毗尼关要卷第十五

●七众学戒法分四初总标二別列戒相三结问四劝持

初总标

诸大德是众学戒法半月半月说戒经中来

释 律摄云众多学法者谓于广释所有众多恶作恶说咸摄在众学法中如苾刍不应鼓乐以镜照面等事是故总言众多学法也

此篇有违罪结突吉罗

善见云突者恶也吉罗者作也

声论正音突悉吉栗多

律云式叉迦罗尼义翻应当学胡国譌云尸叉罽赖尼胡僧翻守戒也此罪微细持之极难故随学随守以立名

萨婆多问曰余篇不言应当学而此戒独尔答曰余戒易持而罪重犯则成罪或众中悔或对首悔此戒难持而罪轻脱尔有犯心悔念学罪即灭也以戒难持易犯故当慎心念学不结罪名直言应当学也(此篇大小双行性遮齐护浮囊不洩乃是菩萨本心勿轻小愆还成最后之唱于诸戒中若犯小戒乃至微细当受苦报无有限齐)

二別列戒相

此众学法总为十例一著衣服事二入村事三坐起事四食啖事五护钵事六便利事七说法事八佛塔事九道行事十观望事(颂云 齐整著裙袈裟二 入村十一坐二六 啖嚼事有二十一 护钵二事便利三 三聚说法轨二十 敬塔房像二十六 道行二事观望一 斯皆沙门应学法 诸部每缺佛塔准本部则十例也) 僧祇六十七法 五分一百八法 十诵一百十三法 解脱戒本七十六法 根本四十三法 独于本律有百法初不齐整著内衣乃至一百不与持葢者说法

○第一不齐整著内衣戒

总释

此是共戒尼犯亦同大乘同学

律摄云此等皆由法式事讥嫌烦恼制斯学处(以后准知更不重出)

起缘处

佛在给孤独园

起缘人

六群著涅槃僧或下著或高著或作象鼻或作多罗叶或时细𫌇居士讥嫌似王大臣如似节会戏笑俳说人著衣诸比丘闻白佛诃责结戒

所立戒相

当齐整著涅槃僧应当学

释义 涅槃僧者(涅槃譌也应云泥缚些那或云泥伐散那西域记云唐言裙既无带襻其将服也集衣为𫌇束带以绦𫌇则诸部各异色乃黄赤不同释名云裙者群也连接群幅也)不齐整者或时下著系在脐下(下者齐𨅯骨下)或时高著谓褰齐膝或作象鼻垂前一角或作多罗树叶垂前二角(律摄云谓捉裙边细叠成𫌇腰边总擪形若多罗叶上聚下散者是也)或时细𫌇谓绕腰𫌇皱(律摄云齐整者离不齐整著衣过也 僧祇云齐整著不得如婬女卖色法左右顾视为好不好应著令如法齐整著)

定罪 此中犯者若故作犯应忏突吉罗

以故作故犯非威仪突吉罗(言应忏吉罗者故违佛教则犯戒体罪也非威仪吉罗者威仪不整罪由事生故曰非威仪突吉罗二罪同时而得忏时但悔戒体吉罗非威仪罪亦同灭喻如伐树但伐根本枝叶亦除也此罪忏时亦尔两悔则非)若不故作突吉罗(此谓误犯责心突吉罗也)五分云若不解不问而作此著突吉罗

若解不慎而作此著突吉罗

若解轻戒轻人而作此著波逸提(诸部俱有不恭敬戒波逸提)比丘尼亦尔律摄云若苾刍不依佛教不顾羞耻欲为非法著捉衣开张得责心恶作

若披著身得对说恶作

若苾刍有顺奉心而著不如法或时忘念或是无知非法著者惟犯责心恶作

如是于余学处准此应知

尼等四众突吉罗是谓为犯

开缘 不犯者或䐡中生疮下著若脚𨄔有疮高著若僧伽蓝内若村外若作时若道行无犯

萨婆多云若比丘沙弥远行来时应踝上二磔手上至膝下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尼一切时踝上二指正使行来不得高也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等

会详 事钞云世尊处世深达物机凡所施为必以威仪为主故此百事大乘悉皆同学息讥生信自护护他倍应严净除是诸大菩萨示现逆行在处不论若是学地凡夫难越准绳

律摄云尔时世尊作如是念过去诸佛云何教声闻众著衣服耶是时诸天前白佛言如净居天所著衣服世尊即以天眼观知如诸天所说无有异也因制苾刍披著衣法(准诸部文义此篇制在四篇之前为佛初成道七日还本国住尼拘律国时度八王子及五百释种出家以本是豪贵骄奢本习气未除多犯威仪中事世尊一一制断结集时以罪事重轻次第故列于后不可不知)

○第二不齐整著三衣戒(缘起处起缘人并如前戒)

所立戒相

当齐整著三衣应当学

释义 不齐整者或高著过脚𨄔或下著下垂过肘露脇或作象鼻者下垂一角或作多罗树叶者垂前两角后褰高也或细𫌇者细𫌇已安缘(齐整反上者是)

定罪同前

僧祗云若泥时作时手得抄举若放恣诸根不如法被衣者越毗尼罪

四众同前

开缘 不犯者或肩臂有疮下著或脚𨄔有疮高著若道行作时无犯

会详 舍利弗问经云修供养时应偏袒以便作事作福田时应覆两肩现田文相云何修供养如见佛时问讯师僧时应拂床扫地卷衣裳乃至种种供养云何作福田时应请乞食坐禅诵经经行树下人见端严有可观也

○第三反抄衣戒(缘起处起缘人同前)

所立戒相

不得反抄衣入白衣舍应当学

释义 反抄衣者或左右反抄衣著肩上

律摄云不得偏抄一边露现形体

僧祗云若乞食若取食时畏污衣故得抄衣但莫令肘现无罪若精舍中食上和尚阿阇黎长老比丘前坐不得抄衣若抄者得抄一边不得抄两边若偏袒者抄左边若通肩被者得抄右边若见长老比丘应还下若放恣诸根反抄衣坐家内者越学法

定罪如前

僧祇云若风雨时得抄一边若偏袒右肩得抄左边若通肩被衣得抄右边不得令肘现无罪

四众同前

开缘 不犯者或时有如是病脇肋有疮若在道行若作时无犯

○第四反抄衣入家内坐戒

所立戒相

不得反抄衣入白衣舍坐应当学(此戒但以坐为异如前故不出)

会详 母经云比丘入檀越家之所行法不应调戏不应自恃憍慢不应轻躁不应无忌难所说不应杂乱无端绪语不应坐处远故低身就他共语复不应相逼坐共谈不应偏蹲跪坐不中大唤而坐虽执威仪不应示现有德相貌而坐不应累䏶而坐不应累膝而坐不应累脚而坐不应用手左右捞摸而坐不应动脚不住而坐不中大瓮器上而坐不中与比丘尼及女人独静房内坐不得下处坐为高坐人说法是名入家中比丘坐法

○第五衣缠颈入家内戒(并如前戒)

所立戒相

不得衣缠颈入白衣舍应当学

释义 衣缠颈者总捉衣两角著左右肩上

定罪同前

开缘 不犯者或肩臂有疮等

○第六衣缠颈入家内坐戒

不得衣缠颈入白衣舍坐应当学(以坐为异)

○第七覆头入家戒(缘起处同前)

起缘人

六群以衣覆头入白衣舍居士讥嫌如盗贼故制

所立戒相

不得覆头入白衣舍应当学

释义 覆头者若以树叶若以碎段物若以衣覆头行

律摄云以衣物覆头犹如新嫁女

僧祇云全覆头及两耳

定罪同前

开缘 不犯者或患寒或头上疮生命难梵行难覆头而走无犯

○第八覆头入家坐戒

不得覆头入白衣舍坐应当学

释义 僧祇云不得覆头坐家内若精舍中食上和尚阿阇黎长老比丘前不得覆头坐若风寒雨时若病若头患风不得全覆当覆半头令一耳现若见长老比丘时当挽却若屏处私房覆头无罪若放恣诸根覆头坐家内者越学法(余有开遮同前以坐为异)

○第九跳行戒(缘起处同前)

起缘人

六群跳行入白衣舍居士讥嫌似鸟故制

所立戒相

不得跳行入白衣舍应当学

释义 跳行者双脚跳

僧祇云不得先下脚指后下脚跟当先下脚跟后下脚指若脚心有疮当侧脚行作蔽疮物系之平脚行

定罪同前

开缘 不犯者若为人所打若有贼若恶兽若有棘或渡渠或渡坑堑或渡泥跳过者无犯

会详 五百问云昔有优婆塞请一比丘欲与作一领好衣比丘随去中道有一小水比丘踯渡优婆塞便嫌心念我谓是好比丘欲与一领好衣而便跳踯沟坑当与半领衣以是无著知其心念前行见水复故跳踯贤者复念当与一张粗㲲前行见水复踯过贤者复念当与一顿食无著复知其念前行见水便举衣涉渡贤者问何以不踯渡比丘言卿前与我一领衣一踯过水正得半领复一踯正得一张粗㲲复一踯正得一顿食我今所不踯者恐复失食贤者乃知是得道人便向忏悔将归大供养以此騐之知比丘不得踯过坑水

○第十跳行入家坐戒

不得跳行入白衣舍坐应当学(如前释)

○第十一蹲坐舍内戒(缘起处同)

起缘人

有居士请众僧食六群蹲坐比座以手触之即倒露形居士讥嫌似裸形婆罗门故制

所立戒相

不得白衣舍内蹲坐应当学

释义 蹲坐者若在地若在床上尻不至地

定罪同前

僧祇云不得抱膝坐交脚坐若放恣诸根抱膝坐家内者越学法

四众同前

开缘 不犯者若尻边生疮若有所与若礼若忏悔若受教诫无犯

○第十二手叉腰戒(缘起处同前)

起缘人

六群手叉腰行入白衣舍居士讥嫌如世人新婚娶得志骄奢故制

所立戒相

不得手叉腰入白衣舍应当学

释义 手叉腰者以手叉腰匡肘(或一手叉两手叉)

定罪同前

开缘 不犯者脇下生疮若作时若道行

○第十三叉腰家坐戒

不得手叉腰入白衣舍坐应当学

释义 手叉腰者匡肘妨比座

十诵云不得掌扶颊坐

僧祗云若精舍中食上二师前长老比丘前不得叉腰坐若老病若风动腰痛叉腰无罪

臀痤疮癣以药涂之畏污衣故叉腰无罪

若见上座来应下若放恣诸根叉腰坐家内者越学法(余并同前)

○第十四摇身行戒(缘起处起缘人同前)

所立戒相

不得摇身行入白衣舍应当学

释义 摇身者左右戾身趋行(戾身斜曲也字从犬出户而身曲戾也行而张足曰趋释名云疾行曰趋疾趋曰走)律摄云如衒色女摇身而行

定罪同前

比丘尼摇身趋行犯波逸提三小众突吉罗

开缘 不犯者或时为人所打回戾身避杖或被贼恶兽或逢担棘刺人如是戾身避或渡坑渠泥水处于中摇身过或时著衣回身看衣齐整不无犯

僧祇云若老病身振风雨寒雪摇无罪

○第十五摇身入家坐戒

不得摇身行入白衣舍坐应当学

○第十六掉臂行戒(缘起处起缘人同前)

所立戒相

不得掉臂行入白衣舍应当学

释义 掉臂者垂臂前却也

僧祇云若先是王子大臣本习未除应当教言汝今出家当舍此俗仪从比丘法

律摄云犹如小儿及癫狂类(马胜雍容行道感采菽信乐出家鹙子安详乞食摄外道反邪归正凡行路非大人相者皆应远离)

定罪同前

开缘 不犯者或有如是病或为人所打举手遮或值恶兽盗贼或逢担棘刺人来举手遮或渡河水或跳渡坑堑泥水或共伴行不及以手招唤无犯

僧祇云若欲呼人不得双举两手当以一手招

○第十七掉臂行入家坐

不得掉臂行入白衣舍坐应当学

释义 僧祇云不得动手足家内坐者不得动手动足舞手舞足并折草坐当安详静住若问四塔者得指示是生处得道处转法轮处般涅槃处无罪

檀越欲起精舍得指地形势此中可起讲堂此中可起温室此中可起僧房得指示无罪(余并同前以坐为具)

○第十八不好覆身戒(缘起处同前)

起缘人

六群不好覆身行入白衣舍居士讥嫌似婆罗门故制

所立戒相

好覆身入白衣舍应当学

释义 不好覆身者处处露现

僧祇云好覆身者应用致物作内衣若用疎物者应两重三重若内衣疎者多罗僧应致物作多罗僧疎者僧伽黎应用致物若僧伽黎疎者多罗僧应用致物坐时不得坐衣上当一手褰衣一手按坐具然后安详而坐(谓生世讥嫌坏威仪故也)

定罪同前

开缘 不犯者或时被缚若风吹衣离体无犯

○第十九

好覆身入白衣舍坐应当学

○第二十左右顾视戒(缘起处同)

起缘人

六群左右顾视行入白衣舍居士讥嫌似盗窃人左右顾视故制

所立戒相

不得左右顾视行入白衣舍应当学

释义 左右顾视者处处看

僧祗云谛视行时不得如马低头行当平视行防恶象马牛当如担辇人行不得东西瞻视若欲看时回身向所看处

律摄云不高视者举目视前一踰伽地是为视量踰伽量者长四肘也不应傍视亦不回顾端形直视徐行而进

定罪同前

开缘 不犯者或仰瞻日时节或命难梵行难左右处处伺求方便道欲逃走无犯

○第二十一

不得左右顾视白衣舍坐应当学

释义 根本云在白衣舍他不请坐不应輙坐不应不善观察而坐(因迦留陀夷坐杀小儿故制)僧祇云坐时不得如马延颈低视当平视勿令不觉檀越持热器搪揬手面若精舍中二师前长老比丘前坐时不得左右顾视当平视(余者同前以坐为异)

○第二十二寂静入家戒(缘起处同前)

起缘人

六群高声大唤行入白衣舍居士讥嫌似婆罗门众故制

所立戒相

静默入白衣舍应当学

释义 不静默者高声不唤若嘱授若高声施食

僧祇云若欲唤者应弹指若前人不觉者当语近边人若精舍中食上二师前长老比丘前坐不得高声大唤若欲语时语比坐如是展转第二第三令彼知

律摄云不应同俗多作言说不大呌呼如童儿类设有须唤他不闻时应请俗人为其大唤

定罪同前

开缘 不犯者若聋不闻声须高声唤或高声嘱授若高声施食若命难梵行难高声而走无犯

○第二十三

静默白衣舍坐应当学

○第二十四戏笑入家戒(缘起处同前)

起缘人

六群戏笑行入白衣舍居士讥嫌如猕猴故制

所立戒相

不得戏笑行入白衣舍应当学

释义 戏笑者露齿而笑

僧祇云若有可笑事者不得出龂现齿呵呵而笑应制忍之当起无常苦空无我想思惟死想若不可止当自啮舌若复不能止者当以衣角遮口除徐抑制

定罪同前

摩得勒伽云欠时不遮口突吉罗

开缘 不犯者或时有如是病或唇不覆齿或念法欢喜而笑不犯

○第二十五

不得戏笑白衣舍坐应当学

○第二十六不用意受食戒(缘起处同)

起缘人

有居士请僧食自手斟酌种种饮食六群不用意受食捐弃羮饭居士讥嫌云何不用意受食贪心多受如谷贵时故制

所立戒相

用意受食应当学

释义 不用意受食者弃羮饭食

律摄云凡受食时极须存念不应宽慢致令钵破

五分云一心受食者左手一心持钵右手扶缘

定罪同前

僧祇云一心受食时不得两手按钵在脚前当先净洗手涤钵行食至当一心受若直月监食人后来得索水洗手涤钵无罪若放恣诸根不一心受食者越学法

开缘 不犯者或钵小故食弃饭或还堕案上无犯

○第二十七溢钵受食戒(缘起处同前)

起缘人

六群溢钵受食捐弃羮饭居士讥嫌如饥饿人故制

所立戒相

当平钵受食应当学

释义 不平钵者溢满

律摄云不得满者受食之时应观其钵勿令流溢所有羮菜不应多请后安饭时恐溢出故行食未至不应遥唤随到受之勿生贪想若预申钵表有贪心钵临食上(临者自上临下也)是丑恶相

定罪同前

开缘 不犯者或钵小或时还堕案上无犯

○第二十八

平钵受羮应当学(同前戒中)

○第二十九不等受食戒(缘起处同)

起缘人

有居士请众僧食自手斟酌饭及羮时下饭入内取羮比取羮还六群食饭已尽与羮复还取饭比取饭还食羮已尽居士讥嫌如饥饿人故制

所立戒相

羮饭等食应当学

释义 不等者饭至羮未至饭已尽羮至饭未至羮已尽

定罪同前

僧祇云不得先取羮后取饭当先取饭案后取半羮若国俗法先行羮后行饭者当取键镃拘钵受若无者当作树叶椀受复无叶者得以钵受羮但受饭时应以手遮徐徐下钵中莫令溢出若比丘病宜多须羮者多取无罪若放恣诸根不羮饭等受者越学法

四众同

开缘 不犯者或时正须羮不须饭或时正须饭不须羮或日时欲过或命难梵行难疾疾食无犯

○第三十不次第食戒(缘起处同前)

起缘人

六群比丘不次第取食居士讥嫌如猪狗食亦如牛驴乌鸟食故制

所立戒相

以次食应当学

释义 不次第者钵中处处取食食

僧祇云刳食者刳四边留中央当先受饭案著一边后受羮合和而食当次第取若欲与人者得截半与十诵云不得钵中择好食

定罪同前

开缘 不犯者或患饭热挑取冷处食若日时欲过若命难梵行难疾疾食无犯

○第三十一挑钵中食戒(缘起处同)

起缘人

六群挑钵中而食令现空(谓现空相更欲得食)居士讥嫌似牛驴骆驼猪狗如乌鸟食无异故制

所立戒相

不得挑钵中而食应当学

释义 挑钵中者置四边挑中央至钵底

定罪同前

开缘 不犯者若患饭热开中令冷若日时欲过若命难梵行难疾疾刮钵中食者无犯

○第三十二自为索食戒

此戒二缘合结(缘起处同)

起缘人

六群自为己索食如饥饿时居士讥嫌故制诸病比丘皆有疑不敢自为索食亦不敢为他索若他索食与亦不敢食佛言皆听当如是说戒

所立戒相

若比丘不病不得自为己索羮饭应当学

定罪如前

开缘 不犯者若病者自索若为他他为己索若不求而得无犯

○第三十三以饭覆羮戒

此戒二缘合结(缘起处同)

起缘人

有居士请众僧食自手斟酌羮饭与一六群比丘羮识次更取羮比丘即以饭覆居士还问言羮在何处比丘默然居士讥嫌似饥饿人故制不得以饭覆羮结戒诸比丘请食羮污手污钵污衣疑不敢以饭覆羮佛言听以饭覆羮当如是说戒

所立戒相

不得以饭覆羮更望得应当学

释义 僧祇云若比丘迎食虑污衣者不得尽覆当露一边若一切覆者前人问得未应答已得

律摄云羮饭不得互掩者意欲多求长贪心故应于饮食生厌离想是为出家所应作事随得随食少欲为念

定罪同前

开缘 不犯者若请食或时正须羮有时正须饭无犯

○第三十四视比座食戒(缘起处同)

起缘人

六群中一人得食分少见比座分多即语居士言汝与食不平等有爱居士言我平等相与何言有爱耶故制

所立戒相

不得视比座钵中应当学

释义 视比座钵中者谁多谁少耶

定罪同前

开缘 不犯者或时有如是病若比座病若眼暗看得食不得食净不净受未受无犯

僧祇云若监食人看食何处得何处不得无犯

若共行弟子若依止弟子病看其钵中是应病食不无罪若看上座为得食不无罪

○第三十五不系钵想食戒(缘起处同)

起缘人

六群受羮饭左右顾视比座取其羮藏之彼自看不见羮问言我向受羮今在何处比座言汝何处来耶答言我在此置羮在前左右看视而今无尔诸比丘白佛制戒

所立戒相

当系钵想食应当学

释义 不系钵想者左右顾视也

僧祇云不得放钵在前共比座语若有因缘须共左右语者左手抚钵上若行食到第三人时当先涤钵豫擎待至

定罪同前

开缘 不犯者或比座比丘病若眼暗为受取瞻看净不净得未得或看日时或命难梵行难欲逃避左右看视者无犯

会详 智度论云思惟此食工夫甚重计一钵之饭作夫流汗合集量之食少汗多此食辛苦如是入口即成不净宿昔之间变为屎尿本是美味恶不欲见行者思之如是弊食我若贪著当堕三涂如是观食当厌五欲

○第三十六大抟饭食戒(缘起处同)

起缘人

六群大博饭食令口不受居士讥嫌似猪狗骆驼驴牛乌鸟食故制

所立戒相

不得大抟饭食应当学

释义 大抟者口不容受

僧祇云不得大不得小如婬女人两粒三粒而食当可口食

定罪同前

僧祇云上座当徐徐食不得速食竟住看令年少狼狈食不饱

开缘 不犯者或日时欲过或命难梵行难疾疾食无犯

○第三十七张口待饭食戒(缘起处同)

起缘人

六群受食食未至先大张口居士讥嫌如前故制

所立戒相

不得大张口待饭食应当学

释义 大张口者饭抟未至先大张口待

僧祇云比丘食时当如雪山象王食法食入口以鼻作后分齐前食咽续内后团不得张口而待

律摄云抟者谓以手爬饭非多非少可口而内非是抟令相著

定罪同前

开缘 不犯者或日时欲过或命难梵行难疾疾食无犯

僧祇云若口有疮得豫张口无罪

○第三十八含食语戒(缘起处同)

起缘人

六群含饭语居士如前讥嫌故制

所立戒相

不得含食语应当学

释义 含食语者饭在口中语不可了令人不解

僧祇云若食上和尚阿阇黎长老比丘唤时咽未尽能使声不异者得应若不能者已然后应若前人嫌者应答言我口中有食是故不即应

律摄云食在口中不应言说同白衣法

定罪同前

开缘 不犯者或时噎而索水或命难梵行难无犯

○第三十九遥掷食戒(缘起处同)

起缘人

六群抟饭遥掷口中居士讥嫌如似幻师故制

所立戒相

不得抟饭遥掷口中应当学

定罪同前

开缘 不犯者若被系缚掷口中食者无犯

僧祇云若酸枣若葡萄如是种种乃至熬豆挑掷啖无罪

○第四十遗落饭食戒(缘起处同)

起缘人

六群受食不如法手把饭抟囓半食居士讥嫌似猪狗骆驼驴牛乌鸟故制

所立戒相

不得遗落饭食应当学

释义 遗落者半入口半在手中

僧祇云不得啮半还著钵中当段段可口食𪎊团大当手中分令可口若饼当分作分齐令可口

定罪同前

开缘 不犯者或啖薄饼燋饭若瓜甘蔗啖菜及诸果等不犯

○第四十一颊食食戒(缘起处同)

起缘人

六群颊食食居士讥嫌如猕猴故制

所立戒相

不得颊食食应当学

释义 颊食者令两颊鼓起似猕猴状

僧祇云从一颊回至一颊当一边嚼即一边咽

定罪同前

开缘 不犯者或日时欲过或命难梵行难疾疾食无犯

○第四十二嚼饭作声食戒(缘起处同)

起缘人

六群嚼饭作声居士讥嫌似猪狗骆驼牛驴乌鸟故制

所立戒相

不得嚼饭作声食应当学

释义 律摄云不弹舌食者施主设食其食过甜故为弹舌诈现酸相不㗘㗱食者其食实酸故㗘㗱唇作声而现甜相

十诵云啜粥不得作声啖根茎等勿令大作声

僧祇云不得全吞食使嗗嗗作声若咽喉病无罪

定罪同前

开缘 不犯者嚼乾饼及燋饭甘蔗瓜果等

○第四十三大噏饭食戒(缘起处同)

起缘人

六群大噏饭食居士如前讥嫌故制

所立戒相

不得大噏饭应当学

释义 大噏饭者张口遥呼噏(气出为吹气入为吸谓引食入口也老子曰将欲歙之必故张之是也)

定罪同前

开缘 不犯者若口痛若食羮若食酪酪浆苏毗罗浆(此浆作法先遣净人𢭏大大麦器中盛之著水经二三日小小酢也净滤饮之)若苦酒(即醋也因有苦味俗呼为苦酒)无犯

○第四十四舌䑛食戒(缘起处同)

起缘人

六群吐舌食居士如前讥嫌故制

所立戒相

不得舌䑛食应当学

释义 舌䑛食者以舌䑛饭揣食

僧祇云吐舌食者吐出舌以食著上然后合口

不得反覆䑛手食

不得䑛手食若酥油等著手当就钵缘上摡聚一处然后取食

定罪同前

开缘 不犯者或时被缚或手有泥及垢腻污手舌䑛取无犯

僧祇云不得𪢒指食若蜜及盐等著指得𪢒无罪

若直月及监食人欲知生熟咸淡甜酸得著掌中舌䑛无罪

若病得置盐掌中䑛无罪

○第四十五振手食戒(缘起处同)

起缘人

六群振手而食居士讥嫌似王大臣故制

所立戒相

不得振手食应当学

释义 僧祇云若振手时不得向比坐振若食著手当向己前振若钵中抖擞

律摄云手有食水不振余人系心而食充躯长道

定罪同前

开缘 不犯者或时有如是病或食中有草有虫或有不净欲振去之或有未受食手触而污手振去之无犯

○第四十六手把散饭食戒(缘起处同)

起缘人

六群手把散饭食居士讥嫌似鸡鸟故制

所立戒相

不得手把散饭食应当学

释义 散饭者散弃饭也

律摄云不手散食者不得如鸡

定罪同前

十诵云食堕所受草叶上者应食若有土者吹土却而食或有多土著者水洗得食

开缘 不犯者或时食中有草有虫或有不净污或有未受食舍弃无犯

○第四十七污手捉饮器戒(缘起处同)

起缘人

六群以不净腻手捉饮器居士讥嫌似王大臣故制

所立戒相

不得污手捉饮器应当学

释义 污手者有腻饭著手

僧祇云比丘食时应护左手当以左手受饮器拄唇而饮不得口深含器缘亦不得令缘触鼻额不得尽饮当留少许当口处泻弃之更以水涤次行与下若左手有病疮者右手就钵缘上净摡去腻净水洗若不净以叶承取已如上

律摄云凡欲食啖皆须土屑澡豆等净洗手方捉食器饮器及净水瓶

定罪同前

开缘 不犯者或草上受叶上受洗手受无犯

会详 五百问云昔有一执事比丘处分作饮食常手拄器言取是用是日日常尔不忏命终堕饿鬼中有一比丘名无著于夜上厕闻唤声问汝是谁答言我是饿鬼问本□何行堕饿鬼中答于此寺中为僧执事问汝本精进何由堕此答不净食与众僧云何不净答众僧有种种瓮器盛食以指拄器教取是用是犯堕罪三说戒不悔转至重以是故堕饿鬼中两手擘胸裂皮肉抟喉吹𠹀问何以擘胸答虫啖身痛故问何以呻唤答饿极欲死问欲食何物答意欲食粪而不能得以诸饿鬼推排不能前无著言我知奈何鬼言愿僧见为呪愿无著即还向众具说众与呪愿后便得粪食不复呻唤以是证故知大比丘不得手污触僧器物若非僧器手受得行与僧无犯

○第四十八洗钵水弃白衣舍戒(缘起处同)

起缘人

六群在居士家食洗钵弃水乃至余食狼借在地居士讥嫌多受饮食如饥饿之人而捐弃狼借如王大臣故制

所立戒相

不得洗钵水弃白衣舍内应当学

释义 洗钵水者杂饭水

根本云食时当称腹而取不得多受若净人卒与多者未啖时应减与比座若比座不取应与沙弥及园民若洗钵时不得一粒泻弃地若有者应取著板上叶上若细粒𪎊不可聚者无犯

定罪同前

开缘 不犯者或以器若澡槃承取水持弃外无犯

十诵云问主人弃不犯

会详 律摄云有诸俗人从苾刍乞钵中水为吉祥故为除病故时邬波难陀以所食钵水和残饭持与令生嫌贱是故圣制授钵水法应先三徧净洗钵盛满清水诵圣伽陀可两三徧方授与伽陀云以世五欲乐或复诸天乐若比爱尽乐千分不及一由集能生苦因苦复生集八圣道能超至妙涅槃处所谓布施者必获其义若利为乐故施后必得安乐

○第四十九生草菜上便利戒

二缘合结(缘起处同)

起缘人

六群大小便涕唾生草菜上居士讥嫌似猪狗骆驼牛驴故制病比丘不堪避生草菜疲极佛言病比丘无犯当如是说戒

所立戒相

不得生草菜上大小便涕唾除病应当学

释义 僧祇云当在无草地若夏月生草普茂无空缺处当骆驼牛马驴羊行处若复无是者当在甎瓦石上若复无是者当在乾草叶上若复无是者当以木枝承令粪先堕木上后堕地若比丘经行时不得涕唾生草上经行道头当著唾壶瓦石草叶以细著唾壶中然后唾上若大小便涕唾污手脚得拭生草

病者下病冷病风病或足病不堪行动避生草菜等

定罪同前

律摄云若青草上好树下及华果树人所停息者不应大小便若棘刺丛处者无犯若大林中行枝叶交茂应离人行处若涉生草田间无空处应持乾叶布上便利若无可得者无犯

此丘尼波逸提三小众突吉罗

开缘 不犯者或病或在无草菜处大小便流堕生草菜上或时风吹鸟而堕生草菜中者无犯

○第五十水中便利涕唾戒

二缘合结(缘起处同)

起缘人

六群水中大小便涕唾居士讥嫌似猪狗骆驼牛驴故制病比丘避水疲极佛言病者无犯当如是说戒

所立戒相

不得水中大小便涕唾除病应当学

释义 水中者(一切江河池水中)

定罪同前

僧祇云不得大小便涕唾水中当在陆地若雨时水平浮满当在土块上若无是者当于瓦石上若竹木上先堕木上然后水中若大小便涕唾污手脚得水中洗水中洗大小行无罪

若比丘入水浴时不得唾中若远岸者当唾手中然后弃

善见云若水人所不用或海水不犯水虽中用旷远无人用不犯

开缘 不犯者或病或于岸上大小便流堕水中或为风吹鸟堕水中无犯

○第五十一立大小便戒

二缘合结(缘起处同)

起缘人

六群立大小便居士讥嫌似牛马猪羊骆驼故制病比丘疲极不堪蹲佛言病者无犯当如是说戒

所立戒相

不得立大小便除病应当学

释义 五分云佛言虽是我所制余方不以为清净者皆不应用虽非我所制余方必应行者皆不得不行(今此方国风男子蹲踞小便者世所讥嫌则宜从方为净无逆圣情以顺国风得名清净持戒也不得妄取余外定禁雷同斯目此则非制而制是制而开废教之罪难免)

定罪同前

开缘 不犯者或病或被系缚或脚𨄔有垢腻若泥污无犯

○第五十二与反抄衣人说法戒

二缘合结(缘起处同)

起缘人

六群与不恭敬反抄衣人说法诸比丘嫌责故制诸比丘疑病反抄衣者不敢为说法佛言病者无犯当如是说戒

所立戒相

不得与反抄衣不恭敬人说法除病应当学

释义 僧祇云说法者为前人开解其义分別演说欲令如法修行法者佛所说佛印可佛所说者如来自说佛所印可者声闻所说佛赞善哉是名印可

定罪同前

开缘 不犯者或病或为王王大臣说无犯(以下并同)

○第五十三

不得为衣缠颈者说法除病应当学(同前戒中以缠颈为异)

○第五十四

不得为覆头者说法除病应当学

释义 覆头者(若衣覆若叶覆及余一切物覆皆名覆头西国以露顶跣足而为敬东土以衣冠整齐而为恭然随国风必以敬重为心除冠巾外余物覆者不应为说)

定罪同前

开缘 不犯者僧祇云若比丘为塔为僧事诣王若地主时乃至边有净人者当立意为彼人说王听无罪

若比丘在怖畏险道行时防卫人言尊者为我说法彼虽覆头为说无罪(以下并同)

○第五十五

不得为褁头者说法除病应当学

释义 (褁者谓缠褁与覆別也余并同前)

○第五十六

不得为叉腰者说法除病应当学

释义 叉腰者(或一手叉或两手叉以自慠慢轻法故不得为说)僧祇云不得为抱膝及翘脚人说法除病

○第五十七

不得为著革屣者说法除病应当学

释义 革屣者(即皮鞋也若一重若两重)

开缘 不犯者僧祇云若王地主及防卫人虽著革屣为说无犯

五分云若多人著革屣不能令脱但因不著者为说不犯(余并同前)

会详 第三分云佛在王舍城时瞻波城有长者子字守笼那其父母唯有此一子甚爱念之生来习乐未曾蹑地而行足下生毛时摩竭国王欲见之即勅瞻波城主使诸长者各将其儿来时城主奉勅与诸长者将儿到乞王以衣敷地守笼那诣王所头面作礼王见心甚欢喜即赐金宝语言已与汝现世利益世尊在耆阇崛山中汝可往见礼拜当与汝后世利益守笼那如教礼佛闻法得法眼净受三归五戒为优婆塞时守笼那求佛出家因父母不听即五百不食遂听出家为道精进经行血流污地如屠杀处佛为说琴弦之喻故听在寺内著一重革屣若在边国多瓦石听两重为护身护衣护卧具故也

○第五十八

不得为著木屐者说法除病应当学

释义 僧祇云屐者十四种金屐银屐摩尼屐牙屐木屐多罗屐皮屐钦婆罗屐𫄧屐芒屐树皮屐婆迦屐草屐如是等是名屐(余并同前)

○第五十九

不得为骑乘者说法除病应当学

释义 僧祗云乘者有八种象乘马乘牛乘驴乘船乘车乘舆乘辇乘(余并同前)

○第六十佛塔中止宿戒

二缘合结(缘起处同)

起缘人

六群止宿佛塔中比丘白佛制戒比丘疑不敢为守护故止宿佛塔中佛言无犯当如是说戒

所立戒相

不得在佛塔中止宿除为守护故应当学

释义 佛塔者(梵语窣堵波又云浮图或云偷婆又曰私偷簸皆譌也此翻方坟亦翻圆塚亦翻高显义翻灵庙庙者貌也先祖形貌所在也 又梵名塔婆徐铉新加云西国浮图也言浮图者此翻聚相戒坛图经云塔字此方字书乃是物声本非西土之号若依梵本瘗佛骨所名曰塔婆)僧祇云有舍利名曰制底无舍利名曰支提(文句云支提无骨身者也今云佛塔者用別余塔也)除为守护者(即今殿主香灯之类常在塔中洒扫尘秽然灯烧香守护塔物故圣开听在中止宿也)

定罪同前

根本杂事云诸香台殿幡竿制底如来形影皆诵伽陀然后足蹈不尔得越法罪

开缘 不犯者或时有如是病若为守护故止宿或为强者所执或命难梵行难止宿无犯

会详 涅槃后分经云佛告阿难佛般涅槃茶毗既讫一切四众收舍利置七宝瓶(释老志云佛既谢往香木焚尸灵骨粉碎大小如粒击之不坏焚之不焦而有光明神騐谓之舍利)当于拘尸那城内四衢道中起七宝塔高十三层上有轮相(言轮相者僧祇云佛告迦叶佛塔上施槃葢长表轮相经中多云相轮以人仰望而瞻相也)辟支佛塔应十一层阿罗汉塔成以四层亦以众宝而严餝之其转轮王塔亦七宝成无复层级何以故未脱三界诸有苦故十二因缘经八种塔并有露槃佛塔八层菩萨塔七重辟支佛六重四果五重三果四重二果三重初果二重轮王一重凡僧但蕉叶火珠而

○第六十一藏财物佛塔中戒

二缘合结(缘起处同)

起缘人

六群藏财物置佛塔中比丘白佛制戒比丘疑不敢为坚牢故藏财物著佛塔中佛言无犯当如是说戒

所立戒相

不得藏财物置佛塔中除为坚牢应当学

释义 财物者(或是供塔财物或复供僧财物为恐失故为坚牢故圣所开许藏佛塔中若是私物未必听许)

定罪同前

开缘 不犯者或为坚牢故藏著佛塔中或为强者所执或命难梵行难无犯

○第六十二著革屣入佛塔中戒(缘起处起缘人并同前)

所立戒相

不得著革屣入佛塔中应当学

定罪同前

开缘 不犯者或有如是病或为强者所执

○第六十三

不得手捉革屣入佛塔中应当学

释义 (前戒著入践污佛地此以手捉入复无敬心故亦制断)

○第六十四

不得著革屣绕佛塔行应当学

释义 (绕有二种一路由经过绕二为表敬绕此言绕佛塔行者是由经过绕余并同前)

○第六十五

不得著富罗入佛塔中应当学

○第六十六

不得手捉富罗入佛塔中应当学

释义 富罗者(是梵语此云短靿靴)五分云不应深作𩍓听至踝上不得𩍓如靴应开前敛后

○第六十七塔下坐食污地戒

二缘合结(缘起处同)

起缘人

六群在塔下坐食留草残食污地而去比丘嫌责白佛制戒时作塔已施食若作房若作池并施食若众集坐处窄狭疑佛未听我等塔下坐食佛言听坐食不应留草及食污地时有一坐食比丘若作余食法不食比丘若有病比丘不敢留残食草污地佛言听聚著脚边出时持弃之当如是说戒

所立戒相

不得塔下坐食留草及食污地应当学

释义 (言留草及食污地者谓西域受食之时敷草为座并无椅凳古人席地而坐此方亦然)

定罪同前

开缘 不犯者或聚一处出时持弃无犯

○第六十八担死尸塔下过戒(缘起处同)

起缘人

六群担死尸从塔下过护塔神嗔故制

所立戒相

不得担死尸从塔下过应当学

释义 (死者尽也气绝神游谓之曰死在床曰尸在棺曰柩)

定罪同前

开缘 不犯者或从此道过或强力者所将去无犯

○第六十九

不得塔下埋死尸应当学

会详 根本杂事云苾刍身死应可焚烧无柴可得可弃河中若无河者穿地埋之地多虫蚁可于丛薄深处令其北首右脇而卧以草稕支头若草若叶覆其身上送丧苾刍可令能者诵三启无常经并说伽陀为其呪愿事了归寺应可洗身若触尸者连衣俱洗其不触者但洗手足还至寺中应礼制底

○第七十

不得在塔下烧死尸应当学

○第七十一

不得向塔下烧死尸应当学

○第七十二

不得佛塔四边烧死尸使臭气来入应当学

(法华经云药王菩萨而自念言我以神力供养不如以身供养即灌香油焚身供养净明德佛此求大法情深难行能行难舍能舍今死尸佛塔四边焚烧臭烟熢㶿熏秽圣像故尔制之)

○第七十三持死人衣及床塔下过戒

二缘合结(缘起处同)

起缘人

六群持死人衣及从床塔下过彼所住处神嗔故制诸粪扫衣比丘疑不敢持如是衣从塔下过佛言听浣染香熏已持入当如是说戒

所立戒相

不得持死人衣及床从塔下过除浣染香熏应当学

释义 除浣染香熏毗尼母云若得粪扫衣者水中久渍用纯浣净以奚黑伽香涂上然后得著入塔

定罪同前

开缘 不犯者若浣染香熏者无犯

○第七十四佛塔下便利戒(缘起处起缘人并同前戒不异)

所立戒相

不得佛塔下大小便应当学

罪同定前

开缘 不犯者或为强力所执等

会详 优钵祇王经云伽蓝法界地漫大小行者五百世身堕拔波地狱后经二十小劫常遣肘手抱此大小便处臭秽之地乃至黄泉

○第七十五

不得向佛塔大小便应当学

○第七十六

不得绕佛塔四边大小便使臭气求入应当学

○第七十七

不得持佛像至大小便处应当学

定罪同前

开缘 不犯者或道由中过或为强力所持

○第七十八

不得在佛塔下嚼杨枝应当学

○第七十九

不得向佛塔嚼杨枝应当学

○第八十佛塔四边嚼杨枝戒(缘起等同前)

所立戒相

不得佛塔四边嚼杨枝应当学

释义 嚼杨枝者(律云嚼杨枝有五利益一口无臭气二能別味三不增热阴四能引食五眼明不嚼反上五过药师经云晨嚼齿木澡潄清净 杨枝者此方言也西域不局或葛藤槐枝桃条但有苦味者俱可用也)

定罪同前

十诵云佛前和尚阿阇黎一切上座前佛塔前声闻塔前俱不得嚼杨枝嚼者突吉罗同岁比丘前不犯

三千威仪云不得向佛塔及和尚阿阇黎与背

开缘 不犯者或有病或为强力所执或被系缚等

○第八十一

不得在佛塔下洟唾应当学

○第八十二

不得向佛塔洟唾应当学

○第八十三佛塔四边洟唾戒(缘起等同前)

所立戒相

不得塔四边洟唾应当学

释义 洟唾者(谓从鼻出曰洟从口出曰唾凡洟唾须在屏处水忏云洟唾堂房污佛僧地招过非轻可不慎叹)根本杂事云寺中四角柱下各安唾盆

僧祇云以细著唾壶中然后唾上

定罪同前

开缘 不犯者或时有如是病成鸟风吹去无犯

○第八十四向塔舒脚坐戒(缘起等同前)

所立戒相

不得向塔舒脚坐应当学

释义 舒脚者(舒者伸也或舒一脚或舒两脚无敬信心故)

定罪同前

开缘 不犯者或时有如是病若中间隔或为强者所持无犯

○第八十五安佛塔下房戒

缘起处

佛在拘萨罗国游行向都子婆罗门邨(五分云都夷婆罗门聚落案此邨在拘萨罗国舍卫大城西北六十余里元是迦叶佛生处也)

起缘人

六群安佛塔在下房己在上房住故制

所立戒相

不得安佛塔在下房己在上房住应当学

释义 第四分云六群共如来塔同室宿佛言不应尔有比丘为守护坚牢故而畏慎不敢共宿佛言听安杙上若头边而眠六群安如来塔置不好房中己在上好房中宿佛言不应尔应安如来塔置上好房中己在不好房中宿(此以好恶为上下)彼安如来塔置下房己在上房宿佛言不应尔应安如来塔在上房己在下房中宿(此以高下为上下)

定罪同前

开缘 不犯者或命难梵行难

○第八十六立为说法戒

二缘合结(缘起等并同前)

所立戒相

人坐己立不得为说法除病应当学

释义 (人坐己立前人无敬法心比丘不尊圣教自𢍉于他非法而说也)

会详 梵网经云若佛子常行教化起大悲心入檀越贵人家一切众中不得立为白衣说法应在白衣众前高座上坐法师比丘不得地立为四众白衣说法若说法时法师高坐香华供养四众听者下坐如孝顺父母敬顺师教如事火婆罗门其说法者若不如法说犯轻垢罪

○第八十七为卧人说法戒(身心慢法故佛制断)

人卧己坐不得为说法除病应当学

释义 除病者(时毗舍佉母道获三果染疾比丘往看乐法情深请为说法以佛制戒不敢为说白佛故尔开听)

○第八十八在非座为人说法戒

人在座己在非座不得为说法除病应当学

○第八十九为高座人说法戒

所立戒相

人在高座己在下座不得为说法除病应当学

释义 僧祇云卑床有二种一者下床名卑二者粗弊名卑高有二种一高大名高二妙好者亦名高

会详 善见云佛告诸比丘往昔于波罗柰国有一居士名车波迦其妇怀妊思庵罗果(庵罗果正云庵没罗肇法师注云其果似桃而非桃略疏云柰树定非柰也又翻难分別其果似桃而非桃似柰而非柰又生熟难分其形似梨)语其壻觅其夫答言此非庵罗果时我云何得妇言君若不得我必当死矣夫自念言惟王园中有非时庵罗果我往偷取即夜入王园偷果取果未得明相已出不得出园于是树上藏住时王与婆罗门入园欲食庵罗果婆罗门在下王在高座婆罗门为王说法偷果人在树上心自念言我今偷果事应死因王听婆罗门说法故我今得脱我无法王亦无法婆罗门亦无法何以故我为女人故而偷王果王由憍慢故师在下自在高座而听法婆罗门为贪利养故自在下座为王说法我与王婆罗门相与无法我今得脱作是念即便下树往至王前而说偈言

一人不知法

一人不见法

教者不依法

听者不解法

为食秔米饭

及诸余肴饍

为是饮食故

我言是无法

为以名利故

毁碎汝家法

我为凡夫时

见人在上说

法者在下言其非法何况我今汝诸弟子为在高人自在下而为说法时偷果人者我身是也

○第九十为在前人说法戒

人在前行己在后行不应为说法除病应当学

开缘 僧祗云若比丘眼患前人捉杖牵前为说无罪(余同前戒)

○第九十一为高经行人说法戒

人在高经行处己在下经行处不应为说法除病应当学

○第九十二为在道人说法戒

人在道己在非道不应为说法除病应当学

○第九十三擕手道行戒

缘起处

佛在给孤独园

起缘人

六群擕手在道行或遮他男女居士讥嫌似王大臣豪贵长者故制

所立戒相

不得擕手在道行应当学

释义 擕手者(谓手手相持并行也)

定罪同前

开缘 不犯者或时有如是病或患眼暗须扶接等

○第九十四上树过人戒

二缘合结(缘起处同)

起缘人

有一比丘在大树上受夏安居于树上大小便树神嗔伺其便欲断其命根故制有比丘向拘萨罗国道中值恶兽恐怖不敢上树过人即为恶兽所害诸比丘白佛佛言若命难梵行难得上树当如是说戒

別立戒相

不得上树过人除时因缘应当学

开缘 不犯者或命难梵行难上树过人无犯

沙弥小众等为僧取枝叶华果上树无罪

第二分安居犍度云欲取树上乾薪听作鈎鈎取作梯取若绳羂取若树通身乾听上

○第九十五杖络囊戒(缘起处同)

起缘人

䟦难陀络囊中盛钵贯著杖头肩上担诸居士见谓是官人皆下道避于屏处看之乃知是䟦难陀讥嫌故制

所立戒相

不得络囊盛钵贯杖头著肩上而行应当学

开缘 不犯者或为强力者所逼或被缚若命难梵行难无犯

○第九十六为持杖人说法戒

二缘合结(缘起等并同前)

人持杖不恭敬不应为说法除病应当学

开缘 不犯者或时有如是病或王大臣为说无犯

僧祇云若比丘在怖畏险道行时防卫人言尊者为我说法彼虽捉杖为说无罪

○第九十七为持剑人说法戒

人持剑不应为说法除病应当学

释义 剑者(检也所以防检非常也显无敬法心故制)除病者(或病人心生恐怖以剑防身去邪是以开听以下三戒义亦同此)

○第九十八为持𫓴人说法戒

人持𫓴不应为说法除病应当学

○第九十九为持刀人说法戒

人持刀不应为说法除病应当学

○第一百为持葢人说法戒

人持葢不应为说法除病应当学

释义 僧祗云葢者树皮葢多罗叶葢多黎叶葢竹伞葢叠伞葢尾葢如是种种能遮雨日者皆名伞葢

除病者(或头上患疮长日晒或身因病苦畏雨畏热必须伞葢)

三结问

诸大德已说众学戒法今问诸大德是中清净不(三问)

四劝持

诸大德是中清净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毗尼关要卷第十五


校注

□疑作
[A1] 但【CB】伹【卍续】
[A2] 但【CB】伹【卍续】
[A3] 已【CB】巳【卍续】
[A4] 但【CB】伹【卍续】
[A5] 刺【CB】剌【卍续】
[A6] 刺【CB】剌【卍续】
[A7] 刺【CB】剌【卍续】
[A8] 已【CB】巳【卍续】
[A9] 已【CB】巳【卍续】
[A10] 已【CB】巳【卍续】
[A11] 已【CB】巳【卍续】
[A12] 已【CB】巳【卍续】
[A13] 已【CB】巳【卍续】
[A14] 已【CB】巳【卍续】
[A15] 但【CB】伹【卍续】
[A16] 己【CB】巳【卍续】
[A17] 己【CB】巳【卍续】
[A18] 己【CB】巳【卍续】
[A19] 已【CB】巳【卍续】
[A20] 已【CB】巳【卍续】
[A21] 已【CB】巳【卍续】
[A22] 已【CB】巳【卍续】
[A23] 已【CB】巳【卍续】
[A24] 已【CB】巳【卍续】
[A25] 已【CB】巳【卍续】
[A26] 己【CB】巳【卍续】
[A27] 已【CB】巳【卍续】
[A28] 已【CB】巳【卍续】
[A29] 已【CB】巳【卍续】
[A30] 已【CB】巳【卍续】
[A31] 已【CB】巳【卍续】
[A32] 已【CB】巳【卍续】
[A33] 已【CB】巳【卍续】
[A34] 已【CB】巳【卍续】
[A35] 已【CB】巳【卍续】
[A36] 已【CB】巳【卍续】
[A37] 但【CB】伹【卍续】
[A38] 己【CB】巳【卍续】
[A39] 己【CB】巳【卍续】
[A40] 己【CB】巳【卍续】
[A41] 己【CB】巳【卍续】
[A42] 己【CB】巳【卍续】
[A43] 己【CB】巳【卍续】
[A44] 己【CB】巳【卍续】
[A45] 己【CB】巳【卍续】
[A46] 己【CB】巳【卍续】
[A47] 己【CB】巳【卍续】
[A48] 己【CB】巳【卍续】
[A49] 已【CB】巳【卍续】
[A50] 已【CB】巳【卍续】
[A51] 己【CB】巳【卍续】
[A52] 己【CB】巳【卍续】
[A53] 己【CB】巳【卍续】
[A54] 已【CB】巳【卍续】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毗尼关要(卷15)
关闭
毗尼关要(卷15)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