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灵隐寺志卷之二
梵宇
昔佛以正法教天下,而复立像法者,以正法深微幽奥,初心难测;有像法在,使转轮与听法者皆于是乎准焉。故必建寺,寺者聚也,言三宝之所聚也。入门列四天王者,表护世功在前也。中坐慈氏者,表当念即可入一生补处位也。向内建韦天者,尊其道肃三洲、向佛而拥护也。三世佛者,表三际代禅而觉体不动也。殿中左右列应真、诸天者,表真俗二谛互显中谛也。观世音拥于殿后壁者,普门示现也。后有楼阁者,普贤万行为诸佛之长子,而因缘果满也。像法之大义如此。又闻一千年像法,后五百年灭坏。今灵隐在像法灭坏之秋,具和尚独力鼎新,功勋莫大焉。为志梵宇第四。
寺自晋咸和间,理公开山。山门榜曰「绝胜觉场」,葛洪所书。正殿曰「觉皇宝殿」,为宋理宗御书。五季、隋兴废莫考。至唐初,自宋之问咏灵隐诗,承联未就,绕廊行吟;骆宾王时避祸,隐于僧,乃续曰「楼观沧海日,门听浙江潮」。之问欣然用之,灵隐之名大著。大历六年修,会昌废教,寺毁僧散。后稍兴复,规制未宏。至吴越钱忠懿王,国富民殷,命永明延寿禅师重为开拓,殿宇一新。建石幢、二殿,仍觉皇之旧。殿后为千佛阁,最后为法堂。以东空建百尺弥勒阁。宋真宗景德四年,赐称「景德灵隐禅寺」。南渡后,高、孝二宗翠华屡幸。理庙亲洒宸翰,增辉山水,当时号称禅窟,为五名山之第二山焉。改法堂为直指堂,赐直指堂印。元至大元年,殿岁久蠹朽,住持正传撤故为新,皇庆元年落成。至正己亥毁于兵。癸卯,住持辅良始建方丈、伽蓝堂。明洪武十七年,住持慧明重建觉皇殿。永乐元年,僧善才募施,装塑大佛、诸天及诸供具。宣德五年闰十二月八日,觉皇殿灾。九年,住持昙瓒建左右翼门;住持良玠重建正殿,复还旧观。隆庆三年三月毁于雷火。万历壬午,住持如通开讲说法,士庶云集。五年鸠工饬材,百废具举。以癸未冬十二月始事,越五年落成。殿倣唐式用柱,平头四十八,石柱十六,易名大雄宝殿。越今六十余年,寺穨废,存者十无一二。大殿、直指堂、转轮殿,亦仅存而已。大清御世,顺治己丑春二月,各房僧众暨外护,合力敦请具德和尚住院。和尚相随数百僧,戮力缔造。庚寅营造方始,堂室次第鼎新。戊戌三月廿六大殿灾,天将以除旧布新属和尚也。辛丑七月十七日,大殿与天王殿同日鼎建。十八年间营造,无不高大宽敞,丹碧一新。凡为殿者七:天王殿、大雄宝殿、藏殿、伽蓝殿、罗汉殿、金光明殿、大悲殿。为堂者十二:祖堂、法堂、直指堂、大树堂、东禅堂、西禅堂、东戒堂、西戒堂、斋堂、客堂、择木堂、南鉴堂。为阁者四:华严阁、联灯阁、焚香阁、青莲阁。为轩者三:面壁轩、青猊轩、慧日轩。为林者一:玉树林。为楼者三:响水楼、看月楼、万竹楼。为房、为室、为公所者十:双桂室、香积厨、圃室、浴室、各寮房、公所。而钟楼增建为古百尺弥勒阁。计自斩荆诛棘,以迄落成,辛勤瘏瘁二十余年,致殿阁巍峩,堂寮鳞砌,佛像严丽,金碧辉煌。从内至外,无一殿一堂、一楼一阁、一房一舍不脱体斩新者。虽曰重兴,实同开创。盖代功迹,古今未有也。大殿、天王殿、钟楼,皆募檀信;其余都积香信为之。钱粮巨万,一时凑集。真千年香火、万年常住;临济光明、三峰法道永久不替。晦山和尚补五载之内,完飞来峰牌坊,建具和尚慧日塔院,置普同塔三座。其他未竟,容次补入。
开列新建殿堂、楼阁、寮舍、庄院名目
大雄宝殿
高十三丈五尺。规制宏敞、丹雘精丽,不减化乐天宫,为九州名山之冠。顺治辛丑年七月十七日建。
天王殿
高七丈。辛丑年七月十七日与大殿同日建。
轮藏殿
顺治庚寅春移建于东首钟楼南。
伽蓝殿
康熙壬寅秋建于华严阁右,即妙应阁旧址。
罗汉殿
五十四间。顺治戊戌冬建于西禅堂之下。
金光明殿
九间。顺治乙未秋建于蘸笔池上。
大悲殿
六间。顺治戊戌春建在联灯阁后、蘸笔池前。
祖师殿
八间。顺治乙未冬建于罗汉殿之下。
法堂
高七丈二尺,五间。顺治戊戌十二月十日建,宋时指心堂。明正统间僧玹理建,毁。万历乙酉僧如通建。大殿灾后,具和尚先建法堂于殿后,是指心堂故址也。 下戒坛一座。
方丈直指堂
高六丈七尺。癸卯年十一月十日建。
面壁轩楼
七间,高三丈七尺。顺治十三年冬建,在方丈之左。
青猊轩楼
六间,高三丈六尺。顺治十四年冬建,在方丈之右。
小方丈楼
上下一间一路。癸卯年建,在青猊轩之左。
静室
四间,高一丈二尺。在小方丈楼之右。
东耳楼
一间一路。
狮子窟
高一丈八尺,六间。在方丈之前。
大树堂
因西栗树为西晋慧理祖手植,巨数十围,枝榦參天,置堂其下。高二丈一尺,五间、两厢。乙巳九月二十八日建,在方丈后,即见山亭故址。初为茅篷,今为瓦屋。
东禅堂
五间。顺治十五年秋建,在法堂之东。
西禅堂
五间,厢房二间。顺治己亥春建,在法堂之西。
慧日塔
重兴灵隐具老和尚肉身在此,五间。康熙戊申秋晦山和尚鼎建,即慧日轩故址。
南鉴堂
六间。康熙壬寅秋建,在联灯阁之右。
斋堂(今攺楼名香积)
七间。顺治壬辰冬建,在山门之左。
联灯阁
五间。在华严阁后。以二学人同日得悟,故建。
华严阁
五间。在梵香阁之后,康熙壬寅冬建。
华严阁厢楼
九间。壬寅冬建,同日与华严阁上梁。
华严阁小方丈
上下一间。壬寅冬建,与华严阁同日上梁。
青莲阁
即集翠楼。顺治辛卯秋建,在华严阁之前。
梵香阁
在斋堂之后,五间。顺治丁酉秋建。
嫩桂堂
十间。顺治乙未秋建,在东禅堂东侧。
玉树林
九间。康熙戊申秋晦和尚建,为慧日塔院之左辅。
法寿堂(即经书寮)
七间。康熙戊申秋晦和尚建,为塔院之右辅。
官客楼
五间。康熙壬寅冬建,在伽蓝殿下。
官客公所
五间,厢楼五间。顺治乙未秋建。
响水楼
在香积楼之前。
万竹楼
在公所西。因竹取名,今为妙应阁。
钟楼
顺治壬寅夏建。在藏殿之上,古百尺弥勒阁处也。
看月楼
五间。顺治辛卯秋建,今为米库楼。
直岁楼
两间。顺治辛卯冬建。
厨房楼
四间。顺治辛卯冬建。
厨房
七间。顺治丁酉秋建。
库房楼
五间。顺治庚寅夏建。
知浴楼
五间。顺治丁酉秋建。
浴寮
五间。康熙壬寅秋建。
杂务寮
九间。顺治丁酉秋建。
柴房
三间。顺治丁酉秋建。
菜园
七间。中奉无著禅师塔,有二厢房。
梅园房
五间。新增建。
择木堂
在祖师殿之下,五间。
茶房
在南鉴堂之上。
普同塔院
三间。二脇楼三间,厢房四间。康熙丁未夏建,在天圣院之侧,具和尚同晦和尚建。
总管殿
三间。迁于东冈之上。
柴寮
在澑砂岭楼,五间。佛堂五间,厨房浴室三间,两厢房四间。顺治辛卯春建。
宝胜庵
即放生所在金沙滩。佛堂五间,厨房四间,生所五间,柴房二间。顺治乙未秋建。
松木场(下院大悲庵)
楼房五间,康熙二年置。厢房一带,晦和尚增建。
江干下院接云庵
楼房五间,平屋五间,厢房四间,茶房三间。顺治十六年建。
明万历癸未易庵建置附载
山门为最胜觉场,左曰东林会胜,右曰西竺分奇。进为天王殿,金刚四列,峙中弥勒。又进为正殿,所谓「唐殿式」者也。中奉三世尊佛,后为五百罗汉。涌壁后列十二圆觉菩萨、梵王帝释、十八尊天。又进即旧铁塔,建藏轮殿三。又进,旧法堂五,僧玹理建而易庵重修之也。又进,上坡为方丈、直指堂,元辅良所重建者,易庵以为法堂也。其余伽蓝殿之在左,祖师堂之在右;改安遇堂为莲峰堂,改千佛阁为三藏殿,亦约略可得而数焉。
明宣德七年旧志本山寺基号址附载
维字一号至十号、十一号。
旧有山九十八亩三分。
民山一十五顷七十八亩八分。
东至集庆寺墙,西至上永福寺路,南至飞来峰顶,北至北高峰各分水为界。
本县本寺官民田山共一百九十八顷九十八亩八分九厘一毫。
今昔虽殊,附载于此以存旧也。
元赐还九里松行路碑附载
长生添气力里、大福荫护助里、皇帝圣旨:浙江行中书 省行御史台官人每根底、廉访转运司官人每根底、迹赋总管府官人每根底、军官每根底、军人每根底、城子里达鲁花赤官人每根底、各枝儿目每根底、众和尚百姓每根底、宣谕的圣旨。
语虽不可句,然亦以见一代典制,且知九里松之属灵隐,唐宋以来未之有改也。
宋天圣三年中书门下牒附载
杭州灵隐山景德灵隐寺住持僧禅定大师延珊奏:先奉皇太后圣旨,宣赐庄田,祝延今上皇帝圣寿,今已五年。累设过斋僧粥食四十余万,祝两宫圣寿。其田土,见今供纳秋夏二税,䌷绢三十四疋、赤线贰十一两贰钱、米共计七十三石七斗,系属杭州、秀州两处乡县,乞与放免上件税物,取圣旨。牒奉𠡠:宜令逐州子细勘会,如委实是宣赐庄田,据合纳夏秋二税,并与放免,即不得将不系宣赐田土税一例放免。牒至准𠡠,故牒。天圣八年十二月六日牒。 工部侍郎參知政事王(曾)、给事中參知政事薛(奎)、给事中參知政事陈(尧佐)、吏部侍郎平章政事吕(夷简)。
其后洪武中,僧淳朋以时代移易,献还朝,复赐三千亩,先𠡠见存。后徐华亭相公当国,僧大茂以田被占奏闻,至今本寺管业也。附志于此,以见累朝恩遇,本寺基产不同于他山者如此。
旧志灵隐別业附载
种德庵坐落松江府青浦县师字圩。
宝寿寺坐落本府余杭县。
大遮山庵坐落本县崇化乡。
永寿院坐落本府富阳县。
桃源寺坐落本府临安县。
旧志诸僧续剙庵房附载
归云庵
双桂庵
净居庵
天香庵
库司房
已上寺东。
无垢院
蒙堂
选佛斋
祇园
幻隐庵
普觉庵
涵泽庵
涧西庵
一默庵
慎庵(即岣嵝山房)
已上寺西。
韬光庵
白云庵
华光庙
元帅殿
永安塔院
已上方丈后山半至顶。
古塔
西域尚火葬。佛灭度,舍利盈斛,在在处处皆建塔以供养。长干塔乃赤乌二年康僧会西向顶礼三七日求而得之者,为震旦佛塔之祖;中有小塔,藏佛舍利,时放光。四明阿育王塔舍利,随人根器,色光不一。松江龙华塔,每岁八月望夜,万塔来朝,于水中见光芒万道,交暎如蛇如虹,不可形容,此又塔之王也。后世僧殁茶毘,凡有舍利者皆得建塔。又有肉身建塔院者,自四祖、五祖、六祖来旧矣。灵隐自理公以来,建塔至多。为志古塔第五。
唐塔
隋塔
神尼舍利塔
在飞来峰顶。隋仁寿二年,遣僧賫舍利至此,相基启土,㔉得石坎,以舍利函纳之,不差尺寸。按神尼乃同州般若寺尼,名智仙。隋文帝始生,尼知其贵,太祖委尼保育。一日皇妣来抱,见儿成龙形,惊坠地。尼讶曰:「谁惊吾儿,致令晚得天下?」及帝长,即位后,令天下造佛塔,而以尼舍利函遣僧至灵山建塔焉。
唐塔
鸟窠禅师塔
古云在灵隐山,见孤山知圆〈白莲社主碑〉。然鸟窠塔今实在凤林,想移去也。仍旧志姑存之。
修证了义法师塔
在废天台。
吴越塔
无著禅师塔
旧在石人岭。天复二年,宣城贼田𫖳等纵兵發师塔,肉身不坏,爪发俱长。武肃王遣禆将邵志重加封瘗。宋杨沂王毁塔,迁葬灵隐无垢院。韩𠈁胄取为生坟,遂启陶龛,容色如生,发垂至肩,指甲缠绕,三日不坏。顺治庚寅八月,具德和尚治圃室于寺东,举䦆而陶龛𡎺破一穴,见有禅师端坐,发爪围绕,四大如生。寺中耆宿咸谓是无著禅师。具和尚急命封掩,为凿石建塔,覆以塔院五间,置香灯奉事焉。
宋塔
瑞光卧塔
月桂峰下。慈云示寂,有大星堕地,因葬其地。
延珊禅师塔
在废天圣寺。
普慈大师塔
即幻旻也。契嵩为之铭,在呼猿涧北。
永安禅师塔
旧为契嵩之退居,即其地建塔。因茶毘五种不坏,号「五相坚固之塔」。具德和尚重修。
玄本禅师塔
在瑞云別院。
白莲社主塔
为圆净大师,名省常。远嗣庐山,唱教西湖。鸟窠禅师塔侧。
南宋塔
瞎堂禅师塔
在废天圣寺。明初被某指挥乞葬其地,及發塔不克,至以火炼其石,石亦不裂。计力已穷,遂于塔后数尺许下葬焉,乃令以塔为祭石也。
懒庵安禅师塔
在永安院。
松源禅师塔
在北高峰麓。
石鼓禅师塔
永安院侧,具和尚重修。
铁牛禅师塔
在□□处。
妙峰禅师塔
在寺西冈。
元塔
普觉朋禅师塔
即淳朋禅师普觉房山后。
良用贞禅师塔
在灵隐归云庵。
明塔
幻隐禅师塔
在幻隐房。
见心禅师塔
在天香庵。
忻悟禅师塔
在东冈。
无文禅师塔
在双桂庵。
可淳禅师塔
在涵泽房。
幻庵修禅师塔
在永安院侧。幻庵,本寺八十五代住持。
慎庵祥禅师塔
在祇园房。有〈广原行业记〉。
昙瓒师塔
宣德年住持,兴建大殿者。
北峰赞塔
在涧西。
月用禅师塔
师俗姓江,与弟之浙,俱以文章、道义自命,故钱唐有二江也。师厌弃尘俗,即时受具出家,參无上义。行脚几载而示寂灵隐。具和尚即命塔于妙应梅坞,而属净寺豁公为之举火。同时会葬者数十百人。所著有《蝶庵集》行世。
古迹
从来名山胜地必多古迹,此皆前人眼光所射、神情所注之处。即岁久湮没,其名尚存,人至此无不为之徘徊,思得一见焉;而况名山如武林、大刹如灵隐者乎?或为仙真栖托,或为帝王游幸,或为仕宦莅止,或为大家別业,或为名人名士登眺品题其处,至今有可得见、有不可得见者,一一备列。为志古迹第六。
山门二石幢
高十许丈,凡十三层。用铁镕灌,坚不可动。吴越王大元帅建。周围列〈尊胜咒〉。
丹墀二石塔
高可五七丈,九层。上有石扁,书「吴兴广济普恩真身宝塔」十字。二塔所题皆同,而无年代日月。山中旧物,所存唯此。其塔八方,下刻〈佛顶首陀罗尼〉,二塔皆同。按契经陀罗尼者,此云总持。其曰广、曰普者,《显密圆通经》谓陀罗利益有十,如护国、寿民、时和、岁丰、疾疫、刀兵、恶兽、鬼魅、五无间、十恶逆皆灭,故云广普也。曰真身者,陀罗尼乃三藏之秘密、佛之真身所在。又凡宝塔中皆有多宝佛真身也。又按佛塔有生身、碎身、全身、真身者,《成论》云:「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此真身如来也。」合三说而真身之义得矣。塔上所镌佛皆梁像,此或惠理之后、六朝僧所为耳。其无岁年者,岂以朝梁暮陈故耶?
西部都尉治
在武林山。
钱唐县旧治
《水经》:灵隐岩有钱唐故县。西汉有钱唐,东汉无钱唐,于晋复有县也。
左军教场
宋设在行春桥北,即部司前军寨。
飞来峰坊
笑翁堪辟寺前屠沽之地,为立关建坊也。
二寺门
即天竺灵隐牌坊,袁居中书。今飞来峰坊稍下、跨大街。白乐天诗云:「两寺原从一寺分」,是也。今址尚存。
袁公松门
跨路如一字然。吴说为书「九里松」三字,今作「一字门」者非。
冷泉亭
唐刺史元藇建。白乐天书「冷泉」二字,东坡续书「亭」字;今董宗伯其昌重书。陈征君继儒书对,用王维「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之句,最合。
客儿亭
客儿,灵运小字。卢元辅诗「长松晋家树,绝顶客儿亭」,是也。一称「梦谢亭」,杜明甫为灵运建。
袁君亭
后人思慕袁君建。
见山亭
唐给事卢元辅建,在灵隐寺后山半。群山奔赴,皆供目睫,故名。一曰「巢云」。
虚白亭
元和间刺史相里君建。沂溪傍口,林泉豁爽,故名虚白也。
观风亭
裴庶子棠棣建,在虚白亭又西(同上虚白亭俱在包园)。
候仙亭
韩仆射皋建,在观风亭又西。自见山以下四亭,并冷泉亭为五亭也。
紫微亭
紫微舍人唐询建,在灵隐寺前。
壑雷亭
在石门涧上,宋安抚赵与𥲅建。
紫微亭
韩世忠忤秦桧,解枢柄,逍遥湖上,最爱此山,故建此亭。邵古庵曰:「绍兴十一年冬岳飞死,十二年三月韩公即建此亭;谢兵柄时独游焉。」按岳飞有〈登池州翠微亭诗〉曰:
韩当时忆岳此诗,故以名亭,而亦隐痛之也。亭在飞来峰半。
春淙亭
合涧桥,见贝琼〈记〉。
清绕桥
吴越时名,今称回龙桥。
东西行春桥
东在麯院,西在九里松也。
合涧桥
南北涧水会于桥下,故为合涧也。
瀑雷桥
在冷泉亭上。
石桥
亦谓石梁。飞来峰顶,近翻经台。
杜明甫宅
在飞来峰。
丁翰之宅
在龙泓洞。
颠仙庐
颠仙姓郑。在呼猿洞口。
紫芝道院
宋咸淳间,道士陈崇真卜居于此。北高峰东,俗名庆化山。
朱墅
梁隐士朱世卿別业,在九里松。
邺公庵
宋守祖无择建,在石笋峰。称邺公者,是其封号未可知也。有苏子瞻、秦少游、黄鲁直留题,文与可画竹在焉。
香林园
苏仲虎尚书园,在九里松。
班衣园
韩世忠別墅。
书藏
苏和藏书之所。
岣嵝山房
灵隐涧西。李元昭结庐于此。
丹灶堂
葛洪炼丹之所。
思真堂
许迈宅。
九师堂
一曰隐居堂,陆伟建。伟读《易》于此,为淮南九师也。
西岭草堂
道标所居。
东岭草堂
慈云忏主之所建也。忏主名遵式,僧伽不载而独载此者何也?僧伽止载灵隐僧,慈云行虽高,例不得列。若其遗迹,则所谓「两寺原从一寺分」,安可以不列也?是故七叶堂、九品观堂,咸得类见焉。
七叶堂
白乐天诗有「宜人七叶堂」之句。
金光明忏堂
建炎三年,帝狩台州,至金鼇山,寂然空静,惟闻广殿香清。有白发老僧祷诸天于佛前,忧时保国,语意诚笃。帝悦而问之,对曰:「此护国金光明三昧忏也。」是后驻跸杭州灵隐诸巨刹,咸赐金帛修金光明忏。今其基在梅园,是高宗所建也。
九品观堂
在天圣寺,疑亦慈云所建。
翻经台
谢客儿于杜明甫翻经处。
饭猿台
在呼猿洞口,广丈许,高二尺。僧智一居此畜猿,好事者每来施猿食,故有台也。
无量寿阁
灵鹫山侧。
轮藏阁
本千佛阁,明万历时重建。中置转轮以奉法宝,计六百三十八函。董公宗伯其昌匾曰「轮藏阁」,故从今名也。
百尺弥勒阁
在旧东廊之外。
延宾水阁
在石门之东,背山而临水。
望海阁
北高峰顶,苏东坡有诗。
滴翠轩
在灵鹫寺。
一笑轩
见孝宗御语。
岩石室
即理公岩室。
交芦室
即远瞎堂所居。
明真宫
在九里松旁,宋嘉定中建,宁宗书匾。疑为道院也,并驼𪩘岭,下至灵隐,左右各建置,不一其所。流传者如兴福院、资德庙、万寿院、灵曜观、崇寿院、升僊宫、多福院、大明寺、永清寺、履泰将军庙。或为兰若,或为道院,或为香火院,或为土地祠,略为疏记,不能尽详也。
天医波利多院
在飞来峰。宋淳熙间,天医菩萨显化之迹也。
铁舌庵
灵隐寺内。惠远茶毘,舌不化,为铁舌。
韬光庵
以韬光禅师得名。庵有金莲池、狮子石、乌峰。吴越王改建,名广严庵。大中祥符间复改今名,有丞相陈尧佐题。
白云庵
在方丈后。僧清觉,孔子后,号本然,居此。
天圣寺
灵隐寺内。
灵峰院
水堈坞内。宋时建,今废。
无垢院
寺后方丈处。
海峰庵
亦在本寺。
华光庙
在北高峰顶,以奉五显神者。宋嘉定中,范师孟事颇著奇异,详见《碎录》。
元帅殿
在北高峰山半,以祀潮神。
总管堂
灵隐寺内。旧时勅封王念二总管,不在十八伽蓝之列。
陈明大王祠
在北高峰麓。王姓陈,名泽,本余杭令。
东坡祠
在灵鹫寺。邦人初祀公苏隄,吕惠卿奏毁之。此又寺僧所建也。
土地过海大王祠
在月桂峰麓。传言钱王子有坟在坞内。
辇路
路砌为墄者,南宋时为翠华幸临也。今制存旧麯院路,赵安抚与𥲅新堤,从麯院以通灵、竺也。
椒园
灵隐种椒处,椒香胜他处。
呼猿洞旧路
内可通中竺,此出《十三州志》。今中竺后既填山塍一条,洞后门并不可得;或土石崩泐未可知也。
灵隐旧小路
在寺左,乃灵隐上菜园也。宋时屠沽在此地,住持笑翁始辟为园。
吴寺团
吴太后香火寺前聚也。灵隐寺对。
吴寺桥
菜园
在灵山下,今不存。
上菜园
下菜园
理宗为阎妃香火建集庆寺,以古荡田千亩易之。
法安院衖
今名法安衖也。
旧灵鹫寺
在飞来峰麓。理祖来武林,先建此寺。宋嘉熙初改兴圣寺。元末毁。今为张公墓。
灵隐寺志卷之二终
校注
据本志 p.123 补。 据《杭州佛教文献丛刊.灵隐寺志》p.23补。(赵一新总编,浙江:杭州出版社,2007)【经文资讯】《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 A023 册 No. GA023n0021 武林灵隐寺志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2-02-21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中国佛寺史志汇刊》所编辑
【原始资料】法鼓文理学院、中华佛学研究所之「中国佛教寺庙志数位典藏」专案提供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