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灵隐寺志卷之八
诗咏
诗乃心声,有触即發,此风人之旨也。凡世间嬉笑唾骂与夫饮食宴乐,皆足以陶写性灵、琢磨新句,而况名胜庄严有如武林灵隐者乎。鹫峰小朵载二猿以西来,慧理大师悬一瓢于东土。冷泉亭下,泉响淙淙;桂子月中,天香冉冉。仰殿阁之宏制,不信人间;礼金像之慈容,俨然天上。其他一石一树、一鸟一花,今今古古、往往来来,接引多端,畅涤人意;兴至诗随,沉吟良久。有意无意,固已得之;不即不离,其有会矣。为志诗咏十二。
五言古
三生石
与从姪杭州刺史良游天竺寺(唐以前灵鹫称南天竺,有论在首卷)
题天竺寺
北高峰
灵隐寺
灵隐寺
(询知仁和,有灵隐寺诗十首,勒石冷泉亭上,今存七首。)
灵隐寺
白猿峰
飞来峰
飞来峰
冷泉亭
翠微亭
同项可立宿灵隐寺
飞来峰
灵隐寺
飞来峰
上北高峰
灵鹫看红叶,期沈无回不至;同吴伯霖、邹孟阳、方回、严印持、闻子将饮冷泉亭;同邵古庵、江邦申分韵,得山字。
冷泉红树图
万历癸丑季秋,与丹阳周仲纯来游韬光,静坐三七日而去,书二诗纪胜游云。
其二
和高忠宪公〈韬光庵〉二首
重登韬光步韵(七言律)
九日同诸友登飞来峰
七言古
丁隐君歌
冷泉亭送唐林夫
灵隐寺
虚白亭
北高峰
𡵺嵝山房
赠灵隐晦山大师歌
五言律
题灵隐山顶院
候仙亭
请韬光斋
宿灵隐
(附录:权德舆〈下竺诗〉)
飞来峰
寄杭州宋震使君
登北高峰塔
冷泉放闸
飞来峰
北高峰
灵隐蓬莱堂
游灵隐寺
冷泉夜坐
冷泉亭
宿灵隐寺晓起
宿归云庵
灵隐寺
秋日鹫山雨后作
飞来峰
韬光庵
至灵隐寺
灵隐寺
韬光庵
岣嵝山房
岣嵝山房
韬光庵
五寺桥望诸云泉怡老处
灵隐寺暮归
赠僧住灵隐
送僧住灵隐
灵隐寺
游灵隐寺
飞来峰
冷泉亭
慧理开山祖塔(在回龙桥道左)
明教嵩禅师塔(在寺西永安坞)
莲花峰
神尼舍利塔
塔在飞来峰巽角。尼名智仙,曾抚隋文帝。帝即位,勅建塔藏其舍利。
殿前石塔
五代钱镠王为永师大师建。
山门外石幢
五罗汉松
济颠祖师
韬光
石笋峰
冷泉亭
慧理祖塔
七言律
灵隐寺
灵隐寺
灵隐寺
辞白太守斋
立秋宿寺
中秋分桂赠杨元素
泛舟入灵隐
宿永安遇雨
和杨蟠〈宿永安遇雨〉
岁暮值雪,焚香独坐,有怀章安杨公蟠钱湖草堂
和契嵩有怀二公之作
见山亭
灵隐访旧
泛舟入灵隐寺
过鹫峰赠勤上人
集庆寺
送复见心返杭,兼柬张伯雨
飞来峰
赠灵鹫勤上人
观鲁侍郎冷泉亭放猿
灵隐寺
赠来复
灵鹫山
冷泉亭
灵隐寺
呼猿洞
九里松
北高峰
北高峰
送无杰师住灵隐寺
九里松
九里松,次夏公谨韵
九里松二首
其二
九日灵隐
九里松
宿灵隐寺
灵隐社集,得峰字
李本宁观察招同徐、冯诸公集灵隐寺
前题,得泉字
访李岣嵝山人于灵隐寺,公自注:「时被系暂放;先是寓杭时,稍暇则扁舟湖上,故有末句。」
游灵隐,登韬光,望见江海
岣嵝山房
韬光
三生石
飞来峰
飞来峰
莲花峰
赠北高峰念响佛僧
僧,新安人,号玉真,居半山元帅殿。每夜半唱佛,山谷震动,声闻数里。或系板经行众峰,时遇大虫,亦无损,真异人也!
灵隐寺
前题
前题
前题
秋日宿灵隐寺
五言绝
望海亭
客儿亭
韬光
游北高峰
九里松
了义塔院
赐德光
饭猿台
合涧桥
冷泉亭
灵鹫
呼猿洞
灵鹫
韬光三首
其二
其三
飞来峰
冷泉亭
七言绝
飞来峰
灵隐寺
灵隐寺
北高峰
题了义塔院二首
九里松
冷泉亭
宿灵隐寺
呼猿洞二首
飞来峰
香林洞
冷泉
冷泉
听猿
冷泉
飞来峰
呼猿洞
韬光
冷泉亭
灵鹫山
飞来峰
送祥都纲两住灵隐
韬光泉
登北高峰
灵鹫山月歌
庚午初冬游韬光,遇凭虚上人
冷泉亭
呼猿洞
灵隐寺石
冷泉亭
飞来峰
呼猿洞
灵隐寺
冷泉亭
飞来峰
韬光庵
五言排律
游灵隐寺
宿灵隐寺
游灵隐寺
飞来峰
月桂峰
灵隐寺
韬光庵
韬光
遗事
孙宇台之志灵隐也,有〈山林碎录〉一卷,其言曰:「高僧之迹、名贤之概,既详之矣;而遗言、逸事,亦何可废耶?」宇台之好贤乐善,举前人之一言一动不敢遗漏,用心良苦矣!为志遗事第十三。
飞来峰下龙泓洞侧,或云:「有洞通浙东萧山,彻浙江下。有采石乳者入洞不已,闻波浪篙橹之声,惧而返。」
新城县有灵隐洞,在新安乡。高十丈,濶五丈,深莫测。中有涧水,四时不竭。昔有人游洞中,逾三日不出;忽见坐洞前石上。问之,曰:「入洞深处,逢神人叱之,不觉身出至此。」
月中桂子,见唐天宝年间;宋天圣丁卯秋七月、八月十五两夜,皆雨桂子,已详〈慈云诗序〉。又张君房为钱唐令,夜宿月轮山寺。僧报曰:「桂子下塔。」遽起望之,纷如烟雾,回旋成穗,散坠如牵牛子;黄白相间,咀之无味。则桂子之落往往有之。《本草图经》注云:「江东诸处多于衢路拾得桂子也。」今北高峰后名月桂,以此也。
邵山子曰:「唐九里松今将千岁,大者五六人抱,虬枝偃蹇,龙干攫拿;有一根双干挺然者,有苓窠苍翠郁茂者,有樛枝下垂可手按者,奇形怪状,为海内异观。数年之间,所存略尽,已绝无极大可入画者。此山后,桐村坞土谷祠,有松六株,甚奇古。好事者欲观九里旧松,于此地访之可也。」
下竺古名天竺,其地、其景盖皆灵隐也。如李太白、崔颢之诗皆可入志,而以天竺限之。李诗有「桂子落秋月」,崔诗有「青翠满山、藤萝覆沼」之句,非灵隐而何?或谓宋时以南山演福寺为南天竺,以北山灵峰寺为北天竺,以西方为尊而三竺同谓之西天竺,似三竺与灵隐无与;不知上竺创于石晋,中竺开于唐时,而下竺则与灵隐同建于慧理。故凡古人之称天竺者,当与灵隐同称也。
天目山有二水,一条东流经于潜、临安,百五十里至余杭,为苕溪;又东三十里抱钱唐,又东北流六十里过湖州,入太湖;一条西趋于潜,为紫溪,合桐庐之水滙于钱唐。此郭璞所谓「天目两乳」也。南山如龙,北山如凤,此郭璞所谓「龙飞凤舞」也。海门一日两潮,日轮正从鼈子门上,此郭璞所谓「金星」也。其块土为帝王都会,璞留谶记,盖预知五百年潮打西兴,然后为帝王都会也。夫自郭璞以前,南北皆为武林山;嗣后始有龙飞凤舞之目。然南山有凤凰山,是南山亦可曰凤;而北山有桥曰回龙,有洞曰龙泓,是北山亦可曰龙也。
宋僧祖秀所撰《华阳宫艮岳记》曰:「因土积为冈陵,山骨暴露,峰稜如削,飘然有云姿鹤态者,名飞来峰也。」才人文士之品题飞来峰者多矣,未若「云姿鹤态」四字为能得其神也。
杨应诏先生记飞来峰曰:「侧见诸洞窟玲珑,余穿崖隙入,恍石乳垂垂其上,石青紫有光;每窟穴处,云滃滃然起,至此不觉神怡气释。」此可谓得其状者矣。
葛稚川隐于飞来峰,故有稚川亭畔。而唐时又有葛道人隐居于飞来峰仙去,故唐人有诗云:「二葛已仙去。」是飞来峰有二葛也。
道济化后,有人遇于六和塔。〈寄嵩少林书〉有「空屋退还主人,衣钵任人将去」。僧之神通莫可端倪,未有如济颠也。
赞宁,博闻多识,虽张茂先不能远过。徐常侍铉仕江南日,尝襆被入直澄心堂。至飞虹桥,马辄不进;裂鞍断辔,箠之流血,掣韁却立。铉遗书赞宁,赞宁答曰:「下必有海马骨,水火俱不能毁,惟沤以腐糟,随毁者是也。」铉𣃁之,去土丈余,果得巨兽骨,上胫可长五尺,膝而下长三尺,髀骨若段柱然。积薪焚三日不动,以腐糟沤之遂烂焉。徐谔尝得画牛一幅,昼啮草栏外,夜则归卧栏中。持以献后主煜,煜献之宋太宗,以示诸臣,无能辨其理。赞宁曰:「南倭海水或灭,滩碛微露,倭人抬方,诸蚌腊中有余泪,和色著物则昼隐夜见。沃焦山或风烧飘击,有石落海岸,滴水碧色,染物则昼见夜隐。此二形殆二物所画也。」
钱王有铁幢三,一在旧便门东南小巷,一在旧荐桥门外,一在利津桥。盖其时塘未成也,虑潮荡幢,用铁轮护其趾,而以铁绠贯幢干,且引绠维于上下之楗,然后实土筑塘,盖其难也。然不如六和塔成而潮可平、塘可就也。为之者,僧都统赞宁、禅师延寿也,皆灵隐知识也。
钱王以强弩五百人射潮而使之平,欲以就塘也。然不如炬菩萨咒龙而使之听法也;又不如昙超之能致吴行人之以形见也。甚矣,灵隐僧之多奇也!
三竺灵隐屡有高僧,然不如灵隐为盛也。即以著书而言之,如所谓《宗镜录》、《证宗论》、《三教编》、《十地歌》、《辅教编》、《定祖论》、《正宗记》、《镡津集》、《高僧传》、《内典集》、《灵苑集》、《林道集》、《蒲室集》、《倦游集》、《奏对录》,皆斌斌可观也。甚矣,灵隐僧之多奇也!
禅家之于诗,偈颂之余也;而灵隐僧之以诗名者,自清昼而外,不能悉数。即如延寿〈夜坐诗〉曰:「孤猿叫落中岩月,野客吟残半夜灯。」即诗人亦当逊步。契嵩与章安唱和诗,皆清新不媿古人。至惠远奏对九重、铁牛咸杰,皆有遗句。若见心、守仁,以能诗著名,又不必言矣。如无文、景隆皆深透宗旨,而诗都雅可观。豁公为三峰嫡孙,其佛法举世共推,而诗名早已著海内,有破堂诸诗,尤脍炙人口。可贵哉,灵隐僧之能诗也!
欧公《集古》最富,其〈灵隐最胜幢〉「宝大二年岁次乙酉」,未之见也。《五代史》谓钱氏有改元而无称帝之事,然独得其封落星石制书,称宝正六年辛卯耳。不知其先,朱梁篡唐之明年为戊辰,改元天宝。临安府尊胜幢云:「时天宝四年,岁次辛未」,此一证也。欧阳见其一而不知其犹有二也。要以钱氏当朱梁、李唐,有用正朔、不用正朔之时;至汉晋周则无不奉正朔者矣。若清泰、广福、开运、会同、乾祐、显德诸石刻皆可见。
〈庐山记〉云:「谢灵运见远公而异之,以北本《涅槃经》繙为南本三十七卷。」则台在庐山,而兹山更见,岂后人希谢氏之高踪而托名耶?邵古庵曰:「不然也!庐山之所谓繙经者,繙译也;此所谓翻经者,翻阅也,义各不同。」
至正壬辰,月中娑罗子随雨而落,仁如松子,与张君房慈云忏主所见桂子又异。是月中有桂又有娑罗也。
赍神尼舍利至灵鹫者,隋时慧诞法师也。诞,当时有名,讲席高流也,所發石函与舍利函不差尺寸,又何奇也!
神尼名智仙,相传为神尼舍利塔;然当年塔舍利,非塔神尼也。按释迦舍利珠八斛四斗,其三之一住人间。阿育王置塔八万四千,东震旦得塔十九,其粒不可得计也。康僧会悬佛七日,得七粒。昙荣恳之,自三粒至三百粒。隋文帝遇阿罗汉授舍利一裹,与法师昙迁数之,数多数少莫能定。乃七宝函致雍、岐等州,州各一塔,则灵鹫亦其一也,安得谓为神尼耶?邵古庵曰:「七宝厢,或尼督造有名而讹至今,亦未可知。」虽然,他州不言神尼而此独言神尼,则又安知其不为神尼而塔也?
天医波利多,乃天医菩提化身,淳熙间居飞来峰。天台临海娄氏子,年十五,厌俗,来參,师问云:「何来?」对曰:「从缘来。」师曰:「是何性?」对曰:「是佛性。」师曰:「子身尚俗,安识佛性?」对曰:「我身虽俗,因俗符真;真俗圆融,洞然无二。」利多异之,乃与落发、受戒,名善戒,世称「戒阇黎」,后住兠率院。按戒阇黎与炬菩萨,皆古佛下生而为灵隐散圣也。
南齐时,嵩山宝公向林虑白鹿山行,忽闻钟声,见一寺,题曰「灵隐」。宝入寺法堂坐,閴焉无人。仰视屋上,开孔如井,徐有僧从孔飞下,次第至六十众。坐已,各问:「今日何处斋?」或言豫章、成都、岭南、冀北、五天竺,动千万里。最后一僧至,众问:「何迟?」答曰:「相州彼岸寺鉴禅师讲法,有一僧难问蜂起,听之不觉日已暮。」宝起曰:「鉴师是我和尚。」遂失寺与僧,乃独坐柞木上。出山,问大统法尚,尚曰:「此废寺,佛图澄造,贤圣居之,至今往往闻钟声。」夫林虑之与武林远矣,乃佛图澄之址;而宝公恍惚所见寺题「灵隐」,抑所不解。
稽留峰下,许玖、许现墓在焉。玖,许远子,以远死节,拜婺州司马。现,远他子,贞元中复官之,皆葬于此。许为盐官人。
吴说书「九里松」,高宗欲易己书,命笔数十幅,叹曰:「无以易说所书。」未几,吴授信州守,陛辞。高宗因语之曰:「九里松是卿书乎?朕尝书此,终不如卿。」吴益逊谢,即令复揭之,勅赐填金。说,吴师礼子,王安石之外孙也。
光尧凿大池于宫内,引水注之,叠石为山,象飞来峰,名其堂曰冷泉。孝宗尝赋诗曰:
光尧览之欣然。
淳熙十一年六月初一日,车驾过宫,至冷泉堂。早膳讫,太上宣谕云:「今岁与常年热甚。」上起答云:「伏中正要如此。」太上云:「今日且留在此纳凉到晚去。或三省有紧切文字,不妨就幄次进呈。」上领圣旨,遂同至飞来峰看放水帘。时荷花盛开,太上指池水云:「此种五花同干,近伯圭自湖州进来。前此未见也。」堂前假山、修竹、古松,不见日色,并无暑气。后苑小厮三十人打息气唱道情。太上云:「此是张抡所撰鼓子词。」后苑进沆瀣浆、雪浸白酒。上起奏曰:「此物恐不宜多吃。」太上曰:「不妨,反觉爽快!」上曰:「毕竟伤脾。」太上首肯。因闲说宣和周公公:「每遇三伏,多在碧玉壶及风泉馆、万松庄等处纳凉。此处凉甚,每次侍宴,虽极暑中,亦著衲袄儿也。」命小内侍宣张婉容至清心堂抚琴,并令棋童下棊,及令内侍投壶赌赛利物杂剧。官家进水晶提壶连索儿,可盛白酒二斗,白玉双莲杯柈、碾玉香脱儿一套,六个大金盆,一面盛七宝水戏,并宣押赵喜等教舞水族。又进太皇后白玉香珀扇柄四把、龙涎香珠佩带五十副、真珠香囊等物,直至一月初还内。
宋吴郡王益,宪圣太后之弟。一日竹冠、练衣、芒鞋、笻杖,携一童纵行灵竺,濯足冷泉盘石之上,游人望之,俨若神仙。逻者奏闻。次日德寿以小诗召之曰:「趁此一轩风月好,橘香酒熟待君来。」王亟往,光尧迎笑曰:「昨日冷泉之游,乐乎?」王顿首谢。光尧曰:「朕宫中亦有此景,卿欲见之否?」盖叠石引泉,象飞来香林之胜,架堂其上曰冷泉。而亭中揭一画,乃图王野服濯足之状,且御制一赞云:
尽醉而罢,因举图以赐之。
瞎堂尝侍孝宗幸飞来峰,上曰:「既是飞来,如何不飞去?」对曰:「一动不如一静。」至上竺,上曰:「观音亦持数珠,念谁?」对曰:「仍念观音。」上曰:「何也?」对曰:「求人不如求己。」
嘉定中,进士钱唐范师孟游灵隐,忽睹五福祠后石松奇古,赋诗曰:
既归未久,隐几间,忽见二吏控马来,师孟随至冷泉亭,下马登山,至绝顶大殿;六人环坐,皆起迎,独未坐者款师孟至一堂,曰聚星,谓师孟曰:「适见佳篇,钦公达者,故托素怀。余婺原人,慕钱唐名都灵隐古刹高峰冠绝,故择居焉。然昆季素性公直,福善祸淫,奉天之道;而世人妄意谓福可邀,是速罪戾耳。且奉西竺教,久无他嗜,幸君白之人间,勉为善而已矣,赛余何益?」师孟既受教,请曰:「闻神昆弟五,今六,何也?」神曰:「是能赋『疏影横斜』句处士也。阴间尤重文学,故与为好耳。」乃命竹舆送归。隐约由六桥,舁人失脚而觉,犹曲肱几上焉。高峰祈梦从此始。
唐时有李源者,京洛人。父憕,死安禄山之难。源悲愤,不仕不娶,居惠林寺三十年。与僧圆泽友善,相约游蜀蛾眉山。源欲自荆州沂峡,泽欲取长安斜谷路,源不可,曰:「吾已绝世事,岂可复道京师哉?」泽默然,久之曰:「行止固不由人。」遂自荆州路。舟次南浦,见妇人锦裆,负瓮而汲,圆泽曰:「此吾托身之所也。」源惊问之,泽曰:「妇人姓王氏,吾当为之子。孕三岁矣,吾不来,故不得乳。今既见,无可逃者。公当以符咒助我速生。三日浴儿时,公临,视公以笑为信。后十三年中秋月夜,当与公相见于杭州天竺。」源悲悔,为具沐浴易服。至暮,泽亡而妇乳。三日往视之,儿见源果笑。源遂不果入蜀,反居惠林。后十三年,自洛适杭州,赴其约。闻葛洪亭畔有牧童菱髻,骑牛歌〈竹枝〉,隔水呼源。觌之,乃圆泽也。歌曰:
源问:「泽公健否?」答曰:「李公真信士,俗缘未尽,慎勿相近,愿勤修之。」又歌曰:
遂拂袖入烟霞而去。三生石在下竺,总属灵鹫。此真古逸事也。
世言风僧叶守益,于冷泉亭讥秦桧。死后见所亲者云:「寄语夫人东窗事發。」东窗事,盖王夫人谋杀岳侯,非世所知也。鬼神之事亦可畏哉!守益,相传地藏菩萨化身、隐迹灵隐者。至今罗汉殿有塑像存焉。
雷院部神有主坛,总化九天云路,急捉大将徐天君,尝从一白犬。杨琏真伽發陵肆恶,人莫敢问;又欲毁雷院,夜梦有白犬噬之不可解,大惧,忏祷,其恶少戢。则雷院之为威神大也。
履泰将军,姓孙,名显忠,钱唐人,仕吴越。宋嘉熙中,赵与懽尹京,祷雨应,奏闻,勅封「护国天泽侯」,庙在金沙滩。万历时,某年旱,太守张振之虔祷未应,忧悴成疾。忽神降乩,具示祷雨所向,曰:「吾助若雨,若新吾庙。」且推张长者而自叙,隐约数百言。张异之,适询邑祠庙,既得,遂如所指请祷。公车未入郭门而甘霖随澍。
僧子捷建北高峰浮图,有一花犬随工徒衔运砖瓦。既而工徒于荒莽间𣃁得石佛,而耳相不全,惜之。犬忽掘土深三尺许,得一石耳,合之竟是。塔成乃毙。
宋僧远瞎堂,所畜猿颇知人意,因衣之,号黑猿行者,每侍侧终日。瞎堂化时,闭门,人莫能见,惟猿行者执辞世偈,侍于侧。自理公呼猿,有呼猿洞;知一畜猿,有白猿峰;瞎堂又有黑猿行者。灵隐之猿何其奇也!
妙峰和尚住灵隐,尝有四鬼移之而出。梁楷画〈四鬼夜移图〉,中峰为之跋曰:「昔南泉谓王老师修行无力,被鬼神觑破;殊不知鬼神不著,便白日被王老师热瞒。」相传妙峰和尚住灵隐时,为四鬼所肩而出。当时赖遇妙峰;若是王老师,未免又作修行无力会也。一种是谩神吓鬼、显异惑众,今又被人描模将来,不知面皮厚多少?
宋孝宗宣召惠远,惠远有诗记曰:
五代时,灵隐行人道忠布施,一钱不私,但日求面供寺众。每会必盛面食,人往赴斋皆曰:「今日赴道忠蒸雪会去也!」
灵隐寺大松,树围数丈,正与月波亭相对。史弥远伐取之,僧元肇号淮海,有诗云:
明海寇乱,督府取寺钟,僧苦不能守。僧真祥以诗上献云:
此钟赖以得存。
形家谓北高峰为真武展旗形,洪武初右武,一时勲臣、武职多营墓于此,则铁舌庵、远瞎堂之塔,以祭台得存,犹为幸也。胡尚书世宁,尝卜瑞光址,后即迁去,可谓君子矣。无何,沈长史又迁葬焉。于乎!唐宋以来,其宗师遗塔堙没于势家、宦族者,亦岂可胜道哉?
明天启时,有缙绅欲规取莲华峰。其时豁堂大师犹为祇园僧也,以死争之,曰:「昔痴绝禅师不畏天子,吾独畏贵人哉?」
易庵通,于万历辛卯重建灵隐,与罗公处约为月庵禅师撰碑年同。相去六百一载,为辛卯者十一而复得辛卯。既竣工,治地,得断碑,原建寺僧亦号易庵,斯亦奇也。今断碑亦未之见,而前之易庵不知何代何年?
上虞令朱衮至灵隐寺,寺僧乞书「飞来峰」。命笔,将书「来」字,问公等:「欲人来乎?米来乎?」僧曰:「有人此有米。」因以三「人」字书之。今存有飞来峰七言律诗。
「绝胜觉场」是葛洪书,而龚宪使冕以「绝」字不宜,改「最胜觉场」。按《楞伽》,佛地名「最胜」,僧号「最胜子」;梵语「瞿昙」,此云「地最胜」。易「绝」为「最」亦无不可。但《宗镜录》言:「绝」是「妙」之异名,此「绝」非是「断绝」,以无尽为义,其义更胜耳。
许远游以下,葛洪、杜治皆道士也。嗣后杜京产、陈紫芝之流,间一见焉,然亦微矣。武林秦麒,号见峰,特建栖真院于飞来峰下,延卢真空炼师修炼焉。见峰孙心卿先生,高尚之士,有文集行世。
僧如璧者,本名饶德操,有文名,抚州士人。与曾布论不合,便落发为僧。《广冷泉记》是其笔也。又有赠勤上人诗。余尝论贾㠀之改佛,由于韩公之奬许;德操之为僧,本于曾布之不合。以出世法论之,是韩为美疢而曾为药石也。
恭行己与赵子昻同时,其思母诗曰:
可谓有陈尊宿之风矣。
慈云忏主,正色不阿时好。有一贵客注《楞严经》,求师印可。先命炽烈焰,谓曰:「今申三问,答如契理,当为流通;如其不然,请付此内。」乃问曰:「真精妙元、性净明心,如何注释?三四四三、宛转十二,流变三叠、一十百千,为是何义?二十五圣所证圆通,既云实无优劣,文殊何以独取观音?」其人罔措,师即火之,以此处不知而作者,殊为快也。
高僧茶毘获舍利者,灵隐为多。至若契嵩舌、眼、顶骨、童真、念珠,火真不烬,谓之五种不壊。惠远舌不化,故名铁舌,斯又不止舍利也。
洪有竹,名澜,字子长。弱冠卜筑青莲山,居在莲华峰之阴,年四十卒。诗才清俊,颇有可观。其〈山居〉数首,其一曰:
夫灵隐固隐者之所栖也,而隐者又难其人。以李元昭之弃官结庐,虎庵讥其立行非真;洪澜又以隐德未竟死。甚矣,隐者之难其人也。
鲁半闲,讳安,字端明,宋肃简公裔也。弘治间年八旬,谕诸子曰:「吾处世甚达,今将绝俗以娱余年;但不知死何如生。世人引棺营葬,皆身后事;目一瞑,谁见知者?吾欲历历预观之!」于是择日具仪,同發引状,鼓吹导之,令五子缞绖斩然,己乘白骡随其后;遂隐灵鹫山,身若隔世。时有所需,缄封附骡耳,遣之归,载物聿来,都无失候,阅十有三祀。一夕,端坐以逝,骡是夕亦化去。嗟乎!此可谓有杨王孙之达矣。其时有胡元洲者,善饮作达,自署「酒泉郡太守」,祔葬于其父长史墓侧,墓在上竺路。尝有〈山中诗〉曰:
其卒,遗命其子:「丧车出郭门,凡山水佳处必三奠。」亦旷达士耶!
他处祀伽蓝不过五位,而灵隐兼灵鹫,故有十伽蓝焉。盖灵鹫寺废而伽蓝不废,故知灵鹫之统于灵隐也。伽蓝十数,有龙王居其一焉。此大小龙泓洞得名之祖也,且以知灵隐之有关于江潮也。
灵隐向有本山土地,而无本寺土地以配本山土地。伽蓝之位既毕,特设本寺土地以配本山土地,是为十二神。云间有许介甫者,许誉卿先生之子,博闻绝俗,性爱灵隐山水。一日寝病于家,见有旟旐缤纷,则言神迎其为灵隐本寺土地也,遂以是卒。
东坡云:「契嵩常嗔,人未常见其笑;辨才常喜,人未尝见其怒。予亲见二人皆趺化,乃知二师以嗔喜作佛事也。」
东坡〈送人游浙东〉云:「灵隐寺高峰,一上五里,有僧不下三十余年矣,不知今犹在否?」
杂纪
尝观古圣贤作经著传,必有体裁,其法大概有三:单提、双开、杂纪是也。单提所以立体,双开所以显用;中有未畅者,乃拉杂以言之,谓之杂纪。今志灵隐寺,上来若开山,若重兴,若山水,若梵宇,若尊像,若楗槌,若古塔,若古迹,若胜概,若传持,若檀越,若文藻,若诗咏,若遗事,一一分列;又终之以杂纪者,或有遗漏且不必另列者,皆缀于此,庶使华藏海中不失一花、帝珠网内不落一珠也。为志杂纪第十四。
题名
韬光石:元丰二年己未二月十二日壬戌,资政殿大学士.太子少师.南阳郡公赵抃阅道谒韬光。庵主佐光留题。
又:苏轼、杨杰、王瑜,元祐五年二月二十同游韬光。
灵鹫寺后小石塔:杨绘元素、鲁有开元翰、陈舜俞令举、苏轼子瞻同游。熙宁七年九月二十日。
灵山翠微亭址:绍兴十二年,清凉居士韩世忠因过灵隐,登览形胜,得旧基,建新亭,榜名翠微,以为游息之地,待好事者。三月□□日立,男彦直书。
龙泓洞内:陈思退来,苏子容颂。熙宁□年。
○苏浩然、杨景略、胡宗师、范峋、黄颂、彭汝砺、王祖道、林希逸,元年七月十二游灵隐洞。
○锡山安国七游于此。
龙泓洞外:苏颂子容、蒋之奇颖叔、李杞坚甫、传法僧慧日、禅师延珊。熙宁□年二月二日刊。
○又:太子太保严起。
青林洞外有诗:一片巫山十二峰,飞来何年不飞去。明进士唐鹏。
又別小洞诗:
青林洞口:嘉靖壬辰夏初伏,癖竹居薛东泓来游于此,竹邻与子希元至。
理公岩洞口:正德庚辰正月六日,按察于鏊、张淮、刘大谟、刑部方豪游。
正德十五年人日,庶吉士江晖、进士陈直载酒来访方豪于飞来洞,因游天竺。
○嘉靖丙辰,五兀山人张庭有诗二首:
理公岩洞内:不有地仙福,不到此洞中。飞山子。
○临安钱德范、莆阳僧贻孙同游。皇祐二年六月一日。
石景衡叔平、杜僎叔阳同游。
直翁翼道、林夫吉甫同游。
乙卯,闽山王元晋耕云、陈诗坐憩于此。
嘉靖二年,金台邵盛纪。
飞来峰顶:朱裳。(公为方岳,裘褐不备,故题亦质,惟示姓名。)
伏犀泉上:连道善鹏举、张文蔚同游。建炎三年闰八月二十五日。
石衖:李公谨唐卿、杨泊损之,庆历六年七月十二日来。
又题漫漶,止存「七年二月清明日也」八字。
虞用晦。元丰二年七月二十二日。
灵山塔侧:陈古平甫同德甫游。
翻经台石上:淳祐丁未立秋二日,天台李艮、夏绍基,武夷翁孟寅、金华何子举、嘉禾叶隆礼、宛陵吴琪来,喜雨。
至正六年秋九月朔,太史杨瑀、翰林张翥谒福初上人,因登莲华峰,留名崖石。同游者施维才、郯韶。
○泰定五年春二月,吴郡王连、莫维贤、叶森、陆友同游。
下天竺后石壁:吴棫、周之翰、史范云、程敦厚,绍兴壬戌同校艺。
题额
【绝胜觉场】 晋葛洪书。
【佛国山门】 唐钟权书。
【冷泉亭】 唐白居易书上二字,宋苏轼补书下一字;今为明云间董其昌书。
【法安堂】 唐白居易书。
【觉皇殿】 宋理宗皇帝书。
【妙庄严域】 宋理宗皇帝书。
【直指堂】 宋张即之书。
【面壁轩】 明四明陈理书。
【轮藏殿】 明董其昌书。
【选佛场】 娄东王时敏书。
【是佛国】 三韩佟有年书。
【飞来峰】 明上虞令朱衮书。 三韩佟彭年又书。
【慧日塔院】 射州宋曹书。
【慧日高悬】 在新建塔院,光禄大夫周方苏题。
【永镇灵山】 王时敏书。
【正法眼藏】 王时敏书。
【最胜觉场】 锡山龚勉书。
【九里松】 宋吴说书。
【理公岩】 唐尚书令杨遵篆。(已下在石。)
【龙泓洞】 元江淮释教都总统所经历郭口书。
【玉乳洞】
【金光洞】
【射旭洞】 俱明方豪书。
【天削芙蓉】 在理公岩,不知何人书。
古存物
〔上堂槌〕 明教嵩禅师上堂白槌遗物。
〔照佛鉴〕 宝达遗迹。后鉴空遇僧,囊中取一鉴曰:「要知贵贱、修短、佛法兴替,以此鉴焉。」亦曰照佛鉴。
〔印沙床〕 亦宝达遗迹。
〔直指堂印〕 宋孝宗赐灵隐,铜铸。
〔范公床〕 在灵隐方丈,乃良用贞所造。良乃范公孙也,希文莅杭郡时所遗。(乙酉春,戒显至灵隐,犹见此榻。相传:人有卧在上者,醒即身在地下。想神物呵护也。)
〔龙文拜石〕 有龙鳞隐见石中,长八尺,濶六尺。
〔秦桧斋僧锅〕 秦桧因风僧激励,心怀恐怖,發心斋僧。此为遗物,现在云厨。
灵隐著述
《金光明忏仪》、《净土忏法》(慈云撰)
《宗镜录》(智觉撰)
《证宗论》、《三教编》、《十地歌》(俱清觉撰)
《辅教编》、《定祖论》、《正宗记》、《镡津集》(俱契嵩撰)
《高僧传》、《内典集》(赞宁撰)
《弘宗说》(弘礼撰)
《正讹说》(弘礼撰)
已上皆内篇。
《天竺別集》、《正观集》、《灵苑集》、《采道集》(遵式撰)
《蒲室集》(笑隐撰)
《梦观集》(守仁撰)
《奏对录》(慧远撰)
《奏对录》(德光撰)
《蒲庵集》、《澹游集》(来复撰)
《外学集》(赞宁撰)
《鹫峰集》(戒显撰)
已下皆外篇。
前贤撰文遗失者(附存篇名)
陆羽〈灵隐寺碑记〉
梁简文〈石像记〉
〈冷泉亭碑〉(宝大二年)
李淑〈重修灵隐寺记〉
薛志〈灵隐山资圣院记〉
本寺二十四房(今缺一)
东庑
东库司房(瞎堂禅师旧库房也。)
西庑
蒙堂房
僧堂房
妙应阁(向在伽蓝殿基上。)
五松房
正济房
祗园房
清隐房
幻东房
幻西房
石佛庵
普觉房
普东房
上东房
上西房
西南房
西北房
西绪房
涧西房
涵泽房
韬光房
双桂房
本山物产
西栗树
系慧理祖西天携来种,实小而味美,惟灵隐有数十本,移他处则不生。大树堂一株最大,乃慧祖手植,西晋时物也,至今郁茂。
重荣桧
在金光明忏堂后,隋朝所植,高数丈,大十围。后为兵火所燎,至大中祥符间复茂。
石面灵桃
在翻经台侧,生于石面,结果甚大而甘。宋政和间取植上苑。
无根藤
往往被墙砌,无根自茂。
红辛夷花
似杜鹃、踯躅花,俗称红石荞。乐天有〈灵隐寺红辛夷戏光上人诗〉。
天亲竹
出武林山西双竹院,皆双枝对抽并胤,又名扶桑竹,言如海上扶桑,两两相比也。
石面竹
鹫山多有之。
药王树
在灵隐山门外,大三围,乃香樟也。有僧过之曰:「此药王树,可治心病。」由是远近椎剥其皮,未几死。数年复生,人复来取。寺不禁,寻复枯。每久雨,其空皆出黑色烟。
方竹
出飞来峰,今在涧西房。
曲竹
出灵山,一名唐公竹,又名鹤膝竹,节曲突如鹤膝状。
枇杷
寺大殿下有枇杷树,花实异于他所。
龙
龙泓洞本龙所藏,灵隐寺伽蓝祀龙。
龙子
北高峰涧中有,如蜥蜴,长二寸,黑色,腹有红点,四足五爪。
花犬
即僧子捷含砖砌浮屠者。
灵隐重兴纪异
具德大和尚以佛法荫覆天下,若象王、狮子,超轶前后。灵隐一席地,千百年来奇异独萃,有非偶然者。盖和尚固绝不言,而事在耳目者,亦不得而閟也。今纪数端于左方,知天人之拱护于大法王者,夫固有以耳。
仁和孙治识
叶子纬如,钱唐人,尝梦灵隐金银宫阙、白玉阶涂、法幢宝相,逈异恒观。已见和尚曰:「此其是矣。今从己丑至甲辰,却计十六年,变榛莽萑芜为庄严华藏,钱唐第二名山称第一伽蓝,其形见于梦兆,固然哉!」
金子靖思,新安人。下帷灵隐,梦寺中鼓吹迎大慧禅师至。及见和尚陞座说法,俨然大慧禅师也。夫宋以来,佛法之盛未有如大慧者。其罏鞲犀利与今和尚无异,故衲子咸以和尚为大慧后身也。
宋时明教大师契嵩者,耿介绝俗,不假声色,东坡称五公之一,以嗔为佛事者也。和尚未至灵隐也,有数辈僧梦契嵩嘱迎和尚。其僧不知契嵩为何如人,后乃访耆宿,知为明教大师也。夫契嵩生则著书明宗,死留舍利,其欲和尚之住持灵隐,预先幽赞,固有以也。
和尚庚寅冬始事土木,时吴兴沈长者以病寓居其间。缔造之夕,见神人金甲而帻者以百数,晃晃在棁柱间。时沈卧病,床有帷帐,户有帘幙,而沈彻视于外,纎悉无遗焉。未几沈病亦愈。
钱唐邑侯慕公,讳天颜。其初莅任,勤恤民隐,未暇游观,而先梦至灵隐拜琉璃佛。惟中一尊光明洞彻无际,余金身者无数,或半或全,皆不能彻视也。后见和尚即恍状所拜琉璃佛,光明洞彻无际者。侯在钱唐七年多惠泽,以此敬事和尚,佛教益兴焉。
大殿既灾,僧至桐君之深处,名琐细龙者,得大木数千章,然不能以出山也。大殿建期有日矣,庚子夏,水大發,千章之木,数百年不能出者,一旦涌于峰峦之上,乘流而下,辛卯得以告成,非佛力不至此。古所谓「浮梓柱于洪涛,飞梅梁于远道」者,于此益
将建,缺一石柱。杭城居士名屠成凤,夜梦峩冠五人来募其祖遗刘家园内石柱。问:「何用?」答曰:「助建灵隐大殿。」问:「菩萨何神?」答曰:「吾等北高峰五圣也。」居士梦觉,到寺访之,果缺一石柱,立即舍到。今西南殿角一柱是也。
西山多虎患,和尚既至,虎犹一至殿墀之下,今十余年绝迹矣。宋均为守虎渡河,大扇禅师号伏虎,于和尚尤足征也。
《三辅黄图》谓:「汉造未央,如巧匠胡宽不少。」灵隐建置多出于和尚之规画,其前后布置皆若天成。和尚尤有先识,如移置大锅,则掘下果见旧基;大殿未灾,则先令僧遍书水星。其灵奇天纵,有不自知其然而然,非更仆所能悉数也。
己丑僧解制,闲步冷泉亭,有白猿立于栈上,如听泉者;皎月当空,毫发毕见,约长五尺。辛卯冬,众集青莲阁下,疑阁上有人声,即而求之,见有黑猿荷笠而走,移时乃去。此黑白二猿皆见也。夫理公时,洞有黑白二猿,呼之即出。其后有智一饭猿台;远瞎堂时有猿侍者。甚矣,猿之于灵隐多奇也!夫今日之猿未必即理公时之猿,然而黑白皆见,不可谓非理公之猿也。天将兴此兰若,物应运焉,其理与数皆如是。
理公之至灵隐,咸和三年,岁在戊子;吴越王之重兴灵隐也,在宝正以后,其戊子、己丑之间耶?今和尚之住此,实以己丑,固知数有相符也。罗公处约之建碑也,以淳化辛卯;而范公楷之跋碑也,以绍定庚寅;明张公瀚之为僧通立碑也,以万历戊子。古今废置不一,而兴建者卒在此数年之间。噫,亦奇矣!
具老和尚,丙午冬应径山请,未一年往扬州,为法嗣巨渤和尚封塔。才到七日,无疾坐脱。灵隐与径山争往迎龛,一路风逆;自灵隐人登船,忽發顺风,一夜遂至北关,众叹神助。
戊申年,因径山争龛,閧闹不决,正月廿五日,集满汉护法、同两山禅众,公议拈阄定夺。固山大高及之居士,预先申誓、三番祷祝,竟阄在灵隐,由此息争。真身永供慧日塔院,爪发塔在五峰开山岭之阳。
山地
常住供众僧田,宋时最多,数不可考。迄明宣德年间,尚存山田一百九十余顷;至顺治初,田土悉归乌有。先师入院时,止存案山殿基。自法席崇敷、德风广被,感發檀信助施,并方丈香资续置。山地详载,永充樵采,接纳云流。须知尺地寸金,匪易得也。后之尸席者,慎毋忽诸!爰先旧存,次檀施,次续置列后。
旧存
具老和尚于顺治六年二月十三日入院,众房公共交出率字号山地数:
案山一百三十亩。
坐山十五亩三分。
大殿天王殿基地二十一亩一分五厘一毫。
法堂洎东西两禅堂基地六亩七分六厘五毫。
直指堂洎两轩基地三亩六分八厘三毫。
冷泉亭松路地三亩六分八厘三毫。
计共一百八十亩五分八厘二毫。
檀施
具老和尚入院后,檀施山地数:
率字号山七十亩。
羌字号山四十八亩。
毁字号山八百亩零七分。
垂字号山一百二十亩。
养字号山二百零三亩三分。
率字号地二亩八分五厘。
毁字号地十亩三分九厘七毫。
调字号地一亩四分六厘六毫。
计共一千二百五十六亩七分一厘三毫。
续置
具老和尚入院后,续置山地数(附荡):
率字号山一百六十六亩九分二厘。
养字号山五百八十九亩六分九厘。
垂字号山一百三十五亩。
𦍑字号山二十四亩。
毁字号山四十六亩。
率字号地一百二十亩零九分四厘。
王字号地八亩五分。
王字号荡二亩五分六厘九毫。
外体字号地十亩四分八厘五毫。
率字号地三分六厘三毫。
率字号荡一亩二分六厘一毫。
计共一千一百零五亩七分二厘八毫。
本寺禅堂济上户,每年完正额条银三十二两五钱八分七厘三毫。
每年完实征粮米一十七石六斗五升五合。
每年完漕截银四两六钱三分九厘四毫。
灵隐寺志卷八终
校注
底本「妾」字疑系「妄」字之讹。 此诗原以引言代标题、作者随附;今另订标题,作者移置引言之前、新标题之下。 此诗原以引言代标题、作者随附;今另订标题,作者移置引言之前、新标题之下。 据〈明诗综.弢光静坐〉补。(四库全书,集部,总集类,明诗综,卷六十,页二十三) 此诗原以引言代标题、作者随附;今另订标题,作者移置引言之前、新标题之下。 饶节(1065年~1129年),字德操,号倚松老人,北宋抚州临川人。江西诗派人物,师从三司使曾布。神宗崇宁二年正月,因变法事与曾布意见不合,剃发为僧,更名如璧。《卍新续藏》第88册《名公法喜志》有收录其小传。(,2016.02.26) 据《浙江西涯堂卷一.沈氏宗谱》所载,沈周有二子:曰沈扶、沈括。沈扶有五子:曰沈遘、沈迥、沈辽、沈遬、沈逌。(,2016.11.03) 肰,即「然」之异体字也。 底本此处疑脱一「信」字。 底本此处疑脱「大殿」二字。 底本此下疑有脱文。【经文资讯】《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 A023 册 No. GA023n0021 武林灵隐寺志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2-02-21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中国佛寺史志汇刊》所编辑
【原始资料】法鼓文理学院、中华佛学研究所之「中国佛教寺庙志数位典藏」专案提供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