毗尼关要卷第十四

○第七十八嗔打比丘戒

总释

此是共戒尼犯亦同大乘同制若以怨报怨以打报打罪结轻垢若无端起嗔及忿恨增上不受忏谢犯重

律摄云由伴属事不忍烦恼制斯学处

缘起处

佛在给孤独园

起缘人

六群一人嗔打十七群比丘其被打人高声大唤比房比丘闻白佛诃责结戒

所立戒相

若比丘嗔恚故不喜打比丘者波逸提

释义 嗔恚不喜者(嗔名九恼及非处起嗔恚者忿恨也学人凡夫有乃至阿罗汉亦有不喜心在)打者(击也若身身分身方便身者一切身是身分者若手若脚若肘若膝若齿若爪甲是名身分身方便者若捉杖瓦石等打若遥掷是名身方便)

犯缘 此戒具足三缘方成本罪一心生嗔恚二身器行打已著彼身

定罪 此中犯者以手石杖打比丘者一切波逸提

除杖手石若以余户𨸎曲鈎拂柄香炉柄桎者一切突吉罗

菩婆多云若打三众突吉罗

若打得戒沙弥盲瞎聋痖波利婆沙摩那埵比丘悉波逸提

若打他或波罗夷或僧残或偷兰遮或波逸提或突吉罗

若杀心打他死者波罗夷

不死偷兰遮

若婬乱心打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尼白衣女人悉僧残

若无杀意但嗔心打比丘波逸提

打不满突吉罗

摩得勒伽云打三种人突吉罗谓贼住本不和合本犯戒若以把沙把豆等掷众比丘随所著得尔所波逸提

不著突吉罗

僧祇云打比丘尼偷兰遮(重于吉罗轻于堕罪)若恶象马牛羊狗来不得打得捉杖木瓦石等打地作恐怖相

若畜生来入塔寺中触突形像坏华果树亦得以杖木瓦石打地恐怖令去

五分云打畜生突吉罗

比丘尼波逸提小三众突吉罗是谓为犯

开缘 不犯者若有病须人椎打若食噎须椎脊若共语不闻而触令闻若睡时以转侧妥上若往来经行时共相触若扫地时杖头误触一切无犯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等

○第七十九嗔搏戒

总释

此是共戒尼犯亦同大乘同制烦恼缘起处起缘人如前不异但此戒以手搏十七群故制

所立戒相

若比丘嗔恚不喜以手搏比丘者波逸提

释义 搏者(谓作打势而拟其手名之为搏余部名拟拟者像也为作打相 善见云手不著身名手搏也 萨婆多云此与前戒打拟为异余义尽同前戒若打波逸提举拟欲打便止突吉罗以打不满故此戒本意不规打直欲掌拟令其恼怖但拟波逸提如本意欲女人身上出精若遂意僧残若不出精直摩捉便止偷兰遮若本心直规摩捉乐意僧残此二戒亦尔)

犯缘 此戒具足三缘方成本罪一心有嗔恚二所举手足三欲令恼怖

定罪 此中犯者嗔恚以手搏比丘波逸提

除手若户𨸎拂柄香炉柄桎一切突吉罗

十诵云以手掌脚掌向他波逸提

举余身分向他突吉罗

五分云手拟及波逸提

不及突吉罗

律摄云作打心而拟其手初举手时便得本罪

若一举手向多苾刍随其多少准人得罪

僧祇云拟比丘尼偷兰遮(对首轻偷兰也)拟式叉摩尼沙弥沙弥尼越毗尼

比丘尼波逸提小三众突吉罗是谓为犯

开缘 不犯者若他打举手遮若恶象来若盗贼来若恶兽来若持刺来举手遮无犯若渡水若欲从沟渎泥水处过相近举手招唤余比丘触彼若彼不闻语手挃令闻若眠时若行入出触彼若扫地若以杖误触一切不故作无犯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等

○第八十无根僧残嗔谤戒

总释

此是共戒尼犯亦同大乘同制即无事谤他良人善人向同法者说结轻垢若向外人说犯重

律摄云由同梵行事不忍烦恼制斯学处

余并同前不出

所立戒相

若比丘嗔恚故以无根僧伽婆尸沙谤者波逸提

释义 根者见根闻根疑根见根者实见弄堕精见与女身相触见粗恶语见自叹身或见媒嫁若余人见从彼闻是谓见根

闻疑准知除此三根以余谤者是为无根

犯缘 此戒具足三缘方成本罪一心怀恚忿二实无三根三言说了了

定罪 此中犯者嗔恚故以无根僧残谤说而了了波逸提

不了了突吉罗

僧祇云谤比丘尼偷兰遮

谤式叉摩尼沙弥沙弥尼越毗尼罪

谤俗人越毗尼心悔

律摄云若窣吐罗罪谤若前人不领解语咸得恶作

比丘尼波逸提小三众突吉罗是谓为犯

开缘 不犯者有见闻疑根若说其实欲令改悔而不诽谤若戏笑语疾疾语独语梦中语欲说此错说彼无犯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等

会详 法苑云嗔有二种报一者常为他人求其长短谓因前世不能容物稍不如意即兴嗔恨故感今生被人伺求长短动辄得咎也二者常为众人之所恼害谓因前世嗔恼众人令不安隐故感今生常被多人之所恼害也

○第八十一辄入王宫阈戒

总释

此是共戒尼亦同犯大乘同制末运尤所当慎设令唤请亦不应辄入若具大神力威德任从不犯

律摄云由诣王宫事并讥染烦恼制斯学处

缘起处

佛在给孤独园末利夫人见佛闻法得法眼净为优婆私还至宫中劝波斯匿王令得信乐听诸比丘入出宫合无有障碍

起缘人

迦留陀夷往入王宫时王与夫人昼日共眠夫人遥见尊者来即起披衣拂座令坐夫人失衣堕地形露惭愧而蹲尊者寻还语诸比丘波斯匿王第一宝我今悉见诸比丘问知白佛诃责结戒

所立戒相

若比丘刹利水浇头王种王未出未藏宝而入若过宫门阈者波逸提

释义 刹利水浇头王种者取四大海水取白牛右角收拾一切种子盛满其中置金辇上使诸小王舆王与第一夫人共坐辇上大婆罗门以水灌王顶上若是刹利种水灌顶上作如是立王名为刹利王水浇头种若是婆罗门种毗舍首陀罗种以水灌顶作如是立王亦名为刹利王水浇头种

未出者王未出婇女未还本处

未藏宝者金银真珠砗磲码碯水精瑠璃贝玉一切众宝璎珞而未藏举(萨婆多云未藏宝者已出外夫人未起其进御时所著宝衣轻明照彻内身外现以發欲意未藏此衣名未藏宝 五分云宝者所重之物及诸女色皆名为宝)若过宫门阈者(阈者门限也门下横木为内外之分限)

犯缘 此戒具足三缘方成本罪一是王宫二无缘輙入三两足过限

定罪 此中犯者若过宫门阈者波逸提

若一足在门外一足在门内發意欲去若共期而不去一切突吉罗

除刹利种若入余粟散小王豪贵长者家入过门阈者一切突吉罗

萨婆多云王及夫人大臣太子势力强将入不犯

入天龙鬼神宫门突吉罗

入空宫门不犯

比丘尼波逸提三小众突吉罗是谓为犯

开缘 不犯者若王已出若婇女还本处所有金宝璎珞已藏举若有所奏白若被请唤或为力势所执持去若命难梵行难一切无犯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等

会详 律摄云入王宫有十过失一宫人有娠便疑苾刍行不净行二宫中失物三密言出外四王子有损五王身有损六举大臣七黜国相八国人苦害九往征余国十辄聚军师如是等事咸疑苾刍

○第八十二捉宝物戒

总释

此是共戒尼犯亦同大乘为众生故不问处所但酌机缘此是制罪

律摄云由珍宝事多贪烦恼制斯学处此戒三缘合结

缘起处

佛在给孤独园有外道弟子道行止息忘千两金囊而去

起缘人

众多比丘从后来见此金囊自相谓言且持去若有主识者当还即持去时彼居士前行数里乃忆疾还诸比丘遥见必是金主即问言欲何所至报言我于某处止息忘千两金囊今往取之诸比丘即出金囊示之言是汝物非耶报言是但此中物何故少比丘言正得尔许耳居士即诣官了之王波斯匿问诸比丘比丘言我等所得止有此耳居士言我所有物者乃至若干王即勅人如彼所说斤两取库中金来著囊中其囊不受王言此非汝物汝更自求去即治其罪更税家财物并此金一切入官诸比丘闻白佛呵责结戒不得捉宝舍卫城中诸女人节会日毗舍佉母庄严璎珞从祇桓边过念言不宜著璎珞具见佛脱身宝衣积置树下见佛佛为说法甚大欢喜心存于法忘取还家比丘见不敢取白佛佛言听在僧伽蓝内见有遗物为不失坚牢故取举之更结除僧伽蓝中有众多比丘从拘萨罗国至一无住处村止宿巧师家巧师以金银置舍内而去比丘为守护故竟夜不眠还以白佛佛言在他家止宿时若屋中有物为坚牢不失故应收举又开及寄宿处当如是说戒

所立戒相

若比丘若宝及宝庄餝自捉若教人捉除僧伽蓝中及寄宿处波逸提若比丘在僧伽蓝中若寄宿处捉宝若以宝庄饰自捉教人捉当作是意若有主识者当取作如是因缘非余

释义 宝者金银真珠琥珀砗磲码碯瑠璃贝玉生像金

宝庄餝者铜铁铅钖白镴以诸宝庄餝也

自捉教人捉除僧伽蓝中及寄宿处(谓开此二处自捉教他此为非犯外捉不开故也 萨婆多云若僧篱墻外复非白衣住处不应取) 若比丘在僧伽蓝内若舍内若宝若宝庄餝自捉若教人捉当识囊器相识褁相识系相应解囊器看知几连缀几未连缀几方几圆几故几新若有求索者应问言汝物何似若相应应还若不相应语言我不见如是物若有二人俱来索应问言汝物其形何似若言相应还若不相应当语言我不见如是物若二人语俱相应应持物著前语言是汝等物各取

若有主识者当取作如是因缘非余(此谓虽开听自他举捉未取之间当作是念此非我物有主识者当还之为彼藏举坚牢作如是因缘非为余事也)

犯缘 此戒具足三缘方成本罪一是宝物二非伽蓝及舍内三自捉教他

定罪 此中犯者在僧伽蓝内若舍内若宝若宝庄餝若自捉若教人捉若不识囊相褁相系相突吉罗

若不解囊不看几连缀几未连缀几方几圆几新几故一切突吉罗

十诵云捉偽珠突吉罗

人间金银宝地床器比丘不应行坐用天上金银宝地床器比丘应行坐用

根本杂事云不应于宝器中食或往天上或至龙宫无余杂器者设金宝器亦应取食

律摄云若触轮王七宝随其所应得轻重罪一得众教(触女宝得僧残)二得堕罪(触珠宝及轮宝也)余四无犯(谓主丘主藏马象四宝是)比丘尼波逸提小三众突吉罗是谓为犯

开缘 不犯者若至僧伽蓝内若寄宿处若宝若宝庄餝若自捉若教人捉识囊相褁相系相解看知几连缀几未连缀及方圆故新乃至来索语相应者令持去若是供养塔寺庄严具为坚牢故收举如是一切无犯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等

会详 根本云时诸苾刍咸皆有疑以何因缘毗舍佉母不失钱财佛告诸苾刍乃往古昔迦叶波佛涅槃之后有一老母奉持戒行时讫栗王宫人游戏园中遗璎珞具时彼老母得此璎珞系竹竿头上欲求本主时王遣人寻此璎珞于老母处得已奉王王见物喜恠其奇异嗟叹老母问曰既有好心理合嘉赏今何所欲老母白王更无所欲不求现利愿以此缘于未来世所生之处得不失财报由昔净心今受斯果往时老母者即毗舍佉母是由于往时不藏他物發愿力故于生生中虽失珍宝终还获得是故苾刍得他物时勿盗藏举如是应学

○第八十三非时入聚落戒

总释

此是共戒尼犯亦同大乘同学息世讥嫌故

律摄云由入村事招俗讥谤制斯学处此戒二缘合结

缘起处

佛在给孤独园

起缘人

䟦难陀非时入村与诸居士摴蒱比丘胜居士不如以悭嫉故便言比丘晨朝入村为乞食故非时入村为何事耶诸比丘闻白佛诃责结戒比丘或有僧事塔寺事瞻病人事佛言听有因缘嘱授已入聚落不知嘱授何人佛言当还嘱比丘若独处一房当嘱授比房者当如是说戒

所立戒相

若比丘非时入聚落不嘱比丘者波逸提

释义 时者从明相出至中

非时者从中后至明相未出(广释如非时食戒)嘱者(萨婆多云入聚落时若总白入聚落随意所至也若別相白若先不白随见异寺比丘白不犯应云)大德一心念我某甲比丘非时入聚落至某城邑聚落某甲舍前人答言可尔(此別相白)僧祇云应言长老我非时入聚落前人答言可尔(此谓总白也)

犯缘 此戒具足三缘方成本罪一是非时二有缘不嘱已入邨门

定罪 此中犯者非时不嘱授动足初入邨门波逸提

一脚在门内一脚在门外方便欲去而不去一切突吉罗

十诵云若白已入聚落还所住处即以先白复至聚落波逸提

若不白入聚落随经过大小巷随得尔所突吉罗随入白衣家一一波逸提

若八难中一一难起不犯

僧祇云二比丘在阿练若住欲俱行展转相白若一人说已行后人复欲行应白余比丘若无余比丘应作是念若道中邨门若聚落边见比丘当白已然后入

摩得勒伽云若无比丘应白余四众

比丘尼波逸提小三众突吉罗是谓为犯

开缘 不犯者营僧事塔寺事瞻病人事嘱授比丘道由村过若有所启白若为请唤或为力势所执或被系缚将去或命难梵行难无犯

律摄云若阿兰若苾刍须入邨中或路在两村中间若乘空入若无苾刍嘱余俗人者无犯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等

○第八十四作高床戒

总释

此是共戒尼犯亦同大乘同学

律摄云由卧具事憍恣烦恼制斯学处

缘起处

佛在给孤独园

起缘人

迦留陀夷预知世尊必从此道来即于道中敷高好床座佛言当知此痴人内怀弊恶诃责结戒

所立戒相

若比丘作绳床木床足应高如来八指除入陛孔上截竟若过者波逸提

释义 足应高如来八指(律摄云谓中人一肘 萨婆多云一指二寸也 八指该有一尺六寸不得过)除入陛孔上(陛孔者即卯眼是谓除入卯孔准头已还余外床脚有一尺六寸为定量)截竟过者(截竟即是作竟过量犯堕作而未竟罪得方便 萨婆多云所以不入舍堕者以截断故截使应量入僧中悔)

犯缘 此戒具足三缘方成本罪一自为作床二作不应量三过作已成

定罪 此中犯者自作绳床木床足应高八指截竟过者波逸提

作而不成突吉罗

若为他作成不成一切突吉罗

十诵云应截己悔过若未截僧应勅令截不勅不听尽突吉罗

五分云得高床施应作是念此床不如法我更截不作是念受波逸提

僧祇云若自作终日坐上一波夜提

已还坐一一波夜提

他床而坐上者越毗尼罪

支床脚亦应量当使坚牢若客比丘来次第付床得过量床应语知事者言借我锯来问作何等答言此床过量欲截令如法若知事者言莫截檀越见者或能不喜若不久住者凿地埋脚齐量止若久住应齐埋处木筒盛脚勿使坏若檀越家坐床脚高不应悬脚坐应索承机或索抟木承足若福德舍中床高坐者无犯

萨婆多云若下湿处听八指支脚过八指尽犯也

比丘尼波逸提小三众突吉罗是谓为犯

开缘 不犯者若作足高八指若减八指若他施已成者截而用之若脱却脚无犯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等

○第八十五兜罗绵贮褥戒

总释

此是共戒尼犯亦同大乘同学

律摄云由恼他事制斯学处

缘起处

佛在给孤独园

起缘人

六群作兜罗绵贮绳床木床大小褥居士讥嫌无有慈心断众生命似王大臣诸比丘闻白佛诃责结戒

所立戒相

若比丘作兜罗绵贮绳床木床大小褥成者波逸提

释义 兜罗绵者白杨树华杨柳华蒲台华(名义集云兜罗绵或云妬罗绵妬罗是树名绵从树生因而立名即如柳絮芦荻等花也 萨婆多云兜罗者草木花绵之总称也)贮者(律摄云谓于床上散布其绵便用布禅随时掩覆)大褥者为坐卧故小褥者为坐故(大小双遮俱不听也 萨婆多云以世人所畜故又人所嫌故喜生虫故又若卧輭煖上后得寒及粗鞕时不堪忍故)成者波逸提犯缘

此戒具足三缘方成本罪一是兜罗绵二贮床褥三作已成

定罪 此中犯者若自作教他作成者波逸提

不成突吉罗

若为他作成不成一切突吉罗

五分云若坐坐坐波逸提

若卧卧卧波逸提

若他与受波逸提

要先弃然后悔过若不尔罪益深

僧祇云若贮枕枕头支足越毗尼罪

若病枕头支足无罪

若兜罗贮皮枕得二越毗尼罪

若为律师法师敷尼师坛及坐具散华著上不得坐拂却而坐无罪

根本云絮应撤去罪应说悔对说罪者应问言絮撤去未若不问者得恶作罪

比丘尼波逸提小三众突吉罗是谓为犯

开缘 不犯者若鸠罗草(未见翻译)文若草(十诵文阇草五分文柔草未见翻译)娑婆草(此草甚为柔輭翻云腻草)若以毳(兽毛也)劫贝(木棉花也)碎弊物若用作支肩物作舆上枕无犯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等

○第八十六作骨牙角针筒戒

总释

此是不共戒尼不同犯大乘同学

律摄云由针筒事讥嫌烦恼制斯学处

缘起处

佛在耆阇崛山

起缘人

有信乐工师为比丘作骨牙角针筒废其家业财物竭尽无复衣食世人讥嫌求福得殃诸比丘闻白佛呵责结戒

所立戒相

若比丘作骨牙角针筒刳刮成者波逸提

释义 骨者(僧祇云象马牛驼龙等骨及余骨等)牙者(象牙鱼牙摩伽罗牙猪牙及余牙等)角者(牛角水牛角犀角鹿角羊角等)针筒者(律摄云有二种应畜一苇二铁又有四种针筒应畜铜铁𨱎石及赤铜不应用金银瑠璃等宝作畜针筒者应密藏举)刳刮者(刳者剖卢其中刮者刮削摩治使令光泽 萨婆多云针筒者以是小物故所以不入三十事中又应破故若还主主不受若与他则生恼施僧则非法唯毁弃贪好故不净故犯也)

犯缘 此戒具足四缘方成本罪一心存贪好二用骨牙角三是作针筒四自作已成

定罪 此中犯者若作骨牙角针筒自作教他刳刮成者波逸提

不成突吉罗

若为他作成不成一切突吉罗

律摄云若得先成者受用无犯若对苾刍说悔罪时彼应问曰所作针筒已打碎未若不问得恶作罪

僧祇云不破悔过者越毗尼罪

尼等四众突吉罗是谓为犯

开缘 不犯者若铁若铜若铅锡若白镴若竹若木若苇若舍罗草(即是甘蔗草)用作针筒不犯若作锡杖头镖𨰭若作伞葢子(今时穿绒为严餝作子连缀如璎珞)及斗头镖(即伞顶也如今时作银顶)若作曲鈎若作刮污刀若作如意若作玦㺲若作匙若作杓若作鈎衣𮢏(用刮衣令光直或用刻为痕使针行之以直也)若作眼药篦若作刮舌刀若作擿齿物若作桃耳篦若作禅镇(比丘坐禅时听作禅镇置额上以自警觉 十诵云禅镇作孔以绳贯孔中绳头施粈挂耳上去额前四指著禅镇禅镇一堕听一舒脚二堕二舒脚三堕应起行)若作熏鼻筒(律摄云吸烟鼻筒此筒法长十二指以铁作或一嘴双嘴吸烟入鼻可治诸疾)如是一切无犯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等

○第八十七过量作具戒

总释

此是不共戒尼制不同大乘同学

律摄云由不依量制斯学处此戒二缘合结

缘起处

佛在给孤独园时世尊不受请檀越送食诸佛常法若不受请徧行诸房舍见众僧卧具敷在露地不净所污时天大暴雨佛以神力令卧具不为雨渍诸比丘还以此因缘告言乃至不为雨渍当知此污是有欲人非是无欲人是有嗔恚人非是无嗔恚人是痴人非是无痴人也若外道仙人离欲者无有此事况阿罗汉若比丘念不散乱而睡眠者无有此事况阿罗汉自今已去听比丘为障身障衣障卧具故作尼师坛(事钞云为身者恐坐地上有所损故为衣者恐无所替三衣易坏故为卧具者恐身不净污僧床榻故不将余用今时持用礼佛及僧反为恭敬此非圣意)

起缘人

六群便多作广长尼师坛诃责结戒迦留陀夷体大尼师坛小不得坐知佛从此道过便在道边手挽欲令广大世尊知而故问答言欲令广大是故挽耳佛告诸比丘听更益广长各半磔手当如是说戒

所立戒相

若比丘作尼师坛当应量作是中量者长佛二磔手广一磔手半更增广长各半磔手若过截竟波逸提

释义 尼师坛者敷下坐(根本云尼师但那唐言敷具谓敷僧卧具上随时坐卧也)长佛二磔手广一磔手半(此明本制数量)更增广长各半磔手(则横量有三尺二寸竖量该四尺也义净律师云然其大量与自身等顶上余有一磔手在斯乃与卧具相当若其量小不堪替卧)律摄云尼师但那应量重作叠为三分在下一分应截断作叶与三衣叶同(所以南山律祖错裁坐具天人指授乃作如法以垂后式)

犯缘 此戒具足三缘方成本罪一为己作二违教过量三造作已成

定罪 此中犯者作尼师坛若长过量广不过量广过量长不过量广长俱过量若自作若教他作波逸提

不成突吉罗

若为他作成不成突吉罗

僧祇云尼师坛是随坐衣不得作三衣不得净施及取薪草盛巨磨唯得敷坐若道路行得长叠著衣囊上肩上担

十诵云应截断已悔过若未截僧应勅令截

尼等四众突吉罗是谓为犯

开缘 不犯者应量作或减量作若从他得已成者裁割如量若叠作两重无犯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等(犯缘定罪开缘后三戒并同)

会详 戒坛经云尼师坛如塔之有基也汝今受戒即五分法身基也良以五分由戒而成若无坐具以坐汝身则五分定慧无所从生

○第八十八过量作覆疮衣戒

总释

此是不共戒尼不同制大乘同学

律摄云由诸苾刍过量而作制斯学处

缘起处

佛在给孤独园诸比丘患疮疥脓血流出污衣污卧具佛言听畜覆疮衣诸比丘覆疮衣粗多毛著疮举衣患痛佛言听大价细輭衣覆疮上著涅槃僧若至白衣家请坐时应语言我有患若主人言但坐当褰上涅槃僧以此衣覆疮而坐

起缘人

六群便多作广长覆疮衣诸比丘问佛制三衣不得过此是何衣六群言是覆疮衣诸比丘嫌责白佛呵责结戒

所立戒相

若比丘作覆疮衣当应量作是中量者长佛四磔手广二磔手裁竟过者波逸提

释义 覆疮衣者有种种疮病持用覆身

长佛四磔手广二磔手者(长有六尺四寸广则三尺二寸此为定量)裁竟过者(成犯)

犯缘 (如上过量作具戒)

定罪 此中犯者(如前不异)十诵云乃至疮瘥后十日若过是畜波逸提(应同长衣犯舍堕)僧祇云若屈量缩量水洒量欲令乾已长大作成波夜提

受用越毗尼罪

尼等四众突吉罗是谓为犯

开缘 不犯者(亦如前同)

○第八十九过量作雨衣戒

总释

此是不共戒尼不同制大乘同学

律摄云由诸苾刍过量而作制斯学处

缘起处

佛在给孤独园毗舍佉母作雨浴衣遣人持诣僧伽蓝中与诸比丘

起缘人

六群闻听作雨浴衣便多作广大雨浴衣诸比丘白佛诃责结戒

所立戒相

若比丘作雨浴衣应量作是中量者长佛六磔手广二磔手半过者裁竟波逸提

释义 雨浴衣者诸比丘著在雨中洗浴长佛六磔手广二磔手半(长有九尺六寸广有四尺是为应量若过量裁竟悔罪)

犯缘定罪开缘并如前

会详 萨婆多云凡比丘浴若露覆室要不共白衣及覆上身要当著竭支(即僧祇支是掩腋衣也)一当有羞愧二喜生他欲想故昔有罗汉比丘洗浴有一比丘见其身体鲜净细輭便生欲心后不久男根堕落即有女根休道为俗生子后遇见便识知本所因罗汉教令悔过用心纯至还得男根故宜不露形也婬持戒大比丘及沙弥罪同破七宝塔劝人令出家精进斯福同塔也

○第九十与佛等量作衣戒

总释

此是不共戒尼不同制大乘同学

律摄云由招讥过制斯学处

缘起处

佛在释翅搜尼拘类园中尊者难陀短佛四指(此云欢喜是佛亲弟姨母大爱道生与佛身相似有三十相唯少白毫相千辐轮相身长一丈五尺四寸四月九日生佛后度令出家为说胎经获阿罗汉果于佛声闻弟子中善护诸根能防外境最为第一)诸比丘遥见彼来谓是佛来即起奉迎至乃知是难陀彼此惭愧诸比丘白佛佛制难陀比丘著黑衣

起缘人

六群与如来等量作衣或过量作诸比丘白佛诃责结戒

所立戒相

若比丘与如来等量作衣或过量作者波逸提是中如来衣量者长佛十磔手广六磔手是谓如来衣量

释义 等量过量下(明制戒法以下明定衣量)如来衣量者长佛十磔手广六磔手(萨婆多云佛身丈六常人半之衣量广长皆应半也佛弟难陀短佛四指衣应减长中一尺广中四寸难陀先著上衣佛著中衣今不听过等听著下衣常人则下中下也又佛衣如金诘施加毛㲲色亦尔故难陀衣宜当覆沙令同比丘衣色文覆沙者此云坏色准量则佛衣长一丈六尺广有九尺六寸谓以长短坏色用別如来衣之色量也)

犯缘定罪开缘亦如前戒

会详 僧祇云作时或减量不得过量当随自身量是僧伽黎有三种上者长五肘广三肘中者长五肘一不舒手广三肘一不舒手下者长四肘半广三舒一不舒手多罗僧亦尔安陀会上中二种亦尔下者长四肘半广二肘一不舒手

律摄云若减此量不得罪若过五肘已上皆得恶作

五分云肘量长短不定佛令随身分量

律云度身而衣故也

三结问

诸大德已说九十波逸提法今问诸大德是中清净不(三问)

四劝持

诸大德是中清净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六四悔过法分四初总标二別列戒相三结问四劝持

初总标

诸大德是四波罗提提舍尼法半月半月说戒经中来

释 波罗提提舍尼者此无正翻事钞准义翻向彼悔从对治境以立名

律摄问曰自余诸罪亦听对说云何于此得对说名答曰谓于住处现有苾刍皆须一一別对陈说不同余罪故受別名又犯罪即须陈说不得停息亦异余罪(详斯四法事同贪恼由生二过故佛禁之一以饮食长自烦恼二由无厌退他信敬今此悔篇虽次堕章然其罪事逾于逸提)

二別列戒相分四初从非亲尼受食乃至第四恐怖处取食也

○第一受非亲尼食戒

总释

此是不共戒尼不同制大乘但观可受不可受不问亲里非亲里然在末世与尼疎绝为是

律摄云由苾刍尼事讥嫌烦恼制斯学处此戒四缘合结

缘起处

佛在给孤独园时世谷贵人民讥饿乞求难得

起缘人

莲华色比丘尼乞食所得尽持与比丘如是三日不得食有长者乘车觐王驱人避道尼因避道堕深泥中面掩地而卧长者慈愍勅人扶起问知其故讥嫌比丘不知义让诸比丘闻白佛诃责结戒诸比丘不敢受亲里尼食佛言听受病比丘疑不敢受非亲尼食佛言听受非亲尼持食置地不敢取或使人授与亦不敢取佛言听受当如是说戒

所立戒相

若比丘入村中从非亲里比丘尼若无病自手取食食者是比丘应向余比丘悔过言大德我犯可诃法所不应为我今向大德悔过是法名悔过法

释义 邨中者(必以村中成犯 萨婆多云若天祠中多人聚中与若沙门住处与聚落外与比丘尼坊舍中与不犯 非亲如前)病者(僧祇云不谓小小病谓疥癞黄烂疮病痈痤人所恶贱是名为病)自手取食食者(自手取食者显非置地与使人持与谓手从尼授受食者必须入咽而得罪故曰自手取食食也)是比丘应向余比丘悔过言(此犯罪比丘应向余清净持戒者对说悔罪悔过言者即自陈首所犯事下文乃是悔词)大德我犯可诃法(正陈罪体)所不应为(世尊所遮非比丘所应为事自责之词也)我今向大德悔过(不敢覆匿而陈露也)僧祇云前人应问汝见罪不答云见罪语言慎莫更作答言顶戴持是法名悔过法(总结上文)

犯缘 此戒具足四缘方成本罪一是村中二身无病三非非亲里四自手取食食

定罪 此中犯者入村中从非亲里比丘尼若不病自手受食食咽咽提舍尼

五分云若比丘在邨外尼在邨内比丘在村内尼在村外若比丘在空尼在地若比丘在地尼在空如是受食皆突吉罗

僧祇云非亲里尼边自手受饮食时越毗尼罪

食时犯悔过法

非亲里非亲想

非亲里疑皆犯悔过

非亲里亲里想

亲里非亲里想

亲里疑皆越毗尼罪

亲里亲里想无犯

为余人受越毗尼罪

为病人受无罪

尼等四众突吉罗是谓为犯

开缘 不犯者受亲里尼食若病若置地与使人与若在僧伽蓝中若在村外与若在比丘尼寺内与无犯

律摄云若尼为施主施食非乞得受取无犯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等

○第二不止尼指授食戒

总释

此是不共戒尼不同制大乘同学

律摄云由饮食事讥嫌烦恼制斯学处

缘起处

佛在给孤独园

起缘人

多比丘与六群在白衣家内食六群尼为六群索羮饭与此羮与此饭而舍中间不与乃越次与六群而食之诸比丘嫌责白佛诃责结戒

所立戒相

若比丘至白衣家内食是中有比丘尼指示与某甲羮与某甲饭比丘应语彼比丘尼如是言大姊且止须比丘食竟若无一比丘语彼比丘尼如是言大姊且止须比丘食竟者是比丘应悔过言大德我犯可诃法所不应为我今向诸大德悔过是法名悔过法

释义 白衣家内者有男女者是

指示与某甲羮与某甲饭(指示者即指教檀越偏与其食)大姊且止须比丘食竟(大姊乃称呼之词且止即遮止之语须待比丘食竟或言且止少时待诸比丘食竟或言小住待诸比丘食竟或言小却待诸比丘食竟若止者善不止者第二第三语令止也)若无一比丘下(结成所犯)

犯缘 此戒具足四缘方成本罪一在白衣家二大尼偏指与食三见闻不止四受食入咽

定罪 此中犯者若无一比丘语言大姊小止须比丘食竟而食者咽咽提舍尼

五分云余二女众教益食不语言小却者突吉罗

比丘教益食不平等突吉罗

僧祇云若不语受者越毗尼罪

食者犯悔过法

不满三呵而食者越毗尼罪

满三诃不止食者无罪

一人诃已一切食无罪不见不闻者食无罪

律摄云若在门外食应问门内无苾刍尼指授食不若不问者得恶作罪

若见有尼出入亦应问之若不问者亦得恶作罪

尼等四众突吉罗是谓为犯

开缘 不犯者若语言大姊且止须比丘食竟若尼自为檀越若檀越设食令尼处分

若不故作偏为与此置彼如是一切无犯

僧祇云若檀越未曾请僧不知仪法尔时尼得教安置形像教益食法然后应坐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等

○第三学家受食戒

总释

此是不共戒尼不同制大乘同学

律摄云由乞食事讥嫌烦恼制斯学处此戒四缘合结

缘起处

佛在耆阇崛山中

起缘人

有居士家夫妇俱得信乐为佛弟子诸佛见谛弟子常法于诸比丘无所爱惜乃至身肉若诸比丘至家者常与饭食及诸供养故令贫穷比居讥嫌先大富饶供养沙门释子反得贫弊诸比丘闻白佛听僧与居士作学家羯磨结戒有比丘先受学家请疑不敢往佛言听先请者往病比丘疑不敢受学家食佛言听受彼置地与若使人与疑不敢取佛言听受当如是说戒

所立戒相

若先作学家羯磨若比丘于如是学家先不请无病自手受食食是比丘应向余比丘悔过言我犯可诃法所不应为我今向大德悔过是法名悔过法

释义 学家羯磨者(谓夫妇俱登圣果名为学家有一居凡不名学家也学者对无学而言若爱结断尽则果证无生名曰无学我生已尽罗汉支佛已断分段生死故说我生已尽梵行已立得有余果证故说梵行已立所作已办凡夫人天所不能办七种学人先所未作虗偽烦恼断故说所作已办不受后有罗汉支佛所断烦恼更不能受后有故说不受后有无法可学故云无学若初二三果俱惑未尽有法须学有惑须断故曰学也惟此学人处在居家故曰学家谓刹利婆罗毗舍首陀四姓之家 羯磨者谓佛听僧与作遮护法白二羯磨一切比丘不听至其家而受饮食护世讥嫌增长道意)无病自手受食食者(此有三开若先受请或病或置地与使人与圣咸开听外则成犯)

犯缘 此戒具足三缘方成本罪一作学家羯磨二无缘輙受三食已入咽

定罪 此中犯者先不请又无病于如是学家中自手受食食者咽咽提舍尼

尼等四众突吉罗是谓为犯

开缘 不犯者若先受请若有病若置地与若从人受取若学家施与后财物还多无犯彼学家财物还多从僧乞解学家羯磨佛言僧应与作白二羯磨解

十诵云若居士财物损减不增长若乞不乞不应舍学家羯磨若财物增长乞不乞皆应与舍若不增不减乞应舍不乞不应舍

律云时诸比丘皆疑不敢受已解学家羯磨居士食佛言听诸比丘受食无犯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

会详 五分云若妇是圣夫是凡或夫是圣妇是凡皆不应与作学家羯磨若夫妇俱是圣无悭贪心财物竭尽乃与作学家羯磨

僧祇云若僧已作学家羯磨者不得如乌鸟远避射方绝不往应时时往看为说法论法事若学家欲布施者应语且置汝边我自知时若先请后作羯磨不得取大价重物得取小小轻物若学家言尊者何故不受是施谓我贫耶尔时应语汝不贫如世尊说须陀洹人成就四法于声闻中为最大富何等四一者于如来应正徧知生坚固信根沙门婆罗门诸天世人所不能坏二者于法生坚固信根三者于僧中生坚固信根四者于戒生坚固信根沙门婆罗门诸天世人所不能坏是为四法成就如来声闻中不贫最为大富如是说令生欢喜

○第四恐怖处受食戒

总释

此是不共戒尼不同制大乘同学

律摄云因生讥谤由饮食事讥嫌烦恼制斯学处此戒四缘合结

缘起处

佛在释翅搜尼拘类园中

起缘人

舍夷城中诸妇女俱棃诸女人(舍夷是彼姓氏俱棃是其种姓)持饮食诣僧伽蓝中供养诸盗贼于道路娆触诸比丘闻白佛佛言诸比丘应语诸妇女莫出道路有贼恐怖已出城应语言莫至僧伽蓝有贼恐怖与比丘结戒时诸檀越先知有疑恐怖而故持食来比丘疑不敢受佛言先语檀越听受诸病比丘亦疑不敢受佛言听受时有施主以食置地与若教人与亦不敢受佛言听受当如是说戒

所立戒相

若比丘在阿兰若逈远有疑恐怖处若比丘在如是阿兰若处住先不语檀越若僧伽蓝外不受食在僧伽蓝内无病自手受食食者应向余比丘悔过言大德我犯可诃法所不应为我今向大德悔过是法名悔过法

释义 在阿兰若回远有疑恐怖处(阿兰若者或名阿练若大论翻远离处萨婆多翻闲诤处天台云不作众事名之为闲无愦故名之为诤或翻无诤谓所居不与世诤即去聚落五里处也肇法师云忿兢生乎众聚无诤出乎空间故佛赞住阿兰若也 逈远者谓远离城邑寂寥处是)先不语檀越(比丘请檀越言汝莫出越道路有贼恐怖已出城应语言莫至僧伽蓝中道路有疑恐怖是曰先语 檀越者即施主也常能舍施自可越渡贫穷苦海也)若无病自手取食食下(结成所犯)

律摄云前三学处过由村舍起此一学处过在空林也

犯缘 此戒具足四缘方成本罪一恐怖兰若二不语檀越三无缘开听四受食入咽

定罪 此中犯者在阿兰若逈远处住若先不语檀越于僧伽蓝外不受食僧伽蓝内无病自手取食食咽咽提舍尼

尼等四众突吉罗是谓为犯

开缘 不犯者若先语檀越若有病若置地与若教人与若来受教勅听法时比丘自有私食令授与无犯

五分云若军行经过与食若贼自持食与不犯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等

三结问

诸大德已说四波罗提提舍尼法今问诸大德是中清净不(三问)

四劝持

诸大德是中清净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毗尼关要卷第十四


校注

[A1] 已【CB】巳【卍续】
[A2] 但【CB】伹【卍续】
[A3] 但【CB】伹【卍续】
[A4] 已【CB】巳【卍续】
[A5] 已【CB】巳【卍续】
[A6] 已【CB】巳【卍续】
[A7] 已【CB】巳【卍续】
[A8] 已【CB】巳【卍续】
[A9] 已【CB】巳【卍续】
[A10] 已【CB】巳【卍续】
[A11] 已【CB】巳【卍续】
[A12] 已【CB】巳【卍续】
[A13] 已【CB】巳【卍续】
[A14] 已【CB】巳【卍续】
[A15] 已【CB】巳【卍续】
[A16] 已【CB】巳【卍续】
[A17] 己【CB】巳【卍续】
[A18] 已【CB】巳【卍续】
[A19] 已【CB】巳【卍续】
[A20] 已【CB】巳【卍续】
[A21] 已【CB】巳【卍续】
[A22] 已【CB】巳【卍续】
[A23] 已【CB】巳【卍续】
[A24] 已【CB】巳【卍续】
[A25] 但【CB】伹【卍续】
[A26] 己【CB】巳【卍续】
[A27] 已【CB】巳【卍续】
[A28] 已【CB】巳【卍续】
[A29] 已【CB】巳【卍续】
[A30] 已【CB】巳【卍续】
[A31] 已【CB】巳【卍续】
[A32] 已【CB】巳【卍续】
[A33] 已【CB】巳【卍续】
[A34] 已【CB】巳【卍续】
[A35] 已【CB】巳【卍续】
[A36] 已【CB】巳【卍续】
[A37] 已【CB】巳【卍续】
[A38] 已【CB】巳【卍续】
[A39] 已【CB】巳【卍续】
[A40] 已【CB】巳【卍续】
[A41] 已【CB】巳【卍续】
[A42] 已【CB】巳【卍续】
[A43] 已【CB】巳【卍续】
[A44] 已【CB】巳【卍续】
[A45] 已【CB】巳【卍续】
[A46] 已【CB】巳【卍续】
[A47] 已【CB】巳【卍续】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毗尼关要(卷14)
关闭
毗尼关要(卷14)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