毗尼关要卷第九

●五九十波逸提法分四初总标二別列戒相三结问四劝持

初总标

诸大德是九十波逸提法半月半月说戒经中来

(若论篇聚俱属第三前三十事因财生犯此九十事无因而犯贪染虽轻慢教无减唯无财事为异纵有过量作床衣等但违教而作不类三十唯截坏而后忏悔也 又斯波逸提法性该六聚凡属故作若轻若重于方便位皆有不敬圣教波逸提罪此篇于诸篇中独得堕称所谓堕落烧煮覆障不如意处也如佛告目连曰若无惭愧轻慢佛语犯波逸提如夜摩天寿二千岁堕泥犁中于人间数二十四亿四十千岁睹此圣说自当诫勗身心慎思言行则无非而不除无戒而不净者也)

二別列戒相有九十条初知而妄语乃至九十与佛等量作衣戒

○第一知而妄语戒

总释

此是共戒尼犯亦同大乘同制救众生故得开此是性罪

律摄云由诈妄事覆藏烦恼制斯学处

缘起处

佛在释翅搜迦维罗卫国尼拘类园中

起缘人

有释迦子字象力(按舍夷国有聚落名象力因聚落以称名也后于舍卫国命终杂阿含经佛记云此人犯三种非法所谓悭贪愚痴嗔恚当堕地狱中偈云 若生不善心 成就贪嗔痴 此身自作恶 还复害于己 如芭蕉生实 自害于其身 若无贪嗔痴 是名为智慧 不害于己身 是名胜丈夫 是以应除断 贪嗔痴大患)善能谈论常于外道梵志论义若不如时便违反前语若僧中问是语时即复违反前语于众中知而妄语诸梵志讥嫌诸比丘闻白佛呵责结戒

所立戒相

若比丘知而妄语者波逸提

释义 知而妄语者(律摄云是决定心表非错误妄语者谓对了知人违心异说作诡诳言名为妄语也)不见言见不闻言闻不触言触不知言知见言不见闻言不闻触言不触知言不知见者眼识闻者耳识触者鼻舌身三识知者意识(萨婆多论云见闻觉知以三根性利力用偏多各分为名三根性钝力用处少总名为觉又复三根能取远境界各分为名三根近取境界故合为名也)

犯缘 此戒具足三缘方成本罪一有妄语心二正说时知是妄语三说听了了

定罪 此中犯者若不见不闻不触不知言我见闻触知等知而妄语波逸提

本不作妄语意妄语时知是妄语妄语不忆是妄语故妄语波逸提

于大众中知而妄语说而了了波逸提

说而不了了突吉罗

说戒时乃至三问忆念罪而不说者突吉罗

萨婆多论云若遣使妄语若书信妄语尽突吉罗

根本律云违心而说皆得堕罪

若不违心而说者无犯

比丘尼波逸提小三众突吉罗是谓为犯

开缘 不犯者不见言不见不闻言不闻不触言不触不知言不知见言见闻言闻触言触知言知意有见想便说者无犯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等

会详 律摄云佛之弟子言常说实不应为盟自雪表他不信故设被诬谤亦不应作誓(雪者洗也谓自洗清白也)十诵律云不得自呪呪他不得以物自誓誓他不得自投窜令他投窜呪与投窜一种故(即今投状诉神等事)法死珠林云妄语二报一多诽谤谓因前世不务诚实妄语无信故感今生多被他人诽谤也二为他人所诳谓因前世专以妄语欺诳于人故感今生为人之所诳惑也

○第二毁呰语戒

总释

此是共戒尼犯亦同大乘同制若但毁呰

梵网云若佛子无事谤他良人善人罪结轻垢若合自赞即自赞毁他戒摄结重若增上烦恼犯者失菩萨戒此是性罪

律摄云由出家人事不忍烦恼制斯学处

缘起处

佛在给孤独园

起缘人

六群比丘断诤事以种类骂比丘比丘惭愧忘失前后不得语诸比丘闻白佛诃责结戒

所立戒相

若比丘种类毁呰语者波逸提

释义 种类毁呰者卑姓家生行业亦卑伎术工巧亦卑或言汝是犯过人或言汝多结使人或言汝秃盲人或言汝秃瞎人

卑者旃陀罗种(此云屠者应法师云此云严帜一云主杀人乃是西方屠杀之辈以恶业自严行时摇铃持竹以为幖帜故以为名若不尔者王必罪之或翻可畏法显传云名为恶人与人別居若入城市则击竹以自异人则识而避之不相搪揬)除粪种竹师种车师种

卑姓者拘凑(此是天竺𢍉小之姓也)拘尸婆苏昼(此是天竺𢍉小种族)迦叶(此翻龟氏其先代学道有灵龟负图而出因以为姓是天竺诸婆罗门之一姓而非首族也)阿提棃夜(或云阿支罗北天竺多此姓也)婆罗堕(此云㨗疾或云利根本行集翻重幢此是婆罗门十八姓中之一姓元居𢍉末也)若非卑姓习卑伎术即是卑姓

卑业者贩卖猪羊杀牛放鹰猎人网鱼作贼捕贼者守城知刑狱

卑伎术工巧者锻作木作瓦陶作皮韦作剃发作簱箕作

犯者波罗夷僧残波逸提波罗提提舍尼偷兰遮突吉罗恶说

结者从嗔恚乃至五百结

盲瞎者盲瞎秃躄跛聋痖及余众患所加

若比丘骂余比丘言汝生卑贱家汝业卑伎术卑汝犯汝结使汝瞎秃如是等若面骂若喻骂若自比骂面骂者言汝是旃陀罗家生除粪家生乃至众患所加喻骂者汝似旃陀罗汝似除粪种等自比骂者我非旃陀罗种我非除粪种我非众患所加(毁呰者欲令前人羞愧此有二一由嗔忿二因傲慢)

犯缘 此戒具足三缘方成本罪一有毁呰心二作毁呰语三说而了了

定罪 此中犯者若比丘种类毁呰语了了者波逸提

不了了者突吉罗

若以善法而面骂若喻骂若自比骂善法者阿兰若乞食补衲衣乃至坐禅人

面骂者汝是阿兰若乃至坐禅人

喻骂者汝似阿兰若乃至坐禅人

自比骂者我非阿兰若乃至坐禅人

若说了了不了了皆突吉罗

五分云毁呰余四众突吉罗

比丘尼毁呰比丘比丘尼波逸提

毁呰余三众突吉罗

律摄云毁呰俗人亦得恶作

若求寂等于苾刍等而毁呰得恶作罪

对中方人作边地语对边地人作中方语若他解者得根本罪若不解者得恶作罪

萨婆多论云若轻毁狂心乱心病坏心在家无师僧越济人一切在家人聋人六罪人(犯四根本破和合僧出佛身血)尽突吉罗

若遣使书信突吉罗

设有先出家而后癞病者一切僧事得共作若食时莫令坐众中

比丘尼波逸提三小众突吉罗是谓为犯

开缘 不犯者相利故说为法故说为律故说为教授故说为亲厚故说或戏笑说或因语次失口说或独说梦中说欲说此错说彼无犯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等

会详 法苑珠林云恶骂二报一常闻恶音谓因前世口无禁忌發言粗恶令不忍闻故感今生常闻秽恶之音也二恒有诤讼谓因前世恃力怙势好诤健讼恶逆无德故感今生常致诤讼而不和也

○第三两舌戒

总释

此是共戒尼犯亦同大乘同制

梵网经云见持戒比丘手捉香炉行菩萨道而鬬遘两头谤欺贤人无恶不造等此是性罪

律摄云依门徒事由畜众烦恼制斯学处

缘起处

佛在给孤独园

起缘人

六群传彼此屏语遂至众中未有鬬事而生鬪已有鬪事而不灭诸比丘白佛呵责结戒

所立戒相

若比丘两舌语者波逸提

释义 两舌者(律摄云为离间事谓离间恩义挑唆鬪诤)比丘鬪乱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国王大臣外道异学沙门婆罗门(如是互相鬬乱)鬬乱者某甲说是言汝是旃陀罗种除粪种(乃至众患所加如前毁呰戒中不异是名两舌也)

犯缘 此戒具足三缘方成本罪一有心鬬乱二传彼此屏语三说听了了

定罪 此中犯者比丘鬬乱说而了了者波逸提

不了了者突吉罗

萨婆多云若以八事传向四众突吉罗(八事者一种二伎三作四犯五病六相七烦恼八骂)传向在家无师僧若遣使书信狂心乱心病坏心聋痖越济人六罪人一切在家人尽突吉罗

除此八事更以余事者云汝是多眠多食人戏笑人若言汝欺诳人多情诈人如是向比丘说者闻与不闻尽突吉罗

若不传彼此语但二边说令离散者突吉罗

律摄云为离间意他不了时但得恶罪

比丘尼波逸提三小众突吉罗是谓为犯

开缘 不犯者破恶知识破恶伴党破方便坏僧者破助破僧者破作非法非律羯磨者破若为僧为塔庙若和尚同和尚阿阇黎同阿阇黎若知识亲友若数数语者无义无利欲方便作无利义破如是等人无犯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等

会详 法苑珠林云两舌语二报一得蔽恶眷属谓因前世两舌使人朋俦分离乖间皆生怨恶故感今生得蔽恶眷属也二得不和合眷属谓因前世两舌离间人之亲爱使不和合故感今生得不和合眷属也

○第四与妇女同室宿戒

总释

此是共戒尼犯亦同大乘同制避世讥嫌及护梵行

律摄云由女人事婬染烦恼制斯学处

缘起处

佛在给孤独园

起缘人

尊者阿那律(或云阿那律陀此云无灭昔施食福人天受乐于今不灭净名疏云或云阿泥卢豆或云阿㝹楼䭾梵音楚夏不同耳此云如意或云无贫过去饥世曾以稗饭施辟支佛九十一劫天人之中受如意乐故名如意尔来无所乏断故名无贫佛之从弟斛饭王子西域记云阿泥𢫫陀旧曰阿那律者譌也 根本云昔迦罗村䭾佛制底之处兴大供养时有群贼欲行窃盗入制底中见其灯阇遂便挑举睹佛尊容情生欢喜即發大愿愿我来世得遇大师承事无倦得妙天眼人中第一由彼愿力今获天眼最为第一)从舍卫国向拘萨罗中路至无比丘住处闻一婬女家常止宾客即往借宿门下结跏趺坐系念在前时拘萨罗国诸长者亦来投宿门屋下坐相逼近婬女生愍念心令入舍内尊者结跏趺坐系念在前婬女室中然烛竟夕不绝婬女于初夜来求作夫尊者默然不答不视到后夜复求作夫尊者复不答不视何以故由尊者得无上二俱解脱故(成实论云二俱解脱者一慧解脱二心解脱慧解脱者谓以智慧断无明惑业之缚而得解脱也二心解脱者谓因此心离于贪爱之缚而得解脱今尊者见思断尽不染情欲故不答不视)此婬女即脱衣前捉尊者以神通力涌身在空婬女惭愧著衣合掌忏悔至三尊者即下本处说微妙法婬女得法眼净受三归五戒为优婆夷次日尊者受其供养而去还僧伽蓝向诸比丘说少欲者嫌责白佛结戒

所立戒相

若比丘与妇女同室宿者波逸提

释义 妇女者人女有知命根不断室者有四周墻壁障上有覆或前敞而无壁或有虽覆而不徧或虽覆徧而有开处(室者实也人物实满其中是谓曰室)

犯缘 此戒具足四缘方成本罪一知有妇女二堪行婬境三同室无隔四脇卧著地

定罪 此中犯者若比丘先宿妇女后至或妇女先至比丘后到或二人俱至若欹卧(欹音谿不正卧)随脇著地波逸提

随转侧波逸提

若天女阿修罗女龙女夜叉女饿鬼女同室宿突吉罗

若黄门二根人同室宿突吉罗

昼日妇女立比丘卧突吉罗

萨婆多云此戒亦身教成罪亦人上成罪一卧一波逸提十卧十波逸提是名身教成罪若一卧有一女人一堕罪有十女人十堕罪是名人上得罪

若白衣舍内房舍各异若比丘在一房中女人在余房比丘不闭房户突吉罗

闭户无犯

若树下突吉罗

五分云若同覆异隔若大会说法若母姊妹近亲疾患有知男子自伴不卧皆不犯

律摄云若天龙女可见形者及傍生女同处宿咸得恶作

小傍生女不堪行婬者不犯

若有父母夫主等守护者同宿无犯

比丘尼波逸提小三众突吉罗是谓为犯

开缘 不犯者比丘不知彼室内有妇女而宿若比丘先至而妇女后至比丘不知若屋有覆而四边无障或尽覆而半障或尽覆而少障或尽障而不覆或尽障而少覆或半覆半障或少覆少障或不覆不障露地无犯此室中若行若坐无犯若头眩倒地若病卧无犯或为强力所捉若为人所缚若命难净行难无犯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等

○第五同未受大戒人三宿戒

总释

此是共戒尼犯亦同大乘比丘同学

律摄云由眠宿事不寂静烦恼制斯学处此戒二缘合结

缘起处

佛在旷野城

起缘人

六群与诸长者共在讲堂宿六群中有一人乱心睡眠转侧形露有比丘以衣覆复更转侧露形第二比丘复以衣覆寻复转侧形起(善见云临欲眠时应先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天念无常不先作念心即散乱是故露身形也)长者讥笑调弄时眠比丘惭愧无颜余比丘亦惭愧无颜少欲比丘白佛诃责结戒不得与未受大戒人共宿佛在拘睒毗国诸比丘言佛不听与未受大戒人共宿当遣罗云去时罗云无屋住往佛厕上宿(善见云罗云入佛厕以袈裟敷地而眠所以入佛厕者以净洁故多人以香花供养)佛知往厕所作謦欬罗云亦作謦欬声世尊知而故问此中有谁答言我是罗云问汝作何等答诸比丘言不得与未受具戒人共宿驱我出佛授指令捉将入自房共宿明日集比丘告言汝等无慈心乃驱出小儿是佛之子不护我意耶自今听比丘与未受大戒人共二宿若至三宿明相未出时应起避去若至第四宿应自去或使彼去当如是说戒

所立戒相

若比丘与未受大戒人共宿过二宿至三宿波逸提

释义 未受大戒人者除比丘比丘尼余未受戒人是(谓三小众及白衣也)过二宿至三宿者(萨婆多论云所以听二宿者若都不听或有失命因缘以怜愍故得共二宿以护佛法故不听三宿)

犯缘 此戒具足四缘方成本罪一未受具人二共房无隔三过限不遣四脇卧著地

定罪 此中犯者本律得罪同前戒

僧祇云若与未受具人同屋宿第三宿时当异房若露地露地风雨雪寒时当还入房坐至地了若老病不堪坐者当以缦障若齐项若齐掖缦下至地不得容猫子过若道行时无帐缦者若未受具人可信者应语言汝眠我当坐比丘欲眠时当唤使觉我眠汝坐若眠汝无福德

萨婆多云若共宿过二夜第三夜更共异人宿波逸提以前人相续故若共宿二夜移在余处过一宿还共宿无过

十诵云有病比丘使沙弥供给虽卧无犯是中有不病比丘不应卧

根本云如在行路过二宿通夜应眠勿生疑惑

目得迦云不合与俗人求寂授学人(即学悔人)別住人同坐必有难缘无犯

比丘尼波逸提三小众突吉罗是谓为犯

开缘 不犯者同前

会详 萨婆多云结戒者为佛法尊重故为息诽谤故

○第六与未受戒人共诵戒

总释

此是共戒尼犯亦同大乘比丘同学

律摄云由教授事制斯学处

缘起处

佛在旷野城

起缘人

六群与诸长者共在讲堂诵佛经语声高大如婆罗门诵书声无异乱诸坐禅者诸比丘闻白佛诃责结戒

所立戒相

若比丘与未受戒人共诵者波逸提

释义 未受戒者除比丘比丘尼余者是共诵者(五分云并诵者俱时诵或授声未绝已诵或彼诵未竟此复授)句义非句义句味非句味字义非字义

句义者与人同诵不前不后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义是诸佛教(句义者偈中一句是名句又云有字义昧是名为句句足义足是名句义)非句义者如一人说诸恶莫作未竟第二人抄前言诸恶莫作(非句义者如一人说句未了第二人复抄前而言者句既未了其义有缺名非句义)句味者二人共诵不前不后眼无常耳无常乃至意无常(句味者谓字虽同其义有別故云句味也)非句味者如人未称眼无常第二人抄前言眼无常(非句味准前知)字义者二人共诵不前不后阿罗波遮那

非字义者一人未称言阿第二人抄前言阿(义味等同前 文殊菩萨法一品云阿罗跛者那者是满一切愿义何以故阿字乐欲菩提义罗字染著不舍众生义跛字第一义谛义者字妙行义那字无自性义乐欲菩提不舍众生染第一义谛中行行修习诸法无有自性才说此陀罗尼一切如来所说法摄入五字中能令利益众生般若波罗蜜多成就)法者佛所说声闻所说仙人所说诸天所说

犯缘 此戒具足四缘方成本罪一未受具人二是三藏文句三不先教诲四同诵了了

定罪 此中犯者与未受戒人共诵一说二说三说若口授若书授了了波逸提

不了了突吉罗

天子阿修罗子夜叉子龙子乾闼婆子畜生能变形者同诵说而了了突吉罗

若师不教言我说竟汝可说者师突吉罗

若授弟子经应教言待我诵断汝当诵若不受语者不复得教

僧祗云虽比丘尼受具戒亦不得教

善见云若长行同诵者随字得罪若佛涅槃后迦叶为上座五百罗汉所集三藏若共未受具戒人同诵此法者得波逸提

若法师所撰文字共同诵者不犯

戒因缘经云若比丘向未受戒者说一句戒波逸提(由六群向沙弥说毗尼故制葢以五篇之名唯大僧法沙弥等必不可闻闻则成盗法重难故)律摄云若不请輙为人说得越法罪

比丘尼波逸提三小众突吉罗是谓为犯

开缘 不犯者我说竟汝说一人诵竟一人书若二人同业同诵或戏笑语疾疾语独语梦中语欲说此错说彼无犯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等

○第七向未具人说他粗罪戒

总释

此是共戒尼犯亦同大乘同制

义疏云说过者有两一陷没心欲令前人失名利等二治罚心欲令前人被系缚等此二心皆是业主必犯重戒若奖劝心说及被差说罪皆不犯又犯七逆十重前人失戒失戒后说但犯轻垢

律摄云此由未近圆事不忍烦恼制斯学处此戒三缘合结

缘起处

佛在耆阇崛山有行波利婆沙摩那埵比丘在下行坐

起缘人

六群语诸白衣此等人犯如是如是事故众僧罚使在下行坐有过比丘闻之惭愧余比丘亦惭愧白佛诃责结戒犯粗恶罪不得向未受大戒人说时诸比丘不知粗恶罪不粗恶罪后乃知是粗恶罪或有作波逸提忏悔者或有畏慎者佛言不知不犯故更加知字后舍利弗为僧所差在王众中说调达过生畏慎心佛言僧差无犯当如是说戒

所立戒相

若比丘知他有粗恶罪向未受大戒人说除僧羯磨波逸提

释义 粗恶罪者波罗夷僧残

未受大戒人者除比丘比丘尼余者是

除僧羯磨者(僧白二羯磨差说无犯)僧者同一羯磨同一说戒

犯缘 此戒具足四缘方成本罪一知是粗罪二僧不差说三所对未具戒人四说而了了

定罪 此中犯者知他比丘有粗恶罪向未受大戒人说而了了波逸提

不了了突吉罗

除粗罪更以余罪向未受大戒人说突吉罗

自犯粗恶罪向未受大戒人说突吉罗

除比丘比丘尼以余人粗恶罪向未受大戒人说突吉罗(余人者出家三小众及在家二众也)粗恶粗恶想波逸提

粗恶疑突吉罗

非粗恶粗恶想突吉罗

非粗恶疑突吉罗

僧祇云比丘尼虽受具戒亦不得向说

根本云若于不知俗家作不知想疑向彼说得堕罪

若于知俗家作不知想疑向彼说得突吉罗

若于不知俗家作先知想疑不犯

五分云教向甲说而向乙说教说此罪而说彼罪皆波逸提

十诵云若羯磨此比丘作说罪人余比丘说者突吉罗

若令向此人说此处说向余人余处说者突吉罗

若僧作随意随时随处说罪羯磨者说无犯(问五分教向甲说而向乙说等皆波逸提十诵向余人余处说突吉罗此二何从答既被僧差则所向虽或失当宜从十诵结经设以恶心欲令陷没故向乙说宜从五分结重也)萨婆多云向未受具戒人说二篇罪名波逸提

说罪事突吉罗

若说下三篇罪名突吉罗

说罪事亦突吉罗

不问前比丘有罪无罪向未受具戒人说其粗罪尽波逸提

若遣使书信印亦突吉罗

若说出佛身血坏僧轮对首偷兰

若说四事边十三事边一切偷兰遮突吉罗

比丘尼波逸提三小众突吉罗是谓为犯

开缘 不犯者若不知若众僧差粗恶非粗恶想若白衣先已闻无犯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等

会详 萨婆多云结戒者为大护佛法故若向白衣说比丘罪恶者则前人于佛法中无信敬心故宁破塔坏像不得向未受具戒人说比丘过恶若说罪过则破法身故(可不慎之)

○第八向外人说证法戒

总释

此是共戒尼犯亦同大乘同制

律摄云因未近圆人似求名利似有贪故制斯学处(戒因缘经中乃向沙弥说故制)

缘起处

佛在毗舍离猕猴江边楼阁精舍

起缘人

知而故问婆裘园比丘颇实尔耶答言实尔佛言汝等痴人真实犹不得向人说况不实呵责结戒(准此义即前大妄语戒因缘并起不实者结重实者从轻结集之时轻重各列)

所立戒相

若比丘向未受戒人说过人法言我见是我知是实者波逸提

释义 如初篇第四戒中更无异故不出

犯缘 此戒具足三缘方成本罪一实得上人法二举意向未受具人说三说而了了

定罪 此中犯者若彼真实有此事向未受大戒人说而了了者波逸提

不了了突吉罗

若手印书若作知相遣人了了波逸提

不了了突吉罗

若天子阿修罗子夜叉子乾闼婆子龙子饿鬼子畜生能变化者向说得上人法了了不了了尽突吉罗

向受大戒人非同意者说突吉罗

自称言我得根力觉道禅定解脱三昧向人说者波逸提

五分云受大戒人不问而向说语语突吉罗

不犯者泥洹时说

律摄云对俗人现神通得恶作罪(神者如比丘有大神力能无量变化震动大地以一为多以多为一若近物远物是神非通通者若墻壁高山彻过无碍如行虗空凌虗如鸟入地如水履水如地身出烟燄如大火聚日月威光以手扪摸乃至梵天身得自在是名通也今云神通二法合说)不犯者为显圣教现希有事或欲令彼所化有情心调伏故虽现无犯

言我清净持戒突吉罗

若说天龙鬼神来至我所为名利故波逸提

若言旋风土鬼来至我所为名利故突吉罗

若实诵三藏随所诵经随所解义随所问答为名利故向人说者突吉罗

摩得勒伽云向狂人散乱心人重病人说突吉罗

比丘尼波逸提小三众突吉罗是谓为犯

开缘 不犯者若实得上人法自言是业报不言是修得向同意比丘说若说根力觉道解脱三昧不向人说我得或戏笑语独语梦中语欲说此错说彼无犯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等

会详 萨婆多云结戒者为大人法故若自称德行覆藏过罪是小人法为平等法故若自种圣德则贤愚各异前人于众僧无平等心故

○第九与女人过说法戒

总释

此是共戒尼犯亦同大乘同学须护讥嫌必若不起讥嫌随机广略为说无犯此是制罪

律摄云因说法事婬染过限讥嫌烦恼制斯学处此戒三缘合结

缘起处

佛在给孤独园

起缘人

迦留陀夷诣一大长者家在姑前与儿妇耳语说法姑见问妇说何等事妇言与我说法姑言若说法者当高声令我等闻云何乃耳中独说耶乞食比丘闻白佛诃责结戒与女人说法波逸提时有女人请比丘说法比丘畏慎白佛佛言听比丘与女人说法不得过五六语诸比丘复以畏慎心以无有知男子便休不与女人说法佛言自今已去除有知男子听过五六语与女人说法如是请授五戒说五戒法受八戒说八戒法说八圣道法十不善法十善法诸女问义以无知男子皆不敢为受为说答义佛言自今已去听无知男子乃至问义若不解当广说(起缘虽多唯三缘制戒故云三缘合结也)

所立戒相

若比丘与女人说法过五六语除有知男子波逸提

释义 女人者(人女有知未命断能解知善恶言义)法者(律摄云谓是如来所说或声闻所说)五语者色无我受想行识无我(受戒揵度云世尊食后告五比丘色无我若色是我者色不增益而我不受苦若色是我者应得自在欲得如是色不用如是色以色无我故而色增长故受诸苦亦复不能得随意欲得如是色便得不用如是色便不得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六语者眼无常耳无常鼻舌身意无常(无常经云假使妙高山劫尽皆散坏大海深无底亦复有枯竭大地及日月时至皆归尽未曾有一法不被无常吞 净名疏云身无常等者决择记云约生老病死配之缘初起名生本无有故无常也老夺盛色故无强也病为疾苦所侵故无力也死来灭坏故无坚也此约粗事无常亦云一期无常言速朽之法不可住也此约细无常亦云刹那无常若悟此生灭无常得四沙门果故即藏教义也)过者(律摄云过五至六过六至七是名过也)有知男子者解粗恶不粗恶事(僧祗云若盲若聋若眠亦名无知男子若减七岁若过七岁不解好恶语义味不名有知男子若七岁若过七岁解好恶义味是名有知男子 萨婆多云有知男子者谓解人情语言意趣可作证明者要是相解言语若方类不同者一切不听男子必是白衣一切出家人亦不得以事同正使众僧集会若有女人若多若少无有知男子不得为说得为尼说法一切尼众以教诫法故无过)

犯缘 此戒具足四缘方成本罪一人女有知解二所说佛法三无知男子四过说了了

定罪 此中犯者为女人说法过五六语徐有知男子说而了了波逸提

不了了突吉罗

若天女阿修罗女龙女夜又女乾闼婆女饿鬼女畜生女能变化不能变化者为说过五六语了了不了了尽突吉罗

五分云为女人说五六语竟语言法正齐此从坐起去更有因缘复来坐为说不犯

若说五六语竟更有女人来为后女人说如是相续为无量女人说皆不犯

若自诵经女人来听若女人问义要使得解过五六语皆不犯

萨婆多云女者能受婬欲者若石女若小女未堪任作淫欲者突吉罗

若说世间常事突吉罗

比丘尼波逸提三小众突吉罗是谓为犯

开缘 不犯者若五六语有知男子前过说若无知男子前授优婆夷五戒及说五戒法与八关斋说八关斋法说八圣道及十不善十善法及女人问义若不解广为说若戏笑语疾疾语独语梦中语欲说此错说彼无犯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等

会详 法华云不应于女人身取能生欲想相而为说法亦不乐见若入他家不与小女处女寡女等共语亦复不近五种不男之人以为亲厚不独入他家若有因缘须独入时但一心念佛若为女人说法不露齿笑不现胸臆乃至为法犹不亲厚况复余事

○第十掘地戒

总释

此是共戒尼犯亦同大乘同学此是制罪

律摄云由作鄙业妨废正修因坏地事制斯学处此戒二缘合结

缘起处

佛在旷野城

起缘人

六群与佛修治讲堂自手掘地诸长者讥嫌断他命根诸比丘闻白佛呵责结戒不听自手掘地六群复教人掘言掘是置是诸长者复讥嫌佛言当如是说戒

所立戒相

若比丘自手掘地若教人掘者波逸提

释义 自手掘地者已掘地未掘地已掘地经四月被雨渍还如本(十诵云地有二种生地不生地多雨国土八月地生少雨国土四月地生除是名不生地文八月谓惊蛰后立冬前四月谓夏四月 律摄云生地者谓未曾掘若曾经掘被天雨湿或余水沾时经三月是名生地若无雨湿及余水沾润时经六月亦名生地异此非生自作教他成犯)

犯缘 此戒具足四缘方成本罪一是生地二生地想三故掘四要伤土

定罪 此中犯者若用锄或以䦆斵或以椎或以镰刀刺乃至指爪掐伤地一切波逸提

打栓入地波逸提

地上然火波逸提

有地想波逸提(谓地作地想非是砂石想)若不教言看是知是突吉罗(此是净语令彼净人自知所应掘应置比丘法不得直言掘是置是也)僧祇云若河边坎上以脚蹋堕蹋蹋波夜提

坎岸边行土崩无犯

若营事比丘多塔物僧物欲藏地中若在露处生地不得自掘当使净人知若在覆处死地得自掘藏钉栓拔栓亦尔

若死土被雨不得自取使净人取尽雨所洽际然后自取无罪

掘地波夜提

半沙越毗尼罪

纯沙无罪

若石姜石粪亦如是

萨婆多云不生地触上乾土突吉罗

下侵湿地犯堕

墻根齐筑处不犯以异于地故虽筑治若湿相淹發犯堕

凡欲取菜草土当遥言某处有好者净来若到边指示犯也

蚁封雨时犯突吉罗以非根本实地故若中生草触草犯堕封土犯突吉罗者有少相连分故屋下地犯堕通覆处处地若土起犯突吉罗及下地犯堕

十诵云掘不生地一掘一突吉罗

掘生地一掘一波逸提

若比丘作师匠欲新起佛图僧坊画地作模不犯余比丘画者犯罪

若金银等鑛若雌黄赭土白墡处生石处黑石处沙处盐处掘者不犯

根本律云若营作比丘欲定基时得好星候吉辰无有净人应自以栓钉地记疆界深四指者无犯

比丘尼波逸提小三众突吉罗是谓为犯

开缘 不犯者若语言知是看是若曳材木曳竹若离倒地扶正若反甎石取牛粪取崩岸土若鼠壤土若除经行处土若除屋内土若来往经行若扫地若杖筑地若不故掘一切不犯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等

第十一坏鬼神村戒

总释

此是共戒尼犯亦同大乘同学此是制罪

律摄云因种子及鬼神邨事以讥嫌无悲烦恼制斯学处

缘起处

佛在旷野城

起缘人

告诸比丘有一旷野比丘修治房舍自斫树耶答言实斫呵责结戒

所立戒相

若比丘坏鬼神村波逸提

释义 鬼神者非人是(婆沙云鬼者畏也谓虗怯多畏又云威也能令他畏其威也又希求名之为鬼谓彼饿鬼恒从他人希求饮食以活性命 光明疏云神者能也大力者能移山填海小力者能隐显变化故曰神也)村者一切草木是村有五种一根种呵棃陀(即黄姜也)忧尸罗(即香莩也此云茅香根正法念处经云是冷药草名根本云香附子)贸他致咤(是雀头香)卢犍(即黄连也)及根余所生者是(因根生故名根种也)枝种者柳舍摩(是菩提树也)婆罗醯陀(谓贝多罗树也此二种树见交广有余方不见)及余枝种等是(因枝發生故云枝种)节生种者苏蔓那华(又云须曼那此云善摄意亦名苏摩那华其色黄白极香树不至大高三四尺下垂如葢其华香气与末利华相似)苏罗婆(未详)蒲醯那(是外国草名也)勒蓼(即是蓼草其味苦辣类有多种天蓼亦云水红草多生水傍苗茎尺余叶大色赤白马蓼叶大同前卑湿之地亦生水蓼生浅水中叶大有黑点毛蓼冬根不死叶上有毛白蓼红蓼香蓼禾蓼等)及余节生种者是

覆罗种者(是虗中种也)甘蔗竹苇藕根及余覆罗生种者是(覆罗未知何义诸部节种)子种者子还生子者是(即如稻麦豆粟等子还生子故)若斫截堕故名坏鬼神村也(律摄云村者聚义谓是林薄诸鬼神鸟兽等禀生命者托之而住犹若人村坏者是拗拉拔掘斩截摧伤之总名也)

犯缘 此戒具足四缘方成本罪一是生草木二草木想三故坏四斫截断

定罪 此中犯者于五生种中若生生想自断若教他断若自炒教他炒自煑教他煑波逸提

若生疑突吉罗

生非生想突吉罗

非生生想突吉罗

非生疑突吉罗

草木七种色(青白色即浅青色也)紫色

生草木作生草木想若自断教他断若自炒教他炒自煑教他煑波逸提

生草木疑突吉罗

生草木非生草木想突吉罗

非生草木生草木想突吉罗

非生草木疑突吉罗

若打栓著树上波逸提

若以火著生草木上波逸提

若断多分生草木波逸提

若断半乾半生草木突吉罗

若不言看是知是突吉罗

五分律云若比丘一一所须语净人言汝知是若不解复语言汝看是若不解复语言与我是

若为火烧若折若斫知必不生不犯

住处庭中生草听使净人知

摩得勒伽云土沙覆生草突吉罗

语余人言取是果我欲食突吉罗

生果未净全咽突吉罗

取木耳突吉罗

打熟果落突吉罗

打生果落波逸提

善见云木倒笮比丘而不死虽手中有刀斧等宁守死不斫木掘土以脱命何以故掘土斫木得堕智慧人宁守戒而死不犯戒而生

若人放火烧寺为护住处得刬草掘土以断火不犯

若水中翻莲花浮萍突吉罗

若离水波逸提

若须花果得举树枝下使净人取不犯不得令枝折若树高净人不及比丘得抱净人取不犯

若树押人比丘得斫树掘地以救其命不犯(问上云木倒笮比丘不得斫木掘土以脱命下云若树押人比丘得斫树掘地以救其命此二义何从答木笮比丘不得斫木掘土正谓自利宁守戒而死不犯戒而生也树押于人得斫树掘地务当救人不犯禁戒自他俱利正与大乘教意相符也)萨婆多云不问有种子无种子要须净而食不净果若合子吞咽突吉罗

若啮破波逸提

第三分云不应不净果便食应作五种净法食一火净二刀净三疮净四鸟五不中种净是中初后两种净已都食余三种净应去子食不应啖不净果菜不应自作净不应自手捉令人作净应置地使人作净作净已不应不受而食

律摄云若蒲桃瓜果总为一聚于三四处以火拄之此便为净若刀爪一一皆须別净

僧祇云有国土作谷聚畏非人偷火烧上作识即此为净如摩摩帝有仓谷未净畏年少比丘不知法使净人火净至仓糓尽比丘恒得语言舂去不犯

比丘尼波逸提小三众突吉罗是谓为犯

五分云余三众无故杀生草木突吉罗

萨婆多云三众是净人不犯(问今此二律其义何从答若无故杀生草木必从五分结罪若为三宝营作即依萨婆多无犯开遮得所义无乖谬也)

开缘 不犯者言看是知是若断枯乾草木若于生草木上曳木曳竹若生草覆道以杖披遮令开若以瓦石拄之而断伤草木若除经行地土及扫经行来往处地误拨断生草木若以杖筑地拨生草木断无犯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等

会详 根本云凡授事人为营作故将伐树时于七日前在彼树下设诸祭食诵经呪愿说十善道赞叹善业复应告言若于此树旧住天神应別求居止此树今为三宝有所营作过七日当斩伐之若伐树时有异相现者应为赞叹施舍功德说悭贪过若仍现异相即不应伐若无別相应可伐之

萨婆多云结戒者为不恼众生故为止诽谤故为大护佛法故凡有三戒大利益佛法一不得担二不得杀草木三不得掘地若不制三戒一切国王当使比丘种种作役有此三戒帝主一切息心

根本杂事云得义尸罗国有医钵罗龙王化身为摩纳婆形(此云儒童)持满箧金徧游诸处说偈问言 何处王为上 于染而染著 无染而有染 何者是愚夫 何处愚者忧 何处智者喜 谁和合別离 说名为安乐 若有解者即以金箧供养然无有人能解释者渐行至婆罗痆斯国复如是唱有人报言有上智人住阿兰若名那剌陀当解斯义未几那剌陀至龙以偈问彼闻记忆告言十二年后当为汝解释龙言太长久渐求减至七日时那剌陀即往告五比丘五比丘答言汝可问佛即诣鹿林礼足而坐佛为说法证预流果愿求出家佛言先为摩纳婆解释颂义然后出家应如是答

第六王为上

染处即生著

无染而起染

说此是愚夫

愚者于此忧

智人于此喜

爱处能別离

此则名安乐

彼若不解更为说颂

若人闻妙语

已修胜定

若闻不了义

彼人由放逸

彼若更疑汝可对彼以爪截叶若问世尊出世报言已出若问何处报言在施鹿林时那剌陀受佛教至龙王所具答如上彼龙化作转轮圣王往世尊所佛言汝愚痴人于迦摄波佛时受佛禁戒不能护持感此下劣长寿龙身今者何故还起诈心汝今可复本形龙言世尊我是龙身多诸怨恶恐有众生共相损害佛勅金手神为之守护龙王別至一处遂复本形身有七头头尾相去有二百驿一一头上各生一医罗大树被风摇动脓血皆流沾污形骸臭秽可恶常有蝇蛆诸虫徧其身上昼夜𠯗食是时龙王即以本身诣世尊所礼足却住白言唯愿世尊为我授记当于何日舍此龙身佛言当来人寿八万岁时有佛出世号曰慈氏为汝授记当免龙身龙王悲哭诸头眼中一时泪出成十四河驶流惊注佛令裁止勿致损国龙礼佛足忽然不现大众问其往因佛言迦摄波佛时此龙于佛法中出家修行善闲三藏具习定门经行医罗树下以自䇿励树叶打头即便忍受后时系心疲倦从定而起䇿念经行叶还打头极痛發嗔怒心即以两手折其树叶投地作如是语迦摄波佛于无情物上见何过咎而制学处令受斯苦由彼猛毒嗔心毁戒命终堕此龙中

○第十二异语恼他戒

总释

此是共戒尼犯亦同大乘同学此是性罪

律摄云由违恼事嗔恚烦恼制斯学处此戒二缘合结

缘起处

佛在拘睒毗国瞿师罗园中

起缘人

尊者阐陀犯罪诸比丘问言汝自知犯罪耶即以余事报言汝向谁语为说何事为论何理为语我为语谁耶是谁犯罪罪由何生我不见罪云何言我有罪诸比丘白佛佛以无数方便呵责听僧与作余语羯磨结戒余语者波逸提后便触恼众僧唤来不来不唤来便来应起不起不应起便起应语不语不应语便语诸比丘白佛呵责听僧与阐陀作触恼羯磨当如是说戒

所立戒相

若比丘妄作异语恼他者波逸提

释义 妄作异语者(善见云若比丘见阐那捉银钱比丘语言何以捉银钱答言我捉锡钱非银钱或见饮酒语言汝何以饮酒答言我饮水语言汝何以与女人独坐屏处答言有智男子是名余语或时默然不答 律摄云如有苾刍问苾刍言尔见如是相貌苾刍及俗人男女不便作恼心而答之曰如此之人我不曾见但见两脚从此而去或时默然是谓异语恼他)

犯缘 此戒具足三缘方成本罪一有心恼他二余语触恼三僧与作羯磨

定罪 此中犯者僧未作白作余语汝向谁说为说何事为论何理为我说为余人说我不见此罪如是语者尽突吉罗

若作白如是语者尽波逸提

若未白唤来不来不唤来便来应起不起不应起便起应语不语不应语便语一切突吉罗

若作白竟一切波逸提

若上座唤来不来突吉罗(违逆众僧结重违逆上座结轻)僧祇云若僧中问异答异得波夜提

若多人中和尚阿阇黎诸长老前问异答异越毗尼罪

律摄云若于僧伽及尊重类称理之教垢心违恼亦得堕罪

非称理教作违恼言得恶作

若向不解人而作违恼亦恶作罪

若差知众事以垢恶心应作不作不应作而作皆得堕罪

若无恶心得恶作罪

五分云若轻戒波逸提

师令扫地不扫教顺扫而逆扫皆突吉罗

根本云若苾刍见猎人逐麞鹿等入寺内彼问颇见有鹿从此过不不应答言见若是寒时报言可入温室向火若是热时报言可入凉室饮水若彼云我不疲倦我问走鹿应自观指甲报言我见指甲若更问者应观太虗报言我见太虗若彼云我不问指甲及太虗然问可杀有情于此过不即应徧观四方作如是念于胜义谛一切诸行本无有情报言我不见有情此皆无犯若余问时不如实答皆得堕罪

比丘尼波逸提小三众突吉罗是谓为犯

开缘 不犯者重听不解前语有參差汝向谁说乃至我不见此罪若欲作非法非毗尼羯磨若僧若塔寺若和尚阿阇黎亲旧知识欲为作无利益羯磨不与和合唤来不来教莫来便来不犯若一坐食若不作余食法食若病唤起不起不犯或舍崩坏或烧或毒蛇入舍乃至命难梵行难教莫起便起不犯若恶心问上人法汝说是不与说不犯若作非法非毗尼羯磨若僧塔寺和尚阿阇黎亲旧知识为作无利益教莫语便语不犯若小语疾疾语梦中语若独语欲说此错说彼不犯

律摄云若口有病含药不言无犯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等

毗尼关要卷第九


校注

壤【CB】坏【卍续】坏疑壤 插入一行 金下疑脱刚字
[A1] 己【CB】巳【卍续】
[A2] 己【CB】巳【卍续】
[A3] 已【CB】巳【卍续】
[A4] 已【CB】巳【卍续】
[A5] 已【CB】巳【卍续】
[A6] 已【CB】巳【卍续】
[A7] 已【CB】巳【卍续】
[A8] 已【CB】巳【卍续】
[A9] 已【CB】巳【卍续】
[A10] 但【CB】伹【卍续】
[A11] 已【CB】巳【卍续】
[A12] 已【CB】巳【卍续】
[A13] 已【CB】巳【卍续】
[A14] 已【CB】巳【卍续】
[A15] 已【CB】巳【卍续】
[A16] 已【CB】巳【卍续】
[A17] 已【CB】巳【卍续】
[A18] 已【CB】巳【卍续】
[A19] 已【CB】巳【卍续】
[A20] 已【CB】巳【卍续】
[A21] 剌【CB】刺【卍续】
[A22] 剌【CB】刺【卍续】
[A23] 剌【CB】刺【卍续】
[A24] 已【CB】巳【卍续】
[A25] 已【CB】巳【卍续】
[A26] 剌【CB】刺【卍续】
[A27] 已【CB】巳【卍续】
[A28] 已【CB】巳【卍续】
[A29] 已【CB】巳【卍续】
[A30] 已【CB】巳【卍续】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毗尼关要(卷9)
关闭
毗尼关要(卷9)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