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疏科文卷第九
大文第四依人证入成德分即逝多园林一会入法界一品二十
- 一卷经文分(四)
- 初来意(二)
- 初明分来(入法)
- 二会品来(会品)
- 二释名(三)
- 初分名(二释)
- 二会名(二会)
- 三品名(三)
- 初总明(二品)
- 二得名(二)
- 初法(法界)
- 二界(二)
- 初五约理法界(界有)
- 二三双约事理(复有)
- 三释名(于中)
- 三宗趣(三)
- 初约义(二)
- 初所入(二)
- 初牒章料拣(三明)
- 二依义別释(五)
- 初有为法界(总唯)
- 二无为法界(二无)
- 三俱句法界(三亦)
- 四非句法界(四非)
- 五无障碍法界(五无)
- 二能入(二)
- 初別列五门(二明)
- 二对前料拣(二此)
- 初所入(二)
- 二约类(五)
- 初所入(五)
- 初法法界(第二)
- 二人法界(二人)
- 三俱融(三人)
- 四俱泯(四人)
- 五无碍(五无)
- 二能入(二明)
- 三无二(三能)
- 四双泯(四能)
- 五无碍(五一)
- 初所入(五)
- 三约位(三)
- 初所入(第三)
- 二能入(二明)
- 三双结(三因)
- 初约义(二)
- 四释文(二)
- 初本会(十)
- 初序分(三)
- 初智正觉世间圆满(尔时)
- 二器世间圆满(三)
- 初国城(在室)
- 二园林(逝多)
- 三重阁(大庄)
- 三众生世间圆满(三)
- 初菩萨(三)
- 初举共数(与菩)
- 二列名(三)
- 初标二上首(普贤)
- 二別列众名(二)
- 初通表住等四位(四)
- 初幢表回向(其名)
- 二威力表行(地威)
- 三藏表地(地藏)
- 四眼表解(善眼)
- 二別表十地十度(十)
- 初冠表初地(天冠)
- 二髻表二地(梵王)
- 三光表三地(大光)
- 四幢表四地(福德)
- 五音表五地(梵音)
- 六上表六地(法上)
- 七胜表七地(光胜)
- 八自在表八地(娑罗)
- 九音表九地(寂静)
- 十觉表十地(须弥)
- 初通表住等四位(四)
- 三总结数(如是)
- 三叹德(二)
- 初总(此诸)
- 二別(境界)
- 二声闻(二)
- 初标数(及与)
- 二叹德(二)
- 初约就迹(悉觉)
- 二约本门(悉曾)
- 三世主(二)
- 初标数(及与)
- 二叹德(二)
- 初约就迹(悉觉)
- 二约本门(悉曾)
- 初菩萨(三)
- 二请分○
- 三三昧分○
- 四远离新众分○
- 五举失显得分○
- 六偈颂赞德分○
- 七普贤开發分○
- 八毫光照益分○
- 九文殊述德分○
- 十大用无涯分○
- 初序分(三)
- 初本会(十)
- 初来意(二)
- ○二请分(二)
- 初标众念请(时诸)
- 二显所请法(二)
- 初念德难思(三)
- 初所念果法(如来)
- 二玄妙难思(一切)
- 三缘会可了(唯除)
- 二请随机演(二)
- 初请随机宜(唯愿)
- 二请所说法(二)
- 初所请(二)
- 初请往因(显示)
- 二请果用(及成)
- 二结请(如是)
- 初所请(二)
- 初念德难思(三)
- ○三三昧分(二)
- 初能现三昧(二)
- 初叙意(四)
- 初入定之由(大文)
- 二辨其次第(即以)
- 三能入之人(佛自)
- 四通释妨难(不言)
- 二释文(三)
- 初入定缘(尔时)
- 二入定因(大悲)
- 三正入定(三)
- 初总标(入师)
- 二释名(二)
- 初叙昔解(言类)
- 二辨顺违(三)
- 初明唐梵非类(然旧)
- 二引二文证成(涅槃)
- 三结弹昔解(但敌)
- 三释义(二)
- 初略(故依)
- 二广(二)
- 初总明所据(二)
- 初引涅槃(若別)
- 二引当经(又离)
- 二开章別释(二)
- 初以十义(今会)
- 二依涅槃(二)
- 初合十一事(次言)
- 二合随逐(又野)
- 初总明所据(二)
- 初叙意(四)
- 二所现净土(三)
- 初结前标后(入此)
- 二严此园林(二)
- 初正显严(三)
- 初严重阁(二)
- 初广处(于时)
- 二显严(金刚)
- 二严园林(尔时)
- 三严虚空(时逝)
- 初严重阁(二)
- 二出所因(二)
- 初征(何以)
- 二释(如来)
- 初正显严(三)
- 三结通法界(二)
- 初结前标后(如于)
- 二正显严相(所谓)
- 初能现三昧(二)
- ○四远集新众分(三)
- 初別集十方(尔时)
- 二通赞行德(二)
- 初总(如是)
- 二別(三)
- 初上近诸佛德(以净)
- 二下摄众生德(三)
- 初微细化生(于一)
- 二明摄生智(知一)
- 三摄生语业(勇猛)
- 三大用自在德(三)
- 初三业摧邪(一切)
- 二意业自在(恒以)
- 三身业自在(以自)
- 三总结集因(如是)
- ○五举失显得分(三)
- 初明不见之人(于时)
- 二明所不见境(三)
- 初不见果(皆悉)
- 二不见因(亦复)
- 三结不见(如是)
- 三释不见所由(二)
- 初征(何以)
- 二释(三)
- 初法说(二)
- 初阙宿因(四)
- 初总标善差(以善)
- 二举劣异胜(二)
- 初不见佛果之因(二)
- 初总(本不)
- 二別(二)
- 初不赞果(本不)
- 二不修因(二)
- 初阙自分(本不)
- 二阙胜进(本在)
- 二不见菩萨之因(本不)
- 初不见佛果之因(二)
- 三举胜拣劣(如是)
- 四结不见闻(以是)
- 二阙现缘(三)
- 初无胜德(二)
- 初无胜德行(复次)
- 二显不能见(是故)
- 二住自解脱(二)
- 初征(何以)
- 二释(二)
- 初住自乘(诸大)
- 二结所无(于彼)
- 三结成不见(是故)
- 初无胜德(二)
- 初阙宿因(四)
- 二喻显(三)
- 初总料拣(二)
- 初叙昔总许(第二)
- 二申今正义(二)
- 初总明(今解)
- 二別显(二者)
- 二随文別释(十)
- 初鬼对恒河喻(二)
- 初喻(二)
- 初总显喻意(佛子)
- 二別释经文(言饿)
- 二合(彼大)
- 初喻(二)
- 二觉梦相对喻(二)
- 初喻(譬如)
- 二合(二)
- 初合梦者自见(一切)
- 二合大会不见(一切)
- 三愚对雪山喻(譬如)
- 四伏藏难知喻(譬如)
- 五盲不见宝喻(譬如)
- 六净眼无障喻(譬如)
- 七徧处定境喻(二)
- 初喻(三)
- 初释名(譬如)
- 二会释(五)
- 初双标经论(然喻)
- 二依俱舍释(先观)
- 三辨所依定(前八)
- 四明其建立(瑜伽)
- 五释于后二(无色)
- 三会通经意(二)
- 初以经会论(今以)
- 二以论例经(例此)
- 二合(如来)
- 初喻(三)
- 八妙药翳形喻(譬如)
- 九二天随人喻(如人)
- 十灭定不行喻(譬如)
- 初鬼对恒河喻(二)
- 三逆配阙因(又上)
- 初总料拣(二)
- 三征结(二)
- 初正释(何以)
- 二通妨(三)
- 初结前文以为难本(上来)
- 二正申难意(问般)
- 三会释本文(五)
- 初不共般若(答为)
- 二化仪不同(四)
- 初释通上问(又大)
- 二拣外谤显化仪(或以)
- 三重通前难(或令)
- 四会释二经(然法)
- 三通局有殊(又复)
- 四开显有异(三)
- 初直就法说(又若)
- 二重以喻况(其犹)
- 三法喻双明(是以)
- 五结成缘起(既非)
- 初法说(二)
- ○六偈颂赞德分(十)
- 初东方(二)
- 初总(尔时)
- 二別(二)
- 初叹佛(三)
- 初内德深广(善逝)
- 二内外无碍(以了)
- 三结成今用(今于)
- 二叹菩萨(汝观)
- 初叹佛(三)
- 二南方(五)
- 初令观内德(尔时)
- 二示其集处(今此)
- 三寂用无碍(无来)
- 四结归佛力(汝观)
- 五结其德广(一切)
- 三西方(二)
- 初法说(尔时)
- 二喻显(如日)
- 四北方(二)
- 初喻内德(尔时)
- 二喻大用(譬如)
- 五东北方(四)
- 初见无不益(尔时)
- 二明益菩萨(一一)
- 三明益用徧(难思)
- 四结益周普(如来)
- 六东南方(三)
- 初凡小难思(尔时)
- 二出难思法(正觉)
- 三显能知人(若有)
- 七西南方(四)
- 初总显难思(尔时)
- 二举因显果(从不)
- 三示难思相(三)
- 初智照净障(光明)
- 二示显深广(示现)
- 三念智圆融(菩提)
- 四结劝思修(智者)
- 八西北方(二)
- 初总标观成(尔时)
- 二展转成益(二)
- 初七各明一行(若得)
- 二总结深广(菩萨)
- 九下方(二)
- 初标名难闻(尔时)
- 二別显益物(四)
- 初生福益(如来)
- 二向菩提益(如来)
- 三成智益(如来)
- 四就人结益(如来)
- 十上方(四)
- 初总举佛德(尔时)
- 二恩深难报(如来)
- 三發荷恩心(宁于)
- 四释荷恩意(何故)
- 初东方(二)
- ○七普贤开發分(二)
- 初长行(三)
- 初明开發意(尔时)
- 二明开方便(以等)
- 三正明开显(三)
- 初总标(为诸)
- 二征释(何等)
- 三总结(佛子)
- 二偈颂(二)
- 初说偈仪意(尔时)
- 二正说偈辞(一一)
- 初长行(三)
- ○八毫光照益分(四)
- 初毫光普示(四)
- 初光意(尔时)
- 二光体用(从眉)
- 三光摄眷属(以不)
- 四光照分齐(普照)
- 二依光见法(二)
- 初此众普见(二)
- 初能见人(时逝)
- 二所见法(二)
- 初见此会徧法界之尘刹(悉见)
- 二多类摄化徧周法界(三)
- 初广大会徧(或见)
- 二徧处不同(或见)
- 三別彰所现(现种)
- 二类余十方(二)
- 初举此显彼(如此)
- 二以彼类此(二)
- 初能见分齐(如是)
- 二所见自在(皆亦)
- 初此众普见(二)
- 三见证因缘(其有)
- 四明其得益(二)
- 初毫光普示(四)
- ○九文殊述德分(二)
- 初述意(尔时)
- 二正颂(六)
- 初总叹广徧(汝应)
- 二众生世间(从诸)
- 三依正互在(宝树)
- 四述上林空(逝多)
- 五述智正觉(十方)
- 六总显普收(十方)
- ○十大用无涯分(二)
- 初总显用因(尔时)
- 二依体起用(二)
- 初別明毛孔世主化(二)
- 初总显(于其)
- 二別显(四)
- 初能化法(二)
- 初诸杂门化(或现)
- 二十度门化(四)
- 初六度化(或现)
- 二方便度(或现)
- 三力度(或现)
- 四智度(或现)
- 二所化处(二)
- 初结前生后(以如)
- 二別明所在(所谓)
- 三能化心(以平)
- 四所化益(或有)
- 初能化法(二)
- 二通显其分身多类化(二)
- 初住处化异(佛子)
- 二现身化异(五)
- 初化身异(佛子)
- 二化处异(往诣)
- 三化类异(随其)
- 四化法异(或说)
- 五末不离本(教化)
- 初別明毛孔世主化(二)
- ○二明末会分五相(二)
- 初略以十门料拣(二)
- 初总列十门(大文)
- 二依门別释(十)
- 初总显会意(二)
- 初标(今初)
- 二释(二)
- 初出三对之由(故非)
- 二明该罗等义(故前)
- 二会数开合(二)
- 初明局(二会)
- 二明通(三)
- 初标会数(若约)
- 二释成上义(虽人)
- 三结通义(是以)
- 三会主多少(三会)
- 四定会名义(二)
- 初假申问难(四定)
- 二引文解妨(若尔)
- 五二位统收(二)
- 初总立章门(五二)
- 二依门解释(二)
- 初相对明表(三)
- 初能所相对(今初)
- 二解行相对(二以)
- 三理智相对(三以)
- 二互融显圆(二)
- 初正辨(二)
- 初二相別明(二)
- 初融文殊能信及解之智(二互)
- 二融普贤所信及行所证(依体)
- 二二圣相融(二以)
- 初二相別明(二)
- 二总释(是以)
- 初正辨(二)
- 初相对明表(三)
- 六五相分別(四)
- 初双标(六分)
- 二双会(二皆)
- 三正释(五)
- 初寄位修行相(且依)
- 二会缘入实相(二从)
- 三摄德成因相(三慈)
- 四智照无二相(四后)
- 五显因广大相(五普)
- 四料拣(三)
- 初释后四相(其后)
- 二依前五种(今从)
- 三別配五相(此五)
- 七圆摄始终(七圆)
- 八会主类別(二)
- 初总明类別(八法)
- 二別显义相(四)
- 初约果摄(二显)
- 二约因摄(二约)
- 三约义摄(三约)
- 四约相辨(四约)
- 九法界事义(九法)
- 十随文解释(十随)
- 初总显会意(二)
- 二广依五相以释经文(五)
- 初寄位修行相(五)
- 初文殊一人寄十信位(二)
- 初能化發起(三)
- 初标主出阁(尔时)
- 二別明伴从(与无)
- 三总显出仪(文殊)
- 二成彼化事(三)
- 初比丘会(二)
- 初助化摄机(二)
- 初睹缘兴念(尔时)
- 二摄众同游(二)
- 初总辨摄仪(时尊)
- 二別明所化(三)
- 初列数标位(此六)
- 二列名(所谓)
- 三叹德(悉曾)
- 二正明化益(二)
- 初身仪摄益(四)
- 初示胜境(三)
- 初标告(尔时)
- 二正教(海觉)
- 三结略显广(尔时)
- 二得胜益(彼诸)
- 三诣胜人(即白)
- 四蒙胜摄(二)
- 初示其摄相(尔时)
- 二设敬兴愿(时诸)
- 初示胜境(三)
- 二语业摄益(二)
- 初受自分法(二)
- 初受法(三)
- 初举益标告(尔时)
- 二別示行法(何者)
- 三举益劝修(比丘)
- 二得益(二)
- 初別明一定(二)
- 初定体(时诸)
- 二定用(四)
- 初天眼用(得此)
- 二天耳用(及亦)
- 三他心用(亦能)
- 四宿住用(亦能)
- 二通显多门(又即)
- 初別明一定(二)
- 初受法(三)
- 二受胜进法(二)
- 初教劝(尔时)
- 二展转成益(以成)
- 初受自分法(二)
- 初身仪摄益(四)
- 初助化摄机(二)
- 二诸乘会(四)
- 初结前所作(尔时)
- 二明到化处(渐次)
- 三显所说法(时文)
- 四明所益众(二)
- 初诸龙会(说此)
- 二三乘会(复有)
- 三善财会(二)
- 初总列十门(自此)
- 二依门释义(十)
- 初趣求有异(今初)
- 二修入众殊(二修)
- 三示方不同(四)
- 初总辨类胜(三小)
- 二別释南方(然南)
- 三对释料拣(此五)
- 四叙其顺违(有人)
- 四见处差別(四见)
- 五遣不遣別(五遣)
- 六叹不叹別(六叹)
- 七推不推別(七推)
- 八结不结別(八结)
- 九去不去別(九去)
- 十随文释(四)
- 初四部云奔(二)
- 初总明(时福)
- 二別显(四)
- 初优婆塞(时有)
- 二优婆夷(复有)
- 三童男(复有)
- 四童女(复有)
- 二三业调化(二)
- 初身意调机(二)
- 初总调大众(尔时)
- 二別观善财(二)
- 初总标(复于)
- 二別显(二)
- 初观外缘(二)
- 初別明(知此)
- 二总结(以此)
- 二观内因(又知)
- 初观外缘(二)
- 二当机受法(三)
- 初结前标后(尔时)
- 二別举法门(所谓)
- 三结说劝进(尔时)
- 初身意调机(二)
- 三上根随逐(二)
- 四大圣重教(四)
- 初略赞略教(二)
- 初赞(尔时)
- 二教(善男)
- 二广问广答(二)
- 初问(二)
- 初对前料拣(第二)
- 二随文別释(二)
- 初释总句(善财)
- 二释別句(三)
- 初横释(应云)
- 二竖释(若竖)
- 三双结(横竖)
- 二答(二)
- 初別赞別教(五)
- 初正赞(尔时)
- 二略教(若有)
- 三重赞(福光)
- 四广教(汝见)
- 五结益(此无)
- 二总赞总教(二)
- 初赞(尔时)
- 二教(二)
- 初案定(善男)
- 二诫劝(善男)
- 初別赞別教(五)
- 初问(二)
- 三指示后友(二)
- 初举友依正(善男)
- 二劝往教问(汝可)
- 四念恩辞退(二)
- 初正明(尔时)
- 二问答(二)
- 初问(问大)
- 二答(明此)
- 初略赞略教(二)
- 初四部云奔(二)
- 初比丘会(二)
- 初能化發起(三)
- 二德云比丘下十人寄十住位○
- 三善见比丘下十人寄十行位○
- 四鬻香长者下十人寄十回向位○
- 五婆珊夜神下十人寄十地位○
- 初文殊一人寄十信位(二)
- 二会缘入实相○
- 三摄德成因相○
- 四智照无二相○
- 五显因广大相○
- 初寄位修行相(五)
- 初略以十门料拣(二)
- ○第二德云比丘已下有十善友寄十住位(十)
- 初德云比丘寄初發心住(六)
- 二海云比丘寄第二治地住○
- 三善住比丘寄第三修行住○
- 四弥伽居士寄第四生贵住○
- 五解脱长者寄第五方便具足住○
- 六海幢比丘寄第六正心住○
- 七休舍优婆夷寄第七不退住○
- 八毗目瞿沙仙人寄第八童真住○
- 九胜热婆罗门寄第九王子住○
- 十慈行童女寄第十灌顶住○
- ○二海云比丘寄第二治地住(六)
- 初依教趣求(二)
- 初显意(二)
- 初对文显意(第二)
- 二对前会释(二)
- 初正立属前(然思)
- 二疏断属后(今以)
- 二释文(二)
- 初依教正观(尔时)
- 二趣求后友(渐次)
- 初显意(二)
- 二见敬咨问(三)
- 初设敬(向海)
- 二陈心(作如)
- 三问法(而未)
- 三赞示法界(二)
- 初赞法器(三)
- 初问(时海)
- 二答(善财)
- 三赞(二)
- 初赞因缘难具(海云)
- 二显發心相胜(發善)
- 二正授法(二)
- 初修观(二)
- 初托事显诠(二)
- 初总(善男)
- 二別(所谓)
- 二亡诠求旨(善男)
- 初托事显诠(二)
- 二观益(二)
- 初见佛(二)
- 初见依(三)
- 初总标体相(善男)
- 二外相为严(百万)
- 三举因显胜(此大)
- 二见正(二)
- 初德相圆满(我时)
- 二因圆用广(又念)
- 初见依(三)
- 二闻法(三)
- 初演说(时此)
- 二受持(二)
- 初所持法多(我从)
- 二持多之相(善男)
- 三转授(若有)
- 初见佛(二)
- 初修观(二)
- 初赞法器(三)
- 四谦己推胜(二)
- 五指示后友(善男)
- 六恋德礼辞(时善)
- 初依教趣求(二)
- ○三善住比丘寄第三修行住(六)
- ○四弥伽居士寄第四生贵住(六)
- ○五解脱长者寄第五方便具足住(六)
- 初依教趣求(二)
- 初念前教(二)
- 初思修前法(尔时)
- 二显修利益(誓愿)
- 二求后友(渐次)
- 初念前教(二)
- 二见敬咨问(三)
- 初见敬(既得)
- 二陈心(二)
- 初总(圣者)
- 二別(三)
- 初上穷佛境(为欲)
- 二罄尽法源(为欲)
- 三齐菩萨(为欲)
- 三请问(三)
- 初结前标后(圣者)
- 二赞能诱诲(我闻)
- 三请说所疑(唯愿)
- 三正示法界(二)
- 初入定默示(三)
- 初入定因缘(时解)
- 二举定名体(即入)
- 三明定业用(三)
- 初总明普摄(入此)
- 二別彰广多(种种)
- 三善财见闻(彼诸)
- 二出定言答(四)
- 初明其起定(尔时)
- 二示定名体(告善)
- 三明定业用(善男)
- 四彰定体相(二)
- 初结前(善男)
- 二广显(四)
- 初随心佛现(我若)
- 二念佛观体(二)
- 初相无来往(然欲)
- 二释其所由(二)
- 初別显(知一)
- 二结成(我如)
- 三心该万法(善男)
- 四结劝修学(是故)
- 初入定默示(三)
- 四谦己推胜(善男)
- 五指示后友(善男)
- 六恋德礼辞(时善)
- 初依教趣求(二)
- ○六海幢比丘寄第六正心住(五)
- 初念前友依教趣求(二)
- 初念前教诏(尔时)
- 二趣求后友(渐次)
- 二见敬咨问(二)
- 初见敬(五)
- 初见入定相(乃见)
- 二观定胜用(二)
- 初別明身分作用(十四)
- 初足出长者(从其)
- 二膝出刹利(从其)
- 三腰出仙人(从其)
- 四脇出诸龙(从其)
- 五胷出修罗(从𮌎)
- 六背出二乘(从其)
- 七肩出夜叉(从其)
- 八腹出紧那罗(从其)
- 九面出轮王(从其)
- 十目出日轮(从其)
- 十一眉出帝释(从其)
- 十二额出梵王(从其)
- 十三头出菩萨(从其)
- 十四顶出如来(三)
- 初总显身语(从其)
- 二別彰法雨(二)
- 初为菩萨(所谓)
- 二为杂类(为色)
- 三总结周徧(如是)
- 二总显毛孔业用(海幢)
- 初別明身分作用(十四)
- 三瞻敬证入(尔时)
- 四所经时分(如是)
- 五睹从定起(过此)
- 二咨问(二)
- 初赞(二)
- 初标赞深胜(善财)
- 二出赞所由(以能)
- 二问(二)
- 初问名(二)
- 初问(圣者)
- 二答(海幢)
- 二问用(二)
- 初问(善财)
- 二答(三)
- 初于器世间无碍(海幢)
- 二智正觉世间无碍(见一)
- 三于众生世间无碍(大悲)
- 初问名(二)
- 初赞(二)
- 初见敬(五)
- 三谦己推胜(二)
- 四指示后友(善男)
- 五恋德礼辞(时善)
- 初念前友依教趣求(二)
- ○七休舍优婆夷寄第七不退住(六)
- 初依教趣求(二)
- 初念前教(尔时)
- 二求后友(渐渐)
- 二见敬咨问(三)
- 初见(二)
- 初见依报殊胜(十)
- 初宝墻围绕(见普)
- 二林树行列(一切)
- 三堂阁崇丽(其地)
- 四浴池清华(一万)
- 五暎带池流(其中)
- 六严敷殿座(二)
- 初殿(园中)
- 二座(其宫)
- 七罗以帐网(二)
- 初帐(园中)
- 二网(有百)
- 八耀以光明(有百)
- 九雨散杂严(常雨)
- 十凡圣欣敬(百万)
- 二见正报端严(四)
- 初正报殊常(时休)
- 二十方云仰(百千)
- 三业用难测(其有)
- 四正见身仪(尔时)
- 初见依报殊胜(十)
- 二敬(往诣)
- 三问(白言)
- 初见(二)
- 三正示法界(四)
- 初举法体用(二)
- 初总举体用(休舍)
- 二別明胜用(三)
- 初益物不空(善男)
- 二佛加益用(善男)
- 三引证不空(善男)
- 二穷因浅深(二)
- 初问(善财)
- 二答(二)
- 初约因缘答(答言)
- 二约心量答(善男)
- 三显果久近(二)
- 初问(善财)
- 二答(三)
- 初反释无限(二)
- 初別明(答言)
- 二总显(如是)
- 二顺释无限(二)
- 初別明(欲教)
- 二总显(善男)
- 三总结无尽(善男)
- 初反释无限(二)
- 四彰法名字(二)
- 初问(善财)
- 二答(答言)
- 初举法体用(二)
- 四谦己推胜(二)
- 五指示后友(善男)
- 六恋德礼辞(时善)
- 初依教趣求(二)
- ○八毗目瞿沙仙人寄第八童真住(六)
- ○九胜热婆罗门寄第九王子住(六)
- 初依教趣求(二)
- 初证前(二)
- 初显证所因(尔时)
- 二正明证益(二)
- 初自分益(往诸)
- 二胜进益(求一)
- 二趣后(念善)
- 初证前(二)
- 二见敬咨问(三)
- 初见(见彼)
- 二敬(时善)
- 三问(如如)
- 三称赞授法(六)
- 初示法劝修(三)
- 初直消文意(婆罗)
- 二通标三毒(此中)
- 三开门別释(然有)
- 二疑惮不受(二)
- 初道缘难具(时善)
- 二正疑魔坏(此将)
- 三胜缘劝引(十三)
- 初梵天劝(三)
- 初总劝莫疑(作是)
- 二彰其本意(今此)
- 三自述蒙益(善男)
- 二诸魔劝(复有)
- 三自在天(复有)
- 四化乐天(复有)
- 五兜率天(复有)
- 六三十三天(复有)
- 七龙王劝(复有)
- 八夜叉王(复有)
- 九乾闼婆王(复有)
- 十阿修罗王(复有)
- 十一迦楼罗王(复有)
- 十二紧那罗王(复有)
- 十三欲界诸天(复有)
- 初梵天劝(三)
- 四疑尽悔愆(尔时)
- 五诫劝见容(五)
- 初直释经诸(时婆)
- 二设其疑难(魔亦)
- 三正申解释(以此)
- 四蹑迹生疑(若尔)
- 五显其疑意(以显)
- 六依教修证(二)
- 初正修证(尔时)
- 二陈所得(善财)
- 初示法劝修(三)
- 四谦己推胜(时婆)
- 五指示后友(善男)
- 六恋德礼辞(时善)
- 初依教趣求(二)
- ○十慈行童女寄第十灌顶住(六)
- ○三具足优婆夷寄第三无违逆行(六)
- ○四明智居士寄第四无屈挠行(六)
- ○五法宝髻长者寄第五无痴乱行(六)
- ○七无厌足王寄第七无著行(六)
- ○八大光王寄第八难得行(六)
- ○九不动优婆夷寄第九善法行(六)
- 初依教趣求(二)
- 初依教(五)
- 初思修前法(尔时)
- 二因修得益(生欢)
- 三推功归友(如是)
- 四广叹友能(又作)
- 五胜缘印劝(二)
- 初印(善财)
- 二劝(善男)
- 二趣求(时善)
- 初依教(五)
- 二见敬咨问(二)
- 初见(二)
- 初见依获益(入其)
- 二见正超伦(善财)
- 二敬问(尔时)
- 初见(二)
- 三称赞授法(二)
- 初赞發心(时不)
- 三授法界(二)
- 初彰法门名体(善男)
- 二显业用之境(四)
- 初征问(善财)
- 二显难(童女)
- 三重请(善财)
- 四广答(二)
- 初明得法因缘(六)
- 初举往见佛(优婆)
- 二内兴观念(便从)
- 三佛劝發心(善男)
- 四坚固發心(善男)
- 五经久无违(善男)
- 六發心胜益(善男)
- 二明其业用(四)
- 初许现(善男)
- 二申请(善财)
- 三正现(尔时)
- 四出印(时不)
- 初明得法因缘(六)
- 四谦己推胜(优婆)
- 五指示后友(善男)
- 六恋德礼辞(时善)
- 初依教趣求(二)
- ○十徧行外道寄第十真实行(六)
- ○第四鬻香长者已下有十善友寄十回向分(十)
- 初青莲华长者寄第一救护众生离众生相回向(六)
- 二婆施罗船师寄第二不坏回向○
- 三无上胜长者寄第三等一切佛回向○
- 四师子嚬申比丘尼寄第四至一切处回向○
- 五婆须密女寄第五无尽功德藏回向○
- 六鞞瑟胝罗居士寄第六入一切善根回向○
- 七观自在菩萨寄第七等随顺一切众生回向○
- 八正趣菩萨寄第八真如相回向○
- 九大天神寄第九无缚无著解脱回向○
- 十安住地神寄第十入法界无量回向○
- ○二婆施罗船师寄第二不坏回向(六)
- ○三无上胜长者寄第三等一切佛回向(六)
- ○四师子嚬申比丘尼寄第四至一切处回向(六)
- ○五婆须密女寄第五无尽功德藏回向(六)
- ○六鞞瑟胝罗居士寄第六入一切善根回向(六)
- ○七观自在菩萨寄第七等随顺一切众生回向(二)
- ○八正趣菩萨寄第八真如相回向(六)
- ○九大天神寄第九无缚无著解脱回向(六)
- ○十安住地神寄第十入法界无量回向(六)
- ○第五婆珊婆演底主夜神下一十人寄十地位(十)
- 初婆珊婆演底主夜神寄初欢喜地(六)
- 初依教趣求(二)
- 初依前修证(尔时)
- 二趣求后友(渐次)
- 二见敬咨问(二)
- 初见友依正(作是)
- 二设敬咨问(善财)
- 三称赞授法(二)
- 初称赞(时彼)
- 二授法(三)
- 初标名体(善男)
- 二明业用(二)
- 初长行(二)
- 初兴救物心(善男)
- 二对缘救摄(二)
- 初总明(善男)
- 二明显(九)
- 初救海难众生(为海)
- 二救处陆众生(为在)
- 三救求不得众生(一切)
- 四救乐国土众生(善男)
- 五救求著聚落众生(善男)
- 六救暗夜众生(善男)
- 七救惑业众生(是诸)
- 八救八苦众生(善男)
- 九救恶见众生(善男)
- 二偈颂(四)
- 初法门名体(尔时)
- 二举因劝修(我昔)
- 三显果令入(我自)
- 四业用广大(我以)
- 初长行(二)
- 三明久近(二)
- 初兴二问(尔时)
- 二还两答(二)
- 初答發心时节(六)
- 初本事因缘(其神)
- 二约初佛兴(时彼)
- 三善友劝發(莲华)
- 四正發大心(令王)
- 五结会古今(善男)
- 六發心成益(我于)
- 二答得法久近(二)
- 初总显因缘(过此)
- 三正明得法(三)
- 初得方便三昧(我才)
- 二得此解脱(以问)
- 三广显业用(得此)
- 初答發心时节(六)
- 四谦己推胜(善男)
- 五指示后友(善男)
- 六恋德礼辞(二)
- 初赞德(四)
- 初身心超胜(尔时)
- 二大用无涯(一一)
- 三益物不虚(若有)
- 四结德无尽(千刹)
- 二礼辞(时善)
- 初赞德(四)
- 初依教趣求(二)
- 二普德净光主夜神寄第二离垢地○
- 三喜目观察主夜神寄第三發光地○
- 四普救众生主〔底〕神寄第四燄慧地○
- 五寂静音海主夜神寄第五难胜地○
- 六守护一切城主夜神寄第六现前地○
- 七开敷树华主夜神寄第七远行地○
- 八大愿精进力主夜神寄第八不动地○
- 九岚毗尼林神寄第九善慧地○
- 十释女瞿波寄第十法云地○
- 初婆珊婆演底主夜神寄初欢喜地(六)
- ○二普德净光主夜神寄第二离垢地(四)
- ○三喜目观察主夜神寄第三發光地(六)
- 初依教趣求(二)
- 初正依前友念教成益(尔时)
- 二趣求后友得友加持(四)
- 初欲趣后友(作是)
- 二得友加持(时喜)
- 三加所成益(时善)
- 四正明趣后(尔时)
- 二见敬咨问(见彼)
- 三示己法界(三)
- 初标名体(入大)
- 二显业用(三)
- 初显无涯用(二)
- 初出演说修行身(三)
- 初总标释名(于其)
- 二別释十度(十)
- 初施(所谓)
- 二戒(出等)
- 三忍(又出)
- 四进(又出)
- 五定(又出)
- 六慧(又出)
- 七方便(又出)
- 八愿(又出)
- 九力(又出)
- 十智(又出)
- 三类通余法(如说)
- 二出演说本行身(四)
- 初出说法之身(复于)
- 二明演法之声(于彼)
- 三显说之法(二)
- 初本行十度(以如)
- 二类通所余(又说)
- 四彰说之益(如是)
- 初出演说修行身(三)
- 二睹用获益(三)
- 初显证因缘(尔时)
- 三正明证入(则得)
- 三征释所由(何以)
- 三庆益称赞十偈(四)
- 初现说之因(尔时)
- 二现说之意(了知)
- 三现说体相(法身)
- 四现说无碍(了知)
- 初显无涯用(二)
- 三出所因(二)
- 四谦己推胜(善男)
- 五指示后友(善男)
- 六恋德礼辞(时善)
- 初依教趣求(二)
- ○四普救众生主夜神寄第四燄慧地(五)
- 初依教趣求(二)
- 初修入前法(尔时)
- 二趣求后友(一心)
- 二见敬咨问(四)
- 初见光加持(时彼)
- 二蒙光获益(二)
- 初后定(善财)
- 二见用(二)
- 初见用所依处(得此)
- 二明所见之事(三)
- 初所化处(二)
- 初总明类处(一一)
- 二別明广刹(又见)
- 二能化益(二)
- 初总明(如是)
- 二別显(二)
- 初化五道(令地)
- 二化九类(又见)
- 三明化益(为成)
- 初所化处(二)
- 三三业敬赞(三)
- 初身心敬重(时善)
- 二显友自在(时彼)
- 三口以偈赞(二)
- 初总(尔时)
- 二別(二)
- 初广明无涯(我见)
- 二述蒙获益(三)
- 初推功归本(我承)
- 二述得三昧(见尊)
- 三述见大用(我于)
- 四问答因缘(二)
- 初问(尔时)
- 二答(二)
- 初叹深难说(夜神)
- 二承力为说(二)
- 初长行(二)
- 初标许(我承)
- 二正说(二)
- 初通答三问(三)
- 初得法久近(十)
- 二發心之始(善男)
- 三结会古今(三)
- 初得法时身(善男)
- 二發心之始(我于)
- 三正结得法(次复)
- 二別答修治(二)
- 初举大光劫(三)
- 初总明(善男)
- 二別显(其最)
- 三最后(善男)
- 二总显诸劫(三)
- 初总标事佛(善男)
- 二得法修行(彼诸)
- 三见佛行成(善男)
- 初举大光劫(三)
- 初通答三问(三)
- 二偈颂(三)
- 初举法诫听(尔时)
- 二颂前正说(二)
- 初颂最初一劫(我念)
- 二颂总显诸劫(须弥)
- 三举因劝修(我于)
- 初长行(二)
- 三谦己推胜(善男)
- 四指示后友(善男)
- 五恋德礼辞(时善)
- 初依教趣求(二)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科文卷第九(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