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灵隐寺志卷之二

梵宇

昔佛以正法教天下而复立像法者以正法深微幽奥初心难测有像法在使转轮与听法者皆于是乎准焉故必建寺寺者聚也言三宝之所聚也入门列四天王者表护世功在前也中坐慈氏者表当念即可入一生补处位也向内建韦天者尊其道肃三洲向佛而拥护也三世佛者表三际代禅而觉体不动也殿中左右列应真诸天者表真俗二谛互显中谛也观世音拥于殿后壁者普门示现也后有楼阁者普贤万行为诸佛之长子而因缘果满也像法之大义如此又闻一千年像法后五百年灭坏今灵隐在像法灭坏之秋具和尚独力鼎新功勋莫大焉为志梵宇第四

寺自晋咸和间理公开山山门榜曰「绝胜觉场」葛洪所书正殿曰「觉皇宝殿」为宋理宗御书五季隋兴废莫考至唐初自宋之问咏灵隐诗承联未就绕廊行吟骆宾王时避祸隐于僧乃续曰「楼观沧海日门听浙江潮」之问欣然用之灵隐之名大著大历六年修会昌废教寺毁僧散后稍兴复规制未宏至吴越钱忠懿王国富民殷命永明延寿禅师重为开拓殿宇一新建石幢二殿仍觉皇之旧殿后为千佛阁最后为法堂以东空建百尺弥勒阁宋真宗景德四年赐称「景德灵隐禅寺」南渡后孝二宗翠华屡幸理庙亲洒宸翰增辉山水当时号称禅窟为五名山之第二山焉改法堂为直指堂赐直指堂印元至大元年殿岁久蠹朽住持正传撤故为新皇庆元年落成至正己亥毁于兵癸卯住持辅良始建方丈伽蓝堂明洪武十七年住持慧明重建觉皇殿永乐元年僧善才募施装塑大佛诸天及诸供具宣德五年闰十二月八日觉皇殿灾九年住持昙瓒建左右翼门住持良玠重建正殿复还旧观隆庆三年三月毁于雷火万历壬午住持如通开讲说法士庶云集五年鸠工饬材百废具举以癸未冬十二月始事越五年落成殿倣唐式用柱平头四十八石柱十六易名大雄宝殿越今六十余年寺穨废存者十无一二大殿直指堂转轮殿亦仅存而已大清御世顺治己丑春二月各房僧众暨外护合力敦请具德和尚住院和尚相随数百僧戮力缔造庚寅营造方始堂室次第鼎新戊戌三月廿六大殿灾天将以除旧布新属和尚也辛丑七月十七日大殿与天王殿同日鼎建十八年间营造无不高大宽敞丹碧一新凡为殿者七天王殿大雄宝殿藏殿伽蓝殿罗汉殿金光明殿大悲殿为堂者十二祖堂法堂直指堂大树堂东禅堂西禅堂东戒堂西戒堂斋堂客堂择木堂南鉴堂为阁者四华严阁联灯阁焚香阁青莲阁为轩者三面壁轩青猊轩慧日轩为林者一玉树林为楼者三响水楼看月楼万竹楼为房为室为公所者十双桂室香积厨圃室浴室各寮房公所而钟楼增建为古百尺弥勒阁计自斩荆诛棘以迄落成辛勤瘏瘁二十余年致殿阁巍峩堂寮鳞砌佛像严丽金碧辉煌从内至外无一殿一堂一楼一阁一房一舍不脱体斩新者虽曰重兴实同开创盖代功迹古今未有也大殿天王殿钟楼皆募檀信其余都积香信为之钱粮巨万一时凑集真千年香火万年常住临济光明三峰法道永久不替晦山和尚补五载之内完飞来峰牌坊建具和尚慧日塔院置普同塔三座其他未竟容次补入

开列新建殿堂楼阁寮舍庄院名目

大雄宝殿

高十三丈五尺规制宏敞丹雘精丽不减化乐天宫为九州名山之冠顺治辛丑年七月十七日建

天王殿

高七丈辛丑年七月十七日与大殿同日建

轮藏殿

顺治庚寅春移建于东首钟楼南

伽蓝殿

康熙壬寅秋建于华严阁右即妙应阁旧址

罗汉殿

五十四间顺治戊戌冬建于西禅堂之下

金光明殿

九间顺治乙未秋建于蘸笔池上

大悲殿

六间顺治戊戌春建在联灯阁后蘸笔池前

祖师殿

八间顺治乙未冬建于罗汉殿之下

法堂

高七丈二尺五间顺治戊戌十二月十日建宋时指心堂明正统间僧玹理建万历乙酉僧如通建大殿灾后具和尚先建法堂于殿后是指心堂故址也 下戒坛一座

方丈直指堂

高六丈七尺癸卯年十一月十日建

面壁轩楼

七间高三丈七尺顺治十三年冬建在方丈之左

青猊轩楼

六间高三丈六尺顺治十四年冬建在方丈之右

小方丈楼

上下一间一路癸卯年建在青猊轩之左

静室

四间高一丈二尺在小方丈楼之右

东耳楼

一间一路

狮子窟

高一丈八尺六间在方丈之前

大树堂

因西栗树为西晋慧理祖手植巨数十围枝榦參天置堂其下高二丈一尺五间两厢乙巳九月二十八日建在方丈后即见山亭故址初为茅篷今为瓦屋

东禅堂

五间顺治十五年秋建在法堂之东

西禅堂

五间厢房二间顺治己亥春建在法堂之西

慧日塔

重兴灵隐具老和尚肉身在此五间康熙戊申秋晦山和尚鼎建即慧日轩故址

南鉴堂

六间康熙壬寅秋建在联灯阁之右

斋堂(今攺楼名香积)

七间顺治壬辰冬建在山门之左

联灯阁

五间在华严阁后以二学人同日得悟故建

华严阁

五间在梵香阁之后康熙壬寅冬建

华严阁厢楼

九间壬寅冬建同日与华严阁上梁

华严阁小方丈

上下一间壬寅冬建与华严阁同日上梁

青莲阁

即集翠楼顺治辛卯秋建在华严阁之前

梵香阁

在斋堂之后五间顺治丁酉秋建

嫩桂堂

十间顺治乙未秋建在东禅堂东侧

玉树林

九间康熙戊申秋晦和尚建为慧日塔院之左辅

法寿堂(即经书寮)

七间康熙戊申秋晦和尚建为塔院之右辅

官客楼

五间康熙壬寅冬建在伽蓝殿下

官客公所

五间厢楼五间顺治乙未秋建

响水楼

在香积楼之前

万竹楼

在公所西因竹取名今为妙应阁

钟楼

顺治壬寅夏建在藏殿之上古百尺弥勒阁处也

看月楼

五间顺治辛卯秋建今为米库楼

直岁楼

两间顺治辛卯冬建

厨房楼

四间顺治辛卯冬建

厨房

七间顺治丁酉秋建

库房楼

五间顺治庚寅夏建

知浴楼

五间顺治丁酉秋建

浴寮

五间康熙壬寅秋建

杂务寮

九间顺治丁酉秋建

柴房

三间顺治丁酉秋建

菜园

七间中奉无著禅师塔有二厢房

梅园房

五间新增建

择木堂

在祖师殿之下五间

茶房

在南鉴堂之上

普同塔院

三间二脇楼三间厢房四间康熙丁未夏建在天圣院之侧具和尚同晦和尚建

总管殿

三间迁于东冈之上

柴寮

在澑砂岭楼五间佛堂五间厨房浴室三间两厢房四间顺治辛卯春建

宝胜庵

即放生所在金沙滩佛堂五间厨房四间生所五间柴房二间顺治乙未秋建

松木场(下院大悲庵)

楼房五间康熙二年置厢房一带晦和尚增建

江干下院接云庵

楼房五间平屋五间厢房四间茶房三间顺治十六年建

明万历癸未易庵建置附载

山门为最胜觉场左曰东林会胜右曰西竺分奇进为天王殿金刚四列峙中弥勒又进为正殿所谓「唐殿式」者也中奉三世尊佛后为五百罗汉涌壁后列十二圆觉菩萨梵王帝释十八尊天又进即旧铁塔建藏轮殿三又进旧法堂五僧玹理建而易庵重修之也又进上坡为方丈直指堂元辅良所重建者易庵以为法堂也其余伽蓝殿之在左祖师堂之在右改安遇堂为莲峰堂改千佛阁为三藏殿亦约略可得而数焉

明宣德七年旧志本山寺基号址附载

维字一号至十号十一号

旧有山九十八亩三分

民山一十五顷七十八亩八分

东至集庆寺墙西至上永福寺路南至飞来峰顶北至北高峰各分水为界

本县本寺官民田山共一百九十八顷九十八亩八分九厘一毫

今昔虽殊附载于此以存旧也

元赐还九里松行路碑附载

长生添气力里大福荫护助里皇帝圣旨浙江行中书  省行御史台官人每根底廉访转运司官人每根底迹赋总管府官人每根底军官每根底军人每根底城子里达鲁花赤官人每根底各枝儿目每根底众和尚百姓每根底宣谕的圣旨

语虽不可句然亦以见一代典制且知九里松之属灵隐唐宋以来未之有改也

宋天圣三年皇太后赐钱买田数附载

  • 收买杭州钱唐县山林田土五顷

  • 盐官县思亭乡水田一千顷

  • 秀州崇德县积善乡水田一千顷并免秋粮夏税

宋天圣三年中书门下牒附载

杭州灵隐山景德灵隐寺住持僧禅定大师延珊奏先奉皇太后圣旨宣赐庄田祝延今上皇帝圣寿今已五年累设过斋僧粥食四十余万祝两宫圣寿其田土见今供纳秋夏二税䌷绢三十四疋赤线贰十一两贰钱米共计七十三石七斗系属杭州秀州两处乡县乞与放免上件税物取圣旨牒奉𠡠宜令逐州子细勘会如委实是宣赐庄田据合纳夏秋二税并与放免即不得将不系宣赐田土税一例放免牒至准𠡠故牒天圣八年十二月六日牒 工部侍郎參知政事王(曾)给事中參知政事薛(奎)给事中參知政事陈(尧佐)吏部侍郎平章政事吕(夷简)

其后洪武中僧淳朋以时代移易献还朝复赐三千亩先𠡠见存后徐华亭相公当国僧大茂以田被占奏闻至今本寺管业也附志于此以见累朝恩遇本寺基产不同于他山者如此

旧志灵隐別业附载

种德庵坐落松江府青浦县师字圩

宝寿寺坐落本府余杭县

大遮山庵坐落本县崇化乡

永寿院坐落本府富阳县

桃源寺坐落本府临安县

唐宋以来灵隐殿室旧名附载

  • 绝胜觉场

  • 觉皇殿

  • 回廊

  • 宾水阁

  • 百尺弥勒阁

  • 一笑轩

  • 交芦室

  • 妙应阁

  • 安遇堂

  • 千佛殿

  • 莲峰堂

  • 直指堂

  • 妙庄严域

  • 见山亭

  • 面壁轩

其名列此详见〈古迹〉

旧志诸僧续剙庵房附载

  • 归云庵

  • 双桂庵

  • 净居庵

  • 天香庵

  • 库司房

已上寺东

  • 无垢院

  • 蒙堂

  • 选佛斋

  • 祇园

  • 幻隐庵

  • 普觉庵

  • 涵泽庵

  • 涧西庵

  • 一默庵

  • 慎庵(即岣嵝山房)

已上寺西

  • 韬光庵

  • 白云庵

  • 华光庙

  • 元帅殿

  • 永安塔院

已上方丈后山半至顶

古塔

西域尚火葬佛灭度舍利盈斛在在处处皆建塔以供养长干塔乃赤乌二年康僧会西向顶礼三七日求而得之者为震旦佛塔之祖中有小塔藏佛舍利时放光四明阿育王塔舍利随人根器色光不一松江龙华塔每岁八月望夜万塔来朝于水中见光芒万道交暎如蛇如虹不可形容此又塔之王也后世僧殁茶毘凡有舍利者皆得建塔又有肉身建塔院者自四祖五祖六祖来旧矣灵隐自理公以来建塔至多为志古塔第五

唐塔

理公塔

在龙泓洞口砌高三丈万历丁亥六月为霖雨所中获石刻云「开宝八年募众重建释迦砖一座在清绕桥灵山里」则回龙桥旧名清绕矣又有铁小塔一铁盒一内沈香四片帛一方触手如蝶翅阅庚寅二月僧如通重建开其基见一孔甚坚以手探得陶龛之底遂复封瘗而藏之郡人虞考功湻熙为之铭

隋塔

神尼舍利塔

在飞来峰顶隋仁寿二年遣僧賫舍利至此相基启土㔉得石坎以舍利函纳之不差尺寸按神尼乃同州般若寺尼名智仙隋文帝始生尼知其贵太祖委尼保育一日皇妣来抱见儿成龙形惊坠地尼讶曰「谁惊吾儿致令晚得天下」及帝长即位后令天下造佛塔而以尼舍利函遣僧至灵山建塔焉

真观塔

在东冈岭观法师手所标葬地也宋慈云募王钦若重修甓甃甚工慈云有诗以识其序曰「上门自开一无遗物不知全身随多宝以证经乎象佛垅以化往乎」今塔有石凿一僧坐其中像亦甚古

唐塔

鸟窠禅师塔

古云在灵隐山见孤山知圆〈白莲社主碑〉然鸟窠塔今实在凤林想移去也仍旧志姑存之

北高峰塔

唐天宝中建高七层藏古佛舍利会昌时毁大中年复建吴越武肃忠懿复重修之宋至道二年毁于雷火元丰间圆明大重建咸淳七年毁继又建万历间存烬余三层今于顺治壬辰年复

修证了义法师塔

在废天台

吴越塔

无著禅师塔

旧在石人岭天复二年宣城贼田𫖳等纵兵發师塔肉身不坏爪发俱长武肃王遣禆将邵志重加封瘗宋杨沂王毁塔迁葬灵隐无垢院韩𠈁胄取为生坟遂启陶龛容色如生发垂至肩指甲缠绕三日不坏顺治庚寅八月具德和尚治圃室于寺东举䦆而陶龛𡎺破一穴见有禅师端坐发爪围绕四大如生寺中耆宿咸谓是无著禅师具和尚急命封掩为凿石建塔覆以塔院五间置香灯奉事焉

宋塔

瑞光卧塔

月桂峰下慈云示寂有大星堕地因葬其地

延珊禅师塔

在废天圣寺

普慈大师塔

即幻旻也契嵩为之铭在呼猿涧北

永安禅师塔

旧为契嵩之退居即其地建塔因茶毘五种不坏号「五相坚固之塔」具德和尚重修

玄本禅师塔

在瑞云別院

白莲社主塔

为圆净大师名省常远嗣庐山唱教西湖鸟窠禅师塔侧

南宋塔

瞎堂禅师塔

在废天圣寺明初被某指挥乞葬其地及發塔不克至以火炼其石石亦不裂计力已穷遂于塔后数尺许下葬焉乃令以塔为祭石也

懒庵安禅师塔

在永安院

松源禅师塔

在北高峰麓

石鼓禅师塔

永安院侧具和尚重修

铁牛禅师塔

在□□处

妙峰禅师塔

在寺西冈

元塔

普觉朋禅师塔

即淳朋禅师普觉房山后

良用贞禅师塔

在灵隐归云庵

明塔

幻隐禅师塔

在幻隐房

见心禅师塔

在天香庵

忻悟禅师塔

在东冈

无文禅师塔

在双桂庵

可淳禅师塔

在涵泽房

幻庵修禅师塔

在永安院侧幻庵本寺八十五代住持

慎庵祥禅师塔

在祇园房有〈广原行业记〉

昙瓒师塔

宣德年住持兴建大殿者

北峰赞塔

在涧西

月用禅师塔

师俗姓江与弟之浙俱以文章道义自命故钱唐有二江也师厌弃尘俗即时受具出家參无上义行脚几载而示寂灵隐具和尚即命塔于妙应梅坞而属净寺豁公为之举火同时会葬者数十百人所著有《蝶庵集》行世

古迹

从来名山胜地必多古迹此皆前人眼光所射神情所注之处即岁久湮没其名尚存人至此无不为之徘徊思得一见焉而况名山如武林大刹如灵隐者乎或为仙真栖托或为帝王游幸或为仕宦莅止或为大家別业或为名人名士登眺品题其处至今有可得见有不可得见者一一备列为志古迹第六

山门二石幢

高十许丈凡十三层用铁镕灌坚不可动吴越王大元帅建周围列〈尊胜咒〉

丹墀二石塔

高可五七丈九层上有石扁书「吴兴广济普恩真身宝塔」十字二塔所题皆同而无年代日月山中旧物所存唯此其塔八方下刻〈佛顶首陀罗尼〉二塔皆同按契经陀罗尼者此云总持其曰广曰普者《显密圆通经》谓陀罗利益有十如护国寿民时和岁丰疾疫刀兵恶兽鬼魅五无间十恶逆皆灭故云广普也曰真身者陀罗尼乃三藏之秘密佛之真身所在又凡宝塔中皆有多宝佛真身也又按佛塔有生身碎身全身真身者《成论》云「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此真身如来也」合三说而真身之义得矣塔上所镌佛皆梁像此或惠理之后六朝僧所为耳其无岁年者岂以朝梁暮陈故耶

西部都尉治

在武林山

钱唐县旧治

《水经》灵隐岩有钱唐故县西汉有钱唐东汉无钱唐于晋复有县也

左军教场

宋设在行春桥北即部司前军寨

飞来峰坊

笑翁堪辟寺前屠沽之地为立关建坊也

二寺门

即天竺灵隐牌坊袁居中书今飞来峰坊稍下跨大街白乐天诗云「两寺原从一寺分」是也今址尚存

袁公松门

跨路如一字然吴说为书「九里松」三字今作「一字门」者非

冷泉亭

唐刺史元藇建白乐天书「冷泉」二字东坡续书「亭」字今董宗伯其昌重书陈征君继儒书对用王维「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之句最合

客儿亭

客儿灵运小字卢元辅诗「长松晋家树绝顶客儿亭」是也一称「梦谢亭」杜明甫为灵运建

袁君亭

后人思慕袁君建

见山亭

唐给事卢元辅建在灵隐寺后山半群山奔赴皆供目睫故名一曰「巢云」

虚白亭

元和间刺史相里君建沂溪傍口林泉豁爽故名虚白也

观风亭

裴庶子棠棣建在虚白亭又西(同上虚白亭俱在包园)

候仙亭

韩仆射皋建在观风亭又西自见山以下四亭并冷泉亭为五亭也

紫微亭

紫微舍人唐询建在灵隐寺前

壑雷亭

在石门涧上宋安抚赵与𥲅建

紫微亭

韩世忠忤秦桧解枢柄逍遥湖上最爱此山故建此亭邵古庵曰「绍兴十一年冬岳飞死十二年三月韩公即建此亭谢兵柄时独游焉」按岳飞有〈登池州翠微亭诗〉曰

经年尘土满征衣 特地寻芳上翠微
好水好山看未足 马蹏催趂月明归

韩当时忆岳此诗故以名亭而亦隐痛之也亭在飞来峰半

春淙亭

合涧桥见贝琼〈记〉

清绕桥

吴越时名今称回龙桥

东西行春桥

东在麯院西在九里松也

合涧桥

南北涧水会于桥下故为合涧也

瀑雷桥

在冷泉亭上

石桥

亦谓石梁飞来峰顶近翻经台

杜明甫宅

在飞来峰

丁翰之宅

在龙泓洞

颠仙庐

颠仙姓郑在呼猿洞口

紫芝道院

宋咸淳间道士陈崇真卜居于此北高峰东俗名庆化山

朱墅

梁隐士朱世卿別业在九里松

邺公庵

宋守祖无择建在石笋峰称邺公者是其封号未可知也有苏子瞻秦少游黄鲁直留题文与可画竹在焉

香林园

苏仲虎尚书园在九里松

班衣园

韩世忠別墅

书藏

苏和藏书之所

岣嵝山房

灵隐涧西李元昭结庐于此

丹灶堂

葛洪炼丹之所

思真堂

许迈宅

九师堂

一曰隐居堂陆伟建伟读《易》于此为淮南九师也

西岭草堂

道标所居

东岭草堂

慈云忏主之所建也忏主名遵式僧伽不载而独载此者何也僧伽止载灵隐僧慈云行虽高例不得列若其遗迹则所谓「两寺原从一寺分」安可以不列也是故七叶堂九品观堂咸得类见焉

七叶堂

白乐天诗有「宜人七叶堂」之句

金光明忏堂

建炎三年帝狩台州至金鼇山寂然空静惟闻广殿香清有白发老僧祷诸天于佛前忧时保国语意诚笃帝悦而问之对曰「此护国金光明三昧忏也」是后驻跸杭州灵隐诸巨刹咸赐金帛修金光明忏今其基在梅园是高宗所建也

九品观堂

在天圣寺疑亦慈云所建

翻经台

谢客儿于杜明甫翻经处

饭猿台

在呼猿洞口广丈许高二尺僧智一居此畜猿好事者每来施猿食故有台也

无量寿阁

灵鹫山侧

轮藏阁

本千佛阁明万历时重建中置转轮以奉法宝计六百三十八函董公宗伯其昌匾曰「轮藏阁」故从今名也

百尺弥勒阁

在旧东廊之外

延宾水阁

在石门之东背山而临水

望海阁

北高峰顶苏东坡有诗

滴翠轩

在灵鹫寺

一笑轩

见孝宗御语

岩石室

即理公岩室

交芦室

即远瞎堂所居

明真宫

在九里松旁宋嘉定中建宁宗书匾疑为道院也并驼𪩘岭下至灵隐左右各建置不一其所流传者如兴福院资德庙万寿院灵曜观崇寿院升僊宫多福院大明寺永清寺履泰将军庙或为兰若或为道院或为香火院或为土地祠略为疏记不能尽详也

天医波利多院

在飞来峰宋淳熙间天医菩萨显化之迹也

铁舌庵

灵隐寺内惠远茶毘舌不化为铁舌

韬光庵

以韬光禅师得名庵有金莲池狮子石乌峰吴越王改建名广严庵大中祥符间复改今名有丞相陈尧佐题

白云庵

在方丈后僧清觉孔子后号本然居此

天圣寺

灵隐寺内

灵峰院

水堈坞内宋时建今废

无垢院

寺后方丈处

海峰庵

亦在本寺

华光庙

在北高峰顶以奉五显神者宋嘉定中范师孟事颇著奇异详见《碎录》

元帅殿

在北高峰山半以祀潮神

总管堂

灵隐寺内旧时勅封王念二总管不在十八伽蓝之列

陈明大王祠

在北高峰麓王姓陈名泽本余杭令

东坡祠

在灵鹫寺邦人初祀公苏隄吕惠卿奏毁之此又寺僧所建也

土地过海大王祠

在月桂峰麓传言钱王子有坟在坞内

辇路

路砌为墄者南宋时为翠华幸临也今制存旧麯院路赵安抚与𥲅新堤从麯院以通灵竺也

椒园

灵隐种椒处椒香胜他处

呼猿洞旧路

内可通中竺此出《十三州志》今中竺后既填山塍一条洞后门并不可得或土石崩泐未可知也

灵隐旧小路

在寺左乃灵隐上菜园也宋时屠沽在此地住持笑翁始辟为园

吴寺团

吴太后香火寺前聚也灵隐寺对

吴寺桥

菜园

在灵山下今不存

上菜园

下菜园

理宗为阎妃香火建集庆寺以古荡田千亩易之

法安院衖

今名法安衖也

旧灵鹫寺

在飞来峰麓理祖来武林先建此寺宋嘉熙初改兴圣寺元末毁今为张公墓

灵隐寺志卷之二终


校注

据本志 p.123 补 据《杭州佛教文献丛刊灵隐寺志》p.23补(赵一新总编浙江杭州出版社2007)
[A1] [-]【CB】一【志汇】
[A2] [-]【CB】一【志汇】
[A3] [-]【CB】一【志汇】
[A4] 延【CB】【志汇】
[A5] 圮【CB】𡉏【志汇】
[A6] 圮【CB】圯【志汇】
[A7] 师【CB】【志汇】
[A8] 圮【CB】圯【志汇】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武林灵隐寺志(卷2)
关闭
武林灵隐寺志(卷2)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