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讲义

  • 悬论
  • 释经
    • 甲一 序分
    • 甲二 正宗分
      • 乙一 略说
        • 丙一 略说五蕴皆空
        • 丙二 略说度一切苦厄
      • 乙二 广说
        • 丙一 广说五蕴等皆空
        • 丙二 广说度一切苦厄
    • 甲三 流通分
      • 乙一 赞显同密
      • 乙二 说密加显
  • 附录

【悬 论】

今天讲的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是般若经中之一种佛经以般若为最巨总共有七百二十卷其最简括切要提纲挈领者即现在讲的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此经字数不多不过二百六十字中国无论研究佛学信仰佛法之人及不大研究不甚信仰之人莫不知之故此经在中国流传甚广

此经在梵文原只一种译成中文共有七种七次所译各有不同亦如近人译西书各人译本不同现所讲的乃唐朝三藏法师玄奘译本其余六种译本专为研究佛学或考证之用概未流通此本流通最广诵之者独多故今以之为讲本诵此经者得到精神安宁心理愉快及特殊之灵感者甚多当时玄奘法师远适印度历种种苦遇梵僧赐以此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奘师诵之在途得免一切艰难危险故得周历印度以求法复回中国而宏法以成就其大学问建立其大事业经云菩萨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心无罣碍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佛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得无上菩提此经之力量乃具于『能除一切苦』一语故此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不但义理无穷如能信受读诵亦功德无量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八字乃此经之题般若及波罗密多乃梵语音译之名词心及经乃约义译成中文之名词此题联缀四名而成今一一释之

般若古读波那义虽可翻但难恰当故存其梵语而用音译如近译哲学为「斐罗梭斐」论理为「逻辑」之类般若之义虽可译为智慧但未极正确因中文之智慧有美有恶如绝圣弃智之智好行小慧之慧皆含有非美善之意不能恰好与般若相当故不如存般若之原音而以智慧——加以界限——为解释盖般若者诸佛菩萨亲证诸法实相真如之智慧也以一切万有之法性本来真实如此一切有情不了真如违于法性故起颠倒迷谬虚妄之分別必须遣除之始得般若现前故般若非平常之智慧虽有时以之作解须知实与普通书中之智慧不同今为定义于下般若者乃依佛所说教法解理修行遣除一切颠倒迷谬虚妄的分別亲证诸法实相真如的无分別智慧也

依此定义说明三种般若其一实相般若即亲证诸法实相真如之智慧依此实相般若故有诸佛及诸菩萨此根本般若离言说绝文字超分別如经中谓观世音菩萨照见五蕴皆空即亲证诸法实相此时此境为一切文字言说思量所不能到即此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亦无可说惟无分別智乃名般若既无可说何以复有此经耶则以有文字般若在

其二文字般若其实文字本非文字惟因诸佛菩萨亲证诸法实相而人等众生未能证之即未得实相般若若诸佛菩萨对于一切有情无有方便以开导教化则虽自证诸法实相而不能利益众生依此为利益众生的大慈悲心乃施设方便的言说即从亲证得的法中假设语言文字使众生了解起信故有佛所说法佛弟子中多闻而记忆力强者如阿难陀辈结集佛语而纪录之故有经律论三藏流传于后世故实相般若离绝语言文字但从实相般若而方便教化令未知者知未解者解乃有文字般若

其三观照般若观照者观察觉照之义盖经典乃佛所说之法使人依之而得了解其所含之理顾理虽明不离名字未达无分別的亲证故欲从文字般若而达实相般若其间有功用在即观照般若是学佛之人非仅于三藏佛典研究到透澈明白融会贯通便已又须向当下身心世界加以观察如本经所谓「照见五蕴皆空」即系将近而身心远而世界观察觉照决定明了自他一切万法如幻如化当体皆空若能依经中道理以为思想知识之标准起心动念常有观照勤为心理之训练则向者之分別执著烦恼串习可以改变可以伏除终可引生实相般若而与诸佛菩萨的般若完全一致是为观照般若

譬之渡河实相般若为一切众生求渡达之处所文字般若为诸佛菩萨方便布施之船筏而观照般若则为借船求渡各众生撑篙持舵等等功力是以依经解义纵许博通三藏若不身体力行犹之空玩舟筏不思行驶终无渡达之日其欲由解理而获亲证实相亦犹是矣且诸佛菩萨乃吾人之引导者吾人对之亦非如迷信者流崇拜一神多神可比果能获得亲证实相的般若即人人是菩萨究竟证之即人人是佛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只在智慧的觉达到耳

波罗密多华译到彼岸乃就一件事之圆满成功言如前渡河之喻则动身处为此岸欲达处为彼岸渡河事竣为到彼岸乃得称为波罗密多故内典所谓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之六波罗密多乃至无量无数波罗密多皆以一一事圆满成功为义由是般若波罗密多一语应有当注意之三点修行成功至于究竟圆满如佛菩萨成就亲证诸法实相之澈底智慧始得谓之般若波罗密多其体性唯是佛之真实澈底智慧所有世间一切智慧不能亲证诸法实相故非般若非澈底圆满故更非波罗密多文字如船观照如在船上之驾驶努力若证实相则文字观照皆无所用所谓到岸不需船亦无须撑篙努力是故依教解理依理修行皆为中流之事故文字观照二者虽称般若而未为波罗密多惟实相般若乃为般若波罗密多但就有能达到实相般若之可能性而言则观照般若亦得方便称为般若波罗密多诸法实相初地以上菩萨即能亲证而得实相般若就自度言可谓之般若波罗密多如本经观自在菩萨之行深般若波罗密多第以菩萨普渡未圆差別智未满功德未熟故须以实相般若为根本以修万行而圆万德直至究竟乃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终以成就佛果为波罗密多

吾人常言及心而心理学则为心之研究则心固为存在之一种事但以不见不闻其义含混故较其余事物难言难以为研究之对象依内典说明略有四种肉团心此指身中司血行之心脏乃肉体中机关之一属于生理的缘虑心乃感触或观察对象而觉知或思虑者即近人所谓心理现象之心集起心谓集聚诸法种子遇缘生起现行的心如云心田心地喻心如田地之集聚种子滋生草木故凡见闻经验之事时无久暂遇缘重现吾人固常有此功用也缘虑心与集起心虽为物质上所无而为精神作用所有然而昏明不定起灭无常真实心「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之真实性也佛典所谓唯识唯心原就缘虑心或集起心以言谓可从缘虑心以知一切法而集起心乃总摄诸法种子而现起诸法故诸法真实相不应从一一法以明之但应从心以明之把无明的心转变成明的心即能明见诸法的真实相性此即实相般若亦即谓之真实

佛典中普通有此心之四义乃随语意所指取其一义以为言说非一言心而四义皆具也然则本经题心字之意为何义耶此有数解一者乃比喻之词不属于前四义以佛典中般若经甚多而此寥寥数百字乃七百余卷般若经中之心要——如纲要——故名曰心盖取常言重心点中心点等意又或取许多关系中之旨要点曰心以此乃般若经许多文字中旨要之经譬如人身之心脏物体之中坚之意二者谓此心字乃前四义中之真实心故即名为般若波罗密多心以达到实相般若即为最真实之心而实相般若所证即般若波罗密多心又以具足功德妙用如本经中所谓『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即实相般若相应之真实德用本经题亦有译作「般若波罗密多大明咒经」者则以总持为「心」亦即真实心故心字可连属上文为一名而名为般若波罗密多心

梵语修多罗直译华文为线印度昔以贝叶记录佛语以线穿之装定成本俾供遵依垂之千古使不散失者名为修多罗中文经字之义所谓推四海而皆准历万世而不渝则经与修多罗意义恰当故意译曰经又经对律为三藏经乃开示之教理律乃行为之规范论则研究解释發挥辨明经律者以其余一切著作列为杂藏故复有四藏之称本经则属于经藏非律非论非杂故题为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释 经】

甲一 序分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本段序分之文乃结经人所叙观自在是別名菩萨是通名观自在者以修观照般若而达实相般若亲证万法皆空无障碍无束缚而一切分別无不解脱故名观自在菩萨乃菩提萨埵之简称菩提译觉无上正等正觉乃大乘究竟位所成最上圆满之觉悟萨埵译为有情即人及动物乃至一切众生合此菩提及萨埵二名为一名者义即上求无上正等正觉下度一切有情故无论何人或何种众生立此志愿——即發上求下度之心者即为菩萨世俗误以偶像为菩萨有某种小学教科书甚至儿童之玩具亦有洋菩萨之称殊属非是须知吾人皆可为菩萨绝对不可误会

此段首叙观自在菩萨修般若行甚深至于波罗密多时即实相般若现前之时其智慧照见五蕴等皆空五蕴者乃身心世界各要素之五大聚照见者非研究明了之谓乃如实觉照明见之谓照见此身心世界要素皆虚妄非实所谓五蕴皆空则内而身心外而宇宙之万有澈底皆空是故度一切苦厄良以种种痛苦厄难众生皆所不免即以人类而论略从三方而观察之依内身而有生淫欲饥渴等无数苦厄依自然界而有水灾火灾风灾地震及种种天灾等苦厄依社会而有私人冲突仇杀公法禁制拘罚阶级斗争国际战争等种种苦厄充满世间随时皆有度即解脱之超出之之谓古今圣贤费尽心思才力无非欲谋解脱人类之苦痛厄难至于今日迄无澈底有效之方法而苦痛厄难转有加无已故度脱苦厄实为人类及一切众生共同欲达未能之目的兹则举出观自在菩萨达到五蕴皆空境界超脱一切苦厄之事实使吾人作为标准知所趋向此结经人之深意也其原理方法后此随文说明

甲二 正宗分

乙一 略说

丙一 略说五蕴皆空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亦复如是

序中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二语已将观自在菩萨所证之事实完全表示自此以至正宗分竟乃菩萨说明此事实者故佛法非先有理论而后有事实乃由达到此事实之人为方便说明其事实而有此理论良以见空度苦吾人虽闻其事而未得亲切证明故犹有待解释之必要此一小段即略释照见五蕴皆空舍利子人名声闻中智慧第一成罗汉果为释迦牟尼佛上首弟子舍利乃印度一种鸟名目最美中译鹙鹭其母以此鸟名为名舍利子则依母为名故名舍利子他经有译舍利弗者乃梵语即子也至供养之舍利俗称舍利珠应与此为人名者异正宗文首列舍利子名者乃观自在菩萨将说自证甚深之法使世人了解于当时听众之中呼声闻中智慧第一之人而發言也色不异空以下六句正明五蕴皆空蕴者蕴藏积聚之义五蕴亦称五法聚亦称五阴亦即五类之义乃将所有一切精神物质之法归纳为五类即色识的五蕴以观察之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之一字非仅颜色女色等义亦非仅指对眼之色盖包括眼身五根触五尘及法尘之一分而言其义摄尽全宇宙一切物质及未發现而与物质同类者故与物质之义相近而较广大而显者恒星地球细而微者原子电子凡此皆常识或科学认为有实体存在者也第何以不异于空耶故有研究

此理若在二十余年前偏执唯物论之时但认物为实在颇难解释近二十余年科学进步如相对论物理学略谓物质者必须有主观上的一种感觉对象时间空间集合此等关系而成一概念乃名物质原子电子等亦一概念耳概念非根本实在成立乃由相对之关系凑合而成故物质非根本存在此说与佛学众缘所生法之义略同众缘所生法者一切法无非众多因缘关系集合而成之团体耳故凡见闻觉知之所到无论大小显微莫不皆然此所谓色义相如是

譬之杯然视觉上有红白触觉上有冷暖数理上有方圆复感觉其有一聚──即独一个体——之对象故从感念上名之为杯故知杯者从众缘假相以立名若除众缘杯无实体既无实体故谓之空空之一字即无实体之谓乃义理之空非谓灭无之空或空间之空

色虽分明显现而无实体故云色不异空虽无实体而分明显现故云空不异色虽然不异云者相等为义观念上仍有色空之见在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则进一步以言色空直无二致以一切色皆假相现非灭色而后为空乃即存在而不实故为空也先言「不异」二句乃打破旧思想后进之以「即是」二句乃改立新观念此五蕴中先举色蕴为例

亦复如是乃明四蕴亦如色之非实当体皆空依前四句广明应言「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识三蕴类推可知受为苦舍等之感觉想为彼此是非等之分別行乃动身作事诸行为识即了別觉知此受想行者四者亦系众多因缘集合而生故无实体譬之视觉必须因有对象光明空间眼根及内心一切作用始得有一刹那之视觉现起若此种种关系或变或缺则此视觉不能存在借缘而有故谓之空故即存在而不异空亦即存在而即是空故五蕴者色为物质现象识为精神现象非实有体皆不异空皆即是空故以亦复如是总括言之

宇宙人生有情无情一切常识认为存在者无非物质之现相及心理之现相即无非五蕴之法故五蕴实为搆成宇宙人生之基本条件今既证明此基本条件之五蕴皆空则所构成之人生宇宙乃至一切一切无不空矣譬之基于土人工等缘而成屋若明诸缘为空则屋亦空是故五蕴不异空空不异五蕴五蕴即是空空即是五蕴乃观自在菩萨依实相般若澈底照明亲切见到之智境也

复次所谓宇宙人生一切皆空者非创为空义强纳诸法以归于空以诸法本空而诸佛菩萨乃發见此空相亦犹科学之發见公例耳又或一闻空义误以为眼见空间之空而起诸法消灭之见不知空间之空在佛学上仍属于对眼之色故非以消灭诸法为空盖以人生宇宙诸法皆唯是依众缘所成之假相本来是空第吾人无实相智知识迷妄见解颠倒误认假相以为真相执著自我自我而外分疆㓰界无不一一皆实由之物我角立自他对待互感自我之不足互求自我之發展冲突杀害助长贪嗔而演成充满烦恼苦痛之世界是皆昧于五蕴皆空有以致之也

丙二 略说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此略释度一切苦厄重呼舍利弗之名而告之以「是诸法空相」是者此也承上文五蕴皆空言然则此五蕴诸法之空相为何相耶乃即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之真如实相以诸法真如实相本来如此故以见生灭见垢净见增减即是不见五蕴皆空所显真相故大抵生灭就体言垢净就相言增减就量言然则复云何度一切苦厄耶以不见空故苦以照见空故度

何则见生灭者不了万有非实而认为相互角立之一一物故计何时生何时灭以横计生灭故即欲苟免其死灭而延长其生存由是冲突争斗无量苦厄充满世间若了诸法空相即知众缘聚故虚妄名生众缘散故虚妄名灭众缘存于全宇宙亦即全宇宙为众缘无始终无边际是故本来不生亦无有灭乃为人生世界之实相了达此一切不生不灭之实相故当下皆空更无因横计生灭而起诸烦恼

见垢净则有相形之美恶优劣由是嗔恶贪善取舍心生即欲消垢而求净彼羡极乐慕天堂者非欤下焉者贪嗔内蕴谋夺外驰以演成欲望横流之世界遂至苦厄无穷若了实相则了诸法缘生众缘生故法法圆满法法具足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遍一切一切遍一无不遍故无不圆故则净善垢恶之相了不可得取舍烦恼更无由生

见增减故计大小多寡之量此疆彼界自他历然憾自不足嫉他有余求自增益不顾损他求自满足不惜害彼食肉寝皮杀贪不止杀机所届人将相食此杀彼拒强弱以形差等斯兴阶级复起聚族纠众报复斗争怨结冤深穷劫莫解是皆众生妄想颠倒执著转深罪业所招遂同感此恶浊世界苦恼人生若了诸法皆空达真如相互遍互圆不可增减一切苦厄复安所寄

是故度一切苦厄者非诸苦厄实有又从而消除之乃以了达诸法缘生无性——实体生灭垢净增减等相皆空迷谬颠倒既消而烦恼自然不起故云度耳

乙二 广说

丙一 广说五蕴等皆空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无眼无色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自此至无智亦无得乃广明五蕴等皆空以破除凡夫之迷及三乘之谬故五蕴下可加一等字而云照见五蕴等皆空即等此世间所有法及下文之出世间法一切皆空也

此一节先就上文之意以确定之故说是故诸法空相之中无实在之五蕴推类而言亦无实在之六根六尘乃至十八界即空义以皆心——精神的物——物理的之现象假相而已行识名五蕴详前略说

名六根前五根为物理现相亦称色法意根为精神现相亦称心法名六尘前五及法尘之一分为色法又法尘之一分为心所法及不相应行法六根六尘亦名十二处

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色界声界香界味界触界法界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意识界名十八界前十二界分属色心如六根六尘所说后六识界概属心法十八界为六根六尘加六识故云自眼界乃至意识界诸法空相中皆无之无非色心诸法开合之不同等于五蕴亦即皆空然法处法界摄无为法又较广矣以上为凡夫所有法即众生共依之基本条件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此十二缘起流转门及还灭门为辟支——缘觉所修之法以观察世间众生依此无明乃至老死等缘起之相续而有生死流转故修无明尽乃至老死尽之还灭而成出世解脱十二缘起流转之理无明谓能發业之烦恼即惑谓善恶无记有漏行为即业此二由惑發业为过去世之因谓之无明缘行谓最初入胎之业识名色谓胎中精神物质初备之相六入胎中六根初全出胎与外境之接触谓领纳所感触之境此五初由过去之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而成现在之果谓贪爱谓取著由受缘爱爱缘取为现在之惑由取缘有即由爱取之惑引生后有之业故爱取有三者合为现造之因十一十二老死由有缘生生缘老死故生与老死即指未来之果而未来生死之中复如现世之起惑——爱取造业——有如是生死死生轮回不息故名流转门修出世法者欲了生死而得解脱必须先将生死根本之无明灭尽无明尽故行尽行尽故识尽如是乃至老死尽故名十二因缘还灭门

流转门乃详明五蕴生灭之相还灭门为解脱出世之法但在诸法空相中生灭既无解脱何用故云无流转之无明亦无还灭之无明尽乃至无流转之老死亦无还灭之老死尽

无苦

谓之四谛乃声闻所修之解脱谛者真理之谓盖以观察生死等而知人生根本是苦是名苦谛复观此苦乃由贪痴等烦恼之惑所造杀淫等之业集积而来是名集谛集为因而苦为果故欲解脱苦果必先灭此集因是名灭谛灭之必有其道故广修三十七道品是名道谛故从知苦断集证灭修道而得罗汉四果为声闻所修之法苦集所依亦不外五蕴今依菩萨所证诸法空相之中则知苦集本空苦集既空灭道亦无故云无苦集灭道

无智亦无得

上来十二因缘及四谛为二乘之法智与得则通于三乘以初心菩萨亦认有涅槃之可得与求得涅槃之智不知涅槃云者即以了脱生死而立名別无涅槃实法可得既无可得亦即无证得之智故云无智亦无得

丙二 广说度一切苦厄

以无所得故

此承上文无得而启下文自此至正宗分竟为广说度一切苦厄一者就所得方面言之必有实体之法如常识所认衣食等可取而有之名为所得今证诸法皆空无有实体故无所得二者就能得方面言之必本身有所欠缺如世间人寒而得衣饥而得食乃名为得今证实相无不圆满故无可得以无所得故故无上文世间出世间一切法亦以无所得故而启示下文菩萨及诸佛之成就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此明菩萨因中度苦至于净尽乃至圆成佛果皆以无所得而依般若波罗密多故良以毕竟无所得始为亲证实相之真实心亦即般若波罗密多心此真实心普遍圆满一真绝待无事外求若有所得则如以手携物有此携物之相即为对待而非绝待非绝待即非普遍圆满亦即失彼真实之相不得名为般若波罗密多心也

菩提萨埵简称菩萨即發心上求无上正觉下度一切有情者如何能上求下度耶即以依于亲证真如实相智慧故否则妄想心用事颠倒心用事烦恼心用事有罣碍有恐怖即不能上求下度菩萨成就般若波罗密多身心皆依之而行如行路者眼既清明复有日光乃可往来自由否则盲人瞎马动辄得咎菩萨依于此心则一切颠倒妄想空之无余更无一法可得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即无所住行于布施行于持戒行于忍辱行于精进行于禅定等无住即无得之义无住生心即般若智现前依之而行故能上求下度一切无碍

心无罣碍碍罣者心被事境所牵则心之力用为之笼罩如人闻声心即随之落在其中即为有罣碍之相是以见不超色听不超声乃至嗅香尝味觉触互不相通亦即有所得故若依般若波罗密多则无对待无分別故心无住——无得——而无不存在故云无罣碍恐怖因罣碍而有如常人不解生空认身为自即被身罣碍身须有住陆需屋水需舟生活需赖社会国家即为住处罣碍如是而有死亡之恐怖天灾人祸苦痛危险等之恐怖若能了达身心世界皆空众缘所成普遍圆满如是心等虚空而无一定住在处所谓利衰毁誉称讥苦乐皆不能动故无罣碍即亦无有恐怖由此而大无畏精神油然以生是以佛学中所称大无畏精神非血气用事刚愎莽闯无所忌惮之谓乃由真智以明真理亲证确切决定坚固故非任何利害所能摇夺到此则心地光明坦坦荡荡不复有丝毫胡乱思想故即接说远离颠倒梦想

颠倒梦想浅言之则睡梦时因五根依于生理睡眠之关系知觉作用缺缘不起五识意识亦无充分之知觉现起但意识等精神之活动不断故其间则有错觉幻觉一切善恶有无皆与醒时之知觉不符若细究之则人生实一大梦语云「大梦谁先觉」盖有以也比类以言吾人初睡之时必经一度——短至一刹那——完全无知而后入梦将悟之时亦必经一度完全无知而后醒觉以视人之初生以及临死其昏迷无知之状实无有异自生时经过昏迷以后渐渐能知我知人知自知他乃至事事物物尽其数十寒暑所知之量则人生心境以视梦中景物渐生苦乐备呈者亦无有异顾睡眠之梦醒则觉之人生大梦则以无始长夜无明生死死生曾无刹那之醒悟必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佛陀即是经过大梦而得大觉者以其经过大梦亦能历历了知前此乃为长夜无明之梦心所蔽故能将此梦幻人生种种颠倒合盘托出使一切众生得以警觉至于菩萨则自决定信心后信此大梦非实信有大觉可得种种修行求打破长夜无明诚能减少一分睡眠习气即为破除一分颠倒梦想是故深位菩萨亦未全离大梦以其己有醒觉之动机可以比为清梦且亦自知其梦耳至此境界可比为东方将白晨钟将动去觉不远之时其间尚有可说者亦只所谓无罣碍无恐怖以至于远离颠倒梦想而已最后无明全破大梦全离则为究竟涅槃

究竟涅槃梵语般涅槃那简言涅槃乃安宁无扰之义分释则圆满为涅寂静为槃故亦译为圆寂德无不圆患无不寂故称究竟涅槃至若罗汉辟支以了生死——即解脱六道轮回——为涅槃尚非此所云究竟涅槃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菩萨从凡夫位發心经过种种修行之过程至于究竟即达佛果故在佛果上更无些微度苦之相可说故云一切诸佛皆是依般若波罗密多而得成就无上菩提

三世即过去现在未来第过未非有固定的年限可计不过假定少分时间为现在而前与过去后与未来相望在流动相上立此三名依佛教理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即人人皆可成佛但已成今成当成未定三世诸佛即将未来当成佛之人亦即一切众生包括在内以从佛之立场观一切众生佛性平等无不是佛也佛梵语具云佛陀西文译补达中国古译浮屠或浮图皆是音译有以浮图为塔浮屠为出家人之称者俱属非是佛即觉者义以众生无始时来辗转于生死长夜大梦之中今得澈底醒觉故为觉者顾何以得澈底醒觉耶即经云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九字皆梵音无也耨多罗上也三藐平正而普遍也三菩提正觉也具译为无上正遍——亦作等──正觉正则非邪遍则非偏得此无上正等觉之人即名为佛即名觉者亦犹饱学之人名为学者如此觉者无数无量无边本世界则有释迦牟尼觉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切经皆为所说

自以无所得故至此广说度一切苦度至于究竟明菩萨之所以成菩萨佛之所以成佛皆依般若波罗密多故般若波罗密多为佛母为佛之本源

兹再总括正宗一分就现事易明者一谈譬如国民革命过程中必先经过一番破坏将所有不良政法不良势力不良份子不良之风俗习惯等一一推翻而后良好建设乃得实现佛法亦然世以佛学为反革命不革命而不知佛学乃真正之革命且为全宇宙整个的革命无量无边一切有心界澈底的总革命先破坏后建设即如本经义理明甚自舍利子色不异空起至究竟涅槃止即为破坏工作盖将虚偽无实无明不觉昏梦妄想烦恼苦厄一切之法依般若波罗密多之金刚智剑以打破之消灭之一扫而空使破坏至于澈底复即依此实相智以完成其圆满建设即所谓依般若波罗密多得无上菩提然后众生世界乃成圆满清净大觉光明之法界此诸佛之所亲历观自在菩萨之所亲证吾人幸得闻之时人亦有谓佛学为非人生伦理的消极的厌世的逃空的等说皆以不明佛学之全系统及其真精神所在无异二十年前之人多有认革命祗为捣乱而不知革命实为除恶以成善也

甲三 流通分

乙一 赞显同密

故知般若波罗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经典中明说道理的谓之显教加持功用的谓之密言显教即经文密言即咒语如下文羯谛羯谛等本段称赞显说之般若波罗密理其功用同于密说之般若波罗密多咒故曰是大神大明无上无等咒能根本除离一切苦是真实不虚的

梵语陀罗尼为有真功实用之言中文咒字含有精神力量如發誓令人得福得祸之类故以为译但咒语非但理论之思想力如上文之澈底改造人生乃至得无上正觉亦即依般若波罗密多之真实功用有解脱生死烦恼等之妙用故为大神咒此为三乘共咒远离颠倒梦想打破无明而成明觉故为大明咒此为大乘共咒究竟涅槃最高最上故为无上咒此为八地以上菩萨佛咒无等者究竟涅槃最高无上无与等者而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等于无等之究竟涅槃故为无等等此为佛不共咒有此功用是以除苦非虚世间圣贤豪杰亦有种种勤求离苦得乐之方但以苦根未除乐非真实若依般若波罗密多则一切苦除之永断故为真实不虚此赞显说之经义其功用能同于密咒亦可见持咒念经等可离苦以成德矣

乙二 说密加显

故说般若波罗密多咒即说咒曰羯谛羯谛波罗羯谛波罗僧羯谛菩提娑婆诃

羯谛羯谛以下乃此经之密语其内容即般若波罗密多之功用说此密咒以加持上说经义使持念者获其真实之效力咒语如军中之口号不在解释凡出入通过说得对则可行否则不能咒语亦然其作用全在声音是以诵持咒语不可错误诵持不对即失效力其义则不必解不应解如欲略明咒中梵字之义亦可略释如下

羯谛羯谛羯谛度义重言羯谛自度度他义即般若波罗密多能自度度他出生死烦恼海也波罗羯谛波罗即波罗密多度到彼岸也波罗僧羯谛众也自他一切无不度到彼岸也菩提娑婆诃菩提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娑婆诃即速疾成就义度一切众生速皆成佛也

究之密咒在念不在解诚能至心持念近之达到身心安宁远之可祈世界和平即为般若波罗密多现前功用至于究竟则自他一切有情共成正觉

附 照见五蕴皆空

一 五蕴

聚也五蕴犹云五聚

甲 色蕴

诸物质类为一聚之谓总分三类

1.内五根——眼

2.外五尘——色四微与四大之关系如下

3.法处所摄色——极微极逈受所引定所引妄所执

乙 受蕴

根尘接触之诸识相应感受心所可分为五

丙 想蕴

取境界別之知觉相名观念概念

丁 行蕴

以流动造作行为之虑思为主包括二法如下

1.相应行——五遍行除受想五別境十一善二十六烦恼四不定

2.不相应行——时数等二十四

戊 识蕴

六识或八识

二 五蕴皆空

但有五蕴诸法而和合相续假现之人物皆空

五蕴诸法亦因缘所生而各各自性皆空

三 照见五蕴皆空

能照见之般若是別境慧及相应诸善心心所圣菩萨是妙观察智平等性智

加大圆镜智成所作智即四智菩提

(附注)「照见五蕴皆空」二十四年七月讲于莫干山今附于此


校注

[A1] 〔-〕【CB】信第六卷第十八期)【太虚】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第五编 法性空慧学(卷7)
关闭
第五编 法性空慧学(卷7)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