毗尼关要卷第十一

○第三十一过受一食戒

总释

此是共戒尼制亦同大乘同学

律摄云因过宿食事招世讥嫌制斯学处此戒二缘合结

缘起处

佛在给孤独园时拘萨罗国有无住处邨有居士为比丘作住处常供给饮食在此住者听一食

起缘人

六群往彼住处经一宿得好美饮食故复住第二宿复得美食彼于此住处数数食居士讥嫌诸比丘闻白佛呵责结戒时舍利弗诣此一宿明旦得好食于彼得病念世尊制戒即扶病而去病遂增剧诸比丘白佛佛言听病比丘过受食当如是说戒

所立戒相

若比丘施一食处无病比丘应一食若过受者波逸提

释义 施一食处者在中一宿食者乃至时食

病者离彼村增剧者是(十诵云病者下至竹叶所伤无病过受成犯)

犯缘 此戒具足三缘方成本罪一无病缘二过受食三食入咽

定罪 此中犯者若无病比丘于彼一食处过受食咽咽波逸提

除食更受余衬身衣灯油涂脚油尽突吉罗

十诵云过一宿不食突吉罗

律摄云于此宿在余处食得恶作罪

若余处宿于此处食得波逸底迦

比丘尼波逸提小三众突吉罗是谓为犯

开缘 不犯者一宿受食病过受食若居士请住我当与食我等为沙门释子故设此宿处供给饮食若不得沙门释子亦当与余人耳若檀越次第请食若儿女姊妹儿妇次第请食或一切难缘等过食者无犯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等

○第三十二展转食戒

总释

此是不共戒尼不同犯大乘同制此是制罪

律摄云此由食事过分废阙不寂静讥嫌烦恼制斯学处此戒三缘合结

缘起处

佛从罗阅城出游行人间持世谷贵乞食难得有沙㝹婆罗门以五百乘车载满饮食经冬涉夏随逐世尊伺候空缺设供而无空日阿难为其白佛佛告阿难汝可往语婆罗门明旦以此食具作粥与诸比丘食后当受时食时婆罗门观诸供养皆无饼即办种种粥及饼供养佛及僧佛言食粥有五事善除饥除渴消宿食大小便调适除风患居士闻佛听僧食粥及饼皆大欢喜

起缘人

有一少信大臣见佛及僧大得供养如是言此非少福田者办肥美饮食请僧时阿那频头诸居士即于其夜办种种粥送至僧伽蓝中僧先食浓粥后往大臣家不能多食大臣嫌之我为众僧作种种好食云何先食浓粥方受我食嗔恨白佛佛为说法得法眼净罗阅城中有少信乐师其事亦尔世尊呵责诸比丘已结戒不听展转食诸病比丘所请食处无有随病食及药若有随病食及药畏慎不敢食恐犯展转食佛言听病比丘展转食后一居士请佛及僧设食供养复一居士亦请佛及僧设食及衣供养诸比丘畏慎白佛佛言布施衣时不犯当如是说戒

所立戒相

若比丘展转食除余时波逸提余时者病时施衣时是谓余时

释义 展转食者请也请有二种若僧次请別请也食者𪎊乾饼鱼及肉(展转者谓此家食余处复食)病者不能一坐食好食令足

施衣者自恣竟无迦𫄨那衣一月有迦𫄨那衣五月若复有余时施食及衣

若今日得多请食应自受一请余者当施与人如是言

长老我应往彼今布施汝(此谓但施食无衣也)

根本云余时者病时作时道行时施衣时此是时(此创制中分外別开时也)

犯缘 此戒具足三缘方成本罪一多请不舍二是正食三食入咽

定罪 此中犯者若不舍前请受后请食者咽咽波逸提

不舍后请受前请食者咽咽突吉罗

十诵云病比丘若一请处不能饱应受二请第二处不能饱足应受第三请第三处不能饱应受已渐渐食乃至日中不应受第四请

听节日数数食

十诵毗尼序云阿难先受他请忘不忆复同佛受波斯匿王请以食著口乃忆知有二请不与他一请不敢吐食为恭敬佛故又不敢咽食为持戒故佛知阿难心悔告令心念与他便食优波离问佛余人亦得尔不佛言除五人一坐禅人(专心禅定故)二独处(无人对说故)三远行人(造次就路容有多忘对说恐难故)四长病(久疾患者形体羸弱故)五饥时依亲里住(现前无比丘故)余悉不听

摩得勒伽云若先受无衣请后受有衣请不犯语比丘言就此食当为汝觅衣食食不犯

语比丘言此间食余处随意食食不犯

律摄云若一舍或寺中或阿兰若若为求肥悦或乐美食而数食者得恶作罪

若轻贱心或怀矫诈而不食者亦得恶作

尼等四众突吉罗是谓为犯

开缘 不犯者病时施衣时若一日有多请自受一请余者施于人若请与非食或食不足或无请食者或食已更得食或一处有前食后食无犯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等

○第三十三別众食戒

总释

此是共戒尼犯亦同大乘同制此是制罪

律摄云因提婆达多制斯学处此戒八缘合结

缘起处

佛在耆阇崛山

起缘人

提婆达多教人害佛复教阿阇世王杀父恶名流布利养断绝己五人家家乞食时诸比丘闻白佛呵责结戒不听別众食时诸病比丘有请处不得随病食及药有好随病食及药畏慎不敢受恐犯別众食佛言听病比丘受別众食诸比丘自恣迦提月中作衣诸优婆塞恐比丘不得食疲苦请与比丘食比丘言但请三人我等不得別众佛言听作衣时受別众食有居士欲施食及衣请诸比丘食比丘恐犯別众佛言听施衣时別众食有众多比丘与诸居士往拘萨罗同道行乞食时到欲诣村乞食居士言我当与食比丘畏犯別众即入村乞食伴便前去比丘在后不及为贼所劫佛言听险道中受別众食更结道行时后有众多比丘与诸居士乘船顺流而去乞食时到欲入邨乞食居士言但去我等当供给饮食比丘恐犯別众上岸入邨乞食船伴前去诸比丘后来为贼劫夺衣服佛言听比丘乘船时別众食有众多比丘从拘萨罗国游行诣一小邨诸居士念众僧多而村落少我等宁与众僧作食勿令疲苦即请比丘明日食比丘畏慎白佛佛言听大众集时別众食瓶沙王姊子名曰迦罗为诸沙门施食欲于外道沙门中出家往白瓶沙王王问欲于何处出家答言欲于尼犍子中出家王问言与我曹沙门设食不迦罗言大王何者是沙门耶王言沙门释子是也迦罗言我竟不与设食王言汝今往与沙门释子设食即往僧伽蓝中请诸比丘食诸比丘畏慎白佛佛言听沙门施食时得別众食当如是说戒

所立戒相

若比丘別众食除余时波逸提余时者病时作衣时施衣时道行时乘船时大众集时沙门施食时此是时

释义 別众者若四人若过四人(五分云若于界内別请四人以上名別众食若次请不犯 根本云別众食者別別而食 律摄云別众食者谓不同处食若四苾刍同一界内下至一人不同食并名別众食 十诵云以二利故遮別众食一者随护檀越以怜愍故二者破诸恶欲比丘力势故 凡別众有其二义一者別为众而成僧即如四分调达通己五人家家乞食二者別于众即如根本一界同居別別而食五分受请必须僧次萨婆多僧祗净食必打楗槌请食私房无缘不听圣制分明不可违越)食者𪎊乾饼鱼及肉(谓是正食简非余食)病时者下至脚跟躄

作衣时者自恣竟无迦𫄨那衣一月有迦𫄨那衣五月乃至衣上作马齿一缝

施衣时者亦一月五月及余时施食及衣(余时者七月十一月设有施食及衣亦名衣时)道行时者下至半由旬来者去者

乘船时者下至半由旬内上下

大众集时者食足四人长一人为患五人十人乃至百人长一人为患(食少人多故 萨婆多云众僧集会或以余缘或以法事极少旧比丘四人客比丘四人名为大众集 律摄云大众食时者谓作世尊顶髻大会若五年大会若六年大会此大会日随施主心各处设食若四若五随意分食 顶髻大会者世尊为菩萨时五岁而除顶髻给孤长者为佛作五年大会于六岁时重立顶髻长者为佛作六年大会俱云大会时也)沙门施食者在此沙门释子外诸出家者及从外道出家者是

若比丘无別众食因缘彼比丘即当起白言我于此別众食中无因缘欲求出听出若余人无因缘亦听使出若二人三人随意食若四人若过四人应分作二部更互入食

若比丘有別众食因缘欲求入寻即当起白言我有別众食因缘欲求入当听随上座次入(有因缘者即前七缘是也)此是时者(即开別众之时也)

犯缘 此戒具足三缘方成本罪一无缘別众二是正食三食入咽

定罪 此中犯者別众食咽咽波逸提

若有因缘不说突吉罗

僧祇云若三人食一人不食若三圆具一未圆具皆无犯若以食送彼乃至盐一匕与彼众处食皆无犯(谓檀越在布萨界中请僧食或以食乃至盐一匕送本界僧中即非別众食也)或施主言但来入者我皆与食(此谓不遮客来比丘)或施主別造房施住我房者我皆与食斯亦无过

十诵云若三比丘別共一处食第四人取食分不犯

若道行乘船昨日来今日食明日行今日食皆波逸提

萨婆多云若僧祇食时应作四种相一打楗槌二吹贝三打皷四唱令令界内闻知此四种相随定作一勿使杂乱不成僧法若不作相而食僧伽食者食不清净名为盗僧祇食不名別众食(乃上品独头偷兰)若作相食者设使内有比丘无比丘若多若少若来不来但使不遮一切无咎若使有遮虽打楗椎食不清净名盗僧祇食(为遮外来客比丘也得罪如前)若大界内有二处三处各有始终僧祇但一布萨若食时但各打楗椎一切无遮清净无过(此谓法同食別界中布萨等法共同饮食各別然必打楗椎名为如法也)若檀越请四人以上在布萨界内食应布萨处请僧次一人若送一分食不尔犯堕

若二处三处亦如是

若聚落内虽无僧界设二檀越请四人以上于二处食应打楗椎二处互请一人若送食一分若更有异比丘应如法入乃至一人若不互请及送食分者堕罪

根本云有五因缘早请食来在房中食一是客新到二将欲行去三身婴病苦四是看病人五身充知事

目得迦云若检校人应于斋食先取自分食之无过

比丘尼波逸提小三众突吉罗是谓为犯

开缘 不犯者病时作衣时施衣时道路行时乘船时大众集时沙门施食时若三人四人更互食若有因缘去无犯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等

会详 杂阿含云如来何故制別众食而听三人共一处食如是之意为欲拥护于诸人故使不损减复为制伏恶欲比丘断除于人多眷属故称僧名字多有所求减损诸家破坏众僧使作二部故令如法比丘不得供养衣服饮食非法比丘多获利养恶欲比丘既得供养与净行者而共诤讼故十诵云以二利故遮別众食一者随护檀越以怜愍故二者破诸恶欲比丘力势故

○第三十四过三钵受请戒

总释

此是共戒尼犯亦同大乘同学此是制罪

律摄云此由食事多贪烦恼制斯学处此戒二缘合结

缘起处

佛在给孤独园有一女人名伽若那是大邨女禅国与人作妇经历数月遂便有身还父母家

起缘人

有比丘来乞食者自持食施后其夫遣使呼还因诸比丘尽取其食方更办具其夫已更取妇又波罗柰城外众商贾车伴共宿有一乞食比丘入此贾客营中乞食一信乐贾客取钵盛满美食与比丘出营未远复有比丘来乞食如是展转他食都尽更市籴粮后不及伴为贼所劫诸比丘闻白佛呵责结戒诸病比丘畏慎不敢过受食佛言听当如是说戒

所立戒相

若比丘至白衣家请比丘与饼𪎊若比丘欲须者当二三钵受还至僧伽蓝中应分与余比丘食若比丘无病过两三钵受持还至僧伽蓝中不分与余比丘食者波逸提

释义 白衣家者有男有女(僧祗云刹利婆罗门毗舍首陀罗家)请比丘与饼𪎊(饼𪎊饭者所谓大小麦米豆如是等种种饼𪎊饭也)当问其主言为是归妇食为是商贾道路粮若言归妇食贾客道路粮者出还僧伽蓝中白诸比丘某甲家有归妇食有贾客道路粮若欲食者已应出若欲持食还者齐二三钵我今不持食来

若持一钵食来还与诸比丘共分食之当语余比丘言某甲家有归妇食商贾道路粮若至彼家食者即于彼食若持食还应两钵已持一钵还

若持两钵还应共余比丘分食之语诸比丘乃至欲食者即彼家食欲持来者应取一钵已持两钵还

若尽持三钵还分与诸比丘食白余比丘乃至欲食者于彼家食慎勿持还已持三钵来

若比丘欲须者当二三钵受(律摄云钵有三种谓大小中大者可受摩揭陀国二升米饭于上得安豆并以大拇指一节钩缘不触其食斯为大钵量小者受一升米饭二内名中言二三钵者若取大钵一中钵一小钵一或唯大钵二或大钵一小钵二或中钵三小钵一或中钵一小钵二或中钵三小钵三三钵者谓极多受三钵也)持还至僧伽蓝中应分与余比丘食(善见云若取二钵一钵自食一钵与比丘僧若取三钵一钵自食二钵与比丘僧不得与知识白衣)无病过两三钵受者(有病不限其数无病佛制当遵 律摄云过受者谓大钵三或大钵二兼处中钵一或大钵二兼小钵一或大钵一兼处中钵二根本云要而言之取他食时过四升半米饭分量以上当得堕罪若施主任取多少者无犯)

犯缘 此戒具足三缘方成本罪一归妇食商贾道路粮二无病过三钵受三两足过限

定罪 此中犯者无病过两三钵受出彼门波逸提

若一足在门内一足在门外方便欲去还住者突吉罗

若不问归妇食贾客道路粮而取食突吉罗

若持至僧伽蓝中不分与余比丘食者若不语余比丘突吉罗

律摄云若即此座过三钵食或除饼𪎊但将余物或施主欢喜随意将去并无犯

比丘尼波逸提小三众突吉罗是谓为犯

开缘 不犯者两三钵受食病者过受食问归妇食商客道路粮还僧伽蓝中分与余比丘共食白余比丘使知邨处若彼自送至僧伽蓝中得受若彼送至比丘尼寺中亦得受无犯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等

会详 律摄云有三种虗损信施一施主信心施持戒者已与犯戒人二信心施正见者已与邪见人三过量而受不自啖食乃至长受一掬之食除其施主先有随意如斯三事并名虗损信施当招恶报

○第三十五不作余食法戒

总释

此是不共戒尼犯不同大乘同制此是制罪

律摄云因食饱更食贪餮无厌制斯学处

缘起处

佛在给孤独园与诸比丘说一食法赞叹一食法诸比丘食佉阇尼食若饮浆服药便当一食形体枯燥颜色憔悴佛问阿难白诸上事佛言听诸比丘一座上食饱满诸比丘或食佉阇尼食若饮浆服药便令饱足更不复食形色枯悴佛又听食五种食若饭𪎊乾饼鱼及肉得令饱足诸病比丘虽得好食不能一坐食形体枯悴又听病比丘数数食病人无足食法时病比丘得好美食食不能尽与瞻病人足食不敢食便弃之众鸟来争食鸣唤佛言听瞻病者食病人残食无余食法诸比丘清旦受食已入邨乞食还取所举食与诸比丘诸比丘已足食不敢食便弃之众鸟争食鸣唤佛听取所受食作余食法食之有一长老多知识比丘入村乞食大得积聚一处共食持余食来与诸比丘诸比丘足食不敢食遂弃之众鸟争唤又听比丘从彼持食还当作余食法而食之当如是作余食法言大德我足食知是看是此作余食法彼应取少许食当语彼比丘言我止汝取食之

起缘人

有一比丘贪餮不知足食不足食不知余食不余食得便食之诸比丘闻白佛呵责结戒

所立戒相

若比丘足食竟或时受请不作余食法而食者波逸提

释义 足食者五种食𪎊乾饼鱼及肉于五种食中若食一一食令饱足

有五种足食知是饭(谓知食体是正食若非正食不名足食)知持来(谓知男女等持食来授与)知威仪(谓行住坐卧四威仪中知是行受食非住坐卧也)知舍威仪(谓行受食已住坐卧故云舍)律摄云食饱足者作遮止言心生弃舍若心未弃舍纵出遮言未成遮足若更食时但得恶作若作了心唱言休足此便成遮足

不作余食法而食者得堕(十诵云以二利故听受残食法一者看病比丘因缘故二者比丘有因缘食不足故十诵残食即本律余食凡足食已得食须作法而食今谓得而便食故云不作余食法食也)

犯缘 此戒具足三缘方成本罪一足食已舍威仪二不作余食法三食已入咽

定罪 此中犯者足食已舍威仪不作余食法得而食之咽咽波逸提

佉阇尼食者根枝叶华果油胡麻黑石蜜磨细末食足食不作余食法得而食之咽咽波逸提

若足食为他作余食法不成余食法突吉罗

若知他足食作余食法

若自手捉食作余食法

若持食置地作余食法

若使净人持食作余食法

若净人前作余食法

以不好食覆好食上作余食法

若受他余食法尽持去如是一切不成余食法突吉罗

足食足食想波逸提

足食疑突吉罗

不足食足食想突吉罗

不足食疑突吉罗

僧祗云听一人作残食余人尽得食

若比丘持食来欲作残食即于钵上椀中作残食者正得椀中名作残食钵中食不名作若椀中食汁流入钵中得俱名残食

若并两钵作残食若前人正一钵中食者正一钵得名作残食若二钵上若饼若菜通覆横上者二俱得名作残食余种种器亦尔

若国土少比丘处比丘食有大檀越持种种饮食至比丘已起去当云何若彼间有直月维那诸知事人未食足者当从彼人边作残食若彼已食足若上座未足当于上座边作残食若上座羞不能人中作者当合座举上座至屏处作残食若上座已足者有客比丘来者当问长老今日自恣足未若客比丘言我未得夏安居云何得自恣足当知是人不知律相更问汝食未若言已食复问檀越自恣与不若言长老何处自恣食水菜不足况余食当知不足应从彼作残食若言已足者僧应作方便不应破檀越善心若众中有大沙弥将至戒场与受具足教作残食法然后当食(五分亦用此义)若一切粥新出釜画不成字一切果一切菜非別众食非处处食非足食

律摄云有五蒲膳尼即可啖食一饭二麦豆饭𪎊四肉五饼又五珂但尼即可嚼食谓根茎叶华果

若先食五嚼食及乳酪菜等后受五啖食无犯

若先食五啖食更食五嚼食及乳酪菜等名犯

应知有五未足之言谓授食时未即须者应报言且待且去且有且待我食且待我尽若兼且言名曰未足若无且声便是遮足若未为足意设作足言亦不成足得恶作罪由言不称法故若得余食作法食者自身乐住施住得福欲作法时洗手受食持就一未足苾刍或虽已足未离座者对彼作法彼若未遮足应取两三口食若自足便不合食应以手按而告之言斯是汝物随意食之

有五不成作余食法一身在界内对界外人二不相及处(善见云二肘外半)三在傍边四在背后五前人离座翻此便成

比丘尼等四众突吉罗是谓为犯

开缘 不犯者食作非食想不受作余食法非食不作余食法自取作余食法不置地作余食法乃至手及处作余食法若与他他与己作余食法若病不作余食法病人残食不作余食法已作余食法无犯

律摄云若北方果及天神藕斯等难得之物或复饥年饮食难得不作余食法食之无犯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等

会详 毗尼母云比丘受人施不如法为施所堕有二种一者食他人施不如法修道放心纵逸无善可记二者与施转施施不如法因此二处当堕三涂应施者若父母贫苦应先受三归五戒十善然后施与若不贫虽受归戒不中施与复有施处治塔人奉僧人治僧房人计其功劳当酬作价若过分与为施所堕施病者食当作慈心随宜与之若错误与食为施所堕婴儿牢狱系人怀妊者当以慈心施之勿望出入得报诣僧坊乞者当自有粮不须施与若无粮食施之无咎若比丘不坐禅不诵经不营佛法僧事受人施为施所堕若前人无此三业知而转施与者受者皆为施所堕宁吞铁丸而死不以无戒食人信施若足食更强食者不加色力但增其患是故不应无度食也

○第三十六使他犯余食法戒

总释

此是不共戒尼犯不同大乘同学

律摄云欲令他犯返诘过故制斯学处此戒二缘合结

缘起处

佛在给孤独园

起缘人

一比丘贪餮不知足食不足食不知余食不余食得而食之异比丘语言未曾有如汝贪餮嗜食者不知足食不足食不知余食不余食得而食之彼闻心怀恚恨于异时见彼比丘食不作余食法殷勤请与食即受食之贪餮比丘语言未曾有如汝贪餮不知足食不足食不知余食不余食得而食之不知厌足报言我虽食而未足彼比丘言汝食先已饱足彼言知我足食耶答言知诸比丘闻白佛呵责结戒时诸比丘未知足食不足食后乃知已足食或有作波逸提忏悔者或有畏慎者佛言不知不犯当如是说戒

所立戒相

若比丘知他比丘足食若受请不作余食法殷勤请与食长老取是食以是因缘非余欲使他犯波逸提

释义 知者(若自知或从他闻知或彼自言我已足食故知)食者(谓正食简余非食足者如前释)殷勤请与食长老取是食(长老称呼之辞内怀嗔恚外现殷勤欲报先讐强劝令食)以是因缘非余欲使他犯(欲使他犯戒生恼因缘非为余事)

犯缘 此戒具足四缘方成本罪一心怀嗔恨二知他足食三不作法与四食已入咽

定罪 此中犯者若彼即受食之咽咽二俱波逸提

若与令食彼不食弃之与者突吉罗

若与令食彼不食举置

若与令食彼转与余人

若不作余食法与彼作余食法而食之

若与病人食欲令他犯

持病人残食与他欲令他犯

若作余食法已与他欲使他犯与者皆突吉罗

足食足食想波逸提

足食疑突吉罗

不足食足食想突吉罗

不足食疑突吉罗

尼等四众突吉罗是谓为犯

开缘 不犯者先不知足食不足食想若与令弃而食之若与举置而食之若令遣与人取而食之若未作余食法与令作余食法食彼不作余食法而食之若持病人残食与不令他犯作余食法与不令他犯无犯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等

○第三十七非时食戒

总释

此是共戒尼亦同结大乘同制

律摄云因长贪招讥制斯学处

缘起处

佛在耆阇崛山

起缘人

难陀䟦难陀入城观看伎乐向暮方还迦留陀夷日暮入城乞食至一怀妊妇女家妇女持食出门值天雷电暂见其面怖称言鬼鬼即堕身迦留陀夷言大妹我非鬼我是沙门释子妇女恚言沙门释子宁自破腹不应夜行乞食尊者还向诸比丘说少欲者白佛呵责结戒

所立戒相

若比丘非时受食食者波逸提

释义 时者明相出乃至日中按此时为法四天下亦尔(谓比丘依四洲住即准彼处日出至日中为受食之时也若东洲日出北洲日中南洲半夜西洲日没 东洲日午南洲日出西洲半夜北洲日没 东洲日没南洲日中西洲日出北洲半夜 东洲半夜南洲日没西洲日中北洲日出 赡部洲僧向余三洲住但依彼处时而食莫过日中也故云四天下亦尔也)非时者从日中乃至明相未出(萨婆多云从晨至日中世人营事作饮食故名为时从中至后夜分燕会嬉戏自娱乐时比丘游行有所触恼故名非时又比丘从晨至中是乞食时应入聚落往来游行故名为时从中至后夜分应静拱端坐诵经坐禅各当所业非是行来入聚落时故名非时也)食者有二种佉阇尼食(五不正食)蒱阇尼食(五正食)

犯缘 此戒具足三缘方成本罪一非时受食二非时想三食已入咽

定罪 此中犯者非时受食食咽咽波逸提

若非时过非时波逸提

七日过七日波逸提

尽形寿药无因缘服者突吉罗

非时非时想波逸提

非时疑突吉罗

非时时想突吉罗

时非时想突吉罗

时疑突吉罗

比丘尼波逸提三小众突吉罗是谓为犯

开缘 不犯者时有乞食比丘见他作黑石蜜中有罽尼畏慎不敢非时啖佛言听啖无犯作法应尔(此无正翻义当杂物律云诸比丘入邨乞食见作石蜜以杂物和之皆有疑不敢非时食佛言听非时食作法应尔五分云作石蜜时𢭏米著中本草云西戎用水牛乳汁米粉和沙糖煎炼而作石蜜根本羯磨云然西国造沙糖时皆安米屑如造石蜜安乳及油佛许非时开其啖食而为防粗相长道资身)时有病比丘服吐下药比煑粥熟顷日时已过应煑麦令皮不破漉汁饮之无犯若喉中𠯟出还咽无犯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等

会详 婆沙论云如来自诞生王宫以至涅槃于中曾无非时之餐谓诸佛性恒处中道不著二边故离非时食以表中道故制中食而中前得食者表前方便得有证义亦令身心获现利故中后不食则少眠睡无宿食患身轻安隐易得入定有如是义故令中食

舍利弗问经云舍利弗白佛言有诸檀越造僧伽蓝厚置资给供来世僧有似出家人非时就典食者索食与者食者得何等罪其本檀越得何等福佛言非时食者是破戒人是犯盗人非时与者亦破戒人亦犯盗人盗檀越物非施主意施主无福以失物故但有發心置立之善舍利弗言时受时食时不尽者非时复食或有时受至非时食复得福不佛言时食净者是即福田是即出家是即僧伽是即天人良友是即天人导师其不净者犹为破戒劫盗饿鬼为罪窟宅非时索者以时非时非时辄与是典食者是名退道恶魔名三恶道破器是癞病人坏善果故诸婆罗门不非时食外道梵志亦不邪食况我弟子知法行法而当尔耶凡如此者非我弟子非法之人盗与盗受一团一撮片盐片醋死堕燋肠地狱吞热铁丸从地狱出生猪狗中食诸不净又生恶鸟人恠其声后生饿鬼还僧伽蓝中处都圊内啖食粪秽并百千万岁更生人中贫穷下贱所可言说人不信用不如盗一人物其罪尚轻割夺多人福田故断出世道故

毗尼序云病比丘服吐下药中后心闷佛令与熬稻华汁饮与竟闷犹不止佛令与竹笋汁与竟不瘥佛令囊盛米粥绞汁与饮病犹不瘥佛令将至屏处与米粥

根本百一羯磨云有五种果若时非时若病无病并随意食一诃黎勒此云天主持来(其味苦温无毒固肠洩痢咸安敛肺而喘嗽俱止利咽喉下食积除胀满)二毗醯勒三庵摩勒即岭南余甘子形似梹榔食之除风四末粟者即胡椒(味辛大热下气温中除风去痰)五毕茇利即蒟酱

内法传云牙中食在舌上腻存未将净水重漱已来涎唾必须外弃若日时过更犯非时

观水观时是曰律师

○第三十八残宿食戒

总释

此是共戒尼犯亦同大乘同制此是制罪

律摄云由此非法制斯学处

缘起处

佛在耆阇崛山

起缘人

尊者迦罗常坐禅思惟时到入城乞食自念日日乞食疲苦我宁可食先得者后得食当持还即如所念为之诸比丘于小食大食上不见迦罗疑命终远行等后见问知其故白佛诃责结戒

所立戒相

若比丘残宿食者波逸提

释义 残宿者今日受已至明日于一切沙门释子受大戒者皆不清净(十诵云大比丘未手受而共宿者名曰内宿啖者突吉罗已手受举共宿者名残宿食啖者波逸提)食者有二种正食非正食

犯缘 此戒具足三缘方成本罪一残宿食二作残宿想三食已入咽

定罪 此中犯者若举宿食而食咽咽波逸提

非时过非时食者波逸提

七日药过七日食者波逸提

尽形寿药无因缘而服者突吉罗

宿作宿想波逸提

宿疑突吉罗

非宿宿想突吉罗

非宿疑突吉罗

萨婆多云共食宿有三种若受食己有想若共宿若不共宿经宿突吉罗

食则波逸提

若自手捉食名恶捉捉时突吉罗

己有想经宿亦突吉罗食亦尔

若食不受不捉己有想经宿突吉罗食亦突吉罗

不问共宿不共宿但作己有想名内宿若他比丘食共宿无过

十诵云先自取果后净人受而食突吉罗

有二种触食食无罪一清净比丘误触二破戒比丘无惭愧触天食过中可食(以无实体故也)可七日受

尼陀那云所余饼果持与求寂明旦还得食之若有希望心与时恶作食时犯堕

若总无希望心不犯

目得迦云若病者贫设是残触酥油服之无罪

善见云若众多比丘共行唯一沙弥比丘各自担粮至食时各自分分沙弥得分语比丘言今持沙弥分与大德易复与第二座易展转乃至众多食皆无犯若沙弥不解法比丘自持食分与沙弥展转易得食不犯

比丘尼波逸提小三众突吉罗是谓为犯

开缘 不犯者宿受食有余与父母塔作人作房舍人计价与异时乞食从彼人得钵有孔罅食入中彼摘洗穿坏如法洗余不出者无犯若宿受酥油脂用灌鼻若缩鼻时酥油随唾出应弃之余无犯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等

○第三十九自取食戒

总释

此是共戒尼犯亦同大乘比丘同制此是制罪

律摄云因其非法制斯学处此戒二缘合结

缘起处

佛在给孤独园

起缘人

有一比丘常乞食著粪扫衣时城中诸居士为命过父母兄弟姊妹夫妇男女于四衢道头或于门下河边树下祭祀供养彼比丘自取食之诸居士讥嫌诸比丘白佛呵责结戒诸比丘疑不敢自取水及杨枝佛言听当如是说戒

所立戒相

若比丘不受食若药著口中除水及杨枝波逸提

释义 不受者(律摄云谓不从授学人苾刍尼式叉摩那求寂男女并诸俗类而受得也)受有五种受手与手受或手与持物受或持物授手受若持物授持物受若遥过物与与者受者俱知中无触碍得堕手中是谓五种受

复有五种受食若身与身受若衣与衣受若曲肘与曲肘受若器与器受若有因缘置地与是谓五种受

食者佉阇尼食及五正食药者奢耶尼食(此无正翻意取含消为义 根本羯磨云奢耶尼者徧检梵本全无此名)谓酥油生酥蜜石蜜

犯缘 此戒具足三缘方成本罪一不从人受二作不受想三食已入咽

定罪 此中犯者不与食自取著口中除水及杨枝咽咽波逸提

非时过非时食者波逸提

七日药过七日食者波逸提

尽形寿药无因缘不受而食者突吉罗

不受不受想波逸提

不受疑突吉罗

受不受想突吉罗

受疑突吉罗

五分云除当食但不得咽听从龙受食天受食鬼受食猕猴受食以施主语受食不得受掷食食

律摄云时有施主持诸供养列在众前本心拟施家中火起弃食往救无人授食时欲将过佛言应作北洲想自取而食若受得食有不受食堕中若有净人更令其授必无授者拨去食之若汁堕中多却方食若先受得小儿来触更受方食若是病人无人可受不受无犯(问四分遥掷物与便成受五分不得受掷食此义何从答四分谓有因缘遥掷与心非轻慢故成受食五分既无因缘掷过而与心既无敬故制不食)比丘尼波逸提小三众突吉罗是谓为犯

开缘 不犯者取水及杨枝若乞食比丘食堕钵中若风吹堕钵中除去此食乃至一指爪余者无犯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等

会详 萨婆多云有四人得从受食男女黄门二根非人畜生亦成受食凡受食者一为断窃盗因缘故二为作证明故从非人受食得成受食不成证明所以听非人边受食者旷绝之处无人受食是故听之若在人中非人畜生及无智小儿一切不听也又为止诽谤故为少欲知足故生他信敬心故如昔有一比丘与外道共行止一树下树上有果外道语比丘上树取果比丘言我比丘法树过人不应上又言摇树取果比丘言我法不得摇树落果外道上树取果掷地与之语取果食比丘言我法不得不受而食外道生信敬心知佛法清净即随比丘于佛法中出家寻得漏尽

○第四十无病索好食戒

总释

此是不共戒尼制不同大乘同制菩萨纵使有病不得食鱼肉

梵网云夫食肉者断大慈悲佛性种子是故一切菩萨不得食一切众生肉等

律摄云因生讥嫌制斯学处此戒二缘合结

缘起处

佛在给孤独园

起缘人

䟦难陀有一商主为檀越诣彼言我今欲得杂食商贾问言有何患乃思此食报言无所患但意欲得耳商贾言我曹常卖买生活犹尚不能得杂食况出家人诸比丘闻白佛呵责结戒诸病比丘皆畏慎不敢乞已不敢食佛言听当如是说戒

所立戒相

若比丘若得好美饮食乳酪鱼及肉若比丘如此美饮食无病自为己索者波逸提

释义 若比丘得好美饮食下(不索而得无有过罪下文故索而成犯)好美食者乳酪鱼及肉(萨婆多云所以名美食者以价贵故以难得故以愈病故或美食非美药乳酪酥等是或美药非美食生酥油是亦美食亦美药酥肉鱼脯是非美食亦非美药诃梨勒等是)无病自为己索者(病者黄烂痈痤痔病不禁黄病疟病咳嗽消羸风肿水肿如是种种病必须美饮食病可除瘥是故听乞听食也自为者二种若自索若使他为己身索也)

犯缘 此戒具足三缘方成本罪一无病缘二是美饮食三得食入咽

定罪 此中犯者无病自为身乞如此美饮食咽咽波逸提

律摄云无病而乞无病而食得波逸底迦及恶作罪

无病从乞有病而食乞得小罪食时无犯

有病从乞无病而食乞时无犯食时堕罪

有病从乞有病而食无犯

若乞时欲得余物者他持食与报言姊妹我饭已足若问更何所须即便随情所欲从乞无犯

若施主言有所须者随意可索随乞无犯

或从天龙药叉毗舍乞求皆无犯

比丘尼及三小众突吉罗是谓为犯

开缘 不犯者病人自乞为病人乞若不乞而得无犯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等

○第四十一自手与外道食戒

总释

此是共戒尼犯亦同大乘同制然观机宜可与不可

律摄云由外道事长物讥嫌制斯学处此戒二缘合结

缘起处

佛将千二百五十弟子从拘萨罗至舍卫国(萨婆多云千二百五十人者优楼频螺迦叶兄弟门徒千人舍利弗目犍连等二百五十人皆是善来所以常偏称千二百五十人者是诸人同是婆罗门中出家故又以门徒师众大故又俱是善来故又皆是阿罗汉故是佛常随众也)

起缘人

诸檀越供养大得饼食佛勅阿难与僧分饼已有余勅与乞人有一躶形外道女颜貌端正阿难付饼饼黏相著谓是一饼与此女女问傍人得几饼彼言我得一饼彼即复问汝得几饼报言我得二饼彼妇女言彼与汝私通何得与汝二饼阿难闻即怀愁忧诸比丘闻亦复不乐有一梵志在此食向拘萨罗逢一笃信瞻相婆罗门问从何来报言我从舍卫国来复问乞食可得不报言可得问从谁得报言秃头居士边得问言何者秃头居士报言沙门瞿昙是婆罗门言汝是何人食他食發此恶言诸比丘以此二缘白佛结戒诸外道等皆怨言一二外道有过我曹复有何过而不得食耶比丘白佛佛言欲与食者当置地与若使人与当如是说戒

所立戒相

若比丘外道男外道女自手与食者波逸提

释义 外道男女者躶形异学人在此外道出家者是(心不达理心游理外故名外道 萨婆多云佛言除佛五众余残出家人皆名外道此躶形發起因人制戒及余外道皆不〔德〕自手与食也外道有九十六种不出六师门徒一师有十五种教以授弟子为教各异弟子受行各成异见如是一师出十五种异见师別有法与弟子不同师与弟子通为十六种如是六师有九十六种师所用法及其将终必授一弟子如是师师相传常有六师 央掘经云无量阿僧祗劫有佛号拘孙陀罗跋陀罗法欲灭时有一兰若比丘名佛慧檀越施无价衣因贼劫打破其身裸形悬手系于树而去采花婆罗门见之起妄执云沙门必知袈裟非解脱因发裸形外道因是而起其比丘后得脱取树皮赤石涂以自障结草作拂用拂蛟虫出家外道从见是而起比丘暮入水浴以牧牛人所弃弊衣障身即弊衣三日浴外道从见是起比丘以身疮虫等唼食涂身道因见此起比丘以火炙疮疮痛难忍遂投岩而死因此事火投岩外道起也如是九十六种外道皆因是比丘种种形而起效而行之)食者五正食五不正食犯缘

此戒具足三缘方成本罪一是外道二自手与食三授受已竟

定罪 此中犯者裸形外道若男若女自手与食者波逸提

若与而受波逸提

与而不受突吉罗

方便欲与而不与还悔者一切突吉罗

萨婆多云若自手与一切九十六种异见人食不问在家出家裸形有衣悉波逸提

若众僧与外道食无过正不得自手与

五分云若外道来乞己分一抟別一处使其自取不应持僧分与

尼等四众突吉罗是谓为犯

开缘 不犯者若舍著地与若使人与若与父母与塔作人別房作人计作食价与若力势强夺无犯

根本云或欲以食因缘除彼恶见与亦无犯

十诵云不犯者若彼有病若亲里若求出家时与(谓四月与波利婆沙之时也)未受食不应与他先受后当与彼若系闭人急须食人妊身女人应正观多少与之畜生应与一口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等

会详 贤愚经云目连擕福增比丘入海行次见一大树多虫围唼其身乃至技叶无有空处如针头许大呌震动如地狱声比丘问目连目连告曰是濑利咤营事比丘用僧祇物华果饮食送与白衣受此华报后堕地狱唼树诸虫即是得物之人也

○第四十二诣余家不嘱授戒

总释

此是共戒尼犯亦同大乘同学

律摄云由俗家事过限废阙烦恼制斯学处此戒六缘合结

缘起处

佛在给孤独园有一长者与䟦难陀亲友作是念若䟦难陀来入城者当为彼故饭食众僧

起缘人

异时难陀入城长者闻即请比丘食诸比丘到长者家待䟦难陀䟦难陀小食时诣余家时垂欲过乃来使诸比丘食不满足诸比丘白佛结戒不听先受请小食时至余家有一大臣是䟦难陀亲友大得甘果勅人持果语䟦难陀分与僧䟦难陀后食诣余家时过乃还使众僧不得食新果佛呵责结戒不听前食后食诣余家城中大有请处诸比丘皆畏慎不敢入城佛言听相嘱授入城诸比丘不知当嘱授谁佛言嘱授比丘若独处一房中当嘱授比近住者更加不嘱授之句病比丘先语檀越家作羮作粥作饭畏慎不敢入城佛言听病比丘不嘱授复结除病时作衣比丘或有所须皆畏慎不敢入城佛言听作衣时不嘱授复加作衣时后施衣时到或有已得施衣处或有方当求索彼畏慎不敢入城佛言听布施衣时不嘱授入城当如是说戒

所立戒相

若比丘先受请前食后食诣余家不嘱授余比丘除余时波逸提余时者病时作衣时施衣时是谓时

释义 先受请者(谓先受四姓家请食已)前食者明相出至食时是

后食者从食时至日中是

家者有男有女所居也(余家者谓非所请之家)不嘱授者若比丘嘱授欲诣村而中道还失前嘱授后若欲去者当更嘱授若比丘嘱授欲诣不至所嘱授处乃更诣余家失前嘱授若欲往应更嘱授而去若嘱授至白衣家乃更至库藏处聚落边房若比丘尼僧伽蓝中若即白衣家还出失前嘱授应更嘱授而往

余比丘者同一界共住也

作衣时者如上一月五月乃至衣上作马齿一缝

施衣时者亦如上一月五月及余时劝化作食并施衣者是也

犯缘 此戒具足三缘方成本罪一同众受请二诣余家不嘱三两足过限

定罪 此中犯者先受请前食后食诣余家不嘱授比丘入村除余时波逸提

若一脚在门内一脚在门外方便庄严欲去而不去一切突吉罗

萨婆多云虽大界内近寺白衣家不白亦犯堕

若白而还晚令僧生恼者突吉罗

比丘尼波逸提三小众突吉罗是谓为犯

开缘 不犯者病时作衣时施衣时不嘱授比丘若无比丘不嘱授至库藏聚落边房若至比丘尼僧伽蓝至所嘱白衣家若为力势所持或命难梵行难无犯

律摄云若语施主我设不来应与僧食勿废阙若施主不以此人而为先首并无犯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等

毗尼关要卷第十一


校注

德疑听
[A1] 已【CB】巳【卍续】
[A2] 已【CB】巳【卍续】
[A3] 已【CB】巳【卍续】
[A4] 已【CB】巳【卍续】
[A5] 但【CB】伹【卍续】
[A6] 已【CB】巳【卍续】
[A7] 已【CB】巳【卍续】
[A8] 己【CB】巳【卍续】
[A9] 已【CB】巳【卍续】
[A10] 但【CB】伹【卍续】
[A11] 己【CB】巳【卍续】
[A12] 已【CB】巳【卍续】
[A13] 昨【CB】咋【卍续】
[A14] 已【CB】巳【卍续】
[A15] 已【CB】巳【卍续】
[A16] 已【CB】巳【卍续】
[A17] 已【CB】巳【卍续】
[A18] 已【CB】巳【卍续】
[A19] 已【CB】巳【卍续】
[A20] 已【CB】巳【卍续】
[A21] 已【CB】巳【卍续】
[A22] 已【CB】巳【卍续】
[A23] 已【CB】巳【卍续】
[A24] 已【CB】巳【卍续】
[A25] 已【CB】巳【卍续】
[A26] 已【CB】巳【卍续】
[A27] 已【CB】巳【卍续】
[A28] 已【CB】巳【卍续】
[A29] 已【CB】巳【卍续】
[A30] 已【CB】巳【卍续】
[A31] 已【CB】巳【卍续】
[A32] 已【CB】巳【卍续】
[A33] 已【CB】巳【卍续】
[A34] 已【CB】巳【卍续】
[A35] 已【CB】巳【卍续】
[A36] 已【CB】巳【卍续】
[A37] 已【CB】巳【卍续】
[A38] 已【CB】巳【卍续】
[A39] 已【CB】巳【卍续】
[A40] 已【CB】巳【卍续】
[A41] 已【CB】巳【卍续】
[A42] 已【CB】巳【卍续】
[A43] 已【CB】巳【卍续】
[A44] 已【CB】巳【卍续】
[A45] 已【CB】巳【卍续】
[A46] 己【CB】巳【卍续】
[A47] 已【CB】巳【卍续】
[A48] 已【CB】巳【卍续】
[A49] 已【CB】巳【卍续】
[A50] 已【CB】巳【卍续】
[A51] 已【CB】巳【卍续】
[A52] 已【CB】巳【卍续】
[A53] 已【CB】巳【卍续】
[A54] 已【CB】巳【卍续】
[A55] 已【CB】巳【卍续】
[A56] 但【CB】伹【卍续】
[A57] 已【CB】巳【卍续】
[A58] 已【CB】巳【卍续】
[A59] 已【CB】巳【卍续】
[A60] 已【CB】巳【卍续】
[A61] 已【CB】巳【卍续】
[A62] 已【CB】巳【卍续】
[A63] 已【CB】巳【卍续】
[A64] 己【CB】巳【卍续】
[A65] 己【CB】巳【卍续】
[A66] 己【CB】巳【卍续】
[A67] 己【CB】巳【卍续】
[A68] 已【CB】巳【卍续】
[A69] 已【CB】巳【卍续】
[A70] 已【CB】巳【卍续】
[A71] 已【CB】巳【卍续】
[A72] 己【CB】巳【卍续】
[A73] 己【CB】巳【卍续】
[A74] 己【CB】巳【卍续】
[A75] 已【CB】巳【卍续】
[A76] 已【CB】巳【卍续】
[A77] 已【CB】巳【卍续】
[A78] 已【CB】巳【卍续】
[A79] 已【CB】巳【卍续】
[A80] 己【CB】巳【卍续】
[A81] 已【CB】巳【卍续】
[A82] 已【CB】巳【卍续】
[A83] 已【CB】巳【卍续】
[A84] 已【CB】巳【卍续】
[A85] 已【CB】巳【卍续】
[A86] 已【CB】巳【卍续】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毗尼关要(卷11)
关闭
毗尼关要(卷11)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