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288-A 锓楞严缘起
迟日闲居。白云封户。黄岩之击竹成风。晦堂之华香盈座。忽跫然履声。有客启扉而入。兀坐良久。叹曰。人生驹隙。终日忙忙。究竟何如。余漫应之曰。腰紫绂肘黄金。如是足矣。客不应。余复谓之曰。生前简白。死后翰青。如是止矣。客曰。嘻吾所谓究竟。不有人生一大涅槃乎。余未解。客亦逡巡而退。越数日。取楞严读之。廼后知一切事法莫不有究竟。吾夫子所云。生知学知困知。安行利行勉行。归根到知之一成功。一皆一切究竟法。人患不学耳。学者并心一路。则即利即钝即渐即顿。何上乘人下乘人之別。温陵老人曰。导达禅乘。决择正见。观心主人曰。广含法界。细剖隣虗。是楞严。杜旁门。塞岐路。皈依一切究竟法。作明心了性之真诠。然旨奥义繁。世又多钝根。学必先渐入。舍注疏。蔑证真诠。茫茫大海中。舍宝筏。谁登彼岸。蒙眬两眼。舍金针。孰转双瞳。澄法师。诚度河之宝筏。拨眼之金针矣。余维是手加披阅。广译穷搜。采天如之会解。摘真光之正脉。荟天都之标指。葺观心之參标。益以云栖祖之摸象。继以天台师之截流。若长水孤山温陵醉季吴兴憨山等法师。不下数十家。盈篇纍牍。展卷灿然。一新世界法眼。庀工鸠材。历春夏而告成。倐焉金𩙪荐冷。玉露横秋。闭关偃息。焚香结趺坐。庄诵楞严数过。客复叩关。请曰子悟究竟法乎。法一也。子作出世法。屏除妄想。脱离幻相。从此明心了性。莲华日日现前。子作入世法。断却因循二字。从此竿头更进。皂囊白简。功垂青史。拾紫如拾芥耳。余霍然而解。与客晤对终日。
天启元年七月上弦日吴兴天池居士凌弘宪叔度父识
No. 288-B 刻楞严经标指序
余师事宣尼氏。游心古文辞。见谓六经浑浑噩噩圣人之言哉。丘明艶而则其文皮。国䇲辨而诡其文宕。屈平幽而怨其文激。庄周宏而肆其文奇。韩非辨而刻其文达。马班博而裁其文雄。由汉以前百氏诸书。虽言人人殊。大都洋洋𫄥𫄥正正奇奇。秉六经而建旗鼓。靡不𫖯首颜行扶服犇奏。见谓千古胜游。至矣尽矣。蔑有尚矣。然皆世间谛耳。非出世谛也。楞严出世谛也。有有无无有无无有。幽奇幻怪。不可为名。辟太虗空。其来无首。其去无尾。声为万籁。色为百昌。在目满目。在耳盈耳。去者成故。来者成新。彼虗空体。何有何无何名何相。故高如须弥。表可测也。深如瀛渤。渡可窥也。庄严如浮幢。华可饰也。幻如偃师。巧可造也。音如迦陵。声可写也。隐见出没。如蜃楼。如化城。影可望也。若廼不表而高。不度而深。非华而严。无巧而幻。见弗以影。音弗以声。非有非无。谁为名相。世儒执有卑者专旧守残。用涂耳目。其次绣为鞶帨。用博世资。即百氏未游其籓。何暇论乎六籍之外。夫雕玉为楮。孰与造化之巧。棘刾为猴。孰与形性之工。丘樊而游。孰与四虗之达。故有方内游。有方外游。今人拘于冥室中。目无见耳无闻。愀然不乐也。穿穴隙见雨零。则快然而叹之。况出室坐堂见日月光乎。见日月光肆然而喜。况登泰山。履石封。视天都。若葢江河。若带万物。在其间乎。登泰山尚旷然而乐。又况旁日月。挟宇宙。电为鞭䇲。雷为车轮。纵志舒节。游太虗空。其为乐岂不大哉。百氏六籍方之内也。楞严方之外也。游方之外游之至也。游方之内游之不至也。虽然。无世间心其操不实。无出世想其趣不高。实则高之。高则实之。其说葢出于儒。世之读楞严者皆出世想也。循经则辞奥。循传则义繁。两者俱无当焉。故离为章节句读。以直剖古人之心。既融通部之意以分支。又融通支之意以分章。既融通节之意以分句。又融通句之意以标义。要使血脉流通。按经络之微茫而不慁。神情注结。定孔轮之幽眇而有常。既如常山之蛇。首击尾应。又如照妖之镜。形现神彰。埽千年之芜秽。嘘万古之神光。岂谓能游。亦唯是百家六籍外。更有如来宝藏。昱耀乎天壤间者。故愿寓目焉。以为宣尼左袒云。
万历丙午春佛出世日新安俞王言臯如著
No. 288-C 楞严摸象记引
如经所言。有诸盲人。群手摸象。其摸鼻者云象如箕。其摸股者云象如柱。其摸尾者云象如箒。其摸腹者云象如石。乃至模眼则云如鼓风橐。摸耳则云如倒垂叶。摸蹄则云如覆地杯。人执所摸互相是非。观者捧腹。今日谭经何以异是。佛已涅槃。咨询无繇。出情识手。为想像摸。彼此角立如盲讥盲。予实慨焉。知己亦盲。救弊为急。因入盲侣与众同摸。唯首楞严。于诸经中更多疑义。由是诸盲竞共鼓噪。交臂攒指莫可谁何。爰取是经。百有余则。略为剖析以例全帙。昔佛弟子各陈己见。佛谓众言。汝等所说皆非我意。然各当理足以利物。则彼群摸。除悖理者。以理而摸。虽不得象未尝非象。故不患摸。唯执是患。若虗其中不主先入。会文切理。理协文顺。厥旨自彰。象之为象跃如卓如。不于摸外別得一象。如执所摸坚壁自持。摸之弥勤失之弥远。秪增戏论成谤法咎。则何益矣。此特教事。其谭禅者为摸尤甚。或有摸马谓是象者。或有摸空谓是象者。或有俱摸谓一切处咸是象者。或于一切摸之不得谓无象者。种种异见未易更仆。愿诸仁者反摸其眼。得具眼已象不须摸。
万历三十年岁次壬寅。千佛澡浴日。后学云栖寺沙门袾宏。书于翠竹山房。
姓氏
No. 288-D 科经
莲池谓。序正流通三分。温陵长水所定略同。而正宗中。开为见修证结助五科。亦甚当理。初见道分。从阿难启请。以至宣胜义中真胜义性。使行人最初明见自己常住真心。以为修行准的也。二修道分。从初心二决定义。以至宣说神呪。使行人依真见而起真修。不于心外別有造作也。三证道分。从云何名为乾慧之地。以至方尽妙觉成无上道。使行人知因真果正因地不真果招迂曲也。四结经分。从何名此经。至汝当奉持。使行人知五种名义。摄今题二十字中也。五助道分。从地狱七趣。以至微细魔事。使行人正助交资乘戒双急。则能速到萨婆若海也。中间细科或小不同。亦无大碍。后学只须遵古。不必別立新科增益繁碎为得其解。余用是当与众共遵之。
凡例
未见佛。虽名为赞。是名为谤。既见佛。思作是赞。寔无可赞。不可赞。不可说。不可思议。是故名为佛。人文子摹是象已。乞居士重摹摹象而作赞语。居士寔无所赞。因说偈曰。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怿迦付法迦叶。迦叶付法阿难。如是如是。是即为赞。
𧓍庵居士 施扆宾焚香写
一缘起分(文四)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首序佛所居)室罗筏城。祇桓精舍。与(次序佛所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皆是无漏(内冥中道不漏落取相不取相二边)大阿罗汉。佛子住持。(三序诸比丘之德)善超诸有。能于国土。成就威仪。从佛转轮。妙堪遗嘱。严净毗尼弘(开扩)范(师范)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应身无量。度脱众生。拔(捝起)济(接过)未来。越诸尘累。
(四序诸比丘坐次)其名曰。大智舍利弗。摩(大)诃目犍连(采菽氏)。摩诃拘𫄨罗(大膝)。富楼那弥多罗尼子(满慈子)。须菩提。优婆尼沙陀等。而为上首。(五序诸菩萨坐次)复有无量辟支无学。并(一本作并)其初心。同来佛所。属诸比丘休夏自恣(自夏至秋开律放游三日)。十方菩萨。咨(问)决(断)心疑钦(敬)奉(侍)慈(恩)严(威)。将求密义。即时如来。敷座宴安。为诸会中。宣示深奥。法筵清众。得未曾有(闻所未闻)。迦陵仙音。徧十方界。恒沙菩萨。来聚道场。文殊师利。而为上首。
〔初集众叹德〕
〔疏〕言无漏者即总叹众德由尽漏故名阿罗汉佛地论云由胜教力彼圣道生名为佛子即住所得法任持无失名佛子住持诸有者即业惑果三有漏之法也能于下叹叙別德清严可畏轨范行人名成就威仪禀佛遗言能建大义名妙堪遗嘱乃至净尸罗而作范示应身以度生此则智悲俱运积功长劫故能拔济未来而超诸尘累也辟支迦罗此云独觉俱舍云尽智生时名为无学惟作利他事故中阿含谓自恣为从解脱即受夏解制恣任所如之意故阿难別请远游未还而十方菩萨已集道场也迦陵鸟即乌凤之属桂海虞衡志乌凤如凤鸣清越如笙箫妙合宫商能为百虫之音故经中每比于佛音。
时波斯匿王。为其父王讳(忌)日营斋请佛宫掖(其处则内)。自迎(其迎则亲)如来。广设(其设则广)珍羞(其羞別珍)。无上妙味(其味则妙)。兼复亲延(其伴则同)诸大菩萨。城中复有长者(齿德爵兼隆)居士(清净自居)。同时饭僧。伫佛来应。佛敕文殊分领菩萨及阿罗汉。应诸斋主。
唯有阿难。先受別请。远游未还。不遑僧次。既无上座。及阿阇黎。途中独归。其日无供。即时阿难。执持应器(钵)。于所游城。次第循乞。心中初求最后檀越(施主)。以为斋主。无问净秽。刹利尊姓(贵而净者)。及旃陀罗(贱而秽者)。方行等慈。不择微贱。發意圆成。一切众生。无量功德。
阿难已知如来世尊。诃(斥责)须菩提。及大迦叶。为阿罗汉心不均平。钦仰如来。开阐无遮。度诸疑谤。经彼城陧(无水之地)。徐步郭门。严整威仪。肃恭斋法。
〔二误堕所由〕
〔疏〕仁王经波斯匿名月光德行十地讳日者曲礼云卒哭而讳谓诸矦既葬七月有祭于庭庙谓之卒哭乃命于宫中舍故而讳新无敢称名故匿王以其日设斋恭延圣众所以资先王之灵也宫掖者按唐志及宋元宫殿录掖皆为掖垣掖门而非内庭盖云宫城也。
〔温陵〕上座阿阇黎律制僧远出侣须三人一上座一轨范所以严行止防误失也又法华云入里乞食将一比丘亦防戒之意最后檀越谓未饭僧者平等之慈于己等心而化令彼等心而施所以圆成众生无量功德若登伽者即秽而贱而阿难既无拣择故误堕之阿难下叙平等之意须菩提舍贫从富大迦叶舍富从贫一谓贫者植因一谓富者易施故如来诃之欲令心无遮限以息不均之疑谤。
〔疏〕斋法者分卫经云一切贤圣欲济贫苦故入聚落当乞食时乃至入无城想见无人想故阿难严整威仪肃恭此法。
尔时阿难因乞食次。经历婬室(娼家)。遭大幻术(外道妖术)。摩登伽女以娑毗迦罗。先梵天呪。摄入婬席。婬躬抚摩。将毁戒体。如来知彼婬术所加。斋毕旋归。王及大臣。长者居士。俱来随佛。愿闻法要。于时(将毁未毁之时)世尊顶放百宝无畏(群邪并伏)光明。光中出生千叶宝莲。有佛化身。结跏趺坐(叠足而坐)。宣说神呪。敕文殊师利将呪往护。恶呪销灭(如从梦醒)。提奖阿难及摩登伽归来(婬心顿歇)佛所。
〔三说呪往救〕为度亲因明经胜义故以摩登而为發起按摩登女经言误堕之事佛在王舍城阿难行乞有女子汲水母名摩登阿难从女乞水女便随阿难视阿难所止处归告其母啼泣委卧欲嫁阿难其母不得已。乃以蛊道缚阿难入室阿难不肯就卧处母持阿难将入火中佛知此已。即遣神脱阿难乃其事也又首楞严三昧经亦有魔界密迹将显摩登宿因非此经莫能救度故以之为缘浚發大教谓彼经中当说法时魔王将行恼乱有菩萨名魔界行不汙入于魔宫时魔诸女于菩萨各起欲心菩萨知其夙缘可度化作天身与其从事因而得度。
阿难见佛顶礼(以头至地)悲泣。恨无始(受生之初)来。一向多闻。未全道力(见非故起婬爱但是力不胜邪)。殷勤启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于时复有恒沙菩萨。及诸十方大阿罗汉。辟支佛等。俱愿乐闻。退坐默然。承受圣旨。佛告阿难。汝我同(共本)气。情均天伦(兄弟)。当初發心。于我法中。见何胜相。顿舍世间深重恩爱。阿难白佛。我见如来三十二相。胜妙殊绝形体暎彻犹如琉璃。常自思惟。此相非是欲爱所生。何以故。欲气粗浊。腥臊交遘。脓血杂乱。不能發生胜净妙明紫金光聚是以渴仰。从佛剃落。
佛言。善哉。阿难汝等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无出无入)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汝今欲研(细究)无上菩提真發明性。应当直心酬(一本作詶)我所问。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不堕轮转)。皆以直心。心言直故。如是乃至终始地位。中间永无诸委曲相(皆以直心证入)。
阿难。我今问汝。当汝發心。缘于如来三十二相。将何所见。谁为爱乐。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是爱乐。用我心目。由目观见如来胜相。心生爱乐。故我發心。愿舍生死。
〔四發起经宗〕阿难下叙多闻无功所以發进修之旨奢摩他等三观乃此经修行之法盖十方如来因修此法得成菩提而初心入之必有方便言最初者即未获正观所有初心也。
〔吴兴曰〕阿难既厌多闻而欣妙定如来欲谈实相先诘妄缘故问發心见相之由为止散入寂之本。
〔疏〕佛言下示迷真之由由迷真净故有妄轮此指阿难见相發心乃生死攀缘之性也体性坚凝不涉尘妄名常住真心妙圆离垢无诸昏昧名性净明体此经中所谈之妙性故佛于此纫玄立极而印定经宗也然华严净印言發心者亦由见佛相好而楞严三昧亦以爱乐为缘应知此经将显真心实际对简扳缘之体非不以见相之故而發起菩提也故净印经云见相發心有其四种一者初發心菩萨见相庄严而得清净二者修行位菩萨观佛功德心得清净三者不退转位菩萨观佛法身而得清净四者补处位菩萨无法可观亦非无观离于二边而發心故应当直心酬我所问者净印经云發心者无有谄诳其心正直此所谓出离生死皆以真心也如是乃至终始地位者言皆以是心而证入也。
二方便分(大科六)
初征心文七
佛告阿难。如汝所说真所爱乐因于心目若不识知心目所在则不能得降伏尘劳(染污扰乱)。譬如国王。为贼所侵發兵讨除。是兵要当知贼所在。使汝流转。心目为咎。吾今问汝。唯心与目。今何所在。阿难。白佛言。世尊。一切世间。十种异生。同将识心居在身内。纵观如来青莲华眼。亦在佛面。我今观此浮根四尘。秪在我面。如是识心。实居身内。
佛告阿难。汝今现坐如来讲堂。观祇陀林。今何所在。(阿难言)世尊。此大重阁清净讲堂。在给孤(施园建舍檀越之名)园。今祇陀林。实在堂外。阿难。汝今堂中。先何所见。(阿难言)世尊。我在堂中。先见如来。次观大众。如是外望。方瞩林园。(佛告)阿难。汝瞩林园。因何有见。(阿难言)世尊。此大讲堂。户牖开豁。故我在堂。得远瞻见。尔时世尊。在大众中。舒金色臂。摩阿难顶。告示阿难。及诸大众。有三摩提(正定)。名大佛顶首楞严(无上一切究竟坚固心)王具足万行(各门修证)。十方如来。一门(千经共由)超出。妙庄严路。汝今谛听。阿难顶礼。伏受慈旨。
佛告阿难。如汝所言。身在讲堂。户牖开豁。远瞩园林。亦有众生。在此堂中。不见如来。见堂外者。阿难答言。世尊在堂不见如来。能见林泉。无有是处。(佛告)阿难。汝亦如是。汝之心灵一切明(显)了。若汝现前。所明了心。实在身内。尔时先合了知内身。颇有众生。先见身中。后观物外。纵不能见心肝脾胃。爪生发长。筋转脉摇。诚合明了。如何不知必不内知云何知外。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内无有是处。
〔一推在内〕前已开宗次当显义将夷道梗为沮心怨故推七处攀缘以为入观方便佛告下问心眼所在者推妄情也浮根四尘即眼之体心在身中眼见在外依世间所见以为答意汝今下佛因阿难言心在内在内之心必应见内故问堂中先何所见有三摩地名大佛顶首楞严王者此标三昧名也。
〔温陵〕首楞严三昧千圣共游故曰一门妙庄严海由此而至故谓之路。
〔疏〕按首楞严三昧经唯住十地菩萨得此三昧此三昧者不以一事一缘一义可知譬如大海悉受诸流故云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又金刚三昧本性清净经云法云地菩萨住首楞严三昧其心淡泊安住不动犹十五日月圆满可观明相具足则知此经所谈皆此三昧之法也又云住是三昧已修百三昧然后乃入金刚三昧如牟尼珠光光相照入首楞严三昧海所有智慧如空中日诸烦恼海如微烟瘴。
〔疏〕如汝下谓心若在内合见身中可有众生先见身中后观外物耶。
阿难稽首而白佛。言我闻如来如是法音。悟知我心。实居身外。所以者何。譬如灯光。然于室中。是灯必能先照室内。从其室门。后及庭际(室外)。一切众生。不见身中。独见身外。亦如灯光。居在室外。不能照室。是义必明。将无所惑。同佛了义。得无妄(自信)耶。佛告阿难。是诸比丘。适来从我室罗筏城。循乞抟食。归祇陀林。我已宿(预)斋汝观比丘一人食时。诸人饱不。阿难答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是诸比丘。虽阿罗汉。躯命不同。云何一人能令众饱。佛告阿难。若汝觉了知见之心。实在身外。身心相外。自不相干。则心所知。身不能觉。觉在身际。心不能知。我今示汝兜罗绵手。汝眼见时。心分別不。阿难答言。如是。世尊。佛告阿难。若相知者。云何在外。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外。无有是处。
〔二推在外〕彼食不能饱此外心不能知身固知此心不在身外我已宿斋者谓佛已受食汝观比丘下谓一人受食不能饱余人以喻外心不能知身故复举手为证兜罗绵者格古论云出西番等处从树所生然眼见手而心分別则心非在外矣眼属于身故云觉在身际。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言。不见内故。不居身内。身心相知。不相离故。不在身外我今思惟。知(疑信相參)在一处。
佛言。处今何在。阿难言。此了知心。既不知内。而能见外如我思忖。潜伏根里犹如有人。取琉璃椀(喻眼)。合其两眼(喻心)。虽有物合而不留碍。彼根随见随即分別。然(故)我觉了能知之心。不见内者(心在眼故不见身内)。为在根故。分明瞩外无障碍者(心在眼故能见身外)。潜根内故。佛告阿难。如汝所言。潜根内者犹如琉璃。彼人当以琉璃笼眼。当见山河见琉璃不。如是世尊。是人当以琉璃笼眼。实见琉璃。佛告阿难。汝心若同琉璃合者当见山河。何不见眼。若见眼者。眼即同境。不得成随。若不能见。云何说言此了知心。潜在根内。如琉璃合。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潜伏根里如琉璃合无有是处。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今又作如是思惟是众生身。腑藏在中。窍穴居外有藏则暗。有窍则明。今我对佛。开眼见明名为见外。闭眼见暗。名为见内。是义云何。佛告阿难。汝当闭眼。见暗之时。此暗境界。为与眼对。为不对眼。若与眼对。暗在眼前。云何成内。若成内者。居暗室中。无日月灯。此室暗中。皆汝焦腑。若不对者。云何成见。
若离外见。内对所成。合眼见暗。名为身中。开眼见明。何不见面。若不见面。内对不成。见面若成。此了知心。及与眼根。乃在虗空。何成在内。若在虗空。自非汝体。即应如来。今见汝面。亦是汝身。汝眼已知。身合非觉。必汝执言。身眼两觉。应有二知。即汝一身。应成两佛。是故应知汝言见暗。名见内者。无有是处。
〔四推两在〕
〔吴兴〕一身之中有藏则暗故见暗即名见内何必须见内身之物耶有窍则明故见明即是见外岂应更责不相干耶。
〔疏〕其如开眼不能见明闭眼不见身中故不免其后问汝当下辨内见也谓黯与眼对则暗在眼前不与眼对即不名有见皆不可也若离下谓眼但外见无容内对故云纵离外见内对所成以见暗名身中则开眼时何不见汝之面乎〔温陵〕展转辨明无反观理也汝眼已知身合非觉者既眼在虗空自非汝体矣。
〔疏〕焦府者素问五藏別论以能藏精气而不泄者曰藏其传化物而不藏曰府三焦者所以消化五谷分润[胜-力+天]理有上下清浊之殊故曰三焦。
阿难言。我常闻佛开示四众。由心生故。种种法生。由法生故。种种心生。我今思惟。即思惟体。实我心性。随所合处。心则随(一本作即)有。亦非内外中间(指根里)三处。
佛告阿难。汝今说言由法生。故种种心生。随所合处。心随有者。是心无体。则无所合。若无有体。而能合者。则十九界。因七尘合。是义不然。
若有体者如汝以手自挃(触)其体。汝所知心。为复内出。为从外入。若复内出。还见身中。若从外来。先合见面。
阿难言。见是其眼(惟眼能见)。心知非眼(心但能知非眼比也)。为见非义(不可言见)。佛言。(以下用喻以显能见惟心)若眼能见。汝在室中。门能见不(门即室之眼亦能见否)。则诸已死。尚有眼存。应皆见物(喻徒眼不能见物)。若见物者。云何名死。
阿难。又汝觉了能知之心。若必有体。为复一体。为有多体。今在汝身。为复徧体。为不徧体。若一体者。则汝以手。挃一支时。四支应觉。若咸觉者。挃应无在(一本作所)。若挃有所。则汝一体。自不能成。若多体者。则成多人。何体为汝。若徧体者。同前所挃。若不徧者。当汝触头。亦触其足。头有所觉。足应无知。今汝不然。是故应知随所合处。心则随有无有是处。
〔五推随合〕
〔温陵〕以心法相生则随境思惟即是心体心法合处即为心在。
〔疏〕思惟之心其体浮而不实故难其体之有无也若无有体则不能合如七尘九界本非有体岂能合耶九界者涅槃云魔作佛像语首罗长者言我先所说四谛法者是说不真今当为汝更说五谛六蕴十三入十九界阿难闻已寻思法相都无此理。
〔温陵〕阿难下解上难也谓心但能知不可言见曾不悟能见在心徒眼不见也佛言下举门喻能见在心举死喻徒眼不见。
〔疏〕俱舍说世间正见唯意识相应故论云以眼为门惟为见色又汝下复推別义徧体与一体同不徧与多体同故云若徧体者同前所触今四义无成则不可谓随所合处心随有故。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亦闻佛与文殊等。诸法王子。谈实相(不作妄执)时。世尊亦言。心不在内亦不在外。如我思惟。内无所见。外不(作又)相知。内无知故。在内不成。身心相知。在外非义今相知故。复内无见。当在中间。
佛言。汝言中间。中必不迷非无所在。今汝推中。中何为在。为复在处。为当在身。若在身者。在边非中。在中同内。若在处者。为有所表。为无所表。无表同无。表则无定。何以故。如人以表。表为中时。东看则西。南观成北。表体既混。心应杂乱。阿难言。我所说中。非此二种。如世尊言眼色为缘。生于眼识。眼有分別。色尘无知。识生其中。则为心在。佛言。汝心若在根尘之中。此之心体。为复兼二(根尘)。为不兼二(根尘)。若兼二者(双兼眼色)。物体杂乱。物非体知。成敌两立(有知无知相为敌对)。云何为中。兼二不成。非知不知。即无(心尚无有)体性。中何为相。是故应知当在中间。无有是处。
〔六推在中〕
〔温陵〕为复下辨定中位身耶根处即境若在身者下身有中边二义在边则不得为中在中则同前在内应见内矣若在处者下亦辨中位无定表者标物显处之谓混乱则无所取中。
〔疏〕若兼二者下破兼二不得为中物指尘体指根尘非同根有知故杂乱成敌此兼二不得为中也兼二不成下破不兼二亦不得为中也不兼根则非知不兼尘则非不知二义既非中无可定故维摩经云心不在内亦不在外不在中间如其心然罪垢亦然。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昔见佛与大目连。须菩提。富楼那。舍利弗。四大弟子。共转法轮。常言觉知分別心性。既不在内。亦不在外。不在中间。俱无所在。一切无著。名之为心。则我无著。名为心不。
佛告阿难。汝言觉知分別心性。俱无在者。世间虗空。水陆飞行。诸所物象。名为一切。汝不著者。为在为无。无则同于龟毛(龟无毛)兔角(兔无角)。云何不著。有不著者。不可名无。无相则无。非无则相。相有则在。云何无著。是故应知一切无著。名觉知心。无有是处。
〔七推无著〕已知此心元非内外中间故言一切无著虽云无著而犹存境相故有不著之难水陆空行约外境诘不著也此中诘意有三一物在无在二相有相无三有无著所著是境能著是心即心境二门已上七处略推徧计且穷其妄未显即真至下标陈二本始以真妄对辨。
显常住文七
〔疏〕言显常住者前已略释七征文竟此下经意多离境显性义当奢摩他观由离根尘等法与空相应故显不摇等性与常相应故辨析真妄简缘尘故盖以初观真理未能涉动故须澄襟海定保固灵根使心源允宴觉识沈波寂六动而不摇冥一如以息虑故金刚三昧经云輭心众生其心多喘故令存三守一入如真际是以经中先陈二本为此门决择之由即斯意也。
尔时阿难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我是如来最小之弟。蒙佛慈爱。虽今出家。犹恃憍怜。所以多闻。未得无漏。不能折伏娑毗罗呪。为彼所转。溺于婬舍。当由不知真际所诣惟愿世尊大慈哀愍。开示我等奢摩它路。令诸阐提。隳弥戾车。作是语已。五体(首与四肢)投地。及诸大众。倾渴翘伫。钦闻示诲。尔时世尊。从其面门(眼耳鼻舌)。放种种光。其光晃耀。如百千日。普佛世界。六种(动踊震起吼攀)震动。如是十方。微尘国土。一时开现佛之威神。令诸世界。合成一界。其世界中。所有一切诸大菩萨。皆住本国。合掌承听。佛告阿难。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业种自然。如恶叉聚。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別成声闻(口耳之学)缘觉(偶触之知)。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犹如煑沙欲成嘉馔(妙喻)。纵经尘劫。终不能得。云何二种。阿难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二者无始菩提(不染烦恼)涅槃(不涉生死)元清净(不染不渉)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遣者。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不应入而入曰枉)入诸趣。
〔初标真妄二本〕尔时下阿难叙昔所迷求诣真际先问奢摩他路者所以入实际之门也杂集论云无倒所缘说名实际故涅槃经奢摩他有五义一名能灭能灭烦恼故二名能调能调诸根故三名寂静令三业寂静故四名远离远离五欲故五名能清能清贪等三浊故尔时世尊下放光显说此经放光凡有四处将宣微密法门而现微妙之瑞按光义有三胜思惟经论云说法光明依三种差別一因二名三成办一因者谓佛所放光显说因故法华优婆提舍云现见异相不可思议名为说因如即照明诸佛世界种种事等二名者谓光有名字如华严法华所放光明名大人相等三成办者谓光所作业如第四经诸佛放光来祇陀林灌如来顶成辨所说等言六种者优婆提舍云前所放光显示外境诸事今明内证甚深故六种震动然光中所现欲示本觉菩提觉心显發故微尘国一时开现显本涅槃心元无差別故十方界合成一界显元清净体不妄随缘故菩萨众皆住本国了兹光瑞则说因显矣。
〔温陵〕众生业果成聚行人不知二本错乱修习故须决择不染烦恼名菩提不渉生死名涅槃不染不渉故号元清净体识精陀罗识性也元明本觉妙明也根身器界一切缘法依此而生而人者认缘失真故名缘所遗者。
〔疏〕识精元明湛不摇性其体即是菩提涅槃由不杂尘妄曰精未尝昏昧曰明而行人遗此本明所修皆妄故须决择也。
阿难。汝今欲知奢摩他路。愿出生死。今复问汝。即时如来举金色臂。屈五轮指。语阿难言。汝今见不。阿难言见佛言。汝何所见。阿难言我见如来举臂屈指。为光明拳。耀我心目。佛言。汝将谁见。阿难言。我与大众。同将眼见。佛告阿难。汝今答我如来屈指为光明拳。耀汝心目。汝目可见。以何为心。当我拳曜。阿难言。如来见今征心所在而我以心推穷寻逐。即能推者。我将为心。佛言。咄。阿难。此非汝心(直喝破)。阿难矍然避座。合掌起立白佛。此非我心。当名何等。佛告阿难此是前尘虗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无始。至于今生。认贼(应前)为子。失汝元常。故受轮转。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佛宠弟。心爱佛故(欣慕三十二相)。令我出家。我心何独供养如来。乃至徧历恒沙国土。承事诸佛。及善知识。發大勇猛。行诸一切。难行法事。皆用此心。纵令谤法。永退善根。亦因此心。若此發明。不是心者我乃无心。同诸土木。离此觉知。更无所有。云何如来说此非心。我实惊怖。兼此大众。无不疑惑。惟垂大悲。开示未悟。
尔时世尊。开示阿难。及诸大众。欲令心入无生法忍。于师子座。摩阿难顶。而告之言。如来常说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阿难。若诸世界。一切所有。其中乃至草叶缕结(丝麻之类)。诘(追问)其根元。咸有体性。纵令虗空。亦有名貌。何况清净妙净明心。性一切心。而自无体。若汝执恡分別。觉观所了知性必为心者。此心即应离诸一切色香味触诸尘事业。別有全性。如汝今者。承听我法此则因声而有分別。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別影事。我非敕汝执为非心(转语警切)。但汝于心。微细揣摩。若离前尘。有分別性。即真汝心。若分別性。离尘无体。斯则前尘分別影事。尘非常住。若变灭时。此心则同龟毛兔角。则汝法身。同于断灭。其谁修证无生法忍。即(应前)时阿难与诸大众。默然自失。佛告阿难。世间一切诸修学人。现前虽成九次第定。不得漏尽成阿罗汉。皆由执此生死妄想。误(应前)为真实。是故汝今虽得多闻。不成圣果。
〔一离尘常性〕阿难下显离尘常性尘谓随缘分別之见常者本然自性之体真心绝妄故说离尘如来举臂正显本明而阿难认缘失真乃以妄心推穷寻逐才生一念转人前尘失其元常所谓缘所遗者此也若此發明下。
〔吴兴〕阿难以对境觉知异乎木石封为我心此正当人执之相忽闻呵斥故以无情为难不知真我无我灵知无知妙净明心何所不在。
〔疏〕诸法所生惟心所现者以明竖拳之理皆推心义一切因果即依报正报也性一切心者即草木等皆此心为性也若汝下牒能推心此心下示离尘义谓分別觉观所了知性是离尘无体之心不应取著故复示云如汝今者承听我法乃缘尘分別之性也纵灭下甄明影事谓汝纵灭见闻觉知以外离缘尘分別而内守幽闲此幽闲心犹是法尘影事直须内外圆寂影象俱无方是真心之体也故佛答阿难我非敕汝执为非心但欲汝识其真也云何为真谓若离前尘有分別全性即真心耳如前尘自暗见觉不昏音响双销闻性不灭岂非离尘有全性分別耶所以不用缘尘分別为心者尘非常住随即变灭以此为因安取常果缘尘之心有如是咎是故学人虽成九定不得漏尽皆由执此妄想为真实也故成实论说乃至有顶犹有退堕皆由不知烦恼过故又成实云若人得九次第定不能入诸禅名慧解脱释曰按二定圣者凡夫皆能修之而经言不得漏尽者盖指有学凡夫缘尘未断者说。
阿难闻已。重复悲泪。五体投地。长跪合掌。而白佛言。自我从佛。發心出家。恃佛威神。常自思惟。无劳我修。将谓如来惠我三昧。不知身心。本不相代(如来身心不能代己修)。失我本心。虽身出家。心不入道。譬如穷子。舍父逃逝。今日乃知。虽有多闻。若不修行。与不闻等。如人说食。终不能饱。世尊。我等今者。二障所缠。良由不知寂常心性。惟愿如来哀愍穷露。發妙明心。开我道眼。
即时如来从胷卍字。涌出宝光。其光晃昱。有百千色。十方微尘普佛世界。一时周徧。徧灌十方所有宝刹诸如来顶。旋至阿难。及诸大众。告阿难言。吾今为汝建大法幢。亦令十方一切众生。获妙微密(不可测知)性净(垢不染)明(暗不昏)心。得清净眼(见离眚病)。
阿难。汝先答我见光明拳。此拳光明。因何所有。云何成拳。汝将谁见。阿难言。由佛全体阎浮檀金。赩(赤焰)如宝山清净所生。故有光明。我实眼观五轮指端。屈握示人。故有拳相。佛告阿难。如来今日。实言告汝。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开悟。阿难。譬如我拳。若无我手。不成我拳。若无汝眼。不成汝见。以汝眼根。例我拳理。其义均不。阿难言。唯然世尊。既无我眼。不成我见。以我眼根。例如来拳。事义相类佛告阿难。汝言相类。是义不然。何以故。如无手人。拳毕竟灭。彼无眼者。非见全无。所以者何。汝试于途询问盲人。汝何所见。彼诸盲人。必来答汝我今眼前。唯见黑暗。更无他瞩。以是义观。前尘自暗。见何亏损。阿难言。诸盲眼前。唯睹黑暗。云何成见。佛告阿难。诸盲无眼。唯观黑暗。与有眼人。处于暗室。二黑有別。为无有別(越翻越透)。如是世尊。此暗中人。与彼群盲。二黑校量。曾无有异。阿难若无眼人。全见前黑。忽得眼光。还于前尘。见种种色。名眼见者。彼暗中人。全见前黑。忽获灯光。亦于前尘。见种种色。应名灯见。若灯见者。灯能有见自不名灯。又则灯观。何关汝事。是故当知灯能显色。如是见者。是眼非灯。眼能显色。如是见性(镕作一片)。是心非眼。
〔二离根之见〕寂常心性本来常住之性也此性本吾所有乃反求之于外既非他修我得岂当恃佛威神今日乃知若不修行与不闻同是以责躬请教希明道眼二障者圆觉云一者是障续诸生死二者理障碍正知见又云永断贪欲先除事障未断理障释曰俱舍以贪等为事见谛为理则阿难误堕淫舍即事障未断也缘尘分別理障未断也阿难下蹑前拳理以为难意问相类者以明不类所以不类者无手则无拳无眼则有见是故不类也拳有生灭见非有无故虽群盲亦能睹暗此则常性之实也又经论皆云眼非见色故破色心论云以彼梦中于无色处则见有色于有色处不见色故释曰无色处者梦中境也有色处者悟时境也梦中之色非眼处之境故云眼非见色然世间以眼为见无眼时则不能见眼非常性义在离根。
阿难。虽复得闻是言。与诸大众。口已默然。心未开悟犹冀如来慈音宣示。合掌清心。伫佛悲诲尔时世尊舒兜罗绵网相光手开五轮指诲敕阿难。及诸大众。我初成道于鹿园中。为阿若多五比丘等。及汝四众言一切众生。不成菩提。及阿罗汉。皆由客尘烦恼所误汝等当时。因何开悟。今成圣果。时憍陈那(亦云憍陈如)。起立白佛。我今长老。于大众中。独得解名。因悟客尘二字成果。世尊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宿食事毕。俶(整)装前途。不遑安住。若实主人。自无攸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为客义。又如新霁青(日)旸升天。光入隙中。發明空中。诸有尘相。尘质摇动。虗空寂然。如是思惟。澄寂名空摇动名尘。以摇动者。名为尘义。佛言如是。
〔三离客尘之性〕陈如得解因悟客尘此从本立称也。
〔吴兴〕客尘喻见思生灭主空喻真谛寂然客义粗喻迷事之惑尘义细喻迷理之惑。
〔疏〕按俱舍论说见惑烦恼迷谛理起易断不退此客义也修惑烦恼依粗事生难断易退此尘义也佛性论云客尘烦恼有九一贪二嗔三痴四上心惑五无明六见所断七修所断八不净地惑九净地惑此二惑在第七地至究竟位中释曰从贪等至净地惑者总释一切凡圣客尘义也又若经论所说客尘之义约有四种一约所显成实云经言客尘者以显心性是常二约所修圆觉云修奢摩他者觉识烦动静慧發生客尘永灭三约所证佛地论云为断客尘证净法界四约所离佛地论云圆镜智者正净无垢离客尘故而其体即分別为性故胜鬘云如虗空净心常明无转变为虗妄分別客尘烦恼染。然经以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澄霁为空。动摇名尘。又云若实主人自无攸往以明分別若除。常心自住。则知此中。即以缘尘分別之心为客尘之义。
即时如来于大众中。屈五轮指。屈已复开。开已又屈(作开合相)。谓阿难言。汝今何见。阿难言。我见如来百宝轮掌。众中开合。佛告(一本作言)阿难。汝见我手。众中开合。为是我手。有开有合。为复汝见。有开有合。阿难言。世尊宝手。众中开合。我见如来手自开合非我见性。有开有合。佛言谁动谁静。阿难言佛手不住(佛手是动)。而我见性。尚无有静(见性无动)。谁为无住。佛言如是。
如来于是从轮掌中。飞一宝光。在阿难右。即时阿难回首右盻。又放一光。在阿难左。阿难又则回首左盻。佛告阿难。汝头今日因何摇动。阿难言。我见如来出妙宝光。来我左右。故左右观头自摇动。阿难。汝盻佛光。左右动头。为汝头动。为复见动。世尊。我头自动。而我见性尚无有止。谁为摇动。佛言如是。于是如来。普告大众。若复众生。以摇动者。名之为尘。以不住者。名之为客。汝观阿难。头自动摇。见无所动。又汝观我。手自开合。见无舒卷。云何汝今以动为身以动为境。从始洎终。念念生灭。遗失真性。颠倒行事。性心失真认物为己。轮回是中。自取流转。
〔四不摇之性〕
〔长水〕手有开合见无动静对外境辩也次于内身自分动静动中有不动也。
〔疏〕佛征见性以显超情而言无摇动者以明妙见性静离妄故无尽意经云奢摩他者寂近寂密不动不摇及知止足则真空观之体也又佛地论云圆镜智者依缘法界穷生死际相续不断名无动摇则根本智之用也释曰奢摩他者以静为体以止为相而阿难答佛言见性尚无有静者以明妙性超情即静离静也又佛问谁动谁静而答云见性尚无有止者以明妙性无著即止离止也故金刚三昧经云当止是生止已无止亦不住于无止亦不住于无住又云知心无心无心可止现识不生无生可止何以故止无止故若复下指法责劝以动为身即左右顾盻者是以动为境即手有开合者是既迷不摇常住之真精反取动摇生灭之身境岂非遗失真性颠倒行事哉故知身为劳虑妄动虗假是以内蠲我想外抵人相断摇俗之妄栖法界之真此如来所以开奢摩他也。
镇澄赞曰 阿难示堕。调御垂怜。七重征诘破攀缘。心目耀金拳。真妄同源。决意在当权。
传如截流曰 大佛顶者。即释迦大觉神变相也。以象示意。圣教咸然。兹阿难溺于淫舍。大众愿闻法要。世尊具大威力而手不之援。具大乐说而言未之启。廼从肉髻中。涌百宝光。有佛化身。宣说神呪者。意表显密之俱胜。彰形声之兼玅。荡见闻之幻翳。而一经之大旨。无余蕴矣。显密俱胜者。经为显。呪为密。呪心藏心。无二无別。顶为无上之相。经为了义之谈。以密该显。全彰顶中。故曰俱胜。形声兼玅者。顶光化佛。是形外之形。化佛呪语。是声外之声。惟形与声。逈超思议之表。故曰兼玅。见闻幻翳者。浮尘幻化。虗妄称相。一切不了。妄生取著。障清净之慧眼 通之本根。故当机云。我见如来三十二相。胜玅殊绝。是以渴仰。从佛剃落。又云。而我悟佛现说法音。现以缘心。𠃔所瞻仰。此非逐色声之求善提者耶。一著色声。本明斯昧。若登伽者。乌得不乘其间哉。何以故。佛身女身均相也。佛见女见均情也。阿难独恨婬躬抚摩为魔障。未达胜相爱乐为厉阶。诚为贼媒在室。瞢然不觉。而且恃其多闻之慧。先梵呪语之所能摄者。葢有自矣。今示佛顶化佛。则知三十二相形非形。化佛说呪。则知四无碍辩声非声。从是而悟阴入处界。七大之法。无非如来藏中循业發现。循业即性故非有。即性循业故非空。离即离非。是即非即。真妄两融。戏论并绝。道场修证。无复秘要。见是为见见。闻是为闻闻。当下海印發光。万象毕照。全题云。是经名大佛顶悉怛多般怛啰十方如来清净海眼者。以此或作文言纷纭释者。恐非至圣垂象密被利机之意矣。如华严种种光相。表诸地法门。聊例一经。诸可意得。文殊将呪往护。恶呪消灭。阿难登伽归来佛所者。正智行而魔事息也。序分竟。经文自下直至第四卷中。克依性体以融万法。明如来密因。如华严所谓先悟毗卢法界也。自四卷至尽经。全性修证。明诸菩萨万行首楞严。所谓后修普贤行门也。首楞严。此云究竟坚固。斯经教理行果无不究竟。是曰了义。题有五种。后当具释。阿难见佛顶礼悲泣者。省戒体几毁于登伽。多闻莫益乎道力。人或处此怡然。则楞严玅典无所發起。生死欲流。无所遏截。大权示迹。岂无为哉。十方如来得成菩提。玅奢摩他。三摩禅那者。玅。即密也。奢摩他等。因也。结题反约。但标密因。请法须详。別开三种。奢摩他者。凝然湛寂。三摩者。廓然圆照。禅那者。寂照不二。从用有三。其体恒一。三一圆融。故称曰玅。是诸佛之种智。当人之灵知。一经之宗体也。宗为能显。斯曰密因。体为所显。斯曰藏性。宗体元无异途。果因岂非一致。故后文或举一摄三。或举宗含体。译师之所不飜者。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耳。最初方便者。入三摩提之门也。门有泛明的指之別。四卷阿难。既悟藏心之后。请云。我今犹如旅泊之人。忽蒙天王。赐与华屋。要因门入。世尊示以發觉初心二决定义。虽示六根优劣。令一门深入。然未的指何门为要。故又別请圆通本根。佛令诸圣各陈所证。则又泛明阴入处界。以及七大。皆为入道之门。惟文殊奉敕于诸圣之后。的指观音所证。其偈云。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欲超三摩提。实以闻中入。愿加被未来。于此门无惑。堪以教阿难。及末劫沉沦。经以耳根圆通为最初方便。无疑也。堪以教阿难者。葢阿难以蓄闻成过。观音以薰闻成德。所谓功之与衅。只在循声入流之间而已。今示大士本玅之圆根。为多闻创修之秘要。是令不失故步。大用现前。如从地倒。还从地起。舍此将何聆密因。舍此凭何谈万行。故阿难以多闻未全道力自咎。更陈發心见相之由。世尊就其所迷而示之曰。一切众生。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性净明体。即佛所表绝诸分別者。用诸妄想。即因相爱乐者。欲治此想。更无別法。故曰。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玅庄严路。阿难前请具列三名。但举三摩提者。以举一摄三。宗体咸在也。三摩提。名大佛顶者。斯以词系象。摄密归显也。首楞严王者。彰所诠究竟坚固之体。一切无上也。离体无用。故曰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玅庄严路者。从三摩提。显常住心。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佛佛然也。夫心所以为常住者。常住则无所不住。无所不住。则不可以言住。然阿难计内计外。至计无著。宁有是处乎。试观如来放面门之光。动普佛之界。异境一合。遥住同闻。则七处妄局。直下廓然。无始涅槃。元清净体。备在我而不在佛矣。阿难尚以能推之心为心。非认贼为子。失其所谓寂常心性者耶。由是再从卍字涌出宝光。至微尘如来。阿难大众。无不徧及者。知妄尘莫隔乎智光。则玅心岂殊乎道眼。至托盲人。以辩灯见。心眼之一体照然。令陈那而叙客尘。寂常之玅性显矣。阿难悟手有开合。犹客也。见无舒卷。犹主也。头有摇动。犹尘也。见无所动。犹空也。然如来先寄陈如以悟阿难。因阿难而责在会。故曰若复。言以摇动者。名之为尘。不住者。名之为客者。责众不悟动中之有不动。故云汝观阿难头自摇动。见无所动。手有开合。见无舒卷。云何汝今迷其寂常之主空。而以动为身。以动为境。非心性失真乎。逐其扰动之客尘。而从始洎终。念念生灭。非认物为己乎。寂常之性。本来在我。而迷之背之。故曰轮回是中。自取流转。
校注
辟疑譬 袾宏曰。大者。法也。佛顶者。顶于人为至尊无上而佛顶则尤为至尊无上者也。法心竖究三际。横亘十方。若悟此心。则如来因地。菩萨行门。尽于此矣。戒环曰。众生如来隐于藏心。非密因不显。众生菩萨。沦于七趣。非万行不修。故指。如来密因。使明本妙心。知三世诸佛。皆依此为初因。明修证了义使悟究竟法。知一切圣人。皆依此而证果。乃至具足菩萨万行。一切事法。无不究竟。至于寔相坚固不坏。故名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王言曰。此言佛众序列。真鉴曰。如是者。略作指法之辞。我闻者。略明授受之本。按闻而必曰我者。亲说亲听。非如凡夫外道。展转传闻也。 智圆曰。室罗筏非言舍卫。此云丰德。祇。即祗陀。波斯匿王太子。按此丛林。为太子所施。故称祇桓。 真鉴曰。转轮者。依而不违其轨辙。不但随从侍卫而已。遗嘱者。嘱后来弘度众生也。以其皆从法轮转者。智悲双玅。故言妙堪。尘累者。八万四千尘劳。累坠有情于生死苦域者也。休夏者。佛制夏月。护生避嫌。禁足九旬。不令乞食。至夏休。则解制考効。自有过失。任恣僧举。故曰自恣。 戒环曰。迦陵。仙禽也。其音和雅。佛音似之。攷迦陵西方妙音之鸟在壳發声。 按本疏净尸罗句。玩经文严净毘尼。弘范三界尸字。或应是尼字。 王言曰。此分众应斋。 镇澄曰。波斯匿。此云胜军。舍卫国王也。 真鉴曰。讳日者。人子亲终之日。言之即恸。故忌讳。而不言。世教亦每于兹辰。作冥福以资之。宫掖者。内庭左右。如人之肘掖也。珍羞者。贵重品食。延。迎请也。请佛以下。总见敬之至也。 戒环曰。此叙其悮堕婬室之由。应器。即钵也。刹利。王族。旃陀罗。屠脍婬酒之家。按钵名应器者。应己食量而为大小意。 光真曰。初求者。前来未發此心。今方始求也。發意圆成三句。明志愿之普而大。已知者。净名会上。早已知之。世尊者。天上人间。所共尊敬也。开阐无遮者。见须菩提大迦叶两人。乞富乞贫。各有遮限。故须开發阐明。便无遮了度诸疑谤者。盖偏贫多致疑。偏富多致谤。故须度彼众生。令免疑谤也。按度诸疑谤。须根开阐无遮来。若乞富乞贫之遮限。不经开發阐明。则偏贫偏富之疑谤。便无从度耳。 戒环曰。斋法者。齐整严重。次第行乞之谓也。 王言曰。此序阿难堕幻之因。 戒环曰。摩登伽。妓女也。娑毗迦罗黄发外道之称。 袾宏曰。将毁戒体。还指将毁阿难之戒体言。故下云心清净故。尚未沦溺。然明何必神呪往护。盖阿难心虽清净。道力尚微。而摩登志既坚强。魔力偏炽。相持无数。恐事或不测耳。 弘沇曰。王臣大众。随佛愿闻者。如来常仪受请斋毕。皆为说法。今既速归。谓必有所为也。 戒环曰。顶门为无上果。光有百宝色谓之无畏者。能摄魔外物无以胜也。世尊不自说呪。而于顶光化佛说者。示此呪乃无为心佛。无上心法也。 袾宏曰。佛呪威神。无远弗届。何俟文殊将之。正如天子诏纶。必假使臣賷告郡邑耳。寔不疾而速。不行而至者也。 惟则曰。奢摩他等三名乃楞严大定之名也。剖而释之。一为寂静义。二为观照义。三为寂照不二义。举一具三。言三即一。三一互融。故谓之妙。如是妙修。方曰楞严大定。此一经之要旨。趣理之玄门。阿难昧之。是以遭难。至此始殷勤启请也。袾宏曰。初菩提是果。次奢摩他三者是因。末最初方便。是因中先务。要紧工夫也。大意谓启请诸佛。得成道果之。奢摩他。三摩禅那。其中最初方便门也。方便。断属耳根。三观之义。随文皆具。故称曰妙。不必强割经文。拘局硬配。观后或单举三摩提。或单举奢摩他自见。 镇澄曰。当初發心者。以阿难问最初方便。故佛亦反质之。 真鉴曰。深重恩爱。虽全该父母妻子。约下文自释。则男女欲爱为重。 惟则曰。阿难见相乃缘尘分別之见其所發心即妄想扳缘之心故后七征八辨重重逐破者此也。 真鉴曰思惟二字即是能發之心乃意识计度分別下所破者破此而已。 袾宏曰。阿难以妙相非从欲生以此發心。未为不是。而不知即此亦复正是病根。 王言曰一切众生七句实为下文纲领见道分意皆不外此。按轮转。即指生死相续言妄执生死。浩劫沉迷。如轮环转无有究时。 王言曰。直心即上。常住真心终字应前得成菩提始字应前最初方便。 又曰。此语妄由心目。心目二字。乃通部血脉。 晓月曰。此正陈妄体目即眼根。心即意识根识虚妄犹如空华。若执有体能见能乐。岂惟迷干法空亦起我人见爱故后文云。六为贼媒。自劫家宝。无始虚习。住地无明。皆由根识。更非他物想相为尘识情为垢。生死轮转。莫不由斯故下推征令知虚妄。 王言曰。此审心目所在。 真鉴曰。虽心目双举而意惟破心。 智圆曰。王喻真心贼喻妄想真为妄转如国被贼侵發兵讨除喻修大定。王言曰。二贼字与本章后认贼作子贼宇。正相应。又曰。此下辨心不在内。 戒环曰。谓心在内。目在外。自众生至如来。阿难皆然。文互见也。异生有十二类。除土木空散。非心眼伦也故止云十种。 镇澄曰从观等者。谓如来青莲之目。固不同众生。观其所在与众生一也。浮根四尘。即浮尘根。色香味触四尘为体。以胜义根不可见。故不言之。 戒环曰。定内外境欲明在内之心当次第见定先后见欲破在内之心。不先见内。汝瞩等。皆且引事辨定。下乃牒破。 攷给孤本名须达多。常周给孤独贫病。故以此称。 镇澄曰摩顶有二意。一者将受大法使其珍重。二者将破妄心使不惊怖也。 袾宏曰最初征心。阿难拟心在内。佛未竟其答而则举三摩提等语者。盖指他一个入处。此处得入最初方便。便一了百当矣何待逐节推寻。至二至三而至七耶。乃阿难不喻其旨。不厌重重问答者。为后人作则也。 王言曰。身在堂中。未有不先见堂内而后见堂外者。则心在身中岂有不先见身内。而后见身外者乎。既不见身内。则心非在内可知。 袾宏曰。卓吾谓心胃内藏。纵不能知。爪脉外浮。云何不晓。殊不知此正破心不在内。岂宜说外浮两字。良由爪发虽全体彰乎外。寔从内而生长。筋脉虽影现乎外。寔于内而动摇。则均之内物耳。特其有生有长。有动有摇。比心胃等稍异。故心胃诚为难见。爪脉应可了知。然终不能知。则心不在内明矣。按得无妄耶。口气直截。言岂得复有妄耶。阿难此时。自信颇真(此项可移次下真鉴云云之后)。 王言曰。此下辨心不在外身。戒环曰因破非内。复生妄计谓心在外。 王言曰。灯在室内必照内室。若照室外。必灯在室外耳。如心在身内。必见内身今见身外必心在身外故也。 真鉴曰。无妄者言不同在内之虚妄矣。 袾宏曰。佛已应匿王之请。今又言从我乞食。解者谓提奖阿难。在赴请日。为彼演法。事应隔宵。不知经文斋毕旋归。大众俱时承受圣旨。明是当日。隔宵也说不去。有谓此据平日乞食常仪。其义颇通。宿斋。古谓预斋。于理亦无碍。 智圆曰。我已宿斋者。即我一人已饱也。 戒环曰。身心相外下。辨非外也。我今示汝下。验非外也。兜罗此云细香。其绵色如霜。佛手柔软如之。 王言曰。此下辨心不在眼根。 真鉴曰。知在一处者。方明非前内外两处也。按知在一处。曰我今思惟及佛问处今何在。又曰如我思忖。此时便觉得疑信相參。展转难以出口。已不如前面得无妄耶。自信之真矣。 王言曰。眼笼心上心无留碍。故眼所见。心即随知。今心在眼根。故见外不见内。 崇节曰。此责阿难有法喻不齐之过喻见琉璃法不见根纵许见根。根即是境若是境者。不得言随。以前云。彼根随见随即分別故。 袾宏曰。琉璃笼眼。眼见琉璃。眼根笼心。心不见眼。设许见眼。眼乃成境。但可根见境。不可境见境。汝前言彼根随见。随即分別。今眼属境。不能随见分別。则随义不成。故曰不得成随。如不见眼。安得云心在眼里乎。 按本疏质碍质字。或是无字。 王言曰。此下辨心非两在。仁岳曰初计心在身内。佛以不见腑藏为破。次计在外复招身心相离之难又计潜根且乖琉璃笼眼之喻。今立内外欲免前三之过也。按藏作脏人身有腑脏相配。 戒环曰。复计心在内。故以见暗为见腑脏。按是义云何全是疑惑咨询与前思惟思忖。抑又不同矣。戒环曰。汝当下。问之。若与下。难之。若不下。结也。眼前之境名外见。身内之境名内对。前以对眼为外不得成内。今纵离外见而成内对。即是眼能返观。且合能返观身中。则开应返观己面。不然。义岂能成。 镇澄曰。见面若成者。纵其开眼见明。能返观己面也。 戒环曰。此了知下。展转辨明。无返观理也。汝眼已知。身合非觉者。既在虚空。自非汝体也。若执两皆有知。则成两体矣。 仁岳曰。是故应知下。不言见明为外者。略也。又见外为成见内。今从正计结也。 王言曰。此下辨心非随合。 智圆曰。心生法生。境从心起也。法生心生。心逐境迁也。真鉴曰。首二句。见法不自生。次二句。见心不自生。正显二皆互倚。妄现俱无。心体身法皆空也。阿难反证缘心。有体有处。在彼心法偶合之处。已失佛开示之旨矣。 戒环曰。思惟体为心。特浮想耳。故难其体之有无也。设若无体。则空有其名。云何随合。如十九界七尘。特空名耳。设若有体。当何所在。今桎身而验。明体实无在也。桎。犹触也。 镇澄曰。佛上破云。内出应见身中。外来先合见面。故阿难转计。反难于佛。意谓眼司见。心司知。今征心而责见。岂其理哉。故曰。非义。 真鉴曰。若眼下。双破心眼。喻如门虽通见。须有门内之人而后见。非人而门不能见矣。则知法中眼虽通见。须有俱眼之心而后能见。非心而眼岂能见乎。则诸下。离心独破眼。乃是即事以验徒眼不见。可见知见皆属于心。岂可妄分见属于眼也。 戒环曰。又汝下。当知真心。非一非多。非徧不徧。四义既非。则不可谓随所合处。心随有也。 按本疏七尘九界。及九界者或俱脱十字应补。 王言曰。此下辩心非在中。 戒环曰。以为在内。则不见腑脏。以为在外。则身不相知。二义不成。当在根境之中。 袾宏曰。外不相知不字。璇师云。当是又字。此说甚正。而合论辅义。谓为不然。则上下文如何安顿。若必以不字为是。则下身心相知。须作身心不知矣。于理难通。 戒环曰。佛言下。各就根境。辨定中位也。 真鉴曰眼有分別者。言眼有知觉也。此句定眼根在内。色尘无知者。定色尘在外。识生二句。言根尘内外相对。而识在中间。故即指为心在之处。此方说出根尘之中矣。 袾宏曰。兼二不兼二。诸说纷纷根尘物体。终未稳贴。今融通別解。合言兼二者。谓双挟根尘而处其中。不兼二者。谓两离根尘而孤然中立。今云兼与不兼。二俱不可。以破心不在中也。 王言曰。此下辨心非无著。 晓月曰。既非内外中间。即知心无所著。而不知佛意破妄无体。令识本真如云三际求心心不有。心不有故妄原无。妄心无处即菩提。生死涅槃本平等。不了此意。谬引佛言。妄立无著。 惟则曰。此亦是就其所依之处破之。故难其世间虚空。水陆飞行。一切物象。为在为无等。 戒环曰。为在为无者。问汝心不著而彼物象。为存在耶。为空无耶。若彼空无。则同龟毛兔角。云何可著而说不著。若不著者。则为有物。故曰不可名无。此皆牒难。无相则无下。乃结破之。言物难无相。则同龟毛兔角。物果非无。即是有相。知相有。则心有在。云何得为无著也。仁岳曰。相不自有。由心在故有。心不自无。由相尽故无。是以有相而言无著者。理不可也。惟则曰。上文七番破其妄所。意在显真。而阿难未悟。故此下重请开示。世尊乃复放光现瑞。示以二种根本。次则举拳騐见。重诘其心。引其复认能推。然后咄而告之。乃至令其微细揣摩。离尘无体等。始是破其妄心。无实体也。 王言曰。此厌妄求真。 戒环曰。因前征發。乃知迷妄而责躬请教。求诣真际。真际者。真心寔际也。奢摩他路。乃所以诣真际也。袾宏曰。或谓阿难此时尚未识妄。今说真际。亦属妄心。不知言阿难未识妄犹可。说真际亦妄则不可。夫最初文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佛已曾显露在前。若拘执太过。则前问菩提奢摩提等。亦应是妄矣。况阿难寔云不知。原不说已知也。 子璇曰。阐提。即拨无之人。隳。坏也。弥戾车。恶见也。 按种种颠倒。即后文所谓遗失真性。颠倒行事者。须要晓得非无始如是。其所从来者渐矣。 戒环曰。业种者。颠倒妄惑也。恶叉果。一枝三子。生必同科。喻惑业苦三。生必同聚也。攀缘心。即前七处妄认者。清净体。即今正与决择者。由诸众生。遗此本明。故无明不觉。枉入诸趣。言元体元明。又言本明者。自本而出曰元。直指当体曰本。 袾宏曰。言此陀那识精。虽名曰识而是识精。寔即本觉妙明之体。一切诸缘无不从此出生。但众生随逐妄缘。遗此元明耳。夫众生从无始来。终日在此本元明中。而不自知。乃成遗失。如鱼在水。而不识水。是则名为可怜悯者。或谓本有之明。焉得遗失不见后文佛言遗失真性。颠倒行事乎。 按环师谓众生业果成聚。行人不成正果。皆由不知二本。本疏遗失不成正果皆由六字。便觉文理谬甚。 王言曰。此明逐妄迷真。故受轮转。 真鉴曰。奢摩陀路。问答意別。阿难以求知心处为路。如来则以了此妄识无体无处而別覔真心为奢摩他路也。五轮指者。佛之指端皆有千辐轮纹屈者。握而成拳相耳。 王言曰。如来举臂。正显见由真心阿难犹专以见属目。故诘其心而直斥之。智圆曰。佛言咄者。嗟其迷重。故呪以语之矍然惊愕。貌。避。离也。戒环曰。金拳举处。直下要识本明尘相未除依旧认贼为子。 王言曰。此贼字。直应前国王为贼所侵發兵讨除要当知贼所在三贼字。前后相应。又曰此下求认真心。 真鉴曰。行诸一切及纵令谤法等。皆是假设拟度言必不能外此心而別为用也。 真鉴曰。天上人间。凡外权小。无不说此为心。纵有禅定亦由制住此心而得。故大众亦无不疑惑也。开示者。且求开示。如何此非我心如何名为前尘虚妄相想尚未及求说真心也。 戒环曰。此因其怖谓无心。故举常所说引物以证示有真心。使知所措也。心入无生法忍者。令悟寔相不生灭心也。三界惟心万法惟识。故曰诸法所生。惟心所现。一切因果。指十界正报也。世界微尘。指十界依报也。既无不因心成体安得谓之无心。同上木哉。以本自无染曰清净。染而不染曰妙净。若汝执恡下。依六尘辨无自性也。分別觉观。即能推心也。此心离尘无性。不应执以为真。觉知灭。则意幽闲。然彼幽闲者。犹是法尘影事。亦无自性也。 崇节曰。诸尘事业即色等六尘皆有牵心。为缘业用。 镇澄曰。別有全性者。若果是真心。超然独立。不附一尘。 袾宏曰。本心似镜。法尘似物。内之所守。犹为明镜中所现之影而已。莫道幽间便得自本心也。依然法尘分別影事耳。 惟则曰。我非敕汝执为非心等者。恐其固执而未悟。暂纵之辞也。 智圆曰。但汝下。劝其揣摩分別之心。为当离尘有体。为复离尘无体。若此妄心。离尘有体。则容是真心。既离尘无体。非妄而何。应知即真汝心。亦暂纵之语。非显真也。 真鉴曰。默然者依。佛微细揣摩。自失者。觉得离尘无体。 镇澄曰。四禅四空及灭受想。谓之九定。从一禅入一禅次第而修。名为次第。然前入定。凡圣通修第九定罗汉成就。今曰不成罗汉者。言总意別。別指前八定耳。况此言妄想。即上缘心。执之为寔正是人执。人执不断。不成罗汉宜矣。有曰。不成大乘者。非也。 惟则曰。前云不知常住真心。用诸妄想今云执此生死妄想误为真寔。然则妄想果非真心耶。 按本疏吴兴异乎木石句。木石。当作土木。 王言曰。此求开真见。 钦澄曰。自我下。先陈迷滞之情。世尊下。正陈所请之法。 真鉴曰。惠者。恩赐也。三昧。此云正定。 按三昧。即前所问奢摩陀。与三摩及禅那三者。总不出楞严大定意。 王言曰。本不相代者言如来身心。不能代己修也。 弘沇曰。烦恼所知。名为二障烦恼障。谓根本及随也。所知障。亦云知障。障一切智故。 仁岳曰。前破妄心。但离麤执故今请云。發妙明心也。将破妄见。欲显真见。故复请云。开我道眼也。盖眼见必由识心。故心眼双举。 戒环曰。佛胸有卍字。表吉祥万德所集。晃。明也。昱。盛貌。此妙心道眼之真光。圣凡一致。但随量应现耳。幢。表摧邪立正。下明心净眼。使摧伏邪异。得正知见。是谓建大法幢。 攷檀金。须弥南有檀树一种。果汁入水。沙石成金。其色赤焰。佛之身色似之。 真鉴曰。无拳无见。义本不均。试问令其揣度而已。 戒环曰。眼根例拳。事义不类。而阿难示同未悟。故答言类。 真鉴曰。手外无拳。故手无拳灭。眼见各体。故眼灭见存。非全无者。但明不灭。非谓半无也。 戒环曰。见暗即见矣。是知盲非无见特无眼耳。 真鉴曰。无眼得眼而后见既名眼见。无灯得灯而后见。应名灯见。其谬全同。人所易见。 戒环曰。若灯见者下。牒上结明见不由眼也。弘沇曰。心为其主。余是助缘。既知见性属心。渐明真见矣。 崇节曰。大众默然伫诲。良由真妄未明。若认见境之心。前来已夺。若谓本真之见。岂假根尘。口既默然。心希开悟。 真鉴曰。鹿园者。古国王养鹿之地。 子璇曰。五比丘者。初佛入山修道。王命父族三人。母族二人。随而卫之。后各舍佛去。在鹿苑修异道。憍陈如。亦其一也。憍陈如。则其姓。而佛命之名曰。阿若多。阿若多者。解也。故言独得解名。 弘沇曰。客尘烦恼。即见思二惑。非无始无明也。 仁岳曰。此中所问。且约昔时小乘所悟耳。意令答出客尘是动。主空不动。欲将动以譬妄。不动喻真。下文屈指飞光。义亦如是。或曰。此教既经开显。故今问答客尘二字。即是根本无明者。非也。 真鉴曰。此但印其所说。旧喻动静。分明不混。欲以彰下文所示。孰为动者。同于客尘。孰为静者。同于主空耳。 王言曰。此明客有去住。见性即住离住。 真舰曰。百宝者。贵重之称。轮掌者。佛之手足中心。各有一千辐轮相。故云。 又曰。当阿难端视佛时。而其见性。湛然盈满于前。乃视如来之手。在此见性之中。开合不住。则佛手自同客尘。而阿难见性。何异主空。此动静显然分明。故先令辨定是谁开合。则动静自分。于是阿难果答不谬。 王言曰。此明尘有动寂。见性即寂离寂。 王言曰。此明见性常住常寂。人自生灭失真。袾宏曰。此处文义。甚难销会。旧解双斥凡小。但如来此处。方许其悟客尘字。正该以动为身。以动为境。故两印以如是。奈何忽尔反斥其非。况前后文。了无照应。似乎自语矫乱。今只顺经文点缀。佛意谓今此大众。以摇动者名为尘。以不住者名为客。故观阿难头自动摇。动摇者。尘也。客也。见无动也。又观如来手自开合。开合者。尘也。客也。见无动也。云何如是明知以动为身。以动为境矣。却乃自始洎终。念念生灭。既顺生灭。则迷性真而以己随物。既失性真。复迷境空而认物为己。甘受轮转。岂不哀哉。作如是解。未知是否。【经文资讯】《卍新续藏》第 14 册 No. 288 楞严经证疏广解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1-05-22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卍新续藏》所编辑
【原始资料】CBETA 人工输入,蔡宁君大德输入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疏〕经有五名题中存三而略其二谓大方广等是诸部通称今名取別故题从简言大佛顶者表于尊胜兼明密呪从顶说故。
〔温陵曰〕觉王示之以大法使不迷于小径而默得乎无外之体喻之以佛顶使不滞于相见而妙极乎无上之致。
〔疏〕如来者按经云本如来藏妙真如性即般若所谓诸法如义也今言密因即指众生本觉之心诸佛因此以成菩提所以名为如来密因因心本具隐而未显曰密修证显了受称从果则名如来故如来名通因通果有性有修从因趋果名菩萨万行以果通因则曰如来梵语首楞严涅槃翻一切事究竟即大定之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