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罗密多心经释义

  • 悬论
    • 一 提教纲
      • 甲 不判时教
      • 乙 教理略判
        • 1. 内证离言法
        • 2. 应机巧说教
          • (一) 五乘共教
          • (二) 三乘共教
          • (三) 大乘不共教
      • 丙 教史略判
        • 1. 佛世的一味法
        • 2. 佛后的分代法
          • (一) 印度的三个时代
          • (二) 传存的三种文系
    • 二 解经题
      • 甲 分解
        • 1 般若
        • 2 波罗密多
        • 3 心
        • 4 经
      • 乙 合解
    • 三 明译传
  • 释经
    • 甲一 直示圣证
    • 甲二 巧施至教
      • 乙一 显说明义
        • 丙一 历诸法明照见皆空
          • 丁一 就五蕴明即空
          • 丁二 正明诸法空相
          • 丁三 推空相穷诸法
        • 丙二 依般若明度一切苦
          • 丁一 依般若成菩萨行
          • 丁二 依般若成如来果
          • 丁三 依般若成利济用
      • 乙二 密咒發愿

【悬 论】

一 提教纲

甲 不判时教

关于提教纲古来各宗祖师有种种说法如天台五重玄义贤首十门玄谈以及其余的各家大概是将释迦如来一代所说的教法分为几个时期几种教法名为一代时教天台五时者第一说华严时第二说阿含时第三说方等时第四说般若时第五说法华涅槃时八教者藏教通教別教圆教名化法四教顿教渐教秘密教不定教名化仪四教藏教专摄小乘通教通大小乘別教是历別大乘圆教是圆融大乘此天台所分时教也贤首则分为三时五教先照时说华严经转照时说阿含方等般若还照时说法华等转照时分初中后三合之亦同天台的五时五教者小教即摄小乘法始教明一切法空为大乘之始终教进明不空为非有非空教顿教不立次第所谓一超直入如来地贤首判教时禅宗已在中国兴起因特立此教以收摄之圆教则以华严等经为最上圆满之教此中国各祖师所判还有其他种种之不同不必一一细数而在印度传来的判教法则有两种的三时三教玄奘法师传承那烂陀寺戒贤论师所分者有教即说阿含等谓有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法空教即般若说一切法皆空等非有非空的中道教即深密华严等唐时又有一位印度的日照三藏传来清辨智光论师所分者有时教如阿含等说有诸法境空心有时教如解深密经等说三界唯心唯有心识心境皆空时教即以般若等明一切皆空为究竟了义此皆古时中印两土祖师所分判在古来祖师皆为适应当时的思想环境故作如是分判在现今研究佛经已无此种分判的必需故但将教理教史来略说其概要

乙 教理略判

1 内证离言法

此言内证者乃诸佛自内所证不限于释迦牟尼佛法华经所谓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也此非语言文字之所能表亦非心思之所能到乃诸佛内证智境声闻缘觉菩萨只能证知少分五趣异生无少分知然诸佛言教皆依此自内证法而流出故证法为教法之本

2 应机巧说教

(一) 五乘共教

佛既于一切诸法自觉圆满为满觉他本愿故应众生机善巧开演乃有诸乘教法此诸乘教法既契于佛内证之理又必须契合众生之机宜乃能使乘之各成其益五乘共教者即人乘天乘声闻乘辟支佛乘菩萨乘所共同之教理人天乘固须依之修人天行得人天果即出世三乘亦皆以之为基一切圣凡依正染净因果皆依之而立此法是何即从因缘所生法明一切法正因果之理是也此为全体佛法之大宗其中最要者为异熟因果的业报法合乎此者即是佛法违此者即非佛法故为五乘所共之正法的法印如明业报则有向上心不愿堕落欲保存其来世人身乃修行人乘十善再进而上求生天亦由信因果以持戒修善习禅定而得即出世三乘所解所行亦不能越出因果范围此理在世间宗教科学都有所说但自佛法看来彼等所说或偏或谬都不圆满唯佛法中乃澈底扫除一切邪谬而建立一切世出世间染净因果为由人乃至菩萨佛之五乘共通教法

(二) 三乘共教

观察三界六道众生生而又死死而又生死彼生此流转不断而说世间流转的十二因缘法知一切有漏法皆是苦而明超出三界流转的无漏法即所谓了生死的法漏者如房屋或瓶壶等类有了破漏即非完好喻身心中有了烦恼终要漏落生死之苦凡未能完全了知三界五趣因果皆为有漏流转不息均于三苦八苦等不能尽免不易發出离人天心若能确知有漏皆苦即不肯修人天乘最低限度也要求了脱生死进观有生必有异灭的有为法皆是无常不能永久安住生而变异变坏而灭最后有仍归于无更对世间起厌离心不生贪著而求超出三观诸法无我若色法若心法有为法无为法若内若外一切诸法皆无可执取为我者既知毕竟无我即无由起贪造招三界有漏业报故了我空即证生空不再造生死业亦不感生死果由此而得解脱证涅槃之寂常安静是为涅槃寂静声闻辟支佛菩萨皆由此而得解脱生死平常称此为小乘法其实是三乘的共法

(三) 大乘不共法

此明超出前二种之大乘特有的胜法依佛智所证的平等法性诸法实相非空非不空非有非不有无相无不相一法遍于一切法一切法不离一法十世古今不隔当念由此遍观一切有情亦悉同体无二因一切众生皆在苦中而起救拔之心即是大悲心要普救众生苦必须成无上觉即是發无上菩提心此为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所未能者故云不共而在本乘之中又可分为三种(甲)特胜大乘依古人判教而说则虽成佛亦有高下譬如圆教的佛顿教的佛等今则以大乘發菩提心得无上果是同故成佛后平等无二但就佛应机上说亦可有其差別所重者特胜大乘者就因缘所生法中特明究竟皆空之最胜义遍破外小及世俗相即诸部明甚深空义之般若经是(乙)普为大乘前专显大乘法体殊胜此则明自他兼度之大用大乘无所不含容无所不包涵为利他故不舍一法如欲利声闻缘觉即须通达声闻缘觉乘法欲利人天等亦复如是各有当机胜用此如为深密华严法华涅槃等所说者是自住大乘而亦令一切人声闻缘觉各得其益非专为一类人一时机而说(丙)适应大乘一色一香皆第一义以一切法缘起无碍故一法即摄尽一切法随拈一法为中心都可遍通一切法以一为主诸余是伴一一法与一一众生皆是如此譬如色法一花一叶之色皆是遍法界诸法为缘所起诸法无超越此一法之外者故诸佛说法无一定规范所谓大用现前不存轨则药无贵贱愈病则良可随称一法为最胜谓非余法之所能及使闻者速能起决定信心而得受用并非世间人我彼此抑扬赞毁者可比如专弘净土者即尊净土为第一而斥除一切专弘禅宗者即以禅宗为最胜而呵弃一切乃至持一咒修一行者各各皆如是说盖因法法皆妙实均具有无上最胜功德但适所应宜而遇缘即宗故此亦可称为圆融大乘中国之台贤圆教即从法华华严中大發挥斯义

以上可略明教理之分齐而本经之属于特胜大乘亦可知矣

丙 教史略判

1 佛世的一味法

佛在世时只有一味佛法无论说大说小说空说有顿说渐说显说密说皆为佛应机巧说教无次第无胜劣闻者皆信佛为法本总为佛说不起分別故称佛当时所说之法为一味佛法但到了佛灭以后就有了分別

2 佛后的分代法

(一)印度的三个时代

或谓正法五百年或谓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或以五百年为一阶段称为初五百年第二五百年第三五百年等就历史上看佛灭后流传在印度的佛法可分为三个时期小行大隐时代佛灭后初五百年佛法已由印度传及锡兰诸地唯盛行者即前所云三乘共教之小乘法因当时佛去世未久而住持佛法者为迦叶阿难等声闻弟子典型尚在统摄徒众而教授教诫故盛行三乘共教而大乘不共教法则隐没而不彰大盛小附时代次五百年有马鸣龙树提婆出世提倡大乘佛法得无著世亲等继之大乘盛行而小乘亦附之而行佛教之传入中国正在此时密主显从时代第三五百年中到一千二三百年时有龙智菩萨开南天铁塔从金刚萨埵受秘密经咒仪轨盛扬密教此时在印度的小乘经论渐归隐没而大乘经教亦随从密教而行专以密咒为主并于此时开始传入西藏

(二)传存的三种文系

上就印度所流传佛法分为三个时代但第三五百年后印度的佛教已由衰而灭再就传承至现今的来看则可分为三大系统巴利文系佛法从阿育王时传入锡兰岛缅甸等处即为保存原语的巴利文佛教此正为佛灭后初五百年以内印度盛行的三乘共教今南方诸国若暹罗等犹存其遗制中国文系到了第二五百年时正是中国由汉到唐的时代佛法由印度盛传来震旦经五六百年之时间翻译成为中国文渐渐传及于朝鲜日本等处此正是印度大乘盛行而小乘附行之时故中国所传存至今者亦偏重于大乘佛法西藏文系到第三五百年时始传入西藏翻译成为西藏文系此时正当印度密教盛行而显教附从时期故西藏佛教以密宗著称而蒙古尼泊尔等地亦承其化此皆时代环境影响之所成也印度虽为产生佛教之祖国今已不能具体保存现今世界流行之佛教厥唯以上之三大系其中翻译最完备承前启后而具足大小乘显密教者尤在中国文系观察现在世界所流传之三系佛法即可回溯到印度三个时代的佛教再从而上推即可汇归到佛住世时之一味佛法今所讲之般若心经依教史看即可知是印度第二时期所盛行而传存于中国文系之大乘经此经为巴利文系所无而西藏文系虽有此经不甚重之

上从讲教理教史之大概以阐明此经在佛教法中所属之分位即为提教纲之要旨

二 解经题

甲 分解

1 般若

般若波罗密多是梵语的译音般若义译智慧或单译为慧但与中国通常所谓智慧者不同是专指从佛的出世法所生的智慧在中国无相当的名词来代替故沿用原音然在说明其意义时仍作智慧解当知此种智慧不是世智辩聪的智慧乃出世清净智慧诸经论中分为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者依文字言说所集成的经论教典或听讲或读诵所生的智慧对于文义通达无碍得其胜解者名文字般若进而深思谛察离文字语言之相于一切心行中观照实相之理的智慧名观照般若再由此观照深造修习一切语默动静皆不离般若由浅入深由细观而舍粗观所谓以楔出楔达到一切法分別相尽现前一念心光契同遍一切无彼此内外是非人我之真如法性名实相般若亦名根本般若

诸经论上又有将此般若智慧分为三种者加行智根本智后得智在煖世第一四加行位中所修之智慧名加行智此四加行皆是与定心相应的加倍的精进修行由四寻思观引發四如实智进而亲证诸法空性名根本智由根本智得达诸行如幻修一切行名后得智此三智皆名无分別故同属于般若其中最主要者乃在根本无分別智加行智时本尚有分別以能引發无分別智故从果得名亦称无分別智后得智正分別世出世间染净因果以从澈底通达一切都无分別的根本智而起从因得名亦名无分別智

诸经论中复说有三种智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一切智与上根本智相等能遍知一切法之真如相故道种智分別世出世间五乘三乘道之染净因果差別相亦等于上之后得智一切种智亦名一切相智亦名一切智智专指佛果之大圆满觉智念念中通达法性法相化道断惑之一切种也地上菩萨前念起一切智后念起道种智未能一念中起故尚未得此智或云到八地以上能空有双观乍得一切种智然一念中通达性相事理照了无余唯佛而已佛名一切智智人佛智即一切种智故无一念中不明明了了知世出世间一切染净因果而道种智一切种智皆以一切智为根本一切智即般若自体

依上来的分別合古今所说可摄为五重胜解般若与文字般若相当对于大乘经论所明胜义空性胜解无疑方名般若加行般若依胜解之理深思谛观当下心境以引發甚深般若名加行般若即上观照般若加行智正体般若前二种皆为引發般若之方便由胜解加行所引生之真般若名正体般若此与实相般若根本智一切智相等方便般若此与后得智道种智相当能分別了知一切因果起上求下化之行究竟般若此与一切种智相当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无上般若也

扼要言之何者般若即通达一切法自性本空而无所得无分別之智慧名曰般若如胜解般若即于经论文句中所诠表的诸法自性空义善能决了名为胜解般若乃至究竟般若亦复如是

2 波罗密多

波罗密多译云到彼岸是譬喻之词譬喻过渡到了彼岸则过渡一事就算达到了究竟目的在译音上古译音促但云波罗密后来翻译者加一多字多字乃梵语中的尾音別无意义后人谬解或称多心经或将多字译为定此皆不知译音赊促关系而讹误也到彼岸之义以生死为此岸涅槃为彼岸烦恼是中流之河能度之到彼岸之工具即是菩提菩提支分即戒定慧或布施持戒等六度行由之以断烦恼了生死入涅槃即是到彼岸涅槃的通义译为寂灭将一切烦恼业苦用菩提来择灭而得到究竟安宁之地此通常的解释通于三乘

然在大乘法中特重菩提涅槃菩提通名佛的二转依果涅槃又云圆寂寂是寂灭圆是已圆满成就福足慧足的无上菩提欲达到于无上涅槃菩提须修布施般若等行名到彼岸依此分析的说明应以圆成佛地五法名到彼岸如佛地经所明清净法界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由大圆镜智到成所作智名为四智菩提菩萨只能分证妙观察平等性二智到佛果方圆满四智

此又应以佛果三德名到彼岸涅槃即是断德能断除一切烦恼生死故菩提即是智德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是究竟智慧故由此而成为普利众生之恩德既证佛果自然能利益恩沾群品故此三德正为發菩提心修无上行者所求达到之彼岸

由上总括而说即是转依所得法身转依义甚深细如成唯识论中等之所详解菩提涅槃总名二转依果此法身非平常所指法化三身中之法身彼三身中的法身是对报化而言今就广义乃对二乘解脱身而言法身例如戒蕴定蕴慧蕴解脱蕴解脱知见蕴之五分总聚在二乘名解脱身身者总聚之义如人身以四大五蕴总聚为体佛的法身就是一切自利利他功德善法圆满的总聚故名法身

3 心

(一)就法说

狭义的心简別色法而说五根及六尘内外一切境名为色能缘虑之见闻觉知思量观察者名为心此仍包括一切心心所法若再严格的说正名为心者即八识心王心所法是心王所有之法不名为心若更进一步的分析将八识分为心前五识但名为了第六识正名识第七末那名意第八阿赖耶方才名为心能集聚一切种子發起一切现行故才是一切万法之根本的心

广义的心依世间所说及圣教所说可作四种分別肉团心即指人身中五脏六腑之心脏中国古来象形所造心字篆书即象动物的心脏形状心为人身之总枢纽在生物学之生理上考之心掌全身血液流动心脏健全身则生活能發见闻觉知之用心脏若病周身皆病心脏若坏此身即死瑜伽论等谓人受胎时先生心脏乃次第生百骸五官死时心在最后冷即停止活动此肉团心色法所成由此色法亦名心矣缘虑心与上以能缘虑名心者同集起心与上唯第八识名心者同真实心即以一切无分別无所得之真如性为心名为常住真心此心本离一切烦恼染污乃自性清净究竟真实心如此则一切有为色心法所显无为法性总名为心如楞严经所谓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七大皆如来藏妙真如性之常住真心是

(二)就喻说

中心如一国土有一国土的中心一城市有一城市的中心在方位上有中心点乃至一草一木及任何一事一物皆有其中心点此由前面肉团心的意思引伸而出称之为心心要即事理之纲领宗要如学理相传上称为心印能得此心要则一切皆可贯通如网举纲全网皆张如衣提领全衣皆直各种学说皆有此心要义

4 经

梵语素呾缆或云修多罗修垢路译云契经即契理契机之教法经有线的意思是贯摄佛所说法使不散失义素呾缆的最狭义即指十二分教中的第一分若就诸藏分別或将大藏教典分为二分如西藏分甘珠——经藏丹珠——论藏二藏将佛所说的经律收在一类名为甘珠菩萨罗汉祖师所造的论疏等收在一类名为丹珠此对论藏总以经律名经或除密咒仪轨另名咒藏专将显说经律称之为经再就中国最普通的传说分经律论三藏通达经律论者称为三藏法师如此则简別律论而称经或分经律论杂四藏或更加密咒为五藏所谓经者乃对余三藏或四藏称之

佛所说者名经佛自说者或因有人请问而说或观机缘成熟无问自说此正是佛所说之经又佛在世时常有诸大菩萨及声闻弟子乃至诸天神人鬼等所说经佛印可者即等于佛说亦得名经因此后世弟子或外道等所造妄自称经大大不可

就广义的经说通显教密咒皆名经明显的教义固是经即含义秘密之咒字亦得名经皆佛利生方便法故又通于能诠所诠皆名经所诠五乘之教理行果乃至一切法无分別无所得真如性皆得名经故世有所谓无字真经者即是理经而世间人生正行经常大法等亦皆得称为经宇宙诸法法尔如是之如实相及不违谬于实相诸学说无不是经所以华严云剖一微尘出大千经卷则经义之广可知矣

乙 合解

1 般若波罗密多

先将般若与波罗密多合解般若之波罗密多此对布施之波罗密多持戒之波罗密多乃至禅定之波罗密多而言以明此波罗密多是由般若而得依能达到的般若名所达到的波罗密多此般若即前胜解加行正体方便般若而所达到之波罗密多彼岸即前之涅槃如此则般若不是波罗密多波罗密多不是般若般若是能到彼岸之法波罗密多是所到之彼岸然如此解释虽可通但未能尽其深玅之义般若即波罗密多此般若即前实相正体般若实相般若境智一如般若即是涅槃究竟般若即是一切种智即是所达到的无上涅槃菩提彼岸如是境智行果不二故般若即是波罗密多

2 般若波罗密多心

再加上心字来合解亦分两层义般若波罗密多之心前解心字有法说喻说此心字即喻说中的中心及心要之义非余缘虑肉团等心也佛所说一切之般若波罗密多经皆以此经为其中心之心要乃至诸佛所说一切法诸菩萨所修证一切行果皆以此经为总摄心要之中心如咒中最要者称为心咒或心中心咒今此经是经中之心经故此心字即是般若波罗密多之心般若波罗密多即心佛所有一切无漏功德乃至三乘所修所证之行果皆从般若波罗密多生出故般若称为佛母如是则般若波罗密多即是一切三乘圣者功德法之心故般若波罗密多即是心复次此般若波罗密多不但是圣果无漏法之心亦即一切有为无为有漏无漏法之中心何以故遍一切法皆须有般若波罗密多之究竟智慧才能照了离此般若波罗密多即不能普遍通达故所以一切法皆为般若波罗密多所摄般若波罗密多即一切法的中心故云般若波罗密多即心又前法说中广义的真实心即实相般若正体般若一切智根本智及一切种智的究竟般若此即常住真心般若波罗密多即是心故故云般若波罗密多心

3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最后来将般若波罗密多经四个名词的全题合解亦分两重说明般若波罗密多心之经经即指当时观自在菩萨在佛前所说之言说及佛后结集成为此数百字的文字言句之经此经是能诠之文初说时以音声为体以名句言说为用既集成文字以后即以色法为体屈曲点画形象为用如此以能诠表义理者名经而所诠表之义即是般若波罗密多心依所诠义名能诠经故名般若波罗密多心之经般若波罗密多心即经经字的广义通能诠所诠所诠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法乃至此一切法之唯识义皆空义名为理经则摄境从心经即以心法为体若摄相归性经即以真如法性为体如此则般若波罗密多心即是经此经亦即以般若波罗密多心为体故云般若波罗密多心即经又所诠之行或以人天善行或以声闻缘觉解脱行或以大乘菩提行为经三乘的行法皆以般若波罗密多为中心故般若波罗密多心即经又所诠之果诸圣果功德乃至如来转依法身皆以般若波罗密多为中心故般若波罗密多心即经

三 明译传

甲 本经诸译

今考之正续藏此经传译在中国古时已有六种译本近有人因此经出玄奘法师听梵僧口授遂疑恐无梵本根据由奘师自编者因略说其翻译历史以断疑误此经最早的译本即南北朝之初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初译来中国经题名般若波罗密多大明咒经题中无心字而大明咒即是心的意思明即咒义咒的梵音是陀罗尼此云总持即总摄持一切心要之中心也故大明咒经即等于心经其次为唐三藏玄奘法师所译名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即今所用本第三为唐时摩竭提国沙门法月所译名普遍智藏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普遍智藏四字或为适应当时的思想所加之尊称第四为唐时大兴善寺智慧轮法师所译亦名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与奘师所译经题同第五为唐末时罽宾国三藏般若利言等同译此乃团体合译因当时有数十人或数百人组织成之译场多人合译一经见贞元圣教录载所译之部数颇多此不过是其中之一经题亦同奘译名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第六为宋初西天三藏施护所译名佛说佛母般若波罗密多经佛说二字本是诸经通用此中所特加者为佛母二字考施护所译者多为关于密部之经咒因此时已在印度密教盛行之后大乘显教附之而行——见前教史略判因此心经亦成为密宗附从之经密宗有佛部母部以般若为佛母部故此译加佛母二字亦当时思想环境之必然性也相传还有法成不空慈贤三种译本今考之正续藏均未见近代又有人将西藏文的心经译成汉文内容与施护所译大致相同亦可见此经传到西藏必在唐末宋初之时与施护所据之梵本时代相同

乙 诸译异同

关于各种译本的内容其正宗分大约与玄奘法师所译大同小异文句虽有小异而意义实不相差诸译中以奘师译文最略其余都有缘起分及流通分前面有如是我闻一时或世尊或薄誐梵在王舍大城灵鹫山中或鹫峰山中或耆阇山中与大比丘及大菩萨若干人俱佛入甚深光明宣说三摩地或入三摩地名广大甚深等观自在菩萨说完以后佛从三昧而起印可观自在所说后面有天龙八部等皆大欢喜信受奉行至于文句的不同如玄奘等译的照见五蕴皆空而法月等译为照见五蕴自性皆空施护则译为当观五蕴自性皆空亦奘等所译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施护则译为无所生无所灭无垢染无清净无增长无损减不过详略之异耳

丙 正明今译

诸译中以奘师所译最为简要可称为心要中之心要故后世流通唯在此本译题中称唐三藏法师玄奘译三藏法师如常释或加称奉诏译者是奉当时的皇帝诏命而译以尊重其事也这一位法师在唐朝的历史上最为伟大就是妇孺皆知的唐僧他的学问道德功业不但使中国人仰慕无极即世界学者亦皆共知共仰近来英国有一位威尔斯著了一部世界史纲把中国的玄奘法师讲得比孔子还详备至于奘师所译的心经简要没有头尾恰等楞伽诸译中性贤所译的四卷楞伽的译本盖专注重在其中的心要以便诵持也

丁 今译弘传

在中国经典中流传最普遍的莫过于此般若心经如咒中则以大悲咒往生咒或六字大明咒为最普遍佛号则以阿弥陀佛为最普遍经则独推此经净各宗无不顶戴奉持而且深入民间一般稍知佛法者皆尊重此经或读诵此经古今注解此经亦最多除佚失者外现在尚存者仍有数百种之多此经不但令人持诵讲解以依之修行而且因之而得感应者亦复最多所以凡是祈祷庆祝追荐者多诵此经即玄奘法师的一生亦得益于此经他到西域求法的时候途中每遇灾难诵此经即能化险为夷他以亲证实验此经之功德而翻译弘传故能使中国一般人读诵信受奉持经一千五百年之流传而不衰诚不可思议也

诸位今天能够听闻读诵此经亦福德善根所感应当生殷重心作希有难得想虔诚奉持自能获大受用

【释 经】

甲一 直示圣证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此一科文直捷显示圣智所证的境界即前所说的内证离言法圣者谓三乘有学已破无明证真如异于凡夫故称圣者如佛之所以名佛者以得无上菩提故圣者之所以名圣者以行深般若已破无明断烦恼证真如故在无量圣者之中今依久已证得真如的观自在菩萨来直示圣智所证境界称菩萨者显是大乘圣者大乘圣者是趋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故称菩萨菩萨即梵语菩提萨埵之简称菩提是觉义即上求佛果以自觉萨埵是有情义即下化众生以觉他以菩提佛果为上求萨埵有情为下化合名之为菩萨或加摩诃萨者即大菩萨此最低限度亦须入初欢喜地者方为真实菩萨未入地前则假名耳菩萨是通称观自在是別名在翻译上有译为观世音或光世音者或译为观世音观自在者都是此一位菩萨的名号自在是无碍义以观照无有障碍故观即自在如人能随自己意志而行不为其他所转移而能转移其他无所碍成就如是功德即名自在观能自在故能照见五蕴皆空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菩萨有时行根本无分別智而无自他上下能所分別之可得有时行后得智而修上求下化之行能所分明而七地以前菩萨亦有时妄想计度现行此简別非行后得智及妄想分別时乃行甚深般若波罗密多根本无分別智之时此经他译在缘起分中叙佛在大众前入甚深三昧般若的最深者即根本智一切智的实相般若故云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在此圣智现行之时故能照见五蕴皆空照见者明明了了亲证亲见不同推测想像而知若由比度推测而知者或可名智而不能名见五蕴者即下面所说的色受想行识诸有为法总为五聚有情身心乃至山河大地皆不出此五蕴亦可是照见五蕴诸法皆空故其他译本有译为照见五蕴等皆空者或译为照见五蕴自性皆空者五蕴等皆缘起假有之法无实自性一切法之所以名某某法者以其各有自性故今以圣智照了悉皆自性本空既无自性即无实法可得名为某某故云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苦者所谓三苦八苦广如瑜伽师地论明百一十苦厄者如三途八难等诸厄难乃至色无色界禅定中未到涅槃及菩萨未到成佛以前均有微细的行苦存在然此苦厄皆由业报所感的身心世界而有而业报之构成不越五蕴等法既能照见五蕴皆空则自然能度脱一切苦厄故五蕴等毕竟皆空则身心世界一切苦厄皆不可得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然须如观自在菩萨修甚深般若照见皆空方能度脱也

甲二 巧施至教

乙一 显说明义

丙一 历诸法明照见皆空

丁一 就五蕴明即空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亦复如是

舍利子在佛的声闻弟子中智慧第一故观自在菩萨特为说甚深般若舍利是鹙鸟的梵语目甚明锐尊者母目似之故依之立名尊者从母名舍利子有译作舍利弗者弗字即子字梵音今华梵并举故云舍利弗或有误解为佛荼毘后所化出之舍利子者或谓指各人身中有一颗舍利子者于是全盘误会以为此经是专讲舍利子的经谓舍利子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等此皆不懂梵音之义所致观自在菩萨以舍利子为闻此经当机之主故先呼其名而为说初四句有两层义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者既云不异仍表明色与空是两法不过性质相同耳再进一层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则直为一法而无二矣此色字包括四大五根五尘乃至一切法处色皆名为色比世间对精神而称的物质更广而般若所照见之空是遍一切色蕴法的并非与色相对之空或如茶壶有茶空不名空壶茶尽以后方名壶空而色法在处即空之在处无一微尘许不是空一切色法当体即空故云色即是空反之空之在处亦即色之在处故云空即是色古时有一禅师问学人云「你能将虚空捉住否」答云「学人不会捉请和尚捉看」禅师即将学人鼻子用力捉住学人呼痛禅师云「虚空如是捉」盖色即空则捉色身即是捉虚空也然佛法不说断灭相不是先将一切色法认以为有然后再去断除消灭方名为空以诸法宛然处即是空故故空亦诸色宛然而空即是色色蕴如是再推之于受亦复如是有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等即取种种名字言说相之想即行动造作又以行动迁流为其广义凡为前色想及后之识蕴所不摄者皆名行蕴即眼等八识此四蕴亦同色蕴之色空不异无二广说是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乃至识不异空空不异识识即是空空即是识佛法明空则一空一切空色心等皆空方可为般若所照见之空

丁二 正明诸法空相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此承上色空不二义进一步明诸法的真空实相此实相或名实性法性名真如为一切法中究竟真实不可破坏者若就表面看五蕴等诸法是有生灭等的然若以智慧观察即破坏无余故唯是空此真空实相若就其本来如是性说并非由般若照见方生起的故不生即此空性永久常住如是亦非般若不照见时便无故不灭若就其德相说在异生位虽被无明妄想计度诸法所隐没不显如有所垢污但其实不但不曾为垢污即垢污的本身亦仍自性是空垢净对待对垢称净既本无所垢污亦无清净故云不垢不净若就其分量说在圣不增在凡不减诸佛出世若不出世法尔如是诸佛所照见者亦照见其本来如是之空相而无所增益凡夫所迷者亦为无明烦恼障蔽此本来如是之真空实相而无所损减故云不增不减

丁三 推空相穷诸法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无眼无色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此一大段推诸法明空相以足前意前文已说明诸法的空相是常遍的是绝对的无与空相对之色故承上文云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不但无五蕴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之十二处亦无此中眼根者皮肉之眼是眼根的依处名扶尘根不是真眼根其中还有微细的净色根方名眼根耳朵名为耳根鼻孔名为鼻根舌头名为舌根身体名为身根亦复如此此均属于色法意根则非色法通常以前一刹那之识名意大乘法相別立第七末那名意六尘即六根所对之境眼根对色尘耳根对声尘鼻嗅香舌尝味身觉触意根则对去来生灭一切法尘此名十二处由般若照见者只有空更无可指为眼等六根色等六尘者故亦无可名之为眼等乃至色等也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者此中以乃至二字包括十八界十八界者即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色界声界香界味界触界法界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意识界今举前一界后一界略去中间十六界界者界別之义因十八界之法各有其界限而不混如色但为眼识所了声但为耳识所了其现行各有不同之种子此乃三乘通义所说今大乘般若智照见皆空则无可得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者此明无十二缘起的流转还灭十二缘起者即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此是烦恼业生死流转法无明尽乃至老死尽此明还灭法还灭即了脱生死在般若照见皆空中本无无明行识乃至无老死的流转所以亦无无明尽乃至老死尽的还灭无苦道者此明四谛亦无苦谛即生死之苦集谛即烦恼业能集起苦故应名苦集谛灭谛即涅槃亦名苦灭谛证涅槃则苦皆灭尽故道谛即菩提是所修灭苦之行集苦是世间因果道灭是出世间因果然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之时的照见中则唯是空无世间苦相可得亦无世间灭苦相可得无智亦无得者是三乘菩提即三乘涅槃与解脱解脱知见同由解脱知见得解脱得是成就同于二十四不相应行法中的得在三乘教中如是说但在第一义空中从本以来不生不灭无得无失故无新生之智相亦无新得之可得相以无所得故者此句总结前面一大段以出因此一句证明出空无的所以然之故何以空中无色以无所得故乃至何以空中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丙二 依般若明度一切苦

丁一 依般若成菩萨行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

菩提萨埵即大乘菩萨义如前释何以能成为菩萨呢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如罗网罩著不得自由即内外上下前后左右有所障碍若能依般若波罗密多照见五蕴等法皆空即无罣碍凡夫所以处处生牵罣者以执内身外境诸法为实有故有罣碍就有得失心有得失心就有恐怖初地菩萨初离五种怖畏佛法中所谓大无畏的精神者不是世间肆无忌惮的恶行及血气之勇乃照见一切法空无人我是非等相对待三界皆空人生如梦故能成就无怖畏之功德因此亦能远离颠倒梦想颠倒者如头本在上脚本在下而使之头下脚上以黑为白以是为非以无为有皆谓之颠倒诸法本空而执之为有或于空执为断灭相不能以幻化还幻化亦是颠倒能远离颠倒则常得根本无分別慧现前一切梦想习气亦渐离净梦想或译妄想乃无始以来的颠倒习气所现不知所从来不知其何往但现起时宛然而有在梦想中安立种种言说境像喜怒哀乐等事觉了之后一无所有吾人醒时的妄想境因不实故恰等于梦所以说人生就是一场大梦依般若波罗密多以修行能令远离一切罣碍恐怖颠倒梦想成就菩萨功德上上升进至圆满即成佛

丁二 依般若成如来果

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究竟涅槃一句或属上文作远离颠倒梦想究竟即得涅槃解义亦可通但就文义应属下文究竟涅槃三世诸佛明此诸佛是证得究竟涅槃的不是菩萨化现也不是世间的尊称佛即梵语佛陀通常解为觉义其实觉是菩提佛是觉者者字表已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有情如世间有学问的人名为学者佛与菩萨各有分齐能發菩提心成就上求下化之功德者名为菩萨能圆满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方名为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云无上正等正觉阿字译无如阿弥陀译无量寿耨多罗译上三藐译正等三菩提译正觉三藐简译为遍即无上遍正觉凡夫迷而不觉外道自称为觉而觉非正声闻辟支佛只得正觉一分而不遍菩萨能照达二空普度众生可名遍正觉但非无上还有胜进的功用故惟究竟佛果乃可称为无上遍正觉然如何成就无上遍正觉亦依般若波罗密多故而成就

丁三 依般若成利济用

故知般若波罗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咒的广义即陀罗尼此云总持能总持一切义理一切功德胜用故有法陀罗尼义陀罗尼忍陀罗尼咒陀罗尼而狭义的咒即祈祷词大神咒者谓大神力能转易一切此般若波罗密多的大智慧行能令转生死得涅槃转烦恼成菩提故云是大大神咒此通三乘明是智慧光明菩萨独觉皆能以自心的智慧照破无明而声闻则须闻佛的教法乃能断烦恼而得出世般若明智能破无明故云是大明咒此通独觉大乘是无上咒者唯指大乘的无上涅槃依般若不但能得三乘涅槃而正能得无上涅槃故是无等等咒者无等等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涅槃诸法无与伦比称为无等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能与之等名无等等般若之究竟即大菩提故云是无等等咒因般若是上四重功用总持咒故能除烦恼生死乃至能圆满自利利他福足慧足等一切苦厄真实不虚

乙二 密咒發愿

故说般若波罗密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娑婆诃

密咒之义若广说则一字一句含义无穷无尽所谓诸法实相甚深秘密惟佛与佛乃能究竟了知但能虔诚诵持即得感应然从粗显义上亦可略为解释所谓咒者即将意愿寄托于言句上凝注心力發为声音以为祷祝故可咒好亦可咒坏如对冤家以恶心咒诅令其生病或死等亦名为咒至祷祝吉祥往生等名为咒愿今此咒即前四种陀罗尼中的咒陀罗尼亦是总括全经义理功德之总持法

揭谛即度一切苦厄之度重说揭谛者即自度亦兼他度也何以能度依般若功德而得度波罗即波罗密多到彼岸之义故波罗揭谛即度到彼岸之义即僧伽此译为众波罗僧揭谛即度大众到彼岸之义菩提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咒字是简略的符号故每摘用一二字代表全句娑婆诃即速疾成就义若顺序义译便成为到彼岸度到彼岸度到彼岸大众度无上遍正觉速疾成就此是梵文文法次序若依中国文次第译其义就是度度度到彼岸度大众到彼岸速疾成就无上遍正觉故诵此咒即等于诵發菩提心愿文亦等于诵经毕發愿回向自他速成正觉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第五编 法性空慧学(卷8)
关闭
第五编 法性空慧学(卷8)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