毗尼关要卷第十二

○第四十三食家强坐戒

总释

此是共戒尼结亦同大乘同学

律摄云由向俗家事为婬烦恼制斯学处

缘起处

佛在给孤独园

起缘人

迦留陀夷与斋优婆私互相系意乞食至其家就座而坐时斋优婆私洗浴庄严夫主心极爱敬夫主问言欲须何等报言须食即使妇出食与之坐住不去其夫嗔言犹故不去欲作何等我今舍汝出去随汝在后欲何所作乞食比丘闻白佛诃责结戒

所立戒相

若比丘在食家中有宝强安坐者波逸提

释义 食者男以女为食女以男为食(律摄云谓男女交会更相受用故名食也)宝者砗磲码碯真珠琥珀金银(此戒在食家强坐妨他男女交会而得罪不从有宝而犯过)强安坐者(律摄云不问舍主自纵己心不随他意故云强也违制成犯)

犯缘 此戒具足三缘方成本罪一有食之家二非显露处三独身安坐

定罪 此中犯者在食家中有宝强安坐者波逸提

盲而不聋突吉罗

聋而不盲突吉罗

立而不坐突吉罗

十诵云若女人受一日戒男子不受若男子受一日戒女人不受是家中坐突吉罗

若二俱受者不犯

律摄云若天女及半择迦等咸得恶罪

比丘尼波逸提小三众突吉罗是谓为犯

开缘 不犯者若入食家中有宝舒手及户处坐若有二比丘为伴若有识別人或有客人在一处不盲不聋或从前过不住或卒病發倒地或为力势所持或系闭或命难梵行难无犯

十诵云不犯者若断婬家若受斋家若更有所尊人在坐若是舍多人出入无犯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等

○第四十四食家屏坐戒

总释

此是共戒尼结亦同大乘同制

律摄云由诣他家事及婬烦恼制斯学处

缘起处

佛在给孤独园

起缘人

亦由前人与优婆私在户扇后坐共语乞食比丘至彼家闻迦留陀夷语声嫌责白佛诃责结戒

所立戒相

若比丘食家中有宝在屏处坐者波逸提

释义 屏处者若树墻壁篱栅若衣障及余物障

犯缘 此戒具足三缘方成本罪一有食家中二独与女人三屏处共坐

定罪开缘

如前故不重出

○第四十五与女人露地坐戒

总释

此是共戒尼亦同结大乘同制烦恼如前制斯学处

缘起处

佛在给孤独园

起缘人

亦由前人与斋优婆私在露地共一处坐乞食比丘白佛呵责结戒

所立戒相

若比丘独与女人露地坐波逸提

释义 女人者有智命根不断

独者一女人一比丘(僧祇云独一女人更无余人设有余人若眠痴狂心乱苦痛婴儿非人畜生亦名独也)

犯缘 此戒具足三缘方成本罪一是女人堪行欲境二独无伴侣三身相近坐

定罪 此中犯者罪相如前

十诵云相去一丈坐波逸提

相去丈五坐突吉罗

过二丈不犯

律摄云若与非人女半择迦女及未堪行婬境若聋𫘤等共坐咸得恶作

余不犯等同前

○第四十六使他不得食戒

总释

此是共戒尼犯亦同大乘同学

律摄云由伴属事不忍烦恼制斯学处

缘起处

佛在给孤独园

起缘人

难陀与余比丘共鬬结恨在心异时语彼比丘随我到邨当与汝食时到与彼入舍卫城将至无食处周回徧行余有少时䟦难陀念言至祇桓中日时已过语彼言未曾有汝是大恶人比丘问言我作何等过今由汝故并使我不得食长老速去我共汝若坐若语不乐我独坐独语乐已便至有食家而食时彼比丘至祇桓中日时已过不得食乏极诸比丘知白佛呵责结戒

所立戒相

若比丘语余比丘如是语大德共至聚落当与汝食彼比丘竟不教与是比丘食语言汝去我与汝一处若坐若语不乐独坐独语乐以此因缘非余方便遣去波逸提

释义 大德(称呼之词)共至聚落当与汝食(诱诳之语)食者有五种饭𪎊乾饼鱼及肉

语言汝去(此是总标一句下文別出驱遣之语)我与汝一处若坐若语不乐独坐独语乐(根本云语谓读诵坐谓禅思)以此因缘非余(正谓令其绝食而生忧恼因缘非为余事而驱遣空还也)方便遣去(假设言词驱遣言今由汝是大恶人使我不得食设此方便而遣去岂是实事耶)

犯缘 此戒具足三缘方成本罪一心有嫌恨二许食同往三遣离见闻

定罪 此中犯者若方便遣去舍见闻处波逸提

舍见处至闻处突吉罗

舍闻处至见处突吉罗

方便遣去自舍见闻处波逸提

舍见处至闻处舍闻处至见处皆突吉罗

五分云作此恼余四众突吉罗

尼作此恼二众波逸提

恼余三众突吉罗

十诵云未入城令还突吉罗

若入城门令还突吉罗

若未入白衣家外门中门内门令还突吉罗

若入内门未至闻处令还突吉罗

若至闻处令还者波逸提

比丘尼波逸提小三众突吉罗是谓为犯

开缘 不犯者与食遣去若病若无威仪人见不喜者语言汝去我当送食至僧伽蓝中彼若破戒见威仪若被举若被摈若应摈若见命难梵行难方便遣去不以嫌恨故无犯

律摄云若随医教为病令断食者无犯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等

○第四十七过受药戒

总释

此是共戒尼亦同制大乘同学若为众生故索不犯

律摄云由他施事多求烦恼制斯学处此戒六缘合结

缘起处

佛在释翅搜迦维罗卫尼拘律园中摩诃男释种(摩诃男此云大名是佛叔之子大佛一月得斯陀含道)请众僧供给药恭敬上座施与好者

起缘人

六群自相谓言彼恭敬上座与好者于我等无恭敬心我等当往其家求索难得所无有药即往语言我等须如是如是药摩诃男报言家中有者当与若无者诣市买给六群言汝家中可无如是如是药而请众僧与药汝有爱又复妄语摩诃男言我先有誓要请众僧家中所有供给若无者当诣市买与汝今云何言我有爱是妄语人耶长老去我今已往不复供给众僧药也诸比丘闻白佛诃责结戒受四月请与药不得过诸病比丘畏慎不敢过受佛言听病比丘过受药诸居士常请比丘与药诸比丘畏慎不敢受佛言听诸比丘受常请供给药后摩诃男复作是念不可以一二人故断众僧药更请众僧供给药诸比丘各各畏慎不敢受佛言听受更请与药诸比丘便计前日数佛言不应计前日数应从断药还与已来日从此为数时诸居士请比丘与分药比丘畏慎不敢受佛言听诸比丘受分药又有居士请比丘与尽形寿药比丘不敢受佛言听受尽形寿药当如是说戒

所立戒相

若比丘受四月请与药无病比丘应受若过受除常请更请分请尽形寿请波逸提

释义 四月者夏四月请与药(僧祇云或夏四月或冬四月或春四月檀越请不必定或四月或一月半月期满不得更索若请前食不得索后食请后食不得索前食药及余物亦尔若言尽寿受我四事供养尔时随意索 律钞云报命支持勿过于药药名乃通要分为四一时药从旦至中圣教听服事顺法应不生罪累二非时药诸杂浆等对病而设时外开服限分无违三七日药约能就法尽其分齐从以日限用疗深益四尽形寿药势力既微故听久服方能除患形有三种一尽药形二尽病形三尽报形)无病比丘应受者(谓病者不局请限病瘥方止无病过则成犯)病者医所教服药也

常请者其人作如是言我常与药

更请者已后更请与药

分请者持药至僧伽蓝中分与

尽形寿请者其人言我当尽形寿与药

请者有四种或有请夜有限齐药无限齐或有请药有限齐夜无限齐或有请药有眼齐夜有限齐或有请夜无限齐药无限齐

云何夜有限齐药无限齐彼作夜分齐不作药分齐我与如许夜药

云何药有分齐夜无分齐彼作药分齐不作夜分齐作如是言我与如是药

云何夜有分齐药有分齐彼作夜分齐药分齐如是言尔许夜与如是药

云何夜无分齐药无分齐彼不作夜分齐药分齐如是言我请汝与药

是中夜有分齐药无分齐夜有分齐药有分齐应夏四月受请(谓夏必有定期不改移故不言日而言夜者夜必该日故)是中药有分齐夜无分齐夜无分齐药无分齐应随时受(既无限齐但随施意不须定于期限也)

犯缘 此戒具足三缘方成本罪一受请药二过限更受三索得入咽

定罪 此中犯者若过受咽咽波逸提

十诵云索得波逸提

不得突吉罗

索诃梨勒等苦药得不得尽突吉罗

律摄云四月未竟请粗食更求好者恶作罪

食便得堕

请好食更索粗者索时恶作

食时无犯

善见云檀越施药应作药用不得作食用与油乞酥犯突吉罗

五分云若人施僧药执事比丘应问为留聚落中为著僧坊内若言留聚落中须时应语我须如是药为我办勿使乏若言留僧坊内应白二羯磨差五法比丘不随爱恚痴畏知药非药者作守僧药人

比丘尼波逸提小三众突吉罗是谓为犯

开缘 不犯者受四月请与药病者过受常请更请分请尽形寿请不犯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等

○第四十八观军阵戒

总释

此是共戒尼亦同犯大乘同制

律摄云由观军事情乱烦恼制斯学处此戒二缘合结

缘起处

佛在给孤独园波斯匿王土境人民反叛时王自领六军征伐(谓万二千五百人为军周制天子六军诸侯大国三军次国三军小国一军)

起缘人

六群往至军中观看波斯匿王言诸尊在此欲何所为六群报言我无所作来看军阵耳王闻不悦复问言今欲何所至耶报言欲诣舍卫见佛王言若至舍卫持我名礼拜问讯世尊持此一褁石蜜奉上以此因缘具白世尊时六群即往见佛具白上事佛呵责结戒往观军阵婆逸提有大臣兄弟二人兄名黎师达弟名富罗那王使领军征伐此二人渴仰欲见比丘即遣使往请诸比丘畏慎佛言有请唤者听往当如是说戒

所立戒相

若比丘往观军阵除时因缘波逸提

释义 阵者若戏若鬪(律摄云阵有四种一槊刃势二车辕势三半月势四鹏翼势)军者象军马军车军步军(西域记云西国战士骁雄毕选子父传业遂穷兵卫居则宫庐周卫征则奋旅前锋象则披以坚甲牙施利距一将安乘授其节度两卒左右为之驾驭车乃驾以驷马兵帅车乘列卒周卫扶轮挟谷马军散御逐北奔命步军轻捍敢勇克选负大掴执长戟或持刀剑前奋行阵凡诸戎器莫不锋镜所谓矛盾弓矢刀剑铖斧戈殳长矟轮索之属皆世习矣)除时因缘(萨婆多云因缘者若王王夫人太子大臣诸将如是等遣使唤往者不犯为止诽谤故若唤不往当言比丘有所求时不唤自来无所求时故唤不来为沙门果故若往说法或得须陀洹乃至阿那含又长信敬善根故又以道俗相须长养佛法故是以听往以欢喜心故得沙门果故)

犯缘 此戒具足三缘方成本罪一是军阵二有心往观三见境分明

定罪 此中犯者往而见者波逸提

不见者突吉罗

方便庄严欲观而不去一切突吉罗

若先在道行军阵后至比丘应下道避不避者突吉罗

萨婆多云若不故往以行来因缘道由中过不犯

若住立看坏威仪突吉罗

若左右顾看突吉罗

僧祇云军来诣精舍不作意看无罪作意看越毗尼罪

不至看人口诤越毗尼罪

律摄云若观天龙阿苏罗等军亦得恶作乃至故心观鹑等鬪并恶作罪

若贼军欲至须往观望知其远近不犯

根本云若见军时不应说其好恶

尼陀那云有打鬬者不应往看若见诤者急舍而去

比丘尼波逸提小三众突吉罗是谓为犯

开缘 不犯者若有事往若彼请去或力势者将去若先前行军阵后至下道避若水陆道断及难缘等不避无犯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等

会详 萨婆多云为佛法尊重故为灭诽谤故为息诸恶法增长善法故而结此戒

○第四十九军中过三宿戒

总释

此是共戒尼亦同结大乘同学

律摄云由观军事及掉乱心制斯学处

缘起处

佛在给孤独园

起缘人

六群有因缘至军中宿诸居士见自相谓言我等为恩爱故在此宿耳此沙门复在此何为耶诸比丘白佛呵责结戒

所立戒相

若比丘有因缘听至军中二宿三宿过者波逸提

释义 有因缘者(若王王夫人太子大臣诸将等请若为僧事塔事私己事有所启白)有因缘至军中得二宿住第三宿明相未出时应离见闻处(谓极止齐三不经明相也)

犯缘 此戒具足二缘方成本罪一自至军中二无缘过宿

定罪 此中犯者军中二宿至第三宿明相未出不离见闻处明相出波逸提

若离见处至闻处离闻处至见处皆突吉罗

五分云虽有因缘若书信得了应遣书信若须自往然后往事讫便还勿经宿若不了应一宿一宿不了应再宿复不了应三宿若了不了过三宿波逸提

若事即了不应宿而宿突吉罗

僧祇云若为塔为僧营事不讫应离军一宿已得更宿若城邑远不能往者应离军见闻处宿宿时应语军外逻人言我暮欲在其处宿勿谓是异人若军人来到僧伽蓝中住不应舍去虽多宿无罪

比丘尼波逸提小三众突吉罗是谓为犯

开缘 不犯者得二宿第三宿明相未出离见闻处若水陆道断及难缘等不离闻见处不犯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等

○第五十观军阵鬬战戒

总释

此是共戒尼结亦同大乘同制

梵网云若佛子不得以恶心故观一切男女等鬬军阵兵将劫贼等鬬也

律摄云令军慴怖及掉乱心制斯学处

缘起处

佛在给孤独园

起缘人

六群有因缘二宿三宿军中住彼在军中观军阵鬬战六群中一人为箭所射同伴比丘以衣褁之舆还诸居士问言此人何所患耶报言无患向观军阵鬪战为箭所射居士讥嫌诸比丘白佛呵

结戒

所立戒相

若比丘二宿三宿军中住或时观军阵鬪战若观游军象马力势者波逸提

释义 军者一种军乃至四种军或有王军居士军或时观军阵鬪战者若戏鬪若真实鬪阵者四方阵圆阵或半月形阵或张甄阵或函相阵

若观游军象马力势者第一象力第一马力第一车力第一步力(僧祇云强弱相倾观其事势是名力势)

犯缘 此戒具足三缘方成本罪一两阵合战二有心往观三见其形势

定罪 此中犯者往而见者波逸提

不见突吉罗

方便庄严欲往而不往者突吉罗

若先在道行军阵后至应避不避者突吉罗

萨婆多云此戒体比丘在军中二宿时故往看军著器杖牙旗幢幡两阵合战波逸提

设不在军二宿住时故往看乃至军阵合战亦波逸提

若坐不见故立看者突吉罗

乃至见军幢幡波逸提

五分云观鸟兽鬪突吉罗

比丘尼波逸提小三众突吉罗是谓为犯

开缘 不犯者有因缘若有所白若请唤若为力势所持去或命难梵行难若先前行军阵后至下道避若水陆道断及诸难缘不避无犯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等

○第五十一饮酒戒

总释

此是共戒尼亦同结大乘同制

律摄云由乞求事讥嫌烦恼制斯学处

缘起处

佛在支陀国(或云支提又云制地)

起缘人

尊者娑伽陀(娑伽陀此云善来根本云初生之日容仪可爱父母欢喜唱言善来因与立名号曰善来具德经云声闻中能具火界神通修伽陀是)为佛作供养人借宿辫发梵志家毒龙室中结跏趺坐龙放火烟尊者亦放火烟龙恚复放身火尊者亦放身火即灭龙火使无光色降此毒龙盛著钵中时拘睒弥主(是优填王也)亦在此宿见是神力更增笃信欲兴供养问尊者何所须报言止止此即为供养我复白言愿说所须六群为索黑酒尊者醉饱中路倒地而吐众鸟乱鸣佛知而故问阿难具白佛呵言痴人如今不能降伏小龙况能降伏大龙佛言饮酒有十过失一者颜色恶二者少力三者眼视不明四者现嗔恚相五者坏田业资生法六者增致疾病七者益鬪讼八者恶名流布九者智慧减少十者身坏命终堕三恶道自今已去以我为师者乃至不得以草木头内著酒中而入口呵责已结戒

所立戒相

若比丘饮酒者波逸提

释义 酒者木酒秔米酒余米酒大麦酒若有余酒法作酒者是

木酒者梨汁酒阎浮菓酒(善见云其形如沉苽大紫色酸甜)甘蔗酒舍楼伽菓酒(藕根是也)蕤汁酒([豸*生]音橤茎间有实如耳珰紫赤色本草[豸*生]于啖之止鼻[血*且]久服轻身益气不饥)葡萄酒梨汁酒者若以蜜石蜜杂作乃至葡萄酒亦如是

犯缘 此戒具足二缘方成本罪一是酒二贪饮入咽

定罪 此中犯者若酒酒煑酒和合若食若饮者波逸提

若饮甜味酒突吉罗

若饮酸味酒突吉罗

若食曲若酒糟突吉罗(萨婆多云啖曲犯者此曲以麦及药草以酒和卧之后乾持行和水饮之令人醉也余曲无犯)酒作酒想

酒疑酒无酒想皆波逸提

无酒有酒想

无酒疑并突吉罗

律摄云凡作酒色酒香酒味或阙一阙二而饮能令人醉皆得堕罪

若不醉人饮得恶作

若体非酒而有酒色饮之无犯

摩得勒伽云若以酒熏时药非时药七日药无酒性得服

善见云若酒煑食煑药故有酒香味突吉罗

无酒香味得食

比丘尼波逸提小三众突吉罗是谓为犯

开缘 不犯者若如是病余药治不差以酒为药若以酒涂疮一切无犯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等

会详 萨婆多云若过是罪者此酒极重饮之者能作四逆除破僧逆以破僧要自称佛故亦能破一切戒及余众恶也

婆沙论云若不防护离饮酒戒则总毁犯诸余律仪曾闻有一邬波索迦禀性仁贤受持五戒专精不犯后于一时家属大小当为宾客彼独不往留食供之时至取食咸味多故须臾增渴见一器中有酒如水为渴所逼遂取饮之尔时便犯离饮酒戒时有邻鷄来入其舍盗心捕杀烹煑而食于此复犯离杀盗戒邻女寻鷄来入其室复以威力强逼交通缘此更犯离邪行戒邻家愤怒将至官司时断事者讯问所以彼皆拒讳因斯又犯离诳语戒如是五戒皆因酒犯故遮罪中独制饮酒又酒令失念增无惭愧其过深重故偏制立

○第五十二水中嬉戏戒

总释

此是共戒尼犯亦同大乘同学

律摄云因生讥嫌制斯学处

缘起处

佛在给孤独园

起缘人

十七群在阿耆罗婆提河(唐言无胜)水中嬉戏波斯匿王与末利夫人(此云胜鬘又花名此夫人本守末利园善结花鬘故名 增一阿含经云我声闻中第一得证优婆斯笃信坚固所谓末利夫人是)在楼观上遥见语末利夫人言看汝所事者夫人言此诸比丘是年少始出家者在佛法未久或是长老痴无所知夫人即遣使白佛呵责结戒

所立戒相

若比丘水中嬉戏者波逸提

释义 水中戏者放意自恣从此岸至彼岸或顺流或逆流或此没彼出或以手画水或水相浇𪷽乃至以钵盛水戏弄

犯缘 此戒具二缘方成本罪一是水中二有心戏弄

定罪 此中犯者水中嬉戏波逸提

除水若酪浆若清酪浆若苦酒若麦汁器中嬉戏突吉罗

律摄云若以指弹作声为戏谓心皆得恶作若学浮者无犯如世尊说苾刍应习浮恐有难缘不能浮渡若以水酒弄他时随滴多少咸得堕罪

为取凉冷水洒无犯

五分云抟雪弄草头露突吉罗

十诵云槃上有水若坐床上有水以指画之突吉罗

善见云水深没脚背于中戏波逸提若

摇船弄水突吉罗

比丘尼波逸提小三众突吉罗是谓为犯

开缘 不犯者若道路行渡水从此岸至彼岸或水中牵材木若竹若𥱼顺流上下若取石取砂若失物沈入水底此没彼出或欲学知浮法擢臂画水𪷽水一切无犯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等

会详 萨婆多云为佛法尊重故为长养敬信故不废正业故为修正念故而结此戒

○第五十三相击攊戒

总释

此是共戒尼结亦同大乘同学

律摄云以指击攊因笑过分遂致于死制斯学处

缘起处

佛在给孤独园

起缘人

六群中一人击枥十七群中一人乃令命终(萨婆多云十七群击攊死者是年少小比丘也)诸比丘白佛呵责结戒

所立戒相

若比丘以指相击攊者波逸提

释义 指者手有十脚有十(言击攊者以手指或脚指及以余物触彼身痒而取笑故也)

犯缘 此戒具足三缘方成本罪一有心击攊二是手足指三触彼人身

定罪 此中犯者以手脚指相击攊者一切波逸提

除手指脚指若杖若户𨸎若拂柄及一切余物相击攊者一切突吉罗

律摄云若苾刍以一二指乃至十指击攊他时各获堕罪

若二人身俱顽痺而击攊者得恶作罪

萨婆多云击攊比丘尼三众六罪人五法人(行调达五法)狂心乱心病坏心在家无师僧如是等尽突吉罗

盲瞎聋痖波利婆沙摩那埵得戒沙弥不见不作恶邪不除依止等四羯磨人尽波逸提

若教人击攊突吉罗

五分云击攊沙弥乃至畜生突吉罗

摩得勒伽云若身根坏指挃突吉罗

比丘尼波逸提小三众突吉罗是谓为犯

开缘 不犯者不故击攊若眠触令觉若出入行来若扫地若杖头误触无犯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等

○第五十四不受谏戒

总释

此是共戒尼犯亦同大乘同学

律摄云由不忍烦恼制斯学处

缘起处

佛在拘睒弥国瞿师罗园中

起缘人

阐陀欲犯戒诸比丘谏言汝莫作此意不应尔阐陀不从即便犯诸比丘白佛诃责结戒

所立戒相

若比丘不受谏者波逸提

释义 不受谏者(作摄云若尊人所说不应遮止有所言教不应违逆但嘿然恭敬而住不嫉不恚除罪恶心恒为敬仰)

犯缘 此戒具足三缘方成本罪一自知所为非法二智人呵谏三谏而不纳

定罪 此中犯者若他遮言莫作是不应尔若自知所作是然故作犯根本不从语突吉罗

若自知所作非然故作犯根本不从语波逸提

比丘尼波逸提小三众突吉罗是谓为犯

开缘 不犯者若无智人来谏报言汝可问汝二师学问诵经知谏法然后可谏若戏笑语若独处语若梦中语欲说此错说彼一切无犯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等

会详 毗尼母云不应受五种人谏一无惭愧二不广学三常觅人过四喜鬬诤五欲舍服还俗

○第五十五恐怖他戒

总释

此是共戒尼结亦同大乘同学或观机折伏不犯

律摄云由戏弄事不寂静烦恼制斯学处

缘起处

佛在波罗棃毗国

起缘人

时尊者那迦波罗比丘(此云龙护亦云象护此比丘于现生中亦证净法增一云我声闻中第一比丘晓了星宿预知吉凶那伽波罗是)侍佛供给所须世尊在经行处经行诸佛常法若经行时供养人在经行道头立初夜已过请佛入房世尊默然中夜后夜过复请世尊入房时佛默然那迦波罗欲恐怖佛使令入房即反被拘执作非人声恐怖沙门我是鬼佛言当知此愚人心亦是恶诃责结戒

所立戒相

若比丘恐怖他比丘者波逸提

释义 恐怖者若以色声香味触法恐怖人云何色恐怖或作象形马形鬼形鸟兽形如是等色恐怖人(问此是常所见事何以为怖答以非时故令人怖也 僧祇云色者在暗地悚耳皱面反眼吐舌乃至曲一指喂喂作恐怖相)声者象声马声驴声鬼呌声恠鸟声如是种种声作恐怖

香者若根香萨罗树香(此云出生若云萨罗计则青胶香也)树胶香(梵语村鲁此云薰陆状如桃胶西域记云南印度阿咤𨤲国有薰陆香树叶似棠梨本草云出天竺邯郸南方草物状曰出大秦国树生海边沙中盛夏树胶流沙上形似白胶类如松脂黄白色天竺者色白邯郸者夹绿色香不甚又云乳香亦其类也凡是树脂不作香者皆名胶香)皮香肤香叶香华香果香美香臭气以此诸香恐怖人

味者若酸若甜若苦若澁若咸若袈裟味如是种种味令恐怖

触者若以热(若以火炙户钥便热触彼身言火起)若冷(若以扇风衣若水酒言雨雪)若轻(若以轻细衣覆上言云堕)若重(持重毡压上言壁倒)若细若粗若滑(若优钵罗华茎若户鈎触彼身言是蛇)若澁(若钵头摩华茎触彼身言是百足)若輭若坚如是触恐怖人

法者语前人言我见汝相梦汝当死若失衣钵若罢道汝和尚阿阇黎亦尔若父母得重病若命终以如是法恐怖人(萨婆多云若比丘语余比丘汝莫于生草中大小便当堕地狱饿鬼畜生是名法恐怖相)

犯缘 此戒具足三缘方成本罪一有心恐怖二用色等六法三说而了了

定罪 此中犯者若比丘以色声香味触法恐怖人若说而了了波逸提

不了了突吉罗

萨婆多云若比丘自以六事怖若教他怖余比丘若能令怖若不能令怖皆波逸提

除此六事更以余事怖比丘者突吉罗所谓若以多眠多食多言语当堕地狱饿鬼畜生

若怖比丘尼三众乃至一切在家人尽突吉罗

律摄云若以可恶事令人畏恼有怖无怖解其言义便得本罪

若以可爱色声等事畏恼得恶作罪

若说地狱傍生饿鬼情存化导彼虽生怖者无犯

比丘尼波逸提小三众突吉罗是谓为犯

开缘 不犯者或暗地坐无灯火或大小便处遥见谓言象若贼若恶兽便恐怖若至暗室中无灯火处大小便处闻行声若触草木声若謦欬声而怖畏若以色示人不作恐怖意若实有是事若见如是相或梦中见若当死或罢道若失衣钵二师亦尔若父母重病当死若戏笑语疾疾语独语梦中语欲说此错说彼一切无犯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等

○第五十六过洗浴戒

总释

此是共戒尼犯亦同大乘同学

律摄云由洗浴事过分烦恼制斯学处此戒六缘合结

缘起处

佛在罗阅祇迦兰陀竹园中有池水瓶沙王听诸比丘浴

起缘人

六群于后夜入池浴王与婇女亦至闻洗浴声问左右知是比丘王言莫大作声勿使不及浴而去时六群以种种细末药更相洗乃至明相出王竟不得浴而去诸臣讥嫌比丘白佛诃责结戒半月应洗浴诸比丘盛热时身体汗垢臭秽畏甚不敢浴佛言听热时数数浴诸病比丘身垢臭秽或大小便污畏甚不敢浴佛言听病时数数浴诸比丘作时汗垢臭秽佛言听作时数数浴诸比丘风雨中行尘坌污秽佛言听风雨时数数浴诸比丘道行身热汗垢尘坌佛言听道行时数数浴当如是说戒

所立戒相

若比丘半月洗浴无病比丘应受不得过除余时波逸提余时者热时病时作时风雨时道行时此是时

释义 半月洗浴者(僧祇云若十日浴数满十五日复应浴若十四日乃至一日浴应从浴日数要满十五日乃更浴是名半月洗浴非谓初一日至十五日名为半月也)热时者春四十五日夏初一月是热时(萨婆多云春残一月半夏初一月是二月半名热时以天竺早热是名天竺热时如是随处热时早晚数取二月半于中浴无犯)病时者下至身体臭秽是谓病时(僧祇云病时者癣疥瘙痈痤如是种种病须浴得适意听浴)作时者下至扫屋前地(僧祇云作时者作泥作治房舍若通水沟若抒井若泥房舍若扫地若洗浴和尚阿阇黎乃至扫塔院僧院下至五六动扫帚得名作时)风雨时者下至旋风一滴雨著身(萨婆多云风时必有尘土坌身体雨时必使雨水湿衣污染身体或风雨二俱是为风雨时也)道行时者下至半由旬若来若往者是

如上不得取前后当取现在

犯缘 此戒具足三缘方成本罪一非开缘二有心洗浴三水已浇身

定罪 此中犯者半月洗浴除余时若过一遍浇身波逸提

若水浇半身亦波逸提

若方便庄严欲洗浴不去一切突吉罗

萨婆多云若比丘昨日来今日浴明日去今日浴波逸提

比丘尼波逸提小三众突吉罗是谓为犯

开缘 不犯者半月洗浴热时病时作时风雨时道行时数数浴若为力势持强使洗浴无犯

律摄云若有要缘须渡河㵎若绕滩碛若过桥堤脚跌堕水或时闷绝他以水浇若为学浮若遇天雨并皆无犯若在时内须数洗者应守持心方为洗浴

五分云若洗师及病人身体已湿因浴不犯

僧祇云若无上诸时当作陶家浴法先浴两䏶两脚后洗头面腰背臂肘𮌎无犯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等(若礼忏结坛日须洗浴斯出圣言非犯丛林大众普浴亦应非犯)

○第五十七露地然火戒

总释

此是共戒尼犯亦同大乘同学

律摄云因掉戏烦恼制斯学处此戒三缘合结

缘起处

佛在旷野城

起缘人

六群自相谓言我等在上座前不得随意言语即出房外在露地拾诸柴草树株然火向炙空树株中有毒蛇火气热逼从树孔出比丘皆惊取所烧薪散掷东西迸火烧佛讲堂世尊诃责结戒不听露地然火病比丘畏慎佛言听病比丘露地然火诸比丘欲为病比丘煑粥羮饭若熏钵若染衣若然灯若烧香皆畏慎不敢作佛言如此等事听作当如是说戒

所立戒相

若比丘无病自为炙身故在露地然火若教人然除时因缘波逸提

释义 病者(若癣疥瘙痒黄烂风病知是种种病须火得安乐故开无犯)自谓炙身故在露地然火(谓戒体必在无覆障处若在温室厨屋浴堂中然不制若吹令發燄若翻转柴薪令火炽盛故曰然也)除时因缘者(若为病人煮粥羮饭若直月若监知食事若次直然火然灯若在厨屋中温室中浴堂中然火若为和尚阿阇黎然火若熏钵煖水染衣然火如是等因缘皆听故曰除时因缘)

犯缘 此戒具足三缘方成本罪一处无覆障二柴薪𦦨火三自然教他

定罪 此中犯者无病为自炙故在露地然火若然草木枝叶纻麻刍摩若牛粪糠𪎈一切波逸提

若以火置草木枝叶纻麻牛粪糠𪎈中然者一切波逸提

若被烧半燋者掷著火中突吉罗

若然炭突吉罗

若不语前人言汝看是知是者突吉罗

五分云为炙然火𦦨高至四指波逸提

僧祇云持炬行欲抖擞不得在未烧地当在若瓦上若炬火自落地即在上抖擞无罪

律摄云若放野火得窣吐罗罪

比丘尼波逸提小三众突吉罗是谓为犯

开缘 不犯者语前人言看是知是若病人自然教人然有时因缘看病人为病者煑粥羮饭若在厨屋中温室中浴堂中若熏钵若煑染衣汁然灯烧香一切无犯

萨婆多云若行路盛寒不犯无犯者最初未制戒

会详 第四分云向火有五过一令人无颜色二无力三眼暗四令多人闹集五多说俗事

僧祇云然火有七事无利益一坏眼二坏色三身羸四衣垢坏五坏床褥六生犯戒因缘七增世俗言论

○第五十八戏藏衣钵戒

总释

此是共戒尼犯亦同大乘同学

律摄云由调戏事不寂静烦恼制斯学处

缘起处

佛在给孤独园有居士请众僧明日食十七群持衣钵坐具针筒著一面经行望食时到

起缘人

六群伺彼背向时取而藏举时到寻觅六群在前调弄余比丘观察知彼藏举白佛呵责结戒

所立戒相

若比丘藏比丘衣钵坐具针筒若自藏教人藏下至戏笑者波逸提

释义 藏比丘衣钵坐具针筒者(此之六物乃沙门要具合畜之物故得本罪不合畜者但得恶作)若自藏若教他藏(或自或他咸制不应)下至戏笑者(或为恼他而藏乃至嬉戏取笑而藏并同制断)

犯缘 此戒具足三缘方成本罪一有心调弄二所藏六物三藏举已竟

定罪 此中犯者若自藏教他人藏下至戏笑波逸提

僧祇云三衣中若藏一一衣波夜提

若僧祇支及余衣等越毗尼(或云僧却崎唐言掩腋衣用覆左肩右开左合少年比丘乞食露现胸腋为女所爱佛制此衣掩其胸腋)三种钵一一藏波夜提

若键镃及余器越毗尼

藏尼师坛波夜提

藏余敷具越毗尼

若有针合藏波夜提

无针越毗尼

萨婆多云若觅不得波逸提

若不觅得突吉罗

若藏石钵金银瑠璃一切诸宝钵若觅得不得尽突吉罗

若藏五大上色衣及余杂毛衣尽突吉罗

五分云藏余四众乃至畜生物突吉罗

尼藏二众物波逸提

藏三众物皆突吉罗

比丘尼波逸提小三众突吉罗是谓为犯

开缘 不犯者相体惜而取举若在露地为风雨所飘渍取举若物主为性慢藏所有衣钵坐具针筒放散狼借为欲戒勅彼故而取藏之若借彼衣著而不收摄恐失便取举之若以此衣钵诸物故有命难梵行难取藏之一切无犯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等

○第五十九不问主辄著净施衣戒

总释

此是共戒尼结亦同大乘同学

律摄云此由衣事及废阙烦恼制斯学处

缘起处

佛在给孤独园

起缘人

六群真实施亲厚比丘衣后不语主还取著诸比丘闻白佛诃责结戒

所立戒相

若比丘与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衣后不语主还取著波逸提

释义 与衣者净施衣也净施衣有二种一者真实净施二者展转净施真实净施者言此是我长衣未作净今为净故与长老作真实净(作此真实净者善见云正得掌护不得用云何得用若施主语言此是我衣随长老用若作是语得用无罪)展转净施者此是我长衣未作净今为净故与长老彼应如是语长老听长老有如是长衣未作净今与我为净故我便受已当问言欲与谁耶应报言与某甲彼应作如是语长老有是长衣未作净今与我为净故我便受已与某甲此衣是某甲所有汝为某甲故守护持随意用

是中真实净施者应问主然后取著展转净施者语以不语随意取著 式叉摩那(此云学戒女 律云十八童女二岁学戒又云小年曾嫁十岁者与六法 十诵云六法练心能持六法方与受具二年练身可知有胎无胎 事钞云式叉尼具学三法一学根本谓四重是二学六法所谓染心相触盗四钱断畜生命小妄语非时食饮酒也三学行法一切大尼戒并须学之若六法中随一犯者更与二年羯磨僧祇云在大尼下沙弥尼上坐)沙弥沙弥尼(南山別行篇云沙弥此翻息慈谓息世染之情以慈济群生也又云初入佛法多存俗情故须息恶行慈也)后不语主还取著(此谓真实净施衣著用必须问主不同展转净施随意著用也)

犯缘 此戒具足二缘方成本罪一真实净施衣二不语主取著

定罪 此中犯者真实施衣不语主而取著波逸提

萨婆多云此戒体本与他衣作诳心与欲使役故令作己有想已便夺波逸提所以不与重者不根本与故

比丘尼波逸提小三众突吉罗是谓为犯

开缘 不犯者若真实净施语主取著展转净施语以不语取著无犯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等

○第六十著不坏色衣戒

总释

比是共戒尼犯亦同大乘同制

梵网云应教身所著袈裟皆使坏色等

律摄云由衣服事讥嫌烦恼制斯学处

缘起处

佛在给孤独园

起缘人

六群著白色衣居士讥嫌似王大臣诸比丘闻白佛呵责结戒

所立戒相

若比丘得新衣应三种坏色一一色中随意坏若青若黑若木兰若不坏色著余新衣波逸提

释义 新者若是新衣若初从人得坏色者染作青黑木兰也(青律摄云取诃黎勒或研或𢭏和水成泥涂铁器中停经一宿和以煖水染物成青非真青也 黑僧祇云名字泥不名字泥名字泥者呵黎勒𨡕醯勒阿摩勒合铁一器中不名字泥者实泥若池井泥如是一切泥即染物成皂色也 木兰僧祇云若呵黎勒𨡕醯勒阿摩勒如是比生铁上磨取汁染衣是名木兰即紫绛色)

十诵云若得青衣应泥茜净(泥谓黑色茜乃草名亦作蒨即木兰色也)得泥衣应青茜净得茜衣应青泥净得黄赤白衣应青泥茜三种净(此谓如法坏色)若不坏色下(违制成犯)

犯缘 此戒具足二缘方成本罪一堪守持衣二不坏色著用

定罪 此中犯者若比丘不坏色著余新衣波逸提

若重衣若轻衣不作净而畜突吉罗

若非衣钵囊革屣囊针线囊禅带帽袜镊热巾褁革屣巾不作净畜突吉罗

若以未染衣寄白衣家突吉罗

僧祇云僧伽黎多罗僧安陀会雨浴衣覆疮衣尼师坛作净者善不作净者彼夜提

萨婆多云凡五大色若自染突吉罗若作衣不成受应量不应量一切不得著

若先得五大色衣后更改作如法色则成受持

若先作如法色后以五大色坏者不成受持

若作三点净者得一切处著

若非纯青浅青及碧作点净得作衣里舍勒(应法师译为内衣似今短裙也)外若不现得著若作现处衣尽不得著若亦黄白色色不纯大者亦如是

除富罗革屣余一切衣卧具物乃至腰带尽应三点净

一切如法色衣不如法色衣不作净著者皆波逸提

若衣故点灭犹是净衣不须更点净若先点净衣更以新物段补十处五处但一处作净不须一一净也

若革屣若得靴应令白衣著行五六七步即是作净

若先衣财时作点净后染作色成若更不点净无咎以先净故

僧祇云作净时不得大不得小极大齐四指极小如豌豆或一或三或五或七或九不得如华形

若浣㲲时有泥堕上若乌鸟泥足蹈上即名为净

若作僧伽黎趣一角作净若一条若半条补者亦作净多罗僧安陀会亦尔

五分云应三种色作志若不作志著著波逸提

若不著宿宿波逸提

比丘尼波逸提小三众突吉罗是谓为犯

开缘 不犯者若得白色衣染作青黑木兰若重衣若轻衣亦作净畜若非衣钵囊乃至褁革屣巾皆作净畜若衣染寄白衣家若衣色脱更染无犯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等

辩譌

今人不闲律典或点净更不说净谓点净即说净也不知二种净法戒制各別罪结两途说净乃离畜长之愆点净而免新衣之过乌可混淆即如一切浆以水作净得饮一切果菜作净已听食一切新衣作净听著何得点净而为说净耶达者详之

○第六十一杀畜生命戒

总释

此是共戒尼犯亦同大乘同制犯重

梵网云乃至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杀此是性罪

律摄云由生命事无悲烦恼制斯学处此戒二缘合结

缘起处

佛在给孤独园

起缘人

迦留陀夷不喜见乌竹弓射之遂成大𧂐居士讥嫌诸比丘白佛诃责结戒不听断畜生命诸比丘坐起行来多杀细虫或有作波逸提忏者或有畏慎者佛言不知不犯当如是说戒

所立戒相

若比丘故杀畜生命者波逸提

释义 故者(有心行杀表非错悮)畜生者不能变化者(梵语底栗车此云畜生由因谄曲业故于中受生又梵云帝利耶瞿榆泥伽此云旁行又云旁生其形旁故因行不正受果报旁负天而行故曰旁行徧于五趣皆有地狱有无足者如娘矩咤虫等有二足者如铁嘴鸟等有四足者如黑狡狗等有多足者如百足等 鬼趣中有无足者如毒蛇等有二足者如鸟鸱等有四足者如狐狸象马等有多足者如六足百足等 人趣三洲中有无足者如一切腹行虫等有二足者如鸿雁等有四足者如象马等有多足者如百足等 北洲中有二足者如鸿雁等有四足者如象马等余者无 四王及三十三天中有二足者如妙色鸟等有四足者如象马等有多足者如宝蜂等余皆无也上四天中唯有二足如色鸟等余皆无也有水陆空行三类具胎卵湿化四生)杀法如波罗夷戒中此不繁录

犯缘 此戒具足三缘方成本罪一有心故杀二命根已断三是旁生不能变形者

定罪 此中犯者故杀畜生命波逸提

方便欲杀而不杀突吉罗

律摄云使癫狂者行杀害时彼虽无犯教者本罪

五分云畜生者除龙余畜生是龙虽是畜而能变化具神力守护国土保绥正法其功用与诸天相类故杀者犯偷兰遮

摩得勒伽云欲斫藤误斫蛇不犯欲斫蛇误斫藤恶作罪

欲斫虫误斫地欲搦虫而搦土皆得恶作罪

比丘尼波逸提小三众突吉罗是谓为犯

开缘 不犯者不故杀或以瓦石刀杖掷余处而误断生命若经劳作房舍手失瓦石而误杀若土墼杖木若柱栌栋椽如是手捉不禁堕而杀者作如是众事无有害心而死者无犯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等

会详 地持经云杀生之罪能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短命二者多病如是十恶一一皆备一者杀生何故受地狱苦以其杀生苦众生故所以身坏命终地狱众苦皆来切二者杀生何故出为畜生以其杀生无有慈恻行乖人伦故地狱罪毕受畜生身三者杀生何故复为饿鬼以其杀生必缘悭心贪著滋味故复为饿鬼四者杀生何故生人而得短寿以其杀生残害物命故得短寿五者杀生何故兼得多病以杀生违适众患竞集故得多病当知杀生过恶如是

萨婆多云为怜愍故为断罪恶故为长敬信心故而结此戒

毗尼关要卷第十二


校注

[A1] 已【CB】巳【卍续】
[A2] 己【CB】巳【卍续】
[A3] 已【CB】巳【卍续】
[A4] 已【CB】巳【卍续】
[A5] 已【CB】巳【卍续】
[A6] 已【CB】巳【卍续】
[A7] 已【CB】巳【卍续】
[A8] 已【CB】巳【卍续】
[A9] 已【CB】巳【卍续】
[A10] 已【CB】巳【卍续】
[A11] 己【CB】巳【卍续】
[A12] 已【CB】巳【卍续】
[A13] 已【CB】巳【卍续】
[A14] 已【CB】巳【卍续】
[A15] 已【CB】巳【卍续】
[A16] 已【CB】巳【卍续】
[A17] 已【CB】巳【卍续】
[A18] 刺【CB】剌【卍续】
[A19] 已【CB】巳【卍续】
[A20] 已【CB】巳【卍续】
[A21] 已【CB】巳【卍续】
[A22] 已【CB】巳【卍续】
[A23] 已【CB】巳【卍续】
[A24] 已【CB】巳【卍续】
[A25] 已【CB】巳【卍续】
[A26] 已【CB】巳【卍续】
[A27] 已【CB】巳【卍续】
[A28] 己【CB】巳【卍续】
[A29] 已【CB】巳【卍续】
[A30] 已【CB】巳【卍续】
[A31] 已【CB】巳【卍续】
[A32] 已【CB】巳【卍续】
[A33] 已【CB】巳【卍续】
[A34] 已【CB】巳【卍续】
[A35] 己【CB】巳【卍续】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毗尼关要(卷12)
关闭
毗尼关要(卷12)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