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六
〔初叙古因修〕
〔疏〕尔时下释菩萨名者若约观世言音圆悟圆应则观是自智音是他机若约妙音观音梵音海潮则观是随德之名音是应名之德即自行化他之二用又若听根说法则观音者是鉴机之妙智非耳目闻见之境也。
〔温陵〕所师之佛亦名观音者因果相符古今一道也。
〔疏〕按观音授记经言菩萨于过去金光师子游戏如来所發菩提心皆示迹不同也今释此心有无量义大乘集菩萨学论云菩提心者谓劝發大悲欢喜爱敬义故又观音经云發正觉心者善利一切众生故观音不空秘密王经云菩提者即是正慧萨埵者即是方便又宝积经论云菩提是智性余波罗密依彼智生此四菩提即悲智为体又法界无差別论云菩提心者是不思议果因如白月初分故又云菩提心于不净位中名众生心于净染位中名菩萨于清净位中名如来又發菩提心论云菩提有四种發心谓信解行证此诸菩提约因果解行说故叉法界论云菩提心于一切众生身中有十种差別所谓无作以无为故无初以无起故无尽以无灭故无染著以自性清净故无形相以无根故圣所行是诸佛境界故此菩提者是约理说又金刚三业大教王经五方如来于菩提心各有所说谓阿閦如来以诸法无生无我等说宝生如来以诸法无性离相等说弥陀如来以非性非无性等说不空如来以无得无证等说毗卢如来以离蕴处界无取舍平等性所说此诸菩提皆约般若相说故又宝积经论云有四法忘失菩提心谓欺诳阿阇黎等故经云發菩提者其心正直无有谄诳欲修耳根圆通者先须發此大道心也。
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彼佛下叙修证法门谓闻等三慧义顺耳根所以此经为正修行从初于闻中至了然不生闻慧也次如是渐增至闻所闻尽思慧也觉所觉空至寂灭现前者即修慧也瑜伽以三贤为闻所成地以加行为思所成地十地为修所成地吴兴于此节文为四并约耳门修证言之亦不相违也言入流者流谓法性所谓音尘尘动性静今初入流则知法性本寂音尘亦亡。故动静不生。如是下。以智遣情。至无所遣。亡情绝解。则寂灭现前矣。忽然超越者次言同体之功。故与生佛合其悲仰。闻熏闻修金刚三昧者。谓始从熏习。讫乎修证。皆以决定智断。究竟坚固。而为正受。
世尊。若诸菩萨。入三摩地。进修无漏。胜解现圆。我现佛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若诸有学。寂静妙明。胜妙现圆。我于彼前。现独觉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若诸有学。断十二缘。缘断胜性。胜妙现圆。我于彼前。现缘觉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若诸有学。得四谛空。修道入灭。胜性现圆。我于彼前。现声闻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若诸众生。欲心明悟。不犯欲尘。欲身清净。我于彼前。现梵王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若诸众生。欲为天主。统领诸天。我于彼前。现帝释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众生。欲身自在。游行十方。我于彼前。现自在天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众生。欲身自在。飞行虗空。我于彼前现大自在天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众生。爱统鬼神。救护国土。我于彼前。现天大将军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众生。爱统世界。保护众生。我于彼前。现四天王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众生。爱生天宫驱使鬼神。我于彼前。现四天王国太子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三十二应〕以普门身随宜说法。初无定形名三十二应。一四圣者。初菩萨以胜解力。入徧知海。但未现证。故为现佛身。令彼成就。胜妙即寂静之心。缘断即还灭之性。言胜性者。各据所获胜妙言之。次六凡者。梵王自在。欲色二界之王欲界第六名自在天居色顶者名大自在天将军为帝释上将四天王臣于帝释太子即那咤之类能驱鬼神此皆臣辅属也。
若诸众生乐为人王。我于彼前。现人王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众生。爱生族姓。世间推让。我于彼前。现长者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众生。爱谈名言。清净自居。我于彼前。现居士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众生。爱治国土。剖断邦邑。我于彼前。现宰官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众生。爱诸数术。摄卫自居。我于彼前。现婆罗门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男子。好学出家。持诸戒律。我于彼前。现比丘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女人。好学出家。持诸禁戒。我于彼前。现比丘尼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男子。乐持五戒。我于彼前。现优婆塞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女子。五戒自居。我于彼前。现优婆夷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女人。内政立身。以修家国。我于彼前。现女主身。及国夫人命妇大家。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众生。不坏男根。我于彼前。现童男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处女。爱乐处身。不求侵暴。我于彼前。现童女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诸天。乐出天伦。我现天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诸龙。乐出龙伦。我现龙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药叉。乐度本伦。我于彼前。现药叉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乾闼婆。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乾闼婆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阿修罗。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阿修罗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紧那罗。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紧那罗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摩呼罗伽。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摩呼罗伽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众生。乐人修人。我现人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非人。有形无形。有想无想。乐度其伦。我于彼前。皆现其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人王以位统民长者以德命族居士隐身放言宰官以政莅国婆罗门术数治生皆世间属也比丘四众乞法守戒近事三宝天子之后曰女主邦君之妻曰君夫人妻因夫荣曰命妇辅治内宫曰大家皆国属也药叉名轻捷能飞行也乾闼婆名香阴帝释乐臣也阿修罗名无端正女美男丑也紧那罗名疑神人形头角也摩呼罗名腹行此云蟒也非人等者该其余应如六字章句经或现作饿鬼手出香色乳乃至作淫女为度贪众生。
世尊。我复以此闻熏闻修金刚三昧无作妙力。与诸十方三世六道一切众生。同悲仰故。令诸众生。于我身心。获十四种无畏功德。一者由我不自观音。以观观者。令彼十方苦恼众生。观(持念)其音声。即得解脱。二者知见旋复。令诸众生。设入大火。火不能烧。三者观听旋复。令诸众生。大水所漂水不能溺。四者断灭妄想。心无杀害。令诸众生。入诸鬼国。鬼不能害。五者熏闻成闻。六根销复。同于声听。能令众生。临当被害。刀段段坏。使其兵戈。犹如割水。亦如吹光。性无摇动。六者闻熏精明。明徧法界。则诸幽暗。性不能全。能令众生。药叉(解同前)罗刹(连疫鬼)。鸠槃茶鬼(厌魅鬼)。及毗舍遮(啖精气鬼)富单那(热病鬼)等。虽近其傍。目不能视。七者音性圆销。观听返入(内无所系)。离诸尘妄(外无所累)。能令众生。禁系枷鎻。所不能著。八者灭音圆闻(内外无待)。徧生慈力。能令众生。径过险路(逆境)。贼(烦恼)不能劫。
〔十四无畏〕以能脱苦总称无畏不随前尘所起知见名不自观故令有苦众生蒙我真观皆得解脱此是总德其下皆以不循尘为观故通云旋复知见属火观听属水二者旋复则不能烧溺鬼性杀害从妄想生断灭妄想则鬼不能害熏闻成性六根俱复则声听同体根尘无间故刀段段坏割水吹光言无分隔也闻熏精明者熏闻久精明则發明暗之体性不两全故鬼不能视音性圆消则体性无局故禁系枷鎻所不能著灭音圆闻则物我不敌故贼不能劫又音闻圆徧则慈力亦徧慈无敌故无能为贼者。
九者熏闻离尘。色所不劫。能令一切多婬众生。远离贪欲。十者纯音无尘。根境圆融。无对所对。能令一切忿恨众生。离诸嗔恚。十一者销尘旋明。法界身心。犹如琉璃。朗彻无碍。能令一切昏钝性障。诸阿颠迦。永离痴暗。十二者融形复闻。不动道场。涉入世间。不坏世界。能徧十方。供养微尘。诸佛如来。各各佛边。为法王子。能令法界无子众生。欲求男者。诞生福德智慧之男。十三者六根圆通。明照无二。含十方界。立大圆镜。空如来藏。承顺十方微尘如来秘密法门。受领无失。能令法界无子众生。欲求女者。诞生端正福德柔顺。众人爱敬。有相之女。十四者此三千大千世界。百亿日月。现住世间。诸法王子。有六十二亿恒河沙数修法垂范。教化众生。随顺众生。方便智慧。各各不同。由我所得圆通本根。發妙耳门。然后身心微妙含容。周徧法界。能令众生。持我名号。与彼共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诸法王子。二人福德。正等无异。世尊我一名号。与彼众多名号无异。由我修习得真圆通。是名十四施无畏力。福备众生。
九者下欲由习境而生今离尘远色则根境不偶故令多淫众生远离贪欲。
〔温陵曰〕嗔由违情所起对境而發音性纯净无复所妄故圆融无违无能所对则不嗔矣痴以习暗成性为根本无明性障今以销镕尘妄旋复真明身心垢净故性障永离阿颠迦此云无善心亦性障也。
〔疏〕十二下融形则体无质碍故涉界不坏复闻则性无迩遥故不动而徧供佛则福足为法王子则绍继之道故能应其求。
〔温陵〕圆故无二通故含界明照则大圆镜之质含界则空如来藏之体故能承顺法门受领无失承顺即坤仪柔德受领即闺门能事有女之道故能应其求也。
〔疏〕十四下较量福胜耳根为顺闻思名正修行故称名福胜又入大乘论说福胜者是称观音法身法身是常以应化身者是无常故已上功德有复有销有徧有圆有融有通渐次深入。
世尊。我又获是圆通修证无上道故。又能善获四不思议无作妙德。一者由我初获妙妙闻心。心精遗闻。见闻觉知。不能分隔。成一圆融。清净宝觉。故我能现众多妙容。能说无边秘密神呪。其中或现一首。三首。五首。七首。十首。十一首。如是乃至一百八首。千首。万首。八万四千砾迦罗首。二臂。四臂。六臂八臂。十臂。十二臂。十四十六。十八二十。至二十四。如是乃至一百八臂。千臂万臂。八万四千母陀罗臂。二目。三目。四目。九目。如是乃至一百八目。千目万目。八万四千清净宝目。或慈或威。或定或慧。救护众生。得大自在。
二者由我闻思脱出六尘。如声度垣。不能为碍。故我妙能现一一形。诵一一呪。其形其呪。能以无畏施诸众生。是故十方微尘国土。皆名我为施无畏者。
三者由我修习本妙圆通。清净本根。所游世界。皆令众生舍身珍宝。求我哀愍。
四者我得佛心。证于究竟。能以珍宝种种供养十方如来。傍及法界六道众生。求妻得妻。求子得子。求三昧得三昧。求长寿得长寿。如是乃至求大涅槃得大涅槃。
佛问圆通。我从耳门圆照三昧。缘心自在。因入流相得三摩地。成就菩提。斯为第一。世尊。彼佛如来。叹我善得圆通法门。于大会中。授记我为观世音号。由我观听十方圆明。故观音名。徧十方界。
〔四不思议〕一能现多名不思议妙妙闻心即中中流入之心。
〔温陵〕言初获者指本因也首为六用之总臂表提接之悲目为照了之智各依本数充之以至八万四千表依根本智用泛应尘劳也一体之中万法咸备而继二十四圣示现者明彼分具圆会于此也烁迦罗云金刚坚固母陀罗云印手慈以摄化威以折伏定以复湛慧以开觉通指众多妙容也。
〔疏〕密部神呪多观音所说能安乐众生名施无畏舍身珍宝者普门品云仁者愍吾等故受此璎珞即求哀之事。
尔时世尊于师子座。从其五体同放宝光。远灌十方微尘如来。及法王子。诸菩萨顶。彼诸如来。亦于五体。同放宝光。从微尘方来灌佛顶。并灌会中诸大菩萨及阿罗汉。林木池沼。皆演法音。交光相罗。如宝丝网。是诸大众。得未曾有。一切普获金刚三昧。即时天雨百宝莲华。青黄赤白。间错粉糅。十方虗空。成七宝色。此娑婆界。大地山河。俱时不现。唯见十方微尘国土。合成一界。梵呗咏歌。自然敷奏。
尔时下至梵呗咏歌自然敷奏总显圆通之瑞。
于是如来。告文殊师利法王子。汝今观此二十五无学诸大菩萨。及阿罗汉各说最初成道方便。皆言修习真实圆通。彼等修行。实无优劣。前后差別。我今欲令阿难开悟二十五行。谁当其根。兼我灭后。此界众生。入菩萨乘。求无上道。何方便门。得易成就。文殊师利法王子。奉佛慈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承佛威神。说偈对佛。觉海性澄圆。圆澄觉元妙。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迷妄有虗空。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發。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沤灭空本无。况复诸三有。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圣性无不通。顺逆皆方便。初心入三昧。迟速不同伦。
〔六选择圆通〕偈中初二句颂本觉之体次二句明迷妄之端迷生世界妄有众生所谓当知虗空生汝心内是也是则归源之性理无有二而修证之道则有多门虽圣性即逆顺皆可在初心则有迟速所以诸圣圆通不无简择。
色想结成尘。精了不能彻。如何不明彻。于是获圆通。音声杂语言。但依名句味。一非含一切。云何获圆通。香以合中知。离则元无有。不恒其所觉。云何获圆通。味性非本然。要以味时有。其觉不恒一。云何获圆通。触以所触明。无所不明触。合离性非定。云何获圆通。法称为内尘。凭尘必有所。能所非徧涉。云何获圆通。见性虽洞然。明前不明后。四维亏一半。云何获圆通。鼻息出入通。现前无交气。支离匪涉入。云何获圆通。舌非入无端。因味生觉了。味亡了无有。云何获圆通。身与所触同。各非圆觉观。涯量不冥会。云何获圆通。知根杂乱思。湛了终无见。想念不可脱。云何获圆通。
色想下初简六尘伊惟也舌入非无端乃亦因味身有中边二义故为涯量不冥会者因触知身也乱思动相故非湛了。
识见杂三和诘本称非相。自体先无定。云何获圆通。心闻洞十方。生于大因力。初心不能入。云何获圆通。鼻想本权机。祗令摄心住。住成心所住。云何获圆通。说法弄音文。开悟先成者。名句非无漏。云何获圆通。持犯但束身。非身无所束。元非徧一切。云何获圆通。神通本宿因。何关法分別。念缘非离物(不离物则有所著)。云何获圆通。
若以地性观。坚碍非通达。有为非圣性。云何获圆通。若以水性观想念非真实。如如非觉观。云何获圆通。若以火性观。厌有非真离。非初心方便。云何获圆通。若以风性观。动寂非无对。对非无上觉。云阿获圆通。若以空性观。昏钝先非觉。无觉异菩提。云何获圆通。若以识性观。观识非常住。存心乃虗妄。云何获圆通。诸行是无常。念性元性灭。因果今殊感。云何获圆通。
识见下次简六识识杂根尘诘之无本大因力者谓法界行所生故不宜初心权机谓止孙陀之散乱故权为观白音文为开先已成就之者故与之说法又持地平填功涉有为月光水观想非真实乌刍火观是厌欲非真琉璃光风观而性有动静空性晦昧则昏钝无觉识性分別则性非常住势至都摄六根故诸行无常果则断灭。
我今白世尊。佛出娑婆界。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欲取三摩提。实以闻中入。离苦得解脱。良哉观世音(叹观世言音脱苦与乐也)。于恒沙劫中。入微尘佛国。得大自在力(叹三十二应)。无畏施众生(叹四不思议十四无畏)。妙音观世音(叹随德之名)。梵音海潮音(叹随名之实)。救世悉安宁(叹众德)。出世获常住(能救世间苦能与出世乐)。我今启如来。如观音所说。譬如人静居。十方俱击鼓。十处一时闻。此则圆真实。目非观障外。口鼻亦复然。身以合方知。心念纷无绪。隔垣听音响。遐迩俱可闻。五根所不齐。是则通真实。音声性动静。闻中为有无无声号无闻。非实闻无性。声无既无灭。声有亦非生。生灭二圆离。是则常真实。纵令在梦想。不为不思无。觉观出思惟。身心不能及。
〔温陵〕圣人设教随方不同此方教体必籍音闻亦随机之宜也离苦者叹十四无畏入微尘国叹三十二应得大自在叹四不思议余皆随德之名说法无滞名妙音寻声救苦为观音音性无著为梵音应不失时为潮音音性动静皆属声尘耳根圆离不随生灭是则常性之真也无声号无闻指阿难闻钟之事。
今此娑婆国。声论得宣明。众生迷本闻。循声故流转。阿难纵强记。不免落邪思。岂非随所沦。旋流复无妄。阿难汝谛听。我承佛威力。宣说金刚王。如幻不思议。佛母真三昧。汝闻微尘佛。一切秘密门。欲漏不先除。畜闻成过误。将闻持佛佛。何不自闻闻。闻非自然生。因声有名字。返闻与声脱。能脱欲谁名。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见闻如幻翳(通指妄根)。三界若空华(通指妄境)。闻复翳根除。尘销觉圆净。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虗空(根解脱)。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境解脱)。摩登伽在梦。谁能留汝形。如世巧幻师。幻作诸男女。虽见诸根动。要以一机抽。息机归寂然。诸幻成无性。六根亦如是。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一处成休复。六用皆不成。尘垢应念销。成圆明净妙。余尘尚诸学。明极即如来。大众及阿难。旋汝倒闻机。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圆通实如是。此是微尘佛。一路涅槃门。过去诸如来。斯门已成就。现在诸菩萨。今各入圆明。未来修学人。当依如是法。我亦从中证。非唯观世音。诚(信允之辞)如佛世尊。询我诸方便。以救诸末劫。求出世间人。成就涅槃心。观世音为最。自余诸方便。皆是佛威神。即(就)事舍(脱)尘劳。非是长修学。浅深同说法。顶礼如来藏。无漏不思议。愿加彼未来。于此门无惑。方便易成就。堪以教阿难。及末劫沉沦。但以此根修。圆通超余者(二十四圣)。真实心如是。
五修证分(文三)
一四重伏断
于是阿难。及诸大众。身心了然。得大开示。观佛菩提。及大涅槃。犹如有人。因事远游。未得归还。明了其家。所归道路。普会大众。天龙八部。有学三乘。及诸一切。新發心菩萨。其数凡有十恒河沙。皆得本心。远尘离垢。获法眼净。性比丘尼。闻说偈已。成阿罗汉。无量众生。皆發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阿难。整衣服。于大众中。合掌顶礼。心迹圆明。悲欣交集。欲益未来。诸众生故。稽首白佛。大悲世尊。我今已悟成佛法门。是中修行得无疑惑。常闻如来。说如是言。自未应度。先度人者。菩萨發心自觉己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我虽未度。愿度末劫一切众生。世尊。此诸众生。去佛渐远。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欲摄其心。入三摩地。云何令其安立道场。远诸魔事。于菩提心。得无退屈。
尔时世尊。于大众中。称赞阿难。善哉善哉。如汝所问安立道场。救护众生。末劫沈溺。汝今谛听。当为汝说。阿难大众。唯然奉教。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疏〕初明伏断者夫欲储净法先涤身器将越爱流前鸠行楫故严宣四重品戒为入修方便葢木叉义远草系情殷是以切身口而流训因动静以研几阿难下说四波罗夷及安立道场所以明第一發心之修证乃至不起于座获须陀洹示得果之相也夫阿难虽未得度而悲及后来乃菩萨發心然起行之初虑妨邪误故问诸方便远于魔事也戒定慧学大小均修故于此中初明三学以为决定进修之旨也。
阿难。云何摄心。我名为戒。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婬。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婬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彼等诸魔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炽盛世间。广行贪淫。为善知识。令诸众生。落爱见坑。失菩提路。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断心淫。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一决定清净明诲。是故阿难。若不断淫。修禅定者。如蒸砂石。欲其成饭。经百千劫。秪名热砂。何以故。此非饭本。砂石成故。汝以淫身求佛妙果。纵得妙悟。皆是淫根。根本成婬。轮转三途。必不能出。如来涅槃。何路修证。必使淫机。身心俱断。断性亦无。于佛菩提。斯可希冀。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众生缠绵生死皆因淫欲故首此为戒。
阿难。又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杀。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杀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杀必落神道。上品之人。为大力鬼。中品则为飞行夜叉。诸鬼帅等。下品当为地行罗刹。彼诸鬼神。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鬼神。炽盛世间。自言食肉。得菩提路。阿难。我令比丘。食五净肉。此肉皆我神力化生。无本命根。汝婆罗门。地多蒸湿。加以砂石。草菜不生。我以大悲神力所加。因大慈悲。假名为肉。汝得其味。奈何如来灭度之后。食众生肉。名为释子汝等当知是食肉人。纵得心开。似三摩地。皆大罗刹。报终必沈生死苦海。非佛弟子。如是之人。相杀相吞。相食未已。云何是人得出三界。汝教世人修三摩地。次断杀生。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二决定清净明诲。是故阿难。若不断杀。修禅定者。譬如有人。自塞其耳。高声大叫。求人不闻。此等名为欲隐弥露。清净比丘。及诸菩萨。于岐路行。不蹋生草。况以手拔。云何大悲。取诸众生。血肉充食。若诸比丘。不服东方丝绵绢帛。及是此土靴履裘毳乳酪醍醐。如是比丘。于世真脱。酧还宿债。不游三界。何以故。服其身分。皆为彼缘。如人食其地中百谷。足不离地。必使身心。于诸众生。若身身分。身心二涂。不服不食。我说是人。真解脱者。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孤山〕律明三净谓不见不闻疑为我杀今言五者及自死鸟残也。
〔温陵〕修禅行杀是欲隐弥露不故蹋不故拔仁慈以至犹及草木况食众生肉耶身谓血肉等身分谓[求/毛]酪等身服心贪是为二途。
阿难。又复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偷。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偷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偷。必落邪道。上品精灵。中品妖魅。下品邪人。诸魅所著。彼等群邪。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妖邪。炽盛世间。潜匿奸欺。称善知识。各自谓己得上人法。詃惑无识。恐令失心。所过之处。其家耗散。我教比丘。循方乞食。令其舍贪。成菩提道。诸比丘等。不自熟食。寄于残生。旅泊三界。示一往还。去已无返。云何贼人。假我衣服。裨贩如来。造种种业。皆言佛法。却非出家。具戒比丘。为小乘道。由是疑误无量众生。堕无间狱。若我灭后。其有比丘。發心决定修三摩提。能于如来形像之前。身然一灯。烧一指节。及于身上。𦶟一香炷。我说是人。无始宿债。一时酬毕。长揖世间。永脱诸漏。虽未即明无上觉路。是人于法。已决定心。若不为此舍身微因。纵成无为。必还生人。酬其宿债。如我马麦。正等无异。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后断偷盗。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三决定清净明诲。是故阿难。若不断偷。修禅定者。譬如有人。水灌漏巵。欲求其满。纵经尘劫。终无平复。若诸比丘。衣钵之余。分寸不畜。乞食余分。施饿众生。于大集会。合掌礼众。有人捶詈同于称赞。必使身心。二俱捐舍。身肉骨血。与众生共。不将如来不了义说。回为己解。以误初学。佛印是人。得真三昧。如我所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名波旬说。
阿难。如是世界。六道众生。虽则身心。无杀盗淫。三行已圆若大妄语。即三摩地。不得清净。成爱见魔。失如来种。所谓未得谓得。未证言证。或求世间尊胜第一。谓前人言我今已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道。辟支佛乘。十地地前诸位菩萨。求彼礼忏。贪其供养。是一颠迦销灭佛种。如人以刀断多罗木。佛记是人。永殒善根。无复知见。沈三苦海。不成三昧。我灭度后。勅诸菩萨。及阿罗汉。应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种种形。度诸轮转。或作沙门。白衣居士。人王宰官。童男童女。如是乃至婬女寡妇奸偷屠贩。与其同事。称赞佛乘。令其身心。入三摩地。终不自言我真菩萨。真阿罗汉。洩佛密因。轻言未学。唯除命终。阴有遗付。云何是人。惑乱众生。成大妄语。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后复断除诸大妄语。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四决定清净明诲。是故阿难。若不断其大妄语者。如刻人粪。为旃檀形欲求香气。无有是处。我教比丘。直心道场。于四威仪一切行中。尚有虗假。云何自称得上人法。譬如穷人。妄号帝王。自取诛灭。况复法王。如何妄窃。因地不真。果招纡曲。求佛菩提。如噬脐人。欲谁成就。若诸比丘。心如直弦。一切真实。入三摩地。永无魔事。我印是人。成就菩萨。无上知觉。如我所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名波旬说。
〔温陵〕四果十地未得谓得故大妄语贪人供养求己尊胜名爱见魔贝多罗木断则不生大妄语人善根永绝。
〔疏〕已上四重名根本烦恼九品所断各有浅深如三结断名须陀洹薄贪嗔痴名为三果故身肉骨血与众生共此断身见也示一往还去已无反此断戒取也是人于法能决定心此断疑也楞伽云须陀洹身见者谓缘起妄想身相妄想身见断贪则不生云何不取戒谓善见受生处苦相故云何疑相断谓不于余处大师见为净不净故知四重皆地上伏断。
镇澄赞曰 观音玅观。独拔圆根。一根既返六归元。请佛涅槃门。定慧重开。永劫度沉沦。
传如截流曰 观音将陈所证。追叙于无量恒沙劫前之事者。密显性本圆通。且真常也。有佛出世。名观世音者。所师为圆通之师。师资名同。古今一道也。观。即如幻金刚观察。世音。谓十界音声。惟音可观。廼谓圆通。从闻思修入三摩地者。禀师之教。谛审损益。故得证入也。当机固称多闻。曾未及此。特以是启之。初于闻中入流亡所者。凡夫耳根發识为闻。闻识奔境为流。今观音观听反入。故曰入流。能灭音圆闻。故曰亡所。上所指声尘。下所指入流。以流内伏。外尘自销。故曰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者。以获玅玅闻心。心精遗闻。故得曰尽。即前云。此根初解。先得人空也。觉有尽闻之尽。是亦不尽。故曰尽闻不住。觉所觉空。即空性圆明。成法解脱也。空觉极圆。空所空灭者。即空觉之空亦空。所谓俱空不生也。生灭者。外尘内根。及以识心。诸有惑业。皆名生灭之法。今悉空空。故曰既灭。以既灭则不复更灭。故曰寂灭。弥灭弥显。是曰现前。弥超弥同。故上合十方诸佛本玅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以三十二应入诸国土。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施十四无畏。福备众生。及现众多玅容。能说无边神呪。斯皆亡所遗闻。朗彻廓照所致。结云佛问圆通我从圆照三昧。缘心自在。因入流相得三摩地。成就菩提。斯为第一。或疑三十二应。菩萨却现佛身。十四无畏。沉迷即离苦恼。身心含广莫之法界。作用现众多之手眼。皆为表法。曾无实证。噫。斯非自生障碍。蔑彼圆通者耶。当知观音为正法明如来。何独泥对扬之迹。众生能感应道交。奚难离幻妄之苦。俛仰再抚于四海。且为缘虑之知。身心互徧于十方。始是遗闻之玅。鱼之成龙。头角遂异。人之登圣。手眼固神。毋自望洋拘墟。请事入流亡所。仍借大悲光耀。一示本来面目。始信圣言圣证。未之或欺也。然诸圣既陈圆通。而释尊五体放光。远灌微尘如来。微尘如来。亦于五体同放宝光。来灌佛顶者。葢表净极光通。极果所同也。彼界此土菩萨罗汉。光亦灌顶者。表因果互融。所陈所证。一一无上也。林木池沼。皆演法音。宝光相罗。如宝丝网者。信山河大地。无非如来藏。无非玅庄严也。斯为希有之瑞。故令一切。普获金刚三昧。金刚喻断惑之速。获。即初住真因之位也。以践正位。故天亦以诸瑞应之。真因智中。十界圆彰。则成百界。故天雨百。宝莲华。青黄赤白。间杂粉糅者。住行向地或超或次。递递涉入也。十方虗空成七宝色者。从寂灭体中。克七常住果也。入圆通常门。习漏永除。依正不隔。是故娑婆山河。俱时不现。微尘国土。合成一界也。梵呗歌咏。自然敷奏者。表证入之人。无作法音。皆如是也。圆通法门止此。于是佛告文殊师利。汝今观此诸大菩萨。及阿罗汉。各说最初成道方便。彼等修行。实无优劣。前后差別者。圣性无不通也。以无不通。故感诸瑞如此。我今欲令阿难开悟二十五行谁当其根。兼我灭度。此界众生。入菩萨乘。何方便门。得易成就。文殊奉勅。唯择耳根者。所谓偏为当机也。偈称觉海性澄圆。圆澄觉元玅者。即前所云本觉玅明。性觉明玅是也。将择圆通之根。先标圆通之体。著一海字。便见入流之意。下云旋流获无妄。葢本于此。元明照生所者。元明。本玅觉明也。从元明而妄發所照。故曰所立。所照既立。真性遂晦。故曰照性亡。照性者。起照之真性也。迷妄有虗空。因空立世界者。即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也。想澄成国土。知觉廼众生者。即色杂妄想。想相为身也。葢一因所妄。依正斯分。则澄玅之体。莫得而圆。莫得而通。即一迷为身。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也。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發。沤灭空本无。况复诸三有者。此明觉体本周。一不循尘。圆通之体。本无涯量。故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虗空。行人得此。诸境咸玅。故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将闻持佛佛。何不自闻闻者。佛佛者。诸佛所谈觉性也。此之觉体。即吾真闻。不能闻闻。何知佛佛。故策云。大众及阿难。旋汝倒闻机。反闻闻自性。阿难大众。闻是开示。观佛菩提。及大涅槃。如远游人。未得归还。明了其家。所归道路者。前云慧觉圆通。及辩圆通本根。但明起行之由。故曰知路而已。若欲还家。必须俶装。故请摄心轨则。安立道场。至示五十五位真菩提路。正明万行修证也。戒定慧三通称无漏者。葢众生觉海。本自圆澄。以粘湛發识。流逸奔境名漏。今依清净律仪。制止身心。内莹發光。三摩正定。圆通玅慧。皆具于此。佛以婬杀。盗妄一一宣其重过。剧称决定明诲。复言不如此说。即波旬说者。葢此戒相。本是易知易解之法。为难受难持之行。轮回苦本。安乐玅常。莫不由斯。观佛谆谆切切。宁弗媿死惧死。
音释
(丘于切)。
毳(音翠)。
靴(许瓜切)。
耗(音好)。
詃(古犬切)。
裨(音卑)。
揖(伊入切)。
巵(音支)。
捶(之累切)。
詈(力智切)。
泄(思列切)。
诛(音朱)。
噬(音逝)。
弦(音言)。
校注
王言曰。大士从耳根入道。故上获如来慈力。下获众生悲仰。又获不思议妙法。 又曰。音言观者。以智照。不以耳闻。即耳根圆通意也。 智圆曰。菩提心者。誓究觉海之心也。若无此心。所修善行。悉为魔业。故欲修大定。先發此心。真鉴曰。菩提心。不越三心四愿。一者善心。即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二者悲心。即众生无边誓愿度。三者直心。即佛道无上誓愿成。此心最为贵重。初發即如王子处胎。贵压群臣。诸佛护念。万圣加持。若不發此心。所修诸行。尽为魔所摄矣。 按本疏无有谄诳下。一本无欲修耳根二句。 仁岳曰。教即世音。闻即耳根。皆所观之境也。思修。皆能观之观也。 戒环曰。达耳之谓闻著。心之谓思。治习之谓修。三者圆明。是名三慧。 袾宏曰。入流二字。诸说纷纷。观前偈中入流成正觉。彼意应是入法性流。以法性对声尘。不入声尘而入法性。即反流意。此说为当。镇澄曰。言入流亡所。即内冥觉体外脱尘缘。体既常寂。六处缘尘分別。不期息而自息。故曰。动静二相。了然不生。了然者。了了不昧。非顽空也。 真鉴曰。生灭二字。通前动静觉根空灭。忽然者。即解脱道。一刹那顷也。超越。即解脱缠缚之意。不为界内有缚。故超越世间。不为界外空缠。故超越出世间。 袾宏曰。悲仰。当依古解。皆属众生。悲者。悲己沉沦。仰者。仰他救度。众生悲。菩萨与同悲。众生仰。菩萨与同仰。所谓以万物为一体者也。 洪敏曰。幻。喻三慧体不可得。金刚。喻摧坚之能。 应乾曰。此三十二应。与法华大同小异。彼俱称得度。平等无二。此则种种差別。如菩萨独觉以下。缘觉声闻梵天则云解脱。解脱者。即彼经得度也。 王言曰。十二缘曰无明。曰行。曰识。曰名色。曰六入。曰触。曰受。曰爱曰取。曰有。曰生。曰老死。四谛。谓苦集灭道也。 应乾曰。此应天主国土。 袾宏曰。帝释以下。诸天等则云成就。成就者。各满其本所欲也。梵亦天类。而例居解脱者。以离欲也。 智圆曰。大自在天身。即色顶摩醯首罗天。大论云。三目八臂。骑白牛。执白拂者是也。 应乾曰。此应天臣国土。真鉴曰。救护国土。还指人间国土。所以摧魔救生也。应乾曰。此应世间国土。 戒环曰。自金轮至粟散。皆人王也。粟散。即邦国小王。散于天下。如粟之多也。 真鉴曰。西天称长者。非止年高。盖世臣大家。兼有德望者之称。名言。典章也。 戒环曰。三台辅相。州牧县长。悉号宰官。 又曰。婆罗门。此云净行。四姓之一也。爱诸术数。即和合占相。推步盈虗也。 真鉴曰。诸律诸戒。谓自十戒。以至进具。二百五十也。 智圆曰。优婆塞。云近事男。优婆夷。云近事女。以五戒自守。堪任近事出家二众故。 真鉴曰。内政。泛言一切妇道。家通大夫以下。国通诸侯。以下。大家。内贵所师。如汉惠姬之类。 按家字音当作姑。真鉴曰。不坏男根。谓一生不犯女色者也。 袾宏曰。天乐以下。云出伦脱伦者厌本伦而欲超之也。 应乾曰。此应鬼神国土。 王言曰。药叉。此云轻揵。飞行鬼也。度。亦脱也。 智圆曰。阿修罗。云无端正。紧那罗。形似人而头有角。摩呼罗伽。肇公谓大蟒腹行者也。 袾宏曰。众生乐人修人者。承上天龙八部中。有乐生人道者也。上言欲出。未委出此。乐生何所。故今曰乐人也。 应乾曰。此总上世间出世天人神鬼国土。 子璇曰。有形。如休咎精明等。无形。如空散销沉等。有想。如神鬼精灵等。无想。如精神化为土木金石等。皆非人也。 仁岳曰。三十二应。比普门品。虽互有出没。大体是同。总而言之。无越十界。于十界中。两经俱无菩萨并地狱身者。或曰圣言之略耳。 应乾曰。此申上合众生悲仰。故令众生获十四种无畏功德。真鉴曰。上之希求是于平坦时。別求胜事。故兼言三圣。今此多言在患难中。故但言六凡。以參预圣乘者。必皆上善。多不与于恶难故也。 袾宏曰。自犹独也。不独观音。而复观其能观音者。如是旋倒闻机反观自性。则了无诸妄。乐尚不可得。有何苦恼。所谓照见五阴皆空。度一切苦厄者是也。以此神力。加彼众生。故苦恼众生。闻圣号之音。一心观之。专注不舍。便得解脱。观者。持念之谓也。与法华属菩萨观者不同。然观有二义。但以事观。专持名号。解脱世间苦恼。而得安稳。兼以理观反闻自性。解脱三界苦恼。而得涅槃。 戒环曰。内外四大。常相交感。见觉属火。闻听属水。故见业交。则见猛火。火业交。则见波涛今知见观听旋复。则无见业闻业。故水火不能烧溺也。 袾宏曰。上言刀断断坏。次言割水吹光。似与上意不合。盖上言能斫之刀。反招自损。此明所斫之体。曾无所损。云何无损。如割水而水不痕。吹光而光不动。是也。意实相成。 镇澄曰。目不能视。闻熏精明。烁彼幽暗故也。内无系。外无累。则枷鎻自脱。内外无对待。则劫贼自消。 王言曰。内业有十。而坏灭法身。惟淫怒痴三毒为甚。故举三以兼余。三者不特众生为然。二乘以欲涅槃为贪。厌生死为嗔。迷中道为痴菩萨以广求佛法为贪诃恶二乘为嗔。未了佛性为痴皆是□□。 洪敏曰。涉入世间不坏世界。即方便智。方便属权。权能干事。故生于男也。 戒环曰。供佛足福。禀法足慧。而能绍继法王。有男之道。故能应其求也。 洪敏曰。立大圆镜。空如来藏。即属实智。实智诣理。理能含育。故生于女也。 戒环曰。承顺。即坤仪。柔德受领。即闺门能事。有女之道。故能应其求也。 真鉴曰。此字。独指娑婆言。世间。不止人间。亦兼天上。曰现住者随类化身。同居利物也。 又曰。前阿难云。虽复悟知。一六亡义。然由未达圆通本根。今菩萨自言。由我所得圆通本根。可见耳门之修。克顺机宜。应求与说。何待选知耶。然谓之本根者。明一方本利之根。谓之妙门者。备乎离深圆之三妙也。应化无方身之微妙含容也。智悲无尽。心之微妙含容也。弥满十界。依正具足万圣法门。所谓周徧法界也。 智圆曰。法华亦有此之较量。及观今经。方晓彼言。盖此方众生耳根利故。受道者多。所以观音化胜。余根钝故。受道者少。所以诸胜化劣。是知行位虽齐。对机有异。总彼恒河沙数。但敌观音一人。故使持名二福正等。据此所说已自密简耳根圆通。为未晓者。更俟文殊详择。 真鉴曰。由我修习得真圆通。有显然自任之意。备。全也。福备众生。非但脱彼怖畏。兼复全其福德矣。 应乾曰。更获不思议妙德。真鉴曰。文中虽浑承圆通。而意实总承上寂灭现前。上同下合。所谓心佛众生。三无差別之圆通也。谓之无作妙德者。检非有为。作意所成。乃任运自在成就者也。初即初于闻中之初。妙妙闻心者。良以反闻自性之时。反闻之闻。即始觉。自性之性。即本觉。始本合一。二俱成妙。故曰妙妙闻心。心精遗闻者。反闻之久。惟一心精。脱尽根相也。见闻二句。即一根反源六根解脱也。成一圆融二句。极言克复一真。法界本妙之体。 戒环曰。身含十虗毛端现刹。彼八万四千首臂。犹人之八万四千毛孔耳。 真鉴曰。得大自在者。不劳作意施为随。感而应也。 按此论现形说呪。与前十四无畏。但令众生称名自脱者不同。 戒环曰。本根清净。则一切无著。故令众舍诸悭著也。求我哀愍者。哀愍受之。而为施作佛事也。 真鉴曰。种种供佛。如行愿品。衣鬘香灯。拟妙高而同四海。尽虗空而徧法界等也。大涅槃。是佛究竟极果。 袾宏曰。圆照者。一照一切照。即圆通也。缘心自在者。缘随乎心。心任乎缘。无不如意也。因此三昧。自在力故。入法性流。得三摩地也。戒环曰。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是从耳门得圆照也。由得圆照。故随缘应化。得大自在。 真鉴曰。叹善得而记同名者。嘉其师资道合也。更述名称者。见名实相孚也。镇澄曰。初结酧圆通。彼佛下。结示得名。 王言曰。此现圆通瑞应。 戒环曰。五体同放宝光。全体發现也。互相灌顶者。顶为圆极之相。表诸佛证性。若此会中菩萨罗汉。即二十四圣之俦。林木池沼。皆演法音。交光相罗者。圆通既现前。则一切声是佛声。一切色是佛色。无非悟入之处。圆通之理也。普获金刚三昧者。因此皆能破惑障也。天雨宝华。空现宝色。地隐山河。界含尘刹。表证圆通性。则无作妙行。自然纷披宝明空觉。自然發现也。梵呗咏歌。自然敷奏者。能使法界。永离众苦。常得妙乐也。 镇澄曰。将命文殊简选优劣。故先示彼等修行。实无优劣。前后差別。所以泯是非。黜情见也。言皆无差別者。其能趣之行。虽小大迟速之不同。所入法界。实无差別。故偈言归源性无二。方便有多门。 按澄师本。成就下。有尔时二字。历攷诸本俱无。 仁岳曰。此下欲简圆通。光明觉性。次辨迷妄。后示归元。于归元中。选耳根为易。 袾宏曰。觉海者。以觉性澄湛圆融。喻之如海。元妙者。以圆澄性。绝诸对待。不可思议。故曰元妙。此觉本自常明。无照无不照。所谓本来无有世界众生者也。无端于真照体上。妄起照用。局为所照。真照遂隐。便成妄想。今因妄想。乃有虗空。即此空中。妄想之澄凝不动也。则成国土。妄想之灵明有知也。则成众生。圆澄元妙之觉海。于是失其初矣。故必假方便门。入归元路。 戒环曰。在乎圣性。逆顺皆通。不容料简。其如初心迟速异宜。故须择之也。 镇澄曰。色尘下。二十四法。或偏而不圆。或碍而非通。或滞而不明。或顽而非觉。或生灭而非常。或虗妄而非真。或深不该浅。则不宜初心。或浅不通深。则难臻奥域。故皆拣之。所以显耳根闻性。诸过圆离。众德圆备也。 戒环曰。今拣六尘。以色能起想结尘。使精性不彻。声唯局名句味。不该不偏。味。意味也。伊。犹惟也。香味触。如文。法尘非相。独意能缘。内潜意根。故称内尘。 袾宏曰。维者。方隅之总名。对方。则维者隅也。明前不明后。盖以四方言之。全不见后也。四维亏一半。盖以四隅方言之止。见前。 戒环曰。鼻阙中交。故云支离。舌不因味。而能觉了。乃为无端。 仁岳曰。内身外物。能所相触。方有觉观。离中则无。故云各非等。若谓合中有者。其如物非体知。成敌两立。故云涯量等。湛了终无见。如精了不能彻也。以杂乱思。于湛了性。终无能见。 镇澄曰。六识乃缘尘分別。随境起灭。总非常真实也。洪敏曰。论云。二和生识。谓根境和合。识生其中。今言三和者。能所合说也。三者和合。究之本自无体。故曰非相。 按初心不能入。则耳识洞闻。必由大因威力可知。 戒环曰。鼻想者。于鼻端作观白之想也。 真鉴曰。说法虽由舌识。不免杂以音声文字。故曰弄音文。束身。正谓束于身识。非谓身根。法分別三字。即意识別名。盖意识。是法尘上分別性故也。 戒环曰。持地平填。尚涉有为。非实圣性。月光水观。未离想念。难契如如。乌刍瑟摩。闻说欲火。而生厌离。是厌有也。琉璃光观风性动。则与寂对。有对非觉也。晦昧为空。故云昏钝。弥勒惟修识观。而所观之识。念念生灭。存心观之已妄。况获圆通耶。 王言曰。以上二十四圣。虽各得圆通本根。然非此方教体。故俱拣去。独选大士。耳根圆通真寔。 仁岳曰。音即所闻之境。闻即能闻之根。 真鉴曰。良。善也。良哉者。赞其善能究竟自利。亦赞善得圆通妙门。独超诸门矣。 镇澄曰。周听无遗曰圆。虗明离障曰通。性非生灭曰常。 智圆曰。口鼻身。俱合中知。若将身以合方知句。居口鼻上。其义方顺。 仁岳曰。且寄耳用以显闻性。异于五根也。 镇澄曰。纵令下。谓梦中六识不行时。犹能闻声。乃知闻性出乎思惟之外矣。 戒环曰。耳在梦中。能闻杵音。是不为不思而无也。其为觉观。乃出乎思惟。胜余根矣。 戒环曰。娑婆学者。多事强记。落邪沦妄。不知返本。故托阿难以警之。惟则曰。佛命文殊。于二十五行。选拣当根。欲阿难开悟。至此简根已毕。下乃宣告阿难。以及大众。發明旋倒闻机。反闻自性之说。是亦密奉如来开悟之慈旨也。后至诚如佛世尊下。复结归对佛之辞。以终偈焉。 戒环曰。金刚如幻三昧。即观音如来所授如幻闻熏闻修金刚三昧也。三世诸佛。皆从此出。故名佛母。 智圆曰。将闻等。谓将汝循声之妄闻以持诸佛之言教。何不反闻自性。以求解脱乎。上闻。能闻之智。下闻。所观之理。 仁岳曰。上既警其自闻。今乃略示修相。故先指妄闻非无缘生。生必借因。因即声教。当以三慧旋此根境。俱令脱粘。所脱既销。则能脱之慧。复何名状。 戒环曰。闻复则翳除尘销则觉净。所以一返源而六解脱也。 仁岳曰。幻师譬真如。幻作譬随缘。一机即耳根也。 戒环曰。想尘识垢应念消亡。得妙圆通矣。细惑未尽曰余尘。分证未满曰诸学。惑尽明极。即如来。又曰。能旋倒妄。反闻自性。必资此性。成无上道。此圆通法门实効也。又曰。欲令其长修同说。无如观音法门矣。 子璇曰。如来藏。即一体三宝。具足无漏性功德故。真实心者。文殊指已选圆通之心也。 戒环曰。真实心。要如是而已。 王言曰。此领解获益。 仁岳曰。妙觉菩提。涅槃为家。真修耳根。圆通为路。 弘沇曰。法眼净。若依圆教。即十住初心也。镇澄曰。法眼净。即初地见道。阿罗汉。即无学果。 智圆曰。阿罗汉。其名虽小。其证乃圆。 戒环曰。无等等者。物无与等。而能与物为等。此得妙圆通上同下合之德也。无量众生。皆發是心者。因闻是道。而希慕愿乐也。 仁岳曰。悲欣者。悲昔不闻。欣今得悟。又念未来众生未悟。故悲。观现前大众得益。故欣。菩萨四誓。以度人为先。如来十号。以应世为本。 戒环曰。阿难将以是法度人。而恐末劫多难。邪魔妄作。易退觉心。难入正定。故请摄心远魔。安立道场。清净轨则也。 真鉴曰。魔事扰动定心。必至退屈。故须安立道场。 又曰。三藏之中。毗奈耶。律藏也。此大小乘戒通称。决定者。决定修证。依于此中义也。 袾宏曰。三决定。指戒定慧。勿露下文杀盗淫妄。必曰毗奈耶中者何。盖言律中所明三决定义者。决定戒为最先。决定定依戒生。决定慧依定生也。所谓二字。紧紧接下。良由以戒为本。故曰毗奈邪中。 王言曰。欲储净法。先涤身器。将越爱流。先鸠行楫。故严宣四戒。为入修方便。 第一戒婬心。戒环曰。诸经杀戒居首。为设化以慈悲为本。此经因阿难起教。为真修以离欲为本。故婬戒居首。又曰。众生皆因婬欲而正性命。故缠生死。若欲爱乾枯。则残质不续矣。智圆曰。犯四重禁。罪在地狱。今以修禅之功。且落魔鬼。若约未来轮转。则应备历三途。 真鉴曰。不断淫者。于禅定时。不决定舍绝。纵其思惟也。上中下。亦随物厚薄。以为阶级耳。魔民下。陷人坏道。爱即思惑。见即见惑。 又曰。是故下。与之决定不断。毕竟不成。断之方可希圣也。机者。發动之由。身之婬机。由心使作。心之婬机。由念使放。一念不生。方得身心俱断。断性亦无。更究深而论。断性若存。触机则發矣。波旬。魔名。 第二戒杀心。镇澄曰。此亦先明不杀之益。汝修下。明杀生之损。 真鉴曰。负命索偿。为生死缘。故不杀则不续也。 又曰。鬼神虽分胜劣。均是恶趣。大力鬼。即天行。罗刹。即今人尊奉。称帝称天者。此以定慧带杀心者。故堕斯类。不指徒杀者而言。 攷西方有四姓。婆罗门为上。盖净行通称也。 真鉴曰。可见凡佛许食肉者。皆佛在权变。渐引慈化耳。灭度之后。即实夺命之肉。可更食哉。 按奈何两字。贯下三句。非佛弟子句。正与名为释子句相呌应。 真鉴曰。相杀相吞。命债不了。解脱无期。何由出世。 戒环曰。修禅避罪。反乃行杀。塞耳避人。反乃高声。非欲隐弥露耶。 按裘毳。即汉文荷毡被毳之毳。真鉴曰。毳。褐衣也。身分。言丝绵等。虽非身之血肉。亦彼身之一分。用之。则成不离之缘矣。 戒环曰。东方不无裘毳。西土不无丝绵。各以多分言也。不游三界句。当在酧还宿债上。译人语倒耳。足不离地者。劫初之人。体有飞光。足若御云。由乎食地肥。啗香稻。故其体坚重。而足不离地也。身。血肉骨髓也。身分。丝绵裘毳乳酪也。身服食。心贪求。故曰。二途。必须并断也。 第三戒偷心。 戒环曰。不与而取。皆为偷盗。分越所酬。犹征其剩。况乃盗取。得无反征。此所以生死相续也。邪道奸欺。故偷者必落其类。 真鉴曰。精灵。如山精水恠。妖魅。出没世间。每每著人。邪人。即被著之人。言行妖异者也。潜匿奸欺者。主于取财。作称得道知识。愚者被其詃惑。倾家奉之。遂致耗散。 按方字。环师作法字解。真师作处字解。二解合看。随宜领会可也。 真鉴曰。诸比丘下。释出舍贪之故。陆宿曰旅。水宿曰泊。旅泊。如过客也。 戒环曰。贪饕造业败法毁则。是号贼人。 真鉴曰。外貌假借僧仪。志惟窃利。以如来为取利之媒。故云裨贩如来。造种种业二句。言无量庄饰。皆为取利。皆为坠堕业因。众生误听。悉堕阿鼻。岂不痛哉。长揖。谓永辞也。 戒环曰。马麦者。佛为宿垢比丘。可食马麦。故果成于毗兰邑食之。示宿债必酧也。 又曰。衣钵不畜。视毁如赞。此于利害二途。身心俱舍也。身肉骨血。与众生共。则不私其身。不顾其生。又舍之至也。行能至此。则其心不偷可知矣。 按不将不了义三句。见不自欺以欺人。正与前疑误无量众生。堕无间狱相反。 第四戒妄语。真鉴曰。如是蹑前。显三行纵圆。犹惧此罪。何况三行未圆者乎。大妄语。且标名字。下科自释。 戒环曰。贪其供养。求己尊胜名爱魔。妄起邪见。谓已齐圣名见魔。 真鉴曰。得。谓得道。指理言。证。谓证果。指位言。 戒环曰。一颠迦即一阐提。贝多罗树以刀断则不复活。喻六妄永绝善根。三苦海。三途也。 真鉴曰。真身如空。应物现形。故曰应身。或作下。顺相也。以此类迹多清净故。如是下。逆相也。以此类全染污故。 按寡妇。亦列婬女奸偷屠贩中者。以其宿因造孽。致此果报也。 真鉴曰。与其同事者。意在得其欢心。而遂称赞佛乘以化之也。 镇澄曰。阴有遗付。如达磨弃只履。觉贤竖三指之类。真鉴曰。遗言付法。欲警其必行。然泄亦婉转。故曰阴付。 戒环曰。净名云。直心为道场。无虗假故。四仪。行住坐卧也。 真鉴曰。自称者。妄称也。上人法。诸果人法也。法王者。诸果皆法王位故。 袾宏曰。如噬脐人。不曰兽而曰人。指人不能自噬其脐。喻趂之莫及也。有用庄子如麝噬脐。喻悔之无及言。未当。 戒环曰。向以迂曲。故终莫成就。此能弦直。故印其成就也。 王言曰。以上明四重戒也。初标戒定慧。而修止四戒者。以定慧已备前文。故不复及也。【经文资讯】《卍新续藏》第 14 册 No. 288 楞严经证疏广解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1-05-22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卍新续藏》所编辑
【原始资料】CBETA 人工输入,蔡宁君大德输入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耳根圆通(文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