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十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想阴尽者。是人平常梦想销灭。悟寐恒一。觉明虗静。犹如晴空。无复麤重。前尘影事。观诸世间大地山河。如镜鉴明。来无所黏。过无踪迹。虗受照应。了罔陈习。唯一精真。生灭根元。从此披露。见诸十方十二众生。毕殚其类。虽未通其各命由绪。见同生基。犹如野马。熠熠清扰。为浮根尘究竟枢穴。此则名为行阴区宇。若此清扰熠熠元性。性入元澄。一澄元习。如波澜(大波)灭。化为澄水。名行阴尽。是人则能超众生浊。观其所由。幽隐妄想。以为其本。
阿难。当知是得正知奢摩他中。诸善男子。凝明正心。十类天魔不得其便。方得精研穷生类本。于本类中生元露者。观彼幽清圆扰动元。于圆元中起计度者。是人坠入二无因论一者是人见本无因。何以故。是人既得生机全破。乘于眼根八百功德见八万劫所有众生。业流湾环死此生彼秪见众生轮回其处。八万劫外。冥无所观。便作是解。此等世间。十方众生。八万劫来。无因自有。由此计度亡正徧知。堕落外道。惑菩提性。二者是人见末无因。何以故。是人于生。既见其根知人生人。悟鸟生鸟。乌从来黑。鹄从来白。人天本竖。畜生本横。白非洗成。黑非染造。从八万劫无复改移。今尽此形。亦复如是。而我本来不见菩提。云何更有成菩提事。当知今日。一切物象。皆本无因。由此计度亡正徧知。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一外道立无因论。
〔一圆元计度〕为二无因论谓周徧计度本元之因而以乘眼根功德见过去八万劫者此以方涉世之数而依本劫本见起计故八万劫外冥无所观遂计本来无因业流湾环者即人还生人鸟还生鸟也二者见末无因与上义同但观未来自体依末劫末见起计释曰阿含以二无因论居四矫论之后在十六我见之前又约自观宿命起计谓第一无因者有从无想中来自忆前事本无所有第二无因者以世智观察作如是计释曰诸见皆有定心世智二相以依根本后得二境故。
阿难。是三摩中。诸善男子。凝明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圆常中。起计度者。是人坠入四徧常论。一者是人穷心境性。二处无因。修习能知二万劫中。十方众生所有生灭。咸皆循环。不曾散失。计以为常。二者是人。穷四大元。四性常住。修习能知四万劫中。十方众生。所有生灭咸皆体恒。不曾散失。计以为常。三者是人。穷尽六根末那执受。心意识中。本元由处。性常恒故。修习能知。八万劫中。一切众生。循环不失。本来常住。穷不失性。计以为常。四者是人。既尽想元。生理更无。流止运转。生灭想心。今已永灭。理中自然成不生灭。因心所度。计以为常。由此计常亡正徧知。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二外道立圆常论。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自他中。起计度者。是人坠入四颠倒见。一分无常。一分常论。一者是人观妙明心。徧十方界。湛然以为究竟神我。从是则计我徧十方。凝明不动。一切众生。于我心中。自生自死。则我心性。名之为常。彼生灭者。真无常性。二者是人。不观其心。徧观十方。恒沙国土。见劫坏处。名为究竟无常种性。劫不坏处。名究竟常。三者是人。別观我心。精细微密。犹如微尘。流转十方。性无移改。能令此身。即生即灭。其不坏性。名我性常。一切死生。从我流出。名无常性。四者是人。知想阴尽。见行阴流。行阴常流。计为常性。色受想等。今已灭尽。名为无常。由此计度。一分无常。一分常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三外道一分常论。
〔三自他计度〕为颠倒论有四一者所观以湛寂之理为常生灭之性无常二者別观恒沙国土谓三禅以下为三灾所坏名无常性四禅以上三灾不及名究竟常三者观心精细流转即细相生灭四者以阴行流性为常色受想为无常又阿含颠倒论约观天人起计一以梵天为常众生无常二以戏乐命终者为无常余者为常三以失意变灭者为无常四以自智观世间计常无常名四颠倒论。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分位中生计度者。是人坠入四有边论。一者是人心计生元。流用不息。计过未者。名为有边。计相续心。名为无边。二者是人观八万劫。则见众生。八万劫前。寂无闻见。无闻见处。名为无边。有众生处。名为有边。三者是人计我徧知。得无边性。彼一切人。现我知中。我曾不知彼之知性。名彼不得无边之心。但有边性。四者是人穷行阴空。以其所见。心路筹度。一切众生。一身之中。计其咸皆半生半灭。明其世界。一切所有。一半有边。一半无边。由此计度。有边无边。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四外道立有边论。
〔四分位计度〕为有边论有四者一以观过未有分位为有边相续无分位名无边二观无闻见处其境叵测名无边有闻见处其境可了名有边三者观我徧知之性其知无涯名无边彼所观者其境有极为无边四者于密移中观造化性故计一身半生半灭即以生为有边灭为无边又阿含四有边者约观世界起计其初二三以四方上下为有边无边第四以自智观世间计有边无边。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知见中。生计度者。是人坠入四种颠倒。不死矫乱。徧计虗论。
一者是人。观变化元。见迁流处。名之为变。见相续处。名之为恒。见所见处名之为生。不见见处。名之为灭。相续之因。性不断处。名之为增。正相续中。中所离处。名之为减。各各生处名之为有。互互亡处。名之为无。以理都观。用心別见。有求法人。来问其义。答言。我今亦生亦灭。亦有亦无。亦增亦减。于一切时。皆乱其语。令彼前人。遗失章句。二者是人。谛观其心。互互无处。因无得证。有人来问。唯答一字。但言其无。除无之余。无所言说。三者是人。谛观其心。各各有处。因有得证。有人来问。唯答一字。但言其是。除是之余。无所言说。四者是人。有无俱见。其境枝故。其心亦乱。有人来问。答言亦有。即是亦无。亦无之中。不是亦有。一切矫乱。无容穷诘。
〔五知见计度〕为四种矫论此由分別境相立知见名字第一约解总观八境故知见多端报答不定二三约证偏观一境故唯见一义第四于有无双观报答矫乱此四知见第一圆知二三徧诐第四折中又阿含四种矫论约观因果起计异问异答一者善恶之报异问异答二者他世有无异问异答三何者善恶异问异答四以愚冥暗钝异问异答已上十六见每论前三皆以定意三昧现证后一以捷疾相智观察即从真立俗之义。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无尽流。生计度者。是人坠入死后有相。發心颠倒。或自固身。云色是我。或见我圆。含徧国土。云我有色。或彼前缘。随我回复。云色属我。或复我依。行中相续。云我在色。皆计度言。死后有相如是循环。有十六相。从此或计毕竟烦恼。毕竟菩提。两性并驱。各不相触。由此计度。死后有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六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有相心颠倒论。
〔六无尽计度〕有十六相者经标四计兼出其因一者谓由计色是我故自固其身二者由见我性徧含故计我有色三者由见前缘随我故计色属我四者由见诸行相续故计我在色并受想行三亦如是计为十六见宝积经论云我者谓主宰性我所者谓五阴性又阿含十六我见约观来世生处有想起计即末劫末见一者谓我终后生有色有想二者生无色有想三者生亦有色亦无色有想四者生非有色非无色有想五者生有边有想六者生无边有想七者生亦有边亦无边有想八者生非有边非无边有想九者生有乐有想十者生有苦有想十一者生亦有乐亦有苦有想十二者生非有乐非有苦有想十三者生唯有一想十四者生有若干想十五者生有少想十六者生有无量想。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先除灭色受想中。生计度者。是人坠入死后无相。發心颠倒。见其色灭。形无所因。观其想灭。心无所系。知其受灭。无复连缀。阴性销散。纵有生理。而无受想。与草木同。此质现前。犹不可得。死后云何更有诸相。因之勘校。死后相无。如是循环。有八无相。从此或计涅槃因果一切皆空。徒有名字究竟断灭。由此计度。死后无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七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无相心颠倒论。
〔七前灭计度〕有八相者。
〔温陵曰〕阴性消散谓色受想灭也生理即行阴此以四阴现在因亡未来果灭因果合论故成八相。
〔疏〕阿含云或有沙门婆罗门于末劫末见生无想论谓我终后生有色无想有生无色无想有生亦有色亦无色无想有生非有色非无色无想有生有边无想有生无边无想有生亦有边亦无边无想有生非有边非无边无想是为八见。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行存中。兼受想灭。双计有无。自体相破。是人坠入死后俱非。起颠倒论。色受想中。见有非有行迁流内观无不无。如是循环穷尽阴界。八俱非相随得一缘。皆言死后。有相无相。又计诸行性迁讹故。心發通悟有无俱非虗实失措。由此计度。死后俱非。后际昏瞢。无可道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八外道。立五阴中。死后俱非心颠倒论。
〔八存灭计度〕有八相者谓前三已灭故色受想中见有非有后一犹存故行迁流内观无不无前后双观有无俱非故成八相即非有色受想行非无色受想行也阿含八俱非论者谓有沙门婆罗门于末劫末见生非想非非想论谓我此终后生有色非有想非无想有生无色非有想非无想有生亦有色亦无色非有想非无想有生非有色非无色非有想非无想有生有边非有想非无想有生无边非有想非无想有生亦有边亦无边非有想非无想有生非有边非无边非有想非无想是为八见。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后后无。生计度者。是人坠入七断灭论。或计身灭或欲尽灭或苦尽灭。或极乐灭。或极舍灭。如是循环。穷尽七际现前销灭灭已无复。由此计度。死后断灭。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九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断灭心颠倒论。
〔九后无计度〕为七断灭论者阿含云或有沙门婆罗门于末劫末见起断灭论总有七见或计我身从因缘生必归磨灭或计我于欲天断灭或计我于色天断灭或计我于无色界空处断灭或计我于识处断灭或计我于不用断灭即无所有处或计我于有想无想处断灭是为七见。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后后有。生计度者。是人坠入五涅槃论。或以欲界为正转依。观见圆明。生爱慕故或以初禅。性无忧故。或以二禅。心无苦故。或以三禅。极悦随故。或以四禅。苦乐二亡。不受轮回。生灭性故。迷有漏天。作无为解。五处安隐为胜净依。如是循环五处究竟。由此计度五现涅槃。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十外道。立五阴中。五现涅槃。心颠倒论。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狂解。皆是行阴用心交互。故现斯悟。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现前。以迷为解。自言登圣。大妄语成。堕无间狱。汝等必须将如来语。于我灭后。传示末法。徧令众生觉了斯义。无令心魔。自起深孽。保持覆护。销息邪见教其身心开觉真义。于无上道。不遭枝岐。勿令心祈得少为足。作大觉王。清净标指。
〔十后有计度〕为五涅槃论者以行尽还元故取五种果唯欲界具根尘识故观见圆明而生爱乐阿含云于现在法生泥洹论尽入五见中谓有说我于现在五欲自恣是现在泥洹或以初禅为现在泥洹或以二禅为现在泥洹或以三禅为现在泥洹或以四禅为现在泥洹是为五见又云若沙门婆罗门于末劫末见皆入此四十四见中或有于本劫本见尽八十六见中或有于本劫本见末劫末见尽入六十二见中唯有如来知此见处如是执如是持其所知亦复过是虽知不著是为如来微妙大法光明释曰此六十二见世尊亦如是知如是见但不执著耳盖外道以知见立知故成见网如来以知见无见故成菩提所以结云堕落外道惑菩提性又总论诸见所起者大毗婆沙云梵网经说六十二见以身见为本依等起说故师子吼经说种种异见皆依有无约推求说故释曰法华云若有若无等依止此诸见具足六十二即推求义也又若统论诸见所起不出五利使此即唯识之说故涅槃经云身边邪见戒取见取是五见主六十二见。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行阴尽者。诸世间性。幽清扰动。同分生机。倐然隳裂。沉细纲纽。补特伽罗。酬业深脉。感应悬绝。于涅槃天。将大明悟。如鷄后鸣。瞻顾东方。已有精色。六根虗静。无复驰逸。内外湛明。入无所入。深达十方十二种类。受命元由。观由执元。诸类不召。于十方界。已获其同。精色不沉。發现幽秘。此则名为识阴区宇。若于群召已获同中销磨六门。合开成就。见闻通邻。互用清净十方世界。及与身心。如吠瑠璃。内外明彻。名识阴尽。是人则能超越命浊。观其所由。罔象虗无。颠倒妄想。以为其本。
〔温陵〕通叙行灭识现也行为世间迁流之体性扰动生机之纲纽众生酬业之深脉故行阴尽者生机纲纽倐然隳裂酬业深脉感应悬绝而涅槃性天将大明悟矣。
〔疏〕识为受命之元行穷识现故深达命元六根虗尽无复驰逸即生机不扰也行阴迁流不出根境之法由感应悬绝故内外湛明诸类不召故入无所入十方世界已获其同即越异生之性也由消磨六门故合开成就由见闻通隣故六尘不隔而诸根互用矣然识为还元之地故诸乘于此妄立因依而取果证总成十魔。
阿难。当知是善男子。穷诸行空。于识还元。已灭生灭。而于寂灭。情妙未圆能令己身根隔合开。亦与十方诸类通觉。觉知通㳷。能入圆元。若于所归。立真常因。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因所因执娑毗迦罗所归冥谛。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一立所得心。成所归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外道种。
〔一因所因执〕
〔温陵〕识由行流故行空则还元然即以此为真所归地而立为真因故堕因所因执。
〔疏〕密严经云阿赖耶识是诸圣人现法乐住三昧之境人天等趣诸佛国土悉以为因常与诸乘而作种性即此义也。
阿难。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玅未圆。若于所归。览为自体。尽虗空界十二类内。所有众生。皆我身中一类流出。生胜解者。是人则堕能非能执。摩醯首罗现无边身。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二立能为心。成能事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大慢天。我徧圆种。
〔二能非能执〕执识元为自体而谓一切众生自此流出遂执我能生彼而实不能也。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若于所归。有所归依。自疑身心。从彼流出。十方虗空。咸其生起。即于都起所宣流地。作真常身。无生灭解。在生灭中。早记常住。既惑不生。亦迷生灭。安住沈迷。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常非常执。计自在天。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三立因依心。成妄计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倒圆种。
〔三常非常执〕以识元为所归依故疑彼能生我及一切法遂计生起流出之地为真常之体此在生灭中妄计常住既惑真不生性又迷现生灭法也故密严云外所执胜性微尘自在时等悉是清净阿赖耶识。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若于所知。知徧圆故。因知立解。十方草木。皆称有情与人无异。草木为人。人死还成十方草树。无择徧知。生胜解者。是人则堕知无知执。婆咤。霰尼。执一切觉。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四计圆知心。成虗谬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倒知种。
〔四知无知执〕所知即识元也谓识有知而一切法由知变起因计知体圆徧诸法遂谓无情有知无所拣择。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明未圆。若于圆融。根互用中。已得随顺便于圆化一切發生。求火光明。乐水清净爱风周流观尘成就各各崇事。以此群尘發作本因。立常住解。是人则堕生无生执。诸迦叶波并婆罗门。勤心役身。事火崇水。求出生死。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五计著崇事。迷心从物。立妄求因。求妄冀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颠化种。
〔五生无生执〕
〔疏〕由于根互用中得圆融性于是计一切法皆能生化故崇火事水爱风观尘为圆化之因异生胜果。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若于圆明。计明中虗。非灭群化。以永灭依。为所归依。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归无归执。无想天中。诸舜若多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六圆虗无心成空亡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断灭种。
〔六归无归执〕
〔温陵〕观理不谛误堕虗妄故于圆明性中计皆虗无于是绝灭群化归于永灭因以空为归。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明未圆。若于圆常。固身常住。同于精圆。长不倾逝。生胜解者。是人则堕贪非贪执。诸阿斯陀。求长命者。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七执著命元。立固妄因。趣长劳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妄延种。
〔七贪非贪执〕识精元明湛不摇处名之为常今见其常乃执色身同于精元身本无常实不可贪空长劳耳。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观命互通。却留尘劳。恐其销尽。便于此际。坐莲华宫。广化七珍。多增宝媛。恣纵其心生胜解者。是人则堕真无真执。咤枳迦罗。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八發邪思因。立炽尘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天魔种。
〔八真非真执〕以识阴为命元互通三际识阴若尽我命亦尽故化诸欲境以留尘劳不令消尽自以为真。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于命明中。分別精麤。疏决真偽。因果相酬。唯求感应。背清净道。所谓见苦断集。证灭修道居灭已休。更不前进。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定性声闻。诸无闻僧。增上慢者。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九圆精应心。成趣寂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缠空种。
〔九定性声闻〕
〔疏〕依识明理曰命明谓生灭由识精粗由业依四谛法分別决择以苦集为粗偽灭道为精真专修道因求感灭果居灭即休即不前进名定性声闻日明经云畏苦厌身志存泥洹堕阿罗汉。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若于圆融清净觉明。發研深妙。即立涅槃。而不前进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定性辟支。诸缘独伦。不回心者。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十圆觉㳷心成湛明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觉圆明。不化圆种。
〔十定性辟支〕妙圆真体惑习俱尽名清净觉明于寂妙中极其本真發研深妙以此为果名定性辟支故日明经云著佛身相不达善权中道而止堕缘觉道然此识阴总统八识而八识者是诸乘根本故于此中通叙声闻辟支诸修证法故密严云佛及诸菩萨悉是赖即名佛及辟支声闻见理无怯人所观皆此识。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中途成狂。因依迷惑。于未足中。生满足证。皆是识阴用心交互。故生斯位。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现前。各以所爱。先习迷心。而自休息。将为毕竟所归宁地。自言满足。无上菩提。大妄语成。外道邪魔。所感业终。堕无间狱。声闻缘觉。不成增进。汝等存心。秉如来道。将此法门。于我灭后。传示末世。普令众生觉了斯义。无令见魔。自作沈孽。保绥哀救销息邪缘。令其身心入佛知见。从始成就。不遭岐路。如是法门。先过去世。恒沙劫中。微尘如来。乘此心开。得无上道。识阴若尽。则汝现前诸根互用。从互用中。能入菩萨金刚乾慧。圆明精心。于中發化。如净瑠璃。内含宝月。如是乃超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心。菩萨所行。金刚十地。等觉圆明。入(直入无渐次)于如来妙庄严海。圆满菩提。归无所得。此是过去先佛世尊。奢摩他中。毗婆舍那。觉明分析。微细魔事。魔境现前。汝能谙识。心垢洗除。不落邪见阴魔销灭。天魔摧碎。大力鬼神。褫魄逃逝。魑魅魍魉。无复出生。直至菩提。无诸少乏。下劣增进。于大涅槃。心不迷闷。若诸末世。愚钝众生。未识禅那。不知说法。乐修三昧。汝恐同邪。一心劝令持我佛顶陀罗尼呪。若未能诵。写于禅堂。或带身上。一切诸魔所不能动。汝当恭钦十方如来。究竟修进。最后垂范。
阿难下总结前经金刚乾慧等者结修证也此禅那所修不历诸位故超信等直入妙庄严海成就普贤行也。
八结经分
阿难即从座起。闻佛示诲。顶礼钦奉。忆持无失。于大众中。重复白佛。如佛所言五阴相中。五种虗妄。为本想心。我等平常。未蒙如来微细开示。又此五阴。为并销除。为次第尽。如是五重。诣何为界。惟愿如来發宣大慈。为此大众清明心目。以为末世。一切众生。作将来眼。
佛告阿难。精真妙明。本觉圆净。非留死生及诸尘垢。乃至虗空皆因妄想之所生起斯元本觉妙明真精。妄以發生诸器世间。如演若多迷头认影。妄元无因于妄想中。立因缘性。迷因缘者。称为自然。彼虗空性犹实幻生。因缘自然皆是众生妄心计度阿难。知妄所起。说妄因缘。若妄元无。说妄因缘元无所有。何况不知推自然者。是故如来与汝發明五阴本因。同是妄想。
〔疏〕真精妙明下复明遣妄即禅那之余以双摈因缘自然令情空理寂结一经之大致盖终而不泯则归涂扶疎所以指五妄根本泯其归寄阿难下言五阴虗妄为本想心此问生起因缘又此五阴为并消除为次第尽此问还灭因缘佛告下破因缘自然之情释曰按经论释因缘义略有多种显宗论云因谓能生缘能长养由因摄助因方能生生已相续缘力长养或因惟一缘乃众多又因不共共者是缘如眼如色又作自事名因作他事名缘又因能引起缘以任持又近名因远名缘因者能生缘者能辨又正有义名因能助显發义名缘因亲缘疎故因缘中观疎数广又自然者或名自性或名自相或名自体或名自法或名自觉等。
汝体先因父母想生。汝心非想。则不能来想中传命。如我先言。心想醋味。口中涎生。心想登高。足心酸起。悬崕不有。醋物未来。汝体必非虗妄通伦。口水何如因谈醋出。是故当知汝现色身。名为坚固第一妄想。
即此所说。临高想心。能令汝形真受酸涩。由因受生。能动色体。汝今现前。顺益违损。二现驱驰。名为虗明第二妄想。
由汝念虑。使汝色身。身非念伦。汝身何因。随念所使。种种取像。心生形取与念相应。悟即想心。寐为诸梦。则汝想念。摇动妄情。名为融通第三妄想。化理不住。运运密移。甲长发生气销容皱。日夜相代曾无觉悟。阿难。此若非汝。云何体迁。如必是真。汝何无觉。则汝诸行。念念不停。名为幽隐第四妄想。
又汝精明。湛不摇处。名恒常者。于身不出见闻觉知。若实精真。不容习妄。何因汝等。曾于昔年。睹一奇物。经历年岁。忆忘俱无。于后忽然。覆睹前异。记忆宛然曾不遗失。则此精了。湛不摇中。念念受熏。有何筹算。阿难。当知此湛非真。如急流水。望如恬静。流急不见。非是无流。若非想元。宁受想习。非汝六根互用开合。此之妄想无时得灭。故汝现在见闻觉知。中串习几。则湛了内罔象虗无第五颠倒微细精想。
一坚固妄想为受身因缘。
〔温陵〕想为虗妄影像欲爱深脉遗体自想爱中流出阴心乘想爱冥求酢梅等说以验体因妄结故与妄理相应也二虗明妄想为违顺因缘临高空想而酸涩真發违顺皆妄而损益现驰融通妄想为形取因缘念虑者虗情色身者实质虗实不伦而能相使者由想融之也幽隐妄想为体迁因缘密移非汝云何体迁若即汝体自应有觉精微妄想为串习因缘。
〔吴兴〕见闻为精明动用为常体以识无所存徧在诸根诸根对境用在无记未起善恶之先皆精明之体佛恐众生计此为常故以习妄为破。
〔疏〕精明者识性澄湛之体也住精明则澄空滞寂废建化之门即识阴未破所谓坐竿头之人也故佛说为非真令破阴显智免缠空之见入起行之门。
阿难。是五受阴。五妄想成。汝今欲知因界浅深。唯色与空。是色边际。唯触及离。是受边际。唯记与忘。是想边际。唯灭与生。是行边际。湛入合湛。归识边际此五阴元。重叠生起。生因识有。灭从色除。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我已示汝。劫波巾结。何所不明再此询问。汝应将此妄想根元。心得开通。传示将来末法之中。诸修行者。令识虗妄。深厌自生知有涅槃。不恋三界。
五受阴亦名五取阴然有简別俱舍云是有取说名阴有但阴非取谓无漏有为释曰唯识云佛果报身有为无漏以非惑业所生故俱舍云此中以惑为取阴从取生故名取阴如草糠火或阴属取名取阴如王臣湛入合湛者上湛六识湛精下湛八识湛体六湛精明元八识所分今既入合妙湛两湛相冥是其边际。
阿难。若复有人。徧满十方。所有虗空。盈满七宝持以奉上。微尘诸佛。承事供养。心无虗度。于意云何。是人以此施佛因缘。得福多。不。阿难答言。虗空无尽。珍宝无边。昔有众生。施佛七钱。舍身。犹获转轮王位。况复现前虗空既穷。佛土充徧。皆施珍宝。穷劫思议。尚不能及。是福。云何更有边际。
佛告阿难。诸佛如来语无虗妄。若复有人。身具四重。十波罗夷瞬息。即经此方。他方阿鼻地狱。乃至穷尽十方无间。靡不经历。能以一念。将此法门。于末劫中。开示未学。是人罪障应念销灭。变其所受地狱苦因。成安乐国。得福。超越前之施人。百倍千倍。千万亿倍。如是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阿难。若有众生。能诵此经。能持此呪。如我广说穷劫不尽。依我教言。如教行道。直成菩提。无复魔业。佛说此经已。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及诸他方菩萨二乘圣仙童子。并初發心。大力鬼神。皆大欢喜。作礼而去。
若复下校量福胜盈宝奉施不如将此法门开示末劫此名流通之益也俱舍云分別种种法门皆为弘持若正说者佛正教法便住世间所以者何。
〔颂曰〕大师世眼久已闭堪为证者多散灭不见真理无制人由鄙寻思乱圣教释曰堪为证者谓佛正教法由多散灭故不能引证如惟则师引天台释悉檀云悉徧也檀施也而天台亦无所据乃取思大之说而思大之说亦非引证之言此皆文献可征而不征之咎也又如清凉以五蕴约三世释六十二见由不引教乃以寻思为断遂有彼失故兹著疏释例皆引圣言而为证量。
镇澄赞曰 楞严海会。阿难因缘。摩登伽女意牵缠。光摄世尊前。显性拔还。唱诵利人天。
真鉴偈曰 稽首本师说法主。异口同音诸世尊。佛顶显密首楞严。即非十界如来藏。圆通本尊观自在。各入圆明众圣贤。三尊威力默加持。秘旨微言令开發。注释不违于本意。始终语脉得融通。契机契理契佛心。于佛智海同消滴。倘获管窥符圣意。流通缘具速传持。见闻现未结良因。同证闻熏不思议。
传如截流曰 如是法门。先过去世界。恒沙劫中。微尘如来。乘此心开。得无上道。识阴若尽。则汝现前诸根互用。从互用中。能入菩萨金刚乾慧。圆明精心。于中發化。如净琉璃。内含宝月。如是乃超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心菩萨所行金刚十地。等觉圆明。入于如来玅庄严海。圆满菩提。归无所得。知菩提尚不可得。何况他物。能达斯旨。群魔自息矣。言从互用能入菩萨金刚乾慧。此通指金刚之智。不独指信前为乾慧。故言如是乃超十信等位。又言菩萨所行金刚十地。细研超及行字。知乾慧通彻诸位甚明。前云经文错综者。以此。魔境之后。重请修断五阴诸相。答文其要云。理须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故佛责言。我已示汝劫波罗巾。何所不明。再此询问。汝应将此妄想根元心得开通者。明自利也。传示将来末法之中。令识虗妄者。明利他也。深厌自生知有涅槃不恋三界者。明功用也。正宗止此。下惟广明胜益。结劝弘持。为流通分耳。是经始缘阿难不了佛身非色。声亦非声。致登伽婬躬幻呪之所转。佛乃因其發心征其心。因其见相辩其见。以至四科七大至于尽经。重请五阴尽相曾未外此。是故能了顶光化佛。色声本幻。如是则摩登在梦受转者。其谁耶。噫。大佛顶之为教也亦至矣。当于现量。一体形教。以及文言可也。又悟象忘言。今截流意也。
皇明天启元年秋九月重阳日告竣
音释
(音丹)。
绪(音序)。
熠(羊入切)。
枢(昌朱切)。
湾(乌关切)。
孽(鱼列切)。
缀(陟卫切)。
秉(音丙)。
媛(于愿切)。
霰(苏见切)。
褫(𠡠尔切)。
串(古患切)。
No. 288-E 题楞严疏解后
佛弟子极聪明者莫如阿难。大凡聪明之人极是误事。何以故。惟聪明生意见。意见一生便不忍舍割。𨓏𨓏溺于爱河欲海者皆极聪明之人。阿难惟聪明之极不忍舍割。直至迦叶时方得度为第二祖。然必待迦叶力摈不与话言。又待大众星散视之如仇。故阿难慌忙无措。及至无可。奈何之极。然后舍却从前见解。方乃印可迦叶传法为第二祖。设使阿难犹有一毫聪明可倚。何以悟此妄身其微如尘其幻如沤。其不溺于爱河欲海者几希。故佛说楞严。无非为阿难聪明难舍开方便门种种晓谕直使还其本来面目。真于爱河欲海中接引援拔也。陆象山有言。此理与溺于利欲之人即易入。与溺于意见之人言难入。人谓象山之学近禅。岂谓是欤。不知学无禅儒。妄自分別。此有宋诸儒不唯意见用事。亦多利欲昏心。试參楞严必不妄生分別打破异同。
古闽乐纯思白父撰
校注
王言曰。以下辨行阴十种魔。此则明行阴所自起也。 戒环曰。通叙想灭行现也。浮动妄习。昼明则想。夕瞢则梦。汩乱性真。莫得而一。扰动觉明。莫得而静。故想阴尽者。梦想消灭。悟寐恒一。觉明虗静。犹如晴空也。五阴前粗后细。故想尽则无粗重影事。虽观方象。而无想念。故如镜鉴明。无粘无迹。虗受照应。了无陈习。惟一精真。明极如此。故幽隐行阴。于是披露也。行为万化生灭根元。故其相披露。则十二类生之元。无不殚见。各命由绪。识也。同生基。行也。扰动幽隐。故譬野马。乍生乍灭。故曰熠熠。无复粗影。故曰清扰。根尘运止。皆本于此。故曰究竟枢穴也。 智圆曰。野马。阳燄浮埃也。熠熠。光耀闪烁之貌。清扰。即下文幽清扰动是也。 戒环曰。行阴习扰成性。故称元性元习。能灭扰习。则归元澄之本。而迁流相尽矣。故如波烂灭化为澄水也。生灭不停。业运常迁。名众生浊。故行阴尽。则超之。行阴密移。曾无觉悟。故曰幽隐妄想。 真鉴曰。奢摩陀中者。即圆定發明也。凝。不动。明。不迷。正心。即双承不动不迷来。如是。则上来十类天魔。无便可乘。始能力破想阴了。故曰方得精研。 戒环曰。外魔皆同心召。故想尽凝明。则天魔不至。生类本。即同生基也。幽清动元。即行元也。 仁岳曰。生机。喻扰动。即行。阴也。不为想阴所覆。故云全破。业流湾环。行阴流转也。冥无所观。外道冥谛也。 真鉴曰。邪计。故非正知。不了业道无始。故非徧知。镇澄曰。此即据本以推末也。 戒环曰。谬执生根。不达化理。以人竟为人。乃至黑竟为黑。无复改移。因而例我本不见道。末亦无成。是末无因也。 真鉴曰。尽形者。尽未来也。亦如是者。决定其皆不改移也。本来不见者。言八万劫前。无不见其从菩提性起也。云何下。例知八万劫后。亦终不成也。当知下。判决执成邪计也。末无因者。言八万劫尽。终成断灭。无复因果而已。 按皆本无因。本字。当作末字。正指上见末无因也。 仁岳曰。肇师云。外道末伽棃。谓众生苦乐。不因行得。皆自然耳。 子璇曰。行阴生灭。相续不失。故名常。所计四种。徧一切法。故名圆。 戒环曰。前言圆扰动元。此言常扰动元者。以生灭之元。皆圆于此。遂执为常。而起徧常论。编即圆也。故此标名徧常。后结名圆常。 崇节曰。心境二处。虽则无因。二万劫来。相续不断。故计为常。 戒环曰。众生依地水火风生灭。而四性元则常住。则诸生灭法。咸皆体常。 又曰。六根及末那执受。即八识也。心意识中本元。即识性也。谓其本性恒常。众生依之。循环而住。不曾散失。此认识神而妄计也。 子璇曰。此于生灭计不生灭。故不执为常。 仁岳曰。斯亦妄认行阴为理耳。又曰。此四徧常所究之境。从广至狭而成次第。初通五阴。二局色阴。三推行阴。四但是行阴不生灭理。若言第三计八识。第四复计行阴。其义既失。所次亦非。 按前言凝明此言坚凝。见首楞定中。须了一切事究竟坚固。方为正觉也。 镇澄曰。妙明心。即识精圆明也。粗重既尽。精明圆现。于此不了。计为神我。而不知所观妙明。正是黎耶。乃无明窟穴耳。况黎耶无我而妄执为我。岂非甚迷甚倒哉。 真鉴曰。既曰不观其心。显是单观他法。即惟观国土也。仁岳曰。三禅以下。终为三灾所坏。名无常种性。四禅以上。灾不能坏名究竟常。 真鉴曰。精言非杂。细言非粗。微言非著。密言非显。犹如微尘。言细小难见知也。流转二句。即计其自心。常不生灭。能令下。即计其自身。无常生灭也。仁岳曰。前观我心。虽流转十方性无移改。不知我是行阴。其体常流。今虽见流。仍未见识阴之相。故对色受想等。为常无常也。 真鉴曰。此盖所约自他。虽单双不定。而所计常与无常。皆同双计也。 戒环曰。分位有四。谓三际分位。见闻分位。彼我分位。生灭分位。 镇澄曰。现在一念。生灭相续。生属未来。灭属过去。除生与灭。即无现在可得。故计过去未来为有。现在为无也。 真鉴曰。此与前计相反。环师所谓前以不见为有边。此以无闻为无边。乃回互倒计也。 智圆曰。我曾下。谓但见彼人现我知中。而不能知彼人性徧。故计彼性以为有边。 戒环曰。因穷行空昔有今无。遂以一阴为半生半灭。而内根外器。一切皆然。以生为有边。灭为无边。 仁岳曰。此四有边。初性约自。二单约他。二具自他。四重计他。一切依正。斯则前狭后广。以成其次。 弘沇曰。准婆沙论释。外道计天常住名为不死。计不乱答。得生彼天。若实不知而輙答者。恐成矫乱。故有问时。答言秘密言辞。不应皆说。或不定答。佛法诃云。此真矫乱。故名不死矫乱虗沦。 子璇曰。于一生灭行阴。分为八义。別见。谓变恒生灭。增减有无也。答中略举六义。以不能定其道理。但两楹而答。故云亦生亦灭等。 真鉴曰。增者。多余也。缺少。即灭也。互互亡处。即各各灭处也。前人。即问义之人也。 戒环曰。互互无。即念念灭相也。得证。悟一切法皆无也。 又曰。各各有。即念念生相也。言无言是。皆不明答。真鉴曰。不言有而言是。以所见既偏于法。法皆有。则随所问。莫不皆是。故作如是答也。 仁岳曰。从二至四。于前八中。有无分出也。二三单计。第四两亦。有即是无。如。氷是水也。无不是有。如水非氷也。四。句之中。但涉三句。未见双非。其计犹粗。 真鉴曰。枝者。如木一本而分二枝。即空有岐二。两楹不定之意。 又曰。虗无。谓虗妄非实也。颠倒性。明其见非真正。未判属于徧计执性。见其执蝇为蛇。妄之至也。 弘沇曰。无尽流。即行阴也。由见无尽。故言死后有相。 戒环曰。或自下。心颠倒故。固执色身以色是我。又谓我体圆徧。则色为我有。前缘。即目前之色也。行相续相亦色也。于色作此四计。于受想行亦然。故成十六相。皆计死后复有也。 洪敏曰。不言识阴者。所计之我。即识阴也。 仁岳曰。上四阴与我。既死后有相。或复妄计烦恼菩提。理亦如是。以烦恼由阴而生。菩提由我而证。言毕竟者。即两性不相陵灭入未来际。此皆后有也。言五阴者。通结五阴。正在前四。又虽在前四。义惟行阴耳。 真鉴曰。并驱。即竝行也。各不相触。犹言各不相碍也。 真鉴曰。此与上计。敌体相翻。故变有成无。由睹已灭之前三。见其无相。而因计行阴并万法。皆当无相也。 镇澄曰。前念色。为后色因。前色既灭。后色无因矣。由有想。故心有所系。无想。则心无系矣。色心相织。令生觉受。无受。则不相连缀矣。 真鉴曰。此质即指现阴。色心不可得者。言今在定。现见四阴。皆无相之可得。因决死后。岂有相耶。 仁岳曰。涅槃因果。依现阴而修。后阴而证。阴既叵测。修证何有耶。 真鉴曰。于行存中者。见行阴未灭。区宇宛在也。兼受想灭者。见前三已灭体相全空也。双计有无者。于存计有。于灭计无也。自体相破者。以行阴之有。破前三之无。以前三之无。破行阴之有也。末言坠俱非者。以破无则成非无。破有则成非有也。 袾宏曰。此下二节。岳师谓前节双亦。后节双非。双亦则俱是矣。不知经始终言俱非乎。盖前节以三阴对行阴。明言三阴有而非有。行阴无而非无。结尾云。死后有相无相者。省文也。有相则非无。无相则非有。是一个俱非也。次节。推广从色受想以及世间一切万法。皆悉迁讹。有而非有。无而非无者也。于此尽能晓了。故曰通。悟。非无则虗失其虗。非有则实失其有。是第二个俱非也。如是望于后际。冥冥沉沉。渺渺漠漠。道有不得。道无不得。莫知所之。故曰后际昏瞢。无可道故。 戒环曰。见行阴念念灭处。名后后无。由是妄计。设生人天七处。后皆断灭身灭。即欲界人天二处也。欲尽。初禅也。苦尽。二禅也。极乐。三禅也。极舍。四禅及无色也。是名七际。谓七际事相。皆现前消灭。更无复生。终归断灭也。真鉴曰。销灭谓生理永无。无复谓更不复有也。 仁岳曰。此计应从第七外道流出。但前约横论。今约竖说。若摄横归竖。则前无相。属今身灭。 戒环曰。见行灭复生。名后后有。转依者。转生死依涅槃也。或以欲界悟负明理。遂以欲界即转依处。或以初禅离忧。二禅离苦。三禅极喜。四禅极舍。即转依处。是谓五涅槃也。迷有漏等者。不知此天。皆属有漏。非无为果。非究竟处也。 真鉴曰。或者。不定之辞。显非一人。徧计五处。各随所见。或计一处而已。 仁岳曰。前标后后。今结五现者。影互其文也。此计应从第六外道流出。横竖摄属。亦如七九之类。 王言曰。此总行阴十魔当办。 戒环曰。凡见道不真。多岐妄计。皆即狂解。 真鉴曰。痴暗曰顽。惑乱曰迷。不揣己之修证。曰不自忖量。 戒环曰。汝等下。令弘宣人。将如来语。徧为群生保持覆护。使魔不侵。孽不作。不堕邪岐。不取小证。而直登觉位。是谓。作大觉王标指也。 仁岳曰。此云心魔。后识阴云见魔。心见不出见爱二惑。即烦恼魔也。 按木旁出曰枝。路旁出曰岐夫遭枝岐。即堕外道祈求也。 王言曰。以下辨识阴十种魔。此则明识阴所自起也。 真鉴曰。诸世间性者。十二类生迁流体性也。同分生机者。即同生基也。倐然。犹忽然也。隳裂。解散也。连下四字读之。沉细。极表深微。纲纽。状明总要。辅特伽罗。此云数取趣。即中有也。行阴既尽。则深脉已断。故言悬绝。 戒环曰。涅槃性天。为五阴所覆。昏如长夜。前三阴尽。如鸡初鸣。此行阴尽。则惟余一阴。如鸡后鸣将大明悟也。 袾宏曰。前文识阴区宇中。诸本云内外湛明。一本云内内湛明璇师遂为之解曰。内之又内。犹深而又深。且向内说。至识阴尽。方曰内外。不知前因识阴未尽。故止言湛明。虽明而未彻。至识阴尽。方曰明彻俱云内外。原自无碍。湛明。仅如止水澄清。明彻。则如琉璃含宝月也。合开。是敌对语。如总別合辟之例。 智圆曰。罔象。亦倣象。皆不实貌。 袾宏曰。此节方在识中。何亦曰能令己身根隔合开乎。盖止曰合开。不曰成就。犹属乍合乍分乍开乍隔。如何便得互用。 仁岳曰。觉知通㳷。能入圆无者。示观中所發之相也。斯亦功用暂得如是。不生胜解。名善境界。由起邪执。故堕外道种类。 戒环曰。以心有所得。果有所归。即因即果。皆堕所妄。所以违远圆通。背涅槃也。 真鉴曰。上将识阴作所归果。故今所归二字。仍蹑前识阴也。前但计为归托之性。今复览为自体。是其差別也。 戒环曰。摩醯首罗。即色顶魔王也。妄计我能现起无边众生。亦能非能类也。能为心能事果者。计我能为彼依能成彼事也。大慢天。即摩醯也。不能谓能。故名大慢。徧圆者。计我体圆徧空界也。 仁岳曰。从彼流出者。此指所归识阴为彼。非指他人也。真鉴曰。此与上执皆从识起。而所计不同。上谓识即是我。能生万物。此谓我从识出。彼是真常。是其差別也。 戒环曰。以非常为常。故名常非常执。既计彼能生我。即与计自在天。能生一切者同矣。由依识无妄计常住。故曰立因依心。成妄计果。前计我圆生物。此计彼圆生我。故名倒圆。 真鉴曰。草木下三句。承上无异言。既与有情相同。则当互轮转焉。无择者。不分有情与无情。而徧皆有知也。是其谬计无情有知。而实本无知。故言知无知执也。 戒环曰。婆咤霰尼。乃二外道。觉即知也。此谬计圆知以为因心。则果终虗谬矣。以无知为知。是倒知也。 戒环曰。识阴尽者。消磨六门。诸根互用。今此未尽。则才得随顺而已。因随圆互。于是计一切法皆能圆化。發生胜果。谓火能显發光明。乃至尘能成就器界。遂则邪求邪观而勤心崇事。执为能生胜果而实不能。故名生无生执。即三迦叶波诸外道之俦也。既迷真心。从物。求冀。则因果皆妄。颠倒化理。名颠化种。 仁岳曰。非灭群化。非犹破也。群化。即四大等。 真鉴曰。以永下。复愿常处虗空。永为依托也。归无归者。盖谬计断空为休归处。不知幻灭虗境。亦等空华。非实归处也。无想天。略举非非想。以该四空。非取四禅无想也。圆虗无心者。以取空之心为因。成空亡果者。以断灭之境为果。 镇澄曰。因见识精圆常。欲固幻身。同彼精常。是于不可贪处而生贪著。是谓贪非贪执。 戒环曰。阿斯陀。此云无比。即长寿仙也。彼虽延长。终归坏灭。今此欲固妄身。以求常住。则空长劳耳。妄延耳。 子璇曰。长劳果者。劳应作牢。声之误也。 戒环曰。以识阴为命元。互通三际。识阴若尽。我命亦尽。谁证真常。故便于定中化诸欲境。以留尘劳。不令销尽也。 袾宏曰。七珍曰广。宝媛曰多。是穷奢极欲也。 戒环曰。依此邪思。欲证真常。而不知其非。名真无真执。咤枳迦罗。能化欲境自娱。即欲顶自在天类也。真鉴曰。坠入欲顶天魔者。生以类聚也。 戒环曰。命明者。因究识阴。深明众生受命元由也。以生灭由识。精麤由业。故依四谛分別决择。以苦集为麤偽。以灭道为精真。于是专修道因。求感灭果。以少为足。故居灭即休。斯特定性声闻上慢之俦也。此则圆精应为因心。成趣寂之小果。精应者。即决择麤业。唯求精应。证于偏真。缠空趣寂而已。 真鉴曰。为空所缚。曰缠空种。 真鉴曰。销六入一为圆融。破有归空为清净。了见命元为觉明。發研深妙有二。独觉观物迁变。缘觉推审因缘。皆發深妙之悟。即以所悟之境。为涅槃归息之地。诸缘独伦者。即缘觉独觉之同伦也。又曰。圆即圆融。觉即觉明。㳷心即清净。湛明果。即以悟境为涅槃也。不化圆种者。不能融化透过所悟所执空净圆影。祖家所谓隐人胸次自成情也。住此。则障真寂灭。碍圆通用。终不达于宝所矣。 按本疏赖即即字。应是耶字。 王言曰。此总识阴十魔当辨。又总结五阴之魔当辨。真鉴曰。文虽总结。亦可略分。中途一句。前八意多。于未二句。后二意多。因依一句。意兼前后。盖十执无非因迷而起依迷而住也。 仁岳曰。大妄语者。別指前八也。前八通名外道邪魔。 袾宏曰。五十种魔。终之以声闻缘觉。夫罗汉辟支。圣果也。何为亦与魔列耶。岳师谓是二乘违中道理。起界外邪见。夫违中则皆堕于偏。界外之邪。是亦邪也。故等之以魔。而实与前之魔异。经云。外道邪魔。所感业终。堕阿鼻狱。其在声闻缘觉。则但曰不成增进而已。盖得少为足。不复求进。而安于小果者也。戒环曰。前防心魔。此防见魔。助道之要尽矣。 仁岳曰。如是法门。且指识阴禅那现相。过去诸佛。无不觉了入佛知见。故曰乘此心开。 袾宏曰。识阴若尽。则汝现前诸根互用。从互用中。能入菩萨金刚乾慧。如是乃超信住行向以至等觉入于如来妙庄严海圆满菩提。归无所得。此极则语也。圆师以七信配位。因泥能入二字耳。 真鉴曰。琉璃。譬圆明精心。含月。譬于中發化之诸位也。 戒环曰。总结五阴辨魔之意。使知深防也。奢摩他中毗婆舍那者。即定之慧也。觉明分柝。即分柝。觉明。此西天文势也。褫犹丧也。 真鉴曰。魔不能动。全显呪力。极劝行人当持也。应乾曰。此又提起神呪。见神呪之力。最初究竟皆得。 ○王言曰。此问五阴起灭之因。真鉴曰。忆。持无失者。于己诸法。不漏落乎毫发也。如佛所言下。指前每于终破妄原。各有所现妄想以为根本。今总举之以重问也。我等下。申罕闻以求细示也。并销者五阴齐除也。次第者。五阴渐破也。 仁岳曰。精真。中道也。妙明。寂照也。寂故即假。照故即空。三谛圆融。元无尘垢。总名本觉圆净。应乾曰。本觉原无妄因。妄想故生五阴。 真鉴曰。真本有而妄迷如失。如演若头本在而妄惊其失也。妄本空而误迷为有。如演若影非实而错认为真也。 戒环曰。明妄无因。不容计度也。知妄所起。可说因缘。不知所起。因缘何有。况推自然。得非妄计耶。 真鉴曰。是故下承明我所以说五阴同是妄想者。一欲众生了见五阴。真正本因。而破除无难。二欲众生捐舍五阴。徧执情计。而达妄无惑矣。 按本疏因缘自然已括尽经中之旨。所解极明。但缘以任持持字或应是情字。 ○真鉴曰。先因父母想生者。以父母俱动染爱之想。汝心非想者。言汝之父母染想虽具。而汝之中阴。不作爱憎之想。亦不能来入胎中。是则全乘父母并己三想成就。而后结胎中命根。故曰想中传命。坚固妄想者。言此想之体。取著有力。固结而不可解也。 真鉴曰。首二句牒前妄受动体。例下诸受。皆是妄动。 仁岳曰。汝今现前下。正示受想也。 真鉴曰。此全举想阴之虗。能使色阴之实。而虗实相应。以见想阴之妄也。 又曰。化理。犹言变化之性。即指行阴以迁流为相。故曰不住。运运者。念念也。密移。表其动之隐微也。日夜相代。即刹那刹那。不得停住意。曾无觉悟。正见迁移之密。此字即指行阴。幽隐者。迁流难知。是非莫定也。 崇节曰。此阴通收八识。用动体常。见闻精明。同一识阴。仁岳曰。精。谓精明。真。谓恒常。何因下。示妄习相。念念受熏者。以昔睹奇物纳种在识。若不受熏。覆睹前异。必无记忆之相。既不忘失。则知中间常为无明念念熏习。熏习即妄。何精真之有乎。 戒环曰。湛非真湛。特幽潜不觉耳。故譬急流之水。幽潜流注。不可测知。此真忆想之元。容妄之体也。直须消磨六门。使妄习无寄。然后可灭也。串常习也。几。微也。似无曰罔。似有曰象。其体精微。故名罔象虗无颠倒精想。 应乾曰。此明五阴所起边际。 戒环曰。五受阴。亦曰五取蕴。由一念迷妄。受此取此。以自蔽藏也。言因界者。本无有界。由妄相因也。 袾宏曰。上湛字。是行不流逸。下湛字。则湛了之体。 应乾曰。此明五阴所灭渐次。 袾宏曰。顿悟之理。是即事之理。非二乘断空之理。渐除之事。是即理之事。非凡夫著有之事。戒环曰。顿悟并消。如知巾本无。结亦不有也。汝应下。令以此义自觉觉他。永断妄元。齐归正果也。 袾宏曰。知有二义。一者闻见之知。闻说涅槃为归依处。念念趋之。何恋三界。一者了悟之知已悟涅槃真乐在我。何恋三界。要之不患不出三界。准患不知涅槃耳。 应乾曰。此明财施福德多。真鉴曰。此中据佛所举。财田各极其盛。承事供养者。即以盈空之宝承供也。以七钱而施一佛。犹得转轮胜报。况复徧空佛土。皆施珍宝。而获福能思议。有边际乎。 应乾曰。此明法施福德更多。 真鉴曰。语无虗妄。恐人疑惑。令当谛信之也。若复有人者。设言有此一人也。四重。即杀盗淫妄。十波罗夷。或即十恶。瞬息即经者。言临堕至近也。阿鼻。即五无间狱之至重也。穷尽十方。狱之至多也。一念。暂时發心。末劫。圣远魔强。未学。难进易退。且得销灭超越前地。何况轻罪无罪。有福多福之人乎。袾宏曰。佛此一言自利利他。义实双具。人但知将此法门开示人之未学。而曾不知将此法门。开示己之未学。为可怜愍者。 真鉴曰。诵持直成菩提者。从初發心至成佛中间。更无诸委曲相。如水赴壑。似箭穿空。更无留难。非如小乘化成之中止。亦非渐教历证之迟延也。 戒环曰。上劝流通。此劝诵持。皆指在会听众也。圣仙童子。即天仙类也。大力鬼神。诸护法者。随所证量。皆得法喜。【经文资讯】《卍新续藏》第 14 册 No. 288 楞严经证疏广解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1-05-22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卍新续藏》所编辑
【原始资料】CBETA 人工输入,蔡宁君大德输入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疏〕夜之梦寐即昼之想像想阴尽则觉寐为一尘影既灭故山河如镜无所分別即虗应而已陈习谓宿习想缘生灭根元行阴体也十方众生同此生基熠熠怳惚状也想灭则此心为澄空行现故游尘清扰于其间识为立命由绪其性元澄行破还元则流习顿灭故为澄水因心所计亦有十魔然行想二魔即见思为体行中诸见有六十二即六十二见释曰六十二见古德未详其义遂令百世同迷而经论虽有其名未出其体惟长阿含所说与此经合但义类多含而诠別不一经中之义皆依世界劫量起计故自四徧常至四矫论总十六见为本劫本见从十六我见至五涅槃总四十四见为末劫末见故长阿含以二无因论居本末之间共六十二此经论次第所以各依本起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