳,化行江楚。连踞云居、四祖、疏山、荐福诸大祖席。曾著《锻炼禅人说》十三篇,诸方畏仰。每结制一七之期,必有数人省發。正法眼藏之利益学人有如此。滹沱绝学重开生面,以大展具老人未竟之绪。灵隐重兴固不在殿宇鼎新已也。
武林山水
志灵隐为寺也,而何以及武林?盖先有武林山水而后有寺也。从古圣贤负佛祖慧命、为人天眼目者,往往远城市而居山林,非耽名胜、重道场也。道场为庄严法宝、陶铸衲子之地,岂扰扰名利之薮可得而混杂者哉?故古刹必在名山,不惟使皈心法道者得山水清迥之气以资其禅定,且使遨游山水者瞻仰绀宇以發其道心。然则助道因缘,莫名山若也。乃志武林山水为第三。
武林山水,其载于邑乘、见于游人记咏,亦既详且备矣,而兹何以志之?武林山,峰岭不一,名刹甚多,而世之称灵隐者,必曰「武林灵隐」。说者又以北高峰西麓、寺之所坐之山为武林,则安得有六十里之广?要之,武林是合六十里之山而言之也。孙宇台志云:「武林在钱唐县,發源于天目,森列钱唐。东至赤山埠、进龙浦,西至古荡西溪,北环西湖,南控浙江,周回六十余里为当。」吾于是知灵隐之得以武林称者。当理公未创寺之前,祗有武林;及理公建寺,武林山亦止一灵隐,故称「武林灵隐」。今之三竺诸刹分踞武林者,皆在灵隐既建之后,是以不闻称「武林三竺」,明乎不得与灵隐抗行也。夫广六十里之武林山,既为三竺诸寺所分踞,则志灵隐寺者不可得而尽举。若就所坐之山而志之,则又非称「武林灵隐」之义矣。吾今就其西山迤逦一带以志之。
其峰则有:
飞来峰
即灵鹫峰也,为灵隐寺案山,以竺僧理公得名,高五十余丈。此峰中空外奇,玲珑磊块,说者谓其如矫龙、奔象、伏虎、惊猿,堕者将压、翘者欲飞是也;然未能尽其形容也。其石有窍、有罅、有筋、有稜、有如手指攒撮者、有如铁线疏剔者、有如老松皮者、有如虫蚀者、有如蚁穴涌起者、有如蜂房相比者、有如波浪冲激者、有如冻云合遝者。下本浅土,势若悬浮;横竖反侧,非人思想之所得及。石色非青非紫,带白带绿。石隙生树木,甚老甚瘦,辄有无根藤附之。秋有红叶,艳若布锦。坐冷泉亭望去,迥出世外。多生药草,鲜知其名。其从西天飞来无疑,洵武林山之第一峰也。(其洞另详)
莲华峰
在飞来峰西,高起而联属者是也。《水经》谓孤石壁立,大三十围,高百丈。今从下遥望,下阔上锐;从顶视下,其石四面敷开如莲华瓣状,故名。
宰相峰
在莲华峰北下向西,如宰相执笏待漏状。
月桂峰
在飞来峰西。南唐天宝中尝雨桂子,有一子成树。慈云忏主居此十二年。宋天圣中,丁卯秋七、八月两望夜,殿堂左右天降若雨,其大若豆、其圆若珠,有黄白黑三种色,带殻、味辛,此月中桂子也。因取播种林下,浃旬而甲坼,弥月盈寸,绿叶可玩。明年春,移植白猿峰下回轩亭,凡二十有五株。其它桂树甚多,而今无存者,以花时多得烦恼,不去培植,渐至彫尽。康熙五年,灵隐大殿落成。后八月十三日早起,载堂禅师闻屋上历落有声,出而视之,其状圆而长,大踰萆麻子,壳有文,亦相类。大殿、法堂、方丈前后都有。拈取呈具德和尚,曰:「此月中桂子,吾已见过二次。」载公,秦川人,今为晦山和尚法嗣;曾住持石门虎啸寺,曩在具和尚位下。因收贮二合许,将移至秦中种之。时有好事者闻之,咸索观,辄取四五枚去。才至扬州而桂子已尽。骆宾王有句云:「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其语不虚,则唐初已落过。然落必有瑞应,具和尚重兴灵隐寺,十有七年间凡三见矣。
白猿峰
理公尝畜白猿于此。
稽留峰
在莲华峰。峰形正不偏,无別峰。迤逦、倾昃、突兀之状,俗譌为「鸡笼山」是也。
北高峰
武林山左支之最高者,自下至顶九十二丈。樵蹊陡峻,以曲折为湾,共三十六湾。登绝顶瞻眺,群山孙列,湖水镜涵;江流折为带环,海色宿为莽沆,真大观也。上有五显庙塔一座。
乌石峰
在北高峰西,上有乌石,故名。昔赵清献判夺法安院归灵隐作形胜,又名「形胜山」。
龙门峰
在乌石西,上有石对峙如门。
西原峰
在龙门西南,武林水北涧發源处也。
双桧峰
在龙门南,上竺右山也。上有双桧,望之如盖。
白云峰
上竺坐山,常有白云覆其上。
中印峰
在上竺左。昔宝掌开中竺山,掌乃西域五印度之中印人,故名中印。
乳窦峰
山下有乳泉,白色。
狮子峰
与中印峰左右相夹,为上竺路也。顶有奇石,状如狮踞。
香罏峰
善住峰
善住峰与中印相连,因宝掌住世故名。《悲华经》:摩尼太子成道,号「善住珍宝山王」。
其岭则有:
驼𪩘岭
北峰东,尽处宛如驼肩,今作桃源。
石人岭
北峰西,高六十二丈,路屈曲如羊肠,通西溪。
东墓岭
通黄山。
枫木岭
中印峰路。
白沙岭
以沙白得名。通梵村。
郎当岭
又名「扪壁岭」。左迫削嶂,右临深溪。缘木扳萝方可举趾,故称「郎当」。又上为天门,东通龙井、南通五云。
幽淙岭
深壑泠泠,巉石齿齿,陟此者须前后牵挽。草树周密,仰天一线,俗名「水出岭」,与郎当岭接。
东岭
下竺东大路。
西岭
道标和尚结庐于此。
仙芝岭
月桂峰下,南北二山通衢,俗名「胭脂岭」。
黄泥岭
胭脂岭余气。
其坞则有:
于家坞
雷院西,玄本塔基。
水冈坞
在北高峰,水从东下。
巢居坞
泝涧而西,达韬光。许由夏则巢居,又云:「巢父所居」,故名。
大桐坞
乌石峰西。
石人坞
石人岭下。
白沙坞
白沙岭下。
桐木坞
枫木岭下,旧有吴寺,通中竺。
腾云坞
上竺后,通白云峰。
杨梅坞
废兴福寺路对上竺(兴福旧名「弥陀教院」,得月辉老宿重兴。)
永清坞
对中竺,内有庵,名永清。
神道坞
与下竺对。
慈云坞
以慈云建塔得名。
葛坞
葛井处也。
活沙坞
上至天门,诸山下伏。
水竹坞
珍珠坞
瑞冈坞
鹞子坞
其洞则有:
龙泓洞
前当回龙桥,后通冷泉涧,㟏岈悬霤、挂碧涌金,似真非真。内有通天处,漏天如井,后人题「通天洞」三字。其侧有小洞,底地无垠,传闻昔有采石乳者入之不已,闻篙橹、风浪之声,谓度浙江、通萧山者,即此洞也。内有蒋之奇篆书(未见)、贾似道题名(见后卷八)。唐丁飞宅于中。
玉乳洞
一名岩石室,一名罗汉洞。吴赤乌二年,葛孝先于此得道,后人就道畔凿住世罗汉十六尊。其回旋曲折,小有蛮蜗;涓滴沁凝,大旱不竭。岂上仙蜕白石之茧而龙鼻为大阴之户耶?
射旭洞
一名青林岩,即理公岩,有唐杨遵篆书三大字见石隙,乃理公燕寂之处,又名燕寂岩。其下四极三门,鳌撑而立;其上丰额险足,龟壳犹存。外视则洞可容百数人,内视则岩可树百椽屋。藤萝联络,峰石纵横,无愧署书「八面玲珑」四字者也。内小石有「金光洞」字,侧有周伯琦篆书〈理公岩记〉一碑(见文内)。山多槠桂,木叶常青,凌冬不彫,故曰青林。又曰香林。
呼猿洞
在莲华峰麓,即慧公验飞来峰处。六朝宋时有僧智一访旧迹,畜猿于此。其洞门甚狭,侧身乃容;内广堂皇,[宴-女+六]如长夜。又一洞,炬火伛行数百武,或高平如砥,或𫜬䶦如牙。又一洞,非螣蚺不入,故人惮而未详。
金佛洞
飞来峰南,下竺薝卜堂后。
香林洞
亦名香桂林,黄初庵有诗。
圆公洞
三生石侧,为圆泽会处也。
龙泓岩
在龙泓洞,洞有室曰岩。
青林岩
在青林洞。
理公岩
理公燕寂处也。
玉女岩
飞来峰顶,一名新妇石。岩下石罅有水如玉。女潭也
日月岩
在下竺山,一圆如日,一半湾如月。
虎头岩
在莲华峰下,虎头禅师以此为号。
千岁岩
以宝掌为名。
天香岩
在中印峰山半,又名百岁岩。
白云岩
永清坞新庵。
百丈岩
双桧峰后。
乌石岩
白云峰后。
其石则有:
石莲
即莲华峰也。
石梁
在飞来峰顶,长一丈,亘石上如梁。
三生石
(下竺右。)
水波石
(下竺后。石上有水波纹,旧时江水至此。)
鬬鷄石
无考。
卧龙石
慈云种梅其上,其诗有「梅有和羹实,龙无为雨时」之句。
一指石
龙泓洞旁。
石笋
乌石峰山半,高数仞,周可七八抱。圆峭特立,亦名卓笔峰。
石室
在韬光山后。真观坐其中得道者名「头陀石室」,理公岩下者名「岩石室」。其一未详。
狮子石
韬光山后,高数仞。
石人
在岭上。近视如将军戴铁笠之状,远望又如幼女双髻也。
棋盘石
在永清坞中,高数丈,色赤如丹,广丈许,平如砥。尝有老僧谓:邵山子埽叶林中,得石棋子。
醉石
方广一寻,在洪有竹园浴莲池侧。主人以其平踞可觞咏也,名曰「水台盘」。白珩〈灵隐记〉曰:「至是搜名胜而此石以小见遗。夜梦人指曰:何忘醉石也?」
其栈则有:
伏虎栈
陆羽《二寺记》言:「灵隐涧中奇石,后为朱勔取去。」
连岩栈
飞来峰顶,石级犹存。白子佩原志谓:连云栈与伏虎栈皆峰麓奇石,杨真伽凿为佛像。
其水则有:
南涧
一会支涧七。
南發源于五云山,水出岭。
西合上竺两山支涧,径灵隐房小桥合流,过五云山路小庙桥,又合观音井水,经时桥(汇水阴沟),出金佛桥(在普门内),过天岩房桥。
东合杨梅坞支涧,出琮老桥(僧琮建)。东合中竺永清坞支涧,北出中竺寺桥。东合下竺神道坞支涧,北过下竺寺桥。东合月桂峰支涧(三水横出如川,名葛洪水),过慈云北涧,出飞来峰,至龙迹桥会北涧。
北涧
一会支涧十。
發源于西源峰,南合白沙坞支涧,西合永安支涧,西北合大桐坞支涧。流过吴寺桥西北,合乌石峰水,南会呼猿涧暗水。南合冷泉水源、北合石笋支涧。又北会金沙、银沙支涧,又北合韬光支涧。东流过曹家桥,渟汇于灵隐石门涧,经瀑雷桥(今废)、回龙桥,会南涧水于合涧桥下(旧桥三洞,今修),曰灵隐浦(南宋通舟至此)。北合水架坞支涧,西流过白乐桥,北合瑞云坞水,经雷院名「后涧溪」。出唐家桥东南,趋西行春桥、迳东行春桥、迳金沙滩里五桥,汇为西湖。
其泉则有:
冷泉
相传在莲华峰麓,今在寺前。堆蓝漾碧,冬夏常盈。池旁有嵚𡼭空洞,形家以招提拥北高而面飞来,宜汇此涧,置闸以蓄水。建亭其上者,唐刺史元藇;广池者,宋僧如璧也。
温泉
在冷泉之上首,今涸。
涡渚泉
临安志云:在东屿。
卧龙泉
在涡渚侧。
醴泉
在涡渚右。大历六年出,酌之疗疾。
萧公泉
在寺右。
伏犀泉
在飞来峰顶。
璎珞泉
下竺后岩。元时竭僧允若祝曰:「吾缘在是,泉当再来!」已而泉出。
莲华泉 跳珠泉
此二泉疑在慈云塔院处。东坡有〈和周次元跳珠泉诗〉。
上永福
(刘宋,慧琳禅师开山。明弘治间,洪水堙废。顺治间,静照法师重兴。)
金沙泉 银沙泉
俱在上永福,二方石池现存。
观音泉
上竺为大悲泉,在讲堂下,流绕殿前,经如意池。池以青石阑之,方丈许,石面镂如意文。
梦泉
宋崇宁元年,浙西大旱,寺中厨水不给。主僧玉法师梦泉發于西坡,凿之果得。
荟泉
在双桧峰。
华光泉
在白云西院。
凝翠泉
在狮子峰下。
水月泉
在中印峰前。
孙公泉
《上竺志》谓孙思邈。
玉液泉
永清坞。
小龙泓泉
阎妃墓侧。
白公茶井泉
在形胜山麓,旧铁秀庵处。
龙王泉
(康熙辛亥夏大旱,韬光道上涧泉尽涸。忽于龙王祠前迸出一泉,充润常住,真龙神赐也。)
其池则有:
蘸笔池
在本寺东廊下,丁行者学书处。
茯苓池
在本寺西,僧堂㔉苓成池。
金莲池
在韬光。
福泉池
下永福寺,福王建亭其上。
云液池
在白云峰。
七星池
中竺殿前。
金波池
集庆寺后。
其井则有:
葛翁大井
普福寺后。洪丹井,天下凡十三,而在杭者三。此与下竺井为二,其一则在龙井翁家山。有坛在雷院庆化山,所植松在履泰将军庙。
天泽井
天泽井,履泰将军为天泽侯,此其井也。
武林灵隐寺志卷一终
【经文资讯】《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 A023 册 No. GA023n0021 武林灵隐寺志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2-02-21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中国佛寺史志汇刊》所编辑
【原始资料】法鼓文理学院、中华佛学研究所之「中国佛教寺庙志数位典藏」专案提供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