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门论讲录

   纲要    一 明一论之宗要    二 序全文之品节    三 辨宗论之异同    四 定长行之作者    五 释本论之名题     甲 释十二     乙 释门     丙 释论   释论    甲一 序分     乙一 略标释大乘     乙二 明造论利益     乙三 释得造论意     乙四 正明造论解于大乘     乙五 结所释旨归    甲二 正宗分     乙一 明空门      丙一 观因缘       丁一 發起       丁二 正观        戊一 偈夜法本        戊二 长行义释         己一 列释内外缘果          庚一 总标          庚二 別释         己二 略破内外二法         己三 破外法明无生         己四 破内法明无生         己五 结齐列明三空          庚一 有为空          庚二 人我空           辛一 明我空           辛二 明我所空          庚三 明无为空       丁三 总结      丙二 观有果无果       丁一 长行發起       丁二 偈本正破       丁三 长行解释        戊一 释前三句以明不生         己一 总唱三句不生         己二 別解三句          庚一 释因中先有果不生           辛一 就生不生门有七破            壬一 无穷过            壬二 俱不生过            壬三 将同责异过            壬四 将异责同过            壬五 无差別过            壬六 无用过            壬七 不可见过           辛二 据变不变门有四破            壬一 责相破            壬二 责先无变破            壬三 责未变之变不名为果破            壬四 不定破           辛三 就果粗细门有四破            壬一 夺破            壬二 纵破            壬三 责因中无果破            壬四 相违过           辛四 就责因果不成门有五破            壬一 因坏果亦坏破            壬二 果不由因作破            壬三 无标相则无果破            壬四 果无因亦无破            壬五 无常破           辛五 就责异果门有四破            壬一 异果破            壬二 作为果破            壬三 责了因破            壬四 坏二造作破          庚二 释因中先无果不生           辛一 正破           辛二 救破           辛三 破救            壬一 多因破            壬二 多果破            壬三 俱无破            壬四 生相坏破            壬五 同疑因破            壬六 作坏破            壬七 反责难破          庚三 释因中亦有果亦无果不生        戊二 释第四句以齐诸法         己一 结果空         己二 结有为法空         己三 结无为法空         己四 结人我空      丙三 观缘       丁一 长行發起       丁二 偈释法义        戊一 就缘求果无         己一 标法         己二 释义          庚一 略释          庚二 广释        戊二 举非缘决破       丁三 结齐诸法     乙二 明无相门      丙二 观相       丁一 长行發起       丁二 偈释正明        戊一 总破相         己一 总明为无为无相         己二 別明有为法无相        戊二 別破相         己一 破展转家义          庚一 问          庚二 答           辛一 初二偈就前后破           辛二 次一偈就一时破         己二 破不展转家义          庚一 长行發起          庚二 偈文正破           辛一 破譬说            壬一 直破灯不照暗            壬二 破初灯不照暗            壬三 破灯应遍破暗            壬四 夺破明照暗义           辛二 破法说            壬一 正破三相            壬二 结破有为       丁三 结齐诸法        戊一 就有为相空结齐诸法        戊二 明无为相空结齐诸法         己一 无法破         己二 无相不可知破         己三 无有为相故不能知无为法之无相破         己四 结明一切法空      丙二 观有相无相       丁一 生起       丁二 门体        戊一 偈        戊二 长行       丁三 结齐      丙三 观一异       丁一 發起       丁二 偈释        戊一 偈文        戊二 释文         己一 释偈         己二 救破          庚一 略遮前破          庚二 相可相一          庚三 相可相异          庚四 相可相亦一亦异          庚五 结齐         己三 破救          庚一 破相可相一           辛一 以相即可相则无可相破           辛二 不应分別破           辛三 失因果破          庚二 破相可相异           辛一 夺相纵异破           辛二 彼无此存破           辛三 自相亦相彼破          庚三 破相可相亦一亦异         己四 结破       丁三 结齐      丙四 观有无       丁一 發起       丁二 偈释        戊一 偈文        戊二 释文         己一 释偈         己二 救破         己三 破救          庚一 以体同时用亦同时破           辛一 別破            壬一 生对灭破             癸一 俱有破             癸二 俱无破            壬二 住对灭破            壬三 异对住破           辛二 总破          庚二 以用前后体亦前后破          庚三 以用未有体则不须破         己四 总结        戊三 结齐      丙五 观性       丁一 生起       丁二 偈释        戊一 偈本        戊二 释义         己一 直释偈本         己二 外过内         己三 内离过          庚一 免过          庚二 推过           辛一 约自性破            壬一 牒计            壬二 推破             癸一 推无出世法过             癸二 推无世间法过           辛二 约他性破            壬一 从对待上破            壬二 他亦自破           辛三 约自性他性有无不成破          庚三 结破       丁三 结齐      丙六 观因果       丁一 唱起       丁二 偈释        戊一 偈本        戊二 释义       丁三 结齐     乙三 明无作门      丙一 观作者       丁一 唱起       丁二 偈释        戊一 偈颂本        戊二 长行释         己一 释偈本          庚一 正释偈           辛一 破自作           辛二 破他作            壬一 夺众缘无他意破            壬二 众缘本空破           辛三 破共作           辛四 破无因作          庚二 引经证         己二 诤经意          庚一 总非昧经义          庚二 为论主释经           辛一 破自            壬一 叙外道意明佛不答            壬二 正破外道           辛二 破他            壬一 破我他            壬二 破自在天他             癸一 正破              子一 破用               丑一 正破                寅一 以种类不相似破                寅二 父不爱子破               丑二 救破               丑三 破救                寅一 以不以乐遮苦破                寅二 供养不得乐果破              子二 破体               丑一 有所须破               丑二 不能自作破               丑三 不能无障碍破               丑四 住处作破               丑五 有求于他破              子三 重破用               丑一 随业变破               丑二 无罪福好丑破               丑三 有所憎爱破               丑四 有苦乐破               丑五 众生方便各有所作破               丑六 修梵行无益破              子四 重破体             癸二 结破           辛三 破共           辛四 破无因          庚三 总结非论主         己三 申经意       丁三 结齐      丙二 观时       丁一 唱起       丁二 偈释        戊一 偈本        戊二 释文         己一 正释偈本         己二 外出内过         己三 内自免过          庚一 释过还过破          庚二 反成我义破          庚三 还过加过破         己四 外更立法         己五 内更破外          庚一 破因先果后          庚二 破因后果先          庚三 破因果同时       丁三 结齐      丙三 观生       丁一 总起       丁二 偈释        戊一 偈        戊二 释         己一 总明三时无生         己二 別破三时无生          庚一 破已生生           辛一 以无穷破           辛二 以不定破           辛三 以理夺破          庚二 破不生生           辛一 正破            壬一 生不生不合破            壬二 名体扰乱破            壬三 一切法不生应生破           辛二 救破           辛三 破救          庚三 破生时生           辛一 以理夺破           辛二 以无体破           辛三 以二体破           辛四 以无依破         己三 总结三时无生       丁三 结齐    甲三 结分

【纲 要】

一 明一论之宗要

大分深义所谓空般若导万行圆万德略解摩诃衍义是为本论之宗要

摩诃衍即大乘依六度万行为因万德圆满为果究其果德从何圆满因行从何發起无非此大分甚深空义之摩诃衍体法华经所谓『诸法寂灭相』心经所谓『诸法空相』为其根本照此空义而获通达则为般若依无所得之大般若能使菩提萨埵究竟涅槃三世诸佛证于无上菩提故万行莫不由之而导修万德亦莫不由之而圆满第名此摩诃般若曰无得正观则性相皆空境观俱寂究竟空寂了无所得是名般若亦号正观盖诸法实相之相即大分深义之空相此空非世俗所谓虚无之空故而毕竟离世俗之言说相心缘相故且毕竟空寂不可得故究竟真实不变异故

据天台宗所判大分甚深空义为本论宗要之体由般若导修六度万行趣万德圆满之果为本论宗要之宗何以故以因果之用皆不离诸法实相之体故若通达于实相之境则必有般若之智依境而生由般若智以为先导则六度万行依之而兴起万德极果依之而圆成故以十二门言教略解此大乘体用因果之义则本论宗要之用也虽曰略解而于般若深旨能具足无缺少以十二门言教光阐其义固已广通而周达矣

二 序全文之品节

本文可分为三分从「今当略解摩诃衍义」起至「当以十二门入于空义」止为序分第一门至第十二门为正宗分最后归结「是故当知一切法无生毕竟空寂故」为结分而依正宗分所摄之义又可分为三品

性空品约通义言之此十二门皆明空义原无阶位可別若约別义而言观因缘至观缘之三门专明一切因缘法无实自体性故空以明性空为明空义之本要故而此三门则正明本要之义故从胜以立名标之以性空品

无相品性空之理虽明而幻有之相宛然是此面见其空而他面则见其有有空皆相故应次之以观相从观相至观因果等六门皆观相为无相故可标之为无相品

无作品已观无相矣所观之境了不可得然能观之智犹未与之俱寂则仍有功用有希望有造作故应明智用之空而次以观作者观作者至观生之三门专明作者之无故标之为无作品

综观以上三品用三莫不空寂于此可悟大分深义之旨

分析以上三品则为十三小节良以佛法大宗因缘就唯识言即三性中之依他起性亦即十二支之展转惑业终受苦报不能自脱虽宛然有因然毕竟无自体性故首之以观因缘门而般若无得之正观亦即从此起焉总观难澈次应別观于因法中观其果之有无故次之以观有果无果门第三观就缘都假亦无自性统摄为空第四推因缘既无所生而观诸相亦本来无有故曰观相门第五推万法通相总归无相相在「表现的」为有相而相为无相而相故曰观有相无相门第六通相是一別相是异万象森列是异诸法融通是一推其究竟一异俱无故不一不异即一即异故曰观一异门第七推观万法同处不有异处亦无以明毕竟无相故曰观有无门第八观性门在表现而变异者为相非表现而不变异者为性古德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如是观性亦不可得第九观因果门总观因果审一切法性相因果悉属空寂而无有少法可得片辞可执以上六门统摄无相品第十观作者门衰季之世邪说流行如上帝创造万物或虚空能造物及物质原子等俱推为之作者若溯作者之作者将期期结舌而莫能解且莫敢毁侮如是则与向壁虚造何以异若能深达实相无所始而始无所终而终谁为能作谁为所作故知作者亦空第十一观三时门观先因后果因果同时先果后因性皆不可得盖以一切法无先同时之可得毕竟无生也第十二终之以观生门以诸法毕竟不可得故从生上观出无生慧解深进生即无生得妙观法忍忍可无生法性了明诸法如幻观行纯熟之所致焉以上三门统属无作品若历別言之十二门教之次第乃循次渐进修观之次第如先总观因缘次则別观因又次则別观缘如是渐进遂有十二门观之先后次第也若融通而言则明如是理起如是观上智利根通达实相者单举首列因缘门已具足方便六波罗密随之以起万行可直成佛不退由观第一门即能顿入无生法忍故

三 辨宗论之异同

宗论者即所宗之论也本论及中论皆为龙树菩萨所造之大乘宗论至大智度十住毗婆沙等论则释论耳虽其宗论尚有大无畏论等但未译为中文此土仅闻其名未悉其详故今辨龙树所造宗论之异同仅就本论与中论辨之或谓本论及中论皆由大无畏论中约出大无畏论于此三者之中可谓之为最广之论以其广破外道广谈佛法故中论则不广不略其文虽正显大乘之教而亦兼破邪明小十二门论最略唯以申大乘正义發无得正观为要旨故其每门标目皆曰观而不曰破或立也本论与中论不同之点专在于此

四 定长行之作者

三论之文皆有二分偈颂长行中论之偈造自龙树而长行则释自青目百论之偈造自提婆而长行则释自天亲以此之故或疑十二门论本为龙树所作而其长行则非龙树释不知中论释有多本安慧清辨俱属焉此仅有一本故可决其为龙树自作梁吉藏法师亦断十二门论偈及长行均为龙树一人所造以此论之文对照中论之文细看自知例如中论之长行多有「龙树菩萨云」等句而此论之长行文中则有「我愍此等欲令开悟」「是故我今但解释空」等由是可证此论之长行实系龙树所自作苟如旧说谓为青目所释者则不当曰我而曰龙树菩萨云云矣此外尚有一据天亲菩萨造三十唯识论十大论师释之与龙树造中论偈而青目释之之例同造二十唯识论则其偈释天亲并自作之由此可知大士涉笔不存轨律果裨益于人心宁人己之有別故十二门论长行之作者决定为龙树无疑焉

五 释本论之名题

此论为龙树所造鸠摩罗什所译悉为佛教著述家有名之人物故不更释此十二门以言教之法而立名题十二谓数论谓言教门为言教之用论指此论名言义句六合释中应是带数持业释也

甲 释十二

何故数用十二亦不多于十二亦不少于十二耶今作两重意义答解没有意义因论主略解摩诃衍义说至终极恰符其数故若言十二为有意义则推寻至数之无穷不将有一一意义可得耶然此別无可得故十二二字绝无意义之足云有意义诸法实相本非言论之所及然诸佛既可强立名言以说则用此十二之数虽本无別义然亦可强为分別其义说之有四

1.向述序文有「空」「无相」「无作」显性相皆空如如不二故一切患累无不绝灭一切功德无不圆满论主述至此既符其数更不须画蛇添足乃止于十二焉

2.广言之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若约其文义而显之则十二分教亦可摄尽古译十二部经唐译为十二分教佛既有十二分教此论即由此十二分教故亦为十二门云

3.佛法虽广不出染净二门而染净之法虽多要皆不离因缘故我佛说十二因缘之教以通明一切佛法盖以迷十二因缘之理必随顺之而有流转之果明十二因缘之理则能对治之而得返灭之果此论通申佛法故第一观门即观十二因缘澈法源底得归究竟故此论以下之门无非观十二因缘门论而此枢纽在了达十二因缘毕竟空寂即得起无得正观依般若之智乘六度之行圆万德证极果觅生死涅槃诸相了不可得尚何致触取随十二支流转于苦海之间哉但劣根众生未透因缘之言教不识诸佛之密意依教取见封执成迷是以龙树菩萨以大分深义之空无得正观之照申明十二因缘之教心境双忘缘观俱寂如实而谈不增不减

4.十二系圆满之数一年系十二月地支亦具十二西洋称十二为一打维摩诘室中天女亦称住此十二年等因缘适有十二教分亦有十二此显圆满之教义须用圆满之名数故称为十二门

乙 释门

必兼有启闭二义方谓之门故门具开通出入无碍义但又有关闭意例如城门夜锁则阖城安息房门宵扃则能遮盗贼佛法本含有开通正观关闭邪见开通善道关闭恶道开通正解杜止邪见之可能性通常三论主旨申即开通破即关闭灭一切邪见邪行迷惑颠倒俱不生起得渐净除则般若正观之智于斯焉启而大乘方便门门深入矣

1 经论相资为门

更就经论相资言之凡经为能资论为所资经为所申论为能申依前说一切论义经先开通之故经为论之门依后说一切经典论为發挥之故论为经之门本论正申十二分之教故应取论为经之门也

2 教理相资为门

(一)教门

再就教理相资言之先明教门教为理门此大乘无可得之教相不离文字便得解脱通达无滞是教之当体有「门」之义若执有文字相不能虚通周行即不得谓之门又诸法实相之理赖有种种圆教以通引之故教为理门教为观门一切法相虽本离言若不起言说使他得闻一切法离言自性之义则彼终不能观得一切法之实相以教为闻慧能起观行台宗随闻入观故教又为观门教即是门教即门此持业释也了义之教虚通无碍不离文字当体即能息灭一切邪见妄执以邪见妄执不能著虚通无碍之至教故故教即是门

(二)理门

次说理门理为教门佛说法依理起教有真俗二谛之理方是佛所说之法理为能起言教之门故理为教门理为观门明二谛之理方能修观起行故理为观之门理即是门以至理虚融通达无碍一切疑执不能相应故

于此六门之中此中则取教为理门以十二门教可通达于诸法实相毕竟空寂之理故

丙 释论

佛典十二分教中有论之一种故不但菩萨造此佛亦说之也即佛及佛弟子所说为佛所印可者谓之经舍利弗大迦旃延之自作者谓之论以此区別论为佛弟子所著作然瑜伽师地论明为弥勒菩萨说而以地持经名之百论之提婆偈颂亦名修多罗修多罗乃契经之梵称经虽不见称为论论之为经如举例而莫移则经论二端互可通融通常论藏有「阿毗达摩」「摩怛理迦」「优波提舍」「奢萨怛罗」之四称阿毗达摩论藏通称摩怛理迦乃集种种说研究穷核宣达诸法性相之义所谓「尽言之谓论」也优波提舍问答辩难议论之论所谓「交言之谓论」也奢萨怛罗抉示法要往往有开门见山之观此十二门论属焉总之经论二藏各有说之广略论则曲破以显正随义而设乃为聚说经则直宣以明理待缘而發乃为散说但经为佛所说之圣教定量亘古亘今之常法而论则推论申明于圣教常法者耳此一名题就六离合释门即是论是持业释十二是数乃带数持业释——上来五重玄义总括乎此以开其端

【释 论】

甲一 序分

乙一 略标解大乘

说曰今当略解摩诃衍义

即序述此分总述造论意故曰序分此分分五前一标宗中三辨意后一会宗

今当略解摩诃衍义一句第一标略解大乘为本论之宗也

各论發端与终结之文虽各不同然通常皆以皈敬请加开端以利益回向终结而正宗分则居其中独本论开门见山發端即标明大乘之宗义而以其所明之大乘义今已究竟为终结若以之对照他论此论既不以皈命始亦不以利益终则此论之全部皆应属正宗分以此论系从广论中约出之精要故全部之所明者皆系正宗例如心经可知

普通申佛教之论常以皈命章之下用问答体以开端而本论直标说曰者既以龙树在当时道望高胜无小乘人或外道敢于诘难复以本论非随时应机之言乃直说大乘甚深空义之精要者故亦非弟子等所能兴问也

随顺现在之时机因缘应说所应说之法故曰今当即非广义即释明义摩诃衍即大乘义即大分深义义

乙二 明造论利益

问曰解摩诃衍有何义利答曰摩诃衍者是十方三世诸佛甚深法藏为大功德利根者说末世众生薄福钝根虽寻经文不能通了我愍此等欲令开悟又光阐如来无上大法是故略解摩诃衍义

此章之问答辨明今当造论之二义下悟众生上宏大法

问具二义一请释疑二诘难具理由因缘实在适当等义即利益义此问约有数义由不知有何理由利益而解摩诃衍义故问诘摩诃衍义究竟是否为佛所说若非佛所说则系论主臆造若为佛所说则又何待尔说

答词约分二科自摩诃衍者起至为大功德利根者说止答解摩诃衍实系佛说非己臆造此又分三以具摩诃衍三宝义故佛宝表能说法之人胜以摩诃衍者是十方三世诸佛所说故十方谓全法界也三世谓去来今也法宝正表所说之法胜以十方三世诸佛皆依之以为规则故依之信解修行证果故以此是从诸佛所证之清净法界中平等流出之法流故以此非九法界众生所能知唯佛与佛乃能究竟故以此超过一切心缘相故以此非无明妄想所能通达故以此能摄受一切世出世间法故以此乃古今中外所不能变易之法故故名甚深法藏僧宝表所被机之人胜以此摩诃衍为有大福德——即大功德大智慧——即利根者说故——此三中正意在明摩诃衍之法胜

自末世众生起乃至是故略解摩诃衍义止答解造论之利益此亦分三自末世众生至欲令开悟是利他龙树所云末世者乃正法——佛灭后五百年——之末即像法之初非末法之末我者论主自称之词论主悲悯末世之薄福——以缺少增上戒定学故——钝根——以缺少增上慧学故——众生欲令其开悟甚深法藏故须造论以为大福慧者所说之经文彼等不能通达故光阐如来下是宏法经文之在末世已犹摩尼宝珠隐没于黑暗之中故须造论以光照之阐扬之且菩萨已得无生法忍者除下济有情迷苦上宏如来大法外別无所事论主乃欢喜地之菩萨故欲光阐如来大法是故略解摩诃衍义者合结以上二义

乙三 释得造论意

问曰摩诃衍无量无边不可称数直是佛语尚不可尽况复解释演散其义答曰以是故我初言略解

此章问答辨明略解摩诃衍义世界无量故众生无量众生无量故众生之心量亦无量众生之心量无量故如来所说摩诃衍义亦无量无边不可称数直是佛语至演散其义三句可作二解谓以至极周满之佛语尚不能尽量说明摩诃衍之深义况汝可演散其义以解释之乎谓即就佛所说语以甚多故众生尚不能尽量领受况汝更演散其义岂不转令语繁义杂不能明瞭乎

答义谓我亦以十方三世诸佛尚说不能尽故约其广义而略释之也此中所云略者非略去深广之佛教而于摩诃衍有所遗弃乃约束于广泛之佛语而以简略明之之谓也

乙四 正明造论解于大乘

问曰何故名为摩诃衍答曰摩诃衍者于二乘为上故名大乘诸佛最大是乘能至故名为大诸佛大人乘是乘故故名为大又能灭除众生大苦与大利益事故名为大又观世音得大势文殊师利弥勒菩萨等是诸大士之所乘故故名为大又以此乘能尽一切诸法边底故名为大如般若经中佛自说摩诃衍义无量无边以是因缘故名为大

此章问答辨明所略解之摩诃衍名义分七

「对小」摩诃衍者于二乘为上故名大乘

「能至大处」诸佛最大是乘能至故名为大诸佛最大者诸佛所证之果乃无上正等正觉之果此果最大是乘能至者诸佛乘此摩诃衍能得最大之果也是乘者谓摩诃衍也是乘能至大果故名大乘是有财释

「大人所乘」诸佛大人乘是乘故故名为大大人者谓有大功德大智慧之人也又大人即诸佛诸佛大人持业释也而摩诃衍者是大人之所乘故亦谓之大此依主释也——此从能乘之乘大以证所乘之法大

「利用广大」又能灭除众生大苦与大利益事故名为大此直从摩诃衍法之本身言其有大功用利益故应名大法乃持业释能灭除众生大苦者谓此法能永远除却断绝于众生一切烦恼生死之苦与大利益事者谓依此法众生能得究竟无上之妙乐也——此即解脱乐慧觉乐法身圆满乐也

「大士所乘」观世音得大势文殊师利弥勒菩萨等是诸大士之所乘故故名为大前第三段从果上能乘之人大以证法大此段则从因中能乘之人大明此为大谓發大心具大力有大名之因地菩萨等皆乘是乘故此名为大亦依主释也观世音得大势乃他方——阿弥陀佛国——来此土应化之菩萨文殊及弥勒系随释迦牟尼示生此土之菩萨

「从功能立名」又以此乘能尽一切诸法边底故名为大乘具教理行果之四法故乘者乃三乘之通名而此乘乃不共之大乘以其能尽一切诸法之边底故亦持业释一切诸法之边底者即全法界也尽一切诸法之边底者即澈透全法界也谓教能尽一切诸法之边底者以其能尽全法界之理也谓智能尽一切诸法之边底者以其能照了全法界以为所照之境也由斯可知理大则教大境大则智大是故此乘名为大也——以上五段皆明以胜故名大而此段则明即以大故名大以其能尽一切法无边之边无底之底故

「从多名大」又如般若经中佛自说摩诃衍义无量无边以是因缘故名为大——前六段立理名大此段则引经证大以摩诃衍之义无量无边故摩诃衍所起之教亦无量无边又摩诃衍之体即是真如而真如则从本以来无有界限无可穷尽且从本以来即具有种种之功德妙用故摩诃衍应名为大是从多立名也

摩诃衍具三义胜——前五段所明者是大——第六段所明者是多——如此段所明者是故此具以三义明摩诃衍

乙五 结所释旨归

大分深义所谓空也若通达是义即通达大乘具足六波罗密无所障碍是故我今但解释空解释空者当以十二门入于空义

此章归结所释摩诃衍义之旨大者大乘分者部份大分者大乘中之一份大分深义者大乘中一份最深之义

大分深义所谓空也出大乘之体大乘中之义理虽广而亦可以三分约之但三者之义体义最为深妙以其离四句绝百非故以非凡虑之所及故以非圣智之所测故以不可施设安立故起信论谓大乘之体无有可遣亦无可立既不可说亦不可念无以明之强名真如本论所谓大分深义亦因无以名之强名之为空也以此空非空有之空故非想相所取之空故以此空即是一切诸法之实相故即诸法之常寂灭相故即起信论真如门所明之真如故学者于此可悟大乘体空之深妙而不应以思想言说建立之也

通者通明达者到达唯识论之通达位即见道位见道者亲证真如之谓能见真如者即无分別智亦即大乘之相大亦即摩诃般若也由无分別智以为根本后得不思议智即随之而生后得智能了真俗二谛菩萨得此双照真俗之不思议智乃能作一切功德利生宏法之事而无碍矣由斯推之可知必证会真如乃能生实慧方便慧导修万行圆成万德无所障碍故曰若通达是义即通达大乘具足六波罗密无所障碍学者于此应悟大乘之自体相用皆不离真如体故本论但从大分深义之空以解释之也

本论以十二门言教解释空义者其要旨欲令学者由教起观依观证体發二慧修六度故曰是故我今但解释空解释空者当以十二门入于空义

甲二 正宗分

乙一 明空门

丙一 观因缘

观因缘门第一

观义有多种谓推求审察照了通达等又發观之效用谓如有一法现前即此法上仔细研究其表里性相以期可照了而通达之也

因者谓此果所亲因之以得生者缘者能资助此因而成办彼果者然此不过是一往之谈非决定之说盖有时说缘亦具因义说因亦具缘义以二者互相摄故如小乘所言六因中之能作因大乘所言十因之方便因等皆属缘义而大小乘所言四缘中之第一缘即名因缘斯即其例故学者于此当据义定名不可执名封义也

一切世出世间之法皆因缘之所生以不了正因缘之义故起颠倒分別错误执著乃妄计所见之果法谓由大梵天而生等此门首破邪计因缘离其妄执次令观察正因缘义以明依众缘起随即进观因缘所生而无自性以明圆成实性圆成明则计执离而颠倒除矣

此门以言教明因缘之理何故不名此门为说因缘门而谓为观因缘门耶盖有教必依于义理此门之义理纯从龙树菩萨之正观而现题曰观因缘门者亦令学者须由正观方能照了此中之义理非可仅求之于语句中也且通达因缘之义理则一切义理皆可通达故应观因缘也

此门之门字具有四义以破病为门以能止息邪见故以申经为门以能明十二分经教故以通理为门以依此门可通达于二谛之理故以發观为门以依此教理可發无得正观故又唯此门之门乃具此四义他如观有果无果门则仅是以破病为门也然破邪亦即是申正耳

丁一 發起

初是因缘门所谓

此门之文分三节此初也此中由所谓二字引出以下之正文故此节谓之發起

丁二 正观

戊一 偈夜法本

偈夜梵语译颂颂之所说为长行之法本故曰偈夜法本而长行则系用以释法本者故曰长行义释

众缘所生法是即无自性若无自性者云何有是法

第一句即所谓由彼有故此有也盖由能生之众缘乃有所生之果法此果法本无今有故曰生也

第二句之是字指众缘所生之法自性谓自体之决定性此法既从众缘而生则是因他——众缘——而有因他有则非自有故不得有其自性且众缘之所生者仅有众缘之和合而无独自之体性故曰无自性也复次此众缘和合和合即空和合尚不可得况有众缘和合所生法之自性哉是以言有此法之自性无异言兔有角龟有毛也今纵许此法有其自性则既有自性更何待乎众缘以生之耶既待众缘必无自性可知矣

此法既无自性欲唤何为此法乎故此法即无也是此法尚未生既是未生则等同虚空空而谓有岂可能乎例如眼识乃由九种缘会而生者则唯是九缘而无別眼识之自体既无眼识之自体云何得有眼识之可名故曰云何有是法也

以上略释颂义以下別释颂旨即分为五初一破邪中三申正后一总结

破病 此偈能总破外内小大一切邪执即分为四

1.破外道如数论胜论皆计我法实有数论计其实法之体是一谓能生之实有冥性与所生之实有二十三谛其体非二胜论计其实法之体是异谓能有之实有大有性与所有之实有实其体非一今此偈上半明诸法为众缘所生则法从众缘而有生破其所计之冥性为能生及大有性为能有又明众缘之所成者即无自性若无自性云何得有所计之法则通破其二十五谛及六句义有实体性例此二者可知其余故此偈能破一切外道所计之邪因缘生法使观正因缘为门以悟入真空也

2.破外小上半偈破外道我执下半偈破小乘法执

3.破小乘先破毗昙萨婆多部谓一一法皆从众缘生虽一极微亦由二缘生而计一一法乃至一一极微等皆各有其性不过假缘而生今此偈上半明假缘者必无自性谓若自有体性自即能生何待他缘破其既云缘生而执有自性使悟依他无自性以证圆成次破成实成实虽谓法从缘生然执有众缘所生之诸法假体相今此偈明法之自体既无则此法即非有而使其悟入因缘所生法本来毕竟空寂

4.破一切此偈所明之理亦是假理何以故以就外道及小乘等之所计而推求之对治之故三论玄义所谓十二门论多用就缘假故不唯所破破而其破亦破也一切大小乘及外道之病不外二执增益实无妄执损减实有妄执增益执者谓诸佛随顺世间而起言教钝根者不悟言辞之相本来寂灭而于名相之中增益执有诸法随言说所起之自性遍计执著损减执者谓钝根者不知诸佛对治执有说无说空之旨遂于实有法上皆计为无恶取于空今此偈明众缘生诸法既破损减实有之妄执明自性及法毕竟空寂亦破增益实无之妄执是此偈能破尽一切于因缘生法之邪计邪计破则正观可發也

申经 此偈既破一切邪见即是申明如来大乘了义之经使不为邪见壅塞而得流通于世

通理

1.通二谛之理外道等计种种之邪因缘能生种种之实法今此偈明法乃众缘所生无生体性故法及众缘皆非实法皆无自性毕竟空寂所谓因缘即空空即因缘即真俗二谛之理也因缘即空因缘即非因缘空即因缘空即非空既非空非因缘则空与因缘皆俗谛而非空非假为真谛真空俗假为二非真空非俗假为不二二与不二皆为俗谛非二非不二为真谛然对二言非二对不二言非不二终是对待之说对待是假假即俗谛故言亡虑绝乃为真谛也今此偈以因缘之空空之因缘明此四重二谛之理

2.通三性之理成唯识论之旨在离遍计明依他证圆成且若离遍计执即证圆成实若明依他起即离遍计执若证圆成实即是了依他起今此偈之第二句即是离遍计执第一句即是明依他起第三四句即是明圆成实且此偈下半所明即是离遍计所执自性明圆成实之胜义无性也此偈上半所明即是明依他起以离遍计执由此偈下半由了无自性无法故而正明因缘之实相即是证圆成而了依他起也是以以此为门可通于三性之理也

發观 先观外物外者即有情数以外之物即植物矿物等色法所谓器世界万有之物是也夫万有之物莫非缘成如萨婆多部所谓一微尘亦由二缘但微尘由二缘所成则仅有二缘之和合相可得非有微尘之自体可得微尘尚不可得诸色法乃微尘集聚显现故诸色皆不可得诸色法尚不可得况器世界乎故以此为门可观外器世界皆空不可得

次观内身内者谓凡有情数以内之物即动物等乃至五官感觉意志神经等有知觉可活动之物皆是此有情数之身躯例如人之身为四肢百骸五脏六腑和合而有离四肢百骸五脏六腑则此身之自体非有此身之自体既非有云何有其身今此偈明一切法皆和合生皆无自体一切法无自体即无有此一切法一切法尚不可得况此身乎故依此偈可观身空吾人分別之念不离六尘所谓根境和合生识离六尘之境则五官神经之感觉了不可得离六尘之影则思想意志知识等皆了不可得今此偈明一切法毕竟空寂况心法乎故依此偈可观心空

总结 此偈总观因缘破邪因缘之执而通二谛三性之理故依之可發无得正观生般若方便之智具六度之行证圆成之果

戊二 长行义释

己一 列释内外缘果

庚一 总标

长行谓散文也凡此中散文皆解释偈言之义者故谓之长行义释也

众缘所生法有二种一者内二者外众缘亦有二种一者内二者外

谓标列分列別列排列谓有情数以内者谓有情数以外者谓内外众缘谓内外众缘所生之法此中先总标内外缘果谓外因内因谓外果内果外因内因者谓能生内外果之众缘外果内果者谓内外众缘所生之内外果总之以有众缘为因乃至诸法之果所谓以有十二因缘之因遂有三世流转之果以有泥团陶师之因遂有茶杯瓶碗等之果也

庚二 別释

外因缘者如泥团转绳陶师等和合故有瓶生又如缕𫄧机杼织师等和合故有㲲生又如治地筑基人工等和合故有舍生又如乳钻器钻摇人工等和合故有酥生又如种子虚空时节人工等和合故有芽生当知外缘等法皆亦如是内缘者谓诸无明名色六入老死各各先因而后生

由器世间万有种种之关系所成一切器世间万有之现象皆谓之外因缘所生法谓牛乳中所提出之油谓煖气谓其余宇宙万有之对于此果之能生上有关系者皆是

粗心学者于能生芽之众缘中之虚空必不知虚空对芽果有何关系论主于此喻中特列以为缘者应知虚空义即无障碍义此缘即大乘十因中之不相违因也若缺此因即是有相违因若芽有相违因则虽有其他之缘芽亦不能生也学者于此应知一切之果皆由众缘不缺故生若缺一缘必不能生此乃一切因缘法之定则应牢记之

由无明行等种种关系所成之和合相续假相皆谓之内因缘所生法

己二 略破内外二法

如是内外诸法皆从众缘生非是无性耶

此段虽正明内外诸法从众缘生即无自性然亦即是破邪为申正故而破于邪今明其正则邪随之破故标此段为略破内外二法也

己三 破外法明无生

若法自性无他性亦无自他亦无何以故因他性故无自性若谓以他性故有者则牛以马性有马以牛性有梨以柰性有柰以梨性有余皆应尔而实不然若谓不以他性故有但因他故有者是亦不然何以故若以蒲故有席者则蒲席一体不名为他若谓蒲于席为他者不得言以蒲故有席又蒲亦无自性何以故蒲亦从众缘出故无自性无自性故不得言以蒲性故有席是故席不应以蒲为体余瓶酥等外因缘生法皆亦如是不可得

若法自性无三句立宗何以故以下辨因

借因他性——众缘——以明此法无有性非谓自性是无而他性是有以他性——众缘——亦从众缘出故故曰若法自性无他性亦无也且因自即非他因他即非自故曰自他亦无因他谓依众缘以他之他谓凡在自己范围以外之事物等众缘谓有关系之事物等此复二种疏缘如转绳陶师等亲缘谓泥团等余瓶酥等等其余器物等外因缘生法皆亦如是者如牛马蒲席不可得谓无生性可得有生者谓果之生起今果法无自性是即无此法此法且无安有此法之生故谓为无生以无果法之生性可得也言无生者但为对破有生之执非谓別有无生之可得也

己四 破内法明无生

内因缘生法皆亦如是不可得如七十论中说『缘法实无生若谓为有生为在一心中为在多心中』是十二因缘法实自无生若谓有生为一心中有为众心中有若一心中有者因果即一时共生又因果一时有是事不然何以故凡物先因后果故若众心中有者十二因缘法则各各別异先分共心灭已后分谁为因缘灭法无所有何得为因十二因缘法若先有者应若一心若多心二俱不然

此中所引之七十论中国藏经中无此书或谓此即外道中数论部之金七十论或谓即天亲破外道所作之七十论二说皆不合理以此论直说大乘究竟义论主决不采外道之义以释此偈又天亲降生之时代后于龙树菩萨数百年亦不应为论主所援引故二说皆不合理

缘法实无生一句立宗下三句辨因缘法谓十二因缘法谓本来无有亦毕竟无有非本有或已有而今强灭之成空之谓无谓自体谓从本以来十二因缘法之自体毕竟空寂无有生性可得若必计其有生则此十二因缘于一刹那心中——一心谓一刹那中之一念心——同时而有耶或于多刹那心中各別而有耶此二皆不应理何以故谓无明行为能引名色六入受为所引于现法中识为福非福及不动业之所熏习后后种子之所随逐能引当来余身识等生老病死之苦果又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为能生能生起当来世生老死之苦果先因后果事实如此因果同时岂符正理例如左右手同生起左手既非右手生起之因右手亦非左手生起之因例此可知十二因缘不能于一心中同时而有也又计于多心中十二因缘各各別异而能生起亦不应理何以故谓无明缘行行必因于无明今谓十二因缘于多心中有则十二因缘之生起各各別异既各各別异则无明与行行与识等之十二分皆无关系则先一念心中之前分无明已随先一念心灭——俱时而灭后分行将以何为因缘而得生起耶又若转计先一念无明之灭即后一念行之生因是亦不然法既灭已则已灭无岂以灭无能为生起之因耶总而言之十二因缘实自无生若计为有生则必不出在一心中在多心中之两途今于二者皆不得其生起之由故缘法实无生也

己五 结齐列明三空

庚一 有为空

是故众缘皆空缘空故从缘生法亦空是故当知一切有为法皆空

有为法不出内外二法今既明内外因缘生法无生故一切有为法皆空

通常皆先观生空后观法空今先明法空次明生空者以有三义结明内外因缘生法皆不可得承上文因缘生法空启下文人我空从本而末以明空义应先明法空后推演生空以有为法乃众生之体众生乃有为法之用所谓众生之相即有为法相续和合之假相故也

庚二 人我空

辛一 明我空

有为法尚空何况我耶因五阴十二入十八界有为法故说有我如因可然故有然若阴界空更无有法可说为我如无可然不可说然

由五蕴等法建立补特伽罗今上已明有为法空故一切蕴界等皆空五蕴等尚空补特伽罗于何处得以建立耶故众生空

辛二 明我所空

如经说『佛告诸比丘「因我故有我所若无我则无我所」』

我为其主乃有摄属我之我所今我既空是主已无主无则安有主所摄属之我所耶

庚三 明无为空

如是有为法空故当知无为涅槃法亦空何以故此五阴灭更不生余五阴是名涅槃五阴本来自空何所灭故说名涅槃又我亦复空谁得涅槃复次无生法名涅槃若生法成者无生法亦应成生法不成先已说因缘后当复说是故生法不成因生法故名无生若生法不成无生法云何成

谓造作有造作遂有生起之功用功用既尽生相随灭若无造作则无生起之功用亦无生相之可灭故无为法即不生不灭法亦即涅槃之別名也

小乘有言九无为或三种无为者俱舍论立三种无为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虚空无为于三者之中其所取以为涅槃者即择灭无为小乘以见道所發之生空慧断一切起生死之烦恼至于今之五阴——报身——灭已而余五阴——后有异熟——更不复生即名得涅槃但大乘谓小乘有涅槃可得即是法执应知五蕴本来空寂无可灭者且我复空谁得涅槃况涅槃之名对生死而立今五蕴本空是本无生死既无生死涅槃对何而立涅槃既不能立则无为法岂非空耶

丁三 总结

是故有为无为及我皆空

此门结明法空人空观得因缘毕竟空寂已究竟明诸法实相甚深之空义故此门即可摄其他之十一门也但先体次相次用先总后別故此门亦可贯通以下十一门也学者于此意若能明了则读十二门乃有线索乃有头绪乃可得其总相乃可明此论之本旨也

丙二 观有果无果

观有果无果门第二

丁一 长行發起

复次诸法不生何以故

软根者于上门所有之究竟义不能彻了复疑因缘所生果法是因中先有果而生或因中先无果而生故续开此门

复次谓继续义更进义上文中谓后当复说是谓上所未详者当于此门详之故曰复次诸法不生

上门总观因缘此门別观因——从因中观果空义上门总观众缘与果法此门別观果法上门以四门义为门此门仅以破为门虽此二门之所明各有不同然要皆以通达实相为目的

诸法实相即因缘生法之相是宛然如幻而有者故其体毕竟空寂然其体毕竟空寂而未尝一刹那离此幻有之相是故依诸法之实相实无可破亦无能破然以众生迷执而有能破若无有执则能破亦不立也今因钝根于上门之所明不能了达而转计先于因中已有所生之果法后方生起或转计先无果而后生故立此门以破其计执复次诸法不生句承上何以故启下

丁二 偈本正破

先有则不生先无亦不生有无亦不生谁当有生者

此偈中之先有者谓于因中先已有果先无者谓于因中先无果有无者谓于因中先亦有果亦无果此先有先无有无三义即通常所谓之有无四句谓先有即第一句先无即第二句有无即第三句且通第四句谓亦有通非无亦无通非有是以此偈之先有则不生等前三句之所破者即是有无四句之过且凡外道小乘经所计之范围皆不出此四句故此偈亦能遍破一切之计执也

又一切外道等皆计能生法与所生法是决定之相如数论计必先于因中有决定所生之果后方能生萨婆多部亦计果于因中是三世有者不过假缘即生胜论大众部则谓法有现在而无去来果本无——于因中无果——而现有俱舍调和萨婆多部与大众部而谓果于因中亦有亦无成实则谓因尚未有生果故果于因中应非有然因中已有能生果之力故果亦非无论主观得一切诸法实相非思想所能画出亦非有说所能取定故以破为显而立此门

丁三 长行解释

戊一 释前三句以明不生

己一 总唱三句不生

若果因中先有则不应生先无亦不应生有无亦不应生

己二 別解三句

庚一 释因中先有果不生

辛一 就生不生门有七破

就愚夫所计生已更不生未生而生之宗辩其因有不正之七过故云七破七破破其七过也

壬一 无穷过(亦名俱生过)

何以故若果因中先有而生是则无穷如果先未生而生者今生已复应更生何以故因中常有故从是有边应复更生是则无穷

常有谓本有有边谓果未生于因中已有果已生起仍是有耳若先有果而此时生则此时所生果法于此时亦应更生余果如是今生当生重重而生是一因一时而有可生无穷无量无数果之过数论萨婆多部等不知众缘所生法性即空寂执因中先有果遂落于无穷过中故论主破之

壬二 俱不生过

若谓生已更不生未生而生者是中无有生理是故先有而生是事不然

由上计既破遂转计既生已更不生谓如此人——如果——已出于屋——喻因——则此屋中不复有此人之可出又未生而生谓如此人未出此屋——因未生果——则此屋中应有此人可出但二俱不应理若已生未生果同是有则生已既不更生未生者亦应不生

壬三 将同责异过

复次若因中先有果而谓未生而生生已不生者是二俱有而一生一不生无有是处

已生与未生二应生则俱生不生则俱不生以许二俱是因中先有故今既不尔故不应理

壬四 将异责同过

复次若未生定有者生已则应无何以故未生共相违故生未生相违故是二作相亦应相违

已生与未生之所作相应是相违者已生相非同未生相故已生与未生之所作相既是相违者则二不应同一是有未生若因中先有则已生反应是无故

壬五 无差別过

复次有与无相违无与有相违若生已亦有未生亦有者则生未生不应有异何以故若生已亦有未生亦有如是生未生有何差別生未生无差別是事不然是故有不生

已生与未生应无差別以许同是因中所有者故既生未生无差別是无生相可辨则亦不应言有是故有过

壬六 无用过

复次有已先成何用更生如作已不应作成已不应成是故有法不应生

若因中先已有果者则是果已先时成就何用更生是故有过

壬七 不可见过

复次若有生因中未生时果应可见而实不可见如泥中瓶蒲中席应可见而实不可得见是故有不生

若言因中先已有果者应有所证明今既于因中不能见果相是不能证明也既无所证明谁复得知是故有过按此七过若破其一其余亦应例之而破如破其因中先有果有无用之过则其所有因中先有果之计便不能立

辛二 据变不变门有四破

愚夫于上七破之语犹未能依之而了达论主之本旨而复转计变不变等以救其因中先有果之计今论主于其所救有四说以破之故曰据变不变门有四破

壬一 责相破

问曰果虽先有以未变故不见答曰若瓶未生时瓶体未变故不见者以何相知言泥中先有瓶为以瓶相有瓶为以牛相马相故有瓶耶若泥中无瓶相者亦无牛相马相是岂不名无耶是故汝说因中先有果而生者是事不然

论主谓泥中不能有瓶以未见其相故如泥中亦无牛马相广言之即一切因中皆不能有果

壬二 责先无变破

复次变法即是果者即应因中先有变何以故汝法因中先有果故若瓶等先有变亦先有应当可见而实不可得是故汝言未变故不见是事不然

论主谓变于因中应先有以变即是果故如瓶又变与瓶于因中应同时有以汝计因中有果故又瓶相应可见以变与瓶于因中已同时有而变之故是故汝言果虽先有而相不可见不应道理

壬三 责未变之变不名为果破

若谓未变不名为果则果毕竟不可得何以故是变先无后亦应无故瓶等果毕竟不得

此中未变不名为果者谓未变之变不名为果论主谓未变之变应名为果以汝计因中先有果故又变法应毕竟不可得以汝计未变之变不名为果故又瓶果应毕竟不可得以变毕竟无故广言之即一切因中法不能有果

壬四 不定破

若谓变已是果者则因中先无如是则不定或因中先有果或先无果

此中若谓变已是果者谓变已之变——指变法——方名为果或因中先有果者谓泥中先有瓶等之果或先无果谓因中先无变之果论主谓纵许汝计变是果而未变不名果则是因中无此变果也且变果与瓶果俱名为果则应于因中先俱有今汝计因中有瓶等之果而先无此变果是二相违而有不定过也

辛三 就果粗细门有四破

问曰先有变但不可得见凡物自有有而不可得见者如物或有近而不可知或远而不可知或根坏故不可知或心不住故不可知障故不可知同故不可知胜故不可知微细故不可知近而不可知者如眼中药远而不可知者如鸟飞虚空高翔远逝根坏故不可知者如盲不见色聋不闻声鼻塞不闻香口爽不知味身顽不知触心狂不知实心不住故不可知者如心在色等则不知声障故不可知者如地障大水壁障外物同故不可知者如黑上墨点胜故不可知者如有钟鼓音不闻捎拂声细微故不可知者如微尘等不现如是诸法虽有以八因缘故不可知汝说因中变法不可得瓶等不同不可得者是事不然何以故是事虽有以八因缘故不可得

愚夫尤未了论主之本旨而转计变虽先有然以相有粗细根有好坏及未生时细生已转粗等故不可见不可得通上四难以救其因中有果之计今论主因其救复以四说破之故曰就果粗细门有四破

凡物自有有而不可得见者应作一句读

壬一 夺破

答曰变法及瓶等果不同八因缘不可得何以故若变法及瓶等果极近不可得者小远应可得极远不可得者小近应可得若根坏不可得者根净应可得若心不住不可得者心住应可得能障不可得者变法及瓶法无障应可得若同不可得者异时应可得若胜不可得者胜止应可得若细微不可得者而瓶等果麤应可得

以变法及瓶等果之相不同八因缘之不可得夺其以八因缘故不可知之救故曰夺破谓于极近极远根坏等虽不可得瓶果之相然于小远小近根净等应可得瓶果之相而今实不可得是以不应以由八因缘之不可得者为瓶等果不可得之比例也此即是断定此八因缘与瓶等之不可得无关系而夺其救也

壬二 纵破

若瓶细故不可得者生已亦应不可得何以故生已未生细相一故生已未生俱定有故

纵许汝计瓶等果之不可得同于由八因缘不可得然瓶细故不可得者则有生已亦应不可得之过谓汝瓶生已细相应一(宗)汝计因中有果生未生俱定有故(因)如汝所计未生时细(喻)是故汝瓶生已亦应不可得(宗)已生未生细相一故(因)如汝所计未生时细不可得(喻)

壬三 责因中无果破

问曰未生时细生已转麤是故生已可得未生不可得答曰若尔者因中则无果何以故因中无麤故

彼展转计未生虽细极生已转粗以救生已亦应不可得之难今论主就其计粗之说而破之谓细相于因中虽有而粗相于因中是无故因中无果因中无果违汝本计是故计粗有过也

壬四 相违过

因中先无麤若因中先有麤不应言细故不可得今果是麤汝言细故不可得是麤不名为果今果毕竟不应可得而果实可得是故不以细故不可得如是有法因中先有果以八因缘故不可得先因中有果是事不然

今粗相之果实可得则粗应是果也而汝计细故不可得是细为果于因中先有而粗果于因中先无也粗本是果而谓非果则无处可谓之果也既是无果何得谓因中先有果耶

如是有法至是事不然总结就果粗细门之四破

辛四 就责因果不成门有五破

壬一 因坏果亦坏破

复次若因中先有果生者是则因因相坏果相坏何以故如㲲在缕如果在器但是住处不名为因何以故器非㲲果因故若因坏果亦坏是故缕等非㲲等因因无故果亦无何以故因因故有果成因不成果云何成

谓彼所计之因因相谓因义谓彼所计之果果相谓果义谓失也计毡果先在缕因中则因非能生之因以但是住处故如器非能生器中所盛之物也因既非是能生者则不名为因因既无果岂有是故计因中先有果不应道理也因因故有果成者谓因于其自因方有因之自果生

壬二 果不由因作破

复次若不作不名果缕等因不能作㲲等果何以故如缕等不以㲲等作故能作㲲等果如是则无因无果若因果俱无则不应求因中若先有果若先无果

缕既不能作成㲲则缕非㲲因是无因也又㲲既非缕所作则不应有㲲果是无果也因果俱无何得谓因中先有果耶

壬三 无标相则无果破

复次若因中有果而不可得应有相现如闻香知有华闻声知有鸟闻笑知有人见烟知有火见鹤知有池如是因中若先有果应有相现今果体亦不可得相亦不可得如是当知因中先无果

若计因中有果其果之自相体相虽不可得然此果体必有所表现之相方可证有此果如火之自体相虽未见然必见有火上之烟为表现方可谓此处定有火今既不见因中之果有相又不见此果体之表现相是因中毕竟无此果也

此破与就生不生门中之第七破同彼破有果而体相不可见故不能生此中破若计有果而无所表现则无果体故非有生

壬四 果无因亦无破

复次若因中先有果生则不应言因缕有㲲因蒲有席若因不作他亦不作如㲲非缕所作可从蒲作耶若缕不作蒲亦不作可得言无所从作耶若无所从作则不名为果若果无因亦无如先说是故从因中先有果生是则不然

凡有所从作此乃谓之果因者谓果之所从作也今汝计因中先有果是此果不因于此因而先已有如是则自因不作也又因果之相生各以其类是他因更不应作也今自他皆不作是汝果无有所从作也故汝果应无也果既无因岂有哉

壬五 无常破

复次若果无所从作则为是常如涅槃性若果是常诸有为法则皆是常何以故一切有为法皆是果故若一切法皆常则无无常若无无常亦无有常何以故因常有无常因无常有常是故常无常二俱无者是事不然是故不得言因中先有果生

对昔有为生灭立涅槃今云果是常则一切有为法皆常且一切有为法乃同涅槃性皆非生灭但名曰有为者不离生住异灭故谓之因果相生今云有为非生灭则汝又岂能计因中先有果生耶

辛五 就责异果门有四破

壬一 异果破

复次若因中先有果生则果更与异果作因如㲲与著为因如席与障为因如车与载为因而实不与异果作因是故不得言因中先有果生

鸡卵(果)虽为鸡(因)所生然不得谓未生之鸡卵——果即能生出其有鸡卵——后果或小鸡——后后果今谓因中先已有果生则此果亦应更与异果作因如鸡卵成鸡鸡复生卵也是故谓因中有果即谓此因有此果时即同时有后后多数之果也是则可谓吃米即是吃饭亦即是吃粪也是又乌乎可哉

壬二 作为果破

若谓如地先有香不以水洒香则不發果亦如是若未有缘会则不能作因是事不然何以故如汝所说可了时名果瓶等物非果何以故可了是作瓶等先有非作是则以作为果是故因中先有果生是事不然

若未有缘会则不能作因者若果未有缘会则不能作其他后果之因即如车料未经造时不能作载之因——此中车料喻因车喻果载喻后果今计因中先有果是谓车料中已有车既有车应能作载之因今既不尔是故不然

壬三 责了因破

复次了因但能显發不能生物如为照暗中瓶故然灯亦能照余卧具等物为作瓶故和合众缘而不能生余卧具等物是故当知非先因中有果生

本无今有谓之生本有今显谓之了生因则仅生自果了因亦了余物今汝误了因以为生因证因中先有果生不应道理

壬四 坏二造作破

复次若因中先有果生则不应有今作当作差別而汝受今作当作是故非先因中有果生

二造作者谓今作当作若汝计因中先有果生则果已先作——以先有故——而汝不应受今作当作今作当作者谓生已不生未生而生也

以上共有三番问答二十四破破一切因中有果妄计竟盖以不明先一破而复转计故有二十四破但至二十四破转计至此已穷故此二十四破总破一切因中有果之妄计也

庚二 释因中先无果不生

辛一 正破

若谓因中先无果而果生者是亦不然何以故若无而生者应有第二头第三手生何以故无而生故

论主恐计因中先有果而生者之愚夫如数论及小乘有部等其计既为论主所否认转疑论主之旨在因中先无果而生又恐本计因中先无果而生之愚夫如胜论等以论主既否认因中先有果而生必疑论主同于所计之因中先无果而生之旨故论主既破因中先有果之计随即破因中先无果而生之计故曰无而生者应有第二头第三手生盖以因中无果则因与果无关系可无因而忽有故也

辛二 救破

问曰瓶等物有因缘第二头第三手无因缘云何得生是故汝说不然

愚夫谓由瓶等物之生非无因缘故不同于第二头第三手此盖举因以证喻过谓非是同品定有性也

辛三 破救

壬一 多因破

答曰第二头第三手及瓶等果因中俱无如泥团中无瓶石中亦无瓶何故名泥团为瓶因不名石为瓶因何故名乳为酪因缕为㲲因不名蒲为因

泥——因中无二头三手之果不应生二头三手然泥中亦无瓶等则亦不应生瓶以瓶及二头三手于因中同是无有者故且既因中先无果是此因无关于其所生之法则求席也不必于蒲中求瓶也不必于泥中然实不能故计因中先无果而生不应道理也

壬二 多果破

复次若因中先无果而果生者则凡一一物应生一切物如指端应生车饮食等如是缕不应但出㲲亦应生车饮食等物何以故若无而能生者何故缕但能生㲲不生车饮食等物以俱无故

缕因中无㲲果而能生㲲果但缕因中亦无车果亦应能生车果以俱于因中无故也是则此因——缕——有可生多数果——车㲲等之过也

壬三 俱无破

若因中先无果而果生则诸因不应各各有力能生果如须油者要从麻中取不笮于沙若俱无者何故麻中求而不笮沙

凡有力能生者之谓因由各各別因之力遂有各各別別之果得生如是可知因之于果先已有各各別別之关系在焉今计因中先无果而生则此因应非是因果亦应非是果以违于因果相生之律故也

壬四 生相坏破

若谓曾见麻出油不见从沙出是故麻中求而不笮沙是事不然何以故若生相成者应言余时见麻出油不见沙出是故于麻中求不取沙而一切法生相不成故不得言余时见麻出油是故麻中求不取于沙

今计因中先无果则麻中应不出油以生相先无也生相既不成故不应谓见麻出油而于麻中求油不取于沙也

壬五 同疑因破

复次我今不但破一事皆总破一切因果若因中先有果生先无果生有果无果生是二生皆不成是故汝言余时见麻出油则堕同疑因

同疑因谓问题未解决之道理不能作因喻也

壬六 作坏破

复次若先因中无果而果生诸因相则不成何以故诸因若无法何能作何能成若无作无成云何名为因如是作者不得有所作使作者亦不得有所作

作有三所作作法——作者能作——使作者凡有力能成果能作果方谓之因今汝计诸因无法果是无能成能作者如是故无所作者既无所作云何谓有果生汝计因中无果而生不应道理

壬七 反责难破

若谓因中先有果则不应有作作者作法別异何以故若先有果何须复作是故汝说作作者作法诸因皆不可得因中无果者是亦不然何以故若人受作作者分別有因果应作是难我说作作者及因果皆空若汝破作作者及因果则成我法不名为难是故因中先无果而果生是事不然复次若人受因中先有果应作是难我不说因中先有果故不受此难亦不受因中先无果

外难汝否认吾所计因中无果而生则汝即是计因中先有果而生既先有果何用更作

论主破谓吾亦否认作者所作及能作汝之所破亦即吾之所破而汝以此责我是汝有过吾但破因中先无果未尝立因中先有果吾乃二俱不受者故汝之难有过

庚三 释因中亦有果亦无果不生

若谓因中先亦有果亦无果而果生是亦不然何以故无性相违故性相违者云何一处如明暗苦乐去住缚解不得同处是故因中先有果先无果二俱不生复次因中先有果先无果上有无中已破

亦有谓非无亦无谓非有彼愚夫不知论主旨在离四句绝百非破无计有破有计无二俱破则计亦有亦无故此中谓二——有无——既不同俱岂有二俱之所生此中是就先有先无之关系推研之以破亦有亦无之计

戊二 释第四句以齐诸法

己一 结果空

是故先因中有果亦不生无果亦不生有无亦不生理极于此一切处推求不可得是故果毕竟不生

上来已释因中先有果先无果亦无亦有果皆不生是遍检皆无果可得故一切果空

己二 结有为法空

果毕竟不生故则一切有为法皆空何以故一切有为皆是因是果

有为法不离生住异灭但依生为根本——最初之有谓之生——乃有住异灭今既结明果空是亦无因无因无果谁生谁灭故有为法本空也

己三 结无为法空

有为空故无为亦空

依有有为之体有有为之相依有为之名乃有无为之名今有为体空有为之名不立则无为之名亦无从立而无为之体亦应空也

己四 结人我空

有为无为尚空何况我耶

众生趣佛必先空人我后空法我但诸佛设教则应先明法空后明人空盖以明法空之理岂有执人我者乎故此中先结明法空后结明生空也

众生之妄想本无轨范欲破无从但不出我法二执故每门结破一切法空一切生空如是则过无不破患无不离也且过患全离则境观双寂即是通达诸法实相也学佛者于教理粗通后若不修观尚觉无有疑惑处而疑亦似无缘得起若静定修观时则于其修观之境必有种种之思惟——所谓静而后能虑也——种种妄想种种疑惑由斯而起论主有鉴于此故以十二门教使修观者于妄想疑惑得离而正观畅發无滞故每门皆标曰观某某门也

丙三 观缘

观缘门第三

未讲此中本文先应明随逐以上二门而应开此门之故今于此三门以五种义比较明之

第一门总观因缘如偈云众缘所生法第二门別观因如偈云(因中)先有则不生等第三门別观缘如偈云广略众缘法等

第一门总观因果如偈云众缘所生法第二门別观果如长行發起文中云复次诸法不生第三门別观因如偈云缘中若无果等

第一门略明果无生如云云何有是法第二门广明果无生如所谓先有先无有无法无果生第三门决明果非从缘生故无生如偈云云何以缘生

第一门正明众缘生诸法是即无自性申三谛之理第二门正破外亦兼破内第三门正破内亦兼破外谓此门于佛所说因缘生诸法即以之明无生之理——小乘有四缘——止破于内但外道中之计四缘亦同于此中破于此重之比较中第三门亦可谓之申正如谓第一门则收而不破——明因缘法故第二门则破而不收——明先有先无有无法不生故而第三门则亦破亦收盖论主探外意谓若一切法空者则佛何故说由四缘生耶乃逐此外意破之而实论主明此一切法空即是申佛说由四缘生诸法之本义也

第一门及第二门乃以检所生果不可得明无生第三检能生缘如长行發起文中复次诸法缘不成

以上五重比较之则知有开此门之必要矣

论主由观發言闻者由观了义故此门之观者即是观为能明缘为所明观为能破缘为所破也

丁一 长行發起

复次诸法缘不成何以故

此中复次诸法不成句标宗何以故以下辨意有诸法必有诸法之所以来有诸法之所以来方有诸法今也诸法缘不成是无诸法之所以来者故曰一切法皆毕竟空也

丁二 偈释法义

戊一 就缘求果无

己一 标法

此偈总标众缘之果法不可得故曰标法

略广众缘法是中无有果缘中若无果云何从缘生

此中略广二字所诠依十二门论疏有五释第一门总观同缘故略第三广开四缘故广第一门总名因缘故略第二广开三门——有果无果有无果——故广第三门总摄诸缘与果故亦略亦广第二门立名目多故广第三门检之立名目少故略第二门仅于因中求果故略第三门则于种种众缘——因缘——中求果故广直就此门本文中亦有广略如第二偈前半云四缘生诸法等故广如释第二偈之长行云因缘者随所从生法等別明缘明因故略

大概而言若广说众缘则谓六因十因十五依处等若略说之总谓之为因缘或众缘若不广不略而说之则如本门所谓之四缘

己二 释义

庚一 略释

瓶等果一一缘中无和合中亦无若二门中无云何言从缘生

瓶等果者谓瓶及其以外一切之已成就之果法也一一缘中无者谓如于泥中求瓶不可得于陶师中求瓶不可得即谓于能成此瓶之众缘中各各缘中求之皆不得瓶之果也但必一一缘中有然后和合时乃有若一一缘中无则和合时亦应无也谓如若于一砂中可取得油则于多砂和合中亦可取油但于一一砂中既不可得油故多砂和合中亦无油由是可知虽有泥团转绳陶师等众缘和合之力亦应无此瓶也——以上释偈上半二门谓一一缘门及和合门今既于此二门中皆无果故不应有果从缘生也——以上释偈下半

庚二 广释

问曰云何名为诸缘答曰四缘生诸法更无第五缘因缘次第缘缘缘增上缘四缘者因缘次第缘缘缘增上缘因缘者随所从生法若已从生今从生当从生是法名因缘次第缘者前法已灭次第生是名次第缘缘缘者随所念法若起身业若起口业若起心心数法是名缘缘增上缘者以有此法故彼法得生此法于彼法为增上缘如是四缘皆因中无果若因中有果者应离诸缘而有果而实离缘无果若缘中有果者应离因而有果而实离因无果若于缘及因有果者应可得以理推求不可得是故二处俱无如是一一中无和合中亦无云何得言果从缘生

以上略释中虽明无果但未指定破何种邪执此中破因中有果之邪执即释上半偈

此偈于中论亦有之但彼偈以此偈之后半作前半前半作后半又此偈总释第一偈中之众缘法三字此中四缘答诸缘之数此四缘生诸法一句表诠第二句遮诠谓遮神我等第三四句答诸缘之名此中次第缘之名乃鸠师所译唐人译等无间缘此中缘缘唐人译为所缘缘

长行別释四缘因缘因缘即亲缘以能成办果之自体故也如泥团之于瓶已从生谓如泥已成瓶今从生谓正以泥造瓶之时当从生谓瓶应从泥而生是法名因缘谓如泥之于瓶谓之因缘也

次第缘此缘但于心法上有非色法上所有此次第缘之名词所诠之义不全以其仅诠无间义而缺等无间缘之等义也谓同类等无间缘者谓如必前一刹那之眼识灭后一刹那之眼识乃得生但此后一刹那眼识之生对于其前一刹那意识之灭否全无关系余识准此应知亦尔

缘缘所念法即六尘境界此六尘境能作前六识心生起之缘所谓法生则种种心生又为六识之所缘故此心心数法谓意业

增上缘增上义即使得势力扶助义增盛义胜进义以有此法故彼法得生者谓如以有陶师转绳等之增上力故瓶乃能从泥团生也

以上四缘于心法则必四缘皆具乃能生识于色法则仅需二缘谓由增上缘及因缘即可成就也——以上释四缘义竟以下明四缘皆无果

如是四缘皆因中无果者谓此四缘中之一一缘中皆无有果此句之因即指能生之一一缘也若因中有果者应离诸缘而有果者谓如此一因缘中有果者则应不必具其他之缘陶师等而有果(瓶)可生起也一一之缘对于果法皆谓之因今于一一缘若不与其他缘俱则无果现如任指一色法亦皆俱二缘是以但可谓之有众缘而不可谓之为有果也一一法既皆从自种子现行复一一法刹那生灭既一一法皆刹那生灭故一切境相皆是虚幻吾人于此境性空寂之理不能观察明了是以起种种之妄想计种种之邪因缘遂致流转生死今此中明从一一缘中求果既不可得于众缘和合中亦不可得且缘对果立今果是无故缘非有学者于此了达生即不生之理即可了达毕竟空寂之诸法实相也

以下破因中无果计及能生之缘——即释下半偈——以结明一切法皆空

戊二 举非缘决破

若果缘中无而从缘中出是果何不从非缘中而出若谓果缘中无而从缘生者何故不从非缘生二俱无故是故无有因缘能生果者

非缘诠三义非此果之缘而为他果之缘者神我及大梵天等龟毛兔角等此中谓此果于缘中无者则是此果可从无关之法中生是则瓶应可从牛奶中生出或从龟毛或神我中生出今实不尔是故非理缘与非缘今缘与非缘皆不能生是故此果无有能生之因缘

丁三 结齐诸法

果不生故缘亦不生何以故先缘后果故缘果无故一切有为法空有为法空故无为法亦空有为无为空故云何有我

先缘亦是果法故先缘之生亦同于后果之生今后果既不生则先缘亦不生矣有为法不离因果今缘及果法空故有为法空

无有有为法之相谓之无为今有为法之体既空则何所无而云无为耶故无为法亦空

依法上立有我今法既空何况我耶——以上释性空品竟

本论之一一门皆明无生皆可由之通达实相初不必定有十二门之设但以根性不同施教有別随其所应使之悟入故应设十二门又虽一一门皆明空义但以顺说教之次序故则应先明性空继明相空后明用空故续此门即开观无相门

乙二 明无相门

丙一 观相

观相门第四

观谓能观之心相谓所观之境门谓能诠能通之门相义有广狭约狭义则仅有相者得谓之相无相者非相也若约广义则不仅有相之相为相而无相亦是相乃至一切法相如心所相心不相应行相及涅槃如实性虚空空华等皆谓之相盖谓凡名字之所能名及言说之所能说乃至思想之所能想者皆是此中所谓想者即遍行心所中之想心所此心所之所缘者即为一切境——一切则非仅指六尘境可知——上之分齐相以此一切境中之任一境皆有其各自之分齐——即界限如说空则以非空为其界限若不以非空为其界限则必无有空之可想空之可说若说无则当以有为其界限若不以有为其界限则必无无可想可言故想之所取者即取一切境之分齐也但此境分齐即是相故不论有涅槃凡为想之所取者皆谓之相也又一切相义约有六种色相谓青黑等形相谓长圆等表相谓动伸等——以上三相通名有见相法眼识所取之相对相谓非仅眼识之所缘而通为耳身之所缘者如耳所缘之声相乃至身所缘之触相等义相谓有说及想所诠定之相即是想上了別义理之相与心心所法不相应法无为法等相之相体相谓无分別智所缘相

此门以破立名亦以破为显其所破者即上三门所未破尽之妄想相——于有为无为法等上所起之想相其所显者即诸法之实相盖谓若能于一切法上所起之妄想空尽则一切法离执之相自显——离执之相即诸法之实相今此门观一切相皆无相破尽一切妄想之相故此门之所显者即诸法之实相也且既能观一切相无相——空谛所明即能观得无相无不相——俗谛所明即由此门可双照二谛也二谛照了二智——方便智实智——必生二智生乃能具足六波罗密而无所障碍故即由此门可具足六波罗密而无障碍也夫达实相照二谛生二智乘万行是如来正法之所显故曰此门是即破为显也

明此门随逐随上三门而有必开之关系与所以有于一一门之通义约有二点以说明之约通义约別义

通义谓此门来意之可通于余一一门者分四虽由一一门皆能入于空义但根性不同教亦应別有应观无相而悟入者——有闻无相教之种子者则应说无相故续上空品而应开此门如有人仅有计法上之有相或无相为决定相等执而无因中有果或无果或亦有果亦无果而生或不生之疑等即非上三门之所能对治故今以对治所应对治者而开此门以钝根者于经中所说有为法上或无为法上执其决定之相故应说无相破其决定相之执而开此门般若如火诸法犹薪薪遇火而放大光明般若破烦恼而照空诸法故须历观一切世出世法乃能發生摩诃般若今为历观一切相法无相發生摩诃般若照空烦恼是以应开此门——由上四义则可知此门与一一门共通之来意矣

別义者谓于十二门中此门与上品之特殊关系也分四上品观有果无果等皆不生是从观体性入于空义但恐愚者虽了性空而计相有故此品从空门入无相门此门为无相门之首故总观一切法相上品观所相之法——瓶等——空此门观能相之相亦空上品观別別之众缘生別別之果法破別別所生法以明无有能生所生此门別观能生能灭之共同相上品虽观缘果皆无生然愚夫犹执有经所云生灭三有为相故此门总观三相

丁一 长行發起

复次一切法空何以故

丁二 偈释正明

戊一 总破相

己一 总明为无为无相

有为及无为二法俱无相以无有相故二法则皆空有为法不以相成问曰何等是有为相答曰万物各有有为相如牛垂壶尾端有毛是为牛相如瓶底平腹大颈细口圆唇麤是为瓶相如车以轮是为车相如人以头是为人相如是生若是有为法相者为是有为为是无为

总破相即总观相上品明性空相亦空此明相无即是体空

此中所云之二法即有为法与无为法此偈上半明法无相下半明法无相故法体空

长行中有为法不以相成至是为人相标列有为相如是生住灭至为是无为开生住灭是有为或无为之二关生起以下第二偈之文

此中谓若生灭能为有为法作相者则此能为有为法作相之生灭相为是有为耶为是无为耶

此中所云之生灭相他处或并略之有生灭二相——诸法以刹那灭故住属灭或广析之有生灭四相——以灭时之先有异相故或亦有三相谓生灭——谓虽住亦必有变异故生者谓此法之初起相灭者谓此法之终了相又生者表此法先无而现有住者表此法虽终有灭而暂有用异者表此法虽暂有用而非凝然不变灭者表此法虽暂有而终必灭

小乘部中有谓生灭三有为相是无为法者如大众部等有谓是有为法者如上座部等俱舍论承一切有部将此三有为相列在十四不相应行中是实有有法而属有为大乘法相则列入二十四不相应行法中属于色心分位之假法但此假法亦有为法摄故此三相应属有为法

己二 別明有为法无相

问曰若是有为有何过答曰若生是有为复应有三相若生是无为何名有为相若生是有为者即应有三相是三相复应有三相如是展转则无穷灭亦尔若生是无为云何得无为与有为作相离生灭谁能知是生复次分別生灭故有生无为不可分別是故无生灭空故有为法空有为法空故无为法亦空因有为故有无为有为无为法空故一切法空

凡有为法皆有生灭三相今云生是有为法故生亦应有生灭三相

有为法不离生住灭之相今云生是无为法则何者名为有为法耶且生相是造作相应离生等相方谓之无为故不得谓生是无为法也

若生是有为者即应有三相至住灭亦尔此以生等是有为有无穷过明生等三相无

若生是无为者至离生灭谁能知是生此以有为无为有差別明三相无

分別生住灭有生者谓生相与住灭相应有异无为不可分別者谓以无为法相是一致故此以无为法与三相之差別明三相无

灭空故有为法空至无为法空故一法法空结明以上二偈判决一切法皆空

戊二 別破相

己一 破展转家义

庚一 问

问曰汝说三相复有三相是故无穷生不应是有为者今当说生生之所生生于彼本生本生之所生还生于生生法生时通自体七法共生生生住住灭灭是七法中本生除自体能生六法生生能生本生本生还生生生是故三相虽是有为而非无穷灭亦如是

此中救生等三相是有为则有无穷之破

此中本生能生法生生住住灭灭六法而其自身则为生生之所生本住能住法生生住住灭灭而其自体则为住住之所住本灭能灭法生生住住灭灭而其自体则为灭灭之所灭此中七法或谓之为九法生——本生住——本住异——本异灭——本灭生生住住异异灭灭所谓本者谓此法能为余法等之本能生余法或住灭余法也至于生生则仅能生本生住住仅能住本住灭灭亦仅能灭本灭也——以上之九法或七法皆萨婆多部之论师所立

庚二 答

辛一 初二偈就前后破

答曰若谓是生生还能生本生生生从本生何能生本生若谓生生能生本生本生不生生生生生何能生本生若谓是本生能生彼生生本生从彼生何能生生生若谓本生能生生生生生生已还生本生是事不然何以故生生法应生本生是故名生生而本生实自未生云何能生生生

初二偈谓第四偈及第五偈就前后谓就生生与本生生起之前后第四偈谓先有本生后方有所生之生生若本生未生「生生」「生生」何能生本生耶是以生生不能生本生也第五偈谓本生须从「生生」而生今「生生」未生本生时何有本生能生「生生」耶是以本生不能生「生生」也

辛二 次一偈就一时破

若谓生生生时能生本生者是事亦不然何以故是生生生时或能生本生生生尚未生何能生本生是生生生时或能生本生而是生生自体未生不能生本生

次一偈谓第六偈就一时破谓就能生所生同时俱有破之合能生所生义故名生生能生者谓生生能生本生也所生者谓本生乃生生之所生也此中谓必先有「生生」之能生自体乃可有生生所生之本生今生生自体尚未生何能生彼本生本生既无从生则何有本生所生之生生故生生本生二俱非能生者亦非所生者是以生生本生二俱空也二既空故所计生住灭之生相皆应无有

己二 破不展转家义

庚一 长行發起

若谓是生生生时能自生亦能生彼如灯然时能自照亦照彼是事不然何以故

以上已破「生生」生「本生」「本生」生「生生」互相展转而生之计明生相无此中则转计生生与本生非相生非展转谓生生能生自亦能生本生救破重立生相非无

是事不然是句总非何以故是句發起以下破救章本

庚二 偈文正破

辛一 破譬说

壬一 直破灯不照暗

灯中自无暗住处亦无暗破暗乃名照灯为何所照灯体自无暗明所住处亦无暗若灯中无暗住处亦无暗云何言灯自照亦能照彼破暗故名为照灯不自破暗亦不破彼暗是故灯不自照亦不照彼是故汝先说灯自照亦照彼生亦如是自生亦生彼者是事不然

因喻是能成宗是所成破其能成则所成不成故此中先破譬后破法

灯以明为体体中即无暗又灯以明为体明即灯体故明所在处即灯所在处明所在处无暗故灯住处无暗

灯体即明故无灯所破自体中之暗灯处无暗亦无灯所破灯住处之暗破暗名照今无暗之可破故无所照所照既无能照亦无是以生生不应能生「生生」之自体亦不应能生所生之本生故生相非有也

壬二 破初灯不照暗

问曰灯然时能破暗是故灯中无暗住处亦无暗答曰云何灯然时而能破于暗此灯初然时不能及于暗若灯然时不能到暗若不到暗不应言破暗

灯初然时不能及于暗明暗不同处故如暗不及于明

壬三 破灯应遍破暗

复次若灯不及暗而能破暗者灯在于此间则破一切暗若谓灯虽不到暗而力能破暗者此处然灯应破一切世间暗俱不及故而实此间然灯不能破世间暗是故汝说灯虽不及暗而力能破者是事不然

灯应能破一切暗许灯不到暗而能破暗故又灯应不能破暗灯不能破一切暗故

壬四 夺破明照暗义

复次若灯能自照亦能照于彼暗亦应如是自蔽亦蔽彼若谓灯能自照亦照彼暗与灯相违亦能自蔽亦蔽彼若灯与暗相违不能自蔽亦蔽彼而言灯能自照亦照彼者是事不然是故汝喻非也

灯不能自照及照彼明暗俱不相涉故如暗不能自蔽蔽明

辛二 破法说

壬一 正破三相

如生能自生亦生彼者今当更说此生若未生云何能自生若生已自生已生何用生此生未生时应若生已生若未生生若未生而生未生名未有云何能自生若谓生已而生生已即是生何须更生生中更无生作已更无作是故生不自生若不自生云何生彼汝说自生亦生彼是事不然灭亦如是

长行中自此生未生时至是故生不自生直释此偈若不自生至住灭亦如是此以不能自生结明亦不能生彼不能自住亦不能住彼不能自灭亦不能灭彼此盖于三相之本身上研明三相皆空

壬二 结破有为

是故生灭是有为相是事不然灭是有为相不成故有为法空

是故生住灭是有为相者牒计是事不然者总结破生住灭有为相不成故有为法空者此中以有为相空证有为法体空所谓既无烟为标相即应无火也

丁三 结齐诸法

戊一 就有为相空结齐诸法

有为法空故无为法亦空何以故灭有为名无为涅槃是故涅槃空

三藏众谓诸法实有体相是俗谛诸法实有灭已即空谛而此中谓诸法本空实无可灭故无涅槃无无为法也

戊二 明无为相空结齐诸法

己一 无法破

复次无生无住无灭名无为相无生灭则无法无法不应作相

无生灭则无果无果法则无无为相

己二 无相不可知破

若谓无相是涅槃相是事不然若无相是涅槃相以何相故知是涅槃是无相若以有相知是无相云何名无相若以无相知是无相无相是无无则不可知

知无相时同时带知有相以必以有相为分齐故是以有相知无相也以有相知无相故其所知者应非是无相又不应以无相知无相以于境上不能取无相非无相之分齐故不取分齐谁复能知无相故不得有知无相是故谓无相是涅槃相不应道理无相既非是涅槃而又非有为相是涅槃相故无涅槃相

己三 无有为相故不能知无为法之无相破

若谓如众衣皆有相唯一衣无相正以无相为相故人言取无相衣如是可知无相衣可取如是生灭是有为无生住灭处当知是无为是故无相是涅槃者是事不然何以故灭种种因缘皆空不得有为相云何因此知无为汝得何有为决定相知无相处是无为是故汝说众相衣中无相衣喻涅槃无相者是事不然又衣喻后第五门中广说

有为法之相即生上已明生灭皆空灭空即有为相空有为相既毕竟无有将以何相为无为法相之分齐知无为法相耶故无为不以相成也且对有为说无为今有为相既空无为岂有哉

种种因缘作种种理由解印度人衣之有牒纹者曰有相衣无牒纹者曰无相衣

己四 结明一切法空

是故有为法皆空有为法空故无为法亦空有为无为法空故我亦空三事空故一切法皆空

依有为法建立人我有为法空人我岂有一切法不出有为无为二法今二法既空故一切法皆空

丙二 观有相无相

观有相无相门第五

未讲本文先明此门来意来意有四上门正破此门纵破上门正破有为相无为相以明一切法无相此门纵许相有然研其于有相不能立相有于无相亦不能立相有上门破通相此门破別相——以所相之法別別不同故上门破隐微相此门破粗显相——粗相即依物显现相上门破能相之表相此门破所相之体相

已明来意次释门题观如前释此中有相无相皆具能破所破二义能破者谓如云有相相不相无相亦不相离彼相不相更为何所相所破者谓随转计有相而相无相而相即逐破之故约通义有之能相皆是法但此中乃约別义而有故以一切法是所相而以能相之相空明所相之一切法空此中观有相无相皆不能立相以明实相无相故此门系以破为门也

丁一 生起

复次一切法空何以故

丁二 门体

戊一 偈

有相相不相无相亦不相离彼相不相相为何所相

有相者谓万物已有相相者谓能相之相不相者谓不能相之有相相不相者谓若万物已有相不应复以相相之而增益其相且亦不能以相相之也如有为法是已有相者既不能以生灭相相之且亦何所用而以生灭相相之耶

万物若本无相则万物之体毕竟空无以无标相则不应言有体相也万法体既不可得灭又安能强于无相上立为相耶

离有相无相亦无第三法可以相相今有相与无相皆不能相则无一切所相之相一切所相之法既空汝所计以为相者将于何处安立耶

戊二 长行

有相事中相不相何以故若法先有相更用相为复次若有相事中相得相者则有二相过一者先有相二者相来相是故有相事中相无所相无相中相亦无所相何法名无相而以有相相如象有双牙垂一鼻头有三隆耳如箕脊如弯弓腹大而垂尾端有毛四脚麤圆是为象相若离是相更无有象可以相相如马竖耳垂騣四脚同蹄尾通有毛若离是相更无有马可以相相如是有相中相无所相无相中相亦无所相离有相无相更无第三法可以相相是故相无所相

自有相事中相不相至无相中亦无所相一段与离有相无相至是故相无所相一段直释偈本此中前一段释偈上半后一段释偈下半

丁三 结齐

相无故可相法亦不成何以故以相故知是事名可相以是因缘故可相俱空可相空故万物亦空何以故离相可相更无有物物无故非物亦无以物灭故名无物若无物者何所灭故名为无物无物空故一切有为法皆空有为法空故无为法亦空有为无为空故我亦空

此中以相无所相明可相法无以相可相俱空明万物空——即谓有为相无为相空故有为法无为法空——以万物空明非物无物亦空以物无物空明一切法及我皆空——此中物者谓可指別出来之东西也耶教中谓万物为上帝所造故上帝非物是以耶教之教义亦同此中破

丙三 观一异

观一异门第六

此门及上一门皆随观相门之线索而来此一门来意有三上来虽已正破表相标相体相有相无相等一切相但愚者仍横计相有故此门纵许其所计之相有而开一异二关以破之是以应开此门愚者不受上二门破谓相可相者有一异可得故就彼所计而破之应开此门寄相可相之一遍破诸法之一故开此门

已明来意次释门题观门二字如前释凡有相对者皆可谓之有一此中一具能破所破二义为能破者谓如有体用是一则体即用用即体体则不名为体用亦不名为用是无体无用也若有体用是异则斯用者谁之用而体者谁之体哉又如若有万法与心是一则万法即是心不应万法唯心之理若有万法与心是异则万法何关于心亦不应万法唯心之理此中研相及可相是一是异法不可得故即是以一异为能破也为所破者谓论主否认相可相有一异可得故是所破也

丁一 發起

复次一切法空何以故

复次一切法空标宗何以故以下辨意

丁二 偈释

戊一 偈文

相及与可相异不可得若无有一是二云何成

若云相可相是一者则二无分別相即可相无相亦无可相也若云相可相是异者则二无关系相即不能相可相此中相谓能相可相谓所相

对所立能对能云所今相可相之一异既不可得故相及所相皆不能成立

戊二 释文

己一 释偈

是相可相若一不可得异亦不可得若一异不可得是二则不成是故相可相皆空可相空故一切法皆空

上来直释偈文

己二 救破

庚一 略遮前破

问曰可相常成何故不成汝说相可相一异不可得今当说凡物或相即是可相或相异可相或少分是相余是可相

问曰一段救相可相一异不可得之破

庚二 相可相一

如识相是识离所用识更无识如受相是受离所用受更无受如是等相即是可相

以上举例证相可相一

庚三 相可相异

如佛说灭爱名涅槃相爱是有为有漏法灭是无为无漏法如信者有三相乐亲近善人乐欲听法乐行布施是三事身口业故色阴所摄信是心数法故行阴所摄是名相与可相异

以上举例证相可相异三事能作信之相信是所相之相是色蕴实异于行蕴之信故相与可相之异亦可得

庚四 相可相亦一亦异

如正见是道相于道是少分又生灭是有为相于有为法是少分如是于可相中少分名相

正见是道相于道是少分者谓正见是能相道是所相但正见是八圣道支之一支故曰少分此中谓正见是道中之一分故与道非异故正见仅是道中之一分非全故与道非一故曰相可相一异可得又生灭能为七十二有为法之能相而是二十四不相应行之一部分故生灭之于有为法亦是非一非异者故相可相一异可得按比中之意可作一图以明之图如下

     可相(所相)有为法    ◎      相(能相)正见生住灭

此小圈属于大圈小圈即大圈如云湖北人即中国人但小圈之内包小大圈之内包大大圈之所包者未必尽是小圈之所包者如不能称中国人尽是湖北人故曰非一今合非一非异之关系点故曰亦一亦异也

庚五 结齐

是故或相即可相或相异可相或可相少分为相汝言一异不成故相可相不成者是事不然

此结明相可相一异可得

己三 破救

庚一 破相可相一

辛一 以相即可相则无可相破

答曰汝说或相是可相如识等是事不然何以故以相可知名为可相所用者名为相凡物小能自知如指不能自触如眼不能自见是故汝说识即是相可相是事不然

以相可知名可相者谓可相由能相方可知故名可相——即所知境喻能相为茶杯所知者即茶水用杯取水而水由杯方得但杯不能自杯如眼之不能自见指不能自触若谓相即是可相者则茶杯即是水指即其所指眼即其所见是空有能相之指之眼之茶杯而无可相之水之色等也

辛二 不应分別破

复次若相即是可相者不应分別是相是可相若分別是相是可相者不应言相即是可相

合之则不应分之今既云相即是可相是合相可相为一既合之为一又何能分別为相可相之二哉

辛三 失因果破

复次若相即是可相者因果则一何以故相是因可相是果是二则一而实不一是故相即是可相是事不然

相是因可相是果者谓因能了之因得所了之果也若云相即是可相则因果是一因果若一则失因果之用是相亦无相其可相之用相既无相其可相之用则相可相二俱不立二既俱不能立遑云其是一是异哉不啻以龟毛与兔角较粗细也

庚二 破相可相异

辛一 夺相纵异破

汝说相异可相者是亦不然汝说灭爱是涅槃相不说爱是涅槃相若说爱是涅槃相应言相可相异若言灭爱是涅槃相者则不得言相可相异

灭爱之灭即是涅槃是以若许灭爱是涅槃相得相义矣而失异义纵许爱是涅槃相得异义矣而失相义

辛二 彼无此存破

又汝说信者三相俱不异信若无相则无此三事是故不得言相可相异又相可相异者相复应有相则为无穷是事不然是故相不得异

凡有异者必是此虽无时彼亦可存之二物也如牛异于羊牛虽死羊犹可存但无信则无三事故信与三事不可言异也

辛三 自相亦相彼破

问曰如灯能照亦能照彼如是相能自相亦能相彼答曰汝说灯喻三有为相中已破又自违先说汝上言相可相异而今言相自能相亦能相彼

第二问答辨相不能自相亦不能相彼

庚三 破相可相亦一亦异

又汝说可相中少分是相者是事不然何以故此义或在一中或在异中一异义先已破故当知少分相亦破

一异义先已破故当知少分相亦破以上破相可相亦一亦异

己四 结破

如是种种因缘可相一不可得异不可得更无第三法成相可相是故相可相俱空

如是种种因缘至是故相可相俱空结明所破

丁三 结齐

是二空故一切法皆空

结齐诸法

丙四 观有无

观有无门第七

未讲本文先讲此门与他门之比较以明此门来意第四观相门观通相第五观有相无相门观別相观一异门重观別相此门重观通相第四门明生相不能生自生他破相第五门明相不能相法破相第六门明相可相非一异破相此门明能相之有无共离皆不成破相第二观有果无果门观果之有无第五观有相无相门观相之有无下观性门则观见之有无此门虽亦同于第五门观相空但彼门双观相可相以明一切相空而此门则专寄能相之有无——生灭以遍观一切有无法空上二门皆合观能相所相此门別观能相上一门就相与可相之一异观一切相空此门就能相有无之一异观一切相空观无相品有六门他五门以相或性或果明相空此门以相及体与用明相空

已明来意次释门题观门二字如观一异门中释有无之义有多种今约通別广狭以释此门之有无若约其通义而言则有色无色有见无见有对无对有果无果有相无相有漏无漏有为无为有明无明有性无性乃至有生无生等皆是如长行中云有无性相违一法不应共有如生时无死可知此中之无系通指一切之有无不过拣出生等以为例耳若约其別义而言则此中之有无仅用以代表生灭之四相盖以有果无果于第二门中已明有相无相于第五门中已明有见无见有性无性于第八门中当明故也此中有表生住——或生住异无表灭——或异灭如长行中有——生灭——与无常共生无常是灭相是故离无有则不生等句可知

若就其狭义而言此中专明生住之有异灭之无若就其广义而推之则此中系寄生灭之有无以通明一切之有无也

丁一 發起

复次一切法空何以故有无一时不可得非一时亦不可得如说

长行中复次至如说發起以下偈文此中如说以上标宗以下辨意

丁二 偈释

戊一 偈文

无一时无离无有亦无不离无有有有则应常无

有有时若有无则此有为无所坏不成为有有无时若有有则此无非是无以有有则不名无故是以若谓有无同一时有者则有无皆无也

最初有之谓生暂有用之谓住虽住必变之谓异虽暂有而终必无之谓灭对终云始对无云有若谓离终有始者则始者不得谓之始是以不得谓离灭有生也且亦不得谓离生有灭若云离生有灭者则此灭为谁之灭乎

水火不同处光暗无两存若云生时灭即俱者则生必被灭之所灭夺而不生若云生时常有灭俱有者则生应常不生矣

戊二 释文

己一 释偈

上以破共破离破不离破有常无重破离五段释偈

有无性相违一法中不应共有如生时无死死时无生是事中论中已说若谓离无有有无过者是事不然何以故离无云何有有如先说法生时通自体九法共生如阿毗昙中说有与无常共生无常是灭相故名无常是故离无有则不生若不离无常有有生者有则常无若有常无者初无有住常是坏故而实有住是故有不常无若离无常有有生者是亦不然何以故离无常有实不生

己二 救破

问曰有生时已有无常而未發灭时乃發坏是有如是生得皆待时而發有起时生为用令有生生灭中间住为用持是有灭时无常为用灭是有老变生至住变住至灭无常则坏得常令四事成就是故法虽与无常共生有非常无

问曰一段救破此中以体同时用前后救以上之破

己三 破救

庚一 以体同时用亦同时破

辛一 別破

壬一 生对灭破

癸一 俱有破

答曰汝说无常是灭相与生共生生时有应坏坏时有应生

此明有无共生有俱有过

癸二 俱无破

复次生灭俱无何以故灭时不应有生生时不应有灭生灭相违故

有无若共生者则有无应俱无以有无互相夺坏故

壬二 住对灭破

复次汝法无常与住共生有坏时应无住若住则无坏何以故住坏相违故

无常与住不应共生以住是存而坏是灭故如立之于行

壬三 异对住破

老时无住住时无老

异与住不应同时有以异是变异相而住非变异故

辛二 总破

是故汝说生灭老无常得本来共生是则错乱

此一段总结以上三段——生对灭等——以明体同时用亦同时之意以破其计此中是故汝说生住异灭无常得之句伏有体虽同时而用非同时故无错乱之救

庚二 以用前后体亦前后破

何以故是有若与无常共生无常是坏相凡物生时无坏相住时亦无坏相尔时非是无无常相耶如能识故名识不能识则无识相能受故名受不能受则无受相能念故名念不能念则无念相起是生相不起则非生相摄持是住相不摄持则非住相转变是老相不转变则非老相寿命灭是死相寿命不灭则非死相如是坏是无常相离坏非无常相

无常之体不应云于生时有也

庚三 以用未有体则不须破

若生住时虽有无常不能坏有后能坏有者何用共生如是应随有坏时乃有无常是故无常虽共生后乃坏有者是事不然

灭有为无是无常之天职亦即是无常之用若谓七法虽共生而无常未能灭坏彼有故可同时者则是无常无用也既无用体何须

己四 总结

如是有无共不成不共亦不成是故有无空

总结以上三段

戊三 结齐

无空故一切有为空一切有为空故无为亦空有为无为空故众生亦空

识谓心王受念即心所生相谓能起有生相之用必应有其体若用是前后者故体亦应前后而汝计体同时用前后故不应理且生时谓即有无常之体者云何证知又生时若谓有无常之体此无常之体有何用而须此体以生时不见此无常之用故

此中以有为法上之生灭之空推明一切有为法空以有为空结明无为及人我皆空

丙五 观性

观性门第八

未讲本文先明大义明大义分二

释门题不释观但释性释「性」又分二

先审名义若约性相之通义则性相之名义无定盖以性相本可互用性可表相相可表性如云「诸法实相无相非言说所能及」此相字即是表诸法离言自性义又如成唯识论所言之三性解深密经即名之为三相是相字可表性义也性可表相义者如经所说之异生性及善无记三性即是表分齐义界限义——凡有分齐可取者皆谓之相又如起信论所谓之真如相是性亦可表相义也

若言性相之別义则性相各有其假定之义无表现无变异之理体曰性无表现者谓非言说之所能施设思想之所能缘取也无变异者谓于时间空间上皆无变化转异也理谓遍常之理体谓真实之体有表现有变异之事物曰相事谓事情物谓物象有变异有表现反前无表现无变异义应知

次辨诠旨真实性者性义即真实义常不变异义真实即性持业释也所明者乃真实之性非虚妄之性依士而释曰真实性所约不同所诠亦別故约遮表等而真实性之所诠有四「约遮诠」曰三无性相无性以法从缘生无决定相故生无性以法从众缘生无有自体性故胜义无性以胜义无相非言说之所能表示思想之所能安立故「约表诠」曰圆成实性即二空所显圆满成就诸法实性之谓「约智证」曰二空真如谓二空智之所证即圣者离二障——烦恼障所知障——之清净智所行境界「约泯绝」——绝谓离四句百非泯谓离心缘相言说相——则曰一真法界但一真法界亦是强名既不立以能诠之教亦遣能证之智无以名之强名之曰一真法界耳

幻化性者即依他起性亦名如幻性依他而起无决定相无实自体依他而起有因缘力有果报用非有非无非实非虚是曰幻化即此幻化是众缘生诸法之性是以一切法之性皆幻化性了知其如幻不取其决定相实在体则增益执离了知其如幻而非无力用则损减执离二执离则中道显矣

妄执性者即遍计所执自性谓由能分別之心周遍计度虚妄分別所执取之若法若我自性差別名曰遍计所执自性如是自性毕竟空无等同兔角妄执为有故亦曰妄执性此即楞严经所谓以攀缘心为自性也

三论宗谓一切病不出性假二病性病谓计执性病假病谓执幻病——此谓执幻相是决定相病如今之哲学者安斯坦辈谓一切法相皆相对而立而此一切相对之理即是绝对的真实性——论主观真实性非于世间言说妄想戏论上所能建立既不能表其相亦不能诠其义若于戏论上建立真实性如幻性实足增益其妄执耳夫妄执若离圆成自昭是以此论于真实性上虽专约遮诠破而不收遣而不立亦即是明幻性显实性申二谛也学者于此应察论主之旨

辨来意为三对前诸门辨前诸门谓自观因缘门至观有无门等门前诸门破一切法有以明空义此门破一切法——无——皆非以明中道一切执病不外空有破有执空破空执有故此门双破之前空无生性相无相性此无胜义性谓空品之三门即观因缘门观有果无果门观缘门谓相品中之前四门即观相门观有相无相门观一异门观有无门从依他起上明无相无性从遍计执上明无相无性此则从圆成实上明无相无性

对前空门辨空门谓空解脱门即观因缘门观有果无果门观缘门三门前空门破从幻执妄此破执妄立幻此谓凡愚于众缘所生法上执其有决定体相故前破幻凡愚横计有性而以性立相故此破性空门破依他起无性此破遍计执无性此谓前从有为法上破其表现之相盖以法依他起无定相亦无实体故此从其所妄计上破其妄计之情盖以妄心所执者等同龟毛故也

对前四门辨前四门谓观相门观有相无相门观一异门观有无门前观一切相不可得但凡愚复计有性性有相亦有彼举性救相故此中随其所举而随破之上就相明无相此就性明无相就相明无相者谓从相明无相相就性明无相者谓从性明无性相也前明无时分方位可取此明胜义性无

丁一 生起

复次一切法空何以故诸法无性故如说

长行中复次至如说生起正文此中伏破愚夫以性立相之计故曰诸法无性故标无性宗以破之如说以下出因

丁二 偈释

戊一 偈本

见有变异相诸法无有性无性法亦空诸法皆空故

见即现见意见闻觉知等悉现见此中谓吾见有表现之诸法皆变异相矣实未见有表现而无变异之法性也遍寻诸法而无此不变异之性故曰诸法无有性若决定云有此无性法是法亦成有性法是以欲破尽有性法必亦应曰无性法亦无也诸法体本来空寂既不应言法言性亦不应言法无性

此偈之所破者有多种今略举数例以明之此偈上半破一切外道以一切外道皆计有实我实法故即此中所横计之性下半破一切小乘以一切小乘皆计有无人我之实法故即此中所计无性之性上半破小乘一切有部以其执一切法有不可变异性故下半破小乘说假部等以其执实有无性之假法故上半破俱舍论以其执有实法性故下半破成实论以其执有无性法故上半破小乘法执以其执有决定法性故下半破大乘恶取空以其仍有无善无恶等之道理所取故

此偈所申所明之义正广今且依三性以判其所明所申上半以依他起性破遍计执性下半以圆成实性破依他起性上半从依他明无性下半从胜义明无性上半明无常以常义即性义故下半明无无常以其执別有无常故上半明无我下半明无无我

戊二 释义

己一 直释偈本

诸法若有性则不应变异而见一切法皆变异是故当知诸法无性复次若诸法有定性则不应从众缘生若性从众缘生者性即是作法不作法不因待他名为性是故一切法空

此中以相有变异明法无性谓见一切法皆变异而所谓不变异者实不可得故性无也此中谓体由用彰性由相见见其相可知其性既见今相变异可知其性亦变异但真实常如不变异者方谓之性有变异者皆不得谓之性故曰见有变异相诸法无有性也复次下以法从缘生明法无性谓无造作不变异者曰性若性从缘作而有者则性有变异有变异者必无定相待众缘者必无实体既无实体复无定相岂可谓之性乎是故一切法空以体空则用无性空则相无今遍寻诸法之性而不可得故相亦本空也性相皆空云何有是法耶

己二 外过内

问曰若一切法空则无生无灭若无生灭则无苦谛若无苦谛则无集谛若无苦集谛则无灭谛若无苦灭则无至苦灭道若诸法空无性则无四圣谛无四圣谛故亦无四沙门果无四沙门果故则无贤圣是事无故僧亦无世间法皆亦无是事不然是故诸法不应尽空

问曰一段外过内此中谓外人责论主有断灭见之过

依生灭流转而有苦谛集起众苦是曰集谛灭苦集谛是曰灭谛能通达于苦集灭谛者是曰道谛志求解脱出家修习者谓之沙门四沙门果即声闻乘之四果预流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

己三 内离过

庚一 免过

答曰有二谛世谛第一义谛因世谛得说第一义谛若不因世谛则不得说第一义谛若不得第一义谛则不得涅槃若人不知二谛则不知自利他利共利如是若知世谛则知第一义谛知第一义谛则知世谛汝今闻说世谛谓是第一义谛是故堕在失处诸佛因缘法名为甚深第一义是因缘法无自性故我说是空

此中谓误世谛为真谛者即非是知世谛者亦是不知真谛者诸佛说一切宛然似幻而有之因缘法即是以世谛明真谛盖一切宛然似幻而有者常毕竟空寂而此毕竟空法即常宛然而有也是以我说是空即是明真谛亦即是申世谛而汝斥我为断灭见者不亦诬乎

庚二 推过

辛一 约自性破

壬一 牒计

若诸法不从众缘生则应各有定性

上牒计

壬二 推破

癸一 推无出世法过

五阴不应有生灭相五阴不生不灭即无无常若无无常则无苦圣谛若无苦圣谛则无因缘生法集圣谛诸法若有定性则无苦灭圣谛何以故性无变异故若无苦灭圣谛则无至苦灭道是故若人不受空则无四圣谛若无四圣谛则无得四圣谛若无得四圣谛则无知苦断集证灭修道是事无故则无四沙门果无四沙门果故则无得向者若无得向者则无佛破因缘法故则无法以无法故则无僧若无佛则无三宝若无三宝则坏世俗法此则不然是故一切法空

凡夫之妄心不能了知苦集谛等必由胜智审谛方能了知了知一切世间法皆苦是曰苦圣谛了知能生苦法之因缘曰集圣谛以智择灭苦集曰灭圣谛了知转染成净之理曰道圣谛是故若不受诸法缘生无性之空则无四圣谛今我说是空而汝不受汝应有无出世法之过矣

癸二 推无世间法过

复次若诸法有定性则无生无灭无罪福无罪福果报世间常是一相是故知诸法无性

无因缘法则无佛与众生染净之別亦无出家之必要以计法不从缘生不特坏出世法亦坏世间法也变异非常定故是常必一是故计诸法有定性即是计世间相是常谓世间相常不应事理

辛二 约他性破

壬一 从对待上破

若谓诸法无自性从他性有者是亦不然何以故若无自性云何从他性有因自性有他性故

对自有他无自亦无他

壬二 他亦自破

他性即亦是自性何以故他性即是他自性故

甲称乙为他乙称乙为自有乙之自身甲乃能称之为他今既无乙之自身则甲无所称是故无自则无他

辛三 约自性他性有无不成破

若自性不成他性亦不成若自性他性不成离自性他性何处更有法若有不成无亦不成

自以外谓之他有以外谓之无今自性他性既非有是有不立也有不立则无有以外之无是以于自性他性以外更別无诸法之性也且自他二性能摄一切性以除自之外凡宇宙一切皆谓之他今自性他性既无故一切诸法皆无性也

庚三 结破

是故今推求无自性无他性无有无无故一切有为法空

丁三 结齐

一切有为法空故无为法亦空有为无为尚空何况我耶

以有为法空结明无为法空以法空结明生空

丙六 观因果

观因果门第九

此门来意有六无相品中之前四门观相之相无第五门观性之相无此观因果之相无外人以论主所云之因果——四沙门果等——总救上五门所破之相性故重开此门以破其总救外人借论主所云之因果及破上门所破之有——性法之实性法之假——以立性谓若有因果则必有法有法则必有性盖谓此法非无性法即有性法非有性法即无性法二者必居其一也故开此门破之观缘门明于一一缘及其和合中求果皆不可得此门所明亦同但此门更详明非离此一一缘及其和合外別有因果可得此门所明乃上门余意盖以此所破为愚夫迷执论主于上门所破之因果故也前数门皆以推研现有果法之来处空现有之果此门则推研其果无来处则当体即空

丁一 唱起

复次一切法空何以故诸法自无性亦不从余处来如说

丁二 偈释

戊一 偈本

果于众缘中毕竟不可得亦不余处来云何而有果

众缘中谓一切一一缘中及多缘和合中毕竟所包有二义一切空间一切时间若于一切一一缘中及多缘和合中无果可得者则无论何地何时皆无果可得也

惟能生果者谓之因惟本身之所从来者谓之因且惟自能生其所生之自果此自果对自因而得名今果于众缘中毕竟不可得则是能生者不能生其所生既不能生不名能生此既非能生故亦不应言于余处——众缘外——能生此果也众缘及余处既皆不能生果云何有此果法耶

戊二 释义

众缘若一一中无若和合中俱无果如先说又是果不从余处来若余处来者则不从因缘生亦无众缘和合功若果众缘中无亦不从余处来者是即为空

直释偈本之义是曰释义

丁三 结齐

果空故一切有为空一切有为法空故无为法亦空有为无为尚空何况我耶

此中以果空结明一切法及我皆空——以上明无相品竟

乙三 明无作品

丙一 观作者

观作者门第十

先释门题次明来意

门二字如前释此中但释作者义释作者分三作者谓能作果之因缘也作者谓能观一切法空之能观心——此从法上观作者作者谓能作之人或能作之天等——此从人上观作者

已释门题今明来意有四无相品之前四门观有空后二观空空此门则观能观之者亦空盖谓有能观之心即有所观之境能观之心未寂所观之境不空钝根者不能一观即顿了诸法之体是以顺先观性次相次用之次第而开此门前诸门皆正明法空此门傍明人空以通破内外之执前诸门明诸行皆苦此中即苦而观无苦

丁一 唱起

复次一切法空何以故自作他作共作无因作不可得故如说

复次一切法空总唱何以故生起本门所正明之文

丁二 偈释

戊一 偈颂本

自作及他作共作无因作如是不可得是则无有苦

此中最要应先明非自作盖以无自则他不立无自无他无因亦不成故——此谓若云无因能作则此无因即是法也若是法则非自即他谓三界一切之果法

戊二 长行释

己一 释偈本

庚一 正释偈

辛一 破自作

苦自作不然何以故若自作即自作其体不得以是事即作是事如识不能自识指不能自触是故不得言自作

若云自作自则有三过若已有自体者何用更作若自体本无者则自体尚未有何能作纵许有自体则其所作者应是他而非自

辛二 破他作

壬一 夺众缘无他意破

他作亦不然他何能作苦问曰众缘名为他众缘作苦故名为他作云何言不从他作答曰若众缘名为他者苦则是众缘作是苦从众缘生则是众缘性若即是众缘性云何名为他如泥瓶泥不名为他又如金钏金不名为他苦亦如是从众缘生故众缘不得名为他

苦以众缘为其体性众缘性即是苦故众缘不名为他如瓶体是泥不应名泥为瓶之他也

壬二 众缘本空破

复次是众缘亦不自性有故不得自在是故不得言从众缘生果如中论中说『果从缘众生是缘不自在若缘不自在云何缘生果

众缘亦是果法一一缘皆从其众缘而生一切一一缘皆无独自存在之体性自体尚无何能作他耶

辛三 破共作

如是苦不从他作自作共作亦不然有二过故若说自作苦他作苦则有自作他作过是故共作苦亦不然

甲能作乙能作乃有甲乙二人共作之事如一沙不能出油二沙合亦不能出油也

辛四 破无因作

若苦无因生亦不然有无量过故

虚空不能顿生万物无因岂能作果

庚二 引经证

如经中说裸形迦叶问佛苦自作耶佛默然不答世尊若苦不自作者是他作耶亦不答世尊若尔者苦自作他作耶佛亦不答世尊若尔者苦无因无缘作耶佛亦不答如是四问佛皆不答者当知苦则是空

谓阿含经裸形迦叶即印度古代一类苦行外道彼自称为离系子佛教徒称彼为无惭外道答有四种直答分別答——答曰是或非反问答——反问其问题之定义俾得其题之边际便于解释不答答——盖欲使其自悟或以挟恶见邪见而故意为难故此中之答即不答答也大小乘释此不答之意各別小乘谓佛以裸形外道挟邪见来问故不答大乘谓不答即是表示空意是以论主引经之此段证作者及所作之空

己二 诤经意

庚一 总非昧经意

问曰佛说是经不说苦是空随可度众生故作是说

小乘人谓佛以外道挟恶见问故不答非表示空义大乘人谓不答实是表示空义意见不同故诤

问曰以下系小乘人所说佛说是经不说是空总非论主昧经意

庚二 为论主释经

辛一 破自

壬一 叙外道意明佛不答

是裸形迦叶谓人是苦因有我者说好丑皆神所作神常清净无有苦恼所知所解悉皆是神神作好丑苦乐还受种种身以是邪见故问佛苦自作耶是故佛不答苦实非是我作

此中之神非谓天神乃谓神我即俗所称之灵魂——精神之自我印度九十六种外道中除断见外道外余皆计有神我如胜论——计神我能作好或丑数论——计神我不能作但能受而由冥性作及此中之裸形外道——计神我亦作亦受等此中佛所以不答者盖欲使其自悟其见之非也

壬二 正破外道

若我是苦因因我生苦我即无常何以故若法是因及从因生皆亦无常若我无常则罪福果报皆悉断灭修梵行福报是亦应空若我是苦因则无解脱何以故我若作苦离苦无我能作苦者以无身故若无身而能作苦者得解脱者亦应是苦如是则无解脱而实有解脱是故苦自作不然

外道之计神我皆计其常故此中以因果生灭无常之理破之外道恃修梵行可生梵天故此中明福报空夺其所恃

辛二 破他

壬一 破我他

他作苦亦不然离苦何有人而作苦与他

苦不离我我不离苦若苦为他人作者我则不应受况他自身亦称自若云他作苦即是自作苦但自作苦于上段已破故云苦由他作者不应道理

壬二 破自在天他

印度古代之奉神教者有二派多神教一神教奉自在天者一神教也彼谓宇宙惟自在天独尊此天无所不能无所不知人类之苦果乐果皆彼所作欧美人所奉之耶教及亚洲中部之回教与此教正同故耶回二教亦可同于以下破自在天之破

癸一 正破

子一 破用

丑一 正破

寅一 以种类不相似破

复次若他作苦者则为是自在天作如此邪见问故佛亦不答而实不从自在天作何以故相相违故如牛子还是牛若万物从自在天生皆应似自在天是其子故

自在天应不能生人以二者不相似故如马之于牛

寅二 父不爱子破

复次若自在天作者众生不应以苦与子是故不应言自在天作苦

自在天应不能生人以不爱其所生者故如马不爱牛子

丑二 救破

问曰众生从自在天生苦乐亦自在天所生以不识乐因故与其苦

此中以众生不识其所从来以知供养自在天报乃父之恩故自在天与以苦非自在天不爱所生之子以救上破

丑三 破救

寅一 以不以乐遮苦破

答曰若众生是自在天子者唯应以乐遮苦不应与苦

众生应非是自在天之子以自在天不以乐遮众生之苦故如人类之于蚤虱

寅二 供养不得乐果破

亦应但供养自在天则灭苦得乐而实不尔但自行苦乐因缘而自受报非自在天作

众生应非是自在天之子以供养自在天而不得乐果故见彼供养自在天者亦同诸有不供养自在天者常受苦故又见彼不供养自在天者亦有常受乐故

子二 破体

丑一 有所须破

复次彼若自在者不应有所须有所须自作不名自在若无所须何用变化作万物如小儿戏

上段从自在天与众生之关系破自在天之用此中则直从自在之体上破之

自在天应不自在以有所须故如人须衣食住而多烦累

丑二 不能自作破

复次若自在作众生者谁复作自在若自在自作则不然如物不自作若更有作者则不名自在

自在天应不自在纵许为他所作故如为自在天所作之众生又自在天应不自在以不能自作如指不能自触故

丑三 不能无障碍破

复次若自在作者则于作中无有障阂念即能作如自在经说自在欲作万物行诸苦行即生诸腹行虫复行苦行生诸飞鸟复行苦行生诸人天若行苦行初生毒虫次生飞鸟后生人天当知众生从业因缘生不从苦行有

自在天应非自在以所作有障碍其本愿在作人以生天而必先由苦行作虫鸟等故又自在天应不自在以须待行苦行方能生故

丑四 住处作破

复次若自在作万物者为住何处而作万物是住处为是自在作为是他作若自在作者为住何处作若住余处作余处复谁作如是则无穷若他作者则有二自在是事不然是故世间万物非自在所作

自在天应非自在以不能自作其依住以造作之处故以其作种种事物必先有自身所依之处所故自在天应不自在以纵许自在天所依之住处他作故是以自在天应不能作人以自亦不自在故

丑五 有求于他破

复次若自在作者何故苦行供养于他欲令欢喜从求所愿若苦行求他当知不自在

自在经谓自在天尚行苦行故人应行苦行此中谓众生皆不自在以汝言必行苦行供养于他——自在天——故是以自在天亦应不自在以其行苦行供养于他故如众生

子三 重破用

丑一 随业变破

复次若自在作万物初作便定不应有变马则常马人则常人而今随业有变是故当知非自在所作是不自在

重破有二义先破有未尽故显其用毕竟无使迷者显了印可而速离其邪执故

自在天所作之物不应有变以所作之物无自作之权故如人所作之瓶今众生以随其自所造之善恶业变趣于人天及地狱故应非是自在天所作

丑二 无罪福好丑破

复次若自在作者即无罪福善恶好丑皆从自在作故而实有罪福是故非自在所作

人不负善恶好丑之责任以汝言皆是自在所作故自在天应不能作今人以其所作者自有罪福好丑故

丑三 有所憎爱破

复次若众生作自在生者皆应敬爱念如子爱父而实不尔有憎有爱是故当知非自在所作

众生皆应爱自在天汝言众生是自在天所作故如子爱父但众生亦有憎自在天者故知众生非自在天所作也

丑四 有苦乐破

复次若自在作者何故不尽作乐人尽作苦人而有苦者乐者当知从憎爱生故不自在不自在故非自在所作

自在天应不自在以有众生憎恶之故如人被他人咒骂又自在天应不自在以自在天对众生有憎有爱故——众生有苦有乐故——如人有烦恼而不自在故是以自在天不能作人以己亦不自在故如法从众缘生而不自在故

丑五 众生方便各有所作破

复次若自在作者众生皆不应有所作而众生方便各有所作是故当知非自在所作

自在天应不能造作自制治众生以众生各有自作之权故

丑六 修梵行无益破

复次若自在作者善恶苦乐事不作而自来如是坏世间法持戒修梵行皆无所益而实不尔是故知非自在作

自在天应不能作人以人自修梵行之力即可感善果故

子四 重破体

复次若福业因缘故于众生中大余众生行福业者亦复应大何以贵自在若无因缘而自在者一切众生亦应自在而实不尔是故当知非自在所作若自在从他而得则他复从他如是则无穷无穷则无因

计自在天者亦名计不平等因者彼谓自在天乃独尊无二无上的众生虽竭力造善其福终不能等于自在天盖谓自在天最先而生无因自有是以能造作万物故万物之福报决不能与之平等也

众生亦应无因而生汝许无因而自有果故如汝所计之自在天是以自在天应不能生众生以众生乃无因而生者故如汝计无他物能生自在天

癸二 结破

如是等种种因缘当知万物非自在生亦无有自在如是邪见问他作故佛亦不答

上结破

辛三 破共

共作亦不然有二过故

若云共能作者则有二过——自作及他作——故共亦不作

辛四 破无因

众因缘和合生故不从无因佛亦不答

见彼诸法皆从因缘生而未见无因能生者假使无因能生则人可从虚空生而不必从人生又若虚空能顿生物则世间相错乱交杂不堪设想矣

庚三 总结非论主

是故此经但破四种邪见不说苦为空

是故此经下总结明论主误解经意

己三 申经意

答曰佛虽如是说从众因缘生苦破四种邪见即是说空苦从众因缘生即是说空义何以故若从众因缘生则无自性无自性即是空

答曰以下论主申经意此中谓佛说因缘生义以破外道而同时即是说因缘空义盖以缘生则无自性故也

丁三 结齐

如苦空当知有为无为及众生一切皆空

此中以苦空结明法与众生亦皆空

丙三 观时

观三时门第十一

先释门题次明来意如前释此中专什三时

谓时分时节约其通义而言则自一刹那乃至不可说数大劫等总名为时若约別义而言则有刹那四季劫等之別又约通义而言则古往今来之年月日刻等统名为时若约別义而言则明日非今日今日非昨日甲子年非乙丑年清代非明代夏季非春季时分如有其定限时节各据其期间前去后方能来等而无间各占其时间之位置也

三时谓去今三时也三时亦名三世或名三际佛法中通常皆立三时或立十世但他处亦有立二时或立一时者立十世者谓去今来各复具三世——共九世而此九世则皆在一念上显区別合此九世与此一念法名曰十世也立二时者有三种谓有过去现在而无未来谓有过去未来而无现在——如希人柏拉图谓有现在未来而无过去立一世者亦有三种谓仅有过去而无现谓仅有现在而无过谓仅有未来而无过去现在也但本论此门所观者则依三时盖以时分皆是差別假立来三时乃相对而称互依而立是以无时分之观念则已若有则应以立三时为正论也

复次三时之类別有多种所谓色法上之三时心法上之三时因果法上之三时一念法上之三时一世界成空之三时等皆是而此中所观者乃因果法上之三时也

已释门题今明来意前十门破空间此破时间时间空间世界宇宙之谓时间谓时分及历时分之法空间谓方位——上下四方等——及占方位之物是以不依空间时间则不能起思想而亦无言说故思想言说之规范永为空间时间之所限定若欲离其戏论破其妄想亲证一真法界圆满如来法身非打破其时间空间之观念不为功也前十门虽观一切有为法之体用空寂足明虽占方分者之一极微亦不可得以打破凡愚之空间观念然时间之观念未离仍足以引起将来世界之想像故开此门以破之又前十门仅观得固定物体之空而有活动事情之妄计仍未破——有计物体本空而所有者仅是一件一件的事实事情——欲破此计事情者之妄想非破时间相不可故开此门以破之

今法人柏克森计有时间而无空间有心而无物彼谓心之相状连绵不断仅占有时间而无空间之位置因心力薄弱时遂觉有物虽见有物但转瞬间心力复强实不见有实物也而所谓占空间上之万物者不过是心力薄弱时所余落之影耳譬若烟炮将放完时所现之火星又十九世纪时德人康德谓本无所谓时间与空间此二不过是思想上所画出之二条路线——思想上所带有之二假相——但所谓实有者则心与物耳此二人虽能思惟惜不得其正若得本论而通之则于佛法其庶几乎

前十门破因前果后果因同时此中破果前因后于时分上言因果又出三世故此中观三世前十门皆以法我为所观以空观为能观此中并其能观者破之人我本空非以破故空而以不明法我无性执为实有应破其妄执故有能破是故能破者亦是依妄想而立毕竟空寂应知非实有所破与能破也

丁一 唱起

复次一切法空何以故因与有因法前时后时一时生不可得故如说

复次至如说唱起以下之文此中之因谓能生果者有因法谓果以此果亦能为后果之因也是以此中所谓之因与有因法亦可称之为果与有果法也

丁二 偈释

戊一 偈本

若法先是皆不成者是法从因生云何当有成

谓因先果后谓因后果先谓因果同时对果名因在因位时无所对之果所谓因者谓谁之因因理不成果则不生故曰是法从因生云何当有成也

戊二 释文

己一 正释偈本

先因后有因是事不然何以故若先因后从因生者先因时则无有因与谁为因若先有因后因者无因时有因已成何用因为若因有因一时是亦无因如牛角一时生左右不能相因如是因非是果因果非是因果一时生故是故三时因果皆不可得

此中分三一破先因后果二破先果后因三破因果同时此中有因指果谓果亦有因法也——此果为后果之因是故三时因果皆不可得总释偈本

己二 外出内过

问曰汝破果法三时中亦不成若先有破后有可破则未有可破是破破谁若先有可破而后有破可破已成何用破为若破可破一时是亦无因如牛角一时生左右不相因故如是破不因可破可破不因破

己三 内自免过

庚一 释过还过破

答曰汝破可破中亦有是过

汝破吾不能破汝是汝破可破中亦有破不因可破可破不因过之破而吾之能破终不能为汝所破且汝既有如是等过是汝终应为吾所破也

庚二 反成我义破

若诸法空则无破无可破汝今说空则成我所说

我说诸法空而汝说无破可破是汝说成我义也

庚三 不过加过破

若我说破可破定有者应作是难

对病者之病给病者以药药与病惟关切于病者之体实无碍于医生今我之所以破汝者为汝有执也汝执若无何用破为所谓把火不能烧虚空也若我定执我破是实有者亦是妄执但我既不尔汝何得以是作难耶汝难既不能难我是故反加诸汝也

己四 外更立法

问曰眼见先时因如陶师作瓶亦有后时因如因弟子有师如教化弟子已后时识知是弟子亦有一时因如灯与明能说前时后时因一时因不可得是事不然

问曰眼先时因一段外重立三世因果法之计上来外人以理立教不成均此处转以事实立计盖谓理趣不能违事实而事实可取消空理也眼见先时因如陶师作瓶二句立果先因后法可得计亦有后时因等句立果先因后法可成计亦有一时因如灯与明二句立因果同时法可成计

无作门之前皆正明生因生果以后则皆正明了因了果如此中所举之喻可知

己五 内更破外

庚一 破因先果后

答曰如陶师作瓶是喻不然何以故若未有瓶陶师与谁作因如陶师一切前因皆不可得

作瓶等瓦器者名陶师是对果有因也然陶师未作瓶时不名陶师非瓶之因故汝谓因先果后不应道理也

庚二 破因后果先

后时因亦如是不可得若未有弟子谁为是师是故后时因亦不可得

对弟子而得师名是对因有果也然弟子未从师师未被弟子师之之时而弟子既不名为弟子师亦不名为师是故汝说因后果先不应道理

庚三 破因果同时

若说一时因如灯明是亦同疑因灯明一时生云何相因

灯燄与明既云是同时有者安知灯燄不因于明耶此喻乃同疑因不应以之证明因果同时有

丁三 结齐

如是因缘故当知一切有为法无为法众生亦空

此中以三世因果法不成结明一切法我空

丙三 观生

观生门第十二

本品——无作品——及本论皆以此门为其终结

此门来意有四前诸门从异法观生——谓从种种法上观其生相皆不可得空一切法此门即生观生——谓凡愚计生即法故论主即此一法上观其无別生相可得——空一切法前观生系从相明体此观生系即体明体前观生可生不生明一切法空此观不生亦不生明一切法毕竟空上门就因果法上之三时观一切法无生此门就生法上之三时观一切法毕竟不生

由上数意可知本品本论皆以此为其终结之故

丁一 总起

复次一切法空何以故不生生时不可得故今生已不生不生亦不生生时亦不生如说

丁二 释

戊一 偈

生果则不生不生亦不生离是生不生生时亦不生

此中之生法即是果生果谓已生之果法不生谓果之尚未生者初有谓之生生已故不名生又生已何用更生故曰生果则不生不生则不名为生故曰不生亦不生又既是不生则应终不能生以不生者不能为生之因故如虚空龟毛等凡法之生时非已生生即未生生今已生不生未生亦不生是法终不生也是法终不生何得谓离生已时未生时外別有生时可得故曰离是生不生生时亦不生

戊二 释

己一 总明三时无生

生名果起出未生名未起未出未有生时名始起未成

此中释三时之名故曰总明三时无生起者谓果体起于未有出者谓果出于因位而至于果位也生时者即居于生已未生之间谓果初有体而未成果之时也

己二 別破三时无生

庚一 破已生生

辛一 以无穷破

是中生果不生者是生生已不生何以故有无穷过故作已更作故若生生已生第二生第二生生已生第三生第三生生已生第四生如初生已有第二生如是生则无穷是事不然是故生不生

若生已复生生则无穷无穷则生终未能有完成之生果是故汝不应计已生生也

辛二 以不定破

复次若谓生已生所用生生是生不生而生是事不然何以故初生不生而生是则二种生生已而生未生而生故汝先定说而今不定

此中复次若谓生生已生所用生生是生不生而生者即是若谓生法已生而生者则所用以生之生法即是此初生法不生而生也之义汝本计生已而生今汝意又云初生不生而生是汝说有不定过也

辛三 以理夺破

如作已不应作烧已不应烧证已不应证如是生已不应更生是故生法不生

此中引其余已决定之同类法作譬以喻无已生生之理故曰以理夺破

庚二 破不生生

此中以其计不生为因而生果故破之

辛一 正破

壬一 生不生不合破

不生法亦不生何以故不与生合故有一切不生有生过故若不生法则不生

无非是有不生非生有无相违生不生亦相违相违则不相合既不相合又何得谓不生而生耶

壬二 名体扰乱破

若离生有生则离作有作离去有去离食有食如是则坏世俗法是事不然是故不生法不生

若谓不生生者则所谓有者虽诠有而亦诠无一切名体皆属扰乱故不应作如是计

壬三 一切法不生应生破

复次若不生法生一切不生法皆应生一切凡夫未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应生不坏法阿罗汉烦恼不生而生兔马等角不生而生是事不然是故不应说不生而生

此中谓凡夫不应生菩提者明因未熟不生也谓阿罗汉不应生烦恼者明已断者则不生也谓兔角不生者明毕竟无者毕竟不生也若谓不生法而能生者则此三种不应生者皆应生也然兔角等实未见其能生故不应作如是计

辛二 救破

问曰不生而生者如有因缘和合时方作者方便具足是则不生而生非一切不生而生是故不应以一切不生而生为难

不生法可有三种无为法不生毕竟无者不生缘缺法不生此中以缘缺故不生救破盖谓我之所谓不生而生者非谓一切之不能生者而生乃谓此时缘缺故名不生若缘具足则必生故曰不生生也

辛三 破救

答曰若法生时方作者方便众缘和合生是中先定有不生先无亦不生有无亦不生是三种求生亦不可得如先说是故不生法不生

此中以第二观有果无果门破其不生生之救

庚三 破生时生

辛一 以理夺破

生时亦不生何以故有生生过不生而生过故生时法生分不生如先说未生分亦不生如先说

间于生已未生之时谓之生时上来已明生已不生不生亦不生故间于二者之生时亦不应生也若横计生时生则汝有生生不生而生之二过也

辛二 以无体破

复次若离生有生时则应生时生而实离生无生时是故生时亦不生

依生建立生时生既不生故生时无体也

辛三 以二体破

复次若人说生时生则有二生以生时为生以生时生无有二法云何言有二生是故生时亦不生

此中以生时为生者谓以生时为所生法也以生时生者谓从生时所生法也汝若计生时生者则有二生但生时实无此能生所生之二法是故汝言生时生不应道理

辛四 以无依破

复次未有生无生时生于何处行生若无行处则无生是故生时亦不生

此中之依谓生时之所依生时之所依乃生已与未生上来已明生已不生不生不生是终无有生既终无有生则汝所计生时之生将于何处现行耶

己三 总结三时无生

如是生不生生时皆不成生法不成故无生灭亦如是

此中住表住法谓住即法也表灭法谓灭即法也此段以生已不生生时皆不成结明生法不成以生法不成结明住法与灭法皆不成住法不成者谓已住未住住时皆不成也灭法不成者谓灭已未灭灭时皆不成也

丁三 结齐

灭不成故则有为法亦不成有为法不成故无为法亦不成有为无为法不成故众生亦不成

此中以生住灭不成结明有为法空以有为法空结明无为法空以法空结明生空

甲三 结分

是故当知一切法无生毕竟空寂故

自观生门之文观之则此末二句是故当知一切法无生毕竟空寂故用以结明此门之宗旨但自全论观之则此二句即是用以总结十二门也盖以十二门中以观生门为十二门之终结而观生门以此二句为其终结故此二句亦即是用以结明十二门之旨也是以此二句摄入三分中之结分此中是字总指十二门故字即理由义是故当知一切法无生毕竟空寂故谓由上十二门所明之理应知一切法之性用无始无起无始无起则一切法本来空寂亦毕竟空寂也

学者凡读一论应知此一论所宗以立论之点得此论之宗点则思惟乃有线索思惟有线索则其比量既可得其正而其理想之所入亦必甚深如是则此论之精处微处偏胜处要处皆为读者之所领得而无余矣此十二门论之所宗而以之为其总持者即是大分深义之空义而论主之旨即在使读者依十二门之言教离尽一切戏论分別悟入大分深义之空义發无得正观起二空智通达二空真如之理得无生法忍即证大分深义之空相也盖以所谓空相者即诸法之实相也所谓空义者即无生无法之义所谓二空真如之理者即诸法之实性所谓二空智者即是无生法智以其能亲证无生能亲证无法也所谓无生法忍者即亲能断除一切烦恼惑痴亲能印证一切实相认可诸法真理之谓也此无生法智与无生法忍系同时而有盖以此智乃由不离正定之正观所發此忍乃由不离正观之正定所成所谓定者即一切戏论分別皆不能动之之谓所谓观者谓心极清净而思惟如如不昧明了昭昭也此论之前三门观缘生无性以明生空中六门观诸法相性有无一异不可得以明法空后三门观作生以双印二空而末复以是故当知一切法无生毕竟空寂二句以印定之以结明之是故知此论之所宗而以之为其总持者乃大分深义之空义也

佛法藏如海难寻得其宗点乃易明所以去岁我所作之总抉择谈中立三宗以总持一切佛教大乘经论此三宗乃依三性而立真如宗依托圆成实自性而施设言教唯立无破其经论则以华严法华佛性起信等为代表唯识宗依托依他起自性而施设言教有破有立其经论则以解深密成唯识等为其代表般若宗依托遍计所执自性而施设言教唯破无立其经论则以大般若经百论等为其代表此三者之中真如宗之所依——圆成实性——虽最高而其见效于众生每最劣盖以此宗所明者多是佛知见之境界苟非利根上智者惟足借此起信而已唯识宗之所依——依他起性——处中其见效于众生亦恒处中盖以其所明者皆众生与菩萨之境无论上根下根读此即可于佛法得解虽不能即起行得证亦不仅起信而已至于般若宗之所依——遍计执性——虽最低而其效于众生实为最胜盖以其能破尽一切戏论妄想戏论妄想若离正观自發无论上根下根由此即当入胜解行非仅信解而已也由此观之学者于此十二门论应勿草草读过之也


校注

原注『此纲要之文系參合南萍居士之笔记而抄录者』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第五编 法性空慧学(卷9)
关闭
第五编 法性空慧学(卷9)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